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7583B - 用户装置、基站装置以及移动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装置、基站装置以及移动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77583B CN102577583B CN201080045097.8A CN201080045097A CN102577583B CN 102577583 B CN102577583 B CN 102577583B CN 201080045097 A CN201080045097 A CN 201080045097A CN 102577583 B CN102577583 B CN 10257758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rier wave
- signal
- down link
- user
- uplink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3—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for modulated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signal quality detecto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llocation of payload; Allocation of data channels, e.g. PDSCH or PUSC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2—Timing of allocation at predetermined interv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e.g. signalling of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用户装置(UE)在进行多载波传输的情况下,适当地进行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的测定,其包括:测定单元(22B),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当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通信的情况下,测定单元(22B)仅进行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利用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基站装置以及移动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WCDMA的标准化组织3GPP中,研究宽带码分复用接入(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方式、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方式、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High-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方式等的后继的通信方式,即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方式,并进行标准化工作。
作为LTE方式中的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规定正交频分复用接入(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方式,对上行链路规定单载波频分复用接入(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方式。
OFDMA方式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副载波),并对各副载波载置数据而进行传输的多载波传输方式。根据OFDMA方式,将副载波在频率轴上正交的同时紧密排列,从而实现高速传输,并能够期待提高频率的利用率。
SC-FDMA方式是对每个用户装置分割频带,在多个用户装置之间利用不同的频带传输的单载波传输方式。根据SC-FDMA方式,除了能够简单且有效地减少用户装置之间的干扰之外,还能够减小发送功率的变动,因此SC-FDMA方式从用户装置的低功耗化以及覆盖范围的扩大等观点看是优选的。
在LTE方式中,在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两者中,对用户装置分配一个以上的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而进行通信。
基站装置在每个子帧(在LTE方式中是1ms),决定在多个用户装置中,对哪个用户装置分配资源块(该处理被称为“调度”)。
在下行链路中,基站装置对通过调度而选择的用户装置,利用一个以上的资源块发送共享信道信号,在上行链路中,通过调度而选择的用户装置对基站装置,利用一个以上的资源块发送共享信道信号。
另外,该共享信道信号在上行链路中是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信号,在下行链路中是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信号。
此外,作为LTE方式的后继的通信方式,在3GPP研究LTE-advanced方式。
在LTE-advanced方式中,作为要求条件,一致决定进行“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这里,“载波聚合”表示利用多个载波同时进行通信。
例如,在上行链路中进行“载波聚合”时,用户装置利用对每个分量载波不同的载波进行发送,因此利用多个载波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此外,在下行链路中进行“载波聚合”时,基站装置利用对每个分量载波不同的载波进行发送,因此利用多个载波发送下行链路信号。
另外,在上行链路的频率与下行链路的频率不同的FDD(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用户装置具有被称为双工器的设备。
该双工器是在FDD方式的无线机中,共享天线的部件,又被称为天线共享器或分波器。
一般,在同时进行发送与接收的FDD方式的无线机中,在发送天线以及接收天线共享一条天线时,存在强大的发送波流入接收机,接收质量变差的问题。
双工器是用于防止发送波的不需要的部分向下一级电路传播,避免由于流入接收机而引起接收质量变差,此外,不将该不需要的发送波通过天线辐射到空间,而进一步仅取得期望的频率的信号的设备,具有将发送路径与接收路径电分离的功能。
更具体地说,双工器通过一个端子(天线端子)共享两个具有不同的频带的滤波器,从而实现上述的功能。
图5表示该双工器的图像。
但是,上述的以往的移动通信系统存在以下的问题点。
如上所述,在LTE-Advanced方式中,进行“载波聚合”。此时,存在以下情况:产生上述的发送信号使接收信号的质量变差的问题。
例如,图6表示在进行了“载波聚合”时的用户装置在上行链路中的发送以及在下行链路中的接收的情况。
如图6所示,用户装置内的第2载波的双工器由于不考虑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的频带,因此在该用户装置中同时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与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的情况下,存在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使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差的问题。
此外,存在由于上述的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影响,在测定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时不能适当地进行测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的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在进行多载波传输时能够适当地进行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的测定的用户装置、基站装置以及移动通信方法。
本发明的第1特征是一种用户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与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主旨在于,所述用户装置包括:测定单元,进行所述第1载波以及所述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所述测定单元仅进行所述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
本发明的第2特征是一种用户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与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主旨在于,所述用户装置包括:测定单元,进行所述第1载波以及所述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所述测定单元仅在不发送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进行所述第1载波中的测定。
本发明的第3特征是一种基站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与用户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主旨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包括:控制信号发送单元,对所述用户装置指示进行所述第1载波以及所述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单元对所述用户装置指示仅进行所述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
本发明的第4特征是一种移动通信方法,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在基站装置与用户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其主旨在于,所述移动通信方法包括:进行所述第1载波以及所述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的步骤,在所述步骤中,仅在不发送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 下,进行所述第1载波中的测定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功能方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用户装置的功能方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5是用于说明以往的移动通信系统的问题点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以往的移动通信系统的问题点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台的载波聚合的能力的通知方法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台的载波聚合的能力的通知方法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由移动台通知的可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等的通知方法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由移动台通知的可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等的通知方法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参照图1至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是LTE-advanced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可应用上述的“载波聚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利用多个载波(频率波段),例如,如图6所示,利用第1载波和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和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举例说明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互相干扰的情况。即,在本说明书的例子中,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对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带来干扰。本发明也适用于该情况以外的情况。例如,本发明还可适用于存在三个以上的载波,在多个载波之间互相干扰的情况。
此外,图6所示的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频率方向的位置关系是一例,也可以是图6所示以外的频率方向的位置关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设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对第1载波中的下行信号和第2载波中的下行信号不带来干扰的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如图1所示,在上行链路中,例如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上发送控制信号,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发送数据信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如图1所示,例如在下行链路中,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上发送控制信号,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上发送数据信号。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eNB包括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测定(measurement)指示单元18。
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对用户装置UE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外,被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分配的用于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也可以通过物理层、MAC层或RRC层的信令,被通知到用户装置UE。
这里,下行链路信号可以是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下行链路的数据 信道信号、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用于指示上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的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寻呼信号、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DCCH))中的至少一个。
更具体地说,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也可以是在第2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的意思。
此时,在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时,也在第2载波发送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
更具体地说,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可以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无线资源。这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也可以是在第2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意思。此时,当利用第1载波与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也在第2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另外,所述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中也可以包含用于指示上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或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
