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66123B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66123B CN102566123B CN201110434718.8A CN201110434718A CN102566123B CN 102566123 B CN102566123 B CN 102566123B CN 201110434718 A CN201110434718 A CN 201110434718A CN 102566123 B CN102566123 B CN 10256612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rystal
- display device
- pixel
- crystal display
- crystal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0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3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585 b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988 Nematic liquid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13 alkali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86 electrostat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WJFKNYWRSNBZNX-UHFFFAOYSA-N 10H-phenothiazi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NC3=CC=CC=C3SC2=C1 WJFKNYWRSNBZN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GLVDUUYFKXKPL-UHFFFAOYSA-N 2-(2-methoxyethoxy)-n,n-bis[2-(2-methoxyethoxy)ethyl]ethan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OCCOCCN(CCOCCOC)CCOCCOC XGLVDUUYFKXKP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5 Polyether sulf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21 Polyphenylene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72 Polyvinyl alcoh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83 Tris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0217 alky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412 ami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822 coupl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28 e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44 letterpress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282 organosila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492 poly(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0 polyeth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3 polyether 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451 polyvinyl alcoh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20 polyvinyl flu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35 surface treatment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tris Chemical compound OCC(N)(CO)CO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07—Structures for producing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s, e.g. bumps, protrusions, recesses, slits in pixel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 G02F1/139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the birefringence of the liquid crystal being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e.g. ECB-, DAP-, HAN-, PI-LC cells
- G02F1/1395—Optically compensated birefringence [OCB]- cells or PI- cel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42—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for homeotropic alignm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45—Subdivided pixels, e.g. for grey scale or redundanc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该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能消除带电现象,并减少特有的显示不均匀,且适用于多路驱动。液晶显示装置利用在表面具有前表面电极的基板和具有背面电极的基板来夹着液晶层,液晶层在无电压施加时的取向成为与电极面垂直,在利用多路驱动来施加电压时则取向发生变化,成为在像素内与基板平行。液晶层的电阻率在1×1010Ωcm~2×1011Ωcm的范围内,利用设置于前表面电极的像素分割单元即切口来将一个像素分割为多个子像素,使得在夹着切口而相邻的子像素间,施加电压时的液晶层的取向变化的方向不同,并使得子像素的形成间距(P1)在50μm~100μm的范围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采用以下结构:即,在配置于观察者一侧的透明的基板、和与上述透明的基板相对的配置在观察者的相反一侧的透明基板之间夹着液晶层。液晶层是由例如向列相的液晶(以下,也称为向列液晶)构成的。在各基板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形成了图案的、例如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等构成的透明电极。在各基板上的电极和液晶层之间设置有取向膜,作为实现液晶的均匀的初始取向的液晶取向层。然后,根据施加到电极间的电场,液晶层的取向从初始取向状态发生变化,对透射过液晶层的光的偏振状态进行控制。另外,以夹着两片基板的状态、在观察者一侧和其相反一侧配置有一对偏光板。
液晶显示装置根据液晶层的初始取向状态及电压施加时的液晶的动作等,可分为几种模式。例如,在用于液晶电视、汽车等车辆的仪表板等所谓车载用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垂直取向(Vertical Alignment:VA)模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2)。
在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夹在基板间的液晶层是初始取向状态大致与基板呈垂直(垂直取向)取向的、具有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ε)的液晶层。通常在两片基板上夹着液晶层配置有一对偏光板,以构成正交尼科耳。在通过电极向液晶层施加电压时,液晶的取向要发生变化,液晶层相对于电场垂直,即液晶的取向方向成为与基板平行的方向。由此,在施加有电压的部分,与初始的液晶的取向状态相比,取决于液晶的折射率各向异性(Δn)和液晶层的厚度(d)之积(Δn·d)的光的透射特性发生变化。在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利用在施加电压的部分、光的透射特性会发生变化的性质,来进行所希望的显示。
