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61692A -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61692A CN102761692A CN2012101353779A CN201210135377A CN102761692A CN 102761692 A CN102761692 A CN 102761692A CN 2012101353779 A CN2012101353779 A CN 2012101353779A CN 201210135377 A CN201210135377 A CN 201210135377A CN 102761692 A CN102761692 A CN 1027616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 situation
- composograph
- unit
- microcompu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4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194 synthes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RUZYUOTYCVRMRZ-UHFFFAOYSA-N doxazosin Chemical compound C1OC2=CC=CC=C2OC1C(=O)N(CC1)CCN1C1=NC(N)=C(C=C(C(OC)=C2)OC)C2=N1 RUZYUOTYCVRMR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34972 Photosensitivity reac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93 optoelectronic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75 pho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211 photo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62—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 H04N5/2625—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for obtaining an image which is composed of images from a temporal image sequence, e.g. for a stroboscopic effec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Control of means for changing angle of the field of view, e.g. optical zoom objectives or electronic zoom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4—Warning ind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H04N5/77—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 H04N5/772—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th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the television camera being placed in the same enclosur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07—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static stores, e.g. stora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memor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04—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 H04N9/804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involving data redu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 H04N23/663—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interchangeable camera parts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即使在多重曝光拍摄中进行适合于构图调整的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在假定确认聚焦状况的情况下,所述摄像设备也被配置为以可视方式显示直通图像。所述摄像设备包括:生成单元,用于对直通图像与至少一个已拍摄图像进行多重合成,并生成多重合成图像;显示控制单元,用于在顺次更新所述多重合成图像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将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显示在显示单元上;放大指示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图像的放大指示;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在显示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时接收到所述放大指示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将没有进行多重合成的放大后的直通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对多个所拍摄图像进行多重合成(multiple-synthesize)的摄像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上,存在如下技术,其中该技术对多个数字图像信号进行加法处理以执行多重曝光拍摄(multiple exposurephotography)。日本特开2003-125266论述了如下技术,其中该技术在多重拍摄模式下对已拍摄图像和直通图像进行多重图像合成以确认拍摄被摄体进行合成的位置,并且之后可以进行多重曝光拍摄。
另一方面,日本特开2003-179798论述了如下技术,其中当在拍摄待机状态的实时取景显示期间半按下快门按钮时,该技术将通过拍摄以调焦区域为中心的区域所获得的图像以较高分辨率显示在放大显示区域中,以确认详情。如日本特开2003-125266那样,当在多重拍摄模式下显示通过对已拍摄图像和直通图像进行多重图像合成所获得的图像时,适当地确认了拍摄被摄体进行多重合成的位置,这便于进行构图调整。然而,如日本特开2003-179798那样,当在实时取景期间对部分范围进行放大以确认聚焦状况时,在多重显示时无法清楚地查看到直通图像,这使得难以确认聚焦状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设备,其中,即使在多重曝光拍摄中进行适合于构图调整的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在假定正在确认聚焦状况的情况下,该摄像设备也以可视方式来显示直通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摄像设备,包括:摄像单元;生成单元,用于对所述摄像单元所拍摄的直通图像与至少一个已拍摄图像进行多重合成,并生成多重合成图像;显示控制单元,用于在顺次更新所述生成单元所生成的多重合成图像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将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显示在显示单元上;放大指示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图像的放大指示;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在显示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时所述放大指示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放大指示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将没有进行多重合成的放大后的直通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摄像设备,包括:摄像单元;生成单元,用于对所述摄像单元所拍摄的直通图像与至少一个已拍摄图像进行多重合成,并生成多重合成图像;显示控制单元,用于在顺次更新所述生成单元所生成的多重合成图像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将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显示在显示单元上;调焦操作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手动调焦操作;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在显示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时所述调焦操作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手动调焦操作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将没有进行多重合成的直通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设备包括摄像单元,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所述摄像单元所拍摄的直通图像与至少一个已拍摄图像进行多重合成,并生成多重合成图像;在顺次更新所生成的多重合成图像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将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显示在显示单元上;接收图像的放大指示;以及在显示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时接收到所述放大指示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将没有进行多重合成的放大后的直通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设备包括摄像单元,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所述摄像单元所拍摄的直通图像与至少一个已拍摄图像进行多重合成,并生成多重合成图像;在顺次更新所生成的多重合成图像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将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显示在显示单元上;接收手动调焦操作;以及在显示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时接收到所述手动调焦操作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将没有进行多重合成的直通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
