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3046B - 童车 - Google Patents
童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03046B CN102803046B CN200980160903.3A CN200980160903A CN102803046B CN 102803046 B CN102803046 B CN 102803046B CN 200980160903 A CN200980160903 A CN 200980160903A CN 102803046 B CN102803046 B CN 1028030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pair
- state
- foreleg
- rear whe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08—Braking mechanisms; Locking devices against movement
- B62B9/082—Braking mechanisms; Locking devices against movement foot opera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62B7/08—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62B7/062—Coupling unit between front wheels, rear wheels and hand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62B7/08—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 B62B7/08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becoming smaller in all three dimens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08—Braking mechanisms; Locking devices against movement
- B62B9/087—Braking mechanisms; Locking devices against movement by locking in a braking posi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2205/00—Hand-propelled vehicles or sledges being foldable or dismountable when not in use
- B62B2205/20—Catches; Locking or releasing an articul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1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with detachable or rotatably-mounted body
- B62B7/145—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with detachable or rotatably-mounted body the body being a rigid seat, e.g. a shel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提供即能够维持刚性又能够使折叠时的尺寸紧凑的童车的方案。童车(10)具备:中心部件(25);前腿,与中心部件相连且能够摆动,从中心部件朝向前方向下延伸;以及一对后腿(40),与中心部件相连且能够摆动,从中心部件朝向后方向下延伸。一对后腿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配置,在使用状态下随着远离中心部件而相互分离。前腿(30)以及后腿(40)的与中心部件(25)相反一侧的端部在折叠状态下配置在与使用状态相比相互接近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婴幼儿乘坐的童车。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使婴幼儿乘坐的童车供广泛利用。对于童车,根据其用途而有各种迫切希望。例如,为了使婴幼儿能够安全地乘坐,迫切希望童车具有高的刚性及行走中的稳定性。而且,为了能够顺畅地进入复杂的路径,则迫切希望能够小半径转弯及操纵的容易性。进而,考虑到不使用时的保管空间,也迫切希望能够将童车构成为折叠式及使童车小型化。除此之外,在童车为折叠式的情况下,还迫切希望折叠操作的容易性。并且为了满足这种迫切希望提出了各种童车的方案(例如日本JP2007-537911T)。
但是,为同时满足这多种多样的迫切希望,也存在相对于童车要求相反的结构。例如,当要赋予童车高刚性时,则将带来童车大型化的保管等上的不良情况。因此,目前所提出的各种童车的方案未能够同时以充分的水准满足多样化要求的每一个。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了这一点而提出的,其第1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即能够维持刚性又能够使折叠时的尺寸紧凑的童车的方案。
而且,在本发明中,第2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与童车要行走的路面状况相对应地提高操纵性或者行走稳定性的童车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1童车是车体能够在使用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变形的童车,其特征在于,具备:中心部件;前腿,与上述中心部件相连且能够摆动,从上述中心部件向下延伸;以及一对后腿,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配置,分别与上述中心部件相连且能够摆动,从上述中心部件向下延伸;上述前腿的上述中心部件一侧的端部在上述使用状态下与上述前腿的与上述中心部件相反一侧的端部相比位于后方,各后腿的上述中心部件一侧的端部在上述使用状态下与各后腿的与上述中心部件相反一侧的端部相比位于前方,上述一对后腿在上述使用状态下随着远离上述中心部件而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离,通过上述前腿以及上述一对后腿相对于上述中心部件的摆动,上述前腿以及上述一对后腿的与上述中心部件相反一侧的端部在上述折叠状态下配置在与上述使用状态相比相互接近的位置。根据本发明的第1童车,能够很好地与第1目的相对应。
本发明的第1童车还具备:一对臂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配置,分别与上述中心部件相连且能够转动;手柄部件,具有分别与上述一对臂部件相连且能够转动的一对手柄伸出部,和连结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的能够折曲的折曲部;以及后腿联杆,连结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的一方与上述一对后腿的一方,使上述一对后腿的摆动与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的转动联动;上述一对臂部件能够以上述一对臂部件的与上述中心部件相反一侧的端部之间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变化的方式相对于上述中心部件转动,通过上述一对后腿相对于上述中心部件的摆动以及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相对于上述臂部件的摆动,上述一对后腿的与上述中心部件相反一侧的端部以及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的与上述臂部件相反一侧的端部在上述折叠状态下配置在与上述使用状态相比相互接近的位置。
而且,在本发明的第1童车中,通过上述一对臂部件相对于上述中心部件的转动,上述一对臂部件的远离上述中心部件一侧的端部在上述折叠状态下配置在与上述使用状态相比在车宽方向上相互接近的位置,这样一来,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的上述臂部件一侧的端部之间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变窄,上述折曲部在上述折叠状态下折曲,这样一来,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的与上述臂部件相反一侧的端部之间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变窄。
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童车中,上述折曲部在上述折叠状态下朝向上述臂部件一侧折曲,缩窄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之间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同时缩短上述手柄部件自上述臂部件的伸出长度。
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童车中,上述折曲部在使用状态下自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朝向远离上述臂部件一侧伸出,并且折曲被限制。
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童车中,上述手柄实质上以与包含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的假想平面正交的轴线为中心折曲。
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童车中,设有限制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相对于上述一对臂部件的转动的第1状态维持机构,和限制上述臂部件相对于上述中心部件的转动的第2状态维持机构。在这种本发明的第1童车中,上述第1状态维持机构以及上述第2状态维持机构将上述车体维持在上述使用状态,在上述童车上组装有对上述车体从上述使用状态朝向上述折叠状态的变形施力的变形施力部件。
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童车中,还具备前腿联杆机构。将上述一个臂部件与上述前腿之间连结,使上述前腿的摆动与上述一对臂部件的转动联动。
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童车中,上述前腿联杆机构具有将上述一对臂部件之间连结且能够折曲的臂部件连结联杆,和位于上述臂部件连结联杆与上述前腿之间的连络联杆,上述臂部件连结联杆通过上述一对臂部件转动且相互接近而折曲。
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童车中,上述前腿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设有一对,上述一对前腿在上述使用状态下随着远离上述中心部件而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离,上述前腿联杆机构还具有将上述一对前腿之间连结且能够折曲的前腿连结联杆,上述前腿连结联杆通过上述一对前腿摆动且一对前腿之间相互接近而折曲,上述连络联杆以其一端连结在上述臂部件连结联杆的能够折曲的部位或者能够折曲的部位附近,并且其另一端连结在上述前腿连结联杆的能够折曲的部位或者能够折曲的部位附近。
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童车中,在上述前腿联杆机构上形成有凸部,在上述中心部件上设有可挠性的状态维持片,在该状态维持片上的上述使用状态下面对上述前腿联杆机构的上述凸部的位置形成有能够收容上述凸部的收容部,上述状态维持片逐渐远离开始从上述使用状态向上述折叠状态变形之际的上述凸部的移动路径地翘曲。
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童车中,在上述前腿联杆机构上设有能够摆动的摆动部件,上述摆动部件在上述使用状态下配置在摆动之际能够与上述状态维持片抵接的位置,这样一来,通过操作上述摆动部件,能够解除上述前腿联杆机构与上述状态维持片的卡合。
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童车中,组装有对上述车体从上述使用状态朝向上述折叠状态的变形施力的变形施力部件。
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童车中,上述中心部件具有基座部,和能够装卸地固定在上述基座部上且支撑上述一对前腿能够转动的前腿轴支撑部,由该前腿轴支撑部和上述前腿构成第1前腿单元,上述童车还具备有选择地与上述第1前腿单元使用的第2前腿单元,该第2前腿单元具有能够装卸地固定在上述中心部件的上述基座部上第2前腿轴支撑部,和支撑在上述第2前腿轴支撑部上且能够转动的第2前腿,在使用了上述第1前腿单元以及上述第2前腿单元中的一方的前腿单元的情况下作为三轮车发挥功能,在使用了上述第1前腿单元以及上述第2前腿单元中的另一方的前腿单元的情况下作为四轮车发挥功能。
进而,本发明的第1童车还具备:一对后轮托架,安装在各后腿上;一对第1后轮单元,分别具有能够装卸地支撑在各后轮托架上的车轴,和保持在上述车轴上且能够旋转的第1车轮;以及有选择地与上述第1后轮单元使用的一对第2后轮单元,分别具有能够装卸地支撑在各后腿托架上的车轴,和保持在上述车轴上且能够旋转的第2车轮,上述第1车轮的直径与上述第2车轮的直径不同。在这种本发明的第1童车中,在上述使用状态下,上述后轮托架能够将上述第1后轮单元的上述车轴和上述第2后轮单元的上述车轴支撑在不同的上下方向位置上。在这种本发明的第1童车中,上述第1车轮的半径比上述第2车轮的半径大,上述第1车轮的半径与上述第2车轮的半径的差大致相等,上述第1后轮单元的上述车轴相应地在与上述第2后轮单元的上述车轴相比在上下方向上方的位置保持在上述后轮托架上。
进而,本发明的第1童车还具备能够装卸地保持在上述中心部件的上方的座椅。
