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804658A - 无线基站装置和移动台装置、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基站装置和移动台装置、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04658A
CN102804658A CN2010800281787A CN201080028178A CN102804658A CN 102804658 A CN102804658 A CN 102804658A CN 2010800281787 A CN2010800281787 A CN 2010800281787A CN 201080028178 A CN201080028178 A CN 201080028178A CN 102804658 A CN102804658 A CN 1028046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uadrature
reference signal
sign indicating
indicating numbe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81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04658B (zh
Inventor
岸山祥久
武田和晃
丹野元博
田冈秀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804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46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046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46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9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patial multiplex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7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spreading codes betwee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3Code application, i.e. aspects relating to how codes are applied to form multiplexed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4Orthogo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35Maintenance of orthogonality, e.g. for signals exchanged between cells or users, or by using covering codes or sequ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26Division using four or more dimensions, e.g. beam steering or quasi-co-location [QC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2Timing of allocation at predetermined interv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04Channel estim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适应于发送层数目的增大的下行参考信号结构。该无线基站装置(20)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发送天线;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基于二维正交码来生成正交参考信号,其中在该正交参考信号中,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的二维方向上分别邻接的同一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并且在分配给同一无线资源的不同的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复用单元(23),复用同一发送层的所述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和发送数据;以及发送单元,将由所述复用单元(23)复用所述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和发送数据而得到的发送信号从所述多个发送天线通过多个发送层同时发送。

Description

无线基站装置和移动台装置、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发送下行链路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的无线基站装置和移动台装置、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宽带码分多址(WCDMA)方式、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方式、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方式等的后继的通信方式、即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被WCDMA的标准化团体3GPP决定(Release-8,版本8)。作为Release-8LTE(以下称为REL8-LTE)中的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规定了正交频分多址(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方式。
OFDMA方式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副载波),在各副载波中搭载数据而进行传输的多载波传输方式。通过在频率轴上正交且紧密地排列副载波,从而实现高速传输,能够期待提高频率的利用效率。
此外,在REL8-LTE中规定了下行参考信号结构。下行参考信号被利用于以下情况:1)用于调度或自适应控制的下行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测定;2)用于在支持REL8-LTE的用户终端(以下称为LTE终端)中的下行同步检波的信道估计;3)用于小区搜索或切换的下行传播路径状态的估计。
此外,在REL8-LTE中规定了,在发送机和接收机中分别设置多个天线来改善通信质量的无线传输方法(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例如,非专利文献1)。被区分为,同时发送的发送层(发送信息序列)全部属于同一用户的情况(单用户MIMO)和属于不同的用户的情况(多用户MIMO)。
单用户MIMO能够在基站中进行最多使用了4个发送天线的4层的空间复用。各层不与发送天线一一对应,分别使用不同的发送相位/幅度控制(预编码)来从所有的发送天线发送。通过预编码,在理想情况下,同时发送的各层在接收机侧被正交(互相不干扰)地接收。因此,考虑衰落变动,使得同时发送的各发送层(发送信息序列)互相不干扰并且在LTE终端中以高的SINR接收,从而决定预编码向量(发送天线的权重)。此外,通过预编码,能够进行对特定的用户终端强调了希望波的定向性发送的波束形成(beam-forming)。
多用户MIMO通过将某一子帧的同一资源块(RB)分配给多个用户终端的层来实现。在多用户MIMO的情况下,对各用户分配的层数目被限定为1个。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R 25.913[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作为MIMO传输技术的改善对策的一个,举出了进一步扩展发送层数目,但是产生如下的课题:在增加了发送层数目的情况下应如何下行参考信号。
本发明鉴于该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用适应于发送层数目的增大的下行参考信号结构来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发送天线;参考信号生成单元,基于二维正交码来生成正交参考信号,其中在该正交参考信号中,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的二维方向上分别邻接的同一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并且在分配给同一无线资源的不同的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复用单元,复用同一发送层的所述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和发送数据;以及发送单元,将由所述复用单元复用所述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和发送数据而得到的发送信号从所述多个发送天线通过多个发送层同时发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同一发送层中,能够通过正交码使在频率方向上邻接的正交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并且能够通过正交码使在时间方向上邻接的正交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进而也能够使映射到同一分配资源的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在发送层之间正交。即,能够通过简单的二维正交码来进行关于正交下行参考信号的频率方向、时间方向和层间的3个正交,实现发送层数目的增大、用户之间的正交。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用适应于发送层数目的增大的下行参考信号结构来进行无线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参考信号结构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在发送层间和二维方向上正交的正交DM-RS的概念图。
图3是表示在同一发送层内的二维方向上邻接的正交DM-RS的正交的概念图。
图4是具有用户终端和无线基站装置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5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装置的功能方框图。
图6是在正交码之间进行扰频的扰频处理单元的概念图。
图7是对正交码进行扰频的扰频处理单元的概念图。
图8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方框图。
图9是参考信号结构的概念图。
图10是变形例的参考信号结构的概念图。
图11是变形例的无线基站装置的功能方框图。
图12是变形例的用户终端的功能方框图。
图13是变形例的参考信号结构的概念图。
图14是将发送层数目设为2层时的正交的说明图。
图15是将发送层数目设为2层时的正交的另一图形的说明图。
图16是将发送层数目设为4层时的第一正交图形的说明图。
图17是将发送层数目设为4层时的第二正交图形的说明图。
图18是将发送层数目设为4层时的第三正交图形的说明图。
图19是将发送层数目设为4层时的第四正交图形的说明图。
图20是一边在频域进行循环移位一边进行映射的正交图形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使在LTE-A终端中用于解调共同数据信道(PDSCH)的参考信号即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在发送层之间正交。对如下的下行参考信号结构进行说明,该下行参考信号结构适应于使对每个发送层复用到发送数据的DM-RS在多个发送层(4层、8层、其以上)之间正交。此外,对如下的下行参考信号结构进行说明,该下行参考信号结构适应于使在发送层之间正交的DM-RS在用户之间正交。
在LTE系统中,在基站(eNB)中,基于来自各终端(UE)的每个频率块的CQI(信道质量)报告值,调度器以子帧为周期以资源块(RB)为单位分配下行共享信道(PDSCH)的无线资源。
图1(a)(b)是由本发明人提出的下行参考信号结构的概念图。
图1(a)表示对应于1个资源块的DM-RS图形。在该图中,图示了1个资源块,在该1个资源块中,按照在LTE中规定的对应于1个资源块的尺寸,频域由连续的12个副载波构成,1个子帧由14个码元构成。在1个资源块中,在时域和频域上不重叠地复用发送数据和DM-RS。对每个发送层准备DM-RS。例如,在8个发送层的情况下,对应于各发送层而生成共8个DM-RS。分配给1个层的DM-RS的无线资源(时域和频域)(以下,称为“分配资源”)是“1个副载波×连续的2个码元”。其中,分配资源的尺寸不被限定,能够如“2个副载波×连续的2个码元”那样灵活地设定。
在图1(a)所示的例子中,在1个分配资源中复用4个发送层的DM-RS。DM-RS的复用方式应用码分复用(CDM)方式。在1个分配资源中复用4个发送层的DM-RS,因此如果在同一资源块内在频率方向上间隔地至少确保2个分配资源,则能够复用共8个发送层的DM-RS。在图1(a)中,在同一资源块内在频率方向上间隔地配置了3个分配资源。
在1个分配资源中复用的、发送层不同的多个(4个发送层)DM-RS互相正交。对在1个分配资源中复用的各DM-RS根据复用数目乘上4个不同的正交码,从而能够使发送层不同的4个DM-RS互相正交。
图1(b)表示二维正交码的结构例。该图所示的二维正交码W由第一正交码W0和第二正交码W1构成,该第一正交码W0由2×4的walsh码构成,该第二正交码W1由2×4的walsh码构成,并且各行与第一正交码W0正交。第一和第二正交码W0、W1被设计为与每1个分配资源的最大复用数目(4个发送层)和1个分配资源的元素尺寸(1×2)对应的尺寸。
