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667897A - 配线基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配线基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67897A
CN102667897A CN2010800522567A CN201080052256A CN102667897A CN 102667897 A CN102667897 A CN 102667897A CN 2010800522567 A CN2010800522567 A CN 2010800522567A CN 201080052256 A CN201080052256 A CN 201080052256A CN 102667897 A CN102667897 A CN 1026678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ircuitous
distribution
gate
meta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225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67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78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86Programmable, customizable or modifiable circuits
    • H05K1/0287Programmable, customizable or modifiable circuits having an universal lay-out, e.g. pad or land grid patterns or mesh patterns
    • H05K1/0289Programmable, customizable or modifiable circuits having an universal lay-out, e.g. pad or land grid patterns or mesh patterns having a matrix lay-out, i.e. having selectively interconnectable sets of X-conductors and Y-conductors in different plan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092Details of a display terminals using a flat panel, the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control arrangement of the display terminal and to the interface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007Types of components
    • H05K2201/10128Display
    • H05K2201/10136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降低了多个迂回配线的各配线间的电阻差的配线基板。本发明的配线基板具有控制区域和周边区域,上述控制区域包含在行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栅极配线和在列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源极配线,上述周边区域包含与上述多个栅极配线连接的栅极驱动器、与上述多个源极配线连接的源极驱动器以及沿着上述控制区域的外周迂回并将上述栅极驱动器和上述多个栅极配线相连的多个迂回配线,上述多个迂回配线分别具有包含上述栅极配线的材料的栅极金属部和包含上述源极配线的材料的源极金属部,在上述栅极金属部和上述源极金属部之间配置有绝缘层,上述栅极金属部和上述源极金属部通过贯通上述绝缘层的接触部连接。

Description

配线基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线基板和显示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适合用作构成显示装置面板的基板的配线基板和具备该配线基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安装有液晶显示面板、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等的便携电话、PDA等便携型电子设备,要求更进一层的小型化和轻量化。伴随于此,有不断谋求显示区域周边的小型化即窄边框化的倾向,开发正在被积极进行。
在这些电子设备中,为了进行高精细的显示,在显示区域设置有多个栅极配线(扫描信号线)和多个源极配线(图像信号线)。并且,多个栅极配线由栅极驱动器来驱动,多个源极配线由源极驱动器来驱动。该各配线通过设置在显示区域的外侧的迂回配线与各驱动器连接。
伴随窄边框化,在设置迂回配线的区域(边框区域)中,相邻的迂回配线彼此的间隔有变窄的倾向,容易发生迂回配线间的电短路。因此,进行了如下研究:将多个迂回配线分别隔着绝缘膜形成在相互不同的层,在1个迂回配线的空间中配置2个迂回配线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5-919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8-64961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9-1159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发明人对将多个迂回配线分别隔着绝缘膜形成在相互不同的层来进行窄边框化的方法进行种种研究后发现,分别独立形成的各迂回配线的工艺偏差会导致在各迂回配线间可能产生电阻差。
