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17834A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17834A CN103917834A CN201180074701.4A CN201180074701A CN103917834A CN 103917834 A CN103917834 A CN 103917834A CN 201180074701 A CN201180074701 A CN 201180074701A CN 103917834 A CN103917834 A CN 1039178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old
- heat exchanger
- producing medium
- refriger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0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4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4087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3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183 run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047 saturated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55 saturated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2706 plast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466460 Alveol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44 Medium Therm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09 ga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28 medium composi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6—Cooling of compressor or motor
- F25B31/008—Cooling of compressor or motor by injecting a liqui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3—Indoor unit with water as a heat sink or heat sourc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three-way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2—Press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5—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9—Calculation of parame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6—Problems to be solv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artup of the refrigeration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1—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6—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 F25B2700/21161—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of the fluid heated by the condens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6—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 F25B2700/21162—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inlet of the condens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6—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 F25B2700/21163—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outlet of the condens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1—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fluid cooled by the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3—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fluid cooled by the evaporator at the outle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4—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inlet of the evaporat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5—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outlet of the evapora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Details Of Valv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具备:将液态或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导入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吸入喷射配管(4c);设于吸入喷射配管(4c)的节流装置(14b);以及通过控制节流装置(14b)的开度来调整经由吸入喷射配管(4c)导入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吸入喷射流量的控制装置(5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被应用于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存在通过使制冷剂从室外机到中继器循环,并使水等热介质从中继器到室内机循环,从而一边使水等热介质在室内机中循环,一边使热介质的输送动力降低,实现制冷制热混合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也存在为了降低压缩机的喷出温度而从冷冻循环的高压液管向压缩机的中间喷射液体的回路、和能够不取决于运转状态地将喷出温度控制为设定温度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也存在在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任一运转中,均能够将冷冻循环的高压状态的液态制冷剂向压缩机的吸入侧喷射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10/049998号公报(第3页、图1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82972号公报(第4页、图1等)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2-110255号公报(第3页、图1等)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大厦用多联空调那样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在作为制冷剂使用R410A等制冷剂的情况下,没有问题,但是在使用R32制冷剂等的情况下,存在以下的课题,即,在室外空气温度低的制热运转时等,压缩机的喷出温度变得过高,制冷剂或冷冻机油有可能劣化。此外,虽然在专利文献1中有关于制冷制热同时运转的记载,但是有关降低喷出温度的方法没有记载。另外,在大厦用多联空调中,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电子式膨胀阀等节流装置被设置在与室外机分离的中继机或室内机中。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仅记载了从高压液管向压缩机的中间进行喷射的方法,存在无法对应使冷冻循环的循环通路逆转的情况(制冷、制热的切换)等这样的课题。此外,与制冷制热混合运转也不对应。
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与室内侧和室外侧双方的节流装置并联地设置有止回阀,因此,制冷时和制热时均成为能够吸入喷射液态制冷剂的结构,因此存在需要特殊的室内机,无法使用止回阀与节流装置不并联连接的通常的室内机,不是广泛应用的结构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述那样的课题而提出的,提供一种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均能够向压缩机的吸入侧喷射制冷剂,能够不取决于运转模式地使压缩机的喷出温度降低,能够安全地运转,且寿命长的空气调节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通过配管连接压缩机、第1热交换器、第1节流装置和第2热交换器而构成的冷冻循环,其中,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吸入喷射配管,将从在上述第1热交换器或上述第2热交换器中散热了的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流路分支出的液态或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导入上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第2节流装置,设于上述吸入喷射配管;以及控制装置,通过控制上述第2节流装置的开度,调整经由上述吸入喷射配管导入上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上述制冷剂的吸入喷射流量。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即使在使用了压缩机的喷出温度升高的制冷剂的情况下,通过不取决于运转模式地向压缩机的吸入侧吸入喷射制冷剂,也能够使喷出温度不变得过高。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能够不使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劣化地安全地运转,产品寿命变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回路结构图。
图3是表示使用了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的R32的质量比率与喷出温度的关系的关系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状态变化的p-h线图(压力-焓线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状态变化的p-h线图(压力-焓线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状态变化的p-h线图(压力-焓线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状态变化的p-h线图(压力-焓线图)。
图12表示节流装置的构成例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回路结构变形了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回路结构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回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图。基于图1,说明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该空气调节装置利用使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热介质)循环的冷冻循环(制冷剂循环回路A、热介质循环回路B),从而各室内机能够自由地选择作为运转模式的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另外,包含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构件的大小的关系有时与实际不同。
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作为热源机的1台室外机1;多台室内机2;以及夹设于室外机1与室内机2之间的热介质变换机3。热介质变换机3在热源侧制冷剂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由导通热源侧制冷剂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和室内机2由导通热介质的配管(热介质配管)5连接。并且,在室外机1生成的冷能或热能经由热介质变换机3,被配送到室内机2。
室外机1通常被配置在作为大厦等建筑物9之外的空间(例如屋顶等)的室外空间6,经由热介质变换机3向室内机2供给冷能或热能。室内机2被配置在作为建筑物9的内部的空间(例如居室等)的室内空间7的、能够供给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的位置,向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7供给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热介质变换机3作为与室外机1和室内机2不同的箱体,被构成为能够设置在与室外空间6和室内空间7不同的位置,室外机1和室内机2由制冷剂配管4和配管5分别连接,向室内机2传递从室外机1供给的冷能或热能。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使用两根制冷剂配管4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和各室内机2使用两根配管5连接。这样,在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使用两根配管(制冷剂配管4、配管5)连接各单元(室外机1、室内机2和热介质变换机3),施工变得容易。
另外,在图1中例示了热介质变换机3位于建筑物9的内部但是被设置在作为与室内空间7不同的空间的天花板背面等空间(以下仅称为空间8)的状态。除此之外,热介质变换机3也能够设置在具有电梯等的共用空间等。此外,在图1中例示了室内机2是天花板盒型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天花板埋入型或天花板吊下式等直接或利用管道等向室内空间7吹出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的结构,就可以是任意的种类。
在图1中例示了室外机1被设置在室外空间6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室外机1也可以设置在带换气口的机械室等被包围的空间,只要能够由排气管道向建筑物9之外排出废热,就既可以设置在建筑物9的内部,或者也可以使用水冷式的室外机1而设置在建筑物9的内部。无论将室外机1设置在怎样的场所,都不会产生特别的问题。
此外,热介质变换机3也能够设置在室外机1的附近。但是,若从热介质变换机3到室内机2的距离过长,则由于热介质的输送动力变得相当大,所以节能的效果变弱,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另外,室外机1、室内机2和热介质变换机3的连接台数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台数,只要与设置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建筑物9相应地决定台数即可。
在相对于1台室外机连接多台热介质变换机3的情况下,能够将该多台热介质变换机3分散地设置在大厦等建筑物中的共用空间或天花板背面等空间。如此一来,能够由各热介质变换机3内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供应空调负荷。此外,能够将室内机2设置在各热介质变换机3内的热介质输送装置的输送容许范围内的距离或高度,能够相对于大厦等建筑物整体配置。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以下称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回路结构图。基于图2,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详细结构。如图2所示,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经由热介质变换机3所具备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由制冷剂配管4连接。此外,热介质变换机3和室内机2也经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由配管5连接。另外,有关制冷剂配管4和配管5,在后面详述。
[室外机1]
压缩机10、四通阀等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蓄积器19由制冷剂配管4串联连接地装载在室外机1中。此外,在室外机1中设有第1连接配管4a、第2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和止回阀13d。通过设置第1连接配管4a、第2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和止回阀13d,无论室内机2要求的运转如何,都能够使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成为恒定方向。
压缩机10吸入热源侧制冷剂并压缩该热源侧制冷剂,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例如由容量可控制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为佳。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制热运转时(全制热运转模式时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和制冷运转时(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和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热源侧热交换器12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而发挥作用,在从省略图示的送风机供给的空气和热源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使该热源侧制冷剂蒸发气化或冷凝液化。蓄积器19设于压缩机10的吸入侧,蓄积由制热运转时和制冷运转时的不同产生的剩余制冷剂、或相对于过渡的运转的变化的剩余制冷剂。