本发明的第2童车是车体能够在使用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变形的童车,其特征在于,具备:框架构造,具有前腿和后腿;以及手柄部件,具有分别与上述框架构造相连且能够转动的一对手柄伸出部,和连结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的能够折曲的折曲部;通过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相对于上述框架构造的摆动,上述手柄部件以及上述后腿在上述折叠的状态下配置在与上述使用状态相比位于各手柄伸出部与后腿所成的角度减小的位置上,上述折曲部在上述折叠状态下朝向接近上述框架构造一侧折曲,缩短上述手柄部件自上述框架构造的伸出长度。根据本发明的第2童车,能够既维持使用状态时的行走性又使折叠状态时的尺寸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3童车的特征在于,具备:基座部;一对后腿,从上述基座部朝向后方向下延伸,随着远离上述基座部而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离;第1前腿单元,能够安装在上述基座部上,具有能够装卸地固定在上述基座部上的第1前腿轴支撑部,和支撑在上述第1前腿轴支撑部上的第1前腿;以及有选择地与上述第1前腿单元使用的第2前腿单元,能够安装在上述基座部上,具有能够装卸地固定在上述基座部上的第2前腿轴支撑部,和支撑在上述第2前腿轴支撑部上的第2前腿;在使用了上述第1前腿单元以及上述第2前腿单元中的一方的前腿单元的情况下作为三轮车发挥功能,在使用了上述第1前腿单元以及上述第2前腿单元中的另一方的前腿单元的情况下作为四轮车发挥功能。根据本发明的第3童车,能够很好地与第2目的相对应。
本发明的第4童车的特征在于,具备:框架构造,具有前腿以及后腿;后轮托架,安装在上述后腿上;第1后轮单元,具有能够装卸地支撑在上述后轮托架上的车轴,和保持在上述车轴上且能够旋转的第1车轮;以及有选择地与上述第1后轮单元使用的一对后轮单元,具有能够装卸地支撑在上述后轮托架上的车轴,和保持在上述车轴上且能够旋转的第2车轮;上述第1车轮的直径与上述第2车轮的直径不同。根据本发明的第4童车,能够很好地与第1目的相对应。
在本发明的第4童车中,上述后轮托架能够将上述第1后轮单元的上述车轴和上述第2后轮单元的上述车轴支撑在不同的上下方向位置上。
而且,在本发明的第4童车中,上述第1车轮的半径比上述第2车轮的半径大,上述第1车轮的半径与上述第2车轮的半径的差大致相等,上述第1后轮单元的上述车轴相应地在与上述第2后轮单元的上述车轴相比在上下方向上方的位置保持在上述后轮托架上。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展开后的状态(使用状态)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童车的车体的立体图;
图2是以组装了座椅的状态表示图1的车体的立体图;
图3是以展开后的状态表示图1的童车的车体的侧视图;
图4是以展开后的状态从后方表示图1的童车的车体的附图;
图5是以折叠后的状态表示图1的童车的车体的侧视图;
图6是以折叠后的状态从前方表示图1的童车的车体的附图;
图7是以折叠后的状态从后方表示图1的童车的车体的附图;
图8是示意表示图1的童车的车体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9是示意表示图1的童车的车体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0是从前方表示展开状态下的童车的车体的附图;
图11是与图10相对应的附图,表示开始了折叠动作的状态下的童车的车体;
图12是从后方表示图10所示的状态下的童车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与图12相对应的附图,从后方表示图11所示的状态下的童车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图1的童车的第2状态维持机构的附图,从侧方表示图8所示的状态下的童车的一部分;
图15是用于说明图1的童车的第1状态维持机构的附图,以取下手柄部件后的状态表示手柄部件的端部;
图16是用于说明图1的童车的第1状态维持机构的附图,以取下手柄部件的状态表示安装手柄部件的部分;
图17是与折叠前的状态一起从正面表示折叠状态下的手柄部件的附图;
图18是以安装了后轮单元的状态从宽度方向内侧表示后腿以及后腿上安装在下端的后轮托架的立体图;
图19是以取下后轮单元的状态从宽度方向外侧表示后腿以及后腿上安装在下端的后轮托架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具有相互不同的后车轮的两种后轮单元的立体图,其中图20(a)是表示第1后轮单元的附图,图20(b)是表示第2后轮单元的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后轮单元的保持机构的附图,是表示后轮托架的示意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后轮单元的保持机构的附图,是表示保持着第1后轮单元的状态下的后轮托架的示意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后轮单元的保持机构的附图,是表示保持着第2后轮单元的状态下的后轮托架的示意图;
图24是以取下后轮单元后的状态从一方的后轮托架一侧表示一对后腿的下方区域的附图;
图25是与图24相对应的附图,是以取下后轮单元的状态从另一方的后轮托架一侧表示一对后腿的下方区域的附图;
图26是表示图24所示的一方的后轮托架的纵剖面的附图;
图27是用于说明后轮托架的作用的附图,是用于说明后轮托架的主体与滑动部件的卡合状态的附图;
图28是沿着图27中的ⅩⅧ-ⅩⅧ线的剖视图;
图29是表示图25所示的另一方的后轮托架的纵剖面的附图;
图30是用于说明后轮托架的第1变形例的附图,是表示后轮托架的主体与插入部件的示意图;
图31是用于说明后轮托架的第2变形例的附图,是表示后轮托架的主体与插入部件的示意图;
图32是用于说明后轮托架的第3变形例的附图,是表示后轮托架的主体与插入部件的示意图;
图33是表示安装有第2前腿单元的童车的立体图;
图34是用于说明座椅的第1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5是用于说明座椅的第2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6是用于说明座椅的第3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3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童车的一实施方式的附图。其中,在图1~图7中示出了童车的整体结构。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童车10具有车体20,和能够装卸地安装在车体20上的座椅130。车体20具有配置在大致中心的中心部件25,支撑在中心部件25上的前腿30和后腿40,以及经由臂部件65支撑在中心部件25上的手柄部件60。在前腿30的下端保持有包含前车轮35的托架34。而且,在后腿40的下端经由托架50保持有包含后车轮47的后轮单元45。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车体20构成为能够折叠。具体地说,车体20构成为手柄部件60、前腿30以及后腿40能够在从中心部件25上放射状伸出的使用状态(展开状态),和使手柄部件60、前腿30以及后腿40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摆动)的折叠状态之间变形。而且,车体20具有使后腿40的摆动与手柄部件60的转动联动的后腿联杆88,和使前腿30的摆动与手柄部件60的转动(支撑手柄部件60的臂部件65的转动)联动的前腿联杆机构70。
在这种本实施方式的童车10中,能够在使婴幼儿乘坐在座椅130上的状态下,操作者(例如婴幼儿的保护者)把持手柄部件60操纵童车10,使童车10的前腿30一侧为行进方向的前方而使童车10行走。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相对于童车10和车体20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术语在没有特别指示的情况下意味着以操纵处于展开状态的童车10的操作者为基准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更详细地说,童车10的“前后方向”为连结图1中纸面的左下和右上的方向,相当于图2中纸面的左右方向。并且只要是没有特别的指示,“前”为操纵童车10的操作者所朝向的一侧,图1中纸面的左下侧以及图2中纸面的左侧为童车10的前侧。另一方面,童车10的“上下方向”为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同时与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因此,在接地面为水平面的情况下,“上下方向”指垂直方向。而且,“宽度方向”或者“车宽方向”为横向、即与“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均正交的方向。
首先,对童车10的车体20进行说明。主要如图1~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童车10的车体20、更具体地说是中心部件25,前腿30,后腿40,臂部件65,以及手柄部件60成为以沿着穿过车宽方向上的中心的前后方向的面为中心大致对称的结构。
如图1~图4所示,在展开状态的童车10的车体20中,中心部件25配置在大致中心。主要如图6、图9、图10、以及图11所示,中心部件25具有作为主体部分的基座部26,和经由固定件25a能够装卸地固定在基座部26上的前腿轴支撑部27。中心部件25的基座部26例如由铝合金锻造品构成,具有高的刚性。前腿轴支撑部27是支撑前腿30能够旋转的部件,如后所述,与支撑的前腿30一起构成前腿单元29。
接着,对与中心部件25相连的前腿30以及后腿40进行说明。
在图1~图9所示的车体20上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排列的一对前腿30。如图3所示,在展开状态下,各前腿30是与中心部件25相连一侧的端部和与该端部相反一侧的前车轮单元35相连一侧的端部相比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从中心部件25向下延伸。而且,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一对前腿30在使用状态下倾斜成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随着远离中心部件25一侧而增大。
如上所述,在各前腿30的下端安装有托架34。托架34支撑一对前车轮35能够旋转。而且,托架34支撑一对前车轮35的车轴能够转弯。另外,在图1~图7所示的童车10的车体20上,支撑在各前腿30的下端的一对前车轮35的分离间隔与一对前腿30的下端的分离间隔比较非常小。因此,图1~图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童车10如果在功能上分类则可以说是作为四轮车构成的。
各前腿30能够转动(能够摆动)地相对于中心部件25连接。如图8所示,各前腿30的转动轴线(摆动轴线)raf延伸成车宽方向外侧(车宽方向上远离童车10的车体20的中心一侧)与车宽方向内侧(车宽方向上接近童车10的车体20的中心一侧)相比位于前后方向的后方。因此,各前腿30能够相对于中心部件25自从中心部件25向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且车宽方向上的外侧伸出的状态(图1~图4所示的状态)、向从中心部件25向大致下方向下延伸的状态(图5以及图6所示的状态)摆动。而且,如图6所示,各前腿30的转动轴线(摆动轴线)raf延伸成车宽方向外侧与车宽方向内侧相比位于上下方向的下方。其结果,即使各前腿30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支撑在前腿30的下方的前车轮35也能够维持与转动前大致平行的姿势。即,如图6所示,即使在使前腿30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而折叠的状态下,经由托架34支撑在各前腿30上的一对前车轮35的旋转轴线也与接地面平行地延伸。
接着,对后腿40进行说明。在图1~图7所图示的车体20上,与前腿30同样地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排列的一对后腿40。如图3所示,在展开状态下,各后腿40中与中心部件25相连一侧的端部和与该端部相反一侧的后轮单元45相连一侧的端部相比位于前后方向的前方,并从中心部件25向下延伸。而且,如图4所示,一对后腿40在使用状态下倾斜成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随着远离中心部件25一侧而增大。
各后腿40能够转动(能够摆动)地相对于中心部件25连接。如图8所示,各后腿40的转动轴线(摆动轴线)rar1、rar2延伸成车宽方向外侧与车宽方向内侧相比位于前后方向的前方。因此,各后腿40能够相对于中心部件25自从中心部件25向前后方向的后方且车宽方向的外方伸出的状态(图1~图4所示的状态)、向从中心部件25向大致下方向下延伸的状态(图5以及图6所示的状态)摆动。
在各后腿40的下端安装有后轮托架50。后轮托架50支撑具有后车轮47的后轮单元35。关于后轮托架50以及后轮单元35在其后详述。
在图示的童车10的车体20中,各后腿40含有平行地配置的第1后腿要素41和第2后腿要素42。如图9所示,第1后腿要素41以及第2后腿要素42在其上端以平行的转动轴线(摆动轴线)rar1、rar2为中心与中心部件25相连。而且,第1后腿要素41以及第2后腿要素42在其下端以平行的转动轴线(摆动轴线)rar3、rar4为中心与支撑后轮托架50的托架支撑部件43相连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参照图18)。而且,后腿要素41、42相对于中心部件25的转动轴线rar1、rar2,和后腿要素41、42相对于托架支撑部件43的转动轴线rar3、rar4平行,且如图9示意地所示,这些转动轴线rar1、rar2、rar3、rar4配置在形成平行四边形的位置上。其结果,即使各后腿40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支撑在后腿40的下方的后车轮47也能够维持与转动前大致平行的姿势。即,如图7所示,即使在使后腿40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而折叠的状态下,经由后轮托架50支撑在各后腿40上的后车轮47的旋转轴线也与接地面平行地延伸。
另外,如图5~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童车10中,从中心部件25伸出的左侧的前腿30,右侧的前腿30,左侧的后腿40,以及右侧后腿40在从使用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形之际相互接近地相对于中心部件25摆动。换句话说,左侧的前腿30,右侧的前腿30,左侧的后腿40,以及右侧的后腿40以相互之间所成的角度减小的方式相对于中心部件25摆动。再换句话说,一对前腿30以及一对后腿40以配置在其远离中心部件25一侧的端部相互接近的位置上的方式相对于中心部件25摆动。
