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9285B -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发送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发送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49285B CN102349285B CN200980158061.8A CN200980158061A CN102349285B CN 102349285 B CN102349285 B CN 102349285B CN 200980158061 A CN200980158061 A CN 200980158061A CN 102349285 B CN102349285 B CN 10234928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data
- header compression
- voice data
- operation m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0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101100465000 Mus musculus Prag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RTZKZFJDLAIYFH-UHFFFAOYSA-N Diethyl ether Chemical compound CCOCC RTZKZFJDLAIYF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41 tunne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282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4—Protocols for data compression, e.g. ROH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7/00—Conversion of a code where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by a given sequence or number of digits to a code where the same, similar or subset of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by a different sequence or number of digits
- H03M7/30—Compression; Expansion; Suppression of unnecessary data, e.g. redundancy redu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65—Network streaming protocols, e.g.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P] or real-time control protocol [RTC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接收节点(100)是对话音数据进行报头压缩并具有报头压缩频度不同的多个动作模式的通信系统中的接收节点。接收节点(100)具备接收处理部(132)、通话状态判定部(134)以及ROHC控制部(135)。接收处理部(132)接收从进行报头压缩的发送装置发送的话音数据。通话状态判定部(134)对通过接收处理部(132)接收的话音数据的通话状态进行判定。ROHC控制部(135)根据通话状态判定部(134)的判定结果进行动作模式的切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话音通信的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发送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以实现3G(3rd Generation:第三代)蜂窝系统的飞跃性的性能提高为目标,正通过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推进国际标准化。期待着LTE系统作为这样的系统:通过移动通信实现高速传输并提供高速视频发布等高度的服务环境,并且实现频率的高效利用。
此外,在已有(至3G为止)系统中,通过各自不同的通信基础设施来提供话音和数据通信,但在LTE系统中,是要转移到将话音和数据通信统一为基于IP(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的“all IP(全IP)”。由此,预计可通过LTE系统将以往的包括线路交换型基础设施在内的系统实现为完全IP化的系统。
LTE系统中的实时数据传输与一般的有线IP网络中的VoIP(Voice over IP:IP语音)同样地通过RTP/UDP/IP的各协议来实现。因此,LTE系统中的实时数据因附加了各协议的报头而开销变大。
在包括带宽受限的无线区间的网络中,为了提高无线区间的频带利用效率,需要对成为开销的各协议报头进行压缩的功能。该报头压缩功能预计在LTE系统中将得以实现。
具体来说,预计在eNB~UE间终结的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的功能中包括的被称为ROHC(Robust Header Compressing:鲁棒性报头压缩)的技术可实现为报头压缩功能。ROHC中存在报头压缩效率不同的多个动作模式(例如参见如下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353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如频繁地进行报头压缩,则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帧缺失等的情况下无法复原话音数据而成为数据丢失,话音数据的音质变差。另一方面,如降低报头压缩的频度,则由于数据的开销变大而存在传输路径的频带利用效率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公开的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发送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是实现话音数据的音质以及频带利用效率的提高。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实现目的,该接收装置是对话音数据进行报头压缩并具有报头压缩频度不同的多个动作模式的通信系统中的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具备:接收单元,其接收由进行所述报头压缩的发送装置发送的话音数据;判定单元,其对通过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话音数据的通话状态进行判定;以及控制单元,其根据所述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对所述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并根据判定的通话状态对报头压缩频度不同的多个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公开的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发送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能够实现话音数据的音质以及频带利用效率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接收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发送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的结构例的图。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通信系统中的协议栈的图。
