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3900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53900B CN102753900B CN201080063512.2A CN201080063512A CN102753900B CN 102753900 B CN102753900 B CN 102753900B CN 201080063512 A CN201080063512 A CN 201080063512A CN 102753900 B CN102753900 B CN 10275390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heat exchanger
- thermal medium
- heat
- medi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25B47/022—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 F25B47/025—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by reversing th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54—Heating and cooling, simultaneously or alternativel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bypasses
- F25B2313/0232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bypasses during defros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three-way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实现节能化并执行高效率的除霜运转的空调装置。空调装置(100)具有制热运转模式、热回收除霜运转模式和旁通除霜运转模式。在制热运转模式中,由至少1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进行热介质的加热。热回收除霜运转模式是在制热运转模式时,使至少1个泵(31)动作,使热源侧制冷剂从流过至少1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热介质吸热,将附着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霜融解。旁通除霜运转模式是在制热运转模式时,使热源侧制冷剂的一部分或全部流过旁通配管,将附着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霜融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适用于楼房用多联空调等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楼房用多联空调等的空调装置中,例如,使制冷剂在配置在建筑物外的热源机即室外机与配置在建筑物的室内的室内机之间循环。制冷剂散热、吸热,借助被加热、冷却的空气,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作为制冷剂,例如多采用HFC(氢氟烷)系制冷剂。另外,也有使用二氧化碳(CO2)等的自然制冷剂的方案。
另外,在被称为冷机的空调装置中,由配置在建筑物外的热源机生成冷能(coolingenergy)或热能(heatingenergy)。由配置在室外机内的热交换器,将水、防冻液等加热、冷却,将其输送到作为室内机的风扇盘管单元、板式加热器等,进行制冷或制热(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另外,也存在被称为排热回收型冷机的空调装置,在热源机与室内机之间连接4根水配管,同时供给经过冷却、加热的水等,在室内机中可以自由选择制冷或制热(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
此外,还存在将一次制冷剂和二次制冷剂的热交换器配置在各室内机的附近、将二次制冷剂输送到室内机的空调装置(例如参见专利文献3)。
另外,还存在将室外机与具有热交换器的分支单元之间用2根配管连接、将二次制冷剂输送到室内机的空调装置(例如参见专利文献4)。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0444号公报(第4页、图1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280818号公报(第4、5页、图1等)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89465号公报(第5~8页、图1、图2等)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343936号公报(第5页、图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楼房用多联空调等的空调装置中,由于使制冷剂循环到室内机,所以,制冷剂有可能会泄漏到室内等。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记载的空调装置中,制冷剂不通过室内机。但是,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记载的空调装置中,需要在建筑物外的热源机中对热介质进行加热或者冷却而向室内机侧输送。因此,热介质的循环路径变长。这里,在要利用热介质来输送进行预定的加热或冷却做功的热时,输送动力等的能量的消耗量变得比制冷剂高。因此,如果循环路径变长,则输送动力变得非常大。因此可见,在空调装置中,如果能很好地控制热介质的循环,就能实现节能化。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空调装置中,为了使每个室内机都能选择制冷或制热,从室外侧到室内必须连接4根配管,所以,施工性差。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空调装置中,由于对每个室内机都需要泵等的二次介质循环机构,所以,不仅成为高价的系统,也是噪音大的机构,并不实用。另外,由于热交换器在室内机的附近,所以,不能排除制冷剂在靠近室内的场所泄漏的危险性。
在专利文献4记载的空调装置中,热交换后的一次制冷剂流入与热交换前的一次制冷剂相同的流路内,所以,在连接了多个室内机时,各室内机无法发挥最大能力,造成能量的浪费。另外,分支单元和延长配管的连接需要用2根制冷、2根制热共计4根配管来进行,所以,结果成为与室外机和分支单元由4根配管连接的系统类似的构成,成为施工性差的系统。
另外,在以往的楼房用多联空调等的空调装置中,也存在具有把附着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上的霜除去的除霜运转模式的空调装置。但是,在该空调装置的除霜运转模式中,只是把向一直实施着制热运转的室内机输送的制冷剂以及制冷剂输送路径中的促动器所具有的热容量提供给热源侧热交换器,来进行除霜,所以,需要大量时间才能完成除霜。而且,在此期间,室内空间的制热运转停止,室内空气温度降低,从而存在不能实施舒适的制热运转等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可实现节能化的空调装置。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不使制冷剂循环到室内机或室内机附近就可提高安全性的空调装置。另外,本发明还提供减少室外机与分支单元(热介质变换机)或室内机之间的连接配管、提高施工性并可进行高效率的除霜运转、可提高能量效率的空调装置。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有热源侧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回路和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回路;在上述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用配管串联连接至少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节流装置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侧流路;在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用配管串联连接至少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侧流路、泵和利用侧热交换器;上述泵和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至少设有2台以上;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至少设有旁通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并使热源侧制冷剂返回上述压缩机的旁通配管;上述空调装置具有:在使从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流入至少1个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并向热介质散热后,使该制冷剂在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吸热,并且,使已在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加热的热介质流入制热要求的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而进行散热;第1除霜运转模式,在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蒸发温度为预定温度以下时,从上述制热运转模式转移,使从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散热后,使之流入在上述制热运转模式时加热了上述热介质的至少1个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在从热介质吸热后使该制冷剂被吸入上述压缩机,并且,使已在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冷却的热介质流入制热要求的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以及第2除霜运转模式,在流入到具有上述制热要求的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温度为预定温度以下时,从上述第1除霜运转模式转移,使从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散热后,旁通将热介质输送到具有上述制热要求的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而被吸入上述压缩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可以缩短热介质循环的配管、减少输送动力,所以,提高安全性并实现节能化。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可执行高效率的除霜运转,更加节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回路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回路构成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中执行的第1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执行的第1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中执行的第2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执行的第2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图。基于图1对空调装置的设置例进行说明。该空调装置通过利用使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热介质)循环的冷冻循环(制冷剂循环回路A、热介质循环回路B)使得各室内单元作为运转模式能够自由选择制冷模式或者制热模式。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有时各构成部件的大小的关系会与实际状况有所差异。
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具有作为热源机的一台室外单元1、多台室内单元3、和介于室外单元1与室内单元3之间的中继单元2。中继单元2在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单元1和中继单元2由导通热源侧制冷剂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中继单元2和室内单元3由导通热介质的配管(热介质配管)5连接。在室外单元1生成的冷能或热能经由中继单元2配送到室内单元3。
室外单元1通常设置在楼房等建筑物9之外的空间(例如屋顶等)即室外空间6,经由中继单元2将冷能或热能供给到室内单元3。室内单元3设置在能把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供给到建筑物9内部的空间(例如居室等)即室内空间7的位置,将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供给到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7。中继单元2构成为可以设置在不同于室外空间6及室内空间7的位置(例如,建筑物9中的共用空间或天花板里面等的空间,下面简称为空间8),分别由制冷剂配管4和配管5与室外单元1和室内单元3连接,将从室外单元1供给的冷能或热能传递到室内单元3。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室外单元1和中继单元2用2根制冷剂配管4连接。中继单元2和各室内单元3用2根配管5连接。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通过用2根配管(制冷剂配管4、配管5)连接各单元(室外单元1、室内单元3和中继单元2),容易进行施工。
下面,简单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动作。
热源侧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从室外单元1被输送到中继单元2。被输送到中继单元2的热源侧制冷剂在中继单元2内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后述)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将热能或冷能提供给热介质。在中继单元2中,蓄积于热介质的热能或冷能由泵(后述)通过配管5向室内单元3输送。被输送到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被供给用于室内空间7的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
