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577455B - 基站装置以及用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站装置以及用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77455B
CN102577455B CN201080045088.9A CN201080045088A CN102577455B CN 102577455 B CN102577455 B CN 102577455B CN 201080045088 A CN201080045088 A CN 201080045088A CN 102577455 B CN102577455 B CN 1025774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wave
signal
down link
user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508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77455A (zh
Inventor
石井启之
梅田大将
冈田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577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74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774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74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e.g. signalling of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进行多载波传输的情况下,根据用户装置的构成,适当地提供移动通信服务。本发明的基站装置(eNB)具有从用户装置(UE)接收用于通知用户装置(UE)的能力“Capability”的控制信号的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该控制信号包括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载波的信息。

Description

基站装置以及用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利用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以及用户装置。
背景技术
在WCDMA的标准化组织3GPP中,研究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方式,且正在进行标准化作业,所述长期演进方式是成为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方式、快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方式、快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High-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方式等的后继的通信方式。
作为在LTE方式中的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规定正交频分多址(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方式,对上行链路规定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方式。
OFDMA方式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副载波),并对各副载波载置数据而进行传输的多载波传输方式。根据OFDMA方式,使副载波在频率轴上正交并紧密排列,从而实现快速传输,能够期待提高频率的利用效率。
SC-FDMA方式是将频带分割给每个用户装置,且多个用户装置之间利用不同的频带进行传输的单载波传输方式。根据SC-FDMA方式,能够简单且有效地降低用户装置之间的干扰,还能够减小发送功率的变动,因此从用户装置的低功耗化以及扩大覆盖范围等的观点出发,SC-FDMA方式是优选的。
在LTE方式中,在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两者中,对用户装置分配一个以上的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而进行通信。
基站装置在每个子帧(在LTE方式中是lms),决定对多个用户装置中的哪个用户装置分配资源块(该处理被称为“调度”)。
在下行链路中,基站装置对通过调度而被选择的用户装置,利用一个以上的资源块发送共享信道信号,在上行链路中,通过调度而被选择的用户装置对基站装置利用一个以上的资源块而发送共享信道信号。
另外,该共享信道信号在上行链路中是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的信号,在下行链路中是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上的信号。
此外,在3GPP中,作为LTE方式的后继的通信方式而研究LTE-advanced方式。
在LTE-advanced方式中,同意作为其要求条件而进行“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这里,“载波聚合”表示利用多个载波同时进行通信。
例如,在上行链路中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用户装置对每个分量载波利用不同的载波进行发送,因此利用多个载波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此外,在下行链路中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基站装置对每个分量载波利用不同的载波进行发送,因此利用多个载波发送下行链路信号。
但是,在上行链路的频率与下行链路的频率不同的FDD(频分双工)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用户装置具有被称为双工器的设备。
该双工器是在FDD方式的无线机中,共用天线的部件,有时被称为天线共用器或分波器。
一般,在同时进行发送以及接收的FDD方式的无线机中,当发送天线以及接收天线共用一条天线的情况下,强大的发送波被流入接收机,存在导致接收质量变差的问题。
双工器是为了防止发送波的不需要的部分传播至下级电路,避免流入接收机而导致接收质量变差,此外,不将该不需要的发送波通过天线放射到空间,进一步仅取出期望的频率的信号的设备,具有电分离发送路径与接收路径的功能。
更具体地说,双工器将两个具有不同的频带的滤波器通过一个端子(天线端子)来共享,从而实现上述的功能。 
图5表示该双工器的图形图。
但是,上述的以往的移动通信系统存在以下的问题点。
如上那样,在LTE-Advanced方式中,进行“载波聚合”。
此时,存在产生上述的发送信号使接收信号的质量变差的问题的情况。
例如,图6表示在进行了“载波聚合”的情况下的、用户装置在上行链路中的发送以及在下行链路中的接收的情况。
如图6所示,当用户装置内的第2载波的双工器不考虑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的频带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在该用户装置中同时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与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的情况下,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使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差。
但是,如三工器那样,在利用考虑了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的频带的设备的情况下,即使在该用户装置中同时进行了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与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的情况下,也不会存在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使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在进行多载波传输的情况下,能够对产生下行链路信号的劣化的用户装置与不产生下行链路信号的劣化的用户装置两者,适当地提供移动通信服务的基站装置以及用户装置。
本发明的第1特征是一种基站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多个载波,与用户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要旨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包括:控制信号接收单元,从所述用户装置,接收用于通知该用户装置的能力的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包括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载波的信息。
本发明的第2特征是一种用户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多个载波,与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要旨在于,所述用户装置包括:控制信号发送单元,对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用于通知所述用户装置的能力的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包括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
本发明的第3特征是一种基站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多个载波,与用户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要旨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包括:控制信号接收单元,从所述用户装置,接收用于通知该用户装置的能力的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包括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所述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与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有关的种类信息。
本发明的第4特征是一种用户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多个载波,与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要旨在于,所述用户装置包括:控制信号发送单元,对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用于通知所述用户装置的能力的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包括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所述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与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有关的种类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功能方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用户装置的功能方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5是用于说明以往的移动通信系统的问题点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以往的移动通信系统的问题点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基于移动台的载波聚合的能力的通知方法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基于移动台的载波聚合的能力的通知方法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由移动台通知的同时可通信的载波的信息等的通知方法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由移动台通知的同时可通信的载波的信息等的通知方法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由移动台通知的同时可通信的载波的信息等的通知方法的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由移动台通知的同时可通信的载波的信息等的通知方法的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由移动台通知的同时可通信的载波的信息等的通知方法的图。
图24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由移动台通知的同时可通信的载波的信息等的通知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参照图1至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是LTE-advanced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能够应用上述的“载波聚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利用多个载波(频率波段),例如图6所示,利用第1载波以及低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举例说明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互相干扰的情况。即,在本说明书的例子中,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对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带来干扰。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该情况以外的情况。例如,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存在三个以上的载波,且多个载波之间互相干扰的情况。
此外,图6所示的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频率方向的位置关系是一例,也可以是图6所示以外的频率方向的位置关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设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对第1载波中的下行信号和第2载波中的下行信号不带来干扰的影响。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在上行链路中,例如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上发送控制信号,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el)上发送数据信号。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例如在下行链路中,在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上发送控制信号,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el)上发送数据信号。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eNB包括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测定(measurement)指示单元18。
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对用户装置UE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外,由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分配的用于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通过物理层、MAC层或RRC层的信令,被通知给用户装置UE。
这里,下行链路信号可以是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用于指示发送上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用于通知发送下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应用半持续调度(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的下行链路信号、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寻呼信号、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DCCH))中的至少其中之一。
更具体地说,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可以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者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在第2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者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的意思。
此时,在用户装置UE与无线基站eNB之间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者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也通过第2载波发送。
更具体地说,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可以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的无线资源。这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在第2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意思。此时,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 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也通过第2载波发送。另外,所述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中,可以包含用于指示发送上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或者用于通知发送下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
更具体地说,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可以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在第2载波中发送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意思。
此时,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也通过第2载波发送。
更具体地说,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在第2载波中发送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意思。
此时,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也通过第2载波发送。