止回阀13d设于热介质变换机3和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仅容许热源侧制冷剂向规定的方向(从热介质变换机3向室外机1的方向)流动。止回阀13a设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热介质变换机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仅容许热源侧制冷剂向规定的方向(从室外机1向热介质变换机3的方向)流动。止回阀13b设于第1连接配管4a,在制热运转时使从压缩机10被喷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流通到热介质变换机3。止回阀13c设于第2连接配管4b,在制热运转时使从热介质变换机3返回来的热源侧制冷剂流通到压缩机10的吸入侧。
第1连接配管4a在室外机1内,连接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与止回阀13d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和止回阀13a与热介质变换机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第2连接配管4b在室外机1内,连接止回阀13d与热介质变换机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止回阀13a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
另外,在冷冻循环中,若制冷剂的温度升高,则在回路内循环的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劣化,所以规定了温度的上限值。通常该上限温度例如被设定为120℃。由于压缩机10的喷出侧的制冷剂温度(喷出温度)在冷冻循环内温度最高,所以只要进行控制以防止喷出温度成为120℃以上即可。在使用R410A等制冷剂的情况下,在通常运转中,喷出温度很少达到120℃,但是若使用R32作为制冷剂,则由于其物理特性而喷出温度升高,因此需要在冷冻循环中具备使喷出温度降低的部件。
因此,在室外机1中,具备气液分离器27a、气液分离器27b、开闭装置24、逆流防止装置20、节流装置14a、节流装置14b、中压检测装置32、喷出制冷剂温度检测装置37、高压检测装置39、吸入喷射配管4c、分支配管4d、控制装置50。此外,压缩机10在密闭容器内具有压缩室,密闭容器内成为低压的制冷剂压力气氛,成为向压缩室吸入密闭容器内的低压制冷剂并压缩的低压壳结构,但是不限于此。
并且,在压缩机10和蓄积器19之间的流路上设置制冷剂导入口,具备从外部向压缩机的吸入侧导入制冷剂的吸入喷射配管4c,能够从吸入喷射配管4c向压缩机的吸入侧导入(喷射)制冷剂。由此,能够降低从压缩机10被喷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或从压缩机10被喷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喷出过热程度)。
根据控制装置50,通过控制开闭装置24、节流装置14a、节流装置14b等,能够使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降低,能够安全地运转。有关具体的控制动作,在后述的各运转模式的动作说明中进行说明。另外,控制装置50由个人计算机等构成,基于各种检测装置的检测信息和来自遥控器的指示而进行控制,除了上述的致动器的控制之外,还控制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送风机的转速(包含打开/关闭)、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等,执行后述的各运转模式。
分支配管4d连接设于止回阀13a和止回阀13b的下游侧的气液分离器27a、和设于止回阀13d和止回阀13c的上游侧的气液分离器27b。在分支配管4d上,从气液分离器27b侧依次设有逆流防止装置20和开闭装置24。吸入喷射配管4c连接逆流防止装置20与节流装置14b之间的分支配管4d、和设于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制冷剂导入口。此外,吸入喷射配管4c经由形成于分支配管4d的连接口,连接于分支配管4d。
气液分离器27a分离经由了止回阀13a或止回阀13b而来的制冷剂,并分流到制冷剂配管4和分支配管4d。气液分离器27b分离从热介质变换机3返回来的制冷剂,并分流到分支配管4d和止回阀13b或止回阀13c。另外,气液分离器27a和气液分离器27b具有在液态制冷剂流入的运转模式下从流入的液态制冷剂分离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在二相制冷剂流入的运转模式下从流入的二相制冷剂分离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的功能。逆流防止装置20仅容许制冷剂向规定的方向(从气液分离器27b向气液分离器27a的方向)的流动。开闭装置24由二通阀等构成,对分支配管4d进行开闭。节流装置14a设于第2连接配管4b的止回阀13c的上游侧,对流过第2连接配管4b的制冷剂进行减压并使其膨胀。节流装置14b设于吸入喷射配管4c,对流过吸入喷射配管4c的制冷剂进行减压并使其膨胀。
中压检测装置32设于止回阀13d和节流装置14a的上游侧且气液分离器27b的下游侧,检测在设置位置的流过制冷剂配管4的制冷剂的压力。喷出制冷剂温度检测装置37设于压缩机10的喷出侧,检测从压缩机10被喷出的制冷剂的温度。高压检测装置39设于压缩机10的喷出侧,检测从压缩机10被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
关于作为制冷剂使用了R410A的情况和使用了R32的情况的喷出温度之差,进行简单地说明。考虑冷冻循环的蒸发温度是0℃、冷凝温度是49℃、压缩机吸入制冷剂的过热程度(过热度)是0℃的情况。作为制冷剂使用R410A并进行绝热压缩(等熵压缩)时,由于制冷剂的物理性质,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成为约70℃。另一方面,作为制冷剂使用R32并进行绝热压缩(等熵压缩)时,由于制冷剂的物理性质,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成为约86℃。即,在作为制冷剂使用了R32的情况下,相对于使用了R410A的情况下,喷出温度上升约16℃。
在实际的运转中,在压缩机10中进行多变性压缩,成为效率比绝热压缩差的运转,因此,与上述的值相比,喷出温度进一步升高。在使用了R410A的情况下,频繁地产生在喷出温度超过100℃的状态下运转。在R410A以喷出温度超过104℃的状态运转的条件下,对于R32,超过120℃的喷出温度界限,因此,需要使喷出温度降低。
在这里,压缩机10是将压缩室和马达收容在密闭容器(压缩机壳)内,且压缩机10的密闭容器内成为低压制冷剂气氛的低压壳结构,例如考虑压缩室配置于密闭容器的上部且马达配置于下部的情况。在这样的构造的压缩机10中,被吸入密闭容器的下部的低压制冷剂通过马达的周围而被吸入压缩室,在被压缩了之后,被喷出到被分隔成制冷剂与密闭容器的下部不流通的密闭容器的上部,并从压缩机10被喷出。密闭容器是金属制,与下部的低温低压制冷剂和上部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接触,此外,马达也发热。
因而,被吸入压缩机10的制冷剂由密闭容器和马达加热,在过热度变大之后到达压缩室。因此,若向压缩机10的吸入侧吸入喷射液态或二相状态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则能够使被吸入压缩室的制冷剂的过热度降低,能够降低喷出温度。另外,在压缩机10是密闭容器内成为高压状态的高压壳结构的情况下,由于被吸入压缩机10的制冷剂直接进入压缩室并被压缩,所以若向要被吸入压缩机10的制冷剂吸入喷射液态或二相状态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则开始压缩的制冷剂成为二相状态,喷出温度降低与该潜热相对应的量。
另外,压缩机10的向吸入侧的吸入喷射流量的控制方法可以将喷出温度控制成目标值、例如成为100℃,并使控制目标值根据室外空气温度而变化。此外,也可以控制成,在喷出温度有可能超过目标值、例如110℃的情况下进行吸入喷射,在喷出温度有可能为目标值、例如110℃以下的情况下,不进行吸入喷射。另外,还可以控制成,喷出温度收纳在目标范围内、例如80℃~100℃,并控制成,在喷出温度有可能超过目标范围的上限的情况下,增加吸入喷射流量,在喷出温度有可能低于目标范围的下限的情况下,减少吸入喷射流量。
可以使用由高压检测装置39检测出的高压和由喷出制冷剂温度检测装置37检测到的喷出温度,算出喷出过热程度(喷出过热度),控制吸入喷射流量,使得该喷出过热程度成为目标值、例如成为30℃,使控制目标值根据室外空气温度而变化。此外,也可以控制成,在喷出过热程度有可能超过目标值、例如40℃的情况下进行吸入喷射,在喷出过热程度有可能为目标值、例如40℃以下的情况下,不进行吸入喷射。另外,还可以控制成,喷出过热程度收纳在目标范围内、例如10℃~40℃,并控制成,在喷出过热程度有可能超过目标范围的上限的情况下,增加吸入喷射流量,在喷出过热程度有可能低于目标范围的下限的情况下,减少吸入喷射流量。
此外,作为使压缩机10吸入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方法,考虑有使制冷剂以二相状态从蒸发器流出的方法,但是由于在压缩机10的上游侧设置有蓄积器19,所以从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首先流入蓄积器19。蓄积器19成为能够积存一定量的制冷剂的构造,只要不积存一定量以上的制冷剂,包含大量液态制冷剂的二相制冷剂就不会从蓄积器19流出并流入压缩机10。
可是,由于被封入在冷冻循环内的制冷剂量有极限,且仅剩余制冷剂被积存在蓄积器19中,所以无法进行控制以使包含为了降低喷出温度而所需的液态制冷剂量的二相制冷剂根据喷出温度的大小而向压缩机10供给。因此,需要向蓄积器19和压缩机10之间吸入喷射液态制冷剂,并向压缩机10供给必要的液态制冷剂。
另外,说明R32在制冷剂配管4内循环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若是冷凝温度、蒸发温度、过热程度(过热度)、过冷却程度(过冷却度)、压缩机效率与以往的R410A制冷剂相同时,喷出温度比R410A制冷剂高的制冷剂,则无论是怎样的制冷剂,若采用本发明的结构,则能够降低喷出温度,发挥同样的效果。特别是若是比R410A高3℃以上的制冷剂,则效果更大。
图3是表示在R32与地球温室效应系数小且化学式以CF3CF=CH2表示的四氟丙烯系制冷剂即HFO1234yf的混合制冷剂中,在用与上述说明同样的方法估算了喷出温度的情况下的、喷出温度相对于R32的质量比率的变化的图。从图3可知,在R32的质量比率为52%时,成为与R410A大致相同的喷出温度即约70℃,在R32的质量比率为62%时,成为比R410A的喷出温度高3℃的约73℃。由此,在R32和HFO1234yf的混合制冷剂使用R32的质量比率为62%以上的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若由于吸入喷射而使喷出温度降低,则效果大。
此外,在R32与地球温室效应系数小且化学式以CF3CH=CHF表示的四氟丙烯系制冷剂即HFO1234ze的混合制冷剂中,若用与上述说明同样的方法算出喷出温度,则可知,在R32的质量比率为34%时,成为与R410A大致相同的喷出温度即约70℃,在R32的质量比率为43%时,成为比R410A的喷出温度高3℃的约73℃。由此,在R32的质量比率为43%以上的情况下,若通过吸入喷射使喷出温度降低,则效果大。
另外,这些估算用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and Technology)发售的REFPROP Version8.0进行。此外,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剂种类不限于此,即使是含有少量其它的制冷剂成分的混合制冷剂,对喷出温度也没有大的影响,发挥同样的效果。例如即使含有R32、HFO1234yf和少量其它的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等也能够使用。另外,如之前说明那样,这里的计算是假定绝热压缩时的情况,由于实际的压缩以多变性压缩进行,所以比这里记载的温度高数十度以上,例如成为20℃以上高的值。
[室内机2]
在室内机2中分别装载有利用侧热交换器26。该利用侧热交换器26利用配管5与热介质变换机3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该利用侧热交换器26在从省略图示的送风机被供给的空气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用于向室内空间7供给的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
在该图2中,例示了4台室内机2连接于热介质变换机3的情况,从纸面下侧起作为室内机2a、室内机2b、室内机2c、室内机2d而图示。此外,与室内机2a~室内机2d相应地,利用侧热交换器26也从纸面下侧起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利用侧热交换器26b、利用侧热交换器26c、利用侧热交换器26d而图示。另外,与图1相同地,室内机2的连接台数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4台。
[热介质变换机3]
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装载有2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2个节流装置16、2个开闭装置17、2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2个泵21、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4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和4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
2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作为冷凝器(散热器)或蒸发器而发挥作用,在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并向热介质传递在室外机1生成且储存于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或热能。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设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16a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用于冷却热介质。此外,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设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16b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之间,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用于加热热介质。
2个节流装置16(节流装置16a、节流装置16b)具有作为减压阀和膨胀阀的功能,对热源侧制冷剂进行减压并使其膨胀。节流装置16a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上游侧。节流装置16b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上游侧。2个节流装置16可以由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开口面积)的构件、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
2个开闭装置17(开闭装置17a、开闭装置17b)由二通阀等构成,开闭制冷剂配管4。开闭装置17a设于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开闭装置17b设于连接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的配管(旁通管4e)。另外,开闭装置17只要是能够开闭制冷剂配管4的装置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
2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由四通阀等构成,切换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使得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根据运转模式而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发挥作用。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下游侧。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在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下游侧。
2个泵21(泵21a、泵21b)使在配管5中导通的热介质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泵21a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之间的配管5。泵21b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之间的配管5。2个泵21例如由容量可控制的泵等构成,能够根据室内机2的负荷的大小调整其流量。
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d)由三通阀等构成,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设置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在这里为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设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三通中的一通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三通中的一通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三通中的一通连接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从纸面下侧起作为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c、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d而图示。此外,在热介质流路的切换中,并不只是从一方向另一方的完全的切换,也包含从一方向另一方的部分的切换。
4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d)由三通阀等构成,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设置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在这里为4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设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三通中的一通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三通中的一通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三通中的一通连接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从纸面下侧起作为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c、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d而图示。此外,在热介质流路的切换中,并不只是从一方向另一方的完全的切换,也包含从一方向另一方的部分的切换。