本发明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即使在多重曝光拍摄中进行适合于构图调整的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在确认聚焦状况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查看直通图像,并且可以正确地确认聚焦状况。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内容并非必须描述所有的必要特征,这使得本发明还可以是所描述的这些特征的子组合。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其中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相同或类似的部分。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并和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数字照相机的结构框图。
图2A和2B是数字照相机的外观图。
图3A和3B是多重曝光拍摄时的预设置所用的菜单画面的显示示例。
图4A~4C示出多重实时取景显示的显示示例。
图5A~5C是显示类型1~3的等倍的显示示例。
图6A~6D是显示类型1~3的5倍放大的情况下的显示示例。
图7是多重曝光拍摄模式处理1的流程图。
图8是放大模式改变处理1的流程图。
图9A和9B是多重曝光拍摄模式处理2的流程图。
图10是放大模式改变处理2的流程图。
图11是放大模式改变处理3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
要注意,以下典型实施例仅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的一个例子,并且可以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设备的各种结构和各种条件来进行适当的修改或改变。因而,本发明决不局限于以下典型实施例。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结构框图
图1示出用于说明作为可应用本发明的摄像设备的第一典型实施例的数字照相机100的结构的框图。
在图1中,拍摄镜头101是包括变焦透镜和调焦透镜且能够拆卸的可更换镜头。
AF(自动调焦)驱动电路102例如包括DC马达和步进马达,并且在微计算机123的控制下改变拍摄镜头101内所包括的调焦透镜的位置以使照相机聚焦。
光圈驱动电路104驱动光圈103,其中光圈103被配置为调整到达摄像元件112的光量。微计算机123计算驱动量,以改变光学光圈值。
主镜105是如下的镜,其中该镜被配置为使入射到拍摄镜头101上的光束在取景器侧和摄像元件112侧之间进行切换。主镜105通常将该光束反射至取景器单元。在进行拍摄的情况下,或者在实时取景显示的情况下,主镜105上翻以将该光束引导至摄像元件112,并且相对于该光束退避(镜向上)。主镜105是中央部被配置为使光部分地透过的半透半反镜。主镜105使该光束部分地透过,以使得该光束入射到被配置为进行焦点检测的传感器上。
辅助镜106是如下的镜,其中该镜被配置为将从主镜105透过的光束引导和反射至(配置于焦点检测电路109中的)传感器以进行焦点检测。
镜驱动电路107在微计算机123的控制下驱动主镜105。
取景器包括五棱镜108。该取景器还包括聚焦板和目镜透镜(未示出)。
焦点检测电路109是被配置为进行焦点检测的块。将透过主镜105的中央部并被辅助镜106反射的光束引导至配置于焦点检测电路109内的传感器以进行光电转换。通过计算该传感器的输出来获得调焦运算所使用的离焦量。微计算机123对运算结果进行评价,并指示AF驱动电路102驱动调焦透镜。
快门驱动电路111驱动焦平面快门110。微计算机123控制快门的开口时间。
对于摄像元件112,使用CCD和CMOS传感器。摄像元件112将拍摄镜头101所形成的拍摄被摄体图像转换成电信号。
A/D转换器115将从摄像元件112输出的模拟输出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由诸如门阵列等的逻辑装置所实现的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16进行各种视频信号处理。
显示驱动电路117是被配置为使显示构件118进行显示的驱动电路。显示构件118是诸如TFT液晶显示器或有机EL显示器等的显示器。在本典型实施例中,显示构件118是数字照相机100的背面监视器。
存储器控制器119将从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16输入的未处理的数字图像数据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22中。存储器控制器119将处理后的数字图像数据存储在记录介质120中。另一方面,存储器控制器119将该图像数据从缓冲存储器122或记录介质120输出至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16。此外,存储器控制器119可以经由可连接至计算机的外部接口121输出记录介质120中所存储的图像。
记录介质120是诸如存储卡等的可移除记录介质。记录介质120可以是内置于数字照相机中的记录介质。记录介质120可以包括多个记录介质。
外部接口121是如下的接口,其中该接口被配置为通过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来将数字照相机100连接至诸如计算机等的外部装置。
缓冲存储器122是被配置为临时保持图像数据的存储器。缓冲存储器122还存储多重曝光拍摄的中途所使用的各种图像。
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16对数字化后的图像信号进行滤波处理、颜色转换处理和伽玛处理以生成显影数据,并对该显影数据进行诸如JPEG等的压缩处理。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16将压缩后的数据输出至存储器控制器119。
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16在缓冲存储器122上执行两个以上的显影数据的相加,根据该显影数据生成灰度级的位数增大的高精度数据,或者同时执行这两个处理。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16可以将这些结果写回至缓冲存储器122。此外,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16还可以将来自摄像元件112的图像信号以及从存储器控制器119逆向输入的图像信号经由显示驱动电路117输出至显示构件118。根据微计算机123的指示来进行这些功能的切换。
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16可以根据需要将摄像元件112的信号的曝光信息以及诸如白平衡等的信息输出至微计算机123。微计算机123基于该信息来指示白平衡和增益调整。在连续拍摄(连拍)操作的情况下,微计算机123将拍摄数据连同原样未处理的图像一起临时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22中,并经由存储器控制器119读取未处理的图像数据。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16对未处理的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和压缩处理,并进行连续拍摄。连续拍摄的次数依赖于缓冲存储器122的容量。
作为被配置为控制整体数字照相机100的主控制单元的微计算机123使用系统存储器132作为工作存储器来执行非易失性存储器130中所记录的各种程序。
操作检测单元124检测操作构件的操作。当对操作构件进行操作时,操作检测单元124将该操作构件的状态发送至微计算机123。微计算机123根据操作构件的变化来控制各单元。操作检测单元124还可以检测容纳有记录介质120的槽的盖28(以下为卡盖28)以及电池盖29的开闭状态。
开关1(125)(以下为SW1)是通过针对作为操作构件的其中一个的释放按钮10进行半按下操作而接通的开关。当开关1接通时,微计算机123进行诸如自动调焦(AF)操作或测光操作等的拍摄准备。
开关2(126)(以下为SW2)是通过针对作为操作构件的其中一个的释放按钮10进行全按下操作而接通的开关。当SW2接通时,微计算机123进行摄像,以进行用于将所拍摄图像作为图像文件记录在记录介质120中的主拍摄处理。将由于对SW2的操作所进行的摄像称为主拍摄,从而将由于对SW2的操作所进行的该摄像与直通图像用的摄像区分开。
在SW1和SW2持续处于接通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连续拍摄操作。
液晶驱动电路127根据微计算机123的显示内容指示来驱动外部液晶显示构件128和取景器内液晶显示构件129。外部液晶显示构件128和取景器内液晶显示构件129使用字符和图像来显示操作状态和消息。取景器内液晶显示构件129配置有诸如LED(未示出)等的背光灯。该LED也由液晶驱动电路127进行驱动。
在微计算机123基于拍摄之前所设置的ISO感光度、图像大小和图像质量的预测数据而经由存储器控制器119确认了记录介质120的剩余容量之后,微计算机123可以计算拍摄可用剩余数量。还可以根据需要将可拍摄剩余数量显示在显示构件118、外部液晶显示构件128和取景器内液晶显示构件129上。
非易失性存储器130包括EEPROM和闪速存储器。即使在没有向照相机施加电力的状态下,非易失性存储器130也可以存储数据。电源单元131供给各块或驱动系统所需的电力。
外观图
图2A和2B示出数字照相机100的外观图。图2A是数字照相机100的正面立体图。图2B是数字照相机100的背面立体图。在正面立体图中,作为可更换镜头的拍摄镜头101被移除。
如图2A所示,数字照相机100包括释放按钮10、主电子拨盘11、ISO设置按钮12、曝光校正按钮13、拍摄模式拨盘14和光圈按钮15,作为操作构件。光圈按钮15是被配置为将光圈104缩小为所设置的光圈(F值)的按钮。可以通过在拍摄模式下的实时取景显示期间按下光圈按钮15来确认该设置光圈下的所拍摄图像的亮度。
