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7656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97656A CN102597656A CN200980162150XA CN200980162150A CN102597656A CN 102597656 A CN102597656 A CN 102597656A CN 200980162150X A CN200980162150X A CN 200980162150XA CN 200980162150 A CN200980162150 A CN 200980162150A CN 102597656 A CN102597656 A CN 1025976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unit
- transfer unit
- cold
- medi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9183 runn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9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144 thermotrop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ATUOYWHBWRKTHZ-UHFFFAOYSA-N Prop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 ATUOYWHBWRK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294 prop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14 two-phase flow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24F3/06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with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or conden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3—Indoor unit with water as a heat sink or heat sourc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ree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three-way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hree four-way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包括室外单元(1)、多个室内单元(3)和中转单元,该室外单元(1)包括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10)和在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该多个室内单元(3)具有供热介质流通并在该热介质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该中转单元介于室外单元(1)与室内单元(3)之间,在从室外单元(1)被输送的制冷剂与流经室内单元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该中转单元由利用两根配管与室外单元(1)连接的主中转单元(2a)和利用3根配管与主中转单元(2a)连接的副中转单元(2a-1)构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对多个负荷高效率地供给由热源机所生成的高温热量、低温热量或高温热量和低温热量这两者的例如大厦用多联空调等所使用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的空调装置,使用被配置于室外的室外单元等热源机,压缩加热或减压冷却例如HFC(氢氟碳化合物)系的制冷剂。然后,利用延长配管向与室外单元连接的被配置在室内的室内单元输送该制冷剂,利用室内单元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通过制冷剂吸热而实施制冷运转,通过制冷剂放热而实施供暖运转。
此外,也存在以下的冷却系统,即,通过使用室外单元等热源机加热或冷却向室外单元内输送的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并利用延长配管将该热介质供给与室外单元连接的室内机或放热吸热装置,从而实施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0444号公报(第4页、图1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280818号公报(第4、5页、图1等)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89465号公报(第5~8页、图1、图2等)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343936号公报(第5页、图1)
以往的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的空调装置,通过从室外单元的热源机向室内机供给被加热或冷却了的制冷剂并使其循环,而实施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因此,在室内单元中产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连接于室外单元的所有室内单元所需的总制冷剂量有可能会从泄漏部位向配置有室内机的室内泄漏。
此外,在以往的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的空调装置中,具有以下的空调装置,即,利用室外-室内中转单元,能够将由室外单元的热源机加热或冷却了的制冷剂暂时作为室内单元制冷用制冷剂、室内单元供暖用制冷剂而分别使用,室外-室内中转单元能够多台同时并联连接。但是,与相对于室外单元连接的室外-室内中转单元和室内单元的台数对应的总制冷剂量是必要的,在产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总制冷剂量有可能会从泄漏部位向室内泄漏。
此外,对于通过利用室外单元内的热源机加热或冷却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之后使用热介质输送装置将该热介质向室内单元输送,而进行供暖运转或制冷运转的冷却系统,在距室外单元的距离远的地点连接有多台室内单元的情况下,为了向室内单元输送被加热或冷却了的热介质需要较多的动力。因此,与通过向室内单元输送制冷剂而实施制冷运转、供暖运转的以往的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的空调装置相比,动力消费量大,节能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向室内单元输送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而实施供暖运转或制冷运转,获得避免在室内侧的制冷剂泄漏,而且与以往相比减少输送动力的空调装置。此外,获得能够连接与以往同等的室内单元的台数的空调装置。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包括室外单元、多台室内单元和中转单元,
该室外单元具有:压缩机,加压并输送制冷剂;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上述制冷剂的输送流路;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使空气与上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该多台室内单元具有供热介质流通并在上述热介质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
该中转单元介于上述室外单元与上述室内单元之间,在从上述室外单元被输送的上述制冷剂与上述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上述中转单元包括主中转单元和1台或多台副中转单元,
该主中转单元具有调整上述制冷剂的压力的至少一个以上的主单元节流装置,该主中转单元利用制冷剂配管与上述室外单元连接;
该1台或多台副中转单元具有: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在上述制冷剂与上述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多个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从上述主中转单元被输送的上述制冷剂的流路;多个副单元节流装置,调整上述制冷剂的压力;多个热介质输送装置,将在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中与上述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的上述热介质经由热介质配管向所连接的上述室内单元输送;多个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被设置于与上述室内单元的上述热介质输出侧和输入侧对应的位置,在上述多个热介质热交换器之间切换流经上述室内单元的上述热介质的流路;以及多个流量装置调整,被设置于与上述室内单元的上述热介质输出侧或输入侧对应的位置,调整上述热介质的流量,该1台或多台副中转单元利用制冷剂配管与上述主中转单元连接。
在上述空调装置中,上述室外单元与上述主中转单元利用两根配管连接,上述主中转单元与上述副中转单元利用3根配管连接。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在设置有室内单元的室内不直接使制冷剂循环,而经由副中转单元使制冷剂与水、防冻液等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并向室内单元输送该热介质,从而实现制冷运转、供暖运转。因此,即使产生制冷剂泄漏,也能够避免制冷剂向室内泄漏。此外,通过将制冷剂从室外单元向主中转单元和副中转单元输送,能够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副中转单元,能够缩短热介质的输送距离。由此,能够减少由泵等热介质输送装置产生的动力,能谋求节能。
另外,通过在主中转单元中设置气液分离器,能够将制冷剂分离为气体和液体地向副中转单元输送,能够对多台副中转单元供给气体、液体中的任一制冷剂。
此外,在连接多台副中转单元的情况下,各副中转单元能够以根据与其连接的室内单元的负荷进行热介质与制冷剂的热交换的方式运转,也能够根据各副中转单元的总负荷,使室外单元以制冷运转模式或供暖运转模式运转。由此,连接于各副中转单元的多个室内机能够进行制冷供暖混合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整体图,是多台室内单元连接时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系统回路图当中的、全供暖运转时的系统回路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系统回路图当中的、全制冷运转时的系统回路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系统回路图当中的、以制冷为主运转时的系统回路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系统回路图当中的、以供暖为主运转时的系统回路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当中的、连接有多台副中转单元时的全供暖运转时的系统回路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当中的、连接有多台副中转单元时的全制冷运转时的系统回路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当中的、连接有多台副中转单元时的以制冷为主运转时的系统回路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当中的、连接有多台副中转单元时的以供暖为主运转时的系统回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整体图,是多台室内单元连接时的系统结构图。在这里,在热源机(或室外单元)1与室内单元3之间,经由一台主中转单元2a和多台副中转单元2b-1和2b-2连接。另外,以下将副中转单元2b-1、2b-2也简单地记为中转单元2b。在大厦等建筑物的共用空间或天花板内等空间中设置主中转单元2a,并使用制冷剂配管4将该主中转单元2a与室外单元1连接。此外,例如在大厦等建筑物的共用空间或天花板内等空间中设置多台副中转单元2b-1和2b-2,并使用制冷剂配管4将上述多台副中转单元2b-1和2b-2与主中转单元2a连接。副中转单元不限定于如图1所示那样针对各层的设置,为了能够对应进行空气调节的室内空间的负荷,根据所连接的室内单元的台数设置。这些副中转单元2b-1、2b-2与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所流经的热介质配管5连接,而被连接到室内单元3。