图7是示出用于窄边框化的迂回配线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俯视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显示区域P中,多个栅极配线111在行方向上延伸配置,且多个源极配线112在列方向上延伸配置。另外,在周边区域设置有栅极驱动器121。并且,从栅极驱动器121引出的多个迂回配线130按与第1行栅极配线相连的迂回配线、与第2行栅极配线相连的迂回配线、与第3行栅极配线相连的迂回配线这样的顺序从栅极驱动器121的两个末端侧交替地引出,通过周边区域后的各个迂回配线130与各栅极配线111连接。
即,从栅极驱动器121的一个末端自外侧起按顺序引出与第1个栅极配线连接的迂回配线、与第3条栅极配线连接的迂回配线、与第5条栅极配线连接的迂回配线这样的与第奇数条栅极配线111连接的迂回配线130,从栅极驱动器121的另一个末端自外侧起按顺序引出与第2条栅极配线连接的迂回配线、与第4条栅极配线连接的迂回配线、与第6条栅极配线连接的迂回配线这样的与第偶数条栅极配线111连接的迂回配线130。
通过这样从栅极驱动器121的两个末端侧左右交替地引出迂回配线130,能够将显示区域P配置在中央并且进行窄边框化。
另外,由栅极配线111所用的材料(以下也称为栅极金属。)形成的迂回配线131(实线)和由源极配线112所用的材料(以下也称为源极金属。)形成的迂回配线132(虚线)这样的由不同材料形成的迂回配线从栅极驱动器121的各个末端分别交替地引出。这样的配线构造如下所述地对窄边框化发挥效果。
图8是沿着图7的E-F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8所示,各种配线形成在玻璃等绝缘基板123上,迂回配线130分成2层在周边区域中延伸。其中,配置在下层的迂回配线131是栅极金属的迂回配线,配置在上层的迂回配线132是源极金属的迂回配线。在栅极金属的迂回配线131和源极金属的迂回配线132之间形成有第一绝缘层124,在配置在上层的源极金属的迂回配线132上形成有第二绝缘层125。
通过这样将迂回配线分成2层设置,即使为了窄边框化而缩小了相邻的迂回配线彼此的间隔,也能够防止短路发生。
然而,本发明的发明人实际制作了具有这样构成的配线基板并进行研究后发现,如图8所示,在所形成的下层的迂回配线131和上层的迂回配线132之间,存在产生宽度不同或者厚度不同等工艺偏差的情况,其结果是,在各层的迂回配线131、132间产生电阻差,导致在与各个迂回配线131、132相连的栅极配线111间发生信号延迟导致的信号传递的偏差。另外,在将这样的配线基板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时发现,由于信号传递的偏差,会影响到显示区域P中各像素的液晶间有效电压,产生如图9所示的沿着栅极配线111图形的莫尔(条纹)状的周期性横条的亮度不均,引起显示质量的下降。图9是示出使用了图7的迂回配线构成时的显示区域的亮度不均(莫尔)的照片图。
这种横条的亮度不均在迂回配线是分别独立形成于各层的2层配线构造时会特别显著地出现。在迂回配线包含单层配线的情况下,即使工艺偏差导致在各线宽和厚度中产生差异,因为在相邻的栅极配线间不产生大的电阻差,亮度不均会逐渐(Gradual)变化,对显示质量几乎没有影响。
另外,在如上所述地从栅极驱动器的两侧交替地引出迂回配线,且从一个末端交替地引出栅极金属的迂回配线和源极金属的迂回配线的情况下,亮度不均的明暗间距加大,因此特别容易清楚地出现莫尔横条。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降低了多个迂回配线的各配线间的电阻差的配线基板。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种种研究,最终着眼于分别形成在不同层的迂回配线的构成。并且发现,在迂回配线的中途的地点设置使形成在不同层的各个迂回配线彼此连接的接触部,由此能够由形成在不同层的多个配线构成1个迂回配线,即使发生了工艺偏差,也能够消除相邻的迂回配线间的电阻差,可以获得对抗(Robust)工艺偏差的设计。
即,本发明是具有控制区域和周边区域的配线基板,控制区域包含在行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栅极配线和在列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源极配线,周边区域包含与上述多个栅极配线连接的栅极驱动器、与上述多个源极配线连接的源极驱动器以及沿着上述控制区域的外周迂回并将上述栅极驱动器和上述多个栅极配线相连的多个迂回配线,上述多个迂回配线分别具有包含上述栅极配线的材料的栅极金属部和包含上述源极配线的材料的源极金属部,在上述栅极金属部和上述源极金属部之间配置有绝缘层,上述栅极金属部和上述源极金属部通过贯通上述绝缘层的接触部连接。
本发明的配线基板具有控制区域,上述控制区域包含在行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栅极配线和在列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源极配线。上述控制区域能够作为显示区域使用,例如将由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所包围的区域作为一个像素。另外,将开关元件与上述多个栅极配线和上述多个源极配线的各个交点相邻地配置,由此能够单独控制各像素。上述开关元件例如可以举出三端子型的薄膜晶体管(TFT:ThinFilm Transistor)。当通过栅极配线对开关元件施加栅极电压时,通过源极配线对各像素提供源极信号(例如,图像信号)。由此,能够通过有源矩阵驱动来控制显示区域。即,优选在上述配线基板中由上述多个栅极配线和上述多个源极配线所包围的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像素中具有开关元件,优选上述开关元件是薄膜晶体管。此外,也将使用TFT等有源元件来控制矩阵状的区域的配线基板称为有源矩阵基板。
