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422092B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22092B
CN102422092B CN200980159196.6A CN200980159196A CN102422092B CN 102422092 B CN102422092 B CN 102422092B CN 200980159196 A CN200980159196 A CN 200980159196A CN 102422092 B CN102422092 B CN 1024220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mentioned
thermal medium
medium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91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22092A (zh
Inventor
高山启辅
岛津裕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22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20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220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20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09/00Gas cycl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 F25B2309/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 F25B2309/06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with cycle highest pressure above the supercritical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series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6Problems to be solv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artup of the refrigeration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6Temperatures of fresh outdoor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9Dispositions with two or more expansion means arranged in series, i.e. multi-stage expansion, on a refrigerant line leading to the same evapora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热介质循环回路,在该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具有:多个使用侧换热器(30);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用于切换流路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33);用于使热介质在这些流路中流动的泵(31a、31b),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通过使来自热源装置(1)的热源流体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来加热或冷却热介质。在多个使用侧换热器(30)中,使进行预热、预冷的使用侧换热器(30)大约占半数,通过使未进行预热、预冷的剩余的使用侧换热器(30)与进行了预热、预冷的使用侧换热器(30)中的运转开始之前的使用侧换热器(30)之间交换热介质,来抑制预热或预冷所消耗的能量。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层建筑物用多联式空调机等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技术,在利用来自热源装置(热源设备)的热介质(冷液体或热液体)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存在对在热源机和室内机(空调机)之间循环的热介质进行预冷、预热的技术。例如,提出了一种如下这样技术:在夜间测量连接热源机和空调机的配管内的液体温度,在根据包含该液体温度数据的各种数据进行了计算的时刻,启动热源装置,之后,强制性地使在该日预定了运转的室内机的阀成为全开,实际上在开始使用室内机之前,进行室内机的预冷预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27242号公报(摘要、第1图)
但是,在预定运转的室内机多的情况下或者在预定运转的室内机未进行运转的情况下,被预热(或预冷)了的热介质通过自然放热(或吸热)而被冷却(或被加热),造成能量浪费。此外,在想要实现进行制冷的室内机和进行制热的室内机同时存在的制冷制热同时运转时,有可能使进行制热的室内机被预冷,或使进行制冷的室内机被预热。在该情况下,制热开始时的吹出温度变低,或制冷开始时的吹出温度变高,影响使用者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利用热源装置加热或冷却热介质并使其在各室内机中流通,且能够同时进行制冷制热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中,能够不浪费能量地进行预热或预冷。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多个使用侧换热器;用于使在使用侧换热器内循环的热介质和来自热源装置的热源流体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间换热器;热介质送出装置;检测连接热介质间换热器和使用侧换热器的流路的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外部空气温度的温度检测机构;控制冷热介质的流路的控制装置,在预热运转开始时刻,控制装置比较由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到的外部空气温度和规定温度,在外部空气温度低于第1规定温度的情况下,驱动与该热介质循环回路连接的热介质送出装置,使多个使用侧换热器中的大约半数进行热介质的加热运转,由此对多个使用侧换热器中的大约半数进行预热运转,在被命令进行制热运转时,在该被命令的使用侧换热器为没有进行预热运转的使用侧换热器的情况下,使进行了预热运转的使用侧换热器和热介质进行交换,其中,上述预热运转开始时刻是在预测为具有使用侧换热器的室内机开始运转的时刻之前的预先设定的时刻,在预冷运转开始时刻,上述控制装置比较由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到的外部空气温度和第2规定温度,在外部空气温度高于第2规定温度的情况下,驱动与该热介质循环回路连接的热介质送出装置,使多个使用侧换热器中的大约半数进行热介质的冷却运转,由此对多个使用侧换热器中的大约半数进行预冷运转,在被命令进行制冷运转时,在该被命令的使用侧换热器为没有进行预冷运转的使用侧换热器的情况,使进行了预冷运转的使用侧换热器和热介质进行交换,其中,上述预冷运转开始时刻是在预测为具有使用侧换热器的室内机运转开始的时刻之前的预先设定的时刻。
在本发明中,对多个使用侧换热器中的大约半数进行预热或预冷运转,因此能够得到一种能够降低为了预热或预冷而消耗的能量的空气调节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系统回路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预热运转时的系统回路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预热运转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使用侧换热器彼此交换热介质的运转的系统回路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使用侧换热器彼此交换热介质的运转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再预热运转的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侧回路的系统回路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侧回路的系统回路图。
图9是表示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的其他形态的系统回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系统回路图。在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利用配管连接压缩机10、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的四通阀11、热源侧换热器12、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电子膨胀阀等膨胀装置15a、15b、以及储存器(accumulator)16而构成制冷循环回路。制冷剂在制冷循环回路内循环。在此,热介质间换热器14a相当于第1热介质间换热器。热介质间换热器14b相当于第2热介质间换热器。并且,膨胀装置15a相当于第1膨胀装置,膨胀装置15b相当于第2膨胀装置。
另外,在热介质转换器3和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之间构成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回路,在制冷循环回路内循环的制冷剂和在热介质循环回路内循环的热介质在热介质转换器3进行热交换。
热介质循环回路是利用配管连接如下部分而构成的,即: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作为热介质送出装置的泵31a、31b;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b、32c、32d、33a、33b、33c、33d;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a、34b、34c、34d。在此,泵31a相当于第1热介质送出装置。泵31b相当于第2热介质送出装置。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b、32c、32d相当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33b、33c、33d相当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a、34b、34c、34d相当于热介质流量调整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室内机2(使用侧换热器30)的台数为室内机2a、2b、2c、2d共4台,但室内机2(使用侧换热器30)的台数是任意的。
