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19008A - 中间适配器、配件及交换镜头 - Google Patents
中间适配器、配件及交换镜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19008A CN103019008A CN2012103533282A CN201210353328A CN103019008A CN 103019008 A CN103019008 A CN 103019008A CN 2012103533282 A CN2012103533282 A CN 2012103533282A CN 201210353328 A CN201210353328 A CN 201210353328A CN 103019008 A CN103019008 A CN 1030190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plicing ear
- fuselage
- corresponding splicing
- contact si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8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100272680 Paracentrotus lividus BP10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310 location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100026533 Cytochrome P450 1A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0855342 Homo sapiens Cytochrome P450 1A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224 diss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931 harmfu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711 regulatory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269238 D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44565 Tremo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ferric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Fe]O[Fe]=O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41 low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5—Optical accessories, e.g. converters for close-up photography, tele-convertors, wide-angle conver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间适配器、配件及交换镜头。中间适配器具有:第1卡口部,安装相机机身,具有第1卡口中心点,上述相机机身具有设置在相机机身的机身侧卡口部附近的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与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分别连接,各自具有与机身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第2卡口部,能够装卸配件,具有第2卡口中心点。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非临时申请请求2011年11月2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61/564,554号的权益。本申请还请求2011年9月20日提交的日本申请第2011-205064号及2012年8月31日提交的日本申请第2012-191004号的优先权。该在先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全部并入本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间适配器、配件及交换镜头。
背景技术
在相机机身和交换镜头之间进行电子通信的相机系统为世人所知。日本特开平7-234432号公报记载了一种交换镜头,其具有:与相机机身进行通信的端子组;与中间环、后焦点转换器等适配器进行通信的端子组。这2个端子组构成彼此独立的通信系统,交换镜头在适配器安装时,首先通过一个通信系统与适配器进行通信。交换镜头之后通过另一个通信系统与相机机身进行通信。这些端子组圆弧状排列配置,在其一端,用于从相机机身向交换镜头及适配器提供电源的端子组邻接配置。
发明内容
上述公报所述的相机机身和交换镜头在独立的2个通信系统同时进行通信时,对彼此的通信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中间适配器具有:第1卡口部,安装相机机身,具有第1卡口中心点,上述相机机身具有设置在相机机身的机身侧卡口部附近的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与上述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分别连接,各自具有与上述机身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第2卡口部,能够装卸配件,具有第2卡口中心点,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由以下构成: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提供第1电压;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是和上述第1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第1时钟信号;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同步,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第1数据信号;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第2数据信号;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第2时钟信号;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2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第3数据信号;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1非同步信号;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2非同步信号;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3非同步信号;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提供比上述第1电压小的第2电压,该第2电压用于:根据从上述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第1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1时钟信号,使用上述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来自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1数据信号的接收,及使用上述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2数据信号的发送,并且,该第2电压用于:根据通过上述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2非同步信号、从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第3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2时钟信号,使用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3数据信号的发送;第1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是和上述第2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在从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任意选择的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中最大,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到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从上述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到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从上述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到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从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到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本发明的第2方式优选,在第1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中心部和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与其他至少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中心部和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不同。
本发明的第3方式优选,在第1或第2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进一步具有配置了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的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电连接到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一个,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本发明的第4方式优选,在第3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不同。
本发明的第5方式优选,在第3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进一步具有配置了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的上述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上述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到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上述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分别连接到设置在能够装卸于上述第2卡口部的上述配件的卡口部附近的12个配件侧连接端子。
本发明的第6方式优选,在第5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不同。
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中间适配器具有:第1卡口部,安装相机机身,具有第1卡口中心点,上述相机机身具有设置在相机机身的机身侧卡口部附近的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至少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该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分别具有与上述机身侧连接端子的一个接触的接触部;第2卡口部,能够装卸配件,具有第2卡口中心点,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由以下构成:时钟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时钟信号;数据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时钟信号同步,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第1数据信号;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第2数据信号;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将和上述时钟信号不同步的非同步信号输出到上述相机机身;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提供动作电压,该动作电压用于:根据从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时钟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时钟信号,使用上述数据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来自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1数据信号的接收,及使用上述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2数据信号的发送,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在从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任意选择的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中最大,上述时钟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数据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数据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本发明的第8方式优选,在第7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中心部和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和其他至少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中心部和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不同。
本发明的第9方式优选,在第7或第8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进一步具有配置了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的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电连接到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一个,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本发明的第10方式优选,在第9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不同。
本发明的第11方式优选,在第9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具有配置了至少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的上述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上述至少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到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上述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分别连接到设置在能够装卸于上述第2卡口部的上述配件的卡口部附近的至少5个配件侧连接端子。
本发明的第12方式优选,在第11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不同。
本发明的第13方式的中间适配器具有:第1卡口部,安装相机机身,具有第1卡口中心点,上述相机机身具有设置在相机机身的机身侧卡口部附近的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机身对应保持部,配置了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该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分别连接到上述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各自具有与上述机身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第2卡口部,能够装卸配件,具有第2卡口中心点,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具有露出到上述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的表面的机身对应侧露出区域,由以下构成: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提供第1动作电压;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是和上述第1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第1时钟信号;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同步,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第1数据信号;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第2数据信号;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第2时钟信号;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2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第3数据信号;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1非同步信号;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2非同步信号;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3非同步信号;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提供比第1电压小的第2电压,该第2电压用于:根据从上述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第1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1时钟信号,使用上述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来自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1数据信号的接收,及使用上述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2数据信号的发送,并且,该第2电压用于:根据通过上述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2非同步信号、从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第3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2时钟信号,使用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3数据信号的发送;第1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是和上述第2动作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在从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任意选择的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中最大,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到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从上述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到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从上述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到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从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到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本发明的第14方式优选,在第13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机身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中心部和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与其他至少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机身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中心部和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不同。
本发明的第15方式优选,在第13或第14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进一步具有配置了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的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电连接到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一个,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具有露出到上述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的表面的配件对应侧露出区域。
本发明的第16方式优选,在第15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对应配件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对应机身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位置关系不同。
本发明的第17方式优选,在第15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具有配置了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的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上述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到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各自具有与一个上述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上述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具有露出到上述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的表面的配件对应侧露出区域,分别连接到设置在能够装卸于上述第2卡口部的上述配件的卡口部附近的12个配件侧连接端子。
本发明的第18方式优选,在第17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对应配件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对应机身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位置关系不同。
