CN103050805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50805B CN103050805B CN201210387288.3A CN201210387288A CN103050805B CN 103050805 B CN103050805 B CN 103050805B CN 201210387288 A CN201210387288 A CN 201210387288A CN 103050805 B CN103050805 B CN 10305080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forementioned
- connector
- reinforced metal
- contact
- metal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06010068051 Chimer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34719 Personality chan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92 diminish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2 po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连接器,可靠地维持第1加强金属件和第2加强金属件的卡合状态,并可靠地维持第1加强金属件和第2加强金属件的导通状态,可靠地保持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嵌合,提高可靠性。连接器安装有第1加强金属件和第2加强金属件,第2加强金属件包括在第2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2主体部、在第2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第2侧板部,第1加强金属件包括在第1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主体部、在第1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第1侧板部、分别与第1主体部和第1侧板部连接的接触臂部,接触臂部包括上方弯曲部、下方弯曲部、连接臂部、柔性发挥部,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向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主体部及第2侧板部的表面按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当前,为了将一对平行的电路基板之间电气连接,使用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等连接器。这种连接器分别安装在一对电路基板的彼此相对的面上,彼此嵌合而导通。另外,提出了如下技术,即,使安装在两端部的加强金属件发挥锁止部件的作用,对与对方侧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状态进行保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4A、图14B是表示现有的连接器的加强金属件的立体图。
在图14B中,851是安装在第1连接器的壳体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上的第1加强金属件,该第1连接器安装在未图示的第1电路基板上,在图14A中,951是安装在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上的第2加强金属件,该第2连接器安装在未图示的第2电路基板上。
前述第1加强金属件851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具有:板状的主体部852,其沿第1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延伸;固定用基板连接部856,其从该主体部852的两端向第1连接器的长度方向延伸,软钎焊在第1电路基板上;侧方卡合片858,其从各基板连接部856的端部向上方延伸;侧方卡合凹部858a,其形成在该侧方卡合片858的表面;弯曲的中央卡合片854,其与前述主体部852的中央处连接;以及作为该中央卡合片854的前端缘的中央卡合缘部854a。
另外,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951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具有:板状的主体部952,其沿第2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延伸;固定用基板连接部956,其从该主体部952的两端下缘向第1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延伸,软钎焊在第2电路基板上;侧方卡合片958,其形成在主体部952的两侧肩部;侧方卡合凸部958a,其形成在该侧方卡合片958的侧缘上;弯曲的中央卡合片954,其与前述主体部952的中央处连接;以及中 央卡合凸部954a,其形成在该中央卡合片954的表面。
并且,如果将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嵌合,则第1加强金属件851的侧方卡合片858以及中央卡合片854与第2加强金属件951的侧方卡合片958以及中央卡合片954彼此卡合。具体地说,第1加强金属件851的侧方卡合凹部858a以及中央卡合缘部854a与第2加强金属件951的侧方卡合凸部958a以及中央卡合凸部954a彼此卡合。由此,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锁止,其嵌合状态得到保持。此外,在嵌合时,第1加强金属件851或第2加强金属件951中的某一个成为与图示的姿态上下反转的状态,从而与对方侧的加强金属件卡合。
另外,由于第1加强金属件851与第2加强金属件951彼此接触并导通,所以通过预先将第1加强金属件851的基板连接部856与第1电路基板的电源线连接,将第2加强金属件951的基板连接部956与第2电路基板的电源线连接,从而使第1电路基板的电源线与第2电路基板的电源线经由第1加强金属件851以及第2加强金属件951电气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989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前述现有的连接器中,第1加强金属件851的侧方卡合片858以及中央卡合片854或第2加强金属件951的侧方卡合片958以及中央卡合片954不具有充分的柔性。因此,如果在安装有第1电路基板以及第2电路基板的电子设备等掉落或承受外力时产生的振动或冲击传递过来,则有时会发生第1加强金属件851与第2加强金属件951之间的导通暂时被切断、即所谓的瞬断这一现象。
此外,第1加强金属件851的侧方卡合凹部858a以及中央卡合缘部854a与第2加强金属件951的侧方卡合凸部958a以及中央卡合凸部954a之间的接触面积极窄,所以第1加强金属件851与第2加强金属件951之间的接触电阻变大。因此,如果在第1电路基板的电源线与第2电路基板的电源线之间流过大电流,则有可能使第1加强金属件851以及第2加强金属件951发热而变为高温。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前述现有连接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连接器,其通过向第1加强金属件的接触臂部赋予高柔性,并且确保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可靠地维持第1加强金属件和第2加强金属件之间的卡合状态,此外,可以可靠地维持第1加强金属件和第2加强金属件之间的导通状态,可靠地保持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之间的嵌合。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此,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包括:第1连接器,其具有第1端子和第1壳体,该第1壳体包括在该第1壳体的长度方向两端形成的第1嵌合引导部;以及第2连接器,其具有第2端子和第2壳体,该第2端子与前述第1端子接触,该第2壳体包括在该第2壳体的长度方向两端形成的与前述第1嵌合引导部嵌合的第2嵌合引导部,在前述第1嵌合引导部以及第2嵌合引导部上分别安装有第1加强金属件以及第2加强金属件,该第2加强金属件包括:第2主体部,其在前述第2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以及一对第2侧板部,它们分别与该第2主体部的两端连接,在前述第2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前述第1加强金属件包括:第1主体部,其在前述第1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一对第1侧板部,它们分别与该第1主体部的两端连接,在前述第1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及接触臂部,分别与前述第1主体部以及第1侧板部连接,该接触臂部各自包括:上方弯曲部;下方弯曲部;连接臂部,其将前述上方弯曲部以及下方弯曲部连接;以及柔性发挥部,其使前述上方弯曲部以及连接臂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宽度尺寸减少,前述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向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主体部以及第2侧板部的表面按压。
在本发明的其他的连接器中,前述第1加强金属件还包括基板连接部,前述基板连接部的一端与基板的导电线路连接,前述基板连接部的另一端分别与前述第1主体部以及第1侧板部连接,从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侧观察时,该基板连接部各自的另一端在与各前述接触臂部相同的位置处分别与前述第1主体部以及第1侧板部连接。
在本发明的其他的连接器中,前述接触臂部由带状的板部件形成,前述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在前述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主体部以及第2侧板部的表面线接触。
在本发明的其他的连接器中,与前述第1侧板部连接的接触臂部的柔性发挥部形成在前述上方弯曲部以及连接臂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侧缘上,使前述上方弯曲部以及连接臂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宽度尺寸随着靠近前述下方弯曲部而减小。