更具体地说,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无线资源也可以是在第2载波中发送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
此时,在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也在第2载波发送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
更具体地说,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也可以是在第2载波中发送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意思。
此时,在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也在第2载波发送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
更具体地说,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的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的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无线资源也可以是在第2载波中发送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的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意思。
此时,在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也在第2载波发送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的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
更具体地说,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寻呼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寻呼信号的无线资源也可以是在第2载波中发送寻呼信号的意思。
此时,在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也在第2载波发送寻呼信号。
更具体地说,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DCCH))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专用控制信道的无线资源也可以是在第2载波中发送专用控制信道的意思。
此时,在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也在第2载波中发送专用控制信道。
如上所述,通过在不受来自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的负面影响的第2载波中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从而能够避免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使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变差的问题。
此外,例如,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可以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即,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对不能 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即,不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的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外,所述载波聚合的能力也可以从用户装置UE通知。此时,所述载波聚合的能力可以从用户装置UE经由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对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通知。
如后所述,所述载波聚合的能力可以以图7或图8的结构从用户装置UE通知。
更具体地说,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可以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即,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的无线资源,对不能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即,不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的无线资源。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针对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基于用户装置UE能否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决定了在第1载波中分配该无线资源,或者在第2载波中分配该无线资源,但取而代之,也可以针对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用于指示上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的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寻呼信号、或专用控制信道进行同样的处理。
或者,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基于从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接收到的有关能否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的信息,决定在哪个载波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例如,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且不能进行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对不能进行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且能够进行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 于下行链路的信号的无线资源。
此外,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且能够进行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或者,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基于从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收到的、有关是否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信息,决定在哪个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例如,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对进行使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对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的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外,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通过将第1载波设定为“锚载波(Anchor Carrier)”,从而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并通过将第2载波设定为“锚载波(Anchor Carrier)”,从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所述锚载波可以是发送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用于指示上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的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寻呼信号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DCCH))的载波这样的定义。
或者,所述锚载波也可以是进行测定(measurement)的载波这样的定义。或者,锚载波的定义也可以通过上述的定义的组合来定义。
这里,上述DCCH中可以包含“测定报告(Measurement Report)”、“切换指示信号(Handover Command)”、“切换完成信号(Handover Complete)”。
“锚载波”也可以被称为“主载波(Main Carrier)”。
或者,所述锚载波也可以被称为初级载波(Primary Carrier)。此外,所述初级载波中的服务小区又被称为初级小区(Primary Cell:Pcell)。
即,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将第2载波设定为初级载波。此时,通过将不受来自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的负面影响的第2载波设定为初级载波,从而能够避免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使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变差的问题。
或者,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即,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用户装置UE),将第2载波设定为初级载波,对不能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即,不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用户装置UE),设定在第1载波中的通信。
或者,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基于从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接收到的有关能否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的信息,决定将哪个载波设定为初级载波。
例如,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且不能进行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用户装置UE,将第1载波设定为初级载波,对不能进行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且能够进行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用户装置UE,将第2载波设定为初级载波。
此外,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且能够进行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用户装置UE,将第2载波设定为初级载波。
或者,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基于从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收到的、有关是否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信息,决定将哪个载波设定为初级载波。
例如,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对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将第2载波设定为初级载波,并对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将第1载波设定为初级载波。
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对用户装置UE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外,被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分配的、用于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可以通过物理层、MAC层或RRC层的信令而被通知到用户装置UE。
这里,上行链路信号可以是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的控制 信号、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调度请求、探测用的参考信号、随机接入信道信号、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中的至少一个。
更具体地说,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可以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对用户装置UE指示在第1载波中发送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的意思。
此时,在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也在第1载波发送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
或者,更具体地说,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对用户装置UE指示在第1载波中发送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意思。
此时,在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也在第1载波中发送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
这里,所述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中也可以包含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的控制信号、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调度请求、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或者,更具体地说,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可以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探测用的参考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探测用的参考信号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对用户装置UE指示在第1载波中发送探测用的参考信号的意思。
此时,在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也在第1载波发送探测用的参考信号。
或者,更具体地说,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随机接入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随机接入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对用户装置UE指示在第1载波中发送随机接入信道信号的意思。
此时,在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也在第1载波发送随机接入信道信号。
或者,更具体地说,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对用户装置UE指示在第1载波中发送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意思。
此时,在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也在第1载波发送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
或者,更具体地说,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专用控制信道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专用控制信道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对用户装置UE指示在第1载波中发送专用控制信道的意思。
此时,在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也在第1载波中发送专用控制信道。
