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483155A - 变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3155A
CN102483155A CN201080038651XA CN201080038651A CN102483155A CN 102483155 A CN102483155 A CN 102483155A CN 201080038651X A CN201080038651X A CN 201080038651XA CN 201080038651 A CN201080038651 A CN 201080038651A CN 102483155 A CN102483155 A CN 1024831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haft
output shaft
gear
shi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865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行竹康博
田代明义
香川弘毅
上本隆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83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31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28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 F16H61/32Electric motors actuators or related electrical control mean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28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 F16H2061/2838Arrangements with single drive motor for selecting and shifting movements, i.e. one motor used for generating both mov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28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 F16H2061/2876Rac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28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 F16H2061/2884Screw-nut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219Interchangeably locked
    • Y10T74/19251Control mechanis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用一个电动机的驱动力进行换档动作和选档动作的变速装置。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1)具备:电动机(23);将电动机(23)的旋转驱动力放大并转换成使换档选档轴(11)绕其轴线旋转的力的第一转换机构(24);将电动机(23)的旋转驱动力更大并转换成使换档选档轴(11)沿其轴长方向移动的力的第二转换机构(25);和将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目标在第一转换机构与第二转换机构之间切换的切换单元(26)。切换单元(26)具备:将电动机(23)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第一转换机构(24)/遮断该传递的第一电磁离合器(43);和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第二转换机构(25)/遮断该传递的第二电磁离合器(45)。

Description

变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借助电动机的驱动力来进行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的变速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使手动换档变速器的离合器自动化的自动控制式手动换档变速器(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的变速装置。
在该变速装置中,与手动换档变速器(M/T)的变速装置同样,在主轴的多个变速齿轮与副轴(counter shaft)的多个变速齿轮全都始终啮合的状态下旋转。副轴的各变速齿轮以空转状态安装于副轴。通过与各变速齿轮一一对应的套筒插入于期望的变速齿轮,从而该变速齿轮与副轴连结而能够一体旋转。各套筒与设置有多个的换档拨叉中的任一个卡合,借助该换档拨叉的驱动来切换对应的套筒的插入/非插入。并且,设置有从多个换档拨叉中选择成为驱动的对象的上述换档拨叉的选档机构。
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这种变速装置中,换档拨叉由以气缸等为代表的电动致动器的驱动力驱动。在电动致动器与换档拨叉之间夹装有能够将来自于电动致动器的驱动力传递到换档拨叉的各种传递部件,借助该电动致动器的驱动力来进行用于驱动换档拨叉的换档动作。
并且,在变速装置还设置有一个电动致动器。电动致动器与选档机构之间夹装有能够将来自于电动致动器的驱动力传递到选档机构的各种传递部件,借助该电动致动器的驱动力来进行用于选择成为驱动的对象的上述换档拨叉的选档动作。
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代替电动致动器而采用电动机来作为电动驱动部件的技术。在该结构中,借助第一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来进行换档动作,并且,借助第二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来进行选档动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146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39146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2中,除了需要设置换档动作用的电动机之外,还需要设置换档动作用的电动机,存在成本变高的顾虑。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用一个电动机的驱动力来进行换档动作和选档动作的变速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一种变速装置包括:电动机,该电动机具有旋转轴;第一输出轴,该第一输出轴被设置为与上述电动机的旋转轴同轴且能够旋转;第一电磁离合器,该第一电磁离合器将来自上述旋转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第一输出轴或者遮断该旋转驱动力的传递;第二输出轴,该第二输出轴被设置为与上述旋转轴同轴且能够旋转旋转;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该第二电磁离合器将来自上述旋转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第二输出轴或者遮断该旋转驱动力的传递,施加给上述第一输出轴的上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被用于进行驱动换档拨叉的换档动作,施加给上述第二输出轴的上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被用于进行选择作为驱动对象的上述换档拨叉的选档动作。
根据该结构,当电动机被驱动时,驱动轴旋转。此时,若第一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均为非工作状态,则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不会施加给第一以及第二输出轴。进而,当第一电磁离合器工作时,来自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施加给第一输出轴,借助该第一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来进行换档动作。并且,当第二电磁离合器工作时,来自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施加给第二输出轴,借助该第二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来进行选档动作。因而,通过使第一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选择性地工作,能够分别进行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由此,能够使用一个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来进行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2是沿着图1的剖面线II-II切断时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换档/选档驱动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剖面线IV-IV切断时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6A是沿着图5的剖面线VI-VI切断时的剖视图(其一)。
图6B是沿着图5的剖面线VI-VI切断时的剖视图(其二)。
图7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的换档/选档驱动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7B是沿图7A的箭头VII观察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的换档/选档驱动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图8所示的第二齿轮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1的概要结构的图。图2是沿着图1的剖面线II-II切断时的剖视图。
变速装置1搭载于乘用车、卡车等车辆,且具备变速箱2。在变速箱2内具备作为输入轴的主轴和作为输出轴的副轴(未图示),主轴经由离合器(未图示)接收来自于发动机等的输入旋转,副轴与主轴平行地延伸,朝汽车传动轴传递输出旋转。在各轴的中途部设置有多个变速齿轮(未图示)。该变速装置1采用常态啮合式(常啮合方式)的变速装置,在主轴的变速齿轮和副轴的变速齿轮全都始终啮合的状态下旋转。在副轴以空转状态安装有变速齿轮。
并且,与各变速齿轮对应地设置在副轴的套筒(未图示)沿副轴的轴向移动,由此来切换对应的变速齿轮的连结状态/空转状态。对应于期望的变速齿轮的套筒通过与换档拨叉3、4、5、6(参照图2。在图1中仅图示一个换档拨叉)卡合而由该换档拨叉3~6驱动。以下,参照图2对变速箱2内的换档拨叉3~6周围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在图2中,各换档拨叉3~6被固定于与各换档拨叉3~6一一对应的拨叉轴7~10。拨叉轴7~10隔开规定的间隔以相互平行且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设置。
在拨叉轴7~10的周围(图2所示的上方),换挡选档轴11沿与拨叉轴7~10正交的方向延伸。换挡选档轴11能够绕其轴线旋转,且能够沿其轴长方向移动。在该换挡选档轴11的中途部固定有换档杆12。换档杆12能够选择性地与各拨叉轴7~10卡合,能够借助换挡选档轴11的旋转而使换档杆12与拨叉轴7~10卡合。具体而言,换档杆12具备:轴套部13,该轴套部13固定于换挡选档轴11;以及突出部14,该突出部14突出设置于轴套部13的下端。在各拨叉轴7~10,沿换挡选档轴11的长度方向并排地突出设置有能够夹持突出部14的夹持部17、18、19、20。进而,通过突出部14被夹持部17~20夹持来达成换档杆12与拨叉轴7~10之间的卡合。
当换挡选档轴11绕轴线旋转时,换档杆12与规定的拨叉轴7、8、9、10卡合,由此,各换档拨叉3~6驱动对应的套筒。并且,当换挡选档轴11沿轴长方向移动时,换档杆12也沿该轴长方向移动,从而该换档杆12的卡合对象在拨叉轴7~10之间变更。由此,被驱动的换档拨叉3~6变更。即,通过换挡选档轴11绕轴线旋转来进行用于驱动换档拨叉3~6的换档动作,并且,通过换挡选档轴11的沿轴向移动来进行用于选择成为驱动的对象的换档拨叉3~6的选档动作。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举出拨叉轴7~10为4根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拨叉轴也可以是2根或者3根,或者也可以是5根以上。
在变速箱2的周面(外表面)安装有用于对变速箱2内的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进行驱动的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1。换挡选档轴11的一端侧(图1所示的下侧。图2所示的右端侧)部分突出到变速箱2外,并进入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1的壳体22内。
图3是示出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1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剖面线IV-IV切断时的剖视图。
