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667367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67367B
CN102667367B CN200980162573.1A CN200980162573A CN102667367B CN 102667367 B CN102667367 B CN 102667367B CN 200980162573 A CN200980162573 A CN 200980162573A CN 102667367 B CN102667367 B CN 1026673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er
medium
thermal medium
switch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625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67367A (zh
Inventor
山下浩司
本村祐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67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73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673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73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thre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9Calculation of parame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6Problems to be solv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artup of the refrigeration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获得通过调整换热用的制冷剂和热介质的流量,能够提高能量转换效率、谋求节能的空调装置。空调装置包括:制冷剂循环回路(A),其具有分别对流到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15)中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的多个节流装置(16);热介质循环回路(B),其具备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15)和进行热介质与空气的热交换的利用侧换热器(26),该空调装置具备: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它们在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的流入侧和流出侧,通过调整开度,将涉及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15)的热介质混合或分配;控制装置,其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或全制热运转模式下,控制对各热介质间换热器(15)中的热交换量进行调整的至少流入侧或流出侧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开度。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在例如大型建筑物用多联空气调节器等中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大型建筑物用多联空气调节器等的空调装置中,例如使制冷剂在配置于室外的作为热源机的室外机与配置在室内的室内机之间循环,从而执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详细而言,利用制冷剂散热而被加热了的空气或制冷剂吸热而被冷却了的空气进行空调对象空间的制冷或制热。作为该种空调装置所使用的制冷剂,例如多使用HFC(氢氟碳化物)系制冷剂。另外,也提议使用二氧化碳(CO2)等自然制冷剂。
也有冷机系统所代表的其他不同结构的空调装置。在这种空调装置中,在配置于室外的热源机中产生冷能或热能,用配置在室外机内的换热器加热或冷却水、防冻溶液等热介质,将其输送到配置在空调对象区域内的作为室内机的风扇-盘管部件、辐射加热器等中,执行制冷或制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还有称作余热回收型冷机的热源侧换热器,该热源侧换热器在热源机与室内机之间连接4根水配管,同时供给进行了冷却、加热的水等,能够在室内机中自由选择制冷或制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还有构成为将初级制冷剂和次级制冷剂的换热器配置在各室内机附近,向室内机内输送次级制冷剂的空调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另外,还有构成为利用2根配管连接室外机和具有换热器的分支单元之间,向室内机内输送次级制冷剂的空调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0444号公报(第4页、图1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280818号公报(第4页和第5页、图1等)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89465号公报(第5页~第8页、图1和图2等)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343936号公报(第5页、图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大型建筑物用多联空气调节器等的空调装置中,由于使制冷剂循环至室内机,所以制冷剂可能泄漏到室内等。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述的那样的空调装置中,制冷剂不会通过室内机。但是,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述那样的空调装置中,需要在建筑物外的热源机中加热或冷却热介质而将该热介质输送到室内机侧。因此,热介质的循环路径变长。这里,在想要利用热介质输送用于作出规定的加热或冷却的功的热量时,由输送动力等产生的能量的消耗量比制冷剂高。因此,当循环路径变长时,输送动力变得非常大。由此可知,在空调装置中,只要能够较好地控制热介质的循环,就能谋求节能。
在专利文献2所述那样的空调装置中,为了能够针对每个室内机选择制冷或制热,必须自室外侧连接4根配管至室内,施工性差。在专利文献3所述的空调装置中,需要使室内机单独具有泵等次级介质循环部件,所以不仅成为昂贵的系统,而且噪声也大,不实用。加之由于换热器位于室内机的附近,所以无法排除制冷剂在靠近室内的场所泄漏这一危险性。
在专利文献4所述那样的空调装置中,换热后的初级制冷剂与换热前的初级制冷剂流入同一流路中,所以在连接了多个室内机的情况下,不能在各室内机中发挥最大能力,成为浪费能量的结构。另外,利用2根制冷、2根制热共计4根配管来连接分支单元和延伸配管,所以结果形成为与利用4根配管连接室外机和分支单元的系统类似的结构,成为施工性差的系统。
由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通过调整换热用的制冷剂和热介质的流量,能够提高能量转换效率、谋求节能的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包括:冷冻循环装置,其利用配管连接如下这些装置而构成制冷剂回路,即,对制冷剂加压的压缩机、用于切换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用于使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换热器、利用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来加热或冷却与制冷剂不同的热介质的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以及通过调整压力而分别调整在热介质间换热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多个节流装置;热介质侧装置,其利用配管连接如下这些装置而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即,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用于使涉及热介质间换热器的热交换的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送出装置、以及进行热介质与涉及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热交换的利用侧换热器,该空调装置具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其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利用侧换热器的热介质的流入侧和流出侧,通过调整开度,使与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相通的开口面积为任意比例而将热介质合流或分配;控制装置,在所有的热介质间换热器冷却热介质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或所有的热介质间换热器加热热介质的全制热运转模式下,该控制装置控制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开度,以使流向各热介质间换热器的热介质的流量相同。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或全制热运转模式下,控制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开度,无论各流路中的阻力多大,都使流向各热介质间换热器的热介质的流量相同,所以能够使各热介质间换热器中的热交换量相同,因此分别在各热介质间换热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也相同,从而能够获得可提高能量转换效率、谋求节能的空调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另一系统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系统回路图。
图3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另一系统回路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系统回路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系统回路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主制冷运转模式时的系统回路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主制热运转模式时的系统回路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控制装置50的处理的流程图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控制装置50的处理的流程图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图。根据图1和图2说明空调装置的设置例。该空调装置通过利用使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热介质)循环的冷冻循环(制冷剂循环回路A、热介质循环回路B),使各室内机能够自由地选择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作为运转模式。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构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物不同。
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包括作为热源机的1台室外机1、多台室内机2和夹设在室外机1与室内机2之间的热介质变换器3。热介质变换器3利用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器3由导通热源侧制冷剂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热介质变换器3和室内机2由导通热介质的配管(热介质配管)5连接。并且,由室外机1产生的冷能或热能经由热介质变换器3配送到室内机2内。
在图2中,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包括1台室外机1、多台室内机2和夹设在室外机1与室内机2之间的分开成多个的热介质变换器3(主热介质变换器3a和副热介质变换器3b)。室外机1和主热介质变换器3a由制冷剂配管4连接。主热介质变换器3a和副热介质变换器3b由制冷剂配管4连接。副热介质变换器3b和室内机2由配管5连接。并且,由室外机1产生的冷能或热能经由主热介质变换器3a和副热介质变换器3b配送到室内机2内。
室外机1通常配置在作为大型建筑物等建筑物9的外部空间(例如屋顶等)的室外空间6,经由热介质变换器3向室内机2内供给冷能或热能。室内机2配置在能将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供给到作为建筑物9的内部空间(例如起居室等)的室内空间7内的位置上,向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7内供给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热介质变换器3作为与室外机1和室内机2不同的壳体,构成为能够设置在与室外空间6和室内空间7不同的位置上,热介质变换器3和室外机1由制冷剂配管4连接,热介质变换器3和室内机2由配管5连接,将自室外机1供给的冷能或热能传递到室内机2内。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使用2根制冷剂配管4连接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器3,使用2根配管5连接热介质变换器3和各室内机2。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通过用2根配管(制冷剂配管4、配管5)连接各单元(室外机1、室内机2和热介质变换器3),施工变得容易。
如图2所示,也可以将热介质变换器3分成1个主热介质变换器3a和自主热介质变换器3a派生出的2个副热介质变换器3b(副热介质变换器3b(1)、副热介质变换器3b(2))。通过做成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多个副热介质变换器3b与1个主热介质变换器3a相连接。在该结构中,连接主热介质变换器3a和副热介质变换器3b的制冷剂配管4为3根。该回路的详细结构在后面详细说明(参照图3A)。
另外,在图1和图2中,例示将热介质变换器3设置在建筑物9的内部、但是是作为与室内空间7不同的空间的棚顶背面等的空间(以下简称为空间8)内的状态。除此之外,热介质变换器3也可以设置在具有升降机等的共用空间等中。另外,在图1和图2中,例示室内机2是吸顶型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室内机2也可以是顶棚埋入型、顶棚悬挂式等,只要能够直接或利用管道等将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吹出到室内空间7中,可以是任意种类。
在图1和图2中,例示室外机1设置在室外空间6中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室外机1也可以设置在带通风口的机房等被围起来的空间内,只要能够利用排气管道将余热排出到建筑物9外,则室外机1也可以设置在建筑物9的内部,或者在使用水冷式的室外机1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室外机1设置在建筑物9的内部。即使将室外机1设置在上述那样的场所,也不会发生特别问题。
另外,热介质变换器3也可以设置在室外机1的附近。但需要注意的是,当从热介质变换器3到室内机2的距离过长时,热介质的输送动力变得相当大,所以节能的效果较弱。此外,室外机1、室内机2和热介质变换器3的连接台数不限定于图1和图2所示的台数,根据设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建筑物9来决定台数即可。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以下称作空调装置100)的回路结构的一例的概略回路结构图。根据图3说明空调装置100的详细结构。如图3所示,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器3借助热介质变换器3所具备的、作为加热冷却设备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由制冷剂配管4相连接。另外,热介质变换器3和室内机2也借助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由配管5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大小等相同,所以在同一条件下涉及热交换的性能相同。这里,以下在不必特别区分的情况下,有时也省略标记尾标等。
