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725299A - 光致发光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光致发光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25299A
CN102725299A CN2011800065212A CN201180006521A CN102725299A CN 102725299 A CN102725299 A CN 102725299A CN 2011800065212 A CN2011800065212 A CN 2011800065212A CN 201180006521 A CN201180006521 A CN 201180006521A CN 102725299 A CN102725299 A CN 1027252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minescent
rare earth
styrene
luminescent nanoparticle
maleic ac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652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25299B (zh
Inventor
王远
邵光胜
韩荣成
杨文�
马严
薛富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Nano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k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k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Pek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18000652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2529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252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52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252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52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2Use of compounds or compositions for colorimetric, spectrophotometric or fluorometric investigation, e.g. use of reagent paper and including single- and multilayer analytical el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 C07D403/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5/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3 or 13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5/003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3 or 13 of the Periodic Table without C-Metal linkag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8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labelled substances
    • G01N33/585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labelled substances with a particulate label, e.g. coloured latex
    • G01N33/587Nanopartic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8Metal complexes
    • C09K2211/182Metal complexes of the rare earth metals, i.e. Sc, Y or lanthanid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458/00Labels used in 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 G01N2458/40Rare earth chela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Luminescent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发光纳米粒子与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此类发光纳米粒子由含羧基高分子化合物基质材料和分散在所述基质材料中的稀土发光染料构成;本发明提供的制备发光纳米粒子方法,包括将稀土配合物发光染料和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能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中,将上述溶液加入水中,利用共沉淀-自组装过程形成所述发光纳米粒子。本发明提供的发光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长波激发发光性能、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可用于偶联生物分子的表面羧基。基于此类发光纳米粒子的生物探针,在高灵敏发光免疫分析以及生物成像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光致发光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类光致发光纳米粒子和一类可用于制备此类纳米粒子的稀土配 合物发光染料与它们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特别是一类基于稀土配合物发光染料的 发光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稀土配合物发光探针在生物成像、 DNA 检测、 免疫分析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 应用。 其主要优势在于稀土配合物具有较长的发光寿命, 较大的 Stokes 位移, 锐线发射峰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其在生化分析中可以通过时间分辨技术有效滤除 背景信号干扰, 实现高灵敏度的检测, 同时避免了传统的放射性标记方法带来的 生物安全问题。
由于稀土离子的 f_f 跃迁受跃迁选择定则的限制, 稀土离子本身的光吸收能 力很弱, 要获得较大的光致发光效率, 需要对其进行敏化, 即通过配体 (或电荷 转移态) 吸光, 并使能量转移至稀土离子激发态以实现稀土离子的高效发光。 许 多稀土配合物能被紫外光激发, 获得较好的发光强度。 然而, 紫外激发光对生物 体造成的损伤较大, 背景信号较强, 同时紫外光穿透深度小, 这使紫外激发发光 探针的应用受到很多限制。 因此, 向长波方向扩展稀土配合物的激发窗口, 研制 具有优良可见光或近红外光激发发光能力的稀土配合物基发光探针成为重要发展 方向之一。
具有优良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激发发光性能的稀土配合物非常有限。 近年来, 我们设计、 合成了铕配合物 Eu (tta) 3dpbt (dpbt=2- (N,N-二乙基苯胺一 4一基) 一 4, 6-二 (3, 5-二甲基吡唑一 1一基) 一 1, 3, 5-三嗪, tta 为噻吩甲酰三氟丙酮 负离子) ( Y. Wang,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04, 43, 5010 ) 。 并 在此基础上设计、 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稀土配合物, 它们均具有优良的可见光和近 红外光激发发光性能 (Y. Wang, et al. , Adv. Funct. Mater. 2007, 17, 3663; 王远, 郝锐, 马严, 具有可见光激发发光性能的铕配合物及其合成方法, ZL 2007 1 0118978. 8 ) 。 若将此类稀土配合物作为发光探针应用于生物分析, 将使得生物分析具有高灵敏度、 高信噪比、 穿透深度大、 对生物体损伤与干扰小、 分析成本低等优点。 然而, 绝大多数已知的具有可见与近红外光高效激发发光性 能的稀土配合物为疏水性分子, 且其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不高, 因而难以在水溶 液中直接使用这些配合物分子作为生物发光探针。
一个解决此类问题的可行方案是将稀土配合物包埋于聚合物树脂或无机纳米 粒子中。 西鹏等 (西鹏、 顾晓华、 黄象安、 何玉鲜, 无机一有机核壳式稀土聚合 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966534 ) 采用乳液聚合法以及溶胀包埋法将具有紫外 光激发发光性能的疏水稀土配合物包埋于聚合物树脂中, 制备了具有紫外光激发 发光性能的纳米粒子; 陈扬和袁景利等 (陈扬, 基于发光能量转移原理发光的稀 土纳米粒子及制备方法, CN 1304523C; 袁景利, 谭明乾, 叶志强, 王桂兰, 一 种功能性纳米稀土微粒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298807C) 分别采用微乳液法或溶胶 凝胶法将亲水性的稀土配合物包埋于二氧化硅为基质的纳米粒子中, 制备了具有 紫外光激发发光性能的基于稀土配合物的纳米材料。 但是以通常的疏水高分子为 基质的纳米粒子在水溶液中易发生团聚, 且其粒径较大, 散射信号强。 二氧化硅 基质由于难以形成致密包裹层, 也常常导致形成的纳米粒子中的发光染料的泄漏。 最近袁景利等利用三个含硅氧烷基团的化合物 ( APS-BHHCT-Eu3+-dpbt, 3- aminopropyl (triethoxyl) si lane, tetraethyl orthosi l icate ) 在反向微乳液 中水解共缩合的方法合成了可被可见光激发发光的发光纳米粒子。 (Jing Wu , Jingl i Yuan, Yaf eng Guan 等, Journal of Material s Chemi stry, 2009, 19, 1258-1264 ) 。 此类纳米粒子表面含有胺基, 可用于与生物分子偶联, Eu 发光配 合物包裹于氧化硅为主的基质材料中。 但是, 此类纳米粒子对可见光具有很强的 散射能力, 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 Eu配合物的吸收峰很小, 且叠加于很强的散 射带之上, 表明其光致发光强度等性能不太理想。 此外由于含有胺基, 此类纳米 粒子在中性及弱酸性条件下表面荷正电, 荷正电的纳米粒子在生物分析中更易导 致非特异性吸附。