在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从正面观察时的对比度较高且视角较宽,因此,具有可视性好的特点。因而,能应用于对每个像素配置有TFT等开关元件的有源矩阵型的显示装置,如上所述,能推广应用到TV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5-1135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10-1235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优异的特性,因此,希望能将其应用到更广泛的范围。具体而言,希望应用于制造更简便且生产率更高、且使用多路驱动的无源矩阵显示装置。然而,现状是对应用有限定,对用途也有限定。其理由之一在于多路驱动时所特有的显示不均匀的问题。而且,为了避免该显示不均匀,必须进行高频驱动。高频驱动会成为电极电阻或驱动IC的限制,并成为限制应用范围的理由。
另外,在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一般取向膜的绝缘性较高,在外部静电场下容易带电并发生显示异常,而且,存在该异常显示状态会维持较长时间的问题。例如,在将该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安装、组装到TV等图像显示系统的情况下,会发生以下问题:即,因组装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等而发生异常点亮,在异常点亮状态消失之前的较长的期间中不能转移至检查工序。作为消除上述带静电的问题的方法,已知有在单元外侧设置用于消除静电场的透明电极的接地电极的方法。但是存在产品制造的成本上升的问题。
另外,已知有以下方法:即,在STN(Super Twisted Nematic:超级扭曲向列)模式液晶显示装置等其他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向液晶中添加离子性杂质,来增加液晶层的导电性,使后述的面板电阻率下降,来消除带电现象。使该面板电阻率下降的方法很简单,产品的制造成本上升也不多,成为消除液晶显示装置的带电现象的有效的方法。
然而已经知道,在多路驱动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向液晶层添加离子性杂质会导致上述特有的显示不均匀变得更严重。因而,在多路驱动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实际上难以采用上述简单的消除带电现象的方法。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该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能消除带电现象,并减少特有的显示不均匀,且适用于多路驱动。
根据以下叙述可明白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及优点。
本发明的方式是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利用在表面形成有电极的一对基板来夹着液晶层,并且液晶层在无电压施加时取向大致垂直于电极面,在利用多路驱动而进行电压施加时,则取向发生变化,使得像素内的液晶层大致与基板平行,其特征在于,液晶层的电阻率为1×1010Ωcm~2×1011Ωcm的范围,利用设置于上述电极的像素分割单元将一个像素分割为多个子像素,在夹着上述像素分割单元而相邻的上述子像素间,在施加电压时的上述液晶层的取向变化的方向不同,且上述子像素的形成间距在50μm~100μm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方式中,优选利用像素分割单元进行的一个像素的分割数为四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方式中,优选在夹着像素分割单元而相邻的子像素间,利用多路驱动而产生的液晶层的液晶的流动方向不同。
在本发明的方式中,优选利用多路驱动而产生的液晶层的液晶的流动方向与子像素内的液晶层的取向变化方向相同。
在本发明的方式中,优选像素分割单元为设置在电极上的切口或设置在电极上的突起。
在本发明的方式中,优选分别在一对基板的夹着上述液晶层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设置偏光板,配置上述偏光板,使得偏光板的各偏光轴相互正交,切口及突起在像素内具有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偏光板的任一偏光轴与切口及突起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在40度~50度的范围内。
本发明,提供一种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该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能消除带电现象,并减少特有的显示不均匀,且适用于多路驱动。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意性地对在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因向液晶层施加电压而产生的液晶的取向变化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1(b)是示意性地对在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因向液晶层施加电压而产生的液晶的流动现象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对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中发生的液晶的流动现象进行说明的放大俯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说明对像素进行分割来抑制液晶的流动现象的方法的像素的俯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说明在电极中设置切口来控制液晶的倾斜角、来对像素进行分割的方法。
图5是示意性地说明在电极上形成突起来控制液晶的倾斜方向、来对像素进行分割的方法。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电极方式的第一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电极方式的第二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电极方式的第三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电极方式的第四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电极方式的第一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电极方式的第二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电极方式的第三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30、40、200 液晶显示装置
2、206 液晶层
3、34、44 液晶
4、5、36、37、201、202 基板
6、12、13、25、26、27、28、56、86、96、106、116 流动方向
10、15、20、50、60、70、80、90、100、110 像素
11 倾斜方向
21、22、23、24、55、65、75、85、95、105、115 子像素
31、35、41、203、204 电极
32、54、54a、54b、54c、64、67、73、73a、73b、74、74a、74b、77、83a、83b、84a、84b、205切口
33 倾斜电场
42 突起
51、61、71、81、91、101、111 前表面电极
52、62、72、82、92、102、112 背面电极
93a、93b、94a、94b、103a、103b、104a、104b、113a、113b 平行切口
207、208 偏光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发明人对于利用多路驱动对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驱动时所产生的显示不均匀进行了解析,根据其结果判明了以下原因。
图1是示意性地对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进行多路驱动的情况下在液晶层中发生的流动现象进行说明的图。图1(a)是示意性地对在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因向液晶层施加电压而产生的液晶的取向变化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1(b)是示意性地对在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因向液晶层施加电压而产生的液晶的流动现象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在液晶显示装置1中,在进行多路驱动的情况下,对液晶层2的初始取向进行控制,通常使得其与垂直于基板4、5的方向的倾角(以下,称为倾斜角)为0.5度到1.5度左右。
在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1中,通过基板4、5上的电极(未图示)对初始取向状态即大致垂直的取向状态的液晶层2施加驱动电压。由此,如图1(a)所示,液晶3发生取向变化,使得向初始取向时所设定的一定方向的微小的倾斜所规定的方向(倾斜方向)倾斜。
在该情况下,在进行多路驱动的液晶层2中,因施加电压不会使得液晶3停留在初始取向时的位置而仅倾斜角发生变化。在停止开始施加电压后,液晶3想要恢复初始取向状态时,如图1(b)所示,根据驱动条件和液晶3的倾斜方向,在基板4、5的面内方向进行流动。在图1(b)中,使用箭头示意性地示出了液晶3向箭头所示的流动方向6流动的状态。即,已知在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1中,液晶3从初始取向的位置开始运动,引起液晶3的流动现象。
