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57934B - 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57934B CN102857934B CN201110190226.9A CN201110190226A CN102857934B CN 102857934 B CN102857934 B CN 102857934B CN 201110190226 A CN201110190226 A CN 201110190226A CN 102857934 B CN102857934 B CN 1028579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ell
- cooperation
- cooperation set
- selection
- networ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04J11/005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using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recep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7—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access poi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和装置,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其中该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其中传输方式为联合处理或合作调度/波束赋形;以及针对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根据与之相适应的合作集合选择机制来选择合作集合。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考虑不同传输方式的传输特点,选择合理的合作集合来进行合作多点传输,从而能够提高系统吞吐量并达到性能和负载的有效平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和装置,特别是在例如LTE-A(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长期演进-高级)系统中合作多点传输下的合作集合选择方法。
背景技术
合作多点(CoMP,Coordinated Multi-Point)传输被视为LTE-A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扩大小区内高速传输区域的范围,有效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吞吐量及适当地提高系统的总体吞吐量。相对于传统的用户终端仅被一个传输节点(基站或其他具有数据收发功能的实体)服务的情况,合作多点传输是指通过多个物理上分开的传输节点间的动态协调和合作,使其能够同时为用户终端提供控制和数据传输的服务。
目前主要有两种合作多点传输方式:联合处理(JP,Joint Processing)和合作调度/波束赋形(CB/CS,Coordinated Scheduling/Beamforming)。联合处理是指待传输的数据存在于每个传输节点处,其又可进一步分为联合传输(JT,Joint Transmission)和动态小区选择(DCS,Dynamic Cell Selection)。联合传输是指在同一时刻,从多个传输节点同时传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这意味着到同一个终端的数据是从多个传输节点处同时进行传输的,以提高接收数据的信号质量或消除其他终端的干扰。动态小区选择是指在同一时刻,PDSCH仅从一个传输节点处传输。合作调度/波束赋形是指数据仅存在于服务小区,但是用户的调度和波束赋形的决策是根据合作集合内的所有小区的相关信息而共同决定的。
由上述可见,无论是对于联合处理还是合作调度/波束赋形,都有合作集合的存在。具体而言,对于联合处理,合作集合是指直接参与数据传输的传输节点集合或者间接参与数据传输的集合(对于动态小区选择的数据传输方式,数据传输是由多个传输节点合作动态完成的,虽然每次只有一个传输节点进行数据传输)。对于合作调度/波束赋形,合作集合是指共享该小区的调度和波束赋形决策的小区的集合。从理论上来说,合作集合越大,所带来的性能增益可能越多。然而从性价比的角度考虑,合作集合越大,需要在合作集合间传输的数据量也越多,尤其是对于联合处理的传输方式,合作集合间传递的将不仅仅是小区间的控制信息,而且还包括大量的待传输数据,对于合作集合间如果采用的不是高容量、低延迟的物理链路而言,这会导致合作集合间的数据传输延迟,从而影响合作多点传输决策的实时性和有效性,进而影响性能。可见如何合理地选择合作集合,从而达到性能和负载的有效平衡,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发明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但是,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发明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用来确定本发明的关键性部分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用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关于本发明的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给出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情形,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和装置,其可以解决或减轻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合作集合选择方法,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其中传输方式为联合处理或合作调度/波束赋形;以及针对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根据与之相适应的合作集合选择机制来选择合作集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合作集合选择装置,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合作集合选择装置包括:传输方式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其中传输方式为联合处理或合作调度/波束赋形;以及合作集合选择单元,用于针对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根据与之相适应的合作集合选择机制来选择合作集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用于实现上述合作集合选择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产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记录有用于实现上述合作集合选择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代码。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考虑不同传输方式的传输特点,选择合理的合作集合来进行合作多点传输,从而能够提高系统吞吐量并达到性能和负载的有效平衡。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可以通过参考下文中结合附图所给出的详细描述而得到更好的理解,其中在所有附图中使用了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者相似的部件。所述附图连同下面的详细说明一起包含在本说明书中并产生说明书的一部分,用来进一步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和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合作集合选择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合作调度/波束赋形下针对同构网络的合作集合选择的示例性示意图;