在本实施方式1中,压缩机10、四通阀11、热源侧换热器12及储存器16、外部空气温度检测机构37收容在热源机1(室外机)中。另外,在热源机1中还收容有用于统括控制空气调节装置整体的控制的控制装置50。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分别收容于各室内机2a、2b、2c、2d。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和膨胀装置15a、15b收容于还作为热介质分支单元的热介质转换器3(分支单元)。另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b、32c、32d、33a、33b、33c、33d、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a、34b、34c、34d、热介质温度检测机构35a、35b、35c、35d、36a、36b、36c、36d也收容于热介质转换器3。
另外,热源机1和热介质转换器3利用制冷剂配管4连接。此外,各个热介质转换器3和各室内机2a、2b、2c、2d(各个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被用于使水或防冻液等安全的热介质流动的热介质配管5连接。即,热介质转换器3和各室内机2a、2b、2c、2d(各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被一条热介质路径连接。
压缩机10对吸入的制冷剂加压并将其排出(输出)。另外,成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的四通阀11根据控制装置50的指示进行与制冷制热相关的运转模式相对应的阀的切换,并切换制冷剂的循环回路。在本实施方式1中,具有以下的4个运转模式,根据各运转模式切换制冷剂的循环回路。
1.全制冷运转(处于工作状态的所有的室内机2都进行制冷(也包括除湿。以下同样)时的运转)
2.制冷主体运转(在进行制冷、制热的室内机2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制冷为主时的运转)
3.全制热运转(处于工作状态的所有的室内机2都进行制热时的运转)
4.制热主体运转(在进行制冷、制热的室内机2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制热为主时的运转)
热源侧换热器12例如具有使制冷剂通过的传热管及用于加大在该传热管内流动的制冷剂和外部空气之间的传热面积的散热片(未图示),进行制冷剂和空气(外部空气)的热交换。例如,在全制热运转时、制热主体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使制冷剂蒸发而气(气体)化。另一方面,在全制冷运转时、制冷主体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以下记作冷凝器)发挥作用。根据情况,使制冷剂不完全气化、液化,而是成为液体和气体的二相混合(气液二相制冷剂)状态。
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具有使制冷剂通过的传热部和使热介质通过的传热部,并进行制冷剂和热介质的介质间的热交换。在本实施方式1中,热介质间换热器14a在全制冷运转、制热主体运转中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全制热运转、制冷主体运转中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热介质间换热器14a在全制冷运转、制冷主体运转中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使制冷剂吸热而冷却热介质。另一方面,在全制热运转、制热主体运转中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制冷剂放热而加热热介质。例如电子膨胀阀等膨胀装置15a、15b通过调整制冷剂流量而对制冷剂进行减压。储存器16具有如下作用:储存制冷循环回路中过剩的制冷剂,防止由于向压缩机10返回大量的制冷剂而造成压缩机10破损。
作为热介质送出装置的泵31a、31b为了使热介质循环而对其进行加压。在此,关于泵31a、31b,通过使内置的马达(未图示)的转速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能够使输出热介质的流量(排出流量)发生变化。另外,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分别在室内机2a、2b、2c、2d中,用于使热介质和空气调节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加热或冷却空气调节空间的空气。
例如作为三通切换阀等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b、32c、32d分别利用配管连接于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流入口,在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的入口侧(热介质流入侧)进行流路的切换。另外,例如作为三通切换阀等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33b、33c、33d分别利用配管连接在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流出侧,在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的出口侧(热介质流出侧)进行流路的切换。这些切换装置进行切换,该切换使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中被加热或冷却了的热介质中的任意一方在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内循环。
此外,例如作为二通流量调整阀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a、34b、34c、34d分别调整流入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的流量。
<运转模式>
接着,根据制冷剂及热介质的流动说明各运转模式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在此,关于制冷循环回路等的压力的高低,不是根据与成为基准的压力的关系决定的,而是作为由压缩机10的压缩、膨胀装置15a、15b等的制冷剂流量控制等决定的相对的压力,表示为高压、低压。另外,关于温度的高低也是同样的。
(全制冷运转)
首先,说明制冷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在热源机1中,吸入压缩机10的制冷剂被压缩,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换热器12。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热源侧换热器12内的期间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并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
通过调整膨胀装置15a的开度,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的制冷剂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并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a。热介质间换热器14a对制冷剂发挥蒸发器的作用,因此,通过热介质间换热器14a的制冷剂对成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冷却(从热介质吸热)。即,通过热介质间换热器14a的制冷剂对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侧循环的热介质进行冷却。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a中,制冷剂没有完全气化,还是以气液二相制冷剂的状态流出。此时,为了不发生压力损失而使膨胀装置15b全开。
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进一步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b。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也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b的制冷剂如上述那样对热介质进行冷却,成为气体制冷剂并流出。从热介质间换热器14b流出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从热介质转换器3流出,流入热源机1。
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储存器16而再次被吸入向压缩机10。
接着,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热介质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被冷却。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a中冷却了的热介质被泵31a吸引,输出到第1热介质输送管61a。另外,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中冷却了的热介质被泵31b吸引,输出到第2热介质输送管61b。
利用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b、32c、32d切换流路,使第1热介质流路61a、第2热介质流路61b的热介质流入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此时,以如下方式切换流路,即:第1热介质输送管61a的热介质进行制冷的室内机的合计制冷容量和第2热介质输送管61b的热介质进行制冷的室内机的合计制冷容量以各占所有室内机的总制冷容量的大约一半的方式被分开。室内机2a、2b、2c、2d的制冷容量例如能够通过控制装置50进行判断,根据制冷容量来切换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b、32c、32d的流路。在此,例如以使第1热介质输送管61a的热介质流入使用侧换热器30a、30b、使第2热介质输送管61b的热介质流入使用侧换热器30c、30d的方式,切换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b、32c、32d。
通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b、32c、32d的热介质利用热介质流量调整阀34a、34b、34c、34d调整流量,分别流入对应的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在想要停止室内机2(2a、2b、2c、2d)中的任意一台室内机的情况下,使与该想要停止的室内机2相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整阀34(34a、34b、34c、34d)全关。然后,通过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33b、33c、33d。此时,以从第1热介质输送管61a流出的热介质返回到第1热介质返回管62a的方式切换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33b、33c、33d。同样地,以从第2热介质输送管61b流出的热介质返回到第2热介质返回管62b的方式切换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33b、33c、33d。
(全制热运转)
首先,说明制冷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在热源机1中,吸入压缩机10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流经四通阀11,进而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