室外机1
压缩机10、四通阀等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换热器12和储能器(accumulator)19利用制冷剂配管4串联连接地装设在室外机1中。另外,在室外机1中设有第1连接配管4a、第2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和止回阀13d。通过设置第1连接配管4a、第2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和止回阀13d,无论室内机2要求何种运转,都能使流入到热介质变换器3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为恒定方向。
压缩机10吸入热源侧制冷剂,将该热源侧制冷剂压缩而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压缩机10例如可以由容量可控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制热运转时(全制热运转模式时及主制热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和制冷运转时(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及主制冷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热源侧换热器12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在热源侧制冷剂与自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鼓风机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该热源侧制冷剂蒸发气化或冷凝液化。储能器19设在压缩机10的吸入侧,储存多余的制冷剂。
止回阀13d设于热介质变换器3与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中,容许热源侧制冷剂只沿规定的方向(自热介质变换器3向室外机1的方向)流动。止回阀13a设于热源侧换热器12与热介质变换器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中,容许热源侧制冷剂只沿规定的方向(自室外机1向热介质变换器3的方向)流动。止回阀13b设于第1连接配管4a中,使在制热运转时自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流通到热介质变换器3中。止回阀13c设于第2连接配管4b中,使在制热运转时自热介质变换器3返回来的热源侧制冷剂流通到压缩机10的吸入侧。
第1连接配管4a在室外机1内连接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与止回阀13d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和止回阀13a与热介质变换器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第2连接配管4b在室外机1内连接止回阀13d与热介质变换器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和热源侧换热器12与止回阀13a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另外,在图3中,例示设有第1连接配管4a、第2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和止回阀13d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不必一定设置这些部件。
室内机2
在室内机2中分别装设有利用侧换热器26。这些利用侧换热器26利用配管5与热介质变换器3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相连接。这些利用侧换热器26在热介质与自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鼓风机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产生用于供给到室内空间7中的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
在该图3中,例示了4台室内机2与热介质变换器3相连接的情况,自纸面下侧图示为室内机2a、室内机2b、室内机2c和室内机2d。另外,与室内机2a~室内机2d相对应地,利用侧换热器26从纸面下侧也图示为利用侧换热器26a、利用侧换热器26b、利用侧换热器26c和利用侧换热器26d。另外,与图1和图2同样,室内机2的连接台数也不限定于图3所示的4台。
热介质变换器3
在热介质变换器3中装设有2个热介质间换热器15、2个节流装置16、2个开闭装置17、2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2个泵21、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4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和4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另外,将热介质变换器3分成主热介质变换器3a和副热介质变换器3b的结构,在图3A中说明。
2个热介质间换热器15(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作为冷凝器(散热器)或蒸发器发挥功能,利用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将由室外机1产生且贮存在热源侧制冷剂中的冷能或热能传递给热介质。热介质间换热器15例如是板式换热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设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16a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用于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冷却热介质。另外,热介质间换热器15b设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16b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之间,用于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加热热介质。
2个节流装置16(节流装置16a、节流装置16b)具有作为减压阀、膨胀阀的功能,使热源侧制冷剂减压而膨胀。节流装置16a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上游侧。节流装置16b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上游侧。2个节流装置16由能改变开度地进行控制的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即可。
2个开闭装置17(开闭装置17a、开闭装置17b)由二通阀等构成,开闭制冷剂配管4。开闭装置17a设于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开闭装置17b设于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和出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起来的配管。2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由四通阀等构成,根据运转模式而切换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下游侧。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在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下游侧。
作为热介质送出装置的2个泵21(泵21a和泵21b)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使热介质循环。泵21a设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之间,通过驱动而使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换热所涉及的热介质循环。另外,泵21b设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之间,通过驱动而使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换热所涉及的热介质循环。如果没有由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实现的连通,则形成由独立的2条流路构成的循环路径。这里,2个泵21例如可以由容量可控的泵等构成。
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d)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3个流入口和流出口(开口部),切换热介质的流路。这里,采用步进电动机驱动式混合阀等改变三方流路的流量的装置。因此,能够根据由脉冲数等产生的来自控制装置50的指示而改变开度。因此,能够防止发生水击。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设有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对应的个数(这里为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三个接口中的一个接口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泵21a)相连接,三个接口中的一个接口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泵21b)相连接,三个接口中的一个接口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相连接,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设在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热介质流出侧)。由此,例如能够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侧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侧的任一侧的流路相连通,供自利用侧换热器26(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流出的热介质流动。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地,从纸面下侧图示为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c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d。
4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d)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3个流入口和流出口(开口部),切换热介质的流路。这里,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同样地,4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也采用步进电动机驱动式混合阀等能改变三方流路的流量的装置,能够根据脉冲数等改变开度。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设有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对应的个数(这里为4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三个接口中的一个接口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相连接,三个接口中的一个接口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相连接,三个接口中的一个接口与利用侧换热器26相连接,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设在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由此,例如能够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侧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侧的任一侧的流路相连通,使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换热器26(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中。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地,从纸面下侧图示为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c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d。
这里,本实施方式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由于是步进电动机驱动式的装置,所以不仅能够切换流路,而且还能通过调整开度而使所有的流路以任意的开口面积的比例相连通。这里,根据热介质的流动,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使2条流路的热介质合流而流入到利用侧换热器26中。另外,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使自利用侧换热器26流出的热介质分支到2条流路中。
此时,例如在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中,可以改变供热介质分别流入、流出到泵21a、21b中的开口部分的开口面积的比。特别是将供热介质分别流入、流出到泵21a、21b中的部分的开口面积为大致相同程度(比1:1)的比例的开度称作中间开度。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不必区分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则描述成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23。
4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由例如使用了步进电动机的二通阀等构成,能够改变成为热介质流路的配管5的开度,调整热介质的流量(在单位时间内流动的量)。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有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对应的个数(这里为4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一个接口与利用侧换热器26相连接,另一个接口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相连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在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地,从纸面下侧图示为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另外,也可以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在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
另外,在热介质变换器3中设有各种检测部件(2个第1温度传感器31、4个第2温度传感器34、4个第3温度传感器35和压力传感器36)。利用这些检测部件检测到的信息(温度信息和压力信息)输送到对空调装置100的动作进行综合控制的控制装置50中,用于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省略图示的鼓风机的转速、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21的驱动频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的切换和热介质的流路的切换等控制。这里,将控制装置50设置在室外机1中,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室内机2、热介质变换器3中设置将控制装置50进行的处理功能分散的控制装置,利用通信线等发送和接收信号,并且进行处理。另外,也可以将控制装置50设置在装置外。
