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06452B - 传动带以及传动带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传动带以及传动带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06452B CN102906452B CN201180005160.XA CN201180005160A CN102906452B CN 102906452 B CN102906452 B CN 102906452B CN 201180005160 A CN201180005160 A CN 201180005160A CN 102906452 B CN102906452 B CN 10290645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ertion groove
- adjustment element
- groove
- end gap
- adjust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10T29/49895—Associating parts by use of aligning means [e.g., use of a drift pin or a "fix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一种传动带,通过使多个板片状的元件在其板厚方向上排列,并通过带状的圆环将所述多个板片状的元件捆扎成环状而形成,所述传动带的特征在于,所述元件包括至少一个调整元件,所述调整元件用于调整端隙,所述端隙是通过所述圆环将所述元件捆扎成环状时相互相对的所述元件彼此间的间隙的累积,所述调整元件包括:插入槽,所述插入槽面向所述端隙开口;以及插入部件,在调整所述端隙时,所述插入部件被插入到所述插入槽中,并且所述插入部件的一部分从所述插入槽向所述端隙突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动带以及传动带的组装方法,所述传动带通过使多个板片状的元件统一姿势排列,并通过带状的圆环捆扎成环状而构成。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动力传递用的带,已知有按压式的传动带。这种传动带通常以如下的方式构成:使称为元件或者组件的多个板状的小片分别统一姿势排列成环状,通过被称为圆环或者环带等的环状体捆扎成环状。
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6-266363号公报中记载有上述的传动带的一个例子。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6-266363号公报中所记载的“传动带”是通过圆环将在比摇摆边缘靠外周侧的头部上形成有第一凹、凸部,在比摇摆边缘靠内周侧的部分上形成有第二凹、凸部的多个元件捆扎成环状而构成的带,并且以如下的方式构成:在元件的排列在两个滑轮之间呈直线状态的情况下,在邻接的元件之间成为第一凹、凸部卡合且第二凹、凸部没有卡合的状态,并且在元件卷绕于滑轮而成为弯曲状态的情况下,在邻接的元件之间第二凹、凸部卡合。
在如上述那样的以往的传动带中,在将元件和圆环组装的情况下,在最后组装的元件的凸部嵌入邻接的元件的凹部之前,为了避开该凸部和邻接的元件的干涉,需要在相互邻接的元件之间事先设置考虑了凸部的突出高度的间隙。因此,在元件和圆环的组装结束之后的带中例如如图23所示不可避免地产生所谓的端隙,所谓的端隙是在元件的列之间相互邻接的元件之间的全部的间隙的累积。如果该端隙小,则元件和圆环的组装变得困难,从而传动带的组装性和生产率下降。相反地,如果该端隙大,则虽然元件和圆环的组装变得容易,但是作为带在接受负载时由元件和圆环之间的滑动造成的损失增大,其结果是,带的动力传递效率下降。
此外,通过降低元件的凸部的突出高度,即使带的端隙小也能够组装元件和圆环。但是,如上述那样形成在元件上的凹、凸部在使元件排列时起到相互邻接的元件之间的定位功能,如果降低凸部的突出高度,则其定位功能下降,进而作为带的耐久性和效率下降。
针对这样的带的端隙的问题,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4-293634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发明,所述发明涉及以如下方式构成的“金属带”,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多个弹簧单元,所述弹簧单元使相互邻接的元件离开间隔而使其他的元件彼此接触。根据该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4-293634号公报中记载的发明,能够在带从输出滑轮到输入滑轮之间的区域以及在带与输入滑轮接触并一起旋转直到压缩侧的区域,消除元件之间的间隙而维持接触状态,能够防止在压缩侧的输入滑轮上离开的元件之间的滑动。
但是,上述的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4-293634号公报中记载的发明构成为将上述的“弹簧单元”配置在多处,所以除了标准形状的元件以外,还必须准备多个作为“弹簧单元”发挥功能的元件或者与其相当的部件进行组装。因此,与以往构成的传动带相比,带的生产成本和组装工时数增加。另外,弹簧单元在带接受负载的情况下,位于压缩侧的“弹簧单元”向压缩方向发生变形,位于从压缩状态放开的那侧的“弹簧单元”向按压邻接的其他的元件的方向、即压缩方向的相反的方向变形。因此,在这些“弹簧单元”变形时,结果是,在圆环和“弹簧单元”或者元件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滑动。因此,即使是在使用了上述的弹簧单元的情况下,也存在不能充分减少由滑动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
这样,对于通过圆环将多个元件捆扎成环状而构成的以往的传动带,为了兼顾确保端隙从而容易组装、以及消除端隙从而减少损失并提高动力传递效率,还有改良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的技术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动带以及传动带的组装方法,能够调整在组装元件和圆环时的端隙的大小,并且具有良好的组装性以及动力传递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传动带,通过使多个板片状的元件在其板厚方向上排列,并通过带状的圆环将所述多个板片状的元件捆扎成环状而形成,所述传动带的特征在于,所述元件包括至少一个调整元件,所述调整元件用于调整端隙,所述端隙是通过所述圆环将所述元件捆扎成环状时相互相对的所述元件彼此间的间隙的累积,所述调整元件包括:插入槽,所述插入槽面向所述端隙开口;以及插入部件,在调整所述端隙时,所述插入部件被插入到所述插入槽中,并且所述插入部件的一部分从所述插入槽向所述端隙突出。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还有以下特征:所述插入槽被形成在所述调整元件中的与所述元件的形成有摇摆边缘的面相同侧的面上,并且是在所述元件的高度方向上包括所述摇摆边缘的位置处,所述插入部件在所述插入部件被插入到所述插入槽中时与邻接的其他的所述元件相对的部分上形成有边缘部,所述边缘部在所述插入部件被插入到所述插入槽中时作为所述摇摆边缘而发挥功能。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还有以下特征:所述调整元件形成有与其他的所述元件同样的摇摆边缘,所述插入槽被形成在所述调整元件中的与所述元件的形成有摇摆边缘的面相对的面上,并且是在所述元件的高度方向上包括所述摇摆边缘的位置处,所述插入部件在所述插入部件被插入到所述插入槽中时与邻接的其他的所述元件相对的部分上形成有与所述元件的未形成所述摇摆边缘的面平行的平面部。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任一发明的基础上还有以下特征:所述插入槽包括:第一插入槽,所述第一插入槽被形成在所述调整元件中的在所述元件的高度方向上包括所述元件的摇摆边缘的位置处;以及第二插入槽,所述第二插入槽被形成在所述调整元件的头部,所述调整元件的头部位于在所述元件被捆扎成环状的状态下比所述第一插入槽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处,所述插入部件包括被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槽中的第一插入部件以及被插入到所述第二插入槽中的第二插入部件。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任一发明的基础上还有以下特征:所述插入部件以及所述插入槽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脱落防止单元,所述脱落防止单元通过所述插入部件被插入到所述插入槽中而所述插入部件与所述插入槽相互嵌合,从而防止所述插入部件从所述插入槽中脱落。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组装方法包括:排列工序,所述排列工序使多个板片状的元件在其板厚方向上排列;以及组装工序,所述组装工序通过带状的圆环将在所述排列工序中排列的所述元件的列捆扎成环状,所述组装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排列工序包括将至少一个如上述任一发明所述的所述调整元件在所述插入部件未被插入到所述插入槽中的状态下,与其他多个所述元件一起排列的工序,所述组装方法还包括端隙调整工序,所述端隙调整工序在所述组装工序之后,将所述插入部件插入到所述插入槽中来减少所述端隙。