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的气体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b。热介质间换热器14b对制冷剂发挥冷凝器的作用,因此,通过热介质间换热器14b的制冷剂对成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加热(向热介质放热)。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中,制冷剂没有完全液化,而是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并流出。
高温高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进一步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a。此时,为了不发生压力损失而使膨胀装置15b全开。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a的制冷剂如上述那样对热介质进行加热而成为液体制冷剂并从热介质间换热器14a流出。流出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膨胀装置15a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从热介质转换器3流出,流入热源机1。
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流入热源侧换热器12内并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蒸发,以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出。蒸发了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储存器16而再次被吸入向压缩机10。
接着,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热介质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被加热。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a中加热了的热介质被泵31a吸引,输出到第1热介质输送管61a。另外,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中加热了的热介质被泵31b吸引,输出到第2热介质输送管61b。
利用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b、32c、32d切换流路,使第1热介质输送管61a、第2热介质输送管61b的热介质流入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此时,以如下方式切换流路,即:第1热介质输送管61a的热介质进行制热的室内机的合计制热容量和第2热介质输送管61b的热介质进行制热的室内机的合计制热容量以各占所有室内机2a、2b、2c、2d的总制热容量的大约一半的方式分开。室内机2a、2b、2c、2d的制热的容量例如能够通过控制装置50进行判断,根据制热容量来切换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b、32c、32d的流路。在此,例如以使第1热介质输送管61a的热介质流入使用侧换热器30a、30b、使第2热介质输送管61b的热介质流入使用侧换热器30c、30d的方式切换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b、32c、32d。
通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b、32c、32d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阀34a、34b、34c、34d调整流入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的流量。在想要使室内机2中的任意一台室内机停止的情况下,使热介质流量调整阀34全关。然后,通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33b、33c、33d。此时,以从第1热介质输送管61a流出的热介质返回到第1热介质返回管62a、从第2热介质输送管61b流出的热介质返回到第2热介质返回管62b的方式切换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33b、33c、33d。
(制冷主体运转)
以下,说明制冷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首先,说明与全制冷运转不同的概要。在全制冷运转中,使膨胀装置15a作为膨胀阀发挥作用,使膨胀装置15b全开,但在制冷主体运转中,相反地,使膨胀装置15a全开,使膨胀装置15b作为膨胀阀发挥作用。由此,在全制冷运转中,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这两者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与之相对,在制冷主体运转中,热介质间换热器14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像这样通过使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中的一方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另一方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能够进行制冷制热同时运转。
在热源机1中,吸入压缩机10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换热器12。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热源侧换热器12内的期间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冷凝,但未完全液化,而是成为高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并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
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的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a。此时,为了不发生压力损失而使膨胀装置15a全开。另外,热介质间换热器14a在全制冷运转中对制冷剂发挥蒸发器的作用,但在制冷主体运转中对制冷剂发挥冷凝器的作用。因此,通过热介质间换热器14a的制冷剂对成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加热而液化(向热介质放热)。
液化了的制冷剂通过膨胀装置15b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b。热介质间换热器14b对制冷剂发挥蒸发器的作用,因此,通过热介质间换热器14b的制冷剂对成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冷却而气化(从热介质吸热)。流出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而从热介质转换器3流出,流入热源机1。
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储存器16而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0。
接着,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热介质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a中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加热。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a中加热了的被热介质泵31a吸引,输出到第1热介质输送管61a。另外,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中,热介质通过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中冷却了的热介质被泵31b吸引,输出到第2热介质流路61b。
利用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b、32c、32d切换流路,使第1热介质输送管61a的热介质和第2热介质输送管61b的热介质流入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该流路的切换根据室内机2a、2b、2c、2d是进行制冷运转还是进行制热运转而进行切换。即,在制冷主体运转中,热介质间换热器14a对制冷剂发挥冷凝器的作用而将热介质加热。因此,以将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4a侧连接的方式切换流路,在该制热侧室内机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4a之间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另一方面,热介质间换热器14b对制冷剂发挥蒸发器的作用而将热介质冷却。因此,以将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4侧连接的方式切换流路,在该制冷侧室内机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之间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
例如,若室内机2a、2b、2c进行制冷运转、室内机2d进行制热运转,则使第1热介质输送管61b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b、32c,使冷却了的热介质流入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并且,使第2热介质输送管61a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d,使加热了的热介质流入使用侧换热器30d。此时,室内机2a、2b、2c、2d是制冷运转还是制热运转,例如能够通过控制装置50进行判断,由此可以对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b、32c、32d的流路进行切换。
通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b、32c、32d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阀34a、34b、34c、34d调整流入使用侧换热器30a、30b、30c、30d的流量。在想要使室内机2中的任意一台室内机停止的情况下,使热介质流量调整阀34全关。之后,通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33b、33c、33d。此时,以从第1热介质输送管61a流出的热介质返回到第1热介质返回管62a的方式切换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33b、33c、33d。同样地,以从第2热介质输送管61b流出的热介质返回到第2热介质返回管62b的方式切换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33b、33c、33d。
(制热主体运转)