多路驱动时的特有的显示不均匀与该流动现象密切相关。在进行多路驱动时,在液晶的流动方向不同于取向膜所赋予的倾斜角的形成方向的情况下,液晶向着不同于倾斜角的形成方向的方向倾斜,会发生显示不均匀。即,因流动会产生液晶的重新取向,液晶向着不同于倾斜方向的方向发生倾斜,因而会观察到显示不均匀。以下,将该液晶的重新取向现象称为流动重新取向。
作为影响流动重新取向的主要因素,有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条件和液晶的粘性。对于驱动条件,液晶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扫描线数越多、或驱动频率越低,则越容易发生液晶的流动,越容易发生流动重新取向。而且,液晶的粘性越低,则越容易发生流动重新取向。可进行高速响应动作的液晶一般粘性较低,容易发生显示不均匀。
然后,液晶中的离子性杂质的影响如下所示。液晶中的离子具有两种影响。一种影响是取决于因施加电压而流动的电流的取向变形,被称之为动态散射模式,即,由电场引起的离子的运动(电极间的移动)会扰乱液晶取向。但是,动态散射模式是在导电率较高的液晶中且在施加高电压的情况下发生的状态。因而,如本实施方式所示那样,在液晶中的离子浓度较低、导电率较低的情况下,可认为能够忽视上述动态散射模式,而下述的因素会起到支配左右。
另一个因素是由离子性杂质的移动而引起的。若因驱动液晶显示装置而引起液晶发生流动,则除了上述液晶本身会发生流动之外,液晶中的离子性杂质也会发生流动。液晶和离子性杂质的流动会产生复合效果,液晶层的取向混乱会更严重。实际上,在增大离子浓度的液晶中,能够确认流动重新取向易引起显示不均匀的发生。
基于上述的原因解析,在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为了减少带电和显示不均匀,而采用以下结构。
首先,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控制面板电阻率,来构成液晶显示装置,使得能够减小因施加静电而引起的带电。
面板电阻率,优选为1×1010Ωcm~2×1011Ωcm的范围内,更优选的是1×1010Ωcm~1×1011Ωcm以下的范围。此外,所谓此处所规定的面板电阻率,是指在液晶显示装置制造后使用该液晶显示装置、以被夹在分别配置在相对的一对基板之上的电极间的状态下进行评价的液晶层的电阻率。例如,与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前的所谓体积的电阻率相区别,本发明使用的是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后的特性,称为面板电阻率。
作为面板电阻率的控制方法,能够通过向构成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中导入离子性杂质来实现。然后,对于有效地向液晶中导入离子性杂质和控制电阻率,除了直接导入离子性杂质的方法之外,还能够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通过向液晶中添加硫代二苯胺或下式(式1)所示的三(3,6-二氧杂庚基)胺(Tris(2-(2-methoxyethoxy)ethy1)amine)(以下,称为TDA)等有效地向液晶中导入离子性杂质的化合物作为添加物。
化学式1
(式1)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能够通过添加离子性杂质来提高导电性、以减少带电的液晶,从而降低面板电阻率。同时,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还包括抑制液晶显示装置内发生的液晶的流动的结构。通过具有上述结构,从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够实现降低带电和显示不均匀。
图2是示意性地对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中发生的液晶的流动现象进行说明的放大俯视图。在图2中,对采用进行点阵显示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点亮的上下两个像素10、15进行放大表示。
图2中,附加有标号11的箭头表示液晶(未图示)因所施加的电压而发生倾斜动作的倾斜方向11。在图2的例子中,对于具有相对于基板为大致垂直初始取向状态的液晶层(未图示),因施加电压而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发生取向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液晶的流动方向如图2所示,能取得向着上方的流动方向12和向着下方的流动方向13这两个方向。然后,在夹着液晶层的上下基板(未图示)的倾斜角互不相同的情况下,或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因选择驱动扫描线的定时的顺序而受到相邻的水平像素线的影响,有时向图2的上下两个流动方向12、13中的某一个流动方向偏移。
例如,在像素10和像素15中,在同时向液晶的流动方向12偏移的情况下,形成覆盖所点亮的两个像素10、15那样一个流动方向12的大范围的液晶流动。上述大范围的液晶的流动将助长显示不均匀的发生。具体而言,施加了电压而发生液晶流动的像素10、15的周围可能会被非点亮状态的未发生液晶流动的像素(未图示)所包围。在这种情况下,在像素10、15内的与周围的像素的边界部分会发生流动重新取向,导致容易发生显示不均匀。在图2中,在像素10的上端部、像素15的下端部、及像素10、15的侧部容易发生显示不均匀。
因此,在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为了减小显示不均匀,需要抑制液晶的流动现象。特别是,对每个像素抑制液晶的流动很重要。
图3是示意性地说明对像素进行分割来抑制液晶的流动现象的方法的像素的俯视图。
在图3中,对一个像素20进行放大表示。在像素20中,将像素区域一分为四,进行控制,使得各子像素21、22、23、24的液晶(未图示)的倾斜角方向不同。其结果是,在夹着分割为子像素21、22、23、24的边界而相邻的子像素间,因施加电压而产生的液晶的流动方向不同。因而,因施加电压而产生的液晶的流动方向25、26、27、28互不相同。
其结果是,在一个像素20内,各子像素21、22、23、24的各自的液晶的流动方向相互平衡,从而抑制作为整个像素20的液晶的流动。然后,在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够抑制显示不均匀的发生。因而,优选将像素的分割数设为4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对像素进行分割,来抑制液晶的流动,以抑制显示不均匀的发生。在该情况下,通过控制施加电压时的液晶的取向变化的方向(倾斜方向),从而实现像素的分割。
作为控制液晶的倾斜方向来分割像素的方法,优选在像素内设置像素分割单元。作为能控制液晶的倾斜方向的像素分割单元,优选例如两种形态。一种是设置于在夹着液晶层的基板表面上形成的电极的切口。另一种是形成于像素内的电极上的突起。
图4是示意性地说明在电极中设置切口来控制液晶的倾斜角、来对像素进行分割的方法。
在图4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在电极31中形成切口32、来改善电极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30的截面。在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30中,在夹着垂直取向的液晶34的一对基板36和基板37中的一块基板36上的电极31中设置切口32通过形成切口32,从而在施加驱动电压时,在电极31和相对的基板37上的电极35之间形成倾斜电场33。通过形成倾斜电场33,从而在一个像素内以夹着切口32的状态形成液晶34的倾斜方向不同的两个区域(子像素)。因而,例如通过采用在一个像素内设置正交的两个切口的电极结构,从而能够将一个像素分割为四个子像素。
其结果是,在夹着分割为子像素的切口32而相邻的子像素间,因施加电压而产生的液晶的倾斜方向不同,所产生的液晶的流动方向在相邻的子像素间互不相同。
图5是示意性地说明在电极上形成突起来控制液晶的倾斜方向、来对像素进行分割的方法的图。在图5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在电极41上形成突起42、来改善电极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40的截面。通过使用形成有该突起42的电极,从而在一个像素内以夹着突起42的状态形成液晶44的倾斜方向不同的两个区域(子像素)。
其结果是,在夹着分割为子像素的突起42而相邻的子像素间,因施加电压而产生的液晶的倾斜方向不同,因施加电压而产生的液晶的流动方向在相邻的子像素间互不相同。
此外,在所形成的突起42的对称性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在夹着突起42的两侧,液晶44的倾斜角发生变动,液晶44的流动的对称性发生恶化。其结果是,可能在夹着突起42而分割的子像素间不能获得液晶流动的平衡。因而,优选能更方便地进行形状控制的、在电极上形成切口来对像素进行分割的方法。
接下来,说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优选电极形态。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电极,优选具有能有效抑制流动重新取向现象的切口的电极。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电极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一电极方式通过将一个像素分割为子像素,从而将液晶的流动细分为不同的方向,用于抑制整个像素中的液晶的流动。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电极方式的第一例的放大俯视图。
如图6所示,前表面电极51和背面电极52分别设置在夹着液晶层(未图示)的一对基板(未图示)上。而且,其重叠部分构成一个像素50。基板(未图示)上的前表面电极51和背面电极52中,在前表面电极51上设置有呈“ㄑ”字形状的,呈直角弯曲的切口54。
