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05379B - 控制信道的接收和发送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控制信道的接收和发送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05379B CN102905379B CN201110213895.3A CN201110213895A CN102905379B CN 102905379 B CN102905379 B CN 102905379B CN 201110213895 A CN201110213895 A CN 201110213895A CN 102905379 B CN102905379 B CN 1029053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channel
- type
- different
- format
- contr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082447 Arabidopsis thaliana PBL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710173823 Short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4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12—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medium access control, e.g. by allocating physical layer transmission capac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46—Code rate detection or code type det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2—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控制信道的接收和发送方法和装置,应用于通信技术领域。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在下行子帧的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都承载对R11系统的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这样用户设备需要分别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检测控制信道,使得R11系统的用户设备可以使用两个区域的资源。且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内只检测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而在进行E-PDCCH区域内检测另一类型的控制信道,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并没有增加控制信道检测的次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控制信道的接收和发送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的通信系统中,基站需要通过下行子帧发送对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该下行子帧的时频资源被划分为两个区域,即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区域和物理下行数据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tatistics Channel,PDSCH)区域。其中:PDCCH区域用于传输基站对用户设备下行或上行数据传输的调度指示信令,包括数据信道的资源分配,调制编码方式,多天线传输或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过程相关信息等;而PDSCH区域用来承载具体的调度数据。
参考图1所示,在一个下行子帧内,PDSCH区域和PDCCH区域采取时分复用方式,PDCCH区域(即图1中斜线填充的部分)占用下行子帧的前N个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其中N是动态可变的,且小于等于3,PDSCH区域占用剩余的OFDM符号。
基站对多个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可以复用在一个子帧中的PDCCH区域,每个用户设备对应的PDCCH区域可以由1/2/4/8个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Channel Element,CCE)组成,这些组成分别对应不同的编码码率,这样在下行子帧的PDCCH区域中就通过CCE组成了不同用户设备的PDCCH区域,从而承载基站对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用户设备在接收基站发送的下行子帧时,并不知道该用户设备对应的PDCCH区域由哪几个CCE组成,这就需要用户设备在公共搜索区间和特定搜索区间进行对应PDCCH区域的盲检测,具体地是在接收的下行子帧中检测所有可能CCE组合方式(即1、2、4和8个CCE)的控制信道,直到检测到该用户设备对应的PDCCH区域为止。
为了提供更高的频谱效率和小区边缘用户性能,在一种LTE系统的演进版本(Release,R)系统即R11系统中,引入了多点协作(CoMP)和更加灵活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调度机制,使得小区同时服务的用户设备数显著增加,则基站发送的下行子帧中,用最大3个OFDM符号的PDCCH区域无法满足R11系统的需求,需要定义新的PDCCH资源,即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xtend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E-PDCCH)区域,使用原来PDSCH区域的部分时频资源,且可以与PDSCH区域采用频分复用或时频分复用的方式进行复用。
为了不增加用户设备进行控制信道的盲检测次数,现有的一种方案是限制基站对R11系统的用户设备的上下行调度信息只在E-PDCCH区域中传输,这样就只需用户设备在公共搜索区间和特定搜索区间进行E-PDCCH区域的盲检测。但是如果LTE系统的非演进版本(R8/9/10)系统的用户设备较少,使得PDCCH区域没有被完全占用,而R11系统的用户设备也无法使用剩余的PDCCH区域资源,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控制信道的接收和发送方法和装置,使得在不增加控制信道检测次数的基础上,增加资源利用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信道的接收方法,包括:
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检测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
在演进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区域内检测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与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包括:
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以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发送调度信息;
在演进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区域内以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发送调度信息;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用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检测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
第二检测单元,用于在演进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区域内检测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以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发送调度信息;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在演进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区域内以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发送调度信息;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不同。
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在下行子帧的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都承载对R11系统的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这样用户设备需要分别在对应的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检测控制信道,使得R11系统的用户设备可以使用两个区域的资源。且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分别检测类型不同的控制信道,则在PDCCH区域内只检测第一种类型的控制信道,而在进行E-PDCCH区域内检测某种格式的另一种类型的控制信道,这样相对于非演进版本系统的用户设备需要进行所有可能类型控制信道的检测来说,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并没有增加控制信道检测的次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下行子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信道的接收方法流程图;
图3a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下行子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下行子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对多个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复用在一个下行子帧中的PDCCH区域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下行子帧中PDCCH区域的聚合格式的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信道的接收方法,应用于在控制信道接收的过程中,用户设备对控制信道的盲检测,本实施例的方法是R11系统的用户设备所执行的方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包括:
步骤101,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检测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
步骤102,在演进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区域内检测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
可以理解,基站可以将对用户设备上行或下行数据传输的调度信息承载到下行子帧发送给用户设备,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发送的下行子帧内包括PDCCH区域、PDSCH区域和E-DCCH区域,其中,PDSCH区域和PDCCH区域采取时分复用方式,PDCCH区域占用下行子帧的前N个OFDM符号,PDSCH区域占用剩余的OFDM符号;而E-PDCCH区域使用原来PDSCH区域的部分时频资源,可以与PDSCH区域采用频分复用(如图3a所示),也可以与PDSCH区域采用时频分复用(如图3b所示)。
PDCCH区域中资源的基本组成单元是CCE,每个CCE映射于PDCCH区域内的一组特定时频格点(Resource Element,RE),基站对多个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可以复用在一个下行子帧中的PDCCH区域,每个用户设备对应的PDCCH区域可以由1、2、4或8个CCE的组合方式组成。例如,如图4所示,CCE1到CCE4组成用户设备(UE)1对应的PDCCH区域,CCE5和CCE6组成用户设备2对应的PDCCH区域,CCE7和CCE8分别组成用户设备3和4对应的PDCCH区域。
E-PDCCH区域中资源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演进的CCE(E-CCE),每个E-CCE映射在E-PDCCH区域内的一组特定时频格点上,该E-CCE的结构和大小可以与PDCCH区域中CCE的结构和大小不同,也可以相同。
基站分别采用不同类型的控制信道在下行子帧的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中承载对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比如基站在PDSCH区域采用N1个CCE组合,及在E-PDCCH区域采用N2个E-CCE组合来传输基站对某一用户设备下行或上行数据传输的调度指示信令。但是用户设备并不知道该用户设备对应的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分别是由哪些控制信道单元组成,这样用户设备在接收下行子帧时,需要对该用户设备对应的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进行盲检测。则在用户设备进行盲检测的过程中,检测的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不同,具体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多个属性中的至少一个属性不同,该多个属性包括: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和控制信道的搜索区间类型等。其中:
(1)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是一种树状结构的控制信道单元组合方式,具体地,如图5所示,将控制信道单元进行编号,PDCCH区域由序号连续的控制信道单元组成,并用控制信道单元组成的数量(即级别)来表示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记为f∈{1,2,4,8},则每个PDCCH区域可以表示为i*f(i=0,1,2.......)。
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可以包括至少一种聚合格式,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也可以包括至少一种聚合格式,则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不同是指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与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则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进行检测时所检测的控制信道单元的组合方式完全或部分不同,包括控制信道单元的组合数量(即控制信道的聚合级别)和/或控制信道单元的格式完全或部分不同,比如控制信道单元的大小或结构等不同。
(2)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是指传输调度信息的控制信道的具体内容等。如果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不同,则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进行检测时所检测的控制信道的具体内容不同,具体地,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检测的控制信道传输不同下行控制信令格式(DCI format)的下行控制信息,其中DCI format具体可以包括第一DCI format组,第二DCI format组,和第三DCI format组等,其中第一DCI format组包括格式a和格式b,而第二第一DCI format组包括格式c和格式d。
(3)搜索区间类型是指用户设备搜索下行子帧的传输资源范围,包括公共搜索区间类型和用户特定搜索区间类型,其中在公共搜索区间用于传输公共控制信息(如,系统广播消息、寻呼消息、和随即接入消息等)的调度指示信令;在用户特定搜索区间用来传输用户设备上下行数据传输的调度指示信令。一般情况下,公共搜索空间固定包含0到15的控制信道单元,而用户特定搜索空间的起始由用户标识(ID)和PDCCH的聚合格式决定。如果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搜索区间类型不同,则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检测的控制信道所在搜索区间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101和102没有绝对的顺序关系,图2中所示的只是一种具体例子。
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在下行子帧的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都承载对R11系统的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这样用户设备需要分别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检测控制信道,使得R11系统的用户设备可以使用两个区域的资源。且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分别检测类型不同的控制信道,则在PDCCH区域内只检测一种类型的控制信道,而在E-PDCCH区域内检测另一种类型的控制信道,这样相对于非演进版本系统的用户设备需要进行所有可能类型控制信道的检测来说,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并没有增加控制信道检测的次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用户设备进行检测的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可以由基站侧来配置,基站可以通过预定义或广播的方式发送配置信息给用户设备,该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该用户设备进行检测的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且该配置信息可以是通过广播消息,或高层信令通知等消息进行发送。
且基站可以配置多个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或E-PDCCH区域)内检测的控制信道类型相同,也可以配置各个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或E-PDCCH区域)内检测的控制信道类型不同。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果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部分不同或完全不同时,则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检测的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在E-PDCCH区域内检测的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具体地,
(1)如果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完全不同时:
假设有N中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即{f0,f1,f2,......,fN-1,},在PDCCH区域可由fi(i=0,...N-1)个CCE组成,在E-PDCCH区域内控制信道可由fi(i=0,...N-1)个E-CCE组成。则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内进行检测时,检测聚合格式为fi(0≤i≤N1)的控制信道,在E-PDCCH区域内进行检测时,检测聚合格式为fi(N1<i≤N)的控制信道。
且用户设备检测的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fi中,i可以取0到N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值,且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检测时,所取的i值没有交集。
例如,下表1所示出聚合格式完全不同的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则R11系统的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内检测聚合格式为{1*CCE,2*CCE}的控制信道,且检测次数为N1+N2;而在E-PDCCH区域内检测聚合格式为{4*E-CCE,8*E-CCE}的控制信道,且检测次数为N3+N4。则R11系统的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进行检测的总次数N1+N2+N3+N4,相对于非演进版本系统的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内检测聚合格式为{2*CCE,1*CCE,4*CCE,8*CCE}的控制信道的次数没有增加。
表1