本发明的第19方式的中间适配器具有:第1卡口部,安装相机机身,具有第1卡口中心点,上述相机机身具有设置在相机机身的机身侧卡口部附近的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至少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该至少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分别具有与上述机身侧连接端子的一个接触的接触部;第2卡口部,能够装卸配件,具有第2卡口中心点,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具有露出到上述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的表面的机身对应侧露出区域,由以下构成:时钟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时钟信号;数据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时钟信号同步,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第1数据信号;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第2数据信号;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和上述时钟信号不同步的非同步信号;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提供动作电压,该动作电压用于:根据从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时钟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时钟信号,使用上述数据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来自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1数据信号的接收,及使用上述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2数据信号的发送,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在从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任意选择的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中最大,上述时钟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数据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数据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上述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本发明的第20方式优选,在第19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机身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中心部和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和其他至少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机身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中心部和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不同。
本发明的第21方式优选,在第19或第20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进一步具有配置了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的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电连接到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一个,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具有露出到上述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的表面的配件对应侧露出区域。
本发明的第22方式优选,在第21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对应配件侧对应露出区域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对应机身侧对应露出区域的位置关系不同。
本发明的第23方式优选,在第21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具有配置了至少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的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上述至少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到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上述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具有露出到上述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的表面的配件对应侧露出区域,分别连接到设置在能够装卸于上述第2卡口部的上述配件的卡口部附近的至少5个配件侧连接端子。
本发明的第24方式优选,在第18或第19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相对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的上述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对应配件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位置关系,和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的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对应机身对应露出区域的位置关系不同。
本发明的第25方式优选,在第1或第13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进一步具有: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通信部,和上述相机机身及上述配件进行数据通信;控制数据收发部,经由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一个,对应从上述相机机身经由上述通信部接收了表示预定的控制指示的第1控制数据的情况,将表示上述控制指示并和上述第1控制数据不同的第2控制数据经由上述通信部发送到上述配件。
本发明的第26方式优选,在第7或第19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中,具有: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通信部,和上述相机机身及上述配件进行数据通信;控制数据收发部,经由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一个,对应从上述相机机身经由上述通信部接收了表示预定的控制指示的第1控制数据的情况,将表示上述控制指示并和上述第1控制数据不同的第2控制数据经由上述通信部发送到上述配件。
本发明的第27方式优选,在第1~26方式的中间适配器中,具有光学部件,将透过了上述配件具有的成像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光,射出到上述相机机身。
本发明的第28方式的配件具有:第1卡口部,安装中间适配器,具有第1卡口中心点,上述中间适配器具有设置在中间适配器的适配器侧卡口部附近的12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12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12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与上述12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分别连接,各自具有与上述适配器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第2卡口部,能够装卸配件,具有第2卡口中心点;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该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到上述12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的一个,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上述12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由以下构成:第1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提供第1电压;第2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是和上述第1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第3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第1时钟信号;第4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同步,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第1数据信号;第5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第2数据信号;第6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第2时钟信号;第7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2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第3数据信号;第8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将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1非同步信号输出到上述中间适配器;第9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2非同步信号;第10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3非同步信号;第11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提供比第1电压小的第2电压,该第2电压用于:根据从上述第8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第1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第3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1时钟信号,使用上述第4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进行来自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1数据信号的接收,及使用上述第5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2数据信号的发送,并且,该第2电压用于:根据通过上述第9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2非同步信号、从上述第10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第3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第6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2时钟信号,使用上述第7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3数据信号的发送;第12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是和上述第2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不同。
本发明的第29方式的配件具有:第1卡口部,安装中间适配器,具有第1卡口中心点,上述中间适配器具有设置在中间适配器的适配器侧卡口部附近的至少5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至少5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上述至少5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各自具有与上述适配器侧连接端子的一个接触的接触部;第2卡口部,能够装卸配件,具有第2卡口中心点;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至少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该至少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到上述5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的一个,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上述5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由以下构成:时钟输入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时钟信号;数据输入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时钟信号同步,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第1数据信号;数据输出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第2数据信号;非同步信号输出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将和上述时钟信号不同步的非同步信号输出到上述中间适配器;电压供给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提供动作电压,该动作电压用于:根据从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时钟输入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时钟信号,使用上述数据输入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进行来自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1数据信号的接收,及使用上述数据输出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2数据信号的发送,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5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不同。
本发明的第30方式的交换镜头具有:卡口部,安装中间适配器,具有卡口中心点,上述中间适配器具有设置在中间适配器的适配器侧卡口部附近的12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12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该12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与上述12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分别连接,各自具有与上述适配器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上述12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由以下构成:第1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提供第1电压;第2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是和上述第1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第3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第1时钟信号;第4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同步,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第1数据信号;第5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第2数据信号;第6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第2时钟信号;第7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2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第3数据信号;第8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1非同步信号;第9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2非同步信号;第10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3非同步信号;第11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提供比第1电压小的第2电压,该第2电压用于:根据从上述第8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第1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第3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1时钟信号,使用上述第4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进行来自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1数据信号的接收,及使用上述第5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2数据信号的发送,并且,该第2电压用于:根据通过上述第9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2非同步信号、从上述第10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第3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第6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2时钟信号,使用上述第7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3数据信号的发送;第12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是和上述第2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以上述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不同。
本发明的第31方式的交换镜头具有:卡口部,安装中间适配器,具有卡口中心点,上述中间适配器具有设置在中间适配器的适配器侧卡口部附近的至少5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至少5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该至少5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与上述5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分别连接,各自具有与上述适配器侧连接端子的一个接触的接触部,上述5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由以下构成:时钟输入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时钟信号;数据输入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时钟信号同步,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第1数据信号;数据输出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第2数据信号;非同步信号输出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将和上述时钟信号不同步的非同步信号输出到上述中间适配器;电压供给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提供动作电压,该动作电压用于:根据从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时钟输入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时钟信号,使用上述数据输入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进行来自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1数据信号的接收,及使用上述数据输出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2数据信号的发送,以上述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5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5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不同。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交换式相机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交换式相机系统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从相机机身到交换镜头的各端子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图。
图4A、4B是机身侧卡口部的主视图及保持部的放大图。
图5A、5B是B卡口部的主视图及保持部的放大图。
图6是L卡口部的主视图。
图7是镜头侧卡口部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指令数据通信的例子的时序图。
图9A、9B是表示热线通信的例子的时序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镜头交换式相机系统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从相机机身到交换镜头的各端子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B卡口部的主视图。
图13是B卡口部的主视图。
图14A、14B是B卡口部的主视图及保持部的放大图。
图15A、15B是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主视图及剖视图。
图16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镜头交换式相机系统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镜头交换式相机系统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从相机机身到交换镜头的各端子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交换式相机系统的立体图。此外,在图1中仅表示本发明涉及的设备及装置,对其之外的设备及装置省略图示和说明。相机系统1由以下构成:相机机身100;交换镜头(拍摄镜头200);安装在相机机身100及交换镜头200之间的中间适配器300。
相机机身100上设置用于能够装卸地安装中间适配器300的机身侧卡口部101。在机身侧卡口部101附近(机身侧卡口部101的内周侧)的位置上,在向机身侧卡口部101的内周侧部分突出的状态下,设置保持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的保持部(电连接部)102。
并且,交换镜头200上设置用于能够装卸地安装中间适配器300的镜头侧卡口部201。在镜头侧卡口部201附近(镜头侧卡口部201的内周侧)的位置上,在向镜头侧卡口部201的内周侧部分突出的状态下,设置保持12个镜头侧连接端子的保持部(电连接部)202。
中间适配器300具有圆柱形的框体,在一个底面设置机身对应卡口部301a(以下称为B卡口部301a),在另一个底面设置镜头对应卡口部301b(以下称为L卡口部301b)。B卡口部301a和机身侧卡口部101对应,能够装卸地安装相机机身100。同样,L卡口部301b和镜头侧卡口部201对应,能够装卸地安装交换镜头200。此外,中间适配器300的开关不限于圆柱。
在B卡口部301a附近(B卡口部301a的内周侧)的位置上,在向B卡口部301a的内周侧部分突出的状态下,设置保持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302a(以下称为B保持部302a)。并且,在L卡口部301b附近(L卡口部301b的内周侧)的位置上,在向L卡口部301b的内周侧部分突出的状态下,设置保持12个镜头对应连接端子的镜头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302b(以下称为L保持部302b)。
在中间适配器300上安装了相机机身100时,设置在保持部102的多个机身侧连接端子与设置在B保持部302a的多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电连接且物理性连接。并且,在中间适配器300中安装了交换镜头200时,设置在保持部202的多个镜头侧连接端子与设置在L保持部302b多个镜头对应连接端子电连接且物理性连接。这些端子用于从相机机身100借助中间适配器300向交换镜头200的供电、及借助了相机机身100和交换镜头200的中间适配器300的信号的收发。以下详述保持部102、保持部202、B保持部302a、及L保持部302b。