参照图1(a)(b)、图2和图3来具体说明。
在某一码元位置(在1个子帧内连续的2个码元)中,在频率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了3个分配资源R11、R12、R13,在与各分配资源R11、R12、R13同一副载波,并且在时间轴方向上离开规定码元数目的方式配置了3个分配资源R21、R22、R23。
在某一分配资源R11中,对与第一发送层#1~第四发送层#4对应的4个DM-RS进行码分复用(CDM)。与在某一分配资源R11中复用的第一发送层#1~第四发送层#4对应的4个DM-RS使用第一正交码W0进行码分复用,使得在发送层间正交。也可以换而言之,对与第一发送层#1~第四发送层#4对应的各DM-RS乘上与各发送层对应的各行(-1,-1)、(-1,1)、(1,1)、(1,-1),从而进行扩频复用。图2表示使用第一正交码W0对在分配资源R11中复用的4个DM-RS(第一发送层#1~第四发送层#4)进行码分复用(正交)的概念图。通过第一正交码W0,使DM-RS(第一发送层#1~第四发送层#4)在发送层之间正交。
分配资源R12是在频域上与分配资源R11邻接的无线资源。与在分配资源R12中复用的第五发送层#5~第八发送层#8对应的4个DM-RS使用第二正交码W1进行码分复用,使得在发送层之间正交。也可以换而言之,对与第五发送层#5~第八发送层#8对应的各DM-RS乘上与各发送层对应的各行(1,1)、(1,-1)、(-1,-1)、(-1,1),从而进行扩频复用。图2表示使用第二正交码W1对在分配资源R12中复用的4个DM-RS(第五发送层#5~第八发送层#8)进行码分复用(正交)的概念图。通过第二正交码W1,使DM-RS(第五发送层#5~第八发送层#8)在发送层之间正交。
进而,分配资源R13是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12邻接的无线资源。在分配资源R13中复用的4个DM-RS(第一发送层#1~第四发送层#4)使用第一正交码W0进行码分复用,使得在发送层之间正交。
如此,在各个分配资源R11、R12、R13中复用的各发送层的DM-RS(第一发送层#1~第四发送层#4)、(第五发送层#5~第八发送层#8)在各个分配资源R11、R12、R13中在发送层之间成为正交的关系。
而且,在频率方向上邻接的分配资源(R11、R12)、(R12、R13)中,使用第一正交码W0对在其中一个分配资源(R11、R13)中复用的DM-RS(第一发送层#1~第四发送层#4)进行正交复用(扩频),使用第二正交码W1对在另一个分配资源R12中复用的DM-RS(第五发送层#5~第八发送层#8)进行正交复用(扩频),因此在频率轴方向上邻接的分配资源(R11、R12)之间、以及分配资源(R12、R13)之间也正交。
如图1(a)所示,在与上述的三个分配资源R11、R12、R13相同的副载波,并且在时域上离开规定码元数目的位置,配置了其他三个分配资源R21、R22、R23。
分配资源R21在时间轴方向上与上述分配资源R11邻接。在分配资源R21中复用与第五发送层#5~第八发送层#8对应的4个DM-RS。在分配资源R21中复用的4个DM-RS(第五发送层#5~第八发送层#8)使用第二正交码W1进行码分复用,使得在发送层间正交。图2表示使用第二正交码W1对在分配资源R21中复用的4个DM-RS(第五发送层#5~第八发送层#8)进行码分复用(正交)的概念图。通过第二正交码W1,使DM-RS(第五发送层#5~第八发送层#8)在发送层之间正交。
分配资源R22在时间轴方向上与上述分配资源R12邻接。在分配资源R22中复用与第一发送层#1~第四发送层#4对应的4个DM-RS。在分配资源R22中复用的4个DM-RS(第一发送层#1~第四发送层#4)使用第一正交码W0进行码分复用,使得在发送层间正交。
分配资源R23在时间轴方向上与上述分配资源R13邻接。在分配资源R23中复用与第五发送层#5~第八发送层#8对应的4个DM-RS。在分配资源R23中复用的4个DM-RS(第五发送层#5~第八发送层#8)使用第二正交码W1进行码分复用,使得在发送层间正交。
如此,在时间轴方向上邻接的分配资源(R11、R21)之间、分配资源之间(R12、R22)、分配资源之间(R13、R23)中,使用第一正交码W0对在其中一个分配资源(R11、R13、R22)中复用的DM-RS(第一发送层#1~第四发送层#4)进行正交复用(扩频),使用第二正交码W1对在另一个分配资源(R21、R23)中复用的DM-RS(第五发送层#5~第八发送层#8)进行正交复用(扩频),因此在时域上分别邻接的分配资源之间(R11、R21)、分配资源之间(R12、R22)、分配资源之间(R13、R23)也正交。
图3是表示在由频率轴方向和时间轴方向构成的二维方向上DM-RS正交的状态的概念图。该图表示在二维方向(频率轴方向和时间轴方向)上邻接的4个分配资源R11、R12、R21、R22在发送层#2中的正交状态。如图3所示,在同一发送层#2中,在虚线L1所包围的频率轴方向上邻接的分配资源R11、R12之间正交,并且在虚线L2所包围的时间轴方向上邻接的分配资源R12、R22之间正交。在所有的发送层中维持这样的二维方向的正交。
在以上的说明中,使用构成二维正交码W的其中一个第一正交码W0来对与第一发送层#1~第四发送层#4对应的各DM-RS进行码分复用,使用构成二维正交码W的另一个第二正交码W1来对与第五发送层#5~第八发送层#8对应的各DM-RS进行码分复用,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方面。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面中,能够使用构成二维正交码W的第一正交码W0、第二正交码W1,使DM-RS在用户之间正交。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图1(b)所示的第一正交码W0中,将从开头起2个码(-1,-1)、(-1,1)分配给用户UE1(层#1~#2),将后续的2个码(1,1)、(1,-1)分配给用户UE2(层#1~#2)。在图1(a)所示的资源块中,对在频率轴方向上邻接的各分配资源R11、R12、R13分别分配不同的用户UE1、用户UE2。
被分配了用户UE1、UE2的分配资源R11(R13)中,使用第一正交码W0的从开头起2个码来对用户UE1的多个层(第一发送层#1、第二发送层#2)的DM-RS进行码分复用,并且使用第一正交码W0的后续的2个码来对用户UE2的多个层(第一发送层#1、第二发送层#2)的DM-RS进行码分复用。由此,在分配资源R11(R13)中复用用户UE1和用户UE2。
关于在频率轴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11(R13)邻接的分配资源R12,也使用第二正交码W1的开头的2个码来对用户UE1的多个层(第三发送层#3、第四发送层#4)的DM-RS进行码分复用,并且使用第二正交码W1的后续的2个码来对用户UE2的多个层(第三发送层#3、第四发送层#4)的DM-RS进行码分复用。
由此,在各分配资源中正交复用多个用户,并且在频率轴方向上邻接的分配资源R11(R13)与分配资源R12之间,关于多个用户各自的DM-RS(第一发送层#1、第二发送层#2)和(第三发送层#3、第四发送层#4)实现正交。
此外,在图1(a)所示的资源块中,关于在时间轴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11邻接的分配资源R21,也使用第二正交码W1的开头的2个码来对用户UE1的多个层(第三发送层#3、第四发送层#4)的DM-RS进行码分复用,并且使用第二正交码W1的后续的2个码来对用户UE2的多个层(第三发送层#3、第四发送层#4)的DM-RS进行码分复用。
由此,在时间方向上邻接的分配资源R11与分配资源R21之间,关于多个用户各自的DM-RS(第一发送层#1、第二发送层#2)和DM-RS(第三发送层#3、第四发送层#4)实现正交。
同样,在所分配的分配资源R12与分配资源R22之间,也实现用户之间的正交,并且实现层间正交,在分配资源R13与分配资源R23之间也实现用户之间的正交,并且实现层间正交。
下面,说明使用如上述那样正交的下行链路的DM-RS的无线通信方法、以及应用如此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终端装置的实施例。以下,以将LTE和LTE-A作为对象的无线接入系统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制对其以外的系统的应用。
首先,参照图4来说明具有用户终端(例如为移动台)和无线基站装置的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系统1基于LTE系统,应用作为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而使用CRS、CQI-RS、DM-RS的无线通信方法。移动通信系统1具备无线基站装置20、以及与无线基站装置20进行通信的多个用户终端10(101、102、103...10n,n是n>0的整数)。无线基站装置20与上位站例如接入网关装置30连接,接入网关装置30与核心网络40连接。用户终端10在小区50中与无线基站装置20进行通信。另外,上述接入网关装置30也被成为MME/SGW(MobilityManagement Entity/Serving Gateway,移动管理实体/服务网关)。
各用户终端(101、102、103...10n)具有相同的结构、功能、状态,以下若没有特别的限定则作为用户终端10进行说明。为了便于说明,虽然与无线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是移动台,但更一般地设为也包括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的用户终端(UE:User Equipment)。
在移动通信系统1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对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如上所述,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副载波),在各副载波中映射数据而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对每个终端将系统频带分割为由1个或者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频带,多个终端使用互相不同的频带,从而降低终端之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
这里,说明LTE系统中的通信信道。
关于下行链路,使用用于传输作为下行参考信号的CRS、CQI-RS、DM-RS的参考信号、由各用户终端10共享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下行L1/L2控制信道)。通过参考信号,应用上述的复用方法来传输DM-RS。通过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用户数据的信号。通过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通知DM-RS序列信息、调度信息、使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进行通信的用户ID和该用户数据的传输格式的信息即下行链路调度信息(Downlink Scheduling Information)、以及使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进行通信的用户ID和该用户数据的传输格式的信息即上行链路调度许可(Uplink Scheduling Informaion)等。在DM-RS具体地通过发送层#1~发送层#8为止的索引被定义的情况下,在应用单流发送时,DM-RS序列信息通过PDCCH或高层信令对用户终端通知使用哪个索引。在应用多层发送的情况下,还通过控制信号通知在同一资源块中复用的其他用户使用哪个索引。
此外,在下行链路中,发送物理广播信道(P-BCH:Physical-BroadcastChannel)和动态广播信道(D-BCH:Dynamic Broadcast Channel)等广播信道。通过所述P-BCH传输的信息是主信息块(MIB:Master Informaion Block),通过所述D-BCH传输的信息是系统信息块(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所述D-BCH被映射到所述PDSCH,由无线基站装置20传输到用户终端10。
关于上行链路,使用由各用户终端10共享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作为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通过上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用户数据。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用于下行链路MIMO传输的预编码信息、对于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信息(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等。
此外,在上行链路中,定义了用于初始连接等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用户终端10在所述PRACH中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
下面,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无线基站装置20。无线基站装置20具备多个发送天线#1~#N,从多个发送天线同时发送各发送层的发送数据和下行参考信号(包括DM-RS)。这里,由于进行说明的关系,将实际的发送天线数目设为8个来进行说明。即,最大发送层数目可达到8层。
无线基站装置20具备生成发送数据的发送数据生成单元21、生成正交DM-RS的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复用发送数据和正交DM-RS的复用单元23、生成扰频码的扰频码生成单元24、将扰频码乘到正交DM-RS而进行扰频的扰频处理单元25。在无线基站装置20中,对每个发送层实施发送数据的生成、正交DM-RS的生成、扰频码的生成、发送数据与正交DM-RS的复用。
