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869492B - 用于装饰塑性件的二次模制的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装饰塑性件的二次模制的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69492B
CN102869492B CN201080063520.7A CN201080063520A CN102869492B CN 102869492 B CN102869492 B CN 102869492B CN 201080063520 A CN201080063520 A CN 201080063520A CN 102869492 B CN102869492 B CN 1028694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chonosphere
ornamental feature
electronic device
cavity
di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352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69492A (zh
Inventor
秦吉臣
C.R.希尔
S.纳洛塔莫
黎武兵
吴小泉
Z.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 USA Inc
Original Assignee
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 US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 USA Inc filed Critical 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 US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8694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694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694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694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43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03Injection moulding apparatus
    • B29C45/04Injection moulding apparatus using movable moulds or mould halves
    • B29C45/06Injection moulding apparatus using movable moulds or mould halves mounted on a turntable, i.e. on a rotating support having a rotating axis parallel to the 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6Making multilayered or multicoloured articles
    • B29C45/1615The materials being injected at different moulding stations
    • B29C45/162The materials being injected at different moulding stations using means, e.g. mould parts, for transferring an injected part between moulding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6Making multilayered or multicoloured articles
    • B29C45/1675Making multilayered or multicoloured articles using exchangeable mould halv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79Improving the user comfort or ergonomics
    • H04M1/0283Improving the user comfort or ergonomics for providing a decorative aspect, e.g. customization of casings, exchangeable facepl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外壳,该电子装置外壳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第一构造层。装饰性特征形成在第一构造层的第一表面上。该外壳还包括第二构造层,第二构造层直接形成在第一构造层的第一表面上。第二构造层通过二次模制处理形成在装饰性特征上方。