接着,基于图1简单地说明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动作。制冷剂从室外单元1通过制冷剂配管4被输送到主中转单元2a,在主中转单元2a中气体、液体被分离了之后,通过制冷剂配管4向多台副中转单元2b-1、2b-2输送。所输送的制冷剂在副中转单元2b-1、2b-2内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后述)中,制冷剂与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生成热水或冷水。由副中转单元2b-1、2b-2生成的热水或冷水利用热介质输送装置,通过热介质配管5向室内单元3输送,以供在室内单元3内对室内空间7进行供暖运转或制冷运转。
在图1的空调装置的结构中,由于室外-室内中转单元被分离为主中转单元2a和副中转单元2b,所以例如如图1所示那样,能够在大厦等建筑物的楼层不同的地点设置多台副中转单元2b。因此,能够以在副中转单元2b所具有的热介质输送装置的输送容许范围内能够设置室内单元3的方式设置副中转单元2b。
此外,如图1所示,通过从室外单元1输送的制冷剂利用主中转单元2a被分离为气体、液体后输送到副中转单元2b,能够对多台副中转单元2b同时供给作为负荷所需的制冷剂。此外,也能够向另一方的副中转单元2b-2供给从一方的副中转单元2b-1获得的排热。另外,通过从副中转单元2b向室内单元3同时供给热水和冷水,能够在多台室内单元3中同时进行供暖运转和制冷运转。
作为热源侧的制冷剂,例如能够使用R-22、R-134a等单一制冷剂、R-410A、R-404A等近共沸混合制冷剂、R-407C等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化学式内含有双键的、CF3CF=CH2等地球温室效应系数为比较小的值的制冷剂或其混合物,或者CO2、丙烷等自然制冷剂。
另一方面,作为热介质,例如能够使用水、防冻液、水和防冻液的混合液、水和防腐蚀效果高的添加剂的混合液等。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系统回路图(制冷剂回路图)。使用图2说明该空调装置的动作。室外单元1与主中转单元2a由制冷剂配管4连接,主中转单元2a与副中转单元2b-1经由设于副中转单元2b-1内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和25b,由制冷剂配管4连接。此外,副中转单元2b-1与室内单元3经由设于副中转单元2b-1内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和25b,由热介质配管5连接。
(室外单元1)
室外单元1以压缩机10、四通阀等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为基本要素而构成,该压缩机10用于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后向制冷剂路径内输送;该四通阀等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根据室外单元1的运转模式为供暖运转模式和制冷运转模式,切换制冷剂的流动;该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供暖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另外,优选包括储存因供暖运转模式与制冷运转模式的不同带来的剩余制冷剂或储存相对于过度的运转的变化的剩余制冷剂的存储器19。以上的各要素由制冷剂配管4串联连接。此外,在室外单元1中设有制冷剂连接配管4a、4b和用于容许制冷剂仅一个方向流动的单向阀13a、13b、13c、13d。通过在室外单元1内设置这些制冷剂连接配管4a、4b、单向阀13a、13b、13c、13d,能够与室内单元3的运转模式无关地将流入主中转单元2a和副中转单元2b的制冷剂的流动固定为一个方向。
(室内单元3)
室内单元3装载有利用侧热交换器35(35a~35d),该利用侧热交换器35利用水、防冻液等热介质流经的热介质配管5,连接于副中转单元2b内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34a~34d)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33a~33d)。利用侧热交换器35使从副中转单元2b-1供给的热介质流通,在室内单元3中,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送风机供给的空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向室内空间7供给供暖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
另外,在图2中,相对于副中转单元2b连接四台室内单元3,此外,相对于各室内单元3连接四台利用侧热交换器35,但是上述连接台数不限定于四台,可以适当决定。
(主中转单元2a)
主中转单元2a包括:摄入从室外单元1输送的制冷剂,分离成气体、液体后送出的气液分离器21;以及用于向室外单元1返回从副中转单元2b返回的制冷剂的制冷剂返回流路。另外,在这里,将由气液分离器21分离了的气体制冷剂流经的流路称为主单元第1制冷剂流路41,将由气液分离器21分离了的液体制冷剂经由主单元节流装置(第一节流装置22)流经的流路称为主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42,将来自从副中转单元2b-1的返回制冷剂流经的流路称为主单元第3制冷剂流路43。
另外,在这里,经由另一主单元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23),主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42与主单元第3制冷剂流路43由主单元旁通流路44连接。
此外,在主中转单元2a的第一节流装置22的前后,设置有控制所使用的第一压力检测装置45a和第二压力检测装置45b。
(副中转单元2b)
副中转单元2b具有两个以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在这里为25a、25b)。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在热源侧的制冷剂与利用侧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向热介质传递在室外单元1生成并贮存于热源侧制冷剂中的低温热量或高温热量。因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在对供暖运转的室内单元3供给高温热量介质时作为冷凝器(放热器)发挥作用,对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3供给低温热量介质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设于第三制冷剂用节流装置26a与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之间,在全制冷运转时和制冷供暖混合运转模式时用于热介质的冷却。此外,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设于第三制冷剂用节流装置26b与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之间,在全供暖运转时和制冷供暖混合运转模式时用于热介质的加热。
另外,第三制冷剂用节流装置26a和第三制冷剂用节流装置26b优选为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
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和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例如使用四通阀等,根据室内单元3(3a~3d)的运转模式切换制冷剂流路,以使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发挥作用。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在制冷运转时设置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下游侧,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在制冷运转时设置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下游侧。
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28b能够切换地连接于主单元第1制冷剂流路41和主单元第3制冷剂流路43的制冷剂返回流路。
第三制冷剂用节流装置26a、26b的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的相反的一侧连接于主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42。
另外,将使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28b连通于主单元第1制冷剂流路41的流路称为副单元第1制冷剂流路51,将使第三节流装置26a、26b连通于主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42的流路称为副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52,将返回主中转单元2a的制冷剂流经的制冷剂返回流路称为副单元第3制冷剂流路53。
此外,在这里,副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52与副单元第3制冷剂流路53之间,经由第四节流装置29,由副单元旁通流路54连接。作为第四节流装置29,既可以使用控制流路的开口面积的节流装置,也可以使用进行流路的开闭的开闭装置。在将第四节流装置29作为节流装置的情况下,根据运转状态控制开度,从而能调整流经副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52与副单元第3制冷剂流路53之间的副单元旁通流路54的制冷剂量,与使用开闭装置的情况相比,能进行更细微的控制。
在副中转单元2b中,为了向室内单元3输送热介质,对各室内单元3(3a~3d)设置由三通阀等构成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32a~32d)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33a~33d)。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的三通中的一方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三通中的一方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三通中的一方连接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该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设于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的三通中的一方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三通中的一方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三通中的一方连接于利用侧热交换器35,该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设于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这些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33与室内单元3的设置台数相同数量地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之间切换流经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的流路。另外,在这里所说的切换,不只是从一方向另一方的完全的流路的切换,也包含从一方向另一方的部分的流路的切换。
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通过检测向室内单元3流入的热介质的温度以及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调整向流入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的量,能够提供与室内负荷相对应的最适合的热介质量。另外,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在图2中设于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与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之间,然而也可以设于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与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之间。此外,在室内单元3中,在停止、温控器关闭等无需来自空调装置的负荷时,通过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设为全闭,能够停止向室内单元3供给热介质。