理想的基于稀土配合物的发光纳米探针应具有以下特征: 1 ) 在水溶液中具 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2 ) 纳米粒子中的稀土配合物或其聚集体具有强的光 致发光能力, 特别是可见光及近红外光激发发光能力, 纳米粒子发光强度大, 对 激发光和发射光散射能力较弱; 3 ) 纳米粒子表面具有可供偶联生物分子的活性 基团, 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小的非特异吸附能力。
本发明发明人曾采用已见诸报道的稀土配合物基发光纳米粒子合成方法 (例如微乳聚合法、 烷氧基硅烷水解包埋法等) , 对所设计、 合成的 Eu (tta) 3dpbt等具有优异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激发发光性能的稀土配合物实施纳米 包埋以合成新型稀土配合物基发光纳米粒子, 但均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其 主要原因是此类具有优良可见光与近红外激发发光性能的稀土配合物的配体与稀 土离子的配位作用较弱, 通常的配合物包埋方法容易导致其发生配体解离或发光 淬灭, 失去原有的光学特性。
发明公开
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类发光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发光纳米粒子, 包括基质材料和分散在所述基质材料中的稀土 配合物。
上述发光纳米粒子, 也可只由所述基质材料和分散在所述基质材料中的稀土 配合物组成。 其中, 所述基质材料是由主链为碳氢链、 侧基为羧基和疏水基团构 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所述稀土配合物发光染料为在可见光和 /或近红外光和 /或紫 外光激发下发射可见光或近红外光的稀土配合物。 所述基质材料中, 所述疏水基团选自烷基、 苯基、 酯基和醚基中的至少一种, 但不限于上述基团; 所述基质材料中, 所述疏水基团选自烷基、 苯基、 酯基和醚 基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基质材料选自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苯乙烯- 共聚物、 丙烯酸 -丙烯酸酯共聚物、 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 苯乙烯- 马来酸酐共聚物、 苯乙烯 -马来酸烷基酯-马来酸共聚物、 苯乙烯-马来酸异丁基 酯-马来酸共聚物、 马来酸烷基酯-马来酸共聚物、 马来酸单丁酯与甲基乙烯基醚 的聚合物和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甲基丙烯酸 -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 苯 乙烯 -马来酸烷基酯-马来酸共聚物、 马来酸单丁酯与甲基乙烯基醚的聚合物和苯 乙烯-马来酸异丁基酯-马来酸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更优选甲基丙烯酸-甲基丙 烯酸甲酯共聚物、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和苯乙烯- 马来酸异丁基酯-马来酸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稀土配合物选自式 IV结构通 式所示化合物、 式 V结构通式所示化合物和式 VI 结构通式所示化合物中的至少 一种;
所述式 IV、 式 V和式 VI结构通式中, La代表铕、 镱或钕离子; 和 均选 自碳原子数为 1 至 4 的烷基中的任意一种基团, R3 R4 R5 R6 R7和 R8均选自 甲基和 H 中的任意一种基团。 式 IV 中的辅助配体为噻吩甲酰三氟丙酮负离子
(简称为 tta) , 式 V 中的辅助配体为 6 6 7 7 8 8 8-七氟 -2 2-二甲基辛烷- 3 5-二酮负离子 (简称 fod) , 式 VI 中的辅助配体为萘基甲酰三氟丙酮负离子
(简称 nta)
所述基质材料与所述稀土配合物的质量比为 1 10 000: 1, 具体可为 1- 2,000:1 1-500:1 1-100:1 1—50:1 1—5:1 1—1.5:1 5-2,000:1 5—500:1 5-100:1 5-50:1, 优选 3 1000 1, 更优选 3 100 1; 所述高分子化合物 (也即基质材料) 的数均分子量为 1 500 150 000, 具体可为 1 500-100 000 1 900-100 000 5 000-100 000 5 000-65 000 8 000-65 000 8, 000- 10,000 10 000— 100 000 10 000— 65 000 20 000— 80 000, 优选 5 000 100,000, 更优选 10 000 70 000; 所述高分子化合物中, 羧基基团占所述高分 子化合物总质量的 0.01%〜40%, 具体可为 0.3-30%、 0.8-25%、 0.8-15%、 0.8- 10%、 1-25% 1-15。/。、 1-10% 3-25% 3-15% 3-10% 3-5% 2-3% 2-5% 5- 25%, 优选 0.05-20%; 所述发光纳米粒子的粒径为 3〜200 纳米, 具体为 3nm 粒径 <10nm、 5-190nm 10 - 60nm、 12 - 180nm、 12 - 100nm、 12-145nm 22 - 100nm、 30_180nm、 30_100nm、 35_145nm、 35_100nm、 40_180nm、 40_145nm、 40_100nm、 45-180nm, 优选 8-120 nm。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上述发光纳米粒子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1) 将所述稀土配合物和所述基质材料溶于能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中, 得到 所述稀土配合物和所述基质材料的有机溶液;
2) 将所述步骤 1) 得到的有机溶液与水混匀;
3) 除去所述步骤 2) 所得混合物中的有机溶剂, 离心分离后, 将沉淀重新 分散于水或缓冲溶液中, 得到分散于水或缓冲溶液中的所述发光纳米粒子的溶胶。
该方法的步骤 1) 中, 所述稀土配合物的浓度为 1x10— 4〜10 g/L, 优选 0.01〜3g/L; 所述基质材料的浓度为 1x10— 4〜100 g/L, 优选 0.01〜10g/L; 所 述能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选自甲醇、 乙醇、 丙酮、 乙腈、 二甲基甲酰胺和四氢呋 喃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步骤 2) 中, 所述水与所述步骤 1) 得到的有机溶液的体积比为 0.2〜 1000, 优选 0.5〜100; 具体可为 0.2-800、 0.2-200、 0.2-100、 0.5-200、 0.6- 200、 0.6-100、 0.6-50、 1-200、 1-100、 1-50 3-200、 3-100、 3-5、 3-4、 4- 200、 4-100、 4-5;
步骤 3) 中, 所述除去所述步骤 2) 所得混合物中的有机溶剂的步骤中, 温 度为 4〜100°C, 优选 4〜80°C; 所述缓冲溶液选自磷酸盐缓冲溶液、 Tris-HCl 缓冲溶液和碳酸盐缓冲溶液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制备发光纳米粒子的方法为共沉淀包裹法, 即将稀土配合物、 高分子化 合物溶解于能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 将其加入水中, 形成包有稀土配合物发光染 料的所述基质材料的纳米粒子。 通过调变稀土配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的比例以及 有机溶剂可以很方便地对发光纳米粒子中稀土配合物含量、 颗粒尺寸等参数进行 调控。 而发光纳米粒子表面羧基的含量可以通过改变高分子化合物组成控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胶体溶液, 该溶液是将前述本发明提供的发光纳米粒子 分散于水或缓冲溶液中而形成的。
该胶体溶液中, 所述缓冲溶液选自磷酸盐缓冲溶液、 Tris-HCl 缓冲溶液和 碳酸盐缓冲溶液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发光纳米粒子及由上述发光纳米粒子分散于水或缓冲溶液 中形成的胶体溶液在制备纳米发光生物探针或生物成像发光标记物中的应用, 也 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研制以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激发高效发光稀土配合物发光染料 (例如, 式 IV、 V、 VI 所示的稀土配合物发光染料) 为基础的, 能在水溶液中稳定分散且表面含 有易与生物分子键合的羧基的发光纳米粒子必须解决制备过程中所述稀土配合物 易被破坏而失去其发光特性的问题。 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可见光和近红外 光激发高效发光稀土配合物发光染料 (例如, 式 IV、 V、 VI所示的稀土配合物发 光染料) 的稀土离子与配体的配位作用较弱, 许多含有胺基, 羧基或硅羟基等基 团的化合物 (如乙酸, 正丁胺, 硅酸钠等) 易与其反应, 使配合物失去长波敏化 发光的性能。 本发明人发现接于含有疏水侧基的高分子化合物之碳氢链上的羧基 与式 IV、 V、 VI等具有优异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激发发光性能的稀土配合物作用很 弱, 将其混合溶液加入水中即可生成具有优异可见光和近红外双光子激发发光性 能和分散稳定性优良的发光纳米粒子(王远等, Chem. Eur. J. 2010, 16, 8647-8651)。 导致这一出乎意料的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所述高分子化合物之疏水侧 基和碳氢主链造成了较强的位阻效应, 使接于此类高分子化合物上的羧基在实验 条件下难以与上述稀土配合物作用使之分解而失去其光学特性。 将所述高分子化 合物与所述稀土配合物溶于能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形成溶液, 在搅拌下将此溶液 加入水中时, 不溶于水的高分子化合物和稀土配合物发生自组装, 聚合物的强疏 水部分和疏水稀土配合物倾向于远离水, 而聚合物中部分羧基则倾向暴露于表面 并电离为羧酸根, 使纳米粒子表面荷负电。 由于粒子尺寸较小且表面荷负电, 因 此本发明提供的发光纳米粒子在水和许多缓冲溶液中均具有很高的分散稳定性。 由于所述稀土配合物分散于聚合物的强疏水部分构成的介质中, 因此本发明提供 的发光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长波光激发发光性能和耐光稳定性。
上述原理使得本发明纳米粒子的基质材料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较宽的选择范围, 对高分子化合物碳氢链上的疏水侧基进行简单的代换, 并不超出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类作为制备发光纳米粒子的原料的、 具有优异光致发光性 能的新型稀土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式 I )
本发明提供的作为制备发光纳米粒子的原料的稀土配合物的结构通式如式 I 所示, 所述式 I结构通式中, 和 均选自碳原子数为 1至 4的烷基中的任意一 种基团, 优选均为乙基。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上述铕离子配合物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将式 I I 结构 通式所示化合 离子配合物。