在本发明的其他的连接器中,与前述第1主体部连接的接触臂部的上方弯曲部以及连接臂部的宽度比与前述第1侧板部连接的接触臂部的上方弯曲部以及连接臂部宽,发挥更大的按压力。
在本发明的其他的连接器中,与前述第1主体部连接的接触臂部的柔性发挥部形成在前述上方弯曲部以及连接臂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宽度方向中央处,柔性发挥部是在前述接触臂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狭缝状的细长开口。
在本发明的其他的连接器中,从连接在前述第1主体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主体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不同于从连接在前述第1侧板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侧板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连接器中,向第1加强金属件的接触臂部赋予高柔性,并且确保较大的接触面积。由此,可以可靠地维持第1加强金属件和第2加强金属件之间的卡合状态,并且,可以可靠地维持第1加强金属件和第2加强金属件之间的导通状态,可靠地保持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之间的嵌合,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连接器的立体图,即,从嵌合面侧观察的图。
图2A至图2D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连接器的四面视图,图2A是俯视图,图2B是侧视图,图2C是仰视图,图2D是主视图。
图3A、图3B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加强金属件的立体图,图3A是从斜前上方观察的图,图3B是从斜后上方观察的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2连接器的立体图,是从嵌合面侧观察的图。
图5A至图5D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2连接器的四面视图,图5A是俯视图,图5B是侧视图,图5C是仰视图,图5D是主视图。
图6A、图6B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2加强金属件的立体图,图6A是从斜前上方观察的图,图6B是从斜后上方观察的图。
图7A至图7C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彼此嵌合的状态的三面视图,图7A是俯视图,图7B是侧视图,图7C是主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彼此嵌合的状态的要部剖面图,是图7B中的A部侧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彼此嵌合的状态的要部剖面图,是图7A中的B-B向视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彼此嵌合的状态的要部剖面图,是图7A中的C-C向视剖面图。
图11A、图11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彼此嵌合的状态下,第1加强金属件和第2加强金属件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图11A是第1加强金属件的从斜前上方观察的图,图11B是第1加强金属件的从斜后上方观察的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第2连接器的立体图,是从嵌合面侧观察的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第2加强金属件的立体图。
图14A、图14B是示出现有的连接器的加强金属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1连接器
11第1壳体
12、122a凹部
12a、113凹槽部
13第1凸部
14侧壁部
15a第1端子收容内侧腔
15b第1端子收容外侧腔
21第1凸出端部
21a上表面
21b侧壁延长部
21c端壁部
22突出端凹部
26第1金属件保持凹部
26a外侧端部收容部
26b侧方接触臂部收容开口部
26c中央基板连接部收容开口部
26d中央接触臂部收容开口部
51、851第1加强金属件
52第1主体部
54第1中央接触臂部
54a、58a下方弯曲部
54b、58b柔性发挥部
54c、58c连接臂部
54d、58d上方弯曲部
55第1中央基板连接部
56第1侧方基板连接部
57第1侧板部
57a第1锁止钩挂部
58第1侧方接触臂部
61第1端子
62、162尾部
63、163被保持部
64下侧连接部
65、165第1接触部
66、166第2接触部
67上侧连接部
101第2连接器
111第2壳体
112第2凸部
115第2端子收容腔
122第2凸出端部
126第2金属件保持凹部
151、951第2加强金属件
152第2主体部
154第2中央接触臂部
154a基端弯曲部
154c弯曲臂部
154d前端弯曲部
156第2侧方基板连接部
157第2侧板部
157a第2锁止钩挂部
158第2侧方接触臂部
158a侧方接触凹部
161第2端子
164连接部
165a第1接触凹部
166a第2接触凹部
852、952主体部
854、954中央卡合片
854a中央卡合缘部
856、956基板连接部
858、958侧方卡合片
858a侧方卡合凹部
954a中央卡合凸部
958a侧方卡合凸部v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连接器的立体图,即,从嵌合面侧观察的图,图2A至图2D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连接器的四面视图,图3A、图3B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加强金属件的立体图。此外,在图2A至图2D中,图2A是俯视图,图2B是侧视图,图2C是仰视图,图2D是主视图,在图3A、图3B中,图3A是从斜前上方观察的图,图3B是从斜后上方观察的图。
在图中,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即作为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其中一个的第1连接器,是安装在作为安装部件的未图示的第1基板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连接器,与后述的作为对方侧连接器的第2连接器101彼此嵌合。此外,该第2连接器10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即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的另一个,是安装在作为安装部件的未图示的第2基板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连接器。
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典型来说,被称为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包括前述第1连接器1和第2连接器101,与作为基板的第1基板和第2基板电气连接。此外,前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例如是电子设备等中使用的印刷电路基板、挠性扁平电缆(FFC:Flexible Flat Cable)、挠性电路板(FPC:FlexiblePrinted Circuit)等,也可以是任何种类的基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对连接器的各部分的结构以及动作进行说明而使用的示出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的表达,并不是绝对概念,而是相对概念,在前述连接器的各部分处于图示姿态的情况下是恰当的,但在其姿态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应当与姿态的变化对应地进行变更、解释。
并且,前述第1连接器1具有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一体形成的作为连接器主体的第1壳体11。该第1壳体11如图所示,具有大致长方体即大致长方形的厚板状的形状,在第2连接器101嵌入侧、即嵌合面侧(图2B)中的上侧),具有将周围包围起来的大致长方形的凹部12。前述第1连接器1具有例如纵向约8.0[mm]、横向约2.5[mm]以及厚度约0.8[mm]的尺寸,但尺寸可以适当变更。并且,在前述凹部12内与第1壳体11一体地形成有作为凸起部的第1凸部13,另外,在前述第1凸部13的两侧与第1壳体11一 体地形成有与该第1凸部13平行地延伸的侧壁部14。
在该情况下,前述第1凸部13以及侧壁部14从凹部12的底面向上方凸出,沿第1壳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由此,在前述第1凸部13的两侧,作为凹部12的一部分,沿第1壳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凹部、即凹槽部12a形成在第1凸部13和侧壁部14之间。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前述第1凸部13是一个,但也可以是多个,其数量可以是任意的。另外,前述第1凸部13例如具有宽度约0.4[mm]的尺寸,但尺寸可以适当变更。
在这里,在前述第1凸部13的两侧的侧面上形成有凹槽状的第1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另外,在前述侧壁部14的内侧侧面上形成有凹槽状的第1端子收容外侧腔15b。并且,前述第1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和第1端子收容外侧腔15b在凹槽部12a的底面处连结并彼此一体化,因此在对第1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和第1端子收容外侧腔15b统一进行说明的情况下,作为第1端子收容腔15进行说明。
该第1端子收容腔15在第1凸部13的两侧以例如约0.2[mm]的间距各形成有15个。并且,收容在各第1端子收容腔15中的第1端子61也在第1凸部13的两侧,以例如约0.2[mm]的间距各配置有15个。此外,前述第1端子收容腔15的间距以及个数可以适当变更。