其结果,如图5所示,在折叠状态下,前腿30以及后腿40相互接近并从中心部件25向下方伸出。这样一来,能够使童车10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在折叠状态下小型化。而且,如图6所示,在折叠状态下,一对前腿30相互接近并从中心部件25向下方伸出。同样,如图7所示,在折叠状态下,一对后腿40相互接近并从中心部件25向下方伸出。这样一来,能够使童车10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在折叠状态下小型化。
接着,对手柄部件60以及臂部件65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如图1~图7所示,手柄部件60经由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配置的一对臂部件65与中心部件25相连且能够摆动。手柄部件60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配置的一对手柄伸出部61,和将一对手柄伸出部61之间连结在一起的能够折曲的折曲部62。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伸出部61的一端与臂部件65相连并能够转动(能够摆动),手柄伸出部61的另一端与折曲部62相连。
而且,例如图3以及图4所示,手柄伸出部61的臂部件65一侧的区域与后腿联杆88的一端相连且能够转动。后腿联杆88的另一端在托架支撑部件43一侧的区域与后腿40的第2后腿要素42相连。该后腿联杆88使后腿40相对于中心部件25的转动与一对手柄伸出部61的转动联动。并且如图5所示,在折叠状态下,手柄部件60从支撑在中心部件25上的臂部件65朝向下方延伸。
即,手柄部件60以及后腿40在从使用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形之际相互接近地相对于中心部件25摆动。换句话说,手柄部件60以及后腿40以俯视时相互之间所成的角度减小的方式相对于中心部件25摆动。再换句话说,手柄部件60以及后腿40摆动成配置在手柄部件60远离臂部件65一侧的端部与后腿40远离中心部件25的端部相互接近的位置上。
但是,如上所述,一对后腿40的托架支撑部件43一侧的端部向车宽方向的分离间隔在从使用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形之际接近(参照图4以及图7)。若一对后腿40向车宽方向的分离间隔变窄,则分别与后腿40相连的一对后腿联杆88向车宽方向的分离间隔也变窄。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部件60以及支撑手柄部件60的臂部件65如以下那样构成,从而一对手柄伸出部61能够随着一对后腿40向车宽方向的接近以及一对后腿联杆88向车宽方向的接近而相互接近。
首先,各臂部件65具有与中心部件25相连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的转动基座66,和支撑在转动基座66上并与手柄部件60相连的手柄支撑部件67。手柄支撑部件67与手柄部件60的手柄伸出部61的一端相连且能够转动。
各转动基座66相对于中心部件25的转动轴线ram与车宽方向相交叉,大致朝向前后方向(例如参照图3以及图13)。因此,一对臂部件65能够以一对臂部件65的与中心部件25相反一侧的端部之间、即手柄支撑部件67之间的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变化的方式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
而且,手柄支撑部件67能够以与转动基座66相对于中心部件25的转动轴线ram平行的轴线ras为中心相对于转动基座66转动(例如参照图13)。因此,臂部件65能够一边使一对手柄支撑部件67与相对应的手柄伸出部61的转动轴线rah(参照图4)保持在与水平方向平行的一直线上、一边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而使一对手柄支撑部件67在车宽方向上接近或者离开。根据这种臂部件65的结构,随着后腿40向车宽方向上接近,能够在折叠状态下使一对手柄伸出部61接近臂部件65一侧的端部之间的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变窄。
而且,如上所述,一对手柄伸出部61的远离臂部件65一侧的端部通过能够折曲的折曲部62连结。通过该折曲部62在折叠状态下折曲,能够使一对手柄伸出部61的远离臂部件65一侧的端部之间的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变窄。
根据以上的臂部件65和手柄部件60的结构,与使用状态相比,在折叠的状态下,手柄部件60以及后腿40配置在手柄部件60的远离臂部件65一侧的端部与后腿40的远离中心部件25的端部不仅在前后方向上、而且在车宽方向上也相互接近的位置上。
另外,如图17所示,折曲部62具有与一对手柄伸出部61的远离臂部件65一侧的端部相连的第1折曲部63a以及第3折曲部63c,和配置在第1折曲部63a以及第3折曲部63c之间的第2折曲部63b。第1~第3折曲部63a、63b、63c分别能够转动地将端部之间连接在一起。
并且如图1~图4所示,折曲部62在使用状态下从一对手柄伸出部61朝向远离臂部件62一侧伸出。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折曲部62在折叠状态下折曲成向接近臂部件65一侧突出。这样一来,如图17所示,在折叠状态下,不仅在车宽方向上、在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也能够将手柄部件的尺寸小型化。即,能够将手柄部件60使用状态下的尺寸维持在考虑了操纵性等后的适当长度,同时,不仅在车宽方向上、在前后方向上也能够将折叠时的手柄部件60的尺寸小型化。
而且,如图5所示,折曲部62的折曲轴线ba实质上与一对手柄伸出部61所包含的假想的平面vp正交。因此,如图5所示,折叠状态下折曲部62自一对手柄伸出部61所包含的假想的平面vp的突出量pl实质上不会比使用状态下更大。根据这一点也能够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将童车10为折叠状态下的尺寸有效地小型化。
进而,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童车10的车体20上一对臂部件65与前腿30之间设有前腿联杆机构70。前腿联杆机构70将一对臂部件65与前腿30之间连结,构成为使前腿30的摆动与一对臂部件65的转动联动。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前腿联杆机构70具有将一对臂部件65之间连结的臂部件连结联杆72,将一对前腿30之间连结的前腿连结联杆78,以及在臂部件连结联杆72和前腿连结联杆78之间延伸的连络联杆81。
如图10所示,臂部件连结联杆72在使用状态下在一对臂部件65的转动基座66之间沿着水平方向以一直线状延伸。该臂部件连结联杆72构成为与转动基座66相连且能够转动的同时,在其中央部分能够折曲。因此,在一对转动基座66从使用状态朝向折叠状态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的情况下,臂部件连结联杆72随着一对转动基座66的接近而折曲。
尤其是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臂部件连结联杆72的折曲轴线bal1以及臂部件连结联杆72相对于转动基座66的转动轴线ral1与转动基座66相对于中心部件25的转动轴线ram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臂部件连结联杆72能够随着转动基座66相对于中心部件25的转动而顺畅地折曲。
但是,臂部件连结联杆72与连络联杆81经由第1连接器73连结在一起。并且第1连接器73配置在臂部件连结联杆72上,限制臂部件连结联杆72向前腿30一侧突出(向下侧突出)地折曲。因此,臂部件连结联杆72如图11所示,中央部分朝向上方突出地折曲,不会向相反一侧折曲。
同样,如图10所示,前腿连结联杆78在使用状态下在一对前腿30之间沿着水平方向以一直线状延伸。该前腿连结联杆78构成为与前腿30相连且能够转动的同时其中央部分能够折曲。因此,在一对前腿30从使用状态朝向折叠状态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的情况下,前腿连结联杆78随着一对前腿30的接近而折曲。
连络联杆81如上所述,经由第1连接器73与臂部件连结联杆72的能够折曲的部位或者能够折曲的部位附近相连。连络联杆81是其一端与第1连接器73相连而能够转动(能够摆动)。根据图11以及图13可以理解,连络联杆81相对于第1连接器73的转动轴线rac1相对于臂部件连结联杆72的折曲轴线bal1正交。而且,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连络联杆81经由第2连接器79与前腿连结联杆78的能够折曲的部位或者能够折曲的部位附近相连。连络联杆81是与连接在第1连接器73上的一端相反的另一端与第2连接器79连接而能够转动(能够摆动)。如图11所示,连络联杆81相对于第2连接器79的转动轴线rac2相对于前腿连结联杆78的折曲轴线bal2正交。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童车10的车体20上设有用于维持使用状态、即展开状态的机构。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状态维持机构构成为限制构成童车10的车体20的要素的位移或者变形。如上所述,经由前腿联杆机构40以及后腿联杆机构88,构成童车10的车体20的要素的位移或者变形联动。因此,如果通过状态维持机构限制一结构因素的位移或者变形,则能够限制童车10的折叠动作,将童车10维持在使用状态。
首先,作为第1状态维持机构91,设有限制手柄部件60相对于臂部件65的转动的机构。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第1状态维持机构91包含配置在手柄伸出部61的臂部件65一侧的端部61a内的限制滑块92,和形成在面对手柄伸出部61的端部61a的臂部件56的手柄支撑部件67上的槽68。
限制滑块92包含从手柄伸出部61的端部61a朝向面对该端部61a的臂部件65的手柄支撑部件67突出的一对限制突起92a。限制滑块92能够在手柄伸出部61内相对于手柄伸出部61滑动。限制滑块92被设在手柄伸出部61内的压缩弹簧93b朝向手柄伸出部61内远离折曲部62一侧施力。限制滑块92通过设在各手柄伸出部61的折曲部62一侧的端部区域上的第1切换开关64而克服压缩弹簧93b的弹性力移动。第1切换开关64能够相对于手柄伸出部61滑动地设在手柄伸出部61的外表面上。在手柄伸出部61内延伸有连结第1切换开关64与限制滑块92的连结部件93b。
另一方面,形成在手柄支撑部件67上的槽68具有收容通过来自压缩弹簧93b的施力而移动的限制滑块92的限制突起92a的限制槽68b,和引导克服来自压缩弹簧93b的施力而移动的限制滑块92的限制突起92a的引导槽68a。限制槽68b以与来自手柄伸出部61的转动轴线rah的放射方向平行的方式从引导槽68a伸出。
因此,在限制滑块92被压缩弹簧93b推压,限制突起92a配置在引导槽68a内的情况下,手柄伸出部61相对于臂部件65的转动被限制。另一方面,当第1切换开关64被操作时,限制滑块92克服压缩弹簧93b的弹性力而被上拉到引导槽68a内。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手柄部件60相对于臂部件65转动。而且,当手柄部件60相对于臂部件65从折叠状态转动到使用状态的位置时,限制突起92a通过压缩弹簧93b的推压而嵌入限制槽68b内,童车10的车体20维持在使用状态。
接着,对作为第2状态维持机构95而设置的限制臂部件65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的机构进行说明。如图12~图14所示,第2状态维持机构95具有设在前腿联杆机构70上的凸部74,和形成有能够收容凸部74的收容部84的状态维持片83。
如图12~图14所示,凸部74从第1连接器73后侧的面上突出。状态维持片83设在中心部件25上,从中心部件25上立起。在童车处于使用状态的情况下,状态维持片83配置在中心部件25上面对前腿联杆机构70的第1连接器73的位置上。更具体地说,如图12~图14所示,状态维持片83大致沿着从使用状态开始向折叠状态变形之际的凸部74的移动路径rp(参照图14)延伸,且逐渐远离该凸部74的移动路径rp地向后方翘曲。并且如图11所示,在状态维持片83中童车10处于使用状态的情况下面对凸部74的位置上形成有收容部84。
即,如图14所示,在前腿联杆机构70的凸部74嵌入状态维持片83的收容部84中的状态下,臂部件连结联杆72的折曲被限制。这样一来,作为前腿联杆机构70整体的变形(位移)也被限制。但是,该状态维持片83构成为能够在翘曲的方向、即远离前腿联杆机构70(第1连接器73)的前后方向上朝后挠曲。因此,如图14中双点划线所示,通过向后方一侧(即远离前腿联杆机构70的第1连接器73一侧)推压状态维持片,状态维持片进一步向后方一侧翘曲。这样一来,前腿联杆机构70的凸部74从状态维持片83的收容部中拔出,臂部件连结联杆72能够变形。
另外,如图14所示,状态维持片83的一部分由翘曲的板材构成。并且收容部84形成在状态维持片83的不翘曲的区域中、且与从使用状态开始朝向折叠状态的变形之际凸部74的移动路径rp平行地延伸的部分。因此,有效地防止了收容在收容部84中的凸部74因无意识的外力等从收容部84中脱落。
而且,如图10~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腿联杆机构70上设有能够摆动的摆动部件75。如图14所示,摆动部件75具有操作者能够把持的把持部75a,和从把持部75a伸出且能够与把持部75a同步摆动的解除杆部75b。摆动部件75安装在前腿联杆机构70的第1连接器73上。如图14所示,摆动部件75相对于前腿联杆机构70(第1连接器73)的摆动轴线sas与板状构成的状态维持片83的表面平行地延伸。
如图14所示,摆动部件75配置成在使用状态下摆动之际解除杆部75b与状态维持片83抵接。并且在操作者把持着把持部75a使摆动部件75摆动之际,解除杆部75b将状态维持片83从前方一侧向后方一侧推压。即,通过操作摆动部件75,状态维持片83被强制离开前腿联杆机构70的第1连接器73。其结果,如图14中双点划线所示,设在前腿联杆机构70上的凸部74能够从状态维持片83的收容部84中拔出。这样,前腿联杆机构70与状态维持片83的卡合被解除,前腿联杆机构70能够变形。因此,摆动部件75(解除杆部75b)能够作为操作第2状态维持机构95的切换开关(第2切换开关)发挥功能。
进而,作为第3状态维持机构97设有限制手柄部件60的折曲部62的折曲的机构。手柄部件60的折曲部62包含安装在手柄伸出部61上且能够转动、同时相互能够转动地连接的第1~第3折曲部63a、63b、63c。并且在折曲部62内组装有限制折曲部62相对于手柄伸出部61的转动以及第1~第3折曲部63a、63b、63c之间的转动的机构。