根据本发明的传动带,能够在通过圆环将多个元件捆扎成环状来构成传动带时,调整传动带的端隙并容易地组装该传动带。即,通过将还未将插入部件插入到插入槽中的状态下的调整元件与其他多个元件一起排列成环状,能够在包括这些调整元件的多个元件的列的排列方向上产生的端隙有富余的状态下,通过圆环容易地对期望的所有的元件进行捆扎。并且,能够在通过圆环捆扎了包括调整元件的所有的元件之后,通过将插入部件插入到调整元件的插入槽中来减少端隙。例如,考虑端隙的距离来设定插入部件的尺寸能够将端隙减少到几乎为0。通过减少端隙,能够相应地减少元件和圆环之间的滑动造成的损失,进而能够提高传动带的动力传递效率。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传动带,能够不使动力传递效率下降并且能够容易地组装传动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传动带,在将插入部件插入到调整元件的插入槽中来减少端隙的情况下,在插入部件上形成的边缘部与邻接的其他的元件的平滑面抵接,而作为元件的摇摆边缘发挥功能。因此,能够使调整元件作为具有与其他多个元件同样的摇摆边缘的元件发挥功能。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传动带,在将插入部件插入到调整元件的插入槽中来减少端隙的情况下,在插入部件上形成的平面部与邻接的其他的元件的摇摆边缘抵接,作为从该摇摆边缘接受反力的平滑面发挥功能。因此,能够使调整元件与其他多个元件同样地发挥功能。另外,插入部件的平面部相比曲面或边缘面等容易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本发明的传动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传动带,除了在元件的高度方向上的摇摆边缘附近形成的调整元件的第一插入槽之外,还在位于比第一插入槽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处的调整元件的头部上形成第二插入槽。而且,第一插入部件以及第二插入部件被分别插入到第一插入槽以及第二插入槽中。因此,该调整元件与邻接的元件在调整元件的高度方向上的两个位置上接触。因此,能够更好地稳定多个元件的列中的调整元件的姿势。换言之,能够使调整元件和邻接的其他的元件之间的接触状态与其他多个元件彼此的接触状态同等,因此,能够使调整元件与其他的多个元件同样地发挥功能。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传动带,在将插入部件插入到调整元件的插入槽中来减少端隙的情况下,通过脱落防止单元防止被插入到插入槽中的插入部件从插入槽拔出。因此,能够防止在组装元件和圆环之后插入部件从调整元件主体拔出或脱落。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传动带的组装方法,通过使用包括其他多个元件以及如上述那样的调整元件的本发明的元件来组装传动带,如上所述,能够容易且高效率地组装动力传递效率良好的传动带。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传动带的构成的示意图,并且是示出标准元件的构成的主视图以及示出圆环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传动带的构成的示意图,并且是示出标准元件的构成的侧视图(部分截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传动带的构成的示意图,并且是示出调整元件的构成的主视图以及示出圆环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传动带的构成的示意图,并且是示出调整元件的构成的侧视图(部分截面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3、图4所示的调整元件的插入部件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图3、图4所示的调整元件的插入槽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3、图4所示的调整元件的插入部件以及插入槽的构成/以及插入部件向插入槽的插入状态的截面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3、图4所示的调整元件的插入部件的其他的构成、以及插入部件向插入槽的插入状态的截面图;
图9是用于说明图3、图4所示的调整元件的插入部件以及插入槽的其他的构成、以及插入部件向插入槽的插入状态的截面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传动带的其他的构成的示意图,并且是示出调整元件的其他的构成的主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传动带的其他的构成的示意图,并且是示出调整元件的其他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图10、图11所示的调整元件的插入部件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传动带的其他的构成的示意图,并且是示出调整元件的其他的构成的主视图以及侧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图13所示的调整元件的插入部件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图13所示的调整元件的插入槽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图13所示的调整元件的插入部件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图13所示的调整元件的插入槽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调整元件的插入部件以及插入槽的其他的构成的示意图,并且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脱落防止单元”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调整元件的插入部件以及插入槽的其他的构成的示意图,并且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脱落防止单元”的其他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2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调整元件的插入部件以及插入槽的其他的构成的示意图,并且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脱落防止单元”的其他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调整元件的插入部件以及插入槽的其他的构成的示意图,并且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脱落防止单元”的其他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2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使用了调整元件的传动带的组装方法的流程图;
图23是用于说明以往的传动带中的标准形状的元件的构成、以及元件的排列方向的端隙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传动带的构成)
接着,参照附图来具体说明本发明中的传动带的构成的一个例子。本发明的传动带用于例如车辆中搭载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其被构成为夹在滑轮的外周部形成的V字状的卷绕槽的内部,其结果是,通过其与滑轮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传递转矩。在图1~图4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其基本的构成的一个例子。首先,在图1~图4中,传动带B被卷绕在构成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带传动机构部的滑轮(驱动滑轮以及从动滑轮)P上。上述各滑轮P被构成为:通过使分别具有锥面的固定槽轮和可动槽轮相对配置而在这些槽轮之间形成带卷绕槽Pv,并且通过油压缸等致动器使该可动槽轮相对固定槽轮前后运动,从而使带卷绕槽Pv的宽度变化。
传动带B包括:在卷绕到滑轮P时抵接于滑轮P的带卷绕槽Pv,对抗从带卷绕槽Pv的表面接受的压力的多个元件E;和用于使所述多个元件E保持为环状的2根圆环2、3。而且,本发明中的元件E由标准形状的标准元件1a和用于调整元件E通过圆环2、3被捆扎成环状时的元件E的排列方向上的端隙的调整元件1b构成。
如图1、图2或前述的图23所示,标准元件1a是以往所使用的构成的元件。该标准元件1a是构成传动带B的多个元件E中的占据大多数的元件,与之相对,调整元件1b是端隙调整用的元件,其被使用一个或者几个。该调整元件1b的基本的构成与标准元件1a相同。这些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例如通过金属制的板片状的部件形成,并且具有基体部6,基体部6的宽度方向(图1、图3的x方向)的左右的两个端面4、5与滑轮P的带卷绕槽Pv对应被形成为倾斜的面。而且基体部6的端面4、5是所谓的侧面,并且是与带卷绕槽Pv摩擦接触从而在滑轮P和传动带B之间传递转矩的摩擦面。