如图6所示,将切口54形成为使得其弯曲部分的前端向着例如像素的Y方向等一个方向,在一个像素50内在X方向和Y方向上配置多个切口54。然后,对于排列在像素50的Y方向上的切口54的列,将其形成为使得在相邻的列间,切口54的间距相互偏移半个间距。其结果是,形成由三个切口54a、54b、54c分割的子像素55。子像素55的形成间距P1优选为50μm~100μm。此外,如图6所示,子像素的形成间距是切口54的向相同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形成间距,是与该部分的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上的形成间距。成为像素50的倾斜方向的切口54形成的间距。
通过采用该切口结构,从而能细化形成在子像素55内的液晶的流动方向56,并能获取相互的平衡。其结果是,在子像素55内液晶的流动相互抵消,作为整个像素50,能够抑制液晶的流动。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电极方式的第二例的放大俯视图。
在图7所示的电极方式的第二例中,与上述第一例相同,在构成像素60的前表面电极61中以与第一例相同的间距P2设置“ㄑ”字状的、呈直角弯曲的切口64。然后,在背面电极62中,在接近子像素65的中央附近的位置设置圆形切口67。通过设置该圆形切口67,从而使得液晶(未图示)的取向稳定,不易产生引起显示不均匀的取向混乱。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电极方式的第三例的放大俯视图。
如图8所示,前表面电极71和背面电极72分别设置在夹着液晶层(未图示)的一对基板(未图示)上。而且,其重叠部分构成一个像素70。
在基板(未图示)上的前表面电极71和背面电极72中,在前表面电极71上组合形成有切口73和切口74,使得上述切口73和切口74不会相互相交,上述切口73是沿像素70的Y方向延伸的多个直线状的切口,切口74是沿X方向延伸的多个直线状的切口。其结果是,如图8所示,形成有由四个切口73a、73b、74a、74b分割为正方形的子像素75。子像素75的形成间距P3优选为50μm~100μm。此外,如图8所示,子像素75的形成间距是向相同方向延伸的切口部分的形成间距,是与该切口部分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方向上的形成间距。
然后,在背面电极72中,在接近子像素75的中央附近的位置设置圆形切口77。除了直线状的切口73、74之外,还设置该圆形切口77,从而使得液晶(未图示)的取向稳定,不易产生引起显示不均匀的取向混乱。
通过采用该切口结构,从而能细化形成在子像素75内的液晶的流动方向,并能获取相互的平衡。其结果是,在子像素75内液晶的流动相互抵消,作为整个像素70,能够抑制液晶的流动。
此外,在图8所示的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电极方式的第三例中,在背面电极72中设置圆形切口77。然而,在该第三例中,也可不设置圆形切口77,而仅使用前表面电极71的直线状的切口73、74,来构成切口结构。在上述结构中,也能够细分子像素75内的液晶的流动方向,能抑制液晶的流动和显示不均匀。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电极方式的第四例的放大俯视图。
如图9所示,前表面电极81和背面电极82分别设置在夹着液晶层(未图示)的一对基板(未图示)上。而且,其重叠部分构成一个像素80。在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电极方式的第四例中,具有利用相互正交的平行的切口来分割像素的结构。
如图9所示,在前表面电极81中,设置有沿X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切口83a、83b,在本例中,分割为三根条状的电极部分。在背面电极82中,设置有沿Y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切口84a、84b,在本例中,分割为三根条状的电极部分。因而,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一个像素80由9个子像素构成。而且,例如在子像素85中,具有由沿X方向延伸的切口83a、83b和沿Y方向延伸的切口84a、84b这四根直线状的切口来分割的结构。其他子像素也同样具有由四根直线状的切口来分割的结构。
子像素的形成间距P4优选为50μm~100μm。此外,子像素的形成间距如图9所示那样,是沿同方向延伸的切口的形成间距。
通过采用该切口结构,从而能例如细化形成在子像素85内的液晶的流动方向86,并能获取相互的平衡。其结果是,在子像素85内液晶的流动能相互抵消。同样,在其他子像素中,液晶的流动也相互抵消,作为整个像素80,能够抑制液晶的流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电极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电极方式中,在构成像素的电极中设置有直线状的平行切口,是在切口的两侧产生液晶的流动的对称的切口。其结果是,即使生成液晶的流动,也能使得与原始液晶的倾斜方向一致,来减小液晶流动的影响。
然后,在该第二电极方式中,由于同时利用切口将一个像素分割为子像素,从而也能将液晶的流动细分为不同的方向,抑制在整个像素中的液晶的流动。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电极方式中,能减少流动重新取向。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电极方式的第一例的放大俯视图。
在第二电极方式的第一例中,前表面电极91和背面电极92分别设置在夹着液晶层(未图示)的一对基板(未图示)上。然后,如图10所示,在一个像素90内,在前表面电极91和背面电极92中形成有多根平行切口93a、93b、94a、94b。在多根平行切口中,例如将平行切口93a、93b排列为从Y方向沿顺时针方向倾斜45度且等间隔,将平行切口94a、94b排列为从Y方向沿逆时针方向倾斜45度且等间隔。其结果是,在一个像素90内,配置平行切口93a、93b与平行切口94a、94b,使得分别在Y方向上构成列。然后,在一个像素90内配置有多个上述列。
此外,对于平行切口93a、93b、94a、94b的形成角度,能在考虑了液晶方向的基础上将其设定为最佳形成角度。通过进行最佳形成角度设定,来使液晶的流动方向与取决于驱动的液晶的倾斜方向一致,从而能够减小液晶的流动对液晶取向产生的影响。
然后,将平行切口93a、93b、94a、94b形成在前表面电极91和背面电极92这两者电极上。例如,在前表面电极91上形成平行切口93a、94a,在背面电极92上形成相邻的平行切口93b、94b。即,沿相同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平行切口93a、93b、及平行切口94a、94b是分别形成于前表面电极91和形成于背面电极92的平行切口,在一个像素90内配置在Y方向上的互相不同的位置。另外,对于X方向,也配置相邻的沿不同方向延伸的平行切口,使得其一部分形成于前表面电极91,另一部分形成于背面电极92。
然后,在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电极方式的第一例中,具有利用多个沿相同方向延伸的平行的切口来分割像素的结构。此时,子像素的形成间距P5优选为50μm~100μm。此外,子像素的形成间距如图10所示那样,是在一个像素内沿同方向延伸的切口的形成间距。
在第二电极方式的第一例中,通过采用上述切口结构,从而能例如细化形成在子像素95内的液晶的流动方向96,并能获取相互的平衡。其结果是,在子像素95内液晶的流动能相互抵消。同样,在其他子像素中,液晶的流动也相互抵消,作为整个像素90,能够抑制液晶的流动。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电极方式的第二例的放大俯视图。
在第二电极方式的第二例中,前表面电极101和背面电极102分别设置在夹着液晶层(未图示)的一对基板(未图示)上。然后,如图11所示,在一个像素100内,在前表面电极101和背面电极102中形成有多根沿Y方向延伸的平行切口103a、103b、104a、104b。然后,多根平行切口103a、103b、104a、104b分别以等间隔配置在X方向和Y方向上,在两个方向上分别配置成列。
然后,将平行切口103a、103b、104a、104b形成在前表面电极101和背面电极102这两者电极上。例如,在前表面电极101上形成平行切口103a、104a,在背面电极92上形成与其相邻的平行切口103b、104b。即,在平行切口103a、103b、104a、104b的X方向的列中,将形成在前表面电极101上的列和形成在背面电极102上的列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同样,对于形成在Y方向上的列,也将形成在前表面电极101上的列和形成在背面电极102上的列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然后,在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电极方式的第二例中,具有利用多个沿相同方向延伸的平行切口来分割像素的结构。在图11的例子中,在X方向上相邻的平行切口103a、104b之间形成一个子像素105,在平行切口103b、104a之间形成其他子像素。即,形成由在X方向上相邻的两根平行切口所分割的子像素。
此时,子像素的形成间距P6优选为50μm~100μm。此外,子像素的形成间距如图11所示那样,是在一个像素内沿同方向延伸的切口的X方向的形成间距。
在第二电极方式的第二例中,通过采用上述切口结构,从而能例如细化形成在子像素105内的液晶的流动方向106,并能获取相互的平衡。其结果是,在子像素105内液晶的流动能相互抵消。同样,在其他子像素中,液晶的流动也相互抵消,作为整个像素100,能够抑制液晶的流动。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电极方式的第三例的放大俯视图。