本发明的配线基板具有周边区域,上述周边区域包含与上述多个栅极配线连接的栅极驱动器、与上述多个源极配线连接的源极驱动器以及沿着上述控制区域的外周迂回并将上述栅极驱动器和上述多个栅极配线相连的多个迂回配线。上述周边区域是控制区域以外的区域,能够用作与栅极配线或源极配线连接的驱动器的配置空间或者从上述驱动器向控制区域引导迂回配线的空间。
上述多个迂回配线分别具有包含上述栅极配线的材料的栅极金属部和包含上述源极配线的材料的源极金属部。栅极配线和迂回配线的栅极金属部能够由相同工艺来形成,源极配线和迂回配线的源极金属部能够由相同工艺来形成,因此根据本发明,与栅极配线和迂回配线或者源极配线和迂回配线分别由不同制造条件、材料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制造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配线基板,能够消除由于制造条件、材料的不同而在各迂回配线中产生的电阻差,因此本发明的配线基板特别适合用于上述栅极金属部和上述源极金属部由不同制造条件来形成的情况。另外,特别适合用于上述栅极金属部的材料和上述源极金属部的材料不同的情况。由此,选择制造条件、配线材料的自由度提高,从而能够选择生产率高的制造条件。
在上述栅极金属部和上述源极金属部之间配置有绝缘层。通过这样设置绝缘层,能够将迂回配线隔离于不同的2层,因此能够抑制相邻的迂回配线彼此短路的可能性并且进行窄边框化。
上述栅极驱动器和上述源极驱动器通过贯通上述绝缘层的接触部连接。在绝缘层内部设置栅极金属部和源极金属部的导通部,由此能够获得窄边框化的效果并且能跨越多层来形成1个迂回配线。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配线基板中,在各迂回配线的中途设置有将上述栅极金属部和上述源极金属部相连的接触部。栅极金属部和源极金属部通常分别由不同工序形成,因此在这些工序间容易产生工艺偏差。各栅极配线间产生电阻差的原因可以举出由迂回配线的线宽和膜厚的差异导致的电阻差、由材料的电阻率的差异导致的电阻差等。工艺偏差产生各迂回配线的电阻差,成为信号延迟发生的原因,而实际上难以消除迂回配线的线宽和膜厚的偏差。另外,无法从本质上改变材料的电阻率的差异。例如钽和铝,如下表所示电阻率就不同,另外,在实际的线宽和膜厚的差异的范围内难以使每单位长度的电阻一致。
[表1]
Figure BPA00001562610600061
因此在本发明中,在迂回配线的中途设置上述栅极金属部和上述源极金属部的接触部,由通过不同的2个工序形成的配线构成1个迂回配线,从而消除了作为整体的电阻差的差异。
由此,与工艺偏差或材料的不同无关地使提供给各栅极配线的信号的传递速度统一化,即使将本发明的配线基板用于显示装置,也能够防止发生莫尔等显示质量的下降。
在本发明中,接触部(连接点)的数量只要至少存在一个即可,没有特别限制。
作为本发明的配线基板的构成,只要是必须形成上述构成要素即可,对其它的构成要素没有特别限制。
以下详述本发明的配线基板的优选方式。
优选从上述栅极驱动器交错地按顺序引出包含相互不同的材料的迂回配线。即,优选某一个迂回配线的栅极金属部和与其相邻的迂回配线的源极金属部相互相邻。这样,容易将相邻的迂回配线彼此分成上层和下层,容易进行窄边框化。
优选上述配线基板具有将上述源极驱动器和上述多个源极配线相连的多个源极迂回配线,从上述源极驱动器交错地按顺序引出包含相互不同的材料的迂回配线。由相互不同的材料来构成连接源极配线和源极驱动器的迂回配线,对于与源极配线连接的迂回配线,能够相邻的迂回配线彼此设置在不同的层,因此能够抑制相邻的迂回配线彼此短路的可能性,并且能够进行窄边框化。
优选从上述栅极驱动器交错地按顺序引出上述多个迂回配线,且从两个末端左右交替地按顺序引出的各迂回配线从各栅极配线中行号小的栅极配线起按顺序连接。根据该方式,在上述迂回配线中,从栅极驱动器的任一方末端所引出的迂回配线与第奇数条栅极配线连接,从栅极驱动器的另一方末端所引出的迂回配线与第偶数条栅极配线连接,因此能够将控制区域配置在中央,并且能够获得窄边框化的效果。此外,将具有这样的配线构成的配线基板应用于显示装置时,虽然存在各栅极配线电阻差导致横条的明暗间距加大而更鲜明地出现横条的可能性,但本发明的特征抑制了横条的产生,因此特别优选本方式。
优选在上述多个迂回配线各自的整体长度中上述栅极金属部和上述源极金属部所占的比例在多个迂回配线间实质上相同。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各迂回配线间的电阻差。
优选上述接触部位于上述迂回配线的大致中间点。由此,能够将1个迂回配线均等地分成栅极金属部和源极金属部,因此能够更加降低各迂回配线间的电阻差。
优选上述相邻的迂回配线的各接触部的位置在列方向错开配置。在形成上述迂回配线的接触部的区域中,从形成接触部的观点出发,优选迂回配线的面积大。因此,将接触部的位置设置成在列方向上错开且不在行方向上并列,能够防止边框区域的增加。
优选在本发明的配线基板中,在由上述多个栅极配线和上述多个源极配线所包围的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像素中具有开关元件的情况下,上述多个像素按每个相邻的列而极性不同。换言之,本方式的配线基板是列(源极)反转驱动方式的配线基板。
另外,优选本发明的配线基板在由上述多个栅极配线和上述多个源极配线所包围的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像素中具有开关元件的情况下,上述多个像素按每个相邻的像素而极性不同。换言之,本方式的配线基板是点反转驱动方式的配线基板。
在栅极信号下降时发生像素再充电的这些极性反转驱动方式中,栅极配线的电阻差容易引起亮度的差异,特别是容易清楚地出现莫尔。对此,根据本发明的配线基板,能够抑制在各栅极配线间产生信号延迟,因此能够获得防止闪烁或残影等的极性反转驱动的效果,并且能够抑制显示质量的下降。
