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7112B - 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及有机电激发光组件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及有机电激发光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27112B CN102427112B CN201110391589.9A CN201110391589A CN102427112B CN 102427112 B CN102427112 B CN 102427112B CN 201110391589 A CN201110391589 A CN 201110391589A CN 102427112 B CN102427112 B CN 1024271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organic
- layer
- disposed
- scattering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claims 8
- JYMITAMFTJDTAE-UHFFFAOYSA-N aluminum zinc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Al+3].[Zn+2] JYMITAMFTJDTAE-UHFFFAOYSA-N 0.000 claims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3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JAONJTDQXUSBGG-UHFFFAOYSA-N dialuminum;dizinc;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Al+3].[Al+3].[Zn+2].[Zn+2] JAONJTDQXUSBG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4298 S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05 nano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RVTZCBVAJQQJTK-UHFFFAOYSA-N oxygen(2-);zirconium(4+) Chemical compound [O-2].[O-2].[Zr+4] RVTZCBVAJQQJT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928 zirco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10K59/1315—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compris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wering the resistance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有机电激发光组件适于配置于基板上,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有机电激发光层、辅助电极、图案化散射层以及图案化介电层。第一电极具有第一折射率。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相对。有机电激发光层设置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辅助电极设置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电性连接第一电极,且与有机电激发光层之间有间距。图案化散射层设置于第一电极与辅助电极之间,覆盖辅助电极,并具有大于或等于第一折射率的第二折射率。图案化介电层设置于辅助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覆盖辅助电极,且设置于辅助电极与有机电激发光层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发光组件数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
【背景技术】
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是一种可将电能转换成光能且具有高转换效率的光电组件,其常见的用途为照明光源、显示面板等。由于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具备一些特性,诸如无视角限制、制程简易、低成本、高应答速度、使用温度范围广泛以及全彩化等,符合多媒体时代下对显示器特性的要求,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潮。
当有机电激发光组件被应用在照明时,通常需具备大发光面积。为了提供足够的发光面积,制造者通常会将多个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排列成数组,可选择以并联或是串联成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各个有机电激发光组件的阳极通常是以铟锡氧化物等透明导电材料来制作,这类材料具有相对高的阻值。所以,发光面积越大则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越容易发生IR压降(IR drop)的情形,这将会造成照明用的发光组件数组的亮度不均。
为了改善IR压降的情形,可以设置连接透明阳极的金属网(metalmesh)。不过,金属网为不透光的构件,其设置位置可能构成无法发光的暗区。另外,铟锡氧化物等透明导电材料的折射系数大于承载有机电激发光组件用的基板,由阳极朝向基板斜向射出的光线容易因为材质间的折射系数差异而发生内全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TIR)。因此,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的外部效率(external efficiency)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具有理想的外部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在IR压降获得改善的同时具有理想的外部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其外部效率获得改善。
本发明提出一种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适于配置于一基板上。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包括多个第一电极、一图案化散射层、多个辅助电极、一图案化介电层、多个有机电激发光层以及多个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彼此分离地配置于基板上,其中第一电极具有一第一折射率。图案化散射层配置于第一电极之间的基板上且分布于第一电极的边缘部分上。图案化散射层具有一第二折射率,其中第二折射率大于或等于第一折射率。辅助电极彼此分离地配置于图案化散射层上,且各辅助电极分别与其中一个第一电极电性连接。图案化介电层覆盖辅助电极且具有多个接触窗。各接触窗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辅助电极。各有机电激发光层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第一电极上。第二电极配置于有机电激发光层上,其中各第二电极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有机电激发光层上,并且延伸至相邻的辅助电极上方,以透过其中一个接触窗与其中一个辅助电极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包括透明电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的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或铝锌氧化物。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图案化散射层可具有一网状图案,而图案化散射层具有多个开口,各开口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第一电极,且各有机电激发光层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开口中。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图案化散射层使从有机电激发光层所发出的侧向传递光线被散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辅助电极的材质包括导电遮光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电极与其下方的第一电极电性绝缘,且各第二电极分别透过其中一个辅助电极与相邻的第一电极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电极的材质包括金属。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更包括一保护层,覆盖第二电极与图案化介电层。