此外,在副中转单元2b内,为了向各室内单元3输送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设有与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相对应的热介质输送装置31(31a、31b)。热介质输送装置31例如是泵,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与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之间的热介质配管5,能够根据室内单元3所需的负荷的大小调整热介质的流量。
如以上那样,通过采用实施方式的上述结构,能够实现与室内负荷相对应的最适合的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
图2、图3、图4、图5是上述的系统结构,表示相对于一台主中转单元2a设置一台副中转单元2b,并向副中转单元2b设置了四台室内单元3时的每个运转模式的制冷剂和热介质的动作。另外,相对于一台主中转单元2a能够连接一台以上的副中转单元2b。此外,相对于副中转单元2b所连接的室内单元3不限定于四台。
以下,表示各运转模式的制冷剂和热介质的动作。另外,上述空调装置的运转模式具有正在驱动的室内单元3全部进行供暖运转的全供暖运转模式、正在驱动的室内单元3全部进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除了这些之外,还具有作为在室内单元3侧混合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混合运转模式的、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的负荷大的以制冷为主的运转模式、作为在室内单元3侧混合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混合运转模式的、进行供暖运转的室内单元的负荷大的以供暖为主的运转模式。在这里,在图2表示全供暖运转模式的制冷剂和热介质的动作,图3表示全制冷运转模式的制冷剂和热介质的动作,图4表示以制冷为主的运转模式的制冷剂和热介质的动作,图5表示以供暖为主的运转模式的制冷剂和热介质的动作。
图2表示上述空调装置的全供暖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图2的制冷剂回路中,以粗线表示的回路为全供暖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0流入,作为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被排出。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室外单元1内的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单向阀13a,通过制冷剂配管4,向主中转单元2a流入。另外,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切换为,使从压缩机10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不通过室外单元1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而向室外单元1外输出。流入主中转单元2a的气体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21内通过气体侧向副中转单元2b输出,向副中转单元2b-1内的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28b分支地流入。此时,第一节流装置22关闭,第二节流装置23的开度被控制,使得第二压力检测装置45b的压力成为恒定,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28b被切换到供暖侧。分别通过了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28b的气体的制冷剂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而在内部与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成为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通过第三节流装置26a、26b而膨胀,成为中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了第三节流装置26a、26b的中压的液体制冷剂合流之后,向主中转单元2a流入。另外,此时,第四节流装置29为全闭,不发挥节流功能。此外,在将开闭装置作为第四节流装置29使用的情况下,在全供暖运转模式时,开闭装置设为关闭。流入了主中转单元2a的中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节流装置23成为低温低压且气体、液体混合的二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向室外单元1输送。输送到室外单元1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b,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入,与室外空间6进行热交换,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存储器19后返回压缩机10。
接着,说明图2的全供暖运转模式的热介质的流动。如上述说明那样,水、防冻液等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内与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成为高温的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内成为高温的热介质分别利用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的热介质输送装置31a、31b向室内单元3输送。被输送的热介质通过连接于各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入口侧)33,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调整向各室内单元3流入的热介质流量。另外,此时,为了能够将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这两者输送的热介质供给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和室内单元3,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被进行调整,使得开度为中间开度或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出口的热介质温度相对应。流入了由热介质配管5连接的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与室内空间7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实施供暖运转。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进行了热交换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配管5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向副中转单元2b内输送。被输送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出口侧)32,分别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流入,从制冷剂侧获取通过室内单元3供给室内空间7的部分的热量,再次向热介质输送装置31a、31b输送。
图3表示上述空调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在图3的制冷剂回路中,以粗线表示的回路为全制冷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0流入,作为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而被排出。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室外单元1内的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利用该室外单元1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进行热交换,成为高温高压的液体的制冷剂。另外,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切换为使从压缩机10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通过室外单元1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高温高压的液体的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a,通过制冷剂配管4,向主中转单元2a流入。流入了主中转单元2a的高温高压的液体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21内通过液体侧,向副中转单元2b输出。此时,第一节流装置22的开度被控制,使得第二压力检测装置45b的压力成为恒定,使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成为中压的液体制冷剂,向副中转单元2b输出制冷剂。该制冷剂通过设置于副中转单元2b内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的上游侧的第三节流装置26a、26b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液体的二相制冷剂。此时,第二节流装置23为全闭,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28b切换到制冷侧。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的制冷剂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从而在内部与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的制冷剂。低温低压的气体的制冷剂分别通过了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28b后,通过主中转单元2a,直接通过制冷剂配管4,向室外单元1输送。另外,第四节流装置29为全闭。第四节流装置29也可以是开闭装置,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开闭装置关闭。被输送到室外单元1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d后,利用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导入存储器19内,之后,向压缩机10返回。
接着,说明图3的全制冷运转模式的热介质的流动。如上述说明那样,水、防冻液等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中成为低温,利用连接于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的热介质输送装置31a、31b向室内单元3侧输送。被输送的热介质通过连接于各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入口侧)33,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调整向各室内单元3流入的热介质流量。另外,此时,为了能够将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这两者输送的热介质供给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和室内单元3,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被进行调整,使得开度为中间开度或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出口的热介质温度相对应。流入了由热介质配管5连接的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与室内空间7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实施制冷运转。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进行了热交换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配管5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向副中转单元2b内输送。被输送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出口侧)32,分别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流入,在制冷剂侧获取通过室内单元3自室内空间7获取的部分的热量,成为低温后,再次向热介质输送装置31a、31b输送。