4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由能够控制开口面积的二通阀等构成,控制流过配管5的流量。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置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在这里为4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一方连接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另一方连接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即,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根据流入室内机2的热介质的温度和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而调整流入室内机2的热介质的量,能够向室内机2提供与室内负荷相应的最适合的热介质量。
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从纸面下侧起作为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而图示。此外,也可以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置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另外,也可以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且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之间。而且,在室内机2中,在停止或温度传感器关闭等无需负荷时,通过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为全闭,能够停止对室内机2的热介质供给。
此外,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设有各种检测装置(2个第1温度传感器31、4个第2温度传感器34、4个第3温度传感器35、和2个压力传感器36)。由这些检测装置检测到的信息(温度信息、压力信息)被送到统一控制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动作的控制装置(例如控制装置50),被利用于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省略图示的送风机的转速、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21的驱动频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的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的切换等的控制。另外,例示了控制装置50被装载在室外机1内的状态,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能够与热介质变换机3或室内机2或者各单元通信地装载控制装置。
2个第1温度传感器31(第1温度传感器31a、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流出的热介质、即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出口处的热介质的温度,例如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第1温度传感器31a设于泵21a的入口侧的配管5。第1温度传感器31b设于泵21b的入口侧的配管5。
4个第2温度传感器34(第2温度传感器34a~第2温度传感器34d)设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之间,检测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可以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第2温度传感器34设置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在这里为4个)。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从纸面下侧起作为第2温度传感器34a、第2温度传感器34b、第2温度传感器34c、第2温度传感器34d而图示。
4个第3温度传感器35(第3温度传感器35a~第3温度传感器35d)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或出口侧,检测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或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流出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可以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第3温度传感器35a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第3温度传感器35b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节流装置16a之间。第3温度传感器35c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之间。第3温度传感器35d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和节流装置16b之间。
压力传感器36b与第3温度传感器35d的设置位置相同地,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和节流装置16b之间,检测流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和节流装置16b之间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压力传感器36a与第3温度传感器35a的设置位置相同地,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检测流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
另外,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具备有由个人计算机等构成的省略图示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基于来自各种检测装置的检测信息和遥控器的指示,控制泵21的驱动、节流装置16的开度、开闭装置17的开闭、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的切换、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切换、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切换、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开度等,执行后述的各运转模式。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设置于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中的仅任一方。即,室外机1所具备的控制装置50也可以控制被装载于热介质变换机3的各设备。
导通热介质的配管5由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部分、和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部分构成。配管5与连接于热介质变换机3的室内机2的台数相应地被分支(在这里为各4分支)。并且,配管5通过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通过控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决定是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还是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
并且,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由制冷剂配管4连接压缩机10、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开闭装置17、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制冷剂流路、节流装置16和蓄积器19,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A。此外,由配管5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热介质流路、泵21、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利用侧热交换器26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B。即,多台利用侧热交换器26并联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中的每一个,将热介质循环回路B作为多个系统。
由此,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经由设于热介质变换机3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被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和室内机2也经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被连接。即,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循环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进行热交换。
[运转模式]
对空气调节装置100执行的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该空气调节装置100基于来自各室内机2的指示,能够允许在该室内机2中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即,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允许在所有的室内机2中进行相同的运转,并且能够允许在各个室内机2中进行不同的运转。
空气调节装置100执行的运转模式具有驱动着的所有的室内机2执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驱动着的所有的室内机2执行制热运转的全制热运转模式、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混合的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中的制冷负荷比制热负荷大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和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中的制热负荷比制冷负荷大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以下,对于各运转模式,与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的流动一起进行说明。
[全制冷运转模式]
图4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4中,以仅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产生冷能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全制冷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4中,用粗线表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流动的配管。此外,在图4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4所示的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对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进行切换,使得从压缩机10被喷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驱动泵21a和泵21b,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为全闭,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中的每一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之间、以及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中的每一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之间循环。
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后被喷出。从压缩机10被喷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并且,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一边向室外空气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液态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高压液态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a,经由气液分离器27a,一部分从室外机1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了热介质变换机3的高压液态制冷剂在经由了开闭装置17a后被分支,通过节流装置16a和节流装置16b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
该二相制冷剂分别流入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并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一边冷却热介质,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从热介质变换机3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流入室外机1。流入了室外机1的制冷剂,经由气液分离器27b,通过止回阀13d,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蓄积器19,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0。
此时,节流装置16a的开度(开口面积)被控制,使得作为由第3温度传感器35a检测到的温度和由第3温度传感器35b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程度(过热度)成为恒定。同样,节流装置16b的开度被控制,使得作为由第3温度传感器35c检测到的温度和由第3温度传感器35d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程度成为恒定。此外,开闭装置17a为打开,开闭装置17b为关闭。
在制冷剂是R32等的情况下,由于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高,所以使用吸入喷射回路,使喷出温度降低。用图4和图5的p-h线图(压力-焓线图)来说明此时的动作。图5是表示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状态变化的p-h线图(压力-焓线图)。在图5中,纵轴表示压力,横轴表示焓。
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下,被吸入压缩机10且在压缩机10中被压缩了的制冷剂(图5的点I),被热源侧热交换器12冷凝液化而成为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图5的点J),经由止回阀13a,到达气液分离器27a。使开闭装置24为打开,使该高压液态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器27a分支。并且,使通过气液分离器27a分支的一部分的制冷剂,经由开闭装置24、分支配管4d,流入吸入喷射配管4c。流入了吸入喷射配管4c的制冷剂由节流装置14b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图5的点K),流入压缩机10和蓄积器19之间的流路。
在压缩机10为低压壳型的情况下,在压缩机10内,被吸入到下部的制冷剂和油流入,在中间部配置马达,在压缩室被压缩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从上部被喷出到密闭容器内的喷出室后,从压缩机10被喷出。因而,由于压缩机10的金属制的密闭容器具有被暴露在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之下的部分和被暴露在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之下的部分,所以密闭容器的温度成为其中间的温度。此外,由于在马达中流动有电流,所以产生发热。因而,被吸入到压缩机10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的密闭容器和马达加热,温度上升了之后(在不进行吸入喷射的情况下为图5的点F),被吸入压缩室。
在进行了吸入喷射的情况下,通过了蒸发器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和被吸入喷射了的低温二相的制冷剂汇合,在二相状态下被吸入压缩机10。该二相制冷剂由压缩机10的密闭容器和马达加热而蒸发,成为与不进行吸入喷射的情况相比温度低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图5的点H),被吸入压缩室。因此,若进行吸入喷射,则从压缩机10被喷出的制冷剂的喷出温度降低(图5的点I),相对于不进行吸入喷射的情况下的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图5的点G),喷出温度降低。
通过这样地动作,在使用R32等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成为高温的制冷剂的情况下等,能够使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降低,能够安全地使用。
另外,此时,从分支配管4d的开闭装置24到达逆流防止装置20的流路的制冷剂是高压制冷剂,从热介质变换机3经由制冷剂配管4,返回室外机1,到达气液分离器27b的制冷剂是低压制冷剂。逆流防止装置20防止制冷剂从分支配管4d流向气液分离器27b,根据逆流防止装置20的作用,防止分支配管4d的高压制冷剂与气液分离器27b的低压制冷剂混合。
另外,开闭装置24除了电磁阀等能够切换开闭的装置之外,还能够是电子式膨胀阀等使开口面积变化的装置,只要能够切换流路的开闭,什么样的装置均可。逆流防止装置20也可以是止回阀,还可以是电磁阀等切换开闭的装置、或电子式膨胀阀等使开口面积变化的装置等能够切换流路的开闭的装置。此外,因为制冷剂不流动,所以节流装置14a可以设定为任意的开度。另外,节流装置14b作为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够使开口面积变化的装置,开口面积被控制,使得喷出制冷剂温度检测装置37检测的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不变得过高。
