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23819A - 浮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浮动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23819A CN102623819A CN2012100206857A CN201210020685A CN102623819A CN 102623819 A CN102623819 A CN 102623819A CN 2012100206857 A CN2012100206857 A CN 2012100206857A CN 201210020685 A CN201210020685 A CN 201210020685A CN 102623819 A CN102623819 A CN 10262381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ug
- pair
- housing
- floating connector
- so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浮动连接器。该浮动连接器(1)具有分别固定在两个布线基板(2、3)上的一对插座(4)和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在各个插座(4)上的插头(5)。而且,插头(5)的插头壳体(52)具有沿布线基板(2、3)的连接方向被分割一对分割壳体(52A、52B),且该一对分割壳体(52A、52B)在与布线基板(2、3)的连接方向Y正交的方向X上以能够相对移动方式相连结。而且,在各个分割壳体(52A、52B)上设有用于收纳并嵌合一对插座(4)中的一个插座(4)的收纳凹部(53)。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浮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浮动连接器,像日本特开2010-232155号公报(以下,记作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公知有一种具有分别固定在要连接的两个布线基板上的一对插座和跨装在一对插座上的插头的浮动连接器。
在该专利文献1中,设置在一对插座上的触头的形状设为圆弧状,由此能够确保触头与设置在插头上的接触部间的导通,并且能够吸收布线基板向与基板连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错动。
但是,在该以往的浮动连接器中,通过插头壳体的挂钩勾挂在插座壳体的挂钩部上,使插头向拔出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但是插头向基板连接方向的移动却未受到任何限制。因此,当两个布线基板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大幅度移动时等,有可能发生设置在插头上的柱部从设置在插座上的触头拔出的情况。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可靠性的浮动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浮动连接器,其具有分别固定在两个布线基板上的一对插座和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在该一对插座上的插头,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头具有插头壳体,并且该插头壳体具有沿两个布线基板的连接方向被分割的一对分割壳体,且以在与上述两个布线基板的连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该一对分割壳体,在上述一对分割壳体上分别设有用于收纳并嵌合上述插座的收纳凹部。
另外,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头具有柱部,在该柱部的两端部设有用于与上述插座的触头相接触的接触部,并且上述柱部在中央部设有伴随上述分割壳体的相对移动而弯曲变形的变形部。
另外,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收纳凹部内设有,在嵌合了上述插座的状态下容许两个布线基板在连接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移动容许空间。
另外,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对分割壳体的连结部上设有突起部,该突起部容许上述正交方向的相对移动并且能插入到对方侧的分割壳体的嵌合凹部内。
另外,其特征在于,上述柱部从上述插头壳体的表面侧安装,并且上述插头壳体介于上述柱部与上述布线基板之间。
另外,其特征在于,上述柱部从上述插头壳体的背面侧安装。
另外,其特征在于,上述柱部在除上述接触部以外的暴露部分涂布有绝缘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浮动连接器的图,图1的(a)是浮动连接器的俯视图,图1的(b)是浮动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浮动连接器的剖视图,图2的(a)是图1的(a)的A-A剖视图,图2的(b)是图1的(a)的B-B剖视图。
图3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插座固定在布线基板上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插座的图,图4的(a)是从背面侧观察的插座的立体图,图4的(b)是从正面侧观察的插座的立体图。