本发明还是具备上述配线基板的显示装置。将本发明的配线基板应用于显示装置,因此能够获得不易发生迂回配线间的短路且不易发生产生莫尔等显示质量的下降的显示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配线基板,能够降低多个迂回配线的各配线间的电阻差。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能够使边框区域变窄、难以产生迂回配线间的短路,并且难以由于产生莫尔等造成显示质量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的配线构造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迂回配线的连接部的放大图。
图3是沿着图1的A-B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沿着图1的C-D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示出栅极配线电阻和栅极配线上的像素在中间灰度级显示时的亮度的关联的图表。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有源矩阵基板的配线构造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示出用于窄边框化的迂回配线构成的一个例子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沿着图7的E-F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示出使用了图7的迂回配线构成时的显示区域的亮度不均(莫尔)的照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列举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地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是能够用作构成液晶显示面板的基板的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基板(配线基板)的一个例子。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的配线构造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在显示区域(控制区域)P中设置有多个栅极配线11和多个源极配线12。多个栅极配线11在行方向上延伸,多个源极配线12在列方向上延伸。
另外,在与多个栅极配线11和多个源极配线12的各个交点相邻的位置配置有作为开关元件的TFT,TFT与像素电极连接。像素电极是设置于由栅极配线11和源极配线12所包围的区域(像素)的电极。当通过栅极配线11向TFT施加栅极电压时,通过源极配线12向各像素提供图像信号。从而,利用TFT的开关功能对每个像素控制电压的施加,因此能够进行精密的有源矩阵驱动。
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在周边区域具备栅极驱动器21,多个迂回配线22从栅极驱动器21按顺序引出,各迂回配线22沿着显示区域P的外周迂回并与多个栅极配线11分别连接。各迂回配线22在列方向上延伸,在中途弯曲。
在多个迂回配线22中,从栅极驱动器21的两个末端侧向内侧、且左右交替地按顺序引出的各迂回配线如第1行的栅极配线、第2行的栅极配线、第3行的栅极配线这样从编号小的栅极配线11起按顺序连接。
即,从栅极驱动器21的一个末端按顺序引出与第1行栅极配线连接的迂回配线、与第3行栅极配线连接的迂回配线、与第5行栅极配线这种第奇数个栅极配线11连接的迂回配线22,从栅极驱动器21的另一个末端按顺序引出与第2行栅极配线相连的迂回配线、与第4行栅极配线相连的迂回配线、与第6行栅极配线这种第偶数个栅极配线11相连的迂回配线22。
通过这样从栅极驱动器21的两个末端侧左右交替地引出迂回配线22,能够将显示区域P配置在中央并且进行窄边框化。
多个源极配线12与另行设置的源极驱动器分别连接。
迂回配线22均包含栅极金属部22a和源极金属部22b。在图1示出的迂回配线22中,由实线表示的部分是栅极金属部22a,由虚线表示的部分是源极金属部22b。栅极金属部22a是由与显示区域P中的栅极配线相同的材料并且通过相同的工艺(工序)所形成的部分。另外,源极金属部22b是由与显示区域P中的源极配线相同的材料并且通过相同的工艺(工序)所形成的部分。
在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中,首先形成栅极配线11和迂回配线22的栅极金属部22a,然后接着形成绝缘层,最后形成源极配线和迂回配线22的源极金属部22b。因此,栅极金属部22a和源极金属部22b隔着绝缘层配置在相互不同的层。
栅极金属部22a和源极金属部22b通过设置在各迂回配线22中途的接触部31相互连接,以该地点为分界,迂回配线22移至不同的层。
这样由不同的2个工序所形成的配线来构成1个迂回配线,即使是在各迂回配线由不同制造条件或者不同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消除各迂回配线的电阻差。
在实施方式1中,从栅极驱动器21的一方末端向内侧按由栅极金属22a形成的迂回配线22、由源极金属22b形成的迂回配线22、由栅极金属22a形成的迂回配线22的顺序,引出这些迂回配线22。即,从栅极驱动器21的末端交替地引出作为栅极金属部22a的引出部分和作为源极金属部22b的引出部分。并且,通过这样的引出方法,栅极金属部22a和源极金属部22b就会交错地按顺序配置。
通过这样从栅极驱动器交替地引出由栅极金属形成的配线和由源极金属形成的配线,即,使相邻的迂回配线彼此的制造工艺、层配置、材料等相互不同,更易于进行窄边框化。
此外,虽然该引出方法对窄边框化有效果,但发生电阻差的栅极配线彼此的间隔变大,因此存在横条的距离加大而使得莫尔更容易被清楚视认的可能性。但是,通过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的构成充分消除了各栅极配线之间的电阻差,因此能减少莫尔的产生,能得到良好的显示。
在实施方式1中,栅极金属部22a和源极金属部22b的接触部31的位置只要在迂回配线22的中途形成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不管是哪个地方,都能够降低各迂回配线间22的电阻差。