Description

用于装饰塑性件的二次模制的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模制的塑性件,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具有装饰性特征的二次模制的塑性件的制造和设计。
背景技术
目前,对电子装置(例如计算机、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等)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取决于美观性。当然,对于这样的装置的总体的美学要求中的大部分受其外壳(例如壳体、电池盖、荧光屏等等)设计的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重点被放在这样的产品的外壳设计上。
一般,电子装置外壳通过单次的注塑成型过程形成,其中用相同的熔化物同时形成刚性的结构特征和外表面。虽然传统的外壳充分满足功能要求并且能够非常有效地制成,但它们似乎已经落伍,因此在现代消费者电子市场中具有很少的吸引力。
在提高外壳的外观的努力中,厂商已经实现了许多不同的塑性装饰技术。例如,涂覆、移印/丝网印刷、染料升华(dyesublimation)、金属真空喷镀、镀覆和激光标印是厂商使用的一些已知的塑性装饰技术,用来在外壳的外部外表面上着色和/或形成装饰性特征(例如商标、设计移画印花、图案等等)。
虽然这样的装饰性特征能够提高外壳的外观,仍存在有缺陷和/或显著的局限性。例如,当装饰性特征被用于外壳的外部外表面时,必须在装饰性特征上形成保护性的硬涂层,因为所述特征极易受到磨损,甚至在相对的轻度使用中也是如此。当然,这样的磨耗显著地使外壳的外观劣化,特别是当这样的磨耗导致基础的模制塑料可见时。
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用于制造具有装饰性特征的装置外壳的设计和方法。另外还需要一种用于在无需硬涂层的情况下将装饰性特征施加到产品的设计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用于制造具有装饰性特征的装置外壳的设计和方法克服与现有技术关联的问题。本发明便于在无需硬涂层的情况下将装饰性特征施加到产品。
一种电子装置外壳,该电子装置外壳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第一构造层。装饰性特征被形成在第一构造层的第一表面上。外壳还包括第二构造层,第二构造层直接形成在第一构造层的第一表面上。第二构造层通过二次模制处理形成在装饰性特征上方。
在一个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构造层由塑料通过模制形成,并且是不透明的。第一构造层的第二表面限定所述电子装置外壳的内部外表面。第二构造层是透光的,并且限定电子装置外壳的与电子装置外壳的所述内部外表面相对的外部外表面。装饰性特征通过激光标印形成。可选地,装饰性特征通过染料升华形成。装饰性特征能够是通过第二构造层可见。第一构造层是不透明的,并且能够是通过第二构造层可见。
可选的,第一构造层是透光的,并且第二构造层是不透明的。在该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构造层由塑料通过模制形成。所述第一构造层的第二表面限定电子装置外壳的外部外表面。第二构造层限定电子装置外壳的与所述电子装置外壳的外部外表面相对的内部外表面。装饰性特征通过激光标印或染料升华形成,并且通过所述第一构造层的所述第二表面可见。第二构造层也可通过所述第一构造层可见。
此外公开了用于制造电子装置外壳的方法。一个示例方法包括:提供第一衬底材料;提供第二衬底材料;将第一衬底材料形成为装置外壳的第一构造层(第一构造层具有第一表面和相对的第二表面);将装饰性特征形成在第一构造层的第二表面上;并且通过将第二衬底材料二次模制在装置外壳的第一构造层的第二表面上而形成装置外壳的第二构造层。第二构造层限定装置外壳的第一外表面。装饰性特征设置在装置外壳的第一构造层和装置外壳的第二构造层之间。
在具体的方法中,形成第一构造层的所述步骤包括:提供第一模具组件,所述第一模具组件包括第一型芯和第一型腔;闭合第一模具组件;并且将第一衬底材料沉积在第一模具组件中。形成所述第二构造层的步骤包括:提供第二模具组件,所述第二模具组件包括第二型腔和第二型芯;在形成装饰性特征的步骤之后将第一构造层定位在第二模具组件中;闭合第二模具组件;并且将第二衬底材料沉积在第二模具组件中。
第一型芯被成型为限定第一构造层的第一表面,并且第一型腔被成型为限定第一构造层的第二表面。第二型腔被成型为限定第二构造层的第一表面,并且第二构造层的第一表面限定装置外壳的外部外表面。
替代地,第一型腔被成型为限定第一构造层的第一表面,并且第一构造层的第一表面限定装置外壳的外部外表面。在该替代方法中,第一型芯被成型为限定第一构造层的第二表面,并且第二型芯被成型为限定第二构造层的第一表面。第二构造层的第一表面限定装置外壳的内部外表面。
在具体的示例方法中,形成装饰性特征的步骤包括:提供安装夹具;将第一构造层安装在安装夹具中(在第一构造层形成在第一模具组件中并且从第一模具组件去除之后);以及在第一构造层被安装在夹具中的情况下将装饰性特征形成在第一构造层的第二表面上。可选的,形成装饰性特征的步骤包括通过激光刻蚀、染料升华或现在已知或还有待于发现的任何另外的合适方法形成装饰性特征。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其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大致相似的元件: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外壳100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电子装置外壳100的截面透视图;
图3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方法的用于制造图1的电子装置外壳100的步骤序列的流程图;
图4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方法的用于制造图1的电子装置外壳100的步骤序列的流程图;
图5是用于制造图1的电子装置外壳100的双色注塑转台铸模机500的透视图;
图6是用于制造图1的电子装置外壳100的三工位转台铸模机600的透视图;
图7是汇总用于制造图1的电子装置外壳100的一个示例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汇总用于制造图1的电子装置外壳100的另一种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外壳900的透视图;
图10是图9的电子装置外壳900的截面透视图;
图11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方法的用于制造图9的电子装置外壳900的步骤的序列的流程图;