前述第1端子61是通过对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具有:被保持部63;尾部62,其与该被保持部63的下端连接;上侧连接部67,其与前述被保持部63的上端连接;第2接触部66,其形成在该上侧连接部67的内端附近;下侧连接部64,其与该第2接触部66连接;以及第1接触部65,其形成在该下侧连接部64的自由端附近。
并且,前述被保持部63是沿上下方向、即第1壳体11的厚度方向延伸,嵌入至前述第1端子收容外侧腔15b中而得到保持的部分。另外,前述尾部62相对于被保持部63弯曲并连接,在左右方向、即第1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向外侧延伸,通过软钎焊等连接在与第1基板的导电线路连结的连接焊盘上。此外,对于前述导电线路,典型来说,是信号线。另外,前述上侧连接部67相对于被保持部63弯曲并连接,在第1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向内侧延伸。
在前述上侧连接部67的内端上形成有弯曲的第2接触部66,该第2接 触部66向下方弯曲,且在第1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向内侧凸出。另外,前述下侧连接部64是与前述第2接触部66的下端连接的具有U字状的侧面形状的部分。在前述下侧连接部64的自由端、即前述内侧的上端附近形成有弯曲的第1接触部65,该第1接触部65以U字状弯曲,且在第1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向外侧凸出。
前述第1端子61通过从安装面侧(图2B中的下侧)嵌入至第1端子收容腔15内,由形成在侧壁部14的内侧的侧面上的第1端子收容外侧腔15b的侧壁从两侧夹持被保持部63,从而固定在第1壳体11上。在该状态下,即,在第1端子61填塞在第1壳体11中的状态下,前述第1接触部65和第2接触部66位于凹槽部12a的左右两侧,彼此相向。
此外,第1端子61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所以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并且,根据其形状可知,彼此相向的第1接触部65和第2接触部66的间隔是可以弹性变化的。即,如果在第1接触部65和第2接触部66之间插入第2连接器101所具有的后述的第2端子161,由此则使第1接触部65和第2接触部66的间隔弹性地伸长。
另外,在前述第1壳体11的长度方向两端上各自配置有作为第1嵌合引导部的第1凸出端部21。在各第1凸出端部21上作为前述凹部12的一部分而形成有突出端凹部22。该突出端凹部22是大致长方形的凹部,与各凹槽部12a的长度方向两端连接。并且,在第1连接器1以及第2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下,前述突出端凹部22作为使该第2连接器101所具有的后述的第2凸出端部122插入的插入凹部起作用。
并且,前述第1凸出端部21具有:侧壁延长部21b,其从侧壁部14的长度方向两端沿第1壳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端壁部21c,其沿第1壳体11的短边方向延伸,两端与侧壁延长部21b连接。在各第1凸出端部21中,端壁部21c和与其两端连接的侧壁延长部21b形成连续的“コ”字状的侧壁,划分出大致长方形的突出端凹部22的三侧。
并且,在前述第1凸出端部21上安装作为加强金属件的第1加强金属件51。该第1加强金属件51收容并保持在形成于第1凸出端部21上的第1金属件保持凹部26内。该第1金属件保持凹部26从嵌合面侧(图2B中的上侧)观察呈连续的“コ”字状,是在第1凸出端部21的上表面21a开口, 并从该上表面21a向第1壳体11的厚度方向下方延伸的狭缝状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加强金属件51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具有:细长带状的第1主体部52,其沿第1壳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第1侧板部57,其弯曲而与该第1主体部52的左右两端连接,沿第1壳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作为基板连接部的第1侧方基板连接部56,其与该第1侧板部57的下端连接;作为接触臂部的第1侧方接触臂部58,其与前述第1侧板部57的上侧连接;作为基板连接部的第1中央基板连接部55,其与前述第1主体部52的中央下端连接;以及作为接触臂部的第1中央接触臂部54,其与前述第1主体部52的中央上端连接。
前述第1主体部52和与该第1主体部52的左右两端连接的第1侧板部57,从嵌合面侧观察时,是连续的“コ”字状的一体部件,在第1侧板部57的自由端形成有凹凸形状的第1锁止钩挂部57a。另外,第1侧方基板连接部56是与前述第1侧板部57在同一面上延伸的板状部件,其下端通过软钎焊等连接在与第1基板的导电线路连结的接触焊盘上。此外,对于前述导电线路,典型来说,是电力线。
另外,第1侧方接触臂部58在第1侧方基板连接部56的正上方与第1侧板部57的上端连接。即,第1侧方接触臂部58和第1侧方基板连接部56在从嵌合面侧观察时在大致同一位置与第1侧板部57连接。并且,弯曲的带状板部件即第1侧方接触臂部58随着从与第1侧板部57连接的基端靠近前端而以下述方式弯曲,即,逐渐朝向第1壳体11的宽度方向内侧,然后逐渐朝向安装面方向(下方向),随后逐渐朝向第1壳体11的宽度方向外侧,最终,自由端斜向安装面方向(下方向),且朝向第1壳体11的宽度方向外侧。即,第1侧方接触臂部58大体分为:上方弯曲部58d,其一端与第1侧板部57的上端连接,并具有朝向上方的弯曲凸面;大致平板状的连接臂部58c,其上端与该上方弯曲部58d的另一端连接,向第1壳体11的宽度方向内侧方向斜下方延伸;以及下方弯曲部58a,其上端与该连接臂部58c的下端连接,并具有朝向第1壳体11的宽度方向内侧方向的弯曲凸面。
并且,该下方弯曲部58a作为在第1连接器1以及第2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下,与该第2连接器101所具有的后述第2加强金属件151接触的第1金属件接触部起作用。另外,前述连接臂部58c在第1连接器1以及第2 连接器101的嵌合工序中,作为对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151进行引导的第1金属件引导部起作用。此外,前述连接臂部58c以及上方弯曲部58d作为可柔软地弹性变形的挠性弹簧部起作用,可以使下方弯曲部58a挠性、即柔软地进行位移,由此,下方弯曲部58a可以可靠地维持与第2加强金属件151之间的接触。
此外,弯曲的带状板部件即第1侧方接触臂部58如图2A明确所示,形成为随着从与第1侧板部57连接的基端靠近前端,其宽度尺寸逐渐减小。具体地说,在连接臂部58c以及上方弯曲部58d中的靠近第1主体部52的侧缘上形成柔性发挥部58b,由此前述侧缘是倾斜的。这样,由于形成柔性发挥部58b,连接臂部58c以及上方弯曲部58d的宽度尺寸随着靠近下方弯曲部58a而减少,所以连接臂部58c以及上方弯曲部58d的柔性高,由此下方弯曲部58a可以柔软地进行位移。
另外,第1中央基板连接部55是带状的板部件,其基端与前述第1侧板部57在同一面上延伸,并且,其自由端以朝向第1壳体11的长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并且,前述自由端的下端通过软钎焊等连接在与第1基板的导电线路连结的连接焊盘上。此外,对于前述导电线路,典型来说,是电力线。
并且,第1中央接触臂部54在第1中央基板连接部55的正上方与第1主体部52的上端连接。即,第1中央接触臂部54和第1中央基板连接部55从嵌合面侧观察时在大致同一位置与第1主体部52连接。弯曲的带状板部件即第1中央接触臂部54随着从与第1主体部52连接的基端靠近前端而以下述方式弯曲,即,逐渐朝向第1壳体11的长度方向内侧,然后逐渐朝向安装面方向(下方向),随后逐渐朝向第1壳体11的长度方向外侧,最后,自由端斜向安装面方向(下方向),且朝向第1壳体11的长度方向外侧。即,第1中央接触臂部54大体分为:上方弯曲部54d,其一端与第1主体部52的上端连接,并具有朝向上方的弯曲凸面;大致平板状的连接臂部54c,其上端与该上方弯曲部54d的另一端连接,向第1壳体11的长度方向内侧方向斜下方延伸;以及下方弯曲部54a,其上端与该连接臂部54c的下端连接,并具有朝向第1壳体11的长度方向内侧方向的弯曲凸面。
该下方弯曲部54a作为在第1连接器1以及第2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 下,与该第2连接器101所具有的第2加强金属件151接触的第1金属件接触部起作用。另外,前述连接臂部54c在第1连接器1以及第2连接器101的嵌合工序中,作为对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151进行引导的第1金属件引导部起作用。此外,前述连接臂部54c以及上方弯曲部54d作为可柔软地弹性变形的挠性弹簧部起作用,可以使下方弯曲部54a挠性、即柔软地进行位移,由此,下方弯曲部54a可以可靠地维持与第2加强金属件151之间的接触。
此外,弯曲的带状板部件即第1中央接触臂部54形成为,在从与第1主体部52连接的基端至前端为止的中途部分处,其宽度尺寸减少。具体地说,在连接臂部54c以及上方弯曲部54d的宽度方向中央处形成有柔性发挥部54b。该柔性发挥部54b是在第1中央接触臂部5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狭缝状的细长开口,形成为在板厚方向上贯穿第1中央接触臂部54。这样,在形成有柔性发挥部54b的部分处,作为挠性弹簧部起作用的连接臂部54c以及上方弯曲部54d的宽度尺寸实质性地减少,所以连接臂部54c以及上方弯曲部54d的柔性高,由此下方弯曲部54a可以柔软地进行位移。
前述第1金属件保持凹部26具有:连续的槽状的外侧端部收容部26a,其在第1壳体11的厚度方向,且在沿着“コ”字状侧壁的中心轴的方向上延伸,该“コ”字状侧壁由端壁部21c和与端壁部21c两端连接的侧壁延长部21b形成;侧方接触臂部收容开口部26b,其与该外侧端部收容部26a连结,以使得前述第1侧方接触臂部58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突出端凹部22内露出的方式,在侧壁延长部21b的内侧面开口;中央基板连接部收容开口部26c,其与前述外侧端部收容部26a连结,以使得可以从外侧观察前述第1中央基板连接部55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在端壁部21c的外侧面开口;以及中央接触臂部收容开口部26d,其与前述外侧端部收容部26a连结,以使得前述第1中央接触臂部54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突出端凹部22内露出的方式,在端壁部21c的内侧面开口。
此外,第1加强金属件51在安装在第1凸出端部21上的状态下,大致整体收容在第1金属件保持凹部26内,但左右的第1侧方接触臂部58的至少一部分向侧壁延长部21b的内侧露出,第1中央基板连接部55的至少一部分向端壁部21c的外侧露出,第1中央接触臂部54的至少一部分向端壁部21c的内侧露出。