但是,从更加缩小各迂回配线22的电阻差的观点出发,优选1个迂回配线22中栅极金属部23a所占的比例和源极金属部23b所占的比例相等。
另外,如图1所示,将栅极金属部22a和源极金属部22b的接触部31设置在各迂回配线22的大致中间点,由此,1个迂回配线22中的栅极金属部22a的长度L1和源极金属部22b的长度L2相等,因此各迂回配线间22的电阻差更易消除。
图2是迂回配线的接触部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形成各接触部的附近的区域形成得比配线部分宽。由此,更容易在绝缘层中形成接触孔。在实施方式1中,将相邻的迂回配线22彼此在列方向上错开来设置各接触部31。由此,能够防止为了接触部31的形成而增加宽度大的部位在行方向的宽度,大大有助于窄边框化。
图3是沿着图1的A-B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各种配线形成在玻璃等绝缘基板23上,迂回配线22分成2层在周边区域延伸。其中,配置在下层的迂回配线22a由栅极金属形成,配置在上层的迂回配线22b由源极金属形成。在配置在下层的迂回配线22a和配置在上层的迂回配线22b之间形成有第一绝缘层24,在配置在上层的迂回配线22a上形成有第二绝缘层25。作为第一绝缘层24和第二绝缘层25的材料,可以举出氧化硅(SiO2)、氮化硅(SiNx)等。
如图3所示,由栅极金属形成的迂回配线22a和由源极金属形成的迂回配线22b因工艺偏差而具有不同的宽度和不同的厚度。然而,根据实施方式1的构成,迂回配线22均包含栅极金属部22a和源极金属部22b,因此能够抑制在迂回配线22间产生电阻差。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由栅极金属形成的迂回配线22a和由源极金属所形成的迂回配线22b也可以分别相反,可以是由栅极金属形成的迂回配线22a配置在上方,由源极金属形成的迂回配线22b配置在下方。
图4是沿着图1的C-D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接触部31设置在第一绝缘层24内部。构成接触部31内部的导电材料无论是栅极金属还是源极金属都可以,但从制造工序的观点出发,优选形成在上层的源极金属部的材料(源极金属)。
此外,这些截面构造可以通过例如截面SEM(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e:扫描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确认。
作为栅极金属和源极金属的材料,具体地说,可以举出钽(Ta)、铝(Al)、钨(W)、铜(Cu)等金属以及这些金属的氮化物等。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能够按每个像素进行有源矩阵驱动。例如,如果是液晶显示装置,除了实施方式1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以外,作为相对的基板而准备形成在一面的共同电极,在这些基板间形成液晶层,由此能够按每个像素进行液晶的驱动。
更具体地说,作为闪烁或残影的对策,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能够应用每个相邻的像素的电压的正负不同的点反转驱动或者各列中的每列的电压的正负不同的列(源极)反转驱动。在这样使共同电极信号为DC(直流)驱动、按每一列或者每个像素使极性反转的驱动方式中,栅极信号的延迟会导致在信号下降时发生像素再充电,因此栅极配线的微小的电阻差也容易产生亮度差。对此,根据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能够减少信号延迟对每个栅极配线的影响,因此适合使用这样基于极性反转驱动的有源矩阵驱动方式。
另外,如果是在行方向上同颜色的像素并列的栅极三重扫描驱动,相对于分辨率,栅极配线的条数变成3倍,因此需要缩小栅极配线间的间距,对于这样的方式,也适合使用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
图5是示出栅极配线电阻和栅极配线上的像素在中间灰度级显示时的亮度的关联的图表。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得出栅极配线电阻(kΩ)越大亮度(cd/m2)越增加的结果,栅极配线电阻的偏差会影响到实际的显示。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是能够用作构成液晶显示面板的基板的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基板(配线基板)的一个例子。实施方式2的有源矩阵基板除了源极配线包含栅极金属部和源极金属部这一点以外和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是同样的。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有源矩阵基板的配线构造的俯视示意图。如图6所示,实施方式2的有源矩阵基板在显示区域(控制区域)P中配置有多个栅极配线11和多个源极配线12。多个栅极配线11在行方向上延伸,多个源极配线12在列方向上延伸。材料不同的多个迂回配线42从栅极驱动器41按顺序交替地引出,与多个源极配线12分别连接。各迂回配线42在列方向上延伸。
通过这样从源极驱动器交错地按顺序引出包含栅极金属的配线和包含源极金属的配线,即,使相邻的迂回配线彼此的制造工艺、层配置、材料等相互不同,更易于进行窄边框化。
此外,本申请以2009年11月18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09-262768号为基础,并基于巴黎公约以及进入国的法规主张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其整体作为参照被编入本申请。
附图标记说明
11、111:栅极配线
12、112:源极配线