图12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方法的用于制造图9的电子装置外壳900的步骤的序列的流程图;
图13是用于制造图9的电子装置外壳900的双色注塑转台铸模机1300的透视图;
图14是用于制造图9的电子装置外壳900的三工位转台铸模机1400的透视图;
图15是汇总用于制造图9的电子装置外壳900的一个示例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汇总用于制造图9的电子装置外壳900的另一示例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无需硬涂层的情况下提供用于制造具有装饰性特征的装置外壳的设计和方法而克服了与现有技术相关的问题。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例如,样品部件设计)以提供对于本发明的透彻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本发明可偏离这些具体的细节实施。在另外的情况中,略去了熟知的造型实践(例如,常规优化)和装备的细节,以不会不必要地模糊本发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外壳100的透视图。外壳100包括第一构造层102、装饰性特征104和第二构造层106。第一构造层100是不透明的基层材料,在本具体示例中,该基层材料是可模制的塑料。装饰性特征104表示希望显示在外壳上的任何类型的装饰性特征(例如,商标、移画印花、标签、信息、图案等等)。在该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装饰性特征通过合适的方法,诸如例如涂覆、移印/丝网印刷、染料升华、金属真空喷镀、镀覆、激光标印等等,直接形成在第一构造层100上。虽然装饰性特征104能够通过任何合适的方法形成,但使用激光标印和染料升华技术实现了良好的结果。第二层106是透光的(例如,透明、半透明等等)塑料层,其在第一构造层102上直接形成在装饰性特征104上方。因此,装饰性特征104和第一构造层102通过第二构造层106可见。这赋予了外壳100美观的造型,并且还充当层102和装饰性特征104免受损伤(例如,擦伤、剥落、发暗等)的保护装置。
图2示出了外壳100的通过层102和层106截取的透视图,以示出图1中不可见的细节。层102包括第一表面200和相对的第二表面202。第一表面200限定外壳100的当外壳100安装在组装的装置上时不会可见的内表面。虽然未示出,但表面200可以限定不同的特征,诸如安装特征(例如,钉位凸起部、搭扣闩锁、紧固件插座等)、装配对准特征(例如,凸头/沟槽、部件凹处等等)以及支撑特征(例如,肋、支承柱等等)。层102的第二表面202通过层106可见并且提供了形成装饰性特征102和层106两者的区域。当然,装饰性特征104在第二层106之前形成在第二表面202上,使得第二层106覆盖并保护装饰性特征104。第二层106包括第一表面204,第一表面204限定外壳100的外表面。
图3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外壳100的方法的加工流程图。该示例方法通过一系列步骤300、302、304、306、308、310、312、314和316被图示。
在步骤300中,提供第一模具组件318。模具组件318包括第一芯部侧320和相关的第一空腔侧322。芯部侧320包括芯部324,芯部324成型为限定第一层102的第一表面200。空腔侧322包括空腔326,空腔326成型为限定第一层102的第二表面202。
接着,在步骤302中,模具组件318布置在闭合位置中,其中芯部侧320和空腔侧322被保持在一起。如所示的,芯部224具有比空腔326的体积稍小的体积,使得当模具组件318闭合时,空腔326的某一区域仍未被芯部326占据。
然后,在步骤304中,通过例如将不透明的塑料熔化物通过在模具组件318中形成的浇口(sprue)注入,所述熔化物被沉积到空腔326的未被占据的区域中。在塑料被沉积之后,模具组件318被保持闭合,同时沉积的塑料冷却到预定温度,在该预定温度下,沉积的塑料固化成为第一层102。
接着,在步骤306中,模具组件318被打开并且第一层102被移去。
然后,在步骤308中,第一层102通过安装夹具330保持在固定位置中,同时装饰性特征104通过装饰性特征施加装置332形成在第二表面202上。注意,装饰性特征施加装置332能够是适于施加装饰性特征的任何类型的装置或装置的组合,因此装饰性特征施加装置332仅具有特征意义上的表征。例如,装置332可以是激光标印装置、染料升华压头、机械刻蚀机和/或甚至用于施加预成型元件形式诸如粘结板的装饰性特征的拾取放置机。
在下一个步骤310中,第二模具组件334被提供,并且被装饰好的第一层102定位在第二模具组件334中,为随后的对第二层106的二次模制作准备。第二模具组件334包括芯部侧336和相关的空腔侧338。芯部侧336包括芯部340,第一层102安置在芯部340上。空腔侧338包括空腔342,空腔342成型为限定第二层106的第一表面204,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第一表面204是外壳100的外部外表面。
然后,在步骤312中,模具组件334在第一层102定位在空腔342中的状态下被闭合和夹紧。如所示的,当模具组件334闭合时,在第二表面202和空腔342的壁之间存在间距。该间距限定了第二层106在其中被模制的空间。
在下一个步骤314中,通过将透光的塑料二次模制在第一层102和装饰性特征104上形成第二层106。也就是说,透光的塑料熔化物被沉积到模具组件334内,以占据第二表面202和空腔342的壁之间的空间。然后,模具组件334被保持闭合,同时沉积的塑料冷却到预定温度,在该预定温度下,沉积的塑料固化成为第二层106。
在最后的步骤316中,模具组件334被打开,并且外壳100被移去。模具组件334的移去能够通过任何合适的装置实现,诸如,例如推顶销、人工处理等等。
如图3所示,示出了三个分离的型芯320、330、336。然而,能够使用单个型芯(例如,型芯320)执行整个步骤序列300、302、304、306、308、310、312、314和316,因此不需要从芯部移去第一层102直到完成整个过程。
图4是图示用于制造外壳100的替代方法的加工流程图。该示例方法通过一系列步骤400、402、404、406、408、410、412和414被图示。
在步骤400中,提供了第一芯部侧416和相关的第一空腔侧418。芯部侧416包括芯部420,芯部420成型为限定第一层102的第一表面200。空腔侧418包括空腔422,空腔422成型为限定第一层102的第二表面202。
接着,在步骤402中,芯部侧416和空腔侧418被组装到闭合位置,在闭合位置中,芯部420占据空腔422的某一区域。
然后,在步骤404中,不透明的塑料熔化物被沉积到空腔422的未占据的区域中。
在塑料被沉积之后,芯部侧416和空腔侧418保持在闭合位置直到沉积的塑料冷却到预定温度,在该预定温度下,沉积的塑料固化成为第一层102。