2个第1温度传感器31(第1温度传感器31a、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自热介质间换热器15流出的热介质即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的出口处的热介质的温度,这2个第1温度传感器31例如由热敏电阻等构成即可。第1温度传感器31a设于泵21a的入口侧(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出口侧)处的配管5。第1温度传感器31b设于泵21b(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出口侧)的入口侧处的配管5。
4个第2温度传感器34(第2温度传感器34a~第2温度传感器34d)设在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之间,检测自利用侧换热器26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这4个第2温度传感器34由热敏电阻等构成即可。第2温度传感器34设有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对应的个数(这里为4个)。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地,自纸面下侧图示为第2温度传感器34a、第2温度传感器34b、第2温度传感器34c和第2温度传感器34d。
4个第3温度传感器35(第3温度传感器35a~第3温度传感器35d)设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或出口侧,检测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流入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或自热介质间换热器15流出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这4个第3温度传感器35由热敏电阻等构成即可。第3温度传感器35a设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第3温度传感器35b设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与节流装置16a之间。第3温度传感器35c设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之间。第3温度传感器35d设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与节流装置16b之间。
压力传感器36与第3温度传感器35d的设置位置同样地,设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与节流装置16b之间,检测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与节流装置16b之间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
另外,省略图示的控制装置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根据由各种检测部件检测到的信息和来自远程控制器的指示,控制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鼓风机的转速(包括接通/断开)、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21的驱动、节流装置16的开度、开闭装置17的开闭、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的切换、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切换、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切换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驱动等,执行后述的各运转模式。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设在每个单元中,也可以设在室外机1或热介质变换器3中。
导通热介质的配管5由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相连接的部分和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相连接的部分构成。配管5与连接于热介质变换器3的室内机2的台数相对应地形成分支(这里各为4个分支)。并且,配管5由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通过控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决定使来自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换热器26中,或使来自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换热器26中。
并且,在空调装置100中,利用制冷剂配管4连接压缩机10、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换热器12、开闭装置17、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制冷剂流路、节流装置16和储能器19,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A。另外,利用配管5连接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热介质流路、泵21、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利用侧换热器26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B。也就是说,多台利用侧换热器26并联地与各热介质间换热器15相连接,将热介质循环回路B形成为多个系统。
因此,在空调装置100中,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器3借助设于热介质变换器3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相连接,热介质变换器3和室内机2也借助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相连接。即,在空调装置100中,利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使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图3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以下称作空调装置100A)的回路结构的另一例的概略回路结构图。根据图3A说明将热介质变换器3分成主热介质变换器3a和副热介质变换器3b的情况下的空调装置100A的回路结构。如图3A所示,利用主热介质变换器3a和副热介质变换器3b将壳体分开地构成热介质变换器3。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热介质变换器3,如图2所示,可以将多个副热介质变换器3b与1个主热介质变换器3a相连接。
在主热介质变换器3a中设有气液分离器14和节流装置16c。其他构成要素装设在副热介质变换器3b中。气液分离器14与连接于室外机1的1根制冷剂配管4、和连接于副热介质变换器3b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及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2根制冷剂配管4相连接,气液分离器14将自室外机1供给的热源侧制冷剂分离成蒸气状制冷剂和液体状制冷剂。节流装置16c设在气液分离器14的液体状制冷剂的流动中的下游侧,具有作为减压阀、膨胀阀的功能,使热源侧制冷剂减压而膨胀,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时将节流装置16c的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压力状态控制为中压。节流装置16c由能改变开度地进行控制的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即可。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能够将多个副热介质变换器3b与主热介质变换器3a相连接。
接下来,说明空调装置100所执行的各运转模式。该空调装置100能够根据来自各室内机2的指示,在该室内机2内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也就是说,空调装置100能够在所有的室内机2中进行同一运转,并且能够在各室内机2中进行不同的运转。另外,空调装置100A所执行的各运转模式也同样,所以省略说明空调装置100A所执行的各运转模式。以下,在空调装置100中也包括空调装置100A。
空调装置100所执行的运转模式包括驱动的室内机2全都执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和驱动的室内机2全都执行制热运转的全制热运转模式。另外,还有制冷负荷较大的主制冷运转模式、和制热负荷较大的主制热运转模式(有时也将主制冷运转模式和主制热运转模式合并称作冷暖混合运转模式)。以下,一并说明各运转模式和热源侧制冷剂及热介质的流动。
全制冷运转模式
图4是表示空调装置100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4中,以只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中产生冷能负荷的情况为例说明全制冷运转模式。另外,在图4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流动的配管。另外,在图4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4所示的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以使自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向热源侧换热器12流入的方式对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进行切换。在热介质变换器3中,使泵21a和泵21b进行驱动,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关闭,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以及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与利用侧换热器26a以及利用侧换热器26b之间循环。
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自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12中。然后,由热源侧换热器12向室外空气散热且冷凝液化,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自热源侧换热器12流出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3a而自室外机1流出,经过制冷剂配管4而流入到热介质变换器3中。流入到热介质变换器3中的高压液体制冷剂在经过了开闭装置17a后,形成分支而在节流装置16a和节流装置16b的作用下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
该两相制冷剂分别流入到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中,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中吸热,从而将热介质冷却,并且该两相制冷剂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自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而自热介质变换器3流出,经过制冷剂配管4而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流入到室外机1中的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3d,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储能器19被再次向压缩机10吸入。
此时,节流装置16a控制开度,以使作为由第3温度传感器35a检测到的温度与由第3温度传感器35b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而获得的过热度(superheat)为恒定。同样,节流装置16b控制开度,以使作为由第3温度传感器35c检测到的温度与由第3温度传感器35d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而获得的过热度为恒定。另外,开闭装置17a打开,开闭装置17b关闭。
接下来,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中,利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两方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传递给热介质,冷却后的热介质在泵21a和泵21b的作用下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a和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到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中。然后,热介质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中从室内空气中吸热,从而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
随后,热介质自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流出而流入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中。此时,利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将热介质的流量控制为在供应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荷时所需的流量,使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中。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流出的热介质经过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流入,被再次向泵21a和泵21b吸入。
另外,在利用侧换热器26的配管5内,热介质沿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流向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方向流动。另外,将利用第1温度传感器31a检测到的温度与利用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到的温度之差、或利用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温度与利用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地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供应室内空间7中所需的空调负荷。热介质间换热器15的出口温度可以使用第1温度传感器31a或第1温度传感器31b的任一方的温度,也可以使用这两方的平均温度。此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例如为中间开度地连通,以确保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两方流动的流路。将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均用于冷却热介质,增加导热面积,从而能够进行高效率的制冷运转。
在执行全制冷运转模式时,不必使热介质流向没有热负荷的利用侧换热器26(包括断热的情况),所以利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关闭流路,防止热介质流向利用侧换热器26。在图4中,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中有热负荷,所以使热介质在该利用侧换热器26a、26b中流动,但是在利用侧换热器26c和利用侧换热器26d中没有热负荷,将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全闭。并且,在自利用侧换热器26c、利用侧换热器26d产生了热负荷的情况下,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全制热运转模式