下面,对第2连接器10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2连接器的立体图,是从嵌合面侧观察的图,图5A至图5D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2连接器的四面视图,图6A、图6B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2加强金属件的立体图。此外,在图5A至图5D中,图5A是俯视图,图5B是侧视图,图5C是仰视图,图5D是主视图,在图6A、图6B中,图6A是从斜前上方观察的图,图6B是从斜后上方观察的图。
第2连接器101具有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一体形成的作为连接器主体的第2壳体111。该第2壳体111如图所示,具有大致长方体即大致长方形的厚板状的形状,具有例如纵向约6.0[mm]、横向约1.5[mm]以及厚度约0.7[mm]的尺寸,但尺寸可以适当变更。并且,在第2壳体111的嵌入至第1连接器1中的那一侧、即嵌合侧(图5B中的上侧),一体地形成有:细长的凹槽部113,其在第2壳体1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作为细长凸部的第2凸部112,其划分出该凹槽部113的外侧,并且在第2壳体1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该第2凸部112沿凹槽部113的两侧,且沿第2壳体111的两侧形成。另外,各第2凸部112具有凹槽状的第2端子收容腔115,该第2端子收容腔115是分布在第2凸部112的内侧的侧面、第2凸部112的上表面以及第2凸部112的外侧的侧面上连续形成的。并且,在该第2端子收容腔115内收容并填塞有作为端子的第2端子161。
如图所示,凹槽部113在向第2基板安装的那一侧、即安装面(图5B中的下表面)侧由底部封闭。此外,在图所示的例子中,前述第2凸部112是2根,但也可以是1根,其数量可以是任意的。另外,前述凹槽部113具有例如宽度约0.7[mm]的尺寸,尺寸可以适当变更。
前述第2端子161是通过对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具有:被保持部163;尾部162,其与该被保持部163的下端连接;连接部164,其与前述被保持部163的上端连接;第1接触部165,其与该连接部164的内端连接;第2接触部166,其形成在前述被保持部163的外侧表面上。
并且,前述第2端子161从嵌合面侧嵌入至第2端子收容腔115内,被保持部163收容在第2端子收容腔115的形成于第2凸部112的外侧侧面上 的部分中,通过其侧壁从两侧夹持,从而固定在第2壳体111上。在该状态,即,第2端子161填塞在第2壳体111中的状态下,第1接触部165、连接部164以及第2接触部166的表面成为在第2凸部112的各侧面以及嵌合面露出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对于前述第2端子收容腔115,在各第2凸部112上例如以大约0.2[mm]的间距分别形成有15个。并且,对于收容在各第2端子收容腔115中的第2端子161,也在各第2凸部112上例如以大约0.2[mm]的间距分别配置有15个。此外,前述第2端子收容腔115的间距以及个数可以适当变更。
另外,前述尾部162向第2壳体111的外侧延伸,通过软钎焊等连接在与第2基板上的导电线路连结的连接焊盘上。此外,对于前述导电线路,典型来说,是信号线。
并且,在前述第2壳体111的长度方向两端各自配置有作为第2嵌合引导部的第2凸出端部122。该第2凸出端部122是在第2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两端与各第2凸部112的长度方向两端连接的厚壁部件,其上表面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形状。并且,前述第2凸出端部122作为在第1连接器1以及第2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下,向前述第1连接器1所具有的第1凸出端部21的突出端凹部22中插入的插入凸部起作用。
另外,在前述第2凸出端部122上安装作为加强金属件的第2加强金属件151。该第2加强金属件151沿第2凸出端部122的第2壳体111的外侧面配置,收容并保持在形成于第2凸出端部122上的第2金属件保持凹部126内。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加强金属件151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具有:细长带状的第2主体部152,其在第2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第2侧板部157,其弯曲而与该第2主体部152的左右两端连接,在第2壳体1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及作为基板连接部的第2侧方基板连接部156,其与该第2侧板部157的下端连接。
前述第2主体部152和与该第2主体部152的左右两端连接的第2侧板部157从嵌合面侧观察时是连续的“コ”字状的一体部件,在第2侧板部157的自由端上形成有凹凸形状的第2锁止钩挂部157a。另外,第2侧方基板连接部156是与前述第2侧板部157在同一面上延伸的板状部件,其下端通过 软钎焊等连接在与第2基板的导电线路连结的连接焊盘上。此外,对于前述导电线路,典型来说,是电力线。
此外,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151以如下方式安装在第2凸出端部122上,即,该第2加强金属件151覆盖第2凸出端部122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第2主体部152、第2侧板部157以及第2侧方基板连接部156的外侧面向第2凸出端部122的外侧露出。并且,第2主体部152的中央部的外侧面作为在第1连接器1和第2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下,与第1加强金属件51的第1中央接触臂部54接触的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起作用。另外,第2侧板部157的外侧面作为在第1连接器1和第2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下,与第1加强金属件51的第1侧方接触臂部58接触的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起作用。此外,在对前述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以及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统一进行说明的情况下,作为接触臂部进行说明。
下面,对使前述结构的第1连接器1和第2连接器101嵌合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7A至图7C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彼此嵌合的状态的三面视图,图8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彼此嵌合的状态的要部剖面图,是图7B中的A部侧剖面图,图9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彼此嵌合的状态的要部剖面图,是图7A中的B-B向视剖面图,图10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彼此嵌合的状态的要部剖面图,是图7A中的C-C向视剖面图,图11A、图11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彼此嵌合的状态下,第1加强金属件和第2加强金属件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此外,在图7A至图7C中,图7A是俯视图,图7B是侧视图,图7C是主视图,在图11A、图11B中,图11A是第1加强金属件的从斜前上方观察的图,图11B是第1加强金属件的从斜后上方观察的图。
在这里,对于第1连接器1,第1端子61的尾部62通过软钎焊等连接在与未图示的第1基板的导电线路连结的连接焊盘上,并且,第1加强金属件51的第1侧方基板连接部56以及第1中央基板连接部55通过软钎焊等连接在与第1基板的导电线路连结的连接焊盘上,从而表面安装在第1基板上。此外,对于连结在前述尾部62所连接的连接焊盘上的导电线路,典型 来说,是信号线,对于连结在前述第1侧方基板连接部56以及第1中央基板连接部55所连接的连接焊盘上的导电线路,典型来说,是电力线。
同样地,对于第2连接器101,第2端子161的尾部162通过软钎焊等连接在与未图示的第2基板的导电线路连结的连接焊盘上,并且,第2加强金属件151的第2侧方基板连接部156通过软钎焊等连接在与第2基板的导电线路连结的连接焊盘上,从而表面安装在第2基板上。此外,对于连结在前述尾部162所连接的连接焊盘上的导电线路,典型来说,是信号线,对于连结在前述第2侧方基板连接部156所连接的连接焊盘上的导电线路,典型来说,是电力线。
首先,操作者使第1连接器1的嵌合侧与第2连接器101的嵌合面成为相向的状态,第2连接器101的第2凸部112的位置与第1连接器1的相应的凹槽部12a的位置对齐,第2连接器101的第2凸出端部122的位置与第1连接器1的相应的突出端凹部22的位置对齐,由此完成第1连接器1和第2连接器101的位置对齐。
在该状态下,如果将第1连接器1及/或第2连接器101向接近对方侧的方向、即嵌合方向移动,则第2连接器101的第2凸部112以及第2凸出端部122向第1连接器1的凹槽部12a以及突出端凹部22内插入。由此,如图7A至图7C所示,在第1连接器1和第2连接器101的嵌合完成后,第1端子61和第2端子161成为导通状态。
详细地说,如图10所示,在各第1端子61的第1接触部65和第2接触部66之间插入第2连接器101的第2端子161,第1端子61的第1接触部65和第2端子161的第1接触部165接触,第1端子61的第2接触部66和第2端子161的第2接触部166接触。其结果,连结在第1端子61的尾部62所连接的第1基板上的连接焊盘上的导电线路,和连结在第2端子161的尾部162所连接的第2基板上的连接焊盘上的导电线路导通。在该情况下,第1端子61和第2端子161成为多点接触,因此可靠地维持导通状态。
另外,如图8、图9以及图11A、图11B所示,第1连接器1所具有的第1加强金属件51和第2连接器101所具有的第2加强金属件151成为彼此卡合的状态。由此,第1加强金属件51和第2加强金属件151成为导通的状态。此外,在图11A、图11B中,为了使得第1加强金属件51和第2 加强金属件151之间的关系明确,省略了第1壳体11、第2壳体111、第1端子61以及第2端子161的图示。