图3示出了合作调度/波束赋形下针对异构网络的合作集合选择的示例性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合作集合选择装置的框图。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附图中的元件仅仅是为了简单和清楚起见而示出的,而且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例如,附图中某些元件的尺寸可能相对于其它元件放大了,以便有助于提高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理解。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进行描述。为了清楚和简明起见,在说明书中并未描述实际实施方式的所有特征。然而,应该了解,在开发任何这种实际实施例的过程中必须做出很多特定于实施方式的决定,以便实现开发人员的具体目标,例如,符合与系统及业务相关的那些限制条件,并且这些限制条件可能会随着实施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此外,还应该了解,虽然开发工作有可能是非常复杂和费时的,但对得益于本公开内容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种开发工作仅仅是例行的任务。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发明,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密切相关的装置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发明关系不大的其它细节。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合作集合选择方法。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合作集合选择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可以包括传输方式确定步骤S110以及合作集合选择步骤S120。
首先,在传输方式确定步骤S110中,确定该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其中传输方式为联合处理(JP)或合作调度/波束赋形(CB/CS)。具体地说,可以例如通过读取系统的配置信息等方式来确定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
接下来,在合作集合选择步骤S120中,针对该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考虑到该传输方式的传输特点,根据与之相适应的合作集合选择机制来选择合作集合。
优选地,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包括同构网络和异构网络,在合作集合的选择中,进一步根据同构网络和异构网络的不同干扰特性,采用针对同构网络或异构网络的合作集合选择机制。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合作集合选择方法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上面描述的启示下,考虑到不同传输方式各自的传输特点和/或同构网络和异构网络的不同干扰特性,设计出相应的合作集合选择机制。下面将给出考虑到不同传输方式各自的特点和/或同构网络和异构网络的不同干扰特性而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合作集合选择机制来选择合作集合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本发明不应局限于下面的具体实施例。
合作调度/波束赋形下的合作集合选择
在合作调度/波束赋形下的合作集合指的是为调度/波束赋形决策的制订提供各自传输节点的调度/波束赋形信息的传输节点集合。在合作集合的选择方式上分为基于小区和基于终端的。基于小区的合作集合是指,在某个小区覆盖范围内的所有终端其合作集合都是相同的。基于终端的合作集合是指,针对不同的终端,为其选择特定的合作集合,每个终端的合作集合可能是不相同的。从性能上而言,基于终端的合作集合的选择能够达到更好的性能,然而却需要更多的基站与终端之间的交互。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因此下面将分别描述这两种方式下的合作集合的选择。
1)基于小区的合作集合选择
对于同构网络:针对当前处理小区,根据距离准则,选择与该小区的距离小于预定距离阈值的小区作为合作集合。具体地说,对于当前处理小区j,其候选的合作小区集合CandidateCellSet(j)由符合下列条件的小区组成:则i∈CandidateCellSet(j),i是任意的一个小区,dist(i,j)表示计算小区i和小区j的中心物理距离,MaxDist表示最大的物理距离阈值,该值的设定可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测量得到。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2所示,当前处理小区(图2中的中心小区)的合作集合由其相邻小区(图2中的带斜纹小区)以及相邻小区的相邻小区(图2中的带竖纹小区)构成。对于位于小区边缘的用户终端而言,由于距离传输节点较远,其接收的信号衰减较大,同时来自相邻小区的干扰也很严重,合作调度/波束赋形的重点就是避免相邻的小区用户终端分配到相同的资源(时间、频率、空间资源),因此相邻小区(图2中的带斜纹小区)的相关调度信息是肯定需要共享的。而对位于中心小区但靠近带斜纹小区的终端和位于带斜纹小区但靠近带竖纹小区的终端进行联合调度的结果,可能会影响位于带竖纹小区的终端性能。因此如果将相邻小区的相邻小区(图2中的带竖纹小区)的相关调度信息进行共享,将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总体吞吐量。
对于异构网络:在基于距离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当前处理小区为宏小区或者是微小区、以及宏小区与微小区是否使用相同的小区编号,选择合作集合。
在一个示例中,若宏小区与处于此宏小区覆盖范围内的小型基站(Pico cell)或射频发射装置(RRH,Remote Radio Head)使用同一个小区识别码(Cell ID),此时该宏小区与这些小型基站或射频发射装置的资源是共享的,可将其视为同一个小区(虽然对于这些资源的使用方式可能会不同)。则该宏小区的合作集合例如可以由其相邻宏小区及这些宏小区内的小型基站和射频发射装置所形成的小区,以及这些相邻宏小区的相邻宏小区组成。如图3所示,宏小区1与位于其覆盖范围内的三个微小区使用同一个小区识别码,则其合作集合由其相邻宏小区(宏小区2和3)以及这些宏小区内的所有微小区,以及其相邻宏小区的相邻宏小区(宏小区4)组成。
若宏小区与处于此宏小区覆盖范围内的小型基站(Pico cell)或射频发射装置(RRH,Remote Radio Head)使用不同的小区识别码(Cell ID),此时该宏小区与这些小型基站或射频发射装置的资源是复用的,可将其视为不同的小区(对于这些资源的使用方式可能会不同)。则该宏小区的合作集合可以例如由其覆盖范围内的小型基站和射频发射装置形成的小区,相邻宏小区及这些宏小区内的小型基站和射频发射装置所形成的小区,以及这些相邻宏小区的相邻宏小区组成。如图3所示,宏小区1与位于其覆盖范围内的三个微小区使用不同的小区识别码,则其合作集合由其覆盖范围内的三个微小区,相邻宏小区(宏小区2和3)以及这些宏小区内的所有微小区,以及其相邻宏小区的相邻宏小区(宏小区4)组成。