图5是示出ROHC的U模式的动作的图(其1)。
图6是示出ROHC的U模式的动作的图(其2)。
图7是示出ROHC的O模式的动作的图。
图8是示出ROHC的R模式的动作的图。
图9是示出通话状态变化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0是示出MAC_PDU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1是示出图10所示的MAC_Control_Element的图。
图12是示出图11所示的Short_BSR的图。
图13是示出图11所示的Long_BSR的图。
图14是示出缓存大小的索引的图。
图15是示出数据PDU的格式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6是示出控制PDU的格式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7是示出图1所示的接收节点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图17所示的步骤S1701的具体例的流程图。
图19是示出ROHC的动作模式切换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接收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发送节点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接收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发送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24是示出PDCP帧的格式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5是示出图23所示的发送节点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26是示出图25所示的步骤S2501的具体例的流程图。
图27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接收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28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发送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29是示出PDCP帧的格式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0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接收节点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31是示出通过图30所示的动作所进行的通话状态判定的具体例的图。
图32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接收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33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发送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34是示出从U模式向O模式进行切换的具体例的图。
图35是示出从U模式向R模式进行切换的具体例的图。
图36是示出从O模式向U模式进行切换的具体例的图。
标号说明:
300:通信系统;
311,312MME/S-GW;
321~323eNB;
331,332UE
400:协议栈;
511:非压缩帧;
512:压缩帧;
801,3522Ack;
911,1911AMR数据
912,1912SID数据
1000MAC_PDU
1500,1600,2400,2900PDCP帧
3410C_MODE;
3420C_TRANS;
3430D_MODE;
3440D_TRANS;
3450,3521,3621:切换指示信号;
T1~T23:监视周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该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发送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接收节点的结构例)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接收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图1所示的接收节点100是将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应用于LTE系统中的UE(User Equipment:用户终端)的示例。接收节点100具备MAC层终端部110、RLC层终端部120、PDCP终端部130、 RTP/UDP/IP终端部140以及AMR终端部150。
MAC层终端部110终结与发送节点(参照图2)之间的通信中的MAC层的功能。例如MAC层终端部110对由发送节点发送的话音数据或控制数据进行纠错或重发控制。RLC层终端部120终结与发送节点之间的通信中的RLC层的功能。
PDCP终端部130终结与发送节点之间的通信中的PDCP层的功能。此外,PDCP终端部130终结与发送节点之间的通信中的ROHC层的功能。具体来说,PDCP终端部130具备接收缓存131、接收处理部132、解压部133、通话状态判定部134、ROHC控制部135以及发送处理部136。
接收缓存131暂时存储经由MAC层终端部110以及RLC层终端部120接收到的PDCP_PDU。接收处理部132(接收单元)读取存储在接收缓存131中的PDCP_PDU并进行报头处理,并且将进行了报头处理的数据输出给解压部133。从接收缓存131中删除接收处理部132读取的PDCP_PDU。
解压部133进行由接收处理部132输出的数据的ROHC报头解压。并且,解压部133将进行了ROHC报头解压的数据输出给RTP/UDP/IP终端部140。此外,解压部133根据ROHC控制部135所切换的动作模式进行ROHC报头解压。
通话状态判定部134(判定单元)对接收节点100从发送节点接收到的话音数据的通话状态进行判定,并将判定结果通知给ROHC控制部135。通话状态判定部134所判定的通话状态是例如与话音数据所表示的话音是“有声”还是“无声”相关的状态。通话状态判定部134例如根据接收缓存131的滞留数据量来判定通话状态。