图4表示上述空调装置的以制冷为主的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图4的制冷剂回路中,以粗线表示的回路为以制冷为主的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0流入,作为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而被排出。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室外单元1内的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借助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制冷剂所具有的热容量中的、室内单元3中的供暖运转模式的室内单元3所需以外的量被热交换,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或气体、液体的二相制冷剂。另外,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切换,从而使从压缩机10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通过室外单元1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高温高压的气体或二相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a,通过制冷剂配管4,向主中转单元2a流入。流入了主中转单元2a的高温高压的气体或二相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21内被分为气体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向副中转单元2b输出。此时,基于为自身的入口的压力的第一压力检测装置45a与为出口的压力的第二压力检测装置45b的压力差,第一节流装置22的开度被调整为能够保持恒定的压力差。另外,第二节流装置23为全闭。副中转单元2b内的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28b中的、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切换到制冷侧,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切换到供暖侧。通过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流入到副中转单元2b的气体制冷剂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入。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高温高压的气体或二相的制冷剂向同样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水、防冻液等热介质赋予热量,成为高温高压的液体。成为高温高压的液体的制冷剂通过第三节流装置26b而膨胀,成为中压的二相制冷剂。另外,此时,第三节流装置26b被控制,使得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出口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成为目标值。然后,成为中压的二相制冷剂的制冷剂通过第三节流装置26a,成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流入。该制冷剂从同样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水、防冻液等热介质获取热量,从而在内部与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的制冷剂。另外,此时通过的第三节流装置26a被控制,使得通过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目标值。此外,第四节流装置29为全闭。低温低压的气体的制冷剂通过了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后,通过主中转单元2a,直接通过制冷剂配管4,向室外单元1输送。输送到室外单元1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d后,利用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导入存储器19内后,向压缩机10返回。
接着,说明图4的以制冷为主的运转模式的热介质的流动。如上述说明那样,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中成为低温的热介质利用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热介质输送装置31a而被输送,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中成为高温的热介质利用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热介质输送装置31b而被输送。被输送的热介质通过连接于各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入口侧)33,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调整向各室内单元3流入的热介质流量。另外,此时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在所连接的室内单元3是供暖运转模式时,向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和热介质输送装置31b的方向切换,在所连接的室内单元3是制冷运转模式时,向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和热介质输送装置31a的方向切换。即,能够利用室内单元3的运转模式,将向室内单元3供给的热介质切换为热水或冷水。流入到由热介质配管5连接的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与室内空间7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实施供暖运转或制冷运转。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进行了热切换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配管5、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向副中转单元2b内输送。被输送的热介质向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出口侧)32流入。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在所连接的室内单元3是供暖运转模式时,向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方向切换,在所连接的室内单元3是制冷运转模式时,向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方向切换。由此,使在供暖运转模式所利用的热介质作为供暖用途向由制冷剂赋予热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适当地流入,使在制冷运转模式所利用的热介质作为制冷用途向制冷剂获取热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适当地流入,再次分别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之后,向热介质输送装置31a和31b输送。
图5是表示上述空调装置的以供暖为主的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系统回路图。在图5的制冷剂回路中,以粗线表示的回路为以供暖为主的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0流入,作为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而被排出。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室外单元1内的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单向阀13c,通过制冷剂配管4向主中转单元2a流入。另外,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切换,从而使从压缩机10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不通过室外单元1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而向室外单元1外输出。流入到主中转单元2a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21内通过气体侧,向副中转单元2b输出,通过副中转单元2b内的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入。此时,第一节流装置22关闭,第二节流装置23控制开度使得第二压力检测装置45b的压力成为恒定。此外,副中转单元2b-1内的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28b中的、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切换到制冷侧,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切换到供暖侧。向副中转单元2b-1流入并通过了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入,向同样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水、防冻液等热介质赋予热量,成为高温高压的液体。成为高温高压的液体的制冷剂通过第三节流装置26b而膨胀,成为中压的二相制冷剂。另外,此时,第三节流装置26b被控制,使得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出口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成为目标值。然后,成为中压的二相制冷剂的制冷剂通过第三节流装置26a,成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流入。该制冷剂从同样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水、防冻液等热介质获取热量。另外,此时通过的第三节流装置26a被控制,使得通过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目标值。然后,通过了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的制冷剂通过主中转单元2a,直接通过制冷剂配管4,向室外单元1输送。此外,此时第四节流装置29为全闭。被输送到室外单元1的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b,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从而进行与室外空间6的热交换,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的制冷剂,利用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导入存储器19内,之后,向压缩机10返回。