图5是表示空调装置100在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5中,以只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中产生热能负荷的情况为例,说明全制热运转模式。另外,在图5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流动的配管。另外,在图5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5所示的全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以使自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换热器12地向热介质变换器3流入的方式对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进行切换。在热介质变换器3中,使泵21a和泵21b进行驱动,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关闭,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以及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与利用侧换热器26a以及利用侧换热器26b之间循环。
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自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在第1连接配管4a中导通,通过止回阀13b而自室外机1流出。自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4而流入到热介质变换器3中。流入到热介质变换器3中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形成分支,经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分别流入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中。
流入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中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且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自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节流装置16a和节流装置16b的作用下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该两相制冷剂经过开闭装置17b而自热介质变换器3流出,经过制冷剂配管4而再次流向室外机1。流入到室外机1中的制冷剂在第2连接配管4b中导通,通过止回阀13c而流入到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换热器12中。
然后,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12中的制冷剂在热源侧换热器12中从室外空气中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自热源侧换热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储能器19,被再次向压缩机10吸入。
此时,节流装置16a控制开度,以使过冷却度(subcool)成为恒定,该过冷却度是将利用压力传感器36检测到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而得到的值与利用第3温度传感器35b检测到的温度之差。同样,节流装置16b控制开度,以使过冷却度为恒定,该过冷却度是将利用压力传感器36检测到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而得到的值与利用第3温度传感器35d检测到的温度之差。另外,开闭装置17a关闭,开闭装置17b打开。另外,在能够测量热介质间换热器15的中间位置的温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压力传感器36地使用该中间位置的温度,能够便宜地构成系统。
接下来,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中,利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两方将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传递给热介质,加热后的热介质在泵21a和泵21b的作用下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a和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到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中。然后,热介质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中向室内空气散热,从而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
随后,热介质自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流出,流入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中。此时,利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将热介质的流量控制为在供应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荷时所需的流量而使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中。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流出的热介质经过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流入,被再次向泵21a和泵21b吸入。
另外,在利用侧换热器26的配管5内,热介质沿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流向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方向流动。另外,将利用第1温度传感器31a检测到的温度与利用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到的温度之差、或利用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温度与利用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地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供应室内空间7所需的空调负荷。热介质间换热器15的出口温度可以使用第1温度传感器31a或第1温度传感器31b的任一方的温度,也可以使用这两方的平均温度。
此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例如为中间开度地连通,以确保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两方流入的流路。将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均用于加热热介质,增加导热面积,从而能够进行高效率的制热运转。另外,本来可以根据利用侧换热器26a的入口与出口的温度差来进行控制,但利用侧换热器26的入口侧的热介质温度与由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温度是大致相同的温度,通过使用第1温度传感器31b,能够减少温度传感器的数量,便宜地构成系统。
在执行全制热运转模式时,不必使热介质流向没有热负荷的利用侧换热器26(包括断热的情况),所以利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关闭流路,防止热介质流向利用侧换热器26。在图5中,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中有热负荷,所以使热介质在该利用侧换热器26a、26b中流动,但是在利用侧换热器26c和利用侧换热器26d中没有热负荷,使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为全闭。并且,在自利用侧换热器26c、利用侧换热器26d产生了热负荷的情况下,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主制冷运转模式
图6是表示空调装置100在主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6中,以由利用侧换热器26a产生冷能负荷,由利用侧换热器26b产生热能负荷的情况为例,说明主制冷运转模式。另外,在图6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循环的配管。另外,在图6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6所示的主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使以使自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向热源侧换热器12流入的方式对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进行切换。在热介质变换器3中,使泵21a和泵21b进行驱动,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关闭,使热介质分别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与利用侧换热器26a之间、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与利用侧换热器26b之间循环。
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自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而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12中。然后,该气体制冷剂在热源侧换热器12中向室外空气散热且冷凝,成为两相制冷剂。自热源侧换热器12流出的两相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3a而自室外机1流出,经过制冷剂配管4而流入到热介质变换器3中。流入到热介质变换器3中的两相制冷剂经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而流入到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中。
流入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中的两相制冷剂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且冷凝液化,成为液体制冷剂。自热介质间换热器1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节流装置16b的作用下膨胀,成为低压两相制冷剂。该低压两相制冷剂经由节流装置16a流入到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中。流入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中的低压两相制冷剂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中吸热,从而将热介质冷却,并且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自热介质间换热器15a流出,经由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自热介质变换器3流出,经过制冷剂配管4而再次流向室外机1。流入到室外机1中的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3d,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储能器19而被再次向压缩机10吸入。
此时,节流装置16b控制开度,以使作为由第3温度传感器35a检测到的温度与由第3温度传感器35b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获得的过热度为恒定。另外,节流装置16a全开,开闭装置17a关闭,开闭装置17b关闭。另外,节流装置16b也可以控制开度,以使过冷却度为恒定,该过冷却度是将利用压力传感器36检测到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而得到的值与利用第3温度传感器35d检测到的温度之差。另外,也可以使节流装置16b全开,利用节流装置16a控制过热度或过冷却度。
接下来,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主制冷运转模式中,利用热介质间换热器15b将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传递给热介质,加热后的热介质在泵21b的作用下在配管5内流动。另外,在主制冷运转模式中,利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传递给热介质,冷却后的热介质在泵21a的作用下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a和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到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中。
在利用侧换热器26b中,热介质向室内空气散热,从而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另外,在利用侧换热器26a中,热介质从室内空气中吸热,从而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此时,利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将热介质的流量控制为在供应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荷时所需的流量而使该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中。通过利用侧换热器26b且温度下降了一些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b流入,被再次向泵21b吸入。通过利用侧换热器26a且温度上升了一些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a流入,被再次向泵21a吸入。
在该期间内,高温的热介质和低温的热介质利用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作用,不混合地分别向具有热能负荷和冷能负荷的利用侧换热器26导入。另外,在利用侧换热器26的配管5内,在制热侧及制冷侧,热介质均沿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流向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方向流动。另外,在制热侧,将利用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温度与利用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地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供应室内空间7所需的空调负荷,在制冷侧,将利用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到的温度与利用第1温度传感器31a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地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供应室内空间7所需的空调负荷。
在执行主制冷运转模式时,不必使热介质流向没有热负荷的利用侧换热器26(包括断热的情况),所以利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关闭流路,防止热介质流向利用侧换热器26。在图6中,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中有热负荷,所以使热介质在该利用侧换热器26a、26b中流动,但在利用侧换热器26c和利用侧换热器26d中没有热负荷,使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为全闭。并且,在自利用侧换热器26c、利用侧换热器26d产生了热负荷的情况下,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主制热运转模式