发送数据生成单元21对发送数据的码元序列实施纠错编码、交织。在LTE中,作为用于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的具有纠错能力的码而规定了turbo码。但是,在将本发明应用到LTE系统以外的情况下,期望应用适应于无线通信方式的编码方式。发送数据生成单元21对发送数据进行了纠错编码和交织之后,对发送数据序列(构成1个OFDM码元的n个比特)进行串并变换而生成副载波调制用的多个序列的数据信号。也可以在生成多个序列的数据信号之后实施交织。发送数据生成单元21还并行地对多个序列的数据信号进行副载波调制。在副载波调制中,应用BPSK、QPSK、16QAM等调制方式。
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使用二维正交码(W=[W0 W1])生成正交DM-RS。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与最大发送层数目(=8)相对应,最多8个为止进行并行动作,因此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区分发送层,简单地在标号“22”之后附加“#n”来进行说明。
与发送层#1~#4对应的正交DM-RS由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1~#4)生成。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1)生成对发送层#1的发送数据复用的正交DM-RS。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1)对发送层#1的DM-RS序列乘上第一正交码W0的第一行(-1-1)而生成正交DM-RS。同样,与其他的发送层#2~#4对应的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2~#4)对发送层#2的DM-RS序列乘上第一正交码W0的第二行(-11),对发送层#3的DM-RS序列乘上第一正交码W0的第三行(11),对发送层#4的DM-RS序列乘上第一正交码W0的第四行(1-1)。其结果,生成在发送层#1~#4之间正交的正交DM-RS。
此外,与发送层#5~#8对应的正交DM-RS由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5~#8)生成。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5)生成对发送层#5的发送数据复用的正交DM-RS。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5)对发送层#5的DM-RS序列乘上第二正交码W1的第一行(11)而生成正交DM-RS。同样,与其他的发送层#6~#8对应的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6~#8)对发送层#6的各DM-RS序列乘上第二正交码W1的第二行(1-1),对发送层#7的各DM-RS序列乘上第二正交码W1的第三行(-1-1),对发送层#8的各DM-RS序列乘上第二正交码W1的第四行(-11),从而生成在发送层#5~#8之间正交的正交DM-RS。
如此由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1~#4)生成的4个发送层#1~#4的正交DM-RS分别在同一分配资源(R11、R13、R22)中复用。因此,在各分配资源(R11、R13、R22)中对4个发送层#1~#4的正交DM-RS进行正交复用。
此外,由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5~#8)生成的发送层#5~#8的各正交DM-RS分别在同一分配资源(R12、R21、R23)中复用。因此,在各分配资源(R12、R21、R23)中对发送层#5~#8的各正交DM-RS进行正交复用。
如图1(a)所例示,在本例中分为发送层#1~#4的4个层量的DM-RS和发送层#5~#8的4个层量的DM-RS,分别进行4层复用。复用发送层#5~#8的各正交DM-RS的各分配资源(R12、R21、R23)与复用发送层#1~#4的各正交DM-RS的分配资源(R11、R13、R22)的关系成为,在频率方向上邻接并且在时间方向上也邻接的配置关系。因此,在各个发送层#1~#4和发送层#5~#8中,在频率方向上邻接的DM-RS正交,并且在时间方向上邻接的DM-RS正交。
在以上的说明中,采用了在设为发送层数目=8时的DM-RS的参考信号结构,但是如上所述,使用图1(b)所示的二维正交码(W=[W0W1]),作为最大发送层数目=4也能够使DM-RS在用户之间正交。
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对2个用户终端UE1、UE2,分别最多对应到发送层数目(=4),所以最多8个为止进行并行动作。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区分发送层和用户,简单地在标号“22”之后附加“Un#n”来进行说明。
将第一和第二正交码W0、W1的开头2个码应用到用户UE1,将后续的2个码应用到用户UE2。此外,将第一和第二正交码W0、W1的开头2个码应用到用户UE1,将后续的2个码应用到用户UE2。
与用户UE1的发送层#1、#2对应的正交DM-RS由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U1#1、U1#2)生成。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U1#1)对发送层#1的DM-RS序列乘上第一正交码W0的开头的码(-1-1)而生成正交DM-RS。同样,与发送层#2对应的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U1#2)对发送层#2的DM-RS序列乘上第一正交码W0的第二行(-11)。另一方面,与用户UE2的发送层#1对应的正交DM-RS由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U2#1)生成。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U2#1)对发送层#1的DM-RS序列乘上第一正交码W0的第三个码(11)而生成正交DM-RS。同样,与发送层#2对应的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U2#2)对发送层#2的DM-RS序列乘上第一正交码W0的第四行(1-1)。
此外,与用户UE1的发送层#3、#4对应的正交DM-RS由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U1#3、U1#4)生成。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U1#3)对发送层#3的DM-RS序列乘上第二正交码W1的开头的码(11)而生成正交DM-RS。同样,与发送层#4对应的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U1#4)对发送层#4的DM-RS序列乘上第二正交码W1的第二个码(1-1)。与用户UE2的发送层#3、#4对应的正交DM-RS由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U2#3、U2#4)生成。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U2#3)对发送层#3的DM-RS序列乘上第二正交码W1的第三个码(-1-1)而生成正交DM-RS。同样,与发送层#4对应的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U2#4)对发送层#4的DM-RS序列乘上第二正交码W1的第四个码(-11)。
由此,对用户终端UE1由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U1#1、U1#2)生成的发送层#1、#2的正交DM-RS和对用户终端UE2由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U2#1、U2#2)生成的发送层#1、#2的正交DM-RS分别在同一分配资源(R11、R13、R22)中复用。
此外,对用户终端UE1由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U1#3、U1#4)生成的发送层#3、#4的正交DM-RS和对用户终端UE2由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U2#3、U2#4)生成的发送层#3、#4的正交DM-RS分别在同一分配资源(R12、R21、R23)中复用。
扰频码生成单元24生成用于将周边小区干扰随机化的扰频码。可以应用用户固有扰频和小区固有扰频的两种扰频法。在应用用户固有扰频法的情况下,使用对用户固有地分配的扰频码来对正交DM-RS进行扰频。扰频序列可以根据对每个用户赋予的用户ID决定,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通知给用户终端。在应用小区固有扰频的情况下,扰频码可以根据连接小区(接收PDCCH的小区)的小区ID决定,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广播信息等)从连接小区提供。
图6表示应用用户固有扰频法时的扰频法的概念。
扰频处理单元25由与正交码区间对应的2个乘算单元25a、25b构成。在正交码区间中乘上相同的调制码元,从而补偿为正交码本身不会被扰频,仅对正交码之间进行扰频。例如,一个乘算单元25a作为相同的调制码元乘上(1,1,1,1),另一个乘算单元25b作为相同的调制码元乘上(-1,-1,-1,-1)。由此,正交码之间被扰频,但是在正交码区间内不会被扰频。
能够通过式(1)来表示在正交码的区间乘上相同的调制码元,从而仅对正交码之间进行扰频的扰频方法。
RS(i)=o(i·mod(SF))·s(《i/SF》)(1)
式(1)表示,在序列i的参考信号序列(RS)中,正交序列(o)以SF的周期重复,扰频以SF的周期扰频。《i/SF》表示用i除上SF的商。
在应用用户固有扰频法的情况下,在正交码的区间内不被扰频是有意义的。由于正交码不会被扰频,因此即使扰频序列不同,也能够进行码的正交。即,即使是连接小区不同的用户之间(扰频序列不同),也能够使DM-RS正交,对于覆盖多个小区的多用户MIMO的应用有效。
图7表示在应用小区固有扰频法时的扰频法的概念。
扰频处理单元25对正交码乘上小区固有的扰频码。
能够通过式(2)来表示对正交码乘上小区固有的扰频码的扰频法。
RS(i)=o(i·mod(SF))·s(i)(2)
另外,可以将仅对正交码之间进行扰频的式(1)的扰频法应用到小区固有扰频法,也可以将对正交码进行扰频的式(2)的扰频法应用到用户固有扰频法。
以下,说明将不对正交码进行扰频而仅对正交码之间进行扰频的扰频码扩展到二维正交码的情况。
能够通过式(3)来表示维持二维(频率方向、时间方向)的正交性的扰频法。
RS(t,f)=o(t·mod(SFt),f·mod(SFf))·s(《t/SFt》,《f/SFf》)(3)
在式(3)中表示,以时间(t)和频率(f)的二维表现参考信号序列(RS),在正交序列(o)中,时域以SFt的周期重复,频域以SFf的周期重复,关于扰频,时域以SFt的周期扰频,频域以SFf的周期扰频。即,成为在每个资源块中进行扰频的扰频法。
能够通过式(4)来表示仅维持时域的正交性的扰频法。
RS(t,f)=o(t·mod(SFt),f·mod(SFf))·s(《t/SFt》,f)(4)
在式(4)中表示,关于扰频,时域以SFt的周期扰频,但频域始终进行扰频。即,在时域中维持正交码的正交性,但在频域中不维持。如式(3)所表示,以资源块单位进行扰频,在扰频效果不充分的情况下改善了频域中的扰频效果。
此外,能够通过式(5)来表示仅维持频域的正交性的扰频法。
RS(t,f)=o(t·mod(SFt),f·mod(SFf))·s(t,f/SFf》)(5)
在式(5)中表示,关于扰频,频域以SFf的周期扰频,但时域始终进行扰频。即,在频域中维持正交码的正交性,但在时域中不维持。如式(3)所表示,是以资源块单位进行扰频,在扰频效果不充分的情况下改善了时域中的扰频效果的方法。
复用单元23在1个资源块上不重叠地复用发送数据和正交DM-RS。在图1(a)中,在白的资源元素中映射发送数据,在上述的分配资源R11~R13、R21~R23中映射正交DM-RS。这里,对每个发送层复用发送数据和正交DM-RS。
预编码单元26考虑衰落变动来决定预编码向量,使得同时发送的各个发送层互相不干扰并且在用户终端中以高的SINR接收。用户终端选择各发送层的接收SINR最大的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符),并反馈。
IFFT单元27对发送数据和正交DM-RS被副载波映射的频域的发送信号(副载波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通过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在副载波中分配的频率分量的信号变换为时间分量的信号串。之后,由CP附加单元28附加循环前缀,由发送放大器29进行功率放大之后经由发送天线发送。
参照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户终端10。
用户终端10的接收处理系统接收如上所述那样对每个发送层复用了正交DM-RS和发送数据的信号。接收信号输入到CP去除单元31而去除循环前缀。FFT单元32对已去除CP的接收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从而将时间序列的信号分量变换到频率分量的串。分离单元33对接收信号进行副载波解映射,从而分离发送RS序列信号的参考信号、发送下行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例如为PHICH、PDCCH)、发送发送数据的共享信道(例如为PDSCH)。
在参考信号的接收码元中,正交DM-RS输入到多层信道估计单元34。此外,PDSCH输入到成为下行发送数据的解调单元的多层解调单元35。
多层信道估计单元34使用对PDCCH(或者PDSCH)进行解码而得到的DM-RS序列信息(是正交RS的组信息,并且是关于二维正交码W的信息)取得对应的发送层的DM-RS,并使用DM-RS来对该发送层进行信道估计。基于多层信道估计来解调下行发送数据。
此外,在对下行链路的DM-RS进行用户固有扰频的情况下,通过高层信令通知扰频信息。扰频信息包括频域的重复周期SFf、时域的重复周期SFt、用于确定与各正交码区间对应的扰频码的信息。在多层信道估计单元34中,按照所通知的扰频信息来解扰DM-RS。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DM-RS的正交中使用二维正交码(W=[W0W1]),因此关于在资源块上以二维状映射的DM-RS,能够在同一发送层中通过正交码使在频率方向上邻接的DM-RS之间正交,并且能够通过正交码使在时间方向上邻接的DM-RS之间正交,进而能够使在同一分配资源中映射的DM-RS在发送层之间正交。即,能够通过简单的二维正交码(W=[W0 W1])进行关于DM-RS的频率方向、时间方向和层间的3个正交,实现发送层数目的增大、用户之间的正交。