以下,说明制热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首先,说明与全制热运转不同的概要。在全制热运转中,使膨胀装置15a作为膨胀阀发挥作用,使膨胀装置15b全开,但在制热主体运转中,与此相反地,使膨胀装置15a全开,使膨胀装置15b作为膨胀阀发挥作用。由此,在全制热运转中,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这两者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与之相对,在制热主体运转中,热介质间换热器14a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在热源机1中,吸入压缩机10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流经四通阀11,进而通过制冷剂配管4而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
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的气体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b。热介质间换热器14b对制冷剂发挥冷凝器的作用,因此,通过热介质间换热器14b的制冷剂对成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加热而液化(向热介质放热)。
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于膨胀装置15b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并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a。热介质间换热器14a对制冷剂发挥蒸发器的作用,因此,通过热介质间换热器14a的制冷剂对成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冷却而蒸发(从热介质吸热)。此时,为了不发生压力损失而使膨胀装置15a全开。流出的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从热介质转换器3流出,流入热源机1。
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流入热源侧换热器12并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以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出。蒸发了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储存器16而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0。
接着,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的热介质的流动。热介质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a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a中冷却了的热介质被泵31a吸引,输出到第1热介质输送管61a。另外,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中,热介质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中加热了的热介质被泵31b吸引,输出到第2热介质流路61b。
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33、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的动作与上述的制冷主体运转时相同。
如以上的制冷主体运转及制热主体运转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通过使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中的一方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另一方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能够进行制冷制热同时运转。
<热介质预热方法>
接下来,说明用于防止某室内机2从停止状态开始制热运转时的吹出温度降低的预热运转。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使热介质在热介质转换器3和使用侧换热器30之间循环。连接热介质转换器3和使用侧换热器的热介质配管5在高层建筑物用多联式空调机等中例如有时为一条通道50m左右,大量的热介质滞留。例如在冬季的夜间等空气调节装置停止的期间,滞留在热介质配管5和使用侧换热器30的热介质放热。由此,室内机2开始制热运转需要花费时间,而且,制热运转开始时的吹出温度降低,影响使用者的舒适性。
另一方面,考虑在室内机2开始制热运转之前预先对热介质进行预热。但是,若对所有的热介质配管5和使用侧换热器30进行预热,则预热所消耗的能量变大。而且,即使进行了预热,在该日不进行运转的室内机或进行了预热的室内机2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会进一步造成能量浪费。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以下的方法实现某室内机2开始制热运转时的吹出温度降低的抑制。具体而言,在冬季,当外部空气温度低于某温度时,在制热运转开始之前进行对所有室内机2中的大约一半进行预热的运转。由此,能够对所有热介质配管5中的大约一半进行预热,能够抑制室内机2的吹出温度降低。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预热运转中的一例的回路图。在这里,在进行预热运转的使用侧换热器30(室内机2)中,按热介质配管5的长度的顺序从所有使用侧换热器30中选择一半台数。这是因为,根据设置室内机2的场所的不同,热介质配管5的长度不同,热介质配管5越长越能储存更多的被预热了的热介质。另外,在与本空气调节装置连接的使用侧换热器为奇数台的情况下,例如为5台的情况下,对3台进行预热运转。选择了哪台使用侧换热器(室内机2)的信息存储在控制装置50中。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预热运转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在这里,说明在使用侧换热器30a、30b进行预热运转的情况。
在成为预热运转开始时刻时(步骤S101),控制装置50判断是否在实际上开始预热运转(S102、S103)。预热运转开始时刻例如预先决定为制热运转开始之前的早上等。例如,对于高层建筑物用多联式空调机等空气调节装置,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使室内机2开始运转的情况多,因此,能够大概确定预热运转开始时刻。另外,也可以利用与室内机2连接的遥控器等控制装置(未图示),使使用者能够指定预热运转开始时刻。
在步骤S102中,判断外部空气温度检测机构37的检测温度T(37)是否低于T0。例如,使T0为10℃。在检测温度T(37)低于T0的情况下,进而判断压缩机10是否处于停止中(步骤S103),在压缩机10处于停止中的情况下,开始预热运转。在检测温度T(37)为T0以上的情况下或压缩机10已处于运转中的情况下,不进行预热运转。
在预热运转中,首先,将各室内机2的运转计数器重新设为0(步骤S104)。该运转计数器在室内机2开始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时成为1。
然后,构成在进行预热运转的使用侧换热器30a、30b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之间使热介质循环的冷热介质循环回路。即,将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b切换到热介质输送管61b侧(步骤S105),将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33b切换到热介质返回管62b侧(步骤S106)。在这里,进行预热的使用侧换热器30如上述那样占所有使用侧换热器30的大约一半。
然后,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a、34b全开(步骤S107),使泵31b运转(步骤S108),使滞留在使用侧换热器30a、30b和热介质配管5中的热介质循环。然后,使压缩机10运转,开始预热运转(S109)。热介质的加热仅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b进行。此时,制冷循环回路侧在全制热运转或制热主体运转中相同,为了防止热介质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a中被加热,利用膨胀装置15b调整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a的制冷剂压力。此时,由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a的制冷剂的压力决定的温度例如在热介质为水时,优选为0℃以上,以防止热介质冻结。
在预热运转开始后,在热介质温度检测机构36a、36b的检测温度高于T1的时点(步骤S110),使压缩机10停止,停止预热运转(步骤S111)。然后,使泵31b停止(步骤S112),关闭热介质流量调整阀34a、34b(步骤S113),预热运转结束(步骤S114)。
在这里,T1例如为制热中的使用侧换热器30的热介质返回温度、即40℃。通过使预热热介质的温度不高于T1,来抑制过度地预热热介质,从而能够实现节能。另外,制热开始时通过高温的热介质能够防止制冷剂的冷凝压力变大。
另外,在上述的预热运转中,收纳于室内机2的风机(未图示)处于停止状态。
通过进行上述的控制,能够防止在室内机2a、2b的制热运转开始时吹出温度降低。
在这里,考虑如下情况:在室内机2a、2b中的某一方或双方开始制热运转之前,室内机2c、2d中的某一方或双方开始制热运转。此时,滞留在使用侧换热器30c、30d和与之连接的热介质配管5中的热介质不进行预热。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以下的方法,使进行了预热的使用侧换热器30和未进行预热的使用侧换热器30交换热介质,能够得到与进行了预热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图4是使用侧换热器30a、30c交换热介质时的回路图,图5是表示使用侧换热器30彼此交换热介质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在这里,以对没有进行预热运转的室内机2c输出制热指令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当对未进行预热运转的室内机2c输出制热指令时(步骤S201),控制装置50判断热介质温度检测机构36c的检测温度是否低于T2(步骤S202)。在热介质温度检测机构36c的检测温度高于T2的情况下,判断为不需要预热,不进行热介质交换并结束处理。然后,使室内机2c开始制热运转。在这里,T2例如为制热时的标准的室内温度、即20℃。
在热介质温度检测机构36c的检测温度低于T2的情况下(步骤S202),判断为需要预热,判定是否存在能够交换热介质的室内机2(步骤S203、步骤S204)。在步骤S203中,根据室内机2a的运转计数器和热介质温度检测机构36a的检测温度,判定在室内机2a中能否进行热介质的交换。并且,在步骤S204中,根据室内机2b的运转计数器和热介质温度检测机构36b的检测温度,判断在室内机2b中能否进行热介质的交换。在利用步骤S203及步骤S204判断为室内机2a、2b中的某一方能够进行热介质交换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205以后,进行后述的热介质交换。在室内机2a、2b中的任意一方都不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判断为不能进行热介质交换,结束热介质交换控制的处理。