图7是表示空调装置100在主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7中,以由利用侧换热器26a产生热能负荷,由利用侧换热器26b产生冷能负荷的情况为例,说明主制热运转模式。另外,在图7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循环的配管。另外,在图7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7所示的主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以使自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换热器12地向热介质变换器3流入的方式对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进行切换。在热介质变换器3中,使泵21a和泵21b进行驱动,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关闭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使热介质分别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以及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与利用侧换热器26a以及利用侧换热器26b之间循环。
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自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在第1连接配管4a导通,通过止回阀13b而自室外机1流出。自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4而流入到热介质变换器3中。流入到热介质变换器3中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流入到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中。
流入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中的气体制冷剂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且冷凝液化,成为液体制冷剂。自热介质间换热器1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节流装置16b的作用下膨胀,成为低压两相制冷剂。该低压两相制冷剂经由节流装置16a流入到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中。流入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中的低压两相制冷剂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中吸热,从而蒸发,将热介质冷却。该低压两相制冷剂自热介质间换热器15a流出,经由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自热介质变换器3流出,经过制冷剂配管4而再次流入室外机1。
流入到室外机1中的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3c,流入到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换热器12中。并且,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12中的制冷剂在热源侧换热器12中从室外空气中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自热源侧换热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储能器19,被再次向压缩机10吸入。
此时,节流装置16b控制开度,以使过冷却度为恒定,该过冷却度是将利用压力传感器36检测到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而得到的值与利用第3温度传感器35b检测到的温度之差。另外,节流装置16a全开,开闭装置17a关闭,开闭装置17b关闭。另外,也可以使节流装置16b全开,利用节流装置16a控制过冷却度。
接下来,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主制热运转模式中,利用热介质间换热器15b将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传递给热介质,加热后的热介质在泵21b的作用下在配管5内流动。另外,在主制热运转模式中,利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传递给热介质,冷却后的热介质在泵21a的作用下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a和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到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中。
在利用侧换热器26b中,热介质从室内空气中吸热,从而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另外,在利用侧换热器26a中,热介质向室内空气散热,从而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此时,利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将热介质的流量控制为在供应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荷时所需的流量而使该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中。通过利用侧换热器26b且温度上升了一些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流入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中,被再次向泵21a吸入。通过利用侧换热器26a且温度下降了一些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b流入而被再次向泵21a吸入。
在该期间内,高温的热介质和低温的热介质利用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作用,不混合地分别向具有热能负荷、冷能负荷的利用侧换热器26导入。另外,在利用侧换热器26的配管5内,在制热侧及制冷侧,热介质均沿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流向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方向流动。另外,在制热侧,将利用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温度与利用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地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供应室内空间7所需的空调负荷,在制冷侧,将利用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到的温度与利用第1温度传感器31a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地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供应室内空间7所需的空调负荷。
在执行主制热运转模式时,不必使热介质流向没有热负荷的利用侧换热器26(包括断热的情况),所以利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关闭流路,防止热介质流向利用侧换热器26。在图7中,由于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中有热负荷,所以使热介质在该利用侧换热器26a、26b中流动,但在利用侧换热器26c和利用侧换热器26d中没有热负荷,使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为全闭。并且,在自利用侧换热器26c、利用侧换热器26d产生了热负荷的情况下,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制冷剂配管4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0具备若干运转模式。在这些运转模式中,热源侧制冷剂在连接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器3的制冷剂配管4中流动。
配管5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0所执行的若干运转模式中,水、防冻溶液等热介质在连接热介质变换器3和室内机2的配管5中流动。
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和节流装置16的协作控制
在涉及全制热运转模式和全制热运转模式的上述说明中,为了使相对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流入流出的热介质的流量大致相同,将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控制成中间开度。但是,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之间的流路,由在流体流动时会产生流动阻力(流动难度)的、具有有限内径的铜制等配管构成。并且,将这种配管与其他部件等一并收容在构成热介质变换器3的壳体内。在设法配置各部件而想要使热介质变换器3小型化时,壳体内的配管变复杂。因此,例如很难使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到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的流路的长度、和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到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的流路的长度是完全相同的长度。另外,当在配管中存在弯曲部时,该弯曲部成为热介质流动时的流路阻力,而且当弯曲角度不同时,阻力也不同。
根据以上说明,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使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之间的流路的流路阻力(在相同流量的热介质流过的情况下的压力损耗)、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之间的流路的流路阻力(在相同流量的热介质流过的情况下的压力损耗)完全相同。
因而,即使将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控制成中间开度,使开口面积相同,流入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中的热介质的流量仍然不同。例如,当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流路的阻力比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流路的阻力大时,若将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控制成中间开度,则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热介质的流量比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热介质的流量多。
于是,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中的制冷剂与热介质的热交换量、与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中的制冷剂与热介质的热交换量不同,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制冷剂的出口侧处的过冷却度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制冷剂的出口侧处的过冷却度不同。
控制装置50控制节流装置16a、16b的开度,使通过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化,将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的制冷剂的出口侧处的过冷却度控制成目标值。因此,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与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也不同。由于设计成在全制热运转时或全制冷运转时,同一流量的制冷剂流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中的方式,所以当制冷剂的流量不同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所具有的性能,运转的效率变差。
为此,通过配合控制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和节流装置16,以使流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中的制冷剂的流量与流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中的制冷剂的流量相同,能够提高效率,谋求节能。接下来,说明该配合控制所涉及的处理。
这里,使流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中的制冷剂的流量相同地对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和节流装置16进行配合控制,但考虑到热负荷和流路阻力等时,相对于各利用侧换热器26流入流出的热介质流量的关系相同较好。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将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和对应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控制成同一开度的情况。
另外,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均设置成如下倾向:在开度为零时,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侧的流路全闭(开口面积为0)且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侧的流路全开(开口面积最大);在开度最大时,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侧的流路全开且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侧的流路全闭。因而,当开度向变大(减小)的趋势变化时,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热介质的流量增加(减少),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热介质的流量减少(增加)。
例如,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中加热热介质的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当增大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的开度时,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热介质的流量增加,热交换量增多。因此,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制冷剂的出口侧处的过冷却度增加。另一方面,热介质的流量减少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制冷剂的出口侧处的过冷却度减少。
另外,当减小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的开度时,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热介质的流量减少,热交换量减少。因此,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制冷剂的出口侧处的过冷却度减少。另一方面,热介质的流量减少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制冷剂的出口侧处的过冷却度增加。