此外,例如,在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对不能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外,能否进行所述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信息也可以从用户装置UE通知。此时,能否进行所述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信息可以从用户装置UE经由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被通知给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
如后所述,所述载波聚合的能力可以以图7或图8所示的结构从用户装置UE通知。
更具体地说,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可以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对不能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针对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基于用户装置 UE能否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决定了是在第1载波中分配该无线资源,还是在第2载波中分配该无线资源,但取而代之,针对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者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或者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的控制信号、或者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或者调度请求、或者探测用的参考信号、或者随机接入信道信号、或者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或者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或者专用控制信道,也能够进行同样的处理。
或者,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基于从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接收到的有关能否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的信息,决定在哪个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例如,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且不能进行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对不能进行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且能够进行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信号的无线资源。此外,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且能够进行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或者,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基于从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收到的有关是否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信息,决定在哪个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例如,可以对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对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外,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通过将第1载波设定为“锚载波(Anchor Carrier)”,从而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外,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通过将第1载波设定为锚载波,从而分配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并通过将第2载波设定为“锚载波(Anchor Carrier)”,从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所述锚载波可以是发送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的控制信号的载波这样的定 义,也可以是发送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调度请求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随机接入信道信号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载波这样的定义。或者锚载波的定义也可以通过上述的定义的组合来定义。或者,所述锚载波又被称为初级载波(Primary Carrier)。此外,所述初级载波中的服务小区又被称为初级小区(Pcell,Primary Cell)。
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从用户装置UE接收用于通知用户装置UE的“能力(Capability)”的控制信号。
这里,该控制信号包含同时可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同时可通信的载波中可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载波的信息。
例如,所述同时可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同时可通信的载波中可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载波的信息也可以作为用于通知用户装置UE的能力的消息中的无线频率参数(RF(Radio Frequency)parameters)的一部分而被通知。
更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图7所示的结构通知所述同时可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同时可通信的载波中可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载波的信息。
即,可以作为同时可通信的载波的信息而通知频率波段指示符(Frequency Band Indicator)的列表,且对各频率波段通知能否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例如通知“是”或“否”。
此外,图8表示两个载波同时可通信的情况的一例。在图8中,通知波段1中的载波以及波段3中的载波同时可通信,且在作为第1载波的波段3中,可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在作为第2载波的波段1中,不能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
或者,例如也可以通过图9所示的结构来通知所述同时可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同时可通信的载波中可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载波的信息。
即,可以作为同时可通信的载波的信息而通知频率波段指示符(Frequency Band Indicator)的列表,且对各频率波段,通知有关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种类。
这里,可以基于在该频率波段中进行了上行链路的发送的情况下对下行链路带来何种程度的负面影响,即带来何种程度的干扰功率,从而决定所述有关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种类。
此外,所述种类也可以是作为用户装置UE的性能规定而单独规定的种类。
更具体地说,也可以如下定义:种类A是对下行链路不带来负面影响的种类,种类B是对下行链路带来较少负面影响的种类,种类C是对下行链路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种类。
或者,所述种类A、B、C可以通过上述的性能规定中的规定值而决定。此外,种类C也可以是禁止在该频率波段中的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种类。
此外,图10表示两个载波同时可通信的情况的一例。在图10中,波段1中的载波以及波段3中的载波同时可通信,且在作为第1载波的波段3中通知可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种类A,并在作为第2载波的波段1中通知上行链路的发送对下行链路的信号带来较少负面影响的种类B。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作为载波的信息,通知了频率波段指示符,但取而代之,也可以通知上行链路的载波的频率或下行链路的载波的频率其本身。
此外,所述载波的频率可以由EARFCN(E-UTRA绝对无线频率信道号(Absolute Radio Frequency Channel Number))来指定。
或者,也可以作为载波的信息而单独通知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并针对所述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定义用于通知可否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比特。
另外,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将用于通知所述“能力(Capability)”的控制信号即同时可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同时可通信的载波中可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载波的信息,通知给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以及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
这里,在同时可通信的载波中可进行上行链路的信号的发送的载波的信息具体是有关可否进行所述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发送的信息。
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对用户装置UE指示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即,“载波聚合”)。这里,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可以利用RRC消息,指示通过除了设定初级载波之外还设定次级载波,从而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或者,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也可以利用RRC消息,指示通过删除次级载波而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所述次级载波的设定/删除可以仅针对上行链路进行,也可以仅针对下行链路进行,或者也可以针对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两者进行。或者,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也可以利用MAC层的控制信号,指示通过激活(Activate)次级载波来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或者,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也可以利用MAC层的控制信号,指示通过使次级载波无效(De-activate),从而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另外,所述次级载波的激活/无效可以仅针对上行链路进行,也可以仅针对下行链路进行,或者也可以针对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进行。
例如,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可以基于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决定是否(ON/OFF)要指示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
另外,该路径损耗、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可以由用户装置UE通知。
这里,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可以是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的接收电平(RSRP)、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的SIR、信道质量指示符(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RSRQ中的至少一个。
此外,所述路径损耗可以根据从用户装置UE发送的探测用的参考信号在用户装置UE中的发送功率与基站装置eNB的接收功率来算出。
另外,所述探测用的参考信号在用户装置UE中的发送功率可以根据从用户装置UE报告的功率净空(Power headroom)来算出。
或者,所述路径损耗也可以根据从用户装置UE报告的功率净空来直接算出。此时,假设利用用户装置UE持有的路径损耗以及其他的信息而算出所述功率净空。
例如,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可以在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
或者,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也可以在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
这里,所述路径损耗是/不是规定的阈值以上可以是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第1载波的路径损耗是/不是阈值以上的意思,也可以是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是/不是阈值以上的意思。
或者,所述路径损耗是/不是规定的阈值以上也可以是从所述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减去了所述第1载波的路径损耗的值是/不是阈值以上的意思。
此时,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可以在从所述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减去了所述第1载波的路径损耗的值不是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
即,所述路径损耗并不限定于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第1载波的路径损耗的绝对值、所述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的绝对值,也可以包含所述第1载波的路径损耗与所述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的相对值。
由此,例如在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判断为所述第1载波以及所述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为在各自的载波中可进行单载波通信的程度,且在所述第2载波中进行上行发送、在所述第1载波以及所述第2载波中可实施下行同时接收的情况下,所述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大,即发送功率大,且第1载波的路径损耗大,即接收信号电平小,作为其结果,更高精度地判断并避免所述第2载波的发送信号相对地导致所述第1载波的接收信号质量变差的情况。
此外,所述路径损耗的规定的阈值除了所述用户装置UE与所述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之外,还可以包括所述用户装置UE与不同于所述基站装置eNB的基站装置之间的路径损耗。
即,在上述的路径损耗的计算中,利用第1载波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的天线与利用第2载波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的天线的位置可以不同。
由此,例如,针对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即使在所述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大,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判断为不能“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在所述用户装置UE与不同于所述基站装置eNB的基站装置之间的第1载波的路径损耗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实施“载波聚合”。