实时取景显示是在主镜105退避的状态下将摄像元件112所拍摄的图像(直通图像)近似实时地连续显示在显示构件118上的显示,其中显示构件118用作电子取景器。在该实时取景显示中,A/D转换器115将形成在摄像元件112上的图像转换成数字信号。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16进行显影以生成直通图像。将该直通图像或者通过对该直通图像和已拍摄图像进行合成所获得的多重合成图像显示在显示构件118上。顺次更新所显示图像,且并将其视为运动图像。例如,可以通过每一秒重复30次该处理来进行30fps的实时取景显示。
使用作为转动操作构件的主电子拨盘11来进行用于改变在增加或减少诸如拍摄条件等的各种设置值时所选择的项的操作。此外,使用主电子拨盘11来进行用于在选择各种项时改变这些项的操作以及用于在重放模式下以组为单位切换图像的操作。
如图2B所示,数字照相机100包括信息显示按钮16、菜单按钮17、重放按钮18、删除按钮19、主Sw 20和设置按钮21,作为操作构件。数字照相机100还包括辅助电子拨盘22、放大按钮23、缩小按钮24和多控制器25。主Sw 20是被配置为将数字照相机100的电源切换为接通/断开(ON/OFF)的操作构件。使用作为转动操作构件的辅助电子拨盘22来进行用于改变在选择各种项时所选择的项的操作以及用于切换重放模式下所显示的图像的图像给送操作。取景器目镜单元26是用户查看取景器以查看光学图像时的目镜单元。实时取景按钮27是被配置为接收用于开始实时取景显示的指示的按钮。按下实时取景按钮27以将实时取景显示切换为接通/断开。卡盖28是用于容纳记录介质120的容纳单元的盖。电池盖29是用于容纳作为电源单元131的电池的容纳单元的盖。
与多重曝光拍摄有关的预设置
将说明用于设置与多重曝光拍摄有关的预设置项的方法。
图3A和3B示出与多重曝光拍摄有关的用于设置数字照相机100的菜单画面的显示示例。通过按下菜单按钮17以显示整个菜单并从整个菜单中选择和确定与多重曝光拍摄有关的菜单,将图3A的与多重曝光拍摄有关的菜单画面300显示在显示构件118上。
菜单画面300上显示有菜单项301~304。用户可以操作辅助电子拨盘22以从菜单项301~304中选择任意菜单项。通过在选择了这些菜单项中的任一个的状态下按下设置按钮21来显示针对所选择的菜单项的设置候选列表。通过对辅助电子拨盘22进行操作来从所显示的设置候选列表中选择期望的设置候选。可以通过再次按下设置按钮21来将所选择的设置候选确定和设置为设置值。
菜单项301是用于选择是否进行多重曝光拍摄的菜单项。可以选择和设置“执行”和“不执行”这两个设置候选中的任一个。以下将针对该项的设置称为多重曝光拍摄必要性设置。将该多重曝光拍摄必要性设置记录在系统存储器132或非易失性存储器130中。当根据用户的操作将多重曝光拍摄必要性设置从“不执行”改变为“执行”时,设置多重曝光拍摄模式,并且从下一拍摄起开始进行多重曝光拍摄(模式设置)。在诸如多重曝光拍摄达到预定数量并结束的情况等的后面要说明的若干条件下,多重曝光拍摄必要性设置从“执行”自动改变为“不执行”。在即使处于多重曝光拍摄的中途也根据用户的操作将该项设置为“不执行”的情况下,此时结束多重曝光拍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生成多重合成图像的文件,则基于微计算机123的控制来生成该多重合成图像的文件。
菜单项302用于选择在1组多重曝光拍摄中进行合成的图像的数量。可以选择并设置2~9这几个设置候选中的任意图像数量。当没有选择基底图像时,菜单项302中所设置的图像数量是多重曝光拍摄的预定数量。当选择了基底图像时,多重曝光拍摄的预定数量是相对于菜单项302中所设置的图像数量减少1的值。将多重曝光拍摄的预定数量记录在系统存储器132中。在多重曝光拍摄中拍摄到一个或多个图像之后该多重曝光拍摄仍未完成的状态(以下称为多重曝光拍摄中状态、即后面要说明的多重曝光拍摄中标志=1的状态)下,无法选择和改变该项。
菜单项303用于选择多重曝光拍摄中的自动曝光调整功能的执行必要性。可以选择并设置“执行”和“不执行”这两个设置候选中的任一个。在多重曝光拍摄中状态下,无法选择和改变该项。
菜单项304用于选择多重曝光拍摄中的基底图像。可以从记录介质120所记录的图像(在设置为多重曝光拍摄模式之前所记录的图像)中选择一个图像,并将所选择的图像设置为基底图像。仅当将多重曝光拍摄必要性设置为“执行”时以及当没有进行多重曝光拍摄时才可以设置该项。换言之,仅在将多重曝光拍摄必要性设置为“执行”之后进行第一次拍摄之前才可以在菜单项304中设置基底图像。
当设置了基底图像时,显示如图3B所示的画面。图像306是记录介质所记录的图像中被设置为基底图像的图像。当在多重曝光拍摄模式下进行了一次或多次拍摄或者开始实时取景显示时,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16从记录介质120读取基底图像。该基底图像以转换成显影数据的形式配置在缓冲存储器122上。当选择了基底图像时,将作为拍摄条件的图像大小的值(在随后的多重曝光拍摄中所拍摄的图像的图像大小)设置为与该基底图像相同的大小。因而,当选择了基底图像时,可以利用过去拍摄到的图像作为第1个图像来进行多重曝光拍摄。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可选择为基底图像的图像仅是数字照相机100过去所拍摄的与图像大小相匹配的图像。如果图像具有数字照相机100可以设置为拍摄条件的图像大小,则可以将数字照相机100所拍摄的图像以外的图像设置为基底图像。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16可以对与数字照相机100可设置为拍摄条件的图像大小不同的图像进行大小调整,以将其设置为基底图像。当多重曝光拍摄结束时,基底图像的设置被解除,并且该基底图像处于未选择状态。图像选择解除按钮305是用于解除所选择的基底图像的按钮图标。当确定了该选择时,基底图像处于未选择状态。
处理所使用的数据
接着,将说明多重曝光拍摄的处理所使用的数据。当执行多重曝光拍摄的处理时,使用以下的变量。
·多重曝光拍摄必要性设置:可以设置“执行”或“不执行”。将设置值记录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30或系统存储器132中。“执行”的状态是指多重曝光拍摄模式。
·多重曝光拍摄的预定数量:多重曝光拍摄的预定数量是表示为了生成一个多重图像所进行的多重曝光拍摄(以下称为1组多重曝光拍摄)的次数的值,并被记录在系统存储器132中。当没有设置基底图像时,多重曝光拍摄的预定数量是图3A和3B的菜单项302中所设置的数量。当设置了基底图像时,多重曝光拍摄的预定数量是(图3A和3B的菜单项302中的设置数量-1)。
·多重曝光拍摄的完成数量:多重曝光拍摄的完成数量是表示1组多重曝光拍摄中直到目前为止所执行的拍摄的数量的值,并被记录在系统存储器132中。当多重曝光拍摄的完成数量=多重曝光拍摄的预定数量时,1组多重曝光拍摄结束,并且该多重曝光拍摄处理完成。
·放大模式标志:放大模式标志是用于管理是否处于用于在实时取景显示中进行放大的放大模式的状态的变量,并被记录在系统存储器132中。根据放大按钮23的按下来顺次切换放大模式=等倍(整个图像的全画面)、放大模式=5倍以及放大模式=10倍。
·显示类型Gs:显示类型Gs是表示多个信息显示的选择类型的变量。在本典型实施例中,显示类型为1~3这三类。显示类型Gs是从这些类型中选择出的编号。
在多重曝光拍摄期间,将与1组多重曝光拍摄中直到当前时间点为止所拍摄的各原始图像有关的表示记录介质120上的存储区域的信息作为写入文件信息而记录在系统存储器132中。当存在记录图像的多个记录介质时,还记录了指定作为存储目的地的记录介质的信息。
多重曝光拍摄模式期间的实时取景显示
将说明当将上述的多重曝光拍摄必要性设置为“执行”并且设置了多重曝光拍摄模式时的实时取景显示的显示示例。在多重曝光拍摄模式中,对直通图像、基底图像(设置了基底图像的情况)、以及从该多重曝光拍摄模式开始起直到当前时间点为止所拍摄的图像进行多重合成,并且可以将该多重合成图像作为实时取景显示而进行显示。多重图像合成和多重图像合成结果图像可以指通过对图像进行例如但不限于叠加、组合、合成或合并所生成的图像。多重图像合成和多重图像合成结果图像不涉及对诸如为了全景效果等的以平铺排列结构所布置的多个图像进行合成。多重图像合成和多重图像合成结果图像可被称为多重合成图像、多重复合图像、多重图像组合图像、或多重合并图像。
图4A示出通过对基底图像(设置了基底图像的情况)以及从多重曝光拍摄模式开始起直到当前时间点为止所拍摄的图像进行多重合成所获得的图像(以下称为合成图像数据)的示例。由于该图像是通过对已拍摄图像进行多重合成所获得的,因此该图像是静止图像。图4B示出直通图像的例子。由于直通图像是摄像元件112顺次拍摄的图像,因此该直通图像被视为运动图像。图4C示出显示构件118中的多重显示时的实时取景显示的显示示例。图像401是通过对图4A所示的合成图像数据和图4B所示的直通图像进行多重合成所获得的图像。顺次更新该直通图像的部分,并且将该部分视为运动图像。
将由此通过对合成图像数据和直通图像进行多重合成所显示的图像称为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在对话框402内的左侧上显示表示多重曝光拍摄模式的图标。在对话框402内的右侧上显示相对于多重曝光拍摄完成数量的剩余数量(多重曝光拍摄的预定数量-多重曝光拍摄的完成数量)。在所示例子中,剩余数量为2。
AF框403是示出通过AF进行聚焦的聚焦调整区域的框。在对比度AF中,从AF框403的内部获取对比度的评价值,并基于该评价值进行对比度AF。用户查看如图4C例示的多重实时取景显示,以确认在所拍摄的合成图像数据内对拍摄被摄体(直通图像)进行多重合成的位置,并且可以调整构图以进行拍摄。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16基于微计算机123的控制来对多重实时取景显示进行多重合成处理。
当在多重曝光拍摄模式下进行实时取景显示时,可以采用多个信息显示中的任一个显示类型来进行信息显示。图5A、5B和5C示出三种显示类型的显示示例。
图5A示出采用显示类型1的显示示例。图5A是在等倍的情况下采用显示类型1所显示的示例。等倍是用于以可适合于显示构件118的显示区域的最大大小来显示整个图像的显示倍率。即使在多重曝光拍摄模式下,在显示类型1中也不进行图4所示的多重显示,并且作为图像仅显示直通图像。在该直通图像上显示AF框、以及作为数字照相机100的当前设置值的快门速度、光圈值、曝光校正值和记录介质120的剩余可拍摄数量。
图5B示出采用显示类型2的显示示例。图5B是当将放大倍率设置为等倍时采用显示类型2的示例。与显示类型1相同,即使在多重曝光拍摄模式下,显示类型2也仅显示直通图像作为图像。除了显示类型1中所显示的信息以外,还显示作为数字照相机100的当前设置值的拍摄模式、AF方式和拍摄图像的大小。
图5C示出采用显示类型3的显示示例。图5C是当将放大倍率设置为等倍时采用显示类型3的显示示例。图5C是上述的图4C的显示。在显示类型3中,基本地如图示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然而,根据后面要说明的若干条件,即使在显示类型3中也可以停止多重实时取景显示,从而仅显示直通图像。由于显示类型3是多重曝光拍摄显示类型,因此使信息显示最小化,从而不妨碍多重实时取景显示的视觉识别。不显示其余的信息。例如,不显示作为设置值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值、曝光校正值、记录介质120的剩余可拍摄数量、AF方式、拍摄图像的大小、亮度直方图、以及基于水准仪的倾斜度信息。
可以通过对信息显示按钮16的切换操作来任意改变显示类型设置。当按下信息显示按钮16时,如果所选择的显示类型为1,则该显示类型改变为2。如果显示类型为2,则该显示类型改变为3。如果显示类型为3,则该显示类型改变为1。