更具体地说,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可以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在第2载波中发送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意思。
此时,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也通过第2载波发送。
更具体地说,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可以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寻呼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寻呼信号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在第2载波中发送寻呼信号的意思。
此时,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 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寻呼信号也通过第2载波发送。
更具体地说,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可以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DCCH))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专用控制信道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在第2载波中发送专用控制信道的意思。
此时,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专用控制信道也通过第2载波发送。
如上所述,通过在不受来自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恶劣影响的第2载波中,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从而能够避免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使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变差的问题。
此外,例如,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即,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也可以对不能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即,不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的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外,也可以从用户装置UE通知所述载波聚合的能力。此时,所述载波聚合的能力也可以从用户装置UE经由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而通知给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
如后所述,所述载波聚合的能力可以从用户装置UE以图7或图8那样的结构通知。
更具体地说,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即,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的无线资源,也可以对不能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即,不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的无线资源。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针对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基于用户装置UE能否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决定了是在第1载波中分配 其无线资源,还是在第2载波中分配其无线资源,但取而代之,也可以针对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用于指示发送上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用于通知发送下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的送达确认信息、寻呼信号、或者、专用控制信道,进行同样的处理。
或者,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基于由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接收到的、有关能否发送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信息,决定在哪个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例如,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对能够发送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且不能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也可以对不能发送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且能够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的信号的无线资源。
此外,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对能够发送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且能够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或者,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基于由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收到的、有关是否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信息,决定在哪个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例如,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对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也可以对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的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外,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通过作为“锚载波(Anchor Carrier)”而设定第1载波,从而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通过作为“锚载波(Anchor Carrier)”而设定第2载波,从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所述锚载波可以是发送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用于指示发送上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用于通知发送下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的载波 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的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寻呼信号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DCCH))的载波这样的定义。
或者,所述锚载波也可以是进行测定(measurement)的载波这样的定义。或者,锚载波的定义也可以通过上述的定义的组合来定义。
这里,上述DCCH中可以包含“测定报告(Measurement Report)”、“切换指示信号(Handover Command)”、“切换完成信号(Handover Complete)”。
“锚载波”又可以被称为“主载波(Main Carrier)”。
或者,所述锚载波也可以被称为初级载波(Primary Carrier)。此外,所述初级载波中的服务小区也可以被称为初级小区(Primary Cell、Pcell)。
即,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作为初级载波而设定第2载波。此时,通过将不受来自第2载波的上行信号的恶劣影响的第2载波设定为初级载波,从而能够避免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使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变差的问题。
或者,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即,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用户装置UE”),作为初级载波而设定第2载波,对不能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即,不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用户装置UE),设定第1载波中的通信。
或者,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基于从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接收到的、有关能否发送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信息,决定作为初级载波而设定哪个载波。
例如,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对能够发送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而且不能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用户装置UE,作为初级载波而设定第1载波,对不能发送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而且能够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用户装置UE,作为初级载波而设定第2载波。
此外,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对能够发送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而且能够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用户装置UE,作为初级载波而设定第2载波。
或者,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基于从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收到的、有关是否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信息,决定作为初级载波而设定哪个载波。
例如,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也可以对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作为初级载波而设定第2载波,对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作为初级载波而设定第1载波。
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对用户装置UE,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外,由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的分配的、用于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也可以通过物理层、MAC层或者RRC层的信令而通知给用户装置UE。
这里,上行链路信号可以是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的控制信号、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调度请求、探测用的参考信号、随机接入信道信号、应用半持续调度(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的上行链路信号、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DCCH))中的至少其中之一。
更具体地说,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可以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者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者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对用户装置UE指示在第1载波中发送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者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这样的意思。
此时,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者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也通过第1载波发送。
或者,更具体地说,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对用户装置UE指示在第1载波中发送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这样的意思。
此时,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 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也通过第1载波发送。
这里,所述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中也可以包含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的控制信号、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调度请求、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中的至少其中之一。
或者,更具体地说,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可以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探测用的参考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探测用的参考信号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对用户装置UE指示在第1载波中发送探测用的参考信号这样的意思。
此时,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探测用的参考信号也通过第1载波发送。
或者,更具体地说,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可以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随机接入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随机接入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对用户装置UE指示在第1载波中发送随机接入信道信号这样的意思。
此时,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随机接入信道信号也通过第1载波发送。
或者,更具体地说,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对用户装置UE指示在第1载波中发送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这样的意思。
此时,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也通过第1载波发送。
或者,更具体地说,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专用控制信道的无线资源。
这里,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专用控制信道的无线资源可以是对用户装置UE指示在第1载波中发送专用控制信道这样的意思。
此时,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利用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专用控制信道也通过第1载波发送。
此外,例如,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以及 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也可以对不能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外,能否进行所述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信息也可以从用户装置UE通知。此时,能否进行所述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信息也可以从用户装置UE经由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通知给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
如后所述,所述载波聚合的能力可以从用户装置UE以图7或图8的结构通知。
更具体地说,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也可以对不能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针对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基于用户装置UE能否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决定了在第1载波中分配其无线资源,还是在第2载波中分配其无线资源,但也可以取而代之,针对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者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或者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的控制信号、或者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或者调度请求、或者探测用的参考信号、或者随机接入信道信号、或者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或者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或者专用控制信道,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处理。