在以上的说明中,通过对DM-RS序列乘上第一和第二正交码(W0,W1),使DM-RS正交,但是也可以将二维正交码W=[W0 W1]的码本身作为DM-RS序列来使用。在该情况下,能够削减对DM-RS序列乘上第一和第二正交码(W0,W1)的处理。而且,在上述说明中,作为二维正交码的实现法,说明了使用了正交码W0、W1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如图9(a)所示那样,在时域乘上正交码,在频域交替地调换其乘算方向(图9(a)中的直线箭头方向),从而生成二维正交码(参照图9(b))。在这样的方法中,也能够生成即使在时间和频率的任何一方中进行解扩散处理也正交的码。
这里,参照图14至图19来具体说明通过调换二维正交码的乘算方向来实现的正交。图14(a)(b)是将发送层数目设为2层时的正交的说明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通过图9(b)所示的二维正交码的乘算方向的调换来实现发送层#1中的DM-RS的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的正交。因此,以发送层#1的二维正交码为基准,说明使用了发送层#2的二维正交码的正交。
如图14(a)所示,在资源块RB1内在频率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3个分配资源R51-R53,以与各分配资源R51-R53同一副载波,并且在时间方向上离开规定码元数目的方式配置了分配资源R61-R63。此外,在与资源块RB1邻接的资源块RB2内,也以同样的配置间隔配置了3个分配资源R54-R56、R64-R66。
如图14(b)所示,在发送层#2中使用的二维正交码W1与在发送层#1中使用的二维正交码W0在层间正交。另外,在图14(b)中,将作为基准的发送层1的二维正交码W0设为(1,1),但是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为了明确表示与二维正交码W1的正交关系而例示的。因此,与发送层#2同样地,在发送层#1中,DM-RS也在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上正交。
这种情况下,对图14(a)所示的分配资源R51的连续的码元,在三角箭头所示的时间方向的正方向(向前方向)上依次乘上二维正交码W1的各码。同样,对分配资源R61的连续的码元在三角箭头所示的正方向(向前方向)上依次乘上二维正交码W1的各码。此外,对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51、R61邻接的分配资源R52、R62的连续的码元,在调换了乘算方向的时间方向的反方向(相反方向)上依次乘上二维正交码W1的各码。即,在同一发送层中,对同一频域的下行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组映射二维正交码的码,在频率方向上邻接的资源元素组之间,码的映射方向相反。在这里,资源元素组分别是分配资源R51、R61、分配资源R52、R62、分配资源R53、R63、分配资源R54、R64、分配资源R55、R65、以及分配资源R56、R66。
这时,在分配资源R51中,对在正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在分配资源R61中,对在正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因此,在分配资源(R51,R61)之间,通过码(1,-1)的两组组合而使DM-RS正交。
在分配资源R52中,对在反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在分配资源R62中,对在反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因此,在分配资源(R51,R52)之间和(R61,R62)之间,通过码(1,-1)的两组组合而使DM-RS正交。此外,在其他的分配资源之间也成为同样的关系。如此,在时域上乘上二维正交码W1,在频域上调换乘算方向,从而实现DM-RS的时间方向、频率方向、发送层#1、#2之间的正交。
另外,除了在频域上调换二维正交码的乘算方向来实现正交之外,也可以如图15所示那样,在频域和时域调换二维正交码的乘算方向。即,在同一发送层中,对同一频域的下行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组映射二维正交码的码,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上邻接的资源元素组之间,码的映射方向相反。在这里,资源元素组是各个分配资源R51~R56、R61~R66。例如,在分配资源R51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在分配资源R61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因此,在分配资源(R51,R61)之间,通过码(1,-1)的两组组合而使DM-RS正交。
此外,在分配资源R52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因此,在分配资源(R51,R52)之间,也通过码(1,-1)的两组组合而使DM-RS正交。此外。在其他的分配资源之间也成为同样的关系。即使采用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实现DM-RS的时间方向、频率方向、发送层#1、#2之间的正交。
接着,具体说明在将发送层数目设为4层时的通过二维正交码的乘算方向的调换来实现的正交。首先,说明第一正交图形。图16(a)(b)是将发送层数目设为4层时的第一正交图形的说明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实现了发送层#1中的DM-RS的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的正交,以在发送层#1中使用的二维正交码为基准,说明上位的发送层中的正交。
如图16(a)所示,在资源块RB1内,在频率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了3个分配资源R7a-R7c,以与各分配资源R7a-R7c同一副载波,并且在时间方向上离开规定码元数目的方式配置了分配资源R8a-R8c。此外,在与资源块RB1邻接的资源块RB2、RB3、RB4内,也以同样的配置间隔配置了3个分配资源R7d-R7l、R8d-R8l。
如图16(b)所示,在发送层#2、#3、#4中使用的二维正交码X1、X2、X3与在发送层#1中使用的二维正交码X0在层间正交。另外,在图16(b)中,将作为基准的发送层1的二维正交码X0设为(1,1,1,1),但是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为了明确表示与二维正交码X1、X2、X3的正交关系而例示的。因此,与发送层#2同样地,在发送层#1中,DM-RS也在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上正交。
此外,各二维正交码X1、X2、X3被分为前半2个码(第一码群)和后半2个码(第二码群)而记述。前半2个码与表示映射方向(乘算)的三角箭头对应,后半2个码与表示映射方向(乘算)的∧形箭头对应。例如,如果是发送层#3的二维正交码X3,则前半2个码为(1,1),后半2个码为(-1,-1)。在这里,为了便于说明而说明使用了发送层#3的二维正交码X2的第一正交图形中的正交。
图16(a)所示的第一正交图形是,以前半2个码、后半2个码的顺序对资源元素组映射而成的图形。在这里,资源元素组分别是分配资源R8n、R7n的对。即,通过在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上交替地分配二维正交码X2的前半2个码和后半2个码,并且在频率方向上将映射方向设为反方向,从而实现该正交图形。例如,在分配资源R7a中,如∧形箭头所示那样在向前方向上映射后半2个码。此外,在时间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7a邻接的分配资源R8a中,如三角箭头所示那样在向前方向上映射前半2个码。此外,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7a邻接的分配资源R7b中,如三角箭头所示那样在相反方向上映射前半2个码。进而,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8a邻接的分配资源R8b中,如∧形箭头所示那样在相反方向上映射后半2个码。
这时,在分配资源R7a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在分配资源R8a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因此,在分配资源(R7a,R8a)之间,通过码(1,1)、(-1,-1)的两组组合而使DM-RS正交。
此外,在分配资源R7b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在分配资源R8b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因此,在分配资源(R7a,R7b)之间和(R8a,R8b)之间,也通过码(1,1)、(-1,-1)的两组组合而使DM-RS也正交。此外,在其他的分配资源之间和其他的发送层中也同样地正交。如此,在第一正交图形中,实现DM-RS的时间方向、频率方向、发送层#1~#4之间的正交。
由于通过频率方向上的映射方向是同一方向的码数目考虑第一正交图形的峰值功率,因此在第一正交图形中无法设为随机。例如,在频率方向上邻接的分配资源R8a~R8l之间,对向前方向的分配资源全部映射(1,1),因此峰值功率增大。
下面,参照图17来说明第二正交图形。图17(a)(b)是将发送层数目设为4层时的第二正交图形的说明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实现了发送层#1中的DM-RS的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的正交,以在发送层#1中使用的二维正交码为基准,说明上位的发送层中的正交。在这里,为了便于说明,对使用了发送层#3的二维正交码X2的、第二正交图形中的正交。
图17(a)所示的第二正交图形是,对多个资源块(这里为2个RB)的每一个,调换对上述资源元素组映射的二维正交码的前半2个码和后半2个码的顺序的正交图形。即,通过将与第一正交图形相同的图形结构以2个资源块RB单位调换二维正交码X2的前半2个码和后半2个码,从而实现第二正交图形。另外,关于调换前半2个码和后半2个码的RB数目,不限定于2个RB。例如,在分配资源R7a中,如∧形箭头所示那样在向前方向上映射后半2个码。此外,在时间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7a邻接的分配资源R8a中,如三角箭头所示那样在向前方向上映射前半2个码。此外,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7a邻接的分配资源R7b中,如三角箭头所示那样在相反方向上映射前半2个码。进而,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8a邻接的分配资源R8b中,如∧形箭头所示那样在相反方向上映射后半2个码。如此,在资源块RB1、RB2中与第一正交图形相同。
另一方面,在资源块RB3、RB4中,调换对应于三角箭头的前半2个码与对应于∧形箭头的后半2个码。例如,在分配资源R7g中,如三角形箭头所示那样在向前方向上映射前半2个码。此外,在时间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7g邻接的分配资源R8g中,如∧形箭头所示那样在向前方向上映射后半2个码。此外,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7g邻接的分配资源R7h中,如∧形箭头所示那样在相反方向上映射后半2个码。进而,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8g邻接的分配资源R8h中,如三角箭头所示那样在相反方向上映射前半2个码。
这时,在分配资源R7a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在分配资源R8a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因此,在分配资源(R7a,R8a)之间,通过码(1,1)、(-1,-1)的两组组合而使DM-RS正交。如此,在时间方向上成为前半2个码与后半2个码的组合,因此维持DM-RS的正交。
此外,在分配资源R7b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在分配资源R8b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因此,在分配资源(R7a,R7b)之间和(R8a,R8b)之间,通过码(1,1)、(-1,-1)的组合而使DM-RS也正交。
但是,在分配资源R7f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在分配资源R7g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因此,在分配资源(R7g,R7h)之间,通过码(1,1)的两组组合而使DM-RS不正交。
此外,在分配资源R8f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在分配资源R8g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因此,在分配资源(R8g,R8h)之间,通过码(-1,-1)的两组组合而使DM-RS不正交。
如此,在第二正交图形的发送层#3中,在资源块RB2、RB3之间在频率方向上连续映射前半2个码(后半2个码),因此在资源块RB1、RB2内(RB3、RB4内)实现DM-RS的正交,但是在频率方向的一部分没有实现DM-RS的正交。另外,省略细节,但是在发送层#2、#4中,实现DM-RS的时间方向、频率方向的正交。