接着,在步骤406中,空腔侧418被从第一层102移去,并且装饰性特征104通过装饰性特征施加装置426形成在第二表面202上。请注意,装饰性特征施加装置426能够是适于施加装饰性特征的任何类型的装置或装置的组合,因此装饰性特征施加装置426仅具有特征意义上的表征。例如,装置426可以是激光标印装置、染料升华压头、机械刻蚀机和/或甚至用于施加预成型元件形式诸如粘结板的装饰性特征的拾取放置机。
在下一个步骤408中,第二空腔侧428被提供并且相对于第一芯部侧416定位。空腔侧428包括空腔430,空腔430成型为限定第二层106的第一表面204,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第一表面204是外壳100的外部外表面。
然后,在步骤410中,芯部侧416和空腔侧428绕第一层102被组装和布置在闭合位置。如所示的,当芯部侧416和空腔侧428布置在闭合位置时,在第二表面202和空腔430的壁之间存在间距。该间距限定第二层106在其中被模制的空间。
在下一个步骤412中,通过将透光的塑料二次模制在第一层102和装饰性特征104上形成第二层106。也就是说,透光的塑料熔化物被沉积到第二表面202和空腔430的壁之间的空间中。然后,芯部侧416和空腔侧428被保持闭合,同时沉积的塑料冷却到预定温度,在该预定温度下,沉积的塑料固化成为第二层106。
在最后的步骤414中,芯部侧416和空腔侧428被打开,并且外壳100被移去。外壳100的移去能够通过任何合适的装置实现,诸如,例如推顶销、手动方式等等。
图5示出了根据图4的方法的操作性的用以制造外壳100的双色注塑转台铸模机(double-shotrotarytablemoldingmachine)500的透视图。铸模机500包括固定式组件502、可旋转组件504和装饰性特征施加装置426。固定式组件502包括以固定方式安装在固定式支承板506上的空腔侧418和空腔侧428。可旋转组件504包括以固定方式安装在可旋转台子508上的型芯416中的两个(标注为a和b)。在机器500的各种操作阶段,固定板506相对于轴线510保持固定和对中,同时台子510绕轴线510旋转并沿轴线510移动。
提供了机器500的一示例工作循环,其中假设一个第一层102已经形成和装饰在芯部侧416b上。在被装饰的第一层102定位在芯部420b上的情况下,可旋转台子508定位成使得芯部侧416a和416b分别地在空腔侧418和428对面对准并面向空腔侧418和428。然后,通过使台子508沿着轴线510朝板506移动直到芯部420a和420b被分别定位在空腔422和430(不可见)中,台子508被布置在第一闭合位置。然后,在处于第一闭合位置的状态下,透光的塑性材料被沉积到空腔428中,覆盖先前形成和装饰的第一层102,从而形成外壳100的第二层106。同时,不透明的塑性材料被沉积在空腔418中,从而形成另一个外壳100的第一层。然后,台子508沿着轴线510移动回到打开位置,在该打开位置中,完成的外壳100被形成在芯部420b上,并且另一个外壳100的第一层102被形成在420a上。完成的外壳然后被移去,同时装饰施加装置426相对于芯部侧416定位并且将装饰性特征104施加在另一个外壳100的第一层102的第一表面202上。然后,台子508被旋转180度,使得芯部侧416a和416b分别地在空腔侧428和418对面对准并且面向空腔侧428和418。接着,通过使台子508沿着轴线510朝板506移动直到芯部420a和420b被分别定位在空腔430和422(不可见)中,台子508被布置在第二闭合位置。然后,在处于第二闭合位置的状态下,透光的塑性材料被沉积到空腔428中,覆盖先前形成和装饰的第一层102,从而形成外壳100的第二层106。同时,不透明的塑性材料被沉积在空腔418中,从而形成又一个外壳100的又一个第一层。然后,台子508沿着轴线510移动回到打开位置,在该打开位置中,完成的外壳100被形成在芯部420a上,并且另一个外壳的第一层102被形成在芯部420b上。完成的外壳100然后被移去,同时装饰施加装置426将装饰性特征104施加在将最终经历相同循环的又一个第一层102上。
图6示出了根据图4的方法的操作性的用以制造外壳100的三工位转台铸模机(three-positionrotarytablemoldingmachine)600的透视图。铸模机600包括回转工作台602,三个相同的型芯416a、416b和416c被固定安装在回转工作台602上。回转工作台602操作性的通过绕轴线604旋转而相继从第一位置变化到第二位置并且然后变化到第三位置。当芯部被布置在第一位置中时,其与空腔侧418对准,从而形成第一层102。当芯部被布置在第二位置中时,其与装饰性特征施加装置426对准,从而将装饰性特征形成在先前形成的第一层102上。当芯部被布置在第三位置中时,其与空腔侧428对准,从而在先前形成的和装饰的第一层102上形成第二层106。
提供了机器600的示例工作循环。首先,台子604被布置使得芯部侧416a处于第一位置、芯部侧416b处于第二位置、并且芯部侧416c处于第三位置。空腔侧418与芯部侧416组装,并且不透明的塑料被沉积到空腔422中以在芯部420a上形成第一层102。然后,在不透明的塑料固化之后,空腔侧418被升高离开第一层102和芯部侧416a。然后,台子602被调整某个角度使得芯部侧416a处于第二位置、芯部侧416b处于第三位置、并且芯部侧416c处于第一位置。一旦形成有层102的芯部侧416a处于第二位置,则装饰性特征施加装置426将装饰性特征104施加在第一层106的第一表面202上。在形成装饰性特征104之后,台子602被调整另一角度,使得芯部侧416a处于第三位置。然后,空腔侧428被组装到芯部侧416a上,并且透光的材料被沉积在空腔430中从而将第二层106二次模制在被装饰的第一层102上。然后,空腔侧428被升起,并且完成的外壳100被移去。注意,台子106包括三个芯部侧使得能够同时制造三个不同的外壳100。例如,在第一层正形成在一个空腔上的情况下,在第二空腔上的另一个第一层可在第二位置处进行装饰,并且定位在第三芯部上的又一个装饰的第一层可进行第二层的二次模制。因此,当机器500满负荷运行时,每次台子604从一个角度转换到下一个角度时,能够产出完成的外壳。
图7是汇总用于制造装置外壳的一个方法700的流程图。在第一步骤702中,提供了不透明材料。然后,在第二步骤704中,提供了透光的材料。接着,在第三步骤706中,提供第一模具组件。然后,在第四步骤708中,提供第二模具组件。接着,在第五步骤710中,不透明材料被沉积在第一模具组件中以形成第一外壳层。然后,在第六步骤712中,装饰性特征被形成在第一外壳层的第一表面上。接着,在第七步骤714中,第一外壳层被定位在第二模具组件中。然后,在第八步骤716中,透光的材料被沉积在第二模具组件中。接着,在第九步骤718中,透光的材料被直接二次模制在装饰性特征上以在第一外壳层上形成第二外壳层。最后,在第十步骤720中,外壳被从第二模具组件移去。