本发明另提出一种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适于配置于一基板上。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包括一垫层、多个第一电极、一图案化介电层、多个辅助电极、一图案化散射层、多个有机电激发光层以及多个第二电极。垫层配置于基板上。多个第一电极,彼此分离地配置于垫层与基板上。图案化介电层覆盖第一电极之间的基板上且分布于第一电极的边缘部分上,其中图案化介电层具有多个第一接触窗,且各第一接触窗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第一电极。辅助电极彼此分离地配置于图案化介电层上,各辅助电极分别透过其中一个第一接触窗与对应的第一电极电性连接。图案化散射层配置于第一电极之间并且覆盖辅助电极,其中图案化散射层具有多个第二接触窗,各第二接触窗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辅助电极。各有机电激发光层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第一电极上。第二电极配置于有机电激发光层与图案化散射层上,其中各第二电极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有机电激发光层上,并且延伸至相邻的辅助电极上方,以透过其中一个第二接触窗与其中一个辅助电极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包括反射电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的材质包括金属。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图案化散射层可具有一网状图案,而图案化散射层具有多个开口,各开口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第一电极,且各有机电激发光层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开口中。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图案化散射层使从有机电激发光层所发出的侧向传递光线被散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辅助电极的材质包括导电遮光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电极与其下方的第一电极电性绝缘,且各第二电极分别透过其中一个辅助电极与相邻的第一电极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电极的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或铝锌氧化物。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更包括一保护层,覆盖第二电极与图案化散射层。
本发明又提出一种有机电激发光组件,适于配置于一基板上。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包括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一有机电激发光层、一辅助电极、一图案化散射层以及一图案化介电层。第一电极具有一第一折射率。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相对设置。有机电激发光层设置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辅助电极设置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且电性连接第一电极,辅助电极与有机电激发光层之间有一间距。图案化散射层设置于第一电极与辅助电极之间,图案化散射层覆盖辅助电极。图案化散射层具有一第二折射率,其中第二折射率大于或等于第一折射率。图案化介电层设置于辅助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图案化介电层覆盖辅助电极且设置于辅助电极与有机电激发光层之间。
基于上述,本发明将图案化散射层设置于有机电激发光组件的第一电极与辅助电极之间,以利用图案化散射层的光学作用将有机电激发光层所发出的光散射。如此一来,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可以具有理想的外部效率。此外,辅助电极所在位置也可发出光线而使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具有优良的出光质量,使发出光线不会形成暗区,且具有高度的光均匀度。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
图2A至图2G绘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的制作流程。
图3绘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20、30:基板
100:有机电激发光组件
110、212、320:第一电极
120、260、370:第二电极
130、250、360:有机电激发光层
140、230、340:辅助电极
150、220、350:图案化散射层
160、240:330:图案化介电层
200、300: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
210:透明导电层
222、354:开口
224、242:接触窗
270:保护层
310:垫层
332:第一接触窗
352:第二接触窗
G:间隙
L1、L2:光线
L2a、L2b、L2c:散射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提供理想的照明效果以及实现大面积的照明,需抑止有机电激发光组件的内全反射现象以及减少组件中无法发光的面积。因此,一种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在此被提出,可以减少无法发光的区域,且具有高度的光均匀性。具体而言,图1绘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请参照图1,有机电激发光组件100适于配置于一基板10上,并包括一第一电极110、一第二电极120、一有机电激发光层130、一辅助电极140、一图案化散射层150以及一图案化介电层160。
第二电极120与第一电极110相对设置。有机电激发光层130设置于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20之间。辅助电极140也设置于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20之间,且电性连接第一电极110。辅助电极140与有机电激发光层130之间有一间距G。图案化散射层150设置于第一电极110与辅助电极140之间,并且覆盖部分的第一电极110。第一电极110具有一第一折射率,而图案化散射层150具有一第二折射率,其中第二折射率大于或等于第一折射率。图案化介电层160设置于辅助电极140与第二电极120之间。图案化介电层160覆盖辅助电极140且设置于辅助电极140与有机电激发光层13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0例如是透明电极,其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或铝锌氧化物等的透明导电材料。有机电激发光层130所发出的光线L1可以穿透第一电极110以及基板10而作为照明光源。然而,透明电极与基板10之间的折射系数不同,特别是,透明电极的折射系数大于基板10的折射系数。所以,侧向传递的光线L2会在第一电极110与基板10的界面受到内全反射作用而无法射出基板10。如此一来,光线L2有可能无法用作照明光源而使有激电机发光组件100的外部效率不佳。