具体来说,在接收缓存131的滞留数据量比阈值大的情况下,通话状态判定部134将通话状态判定为“有声”,在接收缓存131的滞留数据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通话状态判定部134将通话状态判定为“无声”。与话音数据量进行比较的阈值例如是与通话状态为“无声”时由发送节点发送的SID数据(Silence InsertionDescriptor:静音插入描述符)的大小相当的值。
ROHC控制部135(控制单元)根据由通话状态判定部134输出的判定结果对接收节点100以及发送节点中的ROHC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例如ROHC控制部135将接收节点100以及发送节点中的ROHC的动作模式切换成U模式、O模式以及R模式中的任一模式。关于这些ROHC的各动作,将在后面进行描述(参照图5~图8)。
ROHC控制部135生成表示所要切换的动作模式的切换指示信号,以便对ROHC 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并且,ROHC控制部135将生成的切换指示信号输出到发送处理部136。由此,将切换指示信号发送到发送节点,从而对ROHC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发送处理部136对PDCP_PDU附加报头。例如发送处理部136对由ROHC控制部135输出的切换指示信号附加报头。并且,发送处理部136经由MAC层终端部110以及RLC层终端部120将附加了报头的切换指示信号发送到发送节点。
RTP/UDP/IP终端部140终结与发送节点之间的通信中的RTP/UDP/IP层的功能。AMR终端部150终结与发送节点之间的通信中的AMR层的功能。例如AMR终端部150对从发送节点接收到的话音数据进行解码。
在图1中,对与接收节点100(UE)接收由发送节点(eNB)发送的话音数据的下行链路有关的功能进行了说明。但是,接收节点100也可以具备与接收节点100(UE)向发送节点(eNB)发送话音数据的上行链路有关的功能。
图1所示的通话状态判定部134将通话状态的判定结果写入接收节点100的存储器(未图示)中。通话状态判定部134例如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的运算单元。ROHC控制部135读取通过通话状态判定部134写入接收节点100的存储器中的判定结果,并根据读取的判定结果切换ROHC的动作模式。ROHC控制部135例如是CPU等的运算单元。
(发送节点的结构例)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发送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图2所示的发送节点200是将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应用于LTE系统中的eNB的示例。发送节点200具备PDCP终端部210、RLC层终端部220以及MAC层终端部230。
PDCP终端部210终结与接收节点100之间的通信中的PDCP层的功能。此外,PDCP终端部210终结与接收节点100之间的通信中的ROHC层的功能。具体来说,PDCP终端部210具备发送缓存211、压缩部212、发送处理部213以及接收处理部214。
发送缓存211暂时存储由发送节点200的上位系统(例如S-GW_IF)发送的PDCP_SDU。压缩部212读取存储在发送缓存211中的PDCP_SDU,并进行报头压缩。并且将进行了报头压缩的PDCP_SDU输出给发送处理部213。
从发送缓存211中删除压缩部212所读出的PDCP_SDU。此外,压缩部212根 据在发送节点200中设定的ROHC动作模式进行报头压缩。具体来说,压缩部212从接收处理部214取得由接收节点100接收到的ROHC动作模式的切换指示信号。并且,压缩部212根据所取得的切换指示信号所表示的动作模式进行报头压缩。
发送处理部213对压缩部212输出的PDCP_SDU附加PDCP报头,并作为PDCP_PDU经由RLC层终端部220以及MAC层终端部230发送给接收节点100。接收处理部214对经由RLC层终端部220以及MAC层终端部230从接收节点100接收到的PDCP_PDU进行报头处理。
例如接收处理部214进行从接收节点100接收到的切换指示信号的报头处理,并向压缩部212输出。RLC层终端部220终结与接收节点100之间的通信中的RLC层的功能。MAC层终端部230终结与接收节点100之间的通信中的MAC层的功能。
在图2中,对与接收节点100(UE)接收从发送节点200(eNB)发送的话音数据的下行链路有关的功能进行了说明。但是,发送节点200也可以具备与接收节点100(UE)向发送节点200(eNB)发送话音数据的上行链路有关的功能。
(通信系统的结构例)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的结构例的图。图3所示的通信系统300是将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应用于LTE系统的示例。通信系统300包括MME/S-GW 311、312、eNB 321~323以及UE 331、332。
MME/S-GW 311、312各自具有LTE系统中的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性管理实体)以及S-GW(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的功能。MME/S-GW 311、312分别通过S1接口与eNB 321~323连接。
eNB 321~323分别是LTE系统的E-UTRAN_NodeB。eNB 321~323通过X2接口互相连接。此外,eNB 321~323分别通过无线通信在与UE 331、332之间进行话音通信。UE 331、332分别是便携终端等移动终端。
图1所示的接收节点100能够应用于例如UE 331、332中的至少一方。此外,图2所示的发送节点200能够应用于例如eNB 321~323中的至少一方。
此外,也可以将图1所示的接收节点100应用于eNB 321~323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将图2所示的发送节点200应用于UE 331、332中的至少一方。该情况下,将图1所示的接收节点100的PDCP终端部130与上位系统(例如S-GW_IF)连接,在图2所示的发送节点200中具有RTP/UDP/IP终端部140以及AMR终端部150(参 照图1)。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通信系统中的协议栈的图。在图3所示的通信系统300中,例如应用图4所示的协议栈400。图4所示的协议栈400是与话音通信等实时数据的IP化有关的、在LTE中进行了研究的协议栈。
在图4中,UE 411是图3所示的UE 331、332。eNB 412是图3所示的eNB 321~323。S-GW 413是图3所示的MME/S-GW 311、312。PDN-GW 414以及IP网415与图3所示的MME/S-GW 311、312连接。
在协议栈400中,“PHY”以及“Ether”分别示出了物理层(physical)以及以太网(注册商标)。“PHY”以及“Ether”使用规定为LAN(Local AreaNetwork:局域网)以及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的基本接口的结构。