前表面电极111和背面电极112分别设置在夹着液晶层(未图示)的一对基板(未图示)上。而且,如图12所示,其重叠部分构成一个像素110。在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电极方式的第三例中,具有在前表面电极111和背面电极112中的任一方的电极上形成平行切口、利用该平行切口来将像素分割为子像素的结构。
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在背面电极112上设置有沿Y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平行切口113a、113b。在该例中,具有背面电极112由两根平行切口113a、113b分割为三根条状的电极部分的结构。因而,如图12所示,一个像素110由3个子像素构成。然后,例如在子像素115中,具有由两根直线状的平行切口113a、113b来分割的结构。其他子像素也同样具有由两根直线状的切口来分割的结构。
子像素的形成间距P7优选为50μm~100μm。此外,子像素的形成间距如图12所示那样,是平行切口的形成间距。
通过采用具有该平行切口113a、113b的电极结构,从而能例如细化形成在子像素115内的液晶的流动方向116,并能获取相互的平衡。其结果是,在子像素115内液晶的流动能相互抵消。同样,在其他子像素中,液晶的流动也相互抵消,作为整个像素110,能够抑制液晶的流动。
接着,对应用上述结构的电极的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图13是示意性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00是可进行多路驱动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200。然后,在一对基板201、202的表面,配置例如使用图6~图12进行了说明的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电极203、204。例如,在图13中,电极203、204具有切口205。电极203、204能够通过将ITO形成图案来形成。此外,在图13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电极203、电极204、及切口205的结构。液晶层206是由通过导入离子性杂质而导电性升高的液晶构成的。
对于夹着液晶层206的基板201、202,能够使用玻璃基板等透明基板。作为透明基板,例如能够使用对可见光的透射率较高的材料构成的基板。具体而言,作为上述玻璃基板的例子,可以列举出碱性玻璃、无碱玻璃、及石英玻璃等无机玻璃。另外,除此之外,还能列举出由聚酯、聚碳酸酯、聚醚、聚砜、聚醚砜、聚乙烯醇、及聚氟化乙烯等含有氟的聚合物等透明树脂构成的基板。基于刚性较高的考虑,优选由无机玻璃构成的基板。
夹着液晶层206的基板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通常可设为0.2mm~1.5mm,优选0.3mm~1.1mm。根据需要,还可在该基板上设置有以防止碱溶出、提高接合性、防止反射、或镀膜等为目的由无机物或有机物等构成的表面处理层。
基板201、202的电极203、204上设置有用于使液晶层206垂直取向的取向膜(未图示)。该取向膜能够使用例如Chisso公司生产的取向膜材料(商品名:A-8530)来形成。即,利用凸版印刷法将该取向膜材料在基板上成膜,将该基板在180℃进行烧成。其结果是,作为厚度大致为的取向膜而设置在基板201、202的电极203、204上。
此外,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取向膜,只需要具有使液晶垂直取向的功能即可,也能使用上述例子以外的取向膜。具体而言,能够根据液晶显示装置的规格来进行适当的选择。例如,能够使用聚酰亚胺、聚酰胺、或具有长链状烷基的有机硅烷偶联剂等。
液晶显示装置200中,以夹着基板201、202的方式配置有一对偏光板207、208。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00中,作为偏光板207,能够使用Polatechno公司生产的偏光板(商品名:SHC-13UL2SZ9),作为偏光板208,能够使用同家公司生产的其他偏光板(商品名:000R220N-SH38L2S)。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配置,使得从观察者一侧进行观察时,从基准轴起到偏光板207的吸收轴的逆时针旋转的角度θ1成为45°,且从上述基准轴起到偏光板208的吸收轴的逆时针旋转的角度θ2成为135°。偏光板207和偏光板208的偏光轴正交。之后,在偏光板207、208上,分别设置有保护用的树脂薄膜(未图示)。
此时,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200的电极204所具有的切口205具有与使用图6~图12进行说明的切口相同的形状。即,都具有沿直线状延伸的形状、或具有沿直线状延伸的形状的部分。优选使该切口等的沿直线状延伸的方向与偏光板207、208中任一者的偏光轴之间的角度在40度~50度的范围内,来构成液晶显示装置200。而且,特别优选该角度为45度。在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200中,通过具有上述结构,从而能够使液晶层206的倾斜方向、和液晶层206的液晶流动方向相一致,能够使液晶层206中不易发生流动重新取向。
【实施例】
下面,根据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更加具体的说明。另外,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比较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比较例。
(制备液晶)
制备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液晶。基底液晶是由向列液晶构成的,使用液晶温度区域为-40℃~+102℃、在25℃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ε)为-4.5、在25℃的折射率各向异性为0.180的液晶组成物。向该基底液晶中添加TDA,使得TDA成为10ppm,来制备液晶1。向该基底液晶中添加TDA,使得TDA成为50ppm,来制备液晶2。向该基底液晶中添加TDA,使得TDA成为500ppm,来制备液晶3。
(评价显示不均匀)
使用后述的实施例1~实施例8及比较例1~4所获得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来对显示不均匀进行评价。
关于对显示不均匀进行评价,是在评价对象即液晶显示装置中,将驱动波形固定在1/32占空比(Duty)、1/6偏压(Bias),使帧频变化为25Hz、50Hz、100Hz、150Hz、及200Hz来进行显示,并根据以下基准进行评价。
○:能够在较大的驱动电压范围内进行无显示不均匀的显示。
△:能够通过限定驱动电压范围来进行无显示不均匀的显示。
×:即使限定驱动电压条件也不能进行无显示不均匀的显示。
(实施例1)
将上述液晶2应用到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可进行多路驱动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来制造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设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电极结构与图10所示的、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电极方式的第一例相同。在该情况下,将一个像素的尺寸设为0.39mm见方,将子像素的形成间距设为80μm,将直线状的切口的宽度都设为10μm。面板电阻率为4.6×1010Ωcm。已知:使用实施例1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从向显示液晶层的基板面施加静电、到带电消除为止的时间为5秒,是非常短的时间。
使用本实施例1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上述显示不均匀的评价。评价结果如下:对于帧频为25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50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100Hz、150Hz、200Hz的评价,评价结果都为“○”。
(实施例2)
将上述液晶2应用到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可进行多路驱动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来制造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装置。设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电极结构与图6所示的、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电极方式的第一例相同。在该情况下,将一个像素的尺寸设为0.39mm见方,将子像素的形成间距设为80μm,将弯曲的切口的呈直线状延伸的切口部分的宽度都设为10μm。面板电阻率为4.6×1010Ωcm。
已知:使用实施例2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从向显示液晶层的基板面施加静电、到带电消除为止的时间为4秒,是非常短的时间。
使用本实施例2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上述显示不均匀的评价。评价结果如下:对于帧频为25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50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100Hz、150Hz、200Hz的评价,评价结果都为“○”。