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1具备:电动机23;第一转换机构24,该第一转换机构24用于对电动机23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放大,并将其转换成使换挡选档轴11绕其中心轴线C1旋转的力;第二转换机构25,该第二转换机构25用于对电动机23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放大,并将其转换成使换挡选档轴11沿其轴长方向(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移动的力;以及切换单元26,该切换单元26在第一转换机构24与第二转换机构25之间切换电动机23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对象。即,该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1构成电动致动器单元,通过将其应用于该实施方式所示的变速装置1而作为换档/选档驱动装置发挥功能。
壳体22呈有底筒状,壳体22的开口部(图3所示的左侧)由板状的盖27封堵。该壳体22以及盖27使用例如铸铁、铝等材料形成,盖27的外周与壳体22的开口部嵌合。在盖27形成有贯通其内表面(图3所示的右面)和外表面(图3所示的左面)的圆形的贯通孔29。
切换单元26被收纳在设置于壳体22的圆筒状的收纳部30内。在收纳部30的内周面的一端部(图3所示的右端部)形成有用于阻挡该切换单元26的阶梯部31。在将切换单元26收纳于收纳部30中的规定的收纳位置的状态下,切换单元26的一方端(图3所示的右端部)与阶梯部31卡合。
在壳体22内,换挡选档轴11被支承为能够沿其轴向(图3所示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图4所示的左右方向)自如直线往复移动,并且自如旋转。具体而言,换挡选档轴11由第一滑动轴承32(参照图4)和第二滑动轴承34(参照图4)支承,第一滑动轴承32内嵌在形成于壳体22的贯通孔98(参照图4)中,第二滑动轴承34内嵌于鼓出部33(参照图4)的内周,鼓出部33在壳体22中鼓出,以能够收纳换挡选档轴11。
在换挡选档轴11的周面上、在轴向形成有多个齿条齿35(参照图4)。各齿条齿35设置成在周方向比较长,使得即便换挡选档轴11少量旋转也能够保持齿条齿35与小齿轮36(参照图4)之间的卡合。在换挡选档轴11的周面上的、比齿条齿35靠近变速箱2一侧的规定位置形成有花键部37。
作为电动机23采用例如无刷电动机。电动机23配置在壳体22外。该电动机23具备:杯状的电动机壳体38;以及收纳在该电动机壳体38内的转子(未图示)以及定子(未图示)。在电动机23设置有电动机驱动器(未图示),借助该电动机驱动器的驱动来驱动电动机23旋转。
在电动机壳体38的周壁的基端部(图3所示的右端部。)形成有从周壁朝径向外侧伸出的环状的凸缘部39。该凸缘部39被固定于盖27的外表面(图3所示的左面)。
同轴地固定于电动机23的转子的旋转轴40沿与换挡选档轴11正交的一方向(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且其前端部突出到电动机壳体38外(图3所示的C2是旋转轴40的旋转轴线)。
切换单元26具备:驱动轴41,该驱动轴41经由例如花键接头等接头机构连结于电动机23的旋转轴40,使得该驱动轴41能够与旋转轴40一体旋转;第一输出轴42,该第一输出轴42以与驱动轴41同轴的方式配置在驱动轴41的轴向一方侧(图3所示的右侧),且设置成能够旋转;圆环状的第一电磁离合器43,该第一电磁离合器43能够将来自于驱动轴4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第一输出轴42、或者遮断旋转驱动力朝第一输出轴42的传递;第二输出轴44,该第二输出轴44以与驱动轴41同轴的方式设置,且设置成能够旋转;以及圆环状的第二电磁离合器45,该第二电磁离合器45设置成能够将来自于驱动轴4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第二输出轴44、或者遮断旋转驱动力朝第二输出轴44的传递。上述驱动轴41、第一输出轴42、第一电磁离合器43、第二输出轴44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45被收纳在单元壳体22内。
驱动轴41具备:与电动机23的旋转轴40同轴的轴体46;以及从轴体46的前端部朝径向外侧伸出的大径圆板状的驱动毂47。该驱动毂47形成地比较薄。在驱动毂47的一侧面(图3所示的右侧面)设置有圆板状的第一电枢48。并且,在驱动毂47的另一侧面(图3所示的左侧面)设置有圆板状的第二电枢49。
第一输出轴42呈大致圆筒状,以与驱动轴41同轴且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驱动轴41的轴向一方侧(图3所示的右侧)。在第一输出轴42的另一端部(图3所示的左端部)形成有从其圆筒状的轴体朝径向外侧伸出而呈大径圆板状的第一输出毂50。该第一输出毂50与第一电枢48隔开微小间隙配置。并且,在第一输出轴42的外周上、在与第一输出毂50邻接的位置外嵌有第一电磁离合器43的第一电磁线圈52。第一输出毂50被夹在驱动毂47(第一电枢48)与第一电磁线圈52之间。
第一电磁离合器43具备第一电枢48、第一输出毂50、以及第一电磁线圈52。第一电磁离合器43的外周固定于壳体22。第一输出轴42由第一滚动轴承51支承。第一滚动轴承51的外圈内嵌于第一电磁离合器43的内周而被固定。并且,第一滚动轴承51的内圈外嵌固定于第一输出轴42的外周。
当对第一电磁离合器43的第一电磁线圈52施加直流电压时,第一电磁离合器43成为工作状态,第一电枢48被第一电磁线圈52吸引,设置于驱动毂47的第一电枢48与第一输出毂50的另一侧面(图3所示的左面)接触而连结。由此,驱动毂47(驱动轴41)侧的旋转驱动力(转矩)传递到第一输出轴42。进而,当朝第一电磁线圈52的直流电压的供给被切断时,第一电枢48与第一输出毂50之间的连结被解除,旋转驱动力朝第一输出轴42的传递(扭矩传递)被切断。
在相对于驱动毂47与第一输出轴42相反一侧,第二输出轴44以与第一输出轴42同轴的方式设置,且设置成能够旋转。即,第一输出轴42以及第二输出轴44以隔着驱动毂47的方式配置。第二输出轴44呈大致圆环状,且包围驱动轴41的周围。在第二输出轴44的另一端部(图3所示的右端部)形成有从其圆环状的轴体朝径向外侧伸出而呈大径圆板状的第二输出毂53。该第二输出毂53与第二电枢49隔开微小的间隙配置。并且,在第二输出轴44的外周上、在与第二输出毂53邻接的位置外嵌有第二电磁离合器45的第二电磁线圈55。换言之,第二输出毂53被夹在驱动毂47(第二电枢49)与第二电磁线圈55之间。
第二电磁离合器45具备第二电枢49、第二输出毂53、以及第二电磁线圈55。第二电磁离合器45的外周固定于壳体22。第二输出轴44由第二滚动轴承54支承。第二滚动轴承54的外圈内嵌于第二电磁离合器45的外周而被固定。并且,第二滚动轴承54的内圈外嵌固定于第二输出轴44的外周。
当对第二电磁离合器45的第二电磁线圈55施加直流电压时,第二电磁离合器45成为工作状态,第二电枢49被第二电磁线圈55吸引,设置于驱动毂47的第二电枢49与第二输出毂53的一侧面(图3所示的右面)接触而连结。由此,驱动毂47(驱动轴41)侧的旋转驱动力(转矩)传递到第二输出轴44。进而,当朝第二电磁线圈55的直流电压的供给被切断时,第二电枢49与第二输出毂53之间的连结被解除,旋转驱动力朝第二输出轴44的传递(扭矩传递)被切断。
当第一电磁离合器43工作时,大径的第一输出毂50的另一侧面与第一电枢48面接触,当第二电磁离合器45工作时,大径的第二输出毂53的一侧面与第二电枢49面接触,因此,能够确保从驱动轴41朝第一输出轴42的扭矩传递的传递效率较大,并且,能够确保从驱动轴41朝第二输出轴44的扭矩传递的传递效率较大。
并且,由于驱动毂47形成得比较薄,因此第一输出轴42与第二输出轴44之间的间隔不会变得过大。因此,能够确保切换单元26的轴向长度较短。
另外,在具备第一电磁离合器43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45的电磁离合器机构中具备制动机构。具体而言,即便是在第二电磁离合器45处于非工作状态的状态下、即旋转轴40和第二输出轴44被释放的状态下,第二输出轴44也由电磁离合器机构固定保持。
在第二输出轴44的外周、与第二滚动轴承54的一端侧(图3所示的右侧)邻接地外嵌固定有直径较小的圆环状的第一齿轮(传递机构)56。第一齿轮56以与第二输出轴44同轴的的方式设置。第一齿轮56由第三滚动轴承57支承。第三滚动轴承57的外圈内嵌固定于第一齿轮56的内周。第三滚动轴承57的内圈外嵌固定于驱动轴41的外周。
在该实施方式中,驱动轴41、第一和第二输出轴42、44、第一齿轮56、第一~第三滚动轴承51、54、57、以及第一和第二电磁离合器43、45被单元化。因此,当组装变速装置1之际,能够简单地进行上述的部件41~45、51、54、56、57相对于壳体22的装配。
进而,当将切换单元26装配于壳体22内之际,当使切换单元26通过壳体22的开口部进入收纳部30内,则切换单元26的一侧端与阶梯部31卡合,并被装配于规定的收纳位置。由此,能够简单地进行切换单元26相对于壳体22内的装配。
第一切换机构24具备:滚珠丝杠机构58;以及连接该滚珠丝杠机构58的螺母59与换挡选档轴11的连杆60。滚珠丝杠机构58具备:丝杠轴61,该丝杠轴61连结于第一输出轴42,且与第一输出轴42同轴地延伸;以及安装于该丝杠轴61的螺母59。滚珠丝杠机构58将第一输出轴42的旋转运动转换成螺母59的轴向直线运动。
丝杠轴61除了其两端部之外在整个区域都具有外螺纹。并且,螺母59的内周具有内螺纹(未图示)。多个滚珠(未图示)以能够滚动的方式夹装在丝杠轴61的外螺纹与螺母59的内螺纹之间。丝杠轴61的第一端部63(图3所示的左端部)由第四滚动轴承64支承。第四滚动轴承64的内圈外嵌固定于丝杠轴61的第一端部63。并且,第四滚动轴承64的外圈内嵌于贯通单元壳体22的底壁65的内外表面的贯通孔16。第四滚动轴承64的外圈抵接于环状的阶梯部66,从而朝向轴向一侧(图3所示的左侧)的移动被限制。并且,在第四滚动轴承64的外圈卡合有锁紧螺母15,以限制该第四滚动轴承64的外圈的朝向轴向另一侧(图3所示的右侧)的移动。丝杠轴61的第一端部63的比第四滚动轴承64靠电动机23侧(图3所示的左侧)的部分插通于第一输出轴42的内周,并与该第一输出轴42连结而能够一体旋转。丝杠轴61的第二端部68(图3所示的右端部)由第五滚动轴承67支承。第五滚动轴承67的内圈外嵌固定于丝杠轴61的第二端部68。并且,第五滚动轴承67的外圈被固定在形成于壳体22的底部的圆筒状的凹部69内。
螺母59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在螺母59的两侧面突出形成有沿与换挡选档轴11平行的方向(图3中的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图4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圆柱状的轴70(在图3中仅图示出一方)。
连杆60具备:第一连结部73,该第一连结部73设置于连杆60的第一端部72(图3以及图4中的上端部),用于与螺母59连结;以及第二连结部75(参照图4),该第二连结部75设置于连杆60的第二端部74(图3以及图4中的下端部),用于与换挡选档轴11连结。
第一连结部73例如是金属制的支架,具备一对支承板部76、76和将各支承板部76、76的基端部彼此(图3以及图4中的上端部)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棒77(参照图4),从侧面观察呈横倒コ字状。(使コ字横向旋转90°后的形状)。在各支承板76、76形成有从其前端边(图3以及图4中的上端部)切口并沿轴向延伸的U字槽78,各支承板部76、76呈从基端部朝前端部延伸的双股叉状。轴70与该U字槽78卡合。U字槽78的槽宽设定成与轴70的直径匹配的大小,且沿着连杆60的轴向呈大致一样的大小。
由于轴70与U字槽78卡合,因此,螺母59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连杆60绕轴70相对旋转。并且,由于轴70的卡合对象是U字槽78,因此,即便轴70与连杆60之间的间隔变化,也能够确保轴70与U字槽78之间的卡合状态。因此,即便是在螺母58沿轴向移动从而螺母59与换挡选档轴11之间的间隔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轴70与U字槽78之间的卡合状态。
第二连结部75呈圆筒状,且外嵌于换挡选档轴11。在第二连结部75形成有与形成在换挡选档轴11的周面上的花键部37花键嵌合的花键槽79(参照图4)。因此,第二连结部75以不能相对于换挡选档轴11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于换挡选档轴11进行相对轴向移动的状态与换挡选档轴11连结。因此,连杆60设置成能够绕换挡选档轴11的中心轴线C1摇动。当伴随着丝杠轴61的旋转而螺母59沿丝杠轴61的轴线方向(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图4所示的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移动时,如图3所示,连杆60绕换挡选档轴11的中心轴线C1摇动。
第二转换机构25具备:第一齿轮(传递机构)56;传递轴(传递机构)95,该传递轴95与驱动轴41平行地延伸,且设置成能够旋转;第二齿轮(传递机构)81,该第二齿轮81以与传递轴95同轴的方式固定在传递轴95的靠第一端部80(图3所示的左端部)侧的规定位置;以及小径的小齿轮36,该小齿轮36以与传递轴95同轴的方式固定在传递轴95的靠第二端部82(图3所示的右端部)的规定位置。第一齿轮56以及第二齿轮81分别由直齿圆柱齿轮构成。另外,第二齿轮81形成为其直径比第一齿轮56的直径以及小齿轮36的直径大。即,该第二转换机构25构成减速器。
传递轴95的第一端部80(图3所示的左端部)由第六滚动轴承96支承。第六滚动轴承96的内圈外嵌固定于传递轴95的第一端部80(图3所示的左端部)。并且,第六滚动轴承96的外圈固定在形成于盖27的内表面(图3所示的右表面)的圆筒状的凹部83内。并且,传递轴95的第二端部82(图3所示的右端部)由第七滚动轴承84支承。第七滚动轴承84的内圈外嵌固定于传递轴95的第二端部82。并且,第七滚动轴承84的外圈固定在形成于壳体22的底部的传感器用孔(后述)的周围的圆筒状的凹部86内。
传递轴95的旋转量由第一旋转量传感器87检测。在壳体22的底壁形成有贯通其内外表面的传感器用孔85。第一旋转量传感器87配置在壳体22外的壳体22的底部附近,从传感器部(未图示)延伸的第一传感器轴99的前端部穿过传感器用孔85而与传递轴95的第二端部82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借助伴随着换挡选档轴11的旋转的第一传感器轴99的旋转来检测换挡选档轴11的旋转量。第一旋转量传感器87的检测值输入后述的ECU 88。