图5是分解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插座的图,图5的(a)是从背面侧观察的插座的分解立体图,图5的(b)是从正面侧观察的插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外侧观察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插头的立体图。
图7是从里侧观察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插头的立体图。
图8是从外侧观察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插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从里侧观察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插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插头向X方向浮动时的行动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插头向Y方向浮动时的行动状态的图,图11的(a)是表示通常状态的剖视图,图11的(b)是表示使插头向箭头a方向最大限度地浮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浮动连接器的图,图12的(a)是浮动连接器的俯视图,图12的(b)是浮动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3是从外侧观察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的立体图。
图14是从里侧观察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的立体图。
图15是从外侧观察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从里侧观察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向X方向浮动时的行动状态的图,图17的(a)是俯视图,图17的(b)是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以两个布线基板的连接方向作为Y方向、以插头的装卸方向作为Z方向、以与插头的装卸方向垂直的平面中的与两个布线基板的连接方向正交的方向(正交方向)作为X方向来进行说明。而且,以插座的与对方侧的插座相对的侧作为插座的连接侧来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多个实施方式中包含相同的构成要素。因此,以下,对这些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重复说明。
第1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浮动连接器1具有插座4和插头5,插头5跨装在一对插座4上,由此吸收两个布线基板2、3的XY平面(与插头5的装卸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的错位且电连接该两个布线基板2、3。
如图1的(b)所示,插座4设有一对,该一对插座4分别固定在各个布线基板2、3上。如图4所示,各个插座4具有安装在布线基板2、3上的触头41,将该触头41收纳在插座壳体42内,由此形成插座4。
另一方面,如图1的(a)、图1的(b)所示,插头5跨装在一对插座4上,并且在安装时,插头5覆盖插座4整体。而且,如图1所示,该插头5具有与插座4的触头41相接触的柱部51,将该柱部51收纳在插头壳体52内,从而形成插头5。
在图4的(a)及图5的(a)中,插座4的里侧成为与对方侧的插座4相对的侧,在图4的(b)及图5的(b)中,插座4的前侧成为与对方侧的插座4相对的侧。
如图5的(a)、图5的(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插座4上设有两个触头41,各个触头41具有呈截面U字状弯折的基部411。而且,从基部411的两侧(X方向两侧)朝向插座4的连接侧突出设置有成为接触端子的一对前端部412。一对前端部412向相互靠近的方向(X方向内侧)弯折,且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而且,在一对前端部412的前端设有以彼此相对的方式突出的触点413。另外,在基部411的底部突出设置有将利用焊接等安装在布线基板2、3的印刷布线上的端子部414。该端子部414朝向基部411的底部的与连接侧相反的一侧(插座4的与连接侧相反的一侧)突出设置。
如图5的(a)所示,插座壳体42形成为整体扁平的长方体的筐形状,在插座4的与连接侧相反一侧的面42F 1的两侧部,形成有一对供两个触头41插入的矩形的开口部421。另外,如图5的(b)所示,在插座壳体42的X方向两侧部,从插座壳体42的上表面42F2到插座4的连接侧的面42F3形成有一对供插头5的柱部51沿Y方向插入的狭缝状的柱部插入口422。而且,在将触头41从前端部412侧插入开口部421内并将该触头41收纳于插座壳体42内的状态下,前端部412位于柱部插入口422内。
另外,在插座壳体42的连接侧(插座4的连接侧)的侧面42F3的中央部,形成有供保持金属配件43插入的插入口423,该保持金属配件43用于将插座壳体42的侧面42F3固定在布线基板2、3上。在将保持金属配件43的基端部431压入并固定于该插入口423的状态下,将前端部432焊接在布线基板2、3上,并且将上述端子部414焊接在布线基板2、3上,从而一对插座4分别固定在布线基板2、3上(参照图1的(b)及图3)。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座壳体42的X方向的两侧面42F4上分别突出设置有用于与插头壳体52相卡合的卡定突起424。