在相机机身100内的机身侧卡口部101后方设置拍摄元件104。在相机机身100的上方设置作为输入装置的按钮105。用户使用按钮105等输入装置,在相机机身100上进行拍摄指示、拍摄条件的设定指示等。
图2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镜头交换式相机系统的剖视图。交换镜头200具有使被摄体图像成像的成像光学系统210。成像光学系统210由多个镜头210a~210c构成。该多个镜头210a~210c中包括用于控制被摄体图像的对焦位置的聚焦镜头210b。
在交换镜头200的内部设置用于管理交换镜头200各部件的控制的镜头控制部203。镜头控制部203由未图示的微机及其周边电路等构成。镜头控制部203上连接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镜头驱动部212、镜头位置检测部213、ROM215、及RAM216。
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及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经由保持部202上设置的镜头侧连接端子,进行和相机机身100的数据收发。该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和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分别是交换镜头侧的通信接口。镜头控制部203使用这些通信接口,与相机机身100(下述机身控制部103)之间进行下述各通信(热线通信、指令数据通信)。
镜头驱动部212例如具有步进电机等致动器,对应输入到镜头驱动部212的信号驱动聚焦镜头210b。镜头位置检测部213例如计数输入到镜头驱动部212具有的步进电机中的信号的脉冲数,检测聚焦镜头210b的位置。或者,也可使用设置在交换镜头200上的公知的距离编码器等,检测聚焦镜头210b的位置。
此外,交换镜头200内可设置上述聚焦镜头210b以外的被驱动部件。例如,和上述聚焦镜头210b一样,具有变焦镜头作为在交换镜头(成像光学系统210)的光轴方向上可移动的部件,也可将电驱动该变焦镜头的机构(动力变焦机构)设置在交换镜头200内。并且,在交换镜头200内也可设置抖动校正机构,其包括可向包括与成像光学系统210的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成分(X、Y方向成分)的移动方向移动的抖动校正镜头,通过驱动该抖动校正镜头进行图像振动的校正。并且,在交换镜头200内也可设置光圈电动机构,其控制能够移动的光圈部件(光圈叶片)的驱动,以变更被摄体光束通过的光圈开口的大小。当设置了该被驱动部件时,镜头控制部203使用镜头驱动部212及镜头位置检测部213,控制抖动校正镜头、光圈部件、变焦镜头各自的驱动及位置检测。
ROM215是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预先存储镜头控制部203执行的预定的控制程序等。RAM216是易失性的存储介质,通过镜头控制部203作为各种数据的存储区域使用。
在中间适配器300的内部,在和成像光学系统210的光轴AX相同的光轴上,设置镜头310。镜头310是将透过了交换镜头200具有的成像光学系统210的被摄体光射出到相机机身100的光学部件。通过镜头310,成像光学系统210的焦点距离和没有镜头310时相比,以预定比例变大。即,本实施方式的中间适配器300是所谓望远转换镜头(tele conversion lens)。此外,也可以没有镜头310。没有镜头310时,中间适配器300即为普通的适配器。
在拍摄元件104的前面设置:用于控制拍摄元件104的曝光状态的快门115;组合了光学低通滤波器、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学滤波器116。透过了成像光学系统210的被摄体光经由快门115及滤波器116入射到拍摄元件104。
相机机身100内部设置用于管理相机机身100的各部件的控制的机身控制部103。机身控制部103由未图示的微机、RAM及其周边电路等构成。
机身控制部103连接到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及机身侧第2通信部118。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连接到保持部102,可与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进行数据的收发。同样,机身侧第2通信部118可与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进行数据的收发。换言之,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和机身侧第2通信部118分别是机身侧的通信接口。机身控制部103使用这些通信接口,和交换镜头200(镜头控制部203)之间进行下述各通信(热线通信、指令数据通信)。
相机机身100的背面配置由LCD面板等构成的显示装置111。机身控制部103对该显示装置111显示基于拍摄元件104的输出的被摄体的图像(所谓通过镜头图像)、用于设定拍摄条件的各种菜单画面。
(保持部的说明)
图3是表示相机机身100到交换镜头200的各端子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相机机身100的保持部102中存在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BP1~BP12。并且,中间适配器300的B保持部302a中存在和上述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BP1~BP12分别对应的、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
中间适配器300的L保持部302b中存在12个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1~YP12。设置在L保持部302b上的12个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1~YP12,分别连接到设置在B保持部302a上的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并且,交换镜头200的保持部202中存在和上述12个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1~YP12分别对应的、12个镜头侧连接端子LP1~LP12。
第1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1及第12机身侧连接端子BP12连接到相机机身100内的第1电源电路130。第1电源电路130向第1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1提供除了镜头驱动部212的交换镜头200内的各部件的动作电压。即,从第1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1及第11镜头侧连接端子LP11提供除了镜头驱动部212的交换镜头200内的各部件(包括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及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的动作电压。向该第1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1可提供的电压值范围是最小电压值~最大电压值(例如3V以上的电压值),但标准提供的电压值是该最大电压值和最小电压值的中间值附近的电压值。由此,在电源接通状态下,从相机机身100一侧提供到交换镜头200一侧的电流值是约数十mA~数百mA范围内的电流值。
第12机身侧连接端子BP12是和提供到第1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1的上述动作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即,第12机身侧连接端子BP12及第12镜头侧连接端子LP12是和上述动作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
在以下说明中,将由第1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1及第11镜头侧连接端子LP11构成的信号线称为信号线V33。并且,将由第12机身侧连接端子BP12及第12镜头侧连接端子LP12构成的信号线称为信号线GND。第11镜头侧连接端子LP11、第12镜头侧连接端子LP12、第1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1、及第12机身侧连接端子BP12构成用于从相机机身100一侧向交换镜头200一侧提供电源的电源系统端子。
第3机身侧连接端子BP3、第4机身侧连接端子BP4、第5机身侧连接端子BP5、及第8机身侧连接端子BP8连接到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和这些机身侧连接端子对应的交换镜头200一侧的第3镜头侧连接端子LP3、第4镜头侧连接端子LP4、第5镜头侧连接端子LP5、及第8镜头侧连接端子LP8连接到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和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使用这些端子(通信系统端子),彼此进行数据收发。稍后详述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和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进行的通信的内容。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第3机身侧连接端子BP3及第3镜头侧连接端子LP3构成的信号线称为信号线CLK。同样将第4机身侧连接端子BP4及第4镜头侧连接端子LP4构成的信号线称为信号线BDAT,将第5机身侧连接端子BP5及第5镜头侧连接端子LP5构成的信号线称为信号线LDAT,将第8机身侧连接端子BP8及第8镜头侧连接端子LP8构成的信号线称为信号线RDY。
第9机身侧连接端子BP9、第10机身侧连接端子BP10、第6机身侧连接端子BP6、及第7机身侧连接端子BP7连接到机身侧第2通信部118。和这些机身侧连接端子对应的交换镜头200一侧的第9镜头侧连接端子LP9、第10镜头侧连接端子LP10、第6镜头侧连接端子LP6、及第7镜头侧连接端子LP7连接到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使用这些端子(通信系统端子),向机身侧第2通信部118进行数据的发送。稍后详述机身侧第2通信部118和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进行的通信的内容。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第9机身侧连接端子BP9及第9镜头侧连接端子LP9构成的信号线称为信号线HREQ。同样将第10机身侧连接端子BP10及第10镜头侧连接端子LP10构成的信号线称为信号线HANS,将第6机身侧连接端子BP6及第6镜头侧连接端子LP6构成的信号线称为信号线HCLK,将第7机身侧连接端子BP7及第7镜头侧连接端子LP7构成的信号线称为信号线HDAT。
第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及第2机身侧连接端子BP2连接到相机机身100内的第2电源电路140。第2电源电路140向第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提供镜头驱动部212的驱动电压。即,从第1机身侧连接端子BP 1及第1镜头侧连接端子LP1提供镜头驱动部212的驱动电压。向该第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可提供的电压值范围是最小电压值~最大电压值,但该范围均是比可提供到上述第11机身侧连接端子BP 11的电压范围值大的电压值。例如,向第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可提供的最大电压值,是向第1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1可提供的最大电压值的数倍左右。即,提供到第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的电压值是和提供到上述第1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1的电压值大小不同的电压值。此外,标准性提供到第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的电压值是可提供到第1机身侧连接端子BP 1的最大电压值和最小电压值的中间值附近的电压值。由此,在电源接通状态下,从相机机身100一侧提供到交换镜头200一侧的电流是约10mA~数A的电流值。
第2机身侧连接端子BP2是和提供到第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的上述驱动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即,第2机身侧连接端子BP2及第2镜头侧连接端子LP2是和上述驱动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
在以下说明中,将由第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及第1镜头侧连接端子LP1构成的信号线称为信号线BAT。并且,将由第2机身侧连接端子BP2及第2镜头侧连接端子LP2构成的信号线称为信号线PGND。即,第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第1镜头侧连接端子LP1、第2机身侧连接端子BP2、及第2镜头侧连接端子LP2构成用于从相机机身100一侧向交换镜头200一侧提供电源的电源系统端子。
此外,根据提供到上述第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第1镜头侧连接端子LP 1的电压值(电流值)、和提供到第1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1、第11镜头侧连接端子LP11的电压值(电流值)的大小关系可知,在作为提供到该各端子的各电压的接地端子的第2机身侧连接端子BP2及第2镜头侧连接端子LP2中流动的电流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大于在第12机身侧连接端子BP12及第12镜头侧连接端子LP12中流动电流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这是因为,具有致动器等驱动系统的镜头驱动部212消耗的电力和交换镜头200内的镜头控制部203等电子电路相比较大,并且在无需驱动聚焦镜头210b时,镜头驱动部212不消耗电力。
图4A、4B是机身侧卡口部101的主视图。图4A是从中间适配器300一侧观察相机机身100的机身侧卡口部101的图,图4B是放大了图4A中的保持部102的图。并且,图5A、5B是和图4A、4B所示的机身侧卡口部101对应的、中间适配器300的B卡口部301a的主视图。图5A表示从相机机身100一侧观察B卡口部301a的情况,图5B表示放大了图5A中的B保持部302a的情况。各卡口部具有圆形的形状,在以下说明中,将该圆的中心(光轴AX的位置)称为卡口中心点O1。
如图4A所示,在比机身侧卡口部101的卡口面深的地方(图4A中的纸面内部方向),配置保持部102。并且,如图5A所示,在比B卡口部301a的卡口面突出的地方(图5A中的纸面近前方向),配置B保持部302a。使机身侧卡口部101的卡口面和B卡口部301a的卡口面接触,结合相机机身100和中间适配器300后,保持部102和B保持部302a连接,设置在两个保持部的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BP1~BP12和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彼此连接。
此外,在图4A、4B及图5A、5B中,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BP1~BP12及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上描绘的点划线,表示相机机身100和中间适配器300结合时的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BP1~BP12的轨迹。如该点划线所示,该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BP1~BP12在上述结合时以卡口中心点O1为中心的圆周上移动。该卡口构造是公知的,因此省略过多的说明。
如图4A所示,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BP1~BP12分别具有圆筒形的形状,通过设置在保持部102内部的弹簧等,向机身侧卡口部101的正面方向(中间适配器300的方向)施力。并且如图5A所示,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分别具有在B保持部302a的表面露出大致矩形的导体的形状。保持部102和B保持部302a连接时,各机身侧连接端子由于上述施力被各机身对应连接端子推压,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机身侧连接端子电导通。此外,在图5A及图5B中,在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上重叠描绘的圆,是表示对应的机身侧连接端子的推压位置的圆。
在以下说明中,关于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将连接端子整体中相机机身100和中间适配器300结合时与机身侧连接端子接触的区域(图5A中圆所示的区域),称为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接触部。这里的结合时是指,对镜头侧连接端子LP11从第11机身侧连接端子BP 11提供电压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不仅指图5A中斜线涂抹所示的B保持部302a的表面露出的大致矩形的区域(包括接触部),而且包括连接该大致矩形区域和镜头对应连接端子的电气布线(导线、软电线等)。并且,以下会将上述斜线涂抹的保持部302a的表面露出的区域,称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露出区域。在以下说明中,“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中心部”如图5B中黑点所示,指对应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露出区域的中心。此外,对露出区域稍后使用图15详细进行说明。
如图5A所示,在B卡口部301a的B保持部302a中,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露出区域),在沿着B卡口部301a的方向(沿着外观形状是大致圆形的B卡口部301a的一部分的圆弧方向)上,以卡口中心点O1为中心,圆弧状(圆弧形状)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露出区域)使各自的接触部等间隔地配置。圆弧、即分别连接卡口中心点O1和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的(露出区域的)中心及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露出区域的)中心的扇形的、角度θ11约为105度。各接触部间的圆弧角度θ0分别约为9.5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各自的圆弧方向的宽约为1.5mm。并且,卡口中心点O1、和各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到接触部中心为止的距离约为15mm,因此各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中心间的圆弧方向上的距离约为2.5mm。并且,各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圆弧方向的宽约为1.5mm,因此各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间的圆弧方向的间隙约为1mm。
此外,可适当变更各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露出区域的)宽和间隙。例如,可将各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圆弧方向的宽以1/10mm单位(零点几毫米单位)增大或减小。与此对应,间隙的圆弧方向的宽也可以1/10mm单位(零点几毫米单位,例如正负0.2mm)适当变更。
以下根据图5B说明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露出区域)之间的位置关系。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11,在从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任意选择的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中最大。
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和第1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2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1,小于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0中的任意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2~θ11。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3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2,小于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及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4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0中的任意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3~θ11。
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4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3,小于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及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5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0中的任意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4~θ11。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5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4,小于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及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6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0中的任意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5~θ11。
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8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5,小于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6、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7、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9、及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0中的任意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6~θ11。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9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6,小于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6、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7、及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0中的任意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7~θ11。
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0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7,小于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6、及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7中的任意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8~θ11。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6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8,小于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及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7中的任意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9~θ11。