21、121:栅极驱动器
22:迂回配线
22a:栅极金属部
22b:源极金属部
23、123:绝缘基板
24、124:第一绝缘层
25、125:第二绝缘层
31:接触部
41:源极驱动器
42:迂回配线
42a:栅极金属部
42b:源极金属部
130:迂回配线
131:由栅极金属形成的迂回配线
132:由源极金属形成的迂回配线
P:显示区域

Claims (11)

1.一种配线基板,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区域和周边区域,上述控制区域包含在行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栅极配线和在列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源极配线,上述周边区域包含与该多个栅极配线连接的栅极驱动器、与该多个源极配线连接的源极驱动器以及沿着该控制区域的外周迂回并将该栅极驱动器和该多个栅极配线相连的多个迂回配线;
该多个迂回配线分别具有包含该栅极配线的材料的栅极金属部和包含该源极配线的材料的源极金属部;
在该栅极金属部和该源极金属部之间配置有绝缘层;
该栅极金属部和该源极金属部通过贯通该绝缘层的接触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基板,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栅极驱动器交错地按顺序引出包含相互不同的材料的迂回配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线基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配线基板具有将上述源极驱动器和上述多个源极配线相连的多个源极迂回配线,
从上述源极驱动器交错地按顺序引出包含相互不同的材料的迂回配线。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配线基板,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栅极驱动器交错地按顺序引出上述多个迂回配线,并且从两个末端左右交替地按顺序引出的各迂回配线从各栅极配线中行号小的栅极配线起按顺序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配线基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个迂回配线各自的整体长度中上述栅极金属部和上述源极金属部所占的比例在多个迂回配线间实质上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配线基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触部位于上述迂回配线的大致中间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配线基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邻的迂回配线的各接触部的位置在列方向上错开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配线基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配线基板中,在由上述多个栅极配线和上述多个源极配线包围的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像素中具有开关元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配线基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像素按每个相邻的列而极性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配线基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像素按每个相邻的像素而极性不同。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配线基板。
CN2010800522567A 2009-11-18 2010-07-01 配线基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26678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2768 2009-11-18
JP2009-262768 2009-11-18
PCT/JP2010/061269 WO2011061961A1 (ja) 2009-11-18 2010-07-01 配線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7897A true CN102667897A (zh) 2012-09-12

Family

ID=44059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22567A Pending CN102667897A (zh) 2009-11-18 2010-07-01 配线基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78363B2 (zh)
JP (1) JP5442763B2 (zh)
CN (1) CN102667897A (zh)
WO (1) WO2011061961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2338A (zh) * 2013-03-29 2015-12-02 夏普株式会社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7636841A (zh) * 2015-06-05 2018-01-26 夏普株式会社 有源矩阵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有源矩阵基板的显示装置