作为控制方法,可以进行控制使得在喷出温度超过一定值、例如110℃等时,以一定的开度量、例如10个脉冲打开。此外,也可以控制节流装置14b的开度,使喷出温度成为目标值、例如100℃。另外,也可以使节流装置14b为毛细管,喷射与压力差相应的量的制冷剂。
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B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双方中,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被传递到热介质,被冷却了的热介质由于泵21a和泵21b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a和泵21b加压并流出了的热介质,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并且,由于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从室内空气吸热,所以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
然后,热介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出,流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此时,根据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热介质的流量被控制成为了供应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荷而必要的流量,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流出的热介质,通过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再次被吸入泵21a和泵21b。
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配管5内,热介质向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到达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方向流动。此外,通过进行控制以将由第1温度传感器31a检测到的温度、或者由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温度和由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能够供应室内空间7所需的空调负荷。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出口温度既可以使用第1温度传感器31a和第1温度传感器31b中的任一方的温度,也可以使用它们的平均温度。此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置于中间的开度,从而确保流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双方的流路。
在执行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热介质无需流向没有负荷热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包含温度传感器关闭),所以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关闭流路,热介质不流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在图4中,由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有热负荷,所以流动着热介质,然而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c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中没有热负荷,使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为全闭。并且,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c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d有热负荷的产生的情况下,只要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或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全制热运转模式]
图6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6中,以仅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产生热能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全制热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6中,用粗线表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流动的配管。此外,在图6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6所示的全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将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喷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地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驱动泵21a和泵21b,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为全闭,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中的每一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之间、以及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中的每一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之间循环。
首先,对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喷出。从压缩机10被喷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在第1连接配管4a中导通,通过止回阀13b、气液分离器27a,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了热介质变换机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分支,通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中的每一个。
流入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一边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液态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16a和节流装置16b而膨胀,成为中温中压的二相制冷剂。该二相制冷剂通过开闭装置17b,从热介质变换机3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流入室外机1。流入了室外机1的制冷剂经由气液分离器27b,一部分流入第2连接配管4b,通过节流装置14a,由节流装置14a节流,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c,流入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
并且,流入了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蓄积器19,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0。
此时,节流装置16a的开度被控制,使得过冷却程度(过冷却度)成为恒定,该过冷却程度(过冷却度)是作为将由压力传感器36检测到的压力换算为饱和温度而获得的值与由第3温度传感器35b检测到的温度的差而得到的。同样,节流装置16b的开度被控制,使得被过冷却程度成为恒定开度,该过冷却程度是作为将由压力传感器36检测到的压力换算为饱和温度而获得的值与由第3温度传感器35d检测到的温度的差而得到的。此外,开闭装置17a为关闭,开闭装置17b为打开。另外,在能够测量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中间位置的温度的情况下,也可以替代压力传感器36而使用在该中间位置的温度,能够廉价地构成系统。
在制冷剂是R32等的情况下,由于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高,所以使用吸入喷射回路使喷出温度降低。利用图6和图7的p-h线图(压力-焓线图)说明此时的动作。图7是表示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状态变化的p-h线图(压力-焓线图)。在图7中,纵轴表示压力,横轴表示焓。
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下,被吸入压缩机10且在压缩机10被压缩了的制冷剂(图7的点I),在热介质变换机3被冷凝了之后,从热介质变换机3经由制冷剂配管4,返回到室外机1。返回到室外机1的制冷剂到达气液分离器27b。根据节流装置14a的作用,节流装置14a的上游侧的制冷剂的压力被控制成中压状态(图7的点J)。根据节流装置14a,成为中压状态的二相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27b被分离成液态制冷剂和二相制冷剂。并且,被分离了的液态制冷剂(饱和液态制冷剂、图7的点J’)被分配地流入分支配管4d。被分配到分支配管4d的液态制冷剂经由逆流防止装置20,流向吸入喷射配管4c,由节流装置14b减压,成为压力下降了的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图7的点K),被吸入喷射到压缩机10和蓄积器19之间的流路。
在压缩机10为低压壳型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密闭容器的温度成为中间的温度。因而,被吸入到压缩机10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的密闭容器和马达加热,温度上升了之后(在不进行吸入喷射的情况下为图7的点F),被吸入压缩室。
在进行了吸入喷射的情况下,通过了蒸发器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和被吸入喷射的低温二相的制冷剂汇合,以二相状态被吸入压缩机10。该二相制冷剂由压缩机10的密闭容器和马达加热而蒸发,与不进行吸入喷射的情况相比成为温度低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图7的点H),被吸入压缩室。因此,若进行吸入喷射,则从压缩机10被喷出的制冷剂的喷出温度也降低(图7的点I),相对于不进行吸入喷射的情况下的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图7的点G),喷出温度降低。
通过这样地动作,与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相同地,在使用R32等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成为高温的制冷剂的情况下等,能够使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降低,能够安全地使用。
另外,此时,开闭装置24为关闭,防止来自气液分离器27a的高压状态的制冷剂与通过逆流防止装置20而来的中压状态的制冷剂混合。有关开闭装置24和逆流防止装置20的结构,如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中说明的那样。此外,有关节流装置14b的结构和控制方法,如在全制冷运转模式说明的那样。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节流装置14a为电子式膨胀阀等使开口面积变化的装置,若使用电子式膨胀阀,则能够将节流装置14a的上游侧的中压控制为任意的压力。例如,若控制节流装置14a的开度使得由检测装置32检测出的中压成为恒定值,则基于节流装置14b的喷出温度的控制稳定。但是,节流装置14a不限于此,既可以组合小型的电磁阀等开闭阀而能够选择多个开口面积,也可以作为毛细管根据制冷剂的压损而形成中压,虽然控制性稍微变差,但是能够将喷出温度控制成目标。另外,中压检测装置32也可以是压力传感器,也可以使用温度传感器,通过运算来运算中压。
另外,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下,由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均加热热介质,所以只要在节流装置16a和节流装置16b能够控制过冷却程度的范围内,就可以进行控制使得节流装置14a的上游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中压)变得稍高。若进行控制使得中压变得稍高,则能够增大与压缩室内的压力的压差,所以能够增加吸入喷射流量,即使在室外空气温度低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为了使喷出温度降低的充分的吸入喷射流量。
此外,节流装置14a、节流装置14b的控制方法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使节流装置14b为全开,由节流装置14a控制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的控制方法。这样一来,控制变简单,并且具有作为节流装置14b能够使用廉价的装置这样的优点。
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B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双方,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被传递到热介质,被加热了的热介质利用泵21a和泵21b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a和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并且,通过热介质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向室内空气散热,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
然后,热介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出,流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此时,根据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热介质的流量被控制成为了供应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荷而必要的流量,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流出的热介质,通过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再次被吸入泵21a和泵21b。
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配管5内,热介质向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到达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方向流动。此外,通过进行控制以将由第1温度传感器31a检测到的温度、或者由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温度与由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能够供应室内空间7所需的空调负荷。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出口温度既可以使用第1温度传感器31a和第1温度传感器31b中的任一方温度,也可以使用它们的平均温度。
此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置于中间的开度,以确保流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双方的流路。此外,原本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应该由其入口和出口的温度差控制,但是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入口侧的热介质温度是与由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温度几乎相同的温度,通过使用第1温度传感器31b,能够减少温度传感器的数量,能够廉价地构成系统。另外,与全制冷运转模式相同地,只要根据热负荷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中的有无来控制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开度即可。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图8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8中,以由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产生冷能负荷且由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产生热能负荷的情况为例说明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另外,在图8中,用粗线表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循环的配管。此外,在图8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8所示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将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被喷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驱动泵21a和泵21b,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为全闭,使热介质分别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之间、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之间循环。
首先,对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喷出。从压缩机10被喷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并且,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一边向室外空气散热一边冷凝,成为二相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二相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a,经由气液分离器27a,一部分从室外机1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了热介质变换机3的二相制冷剂通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流入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