当在多重曝光拍摄模式下进行实时取景显示时,可以通过按下放大按钮23来放大该实时取景显示。可以使用5倍和10倍这两种放大倍率。在包括等倍的情况下,存在三种放大倍率。根据放大按钮23的按下来顺次切换该倍率。当实时取景显示的设置倍率是等倍时,可以将该倍率切换为5倍。当实时取景显示的设置倍率是5倍时,可以将该倍率切换为10倍。当实时取景显示的设置倍率是10倍时,可以将该倍率切换为等倍。
根据放大按钮23的按下而开始放大操作时的初始放大区域是在等倍的情况下所显示的AF框或者以用户指定的位置为中心的区域。然后,当从用户接收到用于移动放大区域的操作时,该放大区域改变,并且放大显示摄像区域的任意范围。可以查看放大后的直通图像,并且用户可以详细确认当前聚焦的调整程度。
图6A~6D示出当按下放大按钮23以将图像放大5倍时显示构件118采用各显示类型的显示示例。
图6A是显示类型1的5倍放大的情况下的显示示例。在将直通图像放大了5倍的状态下显示放大区域引导601和显示类型1的信息显示。放大了5倍的直通图像是利用摄像元件112以与等倍情况不同的像素密度和区域所拍摄的图像,以使得放大显示的区域的分辨率足够大(被称为5倍用直通图像)。然而,当在等倍的情况下所获取到的直通图像即使被放大了5倍也具有不会使图像质量劣化的足够多的像素数时,可以使以与在等倍情况下所获取到的直通图像相同的像素密度和区域所获得的直通图像进行5倍的电子放大。
作为不会使图像质量劣化的足够像素数,当将通过等倍所获取到的直通图像放大5倍时,显示倍率需要是像素等倍以下。更具体地,对于通过等倍所获取到的直通图像,在将该图像放大5倍的情况下显示区域内所包含的像素数需要是显示构件118的像素数以上。放大区域引导601表示当前将图像放大了5倍(显示“×5”),并且表示放大了5倍的摄像区域(放大区域)当前显示于何处。其它的信息显示与等倍的情况相同。
图6B是显示类型2的5倍放大的情况下的显示示例。在显示类型2的5倍放大中,将放大区域引导601和显示类型2的信息显示连同5倍用直通图像一起进行显示。
图6C是显示类型3的5倍放大以及多重实时取景显示的情况下的显示示例。该示例显示了通过在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16中对5倍用直通图像与如下图像数据进行多重合成所获得的图像,其中该图像数据是通过将合成图像数据的相应区域放大5倍所获得的图像数据。同时,该示例显示了放大区域引导601和显示类型3的信息显示。
图6D是显示类型3的5倍放大时没有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的情况下的显示示例。该示例仅显示5倍用直通图像作为图像。同时,该示例显示了放大区域引导601和显示类型3的信息显示。
如图6C所示,即使在进行多重实时取景的情况下进行放大显示,直通图像也与合成图像数据重叠。因而,无法清楚地查看到聚焦状况,并且聚焦的调整变得不方便。因此,在第一典型实施例中,当在显示类型3的等倍下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时,多重实时取景显示也会在放大的情况下被解除,将在后面说明控制的详情。由此,如图6D所示,仅显示直通图像,并且容易查看到聚焦状况。
多重曝光拍摄模式处理1
图7是多重曝光拍摄模式处理1的流程图。在系统存储器132中展开非易失性存储器130所记录的程序,并且微计算机123执行该程序以实现图7的处理。在图7的处理的情况下,顺次拍摄直通图像。当数字照相机100启动以在拍摄模式下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并且将多重曝光拍摄必要性设置为“执行”以在多重曝光拍摄模式下进行操作时,开始图7的处理。
在步骤S701中,微计算机123将显示类型Gs初始化为3(等倍时多重实时取景显示所用的显示类型)。
在步骤S702中,微计算机123获取要在直通图像上进行多重合成的合成图像数据。当缓冲存储器122保持多重曝光拍摄模式下直到当前时刻为止所获得的图像(在存在基底图像的情况下包括该基底图像)的多重合成图像数据时,微计算机123获取该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当缓冲存储器122没有保持该合成图像数据时,如果缓冲存储器122保持最近的所拍摄图像,则微计算机123获取该图像作为合成图像数据。当缓冲存储器122没有保持最近的所拍摄图像时,如果设置了基底图像,则微计算机123从记录介质120读取该基底图像,并获取该基底图像作为合成图像数据。如果也没有设置基底图像,则直通图像不包括要进行多重合成的图像。因而,微计算机123不获取合成图像数据。
在步骤S703中,微计算机123进行显示控制以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上述图5C是这种情况下的显示示例。
在步骤S704中,微计算机123判断是否按下了放大按钮23。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按下了放大按钮23并且微计算机123已接收到放大指示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705。否则,该处理进入步骤S706。在步骤S705中,微计算机123根据所接收到的放大指示来进行放大模式改变处理1。后面将使用图9A和9B来说明放大模式改变处理1。
在步骤S706中,微计算机123判断是否进行了显示类型改变操作。具体地,微计算机123判断是否按下了信息显示按钮16。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按下了信息显示按钮16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707。否则,该处理进入步骤S712。
在步骤S707中,微计算机123判断当前设置的显示类型Gs是否为1。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显示类型Gs为1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708。否则,该处理进入步骤S709。在步骤S708中,微计算机123将显示类型Gs设置为2,并且开始采用显示类型2的显示。因此,当将放大模式设置为等倍时,微计算机123进行上述图5B的显示。当将放大模式设置为5倍时,微计算机123进行上述图6B的显示。
在步骤S709中,微计算机123判断当前设置的显示类型Gs是否为2。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显示类型Gs为2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710。否则(即,Gs=3),该处理进入步骤S711。
在步骤S710中,微计算机123将显示类型Gs设置为3,并且开始采用显示类型3的显示。因而,当将放大模式设置为等倍时,如上述图5C所示,微计算机123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当将放大模式设置为5倍时,如图6D所述,微计算机123仅显示直通图像。
在步骤S711中,微计算机123将显示类型Gs设置为1,并且开始采用显示类型1的显示。因此,当将放大模式设置为等倍时,微计算机123进行上述图5A的显示。当将放大模式设置为5倍时,微计算机123进行上述图6A的显示。
在步骤S712中,微计算机123判断SW2是否接通(即,是否通过释放按钮10的全按下指示了实际拍摄)。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SW2设置为接通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713。否则,该处理返回至步骤S704,并且微计算机123重复该处理。
在步骤S713中,微计算机123进行控制以进行多重曝光拍摄处理。微计算机123首先在多重曝光拍摄处理中进行曝光的控制。当微计算机123完成曝光时,微计算机123读取摄像元件112中所累积的图像信号,并指示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16以根据所读取的图像信号生成显影数据。缓冲存储器122存储所生成的显影数据。然后,微计算机123使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16对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22中的显影数据进行压缩,并将压缩后的显影数据作为图像文件记录在记录介质120中。该图像文件并未进行合成,而是单个原始图像。
然后,微计算机123将表示此时所记录的图像文件的存储区域的信息记录在系统存储器132中所保持的写入文件信息中。微计算机123向系统存储器132中所保持的多重曝光拍摄完成数量增加1。然后,微计算机123生成了通过对此时所拍摄的图像、多重曝光拍摄模式中直到当前时刻为止已拍摄的图像以及基底图像(设置了基准图像的情况)进行多重合成所获得的合成图像数据。微计算机123将该合成图像数据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22中。
在步骤S714中,微计算机123将系统存储器132中所保持的放大模式标志改变为等倍。由此,当进行多重曝光拍摄处理时,放大被解除。
在步骤S715中,微计算机123判断系统存储器132中所保持的多重曝光拍摄完成数量是否等于多重曝光拍摄预定数量。当多重曝光拍摄完成数量等于多重曝光拍摄预定数量时,进行多重曝光拍摄,直到多重曝光拍摄的数量达到了目标数量为止,并且该处理进入步骤S716。然后,微计算机123进行存储和结束处理。当多重曝光拍摄完成数量没有等于多重曝光拍摄预定数量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717。
在步骤S716中,微计算机123进行存储和结束处理。在该存储和结束处理中,微计算机123在该时间点结束多重曝光拍摄,使用直到此时所获取到的图像来生成多重合成图像,并将该多重合成图像作为图像文件记录在记录介质120中。微计算机123进行多重曝光拍摄的初始化处理。在该初始化处理中,微计算机123删除缓冲存储器122中所记录的全部图像数据。微计算机123重置系统存储器132中所记录的多重曝光拍摄预定数量和多重曝光拍摄完成数量。微计算机123将多重曝光拍摄必要性设置改变为“不执行”。微计算机123将系统存储器132中所保持的多重曝光拍摄中标志设置为0。微计算机123删除系统存储器132中所保持的写入文件信息的全部内容。
在步骤S717中,微计算机123判断是否已发生中途结束事件。该中途结束事件是用于使多重曝光拍摄模式中途结束的事件。该中途结束事件的例子包括以下事件:
用于根据用户的操作来将多重曝光拍摄必要性设置为“不执行”的事件;
诸如用户针对主Sw 20的操作、卡盖28的打开、电池盖29的打开或者自动断电时间的经过等的用于切断电源的事件;
用于使设备进入根据拍摄设置条件无法继续多重曝光拍摄的状态的事件。
当存在中途结束事件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716。否则,该处理进入步骤S718。
在步骤S718中,微计算机123更新合成图像数据。这里,微计算机123再次进行S702的处理以将合成图像数据更新为反映步骤S713的多重曝光拍摄处理的最新数据。在微计算机123结束步骤S718的处理之后,该处理返回至步骤S704,并且微计算机123重复该处理。
放大模式改变处理1
图8示出上述图7的步骤S705中的放大模式改变处理1的流程图。在系统存储器132中展开非易失性存储器130中所记录的程序,并且微计算机123执行该程序。由此,实现了图8的处理。