并且,在壳体22内设置有用于检测换挡选档轴11的旋转量的第二旋转量传感器89。第二旋转量传感器89具备:主体90,在该主体90内置有传感器部(未图示);第二传感器轴94,该第二传感器轴94与传感器部连结;以及扇形齿轮91,该扇形齿轮91外嵌固定于第二传感器轴94。该扇形齿轮91与外嵌固定于换挡选档轴11的传感器用齿轮92啮合。借助伴随着换挡选档轴11的旋转的第二传感器轴94的旋转来检测换挡选档轴11的旋转量。第二旋转量传感器89的检测值输入后述的ECU 88。
当对车辆的换档柄93进行操作时,来自于换档柄93的操作检测传感器的信号发送给ECU 88(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ECU 88经由电动机驱动器(未图示)对电动机23进行驱动控制。并且,ECU 88经由继电器回路(未图示)对第一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43、45进行驱动控制。
在该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1中,当电动机23被驱动而旋转时,驱动轴41旋转。此时,若第一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43、45为非工作状态,则驱动轴41空转,因此,电动机23的旋转驱动力不会施加给第一以及第二输出轴42、44。进而,当第一电磁离合器43工作而来自于电动机23的旋转驱动力被施加给第一输出轴42时,伴随着第一输出轴42的旋转,丝杠轴61旋转,安装于丝杠轴61的螺母59沿轴向移动。进而,伴随着螺母59的轴向移动,连杆60绕换挡选档轴11的中心轴线C1摇动。由于连杆60的第二连结部75设置成不能相对于换挡选档轴11相对旋转,因此,伴随着连杆60的摇动,换挡选档轴11旋转。
并且,在电动机23被驱动而旋转的状态下,当第二电磁离合器45工作从而来自于电动机23的旋转驱动力被施加给第二输出轴44时,第二输出轴44的旋转驱动力经由第一齿轮56、第二齿轮81以及传递轴95施加给小齿轮36。进而,借助齿条齿35与小齿轮36的啮合,伴随着小齿轮36的旋转,换挡选档轴11沿轴向移动。换言之,小齿轮36的旋转驱动力被转换成换挡选档轴11的朝向轴向的移动力。
即,在第一电磁离合器43的工作状态下,换挡选档轴11被驱动而旋转,在第二电磁离合器45的工作状态下,换挡选档轴11沿其轴向移动。因而,通过选择性地使第一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43、45工作,能够单独地进行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由此,能够使用一个电动机23的驱动力进行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输出轴44形成为圆环状,该第二输出轴以包围驱动轴41的周围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确保切换单元26的轴向长度较短。由此,能够实现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1的小型化,能够实现变速装置1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由于使用滚珠丝杠机构58将第一输出轴42的旋转驱动力转换成直线方向运动,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1的小型化。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101的概要结构的图。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前述的图1~图4的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各部对应的部分标注与图1~图4的情况相同的参照标号进行表示,并省略说明。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101中,代替用于进行换档动作/选档动作的换挡选档轴11(参照图2~图4),在变速箱2(参照图1)内设置有用于进行换档动作的换档轴102以及用于进行选档动作的选档轴103。换档轴102以及选档轴103沿相互正交的方向延伸。借助换档轴102的绕其轴线的旋转来进行用于驱动换档拨叉3~6(参照图2)的换档动作,并且,借助选档轴103的沿轴向的移动来进行用于选择成为驱动的对象的换档拨叉3~6的选档动作。换档轴102的一端侧部分(图5所示的下侧部分)突出到变速箱2外,到达后述的换档/选档驱动装置104的壳体的周边区域。并且,选档轴103的一端侧部分(图5所示的纸面近前侧的部分)突出到变速箱2外。
在变速箱2的周面(外表面)安装有用于对变速箱2内的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进行驱动的换档/选档驱动装置104。换档/选档驱动装置104的第一连杆144(参照图6A)的第二端部144B(参照图6A)固定于换档轴102。并且,连杆机构106的第二连杆臂179的第一端部179A固定于选档轴103。连杆机构106连结选档轴103和第二滚珠丝杠机构170(后述)的第二螺母172,将换档/选档驱动装置104的电动机109(后述)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选档轴103。
换档/选档驱动装置104具备:第一减速器单元107;第二减速器单元108;以及被夹在第一减速器单元107与第二减速器单元108之间的电动机109。该换档/选档驱动装置104构成电动致动器单元,通过应用于如该实施方式所示的变速装置101而作为换档/选档驱动装置发挥功能。由于该换档/选档驱动装置104形成为将电动机109夹在第一减速器单元107与第二减速器单元108之间的构造,因此,在换档轴102与选档轴103之间的间隔比较窄的情况下,存在无法将换档轴102直接连结于第一减速器单元107的情况、或无法将选档轴103直接连结于第二减速器单元108的情况。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连杆机构106使选档轴103和第二减速器单元108联动。
图6A以及图6B是沿着图5的剖面线VI-VI切断时的剖视图。图6A示出第一减速器单元107以及电动机109的剖视结构,图6B示出电动机109以及第二减速器单元108的剖视结构。
首先,对电动机109进行说明。作为电动机109采用无刷电动机。电动机109具备:电动机壳体111;以及被收纳在该电动机壳体111内的转子112和定子113。转子112呈圆环状,在其外周部保持有多个永磁铁。转子112的外周是N极和S极交替的磁极。旋转轴114以与转子112同轴的方式固定于转子112。转子112和旋转轴114能够一起旋转(图6A以及图6B的C 2是旋转轴114的旋转轴线)。
电动机壳体111具备:圆筒支架115,该圆筒支架115包围定子113的外周;大致圆环状的第一罩架116以及大致圆板状的分隔壁117,它们封堵圆筒支架115的一端部(图6A以及图6B所示的右端部);以及第二罩架118,其封堵圆筒支架115的另一端部(图6A以及图6B所示的左端部)。分隔壁117对收纳有转子112以及定子113的空间与第一减速器单元107侧之间进行分隔。旋转轴114的第一端部119(图6A所示的右端部)从分隔壁117(电动机壳体111)突出,并插通于第一减速器单元107的圆筒状的第一驱动轴120(后述)的内周而被固定。并且,旋转轴114的第二端部121(图6A以及图6B所示的左端部)插通于形成在第二罩架118的插通孔122,并从第二罩架118突出。旋转轴114的第二端部121插通于第二减速器单元108的圆筒状的第二驱动轴123(后述)的内周而被固定。即,旋转轴114贯通电动机壳体111。
转子112以及旋转轴114由第八滚动轴承124支承而能够旋转。第八滚动轴承124的内圈外嵌固定于旋转轴114的第二端部121的外周。并且,第八滚动轴承124的外圈内嵌于插通孔122的内周。
圆筒支架115借助螺栓125被固定于第一罩架116,并借助螺栓126被固定于第二罩架118。
并且,第一罩架116借助螺栓127被固定于第一减速器单元107的第一单元壳体132,第二罩架118借助螺栓128被固定于第二减速器单元108的第二单元壳体157。由此来达成马达壳体111相对于第一单元壳体132以及第二单元壳体157的固定。
第一减速器单元107具备:第一驱动轴120,该第一驱动轴120与电动机109的旋转轴114的第一端部119(图6A所示的右端部)连结而能够一体旋转;圆筒状的第一输出轴129,该第一输出轴129以与第一驱动轴120同轴的方式相对于第一驱动轴120配置在与电动机109侧相反一侧(图6A所示的右侧),且设置成能够旋转;圆环状的第一电磁离合器130,该第一电磁离合器能够将来自第一驱动轴120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第一输出轴129/或者遮断旋转驱动力的传递;以及第三转换机构131,该第三转换机构131对从电动机109施加给第一输出轴129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放大,并将其转换成使换档轴102绕其轴线旋转的力。上述第一驱动轴120、第一输出轴129、第一电磁离合器130、以及第三转换机构131被收纳于第一单元壳体132内。
第一单元壳体132具备:大致圆筒状的第一筒部133;以及第一盖134,该第一盖134封闭第一筒部133的一端部(图6A所示的右端部)。第一盖134借助螺栓135被固定于第一筒部133。在第一筒部133的轴向的中央部形成有第一通过孔146,第一滚珠丝杠机构(滚珠丝杠机构)142(后述)的第一连杆(连杆)144通过该第一通过孔146。
第一驱动轴120呈大致圆筒状,且与电动机109的旋转轴114同轴地延伸。电动机109的旋转轴114插通并被固定于第一驱动轴120的大致圆筒状的内周。在第一驱动轴120的轴向的中央部设置有大径圆板状的第一驱动毂136。在第一驱动毂136的一方侧(图6A所示的右侧)的面上的周缘部配置有第一电枢137。
第一输出轴129与第一驱动轴120同轴地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第一驱动轴120的轴向一方侧(图6A所示的右侧)。在第一驱动轴129的一端部(图6A所示的右端部)形成有朝径向外侧伸出的呈大径圆板状的第一输出毂138。该第一输出毂138与第一电枢137隔开微小的间隙配置。并且,在第一输出轴129的外周、且是在与第一输出毂138邻接的位置外嵌有第一电磁离合器130的第一电磁线圈141。换言之,第一输出毂138被夹在第一驱动毂136(第一电枢137)与第一电磁线圈141之间。第一电磁离合器130具备第一电枢137、第一输出毂138、以及第一电磁线圈141。第一电磁离合器130的外周被固定于第一单元壳体132。第一输出轴129由第九滚动轴承139以及第十滚动轴承140支承。
第九滚动轴承139的外圈内嵌在形成于第一输出轴129的内侧面的阶梯部而被固定。第九滚动轴承139的内圈外嵌于第一驱动轴120的外周而被固定。第十滚动轴承140的外圈内嵌于第一电磁离合器130的内周而被固定。并且,第十滚动轴承140的内圈被外嵌固定于第一输出轴129的外周。
当对第一电磁离合器130的第一电磁线圈141施加直流电压时,第一电磁离合器130成为工作状态,第一电枢137被第一电磁线圈141吸引,从而设置于第一驱动毂136的第一电枢137与第一输出毂138连结。由此,第一驱动毂136(第一驱动轴120)侧的扭矩被传递至第一输出轴129。进而,当朝向第一电磁线圈141的直流电压的供给被切断时,第一电枢137与第一输出毂138之间的连结被解除,从第一驱动毂136(第一驱动轴120)朝向第一输出轴129的扭矩传递被切断。
第三转换机构131具备:第一滚珠丝杠机构142;以及第一连杆144,该第一连杆144连接第一滚珠丝杠机构142的第一螺母(螺母)143与换档轴102。第一滚珠丝杠机构142具备:第一丝杠轴(丝杠轴)145,该第一丝杠轴145连结于第一输出轴129而能够一体旋转,且与第一输出轴129同轴地延伸;以及第一螺母143,该第一螺母143安装于该第一丝杠轴145。第一滚珠丝杠机构142将第一输出轴129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第一螺母143的轴向直线运动。
第一丝杠轴145在除去两端部之外的整个区域都具有外螺纹。并且,第一螺母143的内周具有内螺纹(未图示)。在第一丝杠轴145的外螺纹与第一螺母143的内螺纹之间以能够滚动的方式夹装有多个滚珠(未图示)。第一丝杠轴145的第一端部147(图6A所示的左端部)插通于第一输出轴129的内周,与该第一输出轴129连结而能够一体旋转。第一丝杠轴145的第二端部148(图6A所示的右端部)由第十一滚动轴承149支承。第十一滚动轴承149的内圈外嵌固定于第一丝杠轴145的第二端部148。并且,第十一滚动轴承149的外圈被固定在形成于第一盖134的内表面(图6A所示的右面)的圆筒状的凹部150内。
第一螺母143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在第一螺母143的两侧面突出形成有沿与换档轴102平行的方向(与图6A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一对圆柱状的轴151(在图6A中仅示出一方)。
在第一连杆144的第一端部144A(图6A的上端部)设置有用于与第一螺母143连结的第一连结部152。并且,第一连杆144的第二端部144B(图3以及图4中的下端部)被固定于换档轴102(设置成不能相对旋转)。
连结部152形成为与图3以及图4所示的连杆60的第一连结部73同样的构造,具备:一对支承板部153(在图6A中仅示出一方);以及将各支承板部153的基端部彼此(图6A中的上端部)连接在一起的连杆(未图示)。连结部152在侧视图中呈横倒コ字状(使コ字横向旋转90°的形状)。在各支承板部153、153形成有从其前端边(图6A中的上端部)切口的、沿着轴向延伸的U字槽154,各支承板部153呈从基端部朝前端部延伸的双股叉状。轴151与该U字槽154卡合。U字槽154的槽宽设定成与轴151的直径匹配的大小,且沿着第一连杆144的轴向呈大致一样的大小。
由于轴151与U字槽154卡合,因此第一螺母143设定成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杆144绕轴151相对旋转。并且,由于轴151的卡合对象为U字槽154,因此,即便轴151与第一连杆144之间的间隔变化,也能够保证轴151与U字槽154之间的卡合状态。因此,即便是在第一螺母143沿轴向移动、从而第一螺母143与轴102之间的间隔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轴151与U字槽154之间的卡合状态。