图8是汇总用于制造装置外壳的另一种方法800的流程图。在第一步骤802中,提供了不透明材料。然后,在第二步骤804中,提供了透光的材料。接着,在第三步骤806中,提供了模具的第一芯部侧。然后,在第四步骤808中,提供了模具的第一空腔侧。接着,在第五步骤810中,提供了模具的第二空腔侧。然后,在第六步骤812中,第一空腔侧和第一芯部侧被组装以形成第一闭合的模具组件。接着,在第七步骤814中,不透明材料被沉积在第一模具组件中以形成第一外壳层。然后,在第八步骤816中,第一空腔侧被从第一芯部侧移去以暴露第一外壳层的第一表面。接着,在第九步骤818中,装饰性特征被形成在第一外壳层的第一表面上。然后,在第十步骤820中,第二空腔侧和第一芯部侧被组装到一起以形成围绕第一外壳层的二次模制组件。接着,在第十一步骤822中,透光的材料被沉积在二次模制组件中以在装饰性特征和第一外壳层上形成第二外壳层。然后,在第十二步骤824中,二次模制组件被打开。最后,在第十三步骤826中,外壳被从二次模制组件移去。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外壳900的透视图。外壳900包括第一构造层902、装饰性特征904和第二构造层906。第一构造层902由透光的材料构成,在该具体的示例中,透光的材料是可模制的塑料。装饰性特征904通过一些合适的方法诸如例如涂覆、移印/丝网印刷、染料升华、金属真空喷镀、镀覆、激光标印等等直接形成在第一构造层902上。第二层906是不透明的塑料层,该塑料层直接形成在第一构造层902上,覆盖装饰性特征904。因此,装饰性特征904和第二层906通过第一构造层902可见。这赋予了外壳900有吸引力的外观,并且另外充当保护层906和装饰性特征904的装置。
图10示出了通过层902和层906截取的外壳900的透视图,以显示图9中不可见的细节。层902包括第一表面1000和相对的第二表面1002。第一表面1000提供形成装饰性特征904和层906两者的区域。当然,装饰性特征904在第二层906之前形成在第一表面1000上。第二表面1002限定外壳900的外表面。第二层906包括第一表面1004,第一表面1004限定外壳900的内表面。虽然未示出,但是表面1004可以限定不同的特征,诸如安装特征(例如,钉位凸起部、搭扣闩锁、紧固件插座等)、装配对准特征(例如,凸头/沟槽、部件凹处等等)以及支撑特征(例如,肋、支承柱等等)。
图11是图示用于制造外壳900的示例方法的加工流程图。该示例方法通过步骤序列1100、1102、1104、1106、1108、1110、1112、1114和1116被图示。
在步骤1100中,提供第一模具组件1118。模具组件1118包括第一空腔侧1120和相关的第一芯部侧1122。空腔侧1120包括空腔1124,空腔1124成型为限定第一层902的第二表面1002。芯部侧1122包括芯部1126,芯部1126成型为限定第一层902的第一表面1000。
接着,在步骤1102中,模具组件1118被布置在闭合位置,在闭合位置中,空腔侧1120和芯部侧1122联接在一起。如所示的,芯部1126具有比空腔1124的体积稍小的体积,从而当模具组件1118被闭合时,空腔1124的某一区域保持未被芯部1126占据。
然后,在步骤1104中,通过例如将透光的塑性材料1128通过在模具组件1118中形成的浇口注入,材料1128被沉积到空腔1124的未被占据的区域中。在塑料被沉积之后,模具组件1118被保持闭合,同时沉积的塑料冷却到预定温度,在该预定温度下,沉积的塑料固化成为第一层902。
接着,在步骤1106中,模具组件1118被打开,并且第一层902被从空腔1124移去。
然后,在步骤1108中,第一层902被安装夹具1130保持在固定位置,同时装饰性特征904通过装饰性特征施加装置1132形成在第一表面1000上。
在下一个步骤1110中,提供第二模具组件1134,并且装饰的第一层902被定位在第二模具组件1134中。第二模具组件1134包括空腔侧1136和相关的芯部侧1138。空腔侧1136包括空腔1140,第一层902安置在空腔1140中。芯部侧1138包括芯部1142,芯部1142成型为限定第二层906的第一表面1004,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第一表面1004是外壳900的内部外表面。
然后,在步骤1112中,在第一层902定位在空腔1140中的状态下,模具组件1134被闭合并夹紧。如所示的,当模具组件1134被闭合时,在第一表面1000和芯部1142的壁之间存在间距。该间距限定第二层906在其中被模制的空间。
在下一个步骤1114中,通过将不透明材料二次模制在第一层902的第一表面1000上形成第二层906,从而覆盖装饰性特征904。也就是说,熔化的不透明塑料被沉积到模具组件1134中,以占据第一表面1000和芯部1142的壁之间的空间。然后,模具组件1134被保持闭合,同时沉积的塑料冷却到预定温度,在该预定温度下,沉积的塑料固化成为第二层906。
在最后的步骤1116中,模具组件1134被打开,并且外壳900被从空腔1140移去。模具组件1134的移去能够通过任何合适的装置实现,诸如,例如推顶销、人工处理等等。
图12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外壳900的方法的加工流程图。该示例方法通过步骤序列1200、1202、1204、1206、1208、1210、1212和1214图示。
在方法1200中,提供第一空腔侧1216和相关的第一芯部侧1218。空腔侧1216包括空腔1220,空腔1220成型为限定第一层902的第二表面1002。芯部侧1218包括芯部1222,芯部1222成型为限定第一层902的第一表面1000。
接着,在步骤1202中,空腔侧1216和芯部侧1218被组装到闭合位置,在该闭合位置中,芯部1222占据空腔1220的某一区域。
然后,在步骤1204中,透光的材料1224被沉积到空腔1220的未被占据的区域中。
在塑料被沉积之后,空腔侧1216和芯部侧1218保持在闭合位置,直到沉积的塑料冷却到预定温度,在该预定温度下,沉积的塑料固化成为第一层902。
接着,在步骤1206中,芯部侧1218被从第一层902移去,并且装饰性特征904通过装饰性特征施加装置1226形成在第一表面1000上。
在下一个步骤1208中,第二芯部侧1228被提供并且相对于第一空腔侧1216定位。芯部侧1228包括芯部1230,芯部1230成型为限定第二层906的第一表面1004,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第一表面1004是外壳900的内部外表面。具体地,表面1004是相对于实际模制的部件900的两个外表面(1002和1004)中的一个,但被设置在外壳的内侧上。
然后,在步骤1210中,空腔侧1216和芯部侧1228绕第一层902被组装和布置在闭合位置。如所示的,当空腔侧1216和芯部侧1228布置在闭合位置时,在第一表面1000和空腔1230的壁之间存在间距。该间距限定第二层906在其中被模制的空间。
在下一个步骤1212中,通过将不透明材料二次模制在第一层902的第一表面1000和装饰性特征904上形成第二层906。也就是说,不透明材料被沉积到第一表面1000和芯部1230的壁之间的空间中。然后,空腔侧1216和芯部侧1228被保持闭合,同时沉积的塑料冷却到预定温度,在该预定温度下,沉积的塑料固化成为第二层906。
在最后的步骤1214中,空腔侧1216和芯部侧1228被打开,并且外壳900被移去。外壳900的移去能够通过任何合适的装置实现,诸如,例如推顶销、人工处理等等。