流入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二相制冷剂,一边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液态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液态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16b膨胀,成为低压二相制冷剂。该低压二相制冷剂经由节流装置16a,流入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入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低压二相制冷剂通过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一边冷却热介质,一边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出,经由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从热介质变换机3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流入室外机1。流入了室外机1的制冷剂经由气液分离器27b,通过止回阀13d,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蓄积器19,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0。
此时,节流装置16b的开度被控制,使得作为由第3温度传感器35a检测到的温度和由第3温度传感器35b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程度成为恒定。此外,节流装置16a全开,开闭装置17a为关闭,开闭装置17b为关闭。另外,也可以控制节流装置16b的开度,使得过冷却程度成为恒定,该过冷却程度是作为将由压力传感器36检测到的压力换算为饱和温度而获得的值与由第3温度传感器35d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此外,也可以使节流装置16b为全开,由节流装置16a控制过热程度或过冷却程度。
在制冷剂是R32等的情况下,由于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高,所以用吸入喷射回路使喷出温度降低。利用图8和图9的p-h线图(压力-焓线图)说明此时的动作。图9是表示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状态变化的p-h线图(压力-焓线图)。在图9中,纵轴表示压力,横轴表示焓。
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由压缩机10压缩了的制冷剂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2冷凝,成为高压的二相制冷剂(图9的点J),经由止回阀13a,到达气液分离器27a。使开闭装置24为打开,由气液分离器27a将该高压二相制冷剂分离成液态制冷剂和二相制冷剂。将被分离了的液态制冷剂(饱和液态制冷剂、图9的点J’)分配到开闭装置24、分支配管4d。被分配到分支配管4d的液态制冷剂流入吸入喷射配管4c,由节流装置14b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图9的点K),流入压缩机10和蓄积器19之间的流路。
在压缩机10为低压壳型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密闭容器的温度成为中间的温度。因而,被吸入到压缩机10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的密闭容器和马达加热,温度上升了之后(在不进行吸入喷射的情况下为图9的点F),被吸入压缩室。
在进行了吸入喷射的情况下,通过了蒸发器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和被吸入喷射的低温二相的制冷剂汇合,以二相状态被吸入压缩机10。该二相制冷剂由压缩机10的密闭容器和马达加热而蒸发,与不进行吸入喷射的情况相比,成为温度低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图9的点H),被吸入压缩室。因此,若进行吸入喷射,则从压缩机10被喷出的制冷剂的喷出温度也降低(图9的点I),相对于不进行吸入喷射的情况下的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图9的点G),喷出温度降低。
通过这样地动作,与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相同地,在使用R32等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成为高温的制冷剂的情况下等,能够使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降低,能够安全地使用。
另外,有关开闭装置24、逆流防止装置20、节流装置14a和节流装置14b的结构和作用,如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中说明的那样。
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将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传递到热介质,被加热了的热介质利用泵21b在配管5内流动。此外,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传递到热介质,被冷却了的热介质利用泵21a在配管5内流动。被泵21a和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
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热介质向室内空气散热,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此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中,热介质从室内空气吸热,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此时,根据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热介质的流量被控制成为了供应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荷而必要的流量,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温度略微降低了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再次被吸入泵21b。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a温度略微上升了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再次被吸入泵21a。
在此期间,热的热介质和冷的热介质根据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作用,不混合地分别被导入具有热能负荷、冷能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配管5内,在制热侧和制冷侧,热介质均向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到达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方向流动。此外,在制热侧,进行控制以将由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温度和由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在制冷侧,进行控制以将由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到的温度和由第1温度传感器31a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由此能够供应室内空间7所需的空调负荷。
另外,与全制冷运转模式和全制热运转模式相同地,只要根据热负荷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中的有无来控制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开度即可。
[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图10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10中,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产生热能负荷且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产生冷能负荷的情况为例说明制热主体运转模式。另外,在图10中,用粗线表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循环的配管。此外,在图10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10所示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将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被喷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2而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驱动泵21a和泵21b,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为全闭,使热介质分别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之间、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之间循环。
首先,对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喷出。从压缩机10被喷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在第1连接配管4a中导通,止回阀13b,经由气液分离器27a,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了热介质变换机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流入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
流入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气体制冷剂,一边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液态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液态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16b膨胀,成为中压二相制冷剂。该中压二相制冷剂经由节流装置16a,流入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入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中压二相制冷剂通过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而蒸发,冷却热介质。该中压二相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出,经由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从热介质变换机3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流入室外机1。
流入了室外机1的制冷剂经由气液分离器27b,一部分流入第2连接配管4b,通过节流装置14a,由节流装置14a节流,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c,流入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并且,流入了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制冷剂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了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蓄积器19,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0。
此时,节流装置16b的开度被控制,使得过冷却程度成为恒定,该过冷却程度是作为将由压力传感器36检测到的压力换算为饱和温度而获得的值与由第3温度传感器35b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此外,节流装置16a全开,开闭装置17a为关闭,开闭装置17b为关闭。另外,也可以使节流装置16b为全开,由节流装置16a控制过冷却程度。
在制冷剂是R32等的情况下,由于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高,所以用吸入喷射回路使喷出温度降低。利用图10和图11的p-h线图(压力-焓线图)说明此时的动作。图11是表示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状态变化的p-h线图(压力-焓线图)。在图11中,纵轴表示压力,横轴表示焓。
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制冷剂从热介质变换机3经由制冷剂配管4返回到室外机1。返回到室外机1的制冷剂到达气液分离器27b。根据节流装置14a的作用,节流装置14a的上游侧的制冷剂的压力被控制成中压状态(图11的点J)。根据节流装置14a,成为中压状态的二相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器27b被分离成液态制冷剂和二相制冷剂。并且,被分离了的液态制冷剂(饱和液态制冷剂,图11的点J’)被分配地流入分支配管4d。被分配到分支配管4d的液态制冷剂,经由逆流防止装置20,流向吸入喷射配管4c,由节流装置14b减压,成为压力下降了的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图11的点K),流入压缩机10和蓄积器19之间的流路。
在压缩机10为低压壳型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密闭容器的温度成为中间的温度。因而,被吸入到压缩机10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的密闭容器和马达加热,温度上升了之后(在不进行吸入喷射的情况下,图11的点F),被吸入压缩室。
在进行了吸入喷射的情况下,通过了蒸发器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和被吸入喷射的低温二相的制冷剂汇合,以二相状态被吸入压缩机10。该二相制冷剂由压缩机10的密闭容器和马达加热而蒸发,与不进行吸入喷射的情况相比,成为温度低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图11的点H),被吸入压缩室。因此,若进行吸入喷射,则从压缩机10被喷出的制冷剂的喷出温度也降低(图11的点I),相对于不进行吸入喷射的情况下的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图11的点G),喷出温度降低。
通过这样地动作,与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相同地,在使用R32等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成为高温的制冷剂的情况下等,能够使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降低,能够安全地使用。
另外,对于开闭装置24、逆流防止装置20、节流装置14a和节流装置14b的结构和作用,如全制热运转模式说明的那样。此外,对于节流装置14a、节流装置14b的控制方法,也如全制热运转模式说明的那样。
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中需要冷却热介质,无法将节流装置14a的上游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中压)控制得太高。若无法提高中压,则吸入喷射流量变少,喷出温度的降低量变小。可是,由于需要防止热介质的冻结,所以室外空气温度低时,例如室外空气温度为-5℃以下,不进入制热主体运转模式,室外空气温度高时,喷出温度不太高,喷射流量也可以不那么多,所以没有问题。利用节流装置14a,也能够冷却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热介质,喷射流量也使喷出温度降低,所以通过将充分的量设定为能够供给到压缩室的中压,能够安全地运转。
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使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传递到热介质,被加热了的热介质利用泵21b在配管5内流动。此外,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使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传递到热介质,被冷却了的热介质利用泵21a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a和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
通过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热介质从室内空气吸热,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此外,通过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中热介质向室内空气散热,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此时,根据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热介质的流量被控制成为了供应在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荷而必要的流量,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温度稍微上升了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再次被吸入泵21a。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a温度稍微降低了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再次被吸入泵21b。
在此期间,热的热介质和冷的热介质,根据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作用,不混合地分别被导入具有热能负荷、冷能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配管5内,在制热侧、制冷侧,热介质均向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到达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方向流动。此外,在制热侧,进行控制以将由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温度和由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在制冷侧,进行控制以将由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到的温度和由第1温度传感器31a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由此能够供应在室内空间7所需的空调负荷。