另一方面,第二减速器单元108具备:第二驱动轴123,该第二驱动轴123被固定于电动机109的旋转轴114的第二端部121(图6B所示的左端部);第二输出轴158,该第二输出轴158以与第二驱动轴123同轴的方式相对于第二驱动轴123配置在与电动机109侧相反一侧(图6B所示的左侧),且设置成能够旋转;圆环状的第二电磁离合器159,该第二电磁离合器159能够将来自第二驱动轴123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第二输出轴158或者遮断旋转驱动力的传递;以及第四转换机构156,该第四转换机构156对从电动机109施加给第二输出轴158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放大,并将其转换成使换档轴102绕其轴线旋转的力。上述第二驱动轴123、第二输出轴158、第二电磁离合器159、以及第四转换机构156被收纳于第二单元壳体157内。
第二单元壳体157具备:大致圆筒状的第二筒部160;以及第二盖161,该第二盖161封闭第二筒部160的另一端部(图6A以及图6B所示的左端部)。第二盖161被固定于第二筒部160。在第二筒部160的轴向的中央部形成有第二通过孔163,连杆机构160的第一连杆臂178通过该第二通过孔163。从旋转轴114的延长线上观察,该第二通过孔(未图示)形成在与第一通过孔135交叉90°的位置。
第二驱动轴123呈大致圆筒状,且与电动机109的旋转轴114同轴地延伸。电动机109的旋转轴114插通并被固定于第二驱动轴123的大致圆筒状的内周。在第二驱动轴123的轴向的中央部设置有大径圆板状的第二驱动毂164。在第二驱动毂164的另一方侧(图6B所示的左侧)的面上的周缘部配置有第二电枢165。
第二输出轴158与第二驱动轴123同轴地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第二驱动轴123的轴向另一方侧(图6B所示的左侧)。在第二输出轴158的一端部(图6B所示的左端部)形成有朝径向外侧伸出的呈大径圆板状的第二输出毂166。该第二输出毂166与第二电枢165隔开微小的间隙配置。并且,在第二输出轴158的外周、且是在与第二输出毂166邻接的位置外嵌有第二电磁离合器159的第二电磁线圈169。换言之,第二输出毂166被夹在第二驱动毂164(第二电枢165)与第二电磁离合器159的第二电磁线圈169之间。第二电磁离合器159具备第二电枢165、第二输出毂166、以及第二电磁线圈169。第二电磁离合器159的外周被固定于第二单元壳体157。第二输出轴158由第十二滚动轴承167以及第十三滚动轴承168支承。第十二滚动轴承167的外周内嵌在形成于第二输出轴158的内侧面的阶梯部而被固定。第十二固定轴承167的内圈外嵌于第二驱动轴123的外周而被固定。第十三滚动轴承168的外圈内嵌于第二电磁离合器159的内周而被固定。并且,第十三滚动轴承168的内圈外嵌固定于第二输出轴158的外周。
当对第二电磁离合器159的第二电磁线圈169施加直流电压时,第二电磁离合器159成为工作状态,第二电枢165被第二电磁线圈169吸引,从而设置于第二驱动毂164的第二电枢165与第二输出毂166连结。由此,第二驱动毂164(第二驱动轴123)侧的扭矩被传递至第二输出轴158。进而,当朝向第二电磁线圈169的直流电压的供给被切断时,第二电枢165与第二输出毂166之间的连结被解除,从第二驱动毂164(第二驱动轴123)朝向第二输出轴158的扭矩传递被切断。
第四转换机构156具备第二滚珠丝杠机构170。第二滚珠丝杠机构170具备:第二丝杠轴171,该第二丝杠轴171与第二输出轴158连结,且与第二输出轴158同轴延伸;以及第二螺母172,该第二螺母172安装于该第二丝杠轴171。第二滚珠丝杠机构170将第二输出轴158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第二螺母172的轴向直线运动。
第二丝杠轴171在除去两端部之外的整个区域都具有外螺纹。并且,第二螺母172的内周具有内螺纹(未图示)。在第二丝杠轴171的外螺纹与第二螺母172的内螺纹之间以能够滚动的方式夹装有多个滚珠(未图示)。第二丝杠轴171的第一端部173(图6B所示的右端部)插通于第二输出轴158的内周,与该第二输出轴158连结而能够一体旋转。第二丝杠轴171的第二端部174(图6B所示的左端部)由第十四滚动轴承175支承。第十四滚动轴承175的内圈外嵌固定于第二丝杠轴171的第二端部174(图6B所示的左端部)。并且,第十四滚动轴承175的外圈被固定在形成于第二盖161的内表面(图6A所示的左面)的圆筒状的凹部176内。
第二螺母172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在第二螺母172的两侧面突出形成有沿与换档轴102平行的方向(图6B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圆柱状的轴177、177。连杆机构106(参照图5)的第一连杆臂178(参照图5)与该第二滚珠丝杠机构170的第二螺母172连结。
一并参照图5,连杆机构106具备:第一连杆臂178,该第一连杆臂178具有第一端部178A以及第二端部178B;第二连杆臂179,该第二连杆臂179具有第一端部179A以及第二端部179B;以及第三连杆臂180,该第三连杆臂180具有第一端部180A以及第二端部180B。在第一连杆臂178的第一端部178A设置有用于与第二螺母172连结的连结部181。该连结部181与第二螺母172卡合。进而,第二连杆臂178设置成能够绕设置于变速箱2的外表面的支点182旋转。
连结部181形成为与图3以及图4所示的连杆60的第一连结部73以及图6A所示的第一连杆144的连结部152同样的构造,具备一对支承板部183和将各支承板部183的基端部彼此连接在一起的连杆(未图示)。从侧面观察,连结部181呈横倒コ字状(使コ字横向旋转90°的形状)。在各支承板部183、183形成有从其前端边切口的、沿着轴向延伸的U字槽184,各支承板部183呈从基端部朝前端部延伸的双股叉状。轴177与该U字槽184卡合。U字槽184的槽宽设定成与轴177的直径匹配的大小,且沿着第一连杆178的轴向呈大致一样的大小。
由于轴177与U字槽184卡合,因此第二螺母172设定成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杆臂178绕轴177相对旋转。并且,由于轴177的卡合目标为U字槽184,因此,即便轴177与第一连杆臂178之间的间隔变化,也能够保证轴177与U字槽154之间的卡合状态。因此,即便是在第二螺母172沿轴向移动、从而第二螺母172与第二连杆臂179之间的间隔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轴177与U字槽184之间的卡合状态。
第二连杆臂179的第一端部179A被固定于选档轴103,第二连杆臂179设置成能够绕选档轴103的中心轴线C4摇动。第三连杆臂180连结第一连杆臂178的第二端部178B和第二连杆臂179的第二端部179B。具体而言,第三连杆臂180的第一端部180A经第一球关节185与第一连杆臂178的第二端部178B连结,第三连杆臂180的第二端部180B经第二球关节186与第二连杆臂179的第二端部179B连结。因此,第三连杆臂180相对于第一连杆臂178以及第二连杆臂179的姿态能够变更。伴随着第一连杆臂178绕支点182摇动,第三连杆臂180绕选档轴103摇动。
参照图5、图6A以及图6B,当驱动电动机109旋转时,第一以及第二驱动轴120、123旋转。此时,若第一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130、159处于非工作状态,则第一以及第二驱动轴120、123空转,电动机109的驱动力不会施加给第一以及第二输出轴129、158。进而,当第一电磁离合器130工作,对第一输出轴129施加来自电动机109的旋转驱动力时,伴随着第一输出轴129的旋转,第一丝杠轴145旋转,安装于第一丝杠轴145的第一螺母143沿轴向移动。进而,伴随着第一螺母143的轴向移动,第一连杆144绕换档轴102的中心轴线C3摇动。第一连杆144的第二端部144B被固定于换档轴102,因此,伴随着第一连杆144的摇动,换档轴102旋转。
并且,当第二电磁离合器159工作,对第二输出轴158施加来自电动机109的旋转驱动力时,伴随着第二输出轴158的旋转,第二丝杠轴171旋转,安装于第二丝杠轴171的第二螺母172沿轴向移动。进而,伴随着第二螺母172的移动,连杆机构106的第一连杆臂178绕支点182摇动,伴随与此,第三连杆臂180绕选档轴103的中心轴线C4摇动。由于第三连杆臂180的第一端部180A被固定于选档轴103,因此,伴随着第三连杆臂180的摇动,选档轴103旋转。
即,在第一电磁离合器130的工作状态下,换档轴102被驱动而旋转,在第二电磁离合器159的工作状态下,选档轴103被驱动而旋转。
因而,通过选择性地使第一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130、159工作,能够分别单独地进行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由此,能够使用一个电动机109的驱动力进行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
并且,旋转轴114形成为贯通电动机壳体111延伸的结构,第一驱动轴120连结于旋转轴114的第一端部119而能够与该旋转轴114一体旋转,并且,第二驱动轴123连结于旋转轴114的第二端部121而能够与该旋转轴114一体旋转。进而,第一输出轴129相对于第一驱动轴120配置在与电动机109侧相反一侧,并且,第一驱动轴120和第一输出轴129经第一电磁离合器130连结。并且,第二输出轴158相对于第二驱动轴123配置在与电动机侧相反一侧,并且,第二驱动轴123和第二输出轴158经第二电磁离合器19连结。因此,能够简化换档/选档驱动装置104的结构。
并且,由于使用第一滚珠丝杠机构142将第一输出轴129的旋转驱动力转换成直线方向运动,并且,使用第二滚珠丝杠机构170将第二输出轴158的旋转驱动力转换成直线方向运动,因此能够实现换档/选档驱动装置104的小型化,能够实现变速装置101整体的小型化。
另外,虽然在图6A以及图6B中并未图示,但也可以在换档轴102以及/或者选档轴103设置有用于检测该轴102、103的旋转量的旋转量传感器。该旋转量传感器可以是:例如检测第一螺母143(第二螺母172)的轴向移动量,并基于此来检测换档轴102、选档轴103的旋转量。
图7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201的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02的结构的图。图7B是从图7A的箭头VII方向观察的图。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的图5、图6A以及图6B的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与图5、图6A以及图6B的情况下相同的参照标号进行表示,并省略说明。
在该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201中,与图5、图6A以及图6B所示的变速装置101同样,在变速箱2(参照图1)内设置有用于进行换档动作的换档轴102、以及用于进行选档动作的选档轴103。换档轴102以及选档轴103沿相互正交的方向延伸。
在变速箱2的周面(外表面)安装有用于对变速箱2内的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进行驱动的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02。在换档轴102固定连结有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02的第一蜗轮206。并且,在选档轴103固定连结有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02的第二蜗轮208。
与图5、图6A以及图6B同样,电动机109的旋转轴114贯通电动机壳体,第一端部(图7A以及图7B所示的右端部)以及第六端部(图7A以及图7B所示的左端部)突出到电动机壳体之外。
该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201的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02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选档驱动装置104的不同点在于:代替具备滚珠丝杠机构142、170以及连杆144的第三转换机构131以及第四转换机构156,设置有具备蜗杆205、207和与该蜗杆205、207啮合的蜗轮206、208的第三转换机构203以及第四转换机构204。
具体地说,在第一输出轴129的一端部(图7A以及图7B所示的右侧部)连结有以与第一输出轴129同轴的方式延伸的第一蜗杆205。第一蜗杆205与第一蜗轮206啮合。第一蜗轮206以与换档轴102同轴的方式固定于换档轴102(设置成不能相对旋转)。该第一蜗轮2065例如由扇形齿轮构成。并且,在第二输出轴158的一端部(图7A以及图7B所示的右侧部)连结有以与第二输出轴158同轴的方式延伸的第二蜗杆207。该第二蜗杆207与第二蜗轮208啮合。第二蜗轮208以与选档轴103同轴的方式固定于选档轴103(设置成不能相对旋转)。该第二蜗轮208例如由扇形齿轮构成。
在电动机109被驱动而旋转的状态下,当第一电磁离合器130工作从而来自电动机109的旋转驱动力被施加给第一输出轴129时,伴随着第一输出轴129的旋转,第一蜗杆205旋转。进而,伴随着第一蜗杆205的旋转,第一蜗轮206绕换档轴102的中心轴线C3旋转。由于第一蜗轮206以与换档轴102同轴的方式被固定于换档轴102,因此,伴随着第一蜗轮206的旋转,换档轴102旋转。
并且,在电动机109被驱动而旋转的状态下,当第二电磁离合器159工作从而来自电动机109的旋转驱动力被施加给第二输出轴158时,伴随着第二输出轴158的旋转,第二蜗杆207旋转。进而,伴随着第二蜗杆207的旋转,第二蜗轮208绕选档轴103的中心轴线C4旋转。由于第二蜗轮208以与选档轴103同轴的方式被固定于选档轴103,因此,伴随着第二蜗轮208的旋转,选档轴103旋转。
即,在第一电磁离合器130的工作状态下,换档轴102被驱动而旋转,在第二电磁离合器159的工作状态下,选档轴103被驱动而旋转。
