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太阳能电池模块]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涉及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应用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具备矩阵5,该矩阵5具有由成为内部连线的接头线3串联连接了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串4,并排列有多个该串4。而且,太阳能电池模块1通过如下方式形成:这个矩阵5被密封粘接剂的片材6夹住,与在受光面侧设置的表面罩7和在背面侧设置的后板(back sheet)8一起统一被层压,最后,在周围装配铝等的金属框9。
作为密封粘接剂,可使用例如乙烯-乙酸乙烯酯树脂(EVA)等的透光性密封材料。此外,作为表面罩7,可使用例如玻璃或透光性塑料等的透光性的材料。此外,作为后板8,可使用用树脂膜夹持了玻璃或铝箔的层叠体等。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各太阳能电池单元2如图2所示,具有光电变换元件10。光电变换元件10能使用下述各种光电变换元件10:使用单晶型硅光电变换元件、多晶型光电变换元件的晶体硅类太阳能电池模块、使用使由非晶硅(amorphous
silicon)构成的单元和由微晶硅或非晶硅锗构成的单元层叠的光电变换元件的薄膜硅类太阳能电池等。
此外,光电变换元件10在受光面侧设置有成为表面电极的母线电极11和在与母线电极11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形成的作为集电极的指状电极12。此外,光电变换元件10在与受光面相反的背面侧设置有由铝或银构成的背面电极13。
而且,太阳能电池单元2利用接头线3电连接表面的母线电极11和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背面电极13,由此,构成串联连接的串4。接头线3与母线电极11以及背面电极13的连接利用导电性粘接膜15进行。
母线电极11通过涂敷银浆、加热而形成。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受光面形成的母线电极11为了将遮挡入射光的面积做小、抑制阴影损耗,以例如1mm宽度呈线状形成。母线电极11的数量可考虑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尺寸和电阻而适当设定。母线电极11在虚贴后述的导电性粘接膜15后,与接头线3的平坦化的背面20b粘接。
指状电极12由与母线电极11同样的方法以与母线电极11交叉的方式遍及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受光面的几乎整个面形成。此外,指状电极12由具有例如大约100μm左右的宽度的线每隔规定间隔例如2mm地形成。
[流入部]
背面电极13如图3所示,由铝或银构成的电极由例如丝网印刷或溅射等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背面形成。背面电极13具有在虚贴导电性粘接膜15之后连接接头线3的形成有凹凸部21的表面20a的连接部14。连接部14形成有在后述的接头线3的实压接工序时流入导电性粘接膜15的粘合剂树脂的流入部16。流入部16通过在背面电极13的形成时施加掩模处理或刻蚀处理而形成,例如如图3所示,作为开口部16a而形成。即,连接部14由导通部17和流入部16构成,其中,导通部17由Al或Ag部分来构成,谋求与接头线3的导通,流入部16在实压接工序时流入剩余的粘合剂树脂。
而且,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通过在按照导电性粘接膜15、接头线3的顺序层叠后,从接头线3上方进行热加压,从而如图4中箭头所示,导电性粘接膜15的粘合剂树脂沿凹凸部21流动,流入开口部16a内,能从导通部17排除剩余的粘合剂树脂。因此,太阳能电池单元2不会有连接部14的导通部17中的导电性粒子彼此或导电性粒子与接头线3或连接部14的接触被粘合剂树脂阻碍的情况,能确保导通性。
开口部16a沿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以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在导通部17中经由接头线3与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电连接,并且与接头线3机械连接。此外,太阳能电池单元2在开口部16a中使剩余的粘合剂树脂流入,并且与接头线3机械连接。另外,开口部16a是圆形、方形等,不在乎其形状。
[接头线]
接头线3与在以往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使用的接头线同样地使用例如50~300μm厚的带状铜箔,根据需要实施镀金、镀银、镀锡、镀焊锡等。