在图1中,以中继单元2作为不同于室外单元1及室内单元3的框体设置在虽为建筑物9的内部却不同于室内空间7的空间即空间8内的状态为例进行表示。另外,中继单元2此外也可以设置在电梯等的共用空间等内。另外,在图1中,以室内单元3是天花板盒型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天花板埋入型、天花板吊下式等各种类型,只要能直接或通过管道等将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吹出到室内空间7即可。
在图1中,以室外单元1设置在室外空间6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室外单元1也可以设置在带换气口的机械室等的被围起的空间内,只要能用排气管道将废热排出到建筑物9外也可以设置在建筑物9的内部,或者,在采用水冷式的室外单元1时也可以设置在建筑物9的内部。即使把室外单元1设置在这样的场所,也不会发生特别的问题。
另外,中继单元2也可以设置在室外单元1的附近。其中,如果从中继单元2到室内单元3的距离过长,则热介质的输送动力会变得相当大,为此需要留意节能效果会有所减弱的情况。另外,室外单元1、室内单元3和中继单元2的连接台数,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台数,可以根据设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建筑物9来决定台数。
另外,对1台室外单元1可以连接多台中继单元2,把多台中继单元2分散地设置在空间8内,从而可以用搭载于各中继单元2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提供热能或冷能的传递。这样,室内单元3可以设置在各中继单元2内搭载的泵的输送容许范围的距离或高度内,可以对整个建筑物9配置室内单元3。
作为热源侧制冷剂,例如可以采用R-22、R-134a等的单一制冷剂、R-410A、R-404A等的疑似共沸混合制冷剂、R-407C等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化学式内含双键的CF3CF=CH2等的地球暖化系数为较小的值的制冷剂或其混合物、或者CO2、丙烷等的自然制冷剂。在作为加热用动作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或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中,进行通常的二相变化的制冷剂冷凝液化,CO2等的成为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在超临界状态被冷却,但无论哪一种制冷剂,此外都进行相同的动作,具有相同效果。
作为热介质,例如可以采用盐水(防冻液)、水、盐水与水的混合液、水与防蚀效果高的添加剂的混合液等。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即使热介质经由室内单元3泄漏到室内空间7,由于是采用安全性高的热介质,所以,可有助于提高安全性。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下面称为空调装置100)的回路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回路构成图。基于图2对空调装置100的详细的回路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室外单元1和中继单元2,经由中继单元2所具有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由制冷剂配管4连接。另外,中继单元2和室内单元3也经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由配管5连接。对于制冷剂配管4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室外单元1]
在室外单元1,在框体内用制冷剂配管4串联连接压缩机10、四通阀等的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储液器19地搭载着。另外,在室外单元1,设有第1连接配管4a、第2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d、止回阀13b和止回阀13c。由于设置了第1连接配管4a、第2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d、止回阀13b和止回阀13c,所以,无论室内单元3要求什么样的运转,都能使流入中继单元2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成为恒定方向。
压缩机10吸入热源侧制冷剂、将该热源侧制冷剂压缩而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并输送到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例如可以由容量可控制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用于切换制热运转模式(全制热运转模式及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和制冷运转模式(全制冷运转模式及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在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送风机供给来的空气与热源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将该热源侧制冷剂蒸发气化或冷凝液化。储液器19设在压缩机10的吸入侧,用于蓄积由制热运转时和制冷运转时的差别而产生的剩余制冷剂、或对过渡的运转变化的剩余制冷剂。
止回阀13a设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中继单元2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上,只容许热源侧制冷剂朝预定方向(从室外单元1到中继单元2的方向)流动。止回阀13c设在中继单元2与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上,只容许热源侧制冷剂朝预定方向(从中继单元2到室外单元1的方向)流动。止回阀13d设在第1连接配管4a上,在制热运转时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向中继单元2流通。止回阀13b设在第2连接配管4b上,在制热运转时使从中继单元2返回的热源侧制冷剂向压缩机10的吸入侧流通。
第1连接配管4a,在室外单元1内,将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与止回阀13c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和止回阀13a与中继单元2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起来。第2连接配管4b,在室外单元1内,将止回阀13c与中继单元2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止回阀13a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起来。另外,在图2中,以设置了第1连接配管4a、第2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d、止回阀13b和止回阀13c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并不一定要设置这些部件。
[室内单元3]
室内单元3是在框体内分别搭载利用侧热交换器35而构成的。该利用侧热交换器35借助配管5与中继单元2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连接。该利用侧热交换器35在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送风机供给来的空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供给室内空间7的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
在图2中,以4台室内单元3与中继单元2连接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图中自上而下地示出了室内单元3a、室内单元3b、室内单元3c、室内单元3d。另外,与室内单元3a~室内单元3d相应地,利用侧热交换器35在图中也自上而下地示出了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b、利用侧热交换器35c、利用侧热交换器35d。另外,与图1同样地,室内单元3的连接台数并不限于图2所示的4台。
[中继单元2]
中继单元2是在框体内搭载了至少2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制冷剂-水热交换器)25、2个节流装置26、开闭装置27、开闭装置29、2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2个泵31、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4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和4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而构成的。
2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在向制热运转的室内单元3供给热介质时,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发挥作用,在向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3供给热介质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将在室外单元1生成并蓄积在热源侧制冷剂中的冷能或热能传递给热介质。
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设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26a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之间,在全制冷运转模式及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用于热介质的冷却,在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用于热介质的加热。另外,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设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26b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之间,在全制热运转模式及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用于热介质的加热,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用于热介质的冷却。
2个节流装置26(节流装置26a、节流装置26b),具有作为减压阀、膨胀阀的功能,对热源侧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节流装置26a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上游侧。节流装置26b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上游侧。2个节流装置26可以由可变地控制开度的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
开闭装置27及开闭装置29例如由借助电磁阀等的通电而进行开闭动作的装置构成,根据室内单元3的运转模式被控制开闭,进行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制冷剂流路的切换。开闭装置27设在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上。开闭装置29设在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的配管(旁通配管)上。
2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例如由四通阀等构成,根据室内单元3的运转模式,切换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以使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起冷凝器作用或起蒸发器作用。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下游侧。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在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下游侧。
2个泵31(泵31a、泵31b)将流过配管5的热介质输送到室内单元3。泵31a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之间的配管5上。泵31b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之间的配管5上。2个泵31例如可由容量可控制的泵等构成,可根据室内单元3的负荷的大小来预先调整其流量。
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d)由三通阀等构成,用于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设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其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连接,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连接,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连接。即,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之间切换流入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的流路。
另外,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设有与室内单元3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这里是4个)。与室内单元3对应地,图中自上而下地示出了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b、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c、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d。另外,热介质流路的切换不仅是从一方完全切换到另一方,也包含了从一方部分地切换到另一方的情形。