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7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9,小于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及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中的任意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10~θ11。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10,小于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的接触部和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接触部相对卡口中心点O1所成的内角θ11。
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露出区域)以上述位置关系配置在B保持部302a。此外,在作为通信系统的端子(通信系统端子)的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3~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0、和电源系统端子中提供电源电压(上述动作电压、驱动电压)的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及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之间,配置作为它们的接地端子的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及第1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2,之所以这样构成,是为了将电源系统的端子(信号线)对通信系统的端子(信号线)造成的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
向交换镜头200提供电源电压的信号线(包括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的信号线),对应电源电压的提供目的地的负荷变动,产生较大的电压变化。该较大的电压变化有时会对通信系统的信号线产生不良影响。为抑制该不良影响,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和电源端子(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相比电压变化稳定的接地端子(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及第1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2)介入配置到:通信系统端子(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3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0)和电源端子(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及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之间。
连接到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的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3、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4、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5、及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8,和连接到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的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9、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0、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6、及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7,彼此相邻配置。其中,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的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3、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4、及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5,和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的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6及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7的构成是,配置在和彼此不同的(另一个)通信部(217或218)连接的端子的旁边。即,在靠近和不同的(另一个)通信部连接的端子的位置上,统一配置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8、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9、及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0。这是因为,如下所述,对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8、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9、及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0传送和时钟信号不同步的信号。其中,和时钟信号不同步的信号是指,和时钟信号、与其同步的信号相比变化较少的信号,例如单位时间的状态变化是1kHz~数kHz左右的信号。一般情况下,时钟信号、与其同步的信号每单位时间的变化剧烈至数MHz左右(作为一例,时钟信号为8MHz,与其同步的数据信号(也取决于数据量)是4MHz的例子等),因此易变为杂音源。因此,该端子为使涉及到通信的影响为最小限度,优选和连接到不同的(另一个)通信部的端子彼此离开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下述端子配置:在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内传送时钟信号及与其同步的信号的端子组(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3、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4、及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5)、和在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内传送时钟信号及与其同步的信号的端子组(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6及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7)之间,介入传送和时钟信号不同步的信号的端子组(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8、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9、及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0)。
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9、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0、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6、及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7靠近第2电源电路140配置,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3、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4、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5、及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8靠近第1电源电路130配置。这是因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9、XP10、XP6、XP7的杂音影响较小。第2电源电路140向镜头驱动部212提供电力,但镜头驱动部212的耗电在驱动聚焦镜头210b和不驱动时剧烈变化。因此,在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中流动的电流的大小剧烈变化,对邻接的通信系统的端子造成的影响大于第1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2。但是,如下所述,使用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9、XP10、XP6、及XP7进行的通信的周期,短于使用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3、XP4、XP5、及XP8进行的通信的周期,因此即使因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的影响使通信失败,也可迅速地重新通信。其中,使用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9、XP10、XP6、及XP7的通信的周期,是使用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3、XP4、XP5及XP8的通信的周期的1/10以下的周期。在下述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9、XP10、XP6及XP7的通信以1msec周期进行,使用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3、XP4、XP5及XP8的通信以16msec周期进行。即,如果是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9、XP10、XP6、及XP7,即使配置在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的旁边,和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3、XP4、XP5、及XP8相比,杂音造成的影响也较小。
并且,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配置在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7的旁边。这是因为,和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6相比,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7对杂音的耐性较高。如下所述,向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6传送时钟信号,向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7传送和该时钟信号同步的数据信号。时钟信号受到杂音影响,上升、下降的边界变得不明确时,在接收侧无法正确取得同步。另一方面,数据信号在时钟信号的上升、下降的时序下,进行信号电平的采样。因此,在上述时序下信号电平变得明确即可,对杂音的耐性和时钟信号相比较高。
此外,对于图4A、4B所示的相机机身100一侧的保持部102上配置的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BP1~BP12,和上述中间适配器侧的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从图1、图4A、4B、及图5A、5B可知,机身侧卡口部101是和中间适配器300的B卡口部301a相对后旋转并卡合的、所谓卡口(Bayonet)式的卡口构造。因此,如图4A及图5A所示,机身侧连接端子BP1~BP12的排列方向和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露出区域的)排列方向相反。例如在图5A中,左端配置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1、右端配置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与之相对在图4A中,第1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1配置在右端,第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配置在左端。
图6是从交换镜头200一侧观察中间适配器300的L卡口部301b的主视图。L卡口部301b具有和图4A、4B中说明的相机机身100的机身侧卡口部101同样的构造。即,L卡口部301b具有圆形的形状,在比卡口面深的地方(图6中的纸面内方向)配置L保持部302b。在L保持部302b上和相机机身100的保持部102一样,配置12个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1~YP12,但其排列和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BP1~BP12不同。
如图3所示,在中间适配器300的内部,来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布线交替排列,并且和L保持部302b上设置的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1~YP12连接。例如在图4A、4B中,左端配置第1机身侧连接端子BP1,与之相对,在图6中,左端配置第9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9。该第9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9是和第9机身侧连接端子BP9电连接的端子。此外,L卡口部301b的构成除了各镜头对应连接端子的排列不同以外,和机身侧卡口部10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7是从中间适配器300一侧观察交换镜头200的镜头侧卡口部201的主视图。镜头侧卡口部201具有和图5A、5B中说明的中间适配器300的B卡口部301a相同的构造。即,镜头侧卡口部201具有圆形的形状,在比卡口面突出的地方(图7中纸面近前的方向)配置保持部202。保持部202上和中间适配器300的B保持部302a一样,配置12个镜头侧连接端子LP1~LP12,但其排列和上述L保持部302b一样,与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不同。换言之,相对L卡口部301b的卡口中心点O2的12个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1~YP12的彼此的位置关系,和相对B卡口部301a的卡口中心点O1的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彼此的位置关系不同。此外,镜头侧卡口部201的构成除了各镜头侧连接端子的排列不同以外,和B卡口部301a一样,因此省略说明。
12个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1~YP12分别具有圆筒形的形状,通过设置在L保持部302b的内部的弹簧等,向L卡口部301b的正面方向(交换镜头200的方向)施力。并且如图7所示,12个镜头侧连接端子LP1~LP12分别具有大致矩形的导体露出到保持部202表面的形状。保持部202与L保持部302b连接时,各镜头对应连接端子通过上述施力被各镜头侧连接端子推压,镜头对应连接端子和镜头侧连接端子电导通。以下会将导体露出到上述保持部202表面的区域,称为镜头侧连接端子LP1~L P12的露出区域。
(指令数据通信的说明)
镜头控制部203控制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经由第3镜头侧连接端子LP3、第4镜头侧连接端子LP4、第5镜头侧连接端子LP5、及第8镜头侧连接端子LP8、即信号线CLK、BDAT、LDAT、及RDY,同时进行来自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的控制数据的接收、和对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的响应数据的发送,以第1预定周期(在本实施方式中是16毫秒)进行。以下详细说明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和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之间进行的通信。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镜头控制部203及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和机身控制部103及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之间进行的通信,称为“指令数据通信”。
图8是表示指令数据通信的例子的时序图。机身控制部103及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在指令数据通信的开始时(T1),首先确认信号线RDY的信号电平。信号线RDY的信号电平表示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可否通信。镜头控制部203及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在无法进行通信的状态下,从第8镜头侧连接端子LP8输出H(高)电平的信号。即,使信号线RDY的信号电平为H电平。机身控制部103及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在信号线RDY是H电平时,直到其变为L电平为止不开始通信。并且不执行通信中的下一处理。
如信号线RDY为L(低)电平,则机身控制部103及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从第3机身侧连接端子BP3输出时钟信号401。即,经由信号线CLK向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传送时钟信号401。机身控制部103及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与该时钟信号401同步,从第4机身侧连接端子BP4输出作为控制数据的前半部分的机身侧指令数据包信号402。即,经由信号线BDAT,向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传送机身侧指令数据包信号402。
并且,信号线CLK输出到时钟信号401时,镜头控制部203及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和时钟信号401同步,从第5镜头侧连接端子LP5输出作为响应数据的前半部分的镜头侧指令数据包信号403。即,经由信号线LDAT向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传送镜头侧指令数据包信号403。
镜头控制部203及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对应镜头侧指令数据包信号403的发送完成,使信号线RDY的信号电平为H电平(T2)。镜头控制部203开始第1控制处理404(后述),该处理是和接收的机身侧指令数据包信号402的内容对应的处理。
镜头控制部203在第1控制处理404完成时,向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通知第1控制处理404的完成。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根据该通知,从第8镜头侧连接端子LP8输出L电平的信号。即,使信号线RDY的信号电平为L电平(T3)。机身控制部103及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对应该信号电平的变化,从第3机身侧连接端子BP3输出时钟信号405。即,经由信号线CLK,向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传送时钟信号405。
机身控制部103及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与该时钟信号405同步,从第4机身侧连接端子BP4输出作为控制数据的后半部分的机身侧数据包信号406。即,经由信号线BDAT,向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传送机身侧数据包信号406。
并且,向信号线CLK输出了时钟信号405时,镜头控制部203及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和时钟信号405同步,从第5镜头侧连接端子LP5输出作为响应数据的后半部分的镜头侧数据包信号407。即,经由信号线LDAT,向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传送镜头侧数据包信号407。
镜头控制部203及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对应镜头侧数据包信号407的发送完成,使信号线RDY的信号电平再次为H电平(T4)。镜头控制部203开始第2控制处理408(后述),该处理是和接收的机身侧数据包信号406的内容对应的处理。
在此论述镜头控制部203进行的第1控制处理104、及第2控制处理408。
例如,论述接收的机身侧指令数据包信号402是要求交换镜头侧的特定数据的情况。镜头控制部203作为第1控制处理404,解析处理指令数据包信号402的内容,并且执行生成该要求的特定数据的处理。进一步,镜头控制部203作为第1控制处理404,使用指令数据包信号402中含有的校验和数据,还执行下述通信错误校验处理:根据数据字节数对指令数据包信号402的通信中是否有错误进行简单地校验。通过该第1控制部404生成的特定数据的信号作为镜头侧数据包信号407输出到机身侧。此外,这种情况下,在指令数据包信号402后从机身侧输出的机身侧数据包信号406,成为对镜头侧而言特别具有意义的虚拟数据信号(包括校验和数据)。此时,镜头控制部203作为第2控制处理408,执行使用了机身侧数据包信号406中含有的校验和数据的、上述通信错误校验处理。
并且,论述例如接收的机身侧指令数据包信号402是驱动镜头侧被驱动部件的指示的情况。论述例如以下情况:指令数据包信号402是聚焦镜头210b的驱动指示,接收的机身侧数据包信号406是聚焦镜头210b的驱动量。镜头控制部203作为第1控制处理404,解析处理指令数据包信号402的内容,并且生成表示理解了该内容的了解信号。进一步,镜头控制部203作为第1控制处理404,使用指令数据包信号402中含有的校验和数据,如上所述也进行通信错误校验处理。通过该第1控制处理404生成的了解信号作为镜头侧数据包信号407输出到机身侧。并且,镜头侧控制部203作为第2控制处理408,执行机身侧数据包信号406的内容的解析处理,并且执行使用了机身侧数据包信号406中含有的校验和数据的、上述通信错误校验处理。
镜头控制部203在第2控制处理408完成时,向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通知第2控制处理408的完成。由此,镜头控制部203从第8镜头侧连接端子LP8向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输出L电平的信号。即,使信号线RDY的信号电平为L电平(T5)。
此外,接收的机身侧指令数据包信号402是驱动上述镜头侧被驱动部件(例如聚焦镜头)的指示时,镜头控制部203对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使信号线RDY的信号电平为L电平的同时,对镜头驱动部212执行以对应驱动量驱动聚焦镜头210b的处理。
在上述时刻T1~时刻T5进行的通信是一次指令数据通信。如上所述,在一次指令数据通信中,通过机身控制部103及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机身侧指令数据包信号402及机身侧数据包信号406分别一个个发送。即,为处理方便一分为二进行发送,但机身侧指令数据包信号402及机身侧数据包信号406两个同时构成一个控制数据。
同样,在一次指令数据通信中,通过镜头控制部203及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镜头侧指令数据包信号403及镜头侧数据包信号407分别一个个发送。即,镜头侧指令数据包信号403及镜头侧数据包信号407两个同时构成一个响应数据。
如上所述,镜头控制部203及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同时进行:来自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的控制数据的接收;到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的响应数据的发送。指令数据通信中使用的第8镜头侧连接端子LP8及第8机身侧连接端子BP8,是传送和其他时钟信号不同步的非同步信号(信号线RDY的信号电平/H(高)电平、或者L(Low)电平)的接点。
(热线通信的说明)
镜头控制部203控制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经由第9镜头侧连接端子LP9、第10镜头侧连接端子LP10、第6镜头侧连接端子LP6、及第7镜头侧连接端子LP7、即信号线HREQ、HANS、HCLK、及HDAT,向机身侧第2通信部118发送镜头位置数据。以下详细说明在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和机身侧第2通信部118之间进行的通信。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镜头控制部203及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和机身控制部103及机身侧第2通信部118之间进行的通信称为“热线通信”。
图9A、图9B是表示热线通信的例子的时序图。本实施方式的机身控制部103构成为每第2预定周期(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是1毫秒)开始热线通信。该周期比进行指令数据通信的周期短。图9A是表示热线通信按每预定周期Tn重复进行的情况的图。图9B表示在重复进行的热线通信中,放大了某一次通信期间Tx的情况。以下根据图9B的时序图说明热线通信的步骤。