与第一正交图形相比,第二正交图形的峰值功率随机。即,第二正交图形将与第一正交图形相同的图形结构以2个资源块RB单位调换二维正交码的前后半2个码,因此比第一正交图形随机。例如,在资源块RB1、RB2的在频率方向上邻接的分配资源R8a~R8f中,对向前方向的分配资源全部映射(1,1),在资源块RB3、RB4的在频率方向上邻接的分配资源R8g~R8l中,对向前方向的分配资源全部映射(-1,-1)。因此,抑制峰值功率的增大。
下面,参照图18来说明第三正交图形。图18(a)(b)是将发送层数目设为4层时的第三正交图形的说明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实现了发送层#1中的DM-RS的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的正交,以在发送层#1中使用的二维正交码为基准,说明上位的发送层中的正交。在这里,为了便于说明,对使用了发送层#3的二维正交码X2的、第三正交图形中的正交进行说明。
图18(a)所示的第三正交图形是,在1个资源块内调换对上述资源元素组映射的二维正交码的前半2个码和后半2个码的顺序而成的正交图形。即,以在频率方向上邻接的2个分配资源单位在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上交替的分配二维正交码X2的前半2个码和后半2个码,并且在频率方向上将映射方向设为反方向,从而实现第三正交图形。例如,在分配资源R7a中,如∧形箭头所示那样在向前方向上映射后半2个码。此外,在时间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7a邻接的分配资源R8a中,如三角箭头所示那样在向前方向上映射前半2个码。此外,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7a邻接的分配资源R7b中,如∧形箭头所示那样在相反方向上映射后半2个码。进而,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8a邻接的分配资源R8b中,如三角箭头所示那样在相反方向上映射前半2个码。
而且,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7b邻接的分配资源R7c中,如三角箭头所示那样在向前方向上映射前半2个码。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8b邻接的分配资源R8c中,如∧形箭头所示那样在向前方向上映射后半2个码。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7c邻接的分配资源R7d中,如三角箭头所示那样在相反方向上映射前半2个码。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8c邻接的分配资源R8d中,如∧形箭头所示那样在相反方向上映射后半2个码。
这时,在分配资源R7a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在分配资源R8a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因此,在分配资源(R7a,R8a)之间,通过码(1,1)、(-1,-1)的组合而使DM-RS正交。如此,在时间方向上成为前半2个码与后半2个码的组合,因此维持DM-RS的正交。
此外,在分配资源R7b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在分配资源R8b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因此,在分配资源(R7a,R7b)之间,通过码(-1,-1)的两组组合而使DM-RS不正交。此外,在(R8a,R8b)之间,通过码(1,1)的两组组合而使DM-RS也不正交。
而且,在分配资源R7c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在分配资源R8c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因此,在分配资源(R7b,R7c)之间和分配资源(R8b,R8c)之间,通过码(1,1)、(-1,-1)的组合而使DM-RS正交。如此,在第三正交图形的发送层#3中,在频率方向上各映射2个二维正交码X2的前半2个码(后半2个码),因此在时间方向上实现DM-RS的正交,但在频率方向的一部分没有实现DM-RS的正交。另外,省略细节,但是在发送层#2、#4中,实现DM-RS的时间方向、频率方向的正交。
与第一正交图形相比,第三正交图形的峰值功率进一步随机。即,第三正交图形以在频率方向上邻接的2个分配资源单位调换前半2个码(后半2个码),因此比第一正交图形进一步随机。例如,在频率方向上邻接的分配资源R8a~R8f中,对向前方向的分配资源交替地映射(1,1)、(-1,-1)。因此,进一步抑制峰值功率的增大。
下面,参照图19来说明第四正交图形。图19(a)(b)是将发送层数目设为4层时的第四正交图形的说明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实现了发送层#1中的DM-RS的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的正交,以在发送层#1中使用的二维正交码为基准,说明上位的发送层中的正交。在这里,为了便于说明,对使用了发送层#3的二维正交码X2的、第四正交图形中的正交进行说明。
图19(a)所示的第四正交图形是如下的正交图形:在同一发送层中,对同一频域的下行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组映射二维正交码的码,在频域方向上邻接的多个资源元素组(这里为2个资源元素组)的每个中码的映射方向相反,将二维正交码分割为前半2个码和后半2个码,以前半2个码、后半2个码的顺序对资源元素组进行映射,在1个资源块内调换在资源元素组中映射的二维正交码的前半2个码和后半2个码的顺序而成。即,通过在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上交替地分配二维正交码X2的前半2个码和后半2个码,并且在频率方向上以2个分配资源单位将映射方向设为反方向,从而实现第四正交图形。例如,在分配资源R7a中,如∧形箭头所示那样在向前方向上映射后半2个码。此外,在时间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7a邻接的分配资源R8a中,如三角箭头所示那样在向前方向上映射前半2个码。此外,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7a邻接的分配资源R7b中,如三角箭头所示那样在向前方向上映射前半2个码。进而,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8a邻接的分配资源R8b中,如∧形箭头所示那样在向前方向上映射后半2个码。
而且,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7b邻接的分配资源R7c中,如∧形箭头所示那样在相反方向上映射后半2个码。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8b邻接的分配资源R8c中,如三角箭头所示那样在相反方向上映射前半2个码。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7c邻接的分配资源R7d中,如三角箭头所示那样在相反方向上映射前半2个码。在频率方向上与分配资源R8c邻接的分配资源R8d中,如∧形箭头所示那样在相反方向上映射后半2个码。
这时,在分配资源R7a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在分配资源R8a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因此,在分配资源(R7a,R8a)之间,通过码(1,1)、(-1,-1)的组合而使DM-RS正交。如此,在时间方向上成为前半2个码与后半2个码的组合,因此维持DM-RS的正交。
此外,在分配资源R7b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在分配资源R8b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因此,在分配资源(R7a,R7b)之间和(R8a,R8b)之间,通过码(1,1)、(-1,-1)的组合而使DM-RS也正交。此外,在其他的分配资源之间和其他的发送层中也成为同样的结果。如此,在第四正交图形中,也实现DM-RS的时间方向、频率方向、发送层#1~#4之间的正交。
与第一正交图形相比,第四正交图形的峰值功率进一步随机。即,在第四正交图形中,映射方向相同的前半码和后半码邻接,因此与第一正交图形相比进一步随机。例如,在频率方向上邻接的分配资源R8a~R8f中,对向前方向的邻接的分配资源交替地映射(1,1)、(-1,-1)。因此,进一步抑制峰值功率的增大。
如上所述,在将发送层数目设为4层的情况下,在第一正交图形中,虽然实现了时间方向、频率方向、发送层#1~#4之间的正交,但是峰值功率不随机。在第二、第三正交图形中,虽然在频率方向的一部分没有实现DM-RS的正交,但与第一正交图形相比峰值功率随机。在第四正交图形中,实现了时间方向、频率方向、发送层#1~#4之间的正交,并且与第一正交图像相比峰值功率随机。此外,对在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上配置的资源元素映射由2个码(1)、2个码(-1)构成的组,从而以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的二维实现DM-RS的发送层#1~#4之间的正交、尤其对于发送层#1的正交。
此外,说明了通过在频域交替地调换在时域乘算正交码的方向,从而生成二维正交码的结构,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如图20所示那样一边在频域对正交码进行循环移位一边生成二维正交码。这样的方法同样也能够生成即使时间和频率的任何一方中进行解扩散处理也正交的码。这里,参照图20来说明通过二维正交码的循环移位来实现的正交。
如图20(a)所示,在资源块RB1内,在频率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了3个分配资源R91-R93,以在与各分配资源R91-R93同一副载波,并且在时间方向上离开规定码元数目的方式配置了分配资源R101-R103。此外,在与资源块RB1邻接的资源块RB2内,也以同样的配置间隔配置了3个分配资源R94-R96、R104-R106。
如图20(b)所示,在发送层#2、#3、#4中使用的二维正交码W1、W2、W3与在发送层#1中使用的二维正交码W0在层间正交。各二维正交码W0、W1、W2、W3的各码一边在配置于频率方向的多个资源元素组之间在箭头所示的循环方向上进行移位一边进行映射。例如,如果是发送层#3的二维正交码W2,以(1,1,-1,-1)、(-1,1,1,-1)、(-1,-1,1,1)、(1,-1,-1,1)的顺序重复进行循环移位。以下,说明使用了发送层#3的二维正交码W2的正交图形中的正交。另外,在图20(a)、(b)中,字母a、b、c、d表示二维正交码的各码与分配资源的对应关系。
在图20(a)所示的正交图形中,资源元素组分别是分配资源9n、10n的对。在各资源元素组9n、10n中,对每个组分配二维正交码W2的各码,对各组分配的二维正交码W2的各码在频率方向上循环移位1个码量。即,在频率方向上配置的多个资源元素组中,向高频率侧对每个资源元素组,将二维正交码W2的各码挪动1个码量并进行映射,从而实现该正交图形。例如,对资源元素组R91、R101映射(1,1,-1,-1),在频率方向上与资源元素组R91、R101邻接的资源元素组R92、R102映射(-1,1,1,-1)。
这种情况下,在分配资源R91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在分配资源R101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因此,在资源元素组R91、R101中映射二维正交码W2的各码。这时,在其他的发送层#1、#2、#4中的同一资源元素组中也映射二维正交码W0、W1、W3的各码。因此,资源元素组R91、R101在频率方向上实现与其他的发送层#1、#2、#4的发送层之间的正交。
在资源元素组R92、R102中,映射已循环移位了1个码量的二维正交码W2的各码。这时,在其他的发送层#1、#2、#4中的同一资源元素组中也映射已循环移位了1个码量的二维正交码W0、W1、W3的各码。因此,在资源元素组R92、R102中,也在频率方向上实现与其他的发送层#1、#2、#4的发送层之间的正交。
此外,在分配资源R102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在分配资源R103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在分配资源R104中,对在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对后续的资源元素映射码(-1)。
因此,对分配资源R101至R104的由时间方向上开头的资源元素构成的组映射(1,-1,-1,1),对由后续的资源元素构成的组映射(1,1,-1,-1)。即,在分配资源R101至R104的同一子帧的资源元素中,向时间方向的开头侧将二维正交码W2的各码挪动1个码量而进行映射。如此,如果在频率方向上将二维正交码W2的各码循环移位1个码量,则在时间方向上,二维正交码W2的各码也被循环移位1个码量。
这时,在其他的发送层#1、#2、#4中的同一资源元素组中,二维正交码W0、W1、W3的各码也循环移位一个码量而进行映射。因此,分配资源R101至R104在时间方向上也实现与其他的发送层#1、#2、#4的发送层之间的正交。如上所述,在该正交图形中,以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的二维实现DM-RS的发送层#1~#4之间的正交。此外,由于跨越4个分配资源而在宽的区域中进行发送层之间的正交,因此与通过调换二维正交码的映射方向来实现发送层之间的正交的结构相比,正交图形的峰值功率随机。因此,抑制峰值功率的增大。
如此,一边在频域对二维正交码进行循环移位一边进行映射的情况下,以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的二维实现发送层#1~#4之间的正交,并且能够使峰值功率随机。