此外,接头线3与上述的接头线100同样地在表面在宽度方向上形成有多个遍及长尺寸方向连续的凹凸部。接头线3如图13所示,呈长条形形成,在表面20a形成有凹凸部21。凹凸部21如图14所示,在接头线3的长尺寸方向上连续设置的峰部21a和谷部21b在接头线3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地设置。这个凹凸部21通过将经例如上述镀敷处理的带状铜箔进行压制成形等而形成。
而且,接头线3如图15所示,将平坦化的背面20b侧经由导电性粘接膜15与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母线电极11连接。由此,因为凹凸部21与受光面朝向同方向,所以入射光会被凹凸部21散射,其散射光在保护玻璃面反射,再入射到受光面,由此,太阳能电池单元2能使受光效率提升。
此外,接头线3将形成有凹凸部21的表面20a侧经由导电性粘接膜15与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连接。
[粘接膜]
导电性粘接膜15如图5所示,是高密度地含有导电性粒子23的热固化性的粘合剂树脂层。此外,导电性粘接膜15从压入性的角度考虑,优选粘合剂树脂的最低熔融粘度为100~100000Pa•s。导电性粘接膜15当最低熔融粘度过低时,树脂会在从低压接到实固化的过程中流动,容易产生连接不良或向单元受光面的溢出,也成为受光率降低的原因。此外,即使最低熔融粘度过高,也存在在粘合膜时容易产生不良,对连接可靠性产生坏影响的情况。另外,对于最低熔融粘度,能将规定量的样品装填到旋转式粘度计,一边使其以规定的升温速度上升,一边进行测定。
作为用于导电性粘接膜15的导电性粒子23,没有特别限制,能举出例如镍、金、铜等的金属粒子、对树脂粒子施加镀金等的粒子、在对树脂粒子施加镀金的粒子的最外层施加绝缘被覆的粒子等。另外,作为导电性粒子23,能通过含有扁平(flake)的薄片状金属粒子,从而使互相重合的导电性粒子23的数量增加,确保良好的导通可靠性。
此外,导电性粘接膜15在常温附近的粘度优选为10~10000kPa•s,更加优选为10~5000kPa•s。通过导电性粘接膜15的粘度为10~10000kPa•s的范围,从而能在将导电性粘接膜15做成带(tape)状的卷轴卷的情况下防止所谓的溢出,此外,能维持规定的粘附力。
虽然只要不损害上述那样的特征,导电性粘接膜15的粘合剂树脂层的组成就没有特别限制,但是,更加优选为含有膜形成树脂、液状环氧树脂、潜在性固化剂和硅烷耦合(silane
coupling)剂。
膜形成树脂相当于平均分子量为10000以上的高分子量树脂,从膜形成性的角度考虑,优选为10000~80000左右的平均分子量。作为膜形成树脂,能使用环氧树脂、变性环氧树脂、聚氨酯(urethane)树脂、苯氧基(phenoxy)树脂等各种树脂,其中,从膜形成状态、连接可靠性等的角度考虑,可适当地使用苯氧基树脂。
作为液状环氧树脂,只要在常温具有流动性,就没有特别限制,市场上销售的环氧树脂全部能使用。作为这样的环氧树脂,具体地说,能使用萘(naphthalene)型环氧树脂、联苯(biphenyl)型环氧树脂、苯酚酚醛(phenol
novolac)型环氧树脂、双酚(bisphenol)型环氧树脂、二苯乙烯(stilbene)型环氧树脂、三酚基甲烷(triphenol methane)型环氧树脂、酚芳烷基(phenol
aralkyl)型环氧树脂、萘酚(naphthol)型环氧树脂、二环戊二烯(dicyclopentadiene)型环氧树脂、三苯甲烷(triphenylmethane)型环氧树脂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使用。此外,也可以与丙烯酸树脂等其它的有机树脂适当组合使用。
作为潜在性固化剂,能使用加热固化型、UV固化型等的各种固化剂。潜在性固化剂通常不反应,由于某种触发(trigger)而活性化、开始反应。触发有热、光、加压等,能根据用途选择使用。在使用液状环氧树脂的情况下,能使用由咪唑(imidazole)类、胺(amine)类、锍(sulphonium)盐、鎓(onium)盐等构成的潜在性固化剂。
作为硅烷耦合剂,能使用环氧类、氨基类、巯基硫化物(mercapto sulfide)类、酰脲(ureide)类等。在它们当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环氧类硅烷耦合剂。由此,能使在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界面中的粘接性提升。
此外,作为其它的添加组成物,优选含有无机填充物(filler)。通过含有无机填充物,从而能调整压接时的树脂层的流动性、能使粒子捕获率提升。作为无机填充物,能使用硅石(silica)、滑石(talc)、氧化钛、碳化钙、氧化镁等,无机填充物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导电性粘接膜15的产品形态的一例的图。这个导电性粘接膜15在剥离基材24上层叠有粘合剂树脂层,呈带状成型。这个带状的导电性粘接膜以剥离基材24成为外周侧的方式缠绕层叠于卷轴25。作为剥离基材24,没有特别限制,能使用PET(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OPP(Oriented Polypropylene:取向聚丙烯)、PMP(Poly-4-methlpentene-1:聚4-甲基-1-戊烯)、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聚四氯乙烯)等。此外,导电性粘接膜15也可以做成在粘合剂树脂层上具有透明的保护膜(cover film)的结构。