而且,例如图4所示,在童车10中折曲部62的第2折曲部63b上设有用于解除转动的限制、换句话说用于成为能够转动状态的推压按钮98a。除此之外,如图4以及图17所示,在折曲部62的第2折曲部63b上还设有限制推压按钮98a的位移的操作限制开关98b。即,要操作第3状态维持机构97,需要在解除了操作限制开关98b的状态下对推压按钮98a进行推压。这样,在童车10的使用状态下,折曲部62的折曲被第3状态维持机构97所限制。
通过上述的第1~第3状态维持机构91、95、97,童车10的车体20维持在展开的使用状态。
在此,对使童车10的车体20在使用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变形之际的童车10的车体2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将处于展开的使用状态的童车10的车体20折叠之际的动作进行说明。
要使童车10的车体20从使用状态变形到折叠状态,需要操作第1~第3状态维持机构91、95、97。例如,首先针对第3状态维持机构97,在解除了操作限制开关98b的状态下对推压按钮98a进行推压,使手柄部件60的折曲部62为能够折曲状态。并且例如使折曲部62变形成稍稍折曲的状态,这样一来,不需持续按住推压按钮98a而将折曲部62维持在能够转动的状态。
接着,操作第2状态维持机构95。具体地说,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以把持着作为第2切换开关的摆动部件75的把持部75a的形态使摆动部件75相对于前腿联杆机构70摆动。如图14所示,随着摆动部件75的摆动,解除杆部75b推压状态支撑片83。其结果,前腿联杆机构70的凸部74从状态支撑片83的收容部(贯通孔)84中拔出,前腿联杆机构70成为能够变形状态。
进而操作第3状态维持机构91。具体地说,使第1切换开关64(例如参照图17)相对于手柄伸出部61滑动,上拉配置在手柄伸出部61内的限制滑块92(参照图15)。随着该限制滑块92的移动,限制滑块92的限制突起92a在形成在臂部件65的手柄支撑部件67内的槽68内从限制槽68b向引导槽68a移动(参照图16)。这样一来,手柄部件60(手柄伸出部61)能够相对于臂部件65(手柄支撑部件67)摆动。
在如以上那样操作第1~第3状态维持机构91、95、97,解除了将童车10的车体20维持在使用状态的约束后,使手柄部件60以接近后腿40的朝向(在图3所示的侧视图中为顺时针的朝向)相对于臂部件摆动。通过后腿联杆88,手柄部件60相对于臂部件65的摆动向后腿40传递。其结果,随着手柄部件60的摆动,后腿40以远离中心部件25一侧的端部向前方移动(在图3所示的侧视图中为顺时针的朝向)的方式相对于中心部件25摆动。
如上所述,一对后腿40的分离间隔通过相对于中心部件25的转动而相互接近。随着这种一对后腿40的接近,经由后腿联杆88与一对后腿40相连的一对手柄伸出部61也相互接近。具体地说,与一对手柄伸出部61的一侧的端部相连的手柄支撑部件67通过转动基座66摆动而相互接近,能够随着一对后腿联杆88的接近动作而相互接近。而且,与一对手柄伸出部61的一侧的端部相连的折曲部62能够折曲。这样一来,一对手柄伸出部61也相互接近,一对手柄伸出部61的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变窄。
另外,手柄部件60的折曲部62如图17中双点划线所示,在使用状态下从手柄伸出部61的另一侧的端部朝向远离臂部件65(中心部件25)一侧突出。另一方面,手柄部件60的折曲部62如图17中实线所示,在折叠状态下从手柄伸出部61的另一侧的端部朝向接近臂部件65(中心部件25)一侧突出地折曲。
进而,一对转动基座66的接近动作经由前腿联杆机构70向一对前腿30传递。首先,如图11以及图13所示,前腿联杆机构70的臂部件连结联杆72随着一对转动基座66的转动动作而向上方突出地折曲。臂部件连结联杆72向上方的折曲动作经由连络联杆81向前腿连结联杆78传递,前腿连结联杆78也向上方突出地折曲。随着这种前腿连结联杆78的折曲动作,一对前腿30能够在车宽方向上相互接近地相对于中心部件25摆动。即,后腿40以远离中心部件25一侧的端部向后方移动(在图3所示的侧视图中为逆时针的朝向)的方式相对于中心部件25摆动。
这样,手柄部件60的摆动动作、前腿30的摆动动作、以及后腿40的摆动动作联动地进行,童车10的车体20从使用状态向折叠状态的动作结束。
如图5所示,在折叠状态下,手柄部件60以及后腿40自中心部件25向前后方向的后方的突出量与使用状态相比大幅度减小。同样,前腿30自中心部件25向前后方向的前方的突出量与使用状态相比也大幅度减小。而且,在折叠状态下,手柄部件60、后腿40、以及前腿30自中心部件25向车宽方向的突出量与使用状态相比也大幅度减小。进而,由于在折叠状态下手柄部件60朝向下方伸出,所以还能够大幅度降低童车10上下方向的高度。这样,通过自使用状态折叠,能够使童车10的车体20的尺寸在前后方向、车宽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大幅度地小型化。
另外,如上所述,手柄部件60的折曲部62在使用状态下自一对手柄伸出部61向后上方突出,在折叠状态下折曲而进入一对手柄伸出部61内。因此,能够兼顾在考虑了童车10的操纵性后将使用状态下的手柄部件60的突出量设定成适当长度,和充分缩短折叠状态下手柄部件60的长度而使童车10的尺寸、尤其是上下方向的尺寸大幅度小型化。
而且,如图5所示,手柄伸出部61相对于折曲部62的摆动轴线、以及构成折曲部62的第1~第3折曲部63a、63b、63c之间的摆动轴线ba在相对于由平行地配置的一对手柄伸出部61所界定的假想平面vp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如图5所示,通过折曲部62折曲,折曲部62自由一对手柄伸出部61所界定的假想平面vp的突出量pl不会增大。这样一来,能够使折叠状态下的尺寸充分小型化。
进而,如上所述,前腿30相对于中心部件25的转动轴线raf(例如参照图8以及图9)倾斜成车宽方向外侧与车宽方向内侧相比位于前后方向的后方,并且位于上下方向的下方。而且,后腿40的第1后腿要素41以及第2后腿要素42与托架支撑部件43以及中心部件25一起构成平行四边形的联杆。这样一来,如图5~图7所示,即使在折叠状态下,支撑在前腿30上的前车轮35以及支撑在后腿40上的后车轮47也保持与使用状态同样的姿势,前车轮35的旋转轴线以及后车轮47的旋转轴线与使用状态平行。因此,处于折叠状态的童车10的车体20能够经由前车轮35以及后车轮47相对于接地面立起。其结果。能够非常容易地处理处于折叠状态的童车10的车体20。进而,能够把持摆动部件75的把持部75a而操作童车10的车体20,这样一来,能够格外提高处于折叠状态的童车10的车体20的操纵性。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童车10的车体20上组装有对车体20从使用状态朝向折叠状态的变化(变形、位移)施力的变形施力部件。具体地说,如图9所示,在各后腿40与中心部件25之间设有作为第1变形施力部件16的拉伸弹簧。通过作为第1变形施力部件16的弹簧,各后腿40被施力,其远离中心部件25一侧的端部向前后方向的前方移动、即在图3的侧视图中以顺时针的朝向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
而且,如图9所示,在各前腿30与中心部件25之间设有作为第2变形施力部件17的拉伸弹簧。通过作为第2变形施力部件17的弹簧,各前腿30被施力,其远离中心部件25一侧的端部向前后方向的后方移动、即在图3的侧视图中以逆时针的朝向相对于中心部件25转动。
进而,在前腿联杆机构70的臂部件连结联杆72的折曲轴线的周围设有作为第3变形施力机构18(参照图11)的扭簧。通过作为第3变形施力部件18的弹簧,臂部件连结联杆72从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状态朝着向上方突出地折曲被施力。
根据这种第1~第3变形施力部件16、17、18,通过解除第1~第3状态保持机构91、95、97,处于使用状态的童车10的车体20自动地向折叠状态变形,并且能够将童车10的车体20稳定地持续维持在折叠状态。原本该童车10的折叠操作是仅使手柄部件60向一个方向摆动,同时由于该摆动中的手柄部件60的轴线方向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不大范围移动而容易。并且根据这种变形施力部件16、17、18以及状态保持机构91、95、97,能够使童车10的折叠操作更容易。
接着,对展开处于折叠状态的童车10的车体20之际童车10的车体20的动作进行说明。
展开处于折叠状态的童车10的车体20之际童车10的车体20的折叠动作与上述的动作相反。具体地说,使手柄部件60以远离后腿40的朝向(在图3的侧视图中为逆时针的朝向)相对于臂部件65摆动。随着该手柄部件60的摆动动作,前腿30、后腿40、以及臂部件65相对于中心部件25摆动,车体20被展开。
此时,手柄部件60的一对手柄伸出部61相互分离,同时成为折曲部62展开的状态。当折曲部62一旦成为展开的使用状态,通过第3状态维持机构97限制折曲。并且通过限制了折曲动作的折曲部62保持一对手柄伸出部61相互分离的状态。
而且,当童车10的车体20展开成使用状态时,前腿联杆机构70的凸部74被沿着其移动路径rp延伸的状态支撑片83引导,进入形成在状态支撑片83上的收容部(贯通孔)84内。这样,通过构成第2状态维持机构95的前腿联杆机构70的凸部74和状态支撑片83的收容部(贯通孔)84的卡合,前腿联杆机构70的变形被限制。
进而,如图15所示,构成第1状态维持机构91的限制滑块92在手柄伸出部61内被压缩弹簧93b施力。并且当童车10的车体20展开成使用状态时,限制滑块92的限制突起92a从形成在臂部件65的手柄支撑部件67上的槽68的引导槽68a进入限制槽68b。当限制突起92a向限制槽68b进入时,手柄伸出部61相对于手柄支撑部件67的转动(摆动)被限制。这样,通过构成第1状态维持机构91的限制滑块92和槽68的卡合,手柄部件60相对于臂部件65的摆动被限制。
这样,通过克服上述第1~第3施力部件16、17、18的弹性力使手柄部件60、前腿30、以及后腿40摆动,能够使童车10的车体20向展开的使用状态变形,并且能够通过第1~第3状态维持机构91、95、97自动地固定在使用状态。因此,与童车10的折叠动作同样,童车10的展开动作也非常容易进行。
接着,对经由托架支撑部件43保持在各后腿40的下端的后轮托架50,和保持在后轮托架50上的后轮单元45进一步详细叙述。
例如图1~图7所示,在各后腿40的远离中心部件25一侧的端部分别经由托架支撑部件43支撑有后轮托架50。另一方面,各后轮单元45具有能够装卸地支撑在对应的后轮托架50上的车轴46,由车轴46支撑而能够旋转的后车轮47,以及能够与后车轮47同步地相对于车轴46旋转的制动器接合盘48。并且后轮单元45保持能够相对于后轮托架50装卸。
制动器接合盘48在支撑在后轮托架50上的状态下面对后轮托架50一侧的面上形成有多个限制用槽48c。限制用槽48c在以车轴46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圆周方向上并排地配置。各槽48c向以车轴46为中心的放射方向延伸,且在半径方向内侧开口。该制动器接合盘48通过能够自后轮托架50移动地突出的限制用卡合部件55进入限制用槽48c内而限制以车轴46为中心的旋转。当制动器接合盘48的旋转被限制时,后车轮47相对于车轴46的旋转也被限制。关于限制用卡合部件55,将与后轮托架50的其它结构要素一起在之后详述。
如图19所示,后轮托架50以相对于托架支撑部件43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线rag为中心转动的方式与托架支撑部件43相连。而且,在后轮托架50与托架支撑部件43之间设有悬架44。通过后轮托架50相对于被悬架44施力的状态下的托架支撑部件43转动,能够抑制在童车10的行走中起因于地面(行走面)的凹凸的车体20的摇摆及应变等。
而且,如图20、图21、以及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童车10具有选择使用的一对第1后轮单元45a以及一对第2后轮单元45b。一对第1后轮单元45a以及一对第2后轮单元45b中的某一对后轮单元被选择,该一对后轮单元分别保持在一对后轮托架50上。如图20所示,第1后轮单元45a的第1后车轮47a的直径比第2后轮单元45b的第2后车轮47b的直径大。而且,第1后轮单元45a的后车轮47a具有注入有空气的橡胶制的中空轮胎,第2后轮单元45b的后车轮47b具有未注入有空气的橡胶制的实心轮胎。进而,第1后轮单元45a的制动器接合盘48a的直径大于第2后轮单元45b的后车轮47b的直径。
这样,在一个童车10具有能够置换的两种车轮单元45a、45b的情况下,能够根据童车10要行走的路面(接地面、行走面)的状况选择包含适当的后车轮47的车轮单元45。作为一例,在童车10要在凹凸较大的路面上行走的情况下,最好选择第1后轮单元45a。在使用了第1后轮单元45a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包含大直径的橡胶制中空轮胎地构成的后车轮47a吸收起因于路面的凹凸的童车10的摇摆及应变。这样一来,能够提高童车10的稳定性,使婴幼儿乘坐的童车10更安全且更稳定地行走。作为其它例子,在童车10要在混杂的场所行走的情况下,最好选择第2后轮单元45b。在使用了第2后轮单元45b的情况下,通过包含小直径的橡胶制实心轮胎地构成的后车轮47b能够进行小半径转弯,提高操纵性。
而且,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使用状态下,本实施方式的后轮托架50将第1后轮单元45a的车轴46a与第2后轮单元45b的车轴46b支撑在不同的竖直方向位置(上下方向位置)vp1、vp2(参照图19)。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支撑包含大直径的轮胎的后车轮47a的第1后轮单元45a的车轴46a与支撑包含小直径的轮胎的后车轮47b的第2后轮单元45b的车轴46b相比支撑在竖直方向上方的位置vp1。这样一来,即使更换分别具有直径不同的后车轮47a、47b的第1后轮单元45a以及第2后轮单元45b,童车10的车体20的高度及婴幼儿的乘坐位置的高度也不会变化。因此,能够防止因置换后轮单元45a、45b而引起童车10重心位置的变化及乘坐在童车10上的婴幼儿的视野变化等。这样一来,能够防止起因于重心位置的变化的操纵性的降低、行走性的降低、乘坐心情的降低等。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后轮单元45a的后车轮47a的半径,与第2后轮单元45b的后车轮47b的半径的差大致相等,第1后轮单元45a的车轴46a相应地在与第2后轮单元45b的车轴46b相比为竖直方向上方的位置由后轮托架50保持。因此,即使保持后轮单元45a、45b的后轮托架50保持任一个后轮单元45a、45b,也配置在距接地面为一定的竖直方向位置上。因此,不会因置换后轮单元45a、45b而引起童车10的重心位置的变化及乘坐在童车10上的婴幼儿的视野的变化等。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后轮单元45a的后车轮47a的半径,与第2后轮单元45b的后车轮47b的半径的差大致相等,第1后轮单元45a的制动器接合盘48a的半径也相应地比第2后轮单元45b的制动器接合盘48b的半径大。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能够使单一的限制用卡合部件55与双方的后轮单元45a、45b的制动器接合盘48a、48b卡合。也就是说,能够使后轮托架50的结构简单,并能够谋求轻量化以及小型化等。