对于由小型基站和射频发射装置所形成的微小区,其合作集合由其所在的宏小区(当该微小区和宏小区使用不同的小区识别码)及该宏小区的相邻宏小区组成。如图3所示,宏小区1内的微小区的合作集合由宏小区1(当该微小区和宏小区1使用不同的小区识别码)以及宏小区1的相邻宏小区(宏小区2和3)组成。
显然地,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示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准则而设计出与该示例不同的合作集合选择机制。
2)基于终端的合作集合选择
基于终端的合作集合选择需要针对每个终端当前所处的位置及其干扰情况动态地决定其合作集合。其总体流程为首先为该终端(即当前处理终端)选择候选的合作集合,然后从候选的合作集合中根据一定的准则选择其合作集合。对于候选合作集合的选择,可以考虑以终端所在的小区(即当前处理小区)为基础,采用上面的基于小区的合作集合选择方法,根据当前的网络拓扑是同构还是异构选择出的合作集合作为候选的合作集合。在进一步的选择中,考虑采用SLNR(Signal to Leakage and Noise Ratio,信号与泄漏及噪声比)准则,之所以考虑采用该准则的原因在于,其物理含义表示终端的信号强度与信号泄漏以及噪声的比值,该值越大,代表当前终端的信号越强,并且给其他终端造成的信号泄漏越小,则对其他终端的干扰也就越小。从合作集合的选择角度来看,如果终端的SLNR越小,对其他终端的干扰可能越大,则为了避免当前终端对其他终端造成的干扰,就需要两个小区间交互各自的调度信息以避免可能的干扰。具体的选择策略如下:
对于存在的某个用户终端,对于所有属于候选合作集合的小区,即i是指某个终端,j是指某个小区,CandidateCellSet是指所有候选小区的集合。计算
其中k表示处于小区j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终端。Hi,k表示用户终端i所在的小区和j小区内的用户终端的Nr×Nt的信道矩阵。Nt是小区发射天线的数量,Nr是用户终端接收天线的数量,wi是波束赋形矩阵,σ2是高斯白噪声的方差。
根据计算得到的SLNR值,如果该值低于某个阈值δ(该值可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测量得到),则小区j将被选入此终端的合作集合。
联合处理下的合作集合选择
首先描述联合传输下的合作集合选择。联合传输下的合作集合选择相对于合作调度/波束赋形下的合作集合选择要复杂,其原因在于合作集合选择的不仅仅是控制信息交互的集合,而且还是数据共享的合作集合,由于数据共享的量级非常大,如果合作集合非常大,将会导致合作集合间传输的数据量非常大,从而导致传输时延非常大进而影响系统性能。同时,联合传输下还需要考虑多用户传输方式,从而形成一个多基站多用户的传输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因此合作集合应该包括的是形成联合传输的多基站多用户集合。
整个合作集合的选择流程大致如下:首先选择出候选的合作小区集合,在选择出的候选合作小区集合基础上,再选择出合作小区-用户的配对集合,形成多小区多用户的传输模式。下面分别介绍各步骤的详细流程。
候选合作小区集合选择:该集合的含义是,联合传输的小区及其终端将从这些小区以及这些小区内的终端内产生。考虑到同构网络和异构网络的不同,下面将分别考虑不同的网络结构下的候选合作小区选择策略。
1)对于同构网络:联合传输方式意味着某个(某些)终端能够同时接收到来自多个小区的信号,这意味着这些小区之间的距离不可能相距很远。因此候选的合作小区集合由地理位置上不超过某个阈值的小区组成。可用如下方式表达:对于某个小区j,其候选的合作小区集合CandidateCellSet(j)由符合下列条件的小区组成:则i∈CandidateCellSet(j),i是任意的一个小区,dist(i,j)表示计算小区i和小区j的中心物理距离,MaxDist表示最大的物理距离阈值,该值的设定可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测量得到。
2)对于异构网络:如果采用上述的物理距离法来选择候选合作小区集合是不合适的,原因在于:首先宏小区和微小区的发射功率一般都不相同,微小区的基站发射功率要小于宏小区的基站发射功率,因此两者的覆盖范围不同,小区边缘的用户信号衰减也不相同。因此和某个小区相距相同距离的宏小区和微小区,它们对于该小区内的某个终端而言,其信号质量可能是截然不同的。除了距离的影响,由于微小区的存在,可能会对宏小区内的终端造成干扰。同时,宏小区的基站也是对微小区内的终端造成干扰的主要来源,因此应该采用信号质量的准则来选择候选合作小区集合。在一个示例中,某个小区的候选合作小区集合是由跟该小区边缘终端接收到的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信号与干扰及噪声比)不超过某个阈值的小区组成。可用如下方式表达:对于某个小区j,其候选的合作小区集合CandidateCellSet(j)由符合下列条件的小区组成:则i∈CandidateCellSet(j),i是任意的一个小区,k是位于小区j的边缘位置的某个终端,SINR(k,j)表示计算终端k接收到的小区j的SINR,MaxSINRDiff表示最大的SINR差值,该值的设定可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测量得到。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不局限于采用SINR来衡量信号质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衡量信号质量,例如SNR(Signal to Noise Ratio,信号与噪声比)等。
小区-用户集合选择:从上面得到的候选合作小区集合内的终端里面,根据一定的准则选择一定数量的终端与这些候选合作小区一起构成联合传输的集合。其具体的流程如下:
1)对于同构网络:
a)假设选出的候选合作小区集合的个数为M个,从这M个小区中随机选取L个小区,分别为j1,j2,…jL,这L个小区中的终端总数为LN,分别为从LN个终端中随机选取K(K<L)个终端u1,u2,…uK,每个小区都必须为至少一个终端提供服务,由于小区数目大于终端数目,则至少有一个终端是由多个小区同时提供服务,形成合作多点传输。则这些终端与候选合作小区的配对可能性有KL个。
b)首先从中选择信道正交性较好的小区-用户集合,例如,对于一组候选的集合(U,J),其中,U=u1,u2,…uK,J=j1,j2,…jL,计算满足条件的组合, 且jm≠jm′,uk≠uk′,使得 为小区jm到用户uk的信道矩阵,R根据工程实施中实际测量得到。由此得到信道正交性较好的优选小区-用户集合(U′,J′),U′=u1,u2,…uK,J′=j1,j2,…jL。
c)从(U′,J′)中选取出整体信号质量最好的小区-用户组合(U″,J″),在一个示例中,从(U′,J′)中选取出使得下面的值为最大的小区-用户组合(U″,J″),即其中SINR(uk,jm)表示用户uk的SINR。需要注意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本发明的精神,选择能够体现小区-用户配对集合的整体信号质量的其它计算式来进行运算(例如对上式进行加权、平均等修改或变形),而且这里不局限于采用SINR来衡量信号质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衡量信号质量,例如SNR等。
d)重复a)到c),直到循环结束,选择出最好的小区-用户组合(U″,J″)。
2)对于异构网络:异构网络下的小区-用户选择有其特殊性,其原因在于在异构网络下,如果仅采用信道正交性和信号质量的准则判断小区-用户的配对性能,由于在异构网络中,宏小区和微小区发射功率不同,因此,宏小区是造成微小区信号干扰的重要因素,如果候选合作小区集合既包含宏小区也包含微小区,可能存在由于宏小区终端的信号质量很好,但是这些终端很可能造成对微小区的严重干扰,如果只采用信号质量准则,则微小区的终端性能就得不到保证,不利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因此,在采用信号质量准则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尽量减少宏小区的终端对微小区的信号泄漏。考虑到异构网络的特殊性,小区-用户的选择流程如下:
a)假设选出的候选合作小区集合的个数为M个,从这M个小区中随机选取L个小区,分别为j1,j2,…jL,这L个小区中的终端数量为LN,分别为从LN个终端中随机选取K(K<L)个终端u1,u2,…uK,每个小区都必须为至少一个终端提供服务,由于小区数目大于终端数目,则至少有一个终端是由多个小区同时提供服务,形成合作多点传输。则这些终端与候选合作小区的配对可能性有KL个。
b)首先从中选择信道正交性较好的小区-用户集合,例如,对于一组候选的集合(U,J),其中,U=u1,u2,…uK,J=j1,j2,…jL,计算满足条件的组合, 且jm≠jm′,uk≠uk′,使得 为小区jm到用户uk的信道矩阵,R根据工程实施中实际测量得到。由此得到信道正交性较好的优选小区-用户集合(U′,J′),U′=u1,u2,…uK,J′=j1,j2,…jL。
c)从(U′,J′)中选取出使得系统整体信号质量最好的小区-用户组合(U″,J″),在一个示例中,从(U′,J′)中选取出使得下面的值为最大的小区-用户组合(U″,J″),即其中SINR(uk,jm)表示用户uk的SINR。需要注意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本发明的精神,选择能够体现小区-用户配对集合的整体信号质量的其它计算式来进行运算(例如对上式进行加权、平均等修改或变形),而且这里不局限于采用SINR来衡量信号质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衡量信号质量,例如SNR等。
d)从(U″,J″)中选择宏小区对微小区造成的干扰小于预定干扰阈值的小区-用户配对集合,在一个示例中, MacroCell是指包含于U″内的宏小区集合,MicroCell是指包含于U″内的微小区集合,计算下列条件是否满足
其中k表示处于微小区j覆盖范围内的且属于U″的用户终端。Hi,k表示小区i和用户终端k的信道矩阵。wi是波束赋形矩阵,Q根据工程实施中实际测量得到。若不满足条件,则重复c),选择次优的小区-用户组合(U″,J″)。
e)重复a)到d),直到循环结束,选择出最好的小区-用户组合(U″,J″)。
动态小区选择下的合作集合选择可以与联合传输下的合作集合选择相似,区别在于动态小区选择下的合作集合选择在进行小区-用户配对过程中有一个限制,如果某个用户已经和某个小区配对,则不能有其他的小区再和该用户配对。因此,对动态小区选择下的合作集合选择,这里不再赘述。
上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合作集合选择方法。下面将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合作集合选择装置。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合作集合选择装置的框图,其中,为了简明起见仅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密切相关的部分。该合作集合选择装置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合作集合选择装置400中,能够执行以上参考图1所描述的合作集合选择方法。
如图4所示,合作集合选择装置400可以包括传输方式确定单元410和合作集合选择单元420。
其中,传输方式确定单元410可以用于确定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其中传输方式为联合处理或合作调度/波束赋形;以及,合作集合选择单元420可以用于针对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根据与之相适应的合作集合选择机制来选择合作集合。
通过阅读前面给出的相应处理的描述,合作集合选择装置400及其各个组成单元的功能如何实现就变得很清楚了,所以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图4所示的合作集合选择装置400的结构仅仅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图4所示的结构框图进行修改。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能够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的全部或者任何步骤或者部件,可以在任何计算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介质等)或者计算装置的网络中,以硬件、固件、软件或者它们的组合加以实现,这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发明的说明的情况下运用他们的基本编程技能就能实现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在任何计算装置上运行一个程序或者一组程序来实现。所述计算装置可以是公知的通用装置。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也可以仅仅通过提供包含实现所述方法或者装置的程序代码的程序产品来实现。也就是说,这样的程序产品也构成本发明,并且存储有这样的程序产品的存储介质也构成本发明。显然,所述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公知的存储介质或者将来所开发出来的任何存储介质。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中,显然,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发明的等效方案。并且,执行上述系列处理的步骤可以自然地按照说明的顺序按时间顺序执行,但是并不需要一定按照时间顺序执行。某些步骤可以并行或彼此独立地执行。
虽然已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及其优点,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替代和变换。而且,本申请的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10)
1.一种合作集合选择方法,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其中传输方式为联合处理或合作调度/波束赋形;以及
针对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根据与之相适应的合作集合选择机制来选择合作集合,
其中,联合处理的传输方式和合作调度/波束赋形的传输方式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合作集合选择机制,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包括同构网络和异构网络,在合作集合的选择中,进一步根据同构网络和异构网络的不同干扰特性,采用针对同构网络或异构网络的合作集合选择机制,在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是合作调度/波束赋形的情况下,所述合作集合选择机制是特定于小区的,根据该机制,对于同一小区中的终端选择同一合作集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其中在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是合作调度/波束赋形的情况下,所述合作集合选择机制包括基于小区的选择机制,其中对于同构网络,根据距离准则,选择与当前处理小区的距离小于预定距离阈值的小区作为合作集合,而对于异构网络,在基于距离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当前处理小区为宏小区还是微小区、以及宏小区与微小区是否使用相同的小区编号,选择合作集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其中在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是联合处理的情况下,首先选择出候选的合作小区集合,在选择出的候选合作小区集合基础上,再选择出合作小区-用户的配对集合,形成多小区多用户的传输模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其中关于候选合作小区集合的选择,对于同构网络,根据距离准则,选择出物理距离小于预定距离阈值的小区形成候选合作小区集合,而对于异构网络,根据信号质量的准则,选择出合适的小区形成候选合作小区集合,所述合适的小区对当前处理小区边缘用户的信号质量与当前处理小区对所述边缘用户的信号质量的差值不超过预定差值阈值。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其中关于合作小区-用户配对集合的选择,对于同构网络,首先选择出正交性好于预定正交性阈值的小区-用户配对集合,其次根据信号质量的准则,选择整体信号质量最好的小区-用户配对集合;而对于异构网络,在同构网络的选择基础上,再选择宏小区对微小区造成的干扰小于预定干扰阈值的小区-用户配对集合。
