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苏云金杆菌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农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农药组合物,是以苏云金杆菌和氯虫苯甲酰胺为有效成分,用于防治农作物鳞翅目类害虫。
背景技术
农业害虫的抗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课题。随着害虫化学防治的一年又一年的延续、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学使用农药,害虫抗性日益严重,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类不断增多。特别是对农业生产为害严重的鳞翅目类害虫,抗性程度较高,抗性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同时,高强度的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和农民用药成本增加等,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开发高效、低毒、环保的杀虫剂农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简称Bt)是目前产量最大、使用最广的生物杀虫剂。它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一种或数种杀虫晶体蛋白(insecticidalcrystalproteins,ICPs),又称δ-内毒素,对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等昆虫,以及动植物线虫、蜱螨等节肢动物都有特异性的毒杀活性,而对非目标生物安全因此,Bt杀虫剂具有专一、高效和对人畜安全等优点目前苏云金杆菌商品制剂已达100多种,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用量最大、效果最好的微生物杀虫剂,因而倍受人们关注。但是,商品Bt制剂在生产防治中也显示出某些局限性,如速效性差、对高龄幼虫不敏感、田间持效期短以及重组工程菌株遗传性状不稳定等都已成为影响Bt进一步成功推广使用的制约因素。
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属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主要是激活兰尼碱受体,释放平滑肌和横纹肌细胞内贮存的钙离子,引起肌肉调节衰弱,麻痹,直至最后害虫死亡。该有效成分表现出对哺乳动物和害虫兰尼碱受体极显著的选择性差异,大大提高了对哺乳动物和其他脊椎动物的安全性。
氯虫苯甲酰胺的产品价格较高,单一使用时用药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且长期单一使用必将造成害虫抗性程度不断增加。苏云金杆菌在单一使用时存在速效性差、对高龄幼虫不敏感、持效期短等缺点。
不同农药品种的混配,是防治农业抗性害虫的常见方法。通过农药配方筛选,筛选出合理的配方,可有效提高实际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本发明人在大量室内生物测定和大田药效试验的基础上,发现苏云金杆菌和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鳞翅目类害虫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
苏云金杆菌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混配防治鳞翅目类害虫目前尚无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低毒且持效期长,可有效防治农作物鳞翅目类害虫,有利于害虫综合治理的含有苏云金杆菌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农药组合物。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有苏云金杆菌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农药组合物,包括常用助剂、苏云金杆菌和氯虫苯甲酰胺,苏云金杆菌与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份数比为20:1-1:20,苏云金杆菌与氯虫苯甲酰胺重量总和在农药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60%。
优选地,苏云金杆菌与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份数比为10:1-1:1。
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可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配制成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等适合农业使用的应用剂型。
所述的农药组合物还含有配制农药制剂所需的常用助剂,常用助剂是溶剂、乳化剂、润湿剂、稳定剂、分散剂、增稠剂、pH调节剂、消泡剂、防冻剂、填料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均为已知物质,是农药制剂中常用的各种助剂,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并无特别限定。
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作物鳞翅目类害虫。
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通常采用喷雾的方法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农业上应用的其他使用技术。
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组合物的防治效果比单剂有了明显提高,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影响,降低了用药成本。
2、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各不相同,组合物的应用能延缓或克服病害抗药性的产生,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有利于害虫的综合治理。
本发明的技术来源:为进一步了解苏云金杆菌和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鳞翅目类害虫的联合毒力,本发明人对苏云金杆菌和氯虫苯甲酰胺混配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将田间采集的甘蓝小菜蛾幼虫放入已准备好的白菜苗中,幼虫化蛹后,将蛹收集到垫有保湿滤纸的培养皿中,放入产卵笼让其羽化,然后将整盘的白菜苗放入产卵笼内让小菜蛾幼虫产卵,每盘白菜苗落卵量达500粒左右时,取出白菜苗盘,放在人工气候箱[温度:24-26℃;相对湿度70%-80%;光照:14(L):10(D)]中让卵孵化,饲养至3龄幼虫。