或者,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基于从由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接收到的、有关能否发送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信息,决定在哪个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例如,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对能够发送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而且不能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对不能发送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而且能够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信号的无线资源。此外,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对能够发送第1载波的上行链路而且能够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或者,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基于由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 收到的、有关是否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信息,决定在哪个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例如,可以对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对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的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外,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通过作为“锚载波(Anchor Carrier)”而设定第1载波,从而在第1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外,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也可以通过作为锚载波而设定第1载波,从而分配第1载波中的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通过作为“锚载波(Anchor Carrier)”而设定第2载波,从而在第2载波中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所述锚载波可以是发送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的控制信号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调度请求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随机接入信道信号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的载波这样的定义,也可以是发送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的载波这样的定义。或者,锚载波的定义也可以通过上述的定义的组合来定义。
或者,所述锚载波也可以被称为初级载波(Primary Carrier)。此外,所述初级载波中的服务小区也可以被称为初级小区(Primary Cell、Pcell)。
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从用户装置UE接收用于通知用户装置UE的“能力(Capability)”的控制信号。
这里,该控制信号包含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载波的信息。
例如,所述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载波的信息可以作为用于通知用户装置UE的能力的消息中的无线频率参数(RF parameters)的一部分来通知。
更具体地说,所述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载波的信息可以以图7所示的结构通知。
即,可以作为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而通知频率波段指示符(Frequency Band Indicator)的列表,且对各频率波段,通知能否发送上行链路,例如通知是或否。
此外,图8表示两个载波能够同时通信的情况的一例。在图8中,通知如下情况:在波段1中的载波以及波段3中的载波可同时通信,且在作为第1载波的波段3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在作为第2载波的波段1中不能发送上行链路。
或者,例如,所述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载波的信息可以以图9所示的结构通知。
即,可以作为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而通知频率波段指示符(Frequency Band Indicator)的列表,且对各频率波段,通知有关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种类(category)。
这里,所述有关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种类可以基于在该频率波段中进行了上行链路的发送的情况下对下行链路带来何种程度的恶劣影响,即带来多少干扰电力而决定。
此外,所述种类可以是作为用户装置UE的性能(performance)规定而单独规定的种类。
更具体地说,可以进行如下的定义:种类A是对下行链路不带来恶劣影响的种类,种类B是对下行链路较少带来恶劣影响的种类,种类C是对下行链路显著地带来恶劣影响的种类。
或者,所述种类A、B、C可以根据上述的性能规定中的规定值而决定。此外,种类C也可以是禁止在该频率波段中发送上行链路的种类。
此外,图10表示两个载波能够同时通信的情况的一例。在图10中,通知波段1中的载波以及波段3中的载波能够同时通信,且在作为第1载波的波段3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种类A,并通知在作为第2载波的波段1中上行链路的发送对下行链路的信号带来较少恶劣影响的种类B。
或者,例如作为所述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可以如图21至图22所示,通知有关频率的信息。
这里,该有关频率的信息例如可以是有关上行链路的系统带宽的信息,也可以是有关上行链路的频率的信息。此外,代替上行链路,也可以是下行 链路的系统带宽的信息,也可以是有关下行链路的频率的信息。
以下,更具体地进行说明。
例如,所述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也可以以图21所示的结构通知。
即,可以作为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而通知频率波段指示符(Frequency Band Indicator)的列表,且对各频率波段,通知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最大的系统带宽。另外,所述最大的系统带宽也可以作为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而通知。
这里,所述最大的系统带宽表示在移动台UE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在该频率波段中,能够进行通信的上行链路的最大的系统带宽。
此时,作为所述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通知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最大的系统带宽。
所述系统带宽也可以被称为信道带宽(Channel Bandwidth)。此外,所述系统带宽可以是包含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在内的系统带宽,也可以是上行链路的系统带宽,也可以是下行链路的系统带宽,也可以是上行链路的系统带宽与下行链路的系统带宽这两者。当上行链路的系统带宽与下行链路的系统带宽相同的情况下,所述系统带宽可以不区分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而仅仅是系统带宽。
如上所述,根据双工器的安装,上行链路的信号的发送有时使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差,因此能够进行下行链路的接收的频率的范围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信息。
另外,代替所述最大的系统带宽,也可以通知最小的系统带宽。或者,如图22所示,代替所述最大的系统带宽,也可以通知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即可通信的系统带宽其本身。或者,代替所述最大的系统带宽,也可以通知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系统带宽的范围。
或者,例如,所述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也可以以图23所示的结构通知。
即,可以作为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而通知频率波段指示符(Frequency Band Indicator)的列表,且对各频率波段,通知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频率的范围(range)。另外,所述频率的范围(range)也可以作为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而通知。
这里,所述频率的范围(range)表示在移动台UE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在该频率波段中,能够进行通信的上行链路的频率的范围。
此时,作为在所述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通知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频率的范围(range)。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作为所述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通知了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频率的范围,但取而代之,也可以通知能够进行下行链路的接收的频率的范围。
或者,在上述的例子中,作为所述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通知了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频率的范围,但取而代之,也可以通知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频率的范围与能够进行下行链路的接收的频率的范围这两者。
如上所述,根据双工器的安装,上行链路的信号的发送有时使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差,因此能够进行下行链路的接收的频率的范围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信息。
或者,例如,所述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也可以以图24所示的结构而通知。
即,可以作为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而通知频率波段指示符(Frequency Band Indicator)的列表,且对各频率波段,通知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频率的范围(range)和最大的系统带宽。另外,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频率的范围(range)和所述最大的系统带宽也可以作为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而通知。
此时,作为所述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通知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频率的范围(range)和最大的系统带宽。
另外,代替所述最大的系统带宽,也可以通知最小的系统带宽。或者,代替所述最大的系统带宽,也可以通知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即能够通信的系统带宽其本身。或者,代替所述最大的系统带宽,也可以通知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系统带宽的范围。
或者,在上述的例子中,作为所述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通知了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频率的范围(range)和最大的系统带宽,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定义基于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频率的范围(range)、或者可支持的系统带宽等而分类的种类,并通知所 述种类作为所述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另外,所述种类中,除了上述链路的信息,还可以包含下行链路的信息。即,所述种类中包含能够进行下行链路的接收的频率的范围(range)、或者可支持的系统带宽等。或者,所述种类中还可以包含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这两者的信息。
在上述的图21至图24的例子中,表示了有关两个载波的例子,但在通过三个以上的载波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也同样可以发送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载波的信息。
此外,也可以当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作为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而接收了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频率的范围(range)或者最大的系统带宽的情况下,基站装置eNB基于所述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频率的范围或者最大的系统带宽,对该移动台UE指定通过上行链路进行通信的频率以及系统带宽。
或者,也可以所述能够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频率的范围或者最大的系统带宽与基站装置eNB所提供的载波聚合的上行链路的频率以及系统带宽不一致的情况下,基站装置eNB进行不对该移动台UE指示利用了载波聚合的通信的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双工器的动作,存在产生移动台UE的上行链路的信号的发送使移动台的下行链路的接收信号的质量劣化的问题的情况。
但是,如在图21至图24中说明,通过限定上行链路的系统带宽、或者上行链路的频率、或者下行链路的系统带宽、或者下行链路的频率,从而能够减少所述劣化。
即,作为移动台UE的能力,通知有关频率的信息、即上行链路的系统带宽、或者上行链路的频率、或者下行链路的系统带宽、或者下行链路的频率,从而基站装置eNB能够避免在产生下行链路信号的劣化的状态下运用,且对在进行多载波传输的情况下产生下行链路信号的劣化的用户装置,也能够适当地提供移动通信服务。此外,作为移动台UE的能力,通知有关频率的信息、即上行链路的系统带宽、或者上行链路的频率、或者下行链路的系统带宽、或者下行链路的频率,从而移动台UE与基站装置eNB无需支持全部的带宽或频率,因此能够减少试验负荷和开发成本,能够实现装置的简单 化、低价格化。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作为载波的信息,通知了频率波段指示符,但取而代之,也可以通知上行链路的载波的频率或者下行链路的载波的频率其本身。
此外,所述载波的频率也可以由EARFCN(E-UTRA绝对无线频率信道号码(Absolute Radio Frequency Channel Number))来指定。
或者,也可以单独通知第1载波和第2载波作为载波的信息,针对所述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定义用于通知能否发送上行链路的比特。
另外,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将用于通知所述“能力(Capability)”的控制信号,即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载波的信息,通知给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下行链路发送单元15以及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
这里,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载波的信息具体是有关能否发送所述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信息。
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对用户装置UE指示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即,“载波聚合”)。这里,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也可以利用RRC消息,除了初级载波之外,还设定次级载波,从而指示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或者,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也可以利用RRC消息,删除次级载波,从而指示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所述次级载波的设定/删除可以仅针对上行链路进行,也可以仅针对下行链路进行,或者也可以针对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这两者进行。
或者,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可以利用MAC层的控制信号,激活次级载波,从而指示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或者,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也可以利用MAC层的控制信号,使次级载波无效,从而指示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另外,所述次级载波的激活/无效可以仅针对上行链路进行,也可以仅针对下行链路进行,或者可以针对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两者进行。
例如,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也可以基于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决定是否(ON/OFF)要指示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
另外,该路径损耗、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可 以由用户装置UE通知。
这里,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可以是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的接收电平(RSRP)、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的SIR、信道质量指示符(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RSRQ中的至少其中之一。
此外,所述路径损耗也可以根据从用户装置UE发送的探测用的参考信号在用户装置UE中的发送功率与在基站装置eNB中的接收功率而算出。
另外,所述探测用的参考信号在用户装置UE中的发送功率可以根据从用户装置UE报告的功率净空(Power headroom)而算出。
或者,所述路径损耗也可以根据从用户装置UE报告的功率净空而直接算出。此时,假设所述功率净空利用用户装置UE保有的路径损耗以及其他的信息而算出。