(2)为了进一步增加PDCCH资源分配的灵活性,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进行检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即控制信道单元的组合方式可以部分不同,这就需要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内检测的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的次数和在E-PDCCH区域内检测的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次数之和不大于预置的检测次数。
具体地,用户设备如果在PDCCH区域内进行检测时,检测聚合格式为fi(0≤i≤N1)的控制信道,在E-PDCCH区域内进行检测时,检测聚合格式为fi(N2≤i≤N)的控制信道,其中N2<N1。而为了不增加检测次数,假设在PDCCH区域内检测M1次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在E-PDCCH区域内检测M2次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则M1+M2不大于预置的检测次数M,这里M可以是非演进版本系统的用户设备(R8/9/10系统的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内检测的控制信道次数。
且用户设备检测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fi中,i可以取0到N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值,且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检测时,所取的i值有交集。
例如,下表2中所示出聚合格式部分不同的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则R11系统的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内检测聚合格式为{1*CCE,2*CCE}的控制信道,且检测次数为X1+X2;而在E-PDCCH区域内检测聚合格式为{2*E-CCE,4*E-CCE}的控制信道,且检测次数为X3+X4。则R11系统的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进行检测的总次数X3+X4+X1+X2,如果检测控制信道的次数之和M1+M2不大于预置的检测次数M,则相对于非演进版本系统的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内检测聚合格式为{2*CCE,1*CCE,4*CCE,8*CCE}的控制信道的次数也没有增加。
表2
由于E-PDCCH区域使用的是原PDSCH区域的资源,可用资源比较充足,且可以使用专用导频进行解调和多天线传输,传输性能也会好于PDCCH区域的传输性能。因此用户设备在E-PDCCH区域内检测的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聚合格式的资源大小,不小于在PDCCH区域内检测的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聚合格式的资源大小,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控制信道性能和资源利用率。例如,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包括{1,2,4,8},则用户设备可以在PDCCH区域内检测聚合格式为{1,2}的控制信道,用户设备可以在E-PDCCH区域内检测聚合格式为{4,8}的控制信道。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进行检测的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可以是小区公共配置,即基站可以配置所有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或E-PDCCH区域)内检测相同聚合格式的控制信道,并通过系统预定义或广播消息的方式将配置信息发给用户设备;
基站也可以配置每个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或E-PDCCH区域)检测不同聚合格式的控制信道。例如,基站可以配置用户设备1在PDCCH区域内检测聚合格式为1和2的控制信道,并在E-PDCCH区域内检测聚合格式为4和8的控制信道;而用户设备2在PDCCH区域内检测聚合格式为1的控制信道,并在E-PDCCH区域内检测按照聚合格式为2、4和8的控制信道。
而基站在配置用户设备检测的控制信道聚合格式时,可以通过高层信令通知该用户设备,具体地可以在高层信令通知中将控制信道聚合格式与用户设备的标识(ID)绑定,比如,有S种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可以配置某一用户设备检测第s种聚合格式的控制信道,其中s为用户设备的标识对S取模,即s=mod(UE_ID,S)。
且基站在发送上述配置信息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用户设备的特定(UE-specific)信令,或小区特定(cell-specific)信令发送给用户设备。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果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不同时,则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检测的控制信道传输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不同。
例如,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内检测的第一类型控制信道传输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上行调度U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而在E-PDCCH区域内检测的第二类型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下行调度D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或,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内检测的第一类型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下行调度D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用户设备在E-PDCCH区域内检测的第二类型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上行调度U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
且如果两种DCI format的大小相等,则在PDCCH区域内检测的第一类型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包括其中一种DCI format;在E-PDCCH区域内检测的第二类型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包括其中另一种DCI format。从而保证在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包括多种大小不同的控制信令格式DCI format,且在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包括多种大小不同的控制信令格式DCI format。
具体地,假设有M种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即{g0,g1,g2,......,gN-1,},在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可以由f1(gi)组成,在E-PDCCH区域内的控制信道可由f2(gi)组成。则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检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不同,例如,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内检测的控制信道传输格式为f1(gi)的信息,在E-PDCCH区域内检测的控制信道传输格式为f2(gi)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检测的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可以是小区公共配置,即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令格式,和第二类型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令格式可以是小区公共配置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小区所有用户设备的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令格式相同,且第二类型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令格式也是相同的,此配置可以是预定义的,也可以通过系统广播消息的方式将配置信息发给用户设备。
基站也可以配置每个用户设备在E-PDCCH区域(或PDCCH区域)检测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令格式是不同的。例如,用户设备1在PDCCH区域内检测包括格式为DCI format1和DCI format1A的控制信道,并在E-PDCCH区域内检测包括格式为DCI format2C和DCI format 2D的控制信道;用户设备2在PDCCH区域内检测包括格式为DCI format3和DCI format3A的控制信道,并在E-PDCCH区域内检测包括格式为DCI format2B的控制信道。
且基站在发送上述配置信息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用户设备的特定(UE-specific)信令,或小区特定(cell-specific)信令发送给用户设备。
在其他具体的实施例中,如果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搜索区间类型不同,则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检测的控制信道对应的搜索区间不同。具体地,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内检测的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可以是公共搜索区间的控制信道;在E-PDCCH区域内检测的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可以是该用户设备的用户特定搜索区间的控制信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应用于基站对用户设备的调度过程中,基站对控制信道的发送,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是基站所执行的方法,流程图如图6所示,包括:
步骤201,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以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发送调度信息;
步骤202,在演进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区域内以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发送调度信息;
其中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多个属性中至少一个属性不同,该多个属性包括: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和控制信道的搜索区间类型等。具体地,
如果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不同时,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都可以包括至少一种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则基站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会以完全或部分不同的控制信道单元组合的控制信道发送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其中不同控制信道单元组合包括控制信道单元组合数量(聚合级别)和/或控制信道单元的格式(比如大小等)完全或部分不同;且基站可以在E-PDCCH区域内发送的第一类型控制信道所包括聚合格式的资源大小,不小于在PDCCH区域内发送的第二类型控制信道所包括聚合格式的资源大小。
如果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不同,即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调度信息的信令格式不同时,基站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以不同DCI format的控制信道发送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该DCI format具体可以上行调度U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或下行调度D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等。例如,在PDCCH区域内的第一类型控制信道用来传输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上行调度U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而在E-PDCCH区域的第二类型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下行调度D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或,在PDCCH区域内的第一类型控制信道用来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下行调度D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在E-PDCCH区域内的第二类型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上行调度U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
如果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搜索区间类型不同时,基站将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映射在不同的搜索区间,比如公共搜索区间或用户特定搜索区间等。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基站在发送调度信息时,如果两种DCI format的大小相等,则基站在PDCCH区域内的第一类型控制信道中传输其中一种DCIformat的调度信息;在E-PDCCH区域内的第二类型控制信道中传输其中另一种DCI format的调度信息。
可以理解,基站在发送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时,需要发送包括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的下行子帧给用户设备,而用户设备并不知道该用户设备在下行子帧中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的组成,需要进行盲检测,盲检测的方法如图1所示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都承载R11系统的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且发送的控制信道的类型不相同,这样使得R11系统的用户设备可以使用两个区域的资源,且需要用户设备分别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检测不同类型的控制信道。则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内只检测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而在E-PDCCH区域内检测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这样相对于非演进版本系统的用户设备需要进行所有可能类型控制信道的检测来说,用户设备进行的控制信道检测次数并没有增加。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基站可以对用户设备检测的控制信道的类型进行配置,具体地,基站可以发送配置信息给用户设备,该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检测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演进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区域内检测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且基站可以通过用户设备特定UE-specific信令,或通过小区特定cell-specific信令等发送给用户设备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设备,该用户设备是R11系统的用户设备,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10,用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检测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
第二检测单元11,用于在演进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区域内检测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不同,具体地第一检测单元10检测的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检测单元11检测的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多个属性中的至少一个属性不同,该多个属性包括: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或控制信道的搜索区间类型等。
可以理解,如果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不同,则第一检测单元10和第二检测单元11分别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检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道聚合格式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包括控制信道的聚合级别和/或控制信道单元的格式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当检测的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部分不同时,第一检测单元10和第二检测单元11分别检测的控制信道的次数之和不大于预置的检测次数。且第二检测单元11在E-PDCCH区域内检测的第二类型控制信道所包括聚合格式的资源大小,不小于第一检测单元10在PDCCH区域内检测的第一类型控制信道所包括聚合格式的资源大小。
如果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不同,则第一检测单元10和第二检测单元11分别检测的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控制信令格式DCI format不同;其中DCI format具体为上行调度U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或下行调度D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等。
如果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搜索区间类型不同,第一检测单元10可以在公共搜索区间检测PDCCH区域的第一类型控制信道;第二检测单元11可以在用户设备的用户特定搜索区间内检测E-PDCCH区域的第二类型控制信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检测单元10和第二检测单元11的检测没有绝对的顺序关系,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顺序进行。
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中需要第一检测单元10和第二检测单元11分别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检测控制信道,使得R11系统的用户设备可以使用两个区域的资源。且由于进行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是类型不同的控制信道,则用户设备只在PDCCH区域内检测一种类型的控制信道,而在E-PDCCH区域内检测另一种类型的控制信道,这样相对于非演进版本系统的用户设备需要进行所有可能类型控制信道的检测来说,并没有增加控制信道检测的次数。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还可以包括配置单元12,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
且该配置信息可以是基站通过用户设备特定UE-specific信令,或通过小区特定cell-specific信令发送给用户设备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20,用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以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发送调度信息;