在此,在利用步骤S203中的室内机2a的例子来进行说明时,能否进行热介质交换的判断对室内机2a的运转计数器是否为0且热介质温度检测机构36a的温度是否高于T3进行判断。另外,运转计数器为0的情况相当于图3的流程图所示那样在步骤S104中重新设为0的情况、即进行了预热运转的情况。另一方面,运转计数器为1以上的情况相当于运转中或运转后停止的情况。在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判断为室内机2a能够进行热介质交换,在不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判断为不能进行热介质交换。对于室内机2b,也同样地进行判断(步骤S204)。在此,考虑到T3为从预热后的使用侧换热器30a、30b的热介质温度、即40℃放热之后的温度,而将其设为30℃。另外,在步骤S203及步骤S204中,在运转后停止的情况下,判断为不能进行热介质交换,但制热运转后、停止的情况也可以认为能够进行热介质交换。
在此,例如若满足步骤S203(即室内机2a能够进行热介质交换),则将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切换到热介质输送管61a侧(步骤S205),将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切换到热介质返回管62b侧(步骤S206)。另外,对于被输出了制热指令的室内机2c,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c切换到热介质输送管61b侧(步骤S207),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c切换到热介质返回管62a侧(步骤S208)。由此,如图4中粗线所示那样,构成了热介质按热介质间换热器14a→使用侧换热器30a→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使用侧换热器30c的顺序循环的热介质循环回路。
之后,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a、34c全开(步骤S209),若泵31a、31b未运转(步骤S210、S212),则使其运转(步骤S211、S213)。
通过上述的步骤S205到S213,滞留在使用侧换热器30c和其热介质配管5中的低温热介质被在热介质输送管61b中流动的热介质朝向热介质返回管62a压出。另一方面,滞留在使用侧换热器30a和其热介质配管5中的预热了的热介质被在热介质输送管61a中流动的热介质朝向热介质返回管62b压出。
在热介质温度检测装置36c的检测温度高于T2或热介质温度检测装置36a的检测温度低于T2时(步骤S214),停止热介质交换控制。利用步骤S214防止预热了的热介质和未预热的热介质混合。此时,若没有制冷中的室内机2(步骤S215)则使泵31a停止(步骤S216)。另外,若没有制热中的室内机2(步骤S217)则使泵31b停止(步骤S218)。
之后,关闭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a、34c(步骤S219),将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切换到热介质返回管62a侧(步骤S220),将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c切换到热介质返回管62b侧(步骤S221)。
如图4中的热介质的流动所示,在使用侧换热器30a、30c并非直接交换热介质,而是借助热介质输送管61a、61b间接地交换预热了的热介质。但是,在预热运转时,热介质输送管61b的热介质也被预热,因此能够使预热了的热介质流入使用侧换热器30c。另外,例如在使用侧换热器30b处于制热运转中时也能够进行上述的控制。
另外,在上述的热介质交换控制中,收纳于室内机2a、2c的风机(未图示)停止。
另外,考虑到如下情况:使用侧换热器30a、30b已进行制热运转,使用侧换热器30c、30d无法进行上述的热介质交换控制。另外,使用侧换热器30c、30d处于运转停止中。在该情况下,从相对于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将制热容量分成各一半的观点出发,将使用侧换热器30a连接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a侧,将使用侧换热器30b连接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侧,分别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若不对热介质进行预热而直接使室内机2c、2d开始制热运转,则预测到会发生如下情况:滞留在使用侧换热器30c和其热介质配管5中的低温热介质与制热运转中的热介质混合,热介质温度降低。
此时,使用侧换热器30a、30b的热介质出口温度例如为40℃。另外,滞留在使用侧换热器30c、30d和其热介质配管5中的热介质的温度例如为10℃。在室内机2c、2d开始制热运转时,控制装置50将使用侧换热器30c和使用侧换热器30d分开地分别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4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4b连接。因此,预热了的40℃的热介质和10℃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在此,若使各使用侧换热器30的热介质配管5的长度相同,则混合后的热介质的温度为25℃,能够高于标准的制热时的室内温度T2。
如上述那样,在使无法进行热介质交换控制的使用侧换热器30开始制热运转时,也能够使热介质的温度高于制热中的通常的室内温度。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冬季(外部空气温度低时),通过对滞留在使用侧换热器30和热介质配管5中的热介质进行预热,能够防止室内机2的制热开始时的吹出温度降低。此时,通过使进行预热的使用侧换热器30和热介质配管5大约占半数,能够抑制过度预热所消耗的能量。
另外,在被预热了的室内机2a或室内机2b开始制冷运转时,考虑到会出现如下情况:为了冷却热介质而额外消耗能量,或从室内机2a或2b吹出热风。因此,通过上述的热介质交换控制,能够将被预热了的热介质压出,被预热了的室内机2也能够不浪费能量、不给使用者带来不舒适感地开始制冷运转。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在冬季使室内机2开始制热运转时滞留在使用侧换热器30和热介质配管5中的热介质的温度低的情况下的热介质预热方法。此外,在夏季(外部空气温度高时)使室内机2开始制冷运转时,在滞留在使用侧换热器30和其热介质配管5中的热介质的温度高的情况下,也同样地能够进行预冷。
此时,在热源侧,与全制冷运转相同,但热介质的冷却仅由热介质间换热器14b进行。进行预冷运转的外部空气温度例如为30℃。另外,对室内机2c输出制冷运转指令,判断是否与预冷了的使用侧换热器30a、30b进行热介质交换控制的温度例如为制冷中的室内温度、即25℃,预冷后的热介质的温度例如为制冷运转中的使用侧换热器30的热介质返回温度、即12℃即可。
在此,参照图6说明在预热运转后不使室内机2开始运转、热介质由于放热而温度降低时的再预热运转。
在预热运转结束并经过t时间后(步骤S301),在进行了预热运转的使用侧换热器30a、30b的热介质温度检测机构36a、36b所检测到的温度低于T3时(步骤S302),作为再预热运转,进行步骤S102到S113(步骤S303)。
在此,t例如为1小时。另外,再预热运转仅进行一次。此外,对于预冷运转,也进行再预冷运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成为预热运转开始时刻时,根据外部空气温度和热介质温度自动进行热介质的预热运转、预冷运转。在此,在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长时间(数日间)不使用的情况下,预热运转、预冷运转会造成能量浪费。因此,只要使与室内机2连接的遥控器等控制装置(未图示)具有解除预热运转、预冷运转的功能即可。在使用者通过遥控器解除预热运转、预冷运转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控制装置50而使预热运转、预冷运转不进行。
实施方式2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侧回路的系统回路图。在实施方式2中,在热源机1内设有止回阀13a、13b、13c、13d,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中的相同。以下,以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全制热运转、制热主体运转时,通过四通阀11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b而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另外,在全制冷运转、制冷主体运转时,从热源侧换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a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另外,从热介质转换器3流出并返回到热源机1的制冷剂,在全制热运转、制热主体运转时,通过止回阀13c并流入热源侧换热器12,在全制冷运转、制冷主体运转时,通过止回阀13d流入储存器16。
如图7所示,在热介质转换器3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通常固定,因此,在制冷制热同时运转时,热介质间换热器14a成为冷凝器,热介质间换热器14b成为蒸发器。因此,在制热主体运转和制冷主体运转中,虽然在热源机1中制冷剂的流动发生变化,但在热介质转换器3中制冷剂的流动不发生变化。
在上述的制冷剂侧回路中,即使室内机2的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的比率发生变化,也能够一边使热源机1运转一边相互切换制热主体运转和制冷主体运转。
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1和2的制冷剂侧回路中,在热源机1侧以制冷剂串联流动的方式配置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但在实施方式3中,在全制热运转、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以制冷剂在两个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中并列流动的方式进行配置。并且,在制热主体运转、制冷主体运转时,以如下方式配置:使从热源机1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a和14b中串联流动,剩余的部分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4a或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中的某一方流动。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侧回路的系统回路图。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另外,图8(a)的实线箭头表示全制热运转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虚线箭头表示全制冷运转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图8(b)的实线箭头表示制热主体运转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虚线箭头表示制冷主体运转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
(全制热运转)