另一方面,如图8、图9所示,插头壳体52具有在Y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在两个布线基板2、3的连接方向(Y方向)上被分割开的第1分割壳体52A和第2分割壳体52B。而且,如图8及图10所示,在各个分割壳体52A、52B相对接的连结部52C上形成有滑动凹部521。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凹部521形成在第1分割壳体52A的表面侧中央部(X方向中央部)。而且,在滑动凹部521的X方向宽度两端形成有内表面之间的宽度(X方向宽度)为W1的台阶部521a。
另外,在第2分割壳体52B的中央部形成有突出部522(参照图8),该突出部522的X方向宽度W2小于滑动凹部521的宽度W1(W2<W1)。
而且,以突出部522与滑动凹部521的两台阶部521a之间相重叠的方式,使突出部522能够滑动地嵌合于滑动凹部521的两台阶部521a之间,从而第1分割壳体52A及第2分割壳体52B以能沿X方向在(W1-W2)的宽度范围相对移动的方式相连结。此时,连结部52C设有突起部525、526,该突起部525形成在滑动凹部521的两侧前端部的上且以大致紧密接触的方式向形成在对方侧的分割壳体52B上的嵌合凹部523中插入规定量;该突起部526形成在突出部522的前端部上且以大致紧密接触的方式向形成在对方侧的分割壳体52A上的嵌合凹部524中插入规定量(参照图8~图10)。此时的插入量、即嵌合凹部523、524的深度(Y方向深度)及突起部525、526的突出量(Y方向突出量)优选设定为,在从插座4上拔出插头5时能够有效地抑制插头5的连结部52C弯折的深度及突出量。
如图8、图9所示,与一对触头41相对应地,柱部51沿X方向配置有一对。柱部51形成为整体在Y方向上细长的板状,配置为宽度w方向成为Z方向。在柱部51的Y方向两端部设有用于与触头41的前端部412(触点413)相接触的接触部511。另外,在柱部51的Y方向的中央部分设有变形部512,该变形部512伴随着第1分割壳体52A及第2分割壳体52B在X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而弯曲变形(参照图10)。变形部512形成为通过缩小宽度w方向(Z方向)的尺寸来变为细长形状。
另外,在柱部51的接触部511与变形部512之间设有固定部513。该固定部513是从将变形部512与接触部511连结起来的在Z方向宽度较小的连结部514起以大致恒定的宽度w1(参照图8、图9)向Z方向突出而形成的。
在此,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及第2分割壳体52A、52B上分别设有用于嵌合插座壳体42整体的收纳凹部53。该收纳凹部53以位于插头壳体52的Y方向两端部的方式设有一对,且该收纳凹部53具有与插座壳体42的Z方向高度大致相等的深度d和与插座壳体42的X方向宽度大致相等的宽度w2。因而,用插头壳体52覆盖插座4时,插座壳体42在Z方向及X方向上以大致紧密接触的方式嵌合在收纳凹部53内。此时,在收纳凹部53的X方向两侧,形成有用于与插座壳体42的卡定突起424相卡合的卡合孔531,在收纳凹部53内嵌合有插座壳体42时,卡定突起424与卡合孔531相卡合而能够在拔出方向上锁定插座壳体42。
另外,如图1的(b)所示,在收纳凹部53设有在与插座4相嵌合的状态下容许沿Y方向相对移动规定量的移动容许空间S。在图1的(b)中,该移动容许空间S为将设置在插座4的Y方向两侧的空间S1、S2相加而得到的量。因而,上述卡定突起424以在Y方向上具有间隙的状态与卡合孔531相卡合,以使插头壳体52(第1分割壳体52A及第2分割壳体52B)能够相对于插座4在Y方向上仅相对移动(S1+S2)的量。即,在卡定突起424与卡合孔531相卡合的状态下,插头5能够沿Y方向与插座4相对移动。
另外,如图6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插头壳体52的表面侧收纳柱部51。具体而言,在第1分割壳体52A上,在收纳凹部53与滑动凹部521之间的壁厚部527的X方向两侧部形成有比柱部51的壁厚稍微窄的安装槽528;在第2分割壳体52B上,在收纳凹部53与连结部52C侧端之间的壁厚部529的X方向两侧部形成有相同的安装槽528。而且,在以如图6所示的方式使第1分割壳体52A及第2分割壳体52B相结合的状态下,使柱部51的固定部513压入安装槽528内。
此时,如图7所示,在各个收纳凹部53的底面(第1分割壳体52A及第2分割壳体52B的顶面)上,从安装槽528起形成有供柱部51的接触部511的一侧嵌合的连续的浅槽(贯穿孔)528a,通过使接触部511贯穿浅槽528a,能够稳定地固定该接触部511。
因而,在插头5上组装柱部51之后,固定部513以分别压入第1分割壳体52A及第2分割壳体52B的安装槽528内的状态被固定,因此由于柱部51该第1分割壳体52A与该第2分割壳体52B被保持为连结状态,从而抑制该第1分割壳体52A与第2分割壳体52B沿Y方向的分离。
另外,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柱部51在暴露部分51E,即、接触部511、变形部512、固定部513及连结部514的上部及表面上涂布有作为绝缘材料的树脂涂层515。
以如上所述的结构构成的浮动连接器1如下进行组装。
首先,以如图4所示的方式组装插座4之后,通过将触头41的端子部414及保持金属配件43的前端部432分别焊接在各布线基板2、3上(参照图3),如图1的(b)的虚线所示,一对插座4以相面对的方式分别固定在布线基板2、3上。