详细地说,在第1加强金属件51的内侧插入第2加强金属件151,第1加强金属件51的左右的第1侧方接触臂部58中的下方弯曲部58a与第2加强金属件151的左右的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接触,第1加强金属件51的第1中央接触臂部54中的下方弯曲部54a与第2加强金属件151的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接触。在该情况下,通过第1侧方接触臂部58自身的作为弹簧部的功能,主要是连接臂部58c以及上方弯曲部58d的作为弹簧部的功能,将下方弯曲部58a的表面向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的表面按压,通过第1中央接触臂部54自身的作为弹簧部的功能,主要是连接臂部54c以及上方弯曲部54d的作为弹簧部的功能,将下方弯曲部54a的表面向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的表面按压。
由此,第2加强金属件151通过第1加强金属件51牢固地保持,所以可以防止第2加强金属件151与第1加强金属件51脱离,可靠地维持第1连接器1和第2连接器101的嵌合。另外,由于可靠地维持下方弯曲部58a的表面和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的表面之间的接触、以及下方弯曲部54a的表面与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的表面之间的接触,所以第1加强金属件51和第2加强金属件151之间的导通得到可靠维持。
此外,通过使第1加强金属件51及/或第2加强金属件151向嵌合方向移动,从而下方弯曲部58a的表面在向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的表面按压的状态下滑动,下方弯曲部54a的表面在向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的表面按压的状态下滑动。因此,可以防止在下方弯曲部58a和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之间、以及下方弯曲部54a和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之间咬入异物,不会发生接触不良。另外,由于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的表面以及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的表面是平面,所以滑动距离长,即,滑动量变大。因此,下方弯曲部58a和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之间、以及下方弯曲部54a和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之间的清洁效果变大,可以防止接触不良。
这样,第1加强金属件51的第1侧方基板连接部56以及第1中央基板连接部55经由连接焊盘而连接的第1基板的导电线路,与第2加强金属件151的第2侧方基板连接部156经由连接焊盘而连接的第2基板的导电线路 之间导通。
在该情况下,第1加强金属件51和第2加强金属件151之间成为多点接触,具体地说,在3个部位接触,所以导通状态得到可靠地维持。另外,第1加强金属件51和第2加强金属件151之间的接触电阻也降低。因此,即使在前述导电线路是电力线,例如,使1~3[A]程度的大电流在第1基板的导电线路和第2基板的导电线路之间流动的情况下,由于接触电阻低,所以不会在第1加强金属件51和第2加强金属件151上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第1加强金属件51和第2加强金属件151是多点接触的,所以由于电流分流而可以防止产生大量的热量。
此外,前述第1中央接触臂部54的连接臂部54c以及上方弯曲部54d是比第1侧方接触臂部58的连接臂部58c以及上方弯曲部58d宽的部件,发挥比前述连接臂部58c以及上方弯曲部58d更大的按压力。其原因在于,在第1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上的第2连接器101的定位,不仅通过第1侧方接触臂部58实现,而且通过多个第1端子61实现,与此相对,在第1连接器1的长度方向上的第2连接器101的定位,主要通过配置在第1连接器1的长度方向两端上的第1加强金属件51的第1中央接触臂部54实现。
该第1中央接触臂部54所发挥的按压力的大小,是通过柔性发挥部54b调整的。如前所述,由于该柔性发挥部54b的存在,连接臂部54c以及上方弯曲部54d的宽度尺寸实质性地减少,所以弹力减少,其结果,第1中央接触臂部54发挥的按压力减少。此外,通过调整前述柔性发挥部54b的宽度以及长度,从而可以调整第1中央接触臂部54所发挥的按压力的减少程度。
并且,如前所述,由于柔性发挥部54b的存在,连接臂部54c以及上方弯曲部54d的柔性提高,下方弯曲部54a可以柔软地进行位移,因此可以可靠地维持与第2加强金属件151的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之间的接触。特别地,上方弯曲部54d是具有大半径的弯曲部,因此柔性高,可以大范围地弹性变形。另外,优选如图8所示,在第1连接器1和第2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下,第1中央接触臂部54的自由端与第1壳体11的端壁部21c抵接。由此,不会发生第1中央接触臂部54永久变形而失去作为弹簧部的功能的现象、即所谓的屈服。并且,由于第1中央接触臂部54是带状的板部件,所以下方弯曲部54a的表面是带状的板部件的表面,在前述板部件的宽度方 向、即从嵌合面侧观察时第1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上大范围地延伸,大范围地与在第2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平面即第2加强金属件151的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线接触。因此,前述下方弯曲部54a和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之间的接触电阻低,并且,可以可靠地维持导通状态。
并且,下方弯曲部54a的表面是弯曲凸面,但与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的表面同样地,是平滑面。因此,即使在安装有第1基板以及第2基板的电子设备等掉落或承受外力时产生的振动或冲击传递过来,第2加强金属件151相对于第1加强金属件51相对地位移的情况下,下方弯曲部54a的表面和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的表面彼此滑动,也可以维持接触,所以不会发生下方弯曲部54a和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的导通暂时切断、即所谓的瞬断现象。
假定在下方弯曲部54a以及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的其中一个上形成凸部,在另一个上形成凹部,使下方弯曲部54a和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进行凹凸嵌合的情况下,如果传递来振动或冲击,则凸部在凹部内移动或出入凹部,所以在此时,有可能使凸部和凹部的表面暂时分离而发生瞬断。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由于下方弯曲部54a的表面以及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的表面是平滑面,所以不会发生瞬断。
另外,前述第1侧方接触臂部58所发挥的按压力的大小是通过柔性发挥部58b调整的。如前所述,由于通过该柔性发挥部58b的存在使连接臂部58c以及上方弯曲部58d的宽度尺寸减少,所以弹力减少,其结果,第1侧方接触臂部58所发挥的按压力减少。此外,通过调整前述柔性发挥部58b的宽度以及长度,可以调整第1侧方接触臂部58所发挥的按压力的减少程度。
并且,如前所述,通过柔性发挥部58b的存在使连接臂部58c以及上方弯曲部58d的柔性提高,下方弯曲部58a可以柔软地位移,所以可以可靠地维持与第2加强金属件151的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的接触。特别地,上方弯曲部58d由于是具有大半径的弯曲部,所以柔性高,可以大范围地弹性变形。另外,优选如图9所示,在第1连接器1和第2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下,第1侧方接触臂部58的自由端与第1壳体11的侧壁延长部21b抵接。由此,不会发生第1侧方接触臂部58永久变形而失去作为弹簧部的功能的现象、即所谓的屈服。并且,由于第1侧方接触臂部58是带状的板部件, 所以下方弯曲部58a的表面是带状的板部件的表面,在前述板部件的宽度方向、即从嵌合面侧观察时在第1连接器1的长度方向上大范围地延伸,大范围地与在第2连接器10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平面、即第2加强金属件151的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线接触。因此,前述下方弯曲部58a和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之间的接触电阻低,并且导通状态也可以可靠地维持。
并且,下方弯曲部58a的表面是弯曲凸面,但与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的表面同样地是平滑面。因此,与下方弯曲部54a以及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的情况相同地,下方弯曲部58a和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即使传递来振动或冲击,也可以可靠地维持接触,不会发生瞬断。
并且,根据图8以及9可知,与下方弯曲部58a和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开始接触的位置相比,下方弯曲部54a和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开始接触的位置更靠近第1连接器1的嵌合面(在图8以及9中,更靠上方)。因此,在将第1连接器1和第2连接器101嵌合的工序中,在第2连接器101的第2凸出端部122向第1连接器1的突出端凹部22内插入时,首先,下方弯曲部54a和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开始接触,然后下方弯曲部58a和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开始接触。即,下方弯曲部54a和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的接触以及下方弯曲部58a和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的接触不是同时开始的。因此,将第2连接器101的第2凸出端部122向第1连接器1的突出端凹部22内插入所需的力,即,将第1连接器1和第2连接器101嵌合所需的嵌合力变小,所以可以容易地进行嵌合作业。