如上所述,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在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上配置的资源元素映射由2个码(1)、2个码(-1)构成的组,从而以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的二维实现DM-RS的发送层#1~#4之间的正交。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作为下行参考信号以DM-RS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同样应用于其他种类的下行参考信号、例如为CQI测定用和PMI选择用的CSI-RS(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这种情况下,CSI-RS的复用方式应用码分复用(CDM)方式。
以下,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说明将本发明应用到作为下行参考信号的CSI-RS的例子。另外,变形例仅在对CSI-RS进行正交的点上与对DM-RS进行正交的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因此,特别地对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
图10(a)(b)是表示本发明人提出的下行参考信号结构的一例的概念图。在图10(a)中,在同一资源块内,在频率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了2个分配资源R31、R32,以在与各分配资源R31、R32同一副载波,并且在时间方向上离开规定码元数目的方式配置了分配资源R41、R42。此外,各分配资源是“1个副载波×连续的2个码元”。其中,分配资源的尺寸不被限定,能够如“2个副载波×连续的2个码元”那样灵活地设定。
在各分配资源中分别复用4个发送层的CSI-RS。CSI-RS的复用方式与DM-RS同样地应用码分复用方式,在1个分配资源中复用的发送层的不同的4个CSI-RS互相正交。此外,通过乘算图10(b)所示的二维正交码(W=[W0W1])来使各分配资源的CSI-RS正交。二维正交码与在使DM-RS正交时使用的正交码相同。在分配资源(R31,R42)中复用的CSI-RS使用第一正交码W0来进行复用,在分配资源(R32,R41)中复用的CSI-RS使用第二正交码W1来进行复用。
因此,在分配资源中复用的CSI-RS在频率轴方向上邻接的分配资源(R31,R32)之间、分配资源(R41、R42)之间正交。此外,在分配资源中复用的CSI-RS在时域上邻接的分配资源(R31,R41)之间、分配资源(R32、R42)之间也正交。
此外,与DM-RS同样地,在CSI-RS中也能够使用二维正交码来使在用户之间正交。在该情况下,例如,将第一和第二正交码W0、W1的各自的从开头起2个码分配给用户UE1,将各个的后续的2个码分配给用户UE2。由此,在1个分配资源中复用的用户UE1的发送层和用户UE2的发送层的CSI-RS互相正交。此外,如上所述,分配资源(R31,R42)的CSI-RS使用第一正交码W0被正交,分配资源(R32,R41)的CSI-RS使用第二正交码W1被正交,因此在频率轴方向和时间轴方向上邻接的分配资源之间也实现用户之间的正交。
另外,在变形例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在CSI-RS的正交中使用与在DM-RS的正交中使用的二维正交码相同的正交码,但不限定于该结构。二维正交码只要能够在频率方向、时间方向、层间对CSI-RS进行正交即可,也可以使用与在DM-RS的正交中使用的二维正交码不同的正交码。
参照图11来说明变形例的无线基站装置40。另外,在图11中,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装置20相同的功能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无线基站装置40具备多个发送天线#1~#N,从多个发送天线同时发送各发送层的发送数据和下行参考信号(包括CSI-RS)。在这里,由于进行说明的关系,将实际的发送天线数目设为8个来进行说明。即,最大发送层数目可达到8层。
变形例的无线基站装置40具备生成发送数据的发送数据生成单元21、生成正交CSI-RS的正交CSI-RS序列生成单元41、复用预编码后的发送数据和正交CSI-RS的复用单元42、生成扰频码的扰频码生成单元43、将扰频码乘到正交CSI-RS而进行扰频的扰频处理单元44。在无线基站装置40中,对每个发送层实施发送数据的生成、正交CSI-RS的生成、扰频码的生成、发送数据与正交CSI-RS的复用。
通过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正交RS序列生成单元22相同的方法,正交CSI-RS序列生成单元41使用二维正交码(W=[W0 W1])生成正交CSI-RS。因此,在这里简单说明正交CSI-RS的生成方法。此外,正交CSI-RS序列生成单元41与最大发送层数目(=8)相对应,最多8个为止进行并行动作,因此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区分发送层,对发送层附加“#n”的识别号来进行说明。
与发送层#1~#4对应的正交CSI-RS序列生成单元41以识别号(#1~#4)的顺序对各发送层的CSI-RS序列从开头起按顺序乘上第一正交码W0的码,从而生成正交CSI-RS。其结果,生成在发送层#1~#4之间正交的正交CSI-RS。此外,与发送层#5~#8对应的正交CSI-RS序列生成单元41以识别号(#5~#8)的顺序对各发送层的CSI-RS序列从开头起按顺序乘上第二正交码W1的码,从而生成正交CSI-RS。其结果,生成在发送层#5~#8之间正交的正交CSI-RS。
此外,在变形例中,也如图10(a)所例示的那样,被分为发送层#1~#4的4层量的CSI-RS与发送层#5~#8的4层量的CSI-RS,而分别进行4层复用。此外,复用发送层#5~#8的各正交CSI-RS的各分配资源(R32,R41)与复用发送层#1~#4的各正交CSI-RS的分配资源(R31,R42)的关系成为在频率方向上邻接并且在时间方向上也邻接的配置关系。因此,在各个发送层#1~#4、以及发送层#5~#8中,在频率方向上邻接的CSI-RS正交,在时间方向上邻接的CSI-RS正交。如此,在CSI-RS中,也能够通过二维正交码实现频率方向、时间方向、层间的3个正交。
在以上的说明中,采用了在设为发送层数目=8时的CSI-RS的参考信号结构,但是使用二维正交码(W=[W0W1]),作为最大发送层数目=4也能够使CSI-RS在用户之间正交。正交CSI-RS序列生成单元41对2个用户终端UE1、UE2,分别最多对应到发送层数目(=4),因此最多8个为止进行并行动作。
在这种情况下,与用户终端UE1的发送层对应的正交CSI-RS序列生成单元41使用第一和第二正交码W0、W1的开头2个码来生成正交CSI-RS。此外,与用户终端UE2的发送层对应的正交CSI-RS序列生成单元41使用第一和第二正交码W0、W1的后续2个码来生成正交CSI-RS。其结果,用户终端UE1的发送层#1、#2的正交CSI-RS和用户终端UE2的发送层#1、#2的正交CSI-RS分别复用到同一分配资源。此外,用户终端UE1的发送层#3、#4的正交CSI-RS和用户终端UE2的发送层#3、#4的正交CSI-RS分别复用到同一分配资源。
此外,在用户间复用中,也被分为用户终端UE1、UE2的各发送层#1、#2的4层量的CSI-RS与用户终端UE1、UE2的各发送层#3、#4的4层量的CSI-RS,而分别进行4层复用。此外,复用用户终端UE1、UE2的各发送层#1、#2的各正交CSI-RS的各分配资源(R31,R42)与复用用户终端UE1、UE2的各发送层#3、#4的各正交CSI-RS的各分配资源(R32,R41)的关系成为在频率方向上邻接并且在时间方向上也邻接的配置关系。因此,在用户终端UE1、UE2的发送层#1、#2和发送层#3、#4中,在频率方向上邻接的CSI-RS正交,在时间方向上邻接的CSI-RS正交。如此,在用户间复用中,也能够通过二维正交码实现频率方向、时间方向、层间的3个正交。
扰频码生成单元43生成用于将周边小区干扰随机化的扰频码。扰频处理单元44通过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扰频处理单元25同样的方法,将扰频码乘到正交CSI-RS。因此,省略扰频处理的细节。作为扰频法,可以应用小区固有扰频。在应用小区固有扰频的情况下,扰频码可以根据连接小区(接收PDCCH的小区)的小区ID决定,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广播信息等)从连接小区提供。
复用单元42设置在预编码单元26的后级,在1个资源块上不重叠地复用发送数据和正交CSI-RS。在这里,对每个发送天线复用发送数据、正交CSI-RS。
IFFT单元27对发送数据和正交CSI-RS被副载波映射的频域的发送信号(副载波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通过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在副载波中分配的频率分量的信号变换为时间分量的信号串。之后,由CP附加单元28附加循环前缀,由发送放大器29进行功率放大之后经由发送天线发送。
参照图12来说明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用户终端30。另外,在图12中,对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10相同的功能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而进行说明。用户终端30的接收处理系统接收如上所述那样对每个发送层复用了正交CSI-RS、发送数据的信号。接收信号由CP去除单元31去除循环前缀,由FFT单元32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而将时间序列的信号分量变换到频率分量的串。接收信号在分离单元33中进行副载波解映射,从而分离为发送RS序列信号的参考信号、发送下行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例如为PHICH、PDCCH)、发送发送数据的共享信道(例如为PDSCH)。
在参考信号的接收码元中,正交CSI-RS输入到CQI测定单元47和PMI选择单元48。此外,PDSCH输入到成为下行发送数据的解调单元的多层解调单元35。
CQI测定单元47使用对PDCCH(或者PDSCH)进行解码而得到的CSI-RS序列信息(是正交CSI-RS的组信息,并且是关于二维正交码W的信息),取得对应的发送层的CSI-RS,并使用CSI-RS来对该发送层测定CQI。
PMI选择单元48使用对PDCCH(或者PDSCH)进行解码而得到的CSI-RS序列信息(是正交CSI-RS的组信息,并且是关于二维正交码W的信息),取得对应的发送层的CSI-RS,并使用CSI-RS来对该发送层选择PMI。
如上所述,根据该变形例,关于在资源块上以二维状映射的CSI-RS,能够通过正交码使在同一发送层中在频率方向上邻接的CSI-RS之间正交,并且能够通过正交码使在时间方向上邻接的CSI-RS之间正交,进而也能够使在同一分配资源中映射的CSI-RS在发送层之间正交。即,能够通过简单的二维正交码实现关于CSI-RS的频率方向、时间方向和层间的3个正交,实现发送层数目的增大、用户之间的正交。
在以上的说明中,通过对CSI-RS序列乘上第一和第二正交码(W0,W1),使CSI-RS正交,但是也可以将二维正交码W=[W0 W1]的码本身作为CSI-RS序列来使用。在该情况下,能够削减对CSI-RS序列乘上第一和第二正交码(W0,W1)的处理。而且,在上述说明中,作为二维正交码的实现法,说明了使用了正交码W0、W1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如图13(a)所示那样,在时域乘上正交码,在频域交替地调换其乘算方向(图13(a)中的直线箭头方向),从而生成二维正交码(参照图13(b))。在这样的方法中,能够生成即使在时间和频率的任何一方中进行解扩散处理也正交的码。
此外,在CSI-RS中,也能够应用如上所述的图14至图20所示的正交图形来实现正交。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在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中包括DM-RS和CSI-RS的无线通信系统。
本申请基于2009年6月23日申请的特愿2009-149127、2009年10月5日申请的特愿2009-231861、2009年11月2日申请的特愿2009-252406、以及2010年1月6日申请的特愿2010-001417。这些申请的内容全部包含在本申请。

Claims (21)

1.一种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发送天线;
参考信号生成单元,基于二维正交码来生成正交参考信号,其中在该正交参考信号中,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的二维方向上分别邻接的同一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并且在分配给同一无线资源的不同的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
复用单元,复用同一发送层的所述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和发送数据;以及
发送单元,将由所述复用单元复用所述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和发送数据而得到的发送信号从所述多个发送天线通过多个发送层同时发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的二维方向上分别邻接的各个无线资源中,对互相不同的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进行码复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的二维方向上分别邻接的各个无线资源中,跨越多个发送层对不同的用户终端的下行参考信号进行码复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参考信号生成单元中,所述二维正交码由第一正交码W0和第二正交码W1构成,基于所述第一正交码W0生成的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和基于所述第二正交码W1生成的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在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上交替地重复,其中,该第一正交码W0由与一次复用的发送层数目和/或用户数目对应的数目的正交码构成,该第二正交码W1由与所述第一正交码对应的数目的正交码构成,并且各码分别与所述第一正交码的对应的码正交。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参考信号生成单元在频域交替地调换在时域乘算正交码的方向,从而生成二维正交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参考信号生成单元一边在频域对正交码进行循环移位一边生成二维正交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扰频部件,使用小区固有的扰频码对由所述参考信号生成单元生成的正交参考信号进行扰频。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扰频部件,使用用户固有的扰频码对由所述参考信号生成单元生成的正交参考信号进行扰频。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扰频部件进行扰频,使得在正交码的区间中维持正交性。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扰频部件维持频域和时域的二维的正交性。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扰频部件仅维持时域的正交性。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扰频部件仅维持频域的正交性。