“IP”(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是在互联网使用的层3。“IP”提供数据的路由功能。“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无连接型的传输协议。“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提供用于实时媒体传输的架构。“RTP”与用途相应地使用概览(profile)或有效载荷格式。
“GTP-U”(GPRS Tunneling Protocol: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在LTE/SAE网内对用户数据进行隧穿。“MAC”(Medium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进行基于调度、优先级控制以及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纠错及传输格式选择等。
“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进行基于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动重传请求)的纠错等。“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进行报头压缩(ROHC)等。
以下行链路(eNB→UE)为例时,从IP网415侧经由RTP/UDP/IP发送来的话音数据(AMR)被作为在eNB 412中终结的PDCP功能的ROHC进行RTP/UDP/IP报头压缩。压缩了报头并被传输至UE 411的话音数据在UE 411中终结PDCP时通过ROHC进行报头解压,并复原为原来的话音数据。
(ROHC的各动作模式)
图5是示出ROHC的U模式的动作的图(其1)。在图5中,横轴表示时间。对在RTP/UDP/IP的层中发送节点200通过20[毫秒]周期的帧向接收节点100发送话音数据的情况进行说明。非压缩帧511是发送节点200不进行报头压缩而发送(包括上 下文(context))的话音数据。压缩帧512是发送节点200进行报头压缩而发送(不包括上下文)的话音数据。
与非压缩帧511以及压缩帧512的横轴正交的方向(图的纵向)的长度表示各帧的大小。压缩帧512由于进行了报头压缩,因此比未进行报头压缩的非压缩帧511尺寸小。在此,接收节点100以及发送节点200的ROHC的动作模式被设定为U模式(Unidirectional Mode:单向模式)。
具体来说,发送节点200以20[毫秒]为单位发送各帧。在发送节点200发送的各帧中,以180[毫秒]为单位发送的帧为非压缩帧511,以外的帧为压缩帧512。
接收节点100一边根据以前接收到的非压缩帧511中包括的上下文对压缩帧512的报头进行解压(复原),一边接收各帧。例如,接收节点100根据在时期t521中接收到的非压缩帧511中包括的上下文,对在紧接着时期t521之后的期间T522中接收到的各压缩帧512的报头进行解压。
这样,在ROHC的U模式中,发送节点通过按固定周期发送上下文来保证通信的质量。在该情况下,接收节点100不进行要求上下文(非压缩帧511)的反馈。因此,不会压迫从接收节点100到发送节点200的链路的频带。
图6是示出ROHC的U模式的动作的图(其2)。在图6中,对与图5所示的部分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在ROHC的动作模式为U模式的情况下(参照图5),在时期t611中,非压缩帧511未被接收节点100正常接收。
在该情况下,关于在紧接着时期t611之后的期间T612中接收的各压缩帧512,在PDCP的层中被抛弃而不能正常地进行报头解压。因此,在期间T612中接收的各压缩帧512为数据丢失状态,从而话音质量变差。在该情况下,例如话音会暂时性地不通。
各压缩帧512为数据丢失状态的期间持续至接下来接收节点100接收到非压缩帧511而恢复上下文为止。因此,各压缩帧512为数据丢失状态的期间取决于发送节点200发送上下文(非压缩帧511)的周期(在此是180[毫秒])。
图7是示出ROHC的O模式的动作的图。在图7中,对与图5所示的部分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在此,接收节点100以及发送节点200的ROHC的动作模式被设定为O模式(Bidirectional Optimistic Mode:双向乐观模式)。
在发送节点200以20[毫秒]为单位发送的各帧中,将报头的内容相对于之前的帧 发生了变化的帧作为非压缩帧511进行发送,将以外的帧作为压缩帧512进行发送。接收节点100一边根据以前接收的非压缩帧511中包括的上下文对压缩帧512的报头进行解压(复原),一边接收各帧。
此外,在不能正常地接收非压缩帧511的情况下,接收节点100向发送节点200发送Nack。例如,在时期t711中,接收节点100不能正常地接收非压缩帧511,在紧接着时期t711之后的时期t712中向发送节点200发送Nack 701。
当从接收节点100接收到Nack 701时,发送节点200重发非压缩帧511。接收节点100在时期t712之后的时期t713中接收到从发送节点200重发的非压缩帧511。
关于在从未能接收到非压缩帧511的时期t711到接收到非压缩帧511的时期t713之间的期间T720中接收到的各压缩帧512,在PDCP的层中抛弃而无法正常地进行报头解压。因此,在期间T720接收的各压缩帧512成为数据丢失状态。
各压缩帧512为数据丢失状态的期间持续至接着接收节点100接收到非压缩帧511而恢复上下文为止。因此,各压缩帧512为数据丢失状态的期间取决于接收节点100向发送节点200发送Nack、并且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重发非压缩帧511为止的期间。
这样,在ROHC的O模式中,通过进行接收节点100的反馈来保证通信的质量。由于在接收节点100未能正常地接收帧的情况下发送上下文(非压缩帧511),因此压缩帧512的发送频度高,报头压缩效率高。
图8是示出ROHC的R模式的动作的图。在图8中,对与图5所示的部分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在此,接收节点100以及发送节点200的ROHC的动作模式被设定为R模式(Bidirectional Reliable Mode:双向可靠模式)。
发送节点200以20[毫秒]为单位发送非压缩帧511。并且,当从接收节点100接收到针对非压缩帧511的Ack时,之后发送节点200将发送压缩帧512,直至报头的内容变更为止。
接收节点100在正常地接收到非压缩帧511的情况下向发送节点200发送Ack。例如,在时期t811,接收节点100正常地接收到非压缩帧511并向发送节点200发送Ack 801。当从接收节点100接收到Ack 801时,之后发送节点200将发送压缩帧512,直至报头的内容变更为止。
此外,在时期t811之后的时期t812中,接收节点100未能正常地接收到非压缩 帧511。并且,在紧接着时期t812之后的时期t813中,接收节点100正常地接收到非压缩帧511并向发送节点200发送Ack 802。发送节点200发送非压缩帧511,直至从接收节点100接收到Ack 802为止,当从接收节点100接收到Ack 802时,之后发送节点200将发送压缩帧512,直至报头的内容变更为止。
这样,在ROHC的R模式中,当发送节点200接收到表示上下文正常地到达了接收节点100的Ack时开始进行报头压缩。因此,ROHC的R模式与U模式或O模式相比,报头压缩效率差,而另一方面维持上下文的可靠性高。此外,不会产生在上下文丢失之后因不能进行报头解压而造成的数据丢失时间。