在此,对用于将后轮单元45、45a、45b保持在后轮托架50上的结构进行说明。
另外,如图21所示,一对后轮托架50分别具有作为壳体的主体51,配置在主体51内的保持部件(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保持板)56,以及将保持板56从竖直方向的下侧向上侧上拉的施力弹簧57。保持板56的一部分从主体51露出到外部,构成操作按钮56a(例如参照图18)。通过从主体51的外部推压操作按钮56a,能够克服施力弹簧57的弹性力,在主体51内将保持板56向竖直方向下方下推。
而且,如图19以及图21所示,在主体51上,在竖直方向上分离地形成有接收第1后轮单元45a的车轴46a的第1孔51a1,和接收第2后轮单元45b的车轴46b的第2孔51a2。保持板56具有配置在被施力弹簧57上拉的状态下面对第1孔51a1的位置上且从下方局部封堵第1孔51a1的第1接触部56b1,和配置在被施力弹簧57上拉的状态下面对第2孔51a2的位置上且从下方局部封堵第2孔51a2的第2接触部56b2。另一方面,如图20、图22、以及图23所示,各后轮单元45、45a、45b的车轴46、46a、46b的前端形成为尖细。而且,如图20、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车轴46a、46b的前端附近形成有环状的槽46a1、46b1。
在这种结构中,仅通过将后轮单元45、45a、45b的车轴46、46a、46b的前端插入后轮托架50的第1孔51a1或者第2孔51a2中,后轮单元45、45a、45b便保持在后轮托架50上。具体地说,保持板56的接触部56b1、56b2被形成为锥状的车轴46、46a、46b的前端竖直方向朝下地推压。这样一来,车轴46、46a、46b越过保持板56向主体51的内部进入。此时,保持板56的接触部56b1、56b2在来自施力弹簧57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从下方抵接在车轴46、46a、46b上。最终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保持板56的接触部56b1、56b2进入车轴46、46a、46b的环状槽46a1、46b1,车轴46、46a、46b沿着轴线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另外,通过推压操作按钮56a,将保持板56在主体51内下推,这样保持在后轮托架50上的后轮单元45、45a、45b能够从后轮托架50上取下。
接着,对限制后轮单元45的后车轮47的旋转的结构以及作用进行说明。根据省略后车轮47而表示一对后腿40的下端部的图24以及图25可以理解,一对后轮托架50分别具有限制用卡合部件55,且支撑在各后轮托架50上的后轮单元45具有与限制用卡合部件55卡合的制动器接合盘48。因此,一对后车轮47各自的旋转被分别限制。
但是,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在一方的后轮托架(第1后轮托架)50a与另一方的后轮托架(第2后轮托架)50b之间设有传递机构100。并且通过传递机构100,一方的后轮托架50a的限制用卡合部件55的移动向另一方的后轮托架50b传递,后轮托架50b的限制用卡合部件55与一方的后轮托架50a的限制用卡合部件55联动地移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操作一方的后轮托架50a,不必操作另一方的后轮托架50b,即能够限制保持在双方的后轮托架50a、50b上的后轮单元45的后车轮47的旋转。
首先,对一方的后轮托架50a的结构以及作用进行说明。如图26所示,后轮托架50a具有保持车轮单元45的车轴46的上述的主体(壳体)51,能够相对于主体51向一个方向滑动的滑动部件111,以及配置在主体51内、沿着一个方向从一侧朝向与上述一侧相反一侧的另一侧相对于主体51对滑动部件51施力的施力部件11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方向为大致上下方向(竖直方向)。而且,一个方向上的一侧为上下方向的下侧,一个方向上的另一侧为上下方向的上侧。
能够进入车轮单元45的制动器接合盘48的限制用槽48c的限制用卡合部件55安装在滑动部件111上。滑动部件111构成为在未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保持在第1保持位置rp1、和与第1保持位置rp1相比沿着上述一个方向位于一侧的第2保持位置rp2的某一位置上。在滑动部件111保持在第2保持位置rp2的情况(图22以及图23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状态)下,限制用卡合部件55进入车轮单元45的制动器接合盘48的限制用槽48c,限制后车轮47相对于车轴46的旋转。另一方面,在滑动部件111保持在第1保持位置rp1的情况(图22以及图23中实线所示的状态)下,限制用卡合部件55与车轮单元45的卡合被解除,即,限制用卡合部件55从车轮单元45的制动器接合盘48的限制用槽48c中拔出,后车轮47能够相对于车轴46旋转。
而且,如图26上述,在滑动部件111上形成有两个长孔112a、112b。各长孔112a、112b形成在面对上述车轴46、46a、46b所插入的孔51a1、51a2的位置上。
进而,滑动部件111具有外加用于从另一侧(上下方向上侧)朝向一侧(上下方向下侧)推压滑动部件111的外力的操作部113。该操作部113由滑动部件111的一部分构成,与滑动部件111一体地构成。因此,操作部113与限制用卡合部件联动地向一个方向移动。操作部50设在主体51的外部,配置在后腿47的下端区域中后车轮47的附近。使用者能够直接与操作部113接触而外加外力。
并且滑动部件111构成为一旦沿着一个方向从另一侧朝向一侧被推压,进而严格地说是在每次从另一侧朝向一侧越过第2保持位置被推压,之后在施力部件117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从一侧向另一方返回时所保持的位置在第1保持位置rp1与第2保持位置rp2之间交互地变化。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件111构成为在每次滑动到沿着一个方向的能够滑动范围内最一侧的位置时,在施力部件117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从一侧向另一侧返回而保持的位置在第1保持位置rp1和第2保持位置rp2之间交互地变化。具体地说,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构成。
主体51以及滑动部件111中的某一方包含与一个方向大致平行、且形成有线状延伸的卡合槽116的面115。另一方面,在主体51以及滑动部件111的另一方上支撑有限制向上述一个方向的位移的插入部件119,该插入部件119的前端配置在卡合槽116内。在图26所示的例子中,插入部件119的另一侧端部固定在主体51上,插入部件119从主体51朝向一个方向上的一侧下垂。插入部件119由金属线(金属棒)构成。另一方面,如图26所示,滑动部件111包含形成有线状延伸的卡合槽116的面115。
插入部件119沿着一个方向从另一侧向一侧延伸。但是,如图27所示,插入部件119的一端侧的前端部弯曲90°,沿着滑动部件119的面115的法线方向、即卡合槽116的深度方向延伸。插入部件119的前端延伸到卡合槽116内。进而,插入部件119的前端与卡合槽116的底面116a相互朝向对方被推压,插入部件119的前端抵接在卡合槽116的底面116a上。限制插入部件11向一个方向的移动。但是,通过细长状的插入部件119挠曲,插入部件119的前端能够向与一个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在这种结构中,通过插入部件119与卡合槽116的卡合,形成有卡合槽116的滑动部件111相对于支撑插入部件119的主体51的自由移动被限制。
如图27所示,卡合槽116具有由从第1折返位置p1在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第1折返位置p1相比位于另一侧的第2折返位置p2的第1槽路径c1,从第2折返位置p2在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第2折返位置p2相比位于一侧的第3折返位置p3的第2槽路径c2,从第3折返位置p3在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第3折返位置p3相比位于另一侧的第4折返位置p4的第3槽路径c3,以及从第4折返位置p4在一个方向上连接到与第4折返位置p4相比位于一侧的第1折返位置p1的第4槽路径c4构成的路径。并且卡合槽116以及插入部件119构成为插入部件119依次到达第1~第4折返位置p1~p4,环绕卡合槽116。
而且,如图27所示,在形成有卡合槽116的面115上与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上,第1折返位置p1以及第3折返位置p3配置在第2折返位置p2以及第4折返位置p4之间。这样一来,除了第1~第4折返位置p1~p4以外不会形成一个方向的折返点,且不会产生路径的交叉,卡合槽116环状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卡合槽116内第1槽路径c1与第2槽路径c2合流(连接)的区域,第2槽路径c2的卡合槽116的深度比第1槽路径c1的卡合槽116的深度深。其结果,如图27以及图28所示,形成有沿着第2槽路径c2的级差s2。并且通过该级差s2,到达第2折返位置p2的插入部件119在其后相对于卡合槽116朝向一个方向一侧地相对移动之际,通过级差s2阻碍向第1槽路径c1进入,而沿着第2槽路径c2向第3折返位置p3诱导。
而且,在卡合槽116内第2槽路径c2与第3槽路径c3合流(连接)的区域,第3槽路径c3的卡合槽116的深度比第2槽路径c2的卡合槽116的深度深。其结果,如图27以及图28所示,形成有沿着第3槽路径c3的级差s3。通过该级差s3,到达第3折返位置p3的插入部件119其后沿着第3槽路径c3向第4折返位置p4诱导。
进而,在卡合槽116内第3槽路径c3与第4槽路径c4合流(连接)的区域,第4槽路径c4的卡合槽116的深度比第3槽路径c3的卡合槽116的深度深。其结果,如图27所示,形成有沿着第4槽路径c4的级差s4。通过该级差s4,到达第4折返位置p4的插入部件119其后沿着第4槽路径c4向第1折返位置p1诱导。
除此之外,在卡合槽116内第4槽路径c4与第1槽路径c1合流(连接)的区域,第1槽路径c1的卡合槽116的深度比第4槽路径c4的卡合槽116的深度深。其结果,如图27所示,形成有沿着第1槽路径c1的级差s1。如图27中双点划线所示,通过该级差s1,到达第1折返位置p1的插入部件119其后沿着第1槽路径c1向第2折返位置p2诱导。
这样,通过重复卡合槽116以及插入部件119向一个方向一侧的相对移动,和卡合槽116以及插入部件119向一个方向另一侧的相对移动,插入部件119依次到达第1~第4折返位置p1~p4,环绕卡合槽116。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槽116形成在滑动部件111的一个面115上,插入部件119以其一个方向另一侧的端部支撑在主体51上。而且,滑动部件111被施力部件117从一个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施力。其结果,卡合槽116被施力部件117施力而相对于插入部件从一个方向一侧(竖直方向下侧)朝向另一侧(竖直方向上侧)相对移动。在图27中,卡合槽116从纸面的下侧朝向上侧相对于插入部件119相对移动。
因此,在滑动部件111上未附加有外力的情况下,插入部件119配置在形成朝向一个方向一侧突出的折返的第1折返位置p1或者第3折返位置p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入部件119位于卡合槽116的第1折返位置p1的情况下,滑动部件111配置在位于竖直方向上方的第1保持位置rp1(图19所示的位置)。另一方面,在插入部件119位于卡合槽116的第3折返位置p3的情况下,滑动部件111配置在位于竖直方向上方的第2保持位置rp2(图24所示的位置)。
另外,如图22以及图23中实线所示,在滑动部件111位于第1保持位置的情况下,安装在滑动部件111上的限制用卡合部件55从后轮单元45的制动器接合盘48的限制用槽48c中拔出,与制动器接合盘48同步的后车轮47的旋转未被限制。另一方面,如图22以及图23中双点划线所示,在滑动部件111位于第2保持位置的情况下,安装在滑动部件111上的限制用卡合部件55进入后轮单元45的制动器接合盘48的限制用槽48c中,与制动器接合盘48同步的后车轮47的旋转被限制。
并且在插入部件119位于卡合槽116的第1折返位置p1的情况下,当从一个方向另一侧朝向一侧推压滑动部件111时,形成有卡合槽116的滑动部件111相对于保持插入部件119的主体51向一个方向一侧移动,相反而言,插入部件119相对于卡合槽116向一个方向另一侧相对移动。此时,插入部件119因级差s4而不进入第4槽路径c4,进入第1槽路径c1。其结果,滑动部件111在来自外部的推压力的作用下向一个方向一侧移动到插入部件119到达卡合槽116的第2折返位置p2。
在插入部件119到达卡合槽116的第2折返位置p2时,如果解除来自外部的朝向滑动部件111的推压,则在施力部件117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形成有卡合槽116的滑动部件111相对于保持插入部件119的主体51向一个方向另一侧移动。如上所述,此时,插入部件111因级差s1而不进入第1槽路径c1,进入第2槽路径c2。其结果,滑动部件111在来自施力部件117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一个方向另一侧移动到插入部件119到达卡合槽116的第3折返位置p3。
另外,在因某种不良情况,例如插入部件119在卡合槽116内挂住等,不能够推压插入部件119从第1折返位置p1移动到第2折返位置p2 的情况下,在来自施力部件117的弹性力的作用下,插入部件119再次返回第1折返位置p1,滑动部件111再次保持在第1保持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操作者在操作中不会获得插入部件119在第2级差s2上落下的感触,进而根据从主体51伸出的操作部113的位置,能够把握操作未按预定进行。
同样,在插入部件119位于卡合槽116的第3折返位置p3的情况下,当从一个方向另一侧向一侧推压滑动部件111时,形成有卡合槽116的滑动部件111相对于保持插入部件119的主体51向一个方向一侧移动,相反而言,插入部件119相对于卡合槽116向一个方向另一侧相对移动。此时,插入部件119因级差s2而不进入第2槽路径c2,进入第3槽路径c3。其结果,滑动部件111在来自外部的推压力的作用下能够向一个方向一侧移动到插入部件119到达卡合槽116的第4折返位置p4。