6.一种合作集合选择装置,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合作集合选择装置包括:
传输方式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其中传输方式为联合处理或合作调度/波束赋形;以及
合作集合选择单元,用于针对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根据与之相适应的合作集合选择机制来选择合作集合,
其中,联合处理的传输方式和合作调度/波束赋形的传输方式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合作集合选择机制,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包括同构网络和异构网络,合作集合选择单元在合作集合的选择中,进一步根据同构网络和异构网络的不同干扰特性,采用针对同构网络或异构网络的合作集合选择机制,在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是合作调度/波束赋形的情况下,所述合作集合选择机制是特定于小区的,根据该机制,对于同一小区中的终端选择同一合作集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合作集合选择装置,其中在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是合作调度/波束赋形的情况下,所述合作集合选择机制包括基于小区的选择机制,其中对于同构网络,根据距离准则,选择与当前处理小区的距离小于预定距离阈值的小区作为合作集合,而对于异构网络,在基于距离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当前处理小区为宏小区还是微小区、以及宏小区与微小区是否使用相同的小区编号,选择合作集合。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合作集合选择装置,其中在无线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传输方式是联合处理的情况下,首先选择出候选的合作小区集合,在选择出的候选合作小区集合基础上,再选择出合作小区-用户的配对集合,形成多小区多用户的传输模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合作集合选择装置,其中关于候选合作小区集合的选择,对于同构网络,根据距离准则,选择出物理距离小于预定距离阈值的小区形成候选合作小区集合,而对于异构网络,根据信号质量的准则,选择出合适的小区形成候选合作小区集合,所述合适的小区对当前处理小区边缘用户的信号质量与当前处理小区对所述边缘用户的信号质量的差值不超过预定差值阈值的小区。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合作集合选择装置,其中关于合作小区-用户配对集合的选择,对于同构网络,首先选择出正交性好于预定正交性阈值的小区-用户配对集合,其次根据信号质量的准则,选择整体信号质量最好的小区-用户配对集合;而对于异构网络,在同构网络的选择基础上,再选择宏小区对微小区造成的干扰小于预定干扰阈值的小区-用户配对集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190226.9A CN102857934B (zh) | 2011-06-28 | 2011-06-28 | 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和装置 |
CN201710166990.XA CN107196728B (zh) | 2011-06-28 | 2011-06-28 |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终端 |
US14/127,773 US9401785B2 (en) | 2011-06-28 | 2012-05-02 | Coordinated set selecting method and device |
JP2014517405A JP5867600B2 (ja) | 2011-06-28 | 2012-05-02 | 選択方法、協調集合選択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
KR1020147001863A KR101591204B1 (ko) | 2011-06-28 | 2012-05-02 | 조율된 세트 선택 방법 및 장치 |
EP12804610.9A EP2728921B1 (en) | 2011-06-28 | 2012-05-02 | Coordinated set selecting method and device |
ES12804610T ES2755788T3 (es) | 2011-06-28 | 2012-05-02 | Procedimiento y dispositivo de selección de conjunto coordinado |
EP19196456.8A EP3624480A1 (en) | 2011-06-28 | 2012-05-02 | Coordinated set selecting method and device |
PCT/CN2012/074964 WO2013000336A1 (zh) | 2011-06-28 | 2012-05-02 | 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和装置 |
ARP120101897 AR086602A1 (es) | 2011-06-28 | 2012-05-30 | Metodo y aparato de seleccion de grupo cooperador |
TW101121764A TWI472248B (zh) | 2011-06-28 | 2012-06-18 | 協作集合選擇方法和裝置 |
US15/044,845 US10038524B2 (en) | 2011-06-28 | 2016-02-16 | Coordinated set selecting method and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190226.9A CN102857934B (zh) | 2011-06-28 | 2011-06-28 | 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和装置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66990.XA Division CN107196728B (zh) | 2011-06-28 | 2011-06-28 |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终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57934A CN102857934A (zh) | 2013-01-02 |
CN102857934B true CN102857934B (zh) | 2017-04-26 |
Family
