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72066A - 用于恢复的无线电链路故障(rlf)的检测 - Google Patents
用于恢复的无线电链路故障(rlf)的检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72066A CN102972066A CN2010800646235A CN201080064623A CN102972066A CN 102972066 A CN102972066 A CN 102972066A CN 2010800646235 A CN2010800646235 A CN 2010800646235A CN 201080064623 A CN201080064623 A CN 201080064623A CN 102972066 A CN102972066 A CN 1029720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ser equipment
- base station
- subscriber equipment
- radio
- ind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7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hand-off failure or rej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文实施例涉及一种在用户设备(10)中用于处理无线电通信网络中的无线电链路故障的方法。用户设备(10)在由无线电基站(12)控制的第一小区(14)中被服务,且该无线电基站(12)被包括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用户设备(10)检测用户设备(10)和无线电基站(12)之间的无线电链路的故障的第一指示。当检测到第一指示时,用户设备(10)接着传送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第二指示至无线电基站(1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文实施例涉及一种用户设备、无线电基站以及其中的方法。特别的,本文实施例涉及使用户设备能够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建立连接。
背景技术
当今的无线电通信网络中使用了许多不同的技术,例如长期演进(LTE)、LTE-Advanced、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宽带码分多址(WCDMA)系统、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技术(GSM/EDGE)、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或超移动宽带(UMB),仅提及几个。无线电通信网络包括无线电基站,该无线电基站提供至少一个各自的地理区域之上的无线电覆盖以形成小区。在小区中用户设备(UE)由各自的无线电基站来服务,并与各自的无线电基站进行通信。用户设备通过空中接口,在上行链路(UL)传送中传送数据至无线电基站,并且无线电基站在下行链路(DL)传送中,传送数据至用户设备。当用户设备从一个小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用户设备的连接或链路必须在所谓的切换(HO)过程中进行转换。类似于基于WCDMA的系统,在例如LTE内,使用了小区之间频率的再使用。然而,在LTE中,用户设备在小区之间的软HO不是标准规范的一部分,而是采用了用户设备在小区之间的硬HO。软切换意味着用户设备在切换操作期间同时连接到两个小区。硬切换意味着释放到源小区的链路,然后建立到目标小区的链路。然而,硬切换是一种可能会经历例如无线电链路故障(RLF)的故障的操作。
可能更经常发生RLF的典型场景是所谓的i)“高速列车”和ii)“曼哈顿”场景。高速列车场景是指当用户设备在小区之间快速移动时,而曼哈顿场景是指当由于拐角效应用户设备在大量小区之间移动时。拐角效应意味着,可以在一个小区中服务于用户设备,并当用户设备绕过拐角行进时,不同的小区可以在视线中,并且被服务的小区可能不具有绕过拐角的无线电覆盖,导致非常突然的小区改变。为了防止RLF,在目前的LTE版本(例如版本8及其之后的版本)内定义了一种允许用户设备从RLF中恢复的机制。
该机制在3GPP内被称为“RLF恢复”,并且包括其中在时间实例处的切换期间发生无线电链路故障的过程,并且恢复的操作包括再次获得与蜂窝系统的同步。该同步要求一定的执行时间来执行。在那之后,用户设备根据测量信号强度,(例如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或参考信号接收功率质量(RSRQ),))选择一个最佳小区,而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或参考信号接收功率质量(RSRQ)这是是指示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的过程。这也要求一些时间间隔来执行。用户设备然后执行同样要求一些时间的随机接入操作过程。执行随机接入过程随机接入操作是用来为了建立一个连接。最后,用户设备执行无线电资源控制(RRC)连接重建请求,并接收指示连接已重建的RRC连接重建完成响应。
缓慢的RLF恢复意味着长的中断时间。整个无线电链路故障恢复的持续期由计时器指示。如果用户设备在由定时器定义的时间持续期内没有接收到来自网络的确认(ACK)(例如RRC连接重配置请求ACK消息),则确定RLF恢复操作失败,并且用户设备从主动模式返回到空闲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丢失RRC连接,并且用户设备需要建立新的RRC连接。仿真已经示出,在这些具有挑战性的移动场景下,90%的情况下整个操作持续500-600毫秒。
用于执行RRC连接重建的时间持续期可能会增加中断时间。现有技术解决方案描述了一些场景,其中接收RRC连接重建请求消息的小区与在此讨论的用户设备的最后服务小区相联系。这是可行的选择,因为RRC连接重建请求消息包括它的最后服务小区的临时小区id。这一系列解决方案在3GPP内被称为“UE上下文-取得”解决方案。由于在控制这个操作的定时器指定的时间内,RLF恢复操作是成功的,因此现有技术解决方案是用于维持RRC连接的解决方案。然而,由于UE在RLF恢复期间所到达的小区必须与UE的最后服务小区进行通信,并且取得其上下文,所以现有技术解决方案意味着中断时间保持在高水平。取得用户设备上下文的这个操作包括经由X2的通信,其要求一些时间。对于无延迟关键服务来说,这可能会在传送控制协议(TCP)执行中产生问题,并对于延迟关键服务来说,这个中断时间会被用户设备感觉到,并可能使该用户设备的用户感到恼火。
发明内容
本文中的实施例的目标是改进无线电通信网络内用户设备的性能。
根据本文的实施例的一方面,通过一种在用户设备中用于处理无线电通信网络中无线电链路故障的方法来达到该目标。所述用户设备在无线电基站控制的第一小区中被服务,并且该无线电基站被包括在无线电通信网络内。该用户设备检测用户设备和无线电基站之间的无线电链路的故障的第一指示。当检测到故障的第一指示时,所述用户设备传送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第二指示至无线电基站。
根据本文中的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通过一种用于处理无线电通信网络中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用户设备来达到该目标。所述用户设备在无线电基站控制的第一小区中被服务。该无线电基站被包括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该用户设备包括检测电路,该检测电路配置成检测用户设备和无线电基站之间的无线电链路的故障的第一指示。该用户设备还包括传送器,该传送器配置成当检测到第一指示时,传送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第二指示至无线电基站。
根据本文中的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通过一种在无线电基站中用于使用户设备能够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建立连接的方法来达到该目标。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无线电基站控制的第一小区中被服务。该无线电基站被包括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通过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指示在用户设备检测到的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第二指示,该无线电基站检测到用户设备和无线电基站之间的无线电链路的故障。所述无线电基站通过另外测试无线电链路(通过传送消息给用户设备,并比较是否在第二时间值内接收到来自用户设备的响应)来检测该故障。如果第二时间值到期,则检测到该故障。当检测到故障时,无线电基站进一步转发该用户设备的用户设备上下文至控制第二小区的电路。该用户设备上下文使控制第二小区的电路能够服务于所述用户设备。因此,使所述用户设备能够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建立连接。
根据本文中的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通过一种用于使用户设备能够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建立连接的无线电基站来达到该目标。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无线电基站控制的第一小区中被服务。该无线电基站包括检测电路,该检测电路配置成通过接收来自所述用户设备的指示在用户设备检测到的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第二指示,来检测用户设备和无线电基站之间的无线电链路的故障。该检测电路包括测试电路,该测试电路配置成通过传送消息给用户设备并比较是否在第二时间值内接收到来自用户设备的响应来测试无线电链路。如果第二时间值到期,则检测到该故障。无线电基站还包括转发电路,该转发电路配置成当检测到所述故障时,转发该用户设备的用户设备上下文至控制第二小区的电路。该用户设备上下文使控制第二小区的电路能够服务于该用户设备,使所述用户设备能够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建立连接。
因为用户设备通知了无线电基站可能的无线电链路故障,即,故障的第二指示,所以本文中的实施例意味着更快的RLF恢复,其将中断时间减少至低的值。无线电基站然后可以转发用户设备上下文至控制第二小区或多个小区的电路。用户设备上下文因此存在于来自用户设备的建立请求处的第二小区的电路中,并且减少了中断时间。由于减少了中断时间,用户设备的性能得以改进。
附图说明
现在将与附图有关地更详细地描述实施例,其中:
图1是描绘了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框图,
图2是无线电通信网络中组合的示意性流程图和信令方案,
图3是在建立连接期间过程的示意性概览图,
图4是本文公开的实施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本文公开的实施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是无线电通信网络中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7是描绘用户设备的框图,
图8是描绘无线电基站的框图,以及
图9是无线电基站中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描绘了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框图,例如长期演进(LTE)、LTE-Advanced、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宽带码分多址(WCDMA)系统、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技术(GSM/EDGE)、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或移动超宽带(UMB),仅列举几例。