在步骤S801中,微计算机123参考系统存储器132中所保持的放大模式标志来判断是否将当前的放大模式设置为等倍。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将放大模式设置为等倍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802。否则,该处理进入步骤S803。
在步骤S802中,微计算机123改变放大模式标志,并且开始进行采用放大模式=5倍的实时取景显示(放大了5倍的显示)。这里,在采用放大模式=5倍的实时取景显示中不进行合成图像数据与直通图像的多重显示,并且作为图像仅显示5倍用直通图像。然而,可以显示除该图像以外的与显示类型Gs相对应的信息。当通过步骤S802的处理在按下放大按钮23之前采用显示类型Gs=3来进行等倍显示时,根据放大按钮23的按下,多重显示状态改变为多重非显示状态。当放大模式=5倍时,根据所设置的显示类型来进行上述图6A、6B、6C和6D中的任一个显示。
在步骤S803中,微计算机123参考系统存储器132中所保持的放大模式标志来判断是否将当前的放大模式设置为5倍。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将放大模式设置为5倍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804。否则,换言之,如果将放大模式设置为10倍,则该处理进入步骤S805。
在步骤S804中,微计算机123改变放大模式标志,并且开始进行采用放大模式=10倍的实时取景显示(放大了10倍的显示)。在10倍的实时取景显示中使用10倍用直通图像。与5倍用直通图像相同,该10倍用直通图像是利用摄像元件112以与等倍情况不同的像素密度和区域所拍摄的直通图像,以使得10倍放大显示的区域的分辨率足够大。
在步骤S805中,微计算机123改变放大模式标志,并且开始进行采用放大模式=等倍的实时取景显示(即,解除放大)。此时,在显示类型Gs=3的情况下,重新开始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在放大模式=等倍的情况下,根据所设置的显示类型来进行上述图5A、5B和5C中的任一个显示。
因而,根据第一典型实施例,当在多重曝光拍摄模式下进行直通图像与所拍摄合成图像数据的多重实时取景显示时,在执行了放大操作的情况下,多重合成被解除,从而使得显示直通图像。因此,当在实时取景显示期间放大图像以确认聚焦的调整程度时,多重拍摄图像并不妨碍视觉识别。因此,用户可以更加正确地确认聚焦的调整程度。
第二典型实施例说明了如下例子:在多重曝光拍摄模式的实时取景显示期间,除了是否进行放大以外,还可以根据聚焦调整模式是AF还是MF以及是否需要确认聚焦来对是否进行多重显示进行切换。
根据第二典型实施例的数字照相机100的结构框图、其外观图、多重曝光拍摄的预设置以及处理所使用的数据均与第一典型实施例相同。
多重曝光拍摄模式处理2
图9A和9B示出第二典型实施例中的多重曝光拍摄模式处理2的流程图。在系统存储器132中展开非易失性存储器130所记录的程序,并且微计算机123执行该程序。由此,实现了图9A和9B的处理。在图9A和9B的处理的情况下,顺次拍摄直通图像。当数字照相机100启动以在拍摄模式下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并且将多重曝光拍摄必要性设置为“执行”时,开始图9A和9B的处理。
由于步骤S901~步骤S904的处理与上述图7的步骤S701~步骤S704相同,因此将省略对这些步骤的说明。
在步骤S905中,微计算机123进行放大模式改变处理2。后面将使用图10来说明放大模式改变处理2。
由于步骤S907~步骤S911的处理与上述图7的步骤S707~步骤S711的处理相同,因此将省略对这些步骤的说明。然而,在放大期间在步骤S910中显示改变为显示类型Gs=3的情况下,如果后面要说明的计时器正在计时,则仅显示直通图像。如果计时器没有计时,则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如上所述,如图6D所示仅将采用显示类型3的直通图像显示为5倍大。如图6C所示以5倍进行采用显示类型3的多重实时取景显示。
在步骤S912中,微计算机123判断当前的显示类型Gs是否为3。当Gs=3时,如果将后面所述的计时器清零或者时间已到(换言之,如果计时器没有计时),则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在Gs=3的情况下,该处理进入步骤S913。否则,该处理进入步骤S923。
在步骤S913中,微计算机123判断当前的聚焦调整模式是自动调焦模式(AF模式)还是手动调焦模式(MF模式)。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聚焦调整模式是AF模式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914。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聚焦调整模式是MF模式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918。用于将聚焦调整模式设置为AF模式或MF模式的聚焦调整模式设置是从通过按下菜单按钮17所显示的菜单画面而预先设置的或者使用拍摄镜头101所配置的AF/MF切换按钮(未示出)而设置的。
在步骤S914中,微计算机123获取当前的AF评价值(与该AF评价值是对比度AF还是相位差AF无关)。然后,在步骤S915中,微计算机123判断步骤S914所获取到的AF评价值与先前获取到的AF评价值相比是否改变了阈值以上。当AF评价值已改变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916。微计算机123解除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并且仅显示直通图像作为图像。当AF评价值已改变时,聚焦状况相对于用户之前识别出的状况发生了改变。因此,微计算机123将显示改变为仅有直通图像,以使得用户可以再次正确地确认聚焦状况。在步骤S917中,微计算机123停止多重实时取景显示,清零(初始化)用于测量作为仅显示直通图像的时间段的预定时间(约为几秒)的计时器,并开始计时。
在步骤S918中,微计算机123判断是否进行了用于手动进行聚焦调整的手动调焦操作。用于调整聚焦的操作是针对拍摄镜头101的调焦环(未示出)的操作。该操作可以是针对其它操作构件的操作。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已接收到用于调整聚焦的操作(调焦操作接收)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919。否则,该处理进入步骤S920。在步骤S919中,微计算机123根据聚焦调整操作来驱动调焦透镜。然后,该处理进入步骤S916。微计算机123停止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并且仅显示直通图像作为图像。这里,微计算机123仅显示直通图像,以使用户正确地确认聚焦状况,这使得在用户进行聚焦调整操作时能够进行正确的聚焦调整。
在步骤S920中,微计算机123进行如下判断:步骤S917中停止多重实时取景显示之后的时间或者如后面所述的图10的处理中停止多重实时取景显示之后的时间是否已达到预定时间;以及时间是否已到。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时间已到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921。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时间未到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923。在步骤S921中,微计算机123将显示改变为仅有直通图像的采用显示类型Gs=3的实时取景显示改变为多重实时取景显示。更具体地,在微计算机123解除了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并且经过了计时器要测量的预定时间之后,微计算机123重新开始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当微计算机123重新开始多重实时取景显示时,在步骤S922中,微计算机123对用于一直测量时间直到微计算机123重新开始多重实时取景显示为止的计时器进行清零。
由于步骤S923~步骤S929的处理与上述的步骤S712~步骤S718的处理相同,因此将省略对这些步骤的说明。
放大模式改变处理2
图10示出图9A的步骤S905中的上述放大模式改变处理2的流程图。在系统存储器132中展开非易失性存储器130所记录的程序,并且微计算机123执行该程序。由此,实现了图10的处理。
在步骤S1001中,微计算机123判断当前的显示类型Gs是否为3。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显示类型Gs为3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1003。否则,该处理进入步骤S1002。
在步骤S1002中,在按下放大按钮23时,如果在按下放大按钮23之前实时取景显示被设置为等倍,则微计算机123将放大模式改变为5倍。如果在该按下之前实时取景显示被设置为5倍,则微计算机123将放大模式改变为10倍。如果在该按下之前实时取景模式被设置为10倍,则微计算机123将放大模式改变为等倍。
在步骤S1003中,微计算机123判断当前的聚焦调整模式是AF模式还是MF模式。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聚焦调整模式是AF模式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1004。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聚焦调整模式是MF模式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1009。
在步骤S1004中,微计算机123参考系统存储器132中所保持的放大模式标志来判断是否将当前的放大模式设置为等倍。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将放大模式设置为等倍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1005。否则,该处理进入步骤S1006。
在步骤S1005中,微计算机123改变放大模式标志,并且开始进行采用放大模式=5倍的实时取景显示(放大了5倍的显示)。这里,在采用放大模式=5倍的实时取景显示中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这是因为:代替为了正确地进行要合成的拍摄被摄体的位置调整而进行放大,可以假定用户在AF模式下可能无法以与MF模式相同的程度来查看和确认聚焦状况。上述图6C示出此时的显示示例。
在步骤S1006中,微计算机123参考系统存储器132中所保持的放大模式标志来判断是否将当前的放大模式设置为5倍。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将放大模式设置为5倍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1007。否则,换言之,如果将放大模式设置为10倍,则该处理进入步骤S1008。