ID=4740405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66990.XA Active CN107196728B (zh) | 2011-06-28 | 2011-06-28 |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终端 |
CN20111019022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57934B (zh) | 2011-06-28 | 2011-06-28 | 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和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66990.XA Active CN107196728B (zh) | 2011-06-28 | 2011-06-28 |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终端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401785B2 (zh) |
EP (2) | EP3624480A1 (zh) |
JP (1) | JP5867600B2 (zh) |
KR (1) | KR101591204B1 (zh) |
CN (2) | CN107196728B (zh) |
AR (1) | AR086602A1 (zh) |
ES (1) | ES2755788T3 (zh) |
TW (1) | TWI472248B (zh) |
WO (1) | WO201300033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93157A (zh) * | 2013-04-01 | 2014-10-0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宏基站与低功率基站共小区的协同处理方法及系统 |
PT3105953T (pt) | 2014-02-11 | 2019-10-14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Método para a determinação de cobertura usando caminhos predefinidos |
US9602174B2 (en) | 2014-04-08 | 2017-03-21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Protocol for cooper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access points in overlapped basic service set (OBSS) environment |
KR101600955B1 (ko) * | 2014-07-16 | 2016-03-08 |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 기지국장치 및 기지국장치의 동작 방법 |
CN105471488B (zh) * | 2014-08-20 | 2021-02-0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小区波束形成方法和装置 |
CN104507152B (zh) * | 2014-11-28 | 2018-04-24 | 北京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用户调度的异构网络上行功率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4618003A (zh) * | 2014-12-26 | 2015-05-13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一种CoMP下行系统中选择传输模式的方法和相应的系统 |
US9444533B1 (en) * | 2015-05-22 | 2016-09-13 |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 Method to improve multiple 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pairing in a network |
JP6093058B1 (ja) * | 2016-02-23 | 2017-03-08 | ソフトバンク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
US10404330B1 (en) * | 2017-04-07 | 2019-09-03 | Sprint Spectrum L.P. | Coordinated multipoint set size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
CN107484177B (zh) * | 2017-08-08 | 2019-10-22 | 北京科技大学 | 一种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 |
US10812216B2 (en) | 2018-11-05 | 2020-10-20 | XCOM Labs, Inc. |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scheduling |
US10659112B1 (en) | 2018-11-05 | 2020-05-19 | XCOM Labs, Inc. | User equipment assist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configuration |
US10432272B1 (en) * | 2018-11-05 | 2019-10-01 | XCOM Labs, Inc. | Variabl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user equipment |
US10756860B2 (en) | 2018-11-05 | 2020-08-25 | XCOM Labs, Inc. | Distribut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configuration |
JP7462404B2 (ja) * | 2019-11-28 | 2024-04-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20230397182A1 (en) * | 2022-06-03 | 2023-12-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Network coding with user equipment cooperation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258612A (ja) * | 2009-04-22 | 2010-11-11 | Sharp Corp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
CN101951307A (zh) * | 2010-09-24 | 2011-01-19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在CoMP下的小区协作集的选择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571729B1 (ko) | 2009-01-30 | 2015-11-2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CoMP 집합 단위 핸드오프 수행 방법 |