首先,说明全制热运转的制冷剂的流动。在热源机1中,吸入压缩机10的制冷剂被压缩,而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流经四通阀11、止回阀13b。进而通过制冷剂配管4而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
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器20,通过开闭装置23a、23b,大致分成相同的流量并分别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对制冷剂发挥冷凝器的作用,因此,通过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的制冷剂对成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加热(向热介质放热),成为液体制冷剂并流出。
从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流出的制冷剂在分别通过膨胀装置15c、15d后合流,并通过膨胀装置22,从热介质转换器3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源机1。此时,通过控制膨胀装置15c、15d以及22的开度,来调整制冷剂的流量,对制冷剂进行减压,因此,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热介质转换器3流出。
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经由止回阀13c流入热源侧换热器12并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以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出。蒸发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储存器16而再次被吸入压缩机。
(制热主体运转)
在制热主体运转中,使热介质间换热器14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与全制热运转同样地,通过气液分离器20的制冷剂通过开闭装置23a,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a。热介质间换热器14a对制冷剂发挥冷凝器的作用,因此,通过热介质间换热器14a的制冷剂对成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加热而液化(向热介质放热)。
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依次通过膨胀装置15c及膨胀装置15d,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并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b。热介质间换热器14b对制冷剂发挥蒸发器的作用,因此,通过热介质间换热器14b的制冷剂对成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冷却而气化(从热介质吸热)。另外,被膨胀装置15c减压了的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膨胀装置22并旁通热介质间换热器14b地向热源机1流动,调整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b的制冷剂流量。对于膨胀装置21,预先将其设为制冷剂不能流过的开度。另外,使开闭装置23b、24a关闭。通过膨胀装置22、开闭装置24b而合流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从热介质转换器3流出。
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流入热源侧换热器12并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蒸发,以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出。蒸发了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储存器15而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0。
(全制冷运转)
接下来,说明全制冷运转的制冷剂的流动。在热源机1中,吸入压缩机10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换热器12。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热源侧换热器12内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并流出。之后,流经止回阀13a,通过制冷剂配管4而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
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的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器20。在全制冷运转中使开闭装置23a、23b关闭。通过膨胀装置21的液体制冷剂被大致分成相同的流量,流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4a侧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侧。即,大致被分成相同流量的液体制冷剂分别通过膨胀装置15c、15d而被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并分别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对制冷剂发挥蒸发器的作用,因此,通过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的制冷剂对成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冷却(从热介质吸热),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流出。流出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开闭装置24a、24b后合流,并通过制冷剂配管4从热介质转换器3流出。
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d并经由四通阀11、储存器16而再次被吸入压缩机。
(制冷主体运转)
在制冷主体运转中,使热介质间换热器14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使热介质间换热器14b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另外,在制冷主体运转中,使开闭装置24a、23b关闭,将膨胀装置22设为制冷剂不能流过的开度。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并被气液分离器20分离了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开闭装置23a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a。热介质间换热器14a对制冷剂发挥冷凝器的作用,因此,通过热介质间换热器14a的制冷剂对成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加热而液化(向热介质放热)。并且,通过热介质间换热器14a后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膨胀装置15c。
另一方面,液体制冷剂通过膨胀装置21,与通过热介质间换热器14a及膨胀装置15c后的液体制冷剂合流并流入膨胀装置15d。然后,流入膨胀装置15d的液体制冷剂在膨胀装置15d减压,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并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b。热介质间换热器14b对制冷剂发挥蒸发器的作用,因此,通过热介质间换热器14a的制冷剂对成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冷却而气化(从热介质吸热)。通过开闭装置24b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而从热介质转换器3流出。
流入热源机1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d并经由四通阀11、储存器16而再次被吸入压缩机。
如以上那样,当在热源侧回路(制冷剂侧回路)并列地配置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时,在全制热运转时,高温的气体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这两者,因此,能够提高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这两者的热介质出口温度。另外,在全制热运转以及全制冷运转时,由于能够使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的制冷剂流量为全部制冷剂流量的大约一半,因此能够降低压力损失。而且,在制冷制热同时运转时,能够控制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4a、14b的各制冷剂的流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1~3的热介质侧回路中,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a、34b、34c、34d调整流入各室内机2的热介质流量。也可以采用图9所示的结构来代替。在图9中例示了使用侧换热器30a,但其他的使用侧换热器30b、30c、30d也是同样的。如图9所示,设有用于使热介质旁通使用侧换热器30a的旁通配管40,例如将作为三通阀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4a设置于上述旁通配管40和使用侧换热器30a的热介质出口。在该情况下,通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而流向使用侧换热器30a的入口的热介质的一部分通过旁通配管40而旁通到使用侧换热器30a的出口侧。通过调整在旁通配管40中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能够调整流入使用侧换热器30a的热介质的流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3的热源侧的制冷循环回路中,采用能够利用氢氟碳化合物等的气相和液相的相变化而得到大的热量的制冷剂,除此之外,例如也能够采用二氧化碳等在使用状态下能够成为超临界的制冷剂。在该情况下,在全制冷运转及制冷主体运转中,热源侧换热器12作为气体冷却器发挥作用。作为冷凝器示出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4也作为气体冷却器发挥作用,对热介质进行加热。此外,由于成为超临界的制冷剂不进行气液二相分离,因此也可以不设置气液分离器2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将热源机的热源作为制冷循环回路,但也能够采用加热器等各种热源。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能够用于使用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作为二次介质的空气调节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热源机(室外机);2a、2b、2c、2d室内机;3热介质转换器;4制冷剂配管;5热介质配管;10压缩机;11四通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热源侧换热器;13a、13b、13c、13d止回阀;14a、14b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15c、15d膨胀装置;16储存器;20气液分离器;21、22膨胀装置;23a、23b、24a、24b开闭装置;30a、30b、30c、30d使用侧换热器;31a、31b泵(热介质送出装置);32a、32b、32c、32d、33a、33b、33c、33d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4a、34b、34c、34d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35a、35b、35c、35d、36a、36b、36c、36d热介质温度检测机构;37外部空气温度检测机构;40热介质旁通配管;50控制装置;61a、61b热介质输送管;62a、62b热介质返回管。