4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d)由三通阀等构成,用于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设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其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连接,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连接,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5连接。即,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一起,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之间切换流入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的流路。
另外,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设有与室内单元3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这里是4个)。与室内单元3对应地,图中自上而下地示出了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b、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c、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d。另外,热介质流路的切换不仅是从一方完全切换到另一方,也包含了从一方部分地切换到另一方的情形。
4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d)由可控制开口面积的二通阀等构成,控制在配管5中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设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其两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5连接,两个通路中的另一个通路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连接。即,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根据流入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的温度及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来调整流入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的量,能把相应于室内负荷的最佳热介质量提供给室内单元3。
另外,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设有与室内单元3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这里是4个)。与室内单元3对应地,图中自上而下地示出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b、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c、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d。另外,可以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设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即设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之间。另外,在室内单元3中,当停止、停热(thermo-off)等不需要负荷时,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全闭,从而可以中止对室内单元3供给热介质。
另外,在中继单元2中设有2个温度传感器40(温度传感器40a、温度传感器40b)。温度传感器40a检测出的信息(温度信息)被发送给总括控制空调装置100的动作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用于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省略图示的送风机的转速、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31的驱动频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的切换、热介质流路的切换、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流量的调整等的控制。
2个温度传感器40检测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流出的热介质、即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出口的热介质的温度,例如可由热敏电阻等构成。温度传感器40a配置在泵31a入口侧的配管5上。温度传感器40b配置在泵31b入口侧的配管5上。
省略图示的控制装置由微机等构成,根据温度传感器40的检测信息和来自遥控器的指示,控制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送风机的转速(包括接通/断开)、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31的驱动、节流装置26的开度、开闭装置27的开闭、开闭装置29的开闭、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的切换、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的切换、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的切换、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的驱动等,执行后述的各运转模式。另外,控制装置可以对每个单元设置,也可以设在室外单元1或中继单元2上。
导通热介质的配管5由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连接的配管、和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连接的配管构成。配管5根据与中继单元2连接的室内单元3的台数进行分支(这里为各4个分支)。配管5由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连接。通过控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决定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5、还是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5。
并且,在空调装置100中,用制冷剂配管4连接压缩机10、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开闭装置27、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制冷剂流路、节流装置26和储液器19而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A。另外,用配管5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热介质流路、泵31、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利用侧热交换器35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而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B。即,多台利用侧热交换器35并联地连接于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将热介质循环回路B构成为多个系统。
从而,在空调装置100中,室外单元1和中继单元2经由设在中继单元2内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连接,中继单元2和室内单元3也经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连接。即,在空调装置100中,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和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进行热交换。通过采用该系统构造,空调装置100可以实现相应于室内负荷的最适合的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
对空调装置100执行的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该空调装置100可根据来自各室内单元3的指示,用该室内单元3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即,空调装置100可以用全部室内单元3进行相同的运转,也可以用各个室内单元3分别进行不同的运转。
空调装置100执行的运转模式有:由驱动着的室内单元3都执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由驱动着的室内单元3都执行制热运转的全制热运转模式、制冷负荷较大的作为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制热负荷较大的作为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另外,空调装置100还安装了第1除霜运转模式(热回收除霜运转模式)和第2除霜运转模式(旁通除霜运转模式)。下面,与热源侧制冷剂以及热介质的流动一起对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全制热运转模式]
图3是表示空调装置100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图3中,以室内单元3全部驱动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图3中,用粗线所示的制冷剂配管4表示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在图3中,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3所示的全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内,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就流入中继单元2。
在中继单元2内,将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切换到制热侧,驱动泵31a和泵31b,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打开,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各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5之间循环。节流装置26a被控制开度使得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出口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预定目标值。同样地,节流装置26b被控制开度使得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出口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成为预定目标值。另外,将开闭装置27关闭,将开闭装置29打开。
另外,为了能够将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双方输送的热介质供给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及室内单元3,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被调整为中间开度,或者,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出口的热介质温度相应的开度。
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过第1连接配管4a,通过止回阀13d,从室外单元1流出。从室外单元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中继单元2。流入到中继单元2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分支而通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分别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
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一边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节流装置26a及节流装置26b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该二相制冷剂合流后,通过开闭装置29,从中继单元2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流入室外单元1。流入到室外单元1的制冷剂流过第2连接配管4b,通过止回阀13b,流入起蒸发器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
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及储液器19,再次被压缩机10吸入。
接着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中,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双方将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传递给热介质,高温的热介质借助泵31a和泵31b在配管5内流动。被泵31a和泵3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通过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d,被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d调整了流量后,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d。然后,高温的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d向室内空气散热,由此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