此时,可以使用上述的接头线3作为贴附于粘合剂树脂层上的保护膜。像这样,通过预先使接头线3和导电性粘接膜15层叠一体化,从而在实际使用时将剥离基材24剥离、将导电性粘接膜15的粘合剂树脂层粘合在母线电极11或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上,由此可谋求接头线3与各电极11、13的连接。
另外,导电性粘接膜15不限于卷轴形状,也可以是长方形形状。
如图6所示,通过在作为卷绕有导电性粘接膜15的卷轴产品提供的情况下,使导电性粘接膜15的粘度为10~10000kPa•s的范围,从而能防止导电性粘接膜15的变形,能维持规定的尺寸。此外,在导电性粘接膜15以长方形形状层叠有2片以上的情况下也同样地能防止变形,能维持规定的尺寸。
上述的导电性粘接膜15使导电性粒子23、膜形成树脂、液状环氧树脂、潜在性固化剂、以及硅烷耦合剂溶解于溶剂。作为溶剂,能使用甲苯、乙酸乙酯等或它们的混合溶剂。通过将溶解得到的树脂生成用溶液涂敷在剥离片上,使溶剂挥发,从而得到导电性粘接膜15。
[制造工序]
接着,对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太阳能电池模块1具备:在母线电极11和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虚贴导电性粘接膜15的虚贴工序;排列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排列工序;通过将接头线3在导电性粘接膜15上以低温低压进行热加压,从而在母线电极11上以及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上进行配置的虚压接工序;以及通过从接头线3上方进行热加压,从而使导电性粘接膜15热固化、连接接头线3与母线电极11以及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的实压接工序。
首先,在各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母线电极11和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上,虚贴未固化的导电性粘接膜15。导电性粘接膜15的虚贴工序通过例如将呈卷轴状缠绕的导电性粘接膜15搬送到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正反面侧的规定位置,由虚贴头进行按压,从而进行。
虚贴头以在导电性粘接膜15产生流动性不产生实固化的程度的温度(例如40~60ºC)加热规定时间(例如1~5秒),由此,虚贴于太阳能电池单元2。虚贴有导电性粘接膜15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按照串联连接的顺序排列。
接着,对于在与上下一对的虚压接头26对峙的规定的位置排列的各太阳能电池单元2,将接头线3虚压接在导电性粘接膜15上。此时,如图2、图7所示,在先行的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a的表面形成的母线电极11上,经由未固化的导电性粘接膜15虚压接接头线3的一端3a,在后续的其它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b的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经由未固化的导电性粘接膜15虚压接该接头线3的另一端3b。同样地,在该其它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b的表面形成的母线电极11上和这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b的后续太阳能电池单元2c的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经由未固化的导电性粘接膜15虚压接接头线3的一端3a和另一端3b。像这样,用接头线3将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彼此串联地连结下去。
此时,如图15所示,接头线3像上述那样,在一端3a侧,平坦地形成的背面20b虚压接在母线电极11上,在另一端3b侧,形成有凹凸部21的表面20a虚压接在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上。
此外,涉及的虚压接工序利用虚压接头26进行。虚压接头26被加热到不会进行导电性粘接膜15的固化反应的程度的温度,按压接头线3。因此,导电性粘接膜15通过粘合剂树脂示出流动性、获得粘接力,从而在母线电极11上以及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虚固定接头线3。
接着,如图8所示,将虚固定有接头线3的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搬送到加热按压头28的正下方,进行支承后,利用加热按压头28将接头线3实压接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各电极11、13,使导电性粘接膜15固化。