为了改善上述情形,本实施例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100中设置有位于有机电激发光层130旁的图案化散射层150。有机电激发光层130与图案化散射层150实质上位于相同的水平面上,且图案化散射层150所具有的第二折射率大于或等于第一电极110所具有的第一折射率。因此,光线L2由第一电极110进入图案化散射层150的过程不会发生内全反射。也就是说,在第一电极110与基板10的接口上被全反射的光线L2可以进入图案化散射层150。
图案化散射层150可以提供散射作用使从有机电激发光层130所发出的侧向传递光线L2被散射。所以,经过图案化散射层150的散射作用,散射光L2a可以穿透基板10而作为照明光源,藉以增加有机电激发光组件100的外部效率。
另外,本实施例的辅助电极140例如由金属等遮光导电材料制作而成并且图案化散射层150与辅助电极140迭置在一起。所以,经图案化散射层150作用后的散射光L2b会被反射出来而不会穿透辅助电极140。此时,被反射的散射光L2b可以再次经图案化散射层150作用而穿透基板10作为照明光源。
更进一步来说,经图案化散射层150作用后的散射光L2c可能在第一电极110与基板10的界面上再次受到内全反射而又进入图案化散射层150。此时,图案化散射层150可以将经过内全反射的散射光L2c散射而使散射光L2c仍可穿透基板10而作为照明光源。因此,在图案化散射层150的设置下,从有机电激发光层130所发出的侧向传递光线L2不因第一电极110与基板10之间的内全反射作用而无法穿透基板10。藉以使得有机电激发光组件100具有理想的外部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有机电激发光组件100是利用有机电激发光层130来发光。因此,依照结构上的设计,辅助电极140所在位置因为并无设置有机电激发光层130而可能在有机电激发光组件100中构成无法发光的暗区。不过,在本实施例中,图案化散射层150的面积覆盖住辅助电极140的面积,且图案化散射层150可以将光线L2散射而使光线L2穿透基板10。所以,本实施例的设计使得辅助电极140所在位置虽无设置有机电激发光层130,仍可以发出光线。也就是说,有机电激发光组件100中无法发光的暗区可以大幅地减少而提供均匀的光源以利于作为照明光源之用。
当然,本实施例不限定以有机电激发光组件100作为照明光源的应用方式,有机电激发光组件100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应用于需要均匀光源的设计当中。有机电激发光组件100可以向下发光或是向上发光,并不限制。另外,本实施例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100是底部发光型组件,其以第一电极110邻近基板10的方式设置,不过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一实施例中,有机电激发光组件100也可以是顶部发光型组件,其使得第二电极120邻近基板10的方式设计。因此,图1所绘示的结构及组件迭置方式仅为举例说明的用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且以下将进一步说明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所构成的数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100可以串联、并联或是矩阵方式连接形成数组,但是并不限于此。其可以形成被动式数组,亦可以加入主动控制组件,形成主动式数组,不限制其排列。
图2A至图2G绘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的制作流程,其以串联式结构数组为例进行说明。请参照图2A,于基板20上形成一透明导电层210。在本实施例中,基板20为透明基板而透明导电层210的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或铝锌氧化物。接着,请参照图2B,进行图案化制程以将透明导电层210图案化成多个彼此分离的第一电极212。此处所进行的图案化制程可以是微影蚀刻制程或是其它合适的制程。
然后,请参照图2C,由于第一电极212彼此分离,相邻两第一电极212之间的间隙可以暴露出其下方的基板20。因此,在这些第一电极212之间的基板20上形成图案化散射层220。图案化散射层220可以具有网状图案,或是其它的图案,并不限于此。而图案化散射层220具有多个开口222以及多个接触窗224。各开口222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第一电极212,并且各接触窗224也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第一电极212。由于图2C绘示为剖面结构,图案化散射层220仅局部地被绘示出来。具体而言,图案化散射层220实质上分布于这些第一电极212的边缘部份并且可以围绕这些彼此分离的第一电极212。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212具有一第一折射率,而图案化散射层220可以是具有一第二折射率的白色或乳色的糊状物(paste)所构成,其中第二折射率大于或等于第一折射率。在一实施例中,图案化散射层220中还可以洒布有多个微粒或是奈米粒子,其材质可以是氧化硅(SiO2)、氧化钛(TiO2)、氧化锆(ZrO2)或是高分子粒子等以提升图案化散射层220的散射能力,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随后,请参照图2D,于基板20上形成多个辅助电极230,其中辅助电极230彼此分离地配置于图案化散射层220上,且各辅助电极230分别透过对应的接触窗224与其中一个第一电极212电性连接。
接着,请参照图2E,于基板20上形成一图案化介电层240,其覆盖辅助电极230并具有多个接触窗242。各接触窗242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辅助电极230。此时,图案化介电层240例如也是分布于第一电极212的边缘部份。
请继续参照图2F,于基板20上形成多的有机电激发光层250。各有机电激发光层250分别配置于图案化散射层220的其中一个开口222中并位于其中一个第一电极212上。也就是说,有机电激发光层250配置于图案化散射层220所暴露出来的第一电极212上,因此图案化散射层220与有机电激发光层250实质上位于近乎相同的水平高度上。有机电激发光层250的材质为该项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不再赘述。
之后,请参照图2G,于有机电激发光层250以及图案化介电层240上形成多个第二电极260并可于第二电极260上形成覆盖第二电极260与图案化介电层240的一保护层270以完成有机电激发光数组200。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二电极260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有机电激发光层250上,并且延伸至相邻的辅助电极230上方,以透过图案化介电层240的其中一个接触窗242与其中一个辅助电极230电性连接。进一步而言,各第二电极260与其下方的第一电极212电性绝缘,且各第二电极260分别透过其中一个辅助电极230与相邻的第一电极212电性连接。第一电极212、有机电激发光层250以及第二电极260构成的堆栈结构可以视为一个有机电激发光单元。因此,本实施例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200例如是由多个有机电激发光单元串联而构成的数组。当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利用并联的方式将多个有机电激发光单元连接成数组。另外,第二电极260的材质包括金属,所以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200例如是底部发光型的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200设置有图案化散射层220。图案化散射层220与有机电激发光层250实质上位于近乎相同的水平高度上,所以图案化散射层220所提供作用大致相同于前述有机电激发光组件100的图案化散射层150。也就是说,从有机电激发光层250侧向传递的光线会被图案化散射层220散射,因而可以穿透基板20。所以,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200的暗区面积可以大幅缩减且具有理想的外部效率。以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200作为照明光源可以具有理想的照明效果。