通过从接收节点100向发送节点200发送切换指示信号来进行图5至图8所示的ROHC的各动作模式间的切换。关于ROHC的各动作模式间的切换的具体例,将在后面进行描述(参照图34至图36)。
(通话状态的变化)
图9是示出通话状态的变化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9中,横轴表示时间。标号910表示从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话音数据。标号920表示从接收节点100向发送节点200发送的话音数据。人物A表示发送节点200侧的用户。人物B表示接收节点100侧的用户。
在传输话音时发送AMR数据911。在没有待传输的话音的情况下发送SID数据912。在AMR数据911以及SID数据912中,与横轴正交的方向(图的纵向)的长度表示数据的大小。如图9所示,SID数据912的大小比AMR数据911小。
区间931~934是时间上连续的时间区间。在区间931以及区间933中,从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话音数据(标号910)的通话状态为“有声”。此外,在区间932以及区间934中,从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话音数据(标号910)的通话状态为“无声”。
另一方面,在区间931以及区间933中,从接收节点100向发送节点200发送的话音数据(标号920)的通话状态为“无声”。此外,在区间932以及区间934中,从接收节点100向发送节点200发送的话音数据(标号920)的通话状态为“有声”。
将争吵那样的情况作为例外,在一般的通话中,人物A和人物B交替地发言。因此,在从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话音数据(标号910)以及从接收节点100向发送节点200发送的话音数据(标号920)中,存在通话状态为“有声”的 区间和通话状态为“无声”的区间。
在通话状态为“有声”的区间中,当由于报头不能解压等而在PDCP中抛弃AMR数据911时,话音质量变差。而在通话状态为“无声”的区间中,由于SID数据912不是表示用户的话音的数据,因此即使在PDCP中抛弃SID数据912也不影响通话。
接收节点100以及发送节点200利用此来对话音数据的通话状态进行判定,并根据判定的通话状态来切换ROHC的动作模式。由此,在通话状态为“有声”时能够实现音质的提高,在通话状态为“无声”时能够实现报头压缩的高效率化。
(各数据的帧格式)
图10是示出MAC_PDU的一个示例的图。在接收节点100与发送节点200之间收发的话音数据的MAC层的帧格式例如为如图10所示的MAC_PDU 1000。MAC_PDU 1000是在LTE系统中位于PDCP的下位层的MAC帧格式。
MAC_PDU 1000中包括MAC_Header(MAC报头)1010以及MAC_Payload(MAC有效载荷)1020。MAC_Payload 1020中包括MAC_Control_Element(MAC控制要素)1021(参照图11)、MAC_SDU 1022以及Padding(填充)1023。
图11是示出图10所示的MAC_Control_Element的图。图11所示的表1100示出了图10所示的MAC_Control_Element 1021的各类别。
在从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话音数据(eNB→UE)的情况下,在MAC_Control_Element 1021的类别中包括“UE Contention Resolution Identity(UE竞争解决身份)”、“TimingAdvance(定时超前)”以及“DRX Command(DRX命令)”。
此外,从接收节点100向发送节点200发送的话音数据(UE→eNB)的情况下,在MAC_Control_Element 1021的类别中包括“Power Headroom Report(功率净空报告)”、“C-RNTI”、“Short_BSR(短BSR)”以及“Long_BSR(长BSR)”。
“Short_BSR”以及“Long_BSR”表示存储在缓存中的数据量。因此,发送节点200能够通过MAC_Control_Element 1021中包括的“Short_BSR”或“Long_BSR”将发送缓存211的滞留数据量通知给接收节点100。
图12是示出图11所示的Short_BSR的图。图11所示的“Short_BSR”的帧格式例如为Short_BSR 1200那样。在Short_BSR 1200中包括LCG_ID1210(Logical ChannelGroup:逻辑信道组)以及缓存大小1220。
LCG_ID 1210为表示各逻辑信道组(例如逻辑信道组#1~#4)的ID。缓存大小 1220表示LCG_ID 1210所示的各逻辑信道组的总滞留数据量。关于缓存大小1220的具体例,将在后面进行描述(参照图14)。
图13是示出图11所示的Long_BSR的图。图11所示的“Long_BSR”的帧格式例如为Long_BSR 1300那样。在Long_BSR 1300中包括各缓存大小#1~#4。各缓存大小#1~#4表示针对各UE的总滞留数据量。关于各缓存大小#1~#4的具体例,将在后面进行描述(参照图14)。
图14是示出缓存大小的索引的图。图12所示的缓存大小1220或图13所示的各缓存大小#1~#4例如通过基于图14所示的表1400的索引来表示。例如,缓存大小(BS)0[字节]通过索引“0”来表示。
此外,比0[字节s]大而在10[字节]以下的缓存大小通过索引“1”来表示。此外,比10[字节]大而在12[字节]以下的缓存大小通过索引“2”来表示。这样,通过索引示出表示上述的数据量信息的缓存大小,从而能够缩小数据量信息的大小。
图15是示出数据PDU的格式的一个示例的图。在接收节点100与发送节点200之间收发的数据PDU的PDCP报头的帧格式例如为如图15所示的PDCP帧1500那样。在PDCP帧1500中包括D/C 1510、R 1520(Reserved(保留))、PDCP序号1530以及数据1540。
D/C 1510是表示PDCP帧1500是数据PDU及控制PDU中的哪一个的值。在PDCP帧1500中,D/C 1510为表示数据PDU的“1”。R 1520在此不使用。PDCP序列号1530是PDCP帧1500的序号。数据1540例如是上述的AMR数据911或SID数据912。
图16是示出控制PDU的格式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16中,对与图15所示的部分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在接收节点100与发送节点200之间收发的控制PDU的PDCP报头例如为如图16所示的PDCP帧1600。
在PDCP帧1600中包括D/C 1510、PDU类型1610、R 1520以及Interspersed_ROHC_feedback_packet(分散ROHC反馈分组)1620。在PDCP帧1600中,D/C 1510为表示控制PDU的“0”。PDU类型1610表示控制PDU的类别(PDCP状态报告或报头压缩反馈信息)。
(接收节点的动作)
图17是示出图1所示的接收节点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1所示的接收 节点100进行图17所示的各步骤。首先,接收节点100的通话状态判定部134对接收节点100从发送节点200接收的话音数据的通话状态(“有声”或“无声”)进行判定(步骤S1701)。
接下来,通话状态判定部134对通过步骤S1701判定的通话状态是否相对于通话状态判定部134上次判定的通话状态发生了变化进行判定(步骤S1702)。在通话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步骤S1702:否)返回到步骤S1701,继续执行处理。