用户设备10被包括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用户设备10在第一无线电基站12控制的第一小区14中被服务。用户设备10正在向由第二无线电基站13控制的第二小区16移动。无线电基站12、13在地理区域内提供无线电覆盖,形成了相应的小区14、16。当数据传送至第一无线电基站12时,第一小区14中的第一用户设备10在上行链路(UL)传送中与第一无线电基站12进行通信,以及当数据从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发送至第一用户设备10时,在下行链路(DL)传送中进行通信。
用户设备10可以例如由无线通信终端、蜂窝式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传统的用户设备、无线平台、膝上型计算机、计算机或能够与无线电基站12、13进行无线通信的任何其他类型的装置来代表。
取决于例如无线电接入技术和所使用的术语,相应的无线电基站12、13也可被称为,例如,节点B,演进节点B(eNB、eNode B)、基站收发信机、接入点基站、基站路由器、或能够与用户设备10进行通信的任何其他网络单元,该用户设备10在小区14、16内,由相应的无线电基站12、13来服务。
如上所述,用户设备10正在向第二小区16移动,并且在用户设备10从第一小区14至第二小区16的切换期间可能恰巧发生无线电链路故障(RLF)。当进入无线电覆盖盲区或在类似的情况下,其中用户设备10丢失了到网络的连接时,无线电链路故障也可能发生。
根据本文实施例,第一无线电基站12检测到无线电链路故障已经发生。这是通过接收来自用户设备10的、本文中也被称为第二指示的指示来检测的。
当第一无线电基站12已经检测到发生了无线电链路故障时,第一无线电基站12转发用户设备10的用户设备上下文至第二无线电基站13中的电路。该电路控制第二小区16。该电路可以包括无线电基站13内的、配置成提供第二小区16上的无线电覆盖的硬件和/或软件。这里应当注意到,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服务于第二小区16,并包括控制第二小区16的电路。
用户设备上下文可以包括用户订阅信息(例如建立的无线电承载、服务质量(QoS)和传输参数)、安全性上下文、切换限制和/或类似的用户设备数据。并且,用户设备上下文使控制第二小区16的电路能够服务于用户设备10。因此,通过转发用户设备上下文到控制第二小区16的电路,当用户设备10尝试连接到第二小区16时,该用户设备上下文已经存在于该电路处。
因此,第一无线电基站12通过接收来自用户设备10的第二指示,来检测在用户设备10处的RLF,该用户设备10很可能会声明RLF。这样的第二指示可以是例如,在用户设备10已检测到RLF或特定的适当定义的信道质量指示符(CQI)值后,一个或多个随机接入信道(RACH)尝试。为了那个目的,RACH尝试可以使用已有的前同步码,或新定义的前同步码。前同步码是用于识别传送的比特序列。为了提供这个第二指示,用户设备10可以监视连接到第一无线电基站12的每条无线电链路,无线电链路也可以被称为连接。
因此,当检测到RLF时,第一无线电基站12转发用户设备上下文到,例如,N个相邻小区。如果第一无线电基站12已经通过检测到RLF的用户设备10接收到测量报告,则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以转发这个用户设备上下文到目标小区,例如测量报告所指示的第二小区16外加N-1个小区。否则,这些相邻小区可以是由至以及来自第一小区14的先前的移动性测量所指示的小区,或已经发信号表示来自第一无线电基站12的很高其它小区干扰的小区,即该用户设备上下文转发到的小区不需要是所有的相邻小区。
本文中的实施例中描述了在用户设备10中工具的使用的组合,以便以不显著地增加用户设备10的复杂度的方式跟踪RLF。通过来自用户设备10的第二指示检测RLF,并因此用户设备帮助第一无线电基站12以有效的方式检测RLF。仅当满足无线电链路的一个或多个判据时,才从用户设备10传送第二指示,即检测可能的RLF的第一指示,这样的第一指示可以是指示无线电链路已经恶化、业务活动性可能低于预期值,和/或已经接收到还被称为第三指示的不同步指示的信号质量。
由于用户设备上下文被转发,因此其在第二小区16已经可用,其中用户设备10传送RRC连接重建请求消息至该第二小区16,RLF恢复操作的整体时间持续期显著地减少。
图2是无线电通信网络中组合的流程图和信令方案。该流程图和信令方案使用户设备10能够以有效和快速的方式,在无线电链路故障后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建立或重建连接。用户设备10在第一无线电基站12控制的第一小区14中被服务。第一无线电基站12包括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如表示通信的箭头所示,用户设备10通过连接或者无线电链路连接至第一无线电基站12。
步骤200.通过检测用户设备10和无线电基站12之间的无线电链路的故障的第一指示,用户设备10确定无线电链路的可能的无线电链路故障已经发生。例如,用户设备10可以监视信道质量和通信量活动性以确定是否可能发生了无线电链路故障。当用户设备10在DL同步操作中从第一无线电基站12接收到显著不同步指示时,附加或备选的是,用户设备10可以确定发生了可能的无线电链路故障。显著不同步意味着,到理想时间同步的时刻的时间差高于小区内观察到的最大时间偏差。
步骤201.用户设备10接着向第一无线电基站12传送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第二指示或通知。因而,用户设备10传送第二指示到最后的服务无线电基站。
步骤202.然后,当从用户设备10和从监视无线电链路中接收到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第二指示时,第一无线电基站12检测到无线电链路故障已经发生。即,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电基站12可以在接收到第二指示后,轮询用户设备10,以测试是否真的发生了无线电链路故障。
步骤203.然后,第一无线电基站12转发用户设备10的用户设备上下文到至少一个小区,例如具有最强的报告信号的小区。因此,当用户设备10试图建立到控制至少一个小区的电路的连接时,用户设备上下文存在于该至少一个小区。
附加的场景是,当在RLF之后,用户设备10在给定的小区(例如第二小区16)中恢复时,在第二小区16接收它的用户设备上下文,但接着用户设备10返回到其先前的服务小区,例如第一小区14,该服务小区是在RLF检测之前的小区。用户设备10也可以当返回到其先前的服务小区(第一小区14)的时候,检测另一个RLF。这可以是这样的情况,其中当用户设备10将要进行往复式HO时,检测到第一RLF,然后当用户设备10试图返回到第一小区14以努力纠正其先前的决定时,检测到第二RLF。往复式切换意味着在小区14、16之间来回重复切换。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用户设备上下文已被转发到控制或服务于第二小区16的电路,用户设备10在第一小区14中结束,在该第一小区14中用户设备10上下文不再是可用的。因此,第一无线电基站12需要再次取得用户设备上下文。或者,更糟糕的是,用户设备10当传送切换证实消息到新的服务层时,检测到RLF。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二无线电基站13尚未取得用户设备上下文,在用户设备10检测到RLF的第二小区16中,用户设备上下文不可用。如果在另一个第三小区或第一小区14中用户设备10试图从RLF中恢复,则由于最后的服务小区(第二小区16)不具有用户设备上下文,所以控制小区的那些无线电基站不能取得用户设备上下文。这些情况主要可能发生在在往复式HO期间用户设备10声明RLF的时候,并涉及往复式HO的不成功的执行。为了防止那些情况以及往复式HO被触发并成功执行的情况,提供如下内容。
步骤204.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用户设备上下文被转发到控制第二小区16(目标小区)的电路,或被转发到控制N个相邻小区的电路,根据本文中的实施例,在成功的HO执行的期间,或是在当在第一无线电基站12检测到RLF时转发用户设备上下文的期间,该用户设备10的用户设备上下文可以在由存储定时器Timer_3定义的给定时间段(本文中被称为第三时间值T3)内存储在第一无线电基站12中。
如果估计到第一无线电基站12中用户设备上下文的此存储,可能导致第一无线电基站12的不必要负荷,则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以仅当使用主动HO触发器时,存储这个用户设备上下文。原因是,所建议的方法打算为发生往复式HO的情况提供解决方案,并且这些情况通常发生在使用主动HO触发器时。主动切换触发器被定义为在切换期间使用的、具有相对短的时间阈值的触发器。
因此,用户设备上下文的存储可以仅当满足条件(等式1)和(等式2)时发生,这是主动HO触发器的典型表示:
HO_hysteresis<Threshold_1 (等式1)
TimeToTrigger<Threshold_2 (等式2)
其中
HO_hysterisis定义尝试执行在小区间的切换的来回的次数,以及
TimeToTrigger定义触发切换的时间段的长度。
可以设置Threshold_1以便仅当HO滞后并不充分大时,存储用户设备上下文,以避免往复式切换。Threshold_1的典型值为3-4dB。可以设置Threshold_2以便仅当触发时间不足够大时,存储用户上下文,以保证不发生往复式切换。典型的Threshold_2值是640-1280毫秒。
步骤205.为了能够在稍后的阶段使用用户设备上下文,先前的服务无线电基站(例如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能必须请求安全信息,例如在用户设备10现在连接到的第二小区16中使用的加密密钥。因此,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以从控制用户设备上下文所转发到的小区的电路以及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以检测到的、用户设备10连接到的小区请求该安全信息。在所示的示例中,第一无线电基站12从控制第二小区16的第二无线电基站12请求加密密钥。
步骤206.然后,第二无线电基站13传送该加密密钥到第一无线电基站12,使得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以使用用户设备上下文。
步骤207.用户设备10和第二无线电基站13可以使用用户设备上下文设立连接。
图3是描绘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在无线电链路故障期间的过程的实施例的框图。无线电链路故障可能发生在不同的过程中,例如在不同小区之间的切换之前、期间或之后、无线电通信网络中覆盖盲区的出现或类似过程。覆盖盲区是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无线电覆盖内的区域,其中信号电平低于设计阈值。覆盖盲区通常是由例如建筑物、植物、丘陵、隧道和室内停车场的物理障碍物造成的。
步骤RLF0.用户设备10检测到无线电链路的故障的第一指示已经出现,该无线电链路介于用户设备10和第一无线电基站12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10跟踪无线电链路的信道质量。当信道质量低于阈值时,用户设备10可以开始监视无线电链路上的业务活动性。用户设备10可以从业务活动性中确定,已经检测到无线电链路故障可以可能地已经发生的第一指示。当这个被确定时,用户设备10可以传送具有特定值的信道质量指示符(CQI)。该特定值可以是0或‘-1’,并且第一无线电基站12接着可以通过读取接收到的CQI中的特定值知道可能的RLF已经发生。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以先前已经存储该特定值,或该特定值可以被预配置在第一无线电基站12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备选或附加的是,用户设备10可以检测到用户设备10没有同步到无线电通信网络,这指示出无线电链路故障。例如,用户设备10可以接收许多连续的不同步(sync)指示,并且在预设置的时间间隔期间未接收到同步指示。不同步指示可以是当无线电链路的质量(例如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或类似指标)下降到低于用于同步的低阈值时,以及同步指示可以是当无线电链路质量高于用于同步的高阈值时。该低阈值可以低于或等于该高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10可以在来自第一无线电基站12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上检测不同步指示,其类似于上面讨论的不同步指示。用户设备10可以已存储一些定时信息,然后,如箭头RLF0’所指示的,用户设备10可以在随机接入信道(RACH)上,尝试随机接入操作。因此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能会被通知随机接入请求是来自“将要死亡”或断线的用户设备。即,第一无线电基站12当接收到随机接入请求时可能检测到可能已经发生无线电链路故障,该随机接入请求可能与无线电网络时钟严重地非同步。严重在这里意思是,随机接入请求的不同步具有大于第一小区14支持的时间提前值的时间差。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以通过向这些用户设备传送上行链路调度许可来轮询即将断线的用户设备10。如果在第一无线电基站12没有接收到上行链路传送,则第一无线电基站12这里已经转发用户设备上下文到控制一个或多个相邻小区(例如第二小区16)的一个或多个电路。