图3绘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3,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300适于配置于一基板20上。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300包括一垫层310、多个第一电极320、一图案化介电层330、多个辅助电极340、一图案化散射层350、多个有机电激发光层360以及多个第二电极370。
垫层310配置于基板30上。多个第一电极320彼此分离地配置于垫层310与基板30上。图案化介电层330覆盖第一电极320之间的基板30上且分布于第一电极320的边缘部分上。辅助电极340彼此分离地配置于图案化介电层330上。图案化散射层350配置于第一电极320之间并且覆盖辅助电极340。各有机电激发光层360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第一电极320上。第二电极370配置于有机电激发光层360与图案化散射层350上。各第二电极370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有机电激发光层360上,并且延伸至相邻的辅助电极340上方。
具体而言,图案化介电层330具有多个第一接触窗332,且各第一接触窗332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第一电极320。如此一来,各辅助电极340分别透过其中一个第一接触窗332与对应的第一电极320电性连接。另外,图案化散射层350具有多个第二接触窗352,各第二接触窗352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辅助电极340。因此,各第二电极370可以透过其中一个第二接触窗352与其中一个辅助电极340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20、有机电激发光层360以及第二电极370堆栈而成的结构可以定义为一个有机电激发光单元。第二电极370透过第二接触窗352电性连接其中一个辅助电极340,而此辅助电极340又可以透过第一接触窗332连接相邻的有机电激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320。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二电极370会与其下方的第一电极320电性绝缘,且各第二电极370分别透过其中一个辅助电极340与相邻的第一电极320电性连接。因此,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300可以视为由多个有机电激发光单元串联而成的数组。当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利用并联的方式或是其它连接方式将多个有机电激发光单元连接成数组。
另外,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320包括反射电极,其材质包括金属。第二电极370的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或铝锌氧化物等透明导电材料。所以,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300为顶部发光型设计。此外,在一实施例中,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300可以更包括一保护层(未绘示),其覆盖第二电极370与图案化散射层350以提供保护作用。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设计与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200相似。在本实施例中,图案化散射层350可以具有网状图案,但是并不限于此,而图案化散射层350具有的多个开口354分别暴露出第一电极320,且各有机电激发光层360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开354中。
由于被开口354所暴露出来的第一电极320位于垫层310上并且覆盖住辅助电极340的图案化散射层350位于图案化介电层330上,有机电激发光层360与图案化散射层350实质上位于相同的水平面。因此,图案化散射层350可以使从有机电激发光层360所发出的侧向传递光线被散射。并且,辅助电极340的材质包括金属等导电遮光材料。所以,图案化散射层350与前述实施例的图案化散射层150具有相同的作用而有助于提升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300的外部效率。
综上所述,本发明在多个有机电激发光单元之间设置图案化散射层以使从有机电激发光层所发出的侧向传递光线被散射。如此一来,从有机电激发光层所发出的侧向传递光线不会因为电极表面上所发生的内全反射作用而无法被利用。因此,本发明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及其所构成的数组具有理想的外部效率。另外,图案化散射层的设置可以让辅助电极所在位置发出光线,而非构成无法发光的暗区,使得有机电激发光组件以及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具有理想的出光均匀性。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7)
1.一种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适于配置于一基板上,该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包括:
多个第一电极,彼此分离地配置于该基板上,其中该第一电极具有一第一折射率;
一图案化散射层,配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该基板上且分布于所述第一电极的边缘部分上,该图案化散射层具有一第二折射率,其中该第二折射率大于或等于该第一折射率;
多个辅助电极,彼此分离地配置于该图案化散射层上,各该辅助电极分别与其中一个第一电极电性连接;
一图案化介电层,覆盖所述辅助电极且具有多个接触窗,各该接触窗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辅助电极;
多个有机电激发光层,各该有机电激发光层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第一电极上;以及
多个第二电极,配置于所述有机电激发光层上,其中各该第二电极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有机电激发光层上,并且延伸至相邻的辅助电极上方,以透过其中一个接触窗与其中一个辅助电极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透明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或铝锌氧化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其特征在于,该图案化散射层具有一网状图案,而该图案化散射层具有多个开口,各该开口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第一电极,且各该有机电激发光层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开口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其特征在于,该图案化散射层使从该有机电激发光层所发出的侧向传递光线被散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极的材质包括导电遮光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电极与其下方的第一电极电性绝缘,且各该第二电极分别透过其中一个辅助电极与相邻的第一电极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的材质包括金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保护层,覆盖该第二电极与该图案化介电层。