13.一种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发送天线;
参考信号生成单元,基于二维正交码来生成正交参考信号,其中在该正交参考信号中,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的二维方向上分别邻接的同一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并且在分配给同一无线资源的不同的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
复用单元,复用同一发送层的所述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和发送数据;以及
发送单元,将由所述复用单元复用所述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和发送数据而得到的发送信号从所述多个发送天线通过多个发送层同时发送,
所述参考信号生成单元在同一发送层中,对同一频域的下行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组映射所述二维正交码的码,所述码的映射方向在频率方向上邻接的资源元素组之间相反。
14.一种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发送天线;
参考信号生成单元,基于二维正交码来生成正交参考信号,其中在该正交参考信号中,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的二维方向上分别邻接的同一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并且在分配给同一无线资源的不同的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
复用单元,复用同一发送层的所述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和发送数据;以及
发送单元,将由所述复用单元复用所述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和发送数据而得到的发送信号从所述多个发送天线通过多个发送层同时发送,
所述参考信号生成单元在同一发送层中,对同一频域的下行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组映射所述二维正交码的码,所述码的映射方向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上邻接的资源元素组之间相反。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二维正交码分割为第一码群和第二码群,以第一码群、第二码群的顺序对所述资源元素组进行映射。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多个资源块的每一个,切换对所述资源元素组映射的所述二维正交码的所述第一码群和所述第二码群的顺序。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1个资源块内,切换对所述资源元素组映射的所述二维正交码的所述第一码群和所述第二码群的顺序。
18.一种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发送天线;
参考信号生成单元,基于二维正交码来生成正交参考信号,其中在该正交参考信号中,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的二维方向上分别邻接的同一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并且在分配给同一无线资源的不同的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
复用单元,复用同一发送层的所述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和发送数据;以及
发送单元,将由所述复用单元复用所述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和发送数据而得到的发送信号从所述多个发送天线通过多个发送层同时发送,
所述参考信号生成单元在同一发送层中,对同一频域的下行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组映射所述二维正交码的码,在频率方向上邻接的多个资源元素组的每一个,所述码的映射方向相反,
将所述二维正交码分割为第一码群和第二码群,以第一码群、第二码群的顺序对所述资源元素组进行映射,在1个资源块内,切换对所述资源元素组映射的所述二维正交码的所述第一码群和所述第二码群的顺序。
19.一种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发送天线;
参考信号生成单元,基于二维正交码来生成正交参考信号,其中在该正交参考信号中,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的二维方向上,在分配给同一无线资源的不同的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
复用单元,复用同一发送层的所述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和发送数据;以及
发送单元,将由所述复用单元复用所述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和发送数据而得到的发送信号从所述多个发送天线通过多个发送层同时发送,
所述参考信号生成单元在同一发送层中,对同一频域的下行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组映射所述二维正交码的码,所述码一边在频率方向上配置的多个资源元素组之间进行循环移位一边进行映射。
20.一种移动台装置,具备:
多个接收天线;
分离部件,从由所述多个接收天线同时接收的多个发送层的接收信号中分离正交参考信号,其中在该正交参考信号中,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的二维方向上分别邻接的同一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并且在分配给同一无线资源的不同的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
信道估计单元,基于由所述分离部件分离的各发送层的正交参考信号来进行各发送层的信道估计;以及
解调部件,基于所述信道估计单元的各层的信道估计结果来解调各层的发送数据。
2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具备:
基于二维正交码生成正交参考信号的步骤,其中在该正交参考信号中,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的二维方向上分别邻接的同一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并且在分配给同一无线资源的不同的发送层的下行参考信号之间正交;
复用同一发送层的所述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和发送数据的步骤;以及
将复用所述正交下行参考信号和发送数据而得到的发送信号通过多个发送层同时发送的步骤。
CN201080028178.7A 2009-06-23 2010-06-23 无线基站装置和移动台装置、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028046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49127 2009-06-23
JP2009149127 2009-06-23
JP2009-231861 2009-10-05
JP2009231861 2009-10-05
JP2009252406 2009-11-02
JP2009-252406 2009-11-02
JP2010-001417 2010-01-06
JP2010001417A JP5198480B2 (ja) 2009-06-23 2010-01-06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
PCT/JP2010/060614 WO2010150802A1 (ja) 2009-06-23 2010-06-23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04658A true CN102804658A (zh) 2012-11-28
CN102804658B CN102804658B (zh) 2016-05-04

Family

ID=43386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8178.7A Active CN102804658B (zh) 2009-06-23 2010-06-23 无线基站装置和移动台装置、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9048914B2 (zh)
EP (1) EP2448156B1 (zh)
JP (1) JP5198480B2 (zh)
KR (1) KR101313029B1 (zh)
CN (1) CN102804658B (zh)
BR (1) BRPI1013271A2 (zh)
IL (1) IL216917A (zh)
MX (1) MX2011013369A (zh)
PT (1) PT2448156T (zh)
RU (1) RU2521004C2 (zh)
WO (1) WO201015080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3035A (zh) * 2015-11-27 2018-07-1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20034854A1 (zh) * 2018-08-14 2020-0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WO2021233155A1 (zh) * 2020-05-18 2021-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18481B2 (en) 2009-04-22 2019-02-26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reference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U2010290233B2 (en) * 2009-09-07 2014-08-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a reference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R112012006057B1 (pt) * 2009-10-01 2021-08-24 Sun Patent Trust Aparelho terminal, método de transmissão, aparelho de comunicação e método de comunicação
JP5230663B2 (ja) * 2010-01-05 2013-07-1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2523413B1 (en) * 2010-01-08 2018-04-04 Fujitsu Limite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thogonal mask,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KR101532821B1 (ko) * 2010-04-02 2015-06-30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Occ 생성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과 occ 매핑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2012186736A (ja) * 2011-03-07 2012-09-27 Sharp Corp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6208409B2 (ja) * 2012-04-06 2017-10-0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6050028B2 (ja) * 2012-05-25 2016-12-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基地局、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US8838119B2 (en) 2012-06-26 2014-09-16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 cell configuration