此时,对于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先行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a通过在上方和下方设置的一对加热按压头28同步升降,从而以规定的压力按压接头线3。加热按压头28被加热到导电性粘接膜15固化的规定的温度。因此,导电性粘接膜15的粘合剂树脂进行热固化,将接头线3与母线电极11或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进行电连接、机械连接。
如图4所示,在接头线3的表面20a与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的连接中,太阳能电池单元2中,获得流动性的粘合剂树脂流过遍及接头线3的长尺寸方向连续的谷部21b,流入到在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形成的开口部16a内。因此,太阳能电池单元2能排除连接部14的导通部17中的剩余的粘合剂树脂,导通部17中的导电性粒子彼此以及导电性粒子与接头线3的峰部21a或导通部17以不会被粘合剂树脂阻碍的方式接触。由此,太阳能电池单元2能在连接部14中维持、提升与接头线3的导通性。
在此,开口部16a可以具有接头线3以及导电性粘接膜15的宽度以上的直径。由此,开口部16a能使剩余的粘合剂树脂可靠地流入,从导通部17排除,并且还能应对接头线3和导电性粘接膜15的粘合位置偏移。
此外,使开口部16a与背面电极13的导通部17的面积比为2:1~1:2左右(开口部16a:导通部17=2:1~1:2)。当开口部16a的面积超过上述面积比的范围时,集中在导通部17的电子的移动损耗会变大。此外,当开口部16a不足导通部17的面积的一半时,存在不能使剩余的粘合剂树脂彻底流入的危险。
当接头线3被加热按压头28实压接于先行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a时,一对加热按压头28从接头线3分离,后续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b搬送到一对加热按压头28的正下方。像这样,太阳能电池单元2一块一块地搬送到加热按压头28的正下方,依次在母线电极11以及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粘接接头线3,并且与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串联地连接下去。
另外,虽然因为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导电性粘接膜15进行连接部14与接头线3的连接,所以使用Al或Ag的任何一个都能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背面电极13,但是因为通过使用背面Al集电电极作为背面电极13,从而无需设置以往的焊料连接用的Ag电极,所以可缩短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工序、具有生产技术性的优点。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导电性粘接膜15进行连接部14的导通部17与接头线3的连接,但是,也可以使用没有在粘合剂树脂中混合导电性粒子的绝缘性粘接膜进行。在此情况下,通过接头线3的凹凸部21的峰部21a与连接部14的导通部17直接接触,从而可谋求导通。因为此时也通过在连接部14设置流入部16,从而在接头线3的实压接工序中流入绝缘性粘接模的剩余的粘合剂树脂,所以不会有峰部21a与导通部17的连接被粘合剂树脂阻碍的情况。
实施例1
接着,对在形成有导通部17和开口部16a的连接部14经由导电性粘接膜15(商品名:SP100系列、索尼化学&信息部件株式会社公司(Sony chemical&information device corporation)制)连接接头线3的形成有凹凸部21的表面20a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1中,在玻璃基板的连接部由银浆布线形成导通部17,并且以2mm间隔形成有多个直径2mm的开口部。在这个连接部上依次层叠导电性粘接膜15和接头线3,对接头线3进行热加压以进行连接。使热加压条件为180ºC、15秒、1MPa。
在比较例1中,在玻璃基板的连接部由银浆布线只形成导通部17,未形成开口部。而且,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这个连接部上依次层叠与实施例1相同的导电性粘接膜15和接头线3,对接头线3进行热加压以进行连接。使热加压条件为180ºC、15秒、1MPa。
观察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各连接截面时,如图9A所示,在实施例1中,在所有十个地方的峰部21a可确认与导通部17的连接。这是因为,通过设置开口部,从而由热加压而获得流动性的粘合剂树脂B的剩余量流入到开口部,由此,剩余的粘合剂树脂B从峰部21a与导通部17之间排除。