在步骤S1007,微计算机123改变放大模式标志,并且开始进行采用放大模式=10倍的实时取景显示(放大了10倍的显示)。这里,由于与步骤S1005中的5倍的实时取景显示相同的原因,因此微计算机123进行采用放大模式=10倍的多重实时取景显示。
在步骤S1008中,微计算机123改变放大模式标志,并且开始进行采用放大模式=等倍的实时取景显示(即,解除放大)。由于在这种情况下Gs为3,因此微计算机123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上述图5C示出此时的显示示例。
另一方面,当聚焦调整模式是MF模式时,在步骤S1009中,微计算机123参考系统存储器132中所保持的放大模式标志来判断是否将当前的放大模式设置为等倍。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将放大模式设置为等倍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1010。否则,该处理进入步骤S1012。
在步骤S1010中,微计算机123改变放大模式标志,并且开始进行采用放大模式=5倍的实时取景显示(放大了5倍的显示)。这里,在采用放大模式=5倍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的情况下,微计算机123仅显示5倍用直通图像作为图像。然而,微计算机123可以显示除该图像以外的与显示类型Gs相对应的信息。微计算机123解除了多重实时取景显示,这是因为:可以假定MF模式是用户在亲自查看实时取景显示时进行聚焦调整的模式,并且进行放大从而更加正确地确认聚焦状况。微计算机123仅显示直通图像,由此合成图像数据并不妨碍视觉识别,并且可以正确地确认直通图像的聚焦状况。上述图6D示出此时的显示示例。
在步骤S1011中,微计算机123停止多重实时取景显示,清零(初始化)用于测量作为仅显示直通图像的时间段的预定时间(约为几秒)的计时器,并开始计时。
在步骤S1012中,微计算机123参考系统存储器132中所保持的放大模式标志来判断是否将当前的放大模式设置为5倍。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将放大模式设置为5倍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1013。否则,换言之,在10倍的情况下,该处理进入步骤S1014。
在步骤S1013中,微计算机123改变放大模式标志,并且开始进行采用放大模式=10倍的实时取景显示(放大了10倍的显示)。由于与步骤S1010中的5倍的实时取景显示相同的原因,因而,即使在步骤S1013中的10倍的实时取景显示期间,微计算机123也在不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的情况下仅显示10倍用直通图像作为图像。
在步骤S1014中,微计算机123改变放大模式标志,并且开始进行采用放大模式=等倍的实时取景显示(即,解除放大)。此时,由于显示类型Gs为3,因此微计算机123重新开始多重实时取景显示。上述图5C示出此时的显示示例。
如上所述,在第二典型实施例中,当微计算机123在多重曝光拍摄模式的实时取景显示期间进行放大并且聚焦调整模式是AF模式时,微计算机123没有解除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当聚焦调整模式是MF模式时,微计算机123解除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并且仅放大显示直通图像。由此,在AF模式的情况下,用户可以查看放大后的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并确认拍摄被摄体的合成位置。在MF模式的情况下,用户可以查看放大后的直通图像,并且可以在正确地确认聚焦状况的情况下进行聚焦调整。
在多重曝光拍摄模式中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的情况下改变AF评价值时,微计算机123停止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并且仅显示直通图像。由此,用户可以观看该直通图像,以正确地确认在聚焦状况改变的情况下聚焦状况的改变程度。说明了改变AF评价值的情况的例子。然而,如果与摄像有关的其它评价值影响了聚焦状况,则适当地进行相同的控制。
在多重曝光拍摄模式下正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的情况下进行MF的聚焦调整操作时,微计算机123停止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并且仅显示直通图像。由此,由于用户可以查看直通图像以正确地确认聚焦状况,因此用户可以更加正确地调整聚焦。
此外,在用户停止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并且仅显示直通图像之后经过了预定时间时,自动重新开始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因此,当用户在确认了聚焦状况之后确认拍摄被摄体的合成位置时,该用户可以省略进行用于重新开始多重实时取景显示的操作所用的时间和精力。
在第三典型实施例中,当用户通过放大操作解除了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并且仅放大显示直通图像时,考虑到采用显示类型3(多重实时取景显示)所引起的不匹配,显示类型伴随着该放大而自动改变。
根据第三典型实施例的数字照相机100的结构框图、其外观图、多重曝光拍摄的预设置以及处理所使用的数据均与第一典型实施例相同。由于除了步骤S705以外多重曝光拍摄模式处理也与第一典型实施例所述的图7的处理相同,因此将省略对该处理的说明。然而,在第三典型实施例中,代替图7的步骤S705的放大模式改变处理1,进行以下要说明的放大模式改变处理3。
放大模式改变处理3
图11示出作为图7的步骤S705的另一示例的放大模式改变处理3的流程图。在系统存储器132中展开非易失性存储器130所记录的程序,并且微计算机123执行该程序。由此,实现了图11的处理。
在步骤S1101中,微计算机123参考系统存储器132中所保持的放大模式标志来判断是否将当前的放大模式设置为等倍。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将放大模式设置为等倍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1102。否则,该处理进入步骤S1105。
在步骤S1102中,微计算机123判断当前的显示类型Gs是否为3。当微计算机123判断为显示类型Gs为3时,该处理进入步骤S1103。否则,该处理进入步骤S1104。
在步骤S1103中,微计算机123将显示类型Gs改变为1。因而,由于在该显示类型中不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因此当如以下所述进行放大时仅放大显示直通图像。信息显示不用于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而仅适合于显示直通图像。这样可以防止如下的不匹配:不管多重实时取景显示用的显示类型如何,在不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的情况下都仅显示直通图像。
在步骤S1104中,微计算机123改变放大模式标志,并且开始进行采用放大模式=5倍的实时取景显示(放大了5倍的显示)。这里,由于显示类型并非为3,因此微计算机123不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并且仅放大显示直通图像(显示信息显示)。当用户之后操作信息显示按钮16以进行向显示类型3的设置时,微计算机123即使在5倍的放大模式下也可以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
由于S1105~步骤S1107的处理与上述图8的步骤S803~S805相同,因此将省略对这些步骤的说明。
代替第二典型实施例所述的图9A的步骤S905的放大模式改变处理2,可以应用图11的放大模式改变处理3。如第二典型实施例所述,根据聚焦调整模式是AF模式还是MF模式,微计算机123可以仅进行MF模式的情况下的放大模式改变处理3。
根据上述典型实施例,在多重曝光拍摄中,当即使进行多重实时取景显示也进行用于确认聚焦状况的操作时或者当优选确认聚焦状况时,微计算机123自动解除多重实时取景显示。由于微计算机123仅显示直通图像,因此用户可以容易地查看该直通图像,并且可以正确地确认聚焦状况。
在上述典型实施例中,尽管使用显影数据说明了进行多重合成的例子,但还可以使用未显影的RAW图像数据来进行多重合成。尽管使用放大按钮23说明了进行放大的例子,但根据针对不同于放大按钮23的操作构件的操作,在多重实时取景显示中可以总是进行放大(电子变焦)。因而,可以根据是期望利用放大确认聚焦状况还是利用放大详细确认拍摄被摄体的合成位置等的用户目的来适当地使用合适的放大方法。
单个硬件可以控制微计算机123。可选地,多个硬件可以分担处理,由此控制整体设备。
此外,已经基于恰当的典型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特定的典型实施例。本发明包括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各种典型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仅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可以适当地组合这些典型实施例。
作为例子,将上述典型实施例应用于数字照相机。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例子。只要摄像设备具有摄像单元,本发明就可适用。换言之,本发明可应用于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录机、具有照相机的个人计算机和PDA、具有照相机的移动电话终端、具有照相机的音乐播放器、具有照相机的游戏机以及具有照相机的电子书阅读器。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还通过执行以下处理来实现。更具体地,将实现上述典型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经由网络或各种存储介质供给至系统或设备。该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或者CPU和MPU)读取并执行程序代码。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包括这些程序和存储这些程序的存储介质。
其它实施例
还可以通过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器装置上的程序以进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或者CPU或MPU等装置)和通过下面的方法来实现本发明的各方面,其中,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通过例如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器装置上的程序以进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来进行上述方法的各步骤。由于该原因,例如经由网络或者通过用作存储器装置的各种类型的记录介质(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将该程序提供给计算机。在这种情况下,系统或设备以及存储该程序的记录介质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3)