并且,如上所述,控制装置50以使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的制冷剂的出口侧处的过冷却度为目标值的方式,分别控制节流装置16a、16b的开度。例如,当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制冷剂的出口侧处的过冷却度增加时,增大节流装置16a的开度,使流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中的制冷剂的流量增加,将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制冷剂的出口侧处的过冷却度控制成目标值。当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制冷剂的出口侧处的过冷却度减少时,减小节流装置16b的开度,使流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中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将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制冷剂的出口侧处的过冷却度控制成目标值。
这样,当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开度变化时,节流装置16a、16b的开度也分别变化,控制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的制冷剂的出口侧处的过冷却度。在达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的热介质侧的流路中的阻力不同的情况下,通过控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开度,能够将流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中的热介质的流量控制成相同量。此时,使过冷却度为目标值地改变节流装置16a、16b的开度,从而也能将流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中的制冷剂的流量控制成相同量。
这里,当各利用侧换热器26a~26d中的热负荷不同时,流到利用侧换热器26a~26d中的热介质的流量不同。因此,在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到利用侧换热器26a~26d的流路、或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到利用侧换热器26a~26d的流路中的任意位置,设置例如流量传感器等的热介质的流量检测装置。并且,当控制装置50根据流量检测装置的检测出的热介质的流量,控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的开度时,效率最高。在该情况下,由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等的对应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位于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的流入口侧和流出口侧,所以优选沿同一方向以同一开度进行控制,但即使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开度变化量稍有不同也没问题,也可以只控制流入口侧或流出口侧中的任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但是,即使在未设置流量检测装置的情况下,通过将与运转中的室内机2相对应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全都控制成同一开度,也能使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中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控制为同一流量。
例如,所有的利用侧换热器26进行制热运转,将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的开度均改变ΔPTVH1。此时,为了将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的出口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控制成目标值,节流装置16a、16b的开度分别改变ΔPLEVa1、ΔPLEVb1。此时,将根据下述式(1)算得的值设为增益GTLH。增益GTLH表示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的开度变化量相对于节流装置16b的开度变化量ΔPLEVa1与节流装置16a的开度变化量ΔPLEVb1的平均值的比率。预先用实验等求出该GTLH,作为数据预先存储在控制装置50所具有的存储部件中。
GTLH=ΔPTVH1/[0.5×(ΔPLEVa1+ΔPLEVb1)]  …(1)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控制装置50的流程的图。根据图8说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的开度控制。控制装置50每隔一定控制周期(例如每隔1分钟)开始控制(ST0)。然后,判定运转模式是全制热运转模式或全制冷运转模式,还是除此之外的运转模式(ST1)。
若是全制热运转模式或全制冷运转模式,则判定压缩机10是否在起动后经过了一定时间(例如10分钟)(ST2)。当判定为经过了一定时间以上时,进一步判定在切换成全制热运转模式或全制冷运转模式后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10分钟)(ST3)。当判定为在运转模式切换后经过了规定时间时,根据式(2)进行运算(ST4)。
ΔPTVH=kTL×GTLH×(PLEVb–PLEVa+α) …(2)
这里,PLEVa和PLEVb表示节流装置16a、16b的开度,kTL表示常数(缓和系数,例如0.3),GTLH表示根据式(1)求得的增益,另外,ΔPTVH是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的开度的变化量(开度修正值),α是用于修正供相对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侧流入流出的制冷剂流动的配管的流路阻力、和供相对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侧流入流出的制冷剂流动的配管的流路阻力的常数。
例如,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侧的制冷剂配管的流路阻力比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侧的制冷剂配管的流路阻力小的情况下,当相同的制冷剂流量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中流过时,节流装置16a的开度成为比节流装置16b的开度小的值。因而,在将正的值(例如10)代入作为α时,当PLEVa–PLEVb+α为零即PLEVa成为比PLEVb小α的开度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的变化量为零。预先利用实验求得该α并存储起来。在本实施方式中,α=0。
并且,将与运转中的室内机2相对应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开度均改变ΔPTVH(ST5),反复进行处理(ST6)。另外,在ST1、ST2和ST3中判定为是除全制热运转模式或全制冷运转模式以外的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判定为压缩机10在起动后未经过一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切换到全制热运转模式后未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也反复进行处理(ST6)。
例如,将增益GTLH设为10,将缓和系数kTL设为0.3,将常数α设为0。此时,在节流装置16a的开度PLEVa为500,节流装置16b的开度PLEVb为510的情况下,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相连的热介质配管的阻力不同,所以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的热介质的流量不同,因此推定稳定在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制冷剂的流量比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制冷剂的流量少的状态。并且,ΔPTVH根据式(2)求得为30。因此,控制装置50进行控制,以使与运转中的室内机2相对应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开度均增加30冲量(pulse)。
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如上所述,在开度为0时,使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侧相通的流路全闭,且使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侧相通的流路全开。相反,在开度最大时,使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侧相通的流路全开,且使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侧相通的流路全闭。
因此,增大开度的做法是增加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制冷剂的流量。因而,能够向均等化的方向控制流向两热介质间换热器的制冷剂的流量。
另外,在执行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控制方法也与全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相同。例如,在式(1)和式(2)中,将全制热运转模式下的增益GTLH替换成全制冷运转模式下的增益GTLC。另外,将存储有全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的运算结果的ΔPTVH替换成存储有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的运算结果的ΔPTVC,控制装置50进行同样的控制。
由于进行这样的控制,将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中的热介质流量控制成相同,使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中的热交换量相同而将过冷却度控制成目标值,所以相同制冷剂流量流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中。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的性能,能够进行高效率的运转。
这里,节流装置16a、16b在一定的控制周期内进行开度的变更动作。例如当使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的控制比节流装置16a、16b的控制周期早时,不能将节流装置16a、16b的开度变化反映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因此,会发生偏差(hunting)等,不能进行稳定的控制。为此,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的控制周期需要比节流装置16a、16b的控制周期长。优选使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的控制周期为节流装置16a、16b的控制周期的2倍以上。
另外,在设置了设备后,在最初动作的情况下ΔPTVH、ΔPTVC为零时,当设备首次以全制热运转模式或全制冷运转模式起动时,将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设定为中间开度或接近中间开度的开度而进行起动。
但是,ΔPTVH和ΔPTVC在一定程度上由装置的设置状况而决定。因此,若在每次使装置停止或在每次改变运转模式时都使开度为零,则当再次以全制热运转模式或全制冷运转模式起动时,到达到规定的开度为止耗费时间,效率变差。
为此,控制装置50将进行计算后得到的ΔPTVH、ΔPTVC的值暂时存储在存储部件中,当进行下一次的运转时,设定成反映了该值的开度即可。例如,在暂时将全制热运转模式下的运转改变成主制热运转模式下的运转,稍等一会儿再次进行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下的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将在前一次的以全制热运转模式运转时运算得到的ΔPTVH预先存储在存储部件中。然后,在接着以全制热运转模式运转时,将与制热所涉及的室内机2相对应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设定成与中间开度偏差ΔPTVH的开度而进行运转。通过这样控制,能够缩短运转达到稳定的时间,能实现高效率的运转。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中,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或全制热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50控制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开度,无论各流路中的阻力多大,都使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的热介质的流量相同,所以使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中的热交换量相同,因此流到各热介质间换热器中的各制冷剂的流量也相同,从而能够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并谋求节能。此时,通过也同样地控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开度,能够使热介质间换热器15和利用侧换热器26中的热介质的流入流出的关系相同。另外,通过将正在动作的室内机2所涉及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开度控制为相同,即使没有流量控制装置等,也能进行控制。
并且,根据节流装置16a、16b的开度的差分值,运算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开度的变化量ΔPTVH、ΔPTVC而改变开度,所以能够使节流装置16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配合地调整各自的开度。在进行该运算时,考虑了常数α,该常数α用于修正供相对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侧流入流出的制冷剂流动的配管的流路阻力之差,所以能够运算基于制冷剂回路侧的状态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开度的变化量ΔPTVH、ΔPTVC。关于节流装置16的开度,对于各自对应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下将制冷剂出口侧的过冷却度控制成恒定,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下计算制冷剂出口侧的过热度,将过热度控制为恒定,从而能够提高热介质的加热处理、冷却处理中的能量转换效率。
这里,使由控制装置50得到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开度的控制周期,比节流装置16的开度的控制周期长,使两者之比为2以上,所以能够在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开度的变化量计算上,高效地反映出节流装置16的开度的变化。
另外,在设置了空调装置后开始最初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或全制热运转模式时,使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为中间开度,在开始以后的运转时,使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为基于前一次的运转时的开度的变化量的开度地进行运转,所以能够缩短到达目标开度的时间,能够使热介质快速稳定地循环。此时,通过将全制热运转模式、全制冷运转模式下的开度的变化量分别存储在存储部件中,能够成为与运转模式相符的开度。