在基体部6的宽度方向(图1、图3的x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向图1~图4中的上方延伸的颈部7。在该颈部7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基体部6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呈伞状延伸的头部8,头部8与颈部7一体形成。因此,在基体部6的图1~图4中的上侧的边缘部分和头部8的图1~图4中的下侧的边缘部分之间形成有向基体部6的宽度方向中的左右方向敞开的狭槽部9、10。该狭槽部9、10是用于插入并卷绕圆环2、3的部分,圆环2、3用于将相互紧密接触并排列的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捆扎成环状。因此,基体部6的图1~图4中的上侧的边缘部分成为在通过圆环2、3将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捆扎成环状时,分别与圆环2、3的内周面2i、3i接触的鞍状面11、12。
此外,圆环2、3被构成为所谓的层叠圆环,所谓的层叠圆环是指例如,将带钢等由金属制的环状的薄的带状体(带)在径方向(或者厚度方向)上重叠多层。该圆环2、3中的各带之间的层叠状态通过各带的张力以及各带彼此之间的摩擦力等来保持。
在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的头部8形成有凸部13和凹部14,其用于在板厚方向(图2、图4的z方向)上排列这些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时,决定邻接的元件彼此的相对位置。即,在前述的颈部7的延长位置(或者头部8的中央部分)上,在板厚方向上的前后面的一者(在图2、图4的例子中是左侧的前面15)上形成有凸部13。并且在前后面的另一者(在图2、图4的例子中是右侧的后面16)上形成有使邻接的其他的元件的凸部13缓缓地嵌合的凹部14。因此,通过这些凸部13和凹部14的相互嵌合,决定了在图1、图3中的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邻接的元件彼此的相对位置。
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在统一姿势并被排列成环状的状态下被圆环2、3捆扎,并在该状态下被卷绕到滑轮P。因此在被卷绕到滑轮P的状态下,由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形成的元件列需要相对于滑轮P的中心呈扇状扩展,并且相互紧密接触。因此,在图1~图4中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的下侧(在排列成环状的状态下的中心侧)的部分形成为薄壁。
具体地说,基体部6的前面15中的鞍状面11、12的下侧(图1~图4中的下侧)的部分被削掉而被薄壁化。换言之,在基体部6的前面15上,在元件列弯曲成圆弧状的排列状态时,比作为径方向的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的高度方向(图1~图4的y方向)上的鞍状面11、12向下侧偏移预定尺寸的部分更靠下侧的部分被形成为板厚比基体部6的最大板厚的部分的板厚薄。因此,在元件列呈扇形扩展的情况下,基体部6的板厚变化的边界部分与邻接的其他的标准元件1a或者调整元件1b接触。即,在标准元件1a的情况下,该边界部分的边缘或者棱线成为在元件列弯曲成圆弧状的排列状态时与邻接的其他的标准元件1b或者调整元件1b的后面16接触的所谓的摇摆边缘17。
并且,如图3、图4所示,本发明中的调整元件1b包括用于调整传动带B的端隙的插入部件18,并且形成有插入该插入部件18并与其卡合的插入槽19。在图3、图4所示的例子中,插入部件18通过截面是大致矩形的棒状的部件形成。具体地说,该插入部件18通过例如与标准元件1a和调整元件1b相同的金属材料,或者具有同样的强度和硬度的材料形成。并且,如图5所示,该插入部件18包括嵌合部18a、以及抵接部18b,在被插入到插入槽19时,嵌合部18a与插入槽19嵌合,抵接部18b与隔着端隙的空间而相对的其他的元件抵接。另外,在抵接部18b上形成有边缘部18c,在插入部件18被插入到端隙以及插入槽19中时,边缘部18c与相对的其他的元件抵接,从而作为与上述的摇摆边缘17同样的摇摆边缘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在图3、图4所示的例子中,插入槽19作为面向元件E被捆扎成环状时相互相对的元件E彼此之间的端隙开口并如上所述插入具有矩形截面的插入部件18的槽被形成在基体部6上。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该插入槽19被形成为在前面15侧开口,使插入部件18的嵌合部18a嵌合的具有矩形截面的槽。另外,如图7所示,因为要从调整元件1b的端面4(或者端面5)向基体部6的宽度方向插入插入部件18,所以插入槽19被形成为在端面4、5也开口。
而且,插入槽19在图3、图4所示的例子中,被形成于在调整元件1b与标准元件1a一起排列的情况下与标准元件1a的形成有摇摆边缘17的面同侧的面15上。另外,插入槽19被形成为其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标准元件1a的形成有摇摆边缘17的位置的附近。换言之,其被形成在调整元件1b的高度方向上的包含标准元件1a的摇摆边缘17的位置上。因此,通过将如上述那样形成有与摇摆边缘17相当的边缘部18c的插入部件18插入到插入槽19,能够使调整元件1b作为与形成有摇摆边缘17的标准元件1a同样的元件来发挥功能。
此外,在上述的图7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将一根棒状的插入部件18从一侧的端面4插入到贯通端面4到端面5的插入槽19中的构成,但是也能够以例如图8所示的方式构成,即将分割成两根的插入部件20、21从端面4和端面5两侧插入到插入槽19中。另外,还能够如图9所示,以如下方式形成本发明的插入槽,即分成端面4侧的插入槽22和端面5侧的插入槽23这两个槽,即不贯通端面4到端面5。
而且,本发明中的传动带B通过组装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调整元件1b以及多个标准元件1a和两根圆环2、3而被构成。即,传动带B通过如下的方式进行组装,即:将插入部件18还未被插入到插入槽19的状态下的至少一个调整元件1b与预定个数的多个标准元件1a一起分别统一姿势并排列成环状,并且将两根圆环2、3分别插入这些调整元件1b以及标准元件1a的狭槽部9、10进行卷绕,通过圆环2、3将这些调整元件1b和标准元件1a的元件列捆扎成环状。而且,该传动带B被构成为在组装了调整元件1b以及标准元件1a和圆环2、3之后,将插入部件18插入到调整元件1b的插入槽19从而减少元件列的排列方向上的端隙。在向插入槽19插入插入部件18的情况下,考虑端隙的距离来设定插入部件18的尺寸,如上述的图7、图8、以及图9所示,通过将插入部件18压入插入槽19,能够构成使得端隙几乎减少到0的理想的传动带B。
图10所示的构成是在基体部6和头部8的两个位置设置调整元件1b的插入部件以及插入槽的例子。即,如上述图3~图7等所示的例子的构成是仅在调整元件1b的基体部6上标准元件1a的摇摆边缘17的附近形成用于减少端隙的插入槽19,与此相对,如图10所示的调整元件1b除了在基体部6上形成的插入槽19之外,还在头部8上形成有插入槽24、25。而且调整元件1b包括被插入到插入槽24来减少端隙的插入部件26和被插入到插入槽25来减少端隙的插入部件27。
具体地说,如图10所示,在调整元件1b的头部8的前面15侧形成有插入槽24、25。与前述的插入槽19同样地,插入槽24、25被形成为在前面15侧开口的具有矩形截面的槽。插入槽24在头部8中的比凸部13靠端面8a侧的位置开口,并且在其端面8a侧也开口。另一方面,插入槽25在头部8中的比凸部13靠端面8b侧的位置开口,并且在其端面8b侧也开口。
与前述的插入部件18同样地,插入部件26、27是截面是大致矩形的棒状的部件,其通过例如与标准元件1a和调整元件1b相同的金属材料,或者具有同样的强度和硬度的材料形成。另外,插入部件26包括与插入槽24嵌合的嵌合部和与隔着端隙的空间而相对的其他的元件抵接的抵接部。同样地,插入部件27包括与插入槽25嵌合的嵌合部和与隔着端隙的空间而相对的其他的元件抵接的抵接部。
而且,本发明中的传动带B也能够通过组装如图10所示那样构成的调整元件1b以及多个标准元件1a和两根圆环2、3来构成。即,传动带B通过如下的方式进行组装:将具有如图10所示的构成的至少一个调整元件1b与预定个数的多个标准元件1a一起分别统一姿势并排列成环状,通过圆环2、3将这些调整元件1b和标准元件1a的元件列捆扎成环状。并且在组装了调整元件1b以及标准元件1a和圆环2、3之后,将插入部件18插入到调整元件1b的插入槽19,并且将插入部件26插入到插入槽24,同样地,将插入部件27插入到插入槽25,来减少元件列的排列方向上的端隙,由此构成传动带B。
这样,通过使用具有如图10所示的构成的调整元件1b来构成传动带B,从而在被插入了插入部件18和插入部件26、27后的调整元件1b的高度方向上的两个位置上,该调整元件1b与邻接的其他的元件E接触。其结果是,能够良好地稳定元件列中的调整元件1b的姿势。因此,如图10所示,通过以在高度方向上的两个位置插入插入部件来减少端隙的方式构成调整元件1b,能够使调整元件1b与其他的多个标准元件1a发挥同样的功能并且构成稳定性良好的传动带B。