在步骤S1702中,在通话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步骤S1702:是),ROHC控制部135根据通过步骤S1701判定的通话状态来切换ROHC的动作模式(步骤S1703),并结束一系列的动作。在步骤S1703中,在通话状态为“无声”的情况下,ROHC控制部135例如将ROHC的动作模式切换为报头压缩频度高的U模式。
在步骤S1703中,在通话状态为“有声”的情况下,ROHC控制部135例如将ROHC的动作模式切换为报头压缩频度低的O模式或R模式。由此,在通话状态为“有声”时能够实现音质的提高,在通话状态为“无声”时能够实现报头压缩的高效率化。
图18是示出图17所示的步骤S1701的具体例的流程图。在图17所示的步骤S1701中,通话状态判定部134例如执行以下的各步骤。首先,判断从开始该动作起的经过时间是否达到监视周期(例如20[毫秒])以上(步骤S1801),等待到经过时间为监视周期以上为止(步骤S1801:“否”的循环)。
在步骤S1801中,当经过时间为监视周期以上时(步骤S1801:是),对接收缓存131的滞留数据量进行测定(步骤S1802)。然后,判定通过通话状态判定部134上次的判定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通话状态是否是“有声”(步骤S1803)。
在步骤S1803中,在通话状态为“有声”的情况下(步骤S1803:是),判定通过步骤S1802测定的滞留数据量是否为阈值以下(步骤S1804)。在滞留数据量不是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1804:否),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在步骤S1804中,在通过步骤S1802所测定的滞留数据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1804:是),将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通话状态更新为“无声”(步骤S1805),并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在步骤S1803中,在通话状态不是“有声”的情况下(步骤S1803:否),判定通过步骤S1802测定的滞留数据量是否比阈值大(步骤S1806)。在滞留数据量不比 阈值大的情况下(步骤S1806:否),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在步骤S1806中,在通过步骤S1802测定的滞留数据量比阈值大的情况下(步骤S1806:是),将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通话状态更新为“有声”(步骤S1807),并结束一系列的处理。在步骤S1804以及步骤S1806中用于比较的阈值是与例如图9所示的SID数据912的大小相当的阈值。
(ROHC的动作模式切换)
图19是示出ROHC的动作模式切换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19中,横轴表示时间。标号1910表示从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话音数据。在传输话音时(有声)发送AMR数据1911。在没有待传输的话音时(无声)发送SID数据1912。
区间1921~1924是时间上连续的时间区间。区间1921以及区间1923的通话状态为“有声”,发送AMR数据1911。区间1922以及区间1924的通话状态为“无声”,发送SID数据1912。
标号1930表示接收节点100进行的ROHC的动作模式的切换。如标号1930所示,在区间1921以及区间1923中,接收节点100将通话状态判定为“有声”。并且,在区间1921以及区间1923中,接收节点100将ROHC的动作模式切换为R模式(例如也可以是O模式)。此外,在区间1922以及区间1924中,接收节点100将通话状态判定为“无声”。并且,在区间1922以及区间1924中,接收节点100将ROHC的动作模式切换为U模式。
由此,在通话状态为“无声”的区间1922以及区间1924中,能够使ROHC的动作模式成为报头压缩频度高的U模式,能够提高无线频带的利用效率。而在通话状态为“有声”的区间1921以及区间1923中,通过使ROHC的动作模式成为报头压缩频度低的R模式,从而能够提高话音质量。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1的接收节点100(接收装置),能够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并根据判定的通话状态来切换ROHC的动作模式。由此,在通话状态为有声时能够提高音质,在通话状态为无声时能够实现报头压缩的高效率化。因此,能够实现话音数据的音质以及频带利用效率的提高。
此外,能够测定接收缓存131的滞留数据量,并根据测定的滞留数据量来判定通话状态。例如,通过将测定的滞留数据量与阈值进行比较,能够容易地判定通话状态(“有声”或“无声”)。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在LTE系统中,采用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BSR来进行通话状态的判定。如上所述,在从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MAC_PDU(参照图10)的MAC_Control_Element中包括表示发送节点200的发送缓存211的滞留数据量的BSR(参照图11~图13)。
(接收节点的结构例)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接收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在图20中,对与图1所示的结构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如图20所示,实施方式2的接收节点100的MAC层终端部110具备接收处理部2011、MCE终端部2012以及发送处理部2013。接收处理部2011进行MAC层的接收处理。
接收处理部2011将进行了接收处理的各数据向RLC层终端部120以及MCE终端部2012进行输出。MCE终端部2012终结MCE(MAC_Control_Element(MAC控制要素))。例如,MCE终端部2012取得从接收处理部2011输出的数据中包括的BSR(参照图11~图13)。
BSR示出了发送节点200中的发送缓存211的滞留数据量。MCE终端部2012将取得的BSR作为滞留数据量输出给PDCP终端部130。发送处理部2013进行MAC层的发送处理。发送处理部2013将进行了发送处理的各数据向发送节点200发送。
PDCP终端部130的通话状态判定部134根据从MCE终端部2012输出的滞留数据量,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具体来说,通话状态判定部134在从MCE终端部2012输出的滞留数据量比阈值大的情况下,将通话状态判定为“有声”。另外,通话状态判定部134在从MCE终端部2012输出的滞留数据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通话状态判定为“无声”。
(发送节点的结构例)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发送节点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关于图20所示的接收节点100的基本动作,其与图17所示的动作是同样的。此外,图20所示的接收节点100的通话状态判定部134在图17所示的步骤S1701中进行以下的各步骤。
