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73658A - 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 - Google Patents
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73658A CN102673658A CN2012101781926A CN201210178192A CN102673658A CN 102673658 A CN102673658 A CN 102673658A CN 2012101781926 A CN2012101781926 A CN 2012101781926A CN 201210178192 A CN201210178192 A CN 201210178192A CN 102673658 A CN102673658 A CN 10267365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ot
- connecting rod
- revolute pair
- servomotor
- driving le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包括后备箱翻转机构、后备箱左侧面举升机构、后备箱右侧面举升机构、后备箱底面平移机构和后备箱底面翻转机构。该机构具有变胞功能,能够按不同阶段的工作需要改变其拓扑结构,方便实现由两厢转换成三厢的转变,使汽车既有两厢车方便灵活,又有三厢车装载空间大的优点,且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胞机构领域,特别是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是一种现代交通工具,主要用于载运人员或货物。微型汽车产品具有燃料消耗少、价格便宜、使用费用低、占地面积小、适应性广等特点,被广泛使用。而现代的微型汽车的后备箱在出厂时即已定型,即出厂时就分两厢车、三厢车,其空间结构无法根据不同的使用状态而转换。两厢车和三厢车各有不同的优点,两厢车没有后备箱,具有驾驶灵活停车方便,在拥挤的街道上和狭窄的车位上具有很大灵活性,水滴形状风阻最小等优点;三厢车具有外观比较体面,车内空间优于轴距相同的两厢车,行李空间比较大等优点。变胞机构是国际机构学界发现的一类新型机构,该类机构具有多功能阶段变化的特征,能在不同的状态下改变机构有效杆件的数目,从而自动组合出新的拓扑结构来适应不同阶段的功能要求。目前能应用于工程实际的变胞机构还很少,更未见到过应用于汽车两厢三厢转换的变胞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该机构能根据不同的使用状态方便地转换后备箱,能克服两厢车行李空间小,不便于装载,三厢车不灵活,不便于停车等问题,方便地实现汽车两厢车和三厢车之间的转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机构由后备箱翻转机构、后备箱左侧面举升机构、后备箱右侧面举升机构、后备箱底面平移机构以及后备箱底面翻转机构组成,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为:
所述后备箱翻转机构由车体、后备箱底面、第一伺服电机组成,后备箱底面一端通过第一转动副与固结在车体的第一伺服电机连接,后备箱底面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副与车体连接,在第一伺服电机的驱动下实现后备箱整个机构的转动。
所述后备箱左侧面举升机构由后备箱底面、第一主动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后备箱左侧面、后备箱第一顶面、第二伺服电机组成,第一主动杆一端通过第三转动副与固结在后备箱底面的第二伺服电机连接,第一主动杆另一端通过第四转动副与后备箱左侧面连接,第一连杆一端通过第五转动副与后备箱底面连接,第一连杆中间通过第六转动副与后备箱左侧面连接,第一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七转动副与第二连杆一端连接,第二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八转动副与后备箱第一顶面连接,后备箱第一顶面一端通过第九转动副与后备箱左侧面一端连接,第三连杆一端通过第十转动副与后备箱底面连接,第三连杆中间通过第十一转动副与后备箱左侧面连接,第三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二转动副与第四连杆一端连接,第四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三转动副与后备箱第一顶面连接,后备箱第一顶面一端通过第十四转动副与后备箱左侧面一端连接,在第二伺服电机的驱动下实现后备箱左侧面和后备箱第一顶面的运动。
所述后备箱右侧面举升机构由后备箱底面、第二主动杆、第五连杆、第六连杆、第七连杆、第八连杆、后备箱右侧面、后备箱第二顶面、第三伺服电机组成,第二主动杆一端通过第十五转动副与固结在后备箱底面的第三伺服电机连接,第二主动杆另一端通过第十六转动副与后备箱右侧面连接,第五连杆一端通过第十七转动副与后备箱底面连接,第五连杆中间通过第十八转动副与后备箱右侧面连接,第五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九转动副与第六连杆一端连接,第六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二十转动副与后备箱第二顶面连接,后备箱第二顶面一端通过第二十一转动副与后备箱右侧面一端连接,第七连杆一端通过第二十二转动副与后备箱底面连接,第七连杆中间通过第二十三转动副与后备箱右侧面连接,第七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二十四转动副与第八连杆一端连接,第八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二十五转动副与后备箱第二顶面连接,后备箱第二顶面一端通过第二十六转动副与后备箱右侧面一端连接,在第三伺服电机的驱动下实现后备箱右侧面和后备箱第二顶面的运动。
所述后备箱底面平移机构由后备箱底面、后备箱后面、第三主动杆、第九连杆、第四伺服电机组成,第三主动杆一端通过第二十七转动副与固结在后备箱底面的第四伺服电机连接,第三主动杆另一端通过第一球面副与第九连杆一端连接,第九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二球面副与后备箱后面连接,后备箱后面左侧通过第一移动副与后备箱底面连接,后备箱后面右侧通过第二移动副与后备箱底面连接,在第四伺服电机的驱动下实现后备箱后面的平移。