另一方面,如图9B所示,在比较例1中,只有十个地方的峰部21a之中的三个地方得到与导通部17的连接,除此之外峰部21a与导通部17分离。此外,在比较例1中,即使在连接的地方,也是峰部21a的顶部与导通部17接触的程度。这是因为,即使在粘合剂树脂B由加热而获得流动性时,也因为谷部21b遍及接头线3的长尺寸方向连续设置,所以流动方向被限定,即使利用加压,从接头线3的峰部21a与导通部17之间的排除也不充分。因此,在比较例1中,在接头线3和导通部17之间残存有剩余的粘合剂树脂B,防碍连接。
接着,对在形成有导通部17和开口部16a的连接部14经由导电性粘接膜15连接接头线3的形成有凹凸部21的表面20a的单元的输出特性进行研究。
在实施例2中,使用遍及整个面形成有Al电极作为背面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在Al电极形成与接头线3的连接部,并且在这个连接部与导通部一起以4mm间隔形成多个直径4mm的开口部。另外,这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不存在受光面侧的母线电极,进行了指状电极与接头线的连接。在这个连接部上依次层叠与实施例1相同的导电性粘接膜15和接头线3,对接头线3进行热加压以进行连接。使热加压条件为180ºC、15秒、1MPa。
在实施例3中,除了代替实施例2的导电性粘接膜15而使用除去了导电性粒子的绝缘性粘接膜以外,在与实施例2同样的条件下进行连接。其结果是,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所有十个地方的峰部21a可确认与导通部17的连接。
在比较例2中除了未形成所述开口部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进行连接。
对于这些实施例2、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2,求出{刚连接接头线3之后的FF值(将太阳能电池的最大输出除以[开路电压×短路电流]的值)/连接接头线3之前的FF值}×100(%)的值,作为初始输出特性。其结果是,相对于在实施例2中示出97.1%、在实施例3中示出97.0%,在比较例2中为96.2%,可知通过设置开口部,从而连接稳定。另外,上述FF值的测定方法依照JIS C8913(晶体类太阳能电池单元输出测定方法)进行。
接着,用强化玻璃、EVA、后板层压实施例2、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2的各样品,对做成的太阳能电池模块施加温度循环试验。温度循环试验进行1000个循环的-40ºC30分⇔100ºC30分。而且,求出(试验前的FF值/试验后的FF值)×100(%)的值。其结果是,相对于在实施例2中示出98.5%、在实施例3中示出97.8%,在比较例2中为96%,可知通过设置开口部,从而可得到对于环境变化的高连接可靠性。另外,上述FF值的测定方法依照JIS C8913(晶体类太阳能电池单元输出测定方法)进行。
[其它结构]
另外,太阳能电池单元2也可以经由开口部16a使构成光电变换元件10的Si向外露出。由此,太阳能电池单元2中,导电性粘接膜15的粘合剂树脂经由背面电极13的开口部16a与光电变换元件10的表面的Si接触。因为由硅基板构成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表面与导电性粘接膜15的粘合剂树脂牢固地粘接,所以导电性粘接膜15在接头线3与背面电极13的连接中,能由导通部(Al部分)谋求导通,并且能由经由开口部16a露出的Si部分确保接头线3与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的连接强度。
此外,在双面受光型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中,也可以如图10所示,使用在双面形成有凹凸部21的接头线30,并且在设置于两受光面的母线电极11也形成有流入剩余的粘合剂树脂的流入部16。流入部16在印刷形成母线电极11时统一形成。此外,如图11A所示,流入部16能作为开口部16a而形成。在作为开口部16a形成的情况下,以比母线电极11的宽度小的直径形成。此外,流入部16也可以如图11B所示,作为切掉母线电极11的一部分的缺口部16b而形成。
在母线电极11设置的开口部16a或缺口部16b也在母线电极11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此外,开口部16a或缺口部16b能在接头线3的实压接工序中,沿着凹凸部21的谷部21b流入粘合剂树脂,从导通部17排除剩余的粘合剂树脂。
另外,在接头线3的实压接工序中,对接头线3进行热加压的加热按压头28也可以如图12所示,在按压面28a设置弹性体31。加热按压头28通过设置热传导率高的硅橡胶等的弹性体31,从而吸收接头线3的凹凸部21,在确保接头线表面的凹凸部的状态下使按压面26a与接头线3的接触面积增加,并且变得更加贴紧,能均匀地将热和压力可靠地传递给接头线3。
附图标记说明
1:太阳能电池模块,2:太阳能电池单元,3:接头线,4:串,5:矩阵,10:光电交换元件,11:母线电极,12:指状电极,13:背面电极,14:连接部,15:导电性粘接膜,16:流入部,16a:开口部,16b:缺口部,17:导通部,20a:表面,20b:背面,21:凹凸部,21a:峰部,21b:谷部,23:导电性粒子,26:虚压接头,28:加热按压头,30:接头线,31:弹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