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的制冷剂侧的流路中的阻力差作为常数α表示在式(2)中。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间的阻力(压力损耗)没有相差很多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式(2)应对。但是,制冷剂的压力损耗根据制冷剂的流量等的不同而变化,所以当2个热介质间换热器间的制冷剂的压力损耗相差很多时,误差可能增大。
为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自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进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开度控制。
将第1温度传感器31a、31b的检测所涉及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中的热介质的出口侧的温度(热介质出口温度)分别设为Tna、Tnb。在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当在所有的室内机2a~2d进行制热的状态下,使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的开度均以恒定值变化时,流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中的热介质的流量均发生变化。因此,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中的温度效率变化,热介质出口温度Tna、Tnb也改变。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根据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式(1)算得的值设为增益GTLH。该GTLH也是预先利用实验等求得,作为数据预先存储在存储装置71中。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控制装置50的流程的图。根据图9说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的开度控制。控制装置50每隔一定控制周期(例如每隔1分钟)开始控制(RT0)。然后,判定运转模式是全制热运转模式或全制冷运转模式,还是除此之外的运转模式(RT1)。
若是全制热运转模式或全制冷运转模式,则判定压缩机10在起动后是否经过了一定时间(例如10分钟)以上(RT2)。当判定为经过了一定时间以上时,进一步判定在切换成全制热运转模式或全制冷运转模式后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10分钟)(RT3)。当判定在运转模式切换后经过了规定时间时,根据式(3)进行运算(RT4)。这里,kTL表示常数(缓和系数,例如0.3),GTLH表示根据式(1)求得的增益,另外,ΔPTVH表示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的开度的变化量。
ΔPTVH=kTL×GTLH×(Tna–Tnb) …(3)
并且,将与运转中的室内机2相对应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开度均改变ΔPTVH(RT5),反复进行处理(RT6)。另外,在RT1、RT2和RT3中,在判定为是除全制热运转模式或全制冷运转模式以外的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判定为压缩机10在起动后未经过一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在切换成全制热运转模式后未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也反复进行处理(RT6)。
例如,使增益GTLH设为10,将kTL设为0.3,将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23a~23d的开度PTVH中的中间开度为800。考虑节流装置16a和节流装置16b将热介质换热器15a和热介质换热器15b稳定在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制冷剂的流量比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制冷剂的流量少的状态的情况。
此时,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中的热介质的入口侧的温度是同一温度。并且,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相比,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中的制冷剂的流量少,热介质的流量也少,所以能够提高温度效率。因此,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热介质出口温度Tna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热介质出口温度Tnb相比,热介质的温度变高。例如,当Tna比Tnb高2℃时,ΔPTVH根据式(4)求得为6。因此,控制装置50进行控制,以使与运转中的室内机2相对应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开度均增加6冲量。
因此,增加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开度的做法,通过增加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热介质的流量,能够增加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制冷剂的流量。因而,能够向均等化的方向控制流到两热介质间换热器中的制冷剂的流量。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偏差等,并进行稳定的控制,使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的控制周期比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d的控制周期长。优选使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的控制周期为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d的控制周期的2倍以上。
另外,在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控制方法也与全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相同。例如在式(3)和式(4)中,将全制热运转模式下的增益GTLH替换成全制冷运转模式下的增益GTLC。另外,将存储有全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的运算结果的ΔPTVH替换成存储有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的运算结果的ΔPTVC,控制装置50进行同样的控制。
如上所述,采用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根据第1温度传感器31a、31b的检测所涉及的热介质出口温度Tna、Tnb的差分值,控制装置50运算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开度的变化量ΔPTVH、ΔPTVC而改变开度,所以能够使节流装置16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配合地调整热各自的开度。通过基于热介质出口温度Tna、Tnb,能够运算基于流路阻力等制冷剂回路侧的状态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开度的变化量ΔPTVH、ΔPTVC
实施方式3.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未作特别说明,但也可以组合2个电子式膨胀阀等能改变两方流路的流量的阀等,构成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另外,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是二通阀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为具有三方流路的控制阀,与将利用侧换热器26旁通的旁通管一并设置。
另外,利用侧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可以是二通阀,也可以是关闭三通阀的一端的阀。另外,作为利用侧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也可以使用开闭阀等进行两方流路的开闭的阀,反复进行接通/断开的操作而控制平均的流量。
另外,说明了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是四通阀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多个两方流路切换阀、三方流路切换阀,使制冷剂以同样的方式流动。
将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0作为能进行制冷制热混合运转的装置而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空调装置100即使是热介质间换热器15和节流装置16各具有1个,使多个利用侧换热器26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25与该热介质间换热器15和节流装置16并联连接,只能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中的任一个的结构,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自不必说即使在只连接1个利用侧换热器26和1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情况下,同样的效果也能成立,此外即使设置有多个进行同一动作的装置作为热介质间换热器15和节流装置16,当然也没有问题。此外,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内置在热介质变换器3中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也可以内置在室内机2中,也可以相互独立地构成热介质变换器3和室内机2。
作为热源侧制冷剂,例如可以使用R–22、R–134a等单一制冷剂、R–410A、R–404A等近共沸混合制冷剂、R–407C等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化学式内具有双键的CF3CF=CH2等地球变暖系数为比较小的值的制冷剂、该制冷剂的混合物、或二氧化碳(CO2)、丙烷等自然制冷剂。这里,在作为加热用装置而进行动作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a或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中,通常的进行两相变化的制冷剂冷凝液化,在临界温度以上且处于超临界状态的CO2等制冷剂在超临界的状态下冷却,但无论是哪种制冷剂,除此之外进行相同动作,起到同样的效果。
作为热介质,例如可以使用盐水(防冻溶液)、水,盐水与水的混合液、水与防腐效果高的添加剂的混合液等。因而,在空调装置100中,即使热介质经由室内机2而泄露到室内空间7内,由于使用了安全性高的热介质,所以仍能帮助提高安全性。
另外,通常在热源侧换热器12和利用侧换热器26a~26d中安装有鼓风机,大多利用鼓风促进冷凝或蒸发,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利用侧换热器26a~26d,也可以是利用了辐射的辐射加热器那样的装置,作为热源侧换热器12,也可以是利用水、防冻溶液使热量移动的水冷式类型的装置,只要是能够散热或吸热的构造,则可以使用任意装置。
另外,这里以具有4个利用侧换热器26a~26d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连接若干个利用侧换热器。
另外,以具有2个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不限定于此。只要构成为能够冷却或/和加热热介质,则也可以设置若干热介质间换热器。
另外,泵21a、21b不限定于各为一个,也可以并列排列多个小容量的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50根据节流装置16a、16b的开度等,将流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中的热介质的流量控制为相同,但是例如也可以设置流量传感器等而进行控制。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外机;1B、室外机;2、室内机;2a、室内机;2b、室内机;2c、室内机;2d、室内机;3、热介质变换器;3B、热介质变换器;3a、主热介质变换器;3b、副热介质变换器;4、制冷剂配管;4a、第1连接配管;4b、第2连接配管;5、配管;6、室外空间;7、室内空间;8、空间;9、建筑物;10、压缩机;11、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热源侧换热器;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止回阀;13d、止回阀;14、气液分离器;15、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热介质间换热器;16、节流装置;16a、节流装置;16b、节流装置;16c、节流装置;17、开闭装置;17a、开闭装置;17b、开闭装置;17c、开闭装置;17d、开闭装置;17e、开闭装置;17f、开闭装置;18、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9、储能器;21、泵;21a、泵;21b、泵;22、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c、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d、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c、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d、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5、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6、利用侧换热器;26a、利用侧换热器;26b、利用侧换热器;26c、利用侧换热器;26d、利用侧换热器;31、第1温度传感器;31a、第1温度传感器;31b、第1温度传感器;34、第2温度传感器;34a、第2温度传感器;34b、第2温度传感器;34c、第2温度传感器;34d、第2温度传感器;35、第3温度传感器;35a、第3温度传感器;35b、第3温度传感器;35c、第3温度传感器;35d、第3温度传感器;36、压力传感器;41、流路切换部;42、流路切换部;50、控制装置;100、空调装置;100A、空调装置;100B、空调装置;A、制冷剂循环回路;B、热介质循环回路。

Claims (15)

1.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包括:
冷冻循环装置,其利用配管连接下述这些装置而构成制冷剂回路:对制冷剂加压的压缩机,用于切换所述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用于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换热器,利用与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来加热或冷却与所述制冷剂不同的热介质的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以及通过调整压力而分别调整在所述热介质间换热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多个节流装置;
热介质侧装置,其利用配管连接下述这些装置而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所述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用于使涉及该热介质间换热器的热交换的所述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送出装置,以及进行所述热介质与涉及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热交换的利用侧换热器;
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其在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所述利用侧换热器的热介质的流入侧和流出侧,通过调整开度,使与所述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相通的开口面积为任意比例而将所述热介质合流或分配;