(式 I I ) (式 I I I ) 所述式 I I结构通式中, !^和 均选自碳原子数为 1至 4的烷基中的任意一 种基团。
该方法中, 所述式 I I 结构通式所示化合物与式 I I I 结构通式所示化合物的 摩尔比为 1 : 1; 所述反应中, 温度为 -10〜100°C, 优选 20-30 °C ; 所述反应是在 有机溶剂中进行的, 所述有机溶剂选自四氢呋喃、 乙醚、 苯、 甲苯、 二甲苯、 氯 仿和二氯甲烷中的至少一种。
附图说明
图 1 为实施例 1 制备的以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基质材料, 基于 EU (tta) 3dpbt 的发光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图 (动态光散射法测定, 纳米粒 子粒径分布范围为 52〜66 nm, 平均粒径 58 nm)。
图 2为实施例 1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透射电镜照片。
图 3为实施例 1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图 4为实施例 1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激发光谱 (发射波长 λ=614 nm) 。 图 5为实施例 1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发射光谱 (激发波长 λεχ=412 nm) 。 图 6为实施例 1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光稳定性 (激发波长 λεχ=412 nm, 发 射波长 λ=614 nm) 。
图 7 为实施例 2 制备的以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为基质材料, 基于
EU (tta) 3dpbt配合物的发光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图 (动态光散射法测定, 纳米粒 子尺寸范围 85〜115 nm, 平均粒径 100 nm)。
图 8为实施例 2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图 9 为实施例 2 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发光激发光谱 (发射波长 λ=614 nm)
图 10为实施例 3制备的以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基质材料, 基于 EU (nta) 3bpt的发光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图 11 为实施例 3 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激发光谱 (发射波长 λ=620 nm) c 图 12 为实施例 3 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发射光谱 (激发波长 λεχ=425 nm) c 图 13 为实施例 3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 (动态光散射法测定, 纳 米粒子粒径分布范围为 20〜26 nm, 平均粒径 22 nm)。
图 14 为实施例 5 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激发光谱 (发射波长 λ=614 nm) 。 图 15 为实施例 11 制备的以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基质材料, 基于 Nd (tta) 3dpbt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发射光谱 (激发波长 λεχ=412 nm) 。
图 16 为实施例 12制备的以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基质材料, 基于 Yb (tta) 3dpbt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发射光谱 (激发波长 λεχ=412 nm) 。
图 17 为实施例 13 制备的以丙烯酸 -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基质材料, 基于 Eu (tta) 3_3H20的发光纳米粒子的激发光谱 (发射波长 λ= 614 nm) 。
图 18为实施例 16中发光强度随检测物中人 IgG浓度变化图, 发光生物探针 为发光纳米粒子标记的羊抗人 IgG。
图 19为实施例 16中发光强度随检测物中人 IgG浓度变化图, 发光生物探针 为商购 FITC标记的羊抗人 IgG。
图 20为实施例 17中对宫颈癌细胞 Hela的发光成像图, A为明场成像图, B 为发光成像图 (激发波长 λεχ = 405 nm) 。
图 21为实施例 18制备的 Eu (nta) 3bpt甲苯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图 22 为实施例 18 制备的 EU (nta) 3bpt 甲苯溶液的激发光谱 (发射波长 λ ,=620 nm) 。
图 23 为实施例 18 制备的 EU (nta) 3bpt 甲苯溶液的发射光谱 (激发波长 λ=412 nm) 。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现给出若干实施例, 但本发明所涉及的内容并不 仅仅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实 施例中所用试剂均可商购获得。
实施例 1、 以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基质材料的基于 Eu (tta) 3dpbt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制备
取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数均分子量为 50, 000, 羧基基团质 量分数: 1. 0 %) 和 Eu (tta) 3dpbt (结构如式 VI I 所示) 溶解于丙酮中, 制成 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浓度为 1 g/L, Eu (tta) 3dpbt浓度为 0. 1 g /L 的 丙酮溶液。 在搅拌下, 将 20 mL上述溶液滴加入 80 mL水中, 继续搅拌 10 min, 得到混合物。 将该混合物于 30 °C下蒸发除去丙酮, 离心分离, 离心转速为 25000 rpm ( 50000G ) , 将所得沉淀重新分散于纯水中, 制得所述表面含羧基的发光纳 米粒子的溶胶。
如图 1所示, 动态光散射测试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 为 58 nm, 粒径分布范围 52〜66 nm。 发光纳米粒子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如图 2 所示, 此类发光纳米粒子呈球形, 电镜照片中纳米粒子粒径分布和动态光散射测 试结果相吻合。
图 3 为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溶胶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由图中可以看到, 发光纳米粒子在可见区的吸收峰位于 412 nm, 发光纳米粒子对可见光的散射强 度较弱。 发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可见光激发 发光性能,其可见区激发峰位于 412 nm,尾部延展到 470 nm。 发光纳米粒子的激 发光谱 (λ=614 nm)如图 4 所示, 其发射光谱(λ=412 nm)如图 5 所示。 以 4- dicyanome thy lene-2-me thy 1-6-p-dime thy 1 amino styrl-4H-pyran (简禾尔 DCM) 的正丙醇溶液为参考物(荧光量子产率 Φ = 0. 57), 在波长为 410 nm激发光照射 下, 测得此发光纳米粒子的荧光量子产率为 0. 30 (本发明所有实例在计算量子 产率时均未扣除吸收处的散射强度) 。 在波长为 830 nm 的近红外激光激发下, 上述发光纳米粒子可发出明亮的红光, 以染料 Rhodamine B为参考物测得其双光 子激发作用截面为 40 GM ( 1 GM = 10— 5° cm4 s photo—1 molecule—1 ) 。 上述结果 表明包埋于所制备发光纳米粒子中的稀土配合物 EU (tta) 3dpbt 结构完整, 保持 了其优异的发光特性。 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在水溶液或磷酸盐缓冲溶液 (PBS) 中具有优良的分散稳定性, 放置 3个月没有观察到沉淀。 如图 6所示, 所制备的 发光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光稳定性, 经 412 nm光照射 1 小时后, 其发光强度减 弱程度小于 10 % 。 Zeta电位测试结果表明, 分散于水中的所制备发光纳米粒子 的 zeta电位为负 18 mV。
该实施例中, 式 VI I 所示 Eu (tta) 3dpbt化合物是按照 Angew. Chem. Int. Ed. 2004, 43, 5010-5013中所述方法制备的。
实施例 2、 以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为基质的基于 EU (tta) 3dpbt 的发光 纳米粒子的制备
按照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 将实施例 1 中共聚物换为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 共聚物 (数均分子量为 100, 000, 苯乙烯基团质量分数: 40 %, 羧基基团质量分 数: 25 %) , 使该共聚物的浓度为 10 g/L, 离心转速改为 4000rpm, 制备得到以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为基质的基于 EU (tta) 3dpbt 的发光纳米粒子。 如图 7 所示, 动态光散射测试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 100 nm, 粒径分布范围为 85〜115 nm。 图 8为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溶胶的紫外-可见吸 收光谱, 由图中可以看到, 发光纳米粒子在可见区吸收峰位于 415 nm, 纳米粒 子对可见光的散射较弱。 发光纳米粒子的激发光谱 (λ=614 nm) 如图 9 所示, 激发峰位于 415 nm, 可见区激发窗口延展至 470 nm 以上, 发光发射峰形与图 5 相似。 在波长为 410 nm激发光照射下, 以 DCM的正丙醇溶液为参比物, 测得所 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荧光量子产率为 0. 31。 Zeta 电位测试结果表明, 所制备 发光纳米粒子的 zeta电位为负 28 mV。
实施例 3、 以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基质的基于 EU (nta) 3bpt 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制备