因而,通过选择性地使第一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130、159工作,能够单独进行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由此,能够使用一个电动机109的驱动力进行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
并且,虽然存在换档轴102以及/或者选档轴103因反向输入而朝意料之外的方向旋转的顾虑,但由于借助第一蜗杆205与第一蜗轮206之间的啮合以及/或者第二蜗杆207与第二蜗轮208之间的啮合进行锁定,因此能够防止换档轴102以及/或者选档轴103的意料之外的旋转。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的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50的结构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图8所示的第二齿轮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图。在该图9中,仅图示出换档选档轴11以及第二齿轮251,省略其他部件的图示(第一齿轮56以双点划线示出)。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与图1~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参考标号进行表示,并省略说明。进而,图8所示的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50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1的不同点在于:代替由直齿圆柱齿轮构成的第二齿轮81,具备由扇形齿轮构成的第二齿轮(传递机构)251。该第二齿轮251与第一齿轮56啮合。
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将变速装置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换档选档轴11沿上下方向(铅垂方向。或者接近于铅垂方向的方向)延伸。传递轴95沿与换挡选档轴11正交的方向延伸,因此传递轴95沿左右方向(水平方向或者接近水平的方向)延伸。第二齿轮251以能够与该传递轴95一体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该传递轴95。第二齿轮251呈半圆状。第二齿轮251具有与第二齿轮81的直径同等的直径。因此,利用第一齿轮56以及第二齿轮251构成减速器的一部分。
在变速装置的图8所示的搭载状态下,在换档换档选档轴11作用有因自重而产生的朝向下方的力(下方方向力),基于换档选档轴11的自重的旋转力(以下称作“换档选档轴自重旋转力”。在图9中以虚线图示)作用于传递轴95。
当第二电磁离合器45处于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即旋转轴40与第二输出轴44连结的情况下,换档选档轴11不会因其自重而下降(沿轴向移动)。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输出轴44并未设置制动机构。因此,当第二电磁离合器45处于非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即旋转轴40与第二输出轴44被释放时,旋转轴40承受换档选档轴自重旋转力而旋转,因此,存在允许换档选档轴11下降的顾虑。当换档选档轴11旋转时,存在与ECU 88的控制无关而换档选档轴11的轴向位置(选档位置)变化的顾虑。
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以及第二齿轮56、251构成减速器(的一部分),并且,为了进行选档动作而需要的换档选档轴11的移动量比较小,在进行选档动作时,第二齿轮251在一定角度内往复地进行旋转动作即可。
并且,如图9所示,当第二齿轮251以该第二齿轮251的曲线部分(圆弧)朝向侧方(第一齿轮56侧)的姿态被安装于传递轴95时,第二齿轮251的中心位置从传递轴95的旋转轴线朝径向偏移,因第二齿轮251的自重而产生的旋转力(以下称为“第二齿轮自重旋转力”。图9中以实线示出)作用于传递轴95。
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二齿轮自重旋转力设定成与换档选档轴自重旋转力抵消的方向以及大小。因此,换档选档轴自重旋转力被抵消,传递轴95不旋转。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旋转轴40和第二输出轴44被释放的情况下的换档选档轴11的下降。由此,无需采用具备制动机构的电磁离合器等就能够防止换档选档轴11的下降,因此,由此能够防止成本升高。另外,第二齿轮自重旋转力的大小以及方向的设定借助第二齿轮251的齿数以及/或者重量的选择、第二齿轮251相对于传递轴95的安装姿态的调节来进行。
并且,由于作为第二齿轮251使用与直齿圆柱齿轮相比轻量且小型的扇形齿轮,因此能够实现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50整体的轻量化以及节省空间化。
另外,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举出第二齿轮(扇形齿轮)251呈半圆状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作为第二齿轮也可以使用呈扇形状的扇形齿轮。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以其他方式实施。
例如,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能够采用扇形齿轮。在该情况下,第二齿轮可以由直齿圆柱齿轮构成,也可以由扇形齿轮构成。当由扇形齿轮构成的第一齿轮被安装于第二输出轴44时,第一齿轮1的重心位置从第二输出轴44的旋转轴线朝径向偏移,在第二输出轴44产生有因第一齿轮的自重而产生的旋转力(以下称作“第一齿轮自重旋转力”),该第一齿轮自重旋转力作用于传递轴95。进而,若将该第一齿轮自重旋转力设定成与换档选档轴自重旋转力抵消的方向以及大小,则换档选档轴自重旋转力被消除,传递轴95不旋转。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旋转轴40和第二输出轴44被释放的情况下的换档选档轴11的下降。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六滚动轴承96与圆筒状的凹部93的底面之间,也可以夹装有沿着传递轴95的轴向(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弹性地推压该第六滚动轴承96的施力部件(例如板簧)。由于沿传递轴95的轴向进行推压,因此能够提高传递轴95的安装状态下的尺寸精度。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连杆机构106使选档轴103和第二减速器单元108联动,但也可以形成为使用连杆机构106使换档轴102和第一减速器单元107联动的结构。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当将选档轴103和第二减速器单元108直接连结的情况下,能够设置第一端部连结于第二螺母172、并且第二端部被固定于选档轴(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的第二连杆。在该情况下,在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部设置有用于与第二螺母172连结的连结部。该连结部形成为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部181同样的结构,且与第二螺母172卡合。
并且,也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档/选档驱动装置21用于如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所示的换档轴102以及选档轴103的旋转驱动,并且,也可以将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换档/选档驱动装置104、202用于如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档选档轴11的旋转以及轴向移动。
其次,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事项的范围内实施各种设计变更。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1;101;201)包括:电动机(23;109),该电动机具有旋转轴(40;114);第一输出轴(42;129),该第一输出轴与上述电动机的旋转轴同轴设置、且设置成能够旋转;第一电磁离合器(43;130),该第一电磁离合器将来自上述旋转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第一输出轴/或者遮断该旋转驱动力的传递;第二输出轴(44;158),该第二输出轴与上述旋转轴同轴设置、且设置成能够旋转;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45;159),该第二电磁离合器能够将来自上述旋转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第二输出轴/或者遮断该旋转驱动力的传递,施加给该上述第一输出轴的上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用于进行驱动换档拨叉(3~6)的换档动作,施加给给上述第二输出轴的上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用于进行选择作为驱动对象的上述换档拨叉(3~6)的选档动作。
根据该结构,当电动机被驱动时,驱动轴旋转。此时,若第一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均为非工作状态,则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不会施加给给第一以及第二输出轴。进而,当第一电磁离合器工作时,来自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施加给第一输出轴,借助该第一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来进行换档动作。并且,当第二电磁离合器工作时,来自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施加给第二输出轴,借助该第二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来进行选档动作。因而,通过使第一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选择性地工作,能够单独地进行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由此,能够使用一个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来进行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包括:电动机(23),该电动机具有旋转轴(40);驱动轴(41),该驱动轴与上述电动机的旋转轴同轴设置,且由上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驱动而旋转;第一输出轴(42),该第一输出轴(42)在上述驱动轴的前端侧与上述驱动轴同轴设置,且设置成能够旋转;第一电磁离合器(43),该第一电磁离合器将来自上述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上述第一输出轴/或者遮断旋转驱动力的传递;第二输出轴(44),该第二输出轴与上述驱动轴同轴设置,且设置成能够旋转;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45),该第二电磁离合器将来自上述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第二输出轴/或者遮断旋转驱动力的传递,上述第二输出轴呈圆环状,且包围上述驱动轴的周围,上述第一输出轴相对于上述驱动轴以及上述第二输出轴配置在与上述电动机相反一侧,施加给上述第一输出轴的上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用于进行驱动换档拨叉(3~6)的换档动作、以及选择作为驱动对象的上述换档拨叉(3~6)的选档动作中的一方,施加给上述第二输出轴的上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用于进行上述换档动作以及上述选档动作中的另一方。
根据该结构,当电动机被驱动时,驱动轴旋转。此时,若第一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均为非工作状态,则驱动轴空转,因此电动机的驱动力不会被施加给第一以及第二输出轴。进而,当第一电磁离合器工作时,来自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经驱动轴施加给第一输出轴,借助该第一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来进行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中的一方。并且,当第二电磁离合器工作时,来自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经驱动轴施加给第二输出轴,借助该第二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来进行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中的另一方。因而,通过选择性地使第一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工作,能够分别进行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由此,能够使用一个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来进行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