(实施例3)
将上述液晶2应用到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可进行多路驱动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来制造实施例3的液晶显示装置。设实施例3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电极结构与图11所示的、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电极方式的第二例相同。在该情况下,将一个像素的尺寸设为0.39mm见方,将子像素的形成间距设为80μm,将直线状的切口的宽度都设为10μm。面板电阻率为4.6×1010Ωcm。已知:使用实施例3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从向显示液晶层的基板面施加静电、到带电消除为止的时间为5秒,是非常短的时间。
使用本实施例3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上述显示不均匀的评价。评价结果如下:对于帧频为25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50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100Hz、150Hz、200Hz的评价,评价结果都为“○”。
(实施例4)
将上述液晶2应用到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可进行多路驱动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来制造实施例4的液晶显示装置。设实施例4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电极结构与图9所示的、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电极方式的第四例相同。在该情况下,将一个像素的尺寸设为0.39mm见方,将子像素的形成间距设为80μm,将直线状的切口的宽度都设为10μm。面板电阻率为4.6×1010Ωcm。已知:使用实施例4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从向显示液晶层的基板面施加静电、到带电消除为止的时间为3秒,是非常短的时间。
使用本实施例4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上述显示不均匀的评价。评价结果如下:对于帧频为25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50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100Hz、150Hz、200Hz的评价,评价结果都为“○”。
(实施例5)
将上述液晶1应用到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可进行多路驱动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来制造实施例5的液晶显示装置。设实施例5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电极结构与图9所示的、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电极方式的第四例相同。在该情况下,将一个像素的尺寸设为0.39mm见方,将子像素的形成间距设为80μm,将直线状的切口的宽度都设为10μm。面板电阻率为1.0×1011Ωcm。已知:使用实施例5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从向显示液晶层的基板面施加静电、到带电消除为止的时间为15秒,是较短的时间。
使用本实施例5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上述显示不均匀的评价。评价结果如下:对于帧频为25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50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100Hz、150Hz、200Hz的评价,评价结果都为“○”。
(实施例6)
将上述液晶3应用到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可进行多路驱动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来制造实施例6的液晶显示装置。设实施例6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电极结构与图9所示的、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电极方式的第四例相同。在该情况下,将一个像素的尺寸设为0.39mm见方,将子像素的形成间距设为100μm,将直线状的切口的宽度都设为10μm。面板电阻率为1.1×1010Ωcm。已知:使用实施例6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从向显示液晶层的基板面施加静电、到带电消除为止的时间为1秒以下,是非常短的时间。
使用本实施例6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上述显示不均匀的评价。评价结果如下:对于帧频为25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50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100Hz、150Hz、200Hz的评价,评价结果都为“○”。
(实施例7)
将上述液晶2应用到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可进行多路驱动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来制造实施例7的液晶显示装置。设实施例7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电极结构与图8所示的、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电极方式的第三例相同。在该情况下,将一个像素的尺寸设为0.39mm见方,将子像素的形成间距设为80μm,将直线状的切口的宽度都设为10μm。面板电阻率为4.6×1010Ωcm。已知:使用实施例7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从向显示液晶层的基板面施加静电、到带电消除为止的时间为3秒,是非常短的时间。
使用本实施例7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上述显示不均匀的评价。评价结果如下:对于帧频为25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50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100Hz、150Hz、200Hz的评价,评价结果都为“○”。
(实施例8)
将上述液晶2应用到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可进行多路驱动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来制造实施例8的液晶显示装置。设实施例8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电极结构与图9所示的、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电极方式的第四例相同。在该情况下,将一个像素的尺寸设为0.39mm见方,将子像素的形成间距设为50μm,将直线状的切口的宽度都设为10μm。面板电阻率为4.6×1010Ωcm。已知:使用实施例8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从向显示液晶层的基板面施加静电、到带电消除为止的时间为4秒,是非常短的时间。
使用本实施例8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上述显示不均匀的评价。评价结果如下:对于帧频为25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50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100Hz、150Hz、200Hz的评价,评价结果都为“○”。
[比较例1]
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现有的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装置相比,除了电极结构不同、以及通过对取向膜表面进行磨擦来使取向对于垂直方向稍稍预倾斜以外,其他结构相同,将上述液晶1应用到现有的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装置,来制造比较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比较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电极具有像素尺寸为0.7mm见方的点阵结构。未在像素内设置切口,也未形成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那样的子像素。面板电阻率为1.0×1011Ωcm。使用比较例1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从向显示液晶层的基板面施加静电、到带电消除为止的时间为15秒。