然后,热介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d流出,从室内单元3a~室内单元3d输送到中继单元2。被输送到中继单元2的热介质流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d。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d流出的热介质通过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d,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从热源侧制冷剂接收通过室内单元3供给到室内空间7的量的热量,再次被泵31a和泵31b吸入。
[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图4是表示空调装置100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图4中,用粗线所示的制冷剂配管4表示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在图4中,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4所示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内,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就流入中继单元2。
在中继单元2内,将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切换到制冷侧,将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切换到制热侧,驱动泵31a和泵31b,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打开,根据室内单元3执行的运转模式切换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节流装置26b被控制开度使得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出口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成为预定目标值。另外,将节流装置26a全开,将开闭装置27关闭,将开闭装置29关闭。另外,也可以将节流装置26b全开,用节流装置26a控制过冷却度。
另外,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当连接着的室内单元3执行制热运转模式时,被切换到连接有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及泵31b的方向;当连接着的室内单元3执行制冷运转模式时,被切换到连接有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及泵31a的方向。即,可以根据室内单元3的运转模式,将供给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切换为热水或冷水。
另外,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当连接着的室内单元3执行制热运转模式时,被切换到连接有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方向;当连接着的室内单元3执行制冷运转模式时,被切换到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连接的方向。这样,可以使在制热运转模式中被利用的热介质,流入作为制热用途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使在制冷运转模式中被利用的热介质流入作为制冷用途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
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过第1连接配管4a,通过止回阀13d,从室外单元1流出。从室外单元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中继单元2。流入到中继单元2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流入起冷凝器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
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气体制冷剂,一边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液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节流装置26b膨胀,成为低压二相制冷剂。该低压二相制冷剂经由节流装置26a,流入起蒸发器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低压二相制冷剂通过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而蒸发,将热介质冷却。该低压二相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流出,经由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从中继单元2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流入室外单元1。
流入到室外单元1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b,流入起蒸发器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及储液器19,再次被压缩机10吸入。
接着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将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传递给热介质,被加热了的热介质借助泵31b在配管5内流动。另外,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传递给热介质,被冷却了的热介质借助泵31a在配管5内流动。被泵31a和泵3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通过与各室内单元3连接着的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5。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被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调整流量。
在室内单元3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通过热介质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执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或制冷。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进行了热交换后的热介质,流过配管5,从室内单元3流入中继单元2。流入到中继单元2的热介质在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后,流入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使在制热运转模式中被利用的热介质流入作为制热用途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使得在制冷运转模式中被利用的热介质流入作为制冷用途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然后,各热介质再次与热源侧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后,再被泵31a和泵31b吸入。
如上所述,在全制热运转模式或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室外单元1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作为蒸发器,进行与外气的热交换。因此,在室外空间6的温度低时,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蒸发温度变得更低,外气的水分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表面结霜,热交换性能降低。为此,在空调装置100中,例如可检测蒸发温度,如果检测到的蒸发温度过低,则可执行将附着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表面的霜除去的除霜运转模式(以下说明的第1除霜运转模式和第2除霜运转模式)。
[第1除霜运转模式]
图5是表示空调装置100的全制热运转模式中执行的第1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如上所述,空调装置100,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中,当外气的水分在室外单元1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上结霜、蒸发温度降低了时,可执行将附着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表面上的霜除去的运转(第1除霜运转模式)。在图5中,用粗线所示的制冷剂配管4表示第1除霜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在图5中,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5所示的第1除霜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内,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直接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
在中继单元2内,将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切换到制冷侧,驱动泵31a和泵31b,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全开,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各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5之间循环。将节流装置26a和节流装置26b全开,将开闭装置27打开,将开闭装置29关闭。
另外,为了能够将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双方输送的热介质供给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及室内单元3,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被调整为中间开度,或者,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出口的热介质温度相应的开度。另外,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进行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同样的开度调整。
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然后,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上的结霜部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液化,成为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这时,附着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表面的霜融解。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a从室外单元1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中继单元2。
流入到中继单元2的高压液体制冷剂,在经过了开闭装置27后被分支,通过节流装置26a和节流装置26b,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高压液体制冷剂,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与至此用于制热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成为高温。该制冷剂在通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及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后,通过制冷剂配管4被输送到室外单元1。被输送到室外单元1的高温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c,通过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导入储液器19内后,返回压缩机10。
接着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第1除霜运转模式中,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双方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传递给热介质,被冷却了的热介质借助泵31a和泵31b在配管5内流动。被泵31a及泵3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d,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d,从室内单元3流出。
从室内单元3流出的热介质经由配管5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热介质再次与热源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把热量供给到热源侧制冷剂侧后,再次被泵31a及泵31b吸入。