另外,与全制冷运转模式、全制热运转模式和制冷主体运转模式相同地,只要根据热负荷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有无来控制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开度即可。
[节流装置14a或/和节流装置14b]
各运转模式中的向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吸入喷射像以上那样地进行。因而,被气液分离器27a和气液分离器27b分离了的液态制冷剂流入节流装置14a和节流装置14b。可是,被气液分离器27a和气液分离器27b分离了的液态制冷剂在全制冷运转时以外不成为过冷却而成为饱和液状态。饱和液实际上是少量的微小制冷剂气体混入的状态,此外,由于开闭装置24、制冷剂配管等的微小的压力损失,有时会成为二相制冷剂。
在作为节流装置而使用了电子式膨胀阀的情况下,若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则在气体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分离地流动的情况下,在节流部分别产生气体流动的状态和液体流动的状态,有时节流装置的出口侧的压力不稳定。特别是在干度小的情况下,产生制冷剂的分离,该倾向强。因此,作为节流装置14a或/和节流装置14b,若使用图12所示那样的构造的装置,则即使二相制冷剂流入,也能够实现稳定的控制。在使用了气液分离器的情况下,即使在节流装置中不采用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实现充分稳定的控制,但是若使节流装置成为如图12那样的构造,则能够不取决于环境条件地实现更稳定的控制。
图12是表示节流装置14a或/和节流装置14b的构成例的概略图。基于图12,说明节流装置14a或/和节流装置14b的一个例子。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节流装置14a或/和节流装置1b仅称为节流装置14b。
在图12中,节流装置14由流入管41、流出管42、节流部43、阀芯44、马达45和搅拌装置46构成。搅拌装置46被安装在流入管41内。从流入管41流入的二相制冷剂到达搅拌装置46,在搅拌装置46的作用下,气体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被搅拌而大致均匀地混合。气体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大致均匀地混合而成的二相制冷剂在节流部43由阀芯44节流,被减压,从流出管42流出。此时,阀芯44的位置被马达45控制,节流部43的节流量被控制。
搅拌装置46只要能够形成气体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大致均匀地混合的状态,就可以是任意的装置,例如使用发泡金属能够实现。发泡金属是具有与海绵等树脂发泡体相同的三维网眼状构造的金属多孔质体,在金属多孔质体中气孔率(空隙率)最大(80%~97%)。若使二相制冷剂通过该发泡金属流通,则在三维的网眼状构造的影响下,制冷剂中的气体被微细化,被搅拌,具有与液体均匀地混合的效果。
另外,在配管的内径为D、配管的长度为L的情况下,若配管的内部的流动从具有扰乱流动的构造的部位到L/D是8~10的部位,则扰乱的影响消失,成为原状的流动,这些在流体力学的领域中是清楚的。因此,若使节流装置14的流入管41的内径为D,使从搅拌装置46到节流部43的长度为L,且在L/D成为6以下的位置设置搅拌装置46,则搅拌了的二相制冷剂能够在被搅拌了的状态下到达节流部43,能够实现稳定的控制。
此外,喷出温度升高的状态在以下的情况下产生,上述情况为,在室外空气温度高的情况下的制冷运转中,为了将蒸发温度保持为目标温度、例如0度,压缩机10的频率上升且冷凝温度升高的情况;以及在室外空气温度低的情况下的制热运转中,为了将冷凝温度保持为目标温度、例如49度,压缩机10的频率上升、蒸发温度变低的情况。在制冷主体运转时,需要将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双方分别保持为目标温度、例如49℃和0℃,在室外空气温度高的情况下的制冷主体运转中,由于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双方比目标温度升高,所以难以产生像室外空气温度高的情况下的制冷运转那样压缩机10的频率成为非常高的状态,为了防止冷凝温度变得过高,设置压缩机10的频率上限。
因此,在制冷主体运转中,喷出温度难以升高。因此,也可以如图13那样,去掉气液分离器27a而形成对制冷剂进行分支的分支部,在制冷主体运转时使开闭装置24为关闭,不进行吸入喷射。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回路结构变形了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回路结构图。
[制冷剂配管4]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具备几个运转模式。在这些运转模式下,热源侧制冷剂在连接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的制冷剂配管4中流动。
[配管5]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执行的几个运转模式下,水、防冻液等热介质在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和室内机2的配管5中流动。
另外,对压力传感器36a设置在冷热运转中作为制冷侧而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的流路,且压力传感器36b设置在冷热运转中作为制热侧而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节流装置16b之间的流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若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则即使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产生压力损失的情况下,也能够精度高地运算饱和温度。
但是,由于冷凝侧压力损失小,所以也可以将压力传感器36b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和节流装置16b之间的流路,运算精度也不会变得很差。此外,在蒸发器使用压力损失比较大但可推测压力损失的量或压力损失小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情况下等,也可以将压力传感器36a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的流路。
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中仅产生制热负荷或制冷负荷的情况下,将对应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置于中间的开度,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双方中流动。由此,能够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双方使用于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因此,传热面积变大,能够进行效率高的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
此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中混合地产生制热负荷和制冷负荷的情况下,将与进行着制热运转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对应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切换到连接于加热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流路,将与进行着制冷运转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对应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切换到连接于冷却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流路,由此,能够在各室内机2中自由地进行制热运转、制冷运转。
此外,中压检测装置32也可以基于用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例如由控制装置50通过运算来运算中压而代替压力传感器。此外,有关节流装置14b,在为电子式膨胀阀等使开口面积变化的装置时,控制装置50控制节流装置14b的开口面积,以防止喷出制冷剂温度检测装置37检测的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变得过高。作为控制方法,在判断为喷出温度超过了一定值(例如110℃等)时,可以控制节流装置14b的开度以一定的开度量、例如10个脉冲打开。
此外,既可以控制节流装置14b的开度以使喷出温度成为目标值(例如100℃),也可以控制节流装置14b的开度以使喷出温度落入目标的范围内(例如90℃~100℃之间)。另外,也可以根据喷出制冷剂温度检测装置37的检测温度和高压检测装置39的检测压力,求出压缩机10的喷出过热度,控制节流装置14b的开度以使喷出过热度成为目标值(例如40℃),还可以进行控制以使喷出过热度落入目标的范围内(例如20℃~40℃之间)。
另外,由实施方式1说明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只要是将三通阀等切换三通流路的装置和开闭阀等进行二通流路的开闭的装置这2个装置组合等、切换流路的装置即可。此外,也可以将步进马达驱动式的混合阀等使三通流路的流量变化的装置和电子式膨胀阀等使二通流路的流量变化的装置这两个装置组合等,用作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因流路的突然的开闭而产生的水锤。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是二通阀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具有三通流路的控制阀,与使利用侧热交换器26旁通的旁通管一起设置。
此外,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可以使用步进马达驱动式且能够控制流过流路的流量的装置,既可以是二通阀也可以是关闭了三通阀的一端的装置。此外,作为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也可以使用开闭阀等进行二通流路的开闭的装置,反复打开/关闭地控制平均的流量。
此外,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表示为像四通阀,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多个二通流路切换阀或三通流路切换阀,使制冷剂相同地流动。
此外,在只连接1个利用侧热交换器26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情况下,当然同样的情况也成立,另外作为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和节流装置16,即使设置多个进行相同动作的装置,当然也没有问题。另外,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内置于热介质变换机3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既可以内置于室内机2,也可以与热介质变换机3和室内机2分体地构成。
作为热介质,例如能够使用载冷剂(防冻液)、水、载冷剂和水的混合液、水和防蚀效果高的添加剂的混合液等。因而,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即使热介质经由室内机2泄漏到室内空间7,由于热介质使用了安全性高的材料,所以有助于安全性的提高。
此外,一般而言,大多情况下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中安装有送风机,通过送风促进冷凝或蒸发,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也能够使用利用了放射的辐射式供暖器那样的装置,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12,也能够使用利用水或防冻液使热移动的水冷式的类型的装置,只要是具有能够散热或吸热的构造的装置,就能够使用任意的装置。
在实施方式1中,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是4个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连接几个。此外,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是2个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构成为能够冷却或/和加热热介质,也可以设置几个。另外,泵21a、泵21b不限于各一个,也可以将多个小容量的泵并列地排列连接。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以空气调节装置100包含蓄积器19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不设置蓄积器19。
此外,相对于通常的气液分离器发挥分离二相制冷剂中的气体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的作用,空气调节装置100使用的气液分离器27(气液分离器27a、气液分离器27b)像目前为止进行了说明那样,在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27的入口的情况下,发挥从二相制冷剂分离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并使其流入分支配管4d,使(干度稍微变大了的)剩余的二相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27流出的作用。由此,较为理想的是,气液分离器27如图2等所示那样,是成为入口配管和出口配管设于气液分离器27的横侧(左右侧),液态制冷剂的取出配管(分支配管4d)使液态制冷剂分离并流入气液分离器27的下侧(比气液分离器27的高度方向中央部靠下侧)的构造的横型的气液分离器。
另外,所谓横型的气液分离器,是指在配置了气液分离器的状态下,同与制冷剂流入的方向(制冷剂流入的水平方向)正交的铅垂方向的长度相比,成为制冷剂流入和流出的方向即水平方向的长度长的构造的气液分离器。但是,作为气液分离器27,只要是从以二相状态流入了的制冷剂中分离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且使剩余的二相制冷剂流出的构造,怎样的构造均可。
此外,在这里,以将压缩机10、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节流装置14a、节流装置14b、开闭装置24和逆流防止装置20收容于室外机1,将利用侧热交换器26收容于室内机2,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和节流装置16收容于热介质变换机3,用两根一组的配管连接室外机1与热介质变换机3之间,使制冷剂在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之间循环,用两根一组的配管连接室内机2和热介质变换机3之间,使热介质在室内机2和热介质变换机3之间循环,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使制冷剂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系统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
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将压缩机10、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节流装置14a、节流装置14b、开闭装置24和逆流防止装置20收容于室外机1,将使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负荷侧热交换器和节流装置16收容于室内机2,具备与室外机1和室内机2分体形成的中继器,用两根一组的配管连接室外机1和中继器之间,用两根一组的配管连接室内机2和中继器之间,使制冷剂经由中继机在室外机1和室内机2之间循环,能够进行全制冷运转、全制热运转、制冷运转主体、制热运转主体的直膨系统,发挥同样的效果。
此外,也能够应用于将压缩机10、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节流装置14a、节流装置14b收容于室外机1,将使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负荷侧热交换器和节流装置16收容于室内机2,相对于室外机1用两根一组的配管连接多个室内机,使制冷剂在室外机1和室内机2之间循环,仅在全制冷运转和全制热运转之间切换使用的直膨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发挥同样的效果。
此外,也能够应用于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具备水和制冷剂的热交换器,仅在全制冷运转和全制热运转之间切换使用的空气调节装置,发挥同样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即使在使用了压缩机10的喷出温度会升高的如R32等那样的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不取决于运转模式地向压缩机10的吸入侧吸入喷射制冷剂,控制成喷出温度不变得过高。因此,根据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高效率地抑制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劣化,能够实现安全的运转,也使产品寿命变长。
实施方式2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以下称为空气调节装置100A)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回路结构图。基于图14,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00A。另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有关制冷剂回路结构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位,省略说明。此外,有关空气调节装置100A执行的各运转模式,由于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如图14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00A在连接于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吸入喷射配管4c上安装有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8。由气液分离器27a和气液分离器27b所分配的液态制冷剂流入节流装置14a和节流装置14b。可是,由气液分离器27a和气液分离器27b所分配的液态制冷剂在全制冷运转时以外不成为过冷却而成为饱和液状态。