此外,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也可以在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分配第1载波中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通知不能进行(OFF)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
此外,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也可以在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分配第2载波中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通知不能进行(OFF)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
此外,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将是否要进行所述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通知给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以及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指示单元16。
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包括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
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对用户装置UE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对用户装置UE发送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
另外,所述下行链路信号例如可以是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也可以是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也可以是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也可以是用于指示上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也可以是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也可以是寻呼信号,也可以是DCCH。
具体来说,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可以基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决定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这里,所述上行链路信号例如是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的控制信号、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调度请求、探测用的参考信号、随机接入信号、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中的至少一个。
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可以在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不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在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不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
此外,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可以接受在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不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从而发送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
另外,所述时间帧例如也可以被称为子帧或TTI(传输时间间隔)。此外,例如所述时间帧的长度可以是1ms。
此外,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用单元15b可以基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即,“载波聚合”)。
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也可以在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在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不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而且,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基于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可以在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的时间帧中,不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在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的时间帧中,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
而且,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基于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即,“载波聚合”)。
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可以在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的时间帧中,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在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 17b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的时间帧中,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此外,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除了基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之外,还可以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一个,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这里,所述规定的阈值作为一例可以是0dBm值。此外,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也可以根据例如从用户装置UE通知的功率净空来算出。
或者,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这里,所述发送带宽作为一例可以是1MHz值,也可以是6个资源块这样的值。
或者,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第1阈值以上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或者,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第1阈值以上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第2阈值以上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调制方式为QPSK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或者,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MCS等级为规定的第1阈值以下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这里,所述第1阈值作为一例可以是作为MCS等级而定义了从0至15时的、5这样的值。
此外,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除了基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之外,还可以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一个,决定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这里,所述规定的阈值作为一例可以是0dBm这样的值。此外,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可以根据例如从用户装置UE通知的功率净空来算出。
或者,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也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第1阈值以上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此外,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除了基于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之外,还可以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一个,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这里,所述规定的阈值作为一例可以是0dBm这样的值。此外,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例如可以根据从用户装置UE通知的功率净空算出。
此外,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除了基于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之外,还可以基于用户装置UE与基站eNB之间的路径损耗,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这里,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可以基于从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收到的、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且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即,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且从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受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且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 路信号的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此外,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除了基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路径损耗之外,还可以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一个,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此外,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除了基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之外,还可以基于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决定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这里,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也可基于从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收到的、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且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即,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且从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受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且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此外,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除了基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路径损耗之外,还可以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一个,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而且,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除了基于第1载波上行链路 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之外,还可以基于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包括第1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
第1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a对用户装置UE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对用户装置UE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另外,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的信号例如是指示上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上行链路调度许可(Uplink Scheduling Grant))。此外,所述上行链路的信号例如是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者是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
具体来说,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可以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是否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下行链路信号是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用于指示上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的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寻呼信号、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DCCH))中的至少一个。
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的四个时间帧之前,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不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的四个时间帧之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在LTE方式以及LTE-A方式的上行链路中,从在下行链路中进行了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的时间帧起四个时间帧之后,进行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者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的发送。