图6是表示空调装置100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执行的第1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如上所述,空调装置100,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当外气的水分在室外单元1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上结霜、蒸发温度降低了时,可执行将附着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表面上的霜除去的运转(第1除霜运转模式)。在图6中,用粗线所示的制冷剂配管4表示第1除霜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在图6中,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6所示的第1除霜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内,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直接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
在中继单元2内,将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切换到制冷侧,驱动泵31a和泵31b,根据泵31a跟前的温度与连接着的室内单元出口温度的差控制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的开度以调整流量,使得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各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5之间循环。节流装置26a被控制开度使得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出口的制冷剂状态成为气体。节流装置26b的开度被控制为全开。将开闭装置27打开,将开闭装置29关闭。
与热介质的流动一起对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及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的控制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然后,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上的结霜部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液化,成为低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这时,附着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表面的霜融解。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a从室外单元1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中继单元2。
流入到中继单元2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经过了开闭装置27后被分支而通过节流装置26a和节流装置26b,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高压液体制冷剂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与至此用于制热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成为高温。该制冷剂在通过了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后,与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并与被制冷运转所利用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后通过了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的低温的制冷剂合流,通过制冷剂配管4被输送到室外单元1。被输送到室外单元1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c,通过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导入储液器19内后,返回压缩机10。
接着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第1除霜运转模式中,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传递给热介质,被冷却了的热介质借助泵31a在配管5内流动。另外,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第1除霜运转模式中,利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成为了低温的热介质借助泵31b在配管5内流动。被泵31a及泵3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通过与各室内单元3连接着的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5。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被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调整流量。
这时,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当连接着的室内单元3执行制热运转模式时,被切换到连接有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及泵31b的方向;当连接着的室内单元3执行制冷运转模式时,被切换到连接有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及泵31a的方向。即,可根据室内单元3的运转模式,切换为继续供给冷水,或者切换为对至此供给了热水的室内单元3新供给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与低温的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后的热介质。
但是,借助泵31a流入到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对至此实施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3,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与室内空间7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继续制冷运转。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热交换后的热介质,从室内单元3流出,流入中继单元2。流入到中继单元2的热介质被输送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
然后,热介质流入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被切换到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连接的方向。借助泵31b通过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流入由配管5连接着的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通过至此实施制热运转的室内单元3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通过配管5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被输送到中继单元2内。
这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被切换到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连接的方向。由此,可以使在制热运转模式中被利用的热介质流入在室外单元1内借助除霜运转而成为低温的制冷剂被运往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使在制冷运转模式中被利用的热介质流入作为制冷用途、制冷剂吸取热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再次分别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后,被输送到泵31a和泵31b。
另外,全制热运转模式时或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第1除霜运转模式中的、至此实施制热运转的室内单元3,接收“室外单元1正在除霜运转模式中”这一信息,使省略图示的送风机(室内风扇)停止。即,对至此实施制热运转的室内单元3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停止供给利用侧介质(例如空气、水等)。另外,对实施了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3,使省略图示的送风机动作。即,对实施了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3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继续供给利用侧介质。
但是,在能够检测室内空气温度及室内单元吹出空气温度的情况下,到室内单元吹出空气温度不低于室内空气温度时,即使送风机继续运转也没有问题。另外,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出口侧流路具有热介质温度检测装置(温度传感器40),只要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出口热介质温度不低于室内空气温度,就可以继续送风机的运转。
在第1除霜运转模式实施中,通过与中继单元2内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中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可以将从热介质付与热源侧制冷剂侧的热量供给到室外单元1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可以缩短结霜的融解时间。
如上所述,在第1除霜运转模式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进行与热介质的热交换,可以将向至此实施制热运转模式的室内单元3输送的热介质的热量用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除霜。因此,如果过多地利用向实施制热运转模式的室内单元3输送的热量,则热介质温度降低,从除霜运转模式恢复时,室内单元3中的制热用空气可能被冷却。
为此,在空调装置100中,在向至此实施制热运转模式的室内单元3输送的热介质温度(温度传感器40a检测的热介质温度、温度传感器40b检测的热介质温度)中,从3个控制周期前的温度(将1周期前的温度称为T0、将2周期前的温度称为T1、将3周期前的温度称为T2),用下式(1)推测下次被预测的热介质的温度T,作为设定温度。
式(1)
T=(T0-T1)·(T0-T1)/(T1-T2)+T0
然后,将用式(1)推测出的温度T和至此实施制热运转模式的室内单元3的室内空气温度中的最高室内空气温度,进行比较。结果,当用式(1)推测出的温度T低于最高室内空气温度时,切换制冷剂流路,以不进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中的热介质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这样,可以防止热介质温度降低到低于室内空气温度的情况(下面说明的第2除霜运转模式)。另外,也可以仅将热介质温度与室内空气进行比较,切换制冷剂流路,以使热介质的检测温度T0为最高室内空气温度以上。另外,也可以具有检测向利用侧热交换器35通风的空气温度(室内空气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第2除霜运转模式]
图7是表示空调装置100的全制热运转模式中执行的第2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如上所述,空调装置100,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中,当外气的水分在室外单元1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上结霜、蒸发温度降低了时,可执行将附着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表面的霜除去并使热介质温度不降低到低于最高室内空气温度的运转(第2除霜运转模式)。在图7中,用粗线所示的制冷剂配管4表示第2除霜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在图7中,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7所示的第2除霜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内,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直接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
在中继单元2内,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双方保持为至此的第1除霜运转模式时的状态,使泵31a和泵31b停止,不使热介质循环。将节流装置26a和节流装置26b全闭,将开闭装置27打开,将开闭装置29打开。即,对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热源侧不进行制冷剂的输送。
另外,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被调整为中间开度。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进行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同样的开度调整。另外,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是全闭的。
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上的结霜部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液化,成为低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这时,附着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表面上的霜融解。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a从室外单元1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中继单元2。