然后,如图8、图9所示,在将第1分割壳体52A的突起部525插入对方侧的分割壳体52B的嵌合凹部523及将第2分割壳体52B的突起部526插入对方侧的分割壳体52A的嵌合凹部524内而结合两分割壳体52A、52B之后,将柱部51压入安装槽528内,从而完成插头5的组装。
然后,横跨固定在布线基板2、3上的一对插座4地配置插头5,使该插头5的Y方向两端部的收纳凹部53分别覆盖各个插座4,而使卡定突起424与卡合孔531相卡合,从而插头5安装在插座4上。
此时,柱部51的接触部511从插座壳体42的柱部插入口422插入,被夹持在触头41的前端部412之间。由此,一对插座4借助插头5成为导通状态,进而电连接两个布线基板2、3。
这样,完成浮动连接器1向布线基板2、3的组装。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壳体52介于在柱部51与布线基板2、3之间。具体而言,如图11的(a)及图11的(b)所示,台阶部521a介于布线基板2与柱部51的变形部512之间或介于布线基板3与柱部51的变形部512之间。即,沿Z方向依次配置布线基板2(3)、台阶部521a、变形部512。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将插头壳体52沿Y方向分割而由第1分割壳体52A及第2分割壳体52B构成插头壳体52,并且利用滑动凹部521及突出部522以能够沿X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各个分割壳体52A、52B。因而,如图8(a)所示,即使在两个布线基板2、3沿X方向错动的情况下,各个分割壳体52A、52B也能够相对移动并吸收该错动。
另外,由于在各个分割壳体52A、52B上分别设有用于收纳并嵌合一对插座4中的一个插座4的收纳凹部53,因此利用该收纳凹部53不仅能够抑制插头5与插座4沿X方向的相对移动,而且在Y方向上也能够抑制二者超过作为设定量的移动容许空间S的相对移动。其结果,抑制两个布线基板2、3在其连接方向及远离方向上错动超过设定量大幅错动的情况,能够总是维持触头41与柱部51的接触状态。
即,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浮动连接器1的连接可靠性。
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在柱部51的中央部分设有伴随分割壳体52A、52B的相对移动而弯曲变形的变形部512。其结果,利用柱部51自身的弯曲变形能够吸收两个布线基板2、3在X方向上的相对错位,因此能够简化柱部51的结构而提供便宜的产品。另外,使在Y方向上细长的板状的柱部51的中央部分变形,由此能够获得较长的可动部,因此抑制柱部51过度疲劳,也具有如能够使分割壳体52A、52B顺利地移动(相对移动)的优点。
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在收纳凹部53内设置移动容许空间S(S=S1+S2),在在收纳凹部53内嵌合插座4的状态下,能够容许插头5相对于插座4向Y方向相对移动规定量(S1+S2)。因此,即使在两个布线基板2、3沿其连接方向发生错动的情况下,各个分割壳体52A、52B也能够相对于嵌合在各个收纳凹部内的插座4相对移动而吸收该错动。此时,柱部51的接触部511与触头41的前端部412相对滑动,但是优选使接触部511的长度大于移动容许空间S的距离,当分割壳体52A、52B在容许范围内移动时,使接触部511不从触头41脱离。如此,能够总是维持触头41与柱部51的接触状态。
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在分割壳体52A、52B的连结部52C上设有容许两个布线基板2、3在X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并且插入对方侧的分割壳体52B内的突起部525以及插入对方侧的分割壳体52A内的突起部526。因此,在从插座4上拔出插头5时,利用突起部525、526能够抑制插头5从连结部52C弯曲的情况,能够更容易地进行拔出作业。
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从插头壳体52的表面侧安装柱部51,并且台阶部521a介于布线基板2与柱部51的变形部512之间或介于布线基板3与柱部51的变形部512之间。如此,使台阶部521a(树脂制的插头壳体,绝缘构件)介于布线基板2与柱部51的变形部512之间或介于布线基板3与柱部51的变形部512之间,由此能够将布线基板2的连接侧端面2a及布线基板3的连接侧端面3a与柱部51的绝缘距离(从连接侧端面2a、3a到柱部51的暴露部分的最短距离)设为沿布线基板2的表面2b、布线基板3的表面3b及台阶部521a的连接侧端面521b的爬电距离(沿表面放电的最短距离,creepage distance)。
其结果,能够将柱部51与布线基板2、3之间的绝缘距离保持为规定距离以上而确保耐电压,并且能够谋求浮动连接器1的薄型化。
而且,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柱部51的暴露部分涂布有树脂涂层515,因此能够抑制使用者等被触电的情况。
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浮动连接器1A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大致相同,具有插座4和插头5A。而且,将插头5A跨装在一对插座4上,由此吸收两个布线基板2、3在XY平面(与插头5A的装卸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上的错位,并且电连接该两个布线基板2、3。