例如,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也可以在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
或者,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也可以在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
这里,所述路径损耗是/不是规定的阈值以上可以是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之间的第1载波的路径损耗是/不是阈值以上,也可以是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之间的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是/不是阈值以上。
或者,所述路径损耗是/不是规定的阈值以上可以是从所述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减去了所述第1载波的路径损耗的值是/不是阈值以上的意思。此时,当从所述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减去了所述第1载波的路径损耗的值不是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决定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
即,所述路径损耗并不限定于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之间的第1载波的路径损耗的绝对值、所述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的绝对值,也可以包含所述第1载波的路径损耗与所述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的相对值。
由此,例如,当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判断为所述第1载波以及所述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是在各载波中能够进行单载波通信的水平,且在所述第2载波中可实施上行发送,在所述第1载波以及所述第2载波中能够实施下行同 时接收的情况下,能够以更高的精度判断并避开以下情况:所述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大,即发送功率大,而且第1载波的路径损耗大,即接收信号电平小,作为结果,相对地,所述第2载波的发送信号导致所述第1载波的接收信息质量变差。
此外,所述路径的规定的阈值除了所述用户装置UE与所述基站装置之间的路径损耗之外,还可以包含所述用户装置UE与不同于所述基站装置的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即,在上述的路径损耗的计算中,利用第1载波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的天线与利用第2载波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的天线的位置可以不同。
由此,例如,针对用户装置与基站装置之间的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即使在所述第2载波的路径损耗大,而且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判断为不能“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在所述用户装置与不同于所述基站装置的基站的第1载波的路径损耗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实施“载波聚合”。
此外,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可以在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分配了第1载波中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通知为不能(OFF)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
此外,也可以在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分配第2载波中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通知为不能(OFF)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
此外,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将是否进行利用了所述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通知给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以及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指示单元16。
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包括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与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
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对用户装置UE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对用户装置UE发送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
另外,所述下行链路信号例如可以是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也可以是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也可以是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也可以是指示发送上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也可以是用于通知发送下行链路 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也可以是寻呼信号,也可以是DCCH。
具体地说,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基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这里,所述上行链路信号例如可以是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用于通知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的控制信号、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调度请求、探测用的参考信号、随机接入信道信号、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信号、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中的至少其中之一。
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在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不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在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不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
此外,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也可以在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接受到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不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从而发送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
另外,所述时间帧例如也可以被称为子帧或TTI(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此外,例如,所述时间帧的长度可以是1ms。
此外,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基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即,“载波聚合”)。
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也可以在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在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不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而且,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基于第1载波上行链 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在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的时间帧中,不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在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的时间帧中,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
而且,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基于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即,“载波聚合”)。
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在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的时间帧中,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在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的时间帧中,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此外,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除了基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之外,还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其中一个,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例如,所述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为不进 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为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这里,所述规定的阈值作为一例,可以是0dBm的值。此外,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例如可以根据从用户装置UE通知的功率净空而算出。
或者,例如,所述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为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为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这里,所述发送带宽作为例如可以是1MHz的值,也可以是6个资源块的值。
或者,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第1阈值以上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为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为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或者,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第1阈值以上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第2阈值以上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QPSK的情况下,决定为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为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或者,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MCS等级为规定的第1阈值以下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为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为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这里,所述第1阈值作为一例,可以是在作为MCS等级而定义了从0至15的情况下的5这样的值。
此外,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也可以除了基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之外,还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也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为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这里,所述规定的阈值作为一例可以是0dBm的值。此外,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例如可以根据从用户装置UE通知的功率净空而算出。
或者,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也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第1阈值以上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为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为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此外,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除了基于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之外,还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例如,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1载 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为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为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这里,所述规定的阈值作为一例可以是0dBm的值。此外,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例如可以根据从用户装置UE通知的功率净空而算出。
此外,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除了基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之外,还基于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这里,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基于从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收到的、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而且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即,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而且由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受了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阈值以上而且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此外,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除了基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路径损耗之外,还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此外,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也可以除了基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之外,还基于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 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这里,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也可以基于由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收到的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而且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即,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也可以在该时间帧中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而且由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受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而且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此外,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也可以除了基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路径损耗之外,还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而且,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也可以除了基于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接收之外,还基于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决定是否要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包括第1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a与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