JP2014131201A (ja) * 2012-12-28 2014-07-10 Ntt Docomo Inc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14131202A (ja) * 2012-12-28 2014-07-10 Ntt Docomo Inc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14115941A1 (en) * 2013-01-27 2014-07-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lanar antenna based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5599481B2 (ja) * 2013-03-19 2014-10-0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20150103801A1 (en) * 2013-09-02 2015-04-16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for downlink channel estimation
US9197302B2 (en) 2013-11-21 2015-11-24 Sony Corporation MIM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078874B (zh) * 2014-09-24 2020-09-04 Lg 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参考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US11956753B2 (en) 2015-07-10 2024-04-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on search space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US10165423B2 (en) * 2015-07-10 2018-1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on search space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US10667244B2 (en) * 2017-03-23 2020-05-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waveform signaling for downlink communications
US10700896B2 (en) 2018-11-09 2020-06-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ime domain layer separation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based receivers
US11784865B2 (en) * 2020-04-28 2023-10-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r equipment initiated data aided 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s on multiple layers of a communication link
US20210359810A1 (en) * 2020-05-13 2021-11-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de block-based resource mapping for transmissions with data-modulated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s
CN114629609B (zh) * 2020-12-11 2024-07-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导频传输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60496A1 (en) * 2003-07-02 2006-07-20 Matsushita Electic Industrial Co., Lt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080232449A1 (en) * 2007-03-21 2008-09-25 Farooq Khan Efficient uplink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388686A (zh) * 2007-09-14 2009-03-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单播与广播组播业务共存时实现下行导频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95547B2 (en) * 2005-03-11 2015-03-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uplink resources to provide channel performance feedback for adjustment of downlink MIMO channel data rates
JP4930360B2 (ja) 2007-12-18 2012-05-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211779B2 (ja) 2008-03-19 2013-06-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運用管理保守方法及び運用管理保守装置
JP2009252406A (ja) 2008-04-02 2009-10-29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色変換フィルタ
JP5364305B2 (ja) 2008-06-23 2013-12-11 花王株式会社 香り持続性マイクロカプセル
US8693429B2 (en) * 2009-03-31 2014-04-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on and use of reference signals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60496A1 (en) * 2003-07-02 2006-07-20 Matsushita Electic Industrial Co., Lt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080232449A1 (en) * 2007-03-21 2008-09-25 Farooq Khan Efficient uplink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388686A (zh) * 2007-09-14 2009-03-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单播与广播组播业务共存时实现下行导频的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3035A (zh) * 2015-11-27 2018-07-1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8293035B (zh) * 2015-11-27 2022-05-1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20034854A1 (zh) * 2018-08-14 2020-0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10830219A (zh) * 2018-08-14 2020-02-21 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10830219B (zh) * 2018-08-14 2021-03-30 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US11963205B2 (en) 2018-08-14 2024-04-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esource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1233155A1 (zh) * 2020-05-18 2021-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20190A (ja) 2011-06-16
MX2011013369A (es) 2012-04-20
JP5198480B2 (ja) 2013-05-15
KR101313029B1 (ko) 2013-10-01
US9048914B2 (en) 2015-06-02
BRPI1013271A2 (pt) 2019-04-02
EP2448156B1 (en) 2017-03-08
CN102804658B (zh) 2016-05-04
RU2012101075A (ru) 2013-07-27
RU2521004C2 (ru) 2014-06-27
EP2448156A4 (en) 2016-01-13
IL216917A0 (en) 2012-02-29
EP2448156A1 (en) 2012-05-02
WO2010150802A1 (ja) 2010-12-29
KR20120023824A (ko) 2012-03-13
PT2448156T (pt) 2017-03-29
IL216917A (en) 2016-02-29
US20120155423A1 (en) 2012-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04658B (zh) 无线基站装置和移动台装置、无线通信方法
CA2796374C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bundling resource block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U2010225772B2 (en)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RU2437217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азовой станции радиосвязи и способ радиосвязи, используемые для связи с множеством несущих
KR100953940B1 (ko)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화 시스템에서 소프트 핸드오버 영역의 단말을 위한 하향링크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1766489B1 (ko) 통신 장치 및 통신 방법
CN102246446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KR101276191B1 (ko) 송신장치, 송신방법, 수신장치 및 수신방법
US8548006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using STBC scheme
KR101534349B1 (ko) Stbc 기법을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방법
US855361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transmit diversity in SC-FDMA system
CN102860121B (zh) 用于下行链路高阶mimo的参考信号设计
RU2502191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приема опорного сигнала в системе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KR20120135198A (ko) 복조 기준신호를 위한 안테나 포트 맵핑방법 및 장치
CN105049168A (zh) 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KR20060136290A (ko)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화 시스템에서 수신 데이터의컴바이닝을 위한 하향링크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20180351614A1 (en) Mim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terminal
CN102714866A (zh) 用于传送dm-rs模式的方法和传送器节点
CN105281815B (zh) Mimo通信方法以及基站装置和终端
JP2009273180A (ja)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JP2013243706A (ja) 無線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1108058B1 (ko) 다수의 부 반송파를 이용하여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