机身控制部103及机身侧第2通信部118在热线通信开始时(T6),首先从第9机身侧连接端子BP9输出L电平的信号。即,使信号线HREQ的信号电平为L电平。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将该信号输入到第9镜头侧连接端子LP9的情况通知镜头控制部203。镜头控制部203根据该通知,开始执行生成镜头位置数据的生成处理501。生成处理501是下述处理:镜头控制部203使镜头位置检测部213检测出聚焦镜头210b的位置,生成表示检测结果的镜头位置数据。
镜头控制部203执行完成生成处理501后,镜头控制部203及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从第10镜头侧连接端子LP10输出L电平的信号(T7)。即,使信号线HANS的信号电平为L电平。机身控制部103及机身侧第2通信部118对应该信号输入到第10机身侧连接端子BP 10,从第6机身侧连接端子BP6输出时钟信号502。即,经由信号线HCLK,向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传送时钟信号。
镜头控制部203及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与该时钟信号502同步,从第7镜头侧连接端子LP7输出表示镜头位置数据的镜头位置数据信号503。即,经由信号线HDAT,向机身侧第2通信部118传送镜头位置数据信号503。
镜头位置数据信号503的发送完成时,镜头控制部203及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从第10镜头侧连接端子LP10输出H电平的信号。即,使信号线HANS的信号电平为H电平(T8)。机身侧第2通信部118对应该信号输入到第10机身侧连接端子BP10,从第9机身侧连接端子BP9输出H电平的信号。即,使信号线HREQ的信号电平为H电平(T9)。
在上述时刻T6~时刻T9进行的通信是一次热线通信。如上所述,在一次热线通信中,通过镜头控制部203及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发送一个镜头位置数据信号503。热线通信中使用的第9镜头侧连接端子LP9、第10镜头侧连接端子LP10、第9机身侧连接端子BP9、及第10机身侧连接端子BP10,是和其他时钟信号不同步的非同步信号的接点。即,第9镜头侧连接端子LP9及第9机身侧连接端子BP9是传送非同步信号(信号线HREQ的信号电平/H(高)电平、或者L(低)电平)的接点。第10镜头侧连接端子LP10及第10机身侧连接端子BP10是传送非同步信号(信号线HANS的信号电平/H(高)电平、或者L(低)电平)的端子。
此外,指令数据通信和热线通信可同时或部分同时执行。即,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和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中的一个在另一个与相机机身100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也可与相机机身100进行通信。
根据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可获得以下作用效果。
(1)中间适配器300具有:安装了具有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BP1~BP12的相机机身100的B卡口部301a;安装了交换镜头200的L卡口部301b。并且,B保持部302a上配置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露出区域),其分别连接到上述相机机身100的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BP1~BP12。这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露出区域)以图5A、5B所示的位置关系配置。由此,独立的2个通信系统在相机机身100和中间适配器300之间彼此可进行良好的通信。
(2)L保持部302b上配置分别连接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露出区域)的12个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1~YP12(的露出区域)。这12个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1~YP12分别连接到12个镜头侧连接端子LP1~LP12,它们设置在L卡口部301b上安装的交换镜头200的镜头侧卡口部201附近。由此,在相机机身100上经由中间适配器300安装了交换镜头200时,相机机身100可进行和交换镜头200的通信。
(3)相对L卡口部301b的卡口中心点O2的12个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 1~YP12(的露出区域)的彼此的位置关系,和相对B卡口部301a的卡口中心点O1的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露出区域)的彼此的位置关系不同。由此,对镜头端子排列不同的镜头,可进行通信对应。
(4)中间适配器300具有镜头310,其将透过了交换镜头200具有的成像光学系统210的被摄体光射出到相机机身100。由此,通过适当地构成中间适配器300,可不手动交换镜头200地变更拍摄光学系统的光学特性。
(第2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相机系统的剖视图。该相机系统2的构成中,将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相机系统1的中间适配器300,用具有适配器侧第1通信部617及适配器侧第2通信部618的中间适配器600置换。以下说明该中间适配器600。此外,相机机身100及交换镜头200和第1实施方式一样,因此省略说明。
图11是表示从相机机身100到交换镜头200的各端子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中间适配器600具有适配器侧第1通信部617及适配器侧第2通信部618。上述各通信部进行连线,以介入到相机机身100一侧的各端子和交换镜头200一侧的各端子之间,通过从相机机身100提供的电力运行。
适配器侧第1通信部617连接到B保持部302a上设置的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3、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4、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5、及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8。适配器侧第1通信部617经由这4个端子,和相机机身100的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进行上述指令数据通信。
适配器侧第1通信部617进一步连接到L保持部302b上设置的第3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3、第4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4、第5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5、及第8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8。适配器侧第1通信部617与相机机身100的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进行指令数据通信时,根据该通信内容,经由这4个端子,和交换镜头200的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进行上述指令数据通信。
即,适配器侧第1通信部617如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所示,和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进行指令数据通信,接收表示预定的控制指示的数据。并且,适配器侧第1通信部617将表示同样的控制指示但和该数据不同的数据,如第1实施方式的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所示,通过和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进行指令数据通信,发送到交换镜头200。换言之,适配器侧第1通信部617介入在相机机身100和交换镜头200之间进行的指令数据通信,将来自相机机身100的指令交换为预定格式的数据,发送到交换镜头200。
此外,适配器侧第2通信部618和适配器侧第1通信部617一样,因此省略说明。即,适配器侧第2通信部618介入在相机机身100和交换镜头200之间进行的热线通信,将来自交换镜头200的数据交换为预定格式的数据,发送到相机机身100。
根据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可获得以下作用效果。
(1)适配器侧第1通信部617经由4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3、XP4、XP5、XP8,通过指令数据通信和相机机身100的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进行数据通信。适配器侧第1通信部617对应通过该数据通信从相机机身100接收到表示预定的控制指示的数据,通过借助了4个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3、YP4、YP5、YP8的指令数据通信,和交换镜头200的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进行数据通信,将表示该控制指示并和该数据不同的数据发送到交换镜头200。由此,可将要求和相机机身100对应的数据不同的控制数据的交换镜头200,和相机机身100同时使用。
(第3实施方式)
适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具有和第1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相同的构成,和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及镜头侧连接端子LP1~LP12的露出区域的表面形状。以下说明该第3实施方式中的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及镜头侧连接端子LP1~L P12的露出区域的表面形状。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对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各部分,附加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图14A、14B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中间适配器300的B卡口部301a的主视图。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B卡口部301a的B保持部302a上配置的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具有覆盖从B保持部302a的内周侧(靠近卡口中心点O1的边)到外周侧(远离卡口中心点O1的边)为止的大小。但是,该露出区域的大小及位置和图5A及图5B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对该点参照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8的剖视图进行说明。
图15A是放大了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8的主视图的图,图15B是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8及B保持部302a的剖视图。如图15B的剖视图所示,构成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8的金属片209的一端嵌入到设置在B保持部302a表面的凹部208。即,金属片209的表面分为:露出到B保持部302a表面的露出区域XP8a;用于将金属片209固定到B保持部302a的固定部XP8b。并且,如图15A所示,从表面来看好像露出区域比图5A、5B大,但实际上露出区域XP8a的大小没有变化。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方式中的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8的露出区域,但对其他11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12个镜头侧连接端子LP1~LP12,和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8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即,其他11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12个镜头侧连接端子LP1~LP12的露出区域的大小及位置也和图5A、5B所示的一样,表面上看上去增加的区域,是用于将金属片固定到B保持部302a的固定部。
此外也可是,仅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和12个镜头侧连接端子LP1~L P12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图14A、14B及图15A、15B所示的形状。并且,也可是并非全部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具有该形状,例如仅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具有该形状,或者2个、3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具有该形状。镜头侧连接端子LP1~LP12也同样。并且,露出区域的大小及位置和图5A及图5B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但露出区域的大小及位置也可不同。
根据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可获得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4实施方式)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涉及的相机系统的立体图。相机系统4由以下构成:安装到相机机身100的中间适配器400;安装到中间适配器400的中间适配器300;作为安装到中间适配器300的配件的交换镜头200。
相机机身100、交换镜头200、及中间适配器300的构成分别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即,相机系统4的构成是,将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相机系统1的相机机身100用相机机身100及中间适配器400置换。
中间适配器400具有:适合相机机身100的机身侧卡口部101的第1卡口部401a;适合中间适配器300的B卡口部301a的第2卡口部401b。在第1卡口部401a的附近(第1卡口部401a的内周侧)的位置上,以部分突出到第1卡口部401a的内周侧的状态,设置保持12个机身对应贯穿连接端子的机身对应贯穿连接端子保持部402a(以下称为BT保持部402a)。并且,在第2卡口部401b的附近(第2卡口部401b的内周侧)的位置上,以部分突出到第2卡口部401b的内周侧的状态,设置保持12个镜头对应贯穿连接端子的镜头对应贯穿连接端子保持部402b(以下称为LT保持部402b)。
中间适配器400上安装了相机机身100时,设置在保持部102的多个机身侧连接端子与设置在BT保持部402a的多个机身对应贯穿连接端子电连接且物理性连接。并且,中间适配器400上安装了中间适配器300时,设置在LT保持部402b的多个镜头对应贯穿连接端子与设置在B保持部302a的多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电连接且物理性连接。
图17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镜头交换式的相机系统的剖视图。在中间适配器400的内部,在和成像光学系统210的光轴AX相同的光轴上,设置镜头410。通过镜头410,成像光学系统210的焦点距离和没有镜头410时相比,以预定比例变大。此外,也可以没有镜头410。没有镜头410时,中间适配器400即为普通的适配器。
图18是表示从相机机身100到交换镜头200的各端子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图。如图18所示,在中间适配器400的BT保持部402a中存在分别和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BP1~BP12对应的、12个机身对应贯穿连接端子CP1~CP12。12个机身对应贯穿连接端子CP1~CP12(的露出区域)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中间适配器300的12个机身对应贯穿连接端子XP1~XP12(的露出区域)是同样的位置关系,设置在BT保持部402a。并且,在中间适配器400的LT保持部402b中存在分别和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对应的、12个镜头对应贯穿连接端子DP1~DP12。
如图18所示,12个机身对应贯穿连接端子CP1~CP12、和12个镜头对应贯穿连接端子DP1~DP12,在中间适配器400的内部分别电连接。例如,第1机身对应贯穿连接端子CP1和第1镜头对应贯穿连接端子DP1电连接。并且,第2机身对应贯穿连接端子CP2和第2镜头对应贯穿连接端子DP2电连接。对其他机身对应贯穿连接端子CP3~CP12和镜头对应贯穿连接端子DP3~DP12也同样。
因此,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BP1~BP12和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电连接关系虽然有介入了中间适配器400的不同,但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例如,机身侧连接端子BP1和第1实施方式一样,电连接到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机身侧连接端子BP2和第1实施方式一样,电连接到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其他机身侧连接端子BP3~BP12及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3~XP12也相同。
如上所述,中间适配器300的B卡口部301a不仅适合相机机身100的机身侧卡口部101,而且适合中间适配器400的第2卡口部401b。即,中间适配器300的B卡口部301a不仅可安装相机机身100,而且可安装中间适配器400。
换言之,中间适配器300的B卡口部301a安装了中间适配器400,具有卡口中心点O1,该中间适配器400具有设置在中间适配器400的第2卡口部401b附近的12个镜头对应贯穿连接端子DP1~DP12。并且,在中间适配器300的B保持部302a上配置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其具有分别与镜头对应贯穿连接端子DP1~DP12的一个接触的接触部。
根据上述第4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可获得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下述变形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变形例之一或多个也可与上述实施方式组合。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5A、5B等所示,沿着B保持部302a的上下边缘配置多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该多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也可以这以外的方式配置B保持部302a。并且,多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也可配置在B保持部302a的某个位置,B保持部302a的形状也不限于图5A、图5B所示的形状,可是任意形状。
(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热线通信将聚焦镜头210b的位置数据从交换镜头200发送到相机机身100。但是也可如下构成系统:使用热线通信,发送聚焦镜头以外的被驱动部件的状态信息。例如,在交换镜头200上设置了用于校正手抖的抖动校正镜头时,也可发送该抖动校正镜头的位置(X、Y位置)。并且,也可发送交换镜头的光圈的位置(光圈开口尺寸相关的信息)。并且,如交换镜头200是变焦镜头,则也可发送和镜头的焦点距离相关的信息。这种情况下,作为图7B所示的生成处理501,包括:生成抖动校正镜头的位置数据的处理;生成形成光圈开口的光圈的控制位置数据(和开口尺寸对应的位置信息)的处理;生成变焦镜头的位置数据的处理。
(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部102(机身侧)、保持部202(镜头侧)、B保持部302a、及保持部302b分别是一体部件(一个部件)。但这些保持部件也可通过组合分割为几个(几个端子)的多个保持部部件,从而一体形成地构成。
(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2个通信(热线通信、指令数据通信)分别独立设置通信接口,但它们也可一体形成。即,在交换镜头一侧,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和镜头侧第2通信部218可一体形成。同样,在相机机身一侧,机身侧第1通信部117和机身侧第2通信部118也可一体形成。进一步,也可替代机身控制部103或镜头控制部203,而使用组装了该各通信接口的功能的机身控制部或镜头控制部。
(变形例5)
在第2实施方式中,镜头侧第1通信部217和适配器侧第1通信部617通过指令数据通信进行数据通信。在这2个通信部之间进行的数据通信也可是基于上述指令数据通信以外的通信步骤(协议)的数据通信。例如,可在L保持部302b或保持部202上设置和图11所示的不同的排列及布线的端子,进行基于这些端子的数据通信。即,适配器侧第1通信部617起到以下作用:将与交换镜头200的通信内容翻译为适于相机机身100的通信内容。通过这样构成中间适配器600,即使是使用了和指令数据通信完全不同的通信手续的交换镜头,也可与相机机身100同时使用。即,适配器侧第1通信部可作为以下部件作用:第1通信部,通过第1通信步骤与相机机身100进行数据通信;第2通信部,通过和第1通信步骤不同的第2通信步骤与交换镜头200进行数据通信;以及控制数据收发部,对应从相机机身100接收到表示预定控制指示的第1控制数据的情况,将表示该控制指示并和第1控制数据不同的第2控制数据,经由第2通信部发送到交换镜头200。适配器侧第2通信部618也同样,可利用热线通信以外的数据通信方式。
(变形例6)
在第1实施方式中,设置在B保持部302a的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配置为,各自的端子的(露出区域的)中心部和B卡口部301a的卡口中心点O 1之间的距离全部相等。也可如下构成:对至少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使端子的(露出区域的)中心部和卡口中心点O1之间的距离,和其他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不同。例如如图12所示,使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露出区域)交错排列,可存在各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中心部和卡口中心点O1之间的距离长的端子和距离短的端子。对保持部102上设置的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BP1~BP12,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露出区域)具有充分的大小,因此在这样构成时,也可使保持部102的各端子和B保持部302a的各端子切实连接。
并且,L保持部302b上设置的12个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1~YP12(的露出区域)也同样,可如下构成:对至少一个镜头对应连接端子,使端子的(露出区域的)中心部和卡口中心点O2之间的距离和其他镜头对应连接端子不同。例如如上所述可交错排列。
(变形例7)
在第1实施方式中,B保持部302a上不必全部配置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XP12(的露出区域)。例如如图13所示,可仅配置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3、XP4、XP5、XP8、及XP11。换言之,可省略:热线通信中使用的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6、XP7、XP9、及XP10;提供镜头驱动部212的驱动电压的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及作为其接地端子的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作为和镜头驱动部212以外的各部件的动作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的第1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BP12。理由如下。