将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数均分子量: 5, 000, 羧基基团质量 分数: 10 %) 以及 Eu (nta) 3bpt (结构如式 VI I I 所示, 其制备方法见实施例 18 ) 溶解于甲醇中, 配制成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浓度为 0. 02 g/L, Eu (tta) 3bpt浓度为 2x 10— 3 g/L的甲醇溶液。 在搅拌条件下, 将 25 mL上述溶液 滴加入 75 mL水中, 继续搅拌 10 min, 得到混合物。 将该混合物于 4°C真空旋转 蒸发除去甲醇, 离心分离, 将所得沉淀重新分散于纯水中, 制得表面含羧基的发 光纳米粒子的溶胶。
图 10为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溶胶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由图中可以看到, 发光纳米粒子在可见区吸收峰位于 425 nm, 纳米粒子对可见光的散射强度较弱。 发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可见光激发发光性能, 其可见区激发峰位于 425 nm,尾部延展到 470 nm。 发光纳米粒子的激发光谱 (λΜ=614 nm)如图 11所示, 其发射光谱 (λ=425 nm)如图 12所示。 如图 13所示, 动态光散射测试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 22 nm, 粒径分 布范围 20 ηπ!〜 26 nm。 在波长为 410 nm激发光照射下, 以 DCM的丙醇溶液为参 考物测得此发光纳米粒子的荧光量子产率为 0. 30。 Zeta 电位测试结果表明, 所 制备发光纳米粒子的 zeta电位为负 21 mV, 经 415 nm光照射 0. 5小时后, 其发 光强度减弱 10%。
实施例 4、 以苯乙烯 -马来酸共聚物为基质材料的基于 EU (tta) 3dpbt 的发光 纳米粒子的制备
取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 (数均分子量为 65, 000, 羧基基团质量分数: 20 %) 和 EU (tta) 3dpbt 溶解于丙酮中, 制成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浓度为 10 g/L, Eu (tta) 3dpbt 浓度为 l g/L 的丙酮溶液。 用撞击流混合法将 60 mL 上述溶液与 40 mL水混合, 得到混合物。 将该混合物于 50 °C下旋转蒸发除去丙酮, 离心分离, 将所得沉淀重新分散于纯水中, 制得所述表面含羧基的发光纳米粒子的水溶胶。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 7 nm, 粒径分布范围 3〜10 nm。 发光纳米粒子的激发光谱(λ=614 nm)如图 14 所示, 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可见区激发峰位于 408 nm,尾部延展到 460 nm, 纳米粒 子的发射光谱发射峰形同图 5 所示。 以 DCM 的正丙醇溶液为参考物, 在波长为 410 nm 激发光照射下, 测得此发光纳米粒子的荧光量子产率为 0. 15。 所制备的 发光纳米粒子在水溶液或磷酸盐缓冲溶液 (PBS)中具有优良的分散稳定性。 Zeta 电位测试结果表明, 分散于水中的所制备发光纳米粒子的 zeta 电位为负 30 mV。
实施例 5、 以苯乙烯-马来酸异丁基酯 -马来酸共聚物为基质材料的基于 Eu (tta) 3dpbt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制备 将苯乙烯 -马来酸异丁基酯-马来酸共聚物 (数均分子量为 10, 000, 羧基基 团质量分数: 18 %) 和 Eu(tta)3dpbt溶解于 50ml丙酮,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 5ml 水, 制成苯乙烯 -马来酸异丁基酯-马来酸共聚物浓度为 10 g/L, Eu(tta)3dpbt 浓度为 l g/L的混合物。 于 10°C下旋转蒸发除去丙酮, 离心分离, 将所得沉淀重 新分散于纯水中, 制得所述表面含羧基的发光纳米粒子的溶胶。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 125 nm, 粒径分布范围 100〜140 nm。 发光纳米粒子的激发光谱(λ=614 nm)峰形同 图 14所示, 纳米粒子的发射光谱发射峰形同图 5所示。 以 DCM的正丙醇溶液为 参考物, 在波长为 410 nm 激发光照射下, 测得此发光纳米粒子的荧光量子产率 为 0.13。 Zeta电位测试结果表明, 分散于水中的所制备发光纳米粒子的 zeta电 位为负 26 mV。
实施例 6、 以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为基质的基于 Eu(fod)3dpbt 的发光 纳米粒子的制备
按照与实施例 1 完全相同的方法, 仅将共聚物和配合物替换为苯乙烯 -甲基 丙烯酸共聚物 (数均分子量为 50,000, 羧基基团质量百分数为 2 %) 和 Eu(fod)3dpbt (结构如式 IX所示) 溶于丙酮中, 配制成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 物浓度为 25g/L, Eu(fod)3dpbt浓度为 0.5 g /L, 得到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 聚物为基质的基于 Eu(fod)3dpbt的发光纳米粒子。
动态光散射测试结果表明, 制备所得发光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 145 nm。 在波长为 410 nm激发光照射下, 以 DCM的丙醇溶液为参考物, 测得此发光纳米 粒子的荧光量子产率为 0.25。 Zeta电位测试结果表明, 该发光纳米粒子的 zeta 电位为负 15 mV。
该实施例中, 式 IX所示 Eu(fod)3dpbt化合物是按照下述方法制备得到的: 取 Eu(fod)3化合物 0.05 mmol 溶解在 30 mL 的四氢呋喃中制得溶液 D, 取 dpbt配体化合物 0.05 mmol溶解于 30 mL四氢呋喃中制得溶液 E, 将溶液 D逐 滴加入溶液 E 中。 25°C搅拌 1 h, 减压蒸干溶剂, 得结构如式 IX的橙黄色固体 72.7 mg。 其中, 配体混合物 dpbt 按照 Angew. Chem. Int. Ed. 2004, 43, 5010-5013中所述方法制备得到。
质谱 (MALDI-TOF MS) 分析测得分子离子峰 M/Z =1454; 元素分析 (质量百 分含量) : C, 43.66 % ( 43.78 %) ; H, 4.38 % ( 4.02 %) ; N, 7.43 % (7.71 %) , 括号中为理论值; 核磁共振谱表征证明产物为式 IX所示配合物。
实施例 7、 以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 物的混合物为基质的基于 EU(nta)3bpt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制备
取 0.1 g 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数均分子量为 50, 000, 羧基 的质量百分数为 3%) , 0.05 g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数均分子量为 20,000, 羧基质量百分数为 5%) , 0.1 g Eu (nta)3bpt (结构如式 VIII 所示) 溶于 10 ml丙酮, 在搅拌和超声作用下将上述溶液加入 90 ml水中, 按实施例 1 中所述步骤进行制备, 得到以上述两种共聚物之混合物为基质的基于 Eu (nta)3bpt的发光纳米粒子。
动态光散射测试结果表明, 制备所得发光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 75 nm。 发 光光谱测试表明, 其发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分别与图 11和图 12相似, 以 DCM 的丙醇溶液为参比, 测得此发光纳米粒子的荧光量子产率为 0.30。 发光纳米粒 子经 415 讓光照射 1小时后, 其发光强度减弱 10 % 。
实施例 8、 以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基质材料的基于 Eu(fod)3dpbt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制备
将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数均分子量为 3, 000, 羧基基团质 量百分数为 15 %) 和 Eu(fod)3dpbt (结构如式 IX所示) 溶解于乙腈中, 配制成 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浓度为 1.0x10— 3 g/L, Eu(fod)3dpbt 浓度为 2.0x10— 4 g /L 的乙腈溶液。 在超声条件下, 将 1 mL上述溶液滴加入 100 mL水 中, 继续超声 10 min, 得到混合物。 将该混合物于 80°C处理除去乙腈, 离心分 离, 将所得沉淀重新分散于磷酸盐缓冲溶液中, 制得表面含羧基的发光纳米粒子 的溶胶, 其中发光纳米粒子即为以甲基丙烯酸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基质材 料的基于 Eu(fod)3dpbt的发光纳米粒子。
动态光散射测试结果表明, 制备所得发光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 12 nm。 以 DCM 的丙醇溶液为参考物, 在波长为 410 nm 激发光照射下, 测得此发光纳米粒 子的荧光量子产率为 0.27。 Zeta 电位测试结果表明, 所制备发光纳米粒子的 zeta电位为负 20 mV。
、 、 、
、- "( i ? \. (式 IX) 实施例 9: 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嵌段共聚物为基质材料的基于 EU(nta)3bpt 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制备
将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嵌段共聚物 (数均分子量为 50, 000, 羧基基团质量百 分数为 0.5 %) 和实施例 3制备的 Eu(nta)3bpt (结构如式 VIII所示) 溶解于四 氢呋喃中, 配制成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嵌段共聚物浓度为 50 g/L, Eu(nta)3bpt 浓度为 lg /L的四氢呋喃溶液。 在超声条件下, 将 10 mL上述溶液滴加入 50 mL 水中, 继续超声 10 min, 得到混合物。 将该混合物于 15°C旋转蒸发除去四氢呋 喃, 离心分离, 将所得沉淀重新分散于 Tris-HCl (pH=8) 缓冲溶液中, 制得表 面含羧基的发光纳米粒子的溶胶, 其中发光纳米粒子即为以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 嵌段共聚物为基质材料的基于 EU(nta)3bpt的发光纳米粒子。 动态光散射测试结果表明, 制备所得发光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 180 nm。 发光光谱表面, 发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峰形分别与图 11和图 12光谱峰形相似, 以 DCM的丙醇溶液为参考物, 在波长为 410 nm激发光照射下, 测得此发光纳米 粒子的荧光量子产率为 0. 30。
实施例 10 : 以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基质材料的基于 Eu (tta) 3dpbt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制备