使用本比较例1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上述显示不均匀的评价。评价结果如下:对于帧频为25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50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100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150Hz和200Hz的评价,评价结果都是“○”。
[比较例2]
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现有的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装置相比,除了电极结构不同、以及通过对取向膜表面进行磨擦来使取向对于垂直方向稍稍预倾斜以外,其他结构相同,将上述液晶2应用到现有的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装置,来制造比较例2的液晶显示装置。比较例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电极与比较例1相同,具有像素尺寸为0.7mm见方的点阵结构。未在像素内设置切口,也未形成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那样的子像素。面板电阻率为4.6×1010Ωcm。使用比较例2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从向显示液晶层的基板面施加静电、到带电消除为止的时间为5秒。
使用本比较例2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上述显示不均匀的评价。评价结果如下:对于帧频为25Hz、50Hz、100Hz、及150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200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
[比较例3]
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现有的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装置相比,除了电极结构不同、以及通过对取向膜表面进行磨擦来使取向对于垂直方向稍稍预倾斜以外,其他结构相同,将上述液晶3应用到现有的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装置,来制造比较例3的液晶显示装置。比较例3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电极与比较例1相同,具有像素尺寸为0.7mm见方的点阵结构。未在像素内设置切口,也未形成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那样的子像素。面板电阻率为1.1×1010Ωcm。使用比较例3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从向显示液晶层的基板面施加静电、到带电消除为止的时间为1秒以下。
使用本比较例3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上述显示不均匀的评价。评价结果如下:对于帧频为25Hz、50Hz、100Hz、及150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200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
[比较例4]
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现有的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装置相比,除了电极结构不同、以及通过对取向膜表面进行磨擦来使取向对于垂直方向稍稍预倾斜以外,其他结构相同,将上述液晶1~液晶3的基底液晶的液晶组成物应用到现有的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装置,来制造比较例4的液晶显示装置。如上所述,该基底液晶是由向列液晶构成的,是液晶温度区域为-40℃~+102℃、在25℃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ε)为-4.5、在25℃的折射率各向异性为0.180的液晶组成物。未添加TDA。
比较例4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电极与比较例1相同,具有像素尺寸为0.39mm见方的点阵结构。未在像素内设置切口,也未形成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那样的子像素。面板电阻率为4.4×1011Ωcm。使用实施例4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从向显示液晶层的基板面施加静电、到带电消除为止的时间为200秒,消除时间非常长。
使用本比较例4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上述显示不均匀的评价。评价结果如下:对于帧频为25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50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100Hz的评价,评价结果是“△”;对于帧频为150Hz和200Hz的评价,评价结果都是“○”。
基于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8及比较例1~比较例4的评价结果可知,本实施方式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优异的带电消除特性,并能减少特有的显示不均匀,适用于多路驱动。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要点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Claims (6)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利用在表面形成有电极的一对基板来夹着液晶层,
并且所述液晶层在无电压施加时的取向大致垂直于电极面,在利用多路驱动而进行电压施加时,则取向发生变化,使得像素内的所述液晶层大致与所述基板平行,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层的电阻率为1×1010Ωcm~2×1011Ωcm的范围,
利用设置于所述电极的像素分割单元将一个所述像素分割为多个子像素,在夹着所述像素分割单元而相邻的所述子像素间,在施加电压时的所述液晶层的取向变化的方向不同,
并且所述子像素的形成间距在50μm~100μm的范围内,
在一侧的所述电极设置有所述像素分割单元,所述像素分割单元呈“く”字形状的切口,且呈直角弯曲,一个所述子像素由三个所述像素分割单元进行分割,
在以所述像素分割单元的弯曲部分的前端朝向的方向作为列方向而排列所述像素分割单元的情况下,在相邻的列间,所述像素分割单元的间距相互偏移半个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所述像素分割单元进行的一个像素的分割数为四个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夹着所述像素分割单元而相邻的所述子像素间,由所述多路驱动而产生的所述液晶层的液晶的流动方向不同。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所述多路驱动而产生的所述液晶层的液晶的流动方向与所述子像素内的所述液晶层的取向变化方向相同。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所述多路驱动而产生的所述液晶层的液晶的流动方向与所述子像素内的所述液晶层的取向变化方向相同。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分别在所述一对基板的夹着所述液晶层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设置偏光板,配置所述偏光板,使得所述偏光板的各自的偏光轴相互正交,
所述切口在所述像素内具有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
所述偏光板的任一偏光轴与所述切口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在40度~50度的范围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77491 | 2010-12-13 | ||
JP2010277491A JP5706147B2 (ja) | 2010-12-13 | 2010-12-13 | 液晶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66123A CN102566123A (zh) | 2012-07-11 |
CN102566123B true CN102566123B (zh) | 2017-04-12 |
Family
ID=46199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434718.8A Active CN102566123B (zh) | 2010-12-13 | 2011-12-12 | 液晶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20147302A1 (zh) |
JP (1) | JP5706147B2 (zh) |