第1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a对用户装置UE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对用户装置UE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另外,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的信号例如是用于指示发送上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上行链路调度许可(Uplink Scheduling Grant))。 此外,所述上行链路的信号例如是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者是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
具体地说,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是否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下行链路信号是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用于指示发送上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用于通知发送下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下行链路信号、应用半持续调度的上行链路的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寻呼信号、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DCCH))中的至少其中之一。
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可以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的四个时间帧之前,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不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的四个时间帧之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在LTE方式LTE-A方式的上行链路中,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的发送在下行链路中进行了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的时间帧起四个时间帧之后进行。
由此,如上所述,在发送所述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的四个时间帧之前,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从而能够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以便在发送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或者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信号的发送不会使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变差。
此外,第1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是否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决定是否要指示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例如,第1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的四个时间帧之前,不指示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 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在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不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的四个时间帧之前,指示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而且,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的时间帧的四个时间帧之前,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的时间帧的四个时间帧之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而且,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决定是否要指示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的时间帧的四个时间帧之前,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的发送指示,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的时间帧的四个时间帧之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的发送指示。
此外,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除了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是否发送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之外,还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 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在四个时间帧后的时间帧中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所述规定的阈值作为一例可以是0dBm的值。此外,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例如可以根据从用户装置UE通知的功率净空而算出。
或者,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在四个时间帧后的时间帧中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所述发送带宽作为一例可以是1MHz这样的值,也可以是6个资源块这样的值。
或者,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在四个时间帧之后的时间帧中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第1阈值以上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或者,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在四个时间帧之后的时间帧中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第1阈值以上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第2阈值以上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QPSK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或者,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第1载波下 行链路信号发送指示单元15a在四个时间帧之后的时间帧中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MCS等级为规定的第1阈值以下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所述第1阈值作为一例可以是在作为MCS等级而定义了从0至15的情况下的5这样的值。此外,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除了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是否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之外,还基于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基于由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收到的、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而且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即,第2在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在四个时间帧之后的时间帧中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而且由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受了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而且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此外,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除了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在四个时间帧之后的时间帧中是否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路径损耗之外,还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此外,第1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除了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是否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之外,还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决定是否要指示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例如,第1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在四个时间帧之后的时间帧中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的发送指示。
这里,所述规定的阈值作为一例可以是0dBm这样的值。此外,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例如可以根据从用户装置UE通知的功率净空而算出。
此外,第1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除了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是否发送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之外,还基于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决定是否要指示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
此外,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除了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之外,还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在四个时间帧之后的时间帧中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所述规定的阈值作为一例可以是0dBm的值。此外,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例如可以根据从用户装置UE通知的功率净空而算出。
或者,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第1载波下 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在四个时间帧之后的时间帧中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所述发送带宽作为例如可以是1MHz的值,也可以是6个资源块的值。
或者,例如,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在四个时间帧之后的时间帧中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为规定的第1阈值以上而且所述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带宽为规定的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而且,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除了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之外,还基于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这里,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基于由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收到的、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而且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即,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在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在四个时间帧之后的时间帧中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而且由同时通信指示单元14接受与用户装置UE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而且不进行利用了多个载波的同时通信的决定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此外,第2载波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b也可以除了基于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a以及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b在四个时间帧之后的时间帧中是否进行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同时发送以及路径损耗之外,还基于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决定是否要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包括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以及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
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a接收从用户装置UE发送的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17b接收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
测定指示单元18对用户装置UE指示用于进行测定处理(Measurement)的载波。这里,测定处理(Measurement)例如可以是用于测定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的处理。
这里,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也可以被称为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此外,在所述测定处理中,也可以包含利用同步信号检测下行链路的小区的小区搜索的处理。
此外,在所述测定处理中,除了测定所述RSRP之外,还可以测定RSRQ(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或SIR、CQI。
这里,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是通过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除以下行链路的RSSI(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的值。
这里,RSSI是在移动台中观测的总的接收电平,是包含了热噪、来自其他小区的干扰功率、来自本小区的希望信号的功率等全部的接收电平。
此外,CQI(信道质量指示符(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是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信息。
这里,测定指示单元18也可以对用户装置指示在第2载波中进行测定处理(Measurement)。
此时,当利用第1载波与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用户装置也在第2载波中进行测定处理(Measurement)。
此外,例如测定指示单元18可以基于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 间的路径损耗,指示在第2载波中进行测定处理(Measurement)。
即,测定指示单元18可以在所述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对用户装置指示在第2载波中进行测定处理(Measurement),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对用户装置指示在第1载波中或者在第1载波与第2载波两者中进行测定处理(Measurement)。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基于路径损耗决定了进行测定的载波,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基于上行链路的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发送频率MCS等级、所需的SIR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决定用于进行测定的载波。
而且,例如,测定指示单元18也可以对能够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即,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用户装置UE),指示在第2载波中进行测定,对不能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的同时通信的用户装置UE(即,不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用户装置UE),指示在第1载波中进行测定。
此外,测定指示单元18也可以对用户装置指示在第1载波与第2载波两者中进行测定处理(Measurement)。此时,如后所述,进行第1载波的测定(Measurement),使得在用户装置UE中,不受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的信号的影响。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装置UE包括控制信号接收单元21、测定报告发送单元22A、测定单元22B、控制信号发送单元23、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25。