1.一种摄像设备,包括:
摄像单元;
生成单元,用于对所述摄像单元所拍摄的直通图像与至少一个已拍摄图像进行多重合成,并生成多重合成图像;
显示控制单元,用于进行控制,以在顺次更新所述生成单元所生成的多重合成图像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显示在显示单元上;
放大指示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图像的放大指示;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在显示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时所述放大指示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放大指示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将没有进行多重合成的放大后的直通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聚焦调整模式设置单元,所述聚焦调整模式设置单元用于将聚焦调整模式设置为自动调焦或手动调焦,其中,
在显示所述多重合成图像并将所述聚焦调整模式设置为所述自动调焦的情况下,当所述放大指示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放大指示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将放大后的多重合成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以及
在显示所述多重合成图像并将所述聚焦调整模式设置为所述手动调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将没有进行多重合成的放大后的直通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单元响应于在显示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时所述放大指示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放大指示来进行控制以显示没有进行多重合成的直通图像之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经过了预定时间之后将放大后的多重合成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响应于所述放大指示进行了放大的直通图像包括聚焦调整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焦操作接收单元,所述调焦操作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手动调焦操作,其中,
在显示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时所述调焦操作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手动调焦操作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将没有进行多重合成的直通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显示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时改变影响聚焦状况的评价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将没有进行多重合成的直通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值是自动调焦评价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示类型设置单元,所述显示类型设置单元用于将与所述摄像单元所拍摄的直通图像一起进行显示的信息的显示类型设置为多个显示类型中的任一个,其中,
在响应于在显示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时所述放大指示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放大指示来将没有进行多重合成的放大后的直通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将显示类型从多重曝光拍摄显示类型改变为其它显示类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制单元接收到来自与所述放大指示接收单元不同的其它接收单元的放大指示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将放大后的多重合成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
10.一种摄像设备,包括:
摄像单元;
生成单元,用于对所述摄像单元所拍摄的直通图像与至少一个已拍摄图像进行多重合成,并生成多重合成图像;
显示控制单元,用于进行控制,以在顺次更新所述生成单元所生成的多重合成图像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显示在显示单元上;
调焦操作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手动调焦操作;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在显示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时所述调焦操作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手动调焦操作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将没有进行多重合成的直通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响应于在显示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时所述调焦操作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手动调焦操作来显示没有进行多重合成的直通图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经过了预定时间之后将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
12.一种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设备包括摄像单元,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所述摄像单元所拍摄的直通图像与至少一个已拍摄图像进行多重合成,并生成多重合成图像;
进行控制,以在顺次更新所生成的多重合成图像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显示在显示单元上;
接收图像的放大指示;以及
在显示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时接收到所述放大指示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将没有进行多重合成的放大后的直通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
13.一种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设备包括摄像单元,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所述摄像单元所拍摄的直通图像与至少一个已拍摄图像进行多重合成,并生成多重合成图像;
进行控制,以在顺次更新所生成的多重合成图像的情况下将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显示在显示单元上;
接收手动调焦操作;以及
在显示所述多重合成图像时接收到所述手动调焦操作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将没有进行多重合成的直通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01317 | 2011-04-28 | ||
JP2011101317A JP5762114B2 (ja) | 2011-04-28 | 2011-04-28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61692A true CN102761692A (zh) | 2012-10-31 |
CN102761692B CN102761692B (zh) | 2015-05-20 |
Family
ID=47056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35377.9A Active CN102761692B (zh) | 2011-04-28 | 2012-05-02 |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8780234B2 (zh) |
JP (1) | JP5762114B2 (zh) |
CN (1) | CN102761692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30426A (zh) * | 2014-10-16 | 2016-04-27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10611768A (zh) * | 2019-09-27 | 2019-12-24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多重曝光摄影方法及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62114B2 (ja) * | 2011-04-28 | 2015-08-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GB201219171D0 (en) * | 2012-10-25 | 2012-12-12 | Epipole Ltd | Image acquisition apparatus |
JP6383230B2 (ja) * | 2014-09-22 | 2018-08-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