步骤RLF 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检测到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第一指示后,用户设备10同步到无线电通信网络,该同步要求时间来执行该过程。同步到系统所需要的同步时间间隔T10被定义为步骤RLF1-RLF0之间的时间。
步骤RLF2.用户设备10可以根据测量信号强度(例如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或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选择最佳小区。这可以通过参考信号上的测量,并分别根据RSRP或RSRQ识别最佳小区来执行。所需的第二时间间隔T11被定义为指示步骤RLF2到RLF1之间的时间的选择时间,。
步骤RLF3.在监听了物理广播信道(P-BCH)和所选最佳小区的系统信息广播(SIB)信道后,接着用户设备10可以在时间实例RLF3处,开始到所选择的最佳小区的随机接入操作。便于监听P-BCH和SIB所需的第三时间间隔T12被定义为步骤RLF3-RLF2之间的时间。
步骤RLF4.该随机接入操作在时间实例RLF4处完成并成功。完成随机接入操作所需的第四时间间隔T13被定义为指示步骤RLF4-RLF3之间的时间的随机接入时间。
步骤RLF5.用户设备10可以在时间实例RLF5传送无线电资源控制(RRC)连接重建请求消息。所需的第五时间间隔T14被定义为传送RRC连接请求消息所要求的时间,即步骤RLF5-RLF4之间的时间。
步骤RLF6.接着用户设备10可以在时间实例RLF6处从第二无线电基站13接收对于这个请求的RRC连接重建完成响应。步骤RLF6-RLF5之间需要第六时间间隔T15。
根据本文中的实施例,通过引入如上面描述的用户设备10中的无线电链路故障检测机制并与第一无线电基站12中的转发机制结合,最小化第六时间间隔T15。因此,当从用户设备10接收到第二指示时以及从测试用户设备10的无线电链路,第一无线电基站12检测无线电链路故障。在检测到无线电链路故障后,第一无线电基站12向控制一个或多个小区的一个或多个电路转发用户设备上下文。用户设备上下文在控制第二小区16的电路中的存在减少了用户设备10传送RRC连接重建请求消息的时刻和用户设备10通过网络接收以RRC连接重建完成的形式的响应的时刻之间的时间。该第六时间间隔T15取决于用户设备上下文在RLF后用户设备10到达的小区中是否可用。目前这个延迟在从几十毫秒直到超过200毫秒的范围内变化,因此占整个RLF恢复持续期的10-50%。通过转发用户设备上下文,在第一小区或第二小区14、16中用户设备上下文是可用的,在该第一小区或第二小区14、16中,用户设备10尝试从RLF中恢复并且最小化中断时间。
图4示出了用于使用户设备10能够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建立连接的方法的实施例。步骤400-405在用户设备10中执行,并且步骤410-414在无线电基站12中执行。
步骤400.在本文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10可以保持跟踪无线电链路的信道质量,该无线电链路是与第一小区14内的第一无线电基站12维持的。在这方面,用户设备10可以保持跟踪性能度量,例如DL信道质量指示符(CQI)报告,或发送给用户设备10的混合自动请求(HARQ)非确认(NACK)的数目。因此,用户设备10可以跟踪用户设备10和第一无线电基站12之间的无线电链路的信道质量。
步骤401.然后,用户设备10可以确定无线电链路是否正在恶化,其指示了无线电链路的可能即将到来的故障。例如,如果上面提到的性能度量指示了与第一无线电基站12的无线电链路的恶化,例如,如果对于至第一无线电基站12的无线电链路检测到
avg_DL_SINR<Threshold_3,以及(等式3)
#consecutive_HARQ_NACKs>Threshold_4(等式4)
中的任一个或两者,则用户设备10可以开始监视业务活动性,见步骤402。
avg_DL_SINR定义了DL上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的平均值,以及#consecutive_HARQ_NACKs定义了连续接收到的HARQ NACK的数目。Threshold_3和Threshold_4可以是预设置的、动态调整的或不断更新的。
这意味着,可以在用户设备10中进行N个CQI值的某个平均,其中N定义了数目。考虑到这个测量也可以反映无线电链路的动态行为,合理的方法是,N不是很高的数目。
因此,用户设备10可以确定信道质量是否超过一个或多个上阈值和/或低于一个或多个下阈值。如果没有确定无线电链路恶化,则该过程可以回到步骤4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10检测到用户设备10非常接近于检测到RLF的第一指示,然后正如至步骤405的虚线箭头所示,通过传送特定CQI,用户设备10可以立即向第一无线电基站12指示RLF可能性。
步骤402.当被跟踪的信道质量超过上阈值和/或低于下阈值时,用户设备10可以监视用户设备10和无线电基站12之间的无线电链路上的业务活动性。例如,当满足了等式(等式3)和(等式4)中的至少一个或它们的组合时,用户设备10可以开始监视到第一无线电基站12的无线电链路的业务活动性。例如,用户设备10追踪发送调度请求和在用户设备10接收的DL或UL调度许可的到达间时间tinter。到达间时间是接收到的调度许可或类似物之间的时间间隔。调度请求或许可的平均到达间时间avg_tinter可以是对于用户设备10的业务活动性的适当的指示。
对于下行链路业务和上行链路业务两者来说,仅当还存在更高层协议层活动性时,可以执行物理层上的活动性的跟踪。物理层包括网络的基础硬件传送技术。用户设备10可以保持跟踪更高层协议活动性。这可以通过观察用户设备10在媒体访问控制(MAC)层、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和传送控制协议(TCP)层的数据缓冲器来执行。使用存储传送器的信息的数据缓冲器以便指示上行链路中的活动性,以及存储接收器的信息的缓冲器指示下行链路中的活动性。
步骤403.对于监视业务活动性的用户设备10来说,当收到调度(UL或DL)许可时和/或当传送调度请求时,用户设备10可以开始第一定时器,其表示为timer_1。这个第一定时器的第一时间阈值T1可以等于调度请求或调度许可之间的平均到达间时间加上表示为offset_1的附加偏移量:
timer_1=avg_tinter+offset_1(等式5)
offset_1的值可以被设置为值,以便timer_1具有第一时间阈值T1,该第一时间阈值T1等同于标准文献TS 36.331中规定的用户设备10中检测RLF的定时器(例如定时器T310)的值。当需要时,可以更新第一时间阈值T1。
在一些实施例中,仅当用户设备10包括非空缓冲器时,以及仅当更高层(例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传送控制协议(TCP)、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指示存在如上所述业务活动性时,激活timer_1。
步骤404.用户设备10可以确定第一时间阈值T1是否到期。如果timer_1的第一时间阈值T1还未到期,则认为无线电链路是可使用的,并且该过程可以返回到步骤402。如果第一时间阈值T1已超出,则指示无线电链路故障。
步骤405.当timer_1到期时,用户设备10可以传送CQI值到服务的第一无线电基站12,该值是指示用户设备10倾向于出现RLF的特定值。
如虚线所指示的,下面的步骤410-414是在第一无线电基站12中执行的。
步骤410.当收到具有指示RLF的特定值的CQI时,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以向用户设备10传送UL调度许可消息,请求获得例如关于用户设备缓冲器大小的报告。
步骤411.当传送UL调度许可时,第一无线电基站12接着可以开始具有第二时间值T2的第二定时器,该第二定时器表示为timer_2。T2可以是预设置的或调节到测量统计量。
步骤412.然后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以确定在从用户设备10接收UL传送前,第二定时器timer_2是否到期。
如果当接收到UL传送时,第二时间值T2没有过期,则认为无线电链路是可使用的,并且该过程可以结束。
步骤413.如果T2到期之前,第一无线电基站12没有接收到来自用户设备10的UL传送,则这个用户设备10的用户设备上下文可以被转发到控制数目N个相邻小区的一个或多个电路,其中N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如果用户设备10已报告对参考信号进行的测量,则在这些测量中很可能已经根据RSRP指出了最佳小区,或所谓的目标小区,例如第二小区16。第一无线电基站12接着可以转发用户设备上下文至控制这个第二小区16的电路以及也许转发到控制N-1个其他小区的电路。这些其他小区可以是第一小区14中的先前移动历史所指示的小区。例如在LTE版本8中,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以保持跟踪用户设备(例如用户设备10)切换的小区。因此,关于最有可能的目标小区的信息是可用的。
另一个类型的信息是由相邻小区接收的过载指示(OI)上的X2消息,可以使用该信息以便定义用户设备上下文将被转发到的小区。X2是无线电基站之间的通信接口。这样的信息是第一小区14中的一些用户设备的良好的指示,该第一小区14中的一些用户设备接近另一个相邻小区并对那些相邻小区造成干扰。
比如,在曼哈顿场景中,用户设备10几乎总是在目标小区中结束,并且相同情况在大约80%的时间在高速列车场景中也适用。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发到控制目标小区和再一个小区的电路可以是足够的。可能发生的是,用户设备上下文被转发到的所有小区是由相同的无线电基站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经由X2的一个信令消息就足够了。
步骤414:如上所述,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以将用户设备上下文存储第三时间值T3秒,该第三时间值T3秒是由存储定时器Timer_3定义的,并请求控制用户设备上下文已转发到的一个或多个小区的一个电路或多个电路发送它们的加密密钥。
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如虚线箭头所示,在确定信道质量低于预设置的阈值后,用户设备10可以传送第二指示至第一无线电基站12。因此,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以在测试无线电链路前,监视用户设备10的业务活动性。
图5示出了用于使用户设备10能够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建立连接的方法的实施例。步骤500-504在用户设备10中执行,以及步骤510-514在无线电基站12中执行。
步骤500.用户设备10接收DL PDCCH、主同步信号(PSS)、辅同步信号(SSS)、和/或DL上的其他系统同步信息,例如关于来自第一无线电基站12的广播控制信道(BCCH)。
步骤501.用户设备10可以存储无线电通信网络或小区同步信息,例如时钟速率或类似信息。
步骤502.用户设备10在每个传送时间间隔(TTI)上检查是否同步。例如,用户设备10接收许多连续的不同步指示或第三指示,并且在时间间隔期间没有接收到同步指示。不同步指示可以是当无线电链路质量(例如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或类似指标)下降到低于低同步阈值时,以及同步指示可以是当无线电链路质量高于高同步阈值时。低同步阈值可以低于高同步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10可以在来自第一无线电基站12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上检测不同步指示,其类似于上面所述的不同步指示。
如果用户设备10确定它是同步的,则该过程可以返回到步骤500。
步骤503.当用户设备10是不同步的时,用户设备10可以在RACH上传送随机接入请求。可以在,例如,以所存储的无线电通信网络或小区同步信息为基础估算出的时刻传送该随机接入。因此,用户设备可以使用存储的时钟立即尝试随机接入到第一无线电基站12。