接着,说明图5的以供暖为主的模式的热介质的流动。如已经说明那样,对于水、防冻液等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中成为低温的热介质利用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热介质输送装置31a被输送,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中成为高温的热介质利用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热介质输送装置31b被输送。被输送的热介质通过连接于各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入口侧)33,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调整向各室内单元3流入的热介质流量。此时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在所连接的室内单元3是供暖运转模式时,向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和热介质输送装置31b的方向切换,在所连接的室内单元3是制冷运转模式时,向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和热介质输送装置31a的方向切换。即,能够利用室内单元3的运转模式,将向室内单元3供给的热介质切换为热水或冷水。流入到由热介质配管5连接的室内单元的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与室内空间7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实施供暖运转或制冷运转。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进行了热切换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配管5、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向副中转单元2b内输送。被输送的热介质向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出口侧)32流入。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在所连接的室内单元3是供暖运转模式时,向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方向切换,在所连接的室内单元3是制冷运转模式时,向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方向切换。由此,使在供暖运转模式所利用的热介质作为供暖用途向由制冷剂赋予热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入,使在制冷运转模式所利用的热介质作为制冷用途向制冷剂获取热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流入,再次分别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之后,向热介质输送装置31a和31b输送。
图6、图7、图8、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结构图。图6~图9表示相对于一台主中转单元2a连接多台副中转单元2b,相对于各副中转单元2b分别设置了四台室内单元3时的每个运转模式的制冷剂和热介质的动作。该空调装置的运转模式具有与连接于主中转单元2a的所有的副中转单元2b连接且正在驱动的室内单元3全部进行供暖运转的全供暖运转模式,和与连接于主中转单元2a的所有的副中转单元2b连接且正在驱动的室内单元3全部进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除了这些之外,还具有在所有的连接于副中转单元2b的室内单元3进行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混合运转中的、作为运转的总负荷的比率,制冷运转模式的负荷的比率大的以制冷为主的运转模式,在室内单元3进行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混合运转中的、作为运转的总负荷的比率,供暖运转模式的负荷的比率大的以供暖为主的运转模式。以下,图6表示全供暖运转模式的制冷剂和热介质的动作,图7表示全制冷运转模式的制冷剂和热介质的动作,图8表示以制冷为主的运转模式的制冷剂和热介质的动作,图9表示以供暖为主的运转模式的制冷剂和热介质的动作。
另外,图6~图9为相对于主中转单元2a连接了四台副中转单元2b的系统图,然而简单图示其中二台,以下所示的系统动作是对二台系统动作进行说明。但是,即使在四台以上的情况下副中转单元2b的动作也与以下的系统动作相同。此外,不限定相对于主中转单元2a设置四台副中转单元2b,此外,不限定相对于副中转单元2b仅设置四台室内单元。另外,在以下所示的系统的动作中,关于热介质的动作,由于与图2~图5中的各运转模式的动作相同,所以以下省略这些说明。
图6是表示全供暖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系统回路图(制冷剂回路图)。在图6的制冷剂回路中、以粗线表示的回路为全供暖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0流入,作为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而被排出。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室外单元1内的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单向阀13c,通过制冷剂配管4向主中转单元2a流入。另外,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切换,使从压缩机10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不通过室外单元1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而向室外单元1外输出。流入到主中转单元2a的气体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21内通过气体侧从主中转单元2a被输出之后,被分支,向各副中转单元2b-1、2b-2、2b-3、2b-4输送。此时,第一节流装置22关闭,第二节流装置23的开度被控制,使得第二压力检测装置45b的压力成为恒定。从主中转单元2a被输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向各副中转单元2b-1、2b-2、2b-3、2b-4内的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28b分支地流入。另外,在全供暖运转模式下,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和28b分别向供暖侧切换。通过了各副中转单元内的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28b的制冷剂进一步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从而在内部与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与热介质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成为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成为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通过第三节流装置26a、26b而膨胀,成为中压的液体制冷剂。在第三节流装置26a、26b中分别成为中压的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合流之后,通过副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52,从各副中转单元2b-1、2b-2、2b-3、2b-4被输出,合流之后向主中转单元2a流入。另外,此时,第四节流装置29全闭,不发挥节流功能。分别从各副中转单元2b-1、2b-2、2b-3、2b-4流出而合流、并流入到主中转单元2a的中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控制开度使得第二压力检测装置45b的压力成为恒定的第二节流装置23,成为低温低压且气体、液体混合的二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向室外单元1输送。被输送到室外单元1的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b,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入,通过与室外空间6进行热交换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到存储器19后,向压缩机10返回。
图7是表示上述空调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系统回路图(制冷剂回路图)。在图7的制冷剂回路中、以粗线表示的回路为全制冷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0流入,作为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而被排出。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室外单元1内的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利用该室外单元1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进行热交换,成为高温高压的液体的制冷剂。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切换,使从压缩机10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通过室外单元1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高温高压的液体的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a,通过制冷剂配管4向主中转单元2a流入。流入到主中转单元2a的高温高压的液体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21内通过液体侧,从主中转单元2a被输出。此时,第一节流装置22的开度被控制,使得第二压力检测装置45b的压力成为恒定,使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成为中压的液体制冷剂,从主中转单元2a被输出。被输出的中压的液体的制冷剂被分支,向各副中转单元2b-1、2b-2、2b-3、2b-4流入。此时,第二节流装置23为全闭。此外,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下,各副中转单元内的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和28b被分别向制冷侧切换。流入到各副中转单元内的中压的液体的制冷剂通过设置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的上游侧的第三节流装置26a、26b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液体的二相制冷剂。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的制冷剂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5b从而在内部与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的制冷剂。低温低压的气体的制冷剂分别通过了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28b后,从各副中转单元2b-1、2b-2、2b-3、2b-4被输出并合流之后,通过主中转单元2a,直接通过制冷剂配管4,向室外单元1输送。另外,第四节流装置29(只表示29-1、29-2)为全闭。被输送到室外单元1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d,利用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导入存储器19内后,向压缩机10返回。
图8是表示上述空调装置的以制冷为主的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系统回路图(制冷剂回路图)。在图8的制冷剂回路中、以粗线表示的回路为以制冷为主的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