在此,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浮动连接器1主要的不同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浮动连接器1A从插头壳体52的背面侧收纳柱部51。
如图12的(a)、图12的(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5A跨装在一对插座4上,并且在安装时,插头5A覆盖插座4的整体。而且,如图14所示,该插头5A具有用于与插座4的触头41相接触的柱部51,将该柱部51收纳在插头壳体52内,由此形成插头5A。
如图15、图16所示,插头壳体52具有在Y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沿两个布线基板2、3的连接方向(Y方向)被分割开的第1分割壳体52A和第2分割壳体52B。而且,如图16及图17的(a)、图17的(b)所示,在各个分割壳体52A、52B的相对接的连结部52C上形成有滑动凹部521。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凹部521形成在第1分割壳体52A的背面侧中央部(X方向中央部)。而且,在滑动凹部521的X方向宽度两端形成有台阶部521a,该台阶部521a的内表面之间的宽度(X方向宽度)为W1。
另外,在第2分割壳体52B的中央部形成有突出部522(参照图17),该突出部522的X方向宽度W2小于滑动凹部521的宽度W1(W2<W1)。
而且,以使突出部522与滑动凹部521的两台阶部521a之间重叠的方式,使突出部522能够滑动地嵌合于两台阶部521a之间,从而第1分割壳体52A及第2分割壳体52B以能够沿X方向在(W1-W2)的宽度范围相对移动的方式相连结。此时,连结部52C设有突起部525、526,该突出部525形成在滑动凹部521的两侧前端部上且以大致紧密接触的方式向形成在对方侧的分割壳体52B上的嵌合凹部523中插入规定量;该突起部526形成在突出部522的前端部上且以大致紧密接触的方式向形成在对方侧的分割壳体52A上的嵌合凹部524中插入规定量(参照图17的(a)、图17的(b))。此时的插入量、即嵌合凹部523、524的深度(Y方向深度)及突起部525、526的突出量(Y方向突出量)优选设定为,在从插座4上拔下插头5A时能够有效地抑制插头5A的连结部52C弯折的深度以突出量。
如图15、图16所示,与一对触头41相对应地,柱部51沿X方向配置有一对。柱部51形成为整体在Y方向上细长的板状,配置为宽度w方向成为Z方向。在柱部51的Y方向两端部设有用于与触头41的前端部412(触点413)相接触的接触部511。另外,在柱部51的Y方向的中央部分设有变形部512,该变形部512伴随着第1分割壳体52A及第2分割壳体52B在X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而弯曲变形(参照图17(b))。变形部512通过缩小宽度w方向(Z方向)的尺寸形成为细长的形状。
另外,在柱部51的接触部511与变形部512之间设有固定部513。该固定部513是从将变形部512与接触部511连结起来的在Z方向宽度较小的连结部514起以大致恒定的宽度w1(参照图15、图16)向Z方向突出而形成的。
此外,如图16所示,在第1分割壳体52A及第2分割壳体52B上分别设有用于嵌合插座壳体42整体的收纳凹部53。该收纳凹部53以位于插头壳体52的Y方向两端部的方式设有一对,且该收纳凹部53具有与插座壳体42的Z方向高度大致相等的深度d和与插座壳体42的X方向宽度大致相等的宽度w2。因而,用插头壳体52覆盖插座4时,插座壳体42以在Z方向及X方向上大致紧密接触的方式嵌合在收纳凹部53内。此时,在收纳凹部53的X方向两侧,形成有用于与插座壳体42的卡定突起424相卡合的卡合孔531,在收纳凹部53内嵌合插座壳体42时,卡定突起424与卡合孔531相卡合而能够在拔出方向上锁定插座壳体42。
另外,如图11的(b)所示,在收纳凹部53上设有在与插座4相嵌合的状态下容许沿Y方向相对移动规定量的移动容许空间S。该移动容许空间S设为将设置在插座4的Y方向两侧的空间S1、S2相加而得到的量。因而,上述卡定突起424以在Y方向上具有间隙的状态与卡合孔531相卡合,以使第1分割壳体52A及第2分割壳体52B能够向Y方向仅相对移动(S1+S2)的量。即,在卡定突起424与卡合孔531相卡合的状态下,插头5A能够向Y方向与插座4相对移动。
而且,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插头壳体52的背面侧收纳柱部51(参照图16)。具体而言,在第1分割壳体52A上,在收纳凹部53与滑动凹部521之间的壁厚部527的X方向两侧部形成有比柱部51的壁厚稍微窄的安装槽528;在第2分割壳体52B上,在收纳凹部53与连结部52C侧端之间的壁厚部529的X方向两侧部形成有相同的安装槽528。而且,在以如图14所示的方式使第1分割壳体52A及第2分割壳体52B相结合的状态下,使柱部51的固定部513压入安装槽528内。
此时,在各个收纳凹部53的底面上,从安装槽528起形成有供柱部51的接触部511的一侧嵌合的连续的浅槽528a,利用浅槽528a能够稳定地固定接触部511。
因而,在插头5A上组装柱部51之后,固定部513以分别压入第1分割壳体52A及第2分割壳体52B的安装槽528内的状态被固定,因此由于柱部51该第1分割壳体52A及该第2分割壳体52B被柱部51保持为连结状态,从而抑制该第1分割壳体52A与第2分割壳体52B沿Y方向的分离。
另外,如图15所示,柱部51在除接触部511以外的暴露部分51E,即、变形部512、固定部513及连结部514上涂布有作为绝缘材料的树脂涂层515。
采用以上的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从插头壳体52的背面侧安装柱部51,因此抑制柱部51暴露在插头的外面暴露而能够抑制被触电的情况。