第二发送单元21,用于在演进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区域内以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发送调度信息。
其中第一发送单元20发送的调度信息所在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发送单元21发送的调度信息所在的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多个属性中至少一个属性不同,所述多个属性包括: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和控制信道的搜索区间类型。具体地,
如果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不同时,第一发送单元20和第二发送单元21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发送用户设备调度信息所使用的控制信道单元组合方式不同,包括控制信道单元聚合级别和/或控制信道单元的格式不同。
如果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不同时,第一发送单元20和第二发送单元21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发送用户设备调度信息时所使用的控制信令格式不同,其中DCI format具体为上行调度U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或下行调度D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等。且如果两种DCIformat的大小相等,则第一发送单元20和第二发送单元21分别在PDCCH区域内的第一类型控制信道中传输其中一种DCI format的下行控制信息,而在E-PDCCH区域内的第二类型控制信道中传输其中另一种DCI format的下行控制信息。
如果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搜索区间类型不同时,第一发送单元20和第二发送单元21可以将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映射在不同的搜索区间,比如公共搜索区间或用户特定搜索区间等。
可见,本发明实施例的中基站中第一发送单元20和第二发送单元21分别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都发送了R11系统的用户设备的调度信息,且使用的控制信道的类型不相同,这样使得R11系统的用户设备可以使用两个区域的资源,且需要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分别进行不同类型控制信道的检测。则用户设备在PDCCH区域内只检测一种类型的控制信道,而在E-PDCCH区域内检测另一种类型的控制信道,这样相对于非演进版本系统的用户设备需要进行所有可能类型控制信道的检测来说,用户设备进行的控制信道检测次数并没有增加。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基站还可以包括:配置发送单元22,用于发送配置信息给用户设备,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检测第一类型控制信道,和在演进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区域检测第二类型控制信道。
且该配置信息可以是基站的配置发送单元22通过用户设备特定UE-specific信令,或通过小区特定cell-specific信令发送给用户设备的。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控制信道的接收和发送系统,包括基站和用户设备,基站用于发送下行子帧给用户设备,其结构可以如图8所示;用户设备用于在接收下行子帧时进行盲检测,其结构可以如图7所示。
且基站和用户设备所执行的方法可以分别如图6和图2对应实施例所述,在此不进行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信道的接收和发送方法和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38)
1.一种控制信道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设备在下行子帧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检测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
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下行子帧的演进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区域内检测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与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不同,
其中,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多个属性中的至少一个属性不同,所述多个属性包括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和控制信道的搜索区间类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包括至少一种聚合格式;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包括至少一种聚合格式;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与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不同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与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与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具体包括: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聚合级别,和/或控制信道单元的格式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的资源大小,不小于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的资源大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不同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控制信令格式DCI format不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 控制信令格式DCI format不同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上行调度U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下行调度D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
或,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下行调度D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上行调度U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控制信令格式DCI format不同具体包括:
如果两种DCI format的大小相等,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包括其中一种DCI format;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包括其中另一种DCI format。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搜索区间类型不同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为公共搜索区间的控制信道;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为用户特定搜索区间的控制信道。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PDCCH区域和E-PDCCH区域内检测控制信道之前还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是所述基站通过用户设备特定UE-specific信令,或通过小区特定cell-specific信令发送给所述用户设备的。
11.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PDCCH内检测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的次数,及在E-PDCCH内检测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次数之和不大于预置的检测次数。
12.一种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下行子帧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以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向 用户设备发送调度信息;
在所述下行子帧的演进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区域内以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调度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不同,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多个属性中的至少一个属性不同,所述多个属性包括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和控制信道的搜索区间类型。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包括至少一种聚合格式;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包含至少一种聚合格式;