从而,如上所述,决定在发送所述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 的四个时间帧之前,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从而在发送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能够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使得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的发送不使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变差。
此外,第1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是否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决定是否要指示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例如,第1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可以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的四个时间帧之前,不指示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在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不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的四个时间帧之前,指示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而且,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指示单元16b可以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的时间帧的四个时间帧之前,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的时间帧的四个时间帧之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而且,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决定是否要指示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 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的时间帧的四个时间帧之前,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的发送指示,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的时间帧的四个时间帧之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的发送指示。
此外,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除了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是否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之外,还可以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一个,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四个时间帧之后的时间帧中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所述规定的阈值作为一例是0dBm这样的值。此外,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例如可以根据从用户装置UE通知的功率净空算出。
或者,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四个时间帧之后的时间帧中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所述发送带宽作为一例是1MHz这样的值,也可以是6个资源块这样的值。
或者,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四个时间帧之后的时间帧中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第1阈值以上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或者,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四个时间帧后的时间帧中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第1阈值以上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第2阈值以上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调制方式为QPSK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或者,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四个时间帧后的时间帧中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MCS等级为规定的第1阈值以下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所述第1阈值作为一例可以是在作为MCS等级而定义了从0至15时的5这样的值。此外,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除了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是否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之外,还可以基于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基于从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收到的、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且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即,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可以在四个时间帧后的时间帧中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且从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受了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且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此外,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除了基于在四个时间帧后的时间帧中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是否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路径损耗之外,还可以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一个,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此外,第1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除了基于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是否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之外,还可以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一个,决定是否要指示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例如,第1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可以在四个时间帧后的时间帧中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的发送指示。
这里,所述规定的阈值作为一例可以是0dBm这样的值。此外,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例如可以根据从用户装置UE通知的功率净空来算出。
此外,第1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除了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是否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之外,还可以基于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决定是否要指示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此外,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除了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还可以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一个,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 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可以在四个时间帧后的时间帧中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所述规定的阈值作为一例可以是0dB这样的值。此外,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例如也可以根据从用户装置UE通知的功率净空来算出。
或者,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四个时间帧后的时间帧中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所述发送带宽作为一例可以是1MHz这样的值,也可以是6个资源块这样的值。
或者,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四个时间帧后的时间帧中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第1阈值以上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而且,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除了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还可以基于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基于从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收到的、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且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即,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可以在四个时间帧后的时间帧中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且从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受了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且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此外,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除了基于在四个时间帧后的时间帧中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以及路径损耗,还可以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一个,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包括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
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接收从用户装置UE发送的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
测定处理指示单元18对用户装置UE指示进行测定处理(Measurement)的载波。这里,测定处理(Measurement)例如可以是测定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的处理。
这里,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可以被称为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此外,在所述测定处理中还可以包含利用同步信号检测下行链路的小区的小区搜索的处理。
此外,在所述测定处理中,除了所述RSRP之外,还可以测定RSRQ(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SIR、CQI。
这里,RSRQ(参考信号接收质量)是以下行链路的RSSI(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除以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的值。
这里,RSSI是在移动台中观测的总的接收电平,是包含了热噪声、来自其他小区的干扰功率、来自本小区的希望信号的功率等全部的接收电平。
此外,CQI(信道质量指示符)是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信息。
这里,测定处理指示单元18对用户装置指示在第2载波中进行测定处理(Measurement)。
此时,当利用第1载波与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用户装置也在第2载波中进行测定处理(Measurement)。
此外,例如测定处理指示单元18可以基于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指示在第2载波中进行测定处理(Measurement)。
即,测定处理指示单元18可以在所述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对用户装置指示在第2载波中进行测定处理(Measurement),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对用户装置指示在第1载波中或者在第1载波与第2载波两者中进行测定处理(Measurement)。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基于路径损耗决定了进行测定处理的载波,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基于上行链路的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一个,决定用于进行测定处理的载波。
而且,例如,测定处理指示单元18也可以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即,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用户装置UE),指示在第2载波中进行测定处理,对不能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即,不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用户装置UE),指示在第1载波中进行测定处理。
此外,测定处理指示单元18也可以对用户装置指示在第1载波与第2载波两者中进行测定处理(Measurement)。此时,如后所述,在用户装置UE中,进行第1载波的测定处理(Measurement),使得不受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信号的影响。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装置UE包括控制信号接收单元21、测定报告发送单元22A、测定单元22B、控制信号发送单元23、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25。
控制信号接收单元21接收由基站装置eNB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 信号(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这里,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中包含用于指示上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用于指示所述上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被通知到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此外,用于通知所述下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被通知到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25。
测定单元22B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Measurement、CQI测定)。