在插入部件119到达卡合槽116的第4折返位置p4时,如果解除来自外部的朝向滑动部件111的推压,则在施力部件117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形成有卡合槽116的滑动部件111相对于保持插入部件119的主体51向一个方向另一侧移动。如上所述,此时,插入部件119因级差s3而不进入第3槽路径c3,进入第4槽路径c4。其结果,滑动部件111在来自施力部件117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一个方向另一侧移动到插入部件119到达卡合槽116的第1折返位置p1。
另外,在因某种不良情况,不能推压插入部件119从第3折返位置p3移动到第4折返位置p4 的情况下,在来自施力部件117的弹性力的作用下,插入部件119再次返回第3折返位置p3,滑动部件111再次保持在第2保持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操作者在操作中不会获得插入部件119在第4级差s4上落下的感触,进而根据从主体51伸出的操作部113的位置,能够把握操作未按预定进行。
这样,在滑动部件111每次沿着一个方向从另一侧朝向一侧被推压、进而严格地说是每次从另一侧朝向一侧越过第2保持位置被推压时,在施力部件117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从一侧返回另一侧并保持的位置在第1保持位置rp1和第2保持位置rp2之间交互地变化。因此,能够仅通过向沿着一个方向的单向相对于滑动部件111附加外力即能够实现限制后车轮的旋转的状态与使后车轮能够旋转的状态的切换。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能够经由配置在后车轮47附近的操作部113对滑动部件111施加外力。根据这种结构,操作者仅通过用脚踩踏操作部113即能够在后车轮47能够旋转的状态与后车轮47不能够旋转的状态之间切换。因此,能够防止手搭在手柄部件60上而童车10的车体20向无意识的方向移动,同时能够将后车轮47切换到不能够旋转的状态以及将后车轮47切换到能够旋转的状态。这种操作能够在不勉强的体态下进行,进而能够目光不离开乘坐在童车10中的婴幼儿地进行。
另外,以上所说明的限制后车轮47的旋转以及解除限制的结构不过是例示,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可以将与上述卡合槽116以及插入部件119有关的结构如图30~图32所示地变形。通过这些变形,也能够通过外加沿着一个方向的单向的外力而进行限制后车轮47的旋转的状态与使后车轮47能够旋转的状态的切换。另外,关于以下的变形例的说明仅针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而且,图30~图32是用于说明一方的后轮托架(第1后轮托架)50a的变形例的附图,是以分解后的状态示意表示后轮托架的主体和滑动部件的附图。在图30~图32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图30所示的例子中,仅卡合槽116的路径(轮廓)不同,其它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在图30所示的例子中,在插入部件119配置在卡合槽116的第1折返位置p1的情况下,滑动部件111(限制用卡合部件55)保持在第1保持位置,在插入部件119配置在卡合槽116的第3折返位置p3的情况下,滑动部件111(限制用卡合部件55)保持在第2保持位置。而且,第2折返位置p2以及第4折返位置p4配置在一个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上,第1折返位置p1以及第3折返位置p3配置在一个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上。第2折返位置p2以及第4折返位置p4配置在上述另一个方向上第1折返位置p1与第3折返位置p3之间。
在图31所示的例子中,卡合槽116形成在主体51的一个面115上。插入部件119以其上述另一侧的端部保持在滑动部件111上。在图31所示的例子中,在插入部件119配置在卡合槽116的第2折返位置p2的情况下,滑动部件111(限制用卡合部件55)保持在第1保持位置,在插入部件119配置在卡合槽116的第4折返位置p4的情况下,滑动部件111(限制用卡合部件55)保持在第2保持位置。而且,第2折返位置p2以及第4折返位置p4配置在一个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上,第1折返位置p1以及第3折返位置p3配置在一个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上。第1折返位置p1以及第3折返位置p3配置在上述另一个方向上第2折返位置p2与第4折返位置p4之间。
在图32所示的例子中,卡合槽116形成在主体51的一个面115上。插入部件119以其上述另一侧的端部保持在滑动部件111上。在图32所示的例子中,在插入部件119配置在卡合槽116的第4折返位置p4的情况下,滑动部件111(限制用卡合部件55)保持在第1保持位置,在插入部件119配置在卡合槽116的第2折返位置p2的情况下,滑动部件111(限制用卡合部件55)保持在第2保持位置。而且,第2折返位置p2以及第4折返位置p4配置在一个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上。第2折返位置p2以及第4折返位置p4配置在上述另一个方向上第1折返位置p1与第3折返位置p3之间。
但是,如上所述,在具有以上结构的一方的后轮托架50a与另一方的后轮托架50b之间,设有用于将一方的后轮托架(第1后轮托架)50a的滑动部件的移动动作向另一方的后轮托架(第2后轮托架)50b传递的传递机构100。通过这种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童车10中,仅通过相对于一方的后轮托架50a的操作部113进行上述极为容易、简单的操作,不仅能够相对于支撑在一方的后轮托架50a上的后车轮47、相对于支撑在另一方的后轮托架50b上的后车轮47也能够进行旋转限制操作以及旋转限制解除操作。以下,对另一方的后轮托架50b以及传递机构100进行说明。
如图29所示,后轮托架50b具有保持车轮单元45的车轴47的上述主体(壳体)51,能够相对于主体51向一个方向滑动的滑动部件121,以及配置在主体51内且相对于主体51沿着一个方向从一侧向与上述一侧相反一侧的另一侧对滑动部件121施力的施力部件127。在滑动部件121上安装有限制用卡合槽55。
滑动部件121在主体51内能够在第1保持位置,和与第1保持位置相比沿着一个方向位于另一侧的第2保持位置(图27中实线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在滑动部件121保持在第2保持位置的情况(图25所示的状态)下,限制用卡合部件55进入车轮单元45的制动器接合盘48的限制用槽48c,限制后车轮47相对于车轴46的旋转。另一方面,在滑动部件121保持在第1保持位置的情况下,限制用卡合部件55与车轮单元45的卡合被解除,即,限制用卡合部件55从车轮单元45的制动器接合盘48的限制用槽48c中拔出,后车轮47能够相对于车轴46旋转。
而且,如图29所示,在滑动部件121上形成有长孔122a。该长孔122a形成在面对与上述车轴46、46b所插入的孔51a2的位置上。
如图26以及图29所示,传递机构100具有软管等筒状部件101,和能够滑动地穿入筒状部件101内的缆线102。如图26以及图29所示,筒状部件10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一方的后轮托架50a的主体51以及另一方的后轮托架50b的主体51上。而且,如图26所示,缆线102的一方的端部越过筒状部件101的一方的端部延伸,并固定在一方的后轮托架50a的滑动部件111上。当一方的后轮托架50a的滑动部件111沿着一个方向而向一侧移动时,缆线102从筒状部件101向一方的后轮托架50a一侧拉出。如图27所示,缆线102的另一方的端部越过筒状部件101的另一方的端部延伸,并固定在另一方的后轮托架50b的滑动部件121上。当另一方的后轮托架50b的滑动部件121沿着一个方向而向另一侧移动时,缆线102从筒状部件101向一方的后轮托架50a一侧推出。
另外,如图1、图18、以及图19所示,传递机构100通过一对后腿40的第2后腿要素42在一方的后轮托架50a与另一方的后轮托架50b之间延伸。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一方的后轮托架50a的滑动部件121沿着一个方向相对于主体51的相对移动,与另一方的后轮托架50b的滑动部件121沿着一个方向相对于主体51的相对移动联动。即,当一方的后轮托架50a的滑动部件121沿着一个方向而向一侧移动时,另一方的后轮托架50b的滑动部件121沿着一个方向而向一侧移动。而且,当一方的后轮托架50a的滑动部件121沿着一个方向而向另一侧移动时,另一方的后轮托架50b的滑动部件121沿着一个方向而向另一侧移动。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一方的后轮托架50a的滑动部件121位于第1保持位置的情况下,另一方的后轮托架50b的滑动部件121也位于第1保持位置,在一方的后轮托架50a的滑动部件121位于第2保持位置的情况下,另一方的后轮托架50b的滑动部件121也位于第2保持位置。即,当保持在一方的后轮托架50a上的一方的车轮单元(第1车轮单元)45的后车轮47的旋转被限制时,保持在另一方的后轮托架50b上的另一方的车轮单元(第2车轮单元)45的后车轮47的旋转也被限制。同样,当保持在一方的后轮托架50a上的一方的车轮单元45的后车轮47的旋转限制解除时,保持在另一方的后轮托架50b上的另一方的车轮单元45的后车轮47的旋转限制也解除。
接着,对前腿30以及中心部件25的前腿轴支撑部27进一步进行说明。在上述的例子中,对支撑前腿轴支撑部27相互逐渐分离地向下延伸的一对前腿3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并且由该一对前腿30和能够从中心部件25的基座部26上取下的前腿轴支撑部27构成前腿单元29。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由上述一对前腿30和支撑该一对前腿30的前腿轴支撑部27构成的第1前腿单元29a之外,还具有有选择地与第1前腿单元29a使用的第2前腿单元29b。图31中示出了组装有第2前腿单元29b的童车10。
第2前腿单元29b具有能够装卸地固定在中心部件25的基座部26上的第2前腿轴支撑部27b,和支撑在第2前腿轴支撑部27a上的第2前腿30b。第2前腿轴支撑部27a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并排配置的一对前腿要素31。一对前腿要素31在车宽方向上逐渐接近地从中心部件25向下延伸。一对前腿要素31在用远离中心部件25一侧的端部相互连接。在一对前腿要素31相互连接的下端安装有具有一对前车轮35的托架34。如图33所示,一对前轮的分离间隔与一对后车轮47的分离间隔相比显著要短。因此,可以说安装了第2前腿单元29b的图33中所示的童车10如果在功能上分类则构成三轮车。另一方面,可以说安装了上述第1前腿单元29a的童车10如果在功能上分类则构成四轮车。
这样,在一个童车10具有能够置换的两种前腿单元29a、29b的情况下,能够根据童车10要行走的路面(接地面、行走面)的状况选择适当的前腿单元29a、29b。作为一例,在童车10要在凹凸较大的路面上行走的情况下,最好选择第1前腿单元29a。具有第1前腿单元29a的童车10作为四轮车发挥功能,能够提高行走中的稳定性。这样一来,能够使乘坐着婴幼儿的童车10更安全且更稳定地行走。作为其它例子,在童车10要在混杂的场所行走的情况下,最好选择第2前腿单元29b。具有第2前腿单元29b的童车10作为三轮车发挥功能,这样一来,童车10能够小半径转弯,提高童车10的操纵性。
另外,在图33所示的前腿单元29b中,第2前腿30b能够相对于第2前腿轴支撑部27b转动(能够摆动)地支撑。即,在折叠状态下,能够使第2前腿30b以支撑第2前腿30b的托架34一侧的端部沿着前后方向而向后方移动的方式相对于第2前腿轴支撑部27b摆动,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前腿单元29的更换,前腿联杆机构70的一部分也能够置换。具体地说,能够与前腿单元29一起置换前腿联杆机构70的连络联杆81以及前腿连结联杆78。通过根据前腿30的结构,前腿联杆机构70也局部更换,能够使前腿单元29的摆动与手柄部件60的摆动(臂部件65的转动)联动。
但是,与上述前腿单元29a同样,针对第2前腿单元29b也优选地组装对前腿30从使用状态朝向折叠状态的相对于前腿轴支撑部27的转动施力的变形施力部件17(参照图9)。根据这种变形施力部件17,前腿30以一定的朝向相对于前腿轴支撑部27被施力,前腿30不再相对于前腿轴支撑部27自由地摆动。因此,通过设置该变形施力部件17,不仅容易进行上述那样车体20的折叠操作,而且能够使前腿单元29的置换作业容易化。
接着,对安装在童车10的车体20上的座椅13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作为婴幼儿的座部或者卧铺发挥功能的座椅130能够装卸地安装在车体20上。例如图1、图2、以及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座椅130上设有固定用的一对杆131,在臂部件65的手柄支撑部件67上形成有接收座椅130的杆131的保持孔12。而且,在保持孔12内设有卡止从杆131突出的固定销(未图示)的卡止机构(未图示)。并且通过将一对杆131插入保持孔12中而将座椅130配置在车体20上,座椅130自动地固定在车体20上。要将座椅130从车体20上取下,通过操作设在手柄支撑部件67上的解除开关13,座椅130的杆与车体20的保持孔12的卡合被解除,能够将座椅130从车体20上取下。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座椅130具有座部130a,和与座部130a相连的背部130b。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能够将座椅130在车体20上安装成坐在座椅130上的婴幼儿朝向前方(背面配置),并能够与图1所示的形态相反,将座椅130以相反朝向在车体20上安装成婴幼儿面对操作童车10的操作者(保护者)(对面配置)。
但是,图1所示的座椅130不过是一例,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能够使用各种形态的座椅。而且,也可以预先准备多个能够取下的座椅,考虑天气条件或气候条件而选择使用合适的座椅。
在图34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图1所示的座椅130安装有能够开闭的车篷133以及含有透明的车盖的防风罩132。在该例子中,通过采用面扣件等固定组件134,在座椅130的整周固定车篷133以及防风罩132,能够防止雨和风进入婴幼儿的搭乘空间。而且,通过预先在车篷133和防风罩132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能够有望换气及搭乘空间的温度调节。进而,也可以预先在座椅130上形成透气孔。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透气孔与车篷133以及防风罩132之间的间隙能够保证婴幼儿搭乘空间的舒适性。另外,优选在透气孔处设置过滤器。