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不同具体包括: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与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与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具体为: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聚合级别,和/或控制信道单元的格式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的资源大小,不小于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的资源大小。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不同具体包括: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控制信令格式DCI format不同。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控制信令格式DCI format不同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上行调度U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下行调度D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
或,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下行调 度D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上行调度U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控制信令格式DCI format不同具体包括:
如果两种DCI format的大小相等,则在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中传输其中一种DCI format的下行控制信息;在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中传输其中另一种DCI format的下行控制信息。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搜索区间类型不同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为公共搜索区间的控制信道;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为用户特定搜索区间的控制信道。
20.如权利要求12到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配置信息给用户设备,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检测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在演进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区域内检测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
且所述配置信息是通过用户设备特定UE-specific信令,或通过小区特定cell-specific信令发送给所述用户设备的。
21.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用于在下行子帧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检测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
第二检测单元,用于在所述下行子帧的演进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区域内检测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不同,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的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检测单元检测的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多个属性中至少一个属性不同,所述多个属性包括: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和控制信道的搜索区间类型。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包括至少一种聚合格式;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包括至少一种聚合格式;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与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不同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与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与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具体包括: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聚合级别,和/或控制信道单元的格式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的资源大小,不小于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的资源大小。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不同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控制信令格式DCI format不同。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控制信令格式DCI format不同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上行调度U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下行调度D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
或,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下行调度D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上行调度U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控制信令格式DCI format不同具体包括:
如果两种DCI format的大小相等,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包括其中一种DCI format;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包括其中另一种DCI format。
28.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搜索区间类型不同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为公共搜索区间的控制信道;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为用户特定搜索区间的控制信道。
29.如权利要求2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配置单元,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
30.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以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向用户设备发送调度信息;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在演进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区域内以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调度信息;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不同,
其中,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发送的调度信息所在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发送单元发送的调度信息所在的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多个属性中至少一个属性不同,所述多个属性包括: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和控制信道的搜索区间类型。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包括至少一种聚合格式;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包含至少一种聚合格式;
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聚合格式不同具体包括: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与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与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具体为: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聚合级别,和/或控制信道单元的格式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的资源大小,不小于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聚合格式的资源大小。
34.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信令格式不同具体包括: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控制信令格式DCI format不同。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控制信令格式DCI format不同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上行调度U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下行调度D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
或,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下行调度D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DCI format为上行调度UL_grant的控制信令格式。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控制信令格式DCI format不同具体包括:
如果两种DCI format的大小相等,则在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中传输其中一种DCI format的下行控制信息;在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中传输其中另一种DCI format的下行控制信息。
37.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的搜索区间类型不同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类型的控制信道为公共搜索区间的控制信道;所述第二类型的控制信道为用户特定搜索区间的控制信道。
38.如权利要求30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配置发送单元,用于发送配置信息给所述用户设备,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检测第一类型控制信道,和在演进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PDCCH区域检测第二类型控制信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13895.3A CN102905379B (zh) | 2011-07-28 | 2011-07-28 | 控制信道的接收和发送方法和装置 |
CN201510623287.8A CN105391517B (zh) | 2011-07-28 | 2011-07-28 | 控制信道的接收和发送方法和装置 |
RU2014107725/07A RU2564098C1 (ru) | 2011-07-28 | 2012-07-28 | Способы и устройства приема и передачи канала управления |
PCT/CN2012/079316 WO2013013643A1 (zh) | 2011-07-28 | 2012-07-28 | 控制信道的接收和发送方法和装置 |
EP18192141.2A EP3496322B1 (en) | 2011-07-28 | 2012-07-28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eceiving and sending control channel |
EP12818152.6A EP2731390B1 (en) | 2011-07-28 | 2012-07-28 | Control channel receiving and sending method and device |
CA2843237A CA2843237C (en) | 2011-07-28 | 2012-07-28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eceiving and sending control channel |
KR1020147003860A KR101542816B1 (ko) | 2011-07-28 | 2012-07-28 | 제어 채널을 수신 및 송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US14/166,506 US9455812B2 (en) | 2011-07-28 | 2014-01-28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eceiving and sending control channel |
US15/245,974 US10148403B2 (en) | 2011-07-28 | 2016-08-24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eceiving and sending control channel |
US16/197,611 US10805053B2 (en) | 2011-07-28 | 2018-11-21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eceiving and sending control channel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13895.3A CN102905379B (zh) | 2011-07-28 | 2011-07-28 | 控制信道的接收和发送方法和装置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23287.8A Division CN105391517B (zh) | 2011-07-28 | 2011-07-28 | 控制信道的接收和发送方法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05379A CN102905379A (zh) | 2013-01-30 |
CN102905379B true CN102905379B (zh) | 2015-09-09 |
Family
ID=4757735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13895.3A Active CN102905379B (zh) | 2011-07-28 | 2011-07-28 | 控制信道的接收和发送方法和装置 |
CN201510623287.8A Active CN105391517B (zh) | 2011-07-28 | 2011-07-28 | 控制信道的接收和发送方法和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23287.8A Active CN105391517B (zh) | 2011-07-28 | 2011-07-28 | 控制信道的接收和发送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9455812B2 (zh) |
EP (2) | EP2731390B1 (zh) |
KR (1) | KR101542816B1 (zh) |
CN (2) | CN102905379B (zh) |
CA (1) | CA2843237C (zh) |
RU (1) | RU2564098C1 (zh) |
WO (1) | WO201301364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PL2705626T6 (pl) | 2011-05-03 | 2018-08-31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Transmisja i odbiór danych sterujących w systemie komunikacji |
WO2013176478A1 (ko) * | 2012-05-22 | 2013-11-2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Harq ack/nack 전송 방법 및 무선기기 |
CN103457709B (zh) * | 2012-05-31 | 2018-05-0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信道的发送、接收方法及基站和终端 |
CN104066183B (zh) * | 2013-03-21 | 2018-02-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道的映射和解调方法及装置 |
CN109995494B (zh) | 2013-06-28 | 2021-11-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发送控制信息、接收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CN104579590B (zh) * | 2013-10-12 | 2018-01-02 |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Tdd‑fdd系统中的应答方法、基站、终端和系统 |
US10111066B2 (en) | 2015-01-28 | 2018-10-23 | Hfi Innovation Inc. | Methods to support measurements for user equipment |
CN108781156B (zh) * | 2016-03-16 | 2021-11-09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用于在dl nb-iot的传输中引入间隙的栅格设计 |
WO2018084499A1 (ko) * | 2016-11-03 | 2018-05-1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제어 영역 구성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MX2019006172A (es) * | 2016-11-30 | 2019-07-10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Procedimiento de transmisión de información, aparato terminal y aparato de red. |
RU2732723C1 (ru) * | 2016-12-23 | 2020-09-22 | Гуандун Оппо Мобайл Телекоммьюникейшнз Корп., Лтд. |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сетев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оконе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CN108631934B (zh) * | 2017-03-24 | 2021-04-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基站系统 |
CN114745084B (zh) * | 2017-03-24 | 2024-06-28 | 韦勒斯标准与技术协会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控制信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053984A3 (en) * | 2008-11-04 | 2010-08-26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Providing a downlink control structure in a first carrier to indicate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second, different carrier |
WO2011085192A1 (en) * | 2010-01-11 | 2011-07-14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Control channel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for heterogeneous network via an extended pdcc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18365B1 (en) | 2002-04-29 | 2003-09-09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reduce uplink compressed mode monitoring in a communication device |