控制装置,其在所有的所述热介质间换热器冷却所述热介质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或所有的所述热介质间换热器加热所述热介质的全制热运转模式下,控制对各热介质间换热器中的热交换量进行调整的至少流入侧或流出侧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开度;
使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控制周期比所述多个节流装置的控制周期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涉及所述多个节流装置的开度的数据,运算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开度修正值,进行使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开度以所述开度修正值的量进行变化的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涉及所述开度的数据是所述多个节流装置的开度之差分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基于相对于所述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流入流出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之差的值作为常数而包含该值地进行所述开度修正值的运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装置还具有检测自所述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涉及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的温度,运算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开度修正值,进行使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开度以所述开度修正值的量进行变化的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自所述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差,运算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开度修正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控制周期与所述多个节流装置的控制周期的比为2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装置具有对相对于所述利用侧换热器流入流出的热介质的流量进行调整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
使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控制周期比所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的控制周期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控制周期与所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的控制周期的比为2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后,在最初以全制冷运转模式或全制热运转模式开始运转时,使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为使与所述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相通的流路的开口面积相同或大致相同那样的初期开度;
在第二次之后开始运转时,使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为将在前一次的运转中最后运算得到的所述开度修正值的量与所述初期开度相加后得到的开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分别将所述全制热运转模式下的所述开度修正值和所述全制冷运转模式下的所述开度修正值存储在存储部件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全制冷运转模式下,所述控制装置计算所述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的制冷剂的出口侧处的过热度,使各热介质间换热器的所述过热度为恒定值地分别控制所述多个节流装置的开度,在所述全制热运转模式下,所述控制装置计算所述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的制冷剂的出口侧处的过冷却度,使各热介质间换热器的所述过冷却度为恒定值地分别控制所述多个节流装置的开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进行使流入侧和流出侧的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改变大致相同的开度的控制。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对与运转中的室内机的所述利用侧换热器相对应的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进行一律改变所述开度修正值的量的开度的控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装置能分别独立地形成下述这些装置并将这些装置设置在彼此分开的场所:室内机,其具有所述利用侧换热器;热介质变换器,其具备所述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所述热介质送出装置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室外机,其具备压缩机和热源侧换热器。
CN200980162573.1A 2009-11-25 2009-11-25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26673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06335 WO2011064814A1 (ja) 2009-11-25 2009-11-25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7367A CN102667367A (zh) 2012-09-12
CN102667367B true CN102667367B (zh) 2014-10-01

Family

ID=44065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62573.1A Active CN102667367B (zh) 2009-11-25 2009-11-25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310107B2 (zh)
EP (1) EP2505938B1 (zh)
JP (1) JP5328933B2 (zh)
CN (1) CN102667367B (zh)
ES (1) ES2725525T3 (zh)
WO (1) WO20110648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08725B (en) * 2011-06-14 2016-06-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2722617B1 (en) * 2011-06-16 2021-09-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JP5674572B2 (ja) * 2011-07-06 2015-0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3733002B (zh) * 2011-08-19 2015-11-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WO2014057550A1 (ja) * 2012-10-10 2014-04-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2927612B1 (en) * 2012-11-30 2021-06-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JP6248393B2 (ja) * 2013-01-29 2017-12-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温調システム
US11060748B2 (en) 2016-11-09 2021-07-13 Kevin Daniel Martin Moore Methods for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a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HVAC) system
US11031312B2 (en) 2017-07-17 2021-06-08 Fractal Heatsink Technologies, LLC Multi-fractal heatsink system and method
JP6968753B2 (ja) * 2018-06-01 2021-11-17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20235058A1 (ja) 2019-05-22 2020-11-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熱媒体流量算出方法
JP2020169807A (ja) * 2020-07-08 2020-10-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12169082B2 (en) * 2020-08-03 2024-12-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4328A (zh) * 2003-11-07 2005-05-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0452A (en) * 1978-06-29 1982-03-16 Standard Oil Company (Indiana) Digital bus and control circuitry for data routing and transmission
JP2705031B2 (ja) * 1989-06-13 1998-01-26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多室式空気調和機
US5237833A (en) * 1991-01-10 1993-08-2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H05280818A (ja) * 1992-04-01 1993-10-29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JP3582185B2 (ja) * 1995-10-24 2004-10-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搬送装置
JP2001289465A (ja) 2000-04-11 2001-10-19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2106995A (ja) * 2000-09-29 2002-04-10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4123829B2 (ja) 2002-05-28 2008-07-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4269306B2 (ja) * 2002-09-20 2009-05-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多室用空気調和機
JP4411870B2 (ja) * 2003-06-13 2010-02-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ES2636539T3 (es) * 2004-03-31 2017-10-06 Daikin Industries, Ltd. Sistema de acondicionamiento de aire
KR100758902B1 (ko) * 2004-11-23 2007-09-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 공기조화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US7415838B2 (en) * 2005-02-26 2008-08-26 Lg Electronics Inc Second-refrigerant pump driv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DE102006029973B4 (de) * 2005-06-30 2016-07-28 Denso Corporation Ejektorkreislaufsystem
US7992404B2 (en) * 2006-10-10 2011-08-09 Kuo Jui Su Window air conditioner with easy installation method
WO2009133644A1 (ja) * 2008-04-30 2009-1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4328A (zh) * 2003-11-07 2005-05-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5-280818A 1993.10.2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725525T3 (es) 2019-09-24
JP5328933B2 (ja) 2013-10-30
EP2505938B1 (en) 2019-04-10
EP2505938A4 (en) 2017-12-20
US20120234032A1 (en) 2012-09-20
US9310107B2 (en) 2016-04-12
EP2505938A1 (en) 2012-10-03
WO2011064814A1 (ja) 2011-06-03
JPWO2011064814A1 (ja) 2013-04-11
CN102667367A (zh) 2012-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67367B (zh) 空调装置
CN102597640B (zh) 空调装置
CN10248327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483250B (zh) 空调装置
CN102483249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597657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365510B (zh)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CN102575881B (zh) 空调装置
JP578411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597660B (zh) 空调装置
CN103229003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08066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483272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210262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112817A (zh) 空调装置
CN102762932B (zh) 空调装置
CN103221759A (zh) 空调机
CN103354891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917834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5074359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874892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813111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823002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597661B (zh) 空调装置
CN104813112B (zh) 空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