所述后备箱底面翻转机构由后备箱底面、后备箱后面、第三主动杆、第九连杆、第一变胞杆、第二变胞杆、第四伺服电机组成,第三主动杆一端通过第二十七转动副与固结在后备箱底面的第四伺服电机连接,第三主动杆另一端通过第一球面副与第九连杆一端连接,第九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二球面副与后备箱后面连接,后备箱后面上第一变胞杆通过第二十八转动副与后备箱底面连接,后备箱后面上第二变胞杆通过第二十九转动副与后备箱底面连接。后备箱后面处于上极限位置时,在第四伺服电机的驱动下实现后备箱后面的转动。
本发明的突出优点在于:
1、本发明由伺服电机驱动,连杆传动,该机构结构简单、可控,且具有变胞功能,拥有多功能阶段变化的特征,能在不同的状态下改变机构有效杆件的数目,从而自动组合出新的拓扑结构来适应不同阶段的功能要求。
2、本发明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状态,由两厢转换成三厢,使汽车既有两厢车的方便灵活,又有三厢车车内空间优于轴距相同的两厢车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 2 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 3 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 4 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的后备箱后面示意图
图5 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的后备箱后面和后备箱底面的俯视图。
图6 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三厢转换机构的后备箱后面和后备箱底面的第一剖视图。
图7 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三厢转换机构的后备箱后面和后备箱底面的第二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的第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的第二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的第三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的第四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的第五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的第六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对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由后备箱翻转机构、后备箱左侧面举升机构、后备箱右侧面举升机构、后备箱底面平移机构以及后备箱底面翻转机构组成,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为:
所述后备箱翻转机构由车体52、后备箱底面13、第一伺服电机47组成,后备箱底面13一端通过第一转动副46与固结在车体52的第一伺服电机47连接,后备箱底面13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副53与车体52连接,在第一伺服电机47的驱动下实现后备箱整个机构的转动。
所述后备箱左侧面举升机构由后备箱底面13、第一主动杆17、第一连杆58、第二连杆22、第三连杆38、第四连杆34、后备箱左侧面32、后备箱第一顶面24、第二伺服电机15组成,第一主动杆17一端通过第三转动副14与固结在后备箱底面13的第二伺服电机15连接,第一主动杆17另一端通过第四转动副18与后备箱左侧面32连接,第一连杆58一端通过第五转动副16与后备箱底面13连接,第一连杆58中间通过第六转动副19与后备箱左侧面32连接,第一连杆58另一端通过第七转动副20与第二连杆22一端连接,第二连杆22另一端通过第八转动副23与后备箱第一顶面24连接,后备箱第一顶面24一端通过第九转动副21与后备箱左侧面32一端连接,第三连杆38一端通过第十转动副39与后备箱底面13连接,第三连杆38中间通过第十一转动副37与后备箱左侧面32连接,第三连杆38另一端通过第十二转动副36与第四连杆34一端连接,第四连杆34另一端通过第十三转动副33与后备箱第一顶面24连接,后备箱第一顶面24一端通过第十四转动副35与后备箱左侧面32一端连接,在第二伺服电机15的驱动下实现后备箱左侧面32和后备箱第一顶面24的运动。
所述后备箱右侧面举升机构由后备箱底面13、第二主动杆29、第五连杆5、第六连杆26、第七连杆44、第八连杆50、后备箱右侧面3、后备箱第二顶面1、第三伺服电机8组成,第二主动杆29一端通过第十五转动副7与固结在后备箱底面13的第三伺服电机8连接,第二主动杆29另一端通过第十六转动副28与后备箱右侧面3连接,第五连杆5一端通过第十七转动副6与后备箱底面13连接,第五连杆5中间通过第十八转动副4与后备箱右侧面3连接,第五连杆5另一端通过第十九转动副27与第六连杆26一端连接,第六连杆26另一端通过第二十转动副25与后备箱第二顶面1连接,后备箱第二顶面1一端通过第二十一转动副2与后备箱右侧面3一端连接,第七连杆44一端通过第二十二转动副43与后备箱底面13连接,第七连杆44中间通过第二十三转动副45与后备箱右侧面3连接,第七连杆44另一端通过第二十四转动副49与第八连杆50一端连接,第八连杆50另一端通过第二十五转动副51与后备箱第二顶面1连接,后备箱第二顶面1一端通过第二十六转动副48与后备箱右侧面3一端连接,在第三伺服电机8的驱动下实现后备箱右侧面3和后备箱第二顶面1的运动。
所述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的后备箱后面41上第一变胞杆54和第二变胞杆55嵌于后备箱底面13中,在后备箱后面41处于上极限位置时第一变胞杆54和第二变胞杆55可以转动,后备箱后面出于其它位置时第一变胞杆54和第二变胞杆55不能转动,可以平移。
所述后备箱底面平移机构由后备箱底面13、后备箱后面41、第三主动杆11、第九连杆10、第四伺服电机31组成,第三主动杆11一端通过第二十七转动副30与固结在后备箱底面13的第四伺服电机31连接,第三主动杆11另一端通过第一球面副9与第九连杆10一端连接,第九连杆10另一端通过第二球面副12与后备箱后面41连接,后备箱后面41左侧通过第一移动副40与后备箱底面13连接,后备箱后面41右侧通过第二移动副42与后备箱底面13连接,在第四伺服电机31的驱动下实现后备箱后面41的平移。