例如考虑以下情况:L卡口部301b上安装的交换镜头200是和自动焦点调节功能不对应的、所谓手动聚焦镜头。这种情况下,交换镜头200不具有镜头驱动部212,聚焦镜头210b仅由拍摄者对对焦环的手动操作来调节。因此,不需要提供镜头驱动部212的驱动电压的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及作为其接地端子的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B保持部302a也可不具有这些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并且,在不使用自动焦点调节功能时,无需通过热线通信将聚焦镜头210b的位置传达给相机机身100,因此无需用于热线通信的通信系统端子(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9、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0、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6、及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7),B保持部302a可不具有这些机身对应连接端子。最后,第1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12可和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XP2兼用,因此是不必要的。
同样的情况也完全适用于L保持部302b。即,L保持部302b上不必全部配置12个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1~YP12。可仅配置至少5个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3、YP4、YP5、YP8、及YP11。换言之,可省略:热线通信中使用的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6、YP7、YP9、及YP10;提供镜头驱动部212的驱动电压的第1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1及作为其接地端子的第2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2;作为和镜头驱动部212以外的各部件的动作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的第12镜头对应连接端子YP12。
(变形例8)
在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2个中间适配器300、400的相机系统,但也可使用多个中间适配器。并且,中间适配器之间的位置关系、各中间适配器具有的卡口形状、连接端子的排列、中间适配器中的连接端子之间的布线等,可由第4实施方式所示的任意变更。
例如,可将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中间适配器300安装到相机机身100,在该中间适配器300和交换镜头200之间安装和中间适配器400同样的中间适配器(配件)。并且,中间适配器400、相机机身100的卡口形状也可和中间适配器300、交换镜头200的卡口形状不同。即,中间适配器300、中间适配器400也可是组合使用不同的卡口规格之间的相机机身100及交换镜头200的中间适配器。
并且,如在变形例7中所说明的,可省略部分连接端子,也可变更连接端子的排列、布线、位置等。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独立的2个通信系统可彼此进行良好的通信。
只要无损于本发明的特性,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可考虑的其他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范围内。并且,例如也可组合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
Claims (31)
1.一种中间适配器,
具有:
第1卡口部,安装相机机身,具有第1卡口中心点,上述相机机身具有设置在相机机身的机身侧卡口部附近的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
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与上述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分别连接,各自具有与上述机身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第2卡口部,能够装卸配件,具有第2卡口中心点,
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由以下构成:
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提供第1电压;
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是和上述第1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
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第1时钟信号;
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同步,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第1数据信号;
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第2数据信号;
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第2时钟信号;
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2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第3数据信号;
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1非同步信号;
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2非同步信号;
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3非同步信号;
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提供比上述第1电压小的第2电压,该第2电压用于:根据从上述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第1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1时钟信号,使用上述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来自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1数据信号的接收,及使用上述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2数据信号的发送,并且,该第2电压用于:根据通过上述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2非同步信号、从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第3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2时钟信号,使用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3数据信号的发送;
第1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是和上述第2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
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在从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任意选择的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中最大,
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到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从上述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到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从上述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到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从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到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中心部和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与其他至少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中心部和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进一步具有配置了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的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电连接到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一个,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进一步具有配置了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的上述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上述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到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上述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分别连接到设置在能够装卸于上述第2卡口部的上述配件的卡口部附近的12个配件侧连接端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不同。
7.一种中间适配器,
具有:
第1卡口部,安装相机机身,具有第1卡口中心点,上述相机机身具有设置在相机机身的机身侧卡口部附近的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
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至少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该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分别具有与上述机身侧连接端子的一个接触的接触部;
第2卡口部,能够装卸配件,具有第2卡口中心点,
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由以下构成:
时钟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时钟信号;
数据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时钟信号同步,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第1数据信号;
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第2数据信号;
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将和上述时钟信号不同步的非同步信号输出到上述相机机身;
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提供动作电压,该动作电压用于:根据从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时钟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时钟信号,使用上述数据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来自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1数据信号的接收,及使用上述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2数据信号的发送,
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在从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任意选择的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中最大,
上述时钟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数据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数据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中心部和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和其他至少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中心部和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进一步具有配置了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的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电连接到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一个,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具有配置了至少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的上述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上述至少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到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上述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分别连接到设置在能够装卸于上述第2卡口部的上述配件的卡口部附近的至少5个配件侧连接端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不同。
13.一种中间适配器,
具有:
第1卡口部,安装相机机身,具有第1卡口中心点,上述相机机身具有设置在相机机身的机身侧卡口部附近的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
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该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分别连接到上述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各自具有与上述机身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第2卡口部,能够装卸配件,具有第2卡口中心点,
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具有露出到上述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的表面的机身对应侧露出区域,由以下构成:
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提供第1电压;
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是和上述第1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
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第1时钟信号;
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同步,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第1数据信号;
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第2数据信号;
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第2时钟信号;
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2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第3数据信号;
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1非同步信号;
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2非同步信号;
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3非同步信号;
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提供比第1电压小的第2电压,该第2电压用于:根据从上述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第1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1时钟信号,使用上述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来自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1数据信号的接收,及使用上述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2数据信号的发送,并且,该第2电压用于:根据通过上述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2非同步信号、从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第3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2时钟信号,使用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3数据信号的发送;
第1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是和上述第2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
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在从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任意选择的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中最大,
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到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3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从上述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到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4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从上述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到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5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从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到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8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9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10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6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7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第2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第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第11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机身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中心部和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与其他至少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机身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中心部和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进一步具有配置了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的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电连接到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一个,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具有露出到上述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的表面的配件对应侧露出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对应配件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对应机身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位置关系不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具有配置了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的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上述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到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各自具有与一个上述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上述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具有露出到上述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的表面的配件对应侧露出区域,分别连接到设置在能够装卸于上述第2卡口部的上述配件的卡口部附近的12个配件侧连接端子。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对应配件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对应机身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位置关系不同。
19.一种中间适配器,
具有:
第1卡口部,安装相机机身,具有第1卡口中心点,上述相机机身具有设置在相机机身的机身侧卡口部附近的12个机身侧连接端子;
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至少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该至少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分别具有与上述机身侧连接端子的一个接触的接触部;
第2卡口部,能够装卸配件,具有第2卡口中心点,
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具有露出到上述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的表面的机身对应侧露出区域,由以下构成:
时钟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时钟信号;
数据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时钟信号同步,从上述相机机身输入第1数据信号;
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第2数据信号;
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向上述相机机身输出和上述时钟信号不同步的非同步信号;
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相机机身提供动作电压,该动作电压用于:根据从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时钟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时钟信号,使用上述数据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来自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1数据信号的接收,及使用上述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相机机身的上述第2数据信号的发送,