图11、图12所示的构成是将调整元件1b的插入部件以及插入槽设置在调整元件1b的后面16侧的例子。即,在如上述的图3~图7以及图10等所示的例子中构成为,在调整元件1b的前面15上,即在将调整元件1b与标准元件1a一起排列时与标准元件1a的形成有摇摆边缘17的面同侧的面上形成有用于插入插入部件18(或者插入部件26、27)来减少端隙的插入槽19(或者插入槽24、25),与该构成相对,图11、图12所示的调整元件1b在调整元件1b的后面16上,即在将调整元件1b与标准元件1a一起排列时与标准元件1a的没有形成摇摆边缘17的面同侧的面上形成有插入槽28以及插入槽29、30。而且,调整元件1b具有分别插入这些插入槽28以及插入槽29、30来减少端隙的插入部件31以及插入部件32、33。
具体地说,如图11所示,在调整元件1b的基体部6的后面16侧形成有插入槽28。该插入槽28被形成为向后面16侧开口的具有矩形截面的槽,并且为了从调整元件1b的端面4(或者端面5)向基体部6的宽度方向插入插入部件31,也在端面4、5开口。另外,该插入槽28在调整元件1b与标准元件1a一起排列的情况下,在调整元件1b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处于标准元件1a的形成有摇摆边缘17的位置的附近。而且,在调整元件1b的前面15上,即在调整元件1b与标准元件1a一起排列的情况下与标准元件1a的形成有摇摆边缘17的面同侧的面上形成有与标准元件1a同样的摇摆边缘17。
插入部件31与前述的插入部件18和插入部件26、27同样地,是截面为大致矩形的棒状的部件,其通过例如与标准元件1a和调整元件1b相同的金属材料,或者具有同样的强度和硬度的材料形成。另外,如图12所示,插入部件31包括与插入槽28嵌合的嵌合部31a和与隔着端隙的空间而相对的其他的元件E抵接的抵接部31b。而且,在抵接部31b上形成有平面部31c,在插入部件31被插入端隙以及插入槽28中时,平面部31c与相对的其他的元件E的没有形成摇摆边缘17的面平行且并与其他的元件E的摇摆边缘17抵接。因此,通过将该插入部件31插入到上述的插入槽28中,能够使调整元件1b作为与形成有摇摆边缘17的标准元件1a同样的元件来发挥功能。
另外,插入槽29、30是在调整元件1b的头部8的后面16侧被形成为与上述的插入槽28同样地向后面16侧开口且具有矩形截面的槽。插入槽29被形成为在头部8中的比凹部14更靠一侧的端面侧的位置开口,并且也在该一侧的端面侧开口。并且,插入槽30被形成为在头部8中的比凹部14更靠另一侧的端面侧的位置开口,并且也在该另一侧的端面侧开口。
与前述的插入部件18以及插入部件26、27同样地,插入部件32、33均是截面为大致矩形的棒状的部件,通过例如与标准元件1a和调整元件1b相同的金属材料,或者具有同样的强度和硬度的材料形成。另外,如图12所示,插入部件32包括与插入槽29嵌合的嵌合部32a和与隔着端隙的空间而相对的其他的元件抵接的抵接部32b。同样地,插入部件33包括与插入槽30嵌合的嵌合部33a和与隔着端隙的空间而相对的其他的元件抵接的抵接部33b。
并且,本发明中的传动带B也能够通过组装如图11、如图12所示的那样构成的调整元件1b以及多个标准元件1a和2根圆环2、3来构成。即,传动带B通过如下的方式进行组装:将还未将插入部件31、32、33分别插入到插入槽28、29、30的状态下的至少一个调整元件1b与预定个数的多个标准元件1a一起分别统一姿势并排列成环状,通过圆环2、3将这些调整元件1b和标准元件1a的元件列捆扎成环状。并且在组装了调整元件1b以及标准元件1a和圆环2、3之后,将插入部件31插入到调整元件1b的插入槽28,并且将插入部件32插入到插入槽29,同样地,将插入部件33插入到插入槽30,来减少元件列的排列方向上的端隙,由此构成传动带B。
这样,与前述的图10所示的例子同样地,通过使用具有如图11、图12所示的构成的调整元件1b来构成传动带B,从而在被插入了插入部件31和插入部件32、33后的调整元件1b的高度方向上的两个位置上,该调整元件1b与邻接的其他的元件接触。其结果是,能够良好地稳定元件列中的调整元件1b的姿势。而且,使插入部件31插入的插入槽28被形成在调整元件1b的后面16侧,因此不需要使插入部件31的抵接部31b具有摇摆边缘的功能,与在抵接部31b上形成曲面或边缘面等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制作插入部件31,因此,也能够容易地制造本发明的传动带B。
图13所示的构成是设置调整元件1b的插入部件以及插入槽使得这些插入部件和插入槽相互卡合从而防止插入部件从插入槽脱落的例子。即,相对于上述所示的例子是将具有矩形截面的插入部件插入与其截面形状对应的具有矩形截面的插入槽来构成调整元件1b的例子,如图13所示的调整元件1b具有截面为T字形的插入部件34、35、36,并且形成有分别插入这些插入部件34、35、36并与其卡合的插入槽37、38、39。
插入部件34通过截面为T字形的棒状的部件形成。具体地说,插入部件34通过例如与标准元件1a和调整元件1b相同的金属材料,或者具有同样的强度和硬度的材料形成。而且,如图14所示,该插入部件34包括嵌合部34a和抵接部34b,当该插入部件34被插入到插入槽37时,嵌合部34a与插入槽37嵌合,抵接部34b与隔着端隙的空间而相对的其他的元件抵接。另外,抵接部34b上形成有边缘部34c,当插入部件34被插入端隙以及插入槽37中时,边缘部34c与相对的其他的元件抵接,并且作为与前述的摇摆边缘17同样的摇摆边缘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插入槽37作为如上述的那样插入具有T字形截面的插入部件34并卡合插入部件34的槽而被形成在调整元件1b的基体部6上。具体地说,如图15所示,该插入槽37包括与插入部件34的嵌合部34a嵌合的嵌合槽37a和以比该嵌合槽37a的槽宽窄的开口宽度向前面15侧开口的开口部37b,形成为截面为T字形的所谓的燕尾槽。另外,如图13所示,为了从调整元件1b的端面4(或者端面5)向基体部6的宽度方向插入插入部件34,插入槽37被形成为也在端面4、5上开口。此外,能够通过槽截面为梯形形状的一般的燕尾槽来形成插入槽37,也能够将插入部件34形成为其嵌合部34a的截面为与插入槽37的梯形形状的燕尾槽对应的梯形形状的部件。
而且,插入槽37被形成于在调整元件1b与标准元件1a一起排列的情况下,与标准元件1a的形成有摇摆边缘17的面同侧的面15上。另外,插入槽37被形成为其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处于标准元件1a的形成有摇摆边缘17的位置的附近。因此,通过将如上述那样形成有相当于摇摆边缘17的边缘部34c的插入部件34插入到该插入槽37中,能够使调整元件1b作为与形成有摇摆边缘17的标准元件1a同样的元件来发挥功能。
并且,与前述的图10所示的例子同样地,插入部件35、36以及插入这些插入部件的插入槽38、39被设置在调整元件1b的头部8上。即,如图16所示,插入部件35包括嵌合部35a和抵接部35b,当插入部件35被插入到插入槽38中时,嵌合部35a与插入槽38嵌合,抵接部35b与隔着端隙的空间而相对的其他的元件抵接。同样地,插入部件36包括嵌合部36a和抵接部36b,当插入部件36被插入到插入槽39中时,嵌合部36a与插入槽39嵌合,抵接部36b与隔着端隙的空间而相对的其他的元件抵接。
另一方面,插入槽38、39被形成在调整元件1b的头部8的前面15侧。具体地说,如图17所示,插入槽38包括嵌合插入部件35的嵌合部35a的嵌合槽38a和以比嵌合槽38a的槽宽窄的开口宽度向前面15侧开口的开口部38b,形成为截面为T字形的所谓的燕尾槽。同样地,插入槽39包括嵌合插入部件36的嵌合部36a的嵌合槽39a和以比嵌合槽39a的槽宽窄的开口宽度向前面15侧开口的开口部39b,形成为截面为T字形的所谓的燕尾槽。而且,插入槽38被形成为在头部8中的比凸部13更靠端面8a侧的位置开口,并且也在端面8a侧开口。另一方面,插入槽39被形成为在头部8中的比凸部13更靠端面8b侧的位置开口,并且也在端面8b侧开口。此外,与上述的插入槽37以及插入部件34同样地,能够通过槽截面为梯形形状的一般的燕尾槽来形成插入槽38、39,也能够将插入部件35、36形成为其嵌合部35a、36a的截面为与插入槽38、39的梯形形状的燕尾槽对应的梯形形状的部件。
并且,本发明中的传动带B也能够通过组装如图13所示的那样构成的调整元件1b以及多个标准元件1a和2根圆环2、3来构成。即,传动带B通过如下的方式进行组装:将还未将插入部件34、35、36分别插入到插入槽37、38、39的状态下的至少一个调整元件1b与预定个数的多个标准元件1a一起,分别统一姿势并排列成环状,通过圆环2、3将这些调整元件1b和标准元件1a的元件列捆扎成环状。并且,在组装了调整元件1b以及标准元件1a和圆环2、3之后,将插入部件34插入到调整元件1b的插入槽37,并且将插入部件35插入到插入槽38,同样地,将插入部件36插入到插入槽39,来减少元件列的排列方向上的端隙,由此构成传动带B。
这样,通过使用具有如图13所示的构成的调整元件1b来构成传动带B,在组装传动带B时,在将各插入部件34、35、36分别插入各插入槽37、38、39来减少端隙的情况下,能够使各插入部件34、35、36与各插入槽37、38、39分别相互卡合。因此,能够防止在组装调整元件1b以及标准元件1a和圆环构成传动带B之后,插入部件从调整元件1b主体脱落。因此,能够可靠地构成减少了端隙的理想的传动带B。
另外,与前述的图10所示的例子同样地,在被插入了插入部件34和插入部件35、36后的调整元件1b的高度方向上的两个位置上,该调整元件1b与邻接的其他的元件E接触。因此,能够良好地稳定元件列中的调整元件1b的姿势。
如上述那样,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通过插入部件34、35、36和插入槽37、38、39分别相互卡合,来防止插入部件34、35、36在元件E的排列方向上的脱落。即,插入部件34、35、36以及插入槽37、38、39构成为具有本发明中的“脱落防止单元”,所述脱落防止单元通过插入部件34、35、36被分别插入到插入槽37、38、39,且插入部件34、35、36和插入槽37、38、39分别相互嵌合,来防止插入部件34、35、36分别从插入部件34、35、36脱落。上述的图13所示的例子中的“脱落防止单元”构成为主要是防止插入部件在元件E的排列方向上从插入槽脱落或拔出,但是本发明的“脱落防止单元”也能够构成为防止插入部件在元件E的宽度方向从插入槽脱落或拔出。