首先针对测定处理进行说明。这里,测定处理是指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RSRP)的测定、RSRQ的测定、SIR的测定等。所述RSRP、RSRQ可以用于判定是否应进行切换。此外,所述测定处理中可以包含用于检测小区的小区搜索的处理。
例如,在从基站装置eNB中的测定处理指示单元18仅指定第2载波的测定处理的情况下,测定单元22B可以在任意的定时进行第2载波的测定处理。此时,当利用第1载波与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测定处理也仅在第2载波中进行。这里,来自基站eNB的测定处理的指示例如可以经由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25而通知到测定单元22B。此外,所述测定处理的指示可以作为RRC消息或广播信道中包含的信息的一部分而被通知。
此外,例如,测定单元22B可以在从基站装置eNB被指示了第1载波的测定处理与第2载波的测定处理的情况下,针对第2载波的测定处理,在任意的定时进行测定处理,针对第1载波的测定处理,仅在不发送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定时进行测定处理。所述定时可以是时间帧或子帧。
或者,例如测定单元22B也可以在从基站装置eNB被指示了第1载波的测定处理以及第2载波的测定处理的情况下,针对第2载波的测定处理,在任意的定时进行测定处理,针对第1载波的测定处理,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仅在不发送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定时进行测定处理,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小于规定阈值的情况下,在任意的定时进行测定处理。所述定时可以是时间帧或子帧。另外,所述CQI的测定可以通过CQI测定用的参考信号来进行。
测定单元22B中的测定处理的测定结果例如RSRP或RSRQ等被送到测定报告发送单元22A。
测定报告发送单元22A发送包含测定单元22B中的测定处理的测定结果(RSRP或RSRQ等)的测定报告“测定报告(Measurement Report)”。
此外,所述测定报告实际上可以经由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发送到基站装置eNB。
接着,针对CQI测定进行说明。这里,CQI可以被称为信道状态指示符(Channel State Indicator)或者信道状态信息(CSI)。此外,CSI可以是包含CQI、秩指示符(RI:Rank 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或者预编码矩阵信息(Pre-coding Matrix Information(PMI))等的信息。
一般来说,由于CQI用于下行链路的链路自适应,因此当利用第1载波与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在第1载波与第2载波两者中进行CQI的测定。
此时,测定单元22B可以针对第2载波的CQI测定,在任意的定时进行CQI测定,针对第1载波的CQI测定,仅在不发送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定时进行CQI测定。所述定时可以是时间帧或子帧。
或者,例如测定单元22B也可以进行如下的处理:针对第2载波的CQI测定,在任意的定时进行CQI测定,针对第1载波的CQI测定,当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仅在不发送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定时进行CQI测定,当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小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在任意的定时进行CQI测定。所述定时可以是时间帧或子帧。另外,所述CQI的测定可以通过CQI测定用的参考信号来进行。
测定单元22B中的CQI的测定结果被发送到测定报告发送单元22A。
测定报告发送单元22A发送测定单元22B中的CQI的测定结果。另外,所述CQI的测定结果实际上可以经由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发送到基站装置eNB。此时,所述CQI可以映射到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PUCCH),也可以映射到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PUSCH)。
控制信号发送单元23对基站装置eNB发送用于通知用户装置UE的“能力(Capability)”的上述的控制信号。另外,上述的控制信号的细节由于与控 制信号接收单元13的说明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包括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a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b。
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a基于由控制信号接收单元21接收到的控制信号,即基于用于指示上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发送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
此外,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b基于由控制信号接收单元21接收到的控制信号,即基于用于指示上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发送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
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25包括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25a与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25b。
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25a基于由控制信号接收单元21接收到的控制信号,即基于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接收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
此外,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25b基于由控制信号接收单元21接收到的控制信号,即基于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接收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以下,参照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4所示,在步骤S1001中,用户装置UE对基站装置eNB发送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用户装置UE的“能力”、可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在可同时通信的载波中可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载波的信息。
在步骤S1002中,基站装置eNB基于接收到的控制信号,通过上述的方法,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中,进行调度处理。这里,所述调度处理对应于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或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中的处理。
在步骤S1003中,基站装置eNb对用户装置UE,发送包含该调度结果的控制信号。
调度对象的用户装置UE基于该控制信号,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或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
另外,在上述的步骤S1002、S1003中,也可以代替上述的处理,在步骤S1002中,基站装置eNB基于接收到的控制信号,通过上述的方法设定锚载波,在步骤S1003中,基站装置eNB对用户装置UE通知所决定的所述锚载波。
这里,所述锚载波的通知可以是物理层中的通知,也可以是MAC层中的通知,也可以是RRC层中的通知。当进行MAC层中的通知的情况下,可以利用MAC控制元素,进行所述锚载波的通知。
或者,在上述的步骤S1002、S1003中,也可以代替上述的处理,在步骤S1002中,基站装置eNB基于接收到的控制信号,通过上述方法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在步骤S1003中,基站装置eNB对用户装置UE通知所决定的用于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所述通知可以是在物理层中的通知,也可以是MAC层中的通知,也可以是RRC层中的通知。用于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分配处理对应于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中的处理。
或者,在上述的步骤S1002、S1003中,也可以代替上述的处理,在步骤S1002中,基站装置eNB基于接收到的控制信号,通过上述的方法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在步骤S1003中,基站装置eNB对用户装置UE通知所决定的用于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所述通知可以是物理层中的通知,也可以是MAC层中的通知,也可以是RRC层中的通知。用于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分配处理对应于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中的处理。
或者,在上述的步骤S1002、S1003中,也可以代替上述的处理,在步骤S1002中,基站装置eNB基于接收到的控制信号,通过上述的方法决定进行测定处理的载波,在步骤S1003中,基站装置eNB对用户装置UE通知用于指示所决定的载波中的测定处理的信号。
这里,所述通知可以是物理层中的通知,也可以是MAC层中的通知,也可以是RRC层中的通知。所述用于进行测定处理的载波的决定处理对应于测定处理指示单元18中的处理。此外,在步骤S1001中的上述控制信号也可以暂时从用户装置UE通知到高层节点,并从所述高层节点通知给基站装置eNB,而代替直接从用户装置UE对基站装置eNB通知。所述高层节点可以是MME(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以下,参照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1所示,在步骤S101中,判定在第2载波中是否发送上行链路信 号。
当在第2载波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101:是),在步骤S102,在第1载波中不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另一方面,当在第2载波中不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101:否),在步骤S103,在第1载波中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此时,在第1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不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因此能够避免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引起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的劣化。
以下,参照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2所示,在步骤S201,判定在四个子帧后在第1载波中是否发送下行链路信号。
当在四个子帧后在第1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01:是),在步骤S202,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此时,在四个子帧后,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另一方面,当在四个子帧后在第1载波中不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01:否),在步骤S203,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此时,由于在第1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不发送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因此能够避免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引起的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的劣化。
以下,参照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3所示,在步骤S301,判定在第2载波中是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当在第2载波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301:是),在步骤S302,判定路径损耗是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
当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302:是),在步骤S303,在第1载波中不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另一方面,当在第2载波中不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301:否),或者,当路径损耗不是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302:否),在步骤S304,在第1载波中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此时,由于在第1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不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或者,即使发送了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也因路径 损耗小,其发送功率小,因此能够避免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引起的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的劣化。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基于是否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路径损耗,进行了是否在第1载波中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判定,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基于是否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MCS等级、所需的SIR等,进行是否在第1载波中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判定。
以下,参照图14,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4所示,在步骤S401,判定在四个子帧后在第1载波中是否发送下行链路信号。
当在四个子帧后在第1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401:是),在步骤S402,判定路径损耗是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