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数均分子量: 10, 000, 羧基基团质量 分数: 5 %) 以及 EU (tta) 3dpbt 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中, 配制成甲基丙烯酸-甲 基丙烯酸酯共聚物浓度为 0. 2 g/L, Eu (tta) 3dpbt浓度为 0. 02 g /L的二甲基甲 酰胺溶液。 在磁力搅拌条件下, 将 10 mL上述溶液滴加入 10 mL水中, 继续搅拌 15 min, 得到混合物。 于 100 °C加热回流 40 分钟, 离心分离, 将所得沉淀重新 分散于去离子水中, 制得表面含羧基的发光纳米粒子的溶胶, 其中, 发光纳米粒 子即为以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基质材料的基于 EU (tta) 3dpbt 的 发光纳米粒子。
动态光散射测试结果表明, 制备所得发光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 40 nm。 发 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 其可见区的激发峰位于 412 nm, 以 DCM 的丙醇溶液为参 考物, 在波长为 410 nm 激发光照射下, 测得此发光纳米粒子的荧光量子产率为 0. 31。
实施例 11 : 以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基质材料的基于 Nd (tta) 3dpbt的发光
将实施例 10中的 (tta) 3dpbt浓 度为 1 x 10— 4 g /L, 其他制备步骤与实施例 10 完全相同, 得到以甲基丙烯酸-甲 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基质材料的基于 Nd (tta) 3dpbt的发光纳米粒子。
动态光散射测试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 45 nm。 其 发光发射光谱如图 15所示, 主发射峰位于近红外区, 波长为 1064 nm, Zeta 电 位测试结果表明, 所制备发光纳米粒子的 zeta电位为负 24 mV。
该实施例中, 化合物 Nd (tta) 3dpbt (结构式如式 X所示) 是按照下述方法 制备得到的:
在搅拌条件下, 将 1. 0 mmol 的 Nd (Ν03) 3·6Η20 溶于 15 ml 乙醇, 得到 •6H20的乙醇溶液, 将该溶液逐滴加入到 15 ml 含 3. 0 mmol噻吩甲酰三 氟丙酮的乙醇溶液中, 室温搅拌, 同时加入适量氨水, 调节 pH至 7.0。 在 80-85°C 下加热反应 3 h, 冷却至室温。 旋干乙醇, 得到淡蓝色固体, 用水反复洗涤此固 体后, 加入 10 ml苯, 使固体溶解, 用无水氯化钙干燥。 滤除氯化钙, 旋转蒸干 溶剂, 得到蓝色油状物, 加入 10 ml石油醚, 加热溶解, 滤除不溶物后, 旋干石 油醚, 真空干燥得到蓝色粉末状产物 Nd(tta)3_2H20 。
取 Nd(tta)3_2H20化合物 0.05 mmol溶解在 30 mL的四氢呋喃中制得溶液 B, 取 dpbt配体化合物 0.05 mmol溶解于 30 mL四氢呋喃中制得溶液 C, 将溶液 B 逐滴加入溶液 C 中。 25°C搅拌 1 h, 减压蒸干溶剂, 得橙黄色固体 Nd (tta)3dpbt0 其中, 所述 dpbt配体化合物是按照 Angew. Chem. Int. Ed. 2004, 43, 5010-5013中所述方法制备而得。
质谱 (ESI-MS) 表征测得 [M+ Na]+ = 1247.3; 元素分析 (质量百分含量) : C, 46.18 % (46.11 %) ; H, 3.62 % (3.29 %) ; N, 8.99 % (9.15 %) , 括号 中为理论值; 核磁共振谱表征证明产物为 Nd (tta)3dpbt配合物。
实施例 12: 以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基质材料的基于 Yb(tta)3dpbt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制备
将实施例 10中的 Eu(tta)3dpbt换成 Yb(tta)3dpbt, 其他操作步骤同实施例 10, 得到以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基质材料的基于 Yb(tta)3dpbt 的发光纳米粒子。
动态光散射测试结果表明, 制备所得发光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 35 nm。 其 可见区的激发峰位于 412 nm,发光发射光谱如图 16 所示, 主发射峰位于近红外 区, 发射波长分别为 977 nm和 1024 nm。 Zeta 电位测试结果表明, 所制备发光 纳米粒子的 zeta电位为负 18 mV。
该实施例中, 配合物 Yb(tta)3dpbt 是按照实施例 11 中所述步骤, 将 Ν(1(Ν03)3·6Η20换为 ΥΜΝ03)3·6Η20合成得到的, 其结构如式 XI所示。
质谱(ESI-MS)表征测得 [Μ+ Na]+ = 1276.1; 元素分析 (质量百分含量) :
C, 44.31 % (45.05 %) ; H, 3.38 % (3.22 %) ; N, 9.47 % (8.94 %) , 括号 中为理论值; 核磁共 证 上述方法所得产物为 Yb(tta)3dpbt。
(式 XI)
实施例 13: 以丙烯酸-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基质材料的基于 EU(tta 3H20 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制备 丙烯酸 -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数均分子量: 15, 000, 羧基基团质量百分数为 5 %) 以及 Eu(tta)3'3H20 (购于 ACR0S 公司) 溶解于丙酮中, 配制成丙烯酸-丙 烯酸酯共聚物浓度为 5 g/L, Eu(tta)3-3H20浓度为 5 g /L 的丙酮溶液。 在磁力 搅拌条件下, 用微量注射器将 500微升上述溶液注射加入 100 mL水中, 继续搅 拌 10 min。 将该溶胶于 40°C处理除去丙酮, 离心分离, 将所得沉淀重新分散于 去离子水中, 制得表面含羧基的发光纳米粒子的溶胶, 其中, 所述发光纳米粒子 即为以丙烯酸-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基质材料的基于 EU(tta 3H20的发光纳米粒 子。
动态光散射测试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 30 nm。 发 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 此溶胶中发光纳米粒子激发峰值位于 377 nm, 发射峰值 位于 614 nm, 荧光量子产率为 0.35。 图 17为该实验制备发光纳米粒子的激发光 谱, 此类发光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紫外光激发发光性能。
实施例 14: 以马来酸单丁酯与甲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为基质材料的基于 Eu(tta)3bpt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制备
将马来酸单丁酯与甲基乙烯基醚的聚合物 (数均分子量: 8, 000, 羧基基团 质量分数: 0.5 %) 和 EU(tta)3bpt 溶解于乙腈中, 配制成马来酸单丁酯与甲基 乙烯基醚的共聚物浓度为 5 g/L, Eu(tta)3bpt浓度为 0.01 g/L 的乙腈溶液。 在 超声条件下, 用注射器将 1 mL 上述溶液注射加入 100 mL 水中, 继续超声 10 min。 于 80°C旋转蒸发除去乙腈, 离心分离, 将所得沉淀重新分散于磷酸盐缓冲 溶液中, 制得表面含羧基的发光纳米粒子的溶胶, 其中, 所述发光纳米粒子即为 以马来酸单丁酯与甲基乙烯基醚的聚合物为基质材料的基于 EU(tta)3bpt 的发光 纳米粒子。
动态光散射测试结果表明, 制备所得发光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 80 nm。 发 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 上述制备的纳米粒子具有优良的可见光激发发光性能,其 可见区的激发峰位于 425 nm。 以 DCM的丙醇溶液为参考物, 在波长为 410 nm激 发光照射下, 测得此发光纳米粒子的荧光量子产率为 0.24。
实施例 15、 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为基质材料的基于 Yb(tta)3dpbt的发 光纳米粒子的制备
将实施例 4 中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换为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数均分子 量为 1900, 羧基基团质量分数: 12 %) , 把配合物 Eu(tta)3dpbt 换为 Yb(tta)3dpbt, 其它条件同实施例 4。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 26 nm, 粒径分布范围 16〜40 nm。 发光纳米粒子的激发光谱(λ=614 nm)峰形同图 14所 示, 纳米粒子的发射光谱发射峰形同图 16所示。 Zeta 电位测试结果表明, 分散 于水中的所制备发光纳米粒子的 zeta电位为负 22 mV。
实施例 16: 纳米发光生物探针 (发光纳米粒子标记山羊抗人 IgG) 的合成及 其效果验证 以实施例 2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为标记粒子标记山羊抗人 IgG, 以固相夹 层发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人 IgG。 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取实施例 2 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溶胶 10 ml , 离心洗涤后分散于 10 ml PBS ( 10 mM) 中, 加入 0. 2 ml浓度为 10 mg/ml 的山羊抗人 IgG溶液, 0. 2 ml 浓度为 100 mg/ml 的 N- (3-dimethylaminopropyl) -N' - ethylcarbodi imide ( EDO 溶液, 0. 1 ml 浓度为 100 mg/ml 的 N-hydroxysuccinimide ( NHS ) 溶 液, 25°C 摇床温育 4. 0 h。 离心洗涤三次, 除去过量的山羊抗人 IgG、 EDC 和 NHS后将产物分散于含 1 mg/ml 牛血清蛋白(BSA)的 10 mM PBS中, 即制得检测 人 IgG的发光探针抗 IgG@LNP, 放置于 4°C下保存待用。
将山羊抗人 IgG分散于 50 mM的 pH = 9. 16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溶液中, 使其浓度为 5 g/mL。 将此溶液加入酶标板中, 每孔加入量为 100 μΐ, 酶标板在 4°C保温过夜。 倒出山羊抗人 IgG溶液后, 用 10 mM PBS-Tween-20缓冲溶液(pH = 7. 4, 含 0. 5% Tween-20 ) 清洗酶标板 3 次。 之后, 将 BSA ( 1. 0%) 的 10 mM PBS-Tween-20 缓冲溶液加入上述酶标板孔中, 每孔加入量为 100 μΐ, 将此酶标 板放在恒温混匀仪中于 25 °C保温 1. 0 h。 倒出 BSA溶液, 用 10mM PBS-Tween- 20 缓冲溶液清洗酶标板 3 次, 在不同的孔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人 IgG标准溶 液, 并于 37 °C温育 1. 0 h.。 倒出人 IgG溶液, 用 10 mM PBS-Tween-20缓冲 溶液清洗酶标板 3次。 在样品孔中加入制备的发光探针抗 IgG@LNP, 同时在对比 孔中加入商购的 FITC标记的山羊抗人 IgG, 并于 37 °C温育 1. 0 h。 最后将过量 的溶液倒出, 并用 10 mM PBS-Tween-20缓冲溶液清洗酶标板 5次。