DE602007032340C5 (de) | 2007-05-07 | 2022-05-05 | Wireless Future Technologies Inc. | Steuerkanäle in Kommunikationsnetzwerksystemen |
KR101448309B1 (ko) * | 2007-09-28 | 2014-10-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제어채널 모니터링 방법 |
WO2009041785A2 (en) | 2007-09-28 | 2009-04-0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detec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SE531982C2 (sv) | 2008-01-21 | 2009-09-22 | Vilho Eriksson | Stabiliserad förpackning för ett flytbart material och förfarande för framställning därav |
US8867414B2 (en) | 2009-04-27 | 2014-10-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action of cell-specific and user-equipment-specific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periodicity and offset |
CN101877865B (zh) | 2009-04-30 | 2014-06-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发送测量参考信号的方法、系统以及基站和中继站 |
CN101827444B (zh) * | 2010-03-31 | 2015-03-2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测量参考信号的信令配置系统及方法 |
US8537862B2 (en) * | 2011-06-30 | 2013-09-17 | Blackberry Limited | Transmit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with higher order modulation |
CN102395206B (zh) * | 2011-11-08 | 2015-07-1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下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
2011
- 2011-07-28 CN CN201110213895.3A patent/CN102905379B/zh active Active
- 2011-07-28 CN CN201510623287.8A patent/CN105391517B/zh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7-28 KR KR1020147003860A patent/KR101542816B1/ko active Active
- 2012-07-28 WO PCT/CN2012/079316 patent/WO201301364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7-28 CA CA2843237A patent/CA2843237C/en active Active
- 2012-07-28 EP EP12818152.6A patent/EP2731390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7-28 RU RU2014107725/07A patent/RU2564098C1/ru active
- 2012-07-28 EP EP18192141.2A patent/EP3496322B1/en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1-28 US US14/166,506 patent/US9455812B2/en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8-24 US US15/245,974 patent/US10148403B2/en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1-21 US US16/197,611 patent/US1080505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053984A3 (en) * | 2008-11-04 | 2010-08-26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Providing a downlink control structure in a first carrier to indicate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second, different carrier |
WO2011085192A1 (en) * | 2010-01-11 | 2011-07-14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Control channel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for heterogeneous network via an extended pdcch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Nokia et.,al..On enhanced downlink control signalling for Rel-11.《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5,R1-111743》.3GPP TSG RAN WG1,2011,第1-4节.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140310A1 (en) | 2014-05-22 |
CN102905379A (zh) | 2013-01-30 |
US9455812B2 (en) | 2016-09-27 |
CN105391517B (zh) | 2018-05-04 |
CN105391517A (zh) | 2016-03-09 |
KR20140042892A (ko) | 2014-04-07 |
US10148403B2 (en) | 2018-12-04 |
RU2564098C1 (ru) | 2015-09-27 |
EP3496322A1 (en) | 2019-06-12 |
KR101542816B1 (ko) | 2015-08-07 |
WO2013013643A1 (zh) | 2013-01-31 |
CA2843237A1 (en) | 2013-01-31 |
US10805053B2 (en) | 2020-10-13 |
US20160365960A1 (en) | 2016-12-15 |
EP3496322B1 (en) | 2020-06-17 |
RU2014107725A (ru) | 2015-09-10 |
US20190089508A1 (en) | 2019-03-21 |
EP2731390B1 (en) | 2018-10-03 |
EP2731390A4 (en) | 2014-06-25 |
EP2731390A1 (en) | 2014-05-14 |
CA2843237C (en) | 2017-09-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05379B (zh) | 控制信道的接收和发送方法和装置 | |
EP2584731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2395206B (zh) | 下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
EP2720392B1 (en)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
TWI491183B (zh) | 用於行動收發器及用於基地台收發器的裝置、方法及電腦程式 | |
CN102355325B (zh) | 一种pucch资源映射的方法及装置 | |
EP2660994B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allocating reference resource | |
US20180205527A1 (en) | Allocation of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for Control Signals in the Uplink | |
CN102263616A (zh) | 指示控制信道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6804116B (zh) | 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和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 |
CN111756513A (zh) | 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WO2016106905A1 (zh) | 一种用户设备、接入网设备和反馈信息发送和接收方法 | |
CN107852290B (zh) |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
AU2012384578B2 (en) | Method and network node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of an uplink subframe | |
CN104168092B (zh) | 增强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6059726A (zh) | 一种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确定方法及装置 | |
CN107809306B (zh) | 一种无线传输中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4104470B (zh) | 一种上行传输方法及设备 | |
EP2750464B1 (en) | 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e-pdcch)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70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Godo Kaisha IP Bridge 1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