Claims (12)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使用侧换热器;
使在包含至少一个上述使用侧换热器的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的热介质和来自热源机的热源流体进行热交换、对上述热介质进行加热的制热热介质间换热器以及对上述热介质进行冷却的制冷热介质间换热器;
分别与上述各热介质间换热器对应的热介质送出装置;
多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上述多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设在上述使用侧换热器的各自的热介质流入侧,对连接上述制热热介质间换热器和上述使用侧换热器的热介质流入口的流路、和连接上述制冷热介质间换热器和上述使用侧换热器的热介质流入口的流路进行切换;
多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上述多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设在上述使用侧换热器的各自的热介质流出侧,对连接上述制热热介质间换热器和上述使用侧换热器的热介质流出口的流路、和连接上述制冷热介质间换热器和上述使用侧换热器的热介质流出口的流路进行切换,
热介质温度检测机构,检测连接上述热介质间换热器和上述使用侧换热器的流路的热介质的温度;
外部空气温度检测机构,其检测外部空气温度;
控制装置,其控制上述热介质的流路;
上述多个使用侧换热器分别与上述制热热介质间换热器或上述制冷热介质间换热器的某个连接,能够进行制冷制热同时运转,该制冷制热同时运转使进行制热的上述使用侧换热器和进行制冷的上述使用侧换热器同时运转,
上述控制装置在预先设定的时刻对通过上述外部空气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到的外部空气温度和规定温度进行比较,在上述外部空气温度低于第1规定温度的情况下,以使上述多个使用侧换热器的半数通过上述制热热介质间换热器进行上述热介质的加热运转的方式,驱动连接于与上述多个使用侧换热器的半数相对应的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的上述热介质送出装置,由此使上述半数的使用侧换热器进行预热运转,
在被命令进行制热运转时,在该被命令的使用侧换热器为没有进行预热运转的使用侧换热器的情况下,使热介质在该被命令的使用侧换热器与进行了预热运转的使用侧换热器之间进行交换,
在预先设定的预冷运转开始时刻,上述控制装置对通过上述外部空气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到的外部空气温度和第2规定温度进行比较,其中,预冷运转开始时刻在预测为具有上述使用侧换热器的室内机开始运转的时刻之前,在外部空气温度高于第2规定温度的情况下,
上述控制装置驱动与上述多个使用侧换热器中的半数的热介质循环回路连接的热介质送出装置,使上述多个使用侧换热器中的半数进行热介质的冷却运转,由此使上述多个使用侧换热器中的半数进行预冷运转,
在被命令进行制冷运转时,在该被命令的使用侧换热器为没有进行预冷运转的使用侧换热器的情况下,使热介质在该被命令的使用侧换热器与进行了预冷运转的使用侧换热器之间进行交换,
在进行上述预热或上述预冷运转时,上述控制装置控制上述第1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使上述多个使用侧换热器中的半数与上述制热热介质间换热器或上述制冷热介质间换热器连接而构成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装置按使用侧换热器与具有上述制热热介质间换热器的单元之间的热介质配管的长度由长到短的顺序,在所有使用侧换热器中选择进行预热运转的使用侧换热器,上述控制装置按使用侧换热器与具有上述制冷热介质间换热器的单元之间的热介质配管的长度由长到短的顺序,在所有使用侧换热器中选择进行预冷运转的使用侧换热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预热运转后经过一定时间后,在预热了的热介质由于放热而温度降低的情况下,再次进行预热运转,在预冷运转后经过一定时间后,在预冷了的热介质由于吸热而温度上升的情况下,再次进行预冷运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与室内机连接的遥控器设定预热或预冷开始时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与具有上述使用侧换热器的室内机连接的遥控器,能够指定预热、预冷运转的开始时刻,并且能够解除预热、预冷运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制冷循环回路,该制冷循环回路通过配管连接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第1膨胀装置、上述制热热介质间换热器和上述制冷热介质间换热器,制冷剂在上述配管的内部循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制热热介质间换热器和上述制冷热介质间换热器之间具有第2膨胀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上述热源机,其收纳上述压缩机、上述热源侧换热器、四通阀;
热介质转换器,其收纳上述第1膨胀装置、上述第2膨胀装置、上述制热热介质间换热器及上述制冷热介质间换热器,
在上述热源机中设有多个止回阀,在上述热介质转换器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始终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上述热源机,其收纳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四通阀及储存器;
热介质转换器,其收纳气液分离器、上述制热热介质间换热器以及上述制冷热介质间换热器、第1膨胀装置及第2膨胀装置,
构成制冷剂在上述热源机和上述热介质转换器之间循环的制冷循环回路,
使从上述热源机流入上述热介质转换器的制冷剂在第1侧和第2侧并列流动,其中,上述第1侧具有上述制热热介质间换热器及上述第1膨胀装置,上述第2侧具有上述制冷热介质间换热器及第2膨胀装置,
或者,使从上述热源机流入上述热介质转换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上述第1侧及上述第2侧串联流动,剩余的部分在上述第1侧和上述第2侧中的任意一侧流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介质是水或防冻液。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制冷循环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是在使用状态下能够成为超临界的制冷剂。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制冷循环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是在使用状态下能够成为超临界的制冷剂。
CN200980159196.6A 2009-05-08 2009-05-08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24220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58671 WO2010128553A1 (ja) 2009-05-08 2009-05-08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2092A CN102422092A (zh) 2012-04-18
CN102422092B true CN102422092B (zh) 2014-11-05

Family

ID=43050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9196.6A Active CN102422092B (zh) 2009-05-08 2009-05-08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13951B2 (zh)
EP (1) EP2428742B1 (zh)
JP (1) JP5460701B2 (zh)
CN (1) CN102422092B (zh)
WO (1) WO20101285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94363B2 (en) * 2010-10-12 2016-11-15 Mitsubishi Elel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2650621B1 (en) * 2010-12-09 2019-10-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WO2012172605A1 (ja) * 2011-06-16 2012-12-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9791194B2 (en) * 2011-11-18 2017-10-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2607146B (zh) * 2012-04-06 2014-09-10 谭仲禧 一种中央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2014029257A (ja) * 2012-07-04 2014-02-13 Fuji Electric Co Ltd 冷媒回路装置
JP5447627B1 (ja) * 2012-09-26 2014-03-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源システム制御装置
JP5464247B1 (ja) * 2012-09-26 2014-04-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
CN104781614B (zh) * 2012-11-30 2017-11-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US9933192B2 (en) * 2012-12-20 2018-04-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15055443A (ja) * 2013-09-13 2015-03-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GB2535377B (en) * 2013-11-13 2020-12-23 Gen Electric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moving a rotor relative to a generator