采用多功能酶标仪测量上述酶标板各孔发光强度, 样品孔激发波长为 410 nm, 检测波长为 614 nm, 实验结果如图 18 所示, 对比孔激发波长为 485 nm, 检测波长为 525 nm, 实验结果如图 19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 所合成纳米发光探 针抗 IgG@LNP对人 IgG的发光免疫分析检测限为 10 ng/mL, 而商购的 FITC标记 的山羊抗人 IgG发光探针对人 IgG的发光免疫分析检测限为 500 ng/mL。
实施例 17: 纳米发光生物探针在宫颈癌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在实施例 3所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表面偶联叶酸, 使用所形成的生物探针与 宫颈癌细胞 Hela作用, 在发光显微镜下做 Hela细胞的发光成像。 具体方法如下 所述:
取实施例 3 所制备发光纳米粒子溶胶 10 ml , 离心分离, 将沉淀分散于 10 ml PBS 缓冲液 (10 mM) 中, 向其中加入 0. 2 ml 浓度为 100 mg/ml 的 EDC溶 液, 0. 1 ml 浓度为 100 mg/ml 的 NHS溶液, 25°C活化反应 1. 0 h, 将反应物离 心分离, 沉淀用 10 ml PBS ( 10 mM) 溶液洗涤, 重新分散于 10 ml PBS ( 10 mM) 中, 加入 0. 1 ml浓度为 10 mg/ml的叶酸溶液, 反应 4. 0 h。 将产物离心, 沉淀用 10 ml PBS ( 10 mM ) 溶液洗涤, 除去过量的叶酸后将产物分散于含 1 mg/ml BSA 的 10 mM PBS 溶液中, 即制得表面经叶酸修饰的纳米发光探针 FAiLNP, 于 4°C下保存待用。 取对数生长期的 Hela细胞, 用 0. 25%的胰蛋白酶消化后, 以 3>< 104个 /cm2的 密度接种于共聚焦培养皿中。 加入 0. 5 ml德氏改良基础培养基 (DMEM培养基) , 在含有 5 % C02的培养箱中于 37°C培养 24 h, 取出后用 10 mM PBS冲洗除去培 养基, 将发光探针 FA@LNP用 DMEM培养基稀释 10倍加入培养皿, 常温温育 2 h。 用 10 mM PBS冲洗三次, 除去培养基和过量的发光纳米粒子, 使用发光显微镜进 行 Hela细胞成像 (如图 20 ) , 明场成像图 (图 20A) 表明细胞状态良好, 探针 分子未造成细胞死亡, 说明发光探针 FA@LNP毒性较低。 发光成像图如图 20B所 示, 激发波长为 405 nm。 图 20B表明, 发光探针 FA@LNP特异性修饰于 Hela细 胞表面, 并且 FA@LNP未发生明显聚集。
实施例 18、 制备式¥111所述511 ^ 化合物
在氩气保护下, 100 mmol 二乙基苯胺与 50 mmol 三聚氯嗪在 80_90°C搅拌 8-9 h。 将反应所得溶液冷却至室温, 加入苯 30 ml , 过滤除去不溶物, 再将所 得溶液减压蒸除溶剂, 用石油醚做洗脱液, 通过硅胶柱分离, 得到产物 2- (N,N- 二乙基苯胺 -4-基) -4, 6-二氯
(式 VI I I )
在氩气保护下, 将新切的金属钾 1. 25 mmol 加入到无水四氢呋喃中; 加入 1. 75 mmol 吡唑, 加热回流 3h 产生吡唑负离子; 将反应混合物置于冰浴中, 向 其中加入 2- 二乙基苯胺 -4-基) -4, 6-二氯 -1, 3, 5-三嗪 0. 5 mmol , 室温搅 拌 lh, 然后在 80-85°C的油浴中回流反应 8-9 h。 反应液冷却后减压蒸除溶剂, 用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液做洗脱液, 通过硅胶柱分离, 所得粗产品用石油 醚和二氯甲烷的混合液重结晶, 得到黄色针状晶体产物 2- ( /^二乙基苯胺一 4 一基)一4,6-二 (吡唑一1一基) 一1,3,5-三嗪 (简称 bpt) 72 mg。
取 3mmol 4, 4, 4-三氟 -1- (2-萘酚) -1, 3-丁二酮 (nta) 溶于 15ml 无水乙醇 中, 在搅拌下加入 3ml含 1 mmol氢氧化钠的水溶液, 然后加入 5 ml含 1 mmol 六水合氯化铕的水溶液, 再向反应液中加入约 100 ml 水, 所得反应液加热到 60 !搅拌反应 4 小时。 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 过滤, 所得固体常温下真空抽空 后溶于 50 ml 无水乙醇, 热过滤, 滤液中加入 100 ml水, 所得沉淀冷冻, 过滤 所得固体真空干燥, 再用适量的正己烷洗涤固体, 收集固体于 50°C下真空干燥, 得到 0. 85 g产品 Eu (nta) 3 0。
分别取 53. 7 mg上述配合物和 20 mg bpt溶于 10 ml 四氢呋喃中, 将前者 慢慢滴加入后者中, 常温反应 2 小时, 反应液减压旋干, 加入少量无水乙醚后 再加入适量的正己烷, 待析出沉淀, 收集固体, 于 70°C下真空干燥, 得到 58 mg 产品 Eu (nta)3dpbt。
质谱(EI MS)表征测得分子离子峰 M/Z = 1182 ( M-naphen ) +; 元素分析 (质量百分含量) 结果: C, 55.83 % (56.01 %) ; H, 3.53 % (3.39 %) ; N, 8.56 % (8.57 %) , 括号中为理论值; 核磁共振谱证明产物是式 VIII 所示的化 合物。 图 21为所制备的 EU(nta)3bpt化合物甲苯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由 图中可以看到, 可见区吸收峰位于 412 nm, 相对 Eu(tta)3dpbt化合物的吸收峰 红移达 10 nm。 Eu (nta)3bpt化合物甲苯溶液的激发光谱(λ=620 nm)如图 22所 示, EU(nta)3bpt具有优异的可见光激发发光性能,其可见区激发峰位于 412 nm, 尾部延展到 460 nm。 其发射光谱(λ=410 nm)如图 23所示, Eu (nta) 3bpt化合物 中 Eu离子的 5D。→ 7F2跃迁发射峰与 Eu(tta)3dpbt化合物的不同, 说明由于配体 的改变, Eu 离子的配位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以 DCM 的正丙醇溶液为参考物, 在波长为 410 nm激发光照射下, 测得 Eu(nta)3bpt 化合物在 20 °C的荧光量子 产率为 0.52, 相对于 Eu(tta)3dpbt化合物提高了 30%。
工业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发光纳米粒子, 具有如下优点:
1、 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 本发明的发光纳米粒子具有基于稀土配合物的发 射峰窄、 Stocks 位移大、 发光寿命长的优点。 本发明发光纳米粒子在水溶液和 缓冲溶液中对激发光和发射光散射能力弱, 发光亮度高。 当使用具有可见和近红 外光激发发光性能的稀土配合物为发光染料时, 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激发下具有 很高的荧光量子产率, 例如本发明实施例 1 至 3 中制备的基于 Eu(tta)3dpbt、 Eu(fod)3dpbt或者 Eu(nta)3bpt的发光纳米粒子在可见光激发下的荧光量子产率 高于 0.3 (计算时未扣除吸收处的散射强度) , 由于所制备纳米粒子可含有较高 含量的发光稀土配合物, 因此其具有很高的可见光激发发光亮度。 本发明的一些 稀土配合物基发光纳米粒子较溶解于有机溶剂中的同种稀土配合物具有更好的长 波可见光激发发光性能, 例如, 与溶于甲苯中的 EU(tta)3dpbt 相比, 本发明的 基于 EU(tta)3dpbt 的发光纳米粒子的可见光区激发峰及激发窗口红边发生显著 红移, 其长波激发发光亮度 (Φχε) 更高。 本发明的一些发光纳米粒子同时具有 优异的双光子激发发光性能, 例如上述基于 Eu(tta)3dpbt, Eu(fod)3dpbt 或者 Eu(nta)3bpt 的发光纳米粒子在近红外激光激发下, 可发出明亮的红光, 粒子中 稀土配合物双光子激发作用截面达到 30 GM 以上 (1 GM = 10— 5° cm4 s photo—1 molecule—1)。
2、 稳定性好。 在本发明提供的发光纳米粒子中, 由于所用高分子化合物具 有两亲性, 稀土配合物发光染料分散于高分子基质材料的疏水环境中, 避免了水 分子以及水溶液中的其他成分与其作用。 本发明提供的发光纳米粒子表面含有羧 基, 使其在水溶液及一些缓冲溶液中具有很好的分散稳定性, 分散于水中的纳米 粒子表面带负电, 有利于减少生物分析中的非特异性吸附。 本发明的发光纳米粒 子同时具有很好的耐光、 热稳定性。 例如, 实施例 1、 7 制备的发光纳米粒子在 激发光 1小时照射的条件下, 其发光强度下降幅度小于 10%。
3、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简便、 可控性强, 解决了具有优良可见光和近红 外光激发发光性能性能稀土配合物的纳米包埋问题, 使其优异的发光性能在纳米 粒子中得以基本保持或进一步提高。
发光纳米粒子表面的羧基可用于生物分子的键合以制备性能优异的纳米发 光探针。 本发明提供的发光纳米粒子的优异光致发光性能使其非常适用于合成灵 敏度高、 穿透深度大、 对生物样品损伤小的纳米发光生物探针。 各种抗原、 抗体、 酶、 DNA、 RNA, 如免疫球蛋白 IgG, 甲胎蛋白 AFP等, 均可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 发光纳米粒子进行标记。 标记后获得的纳米发光生物探针可以用于生物分析, 例 如高灵敏发光免疫分析, 生物发光成像以及生物芯片等。
本发明提供的 EU(nta)3bpt等稀土配合物具有以下优点: 此类配合物不仅具 有高荧光量子产率 (0.52, 参比物为 DCM的正丙醇溶液, 20°C) , 而且其激发光 谱激发峰位于 412 nm 处, 尾部延展到 460 nm (浓度为 1.0X10— 5 M) , 而已报 道的 Eu(tta)3dpbt, Eu (nta) 3dpbt等配合物 (0. S. Wolfbeis, et al. , Anal. Chem. 2006, 78, 5094-5101; Y. Wang,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04, 43, 5010-5013) 的激发光谱激发峰位于 403 nm, 尾部延展至约 440 nm (浓度为 1.0X10 M) 。 由此可见, 本发明提供的 Eu(nta)3bpt 等配合物具有 更为突出的长波敏化铕离子发光性质。 它们在生物传感、 生化分析等方面具有重 要应用价值。

Claims (12)

  1. 权利要求
    1、 一种发光纳米粒子, 包括基质材料和分散在所述基质材料中的稀土配合 物;
    其中, 所述基质材料是由主链为碳氢链、 侧基为羧基和疏水基团构成的高分 子化合物; 所述稀土配合物发光染料为在可见光和 /或近红外光和 /或紫外光激发 下发射可见光或近红外光的稀土配合物。
  2.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发光纳米粒子,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纳米粒子 由所述基质材料和分散在所述基质材料中的稀土配合物组成。