在图8中,在连接于副中转单元2b-1、2b-2、2b-3、2b-4的室内单元3中,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3的负荷与供暖运转的室内单元3的负荷相比大得多,连接于副中转单元2b-1的室内单元3全部为供暖运转,连接于副中转单元2b-2的室内单元3全部为制冷运转。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0流入,作为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而被排出。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室外单元1内的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借助于室外单元1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制冷剂所具有的热容量中的、室内单元3中的供暖运转模式的室内单元3所需以外的量被热交换,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或气体和液体的二相制冷剂。另外,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切换,使从压缩机10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通过室外单元1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高温高压的气体或二相的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a,通过制冷剂配管4向主中转单元2a流入。流入到主中转单元2a的高温高压的气体或二相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21内,气体的制冷剂通过气体侧,液体的制冷剂通过液体侧,从主中转单元2a被输出。此时,基于为自身的入口的压力的第一压力检测装置45a与为出口的压力的第二压力检测装置45b的压力差,第一节流装置22被调整为能够保持恒定的压力差。此外,第二节流装置23为全闭。对于被输出的气体的制冷剂和液体的制冷剂,在对副中转单元2b-1、2b-2、2b-3、2b-4中的、连接室内单元3正在进行供暖运转的副中转单元供给气体的制冷剂,对连接室内单元3正在进行制冷运转的副中转单元供给液体的制冷剂。因而,关于室内单元3仅进行供暖运转的副中转单元2b-1,从主中转单元2a供给气体的制冷剂,该制冷剂分别通过了副中转单元2b-1内的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1、28b-1之后,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1、25b-1,从而在内部与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此时,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1、28b-1被向供暖侧进行切换。与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成为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三节流装置26a-1、26b-1而膨胀,成为中压的液体制冷剂。在第三节流装置26a-1、26b-1中分别成为中压的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合流之后,通过副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52,从副中转单元2b-1被输出,一部分向主中转单元2a流入。此时第四节流装置29-1为全闭。另外,第四节流装置29也可以是开闭装置,在以制冷为主的运转模式时,开闭装置关闭。此外,此时,剩余的制冷剂被向其他的副中转单元2b中的连接室内机正在进行制冷运转的副中转单元2b输出,即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向图8的副中转单元2b-2输出。
对于副中转单元2b-2,从主中转单元2a被输送的中压的液体制冷剂与从副中转单元2b-1被输送的中压的液体制冷剂合流,向副中转单元2b-2输入。流入了的制冷剂通过设置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25b-2的上游侧的第三节流装置26a-2、26b-2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液体的二相制冷剂。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的制冷剂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25b-2从而在内部与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的制冷剂。低温低压的气体的制冷剂分别通过了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2、28b-2后,从副中转单元2b-2被输出,与从各副中转单元被输出的制冷剂合流,之后,通过主中转单元2a,直接通过制冷剂配管4,向室外单元1输送。此时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28b被向制冷侧进行切换。此外,第四节流装置29-2为全闭。被输送到室外单元1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d,利用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导入存储器19内后,向压缩机10返回。
图9是表示上述空调装置的以供暖为主的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系统回路图(制冷剂回路图)。在图9的制冷剂回路中,以粗线表示的回路为以供暖为主的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
在图9中,在连接于副中转单元2b-1、2b-2、2b-3、2b-4的室内单元3中,供暖运转的室内单元3的负荷与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3的负荷相比大得多,连接于副中转单元2b-1的室内单元3为全部供暖运转,连接于副中转单元2b-2的室内单元3为供暖运转和制冷运转的混合运转。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0流入,作为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而被排出。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室外单元1内的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单向阀13c,通过制冷剂配管4,向主中转单元2a流入。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切换,使从压缩机10被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不通过室外单元1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而向室外单元1外输出。流入到主中转单元2a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21内通过气体侧,从主中转单元2a被输出。此时,第一节流装置22关闭,第二节流装置23变更开度,使第二压力检测装置45b的压力成为恒定。从主中转单元2a被输出的气体的制冷剂向副中转单元2b中的连接室内单元3正在实施供暖运转的副中转单元2b即2b-1和2b-2分支供给。对于连接室内单元3仅进行供暖运转的副中转单元2b-1,从主中转单元2a供给气体的制冷剂,分别通过了副中转单元2b-1内的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1、28b-1之后,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1、25b-1而在内部与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此时,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5a-1、25b-1被向供暖侧进行切换。利用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成为了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通过第三节流装置26a-1、26b-1而膨胀,成为中压的液体制冷剂。在第三节流装置26a-1、26b-1中分别成为中压的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合流之后,一部分的制冷剂通过副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52,从副中转单元2b-1被输出,向主中转单元2a流入。此外,在剩余的制冷剂从副中转单元2b-1被向其他的副中转单元中的连接室内机正在进行制冷运转的副中转单元2b即图9的副中转单元2b-2输出。此时,第四节流装置29-1为全闭。另外,第四节流装置29也可以是开闭装置,在以供暖为主的运转模式时,开闭装置关闭。
对于副中转单元2b-2,从主中转单元2a被输送的气体的制冷剂和从副中转单元2b-1被输送的中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在所流入的制冷剂中的、从主中转单元2a被输送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2之后,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2流入。此时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2被向制冷侧进行切换,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2被向供暖侧进行切换。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2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的制冷剂对同样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2的水、防冻液等热介质赋予热量,成为高温高压的液体。成为高温高压的液体的制冷剂通过第三节流装置26b-2而膨胀,成为中压的液体制冷剂。此时,第三节流装置26b-2被控制,使得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2的出口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成为目标值。然后,成为中压的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与从副中转单元2b-1被输送的中压的液体制冷剂合流,通过第三节流装置26a-2,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流入。制冷剂在此从同样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的水、防冻液等热介质获取热量。此时通过的第三节流装置26a-2被控制,使得通过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2的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目标值。低温低压的二相的制冷剂通过了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2后,与从其他的副中转单元2b被排出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合流,之后,通过主中转单元2a,直接通过制冷剂配管4,向室外单元1输送。此时,第四节流装置29-2为全闭。被输送到室外单元1的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b,利用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从而进行与室外空间6的热交换,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的制冷剂,利用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被导入存储器19内后,向压缩机10返回。
另外,上述的说明是以具有用于分离气相和液相的气液分离器为前提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将CO2作为热源侧的制冷剂使用的情况下,CO2在高压侧成为超临界状态,在气体冷却器(冷凝器)中,在超临界状态下被冷却,无法成为气相和液相混合的二相状态,因此,不需要处在主中转单元2a的气液分离用的气液分离器。因而,在将CO2作为制冷剂而使用的情况下,即使不设置气液分离器,也能够构成本发明,发挥同样的效果。
以上,如实施方式所示那样,通过分别连接室外单元1与主中转单元2a、主中转单元2a与至少一台副中转单元2b、各副中转单元2b与多台室内单元3,在室内不输送制冷剂而输送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由此,在室内制冷剂不会泄漏,并且通过在靠近室内单元的位置设置副中转单元2b,能减少热介质输送装置31a、31b的输送动力,也能谋求节能。