控制信号接收单元21接收由基站装置eNB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这里,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中包含用于指示发送上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用于通知发送下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用于指示发送所述上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被通知到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此外,用于通知发送所述下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被通知到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25。
测定单元22B进行第1载波以及第2载波中的测定处理(Measurement、CQI测定)。
首先,针对测定(Measurement)进行说明。这里,测定(Measurement)是指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RSRP)的测定、RSRQ的测定、SIR的测定等。所述RSRP、RSRQ可以用于判定是否应进行切换。此外,所述测定(Measurement)中可以包含用于检测小区的小区搜索的处理。
例如,在从基站装置eNB中的测定指示单元18仅指定了第2载波的测定(Measurement)的情况下,测定单元22B可以在任意的定时进行第2载波的测定(Measurement)。此时,当利用第1载波与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测定(Measurement)也仅在第2载波中进行。这里,来自基站装置eNB的测定(Measurement)的指示例如可以经由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25而通知到测定单元22B。此外,所述测定(Measurement)的指示可以作为RRC消息或广播信道中包含的信息的一部分而被通知。
此外,例如,测定单元22B可以在从基站装置eNB被指示了第1载波的测定(Measurement)与第2载波的测定(Measurement)的情况下,针对第2载波的测定(Measurement),在任意的定时进行测定(Measurement),针对第1载波的测定(Measurement),仅在不发送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定时进行测定(Measurement)。所述定时可以是时间帧或子帧。
或者,例如,测定单元22B也可以进行如下的动作:在从基站装置eNB被指示了第1载波的测定(Measurement)以及第2载波的测定(Measurement)的情况下,针对第2载波的测定(Measurement),在任意的定时进行测定(Measurement),针对第1载波的测定(Measurement),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仅在不发送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定时进行测定(Measurement),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小于规定阈值的情况下,在任意的定时进行测定(Measurement)。所述定时可以是时间帧或子帧。
测定单元22B中的测定(Measurement)的测定结果例如RSRP或RSRQ等被送到测定报告发送单元22A。
测定报告发送单元22A发送包含测定单元22B中的测定(Measurement)的测定结果(RSRP或RSRQ等)的测定报告“Measurement Report”。
此外,所述测定报告实际上可以经由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发送到基站装置eNB。
接着,针对CQI测定进行说明。这里,CQI可以被称为信道状态指示符(Channel State Indicator)或者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此外,CSI可以是包含CQI、秩指示符(RI:Rank 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或者预编码矩阵信息(Pre-coding Matrix Information(PMI))等的信息。
一般来说,CQI由于用于下行链路的链路自适应,因此当利用第1载波与第2载波在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在第1载波与第2载波两者中进行CQI的测定。
此时,测定单元22B可以针对第2载波的CQI测定,在任意的定时进行CQI测定,针对第1载波的CQI测定,仅在不发送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定时进行CQI测定。所述定时可以是时间帧或子帧。
或者,例如测定单元22B也可以进行如下的处理:针对第2载波的CQI测定,在任意的定时进行CQI测定,针对第1载波的CQI测定,当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仅在不发送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定时进行CQI测定,当用户装置UE与基站装置eNB之间的路径损耗小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在任意的定时进行CQI测定。所述定时可以是时间帧或子帧。
另外,所述CQI的测定可以通过CQI测定用的参考信号来进行。
测定单元22B中的CQI的测定结果被发送到测定报告发送单元22A。
测定报告发送单元22A发送测定单元22B中的CQI的测定结果。另外,所述CQI的测定结果实际上可以经由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发送到基站装置eNB。此时,所述CQI可以映射到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信号(PUCCH),也可以映射到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信号(PUSCH)。
控制信号发送单元23对基站装置eNB发送用于通知用户装置UE的“能力(Capability)”的上述的控制信号。另外,上述的控制信号的细节由于与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的说明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包括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a与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b。
第1载波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a基于由控制信号接收单元21接收到的控制信号,即基于用于指示上行链路的发送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发送第1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
此外,第2载波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24b基于由控制信号接收单元21接收到的控制信号,即基于用于指示发送上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 发送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
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25包括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25a与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25b。
第1载波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25a基于由控制信号接收单元21接收到的控制信号,即基于用于通知发送下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接收第1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
此外,第2载波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单元25b基于由控制信号接收单元21接收到的控制信号,即基于用于通知发送下行链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接收第2载波中的下行链路信号。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以下,参照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4所示,在步骤S1001中,用户装置UE对基站装置eNB发送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用户装置UE的“能力(Capability)”、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
在步骤S1002中,基站装置eNB基于接收到的控制信号,通过上述的方法,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中,进行调度处理。这里,所述调度处理对应于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单元15或上行链路发送指示单元16中的处理。
在步骤S1003中,基站装置eNb对用户装置UE,发送包含该调度结果的控制信号。
调度对象的用户装置UE基于该控制信号,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或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
另外,在上述的步骤S1002、S1003中,也可以代替上述的处理,在步骤S1002中,基站装置eNB基于接收到的控制信号,通过上述的方法设定锚载波,在步骤S1003中,基站装置eNB对用户装置UE通知所决定的所述锚载波。
这里,所述锚载波的通知可以是物理层中的通知,也可以是MAC层中的通知,也可以是RRC层中的通知。当进行MAC层中的通知的情况下,可以利用MAC控制元素,进行所述锚载波的通知。
或者,在上述的步骤S1002、S1003中,也可以代替上述的处理,在步骤S1002中,基站装置eNB基于接收到的控制信号,通过上述方法分配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在步骤S1003中,基站装置eNB对用户装置UE通知所决定的用于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所述通知可以是物理层中的通知,也可以是MAC层中的通知,也可以是RRC层中的通知。用于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分配处理对应于下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1中的处理。
或者,在上述的步骤S1002、S1003中,也可以代替上述的处理,在步骤S1002中,基站装置eNB基于接收到的控制信号,通过上述的方法分配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在步骤S1003中,基站装置eNB对用户装置UE通知所决定的用于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这里,所述通知可以是物理层中的通知,也可以是MAC层中的通知,也可以是RRC层中的通知。用于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分配处理对应于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单元12中的处理。
或者,在上述的步骤S1002、S1003中,也可以代替上述的处理,在步骤S1002中,基站装置eNB基于接收到的控制信号,通过上述的方法决定进行测定(Measurement)的载波,在步骤S1003中,基站装置eNB对用户装置UE通知用于指示所决定的载波中的测定(Measurement)的信号。
这里,所述通知可以是物理层中的通知,也可以是MAC层中的通知,也可以是RRC层中的通知。所述用于进行测定(Measurement)的载波的决定处理对应于测定指示单元18中的处理。此外,在步骤S1001中的上述控制信号也可以暂时从用户装置UE通知到高层节点,并从所述高层节点通知给基站装置eNB,而代替直接从用户装置UE对基站装置eNB通知。所述高层节点可以是MME(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以下,参照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1所示,在步骤S101中,判定在第2载波中是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当在第2载波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101:是),在步骤S102,在第1载波中不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另一方面,当在第2载波中不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101:否),在步骤S103,在第1载波中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此时,在第1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不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因此能够避免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引起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的劣化。
以下,参照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2所示,在步骤S201,判定在四个子帧后在第1载波中是否发送下行链路信号。
当在四个子帧后在第1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01:是),在步骤S202,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此时,在四个子帧后,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另一方面,当在四个子帧后在第1载波中不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01:否),在步骤S203,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此时,由于在第1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不发送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因此能够避免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引起的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的劣化。
以下,参照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3所示,在步骤S301,判定在第2载波中是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当在第2载波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301:是),在步骤S302,判定路径损耗是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
当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302:是),在步骤S303,在第1载波中不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另一方面,当在第2载波中不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301:否),或者,当路径损耗不是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302:否),在步骤S304,在第1载波中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此时,由于在第1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不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或者,即使发送了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也因路径损耗小,其发送功率小,因此能够避免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引起的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的劣化。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基于是否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路径损耗,进行了是否在第1载波中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判定,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基于是否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MCS等级、所需的SIR等,进行是否在第1载波中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判定。
以下,参照图14,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4所示,在步骤S401,判定在四个子帧后是否在第1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信号。
当在四个子帧后在第1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401:是),在步骤S402,判定路径损耗是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
当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402:是),在步骤S403,不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另一方面,当在四个子帧后在第1载波中不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401:否),或者,当路径损耗不是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402:否),在步骤S404,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
此时,由于在第1载波中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帧中,不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或者,即使发送了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也因路径损耗小,其发送功率小,因此能够避免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引起的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定的劣化。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基于是否在四个子帧后发送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路径损耗,进行了是否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的判定,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基于是否在四个子帧后发送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MCS等级、所需的SIR等,进行是否进行第2载波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指示的判定。