  3.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所述的发光纳米粒子,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质材料 中, 所述疏水基团选自烷基、 苯基、 酯基和醚基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基质材料选 自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丙烯酸 -丙烯 酸酯共聚物、 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 苯乙烯 -马来酸酐共聚物、 苯乙烯-马来酸 烷基酯-马来酸共聚物、 苯乙烯-马来酸异丁基酯-马来酸共聚物、 马来酸烷基酯- 马来酸共聚物、 马来酸单丁酯与甲基乙烯基醚的聚合物和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酯- 丙烯酸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苯乙烯-甲 基丙烯酸共聚物、 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 苯乙烯 -马来酸烷基酯-马来酸共聚物、 马来酸单丁酯与甲基乙烯基醚的聚合物和苯乙烯 -马来酸异丁基酯-马来酸共聚物 中的至少一种, 更优选甲基丙烯酸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 共聚物、 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和苯乙烯 -马来酸异丁基酯-马来酸共聚物中的至 少一种;
    所述稀土配合物选自式 IV结构通式所示化合物、 式 V结构通式所示化合物 和式 VI结构通式所示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式 IV、 式 V和式 VI结构通式中, La代表铕、 镱或钕离子; 和 均选 自碳原子数为 1 至 4 的烷基中的任意一种基团, R3、 R4、 R5、 R6、 R7和 R8均选自 甲基和 H中的任意一种基团。
    4、 根据权利要求 1-3 任一所述的发光纳米粒子,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质材 料与所述稀土配合物的质量比为 1〜10,000 : 1, 优选 3〜1000: 1, 更优选 3〜 100: 1; 所述高分子化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 1, 500〜150, 000, 优选 5,000〜 100, 000, 更优选 10,000〜70,000; 所述高分子化合物中, 羧基基团占所述高分 子化合物总质量的 0. 01%〜40 %; 所述发光纳米粒子的粒径为 3〜200 纳米, 优 选 8-120 nm。
  4. 5、 一种制备权利要求 1-4任一所述发光纳米粒子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1 ) 将所述稀土配合物和所述基质材料溶于能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中, 得到 所述稀土配合物和所述基质材料的有机溶液;
    2 ) 将所述步骤 1 ) 得到的有机溶液与水混匀;
    3 ) 除去所述步骤 2 ) 所得混合物中的有机溶剂, 离心分离后, 将沉淀重新 分散于水或缓冲溶液中, 得到分散于水或缓冲溶液中的权利要求 1-4中任一所述 的发光纳米粒子的溶胶。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1 ) 中, 所述稀土 配合物的浓度为 1 x 10— 4〜10 g/L, 优选 0. 01〜3 g/L; 所述基质材料的浓度为 1 x 10— 4〜100 g/L, 优选 0. 01〜10 g/L; 所述能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选自甲醇、 乙醇、 丙酮、 乙腈、 二甲基甲酰胺和四氢呋喃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步骤 2 ) 中, 所述水的体积与所述步骤 1 ) 得到的有机溶液的体积比为 0. 2〜1000, 优选 0. 5〜100;
    所述步骤 3 ) 中, 所述除去所述步骤 2 ) 所得混合物中的有机溶剂的步骤中, 温度为 4〜100°C, 优选 4〜80°C ; 所述缓冲溶液选自磷酸盐缓冲溶液、 Tris-HCl 缓冲溶液和碳酸盐缓冲溶液中的至少一种。
  5. 7、 权利要求 1-4 任一所述发光纳米粒子在制备纳米发光生物探针或生物成 像发光标记物中的应用。
  6. 8、 权利要求 1-4 任一所述发光纳米粒子分散于水或缓冲溶液中形成的胶体 溶液。
  7. 9、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胶体溶液, 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溶液选自磷酸 盐缓冲溶液、 Tris-HCl缓冲溶液和碳酸盐缓冲溶液中的至少一种。
  8. 10、 权利要求 8或 9任一所述胶体溶液在制备纳米发光生物探针或生物成像 发光标记物中的应用。
  9. 11、 式 I结构通式所示铕离子配合物,
    所述式 I结构通式中, !^和 均选自碳原子数为 1至 4的烷基中的任意一种
    (式 I)
  10.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配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式 I 结构通式中, !^和 均为乙基。
  11. 13、 一种制备权利要求 11或 12所述铕离子配合物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将式 Π 结构通式所示化合物与式 III 结构通式所示化合物反应, 得到权利要求 11或 12所述铕离子配合物,
    、Ν'·
    /、Ν 、入 hT
    (式 II) (式 III) 所述式 II结构通式中, !^和 均选自碳原子数为 1至 4的烷基中的任意一 种基团。
  12. 14、 根据权利要求 1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式 II结构通式所示化 合物与式 ΠΙ 结构通式所示化合物的摩尔比为 1: 1; 所述反应中, 温度为 _10〜 100°C, 优选 20-30°C; 所述反应是在有机溶剂中进行的, 所述有机溶剂选自四 氢呋喃、 乙醚、 苯、 甲苯、 二甲苯、 氯仿和二氯甲烷中的至少一种。
CN201180006521.2A 2010-01-22 2011-01-19 光致发光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ctive CN1027252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80006521.2A CN102725299B (zh) 2010-01-22 2011-01-19 光致发光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000903 2010-01-22
CN2010101000903A CN102134253B (zh) 2010-01-22 2010-01-22 光致发光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01010100090.3 2010-01-22
CN201180006521.2A CN102725299B (zh) 2010-01-22 2011-01-19 光致发光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CT/CN2011/000082 WO2011088744A1 (zh) 2010-01-22 2011-01-19 光致发光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5299A true CN102725299A (zh) 2012-10-10
CN102725299B CN102725299B (zh) 2015-06-10

Family

ID=4429419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0009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34253B (zh) 2010-01-22 2010-01-22 光致发光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01180006521.2A Active CN102725299B (zh) 2010-01-22 2011-01-19 光致发光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0009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34253B (zh) 2010-01-22 2010-01-22 光致发光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11864A1 (zh)
EP (1) EP2527346A4 (zh)
CN (2) CN102134253B (zh)
WO (1) WO20110887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27889B (zh) * 2011-11-29 2016-01-13 北京大学 制备功能纳米粒子的减压诱导微射流混合法及其应用
CN105324667B (zh) * 2013-06-19 2018-08-24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生物体分子染色用的荧光纳米粒子及其制造方法
JP2017512880A (ja) * 2014-04-10 2017-05-25 ウェイク フォレスト ユニバーシティ 複合ポリドットおよびその用途
WO2015174933A1 (en) * 2014-05-14 2015-11-19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Detection of acrylic acid
CN105973472B (zh) * 2015-03-12 2019-02-22 北京大学 一种近红外荧光温度传感方法和材料
CN105037662B (zh) * 2015-06-30 2017-12-05 陕西师范大学 一种光固化制备铕键合型荧光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
CN104962021A (zh) * 2015-07-14 2015-10-07 苏州科淼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夜光复合材料
CN105440230B (zh) * 2016-01-06 2017-10-13 青岛大学 一种有机稀土固体胶束及其制备方法和提高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方法
CN105778642B (zh) * 2016-03-15 2017-12-26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水溶液中荧光稳定的稀土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方法
US10527627B2 (en) * 2016-10-17 2020-01-07 New Life Medicine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Urinary polyamines as prostate cancer detection biomarkers