CN104833042B (zh) * 2014-02-12 2019-0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盘管换向阀的控制方法及风机盘管系统
JP2016061487A (ja) * 2014-09-18 2016-04-25 三菱電機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の最適起動制御装置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の最適起動制御方法
JP6332219B2 (ja) * 2015-09-30 2018-05-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温度調整装置
US11346850B2 (en) 2017-06-21 2022-05-31 Gyntools Ltd Assay system including assay apparatus and handheld single use assay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US11499740B2 (en) 2018-06-26 2022-11-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KR102599897B1 (ko) * 2018-09-19 2023-11-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조 장치 및 공조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KR102582538B1 (ko) * 2019-05-17 2023-09-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 장치 및 공기 조화 장치의 배관탐색방법
IL267301A (en) 2019-06-12 2019-11-28 Gyntools Ltd A test device and hand-held sample collection tools for it
EP4028745B1 (en) 2019-10-30 2024-05-08 GynTools Ltd Assay system including assay apparatus and handheld single use assay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KR20210121401A (ko) * 2020-03-30 2021-10-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히트펌프 및 그 동작방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51040A (ja) * 1989-03-23 1990-10-08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JP2004053069A (ja) * 2002-07-17 2004-02-19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冷媒回路、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販売機
CN1590892A (zh) * 2003-09-03 2005-03-09 邱致璉 具有多项能量转换的冷冻空调机组的方法及结构
CN101078581A (zh) * 2005-12-31 2007-11-28 林荣恒 多用制冷制热空调装置及其构成的双重热回收装置
CN101086397A (zh) * 2006-06-06 2007-12-12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冷媒转换装置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63988A (en) * 1974-02-12 1977-02-09 Satchwell Controls Ltd System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within an enclosure
JPS5770344A (en) * 1980-10-22 1982-04-30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Operation control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JPS6284241A (ja) 1985-10-04 1987-04-17 Yanmar Diesel Engine Co Ltd ヒ−トポンプ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
GB2230873B (en) * 1989-02-27 1993-10-06 Toshiba Kk Multi-system air conditioning machine
JP2705031B2 (ja) 1989-06-13 1998-01-26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多室式空気調和機
AU649810B2 (en) * 1991-05-09 1994-06-0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674359B2 (ja) * 1991-06-14 1997-11-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H05149605A (ja) * 1991-11-30 1993-06-15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H06147675A (ja) * 1992-11-12 1994-05-27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JPH07234038A (ja) * 1994-02-18 1995-09-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多室型冷暖房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JP2000227242A (ja) 1999-02-02 2000-08-15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空調設備の予冷予熱制御方法
JP3442037B2 (ja) * 2000-06-27 2003-09-02 住友不動産株式会社 地域冷暖房の2次側システム
JP3942378B2 (ja) * 2001-04-27 2007-07-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圧縮機の予熱制御装置
US6860431B2 (en) * 2003-07-10 2005-03-01 Tumkur S. Jayadev Strategic-response control system for regulating air conditioners for economic operation
JP4431965B2 (ja) 2004-07-16 2010-03-17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マルチエアコンの分散制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51040A (ja) * 1989-03-23 1990-10-08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JP2004053069A (ja) * 2002-07-17 2004-02-19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冷媒回路、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販売機
CN1590892A (zh) * 2003-09-03 2005-03-09 邱致璉 具有多项能量转换的冷冻空调机组的方法及结构
CN101078581A (zh) * 2005-12-31 2007-11-28 林荣恒 多用制冷制热空调装置及其构成的双重热回收装置
CN101086397A (zh) * 2006-06-06 2007-12-12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冷媒转换装置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3-17475A 1991.01.25 *
JP昭62-84241A 1987.04.1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28742A4 (en) 2017-10-11
US8713951B2 (en) 2014-05-06
JPWO2010128553A1 (ja) 2012-11-01
CN102422092A (zh) 2012-04-18
WO2010128553A1 (ja) 2010-11-11
US20120031605A1 (en) 2012-02-09
JP5460701B2 (ja) 2014-04-02
EP2428742B1 (en) 2018-12-26
EP2428742A1 (en) 2012-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2092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753900B (zh) 空调装置
JP5327308B2 (ja) 給湯空調システム
CN102449411B (zh) 冷冻循环装置、空调装置
CN102812309B (zh) 空调装置
CN102575860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597657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483249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48327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08066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378880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874892B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5166385B2 (ja) 空調給湯システム
CN102762932B (zh) 空调装置
WO1997015789A1 (en) Air conditioner
KR101754685B1 (ko) 히트펌프식 급탕장치
CN102597661B (zh) 空调装置
CN103097832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1469911B (zh) 空调装置
JP3598604B2 (ja) 熱搬送装置
JP2013083439A (ja) 給湯空調システム
JP2013083439A5 (zh)
JP2010181088A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515022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N115742866A (zh) 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冷却机、机动车及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