在像本发明这样设置有两个电磁离合器的情况下,考虑将两个电磁离合器(第一离合器以及第二离合器)沿着电动机的旋转轴的轴向排列。
然而,在该情况下,需要复杂的传递机构,不仅存在包括驱动轴、第一和第二输出轴、以及第一和第二电磁离合器的构造复杂化的顾虑,并且第一和第二电磁离合器沿着旋转轴的轴向延伸,因此有时会导致装置大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中,通过将第二输出轴形成为圆环状,能够将该第二输出轴以包围驱动轴的周围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缩短驱动轴、第一输出轴以及第二输出轴的组合所需要的轴向长度,由此,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并且,优选的是:上述驱动轴具备轴体(46)和从上述轴体朝径向外侧伸出的驱动毂(47),上述第一以及第二输出轴隔着上述驱动毂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并且能够确保从驱动轴朝向第一以及第二输出轴的扭矩传递的传递效率较大。
并且,优选的是:上述电动机、上述驱动轴、上述第一和第二输出轴、以及上述第一和第二电磁离合器被单元化。在该情况下,当进行变速装置的组装之际,能够简单地将驱动轴、第一和第二输出轴、以及第一和第二电磁离合器装配于壳体(22)。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101;201)包括:电动机(109),该电动机具有电动机壳体(111)和贯通上述电动机壳体而延伸的旋转轴(114);第一驱动轴(120),该第一驱动轴以能够与上述旋转轴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上述旋转轴的一端侧;第一输出轴(129),该第一输出轴以与上述第一驱动轴同轴且能够旋转的方式相对于上述第一驱动轴设置在与上述电动机相反一侧;第一电磁离合器(130),该第一电磁离合器将来自上述第一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第一输出轴或者遮断该旋转驱动力的传递;第二驱动轴(123),该第二驱动轴以能够与上述旋转轴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上述旋转轴的与上述一端相反一侧的另一端侧;第二输出轴(158),该第二输出轴以与上述第二驱动轴同轴且能够旋转的方式相对于该第二驱动轴设置在与上述电动机相反一侧;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159),该第二电磁离合器(159)将来自上述第二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第二输出轴或者遮断该旋转驱动力的传递,施加给上述第一输出轴的上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用于进行驱动换档拨叉(3~6)的换档动作,施加给上述第二输出轴的上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用于进行选择作为驱动对象的上述换档拨叉(3~6)的选档动作。
根据该结构,当电动机被驱动时,第一以及第二驱动轴旋转。此时,若第一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均为非工作状态,则第一以及第二驱动轴空转,因此电动机的驱动力不会施加给第一以及第二输出轴。进而,当第一电磁离合器工作时,来自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经第一驱动轴施加给第一输出轴,借助该第一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来进行换档动作。并且,当第二电磁离合器工作时,来自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经由第二驱动轴施加给第二输出轴,借助该第二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进行选档动作。因而,通过选择性地使第一以及第二电磁离合器工作,能够单独进行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由此,能够使用一个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换档动作以及选档动作。
并且,在像本发明这样设置两个电磁离合器的情况下,考虑如下结构:驱动轴连结于旋转轴的前端部而能够与该旋转轴一体旋转,进而,在驱动轴与第一输出轴之间夹装有用于传递旋转驱动力或者遮断该旋转驱动力的传递的第一电磁离合器,并且,在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之间夹装有用于传递旋转驱动力或者遮断该旋转驱动力的传递的第二电磁离合器。
然而,在该情况下,需要复杂的传递机构,存在包含驱动轴、第一和第二输出轴、以及第一和第二电磁离合器的构造复杂化的情况。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明中,旋转轴贯通电动机壳体延伸。并且,第一输出轴相对于第一驱动轴配置在与电动机侧相反一侧,并且,第一驱动轴和第一输出轴经第一电磁离合器连结。并且,第二输出轴相对于第二驱动轴配置在与电动机侧相反一侧,并且,第二驱动轴与第二输出轴经第二电磁离合器连结。因此,能够简化变速装置的结构。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明包括:换档选档轴(11),该换档选档轴沿与上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延伸,通过朝轴向移动来进行上述选档动作,并且,通过绕轴线旋转来进行上述换档动作;第一转换机构(24),该第一转换机构用于将施加给上述第一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转换成用于使上述换档选档轴绕其轴线旋转的力;以及第二转换机构(25),该第二转换机构用于将施加给上述第二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转换成使上述换档选档轴沿轴向移动的力。
这样,从电动机施加给第一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经第一转换机构被转换成换档选档轴的旋转驱动力。因此,从电动机施加给第二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经第二转换机构被转换成换档选档轴的朝轴向移动的移动力。即,在第一电磁离合器的工作状态下,换档选档轴被驱动而旋转,在第二电磁离合器的工作状态下,换档选档轴沿其轴向移动。由此,能够使用一个电动机的驱动力来驱动换档选档轴旋转、或者使换档选档轴沿轴向移动。
也可以是,上述第一转换机构包括:滚珠丝杠机构(58),该滚珠丝杠机构具有丝杠轴(61)和螺母(59),来自上述第一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施加给上述丝杠轴,上述螺母安装于上述丝杠轴;以及连杆(60),该连杆能够绕上述换档选档轴摇动,且具有第一端部(72)和第二端部(74),上述第一端部连结于上述螺母,并且,上述第二端部以不能相对于上述换档选档轴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于上述换档选档轴。
并且,也可以是,上述第一转换机构包括:蜗杆,来自上述第一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施加给给该蜗杆;以及蜗轮,该蜗轮与上述蜗杆啮合,将上述蜗杆的旋转驱动力施加给上述换档选档轴。
也可以是,上述第二转换机构包括:小齿轮(36),该小齿轮设置成能够绕与上述第二输出轴平行的规定的旋转轴线旋转;传递机构(56、81、251、95),该传递机构将来自上述第二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小齿轮;以及齿条齿(35),该齿条齿形成于上述换档选档轴的周面,且与上述小齿轮啮合。
并且,也可以是,上述第二转换机构包括:第一齿轮(56),该第一齿轮承受来自上述第二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传递轴(95),该传递轴与上述第二输出轴平行延伸;第二齿轮(251),该第二齿轮以能够与上述传递轴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传递轴,且与上述第一齿轮啮合;小齿轮(36),该小齿轮以能够与上述传递轴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传递轴;以及齿条齿(35),该齿条齿形成于上述换档选档轴的周面,且与上述小齿轮啮合,上述第一以及第二齿轮中的至少一方由扇形齿轮构成。
根据该结构,在根据变速装置相对于车辆等的搭载状态(搭载状况)不同而换档选档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因该换档选档轴的自重而产生的朝向下方的力(下方方向力)作用于换档选档轴,承受该下方方向力,基于换档选档轴的自重的旋转力(以下称为“换档选档轴自重旋转力”)作用于传递轴。
在旋转轴和第二输出轴借助第二电磁离合器连结的情况下,换档选档不会承受其自重而下降(沿轴向移动)。但是,在并未与第二输出轴相关地设置制动机构等的情况下,在旋转轴与第二输出轴被释放的状态下,旋转轴承受换档选档轴自重旋转力而旋转,因此,存在允许换档选档轴下降的顾虑。当换档选档轴下降时,存在与控制部的控制无关而换档选档轴的轴向位置(选档位置)变化的顾虑。
因而,在并未与第二输出轴相关地设置制动机构的情况下,无法将换档选档轴设定成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姿态。因此,装置现对于车辆等的搭载状态(搭载状况)受到制约。
因此,当第一以及第二齿轮中的至少一方由扇形齿轮构成的情况下,扇形齿轮可以形成为扇形状或者半圆状。
考虑作为第二齿轮使用扇形齿轮、作为第一齿轮使用其他种类的齿轮(例如直齿圆柱齿轮)的情况。在利用该第一以及第二齿轮构成减速器(的一部分)的情况下,第二齿轮的旋转量比较小。此外,当选档动作所要求的换档选档轴的移动量比较小的情况下,第二齿轮在一定角度内往复地进行旋转动作即可。因而,在上述情况下,即便作为第二齿轮使用扇形齿轮,在动作上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由于传递轴沿着与换档选档轴正交的方向延伸,因此,当换档选档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情况下,传递轴沿着左右方向(水平方向或者接近水平的方向)延伸。第二齿轮呈扇形状或者半圆状。因此,根据第二齿轮相对于传递轴的安装姿态不同,安装后的第二齿轮的重心位置会从传递轴的旋转轴线朝径向偏移,因第二齿轮的自重而产生的旋转力(以下称为“第二齿轮自重旋转力”)作用于传递轴。此时,如果通过第二齿轮的齿数以及/或者重量的选择、或者/以及第二齿轮相对于传递轴的安装姿态的调节,而将第二齿轮自重旋转力设定成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换档旋转轴的换档选档轴自重旋转力抵消的方向以及大小的话,则换档选档轴自重旋转力被抵消,传递轴不旋转。由此,能够防止旋转轴和第二输出轴被释放的情况下的换档选档轴的下降。因而,由于无需采用具备制动机构的电磁离合器等就能够防止换档选档轴下降,因此能够防止成本升高。
其次,考虑作为第一齿轮使用扇形齿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第二齿轮可以由扇形齿轮构成,也可以由其他种类的齿轮(例如直齿圆柱齿轮)构成。由于第二输出轴沿着与换档选档轴正交的方向延伸,因此,当换档选档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情况下,第二输出轴沿着左右方向(水平方向或者接近水平的方向)延伸。第一齿轮呈扇形状或者半圆状。因此,根据第一齿轮的第二输出轴的安装姿态不同,安装后的第一齿轮的重心位置从传递轴的旋转轴线朝径向偏移,产生因第一齿轮的自重而产生的旋转力(以下称为“第一齿轮自重旋转力”)。进而,第一齿轮自重旋转力作用于传递轴,该传递轴对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进行支承而使得该第二齿轮能够与该传递轴一体旋转。此时,如果通过第一齿轮的齿数以及/或者重量的选择、或者/以及第一齿轮的安装姿态的调节,而将第一齿轮自重旋转力设定成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换档旋转轴的换档选档轴自重旋转力抵消的方向以及大小的话,则换档选档轴自重旋转力被抵消,传递轴不旋转。由此,能够防止旋转轴和第二输出轴被释放的情况下的换档选档轴的下降。因而,由于无需采用具备制动机构的电磁离合器等就能够防止换档选档轴下降,因此能够防止成本升高。
并且,由于作为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的至少一方使用与直齿圆柱齿轮相比轻量且小型的扇形齿轮,因此能够实现变速装置整体的轻量化以及节省空间化。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包括:选档轴(103),该选档轴沿与上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延伸,通过绕轴线旋转而进行上述选档动作;换档轴(102),该换档轴沿与上述旋转轴以及上述选档轴双方正交的方向延伸,通过绕轴线旋转而进行上述换档动作;第三转换机构(131;203),该第三转换机构用于将施加给上述第一旋转轴的旋转驱动力转换成使上述换档轴绕其轴线旋转的力;以及第四转换机构(156;204),该第四转换机构用于将施加给上述第二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转换成使上述选档轴绕其轴线旋转的力。
根据该结构,从电动机施加给第一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经第三转换机构被转换成换档轴的旋转驱动力。因此,从电动机施加给第二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经第四转换机构被转换成选档轴的沿轴向的移动力。即,在第一电磁离合器的工作状态下,换档轴被驱动而旋转,在第二电磁离合器的工作状态下,选档轴被驱动而旋转。由此,能够使用一个电动机的驱动力来驱动换档轴旋转、驱动选档轴旋转。