CN107064007B (zh) * 2017-06-27 2024-04-02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时间分辨荧光酶标分析仪测试标准板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EP3733782A4 (en) * 2017-12-28 2021-09-22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METAL COMPLEX PARTICLES AND IMMUNOLOGICAL ASSAY REAGENT USING THESE LATEST
CN108586505B (zh) * 2018-07-03 2020-12-04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基于两个不同第一配体的铕配合物红光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0075767B (zh) * 2019-04-18 2021-08-27 天津大学 长余辉水凝胶及制备方法
CN111187256B (zh) * 2020-02-24 2021-01-01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三嗪三吡唑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480426B (zh) * 2020-12-09 2021-12-03 平顶山学院 一种用于铜离子和pH检测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5112730B (zh) * 2022-07-14 2024-05-24 山东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镧系金属配合物发光体的适配体传感器制备方法
CN115791727B (zh) * 2022-11-26 2024-08-06 吉林大学 脂溶性荧光探针在神经元死亡检测中的应用和检测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1255A (zh) * 2003-01-28 2003-07-23 南京师范大学 纳米发光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BRPI0404073A (pt) * 2004-06-29 2006-02-21 Petrus D Amorim Santa Oliveira nanosonda de resposta imunológica
WO2009108947A2 (en) * 2008-02-28 2009-09-03 The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maging dendrimer nanoprobes and uses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5857A (ja) * 1995-06-29 1997-01-17 Hitachi Chem Co Ltd 着色画像形成材料、これを用いた感光液、感光性エレメント及び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法
CN1278534A (zh) * 2000-06-13 2001-01-03 复旦大学 荧光标记的高分子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298807C (zh) 2002-11-01 2007-02-07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功能性纳米稀土荧光微粒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304523C (zh) 2005-11-30 2007-03-14 东南大学 基于荧光能量转移原理发光的稀土纳米粒子及制备方法
DE102005062027A1 (de) * 2005-12-22 2007-06-28 Basf Ag Wässrige Dispersionen von Polymeren, die einen Fluoreszenzfarbstoff enthalten,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zum Markieren von Materialien
CN1966534A (zh) 2006-10-25 2007-05-23 东华大学 无机-有机核壳式稀土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99038B (zh) * 2009-05-31 2013-07-31 北京大学 近红外发光离子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1255A (zh) * 2003-01-28 2003-07-23 南京师范大学 纳米发光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BRPI0404073A (pt) * 2004-06-29 2006-02-21 Petrus D Amorim Santa Oliveira nanosonda de resposta imunológica
WO2009108947A2 (en) * 2008-02-28 2009-09-03 The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maging dendrimer nanoprobes and uses thereof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ERGEY M. BORISOV ET AL.: "Temperature-Sensitive Europium(III) Probes and their use for simultaneous luminescent sensing of temperature and oxygen", 《ANALYTICAL CHEMISTRY》, vol. 78, no. 14, 15 July 2005 (2005-07-15), pages 5094 - 5101, XP055063408, DOI: doi:10.1021/ac060311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34253B (zh) 2013-12-11
CN102725299B (zh) 2015-06-10
CN102134253A (zh) 2011-07-27
WO2011088744A1 (zh) 2011-07-28
US20130011864A1 (en) 2013-01-10
EP2527346A4 (en) 2013-07-10
EP2527346A1 (en) 2012-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5299A (zh) 光致发光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1701151B (zh) 荧光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Yuan et al. Lanthanide-based luminescence probes and time-resolved luminescence bioassays
Wang et al. NIR-responsive silica-coated NaYbF4: Er/Tm/Ho upconversion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s with tunable emission col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immunolabeling and fluorescent imaging of cancer cells
Sharma et al. Nanoparticles for bioimaging
CN101486903B (zh) 一种基于吡啶二羧酸的稀土发光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CN101974326B (zh) 一种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方法
Xu et al. Fluorescent detection of emerging virus based on nanoparticles: From synthesis to application
Deng et al. Preparation of Near‐Ir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s for fluorescence‐anisotropy‐based immunoagglutination assay in whole blood
Ha et al. New method to prepare very stable and biocompatible fluorescent silica nanoparticles
CN107356570B (zh) 一种固态上转换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US9201010B2 (en) Fluorescent organic nanoparticles
CN109187473A (zh) 基于上转换纳米材料和四甲基罗丹明的荧光能量共振转移用于外泌体的检测
CN109313135A (zh) 用于癌细胞成像的聚集诱导发光体
Dosev et al. Inorganic lanthanide nanophosphors in biotechnology
WO2021109057A1 (zh) 长余辉发光有机微球、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ang et al. Rational modulati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bioimaging applications for organic NIR‐II fluorophores
WO2005023961A1 (ja) 新規蛍光性微粒子
Faure et al. Functionalization of luminescent aminated particles for facile bioconjugation
CN114854032B (zh) 一种水溶性镧系aie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
CN103897698B (zh) 磁性组分可切换的磁性上转换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298807C (zh) 一种功能性纳米稀土荧光微粒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14675026B (zh) 一种溶解增强长余辉发光检测方法
CN109054823A (zh) 碳量子点及基于碳量子点的成像剂和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
JP2008502681A (ja) 蛍光標識としての置換アザポルフィ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29

Address after: 102699 floor 2, building 4, yard 8, Haixin Road,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nano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871, Peking University, 5 the Summer Palace Road,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