WO2010101431A2 (en) * | 2009-03-04 | 2010-09-10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performing comp operation and transmitt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0107260A2 (en) * | 2009-03-20 | 2010-09-23 | Lg Electronics Inc. | The method for receiving a signal at a user equipment (u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1854199B (zh) * | 2009-03-31 | 2015-01-14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一种无线通信中自适应协作传输的方法、系统和发射机 |
US8938247B2 (en) * | 2009-04-23 | 2015-01-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peration |
KR101608782B1 (ko) * | 2009-06-05 | 2016-04-0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단말의 CoMP 방식에서의 신호 전송 방법 |
CN102388667B (zh) * | 2009-06-23 | 2013-12-25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协同多点传输系统中的传输方案确定方法和设备 |
WO2011004947A1 (en) * | 2009-07-10 | 2011-01-13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optimizing comp zone for joint processing mode |
CN101989868B (zh) * | 2009-08-05 | 2014-10-22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多小区协同传输方法、中央控制器以及用户设备 |
US9014138B2 (en) * | 2009-08-07 | 2015-04-21 | Blackberry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virtual carrier for multi-carrier an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network operation |
CN101997583B (zh) * | 2009-08-21 | 2015-07-01 | 索尼株式会社 | 用于协作多点传输的上行多用户mimo用户配对方法和装置 |
JP5210278B2 (ja) * | 2009-10-05 | 2013-06-12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無線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JP2011082833A (ja) * | 2009-10-07 | 2011-04-21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基地局装置 |
KR101559800B1 (ko) * | 2009-10-25 | 2015-10-1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CoMP 동작을 수행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피드백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KR101838067B1 (ko) * | 2009-10-28 | 2018-03-1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동적 상향링크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
EP2496012B1 (en) * | 2009-10-30 | 2016-01-06 | Fujitsu Limited |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mobile station |
US8364162B2 (en) * | 2010-01-14 | 2013-01-29 | Hitachi, Ltd. | UE initiated frequency partitioning based CoMP scheme for downlink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
JP5540836B2 (ja) * | 2010-03-31 | 2014-07-0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基地局、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JP5691245B2 (ja) * | 2010-05-27 | 2015-04-0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
US8838110B2 (en) * | 2010-12-03 | 2014-09-16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er equipment mobility support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
US9281876B2 (en) * | 2011-03-22 | 2016-03-08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Performing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CoMP)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8457642B2 (en) * | 2011-06-08 | 2013-06-04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Determining a coordinating set of cells for multipoint reception of uplink transmission from a mobile terminal |
-
2011
- 2011-06-28 CN CN201710166990.XA patent/CN107196728B/zh active Active
- 2011-06-28 CN CN201110190226.9A patent/CN10285793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05-02 KR KR1020147001863A patent/KR101591204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5-02 WO PCT/CN2012/074964 patent/WO2013000336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5-02 EP EP19196456.8A patent/EP3624480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2-05-02 JP JP2014517405A patent/JP586760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5-02 ES ES12804610T patent/ES2755788T3/es active Active