如虚线所指示的,下面的步骤510-514在第一无线电基站12中执行。
步骤510.第一无线电基站12接收随机接入请求,该随机接入请求可以与无线电基站12中的时钟不同步。
步骤511.当收到具有到精确同步时刻的很大的时间差(即时间差大于第一小区14支持的时间提前值)的随机接入请求时,接着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以向倾向于很快检测到RLF的用户设备10传送UL调度许可。由于第一无线电基站12监视第一小区14中的活动无线电链路,第一无线电基站12知道用户设备10和第一小区14中的其他用户设备的身份。给用户设备10的UL调度许可消息可以请求例如关于用户设备10的缓冲器大小的报告。在轮询用户设备10前,无线电基站12可以监视无线电链路的信道质量和/或业务活动性。
步骤512.第一无线电基站12接着可以开始具有第二时间值T2的第二定时器timer_2。
步骤513.第一无线电基站12接着可以确定在从用户设备10接收到UL传送之前,第二定时器timer_2是否到期。
如果当接收到UL传送时T2还未到期,则认为无线电链路是可使用的,并且该过程结束。
步骤514.如果第一无线电基站12未从用户设备10处获得UL传送,则这个用户设备10的用户设备上下文被转发到控制N个相邻小区的一个电路或多个电路,其中N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如果用户设备10已经报告了对于参考信号进行的测量,则在这些测量中很可能已经根据RSRP指出了最佳小区,或所谓的目标小区,例如第二小区16。第一无线电基站12接着可以转发用户设备上下文至控制这个第二小区16的电路以及也许转发至控制其他小区的N-1个电路。这些其他小区可以是第一小区14中的先前移动历史所指示的小区。例如在LTE版本8中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以保持跟踪用户设备(例如用户设备10)切换到的小区。因此,关于最有可能的目标小区的信息是可用的。
另一类型的信息是由相邻小区接收的过载指示(OI)上的X2消息。可以使用该信息以便定义用户设备上下文将被转发到的小区。X2是无线电基站之间的通信接口。这样的信息是第一小区14中的一些用户设备的良好指示,该第一小区14中的一些用户设备接近另一个相邻小区并对那些相邻小区造成干扰。
比如,在曼哈顿场景中,用户设备10几乎总是在目标小区中结束,并且相同情况在大约80%的时间在高速列车场景中也适用。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发到控制目标小区的电路和控制另一小区的再一个电路就足够了。可能发生的是,用户设备上下文被转发到的所有小区是由相同的无线电基站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经由X2的一个信令消息就足够了。
步骤515:如上所述,第一无线电基站12可以在第三时间值T3秒内存储用户设备上下文,该第三时间值T3秒是由存储定时器Timer_3定义的,并请求用户设备上下文已转发到的一个或多个小区(即控制一个或多个小区的电路)发送它们的加密密钥。
参照图6中所描绘的流程图,现在将描述根据一些通用实施例的用于处理无线电通信网络中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用户设备10中的方法步骤。该步骤并非必须采取如下所述的顺序,而可以采取任何合适的顺序。用户设备10在无线电基站12控制的第一小区14中被服务,而无线电基站12包括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
步骤601.用户设备10检测到用户设备10和无线电基站12之间的无线电链路的故障的第一指示。
步骤60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虚线所指示的,用户设备10可以跟踪无线电链路的信道质量。例如,用户设备10可以保持跟踪无线电链路的性能度量。
步骤60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虚线所指示的,用户设备10可以确定信道质量是否超过上阈值和/或低于下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10跟踪无线电链路的信道质量,并确定当跟踪的信道质量超过上阈值和/或低于下阈值时,检测到故障的第一指示。
步骤60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虚线所指示的,当跟踪的信道质量超过上阈值和/或低于下阈值时,用户设备10可以监视无线电链路上的业务活动性。
步骤60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虚线所指示的,用户设备10可以追踪接收或传送第一调度消息和接收或传送第二调度消息之间的时间。例如,用户设备10可以追踪UL或DL上传送调度请求和收到调度许可之间的时间。
步骤60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虚线所示,当业务活动性下降到低于活动性阈值时,用户设备10可以确定检测到无线电链路的故障的第一指示,并且在用户设备10中存在对于无线电基站12的协议活动性或缓冲数据。
步骤60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虚线所示,用户设备10可以将所追踪的时间与第一时间阈值(T1)进行比较,以确定检测到无线电链路的故障的第一指示。因此,当所追踪的时间超过第一时间阈值(T1)时,用户设备10向无线电基站12传送第二指示,参见步骤610。
第一时间阈值(T1)可以包括先前连续接收到的调度消息或先前连续传送的调度消息之间的平均时间以及时间偏移量。例如,调度请求或许可的平均到达间时间avg_tinter可以是用户设备10的业务活动性的合适的指示。时间偏移量可以设置为值,使得第一时间阈值T1等同于TS 36.331中的定时器T310的值。
步骤60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虚线所示,用户设备10可以存储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时钟时间。例如,用户设备10可以存储从无线电基站12传送的时钟。
步骤60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虚线所示,在用户设备10可以接收第三指示,即用户设备10与无线电通信网络不同步。接着,在下面的步骤610中,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第二指示可以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请求。当用户设备10检测到用户设备10不同步的第三指示时,可以传送该随机接入请求。可以通过使用所存储的时钟时间来传送第二指示。
步骤610.当检测到故障的第一指示时,用户设备10向无线电基站12传送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第二指示,其中该第二指示可以被用作触发器来向控制第二小区16的电路131转发用户设备上下文。电路131可以包括配置成提供第二小区16上的无线电覆盖的无线电基站内的硬件和/或软件。这里应当注意的是,无线电基站12可以服务于第一小区14以及第二小区16,并且包括控制第二小区16的电路。
用户设备上下文使控制第二小区16的电路131能够服务于用户设备10,其中当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建立连接时使用用户设备上下文。
为了执行用于处理无线电通信网络中的无线电链路故障的方法,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图7是描绘该用户设备10的框图。用户设备10在无线电基站12控制的第一小区14中被服务。
用户设备10包括检测电路701,该检测电路701配置成检测用户设备10和无线电基站12之间的无线电链路的故障的第一指示。
检测电路701还可以配置成跟踪无线电链路的信道质量,并确定信道质量是否超过上阈值和/或低于下阈值。当被跟踪的信道质量超过上阈值和/或低于下阈值时,检测电路701可以接着监视无线电链路上的业务活动性。当业务活动性下降到低于活动性阈值并且用户设备10中存在对于无线电基站12的协议活动性或缓冲数据,检测电路701可以接着确定检测到无线电链路的故障的第一指示。
检测电路701还可以配置成追踪接收或传送第一调度消息和接收或传送第二调度消息之间的时间。例如,接收DL调度许可和传送该接收到的调度许可的确认之间的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电路701还可以配置成跟踪无线电链路的信道质量;以及当被跟踪的信道质量超过上阈值和/或低于下阈值时,仅基于信道质量确定检测到故障的第一指示。
用户设备还包括传送器702,该传送器702配置成当检测到故障的第一指示时,传送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第二指示。可以使用第二指示作为触发器来转发用户设备10的用户设备上下文到控制第二小区16的电路131中。电路131可以包括配置成提供第二小区16上的无线电覆盖的无线电基站内的硬件和/或软件。这里应当注意的是,无线电基站12可以服务于第一小区14以及第二小区16,并包括控制第二小区16的电路131。
用户设备上下文使控制第二小区16的电路131能够服务于用户设备10,其中,当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建立连接时使用用户设备上下文。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电路701还可以配置成比较所追踪的时间与第一时间阈值T1。然后传送器702可以配置成当所追踪的时间超过第一时间阈值T1时传送第二指示。第一时间阈值T1可以包括先前连续接收到的调度消息或先前连续传送的调度消息之间的平均时间,以及时间偏移量。
备选或附加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电路701可以配置成在用户设备10的存储器703中,存储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时钟时间。检测电路701然后可以配置成检测同步的第三指示,该同步的第三指示是用户设备10与无线电通信网络不同步。然后,由于用户设备10检测到同步的第三指示,将传送至无线电基站12的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第二指示可以包括传送的随机接入信道请求,其中该同步的第三指示是用户设备10不同步。然后通过使用所存储的时钟时间传送第二指示。
存储器703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单元,并且可以用于存储例如数据(例如,阈值、质量值、定时器)、当在用户设备10上被执行时执行本文中的方法的应用或类似物。
本文中用于处理无线电通信网络中的无线电链路故障的实施例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例如,如图7所描绘的用户设备10中的处理电路704)连同用于执行本文中实施例的功能和/或方法步骤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来实现。上面提及的程序代码也可以作为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来提供(例如,以承载计算机程序代码的数据载体的形式)用于当被加载到用户设备10时执行本解决方案。一种这样的载体可以是以CD ROM光盘的形式。然而,例如记忆棒的其他数据载体是可行的。该计算机程序代码此外可以作为为在服务器上的、并被下载到用户设备10中的纯程序代码提供。
图8是从用户设备10接收第二指示的无线电基站12的框图。用户设备10在无线电基站12控制的第一小区14中被服务。
无线电基站12包括检测电路801,该检测电路801配置成从用户设备10接收第二指示。检测电路801配置成通过从用户设备接收指示用户设备10处检测到的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第二指示,来检测用户设备10和无线电基站12之间的无线电链路的故障。
检测电路801包括测试电路802,该测试电路802配置成通过传送消息给用户设备10以测试无线电链路,以及比较是否在第二定时器803的第二时间值T2内,从用户设备10接收到响应,该第二定时器803包括第二时间值T2。
无线电基站12包括转发电路804,并且如果第二时间值T2到期,则检测到故障,转发电路802配置成向控制第二小区16的电路131转发用户设备10的用户设备上下文,例如,向控制N个相邻小区的电路转发用户设备上下文。
无线电基站12还可以包括存储定时器805,在其期间,部件805、无线电基站12可以在存储器807中将用户设备上下文存储T3秒。无线电基站12还可以请求N个相邻小区的加密密钥。存储器807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单元,并可用于存储例如数据(例如阈值、质量值、用户设备上下文、定时器、加密密钥)、当在无线电基站12上被执行时执行本文中的方法的应用或类似物。