具体地说,如图18所示,在插入槽37的槽底面37c上形成有楔子状的突起部40。该突起部40包括倾斜面40a和卡合面40b,倾斜面40a的从槽底面37c突出的高度在插入部件34的插入方向上变高,卡合面40b与后面说明的插入部件34的卡合孔部41卡合。
另一方面,在插入部件34的嵌合部34a上形成有与上述的槽底面37c相对且开口的卡合孔部41。该卡合孔部41成为嵌入上述的突起部40的形状,并且卡合孔部41具有卡合面41a,在插入部件34被完全插入到插入槽37的情况下,卡合面41a与上述的突起部40的卡合面40b相互卡合。
这样,通过在插入部件34以及插入槽37中分别形成相互卡合的突起部40以及卡合孔部41,能够容易地防止在将插入部件34插入到插入槽37之后,插入部件34在其插入方向即元件的宽度方向上脱落或拔出。
此外,在图18中,示出了在插入部件34和插入槽37上分别形成有卡合孔部41以及突起部40的例子,但是通过在前述的插入部件35和插入槽38上形成上述的突起部40以及卡合孔部41,也能够如上述那样防止插入部件35在插入方向上的脱落或拔出。同样地,通过在前述的插入部件36和插入槽39上形成上述的突起部40以及卡合孔部41,也能够如上述那样防止插入部件36在插入方向上的脱落或拔出。另外,在图18中示出了分别在两个位置上形成有突起部40和卡合孔部41的状态,但是突起部40以及卡合孔部41在插入部件34被完全地插入到插入槽37的情况下在相互卡合的位置上至少形成一处即可。
作为本发明中的“脱落防止单元”的其他的例子,在图19、图20所示的例子中,在插入槽37的一侧(在图19中是端面5一侧)的端部形成抵接部42,在插入部件34被插入时,抵接部42与插入部件34的插入方向的前方侧的端面34d抵接从而阻止插入部件34的插入,在插入槽37的另一侧(在图19中是端面4一侧)的端部形成楔子状的突起部43。抵接部42能够通过使插入槽37的端部不在端面5侧开口的方式来形成。突起部43包括倾斜面43a和卡合面43b,倾斜面43a的从槽底面37c突出的高度在插入部件34的插入方向上变高,卡合面43b与后面说明的插入部件34的卡合孔部45卡合。
另一方面,在插入部件34的嵌合部34a上形成有卡合槽部44和抵接部45,卡合槽部44与上述的槽底面37c相对并开口,抵接部45与上述的突起部43卡合。卡合槽部44形成为嵌入上述的突起部43的形状,如图20所示,卡合槽部44被形成为在插入部件34的插入方向的前方的端面34d侧开口,而在插入方向的后方的端面34e侧不开口。因此,在该卡合槽部44的端面34e侧的端部和端面34e之间形成抵接部45。而且,抵接部45具有卡合面45a,卡合面45a在插入部件34被完全插入到插入槽37的情况下,与上述的突起部43的卡合面43b相互卡合。
这样,通过在插入部件34以及插入槽37上分别形成卡合槽部44、抵接部45、以及抵接部42、突起部43,也能够容易地防止在将插入部件34插入插入槽37之后,插入部件34在其插入方向即元件E的宽度方向上的脱落或拔出。
此外,在图19中示出了在插入部件34和插入槽37上分别形成卡合槽部44、抵接部45、以及抵接部42、突起部43的例子,但是也能够通过在前述的插入部件35和插入槽38上形成上述的卡合槽部44、抵接部45、以及抵接部42、突起部43,与上述的情况同样地防止插入部件35在插入方向上的脱落或拔出。同样地,能够通过在前述的插入部件36和插入槽39上形成上述的卡合槽部44、抵接部45、以及抵接部42、突起部43来与上述的情况同样地防止插入部件36在插入方向上的脱落或拔出。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脱落防止单元”的其他的例子,图21所示的例子是以如下的方式构成的例子:针对具有如前述的图3、图4、图10等所示的具有矩形截面的插入部件18和插入该插入部件18的插入槽19的调整元件1b,防止插入部件18在元件E的排列方向和元件E的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上从插入槽19脱落或拔出。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在插入槽19的槽底面19a形成有嵌合突起部46。该嵌合突起部46包括圆柱部46a和嵌合头部46b,圆柱部46a从槽底部19a突出为圆柱状,嵌合头部46b形成有比该圆柱部46a的外径大的外径部分,并与后面说明的插入部件18的嵌合孔部47卡合。此外,该嵌合突起部46也能够通过具有预定的弹性的弹性部件成形,并一体地固定在槽底面19a上来形成。
另一方面,在插入部件18的嵌合部18a上形成有与上述的槽底面19a相对并开口的嵌合孔部47。该嵌合孔部47成为在插入部件18被完全插入到插入槽19的情况下嵌入上述的嵌合突起部46的形状,并且嵌合孔部47包括开口部47a和嵌合纵深部47b,开口部47a的内径比上述的圆柱部46a的外径大并且比嵌合头部46b的最大外径小,嵌合纵深部47b的最大内径比开口部47a的内径大且与上述的嵌合头部46b相互卡合。
这样,通过在相互具有矩形截面的插入部件18以及插入槽19上分别形成相互卡合的嵌合突起部46以及嵌合孔部47,能够防止在将插入部件18插入到插入槽19之后,插入部件18在其插入方向即元件E的宽度方向和元件E的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上脱落或拔出。
此外,作为本发明中的“脱落防止单元”,除了上述所示的例子之外,例如,通过将插入槽的槽宽的一部分相对于被插入的插入部件的嵌合部的宽度形成得窄,或者将插入部件的嵌合部的宽度的一部分相对于要插入的插入槽的槽宽形成得宽,能够在插入部件和/或插入槽上设置作为本发明中的脱落防止单元发挥功能的构成。或者,通过将插入槽的槽宽的一部分形成为与被插入的插入部件的嵌合部之间的摩擦系数大,或者通过将插入部件的嵌合部的一部分形成为与要插入的插入槽之间的摩擦系数大,能够在插入部件和/或插入槽上设置作为本发明中的脱落防止单元发挥功能的构成。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中的传动带B,在通过圆环2、3将多个元件E捆扎成环状来构成传动带B时,能够通过使用上述那样的调整元件1b调整传动带B的端隙,而容易地组装传动带B。具体地说,例如通过将如前述图3、图4等所示的还未将插入部件18插入到插入槽19的状态下的调整元件1b与多个标准元件1a一起排列成环状,能够在这些标准元件1a和调整元件1b的元件E的排列方向上产生的端隙有富余的状态下,通过圆环2、3容易地对包含调整元件1b的期望的所有的元件E进行捆扎。并且,之后能够通过向端隙的空间插入调整元件1b的插入部件18来减少其端隙。如果考虑端隙的距离来适当地设定插入部件18的尺寸,则能够将端隙减少到几乎为0。
而且,通过如上述的那样减少端隙,能够相应地减少元件E和圆环2、3之间的滑动造成的损失,进而能够提高传动带B的动力传递效率。因此,通过使用如上述那样的调整元件1b来构成传动带B,能够不使动力传递效率下降,并且容易地组装该传动带B。即,能够同时提高传动带B的组装性以及动力传递效率。
(传动带的组装方法)
接着,说明本发明中的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如图22所示,本发明的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包括排列工序(工序P1)、组装工序(工序P2)、端隙调整工序(工序P3)。
排列工序是排列如上述那样的多个标准元件1a和还未将插入部件插入插入槽的状态下的至少1个调整元件1b以使得邻接的元件E彼此的凸部13和凹部14相互嵌合的工序。具体地说,准备用于构成传动带B的预定个数的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准备要在该排列工序中进行排列的所有的元件E,使得相对于预定个数的占据大多数的标准元件1a,至少包含一个还未将插入部件插入到插入槽的状态下的调整元件1b。然后,排列这些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使得朝向和姿势统一,并且邻接的元件彼此之间凸部13和凹部14相互嵌合。例如,在圆环2、3中的一者(例如圆环3)上,或者使用排列用的夹具等来将预定个数的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排列成环状。这种情况下,如上述那样只要至少包含一个调整元件1b即可,但是在使用了多个调整元件1b的情况下,排列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使得多个调整元件1b在传动带B的周长方向上相互等间隔地排列。
组装工序是通过圆环2、3将在上述的排列工序中排列好的由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组成的元件E的列捆扎成环状的工序。具体地说,例如将一个圆环3插入一个狭槽部10来将元件E的列排列成环状。然后,向该元件E的列中的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的另一个狭槽部9插入另一个圆环2来将元件E的列捆扎成环状。即,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通过圆环2、3组装成环状。
如上所述,通过圆环2、3组装的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不可避免地在其排列方向、即圆环2、3的周长方向上产生如前述那样的端隙。如果该端隙大,则当传动带B被卷绕到滑轮P而接受负载时,在元件E和圆环2、3之间产生的滑动变大,在其滑动时产生的摩擦造成的损失变大。因此,优选尽可能减小传动带B的端隙。因此,为了减少该端隙,在本发明中的传动带B的组装方法中,使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调整元件1b,并设置有下列所示的端隙调整工序。