- 2012-05-02 US US14/127,773 patent/US9401785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5-02 EP EP12804610.9A patent/EP2728921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5-30 AR ARP120101897 patent/AR086602A1/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6-18 TW TW101121764A patent/TWI472248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6
- 2016-02-16 US US15/044,845 patent/US1003852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258612A (ja) * | 2009-04-22 | 2010-11-11 | Sharp Corp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
CN101951307A (zh) * | 2010-09-24 | 2011-01-19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在CoMP下的小区协作集的选择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40040829A (ko) | 2014-04-03 |
EP3624480A1 (en) | 2020-03-18 |
EP2728921A4 (en) | 2015-03-11 |
WO2013000336A1 (zh) | 2013-01-03 |
JP2014523169A (ja) | 2014-09-08 |
US20140112288A1 (en) | 2014-04-24 |
JP5867600B2 (ja) | 2016-02-24 |
ES2755788T3 (es) | 2020-04-23 |
TW201301922A (zh) | 2013-01-01 |
TWI472248B (zh) | 2015-02-01 |
US9401785B2 (en) | 2016-07-26 |
CN107196728B (zh) | 2019-07-09 |
AR086602A1 (es) | 2014-01-08 |
CN102857934A (zh) | 2013-01-02 |
EP2728921A1 (en) | 2014-05-07 |
US10038524B2 (en) | 2018-07-31 |
KR101591204B1 (ko) | 2016-02-02 |
EP2728921B1 (en) | 2019-11-13 |
CN107196728A (zh) | 2017-09-22 |
US20160164650A1 (en) | 2016-06-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57934B (zh) | 合作集合选择方法和装置 | |
US10972158B2 (en) | Distributed FD-MIMO: cellular evolution for 5G and beyond | |
EP3915200B1 (en) | Design and adaptation of hierarchical codebooks | |
Khan et al. |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with distributed multiple antenna remote radio heads | |
Kim et al. | Hierarchical maritime radio networks for internet of maritime things | |
Verma et al. | A survey on Multi-AP coordination approaches over emerging WLANs: Future directions and open challenges | |
US8811316B2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multi-cell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system | |
CN109478925A (zh) | 用于高频无线通信的ue特定波束管理的系统和方法 | |
Valavanis et al. | Base-station location optimization for LTE systems with genetic algorithms | |
Wang et al. | Optimal multi-user computation offloading strategy for wireless powered sensor networks | |
Song et al. | Game-theoretic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s | |
Xu et al. | Resource pooling for frameless network architecture with adaptive resource allocation | |
Salem et al. | Survey on ultra-dense networks (UDNs) and applied stochastic geometry | |
Chen et al. | A novel JT-CoMP scheme in 5G fractal small cell networks | |
CN103281702B (zh) | 一种基于多小区动态成簇的协作通信方法 | |
Wang et al. | Dynamic clustering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using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smart-duplex networks | |
CN107425885A (zh) | 基于联盟博弈的CoMP下混合动态分簇方法 | |
CN104025644B (zh) | 用于异构系统中的自适应信道方向信息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 |
Li et al. | Power allocation of dynamic point blanking for downlink CoMP in LTE-advanced | |
Miandoab et al. | Outage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millimeter-wave NOMA transmission for line of sight and non-line of sight propagations based on different clustering schemes | |
EP3337232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resource | |
Yuan et al. | Adaptive channel detection for full-duplex IAB systems on unlicensed bands | |
Shaikh et al. | Analysis of coverage and binary rate in a hybrid/full duplex heterogeneous cellular network under various association criteria | |
Xia et al. | Delay-based user association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with Backhaul | |
KR101741361B1 (ko) | 간섭 정렬 기반의 인지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 최적의 송수신 장치 설계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