饱和液实际上是少量的微小制冷剂气体混入的状态,此外,由于开闭装置24、制冷剂配管等的微小的压力损失,有时会成为二相制冷剂。在作为节流装置而使用了电子式膨胀阀的情况下,若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则在气体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分离地流动的情况下,在节流部分别产生气体流动的状态和液体流动的状态,有时节流装置的出口侧的压力不稳定。特别是在干度小的情况下,产生制冷剂的分离,该倾向强。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100A中,在吸入喷射配管4c上安装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8。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8中,被气液分离器27a或气液分离器27b分离了的高压液态制冷剂和被节流装置14b减压了的低压二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这样,流入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8的高压液态制冷剂减压,被压力和温度下降了的低压二相制冷剂冷却,所以成为过冷却了的液态制冷剂,流入节流装置14b。因此,能够防止混合有气泡的制冷剂流入节流装置14b,在全制冷运转、全制热运转、制冷主体运转、制热主体运转中的任一运转模式下,都能够实现稳定的控制。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100A发挥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同样的效果,并且能够更稳定地控制执行的各运转模式。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室外机、2室内机、2a室内机、2b室内机、2c室内机、2d室内机、3热介质变换机、4制冷剂配管、4a第1连接配管、4b第2连接配管、4c吸入喷射配管、4d分支配管、4e旁通管、5配管、6室外空间、7室内空间、8空间、9建筑物、10压缩机、11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止回阀、13d止回阀、14节流装置、14a节流装置(第3节流装置)、14b节流装置(第2节流装置)、15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6节流装置(第1节流装置)、16a节流装置、16b节流装置、17开闭装置、17a开闭装置、17b开闭装置、18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9蓄积器、20逆流防止装置(第2导通部件)、21泵、21a泵、21b泵、22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c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d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c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d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4开闭装置(第1导通部件)、25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6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利用侧热交换器、26b利用侧热交换器、26c利用侧热交换器、26d利用侧热交换器、27气液分离器、27a气液分离器(第1制冷剂分支部)、27b气液分离器(第2制冷剂分支部)、28制冷剂间热交换器、31第1温度传感器、31a第1温度传感器、31b第1温度传感器、32中压检测装置、34第2温度传感器、34a第2温度传感器、34b第2温度传感器、34c第2温度传感器、34d第2温度传感器、35第3温度传感器、35a第3温度传感器、35b第3温度传感器、35c第3温度传感器、35d第3温度传感器、36压力传感器、36a压力传感器、36b压力传感器、37喷出制冷剂温度检测装置、39高压检测装置、41流入管、42流出管、43节流部、44阀芯、45马达、46搅拌装置、50控制装置、100空气调节装置、100A空气调节装置、A制冷剂循环回路、B热介质循环回路
Claims (19)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有通过配管连接压缩机、第1热交换器、第1节流装置和第2热交换器而构成的冷冻循环,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吸入喷射配管,将从在上述第1热交换器或上述第2热交换器中散热了的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流路分支出的液态或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导入上述压缩机的吸入侧;
第2节流装置,设于上述吸入喷射配管;以及
控制装置,通过控制上述第2节流装置的开度,调整经由上述吸入喷射配管导入上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上述制冷剂的吸入喷射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在上述第1热交换器中流动高压的制冷剂而使该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和在上述第1热交换器中流动低压的制冷剂而使该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切换制冷剂流路;以及
第3节流装置,在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生成比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的上述第2热交换器内的压力即高压小、且比作为上述蒸发器而发挥作用的上述第1热交换器内的压力即低压大的中压,
上述控制装置
在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使高压的制冷剂导通到上述吸入喷射配管,
在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使由上述第3节流装置生成的中压的制冷剂导通到上述吸入喷射配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使制冷剂不通过上述第3节流装置而在上述第1热交换器和上述第2热交换器之间流通,
在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使制冷剂从上述第2热交换器通过上述第3节流装置,并流入上述第1热交换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第1制冷剂分支部,使制冷剂从制冷剂自上述第1热交换器向上述第1节流装置流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流路中分流;
第2制冷剂分支部,使制冷剂从制冷剂自上述第1节流装置向上述第1热交换器流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流路中分流;
分支配管,连接上述第1制冷剂分支部和上述第2制冷剂分支部,且在该分支配管上连接有上述吸入喷射配管;
第1导通部件,被设置在上述第1制冷剂分支部与上述分支配管和上述吸入喷射配管的连接部之间;以及
第2导通部件,被设置在上述第2制冷剂分支部与上述分支配管和上述吸入喷射配管的连接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导通部件是实施上述分支配管的制冷剂流路的开闭的开闭装置,
上述第2导通部件是使制冷剂仅向从上述第2制冷剂分支部流向上述吸入喷射配管的方向导通的逆流防止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制冷剂分支部是主要使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通于上述分支配管的气液分离器。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制冷剂分支部是主要使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通于上述分支配管的气液分离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液分离器是上述制冷剂流入的方向的长度比与上述制冷剂流入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长的构造,
将入口配管和出口配管与上述制冷剂的流入的方向平行地连接,该入口配管使制冷剂流入其内部,该出口配管使该流入了的制冷剂的大半部分流出,
将从内部向外部取出液体状态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的上述分支配管,连接于比上述气液分离器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分靠下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4~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检测上述压缩机的喷出制冷剂的温度的喷出制冷剂温度检测部件,
上述控制装置以由上述喷出制冷剂温度检测部件检测到的上述喷出制冷剂的温度接近目标温度且不超过目标温度或者收纳在目标温度范围内的方式,调整上述第2节流装置的开口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4~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喷出制冷剂温度检测部件,检测上述压缩机的喷出制冷剂的温度;以及
高压检测部件,检测上述压缩机的喷出制冷剂的压力,
上述控制装置以根据由上述喷出制冷剂温度检测部件检测到的上述喷出制冷剂温度和由上述高压检测部件检测到的制冷剂压力算出的喷出过热度接近目标过热度且不超过目标过热度或者收纳在目标过热度范围内的方式,调整上述第2节流装置的开口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4~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装置还具备被设置在上述第2制冷剂分支部与上述第3节流装置之间的制冷剂流路上,检测中压或该中压的饱和温度的中压检测部件,
在使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
上述控制装置以由上述中压检测部件检测到的上述中压或该中压的饱和温度接近目标值或者收纳在目标范围内的方式,调整上述第3节流装置的开口面积。
12.根据权利要求4~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分支配管和上述吸入喷射配管的连接部与上述第2节流装置之间的上述吸入喷射配管上,设置制冷剂间热交换器,
在上述制冷剂间热交换器中,使从上述连接部流入而来的制冷剂和从上述第2节流装置流出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13.根据权利要求2~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节流装置在节流部的入口侧流路的上述节流部的附近,具备搅拌流入了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的搅拌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节流装置在节流部的入口侧流路的上述节流部的附近,具备搅拌流入了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的搅拌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4~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室外机,收容上述压缩机、上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上述第1热交换器、上述第2节流装置、上述吸入喷射配管、上述分支配管、上述第1制冷剂分支部、上述第2制冷剂分支部、上述第1导通部件和上述第2导通部件;
室内机,收容实施与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被设置在能够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位置;以及
热介质变换机,收容上述第2热交换器和上述第1节流装置,与上述室外机和上述室内机分体地构成,
上述室外机和上述热介质变换机之间,由用于使制冷剂流通的两根制冷剂配管连接,
上述热介质变换机和上述室内机之间,由用于使热介质流通的两根热介质配管连接,
上述第2热交换器在上述制冷剂和上述热介质之间实施热交换,
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在上述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和上述热介质之间实施热交换。
16.根据权利要求4~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室外机,收容上述压缩机、上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上述第1热交换器、上述第2节流装置、上述吸入喷射配管、上述分支配管、上述第1制冷剂分支部、上述第2制冷剂分支部、上述第1导通部件和上述第2导通部件;
室内机,收容上述第2热交换器和上述第1节流装置,被设置在能够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位置;以及
中继器,与上述室外机和上述室内机分体地构成,
上述室外机与上述中继器之间、以及该中继器与上述室内机之间,分别由两根制冷剂配管连接,
上述制冷剂经由上述中继器,在上述室外机与上述室内机之间循环,
上述第2热交换器在上述制冷剂和上述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之间实施热交换。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装置能够有选择性地实施全制冷运转模式和全制热运转模式,
在该全制冷运转模式下,使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而动作,使所有的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动作,在上述两根制冷剂配管中的一方中流动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另一方中流动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在该全制热运转模式下,使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动作,使所有的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而动作,在上述两根制冷剂配管中的一方中流动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另一方中流动中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或中压的液态制冷剂。
18.根据权利要求15~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装置能够有选择性地实施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在该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使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而动作,使一部分的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动作,使剩余部分的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而动作,在上述两根制冷剂配管中的一方中流动高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在另一方中流动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在该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使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动作,使一部分的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而动作,使剩余部分的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动作,在上述两根制冷剂配管中的一方中流动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另一方中流动中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冻循环使用的制冷剂是R32、或含有R32和HFO1234yf且R32的质量比率是62%以上的混合制冷剂、或含有R32和HFO1234ze且R32的质量比率是43%以上的混合制冷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1/006194 WO2013069044A1 (ja) | 2011-11-07 | 2011-11-07 | 空気調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17834A true CN103917834A (zh) | 2014-07-09 |
CN103917834B CN103917834B (zh) | 2015-12-16 |
Family
ID=48288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74701.4A Active CN103917834B (zh) | 2011-11-07 | 2011-11-07 | 空气调节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97610B2 (zh) |
EP (1) | EP2778567B1 (zh) |
JP (1) | JP5774121B2 (zh) |
CN (1) | CN103917834B (zh) |
AU (1) | AU2011380810B2 (zh) |
WO (1) | WO2013069044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155370A1 (zh) * | 2015-03-31 | 2016-10-06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 |
CN106440254A (zh) * | 2016-11-08 | 2017-02-2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连接分配管的长度检测方法 |
CN106537063A (zh) * | 2014-07-18 | 2017-03-2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9791003A (zh) * | 2016-09-30 | 2019-05-2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083867A1 (ja) * | 2012-11-29 | 2014-06-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WO2015029160A1 (ja) * | 2013-08-28 | 2015-03-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WO2015029223A1 (ja) * | 2013-08-30 | 2015-03-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WO2015029220A1 (ja) * | 2013-08-30 | 2015-03-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EP3062040B1 (en) * | 2013-10-25 | 2021-12-1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EP3121526A4 (en) * | 2014-03-20 | 2017-12-1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Heat source side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