CN109377888A (zh) * 2018-12-18 2019-02-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
CN109658830A (zh) * 2018-12-19 2019-04-1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
CN111722447A (zh) * 2019-03-20 2020-09-29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5949B (zh) * 2011-07-20 2015-12-09 夏普株式会社 有源矩阵基板和具备它的显示面板
WO2013080520A1 (ja) * 2011-11-30 2013-06-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US9087492B2 (en) * 2012-04-23 2015-07-21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Bus-line arrangement in a gate driver
CN103000152B (zh) * 2012-11-29 2015-04-22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栅极线信号值方法和设备、栅极驱动电路、显示装置
US9870744B2 (en) * 2013-01-21 2018-01-1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3336395B (zh) * 2013-06-18 2016-08-17 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配线结构
US9690149B2 (en) * 2013-09-09 2017-06-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129336B1 (ko) 2013-10-24 2020-07-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멀티 패널 표시 장치
TWI601104B (zh) 2015-04-02 2017-10-01 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
JP6560887B2 (ja) 2015-04-08 2019-08-1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トランジスタ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KR20180000771A (ko) * 2016-06-23 2018-01-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8376522B (zh) * 2018-04-27 2020-06-26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异形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7280962B2 (ja) * 2019-09-27 2023-05-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31368B2 (ja) * 1998-01-30 2006-0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CN101093846A (zh) * 2006-06-20 2007-12-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布线结构和显示装置
JP2008003118A (ja) * 2006-06-20 2008-01-10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1241283A (zh) * 2006-09-25 2008-08-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33841B1 (en) 1997-12-19 2002-08-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having faces holding electro-optical material in between flattened by using concave recess,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TW556013B (en) 1998-01-30 2003-10-01 Seiko Epson Corp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4178090B2 (ja) 2003-09-19 2008-11-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極配線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8064961A (ja) 2006-09-06 2008-03-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配線構造、及び表示装置