用于使用户设备10能够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建立连接的本文中的实施例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例如,如图8中所描绘的无线电基站12中的处理电路806)连同用于执行本文中的实施例的功能和/或方法步骤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来实现。上面提及的程序代码也可以作为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来提供(例如,以承载计算机程序代码的数据载体的形式)用于当被加载到无线电基站12时,执行本解决方案。一种这样的载体可以是以CD ROM光盘的形式。然而,例如记忆棒的其他数据载体是可行的。该计算机程序代码此外可以作为在服务器上的、并被下载到无线电基站12的纯程序代码来提供。
现在将参照图9中所描绘的流程图,描述根据一些通用实施例的用于使用户设备10能够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建立连接的无线电基站12中的方法步骤。该步骤并非必须采取如下所述的顺序,而可以采取任何合适的顺序。用户设备10在无线电基站12控制的第一小区14)中被服务,并且无线电基站12包括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
步骤901通过从用户设备10接收第二指示,无线电基站12检测用户设备10和无线电基站12之间的无线电链路的故障。该第二指示指示了在用户设备10检测到的无线电链路故障。无线电基站12通过传送消息给用户设备以测试无线电链路来检测该故障。无线电基站12接着比较在第二时间值T2内是否接收到来自用户设备10的响应,并且如果第二时间值T2到期,则检测到故障。
步骤902当检测到故障时,无线电基站12向控制第二小区16的电路转发用户设备10的用户设备上下文。该用户设备上下文使得控制第二小区16的电路能够服务于用户设备10,使得用户设备10能够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建立连接。该电路可以包括无线电基站12内或配置成提供第二小区16上的无线电覆盖的另一个无线电基站内的硬件和/或软件。
本文中的示范实施例已经在附图和说明书中公开。然而,在没有实质上地背离实施例的原理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许多变化和修改。因此,虽然采用了特定术语,但它们仅在一般性和描述性的意义中被使用,而并非为了限制的目的,本发明的范围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来定义。
Claims (16)
1.一种在用户设备(10)中用于处理无线电通信网络中的无线电链路故障的方法,所述用户设备(10)在无线电基站(12)控制的第一小区(14)中被服务,并且所述无线电基站(12)被包括在所述无线电通信网络中,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200、601)所述用户设备(10)和所述无线电基站(12)之间的无线电链路的故障的第一指示;以及
-当检测到故障的所述第一指示时,向所述无线电基站(12)传送(201、405、503、610)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第二指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检测(601)包括
-跟踪(400、602)所述无线电链路的信道质量;
-确定(401、603)所述信道质量是否超过上阈值和/或低于下阈值;
-当所跟踪的信道质量超过所述上阈值和/或低于所述下阈值时,监视(402、604)所述无线电链路上的业务活动性;以及
-当业务活动性下降到低于活动性阈值、并且在所述用户设备(10)中存在对于所述无线电基站(12)的协议活动性或缓冲数据时,确定(404、606)检测到故障的所述第一指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监视(604)包括追踪(605)接收或传送第一调度消息和接收或传送第二调度消息之间的时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606)检测到故障的所述第一指示包括将所追踪的时间与第一时间阈值(T1)进行比较(607),以及其中,当所追踪的时间超过所述第一时间阈值(T1)时,执行所述传送(61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时间阈值(T1)包括先前连续接收到的调度消息或先前连续传送的调度消息之间的平均时间,以及时间偏移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检测(601)包括:
-跟踪(400、602)所述无线电链路的信道质量;以及
-当所跟踪的信道质量超过上阈值和/或低于下阈值时,确定(401、603)检测到故障的所述第一指示。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检测(601)包括
-存储(501、608)所述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时钟时间;
-检测(502、609)所述用户设备10与所述无线电通信网络不同步的第三指示;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指示包括当所述用户设备(10)检测到所述用户设备(10)不同步的所述第三指示时传送的随机接入信道上的请求,以及所述第二指示是通过使用所存储的时钟时间来传送的。
8.一种用于处理无线电通信网络中的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用户设备(10),所述用户设备(10)在无线电基站(12)控制的第一小区(14)中被服务,并且所述无线电基站(12)被包括在所述无线电通信网络中,所述用户设备(10)包括
检测电路(701),配置成检测所述用户设备(10)和所述无线电基站(12)之间的无线电链路的故障的第一指示;以及
传送器(702),配置成当检测到所述第一指示时,向所述无线电基站(12)传送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第二指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户设备(10),其中所述检测电路(701)还配置成跟踪所述无线电链路的信道质量;确定所述信道质量是否超过上阈值和/或低于下阈值;当所跟踪的信道质量超过所述上阈值和/或低于所述下阈值时,监视所述无线电链路上的业务活动性;以及当业务活动性下降到低于活动性阈值、并且在所述用户设备(10)中存在对于所述无线电基站(12)的协议活动性或缓冲数据时,确定检测到故障的所述第一指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设备(10),其中,所述检测电路(701)还配置成追踪接收或传送第一调度消息和接收或传送第二调度消息之间的时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户设备(10),其中所述检测电路(701)还配置成将所追踪的时间与第一时间阈值(T1)进行比较,以及其中所述传送器(702)配置成当所追踪的时间超过所述第一时间阈值(T1)时传送所述第二指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户设备(10),其中所述第一时间阈值(T1)包括先前连续接收到的调度消息或先前连续传送的调度消息之间的平均时间,以及时间偏移量。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户设备(10),其中所述检测电路(701)还配置成跟踪所述无线电链路的信道质量;以及当所跟踪的信道质量超过上阈值和/或低于下阈值时,确定检测到故障的所述第二指示。
14.如权利要求8-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户设备(10),其中所述检测电路(701)还配置成在所述用户设备(10)的存储器(703)存储所述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时钟时间,检测所述用户设备10与所述无线电通信网络不同步的第三指示,以及其中要传送的所述第二指示包括当所述用户设备(10)检测到所述用户设备10不同步的所述第三指示时要传送的随机接入信道请求,以及所述传送器配置成使用所存储的时钟时间来传送所述第二指示。
15.一种用于使用户设备(10)能够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建立连接的无线电基站(12),所述用户设备(10)在所述无线电基站(12)控制的第一小区(14)中被服务,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基站包括
检测电路(801),配置成通过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指示在所述用户设备(10)检测到的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第二指示来检测所述用户设备(10)和所述无线电基站(12)之间的无线电链路的故障,所述检测电路(801)包括测试电路(802),所述测试电路(802)配置成,通过向所述用户设备(10)传送消息并比较是否在第二时间值(T2)内从所述用户设备(10)接收到响应来测试所述无线电链路,并且如果所述第二时间值(T2)到期,则检测到所述故障;以及
转发电路(804),配置成当检测到所述故障时,向控制第二小区(16)的电路转发所述用户设备(10)的用户设备上下文,所述用户设备上下文使控制所述第二小区(16)的所述电路能够服务于所述用户设备(10),以使所述用户设备(10)能够在所述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建立连接。
16.一种无线电基站(12)中用于使用户设备(10)能够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建立连接的方法,所述用户设备(10)在所述无线电基站(12)控制的第一小区(14)中被服务,并且所述无线电基站(12)被包括在所述无线电通信网络中,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接收来自所述用户设备的指示在所述用户设备(10)检测到的无线电链路故障的第二指示,检测(510、901)所述用户设备(10)和所述无线电基站(12)之间的无线电链路的故障,所述检测(901)包括通过向所述用户设备(10)传送消息并比较是否在第二时间值(T2)内从所述用户设备(10)接收到响应来测试(410、511)所述无线电链路,并且如果所述第二时间值(T2)到期,则检测到所述故障;以及
-当检测到所述故障时,向控制第二小区(16)的电路转发(413、514、902)所述用户设备(10)的用户设备上下文,所述用户设备上下文使控制所述第二小区(16)的所述电路能够服务于所述用户设备(10),以使所述用户设备(10)能够在所述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建立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30675710P | 2010-02-22 | 2010-02-22 | |
US61/306757 | 2010-02-22 | ||
PCT/SE2010/051481 WO2011102774A1 (en) | 2010-02-22 | 2010-12-23 | Detection of radio link failure (rlf) for recovery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72066A true CN102972066A (zh) | 2013-03-13 |
CN102972066B CN102972066B (zh) | 2015-11-25 |
Family
ID=4386781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645463A Pending CN102763454A (zh) | 2010-02-22 | 2010-12-23 | 用于恢复的无线电链路故障(rlf)的检测 |
CN201080064623.5A Active CN102972066B (zh) | 2010-02-22 | 2010-12-23 | 用于恢复的无线电链路故障(rlf)的检测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645463A Pending CN102763454A (zh) | 2010-02-22 | 2010-12-23 | 用于恢复的无线电链路故障(rlf)的检测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8965357B2 (zh) |