10.一种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适于配置于一基板上,该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包括:
一垫层,配置于该基板上;
多个第一电极,彼此分离地配置于该垫层与该基板上;
一图案化介电层,覆盖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该基板上且分布于所述第一电极的边缘部分上,其中该图案化介电层具有多个第一接触窗,且各该第一接触窗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第一电极;
多个辅助电极,彼此分离地配置于该图案化介电层上,各该辅助电极分别透过其中一个第一接触窗与对应的第一电极电性连接;
一图案化散射层,配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并且覆盖所述辅助电极,其中该图案化散射层具有多个第二接触窗,各该第二接触窗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辅助电极;
多个有机电激发光层,各该有机电激发光层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第一电极上;以及
多个第二电极,配置于所述有机电激发光层与该图案化散射层上,其中各该第二电极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有机电激发光层上,并且延伸至相邻的辅助电极上方,以透过其中一个第二接触窗与其中一个辅助电极电性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反射电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材质包括金属。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其特征在于,该图案化散射层具有一网状图案,而该图案化散射层具有多个开口,各该开口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第一电极,且各该有机电激发光层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开口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其特征在于,该图案化散射层使从该有机电激发光层所发出的侧向传递光线被散射。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极的材质包括导电遮光材料。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电极与其下方的第一电极电性绝缘,且各该第二电极分别透过其中一个辅助电极与相邻的第一电极电性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的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或铝锌氧化物。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保护层,覆盖该第二电极与该图案化散射层。
19.一种有机电激发光组件,适于配置于一基板上,该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包括:
一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具有一第一折射率;
一第二电极,与该第一电极相对设置;
一有机电激发光层,设置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
一辅助电极,设置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且电性连接该第一电极,该辅助电极与该有机电激发光层之间有一间距;
一图案化散射层,设置于该第一电极与该辅助电极之间,该图案化散射层覆盖该辅助电极,该图案化散射层具有一第二折射率,其中该第二折射率大于或等于该第一折射率;以及
一图案化介电层,设置于该辅助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该图案化介电层覆盖该辅助电极且设置于该辅助电极与该有机电激发光层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反射电极。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材质包括金属。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图案化散射层具有一网状图案,而该图案化散射层具有多个开口,该开口分别暴露出其中一个第一电极,且该有机电激发光层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开口中。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图案化散射层使从该有机电激发光层所发出的侧向传递光线被散射。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极的材质包括导电遮光材料。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极与其下方的第一电极电性绝缘,且该第二电极分别透过其中一个辅助电极与相邻的第一电极电性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的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或铝锌氧化物。
27.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保护层,覆盖该第二电极与该图案化散射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0135629 | 2011-09-30 | ||
TW100135629A TWI466352B (zh) | 2011-09-30 | 2011-09-30 | 有機電激發光元件陣列及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27112A CN102427112A (zh) | 2012-04-25 |
CN102427112B true CN102427112B (zh) | 2014-05-14 |
Family
ID=45961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91589.9A Active CN102427112B (zh) | 2011-09-30 | 2011-11-15 | 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及有机电激发光组件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31101B2 (zh) |
CN (1) | CN102427112B (zh) |
TW (1) | TWI46635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30108027A (ko) * | 2012-03-23 | 2013-10-02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유기전자소자용 기판의 제조방법 |