JP5018407B2 (ja) 2007-11-05 2012-09-05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液晶パネ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31368B2 (ja) * 1998-01-30 2006-0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CN101093846A (zh) * 2006-06-20 2007-12-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布线结构和显示装置
JP2008003118A (ja) * 2006-06-20 2008-01-10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1241283A (zh) * 2006-09-25 2008-08-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2338A (zh) * 2013-03-29 2015-12-02 夏普株式会社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US9690156B2 (en) 2013-03-29 2017-06-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636841A (zh) * 2015-06-05 2018-01-26 夏普株式会社 有源矩阵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有源矩阵基板的显示装置
CN107636841B (zh) * 2015-06-05 2020-10-09 夏普株式会社 有源矩阵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有源矩阵基板的显示装置
CN109377888A (zh) * 2018-12-18 2019-02-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
CN109658830A (zh) * 2018-12-19 2019-04-1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
US11256296B2 (en) 2018-12-19 2022-02-22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N111722447A (zh) * 2019-03-20 2020-09-29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11722447B (zh) * 2019-03-20 2023-07-14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35713A1 (en) 2012-09-20
US9078363B2 (en) 2015-07-07
JPWO2011061961A1 (ja) 2013-04-04
WO2011061961A1 (ja) 2011-05-26
JP5442763B2 (ja) 201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67897A (zh) 配线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9119028B (zh) Amoled显示面板及相应的显示装置
US7724216B2 (en) Display panel
CN110060621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050275610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for the same
EP1298634A2 (en) Active matrix type display device
US9869914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6125421B (zh) 一种阵列基板、驱动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446034A (zh) 双扫描线像素阵列结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US1062238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7491213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3034003A (zh) 显示装置
KR10131315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1093846A (zh) 布线结构和显示装置
CN202975551U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5022198B (zh) Z反转类型显示装置和制造该z反转类型显示装置的方法
CN110007806A (zh) 显示装置
CN105652547A (zh) 阵列基板、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1013557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01738807B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其液晶显示装置
US11238765B2 (en) Display device
CN1954438A (zh) 显示面板
CN1257557C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WO2021227122A1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05870129A (zh) 显示器及其像素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