以下,参照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5所示,在步骤S501,判定路径损耗是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
当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501:是),在步骤S502,在第2载波中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一方面,当路径损耗不是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501:否),在步骤S503,在第1载波中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此时,由于PHICH或PDCCH等下行链路信号不受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干扰,因此能够避免其接收特性的劣化。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基于路径损耗,进行了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载波的选择,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基于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MCS等级、所需的SIR等,进行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载波的选择。
以下,参照图16,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6所示,在步骤S601,判定路径损耗是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
当路径损耗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601:是),在步骤S602,在第1载波中分配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一方面,当路径损耗不是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601:否),在步骤S603,在第2载波中分配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此时,由于PUCCH或PRACH、探测用的参考信号等的上行链路信号对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不带来干扰,因此能够避免该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的劣化。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基于路径损耗,进行了分配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载波的选择,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基于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发送带宽、调制方式、MCS等级、所需的SIR等,进行分配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载波的选择。
以下,参照图17,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7所示,在步骤S701,判定用户装置UE是否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
当用户装置UE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情况下(步骤S701:是),在步骤S702,在第2载波中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一方面,当用户装置UE不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Capability)的情况下(步骤S701:否),在步骤S703,在第1载波中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此时,由于根据具有/不具有载波聚合,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分散化,而且,可使PHICH、PDCCH等的下行链路信号不受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干扰。另外,在所述例子中,也可以在步骤S702,通过将第1载波设定为初级载波,从而在第1载波中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在步骤S703,设定为利用第2载波进行通信,从而在第2载波中分配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以下,参照图18,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8所示,在步骤S801,判定用户装置UE是否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
当用户装置UE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的情况下(步骤S801:是),在步 骤S802,在第1载波中分配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另一方面,当用户装置UE不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的情况下(步骤S801:否),在步骤S803,在第2载波中分配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此时,根据具有/不具有载波聚合,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分散化,而且可使PUCCH或探测用的参考信号等的上行链路信号不对第1载波的下行链路信号带来干扰。另外,在所述例子中,也可以在步骤S802,将第1载波设定为初级载波,从而在第1载波中分配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在步骤S803,设定为利用第2载波进行通信,从而在第2载波中分配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
以下,参照图19,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19所示,在步骤S901,判定在第2载波中是否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当在第2载波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901:是),在步骤S902,在第1载波中不进行测定。这里,所述测定可以是CQI的测定,也可以是RSRP、RSRQ等的测定(Measurement)。
另一方面,当在第2载波中不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901:否),在步骤S903,在第1载波中进行测定。
此时,由于在不发送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定时,进行第1载波的测定,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第1载波的测定。
以下,参照图20,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
如图20所示,在步骤S1101,判定用户装置UE是否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
当用户装置UE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的情况下(步骤S1101:是),在步骤S1102,基站装置eNB对用户装置UE指示第2载波中的测定(Measurement)。这里,所述测定可以是RSRP或RSRQ等的测定(Measurement)。
另一方面,当用户装置UE不具有载波聚合的能力的情况下(步骤S1101:否),在步骤S1103,基站装置eNB对用户装置UE指示第1载波中的测定(Measurement)。或者,基站装置eNB对用户装置UE指示第1载波与第2载波两者中的测定(Measurement)。
此时,可指示测定(Measurement),使得不受第2载波的上行链路信号引起的影响,能够适当地进行测定(Measurement)。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能够在进行多载波传输的情况下,对产生下行链路信号的劣化的用户装置与不产生下行链路信号的劣化的用户装置两者,适当地提供移动通信服务。
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特征也可以如下表现。
本实施方式的第1特征基站装置eNB,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多个载波,与用户装置UE进行无线通信,其要旨在于,基站装置eNB包括: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从用户装置UE,接收用于通知用户装置UE的能力“Capability”的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包括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载波的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特征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信号的载波的信息可以包含用于表示是否能够同时发送上行链路的信号的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特征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信号的载波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上行链路的系统带宽、上行链路的频率、下行链路的系统带宽以及下行链路的频率中的至少其中之一。
本实施方式的第2特征是一种用户装置UE,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多个载波,与基站装置eNB进行无线通信,其要旨在于,用户装置UE包括:控制信号发送单元23,对基站装置eNB,发送用于通知用户装置UE的能力“Capability”的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包括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特征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信号的载波的信息可以包含用于表示是否能够同时发送上行链路的信号的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特征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信号的载波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上行链路的系统带宽、上行链路的频率、下行链路的系统带宽以及下行链路的频率中的至少其中之一。
本实施方式的第3特征是一种基站装置eNB,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多个载波,与用户装置UE进行无线通信,其要旨在于。基站装置eNB包括:控制信号接收单元13,从用户装置UE,接收用于通知用户装置UE的能力“Capability”的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包括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与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有关的种类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3特征中,可以基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而定义 上述的种类信息。
本实施方式的第4特征是一种用户装置UE,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多个载波,与基站装置eNB进行无线通信,其要旨在于,用户装置UE包括:控制信号发送单元23,对基站装置eNB,发送用于通知用户装置UE的能力“Capability”的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包括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与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有关的种类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4特征中,可以基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而定义所述种类信息。
本实施方式的第5特征是一种基站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多个载波,与用户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要旨在于,基站装置包括:控制信号接收单元,从用户装置,接收用于通知用户装置的能力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包含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上行链路的系统带宽、上行链路的频率、下行链路的系统带宽以及下行链路的频率中的至少其中之一。
本实施方式的第6特征是一种用户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多个载波,与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要旨在于,用户装置包括:控制信号发送单元,对基站装置,发送用于通知用户装置的能力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包含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上行链路的系统带宽、上行链路的频率、下行链路的系统带宽以及下行链路的频率中的至少其中之一。
另外,上述的基站装置eNB与用户装置UE的动作可以通过硬件来实施,也可以通过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来实施,也可以通过两者的组合来实施。
软件模块可以设置在RAM(随机存取存储器)、闪速存储器、ROM(只读存储器)、EPROM(可擦可编ROM)、EEPROM(电可擦可编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盘、CD-ROM这样的任意形式的记录介质内。
该记录介质连接到处理器,使得该处理器能够对该存储介质读写信息。此外,该存储介质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内。此外,该存储介质以及处理器也可以设置在ASIC内。此外,该ASIC也可以设置在基站装置eNB以及用户装置UE内。此外,该存储介质以及处理器也可以设置在作为分立部件的基站装置eNB以及用户装置UE内。
以上,利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应该明白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记载决定的本发明的宗旨以及范围,能够作为修正以及变 更方式来实施。从而,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没有任何限制性意思。从而,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没有任何限制性意思。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进行多载波传输的情况下,对产生下行链路信号的劣化的用户装置与不产生下行链路信号的劣化的用户装置两者,能够适当地提供移动通信服务的基站装置和用户装置。

Claims (10)

1.一种基站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物理的频带互不相同的多个载波,与用户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控制信号接收单元,从所述用户装置,接收用于通知所述用户装置的能力的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信号包括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载波的信息。
2.一种用户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物理的频带互不相同的多个载波,与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装置包括:
控制信号发送单元,对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用于通知所述用户装置的能力的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信号包括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中能够发送上行链路的载波的信息。
3.一种基站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物理的频带互不相同的多个载波,与用户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控制信号接收单元,从所述用户装置,接收用于通知所述用户装置的能力的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信号包括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在所述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与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有关的种类信息,
基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而定义所述种类信息。
4.一种用户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物理的频带互不相同的多个载波,与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装置包括:
控制信号发送单元,对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用于通知所述用户装置的能力的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信号包括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所述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与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有关的种类信息,
基于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特性而定义所述种类信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够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载波的信息包含用于表示是否能够同时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信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够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载波的信息包含上行链路的系统带宽、上行链路的频率、下行链路的系统带宽以及下行链路的频率中的至少其中之一。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够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载波的信息包含用于表示是否能够同时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信息。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够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载波的信息包含上行链路的系统带宽、上行链路的频率、下行链路的系统带宽以及下行链路的频率中的至少其中之一。