US20160077329A1 (en) * | 2014-09-11 | 2016-03-17 | Pixtronix, Inc. | Dithered displays and dithering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349244A (ja) * | 2003-04-30 | 2004-12-09 |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 自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732715A (zh) * | 2002-12-26 | 2006-02-08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WO2011045911A1 (ja) * | 2009-10-15 | 2011-04-2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表示パネル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563675B1 (ko) * | 2002-04-09 | 2006-03-28 |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유기 발광소자 및 유기 발광소자 패키지 |
US20060244371A1 (en) * | 2005-05-02 | 2006-11-02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O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lifetime and output |
US7960908B2 (en) | 2005-07-15 | 2011-06-14 |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 Organic EL display |
JP4791827B2 (ja) | 2006-01-13 | 2011-10-12 | 東芝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 有機el表示装置 |
JP2008108439A (ja) | 2006-10-23 | 2008-05-08 | Nec Lighting Ltd | 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電界発光パネル |
TW200904236A (en) * | 2007-03-30 | 2009-01-16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Surface light emitter |
KR20100018850A (ko) * | 2008-08-07 | 2010-02-18 |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장치 |
KR100963075B1 (ko) * | 2008-10-29 | 2010-06-14 |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 장치 |
KR101301180B1 (ko) * | 2008-11-21 | 2013-08-28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듀얼플레이트 방식의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및 그 합착 방법 |
CN102414859B (zh) * | 2009-04-23 | 2015-04-01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电阻互连层的分段电致发光器件 |
-
2011
- 2011-09-30 TW TW100135629A patent/TWI466352B/zh active
- 2011-11-15 CN CN201110391589.9A patent/CN102427112B/zh active Active
- 2011-12-20 US US13/330,695 patent/US853110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32715A (zh) * | 2002-12-26 | 2006-02-08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JP2004349244A (ja) * | 2003-04-30 | 2004-12-09 |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 自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11045911A1 (ja) * | 2009-10-15 | 2011-04-2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表示パネル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466352B (zh) | 2014-12-21 |
US8531101B2 (en) | 2013-09-10 |
CN102427112A (zh) | 2012-04-25 |
US20130082590A1 (en) | 2013-04-04 |
TW201314984A (zh) | 2013-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610028B1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US11005068B1 (en)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touch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9037293B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US10269777B2 (en) | Display apparatus comprising reflection structure | |
US8987767B2 (en) |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improved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 |
CN1806270A (zh) | 光学设备和有机el显示器 | |
KR102540135B1 (ko) |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 |
WO2007047601A1 (en) | O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power distribution | |
CN108630727A (zh) |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 |
US11387387B2 (en) | Micro light emitting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 |
WO2020056865A1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2856351A (zh) | 有机电激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08515130A (ja) | 有機el表示装置 | |
CN115942836A (zh) | 显示模组以及包括其的电子装置 | |
CN1816228A (zh) | 主动式发光元件与主动式发光显示装置 | |
CN102427112B (zh) | 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数组及有机电激发光组件 | |
CN101834279B (zh) | 面光源与显示面板 | |
CN114267704A (zh) | 显示面板以及移动终端 | |
TWI779242B (zh) | 微型發光二極體裝置 | |
CN1523935A (zh) | 顶部发光型主动式有机发光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
TWI424226B (zh) | 面光源與顯示面板 | |
CN111987131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CN206610811U (zh) |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 |
CN111710655B (zh) |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 |
JP2014229546A (ja) | 面発光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