此外,通过相对于一台主中转单元2a设置多台副中转单元2b,能够将在主中转单元2a中分离为气体和液体的制冷剂导入各自的副中转单元2b。因此,各副中转单元2b能够根据与其连接的室内单元3的所有热负荷,进行热介质与制冷剂的热交换,同时进行制冷运转、供暖运转。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基于连接于主中转单元的副中转单元的所有的热负荷而决定室外单元的运转模式。
此外,由于能够连接多台副中转单元2b,所以能够分别连接能够运转的多台室内单元3。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热源机(室外单元)
2a主中转单元
2b-1、2b-2、2b-3、2b-4副中转单元
3、3a、3b、3c、3d室内单元
4制冷剂配管
5热介质配管
6室外空间
7室内空间
8天花板内等空间
9大厦等建筑物
10压缩机
11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
12热源侧热交换器
13单向阀
19存储器
21气液分离器
22第一节流装置(主单元节流装置)
23第二节流装置(主单元节流装置)
25a、25b热介质间热交换器
25a-1、25b-1、25a-2、25b-2热介质间热交换器
26a、26b第三节流装置(副单元节流装置)
26a-1、26b-1、26a-2、26b-2第三节流装置(副单元节流装置)
28a、28b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
28a-1、28b-1、28a-2、28b-2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
29、29-1、29-2第四节流装置(副单元节流装置)
31a、31b热介质输送装置
31a-1、31b-1、31a-2、31b-2热介质输送装置
32a、32b、32c、32d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出口侧)
32a-1、32b-1、32c-1、32d-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出口侧)
32a-2、32b-2、32c-2、32d-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出口侧)
33a、33b、33c、33d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入口侧)
33a-1、33b-1、33c-1、33d-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入口侧)
33a-2、33b-2、33c-2、33d-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入口侧)
34a、34b、34c、34d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
34a-1、34b-1、34c-1、34d-1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
34a-2、34b-2、34c-2、34d-2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
35a、35b、35c、35d利用侧热交换器
35a-1、35b-1、35c-1、35d-1利用侧热交换器
35a-2、35b-2、35c-2、35d-2利用侧热交换器
41主单元第1制冷剂流路
42主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
43主单元第3制冷剂流路
44主单元旁通流路
45a第一压力检测装置
45b第二压力检测装置
51副单元第1制冷剂流路
52副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
53副单元第3制冷剂流路
54副单元旁通流路
Claims (11)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装置包括室外单元、多台室内单元和中转单元,
该室外单元具有:压缩机,加压并输送制冷剂;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上述制冷剂的输送流路;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使空气与上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该多台室内单元具有供热介质流通并在上述热介质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
该中转单元介于上述室外单元与上述室内单元之间,在从上述室外单元被输送的上述制冷剂与上述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上述中转单元包括主中转单元和1台或多台副中转单元,
该主中转单元具有调整上述制冷剂的压力的至少一个以上的主单元节流装置,该主中转单元利用制冷剂配管与上述室外单元连接;
该1台或多台副中转单元具有: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在上述制冷剂与上述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多个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从上述主中转单元被输送的上述制冷剂的流路;多个副单元节流装置,调整上述制冷剂的压力;多个热介质输送装置,将在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中与上述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的上述热介质经由热介质配管向所连接的上述室内单元输送;多个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被设置于与上述室内单元的上述热介质输出侧和输入侧对应的位置,在上述多个热介质热交换器之间切换流经上述室内单元的上述热介质的流路;以及多个流量装置调整,被设置于与上述室内单元的上述热介质输出侧或输入侧对应的位置,调整上述热介质的流量,该1台或多台副中转单元利用制冷剂配管与上述主中转单元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主中转单元中包括将从上述室外单元被输送的上述制冷剂分为气体和液体并进行输送的气液分离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室外单元与上述主中转单元利用两根配管连接,上述主中转单元与上述副中转单元利用3根配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中转单元包括:
主单元第1制冷剂流路,供在上述气液分离器中被分离了的气体制冷剂流经;
主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供在上述气液分离器中被分离了的液体制冷剂经由上述主单元节流装置中的1个主单元节流装置而流经;以及
主单元第3制冷剂流路,供来自上述副中转单元的返回制冷剂流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副中转单元包括:
副单元第1制冷剂流路,与上述主单元第1制冷剂流路连通;
副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与上述主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连通;以及
副单元第3制冷剂流路,供返回上述主中转单元的制冷剂流经,
上述副单元第1制冷剂流路与上述副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经由上述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上述副单元节流装置串联连接而成的多个流路连接,
上述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将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在上述副单元第1制冷剂流路与上述副单元第3制冷剂流路之间切换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与上述主单元第3制冷剂流路经由上述主单元节流装置中的另1个主单元节流装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副单元第2制冷剂流路与上述副单元第3制冷剂流路经由上述副单元节流装置中的另1个副单元节流装置或副单元开闭装置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装置包括:运转中的上述多个室内单元全部进行供暖运转的全供暖运转模式;运转中的上述多个室内单元全部进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以及在上述多个室内单元中进行供暖运转的运转模式和进行制冷运转的运转模式混合的制冷供暖混合运转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冷供暖混合运转模式是在连接于1个上述副中转单元的多个上述室内单元中供暖运转和制冷运转混合的运转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冷供暖混合运转模式是连接于上述多台副中转单元的多个上述室内单元针对每个上述副中转单元进行供暖运转和制冷运转的运转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连接于上述主中转单元的上述副中转单元的全部的热负荷,决定上述室外单元的运转模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9/068554 WO2011052055A1 (ja) | 2009-10-29 | 2009-10-29 | 空気調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97656A true CN102597656A (zh) | 2012-07-18 |
CN102597656B CN102597656B (zh) | 2014-10-15 |
Family
ID=43921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62150.XA Active CN102597656B (zh) | 2009-10-29 | 2009-10-29 | 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10086B2 (zh) |
EP (1) | EP2495514B1 (zh) |
JP (1) | JP5323202B2 (zh) |
CN (1) | CN102597656B (zh) |
ES (1) | ES2748323T3 (zh) |
WO (1) | WO2011052055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70906A (zh) * | 2012-12-28 | 2015-08-2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及空调装置的施工方法 |
CN105683683A (zh) * | 2013-10-25 | 2016-06-1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CN109386886A (zh) * | 2014-02-21 | 2019-02-2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160597A1 (ja) * | 2011-05-23 | 2012-11-2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EP2808622B1 (en) * | 2012-01-24 | 2019-08-2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ing device |
JP5911590B2 (ja) * | 2012-10-10 | 2016-04-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14081094A (ja) * | 2012-10-13 | 2014-05-08 | Corona Corp |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
US10393419B2 (en) * | 2012-11-21 | 2019-08-2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EP2927612B1 (en) * | 2012-11-30 | 2021-06-0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
KR101702737B1 (ko) * | 2015-01-15 | 2017-02-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
WO2017216861A1 (ja) * | 2016-06-14 | 2017-12-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KR102470528B1 (ko) * | 2018-05-18 | 2022-11-2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 시스템 및 공기조화 시스템의 배관 탐색 방법 |