在图35所示的例子中,座椅135构成为能够作为卧铺以及婴儿托架发挥功能。在座椅135上设有在作为婴儿托架使用座椅135的情况下有用的手柄136。在图示的座椅135上,经由固定组件134固定有上述车篷133。而且,上述防风罩132也能够安装在座椅135上。在该座椅135上设有透气孔137,即使在安装了防风罩132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婴幼儿的搭乘空间与外部的换气。另外,优选在透气孔137处组装有用于净化空气的过滤器。
在图36所示的例子中,与图35同样,座椅140构成为作为卧铺以及婴幼儿托架发挥功能。但是,为了确保优良的透气性,座椅140由藤构成。而且,在座椅140上设有车篷133。
另外,优选地是图35所示的座椅135以及图36所示的座椅140两者均构成为能够进行上述的对面配置以及背面配置。
在图33所示的例子中,通过将布制部件安装在车体20的手柄部件60以及臂部件65上而形成座椅142。根据这种形态,不必将座椅142从车体20上取下即能够折叠童车10。
进而,从车体20上取下的座椅作为能够固定在车子的座席上的儿童座椅发挥功能。
进而,在座椅上安装绳状部件,能够在使婴幼儿坐下后的状态下,使用绳状部件将从车体20上取下的座椅固定在保护者的身上。作为一例,可以是背负座椅。根据这种方式,在用童车带婴幼儿外出时,在急需将婴幼儿从童车上放下的情况下能够随机应变。而且,能够大幅度减轻该状况下保护者的负担。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在使用状态下,前腿30以及后腿40从位于车体20的大致中央的中心部件25在车宽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朝向下方延伸扩张。根据具有这种车体20的童车10,能够有效地提高刚性,确保行走中的稳定性。而且,在折叠状态下,通过前腿30以及后腿40相对于中心部件的摆动,前腿30以及后腿40的与中心部件25相反一侧的端部在折叠状态下配置在比使用状态更相互接近的位置上。这样一来,能够使折叠状态的尺寸在前后方向以及车宽方向上小型化。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提高童车10的刚性的同时使折叠时的尺寸紧凑。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设有手柄部件60,该手柄部件60具有分别与具有前腿30以及后腿40的框架构造相连且能够转动的一对手柄伸出部61,和连结一对手柄伸出部61的能够折曲的折曲部62。并且通过一对手柄伸出部61相对于框架构造的摆动,手柄部件60以及后腿40在折叠的状态下配置在与使用状态相比位于各手柄伸出部61与后腿40所成的角度减小的位置上。而且,折曲部62在折叠状态下向接近框架构造一侧突出地折曲。根据这种童车10,在折叠状态下能够缩短手柄部件60自框架构造上的伸出长度,同时能够减小手柄部件60车宽方向上的尺寸。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设有能够安装在基座部27上的第1前腿单元29a,和能够安装在基座部27上且有选择地与第1前腿单元29a使用的第2前腿单元29b。并且在使用第1前腿单元29a以及第2前腿单元29b中的一方的情况下,童车10作为三轮车发挥功能,在使用第1前腿单元29a以及第2前腿单元29b中的另一方的情况下,童车10作为四轮车发挥功能。根据这种童车10,通过根据童车10要行走的路面的状况选择第1前腿单元29a以及第2前腿单元29b中的某一个,能够提高操纵性或者行走稳定性。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童车10具有:具有前腿30和后腿40的框架构造,安装在后腿40上的后轮托架50,能够装卸地支撑在后轮托架50上、且包含第1后车轮47a的第1后轮单元45a,以及能够装卸地支撑在后轮托架50上、包含第2后车轮47b且有选择地与第1后轮单元45a使用的第2后轮单元45b。并且第1后车轮47a的直径与第2后车轮47b的直径不同。根据这种童车10,通过根据童车10要行走的路面的状况选择第1后轮单元45a以及第2前腿单元29b中的某一个,能够提高操纵性或者行走稳定性。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每次沿着一个方向从另一侧朝向一侧施加外力时,能够在限制后车轮47的旋转的状态和后车轮47能够旋转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根据这种童车10,由于操作容易且简单,所以能够更正确地在限制后车轮47的旋转的状态与后车轮47能够旋转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Claims (18)
1.一种童车,车体能够在使用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变形,其特征在于,
具备:中心部件;前腿,与上述中心部件相连且能够摆动,从上述中心部件向下延伸;以及一对后腿,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配置,分别与上述中心部件相连且能够摆动,从上述中心部件向下延伸;
一对臂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配置,分别与上述中心部件相连且能够转动;
手柄部件,具有分别与上述一对臂部件相连且能够转动的一对手柄伸出部,和连结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的能够折曲的折曲部;
以及后腿联杆,连结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的一方与上述一对后腿的一方,使上述一对后腿的摆动与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的转动联动,
上述前腿的上述中心部件一侧的端部在上述使用状态下与上述前腿的与上述中心部件相反一侧的端部相比位于后方,
各后腿的上述中心部件一侧的端部在上述使用状态下与各后腿的与上述中心部件相反一侧的端部相比位于前方,
上述一对后腿在上述使用状态下随着远离上述中心部件而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离,
通过上述前腿以及上述一对后腿相对于上述中心部件的摆动,上述前腿以及上述一对后腿的与上述中心部件相反一侧的端部在上述折叠状态下配置在与上述使用状态相比相互接近的位置,
上述一对臂部件能够以上述一对臂部件的与上述中心部件相反一侧的端部之间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变化的方式相对于上述中心部件转动,
通过上述一对后腿相对于上述中心部件的摆动以及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相对于上述臂部件的摆动,上述一对后腿的与上述中心部件相反一侧的端部以及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的与上述臂部件相反一侧的端部在上述折叠状态下配置在与上述使用状态相比相互接近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
通过上述一对臂部件相对于上述中心部件的转动,上述一对臂部件的远离上述中心部件一侧的端部在上述折叠状态下配置在与上述使用状态相比在车宽方向上相互接近的位置,这样一来,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的上述臂部件一侧的端部之间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变窄,
上述折曲部在上述折叠状态下折曲,这样一来,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的与上述臂部件相反一侧的端部之间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变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上述折曲部在上述折叠状态下朝向上述臂部件一侧折曲,缩窄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之间车宽方向上的分离间隔,同时缩短上述手柄部件自上述臂部件的伸出长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上述折曲部在使用状态下自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朝向远离上述臂部件一侧伸出,并且折曲被限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上述手柄实质上以与包含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的假想平面正交的轴线为中心折曲。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设有限制上述一对手柄伸出部相对于上述一对臂部件的转动的第1状态维持机构,和限制上述臂部件相对于上述中心部件的转动的第2状态维持机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状态维持机构以及上述第2状态维持机构将上述车体维持在上述使用状态,
在上述童车上组装有对上述车体从上述使用状态朝向上述折叠状态的变形施力的变形施力部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前腿联杆机构,将上述一个臂部件与上述前腿之间连结,使上述前腿的摆动与上述一对臂部件的转动联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腿联杆机构具有将上述一对臂部件之间连结且能够折曲的臂部件连结联杆,和位于上述臂部件连结联杆与上述前腿之间的连络联杆,
上述臂部件连结联杆通过上述一对臂部件转动且相互接近而折曲。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腿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设有一对,
上述一对前腿在上述使用状态下随着远离上述中心部件而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离,
上述前腿联杆机构还具有将上述一对前腿之间连结且能够折曲的前腿连结联杆,
上述前腿连结联杆通过上述一对前腿摆动且一对前腿之间相互接近而折曲,
上述连络联杆以其一端连结在上述臂部件连结联杆的能够折曲的部位或者能够折曲的部位附近,并且其另一端连结在上述前腿连结联杆的能够折曲的部位或者能够折曲的部位附近。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前腿联杆机构上形成有凸部,
在上述中心部件上设有可挠性的状态维持片,在该状态维持片上的上述使用状态下面对上述前腿联杆机构的上述凸部的位置形成有能够收容上述凸部的收容部,
上述状态维持片逐渐远离开始从上述使用状态向上述折叠状态变形之际的上述凸部的移动路径地翘曲。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前腿联杆机构上设有能够摆动的摆动部件,
上述摆动部件在上述使用状态下配置在摆动之际能够与上述状态维持片抵接的位置,这样一来,通过操作上述摆动部件,能够解除上述前腿联杆机构与上述状态维持片的卡合。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组装有对上述车体从上述使用状态朝向上述折叠状态的变形施力的变形施力部件。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心部件具有基座部,和能够装卸地固定在上述基座部上且支撑上述一对前腿能够转动的前腿轴支撑部,由该前腿轴支撑部和上述前腿构成第1前腿单元,
上述童车还具备有选择地与上述第1前腿单元使用的第2前腿单元,该第2前腿单元具有能够装卸地固定在上述中心部件的上述基座部上第2前腿轴支撑部,和支撑在上述第2前腿轴支撑部上且能够转动的第2前腿,
在使用了上述第2前腿单元情况下作为三轮车发挥功能,在使用了上述第1前腿单元的情况下作为四轮车发挥功能。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一对后轮托架,安装在各后腿上;一对第1后轮单元,分别具有能够装卸地支撑在各后轮托架上的车轴,和保持在上述车轴上且能够旋转的第1车轮;以及有选择地与上述第1后轮单元使用的一对第2后轮单元,分别具有能够装卸地支撑在各后轮托架上的车轴,和保持在上述车轴上且能够旋转的第2车轮,
上述第1车轮的直径与上述第2车轮的直径不同。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使用状态下,上述后轮托架能够将上述第1后轮单元的上述车轴和上述第2后轮单元的上述车轴支撑在不同的上下方向位置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车轮的半径比上述第2车轮的半径大,
上述第1车轮的半径与上述第2车轮的半径的差大致相等,上述第1后轮单元的上述车轴相应地在与上述第2后轮单元的上述车轴相比在上下方向上方的位置保持在上述后轮托架上。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能够装卸地保持在上述中心部件的上方的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9/060781 WO2010143301A1 (ja) | 2009-06-12 | 2009-06-12 | ベビーカー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03046A CN102803046A (zh) | 2012-11-28 |
CN102803046B true CN102803046B (zh) | 2015-10-21 |
Family
ID=43308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6090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03046B (zh) | 2009-06-12 | 2009-06-12 | 童车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33784B2 (zh) |
EP (1) | EP2441645B1 (zh) |
JP (1) | JP5442729B2 (zh) |
KR (1) | KR101585627B1 (zh) |
CN (1) | CN102803046B (zh) |
HK (1) | HK1178858A1 (zh) |
TW (1) | TWI564197B (zh) |
WO (1) | WO201014330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370303B1 (en) * | 2008-12-04 | 2017-07-19 | Baby Jogger, LLC | Seat attachment for a stroller |