当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402:是),在步骤S403,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另一方面,当在四个子帧后在第1载波中不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401:否),或者,当路径损耗不是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402:否),在步骤S404,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此时,由于在第1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不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或者,即使发送了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也因路径损耗小,其发送功率小,因此能够避免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引起的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定的劣化。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基于在四个子帧后是否发送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路径损耗,进行了是否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的判定,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基于四个子帧后是否发送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MCS等级、所需的SIR等,进行是否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的判定。
以下,参照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5所示,在步骤S501,判定路径损耗是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
当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501:是),在步骤S502,在第2载波中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一方面,当路径损耗不是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501:否), 在步骤S503,在第1载波中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此时,由于PHICH或PDCCH等下行链路信号不受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干扰,因此能够避免其接收特性的劣化。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基于路径损耗,进行了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载波的选择,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基于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MCS等级、所需的SIR等,进行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载波的选择。
以下,参照图16,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6所示,在步骤S601,判定路径损耗是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
当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601:是),在步骤S602,在第1载波中分配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一方面,当路径损耗不是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601:否),在步骤S603,在第2载波中分配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此时,由于PUCCH或PRACH、探测用的参考信号等的上行链路信号对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不带来干扰,因此能够避免该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的劣化。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基于路径损耗,进行了分配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载波的选择,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基于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MCS等级、所需的SIR等,进行分配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载波的选择。
以下,参照图17,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7所示,在步骤S701,判定用户装置UE是否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
当用户装置UE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的情况下(步骤S701:是),在步骤S702,在第2载波中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一方面,当用户装置UE不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的情况下(步骤S701:否),在步骤S703,在第1载波中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此时,由于根据具有/不具有载波聚合,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分散化,而且,可使PHICH、PDCCH等的下行链路信号不受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干扰。另外,在所述例子中,也可以在步骤S702,通过将第1载波设定为初级载波,从而在第1载波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在步 骤S703,设定为利用第2载波进行通信,从而在第2载波中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以下,参照图18,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8所示,在步骤S801,判定用户装置UE是否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
当用户装置UE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的情况下(步骤S801:是),在步骤S802,在第1载波中分配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一方面,当用户装置UE不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的情况下(步骤S801:否),在步骤S803,在第2载波中分配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此时,根据具有/不具有载波聚合,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分散化,而且可使PUCCH或探测用的参考信号等的上行链路信号不对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带来干扰。另外,在所述例子中,也可以在步骤S802,将第1载波设定为初级载波,从而在第1载波中分配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在步骤S803,设定为利用第2载波进行通信,从而在第2载波中分配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以下,参照图19,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9所示,在步骤S901,判定在第2载波中是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当在第2载波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901:是),在步骤S902,在第1载波中不进行测定。这里,所述测定可以是CQI的测定,也可以是RSRP、RSRQ等测定处理。
另一方面,当在第2载波中不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901:否),在步骤S903,在第1载波中进行测定。
此时,由于在不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定时,进行第1载波的测定,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第1载波的测定。
以下,参照图20,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20所示,在步骤S1101,判定用户装置UE是否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
当用户装置UE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的情况下(步骤S1101:是),在步骤S1102,基站装置eNB对用户装置UE指示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这里,所述测定可以是RSRP或RSRQ等的测定处理。
另一方面,当用户装置UE不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的情况下(步骤S1101: 否),在步骤S1103,基站装置eNB对用户装置UE指示第1载波中的测定处理。或者,基站装置eNB对用户装置UE指示第1载波与第2载波两者中的测定处理。
此时,可指示测定处理而不受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引起的影响,能够适当地进行测定处理。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能够进行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的测定,而不受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多载波传输时能够适当地进行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的测定。
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特征也可以如下表现。
本实施方式的第1特征是一种用户装置UE,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与基站装置eNB进行无线通信,其主旨在于,用户装置UE包括:测定单元22B,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测定单元22B仅进行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特征中,测定单元22B可以测定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的接收电平、RSRP、RSRQ中的至少一个。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特征中,测定单元22B可以进行用于切换的下行链路的测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特征中,测定单元22B也可以进行下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信息的测定。
本实施方式的第2特征是一种用户装置UE,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与基站装置eNB进行无线通信,其主旨在于,用户装置UE包括:测定单元22B,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测定单元22B仅在不发送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进行第1载波中的测定。
本实施方式的第3特征是一种基站装置eNB,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与用户装置UE进行无线通信,其主旨在于,基站装置eNB包括: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控制信号发送单元),对用户装UE指示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对用户装置UE指示仅进行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3特征中,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指示用于切换的 下行链路的测定。
本实施方式的第4特征是一种移动通信方法,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在基站装置eNB与用户装置UE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其主旨在于,移动通信方法包括: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的步骤,在该步骤中,仅在不发送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进行所述第1载波中的测定处理。
另外,上述的基站装置eNB与用户装置UE的动作可以通过硬件来实施,也可以通过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来实施,也可以通过两者的组合来实施。
软件模块可以设置在RAM(随机存取存储器)、闪速存储器、ROM(只读存储器)、EPROM(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盘、CD-ROM这样的任意形式的记录介质内。
该记录介质连接到处理器,使得该处理器能够对该存储介质读写信息。此外,该存储介质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内。此外,该存储介质以及处理器也可以设置在ASIC内。此外,该ASIC也可以设置在基站装置eNB以及用户装置UE内。此外,该存储介质以及处理器也可以设置在作为分立部件的基站装置eNB以及用户装置UE内。
以上,利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应该明白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记载决定的本发明的宗旨以及范围,能够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从而,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没有任何限制性意思。从而,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没有任何限制性意思。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当进行多载波传输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进行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的测定的用户装置、基站装置以及移动通信方法。
Claims (8)
1.一种用户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进行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同时进行通信的载波聚合,与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装置包括:
测定单元,进行所述第1载波以及所述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
所述测定单元在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互相干扰的情况下,仅进行所述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
2.一种用户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进行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同时进行通信的载波聚合,与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装置包括:
测定单元,进行所述第1载波以及所述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
所述测定单元在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互相干扰的情况下,仅在不发送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进行所述第1载波中的测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定单元测定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的接收电平、RSRP、RSRQ中的至少一个。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定单元进行用于切换的下行链路的测定。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定单元进行下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信息的测定。
6.一种基站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进行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同时进行通信的载波聚合,与用户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控制信号发送单元,对所述用户装置指示进行所述第1载波以及所述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