图13示出了根据图12的方法的操作性的用以制造外壳900的双色注塑转台铸模机1300的透视图。铸模机1300包括固定式组件1302、可旋转组件1304和装饰性特征施加装置1226。固定式组件1302包括固定安装在固定式支承板1306上的芯部侧1218和1228。可旋转组件1304包括固定安装在可旋转台子1308上的型腔1216中的两个(标示为a和b)。在机器1300的不同的操作阶段,固定板1306相对于轴线1310保持固定和对中,同时台子1308绕轴线1310旋转并沿轴线1310移动。
提供了机器1300的一示例工作循环,其中假设一个第一层902已经形成和装饰在空腔侧1216b上。在被装饰的第一层902定位在空腔1220b中的情况下,可旋转台子1308定位成使得空腔侧1216a和1216b分别地在芯部侧1218和1228对面对准并面向芯部侧1218和1228。然后,通过将台子1308沿着轴线1310朝板1306移动直到芯部1222和1230分别地定位在空腔1220a和1220b中,台子1308被布置在第一闭合位置。然后,在处于第一闭合位置的状态下,不透明材料被沉积到空腔1220b中,覆盖先前形成和装饰的第一层902,从而形成外壳900的第二层906。同时,透光的材料被沉积在空腔1220a中,从而形成另一个外壳900的第一层902。然后,台子1308被沿着轴线1310移动回到打开位置,在打开位置中,完成的外壳900形成在空腔1220b中,并且另一个外壳900的第一层902形成在空腔1220a中。然后移去完成的外壳,同时装饰施加装置1226被相对于空腔侧1216a定位并将装饰性特征904施加在第一层902的第一表面1000上。然后,台子1308被旋转180度使得空腔侧1216a和1216b分别地在空腔侧1228和1218对面对准并且面向空腔侧1228和1218。接着,通过将台子1308沿着轴线1310朝板1306移动直到芯部1230和1222分别地定位在空腔1220a和1220b中,台子1308被布置在第二闭合位置。然后,在处于第二闭合位置的状态下,不透明材料被沉积到空腔1220a中,覆盖先前形成和装饰的第一层902,从而形成外壳900的第二层906。同时,透光的材料被沉积在空腔1220b中,从而形成另一个外壳900的另一个第一层902。然后,台子1308沿着轴线1310移动回到打开位置,在打开位置中,完成的外壳900形成在空腔1220a中,并且另一个外壳的第一层902形成在空腔1220b中。然后移去完成的外壳900,同时装饰施加装置1226将装饰性特征904施加在最终将进行相同循环的又一个第一层902上。
图14示出了根据图12的方法的操作性的用以制造外壳900的三工位转台铸模机1400的透视图。铸模机1400包括回转工作台1402,三个相同的型腔1216a、1216b和1216c固定安装在回转工作台1402上。回转工作台1402可操作的通过绕轴线1404旋转而从第一位置相继变化到第二位置并且然后变化到第三位置。当空腔被布置在第一位置时,其与芯部侧1218对准,从而形成第一层902。当空腔被布置在第二位置时,其与装饰性特征施加装置1226对准,从而便于装饰性特征904在先前形成的第一层902上的成型。当空腔布置在第三位置时,其与芯部侧1228对准,以在先前形成和装饰的第一层902的第一表面1000上形成第二层906。
提供了机器1400的示例工作循环。首先,台子1402被布置使得空腔侧1216a处于第一位置、空腔侧1216b处于第二位置、并且空腔侧1216c处于第三位置。芯部侧1218与空腔侧1216a组装,并且不透明材料被沉积到空腔1220a中从而形成第一层902。然后,在不透明材料固化之后,芯部侧1218被升高离开第一层902和空腔侧1216a。然后,台子1402被旋转使得空腔侧1216a处于第二位置、空腔侧1216b处于第三位置、并且空腔侧1216c处于第一位置。一旦其中形成有层902的空腔侧1216a处于第二位置,装饰性特征施加装置1226将装饰性特征904施加在第一层902的第一表面1000上。在装饰性特征904形成之后,台子1402被再次旋转使得空腔侧1216a处于第三位置。然后,芯部侧1228被组装到空腔侧1216a上,并且不透明材料被沉积在空腔1220a中,从而将第二层906二次模制在装饰的第一层902上。然后,芯部侧1228被升起,并且完成的外壳900被移去。
注意,台子1402包括三个芯部侧使得能够同时制造三个不同的外壳900。例如,在第一层正形成一个空腔中的情况下,在第二空腔中的另一个第一层在第二位置处进行装饰,并且定位在第三空腔中的又一个装饰的第一层进行第二层的二次模制。因此,当机器1400满负荷运行时,每次台子1402从一个位置转换到下一个位置时,能够产出完成的外壳。
图15是汇总用于制造装置外壳的一个示例方法1500的流程图。在第一步骤1502中,提供了不透明材料。然后,在第二步骤1504中,提供了透光的材料。接着,在第三步骤1506中,提供第一模具组件。然后,在第四步骤1508中,提供第二模具组件。接着,在第五步骤1510中,透光的材料被沉积在第一模具组件中以形成第一外壳层。然后,在第六步骤1512中,装饰性特征被形成在第一外壳层的第一表面上。接着,在第七步骤1514中,第一外壳层被定位在第二模具组件中。然后,在第八步骤1516中,不透明材料被沉积在第二模具组件中。接着,在第九步骤1518中,不透明材料被直接二次模制在装饰性特征上以在第一外壳层上形成第二外壳层。最后,在第十步骤1520中,外壳被从第二模具组件移去。
图16是汇总用于制造装置外壳的另一示例方法1600的流程图。在第一步骤1602中,提供了不透明材料。然后,在第二步骤1604中,提供了透光的材料。接着,在第三步骤1606中,提供了模具的第一空腔侧。然后,在第四步骤1608中,提供了模具的第一芯部侧。接着,在第五步骤1610中,提供了模具的第二芯部侧。然后,在第六步骤1612中,第一芯部侧和第一空腔侧被组装以形成第一闭合的模具组件。接着,在第七步骤1614中,透光的材料被沉积在第一模具组件中以形成第一外壳层。然后,在第八步骤1616中,第一芯部侧被从第一空腔侧移去以暴露第一外壳层的第一表面。接着,在第九步骤1618中,装饰性特征被形成在第一外壳层的第一表面上。然后,在第十步骤1620中,第二芯部侧和第一空腔侧被组装到一起以形成围绕第一外壳层的二次模制组件。接着,在第十一步骤1622中,不透明材料被沉积在二次模制组件中以在装饰性特征和第一外壳层上形成第二外壳层。然后,在第十二步骤1624中,二次模制组件被打开。最后,在第十三步骤1626中,外壳被从二次模制组件移去。
现在完成了对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许多描述的特征可被替代、改变或略去。例如,在示例之外的电子外壳能够用本发明的原理制成。甚至,本发明可用于制造电子外壳以外的产品(玩具、游戏、装运箱等等)。所示具体实施方式的这些以及其它偏差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尤其考虑到以前的公开。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要求2009年12月11日由同一发明人提交的标题为“用于装饰塑性件的二次模制的系统和方法(SystemandMethodForOvermoldingOfDecoratedPlasticParts)”的待审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1/285,772序列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合并于此作为参考。