端隙调整工序是在上述的组装工序中组装了标准元件1a以及调整元件1b和圆环2、3之后,从调整元件1b的端面4和/或者端面5侧,将插入部件(例如插入部件18或者20、21、26、27、31~36等)插入到端隙以及插入槽(例如插入部件19或者22~25、28~30、37~39等)来减少端隙的工序。并且,如图22所示,该端隙调整工序包括端隙测量工序(工序P3-1)、插入部件选择工序(工序P3-2)、以及插入部件压入工序(工序P3-3)。
在端隙调整工序中,首先,端隙测量工序是用于掌握如上述的那样通过圆环2、3被组装成环状的元件E的排列方向上的端隙的大小的工序。具体地说,在被组装成环状的元件E的列中,相互邻接的元件E彼此之间存在的间隙作为端隙被累积在调整元件1b的前面15或者后面16和与该调整元件1b邻接的元件的相对面之间。然后,测量该端隙的距离。例如能够使用量隙规或专用的测量夹具等容易地进行测量。
插入部件选择工序是用于与在上述的端隙测量工序中测量出的端隙的实测值对应地设定插入调整元件1b的插入槽的插入部件的厚度的工序。具体地说,本发明中的调整元件1b的插入部件被预先准备例如在前述的图5、图12、图14、图16等中以尺寸t示出的端隙方向的厚度不同的多种插入部件。根据上述的端隙的实测值,选择具有能够将传动带B完成时的端隙减少到目标值的厚度的插入部件。端隙的目标值能够预先按照实验或者经验设定为最优值。另外,适应端隙的实测值而插入的插入部件的厚度能够考虑端隙的实测值以及圆环2、3的弹性变形等预先进行计算,并存储在例如图表或计算机的程序等中。
其后,插入部件压入工序是向被捆扎成环状的调整元件1b的插入槽以及端隙的空间压入在上述的插入部件选择工序中选择的插入部件,从而完成该传动带B的组装的工序。具体地说,在上述的插入部件选择工序中选择的厚度的插入部件被从调整元件1b的端面4和/或端面5侧插入或者压入端隙以及插入槽中来减少端隙。
例如,在包括如前述的图3、图4所示的插入部件18和插入槽19的调整元件1b的情况下,插入部件18被从端面4或者端面5中的一者插入或者压入到端隙以及插入槽19。另外,如前述的图8和如图9所示,在插入部件被分割成插入部件20和插入部件21这两个的情况下或插入槽被分割成插入槽22和插入槽23这两个等的情况下,从端面4以及端面5的两者,同时或者依次地,插入部件20被插入或者压入插入槽19,另外插入槽21被插入或者压入插入槽19。或者,同时或者依次地,插入部件20被插入或者压入插入槽22,另外插入槽21被插入或者压入插入槽23。另外,如前述的图10或图11所示,在调整元件1b的头部8也形成有插入槽的情况下,插入部件18被从端面4或者端面5中的一者插入或者压入端隙以及插入槽19,同时或者依次地,从端面4以及端面5这两者,插入部件26被插入或者压入插入槽24,另外插入槽27被插入或者压入插入槽25。或者,在如前述的图13所示的情况下,插入部件34被从端面4或者端面5中的一者插入或者压入端隙以及插入槽37,同时或者依次地,从端面4以及端面5这两者,插入部件35被插入或者压入插入槽38,另外插入槽36被插入或者压入插入槽39。
如上所述,所有插入部件被插入调整元件1b的所有的插入槽,而将端隙的值减少到0或者预定的目标值时,传动带B的组装就结束了。被完全地插入到插入槽内的插入部件通过插入部件和插入槽之间的摩擦力,或者插入部件和与其抵接的其他的元件E之间摩擦力来维持插入部件对插入槽的卡合状态,但是也可以通过焊接或者粘合等的方法来将插入部件固定到调整元件1b来可靠地防止插入部件从插入槽脱落或拔出。
另外,在具有如前述的图18所示的插入部件34和插入槽37的调整元件1b的情况下或者在具有如前述的图19所示的插入部件34和插入槽37的调整元件1b的情况下,或者在具有如前述的图21所示的插入部件18和插入槽19的调整元件1b的情况下,通过将插入部件完全地插入到插入槽,上述插入部件34和插入槽37,或者插入部件18和插入槽19相互卡合,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插入部件从插入槽脱落或拔出。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中的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在通过圆环2、3将多个元件E捆扎成环状来构成传动带B时,通过使用前述的本发明的调整元件1b,能够调整传动带B的端隙并容易地组装该传动带B。具体地说,例如通过将如前述的图3、图4等所示的还未将插入部件18插入到插入槽19的状态下的调整元件1b与多个标准元件1a一起排列成环状,能够在这些标准元件1a和调整元件1b的元件E的排列方向上产生的端隙有富余的状态下,容易地通过圆环2、3对包含调整元件1b的期望的所有的元件E进行捆扎。并且,之后能够通过向端隙的空间插入调整元件1b的插入部件18来减少其端隙。如果考虑端隙的距离来适当地设定插入部件18的尺寸,则能够将端隙减少到几乎为0。
而且,通过如上述的那样减少端隙,能够相应地减少元件E和圆环2、3之间的滑动造成的损失,进而能够提高传动带B的动力传递效率。因此,通过使用由如前述那样的调整元件1b和标准元件1a构成的本发明的元件E来组装传动带B,能够不使动力传递效率下降,并且容易地组装该传动带B。即,能够容易且高效地组装动力传递效率良好的传动带B。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例子。在上述的具体例子中,本发明中的传动带B以例如适用于车辆用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中的传动带B以及传动带的组装方法不限于带式无级变速器,能够适用于通过带和滑轮构成的其他的卷绕传动装置(带传动装置)中的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或者其传动带的组装方法。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例子中,作为构成本发明中的传动带B的元件E的例子,例示出了在元件的宽度方向(即传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个位置上形成有分别用于插入将元件捆扎成环状的两根圆环的狭槽以及鞍状面的与公知的元件相当的形状的元件,本发明中的传动带B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例子。即,本发明中的传动带能够以如下方式构成的所有的带为对象,即通过带状的圆环将多个板片状的元件捆扎成环状而形成。例如,能够以通过在元件的宽度方向中的中央部分形成用于插入将元件捆扎成环状的圆环的凹部以及鞍状面的元件而构成的传动带为对象。
Claims (6)
1.一种传动带,通过使多个板片状的元件在其板厚方向上排列,并通过带状的圆环将所述多个板片状的元件捆扎成环状而形成,所述传动带的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包括至少一个调整元件,所述调整元件用于调整端隙,所述端隙是通过所述圆环将所述元件捆扎成环状时相互相对的所述元件彼此间的间隙的累积,
所述调整元件包括:
插入槽,所述插入槽面向所述端隙开口;以及
插入部件,在调整所述端隙时,所述插入部件被插入到所述插入槽中,并且所述插入部件的一部分从所述插入槽向所述端隙突出,
所述插入部件以使元件列的排列方向上的端隙减少的方式被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槽被形成在所述调整元件中的与所述元件的形成有摇摆边缘的面相同侧的面上,并且是在所述元件的高度方向上包括所述摇摆边缘的位置处,
所述插入部件在所述插入部件被插入到所述插入槽中时与邻接的其他的所述元件相对的部分上形成有边缘部,所述边缘部在所述插入部件被插入到所述插入槽中时作为所述摇摆边缘而发挥功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元件形成有与其他的所述元件同样的摇摆边缘,
所述插入槽被形成在所述调整元件中的与所述元件的形成有摇摆边缘的面相对的面上,并且是在所述元件的高度方向上包括所述摇摆边缘的位置处,
所述插入部件在所述插入部件被插入到所述插入槽中时与邻接的其他的所述元件相对的部分上形成有与所述元件的未形成所述摇摆边缘的面平行的平面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槽包括:
第一插入槽,所述第一插入槽被形成在所述调整元件中的所述元件的高度方向上包括所述元件的摇摆边缘的位置处;以及
第二插入槽,所述第二插入槽被形成在所述调整元件的头部,所述调整元件的头部位于在所述元件被捆扎成环状的状态下比所述第一插入槽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处,
所述插入部件包括被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槽中的第一插入部件以及被插入到所述第二插入槽中的第二插入部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部件以及所述插入槽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脱落防止单元,所述脱落防止单元通过所述插入部件被插入到所述插入槽中而所述插入部件与所述插入槽相互嵌合,从而防止所述插入部件从所述插入槽中脱落。
6.一种传动带的组装方法,所述传动带为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动带,其中,所述组装方法包括:
排列工序,所述排列工序使多个板片状的元件在其板厚方向上排列;以及
组装工序,所述组装工序通过带状的圆环将在所述排列工序中排列的所述元件的列捆扎成环状,
所述组装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排列工序包括将至少一个调整元件在所述插入部件未被插入到所述插入槽中的状态下,与其他多个所述元件一起排列的工序,
所述组装方法还包括端隙调整工序,