并且,也可以是,上述第三转换机构包括:滚珠丝杠机构(第一滚珠丝杠机构)(142),该滚珠丝杠机构具有丝杠轴(第一丝杠轴)(145)和螺母(第一螺母)(143),来自上述第一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施加给给上述丝杠轴,上述螺母安装于上述丝杠轴;以及连杆(第一连杆)(144),该连杆能够绕上述换档轴的旋转轴线摇动,并且具有第一端部(144A)以及第二端部(144B),上述第一端部连结于上述螺母,并且,上述第二端部以不能相对于上述换档轴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于上述换档轴。
此外,也可以是,上述第四转换结构包括:第二滚珠丝杠机构,该第二滚珠丝杠机构具有第二丝杠轴和第二螺母,来自上述第二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施加给上述第二丝杠轴,上述第二螺母安装于上述第二丝杠轴;以及第二连杆,该第二连杆能够绕上述选档轴的旋转轴线摇动,一端部连结于上述第二螺母,并且,另一端部以不能相对于上述选档轴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于与上述选档轴连结的选档连结轴。
并且,也可以是,上述第三转换机构包括:第一蜗杆(205),来自上述第一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施加给该第一蜗杆;以及第一蜗轮(206),该第一蜗轮与上述第一蜗杆啮合,将上述第一蜗杆的旋转驱动力施加给给上述换档轴,上述第四转换机构包括:第二蜗杆(207),来自上述第二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施加给该第二蜗杆;以及第二蜗轮(208),该第二蜗轮与上述第二蜗杆啮合,将上述第二蜗杆的旋转驱动力施加给上述选档轴。
标号说明
3~6:换档拨叉;11:换档选档轴;22:壳体;23:电动机;24:第一转换机构;25:第二转换机构;35:齿条齿;36:小齿轮;40:旋转轴;41:驱动轴;42:第一输出轴;43:第一电磁离合器;44:第二输出轴;45:第二电磁离合器;46:轴体;56:第一齿轮(传递机构);58:滚珠丝杠机构;59:螺母;60:连杆;61:丝杠轴;72:第一端部;74:第二端部;81:第二齿轮(传递机构);95:传递轴(传递机构);102:换档轴;103:选档轴;109:电动机;111:电动机壳体;114:旋转轴;120:第一驱动轴;123:第二驱动轴;129:第一输出轴;130:第一电磁离合器;131、203:第三转换机构;142:第一滚珠丝杠机构(滚珠丝杠机构);143:第一螺母(螺母);144:第一连杆(连杆);144A:第一端部;144B:第二端部;145:第一丝杠轴(丝杠轴);156、204:第四转换机构;158:第二输出轴;159:第二电磁离合器;205:第一蜗杆;206:第一蜗轮;207:第二蜗杆;208:第二蜗轮;251:第二齿轮(传递机构)。

Claims (9)

1.一种变速装置,其中,
上述变速装置包括:
电动机,该电动机具有旋转轴;
第一输出轴,该第一输出轴被设置为与上述电动机的旋转轴同轴且能够旋转;
第一电磁离合器,该第一电磁离合器将来自上述旋转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第一输出轴或者遮断该旋转驱动力的传递;
第二输出轴,该第二输出轴被设置为与上述旋转轴同轴且能够旋转旋转;以及
第二电磁离合器,该第二电磁离合器将来自上述旋转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第二输出轴或者遮断该旋转驱动力的传递,
施加给上述第一输出轴的上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被用于进行驱动换档拨叉的换档动作,
施加给上述第二输出轴的上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被用于进行选择作为驱动对象的上述换档拨叉的选档动作。
2.一种变速装置,其中,
上述变速装置包括:
电动机,该电动机具有旋转轴;
驱动轴,该驱动轴与上述电动机的旋转轴同轴设置,由上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驱动该驱动轴旋转;
第一输出轴,该第一输出轴以与上述驱动轴同轴且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该驱动轴的前端侧;
第一电磁离合器,该第一电磁离合器将来自上述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上述第一输出轴或者遮断该旋转驱动力的传递;
第二输出轴,该第二输出轴被设置为与上述驱动轴同轴且能够旋转;以及
第二电磁离合器,该第二电磁离合器将来自上述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第二输出轴或者遮断该旋转驱动力的传递,
上述第二输出轴呈圆环状,且包围上述驱动轴的周围,
上述第一输出轴相对于上述驱动轴以及上述第二输出轴配置在与上述电动机相反一侧,
施加给上述第一输出轴的上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被用于进行驱动换档拨叉的换档动作、以及选择作为驱动对象的上述换档拨叉的选档动作中的一方,
施加给上述第二输出轴的上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被用于进行上述换档动作以及上述选档动作中的另一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装置,其中,
上述驱动轴具备轴体和从上述轴体朝径向外侧伸出的驱动毂,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输出轴隔着上述驱动毂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装置,其中,
上述电动机、上述驱动轴、上述第一输出轴、上述第二输出轴、上述第一电磁离合器、以及上述第二电磁离合器被单元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装置,其中,
上述变速装置包括:
换档选档轴,该换档选档轴沿与上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延伸,通过朝轴向移动来进行上述选档动作,并且,通过绕轴线旋转来进行上述换档动作;
第一转换机构,该第一转换机构用于将施加给上述第一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转换成用于使上述换档选档轴绕其轴线旋转的力;以及
第二转换机构,该第二转换机构用于将施加给上述第二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转换成使上述换档选档轴沿轴向移动的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转换机构包括:
滚珠丝杠机构,该滚珠丝杠机构具有丝杠轴和螺母,来自上述第一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施加给上述丝杠轴,上述螺母安装于上述丝杠轴;以及
连杆,该连杆能够绕上述换档选档轴的旋转轴线摇动,且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上述第一端部连结于上述螺母,并且,上述第二端部以不能相对于上述换档选档轴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于上述换档选档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转换机构包括:
小齿轮,该小齿轮设置成能够绕与上述第二输出轴平行的规定的旋转轴线旋转;
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将来自上述第二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小齿轮;以及
齿条齿,该齿条齿形成于上述换档选档轴的周面,且与上述小齿轮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转换机构包括:
第一齿轮,该第一齿轮承受来自上述第二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
传递轴,该传递轴与上述第二输出轴平行延伸;
第二齿轮,该第二齿轮以能够与上述传递轴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传递轴,且与上述第一齿轮啮合;
小齿轮,该小齿轮以能够与上述传递轴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传递轴;以及
齿条齿,该齿条齿形成于上述换档选档轴的周面,且与上述小齿轮啮合,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齿轮中的至少一方由扇形齿轮构成。
9.一种变速装置,其中,
上述变速装置包括:
电动机,该电动机具有电动机壳体和贯通上述电动机壳体而延伸的旋转轴;
第一驱动轴,该第一驱动轴以能够与上述旋转轴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该旋转轴的一端侧;
第一输出轴,该第一输出轴以与上述第一驱动轴同轴且能够旋转的方式相对于该第一驱动轴设置在与上述电动机相反一侧;
第一电磁离合器,该第一电磁离合器将来自上述第一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第一输出轴或者遮断该旋转驱动力的传递;
第二驱动轴,该第二驱动轴以能够与上述旋转轴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该旋转轴上的与上述一端相反一侧的另一端侧;
第二输出轴,该第二输出轴以与上述第二驱动轴同轴且能够旋转的方式相对于该第二驱动轴设置在与上述电动机相反一侧;以及
第二电磁离合器,该第二电磁离合器将来自上述第二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第二输出轴或者遮断该旋转驱动力的传递,
施加给上述第一输出轴的上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被用于进行驱动换档拨叉的换档动作,
施加给上述第二输出轴的上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被用于进行选择作为驱动对象的上述换档拨叉的选档动作。
CN201080038651XA 2009-09-01 2010-08-31 变速装置 Pending CN1024831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1832 2009-09-01
JP2009201832 2009-09-01
JP2010068017A JP5440862B2 (ja) 2009-09-01 2010-03-24 変速装置
JP2010-068017 2010-03-24
PCT/JP2010/064796 WO2011027744A1 (ja) 2009-09-01 2010-08-31 変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3155A true CN102483155A (zh) 2012-05-30

Family

ID=43649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8651XA Pending CN102483155A (zh) 2009-09-01 2010-08-31 变速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714041B2 (zh)
EP (2) EP2474760B1 (zh)
JP (1) JP5440862B2 (zh)
CN (1) CN102483155A (zh)
MY (1) MY158644A (zh)
WO (1) WO2011027744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6701A (zh) * 2012-12-04 2013-04-03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机械式自动变速系统选换档执行机构
CN103574017A (zh) * 2012-08-08 2014-02-12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动促动器
CN106255846A (zh) * 2014-05-09 2016-12-21 京滨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操作机构
WO2019061417A1 (zh) * 2017-09-30 2019-04-04 深圳市艾莱茵科技有限公司 电磁离合器及变速箱
CN109973648A (zh) * 2019-03-19 2019-07-05 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箱选档降阻机构及其选档方法
CN111229581A (zh) * 2019-08-09 2020-06-05 济南豪特创新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回转件组合装置
CN111565959A (zh) * 2018-01-16 2020-08-21 津田工业株式会社 换档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00638B4 (de) * 2008-03-13 2022-05-25 Zf Friedrichshafen Ag Betätigungseinrichtung zum Betätigen zumindest einer Schalt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Montieren und Demontieren derselben
JP5472729B2 (ja) 2010-02-24 2014-04-1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変速装置