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在从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任意选择的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中最大,
上述时钟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数据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上述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数据输入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及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任意一个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上述数据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小于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和上述电压供给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所成的内角。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机身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中心部和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和其他至少一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对应机身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中心部和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不同。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进一步具有配置了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的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电连接到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的一个,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具有露出到上述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的表面的配件对应侧露出区域。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对应配件侧对应露出区域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对应机身侧对应露出区域的位置关系不同。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具有配置了至少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的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上述至少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到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上述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具有露出到上述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的表面的配件对应侧露出区域,分别连接到设置在能够装卸于上述第2卡口部的上述配件的卡口部附近的至少5个配件侧连接端子。
24.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相对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的上述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对应配件对应侧露出区域的位置关系,和相对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的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对应机身对应露出区域的位置关系不同。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中间适配器,进一步具有:
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
通信部,和上述相机机身及上述配件进行数据通信;
控制数据收发部,经由上述12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一个,对应从上述相机机身经由上述通信部接收了表示预定的控制指示的第1控制数据的情况,将表示上述控制指示并和上述第1控制数据不同的第2控制数据经由上述通信部发送到上述配件。
26.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中间适配器,具有:
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多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
通信部,和上述相机机身及上述配件进行数据通信;
控制数据收发部,经由上述5个机身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一个,对应从上述相机机身经由上述通信部接收了表示预定的控制指示的第1控制数据的情况,将表示上述控制指示并和上述第1控制数据不同的第2控制数据经由上述通信部发送到上述配件。
27.根据权利要求1~2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中间适配器,
具有光学部件,将透过了上述配件具有的成像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光,射出到上述相机机身。
28.一种配件,
具有:
第1卡口部,安装中间适配器,具有第1卡口中心点,上述中间适配器具有设置在中间适配器的适配器侧卡口部附近的12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
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12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上述12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与上述12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分别连接,各自具有与上述适配器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第2卡口部,能够装卸配件,具有第2卡口中心点;
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该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到上述12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的一个,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上述12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由以下构成:
第1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提供第1电压;
第2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是和上述第1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
第3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第1时钟信号;
第4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同步,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第1数据信号;
第5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第2数据信号;
第6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第2时钟信号;
第7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第2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第3数据信号;
第8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1非同步信号;
第9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2非同步信号;
第10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3非同步信号;
第11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提供比上述第1电压小的第2电压,该第2电压用于:根据从上述第8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第1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第3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1时钟信号,使用上述第4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进行来自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1数据信号的接收,及使用上述第5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2数据信号的发送,并且,该第2电压用于:根据通过上述第9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2非同步信号、从上述第10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第3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第6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2时钟信号,使用上述第7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3数据信号的发送;
第12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是和上述第2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
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不同。
29.一种配件,
具有:
第1卡口部,安装中间适配器,具有第1卡口中心点,上述中间适配器具有设置在中间适配器的适配器侧卡口部附近的至少5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
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至少5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上述至少5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各自具有与上述适配器侧连接端子的一个接触的接触部;
第2卡口部,能够装卸配件,具有第2卡口中心点;
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至少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该至少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到上述5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的一个,各自具有与一个配件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上述5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由以下构成:
时钟输入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时钟信号;
数据输入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时钟信号同步,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第1数据信号;
数据输出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和上述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第2数据信号;
非同步信号输出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将和上述时钟信号不同步的非同步信号输出到上述中间适配器;
电压供给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提供动作电压,该动作电压用于:根据从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时钟输入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时钟信号,使用上述数据输入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进行来自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1数据信号的接收,及使用上述数据输出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2数据信号的发送,
以上述第2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5个配件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第1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5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不同。
30.一种交换镜头,
具有:
卡口部,安装中间适配器,具有卡口中心点,上述中间适配器具有设置在中间适配器的适配器侧卡口部附近的12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
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12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该12个适配器对应连接端子与上述12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分别连接,各自具有与上述适配器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上述12个镜头侧连接端子由以下构成:
第1镜头侧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提供第1电压;
第2镜头侧连接端子,是和上述第1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
第3镜头侧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第1时钟信号;
第4镜头侧连接端子,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同步,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第1数据信号;
第5镜头侧连接端子,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第2数据信号;
第6镜头侧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第2时钟信号;
第7镜头侧连接端子,和上述第2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第3数据信号;
第8镜头侧连接端子,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1非同步信号;
第9镜头侧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2非同步信号;
第10镜头侧连接端子,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和上述第1时钟信号及上述第2时钟信号不同步的第3非同步信号;
第11镜头侧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提供比第1电压小的第2电压,该第2电压用于:根据从上述第8镜头侧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第1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第3镜头侧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1时钟信号,使用上述第4镜头侧连接端子进行来自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1数据信号的接收,及使用上述第5镜头侧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2数据信号的发送,并且,该第2电压用于:根据通过上述第9镜头侧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2非同步信号、从上述第10镜头侧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第3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第6镜头侧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第2时钟信号,使用上述第7镜头侧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3数据信号的发送;
第12镜头侧连接端子,是和上述第2电压对应的接地端子,
以上述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镜头侧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12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不同。
31.一种交换镜头,
具有:
卡口部,安装中间适配器,具有卡口中心点,上述中间适配器具有设置在中间适配器的适配器侧卡口部附近的至少5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
镜头侧连接端子保持部,配置了至少5个镜头侧连接端子,该至少5个镜头侧连接端子与上述5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分别连接,各自具有与上述适配器侧连接端子的一个接触的接触部,
上述5个镜头侧连接端子由以下构成:
时钟输入镜头侧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时钟信号;
数据输入镜头侧连接端子,和上述时钟信号同步,从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入第1数据信号;
数据输出镜头侧连接端子,和上述时钟信号同步,向上述中间适配器输出第2数据信号;
非同步信号输出镜头侧连接端子,将和上述时钟信号不同步的非同步信号输出到上述中间适配器;
电压供给镜头侧连接端子,从上述中间适配器提供动作电压,该动作电压用于:根据从上述非同步信号输出镜头侧连接端子输出的上述非同步信号、及通过上述时钟输入镜头侧连接端子输入的上述时钟信号,使用上述数据输入镜头侧连接端子进行来自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1数据信号的接收,及使用上述数据输出镜头侧连接端子进行到上述中间适配器的上述第2数据信号的发送,
以上述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5个镜头侧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和以上述卡口中心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上述5个适配器侧连接端子中的至少2个的位置关系不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05064 | 2011-09-20 | ||
JP2011205064 | 2011-09-20 | ||
JP2012-191004 | 2012-08-31 | ||
JP2012191004A JP5257536B2 (ja) | 2011-09-20 | 2012-08-31 | 中間アダプタ、アクセサリおよび交換レン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19008A true CN103019008A (zh) | 2013-04-03 |
CN103019008B CN103019008B (zh) | 2017-09-26 |
Family
ID=47911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5332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19008B (zh) | 2011-09-20 | 2012-09-20 | 中间适配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14844B2 (zh) |
CN (1) | CN103019008B (zh) |
Cited B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00009A (zh) * | 2014-01-30 | 2016-08-24 | 索尼公司 | 相机和适配器 |
CN108351578A (zh) * | 2015-10-30 | 2018-07-31 | 佳能株式会社 | 电子装置 |
CN108989621A (zh) * | 2017-05-31 | 2018-12-11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设备、镜头设备和中间配件 |
CN109709754A (zh) * | 2017-10-26 | 2019-05-03 | 株式会社尼康 | 配件 |
CN109709753A (zh) * | 2017-10-26 | 2019-05-03 | 株式会社尼康 | 配件 |
CN109714505A (zh) * | 2017-10-26 | 2019-05-03 | 株式会社尼康 | 配件 |
JP2019078934A (ja) * | 2017-10-26 | 2019-05-23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アクセサリ |
WO2019223649A1 (zh) * | 2018-05-21 | 2019-11-28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卡口适配器以及摄像系统 |
CN110692015A (zh) * | 2017-05-31 | 2020-01-14 | 佳能株式会社 | 照相机、可更换镜头设备、适配器设备、控制方法和摄像控制程序 |
CN110692013A (zh) * | 2017-05-31 | 2020-01-14 | 佳能株式会社 | 配件装置、照相机、通信控制程序和照相机系统 |
CN110876007A (zh) * | 2018-08-30 | 2020-03-10 | 佳能株式会社 | 安装装置及其控制方法、配件和存储介质 |
US10771670B2 (en) | 2017-05-31 | 2020-09-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ccessory and imaging apparatus |
US10782597B2 (en) | 2017-05-31 | 2020-09-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accessories |
US10859892B2 (en) | 2015-10-30 | 2020-12-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nic device |
CN112470072A (zh) * | 2020-01-20 | 2021-03-09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转接装置、相机、转接镜头和相机组件 |
CN112654921A (zh) * | 2018-09-03 | 2021-04-13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设备和配件 |
US10983418B2 (en) | 2017-05-31 | 2021-04-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accessories |
US10989990B2 (en) | 2017-05-31 | 2021-04-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accessories |
US10992846B2 (en) | 2017-05-31 | 2021-04-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mmunication between imaging apparatus, lens apparatus, and intermediate accessory |
US11310408B2 (en) | 2017-05-31 | 2022-04-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ens apparatus, imaging apparatus, and intermediate accessory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792783B2 (en) | 2011-08-31 | 2014-07-29 | Nikon Corporation | Exchangeable lens |