所述端隙调整工序在所述组装工序之后,将所述插入部件插入到所述插入槽中来减少所述端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1/062175 WO2012164639A1 (ja) | 2011-05-27 | 2011-05-27 |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の組付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06452A CN102906452A (zh) | 2013-01-30 |
CN102906452B true CN102906452B (zh) | 2015-05-20 |
Family
ID=47258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0516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06452B (zh) | 2011-05-27 | 2011-05-27 | 传动带以及传动带的组装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80639B2 (zh) |
EP (1) | EP2716933B1 (zh) |
JP (1) | JP5293894B2 (zh) |
CN (1) | CN102906452B (zh) |
WO (1) | WO201216463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750157B1 (en) | 2000-10-12 | 2004-06-15 |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 Nonvolatile memory cell with a nitridated oxide layer |
CN105143713B (zh) * | 2013-03-28 | 2017-03-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 |
JP5969434B2 (ja) * | 2013-07-17 | 2016-08-1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エレメント配列装置、及びエレメント配列方法 |
JP2015194226A (ja) * | 2014-03-31 | 2015-11-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ベルト |
JP6506062B2 (ja) * | 2015-03-24 | 2019-04-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
JP6444355B2 (ja) * | 2016-11-04 | 2018-12-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および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
NL1042198B1 (en) * | 2016-12-27 | 2018-07-03 | Bosch Gmbh Robert | A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with transverse segments and a ring stack |
US11149820B2 (en) * | 2017-03-03 | 2021-10-19 | Aisin Aw Co., Ltd. | Element designing method and power transfer belt |
JP6962186B2 (ja) * | 2017-12-28 | 2021-11-0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伝動ベルトのベルトエレメント |
JP6621495B2 (ja) * | 2018-04-03 | 2019-12-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および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
NL1043501B1 (en) * | 2019-12-10 | 2021-08-31 | Bosch Gmbh Robert | A transverse segment for a drive belt and a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including the transverse segment and a ring stack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18836A (en) * | 1980-07-03 | 1982-01-30 | Nippon Denso Co Ltd | Transmission belt |
JPS5913741A (ja) | 1982-07-14 | 1984-01-24 | Mitsubishi Petrochem Co Ltd | 高純度エチレングリコ−ルの製造法 |
JPS5913741U (ja) * | 1982-07-20 | 1984-01-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Vベルト伝動装置 |
US4552549A (en) * | 1983-03-08 | 1985-11-12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V-Belt transmission device |
JPS59197641A (ja) * | 1983-04-23 | 1984-11-09 | Honda Motor Co Ltd | Vベルト伝動装置 |
JPS608545U (ja) * | 1983-06-29 | 1985-01-2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伝導ベルトのブロツク |
JPS6079038U (ja) * | 1983-11-07 | 1985-06-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Vベルト伝動装置 |
US4595387A (en) * | 1984-10-19 | 1986-06-17 | The Gates Rubber Company | V-belt |
JPS6212033U (zh) * | 1985-07-05 | 1987-01-24 | ||
JPH0731981B2 (ja) | 1985-07-10 | 1995-04-10 | 日本電気ホーム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U形バルブの加熱装置 |
JPS6297341U (zh) * | 1985-12-09 | 1987-06-20 | ||
US4758211A (en) * | 1985-12-25 | 1988-07-19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V belt for power transmission |
JPS63195143U (zh) * | 1987-06-05 | 1988-12-15 | ||
DE3805182A1 (de) * | 1988-02-19 | 1989-08-31 | Ford Werke Ag | Profilkoerper-gliederband fuer stufenlos regelbare kegelscheiben-umschlingungsgetriebe |
JPH0723643Y2 (ja) * | 1989-11-16 | 1995-05-3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金属vベルト |
JP3126811B2 (ja) * | 1992-06-16 | 2001-01-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金属vベルトの作用力検出用金属ブロック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作用力検出装置 |
JP3136999B2 (ja) * | 1996-07-30 | 2001-02-19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無段変速機用vベルト |
JPH11351335A (ja) * | 1998-04-10 | 1999-12-24 | Honda Motor Co Ltd |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
EP1132649B1 (en) * | 1998-11-05 | 2005-02-02 | Fukuj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etal belt element |
DE60005746T2 (de) * | 1999-06-18 | 2004-04-29 | Honda Giken Kogyo K.K. | Riemen für stufenlos regelbares Getriebe |
JP3669680B2 (ja) * | 2000-01-17 | 2005-07-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
JP2002048194A (ja) * | 2000-08-03 | 2002-02-15 | Honda Motor Co Ltd |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の組立方法 |