流入到中继单元2的高压液体制冷剂在经过了开闭装置27后,通过开闭装置29。通过了开闭装置29的制冷剂直接被输送到中继单元2外,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室外单元1。被输送到室外单元1的高温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c,通过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导入储液器19内后,返回压缩机10。
接着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第1除霜运转模式中,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双方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传递给热介质,被冷却了的热介质借助泵31a和泵31b在配管5内流动,热介质的温度成为与室内空气温度大致相同的温度。因此,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作为停止模式。
图8是表示空调装置100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执行的第2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如上所述,空调装置100,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当外气的水分在室外单元1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上结霜、蒸发温度降低了时,可执行将附着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表面的霜除去并使热介质温度不降低到低于最高室内空气温度的运转(第2除霜运转模式)。在图8中,用粗线所示的制冷剂配管4表示第2除霜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在图8中,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8所示的第2除霜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内,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直接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
在中继单元2内,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双方保持为至此的第1除霜运转模式时的状态,使泵31a驱动而使泵31b停止,根据泵31a跟前的温度与连接着的室内单元出口温度的差来控制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的开度以调整流量,使得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5之间循环。节流装置26a被控制开度使得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出口的制冷剂状态成为气体,节流装置26b的开度被控制为全闭。另外,将开闭装置27打开,将开闭装置29打开。
与热介质的流动一起对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的控制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后,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然后,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上的结霜部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液化,成为低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这时,附着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表面的霜融解。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a从室外单元1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中继单元2。
流入到中继单元2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经过了开闭装置27后被分支,一部分流入开闭装置29,一部分流入节流装置26a。因此,虽然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中继续进行与热介质的热交换,但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中却不进行与热介质的热交换。通过了开闭装置29的制冷剂,与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进行热交换并通过了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的制冷剂合流后,被输送到中继单元2外,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室外单元1。被输送到室外单元1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c,通过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导入储液器19内后,返回压缩机10。
接着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第2除霜运转模式中,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传递给热介质,被冷却了的热介质借助泵31a在配管5内流动。被泵31a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通过与各室内单元3连接着的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5。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被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调整流量。
这时,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当连接着的室内单元3执行制热运转模式时,被切换到连接有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及泵31b的方向;当连接着的室内单元3执行制冷运转模式时,被切换到连接有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及泵31a的方向。借助泵31a流入到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对至此实施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3,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与室内空间7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继续制冷运转。
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热交换后的热介质,从室内单元3流出,流入中继单元2。流入到中继单元2的热介质被输送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
然后,热介质流入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被切换到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连接的方向。借助泵31b通过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流入由配管5连接的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通过至此实施制热运转的室内单元3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通过配管5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被输送到中继单元2内。
这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被切换到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连接的方向。另一方面,泵31b停止,不进行热介质的输送。另外,在与至此实施制热运转模式的室内单元3连接着的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中,被切换到与泵31b连接的方向。另外,将与实施制热运转模式的室内单元3连接着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全闭,将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设成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同样的开度。
另外,检测从节流装置26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出口侧的流路中任一位置的温度,在该温度比预定的设定温度高时,执行热回收除霜运转模式;在该温度比预定的设定温度(例如0度)低时、或者预测到预测的下一时刻的温度比设定温度低时,使压缩机10的转速降低。这样,可以使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可防止热介质冻结。或者,在该温度比预定的设定温度低时,也可以切换制冷剂回路以执行旁通除霜运转模式,可切实防止热介质的冻结,得到安全的装置。
如上所述,空调装置100,在设置着室内单元3的室内空间7内,不是直接使制冷剂循环,而是经由中继单元2使热源侧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将该热介质输送到室内单元3,从而实现制冷运转、制热运转,由此,可以避免制冷剂泄漏到室内空间7。另外,空调装置100,将制冷剂从室外单元1输送到中继单元2,这样,可以将中继单元2设在适宜的位置,可以缩短热介质的输送距离,减小泵31的动力,更加节能。
另外,空调装置100,在低外气温度下的制热运转时实施的除霜运转模式中,借助除霜进行热交换,使成为了低温的制冷剂与制热运转时输送到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输送到室外单元1,从而可以把热介质持有的热容量用于除霜,可缩短除霜运转时间。
另外,空调装置100,在进行热介质和热源侧制冷剂的热交换时,将至此实施制热运转模式的室内单元3的室内空气检测温度中的最高温度与热介质温度进行比较,当推断为热介质的温度低于最高的室内空气检测温度时,切换制冷剂侧的流路,防止制冷剂和热介质的热交换,可以防止热介质的温度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空调装置100包含储液器19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不设置储液器19。另外,一般来说,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上安装着送风机,利用送风来促进冷凝或蒸发的情况居多,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35,可以采用利用放射的板式加热器那样的装置;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12,可以采用利用水、防冻液使热移动的水冷式的装置。即,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利用侧热交换器35,只要是能散热或吸热构造的装置,则不管利用侧介质是什么种类,都可以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有4个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个数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另外,以有2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当然也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将热介质冷却或/和加热,也可以设置几个。另外,泵31a、泵31b并不限定为各一个,也可以将多个小容量的泵并联连接。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室外单元,2…中继单元,3…室内单元,3a…室内单元,3b…室内单元,3c…室内单元,3d…室内单元,4…制冷剂配管,4a…第1连接配管,4b…第2连接配管,5…配管,6…室外空间,7…室内空间,8…空间,9…建筑物,10…压缩机,11…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止回阀,13d…止回阀,17…开闭装置,19…储液器,25…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6…节流装置,26a…节流装置,26b…节流装置,27…开闭装置,28…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9…开闭装置,31…泵,31a…泵,31b…泵,32…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b…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c…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d…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b…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c…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d…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b…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c…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d…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5…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b…利用侧热交换器,35c…利用侧热交换器,35d…利用侧热交换器,40…温度传感器,40a…温度传感器,40b…温度传感器,100…空调装置,A…制冷剂循环回路,B…热介质循环回路。