JP5440861B2 (ja) 2010-03-24 2014-03-1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変速機駆動装置
JP2013007394A (ja) * 2011-06-22 2013-01-10 Jtekt Corp 変速駆動装置
JP2013096544A (ja) 2011-11-04 2013-05-20 Jtekt Corp 変速駆動装置
JP2013100856A (ja) 2011-11-08 2013-05-23 Jtekt Corp 変速駆動装置
JP2013100857A (ja) 2011-11-08 2013-05-23 Jtekt Corp 変速駆動装置
JP2013100858A (ja) 2011-11-08 2013-05-23 Jtekt Corp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3104500A (ja) 2011-11-15 2013-05-30 Jtekt Corp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2619969B (zh) * 2012-04-16 2014-10-01 吉林大学 电控电动六挡自动换挡系统
JP6016599B2 (ja) * 2012-12-06 2016-10-26 アイシン・エーアイ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シフト操作装置
DE102013207871A1 (de) * 2013-04-30 2014-10-3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Getriebeaktor für ein Kraftfahrzeuggetriebe sowie Steuerung zur Ansteuerung eines Getriebeaktors
WO2015060209A1 (ja) * 2013-10-24 2015-04-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の変速制御装置
DE102014202279A1 (de) * 2014-02-07 2015-08-13 Bühler Motor GmbH Elektromotorischer Antrieb
DE112015001414A5 (de) * 2014-03-26 2016-12-0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urvengetriebe für die Betätigung einer Schaltwelle
US9976646B2 (en) * 2015-05-28 2018-05-22 Automotive Research & Testing Center Angle regulation device
JP2019122081A (ja) * 2017-12-28 2019-07-22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US20220288638A1 (en) * 2019-08-09 2022-09-15 Jinan Haote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Consulting Partnership (Limited Partnership) Rotating member combination apparatus and connecting shaft therefor
CN111911620B (zh) * 2020-07-29 2021-11-12 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多功能推杆操纵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2623U (zh) * 1989-06-22 1991-02-08
JPH09112688A (ja) * 1995-07-29 1997-05-02 Ford Motor Co 電気式ギヤシフト機構
JPH10148256A (ja) * 1996-11-19 1998-06-02 Aichi Mach Ind Co Ltd 歯車式変速機の自動変速装置
JP2000035127A (ja) * 1998-07-17 2000-02-02 Aisin Seiki Co Ltd 同期かみあい式歯車変速機における電動式セレクト・シフト装置
WO2005057051A1 (ja) * 2003-12-11 2005-06-23 Hitachi, Ltd.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その制御装置
CN101103218A (zh) * 2005-01-13 2008-01-09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带有集成的电动机的车辆变速器
CN101387332A (zh) * 2007-09-14 2009-03-1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率流传动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70193B2 (ja) * 1989-09-27 1998-06-25 株式会社ニコン 同軸ハンドル部材の粗微動式駆動装置
JPH07308837A (ja) * 1994-05-12 1995-11-28 Teijin Seiki Co Ltd 電動推力発生装置
US6230577B1 (en) * 1999-01-20 2001-05-15 Borgwarner Inc. Electric shift control assembly
FR2789743A1 (fr) * 1999-02-17 2000-08-18 Mannesmann Sachs Ag Boite de vitesses automatique
JP4516652B2 (ja) * 2000-01-27 2010-08-04 アイシン・エーアイ株式会社 歯車式自動変速装置におけるセレクトゲート位置設定装置及び方法
JP4637343B2 (ja) 2000-11-02 2011-02-23 アイシン・エーアイ株式会社 同期噛合式変速機における変速制御装置
US6694834B2 (en) * 2002-03-22 2004-02-24 New Venture Gear, Inc. Control system for transfer case range shift
JP2003314687A (ja) 2002-04-25 2003-11-06 Hino Motors Ltd 変速装置
JP4447226B2 (ja) * 2003-02-20 2010-04-07 アイシン・エーアイ株式会社 車両変速機のセレクト制御装置
EP1538370A3 (en) * 2003-12-05 2011-11-30 Honda Motor Co., Ltd. Transmission control system
JP3958740B2 (ja) * 2003-12-17 2007-08-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WO2008115370A1 (en) * 2007-03-15 2008-09-25 Magna Powertrain Usa, Inc. Range and mode shift system for two-speed on-demand transfer cas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2623U (zh) * 1989-06-22 1991-02-08
JPH09112688A (ja) * 1995-07-29 1997-05-02 Ford Motor Co 電気式ギヤシフト機構
JPH10148256A (ja) * 1996-11-19 1998-06-02 Aichi Mach Ind Co Ltd 歯車式変速機の自動変速装置
JP2000035127A (ja) * 1998-07-17 2000-02-02 Aisin Seiki Co Ltd 同期かみあい式歯車変速機における電動式セレクト・シフト装置
WO2005057051A1 (ja) * 2003-12-11 2005-06-23 Hitachi, Ltd.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その制御装置
CN101103218A (zh) * 2005-01-13 2008-01-09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带有集成的电动机的车辆变速器
CN101387332A (zh) * 2007-09-14 2009-03-1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率流传动系统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74017A (zh) * 2012-08-08 2014-02-12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动促动器
CN103016701A (zh) * 2012-12-04 2013-04-03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机械式自动变速系统选换档执行机构
CN106255846A (zh) * 2014-05-09 2016-12-21 京滨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操作机构
US9964190B2 (en) 2014-05-09 2018-05-08 Keihin Seimitsu Kogyo Co., Ltd. Gear shift operation mechanism
CN106255846B (zh) * 2014-05-09 2018-09-28 京滨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操作机构
WO2019061417A1 (zh) * 2017-09-30 2019-04-04 深圳市艾莱茵科技有限公司 电磁离合器及变速箱
CN111433477A (zh) * 2017-09-30 2020-07-17 深圳市艾莱茵科技有限公司 电磁离合器及变速箱
CN111433477B (zh) * 2017-09-30 2022-01-07 深圳市艾莱茵科技有限公司 电磁离合器及变速箱
CN111565959A (zh) * 2018-01-16 2020-08-21 津田工业株式会社 换档装置
CN109973648A (zh) * 2019-03-19 2019-07-05 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箱选档降阻机构及其选档方法
CN111229581A (zh) * 2019-08-09 2020-06-05 济南豪特创新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回转件组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70702A1 (en) 2013-03-20
EP2570702B1 (en) 2014-01-01
US8714041B2 (en) 2014-05-06
JP2011075097A (ja) 2011-04-14
WO2011027744A1 (ja) 2011-03-10
JP5440862B2 (ja) 2014-03-12
EP2474760B1 (en) 2013-12-25
EP2474760A4 (en) 2012-07-11
MY158644A (en) 2016-10-31
US20120144942A1 (en) 2012-06-14
EP2474760A1 (en) 2012-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3155A (zh) 变速装置
CN202182174U (zh) 汽车电动换挡机构
US5867092A (en) Hall effect transfer case shift mechanism position sensor
KR20010113809A (ko) 2단 유성기어의 절환장치
US7908914B2 (en) Determination of the rotational speed of a transmission shaft
JP2009517603A (ja) 自動車用の駆動装置
CN102573445B (zh) 自推进机械的主动轴和输出轴之间的变速器
JP6351709B2 (ja) 自動車伝動装置用の伝動装置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伝動装置アクチュエータの制御法
CN106286802B (zh) 变速器及其换挡执行机构
CN103062396A (zh) 一种应用于amt变速器的驻车机构和控制方法
WO2009070795A1 (en) Crank-type linear actuator
CN103089994A (zh) 电动促动器
CN104813070A (zh) 9挡行星齿轮变速器
JP5120332B2 (ja) パーキングロック装置
JP2008304062A (ja) 4輪駆動中央断続電気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02812174U (zh) 齿轮位置检测装置
US20090235770A1 (en) Switching device for a geargox
EP2436951A1 (en) Gear change device for a motor-vehicle
CN217519191U (zh) 用于变速器拨叉的致动器以及包括该致动器的变速器
KR20150096461A (ko) 자동차 기어 박스용 작동 장치
CN116061665A (zh) 驱动装置和具有这类驱动装置的车辆
US9046173B2 (en) Transmission driving device
CN2841455Y (zh) 小型手扶拖拉机内齿式转向机构
JP4847726B2 (ja) 駆動力切換装置及び終減速装置
CN210566198U (zh) 一种amt用副箱换挡位置信号采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