首先,判断从开始该动作起的经过时间是否达到监视周期以上(步骤S2101),等待到经过时间达到监视周期以上为止(步骤S2101:“否”的循环)。当经过时间达到监视周期以上时(步骤S2101:是),经由MCE终端部2012接收从发送节点200 发送的数据量信息(BSR)(步骤S2102)。在步骤S2102中接收的数据量信息表示发送节点200的发送缓存211的滞留数据量。
然后,判断通过上次的判定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通话状态是否是“有声”(步骤S2103)。在通话状态为“有声”的情况下(步骤S2103:是),判断通过步骤S2102接收的数据量信息所示的滞留数据量是否为阈值以下(步骤S2104)。在滞留数据量不是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2104:否),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在步骤S2104中,在接收到的数据量信息所示的滞留数据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2104:是),将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通话状态更新为“无声”(步骤S2105),并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在步骤S2103中,在通话状态不是“有声”的情况下(步骤S2103:否),判断通过步骤S2102接收到的数据量信息所示的滞留数据量是否比阈值大(步骤S2106)。在滞留数据量不比阈值大的情况下(步骤S2106:否),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在步骤S2106中,在接收到的数据量信息所示的滞留数据量比阈值大的情况下(步骤S2106:是),将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通话状态更新为“有声”(步骤S2107),并结束一系列的处理。再者,如图14所示,在BSR的缓存大小进行了索引化的情况下,在步骤S2104以及步骤S2106中用于比较的阈值也采用图14所示的索引。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2的接收节点100(接收装置),能够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并根据判定的通话状态对ROHC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由此,在通话状态为“有声”时能够实现音质的提高,在通话状态为“无声”时能够实现报头压缩的高效率化。因此,能够实现话音数据的音质以及频带利用效率的提高。
此外,在发送节点200中对发送缓存211的滞留数据量进行测定,将表示所测定的滞留数据量的数据量信息发送给接收节点100。由此,接收节点100能够根据从发送节点200接收到的数据量信息所示的滞留数据量,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通过采用发送节点200侧的数据存储量,能够与无线区间的质量等无关地高精度地判定通话状态。
此外,采用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MAC_PDU(参照图10)的MAC_Control_Element中包括的BSR,发送数据量信息。由此,即使不新追加从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控制信号,也能够向接收节点100发送数据量信息。
(实施方式3)
(接收节点的结构例)
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接收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在图22中,对与图1所示的结构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在实施方式3的接收节点100中,也可以形成为省去图1所示的通话状态判定部134的结构。
接收处理部132将从接收缓存131读出的数据中的从发送节点200发送的通话状态信息输出给ROHC控制部135。ROHC控制部135根据从接收处理部132输出的通话状态信息所示的通话状态判定结果(“有声”或“无声”),对ROHC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发送节点的结构例)
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发送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在图23中,对与图2所示的结构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如图23所示,实施方式3的发送节点200的PDCP终端部210除了图2所示的结构外,还具有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
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对从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话音数据的通话状态进行判定,并将表示判定结果的通话状态信息输出给发送处理部213。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判定的通话状态例如是与话音数据所示的话音是“有声”还是“无声”相关的状态。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例如根据发送缓存211的滞留数据量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
具体来说,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在发送缓存211的滞留数据量比阈值大的情况下将通话状态判定为“有声”,在发送缓存211的滞留数据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通话状态判定为“无声”。与话音数据的量进行比较的阈值例如是与通话状态为“无声”且发送节点200发送SID数据时存储在发送缓存211中的SID数据的量相当的值。
发送处理部213经由RLC层终端部220以及MAC层终端部230将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输出的通话状态信息发送给接收节点100。由此,能够将通话状态信息发送给接收节点100。关于用来发送通话状态信息的PDCP帧,将通过图24来进行说明。
(数据的帧格式)
图24是示出PDCP帧的格式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24中,对与图16所示的部 分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发送处理部213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控制PDU的PDCP报头的帧格式例如为图24所示的PDCP帧2400那样。