Claims (11)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热源侧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回路和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回路;在上述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用配管串联连接至少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节流装置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侧流路;在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用配管串联连接至少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侧流路、泵和利用侧热交换器;
上述泵和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至少设有2台以上;并且,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至少设有旁通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并使热源侧制冷剂返回上述压缩机的旁通配管;
上述空调装置具有:
制热运转模式,在使从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流入至少1个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并向热介质散热后,使该制冷剂在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吸热,并且,使已在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加热的热介质流入制热要求的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而进行散热;
第1除霜运转模式,在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蒸发温度为预定温度以下时,从上述制热运转模式转移,使从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散热后,使之流入在上述制热运转模式时加热了上述热介质的至少1个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在从热介质吸热后使该制冷剂被吸入上述压缩机,并且,使已在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冷却的热介质流入制热要求的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以及
第2除霜运转模式,在流入到具有上述制热要求的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温度为预定温度以下时,从上述第1除霜运转模式转移,使从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散热后,旁通将热介质输送到具有上述制热要求的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而被吸入上述压缩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出口侧的温度,来决定是执行上述第1除霜运转模式还是执行上述第2除霜运转模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当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出口侧的温度为第1设定温度以上时,执行上述第1除霜运转模式;当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出口侧的温度低于上述第1设定温度时,执行上述第2除霜运转模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设定温度设为被供给到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利用侧介质的温度。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当从上述节流装置到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出口侧的流路中任意位置的制冷剂温度低于或预测低于第2设定温度时,使上述压缩机的转速降低或执行上述第2除霜运转模式。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制热运转模式中用所有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进行热介质的加热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执行的上述第1除霜运转模式中,将上述节流装置大致全开,并且,热源侧制冷剂从在所有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中流动的热介质吸热,将附着于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霜融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节流装置全闭,使在所有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中流动的所有热源侧制冷剂流向上述旁通配管来执行上述第2除霜运转模式。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制热运转模式中用一部分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进行热介质的加热而用其余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进行热介质的冷却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执行的上述第1除霜运转模式中,将与进行了热介质加热的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对应的上述节流装置大致全开,并且,对进行了热介质冷却的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继续冷却,同时使热源侧制冷剂从在进行了热介质加热的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中流过的热介质吸热,将附着于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霜融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与进行了热介质加热的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对应的上述节流装置全闭,对进行了热介质冷却的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继续冷却,同时使热源侧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向上述旁通配管,来执行上述第2除霜运转模式。
10.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除霜运转模式时,对进行了制热运转的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停止供给利用侧介质,对进行着制冷运转的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继续供给利用侧介质。
11.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收容上述压缩机及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框体、收容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上述节流装置和上述泵的框体、以及收容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框体是分开的框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0/000809 WO2011099054A1 (ja) | 2010-02-10 | 2010-02-10 | 空気調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53900A CN102753900A (zh) | 2012-10-24 |
CN102753900B true CN102753900B (zh) | 2016-03-30 |
Family
ID=44367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63512.2A Active CN102753900B (zh) | 2010-02-10 | 2010-02-10 | 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53958B2 (zh) |
EP (1) | EP2535652B1 (zh) |
JP (1) | JP5452628B2 (zh) |
CN (1) | CN102753900B (zh) |
ES (1) | ES2955660T3 (zh) |
WO (1) | WO201109905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29003B (zh) * | 2010-12-09 | 2015-10-1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EP2669599B1 (en) * | 2011-01-27 | 2019-02-2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er |
EP2781854B1 (en) * | 2011-11-18 | 2019-07-1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er |
EP2792968B1 (en) * | 2011-12-16 | 2020-04-1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
CN103874893B (zh) * | 2011-12-16 | 2016-07-06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WO2014097439A1 (ja) * | 2012-12-20 | 2014-06-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5074359A (zh) * | 2013-02-25 | 2015-11-1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WO2014137971A2 (en) | 2013-03-04 | 2014-09-12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Outside air handling unit |
JP6192435B2 (ja) * | 2013-08-23 | 2017-09-06 |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KR101637745B1 (ko) * | 2014-11-25 | 2016-07-0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열해를 방지하는 에어가이드를 구비한 라디에이터 |
JP6854892B2 (ja) * | 2017-07-04 | 2021-04-0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熱交換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CN108151363A (zh) * | 2018-02-05 | 2018-06-12 | 徐生恒 | 全天候空气能热泵空调系统 |
EP3825629B1 (en) * | 2018-07-20 | 2024-06-1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Controller of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outdoor unit, relay unit, heat source unit,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CN113383197B (zh) * | 2019-02-05 | 2023-02-2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的控制装置、室外机、中继机、热源机以及空调装置 |
US11927356B2 (en) * | 2019-04-18 | 2024-03-1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Controller of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outdoor unit, branch unit, heat source unit,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WO2020261387A1 (ja) * | 2019-06-25 | 2020-12-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13137658B (zh) * | 2020-01-19 | 2022-09-16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多联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 |
JP6802589B1 (ja) * | 2020-02-14 | 2020-12-16 | 株式会社久保田商工 | 熱回収方法、熱回収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熱回収システム |
US12287145B2 (en) * | 2020-03-13 | 2025-04-29 | 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 Inc. | Heat exchanger apparatus, manifold arrangement for a heat exchanger apparatus, and methods relating to same |