而且,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柱部51的除接触部511以外的暴露部分涂布有树脂涂层515,因此能够保持柱部51与布线基板2、3之间的绝缘距离而确保耐电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实施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插座、插头的形状为矩形的结构,但是即使是除此以外的其他形状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分割壳体的连结部上设置了3个突起部的结构,但是只要是能够有效地抑制分割壳体弯曲的结构即可,例如,突起部也可以形成为梳齿状。
另外,也能够适当地变更触头、柱部及其他细微部分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
Claims (7)
1.一种浮动连接器,其具有将分别固定在两个布线基板上的一对插座和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在该一对插座上的插头,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头具有插头壳体,并且该插头壳体具有沿两个布线基板的连接方向被分割开的一对分割壳体,且该一对分割壳体以在与上述两个布线基板的连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相连结,
在上述一对分割壳体上分别设有用于收纳并嵌合上述插座的收纳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头具有柱部,在该柱部的两端部设有用于与上述插座的触头相接触的接触部,并且上述柱部在中央部设有伴随上述分割壳体的相对移动而弯曲变形的变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收纳凹部内设有,在嵌合了上述插座的状态下容许两个布线基板在连接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移动容许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分割壳体的连结部上设有,容许上述正交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并且能插入到对方侧的分割壳体的嵌合凹部内的突起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插头壳体的表面侧安装上述柱部,并且上述插头壳体介于上述柱部与上述布线基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插头壳体的背面侧安装上述柱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柱部在除上述接触部以外的暴露部分涂布有绝缘材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14621 | 2011-01-26 | ||
JP2011014621A JP2012156021A (ja) | 2011-01-26 | 2011-01-26 |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23819A true CN102623819A (zh) | 2012-08-01 |
Family
ID=46563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0206857A Pending CN102623819A (zh) | 2011-01-26 | 2012-01-20 | 浮动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2156021A (zh) |
KR (1) | KR20120086667A (zh) |
CN (1) | CN102623819A (zh) |
TW (1) | TW201232927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33486B2 (ja) * | 2012-03-28 | 2015-12-16 | 日本モレックス合同会社 | 基板接続コネクタ |
TWM601908U (zh) * | 2020-02-24 | 2020-09-21 |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 浮動連接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38701A (en) * | 1988-09-23 | 1990-07-03 | Hayes Microcomputer Products, Inc. | Connecting bracket for modular circuit boards |
EP0561642A1 (en) * | 1992-03-19 | 1993-09-22 | Berg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B.V. |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2010033953A (ja) * | 2008-07-30 | 2010-02-12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連結用電気コネクタそしてこれと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とを有する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2010232155A (ja) * | 2009-03-06 | 2010-10-14 | Fujitsu Component Ltd |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