EP (2) | EP2540110A1 (zh) |
CN (2) | CN102763454A (zh) |
AR (1) | AR080251A1 (zh) |
BR (1) | BR112012020879B1 (zh) |
CA (1) | CA2790535A1 (zh) |
RU (2) | RU2012140486A (zh) |
SG (1) | SG183125A1 (zh) |
WO (2) | WO2011102773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095688A1 (zh) * | 2014-12-18 | 2016-06-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网络侧设备、用户设备及盲区管理方法 |
CN108337692A (zh) * | 2018-01-31 | 2018-07-27 | 成都物梦工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终端与管理基站通信故障的管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9803297A (zh) * | 2017-11-17 | 2019-05-24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波束恢复的用户设备监听行为的方法和设备 |
CN109803298A (zh) * | 2017-11-17 | 2019-05-24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信道监听行为的方法和设备 |
CN111526599A (zh) * | 2019-02-01 | 2020-08-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
CN111972040A (zh) * | 2018-04-19 | 2020-11-20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窄带物联网中的基于无线电链路故障的测量报告 |
CN112312456A (zh) * | 2019-07-30 | 2021-02-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链路监测方法和通信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02907B (zh) * | 2009-03-12 | 2015-10-01 |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 無線連結失效監視方法及裝置 |
KR101688857B1 (ko) * | 2010-05-13 | 2016-12-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컨텐츠 중심 네트워크(ccn)에서 단말 및 허브의 통신 방법 및 컨텐츠 중심 네트워크를 위한 단말 |
WO2012019339A1 (en) * | 2010-08-11 | 2012-02-16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in a cellula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649355B1 (en) | 2010-09-01 | 2014-02-11 | Sprint Spectrum L.P. | Supporting simple IP with address transl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
US8565129B1 (en) * | 2010-09-01 | 2013-10-22 | Sprint Spectrum L.P. | Supporting simple IP with address translation in a proxy mobile IP gateway |
JP5471997B2 (ja) * | 2010-09-16 | 2014-04-16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基地局及び制御装置並びに異常検出方法 |
CN102413494B (zh) * | 2010-09-21 | 2016-06-01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检测无线链路失败或切换失败原因的方法 |
US8892724B1 (en) | 2010-10-08 | 2014-11-18 | Sprint Spectrum L.P. | Assigning a type of address based on expected port utilization |
JP5727194B2 (ja) * | 2010-10-27 | 2015-06-03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9295088B2 (en) * | 2010-11-08 | 2016-03-22 | Lg Electronics Inc. | RRC conn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therefo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948126B2 (en) * | 2010-12-23 | 2015-02-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cheduling TDD-LTE measurement in TD-SCDMA systems |
WO2012093913A2 (ko) * | 2011-01-06 | 2012-07-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연결 실패를 회복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WO2012134138A2 (ko) | 2011-03-28 | 2012-10-0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상향링크 신호 전송방법 및 수신방법과, 사용자기기 및 기지국 |
CN102143522B (zh) | 2011-04-13 | 2015-02-18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无线链路失败的处理方法和设备 |
TWI451798B (zh) * | 2011-05-03 | 2014-09-01 | Inst Information Industry | 基地台及其上行傳輸方法 |
JP5655710B2 (ja) * | 2011-05-31 | 2015-01-2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
CN102883361B (zh) * | 2011-07-15 | 2016-04-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小区信息上报和小区移动性参数调整的方法及设备 |
WO2013016300A1 (en) * | 2011-07-22 | 2013-01-31 | Powerwave Technologies, Inc. | High speed handovers in a wireless network |
CN103068068B (zh) * | 2011-10-21 | 2015-09-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处理上下文的方法及设备 |
CN103220700B (zh) * | 2012-01-21 | 2016-08-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失效小区的检测方法和设备 |
US8780782B2 (en) * | 2012-03-16 | 2014-07-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radio link failure in LTE eMBMS |
CN102595561B (zh) * | 2012-03-30 | 2015-04-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资源控制连接重建的方法及终端 |
EP2842365B1 (en) * | 2012-04-20 | 2019-03-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Handover decision for video or other streaming services considering playout buffer size |
CN103428720B (zh) * | 2012-05-23 | 2017-07-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确定不必要切换的方法和基站 |
EP2882224A4 (en) * | 2012-07-31 | 2016-04-13 | Fujitsu Ltd | METHOD FOR CONTEXT IDENTIFICATION AT A USER DEVICE, USER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
US8867373B2 (en) * | 2012-09-05 | 2014-10-21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claring radio link failure (RLF) |
US9253702B2 (en) | 2012-09-06 | 2016-02-02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Handover in heterogeneous radio communication networks based on systematic imbalance differences |
US10187315B2 (en) * | 2012-09-06 | 2019-01-22 | Apple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communications at an intermittent communication link |
GB2507299B (en) * | 2012-10-25 | 2015-04-0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obile terminal preparation |
EP2918102B1 (en) * | 2012-11-08 | 2017-07-1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s and network nodes for handling handover failures |
US9832717B2 (en) * | 2012-12-19 | 2017-11-28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ayer 3 configur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
US9036578B2 (en) | 2012-12-19 | 2015-05-19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channel configur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architecture |
US9271324B2 (en) | 2012-12-19 | 2016-02-23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isted serving cell configur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architecture |
US9072021B2 (en) | 2012-12-19 | 2015-06-30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oper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architecture |