US6634975B2 (en) * | 2001-02-16 | 2003-10-21 | The Gates Corporation | Flexible drive ring belt |
DE10127092A1 (de) * | 2001-06-02 | 2002-12-05 | Contitech Antriebssysteme Gmbh | Schwingungsarmer Hybridkeilriemen |
JP2003056649A (ja) * | 2001-08-10 | 2003-02-26 | Honda Motor Co Ltd |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
DE50212012D1 (de) * | 2002-01-10 | 2008-05-15 | Contitech Antriebssysteme Gmbh | Hybridkeilriemen-Anordnung |
US6758778B2 (en) * | 2002-02-07 | 2004-07-06 | The Gates Corporation | CVT belt |
JP3562645B2 (ja) * | 2002-02-26 | 2004-09-0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のエレメン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NL1022022C2 (nl) * | 2002-11-28 | 2004-06-02 | Doornes Transmissie Bv | Metalen drijfriem. |
JP2004293634A (ja) | 2003-03-26 | 2004-10-21 | Nissan Motor Co Ltd | 金属ベルト |
WO2005019684A1 (ja) * | 2003-08-26 | 2005-03-03 | Fukuj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金属ベルト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押しゴマ |
JP4129448B2 (ja) * | 2004-10-08 | 2008-08-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
JP4356635B2 (ja) * | 2005-03-23 | 2009-11-0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伝動ベルト |
KR20070075193A (ko) * | 2006-01-12 | 2007-07-1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무단 변속기의 벨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단 변속기 |
NL1031963C2 (nl) * | 2006-06-07 | 2007-12-10 | Bosch Gmbh Robert | Werkwijze voor het vormen van een kantelzone op een dwarselement voor een duwband voor een continu variabele transmissie. |
EP2379910B1 (en) * | 2008-12-19 | 2017-08-02 | Robert Bosch GmbH | Drive belt |
JP2010165960A (ja) * | 2009-01-19 | 2010-07-29 | Sumco Techxiv株式会社 | シリコンウェハの洗浄方法 |
JP2010174933A (ja) | 2009-01-27 | 2010-08-12 | Toyota Motor Corp | 伝動ベルト |
JP2010265960A (ja) | 2009-05-13 | 2010-11-25 | Toyota Motor Corp | 伝動ベルト |
-
2011
- 2011-05-27 EP EP11842459.7A patent/EP2716933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1-05-27 JP JP2012523536A patent/JP529389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5-27 CN CN201180005160.XA patent/CN10290645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5-27 WO PCT/JP2011/062175 patent/WO201216463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5-27 US US13/576,205 patent/US908063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716933A4 (en) | 2015-03-25 |
JP5293894B2 (ja) | 2013-09-18 |
CN102906452A (zh) | 2013-01-30 |
US9080639B2 (en) | 2015-07-14 |
US20140106919A1 (en) | 2014-04-17 |
WO2012164639A1 (ja) | 2012-12-06 |
JPWO2012164639A1 (ja) | 2014-07-31 |
EP2716933B1 (en) | 2016-07-20 |
EP2716933A1 (en) | 2014-04-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06452B (zh) | 传动带以及传动带的组装方法 | |
JP4371131B2 (ja) |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その組付装置ならびにその組付方法 | |
KR101075800B1 (ko) | 전동 벨트 및 그 조립 방법 | |
JP5252075B2 (ja) | Vベルト | |
CN101512186B (zh) | 传动带及其组装方法 | |
CN101512184A (zh) | 传动带、以及传动带的组装装置、组装方法和制造方法 | |
JP2019065932A (ja) |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EP2565492B1 (en) | Transmission bel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
CN101512183B (zh) | 传动带的组装装置、组装方法和制造方法 | |
JP5070900B2 (ja) |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およ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
JP4858462B2 (ja) | 伝動ベルト | |
JP4992751B2 (ja) |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の組み付け方法 | |
JP5018545B2 (ja) |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の組み付け方法 | |
JP4941359B2 (ja) |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ならびにそのエレメント | |
JP4935712B2 (ja) |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の組み付け方法 | |
JP2009204101A (ja) |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の組み付け方法 | |
JP2010242946A (ja) | 伝動ベルト | |
JP4840347B2 (ja) | 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 | |
JP2010174933A (ja) | 伝動ベルト | |
JP2010138948A (ja) |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の組み付け方法 | |
JP2008240958A (ja) |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およ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
JP5446981B2 (ja) | 押圧式伝動ベルト | |
JP2011027149A (ja) | 伝動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 |
JP2009197971A (ja) | Vベルトおよびvベルトの組み付け方法 | |
JP2009204099A (ja) |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の組み付け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