另外,根据图8~10可知,与第1加强金属件51和第2加强金属件151开始接触的位置相比,第1端子61和第2端子161开始接触的位置更靠近第1连接器1的嵌合面(在图8~10中,更靠上方)。因此,在将第1连接器1和第2连接器101嵌合的工序中,在第2连接器101的第2凸部112以及第2凸出端部122向第1连接器1的凹槽部12a以及突出端凹部22内插入时,首先,第1端子61和第2端子161开始接触,然后第1加强金属件51和第2加强金属件151开始接触。即,第1加强金属件51和第2加强金属件151的接触以及第1端子61和第2端子161的接触不是同时开始的。因此,将第2连接器101的第2凸部112以及第2凸出端部122向第1连接器1的凹槽部12a以及突出端凹部22内插入所需的力,即,将第1连接器1 和第2连接器101嵌合所需的嵌合力变小,所以可以容易地进行嵌合作业。
并且,第1加强金属件51的第1侧方接触臂部58和第1侧方基板连接部56,从嵌合面侧观察时,在大致同一位置处与第1侧板部57连接。因此,从下方弯曲部58a和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的接触部位,至第1侧方基板连接部56和第1基板的连接焊盘的连接部位为止的第1加强金属件51内的导电距离短,因此导电电阻低,即使在流过大电流的情况下,也不会在第1加强金属件51上产生大量的热量。
同样地,第1加强金属件51的第1中央接触臂部54和第1中央基板连接部55,从嵌合面侧观察时,在大致同一位置处与第1主体部52连接。因此,从下方弯曲部54a和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的接触部位,至第1中央基板连接部55和第1基板的连接焊盘的连接部位为止的第1加强金属件51内的导电距离短,因此导电电阻低,即使在流过大电流的情况下,也不会在第1加强金属件51上产生大量的热量。
另外,第2加强金属件151的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和第2侧方基板连接部156,从嵌合面侧观察时,在大致同一位置处与第2侧板部157连接。因此,从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和下方弯曲部58a的接触部位,至第2侧方基板连接部156和第2基板的连接焊盘的连接部位为止的第2加强金属件151内的导电距离短,因此导电电阻低,即使在流过大电流的情况下,也不会在第2加强金属件151上产生大量的热量。
此外,在图所示的例子中,第2加强金属件151不具有形成在与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相同的位置处的基板连接部。因此,第2加强金属件151内的电流从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和下方弯曲部54a的接触部位,流动至第2侧方基板连接部156和第2基板的连接焊盘的连接部位。但是,由于第2加强金属件151是以位于第1加强金属件51的内侧的方式形成的,所以整体的尺寸较小,因此从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和下方弯曲部54a的连接部位至第2侧方基板连接部156和第2基板的连接焊盘的连接部位为止的导电距离也变短。这样,即使在流过大电流的情况下,也不会在第2加强金属件151上产生大量的热量。此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在与第2中央接触臂部154相同的位置处形成与第2侧方基板连接部156相同的基板连接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第1连接器1,其具有第1端子61 和第1壳体11,该第1壳体11包括在长度方向两端形成的第1凸出端部21;以及第2连接器101,其具有第2端子161和第2壳体111,该第2端子161与第1端子61接触,该第2壳体111包括在长度方向两端形成的与第1凸出端部21嵌合的第2凸出端部122,在第1凸出端部21以及第2凸出端部122上安装第1加强金属件51以及第2加强金属件151,第2加强金属件151包括:第2主体部152,其在第2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以及一对第2侧板部157,其与第2主体部152的两端连接,在第2壳体1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第1加强金属件51包括:第1主体部52,其在第1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一对第1侧板部57,其与第1主体部52的两端连接,在第1壳体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及第1中央接触臂部54和第1侧方接触臂部58,它们分别与第1主体部52以及第1侧板部57连接,第1中央接触臂部54以及第1侧方接触臂部58各自包括:上方弯曲部54d和58d;下方弯曲部54a和58a;连接臂部54c和58c,其将上方弯曲部54d和58d、下方弯曲部54a和58a连接;以及柔性发挥部54b和58b,其使上方弯曲部54d和58d、连接臂部54c和58c的至少一部分的宽度尺寸减小,下方弯曲部54a以及58a的弯曲凸面向第2加强金属件151的第2主体部152以及第2侧板部157的表面按压。
由此,可以向第1加强金属件51的第1中央接触臂部54以及第1侧方接触臂部58赋予高柔性,并且,在下方弯曲部54a以及58a与第2加强金属件151的第2主体部152以及第2侧板部157之间确保大接触面积。其结果,可以可靠地维持第1加强金属件51和第2加强金属件151之间的卡合状态,并且可以可靠地维持第1加强金属件51和第2加强金属件151之间的导通状态,可以可靠地保持第1连接器1和第2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提高可靠性。
另外,第1加强金属件51还包括第1中央基板连接部55以及第1侧方基板连接部56,它们一端与基板的导电线路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1主体部52以及第1侧板部57连接,第1中央基板连接部55以及第1侧方基板连接部56各自的另一端从第1连接器1的嵌合面侧观察时,在与第1中央接触臂部54以及第1侧方接触臂部58各自相同的位置处,分别与第1主体部52以及第1侧板部57连接。因此,从下方弯曲部54a以及58a至第1中央基板 连接部55以及第1侧方基板连接部56的一端为止的第1加强金属件51内的导电距离短,所以导电电阻低,即使在流过大电流的情况下,在第1加强金属件51上也不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并且,第1中央接触臂部54以及第1侧方接触臂部58由带状的板部件构成,下方弯曲部54a以及58a的弯曲凸面在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与第2加强金属件151的第2主体部152以及第2侧板部157的表面线接触。因此,下方弯曲部54a以及58a与第2加强金属件151的第2主体部152以及第2侧板部157之间的接触电阻低,并且,也可以可靠地维持导通状态。
并且,与第1侧板部57连接的第1侧方接触臂部58的柔性发挥部58b形成在上方弯曲部58d以及连接臂部58c的至少一部分的侧缘上,使上方弯曲部58d以及连接臂部58c的至少一部分的宽度尺寸随着靠近下方弯曲部58a而减少。由此,下方弯曲部58a可以柔软地位移,所以可以可靠地维持与第2加强金属件151的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的接触。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具有相同构造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由此省略其说明。另外,对于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动作以及相同的效果,也省略其说明。
图1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第2连接器的立体图,是从嵌合面侧观察的图,图1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第2加强金属件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连接器101的第2端子161具有:未图示的主体部;尾部162,其与该主体部的下端连接;第1接触部165,其与前述主体部的上端连接;连接部164,其与该第1接触部165的上端连接;以及第2接触部166,其与该连接部164的外端连接。此外,在前述第1接触部165的表面形成有与第1端子61的第1接触部65卡合的第1接触凹部165a,在前述第2接触部166的表面形成有与第1端子61的第2接触部66卡合的第2接触凹部166a。
并且,前述第2端子161通过附着成型(overmold)而与第2壳体111一体化。即,第2壳体111是通过向预先在内部放置有第2端子161的模具的型腔内填充树脂而形成的。由此,第2端子161在主体部埋没在第2壳体111内,第1接触部165、连接部164以及第2接触部166的表面在第2凸部112的各侧面以及嵌合面上露出的状态下,一体安装在第2壳体111上。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连接器101的第2加强金属件151具有与第2主体部152的中央部的上端连接的弯曲臂部154c。该弯曲臂部154c是整体具有大致U字状的侧面形状的部件,包含与前述第2主体部152连接的基端弯曲部154a以及更靠前端的前端弯曲部154d。并且,在第2加强金属件151安装在第2壳体111的第2凸出端部122上的状态下,前述弯曲臂部154c收容在形成于第2凸出端部122的上表面上的凹部122a内。另外,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151的第2侧方接触臂部158上形成有与第1加强金属件51的第1侧方接触臂部58卡合的侧方接触凹部158a。
此外,对于第2连接器101的其他结构,由于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另外,对于第1连接器1,由于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并且,对于将第1连接器1和第2连接器101嵌合的动作以及效果,由于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另外,本发明并不受前述实施方式所限定,可以基于本发明的思想而进行各种变形,不应当将这些变形排除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外。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连接器。
Claims (19)
1.一种连接器,
包括:
第1连接器,其具有第1端子和第1壳体,该第1壳体包括在该第1壳体的长度方向两端形成的第1嵌合引导部;以及