US9854495B2 (en) | 2013-01-11 | 2017-12-26 | Lg Electronics Inc. | Radio link failure reporting in a system using multiple cells |
US10265421B2 (en) | 2013-01-31 | 2019-04-23 | Bracco Imaging S.P.A. | Hyperpolarized esters as metabolic markers in MR |
US20140256326A1 (en) * | 2013-03-06 | 2014-09-11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Handoff prioritization in multi-rab calls |
US9491658B2 (en) * | 2013-03-14 | 2016-11-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conges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
EP2854469B1 (en) * | 2013-09-26 | 2020-03-11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Improved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US9265086B2 (en) * | 2013-10-10 | 2016-02-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ddressing radio link failur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WO2015065352A1 (en) * | 2013-10-30 | 2015-05-07 | Hitachi, Ltd. | Mobility management for small cell deployment in long term evolution system |
CN103747471B (zh) * | 2013-12-27 | 2017-04-26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无线链路恢复方法和无线终端 |
CN106068669B (zh) * | 2014-03-21 | 2019-10-25 | 索尼公司 | 通信设备和通过无线接入接口进行通信以执行设备到设备通信的方法 |
US9554397B2 (en) * | 2014-05-05 | 2017-01-24 | Blackberry Limited | Identifying a subframe containing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an uplink grant |
JP2016019156A (ja) * | 2014-07-08 | 2016-02-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EP3198919B1 (en) * | 2014-09-26 | 2019-12-11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inimization of drive testing |
US10009925B2 (en) * | 2014-10-03 | 2018-06-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for LTE in unlicensed spectrum |
US10334467B2 (en) * | 2014-12-08 | 2019-06-25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radio network node f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
US9113353B1 (en) * | 2015-02-27 | 2015-08-18 | ReVerb Networks,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coverage and capacity 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10455460B2 (en) | 2015-03-18 | 2019-10-2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processing loss of acces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
US10531451B2 (en) * | 2015-05-18 | 2020-01-0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Time advance for dual connectivity |
US9942807B2 (en) * | 2015-10-21 | 2018-04-10 |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 Extend long term evolution connected state coverage |
WO2017103662A1 (en) * | 2015-12-18 | 2017-06-22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stream in a wireless network from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to a pluralit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with nack avoidance |
CN107453834A (zh) * | 2016-05-31 | 2017-12-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下行干扰管理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US10411784B2 (en) | 2017-08-09 | 2019-09-10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eam failure recovery |
CN113301596B (zh) | 2017-11-24 | 2023-06-06 | 北京禾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
US12200794B2 (en) * | 2018-05-10 | 2025-01-1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Handling re-establishment rejection |
EP3695529A1 (en) | 2018-06-21 | 2020-08-19 | Google LLC | Beam failure reporting |
WO2020036576A1 (en) * | 2018-08-13 | 2020-02-20 | Siemens Canada Limited | Anticipating handover in a network on a moving platform |
CN109462875B (zh) * | 2019-01-16 | 2020-10-27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无线漫游方法、接入点装置以及移动台 |
WO2020228934A1 (en) * | 2019-05-13 | 2020-11-19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Handling of radio link failures in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
CN111615146B (zh) * | 2019-06-28 | 2023-01-10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处理方法及设备 |
EP4014684A1 (en) * | 2019-08-14 | 2022-06-2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s for maintaining an ongoing communication even after site outage |
CN111130739B (zh) * | 2019-12-19 | 2022-07-08 | 中科南京移动通信与计算创新研究院 | 空口资源的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CN112702192B (zh) * | 2020-12-11 | 2023-09-29 |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设备的故障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
US11652507B1 (en) * | 2021-05-24 | 2023-05-16 | Marvell Asia Pte Ltd | Optimization of training and retraining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008212A1 (en) * | 2006-05-05 | 2008-01-10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Radio link failure detection procedures in long term evolution uplink and downlink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US20090046573A1 (en) * | 2007-06-07 | 2009-02-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orward handover under radio link failure |
CN101400088A (zh) * | 2007-09-30 | 2009-04-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演进网络中的切换方法及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70415B2 (en) * | 2005-08-05 | 2014-03-1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handoff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860668B1 (ko) * | 2006-01-06 | 2008-09-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통화 절단 방지 장치 및 방법 |
US7630712B2 (en) * | 2006-03-15 | 2009-12-08 | Alvarion Ltd. | Method for reconnecting a mobile terminal 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8605684B2 (en) * | 2010-01-08 | 2013-12-10 | Blackberry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network operation to reduce radio link failure |
-
2010
- 2010-12-23 CN CN2010800645463A patent/CN102763454A/zh active Pending