试验药剂采用50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原药,95.3%氯虫苯甲酰胺原药,由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配制成所需浓度的制剂。
采用夹毒叶片法进行测定:用直径1cm的打孔器打取叶蝶,放入培养皿,保湿。用毛细管点滴器从低浓度开始,每叶蝶点滴1ul药液,待溶剂挥发后和另一片涂有淀粉糊的叶蝶对合制成夹毒叶蝶,制作完毕放于12孔组织培养板的孔内。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不少于12个夹毒叶蝶,并设不含药剂的相应的有机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组织培养板每个孔内接1头试虫,置于正常条件培养。接虫2-4h后,待试虫取食完含药叶蝶后,在培养板孔内加入清洁饲料继续饲养至调查,淘汰未食完一张完整叶蝶的试虫。每个剂量处理试虫数80头。处理后48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根据孙于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若对照死亡率<5%,不校正;对照死亡率在5%-20%之间,进行校正;对照死亡率>20%,试验需重做。根据药剂浓度(mg/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校正死亡率的机率值为因变量y,分别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式,采用DPS软件计算单剂及各配比混剂的LC50及其混剂共毒系数,比较增效情况。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值)≥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值)≤12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值)<80表现为相加作用。从试验结果表1可以看出,苏云金杆菌和氯虫苯甲酰胺,在20:1-1:20(按重量比)的范围内,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对甘蓝小菜蛾表现为增效作用。苏云金杆菌和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1、苏云金杆菌和氯虫苯甲酰胺及不同配比对甘蓝小菜蛾毒力测定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详述,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材料配方选择可因地制宜而对结果无实质性的影响。在这些实施例中,除另有说明外,所有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实施例1:5%苏云金杆菌·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按苏云金杆菌3%,氯虫苯甲酰胺2%,矿物油(溶剂)8%,萘(渗透剂)2%,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3%,农乳0203B(表面活性剂)4%,白炭黑(填充剂)4%,黄原胶(稳定剂)0.1%,乙二醇(防冻剂)3%,磷酸三丁酯(消泡剂)1%,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将上述配方按比例进行预先粉碎,再加入砂磨机中研磨,经高剪切混合后调配制得5%苏云金杆菌·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实施例2:10%苏云金杆菌·氯虫苯甲酰胺可湿性粉剂。
按苏云金杆菌2%,氯虫苯甲酰胺8%,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渗透剂)2%,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2%,白炭黑(填充剂)8%,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5%,膨润土(填料)补足至100%。
将上述配方按比例粗粉碎后进入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经气流粉碎后即制得10%苏云金杆菌·氯虫苯甲酰胺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防治甘蓝小菜蛾的药效试验。
采用5%苏云金杆菌·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实施例1)防治甘蓝小菜蛾,于小菜蛾幼虫盛发期施药,兑水均匀喷雾。采用32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作为对照药剂。试验共设4个药剂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于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3天、5天、10天调查防治效果,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实施例4: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药效试验。
采用5%苏云金杆菌·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实施例1)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药,兑水均匀喷雾。采用32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作为对照药剂。试验共设4个药剂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于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1天、7天、14天调查防治效果,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实施例5:防治苹果金纹细蛾的药效试验。
采用10%苏云金杆菌·氯虫苯甲酰胺可湿性粉剂(实施例2)防治苹果金纹细蛾,于低龄幼虫发生高峰期施药,兑水均匀喷雾。采用32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作为对照药剂。试验共设4个药剂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于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1天、7天、14天调查防治效果,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防治苹果金纹细蛾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由实施例3-5可以看出,本发明的苏云金杆菌和氯虫苯甲酰胺混配组合物对甘蓝小菜蛾、水稻稻纵卷叶螟、苹果金纹细蛾等鳞翅目类害虫的防治效果在速效性和持效性方面均优于对照单剂,且用药量比单剂降低,说明苏云金杆菌和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