第2连接器,其具有第2端子和第2壳体,该第2端子与前述第1端子接触,该第2壳体包括在该第2壳体的长度方向两端形成的与前述第1嵌合引导部嵌合的第2嵌合引导部,
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第1嵌合引导部以及第2嵌合引导部上分别安装有第1加强金属件以及第2加强金属件,
该第2加强金属件包括:第2主体部,其在前述第2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以及一对第2侧板部,分别与该第2主体部的两端连接,在前述第2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前述第1加强金属件包括:第1主体部,其在前述第1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一对第1侧板部,分别与该第1主体部的两端连接,在前述第1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及接触臂部,分别与前述第1主体部以及第1侧板部连接,
前述接触臂部各自包括:上方弯曲部;下方弯曲部;连接臂部,其将前述上方弯曲部以及下方弯曲部连接;以及柔性发挥部,其使前述上方弯曲部以及连接臂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宽度尺寸减少,前述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向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主体部以及第2侧板部的表面按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加强金属件还包括基板连接部,前述基板连接部的一端与基板的导电线路连接,前述基板连接部的另一端分别与前述第1主体部以及第1侧板部连接,从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侧观察时,前述基板连接部各自的另一端在与各前述接触臂部相同的位置处分别与前述第1主体部以及第1侧板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接触臂部由带状的板部件形成,前述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在前述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主体部以及第2侧板部的表面线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接触臂部由带状的板部件形成,前述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在前述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主体部以及第2侧板部的表面线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与前述第1侧板部连接的接触臂部的柔性发挥部形成在前述上方弯曲部以及连接臂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侧缘上,使前述上方弯曲部以及连接臂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宽度尺寸随着靠近前述下方弯曲部而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与前述第1主体部连接的接触臂部的上方弯曲部以及连接臂部的宽度比与前述第1侧板部连接的接触臂部的上方弯曲部以及连接臂部的宽度宽,发挥更大的按压力。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与前述第1主体部连接的接触臂部的上方弯曲部以及连接臂部的宽度比与前述第1侧板部连接的接触臂部的上方弯曲部以及连接臂部的宽度宽,发挥更大的按压力。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与前述第1主体部连接的接触臂部的柔性发挥部形成在前述上方弯曲部以及连接臂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宽度方向中央处,该柔性发挥部是在前述接触臂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狭缝状的细长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与前述第1主体部连接的接触臂部的柔性发挥部形成在前述上方弯曲部以及连接臂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宽度方向中央处,该柔性发挥部是在前述接触臂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狭缝状的细长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与前述第1主体部连接的接触臂部的柔性发挥部形成在前述上方弯曲部以及连接臂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宽度方向中央处,该柔性发挥部是在前述接触臂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狭缝状的细长开口。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与前述第1主体部连接的接触臂部的柔性发挥部形成在前述上方弯曲部以及连接臂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宽度方向中央处,该柔性发挥部是在前述接触臂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狭缝状的细长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从连接在前述第1主体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主体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不同于从连接在前述第1侧板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侧板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从连接在前述第1主体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主体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不同于从连接在前述第1侧板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侧板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从连接在前述第1主体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主体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不同于从连接在前述第1侧板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侧板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从连接在前述第1主体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主体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不同于从连接在前述第1侧板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侧板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从连接在前述第1主体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主体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不同于从连接在前述第1侧板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侧板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从连接在前述第1主体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主体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不同于从连接在前述第1侧板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侧板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从连接在前述第1主体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主体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不同于从连接在前述第1侧板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侧板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从连接在前述第1主体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主体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不同于从连接在前述第1侧板部上的接触臂部的下方弯曲部的弯曲凸面与前述第2加强金属件的第2侧板部的表面开始接触的位置开始,至前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面为止的距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26896 | 2011-10-14 | ||
JP2011226896 | 2011-10-14 | ||
JP2012-160180 | 2012-07-19 | ||
JP2012160180A JP2013101909A (ja) | 2011-10-14 | 2012-07-19 | 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50805A CN103050805A (zh) | 2013-04-17 |
CN103050805B true CN103050805B (zh) | 2014-12-10 |
Family