Claims (18)

1.一种电子装置外壳,包括:
第二构造层,所述第二构造层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二构造层是透光的;
装饰性特征,所述装饰性特征形成在所述第二构造层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使得所述第二构造层具有所述装饰性特征并且是透光的;和
第一构造层,所述第一构造层直接形成在所述第二构造层的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构造层通过二次模制形成在所述装饰性特征之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外壳,其中:
所述第一构造层是不透明的;
所述第一构造层通过模制形成;
所述第二构造层的所述第二表面限定所述电子装置外壳的外部外表面;
所述第一构造层限定所述电子装置外壳的与所述电子装置外壳的所述外部外表面相对的内部外表面;并且
所述装饰性特征通过激光标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外壳,其中所述装饰性特征通过所述第二构造层可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外壳,其中所述第一构造层通过所述第二构造层可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外壳,其中所述第一构造层是不透明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外壳,其中所述第二构造层限定所述电子装置外壳的外部外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外壳,其中所述第一构造层由塑料构成并且通过模制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外壳,其中所述装饰性特征通过激光标印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外壳,其中所述装饰性特征通过染料升华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外壳,其中所述第一构造层是透光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外壳,其中所述第二构造层的所述第二表面限定所述电子装置外壳的外部外表面。
12.一种用于制造电子装置外壳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衬底材料,其中所述第一衬底材料是透光的;
提供第二衬底材料;
将所述第一衬底材料形成为所述装置外壳的第一构造层,所述第一构造层具有第一表面和相对的第二表面;
将装饰性特征形成在所述装置外壳的所述第一构造层的所述第二表面上,使得所述第一构造层具有所述装饰性特征并且是透光的;以及
通过将所述第二衬底材料二次模制在所述装置外壳的所述第一构造层的所述第二表面上,形成所述装置外壳的第二构造层,所述第二构造层限定所述装置外壳的内部外表面,所述装饰性特征布置在所述装置外壳的所述第一构造层和所述装置外壳的所述第二构造层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第一构造层的步骤包括:
提供第一模具组件,所述第一模具组件包括第一型芯和第一型腔;
闭合所述第一模具组件;以及
将所述第一衬底材料沉积在所述第一模具组件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第二构造层的步骤包括:
提供第二模具组件,所述第二模具组件包括第二型腔和第二型芯;
在形成所述装饰性特征的步骤之后将所述第一构造层定位在所述第二模具组件中;
闭合所述第二模具组件;以及
将所述第二衬底材料沉积在所述第二模具组件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型腔被成型为限定所述第一构造层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构造层的所述第一表面限定所述装置外壳的外部外表面;
所述第一型芯被成型为限定所述第一构造层的所述第二表面;以及
所述第二型芯被成型为限定所述第二构造层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构造层的所述第一表面限定所述装置外壳的内部外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装饰性特征的步骤包括:
提供安装夹具;
在所述第一构造层形成在所述第一模具组件中并且从所述第一模具组件去除之后,将所述第一构造层安装在所述安装夹具中;以及
在所述第一构造层安装在所述夹具中的情况下,将所述装饰性特征形成在所述第一构造层的所述第二表面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装饰性特征的步骤包括通过激光刻蚀形成所述装饰性特征。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装饰性特征的步骤包括通过染料升华形成所述装饰性特征。
CN201080063520.7A 2009-12-11 2010-12-13 用于装饰塑性件的二次模制的系统和方法 Active CN1028694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8577209P 2009-12-11 2009-12-11
US61/285,772 2009-12-11
PCT/US2010/003152 WO2011071539A1 (en) 2009-12-11 2010-12-13 System and method for overmolding of decorated plastic part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69492A CN102869492A (zh) 2013-01-09
CN102869492B true CN102869492B (zh) 2015-11-25