CN105450924B (zh) | 2014-09-30 | 2019-04-12 | 北京智谷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超分辨率图像的获取方法和装置 |
CN104836947B (zh) * | 2015-05-06 | 2017-11-14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图像拍摄方法和装置 |
KR102547104B1 (ko) * | 2016-09-06 | 2023-06-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자 장치 및 복수의 영상을 처리하는 방법 |
JP7123671B2 (ja) * | 2018-07-13 | 2022-08-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JP7121612B2 (ja) * | 2018-09-14 | 2022-08-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
CN110971832A (zh) * | 2019-12-20 | 2020-04-0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图像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25266A (ja) * | 2001-10-18 | 2003-04-25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カメラ |
JP2003179798A (ja) * | 2001-12-10 | 2003-06-27 | Canon I-Tech Inc | デジタルカメラ |
CN1565119A (zh) * | 2002-07-08 | 2005-01-12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照相装置,拍摄方法和记录拍摄方法的存储介质 |
CN101588452A (zh) * | 2008-04-24 | 2009-11-25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设备、图像处理设备和管理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930718B2 (en) * | 2001-07-17 | 2005-08-16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Revised recapture camera and method |
JP3530908B2 (ja) * | 2002-02-18 | 2004-05-24 |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5100410B2 (ja) * | 2008-01-22 | 2012-12-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4483962B2 (ja) * | 2008-03-25 | 2010-06-1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 |
US8711265B2 (en) * | 2008-04-24 | 2014-04-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and storage medium |
US8379934B2 (en) * | 2011-02-04 | 2013-02-19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Estimating subject motion between image frames |
JP5762114B2 (ja) * | 2011-04-28 | 2015-08-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2013110738A (ja) * | 2011-10-27 | 2013-06-06 | Panasonic Corp | 画像通信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
US8866943B2 (en) * | 2012-03-09 | 2014-10-21 | Apple Inc. | Video camera providing a composite video sequence |
-
2011
- 2011-04-28 JP JP2011101317A patent/JP576211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04-24 US US13/454,851 patent/US878023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5-02 CN CN201210135377.9A patent/CN102761692B/zh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6-20 US US14/311,145 patent/US915470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25266A (ja) * | 2001-10-18 | 2003-04-25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カメラ |
JP2003179798A (ja) * | 2001-12-10 | 2003-06-27 | Canon I-Tech Inc | デジタルカメラ |
CN1565119A (zh) * | 2002-07-08 | 2005-01-12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照相装置,拍摄方法和记录拍摄方法的存储介质 |
CN101588452A (zh) * | 2008-04-24 | 2009-11-25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设备、图像处理设备和管理方法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30426A (zh) * | 2014-10-16 | 2016-04-27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10611768A (zh) * | 2019-09-27 | 2019-12-24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多重曝光摄影方法及装置 |
US11146742B2 (en) | 2019-09-27 | 2021-10-12 |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exposure photography, and storage mediu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20274815A1 (en) | 2012-11-01 |
US8780234B2 (en) | 2014-07-15 |
JP5762114B2 (ja) | 2015-08-12 |
US20150015746A1 (en) | 2015-01-15 |
CN102761692B (zh) | 2015-05-20 |
US9154706B2 (en) | 2015-10-06 |
JP2012235231A (ja) | 2012-11-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61692B (zh) |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JP5921080B2 (ja)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US8525921B2 (en) |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
CN101355651A (zh) | 摄像装置 | |
CN102761693B (zh) |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1388966B (zh) | 带放大显示功能的照相机和照相机的控制方法 | |
KR101626002B1 (ko) |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그 제어 방법, 및 컴퓨터 판독가능 저장매체 | |
JPWO2017086065A1 (ja) | 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KR101594297B1 (ko) | 오토 포커싱을 이용한 흔들린 영상 판단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2761694B (zh) |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1359085B (zh) | 数字单反相机和数字单反相机的控制方法 | |
CN102752514A (zh) |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12235228A (ja)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2012235226A (ja)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2005354606A (ja) | デジタルカメラ | |
JP5414412B2 (ja) |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2012029055A (ja)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 |
JP5414411B2 (ja) |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6095727B2 (ja)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6383230B2 (ja) | 撮像装置、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 |
JP2005217479A (ja) | 撮影場所情報付加システム及びデジタルカメラ | |
JP2018006888A (ja) |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
JP2020071356A (ja) | 画像表示装置 | |
US20100220201A1 (en) |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 |
JP2007074395A (ja) | カメ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