9.一种基站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物理的频带互不相同的多个载波,与用户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控制信号接收单元,从所述用户装置,接收用于通知所述用户装置的能力的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信号包含: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所述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上行链路的系统带宽及上行链路的频率中的其中一个或两个。
10.一种用户装置,在移动通信系统内,利用物理的频带互不相同的多个载波,与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装置包括:
控制信号发送单元,对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用于通知所述用户装置的能力的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信号包含: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信息、以及所述能够同时通信的载波的上行链路的系统带宽及上行链路的频率中的其中一个或两个。
CN201080045088.9A 2009-10-06 2010-10-06 基站装置以及用户装置 Active CN1025774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32904 2009-10-06
JP2009232904 2009-10-06
JP2010-030556 2010-02-15
JP2010030556 2010-02-15
PCT/JP2010/067570 WO2011043392A1 (ja) 2009-10-06 2010-10-06 基地局装置及びユー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7455A CN102577455A (zh) 2012-07-11
CN102577455B true CN102577455B (zh) 2015-08-19

Family

ID=43856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5088.9A Active CN102577455B (zh) 2009-10-06 2010-10-06 基站装置以及用户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43450A1 (zh)
EP (1) EP2487945A4 (zh)
JP (1) JP5555246B2 (zh)
CN (1) CN102577455B (zh)
WO (1) WO20110433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6350677B2 (en) * 2006-11-10 2011-06-02 Fujitsu Limi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terminal device
KR101785997B1 (ko) * 2009-10-30 2017-10-17 주식회사 골드피크이노베이션즈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요소 반송파 집합 정보 전송방법 및 그 기지국, 단말의 수신방법
US9277398B2 (en) * 2011-08-22 2016-03-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y signaling
US9338695B2 (en) * 2011-12-01 2016-05-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gnaling of supported carrier bandwidths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JP6041498B2 (ja) * 2012-02-03 2016-12-0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局
JP5953079B2 (ja) 2012-03-16 2016-07-13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局
JP6159523B2 (ja) * 2012-12-11 2017-07-0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送信制御方法
WO2014112848A1 (en) * 2013-01-21 2014-07-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apability information on user equipment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4190550A1 (zh) * 2013-05-31 2014-1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讯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JP6493888B2 (ja) 2014-02-25 2019-04-03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免許不要スペクトル能力を報告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US9699784B2 (en) * 2014-06-13 2017-07-04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between wireless circuitry and multiple base stations
EP3288306B1 (en) * 2015-05-15 2020-08-0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porting carrier aggregation capability and measuring carrier
MY182312A (en) * 2015-06-22 2021-01-1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Blanking pattern indication for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cellular radio communication
JP6059783B2 (ja) * 2015-10-05 2017-01-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US11405914B2 (en) * 2016-09-26 2022-08-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Waveform selec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2021166321A (ja) * 2018-07-06 2021-10-14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CN110336651A (zh) * 2019-07-05 2019-10-15 北京神经元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子载波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0429A (zh) * 2001-12-30 2003-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频分双工与时分双工多载波邻频时的降干扰方法
EP2063654A1 (en) * 2006-08-22 2009-05-27 NTT DoCoMo, Inc. Radio base station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547515A (zh) * 2008-03-24 2009-09-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47639A (ja) * 2001-02-15 2002-08-30 Ntt Docomo Inc 無線チャネル設定制御方法、無線ネットワーク制御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FI20010998L (fi) * 2001-05-11 2002-11-12 Nokia Corp Suurinopeuksinen tiedonsiirto
JP3913575B2 (ja) * 2002-02-28 2007-05-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空間パス制御方法および空間パス制御プログラム
US20040264475A1 (en) * 2003-06-30 2004-12-30 The Nature Of The Conveyance Class of high throughput MAC architectures for multi-channel CSMA systems
US7957351B2 (en) * 2005-04-04 2011-06-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ement of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313109B2 (en) * 2005-06-01 2007-12-25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ective usage of broadband forward link
CN100431374C (zh) * 2005-06-28 2008-11-05 上海原动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业务用户终端在多载波小区的工作方法
EP1916790B1 (en) * 2005-08-19 2015-02-11 ZT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hsdpa for td-scdma
CN100407802C (zh) * 2005-08-28 2008-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载波ev-do的反向链路管理方法及接入终端
US7664085B2 (en) * 2005-12-30 2010-02-16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ordinating communications among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s) and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BWA) networks
GB0607362D0 (en) * 2006-04-12 2006-05-24 Siemens Ag A method of indicating mobile station capability to a network
ATE439286T1 (de) * 2006-10-19 2009-08-15 Voith Turbo Scharfenberg Gmbh Energieverzehrvorrichtung für mehrgliedrige fahrzeuge
AU2006350677B2 (en) * 2006-11-10 2011-06-02 Fujitsu Limi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terminal device
US8886245B2 (en) * 2007-03-09 2014-11-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ssaging scheme for controlling uplink transmit power of a wireless device
US8160022B2 (en) * 2007-04-27 2012-04-17 Hitachi,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base station, wireless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of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9081818A (ja) * 2007-09-27 2009-04-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
US20090093255A1 (en) * 2007-10-05 2009-04-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justing multi-carrier alloc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US8639239B2 (en) * 2008-09-22 2014-01-2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ase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having selectable inter-frequency measurement methods
WO2010048178A1 (en) * 2008-10-20 2010-04-2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arrier aggregation
US8514793B2 (en) * 2008-10-31 2013-08-2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and processing component carriers
US20100215011A1 (en) * 2009-02-26 2010-08-2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a resource assignment mode for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 carriers
US20100254329A1 (en) * 2009-03-13 2010-10-0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Uplink grant, downlink assignment and search space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carrier aggregation
KR20110138388A (ko) * 2009-03-17 2011-12-27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사운딩 레퍼런스 신호(srs) 전송의 전력 제어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EP2472949A1 (en) * 2009-08-25 2012-07-0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8489105B2 (en) * 2009-11-05 2013-07-16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Radio base stations,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s,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radio base station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PT2606372T (pt) * 2010-08-16 2018-05-08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Nós e métodos para melhorar posicionamento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0429A (zh) * 2001-12-30 2003-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频分双工与时分双工多载波邻频时的降干扰方法
EP2063654A1 (en) * 2006-08-22 2009-05-27 NTT DoCoMo, Inc. Radio base station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547515A (zh) * 2008-03-24 2009-09-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87945A4 (en) 2017-02-22
JP5555246B2 (ja) 2014-07-23
CN102577455A (zh) 2012-07-11
WO2011043392A1 (ja) 2011-04-14
JPWO2011043392A1 (ja) 2013-03-04
US20120243450A1 (en) 2012-09-27
EP2487945A1 (en) 2012-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7455B (zh) 基站装置以及用户装置
US12126437B2 (en)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on licensed and unlicensed carriers
CN102577583B (zh) 用户装置、基站装置以及移动通信方法
US979489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control and multilplexing for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043396A1 (ja) 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US9191845B2 (en) Channe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KR101643226B1 (ko) 제어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EP363792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 signal power control and discovery signal resource multiplex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729752B2 (en) Short TTI patterns
KR20140125926A (ko) 협력 통신을 위한 기지국 간 정보 교환 방법 및 장치
US9137732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oute selection method
CN115804040A (zh) Ssb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JP5584226B2 (ja) 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JP5444367B2 (ja) 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KR101361200B1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시스템에서의 전력 제어 방법
KR20240042440A (ko) 업링크 밀집 배치에서 기준 신호를 위한 전력 제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