ID=48063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87288.3A Active CN103050805B (zh) | 2011-10-14 | 2012-10-12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05080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09198B2 (ja) * | 2013-06-10 | 2015-11-10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ガイド金具付電気コネクタ |
JP6120168B2 (ja) * | 2013-06-25 | 2017-04-2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JP5881666B2 (ja) * | 2013-11-19 | 2016-03-09 |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 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JP6245964B2 (ja) * | 2013-12-02 | 2017-12-13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 |
JP5887326B2 (ja) * | 2013-12-12 | 2016-03-16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 |
JP6080786B2 (ja) * | 2014-03-07 | 2017-02-15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US9391398B2 (en) * | 2014-03-20 | 2016-07-12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 Connector assembly |
CN105098413B (zh) * | 2014-04-17 | 2017-09-29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端子、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
JP2015220005A (ja) * | 2014-05-15 | 2015-12-07 | Smk株式会社 | 基板対基板用コネクタ |
JP6327973B2 (ja) * | 2014-06-30 | 2018-05-23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 |
JP6034339B2 (ja) * | 2014-07-29 | 2016-11-30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6473990B2 (ja) * | 2014-08-07 | 2019-02-2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ソケット |
JP6388152B2 (ja) | 2014-08-07 | 2018-09-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TWM497353U (zh) | 2014-08-20 | 2015-03-11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td | 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
JP6056835B2 (ja) * | 2014-11-14 | 2017-01-11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
JP6391517B2 (ja) * | 2015-03-30 | 2018-09-19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 |
JP6378642B2 (ja) * | 2015-04-23 | 2018-08-22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 |
CN106356656A (zh) * | 2015-07-17 | 2017-01-25 |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 |
KR101754261B1 (ko) * | 2015-09-17 | 2017-07-05 |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 크랙 방지용 커넥터 장치 |
JP6709990B2 (ja) * | 2016-04-28 | 2020-06-1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保持金具、コネクタ接続体およびコネクタ |
KR102602183B1 (ko) * | 2016-05-13 | 2023-11-14 |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 기판 커넥터 |
JP6399063B2 (ja) * | 2016-09-07 | 2018-10-03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
JP6761736B2 (ja) * | 2016-11-11 | 2020-09-30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KR102041368B1 (ko) | 2018-05-24 | 2019-11-07 | 몰렉스 엘엘씨 | 리셉터클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커넥터 조립체 |
JP6493611B1 (ja) * | 2018-08-03 | 2019-04-03 | Smk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2020184459A (ja) * | 2019-05-08 | 2020-11-12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7348131B2 (ja) * | 2020-04-28 | 2023-09-20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243107Y (zh) * | 2008-07-08 | 2009-05-20 | 众鸣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1740975A (zh) * | 2008-11-25 | 2010-06-1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池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959024A1 (de) * | 1999-12-08 | 2001-06-13 | Bosch Gmbh Robert | Kabelbaumstecker mit Rastarm |
-
2012
- 2012-10-12 CN CN201210387288.3A patent/CN10305080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243107Y (zh) * | 2008-07-08 | 2009-05-20 | 众鸣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1740975A (zh) * | 2008-11-25 | 2010-06-1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池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50805A (zh) | 2013-04-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50805B (zh) | 连接器 | |
TWI475765B (zh) | Connector | |
US9178326B2 (en) | Connector | |
CN100541939C (zh) | 插座型连接器和插头型连接器 | |
JP5553502B2 (ja)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
JP5107811B2 (ja) | 基板コネクタ | |
JP5180705B2 (ja)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
CN101316017B (zh) | 连接器 | |
JP5197294B2 (ja)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
JP4889118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1325291B (zh)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
CN104716506A (zh) | 连接器 | |
EP2733793B1 (en) | Electric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including the same | |
US9033743B2 (en) | Electric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including the same | |
EP2846409A2 (en) | Connector | |
CN103155292A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EP2846414A1 (en) | Connector | |
CN104425918A (zh) | 电连接器 | |
JP2020129569A (ja) | コネクタ | |
CN104617424A (zh) | 用于电源扁平电缆的连接器 | |
US20090137140A1 (en) | Floating-type connector | |
CN101656361A (zh) | 基板间连接连接器的连接端子 | |
JP2018163730A (ja) | 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 |
US7544098B2 (en) | Connector having a stopper mechanism defining a movable range of a housing receiving a connection object | |
CN104934755B (zh) | 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