Family

ID=44145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3520.7A Active CN102869492B (zh) 2009-12-11 2010-12-13 用于装饰塑性件的二次模制的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52292B2 (zh)
EP (1) EP2509770B1 (zh)
CN (1) CN102869492B (zh)
WO (1) WO20110715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56319B2 (en) * 2009-08-28 2013-10-15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Laser etched trim
CN102686057A (zh) * 2011-03-18 2012-09-19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壳体及其制作方法
US8624111B2 (en) * 2011-06-21 2014-01-07 A.G. Findings & Mfg. Co. Multilayer portable device case and method therefor
US9956704B2 (en) 2012-04-19 2018-05-01 Kohler Co. Decorated rigid panel
US9539749B2 (en) 2012-05-15 2017-01-10 Blackberry Limited Formable inserts and related methods
US9476247B2 (en) 2013-03-14 2016-10-25 Kohler Co. Shower threshold and methods of implementation
JP6371100B2 (ja) * 2014-04-23 2018-08-08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二色成形法
DE102014210843A1 (de) * 2014-06-06 2015-12-17 Robert Bosch Gmbh Gehäus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Gehäuses und Spritzgieß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s Gehäuses
US20160374488A1 (en) * 2015-06-26 2016-12-29 Modern Packaging Llc Overmolded low cost cutlery
DE102015120876A1 (de) * 2015-12-02 2017-06-08 Novem Car Interior Design Gmbh Formteil, insbesondere als Formteil ausgebildetes Dekorteil und/oder Verkleidungsteil für einen Fahrzeuginnenraum und ein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Formteils
CN105599327B (zh) * 2016-02-29 2018-03-16 清远市鑫叶新型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空腔结构装饰线板的制备工艺
CN107618133B (zh) * 2016-07-14 2019-09-20 书香门地(上海)美学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镶钻地板的成型设备及其制作方法
JP6441271B2 (ja) * 2016-08-23 2018-12-19 株式会社名機製作所 金型回転式射出成形機および金型回転式射出成形機の金型交換方法
US20180065780A1 (en) * 2016-09-06 2018-03-08 Samsonite Ip Holdings S.Àr.L. Case with internal graphic
WO2020050844A1 (en) * 2018-09-06 2020-03-1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ecorated panel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US11090876B2 (en) 2018-09-18 2021-08-17 Flex Ltd. Assembly of sub-components by compression molding
US11200385B2 (en) 2018-09-27 2021-12-14 Apple Inc. Electronic card having an electronic interface
US11571766B2 (en) * 2018-12-10 2023-02-07 Apple Inc. Laser marking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through a cover
US11299421B2 (en) 2019-05-13 2022-04-12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enclosure with a glass member having an internal encoded marking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6205A (zh) * 2000-09-15 2002-07-03 诺基亚移动电话有限公司 装饰性注射模制产品及其生产方法
CN1504268A (zh) * 2002-12-04 2004-06-16 肖特・格拉斯公司 具有装饰性外观和功能层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05737A (zh) * 2006-01-21 2007-07-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外壳及外壳的制造方法
CN101005738A (zh) * 2006-01-21 2007-07-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外壳及其制造方法
CN101357501A (zh) * 2007-07-31 2009-02-04 金利祐兴股份有限公司 使成品具有金属质感的模内射出成型方法及该成品
CN101396858A (zh) * 2007-09-28 2009-04-01 高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模内装饰射出成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37532B1 (fr) * 1988-08-22 1991-05-31 Claveau Patrick Procede pour la fabrication de plaques en un materiau composite et plaques ainsi obtenues; notamment pour confectionner une monture de lunettes
DE29701125U1 (de) * 1997-01-23 1997-03-20 Christophery GmbH, 58644 Iserlohn Plakette
US6492589B1 (en) * 2000-08-31 2002-12-10 Ericsson Inc. Electronics enclosure utilizing thermal insulating ceramic coating
US7003267B2 (en) 2002-05-14 2006-02-21 Siemens Communications, Inc. Internal part design, molding and surface finish for cosmetic appearance
US20070048470A1 (en) 2005-08-16 2007-03-01 Apple Computer, Inc. Housing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formed by doubleshot injection molding
US8024016B2 (en) * 2006-07-18 2011-09-20 Lg Electronics Inc.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7829258B2 (en) * 2008-01-22 2010-11-09 Appleton Papers Inc. Laser coloration of coated substrates
CN101497251A (zh) * 2008-02-01 2009-08-05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壳体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6205A (zh) * 2000-09-15 2002-07-03 诺基亚移动电话有限公司 装饰性注射模制产品及其生产方法
CN1504268A (zh) * 2002-12-04 2004-06-16 肖特・格拉斯公司 具有装饰性外观和功能层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05737A (zh) * 2006-01-21 2007-07-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外壳及外壳的制造方法
CN101005738A (zh) * 2006-01-21 2007-07-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外壳及其制造方法
CN101357501A (zh) * 2007-07-31 2009-02-04 金利祐兴股份有限公司 使成品具有金属质感的模内射出成型方法及该成品
CN101396858A (zh) * 2007-09-28 2009-04-01 高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模内装饰射出成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69492A (zh) 2013-01-09
WO2011071539A1 (en) 2011-06-16
EP2509770C0 (en) 2023-06-07
EP2509770A4 (en) 2017-06-14
EP2509770B1 (en) 2023-06-07
US8552292B2 (en) 2013-10-08
US20110180294A1 (en) 2011-07-28
EP2509770A1 (en) 2012-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69492B (zh) 用于装饰塑性件的二次模制的系统和方法
CN101005737A (zh) 外壳及外壳的制造方法
US7858013B2 (en) Injection molding method
US20070172664A1 (en) Cov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I606911B (zh) 射出成形機及其使用的表面裝飾模具
JP5217941B2 (ja) 成形部品及び成形部品の製造方法
JP4054040B2 (ja) 成形同時加飾成形品及び成形同時加飾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CN201559465U (zh) 一种注塑产品
CN101850591A (zh) 模内装饰成型方法及模制品
CN101143479A (zh) 一种双色标牌的成型方法
TW201718217A (zh) 射出成形方法及由該方法製造的成形品
EP1132189A1 (en)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injection moulding
KR20100107182A (ko) 사출방법
KR101332533B1 (ko) 인몰드 장식 필름을 이용한 인서트 사출방법
US20100096771A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injection-molded product
JPH0699458A (ja) 両面転写射出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及び成形金型並びに射出成形品
CN210405394U (zh) 一种用于电子产品的双色内镜像软胶保护壳
KR100496593B1 (ko) 자개가 박힌 성형물품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2011156771A (ja) 2色成形加飾品形成金型、2色成形加飾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2色成形加飾品
CN202005074U (zh) 壳体结构
JP2006076167A (ja) 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及び成形品
CN202005080U (zh) 双色壳体结构
JP5895617B2 (ja) インサート成形物の製造方法
JP5637224B2 (ja) 成形部品、電子機器及び成形部品の製造方法
JP7154123B2 (ja) レーダカバ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Qin Jichen

Inventor after: C.R. Hill

Inventor after: S. Nalotamo

Inventor after: Li Wubing

Inventor after: Wu Xiaoquan

Inventor after: Z.Wang

Inventor before: J.Qin

Inventor before: C.R. Hill

Inventor before: S. Nalotamo

Inventor before: L. Li Wubing

Inventor before: S.Wu

Inventor before: Z.Wan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QIN JUN CHARLES R. HILL S. NALUO TAMO LI WUBING S. WU WANG ZHAOCHENG TO: QIN JICHEN CHARLES R. HILL S. NALUO TAMO LI WUBING WU XIAOQUAN WANG ZHAOCHENG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