所述后备箱底面翻转机构由后备箱底面13、后备箱后面41、第三主动杆11、第九连杆10、第一变胞杆54、第二变胞杆55、第四伺服电机31组成,第三主动杆11一端通过第二十七转动副30与固结在后备箱底面13的第四伺服电机31连接,第三主动杆11另一端通过第一球面副9与第九连杆10一端连接,第九连杆10另一端通过第二球面副12与后备箱后面41连接,后备箱后面41上第一变胞杆54通过第二十八转动副57与后备箱底面13连接,后备箱后面41上第二变胞杆55通过第二十九转动副56与后备箱底面13连接,后备箱后面41处于上极限位置时,在第四伺服电机31的驱动下实现后备箱后面的转动。
对照图8,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实现车厢后备箱处于两厢位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对照图9,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在第一伺服电机47驱动下实现车厢后备箱转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对照图10,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在第一伺服电机47、第二伺服电机15、第三伺服电机8的联合驱动下实现车厢后备箱左侧面32、后备箱右侧面3、后备箱第一顶面24、后备箱第二顶面1运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对照图11,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在第一伺服电机47、第二伺服电机15、第三伺服电机8、第四伺服电机31的联合驱动下实现车厢后备箱后面41平移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对照图12,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三厢转换机构在第一伺服电机47、第二伺服电机15、第三伺服电机8、第四伺服电机31的联合驱动下实现车厢后备箱后面41翻转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对照图13,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在第一伺服电机47、第二伺服电机15、第三伺服电机8、第四伺服电机31的联合驱动下实现车厢后备箱处于三厢位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Claims (1)
1.一种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机构由后备箱翻转机构、后备箱左侧面举升机构、后备箱右侧面举升机构、后备箱底面平移机构以及后备箱底面翻转机构组成,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为:
所述后备箱翻转机构由车体、后备箱底面、第一伺服电机组成,后备箱底面一端通过第一转动副与固结在车体的第一伺服电机连接,后备箱底面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副与车体连接,
所述后备箱左侧面举升机构由后备箱底面、第一主动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后备箱左侧面、后备箱第一顶面、第二伺服电机组成,第一主动杆一端通过第三转动副与固结在后备箱底面的第二伺服电机连接,第一主动杆另一端通过第四转动副与后备箱左侧面连接,第一连杆一端通过第五转动副与后备箱底面连接,第一连杆中间通过第六转动副与后备箱左侧面连接,第一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七转动副与第二连杆一端连接,第二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八转动副与后备箱第一顶面连接,后备箱第一顶面一端通过第九转动副与后备箱左侧面一端连接,第三连杆一端通过第十转动副与后备箱底面连接,第三连杆中间通过第十一转动副与后备箱左侧面连接,第三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二转动副与第四连杆一端连接,第四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三转动副与后备箱第一顶面连接,后备箱第一顶面一端通过第十四转动副与后备箱左侧面一端连接,
所述后备箱右侧面举升机构由后备箱底面、第二主动杆、第五连杆、第六连杆、第七连杆、第八连杆、后备箱右侧面、后备箱第二顶面、第三伺服电机组成,第二主动杆一端通过第十五转动副与固结在后备箱底面的第三伺服电机连接,第二主动杆另一端通过第十六转动副与后备箱右侧面连接,第五连杆一端通过第十七转动副与后备箱底面连接,第五连杆中间通过第十八转动副与后备箱右侧面连接,第五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九转动副与第六连杆一端连接,第六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二十转动副与后备箱第二顶面连接,后备箱第二顶面一端通过第二十一转动副与后备箱右侧面一端连接,第七连杆一端通过第二十二转动副与后备箱底面连接,第七连杆中间通过第二十三转动副与后备箱右侧面连接,第七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二十四转动副与第八连杆一端连接,第八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二十五转动副与后备箱第二顶面连接,后备箱第二顶面一端通过第二十六转动副与后备箱右侧面一端连接,
所述后备箱底面平移机构由后备箱底面、后备箱后面、第三主动杆、第九连杆、第四伺服电机组成,第三主动杆一端通过第二十七转动副与固结在后备箱底面的第四伺服电机连接,第三主动杆另一端通过第一球面副与第九连杆一端连接,第九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二球面副与后备箱后面连接,后备箱后面左侧通过第一移动副与后备箱底面连接,后备箱后面右侧通过第二移动副与后备箱底面连接,
所述后备箱底面翻转机构由后备箱底面、后备箱后面、第三主动杆、第九连杆、第一变胞杆、第二变胞杆、第四伺服电机组成,第三主动杆一端通过第二十七转动副与固结在后备箱底面的第四伺服电机连接,第三主动杆另一端通过第一球面副与第九连杆一端连接,第九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二球面副与后备箱后面连接,后备箱后面上第一变胞杆通过第二十八转动副与后备箱底面连接,后备箱后面上第二变胞杆通过第二十九转动副与后备箱底面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781926A CN102673658B (zh) | 2012-05-31 | 2012-05-31 | 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781926A CN102673658B (zh) | 2012-05-31 | 2012-05-31 | 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73658A true CN102673658A (zh) | 2012-09-19 |