CN112703351B (zh) * | 2018-09-21 | 2022-04-26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中继器 |
KR20210083047A (ko) * | 2019-12-26 | 2021-07-0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장치 |
KR20210085443A (ko) | 2019-12-30 | 2021-07-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장치 |
KR20210098783A (ko) * | 2020-02-03 | 2021-08-1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장치 |
WO2025041197A1 (ja) * | 2023-08-18 | 2025-02-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15634A (zh) * | 2000-03-27 | 2001-10-03 | 张委三 | 分体式冷热水机组 |
JP2004226015A (ja) * | 2003-01-24 | 2004-08-1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冷温水供給システム |
WO2006057141A1 (ja) * | 2004-11-25 | 2006-06-01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1000183A (zh) * | 2007-01-11 | 2007-07-18 | 清华大学 | 太阳能辅助空气源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综合空调系统 |
CN201273744Y (zh) * | 2008-08-15 | 2009-07-15 | 李恩重 | 一种取暖制冷两用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76852A (ja) * | 1984-08-20 | 1986-04-19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分離形空気調和機 |
JP2705031B2 (ja) * | 1989-06-13 | 1998-01-26 |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 多室式空気調和機 |
US5237833A (en) * | 1991-01-10 | 1993-08-24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JP2922002B2 (ja) * | 1991-02-20 | 1999-07-19 | 株式会社東芝 | 空気調和機 |
JPH04359767A (ja) * | 1991-06-04 | 1992-12-1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 |
AU649810B2 (en) * | 1991-05-09 | 1994-06-02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JP2616525B2 (ja) * | 1991-12-09 | 1997-06-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H05280818A (ja) | 1992-04-01 | 1993-10-29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多室冷暖房装置 |
MY114473A (en) * | 1997-04-08 | 2002-10-31 | Daikin Ind Ltd | Refrigerating system |
JP2001289465A (ja) | 2000-04-11 | 2001-10-19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2106995A (ja) | 2000-09-29 | 2002-04-10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4123829B2 (ja) | 2002-05-28 | 2008-07-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KR100437805B1 (ko) * | 2002-06-12 | 2004-06-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JP4089326B2 (ja) * | 2002-07-17 | 2008-05-28 | 富士電機リテイ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冷媒回路、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販売機 |
JP2004086726A (ja) * | 2002-08-28 | 2004-03-18 | Sanden Corp | 食品冷却加温装置 |
JP4269306B2 (ja) * | 2002-09-20 | 2009-05-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多室用空気調和機 |
JP4396521B2 (ja) * | 2002-10-30 | 2010-01-1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KR100504498B1 (ko) * | 2003-01-13 | 2005-08-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용 과냉확보장치 |
JP2005140444A (ja) | 2003-11-07 | 2005-06-0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2009
- 2009-10-29 WO PCT/JP2009/068554 patent/WO201105205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10-29 EP EP09850834.4A patent/EP2495514B1/en active Active
- 2009-10-29 US US13/501,325 patent/US9310086B2/en active Active
- 2009-10-29 JP JP2011538155A patent/JP5323202B2/ja active Active
- 2009-10-29 ES ES09850834T patent/ES2748323T3/es active Active
- 2009-10-29 CN CN200980162150.XA patent/CN10259765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15634A (zh) * | 2000-03-27 | 2001-10-03 | 张委三 | 分体式冷热水机组 |
JP2004226015A (ja) * | 2003-01-24 | 2004-08-1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冷温水供給システム |
WO2006057141A1 (ja) * | 2004-11-25 | 2006-06-01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1000183A (zh) * | 2007-01-11 | 2007-07-18 | 清华大学 | 太阳能辅助空气源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综合空调系统 |
CN201273744Y (zh) * | 2008-08-15 | 2009-07-15 | 李恩重 | 一种取暖制冷两用装置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70906A (zh) * | 2012-12-28 | 2015-08-2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及空调装置的施工方法 |
CN104870906B (zh) * | 2012-12-28 | 2017-08-25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及空调装置的施工方法 |
CN105683683A (zh) * | 2013-10-25 | 2016-06-1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CN105683683B (zh) * | 2013-10-25 | 2017-10-2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CN109386886A (zh) * | 2014-02-21 | 2019-02-2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9386887A (zh) * | 2014-02-21 | 2019-02-2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S2748323T3 (es) | 2020-03-16 |
JP5323202B2 (ja) | 2013-10-23 |
EP2495514A4 (en) | 2018-04-04 |
US9310086B2 (en) | 2016-04-12 |
JPWO2011052055A1 (ja) | 2013-03-14 |
CN102597656B (zh) | 2014-10-15 |
EP2495514A1 (en) | 2012-09-05 |
EP2495514B1 (en) | 2019-08-28 |
WO2011052055A1 (ja) | 2011-05-05 |
US20120198879A1 (en) | 2012-08-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97656B (zh) | 空调装置 | |
US9593872B2 (en) | Heat pump | |
CN102112818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483250B (zh) | 空调装置 | |
US10036562B2 (e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CN102365510B (zh) |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 |
CN102483249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597657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EP2778567B1 (e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US9513036B2 (e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EP2672202B1 (en) | Air-conditioning device | |
CN103328909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753898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2483273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3080668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3210262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3261815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3221759A (zh) | 空调机 | |
CN103842742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2597661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2762932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3097832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4797887A (zh) | 空调装置、空调装置的设计方法 | |
CN102753908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3968589A (zh) | 冷冻循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