- 2010-12-23 CA CA2790535A patent/CA279053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0-12-23 US US12/978,007 patent/US896535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12-23 WO PCT/SE2010/051480 patent/WO2011102773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12-23 EP EP10809103A patent/EP2540110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12-23 WO PCT/SE2010/051481 patent/WO2011102774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12-23 SG SG2012056875A patent/SG183125A1/en unknown
- 2010-12-23 RU RU2012140486/07A patent/RU2012140486A/ru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0-12-23 US US12/977,875 patent/US8515415B2/en active Active
- 2010-12-23 EP EP10809102.6A patent/EP2540109B1/en active Active
- 2010-12-23 BR BR112012020879-9A patent/BR112012020879B1/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12-23 RU RU2012140501/07A patent/RU2012140501A/ru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0-12-23 CN CN201080064623.5A patent/CN102972066B/zh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2-22 AR ARP110100545A patent/AR080251A1/es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008212A1 (en) * | 2006-05-05 | 2008-01-10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Radio link failure detection procedures in long term evolution uplink and downlink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US20090046573A1 (en) * | 2007-06-07 | 2009-02-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orward handover under radio link failure |
CN101400088A (zh) * | 2007-09-30 | 2009-04-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演进网络中的切换方法及设备 |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425875B2 (en) | 2014-12-18 | 2019-09-2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Network-side device, user equipment, and blind area management method |
WO2016095688A1 (zh) * | 2014-12-18 | 2016-06-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网络侧设备、用户设备及盲区管理方法 |
CN109803297B (zh) * | 2017-11-17 | 2022-03-22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波束恢复的用户设备监听行为的方法和设备 |
CN109803298A (zh) * | 2017-11-17 | 2019-05-24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信道监听行为的方法和设备 |
CN109803297A (zh) * | 2017-11-17 | 2019-05-24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波束恢复的用户设备监听行为的方法和设备 |
CN109803298B (zh) * | 2017-11-17 | 2022-10-21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信道监听行为的方法和设备 |
CN108337692B (zh) * | 2018-01-31 | 2021-04-27 | 成都物梦工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终端与管理基站通信故障的管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8337692A (zh) * | 2018-01-31 | 2018-07-27 | 成都物梦工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终端与管理基站通信故障的管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1972040A (zh) * | 2018-04-19 | 2020-11-20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窄带物联网中的基于无线电链路故障的测量报告 |
CN111972040B (zh) * | 2018-04-19 | 2024-03-08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窄带物联网中的基于无线电链路故障的测量报告 |
CN111526599A (zh) * | 2019-02-01 | 2020-08-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
CN111526599B (zh) * | 2019-02-01 | 2022-05-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
US11997740B2 (en) | 2019-02-01 | 2024-05-2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message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112312456A (zh) * | 2019-07-30 | 2021-02-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链路监测方法和通信设备 |
CN112312456B (zh) * | 2019-07-30 | 2023-01-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链路监测方法和通信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20083262A1 (en) | 2012-04-05 |
AR080251A1 (es) | 2012-03-21 |
CA2790535A1 (en) | 2011-08-25 |
CN102972066B (zh) | 2015-11-25 |
BR112012020879A2 (pt) | 2016-05-03 |
WO2011102773A1 (en) | 2011-08-25 |
US8515415B2 (en) | 2013-08-20 |
US20110207485A1 (en) | 2011-08-25 |
RU2012140501A (ru) | 2014-03-27 |
EP2540109B1 (en) | 2014-02-12 |
BR112012020879B1 (pt) | 2021-06-15 |
EP2540109A1 (en) | 2013-01-02 |
SG183125A1 (en) | 2012-09-27 |
EP2540110A1 (en) | 2013-01-02 |
RU2012140486A (ru) | 2014-03-27 |
US8965357B2 (en) | 2015-02-24 |
WO2011102774A1 (en) | 2011-08-25 |
CN102763454A (zh) | 2012-10-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72066B (zh) | 用于恢复的无线电链路故障(rlf)的检测 | |
US11924665B2 (en) | Method for reporting measurement result by user equipment transceiving data by first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and second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and device therefor | |
US8868080B2 (en) | Handover in case of a radio link failure | |
KR101434012B1 (ko) | 물리 전용 채널 확립 및 모니터링 절차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US9031564B2 (en) | Handover robustness in cellular radio communications | |
US9155010B2 (en) |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handover | |
WO2010105567A1 (zh) | 切换优化方法、设备及系统 | |
US20130171986A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relay station, user equipment,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 |
US11350460B2 (en) |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radio terminal | |
WO2021106769A1 (ja) |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および通信端末 | |
US20230232300A1 (en) | Ue fallback from dual-active protocol stack to conditional handover | |
CN114390616B (zh) | 一种mro临界场景的判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 |
JP7416778B2 (ja) | 無線測定収集方法及びユーザ装置 | |
KR20150016096A (ko) | 기지국간 협력을 통한 핸드오버 방법 및 그 장치 | |
WO2024140675A1 (zh) |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 |
KR101878308B1 (ko) |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복수개의 캐리어가 집적된 단말기의 라디오링크 실패 탐지 및 복구 방법 | |
WO2024232311A1 (ja) | 通信システム | |
Legg et al. | 13 Mobility management in small cell heterogeneous network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606 Address after: No. 18, Wu Sha seashore road, Changan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OPPO Guangdo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Address before: Stockholm Patentee before: Telefon AB L.M. Ericsson [SE]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