CN102673658B CN102673658B (zh) | 2013-11-13 |
Family
ID=46806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7819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73658B (zh) | 2012-05-31 | 2012-05-31 | 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673658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80075A (zh) * | 2017-08-29 | 2017-11-24 | 长兴泽雨汽车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移动式电动后备箱控制系统及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032915A1 (de) * | 2000-07-06 | 2002-01-17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 Personenkraftwagen mit Stufenheck |
CN2642628Y (zh) * | 2002-09-24 | 2004-09-22 | 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变厢轿车 |
CN2789079Y (zh) * | 2005-05-01 | 2006-06-21 | 田金祥 | 具有变容后备厢的轿车 |
CN201685891U (zh) * | 2010-03-30 | 2010-12-29 | 范存敬 | 三厢及两厢可互相变换的汽车 |
CN202669929U (zh) * | 2012-05-31 | 2013-01-16 | 广西大学 | 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 |
-
2012
- 2012-05-31 CN CN2012101781926A patent/CN10267365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032915A1 (de) * | 2000-07-06 | 2002-01-17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 Personenkraftwagen mit Stufenheck |
CN2642628Y (zh) * | 2002-09-24 | 2004-09-22 | 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变厢轿车 |
CN2789079Y (zh) * | 2005-05-01 | 2006-06-21 | 田金祥 | 具有变容后备厢的轿车 |
CN201685891U (zh) * | 2010-03-30 | 2010-12-29 | 范存敬 | 三厢及两厢可互相变换的汽车 |
CN202669929U (zh) * | 2012-05-31 | 2013-01-16 | 广西大学 | 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80075A (zh) * | 2017-08-29 | 2017-11-24 | 长兴泽雨汽车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移动式电动后备箱控制系统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73658B (zh) | 2013-11-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00617A (zh) | 汽车两厢变三厢可控式折叠机构 | |
CN201891805U (zh) | 分动取力箱 | |
CN204459021U (zh) | 多级变速器 | |
CN104648209A (zh) | 货车自卸装置 | |
CN202669929U (zh) | 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 | |
CN202669930U (zh) | 实现汽车两厢转换三厢的变胞机构 | |
CN202038112U (zh) | 水陆两栖机器人可变足轮结构 | |
CN102673658B (zh) | 具有变胞功能的汽车用两厢转换成三厢的机构 | |
CN104228987A (zh) | 一种轿车系统 | |
CN204186176U (zh) | 自吸式尾门锁的传动机构 | |
CN102673657B (zh) | 实现汽车两厢转换三厢的变胞机构 | |
CN203283312U (zh) | 一种双向驾驶的铰接式防爆柴油机无轨胶轮车 | |
CN201679254U (zh) | 立体车位 | |
CN202669928U (zh) | 汽车两厢变三厢可控式折叠机构 | |
CN103600769A (zh) | 一种叉车的电子转向系统 | |
CN203666292U (zh) | 单齿条的摆臂式液压阻尼控制的客车铰接系统 | |
CN201659877U (zh) | 电动车变档驱动轮毂的离合式输出机构 | |
CN204985561U (zh) | 一种新型多功能变速加力器 | |
CN201769619U (zh) | 一种车用动力套筒 | |
CN103158755A (zh) | 机动车辆方向盘限位机构 | |
CN202579838U (zh) | 纯电动车用变速器 | |
CN103419888A (zh) | 人力脚踏、电机双驱动传动系统 | |
CN207274419U (zh) | 一种工程车辆 | |
CN201580433U (zh) | 客车动力转向系统 | |
CN205203105U (zh) | 一种纯电动助力转向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13 Termination date: 20160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