所述控制信号发送单元对所述用户装置指示在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互相干扰的情况下,仅进行所述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信号发送单元指示用于切换的下行链路的测定。
8.一种移动通信方法,在移动通信系统内,进行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同时进行通信的载波聚合,在基站装置与用户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通信方法包括:
进行所述第1载波以及所述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的步骤,
在所述步骤中,在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互相干扰的情况下,仅在不发送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进行所述第1载波中的测定处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32906 | 2009-10-06 | ||
JP2009232906 | 2009-10-06 | ||
PCT/JP2010/067573 WO2011043394A1 (ja) | 2009-10-06 | 2010-10-06 |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77583A CN102577583A (zh) | 2012-07-11 |
CN102577583B true CN102577583B (zh) | 2014-12-10 |
Family
ID=43856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4509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77583B (zh) | 2009-10-06 | 2010-10-06 | 用户装置、基站装置以及移动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25462B2 (zh) |
JP (1) | JP5450641B2 (zh) |
CN (1) | CN102577583B (zh) |
WO (1) | WO201104339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005288A (ja) | 2011-06-17 | 2013-01-07 | Sony Corp |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方法、基地局装置、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
US9277398B2 (en) * | 2011-08-22 | 2016-03-01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y signaling |
CN104335631B (zh) * | 2012-04-09 | 2018-06-19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用于通过管理不确定测量时机来增强网络定位测量性能的方法和设备 |
WO2014005325A1 (zh) | 2012-07-06 | 2014-01-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虚拟载波聚合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
CN104010359A (zh) * | 2013-02-27 | 2014-08-27 |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载波聚合场景下用户设备载波激活的方法 |
US9480029B2 (en) * | 2014-01-06 | 2016-10-25 | Intel IP Corporation | Power headroom reporting with dual connectivity |
US9577727B2 (en) | 2014-04-25 | 2017-02-21 | Aruba Networks, Inc. | Enforcing station fairness with MU-MIMO deployments |
US9729175B2 (en) * | 2014-05-08 | 2017-08-08 | Intel IP Corporation | Techniques to manage radio frequency chains |
US9585072B1 (en) * | 2015-07-22 | 2017-02-28 | Sprint Spectrum L.P. | SCell triggered handover notwithstanding good PCell condition |
US10448342B1 (en) * | 2018-10-19 | 2019-10-15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Aggregate transmit power limiting on uncoordinated multiple transmitter device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27749A (zh) * | 2006-08-15 | 2008-02-20 |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多载波无线通信系统中同频和异频相关测量方法 |
CN102396288A (zh) * | 2009-03-12 | 2012-03-28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无线电链路失败的监控方法和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97668B1 (en) * | 1996-11-07 | 2003-07-22 | Harris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ximizing efficiency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 system employing dynamic asymmetry |
JP4004726B2 (ja) | 2000-10-26 | 2007-11-07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局および通信方法 |
JP2003009222A (ja) | 2001-06-27 | 2003-01-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移動局装置及び異なる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間の信号干渉削減方法 |
JP4196330B2 (ja) * | 2003-05-14 | 2008-12-1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異周波測定機能を有する移動通信端末 |
FI20040269A0 (fi) * | 2004-02-20 | 2004-02-20 | Nokia Corp | Tiedonsiirto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tukiasema ja lähetin-vastaanotin |
US8169953B2 (en) * | 2005-05-17 | 2012-05-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s |
ATE526735T1 (de) * | 2006-10-30 | 2011-10-1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übertragung während des schutzintervalles |
FI20065696A0 (fi) * | 2006-11-03 | 2006-11-03 | Nokia Corp | Radioprosessin ohjaus |
US20090052353A1 (en) * | 2007-08-23 | 2009-02-26 | Motorola,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timeslot assignment in wireless time division duplex systems |
US8537802B2 (en) * | 2008-07-23 | 2013-09-17 |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 Channel measurements in aggregated-spectrum wireless systems |
KR20100073992A (ko) * | 2008-12-23 | 2010-07-0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반송파 집성 환경에서의 상향링크 전송 |
US9084119B2 (en) * | 2009-01-07 | 2015-07-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arrier reuse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
US8050246B2 (en) * | 2009-03-03 | 2011-11-01 |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 Range extension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systems |
TWI442794B (zh) * | 2009-03-12 | 2014-06-21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 執行分量載波特定再配置方法及裝置 |
CA2755825C (en) * | 2009-03-17 | 2017-04-0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Uplink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in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20100329216A1 (en) * | 2009-06-29 | 2010-12-30 | Yu-Chih Jen | Method of Handling Mobile Device Mobility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
US8498273B2 (en) * | 2009-08-06 | 2013-07-30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anagement of uplink resources in multi-carrier CDMA system |
CN102576068B (zh) * | 2009-08-13 | 2015-05-27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用于支持定位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
-
2010
- 2010-10-06 WO PCT/JP2010/067573 patent/WO201104339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10-06 JP JP2011535435A patent/JP545064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10-06 US US13/500,029 patent/US932546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10-06 CN CN201080045097.8A patent/CN10257758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27749A (zh) * | 2006-08-15 | 2008-02-20 |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多载波无线通信系统中同频和异频相关测量方法 |
CN102396288A (zh) * | 2009-03-12 | 2012-03-28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无线电链路失败的监控方法和设备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特开2002-135847A 2002.05.10 * |
JP特开2003-9222A 2003.01.10 * |
JP特开2004-343356A 2004.12.02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1043394A1 (ja) | 2013-03-04 |
JP5450641B2 (ja) | 2014-03-26 |
CN102577583A (zh) | 2012-07-11 |
WO2011043394A1 (ja) | 2011-04-14 |
US20120243429A1 (en) | 2012-09-27 |
US9325462B2 (en) | 2016-04-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77455B (zh) | 基站装置以及用户装置 | |
CN102577583B (zh) | 用户装置、基站装置以及移动通信方法 | |
US12126437B2 (en) |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on licensed and unlicensed carriers | |
CN110391882B (zh) |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 |
US10455579B2 (en) |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KR101643226B1 (ko) | 제어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US10912120B2 (en) |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data channel sending method, and data channel receiving method | |
EP2429098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on a reference signal | |
WO2011043396A1 (ja) | 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 |
EP2995113B1 (en) | Measurements in a wireless system | |
JP5962670B2 (ja)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
CN110431786B (zh) | 用于上行链路波束校正的srs传输方法及其终端 | |
US20120051319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 |
KR20150088716A (ko) | Rrm 측정 방법 및 장치, 그리고 rrm 측정을 위한 신호를 시그널링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KR20210055065A (ko) | 시간 영역 리소스 구성 방법 및 액세스 네트워크 디바이스 | |
US20190013977A1 (en) | MU-MIMO with Mixed Orthogonal Cover Code Length | |
US20170273091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ceiving signal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supporting fdr transmission | |
KR102277257B1 (ko) | 전이중 통신 방식 및 반이중 통신방식을 지원하는 시스템에서 통신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
CN103503518A (zh) | 用户装置以及移动通信方法 | |
JP5584226B2 (ja) | 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 |
JP5444367B2 (ja) | 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 |
WO2023202780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uard period optimization for srs antenna switching | |
KR20220134525A (ko) | 기준 신호 구성을 위한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17100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