CN (1) | CN10256612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10410B2 (ja) * | 2012-09-24 | 2016-10-19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6042677B2 (ja) * | 2012-09-25 | 2016-12-14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6078280B2 (ja) * | 2012-09-25 | 2017-02-08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KR102059641B1 (ko) | 2013-03-06 | 2019-12-2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 |
CN103399436B (zh) * | 2013-08-08 | 2015-11-18 | 句容骏成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全视角垂直取向液晶显示器 |
KR102076757B1 (ko) | 2013-08-26 | 2020-02-1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 |
JP6430299B2 (ja) * | 2015-03-11 | 2018-11-28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23070535A (ja) * | 2021-11-09 | 2023-05-19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77628A (en) * | 1990-04-24 | 1993-01-05 |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Foundation, Inc. | Self-powered optically addressed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
US6830787B1 (en) * | 1994-03-17 | 2004-12-14 | Hitachi, Ltd. | Active matrix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
JP3678470B2 (ja) * | 1995-08-31 | 2005-08-03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液晶組成物及び液晶表示素子 |
EP1930768A1 (en) * | 1997-06-12 | 2008-06-11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Vertically-aligned (V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JP3834304B2 (ja) * | 2003-07-23 | 2006-10-18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素子 |
KR101060207B1 (ko) * | 2003-10-30 | 2011-08-29 | 디아이씨 가부시끼가이샤 | 네마틱 액정 조성물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액정 표시 소자 |
US7995177B2 (en) * | 2005-06-09 | 2011-08-09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JP4777753B2 (ja) * | 2005-11-29 | 2011-09-21 | オプトレックス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素子 |
JP4846402B2 (ja) * | 2006-03-20 | 2011-12-28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素子 |
US20070229744A1 (en) * | 2006-03-29 | 2007-10-04 | Casio Computer Co., Ltd. | Vertically align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JP5324754B2 (ja) * | 2007-05-10 | 2013-10-23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4499773B2 (ja) * | 2007-10-22 | 2010-07-0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素子 |
TW200923477A (en) * | 2007-11-29 | 2009-06-01 | Kuan-Han Qiu | Large-scale TFT-LCD display device |
-
2010
- 2010-12-13 JP JP2010277491A patent/JP5706147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12-08 US US13/314,488 patent/US2012014730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1-12-12 CN CN201110434718.8A patent/CN102566123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66123A (zh) | 2012-07-11 |
JP5706147B2 (ja) | 2015-04-22 |
US20120147302A1 (en) | 2012-06-14 |
JP2012128038A (ja) | 2012-07-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66123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US20080062358A1 (en) |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CN102411235B (zh) | 液晶显示元件 | |
JP2000305089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4902345B2 (ja) | 液晶表示素子 | |
WO2011007598A1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CN100412660C (zh) | 液晶显示元件 | |
CN102472936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WO2014054578A1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8083546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4847134B2 (ja) | 液晶表示素子 | |
JP5335907B2 (ja) | 液晶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 |
JP5038858B2 (ja) | 液晶表示素子 | |
US20130342802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US20120127416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101526698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WO2015012092A1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3322867A (ja) |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液晶表示装置 | |
KR101152548B1 (ko) | 시야각이 향상되는 액정표시소자 | |
KR19990006887A (ko) | 액정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KR101108387B1 (ko) | 티엔 모드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
JPH06214235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1255524A (ja) | 液晶表示素子 | |
JP2014182262A (ja) | 液晶表示素子 | |
JP6030413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Shiga Patentee after: KYOCERA DISPLAY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PTREX Corp.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122 Address after: Kyoto City Patentee after: KYOCERA Corp. Address before: Shiga Patentee before: KYOCERA DISPLAY Co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