US9944305B2 (en) | 2008-12-04 | 2018-04-17 | Baby Jogger, LLC | Removable seat attachment for a stroller |
US8714581B2 (en) * | 2010-01-25 | 2014-05-06 | Cosco Management, Inc. | Compact foldable stroller |
CN201800747U (zh) * | 2010-08-03 | 2011-04-20 |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 可收合婴儿车 |
JP5944141B2 (ja) * | 2011-11-07 | 2016-07-05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ベビーカー |
ITVR20110226A1 (it) * | 2011-12-20 | 2013-06-21 | Inglesina Baby Spa | Telaio ripiegabile per passeggini, carrozzine e simili |
NL2008330C2 (nl) * | 2012-02-22 | 2013-08-26 | Mutsy Bv | Inrichting en samenstelling voor het vervoeren van een kind, zoals een kinderwagen en/of buggy. |
US9216755B2 (en) | 2012-03-30 | 2015-12-22 | Kolcraft Enterprises, Inc. | Foldable strollers |
CN103373382B (zh) * | 2012-04-20 | 2015-11-25 | 珠海优力创工贸有限公司 | 换向座位和具有换向座位的可收合婴儿车 |
US9399477B2 (en) | 2012-12-27 | 2016-07-26 | Kolcraft Enterprises, Inc. | Strollers with removable child supports and related methods |
US8967647B1 (en) * | 2013-09-12 | 2015-03-03 | Monahan Products, LLC | Suspension system for child stroller |
ITUB20152212A1 (it) * | 2015-07-15 | 2017-01-15 | Linglesina Baby S P A | Telaio ripiegabile per passeggini, carrozzine e simili. |
US10315681B2 (en) * | 2015-07-20 | 2019-06-11 | Baby Jogger, LLC | Compact folding baby stroller |
US20170113485A1 (en) * | 2015-10-21 | 2017-04-27 | Austlen Baby Co. | Wheel assemblies for a stroller |
CN205273564U (zh) * | 2015-11-10 | 2016-06-01 |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儿童推车 |
GB2552465A (en) * | 2016-07-19 | 2018-01-31 | Stroller Tech Ltd | A foldable stroller frame |
DE102016010884A1 (de) | 2016-09-12 | 2018-03-15 | Mima International Ltd. | Kinderwagen |
CN107323511B (zh) * | 2017-08-10 | 2023-06-27 | 珠海阳光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婴儿车车架 |
CN207328549U (zh) * | 2017-08-10 | 2018-05-08 | 中山市西区青原贸易代理服务部 | 婴儿车车架 |
GB2591067B (en) | 2018-09-18 | 2022-04-27 | Jijibaba Ltd | A foldable push chair |
GB2591211B (en) * | 2018-09-18 | 2022-04-27 | Jijibaba Ltd | A push chair |
CN119037530A (zh) * | 2020-07-09 | 2024-11-29 |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 婴儿车刹车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婴儿车 |
CN114802403A (zh) * | 2021-01-22 | 2022-07-29 | 明门(中国)幼童用品有限公司 | 婴儿车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0942791Y (zh) * | 2006-09-18 | 2007-09-05 | 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婴儿车收折骨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164026A5 (zh) * | 1971-12-10 | 1973-07-27 | Claude Thierry | |
JPS5135986B1 (zh) * | 1973-05-12 | 1976-10-06 | ||
IT1005425B (it) * | 1974-01-24 | 1976-08-20 | Giordani Raffaele | Passeggino per bambini ad ingombro riducibile |
JPS5135986A (ja) | 1974-09-09 | 1976-03-26 | Eru Shoeru Harii | Mizujetsutoshikisuishinsochi |
JPS5390367U (zh) * | 1976-12-24 | 1978-07-24 | ||
JPS5824163B2 (ja) | 1977-01-21 | 1983-05-19 |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 中空繊維膜の製造法 |
JPS54101764U (zh) * | 1977-12-27 | 1979-07-18 | ||
JPH074248U (ja) * | 1993-06-16 | 1995-01-20 | アップリカ▲葛▼西株式会社 | 乳母車 |
TW280801B (zh) * | 1994-12-26 | 1996-07-11 | Aprica Kassai Kk | |
NL1017805C2 (nl) * | 2001-04-09 | 2002-10-10 | All Our Kids Europ B V | Samenvouwbare kinderwagen. |
DE20112583U1 (de) | 2001-08-01 | 2001-12-06 | Britax-Teutonia Kinderwagenfabrik GmbH, 32120 Hiddenhausen | Kinderwagen |
JP2004017736A (ja) * | 2002-06-14 | 2004-01-22 | Shima Seisakusho:Kk | 手押し車 |
US20060267303A1 (en) * | 2003-04-30 | 2006-11-30 | Matthew Golias | Collapsible supporting structure |
TWM256123U (en) * | 2004-02-18 | 2005-02-01 | Link Treasure Ltd | Baby umbrella stroller capable of being folded with one hand |
PL1744941T3 (pl) | 2004-04-30 | 2015-08-31 | Babyjogger Llc | Składany dziecięcy wózek spacerowy |
US7883104B2 (en) * | 2004-09-16 | 2011-02-08 | Musty B.V. | Mobile carriage, for example for a buggy |
ES1059064Y (es) * | 2004-12-14 | 2005-06-16 | Jane Sa | Chasis plegable para cochecitos para niños |
US7367581B2 (en) * | 2005-08-26 | 2008-05-06 | Link Treasure Limited | Baby stroller frame with seat direction changing mechanism |
CN100463824C (zh) * | 2006-07-04 | 2009-02-25 |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婴儿推车 |
ITMI20070460A1 (it) * | 2007-03-07 | 2008-09-08 | Giochi Preziosi Spa | Passeggino pieghevole. |
NL1033729C2 (nl) * | 2007-04-20 | 2008-10-21 | Maxi Miliaan Bv | Wandelwagen. |
DE102007047578A1 (de) * | 2007-10-04 | 2009-04-09 | Ponticelli, Pius | Kinderwagen |
CN201183509Y (zh) * | 2008-01-24 | 2009-01-21 |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童车 |
-
2009
- 2009-06-12 CN CN200980160903.3A patent/CN10280304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6-12 WO PCT/JP2009/060781 patent/WO201014330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6-12 KR KR1020117030026A patent/KR101585627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6-12 JP JP2011518191A patent/JP544272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6-12 EP EP09845826.8A patent/EP2441645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9-06-12 US US13/377,479 patent/US873378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6-11 TW TW099119100A patent/TWI56419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3
- 2013-05-14 HK HK13105736.3A patent/HK1178858A1/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0942791Y (zh) * | 2006-09-18 | 2007-09-05 | 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婴儿车收折骨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03046A (zh) | 2012-11-28 |
WO2010143301A1 (ja) | 2010-12-16 |
KR20140052092A (ko) | 2014-05-07 |
US8733784B2 (en) | 2014-05-27 |
TWI564197B (zh) | 2017-01-01 |
US20120112435A1 (en) | 2012-05-10 |
EP2441645A1 (en) | 2012-04-18 |
KR101585627B1 (ko) | 2016-01-14 |
HK1178858A1 (zh) | 2013-09-19 |
JPWO2010143301A1 (ja) | 2012-11-22 |
EP2441645A4 (en) | 2012-12-19 |
TW201111212A (en) | 2011-04-01 |
EP2441645B1 (en) | 2016-03-30 |
JP5442729B2 (ja) | 2014-03-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03046B (zh) | 童车 | |
TWI513616B (zh) | Baby carriage | |
TWI429549B (zh) | 嬰兒車(二) | |
CN105189251B (zh) | 可转化成自行车拖车的用于儿童的手推童车 | |
TWI464084B (zh) | 嬰兒車(一) | |
CN201511991U (zh) | 一种具有第二座位机构的婴儿车 | |
TW201331077A (zh) | 可折疊之嬰兒車 | |
JP4869083B2 (ja) | ベビーカー | |
CN101224754B (zh) | 婴儿车 | |
JP5020655B2 (ja) | ベビーカー | |
CN110775134B (zh) | 婴儿车 | |
CN101224755A (zh) | 婴儿车 | |
TWI754265B (zh) | 嬰兒車 | |
CN211996005U (zh) | 童车 | |
CN102126512B (zh) | 小脚轮和婴儿车 | |
JP2021130412A (ja) | 乳母車 | |
TWI824782B (zh) | 兒童載具 | |
CN101954920A (zh) | 一种具有第二座位机构的婴儿车 | |
JP6923930B2 (ja) | 乳母車 | |
CN111017097A (zh) | 童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7885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7885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1 Termination date: 20190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