CN113405151A (zh) * | 2021-06-04 | 2021-09-17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地暖空调的线控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78869A (ja) * | 1988-09-16 | 1990-03-19 | Hitachi Ltd | 多目的冷暖房装置 |
CN1590917A (zh) * | 2003-09-04 | 2005-03-09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热泵装置 |
JP3702855B2 (ja) * | 2001-09-28 | 2005-10-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ヒートポンプ床暖房空調装置 |
JP2006046692A (ja) * | 2004-07-30 | 2006-02-16 | Daikin Ind Ltd |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 |
CN101208564A (zh) * | 2005-06-29 | 2008-06-25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水供给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202946A (en) * | 1935-04-18 | 1940-06-04 | Willis H Carrier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US2279657A (en) * | 1939-02-06 | 1942-04-14 | Robert B P Crawford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US2315379A (en) * | 1941-09-17 | 1943-03-30 | United Fruit Co | Preserving perishables |
US2490983A (en) * | 1946-12-02 | 1949-12-13 | Muncie Gear Works Inc | Heat pump |
US2797068A (en) * | 1953-12-21 | 1957-06-25 | Alden I Mcfarla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US3520146A (en) * | 1968-07-01 | 1970-07-14 | Carrier Corp | Refrigeration system |
US3527059A (en) * | 1968-12-26 | 1970-09-08 | Phillips Petroleum Co | Method of controlling parallel-operating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s |
US3670806A (en) * | 1970-06-29 | 1972-06-20 | Alden I Mcfarla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
US4210957A (en) * | 1978-05-08 | 1980-07-01 | Honeywell Inc. | Operating optimization for plural parallel connected chillers |
US4393662A (en) * | 1981-09-28 | 1983-07-19 | Dirth George P | Control system for refriger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installation |
US4463574A (en) * | 1982-03-15 | 1984-08-07 | Honeywell Inc. | Optimized selection of dissimilar chillers |
JPS62158951A (ja) * | 1986-01-07 | 1987-07-1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ヒ−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
US4817395A (en) * | 1987-06-11 | 1989-04-04 | Martinez Jr George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aving energy in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JPH0237265A (ja) | 1988-07-28 | 1990-02-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ヒーン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 |
JPH05280818A (ja) | 1992-04-01 | 1993-10-29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多室冷暖房装置 |
JP2894421B2 (ja) * | 1993-02-22 | 1999-05-2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及び除霜方法 |
JP3289366B2 (ja) * | 1993-03-08 | 2002-06-0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H1038421A (ja) * | 1996-07-19 | 1998-02-13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冷凍サイクル |
JP4221780B2 (ja) * | 1998-07-24 | 2009-02-1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3112003B2 (ja) * | 1998-12-25 | 2000-11-2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2001289465A (ja) | 2000-04-11 | 2001-10-19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3302131A (ja) | 2002-04-08 | 2003-10-2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4123829B2 (ja) | 2002-05-28 | 2008-07-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JP3953377B2 (ja) * | 2002-07-16 | 2007-08-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空調装置 |
JP2005140444A (ja) | 2003-11-07 | 2005-06-0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2006145098A (ja) * | 2004-11-18 | 2006-06-08 | Hitachi Ltd | 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 |
JP4507109B2 (ja) * | 2005-11-14 | 2010-07-2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
DE102006013587B4 (de) * | 2006-03-22 | 2016-06-23 |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 Wärmepumpe |
JP4799347B2 (ja) * | 2006-09-28 | 2011-10-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給湯、冷温水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8134045A (ja) | 2006-10-31 | 2008-06-12 | Noritz Corp |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
JP5076745B2 (ja) * | 2007-08-31 | 2012-11-2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換気空調装置 |
US8991202B2 (en) * | 2008-03-31 | 2015-03-3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ing hot-water supply complex system |
EP2233864B1 (en) * | 2008-03-31 | 2018-02-2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ing and hot water complex system |
JP5188571B2 (ja) * | 2008-04-30 | 2013-04-2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
2010
- 2010-02-10 WO PCT/JP2010/000809 patent/WO201109905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2-10 EP EP10845660.9A patent/EP2535652B1/en active Active
- 2010-02-10 JP JP2011553612A patent/JP5452628B2/ja active Active
- 2010-02-10 ES ES10845660T patent/ES2955660T3/es active Active
- 2010-02-10 US US13/577,762 patent/US9353958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2-10 CN CN201080063512.2A patent/CN10275390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78869A (ja) * | 1988-09-16 | 1990-03-19 | Hitachi Ltd | 多目的冷暖房装置 |
JP3702855B2 (ja) * | 2001-09-28 | 2005-10-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ヒートポンプ床暖房空調装置 |
CN1590917A (zh) * | 2003-09-04 | 2005-03-09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热泵装置 |
JP2006046692A (ja) * | 2004-07-30 | 2006-02-16 | Daikin Ind Ltd |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 |
CN101208564A (zh) * | 2005-06-29 | 2008-06-25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水供给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20304675A1 (en) | 2012-12-06 |
EP2535652A1 (en) | 2012-12-19 |
EP2535652B1 (en) | 2023-08-16 |
JP5452628B2 (ja) | 2014-03-26 |
WO2011099054A1 (ja) | 2011-08-18 |
US9353958B2 (en) | 2016-05-31 |
JPWO2011099054A1 (ja) | 2013-06-13 |
ES2955660T3 (es) | 2023-12-05 |
EP2535652A4 (en) | 2018-04-04 |
CN102753900A (zh) | 2012-10-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53900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4813121B (zh) | 空调供热水复合系统 | |
US9709308B2 (en) | Heat pump device and refrigerant bypass method | |
AU2006263260B2 (en) | Hotwater supply device | |
KR101175451B1 (ko) | 히트펌프 연동 급탕장치 | |
JP5327308B2 (ja) | 給湯空調システム | |
CN102597657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3154639B (zh) | 空调装置 | |
JP6095764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3874892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483250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3080668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WO2012172613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3229003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WO2013008278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18043454A1 (ja) | 空調給湯システム | |
CN102575860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597661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4813112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4797887A (zh) | 空调装置、空调装置的设计方法 | |
JP2013083439A5 (zh) | ||
CN102753908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JP5791717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5854873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KR100866736B1 (ko) | 급탕기능을 갖는 하이브리드 히트펌프 시스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