-
2011
- 2011-01-26 JP JP2011014621A patent/JP2012156021A/ja active Pending
-
2012
- 2012-01-20 TW TW101102665A patent/TW201232927A/zh unknown
- 2012-01-20 CN CN2012100206857A patent/CN102623819A/zh active Pending
- 2012-01-25 KR KR1020120007270A patent/KR20120086667A/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38701A (en) * | 1988-09-23 | 1990-07-03 | Hayes Microcomputer Products, Inc. | Connecting bracket for modular circuit boards |
EP0561642A1 (en) * | 1992-03-19 | 1993-09-22 | Berg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B.V. |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2010033953A (ja) * | 2008-07-30 | 2010-02-12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連結用電気コネクタそしてこれと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とを有する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2010232155A (ja) * | 2009-03-06 | 2010-10-14 | Fujitsu Component Ltd |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32927A (en) | 2012-08-01 |
KR20120086667A (ko) | 2012-08-03 |
JP2012156021A (ja) | 2012-08-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96121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ed component,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 |
CN105390838B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 | |
KR101687475B1 (ko) | 커넥터 조립체 | |
US950281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3367978B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以及插塞式连接器 | |
KR20150110333A (ko) | 커넥터 | |
CN107275842A (zh) | 电源连接器装置 | |
JP2012226951A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TW201519521A (zh) | 配線基板連結裝置 | |
TW201401661A (zh) | 電連接器組裝體及插頭連接器 | |
JP2019102229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7799932A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CN104218367B (zh) | 插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15011804A (ja) | コネクタ | |
JP2019102228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5587807B2 (ja) |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 |
JP2012243600A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JP3113116U (ja) | Fpc用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2623819A (zh) | 浮动连接器 | |
TW201347312A (zh) | 浮動連接器及使用於該浮動連接器的頂座及插座 | |
TWI519004B (zh) | 電連接器 | |
JP2016006783A (ja)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CN100502152C (zh) | 连接器 | |
TW201817093A (zh) | 電連接器組合、電子裝置組合及外部設備 | |
KR100729563B1 (ko) | 초소형 정밀 커넥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