US10591188B2 (en) | 2014-05-12 | 2020-03-17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ing working fluid containing 1,1,2-trifluoroethylene (R1123) and difluoromethane (R32) |
US10337626B2 (en) | 2014-07-18 | 2019-07-0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Heating medium channel switching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heating medium channel switching device |
US10330208B2 (en) | 2014-08-22 | 2019-06-2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Compound valve |
CN104776630B (zh) * | 2015-04-28 | 2017-05-03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 |
CN110849206B (zh) * | 2019-11-14 | 2021-09-07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分流调试装置及换热器分流调试方法 |
US12072131B2 (en) | 2022-06-03 | 2024-08-27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Heat exchanger design for climate control system |
CN115717753B (zh) * | 2022-11-28 | 2024-05-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进风口堵塞判断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69859A (en) * | 1977-11-15 | 1979-06-0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Heat pump type air-conditioner |
JPH02110255A (ja) * | 1988-10-18 | 1990-04-2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160171A (zh) * | 1996-02-29 | 1997-09-24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用热泵装置 |
JP2002213841A (ja) * | 2001-01-15 | 2002-07-3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08157550A (ja) * | 2006-12-25 | 2008-07-1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WO2010049998A1 (ja) * | 2008-10-29 | 2010-05-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中継装置 |
CN101793420A (zh) * | 2009-01-30 | 2010-08-0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液体循环式供暖系统 |
CN102016447A (zh) * | 2008-05-08 | 2011-04-13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冷冻装置 |
JP2011112327A (ja) * | 2009-11-30 | 2011-06-09 | Panasonic Corp | 冷暖房装置および冷凍装置 |
CN102483273A (zh) * | 2009-09-09 | 2012-05-3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17017A (en) | 1978-07-20 | 1980-02-06 | Tokyo Shibaura Electric Co | Air balancing apparatus |
JPS61114058A (ja) * | 1985-09-19 | 1986-05-3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ヒ−トポンプ式冷凍装置 |
US4850201A (en) * | 1986-04-25 | 1989-07-25 | Advantage Engineering Incorporated | Precision-controlled water chiller |
US4802338A (en) * | 1986-04-25 | 1989-02-07 | Advantage Engineering Incorporated | Precision-controlled water chiller |
US4959971A (en) * | 1989-09-29 | 1990-10-02 |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 Refrigerant piping system for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
JP3322684B2 (ja) * | 1992-03-16 | 2002-09-09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H07151413A (ja) * | 1993-11-29 | 1995-06-16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セパレート形空気調和機 |
US6584784B2 (en) * | 1999-02-05 | 2003-07-01 | Midwest Research Institute | Combined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a liquid pre-cooling heat exchanger |
JP3395761B2 (ja) * | 2000-04-27 | 2003-04-1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絞り装置、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US6343482B1 (en) * | 2000-10-31 | 2002-02-05 | Takeshi Endo | Heat pump type conditioner and exterior unit |
KR100421390B1 (ko) * | 2001-11-20 | 2004-03-0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터보 압축기 냉각장치 |
DE60332823D1 (de) * | 2002-04-08 | 2010-07-15 | Daikin Ind Ltd | Kühlvorrichtung |
JP3956784B2 (ja) * | 2002-07-04 | 2007-08-0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3953377B2 (ja) * | 2002-07-16 | 2007-08-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空調装置 |
JP4403300B2 (ja) * | 2004-03-30 | 2010-01-27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US20080098760A1 (en) * | 2006-10-30 | 2008-05-01 | Electro Industries, Inc. | Heat pump system and controls |
KR100738780B1 (ko) * | 2004-06-11 | 2007-07-12 |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 과냉각장치 |
JP4459776B2 (ja) * | 2004-10-18 | 2010-04-2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の室外機 |
JP3982548B2 (ja) * | 2005-08-15 | 2007-09-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CN100554820C (zh) * | 2006-03-27 | 2009-10-2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冷冻空调装置 |
JP4952210B2 (ja) * | 2006-11-21 | 2012-06-1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4389927B2 (ja) * | 2006-12-04 | 2009-12-2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WO2009001535A1 (ja) * | 2007-06-22 | 2008-12-31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JP2009014210A (ja) * | 2007-06-29 | 2009-01-22 | Daikin Ind Ltd | 冷凍装置 |
JP5042058B2 (ja) * | 2008-02-07 | 2012-10-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用室外機及び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
JP5120056B2 (ja) * | 2008-05-02 | 2013-01-1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2010054186A (ja) * | 2008-07-31 | 2010-03-11 | Daikin Ind Ltd | 冷凍装置 |
KR101552618B1 (ko) | 2009-02-25 | 2015-09-1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기 |
JP5213817B2 (ja) | 2009-09-01 | 2013-06-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2011094810A (ja) | 2009-09-30 | 2011-05-12 | Fujitsu General Ltd |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 |
JP2011158177A (ja) * | 2010-02-01 | 2011-08-18 | Panasonic Corp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WO2012014345A1 (ja) * | 2010-07-29 | 2012-02-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ヒートポンプ |
-
2011
- 2011-11-07 WO PCT/JP2011/006194 patent/WO201306904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11-07 US US14/238,541 patent/US9797610B2/en active Active
- 2011-11-07 EP EP11875383.9A patent/EP2778567B1/en active Active
- 2011-11-07 AU AU2011380810A patent/AU2011380810B2/en active Active
- 2011-11-07 CN CN201180074701.4A patent/CN103917834B/zh active Active
- 2011-11-07 JP JP2013542678A patent/JP5774121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69859A (en) * | 1977-11-15 | 1979-06-0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Heat pump type air-conditioner |
JPH02110255A (ja) * | 1988-10-18 | 1990-04-2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160171A (zh) * | 1996-02-29 | 1997-09-24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用热泵装置 |
JP2002213841A (ja) * | 2001-01-15 | 2002-07-3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08157550A (ja) * | 2006-12-25 | 2008-07-1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102016447A (zh) * | 2008-05-08 | 2011-04-13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冷冻装置 |
WO2010049998A1 (ja) * | 2008-10-29 | 2010-05-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中継装置 |
CN101793420A (zh) * | 2009-01-30 | 2010-08-0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液体循环式供暖系统 |
CN102483273A (zh) * | 2009-09-09 | 2012-05-3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JP2011112327A (ja) * | 2009-11-30 | 2011-06-09 | Panasonic Corp | 冷暖房装置および冷凍装置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37063A (zh) * | 2014-07-18 | 2017-03-2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6537063B (zh) * | 2014-07-18 | 2019-04-2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WO2016155370A1 (zh) * | 2015-03-31 | 2016-10-06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 |
CN109791003A (zh) * | 2016-09-30 | 2019-05-2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9791003B (zh) * | 2016-09-30 | 2021-10-29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6440254A (zh) * | 2016-11-08 | 2017-02-2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连接分配管的长度检测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11380810B2 (en) | 2015-04-16 |
JP5774121B2 (ja) | 2015-09-02 |
EP2778567A4 (en) | 2015-07-08 |
US9797610B2 (en) | 2017-10-24 |
US20140182329A1 (en) | 2014-07-03 |
WO2013069044A1 (ja) | 2013-05-16 |
EP2778567B1 (en) | 2021-01-20 |
AU2011380810A1 (en) | 2014-04-03 |
JPWO2013069044A1 (ja) | 2015-04-02 |
CN103917834B (zh) | 2015-12-16 |
EP2778567A1 (en) | 2014-09-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17834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3261815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2597658B (zh) | 热泵 | |
CN102483250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2597657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365510B (zh) |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 |
CN104053959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3842742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3229003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483273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3328909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597660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2575860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5008820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3874892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EP2672202B1 (en) | Air-conditioning device | |
CN105190199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4797893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483249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EP2489965A1 (en) | Air-conditioning hot-water supply system | |
CN103221759A (zh) | 空调机 | |
CN105074351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4995463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4823002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762932B (zh) | 空调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