US8693863B2 (en) * | 2011-09-20 | 2014-04-08 | Nikon Corporation | Exchangeable lens |
US8639111B2 (en) | 2011-09-20 | 2014-01-28 | Nikon Corporation | Exchangeable lens |
US8649677B2 (en) | 2011-09-20 | 2014-02-11 | Nikon Corporation | Exchangeable lens |
JP6459984B2 (ja) * | 2014-01-30 | 2019-01-3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カメラおよびアダプタ |
WO2016094842A1 (en) * | 2014-12-11 | 2016-06-16 | Panavision International, L.P. | Modular lens system for motion picture camera applications |
CN208401980U (zh) | 2017-05-31 | 2019-01-18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设备和配件 |
US10656504B2 (en) | 2017-05-31 | 2020-05-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accessories |
RU2724453C2 (ru) * | 2017-05-31 | 2020-06-23 |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бъектива,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хвата изображений, на котором может устанавливать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бъектива, и система камеры |
SG10201909089WA (en) * | 2017-05-31 | 2019-11-28 | Canon Kk | Adapter device, imaging apparatus, and accessory |
RU2755029C2 (ru) | 2017-05-31 | 2021-09-10 |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 Аксессуар,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хвата изображений, на котором он может устанавливаться, и система камеры |
CN208386721U (zh) | 2017-05-31 | 2019-01-15 | 佳能株式会社 | 配件、能够安装该配件的摄像设备及相机系统 |
TWI681245B (zh) | 2017-05-31 | 2020-01-01 |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 安裝設備及用於成像設備的配件 |
EP3410198B1 (en) * | 2017-05-31 | 2020-03-1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ing apparatus, interchangeable lens, intermediate accessory, and control methods therefor |
JP6427289B1 (ja) * | 2017-05-31 | 2018-11-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アクセサリ装置、カメラ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
EP3410201B1 (en) | 2017-05-31 | 2020-03-1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ccessory, image pickup apparatus on which same is mountable, and camera system |
JP6866236B2 (ja) | 2017-05-31 | 2021-04-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アクセサリ装置 |
CN208401979U (zh) | 2017-05-31 | 2019-01-18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设备和配件 |
EP3477381B1 (en) * | 2017-10-26 | 2021-12-22 | Nikon Corporation | Accessory attachable to a camera comprising signal terminals |
MY184418A (en) * | 2017-10-26 | 2021-04-01 | Nikon Corp | Accessory |
JP6455578B1 (ja) * | 2017-10-26 | 2019-01-23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アクセサリ |
EP3477380B1 (en) | 2017-10-26 | 2023-11-22 | Nikon Corporation | Accessory attachable to a camera comprising signal terminals |
JP6634634B2 (ja) * | 2018-03-22 | 2020-01-22 | エスゼット ディージェイアイ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z Dji Technology Co.,Ltd | 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WO2019244972A1 (ja) * | 2018-06-21 | 2019-12-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アクセサリ装置、およびこれらの制御方法 |
JP6455622B1 (ja) | 2018-07-18 | 2019-01-23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アクセサリ |
JP6590042B1 (ja) * | 2018-07-20 | 2019-10-16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カメラアクセサリ |
JP6593499B1 (ja) | 2018-07-20 | 2019-10-23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交換レンズおよびデータ送信方法 |
JP6558480B1 (ja) * | 2018-07-20 | 2019-08-14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カメラボディ |
JP6455624B1 (ja) | 2018-08-16 | 2019-01-23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アクセサリ |
JP6508402B1 (ja) | 2018-08-21 | 2019-05-08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交換レンズ |
KR102529481B1 (ko) * | 2018-08-30 | 2023-05-08 |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촬상장치, 렌즈장치, 악세서리, 카메라 시스템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11656A (ja) * | 1996-02-05 | 1997-08-15 | Sony Corp | カメラ、レンズ及びレンズ脱着装置 |
CN1580850A (zh) * | 2003-08-01 | 2005-02-16 | 佳能株式会社 | 中间适配器及照相机系统 |
CN1751258A (zh) * | 2003-08-12 | 2006-03-22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摄像机、可互换镜头、中间适配器及包括它们的摄像机系统 |
CN1920657A (zh) * | 2005-08-26 | 2007-02-28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数字照相系统和中间适配器 |
US20070166027A1 (en) * | 2006-01-19 | 2007-07-19 | Fujifilm Corporation | Camera |
JP2008233773A (ja) * | 2007-03-23 | 2008-10-02 | Fujifilm Corp | カメラ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89834A (en) | 1988-05-16 | 1992-02-18 |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 Mounting devices for removably mounting an accessory on a camera |
US5065175A (en) | 1988-09-13 | 1991-11-12 |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ingle-lens reflex camera system |
JP2769524B2 (ja) | 1994-05-09 | 1998-06-25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交換レンズ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
DE19856110B4 (de) | 1997-12-05 | 2004-02-05 | Pentax Corp. | Objektiv, Kameragehäuse und Kamerasystem |
US6336754B1 (en) * | 1997-12-05 | 2002-01-08 |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ett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type of lens attached to body |
WO2008099605A1 (ja) * | 2007-02-15 | 2008-08-21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本体 |
US7874747B2 (en) * | 2008-04-28 | 2011-01-25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Intermediate adapter, camera body and imaging system |
US8502900B2 (en) | 2010-01-14 | 2013-08-06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Digital camera and interchangeable lens unit |
JP2010288307A (ja) | 2010-08-04 | 2010-12-24 | Fujifilm Corp | カメラ |
CN202102219U (zh) | 2010-09-09 | 2012-01-04 | 株式会社尼康 | 可换透镜、相机主体及电子设备 |
CN102402100B (zh) | 2010-09-09 | 2014-10-15 | 株式会社尼康 | 可换透镜、相机主体及电子设备 |
JP5445479B2 (ja) | 2011-01-28 | 2014-03-19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カメラ用アクセサリ、アクセサリ側マウント、カメラボディおよびボディ側マウント |
US8792783B2 (en) * | 2011-08-31 | 2014-07-29 | Nikon Corporation | Exchangeable lens |
US8693863B2 (en) * | 2011-09-20 | 2014-04-08 | Nikon Corporation | Exchangeable lens |
US8649677B2 (en) * | 2011-09-20 | 2014-02-11 | Nikon Corporation | Exchangeable lens |
US8639111B2 (en) * | 2011-09-20 | 2014-01-28 | Nikon Corporation | Exchangeable lens |
-
2012
- 2012-09-19 US US13/622,784 patent/US871484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9-20 CN CN201210353328.2A patent/CN10301900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11656A (ja) * | 1996-02-05 | 1997-08-15 | Sony Corp | カメラ、レンズ及びレンズ脱着装置 |
CN1580850A (zh) * | 2003-08-01 | 2005-02-16 | 佳能株式会社 | 中间适配器及照相机系统 |
CN1751258A (zh) * | 2003-08-12 | 2006-03-22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摄像机、可互换镜头、中间适配器及包括它们的摄像机系统 |
CN1920657A (zh) * | 2005-08-26 | 2007-02-28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数字照相系统和中间适配器 |
US20070166027A1 (en) * | 2006-01-19 | 2007-07-19 | Fujifilm Corporation | Camera |
JP2008233773A (ja) * | 2007-03-23 | 2008-10-02 | Fujifilm Corp | カメラシステム |
Cited By (4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00009A (zh) * | 2014-01-30 | 2016-08-24 | 索尼公司 | 相机和适配器 |
CN105900009B (zh) * | 2014-01-30 | 2019-01-01 | 索尼公司 | 相机和适配器 |
US10859892B2 (en) | 2015-10-30 | 2020-12-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nic device |
CN108351578A (zh) * | 2015-10-30 | 2018-07-31 | 佳能株式会社 | 电子装置 |
US11092878B2 (en) | 2015-10-30 | 2021-08-1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nic device |
CN108351578B (zh) * | 2015-10-30 | 2020-12-22 | 佳能株式会社 | 电子装置 |
US10866489B2 (en) | 2015-10-30 | 2020-12-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nic device |
US11006031B2 (en) | 2017-05-31 | 2021-05-1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ccessory device, camera, storage medium, and camera system in which communication is performed via data and notification channels and employs differences in voltage level for the notification channel during a period in which data is received |
US11599010B2 (en) | 2017-05-31 | 2023-03-0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mera, interchangeable lens apparatus, adapter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
CN110692015A (zh) * | 2017-05-31 | 2020-01-14 | 佳能株式会社 | 照相机、可更换镜头设备、适配器设备、控制方法和摄像控制程序 |
CN110692013A (zh) * | 2017-05-31 | 2020-01-14 | 佳能株式会社 | 配件装置、照相机、通信控制程序和照相机系统 |
US11310408B2 (en) | 2017-05-31 | 2022-04-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ens apparatus, imaging apparatus, and intermediate accessory |
US10771670B2 (en) | 2017-05-31 | 2020-09-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ccessory and imaging apparatus |
US10782597B2 (en) | 2017-05-31 | 2020-09-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accessories |
CN108989621A (zh) * | 2017-05-31 | 2018-12-11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设备、镜头设备和中间配件 |
CN110692015B (zh) * | 2017-05-31 | 2021-10-08 | 佳能株式会社 | 照相机、可更换镜头设备、适配器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
CN110692013B (zh) * | 2017-05-31 | 2021-09-21 | 佳能株式会社 | 配件装置、照相机、通信控制方法、介质和照相机系统 |
CN108989621B (zh) * | 2017-05-31 | 2021-01-05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设备、镜头设备和中间配件 |
US10911651B2 (en) | 2017-05-31 | 2021-02-0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ing apparatus, lens apparatus, and intermediate accessory |
US11064105B2 (en) | 2017-05-31 | 2021-07-1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ccessory and imaging apparatus |
US11892754B2 (en) | 2017-05-31 | 2024-02-0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mera, interchangeable lens apparatus, adapter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
US10983418B2 (en) | 2017-05-31 | 2021-04-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accessories |
US10989990B2 (en) | 2017-05-31 | 2021-04-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accessories |
US10992846B2 (en) | 2017-05-31 | 2021-04-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mmunication between imaging apparatus, lens apparatus, and intermediate accessory |
US11281078B2 (en) | 2017-05-31 | 2022-03-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accessories |
US12066684B2 (en) | 2017-10-26 | 2024-08-20 | Nikon Corporation | Accessory |
CN109709754A (zh) * | 2017-10-26 | 2019-05-03 | 株式会社尼康 | 配件 |
CN109709753A (zh) * | 2017-10-26 | 2019-05-03 | 株式会社尼康 | 配件 |
CN109714505A (zh) * | 2017-10-26 | 2019-05-03 | 株式会社尼康 | 配件 |
JP2019078934A (ja) * | 2017-10-26 | 2019-05-23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アクセサリ |
CN109709753B (zh) * | 2017-10-26 | 2024-12-10 | 株式会社尼康 | 配件 |
JP7024322B2 (ja) | 2017-10-26 | 2022-02-24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アクセサリ、カメラボディ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
WO2019223649A1 (zh) * | 2018-05-21 | 2019-11-28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卡口适配器以及摄像系统 |
CN110876007B (zh) * | 2018-08-30 | 2021-11-30 | 佳能株式会社 | 安装装置及其控制方法、配件和存储介质 |
US11243456B2 (en) | 2018-08-30 | 2022-02-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Mount device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terminals including a terminal used for supplying of electric power, accessory detachably attached to the mount device, control method for the mount devic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for performing the control method |
CN110876007A (zh) * | 2018-08-30 | 2020-03-10 | 佳能株式会社 | 安装装置及其控制方法、配件和存储介质 |
US11378870B2 (en) | 2018-09-03 | 2022-07-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Mount apparatus and accessories |
CN112654921B (zh) * | 2018-09-03 | 2023-10-20 | 佳能株式会社 | 安装设备和配件 |
CN112654921A (zh) * | 2018-09-03 | 2021-04-13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设备和配件 |
WO2021146861A1 (zh) * | 2020-01-20 | 2021-07-29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转接装置、相机、转接镜头和相机组件 |
CN112470072A (zh) * | 2020-01-20 | 2021-03-09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转接装置、相机、转接镜头和相机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077954A1 (en) | 2013-03-28 |
US8714844B2 (en) | 2014-05-06 |
CN103019008B (zh) | 2017-09-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19008A (zh) | 中间适配器、配件及交换镜头 | |
CN102402100B (zh) | 可换透镜、相机主体及电子设备 | |
CN102402098B (zh) | 可换透镜、相机主体及电子设备 | |
CN103019009B (zh) | 交换镜头 | |
CN203037974U (zh) | 可更换镜头 | |
CN203217222U (zh) | 可更换镜头 | |
CN103926782A (zh) | 可换透镜、相机主体及设备 | |
CN203037976U (zh) | 可更换镜头 | |
US20220011652A1 (en) | 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 body,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3019006A (zh) | 可更换镜头 | |
CN102778805B (zh) | 交换镜头及相机机身 | |
CN103019007A (zh) | 可更换镜头 | |
JP5257536B2 (ja) | 中間アダプタ、アクセサリおよび交換レンズ | |
CN103827743B (zh) | 可换镜头 | |
JP5316687B2 (ja) | 交換レンズ | |
JP5257537B2 (ja) | 交換レンズ | |
CN103019005A (zh) | 可更换镜头 | |
CN203037975U (zh) | 交换镜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