在PDCP帧2400中包括D/C 1510、PDU类型1610、R 1520以及TSF2410(Telephone call Status Flag:电话呼叫状态标志)。在PDCP帧2400中,D/C 1510为表示控制PDU的“0”。
TSF 2410表示从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话音数据的通话状态。发送处理部213将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输出的通话状态信息存储在PDCP帧2400的TSF 2410中。接收节点100的接收处理部132将从发送节点200接收到的PDCP帧2400的TSF 2410作为通话状态信息输出给ROHC控制部135。
(发送节点的动作)
图25是示出图23所示的发送节点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23所示的发送节点200进行图25所示的各步骤。首先,发送节点200的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对从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话音数据的通话状态进行判定(步骤S2501)。
接下来,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判断通过步骤S2501判定的通话状态是否相对于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上次判定的通话状态发生了变化(步骤S2502)。在通话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步骤S2502:否)返回到步骤S2501,继续执行处理。
在步骤S2502中,在通话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步骤S2502:是),发送处理部213将表示通过步骤S2501判定的通话状态的通话状态信息发送给接收节点100(步骤S2503),并结束一系列的处理。通过步骤S2503发送的通话状态信息被接收节点100接收。接收节点100根据接收到的通话状态信息所示的通话状态,对与发送节点200之间的ROHC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图26是示出图25所示的步骤S2501的具体例的流程图。在图25所示的步骤S2501中,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例如执行以下的各步骤。首先,判断从开始该动作起的经过时间是否达到监视周期以上(步骤S2601),等待到经过时间达到监视周期以上为止(步骤S2601:“否”的循环)。
在步骤S2601中,当经过时间达到监视周期以上时(步骤S2601:是),对发送缓存211的滞留数据量进行测定(步骤S2602)。图26所示的步骤S2603~S2607与图18所示的步骤S1803~S1807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3的接收节点100(接收装置),能够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并根据判定的通话状态切换ROHC的动作模式。由此,在通话状态为“有声”时能够实现音质的提高,在通话状态为“无声”时能够实现报头压缩的高效率化。因此,能够实现话音数据的音质以及频带利用效率的提高。
此外,在发送节点200中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将表示判定结果的通话状态信息发送给接收节点100。由此,接收节点100能够根据从发送节点200接收到的通话状态信息所示的通话状态,对ROHC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通过在发送节点200侧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能够与无线区间的质量等无关而高精度地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
此外,通过在发送节点200侧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能够减轻接收节点100侧的处理负担。此外,在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PDCP帧2400中设置TSF2410,并采用TSF 2410发送通话状态信息,由此能够将通话状态信息发送给接收节点100。
(实施方式4)
(接收节点的结构例)
图27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接收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在图27中,对与图1所示的结构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实施方式4的接收节点100的接收处理部132将接收处理后的数据中的数据量信息输出给通话状态判定部134。
向通话状态判定部134输出的数据量信息表示发送节点200中的发送缓存211的滞留数据量。通话状态判定部134根据从接收处理部132输出的数据量信息所示的滞留数据量,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具体来说,通话状态判定部134在滞留数据量比阈值大的情况下,将通话状态判定为“有声”,在滞留数据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通话状态判定部134将通话状态判定为“无声”。
(发送节点的结构例)
图28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发送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在图28中,对与图2所示的结构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如图28所示,实施方式4的发送节点200的0DC0终端部210除了图2所示的结构外,还具有滞留数据量测定部2810。
滞留数据量测定部2810对发送缓存211的滞留数据量进行测定,并将表示所测定的滞留数据量的数据量信息输出给发送处理部213。发送处理部213经由RLC层终端部220以及MAC层终端部230将滞留数据量测定部2810输出的数据量信息发送给接收节点100。由此,能够将数据量信息发送给接收节点100。关于用来发送数据量信息的PDCP帧,将在图29中进行说明。
(数据的帧格式)
图29是示出PDCP帧的格式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29中,对与图16所示的部分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发送节点200的发送处理部213发送的控制PDU的PDCP报头的帧格式例如为图29所示的PDCP帧2900那样。
在PDCP帧2900中包括D/C 1510、PDU类型1610以及BSR 2910。在PDCP帧2900中,D/C 1510为表示控制PDU的“0”。
BSR 2910表示发送节点200的发送缓存211的滞留数据量。发送处理部213将滞留数据量测定部2810输出的数据量信息存储在PDCP帧2900的BSR 2910中,并向接收节点100发送。接收节点100的接收处理部132将从发送节点200接收到的PDCP帧2900的BSR 2910作为滞留数据量,向通话状态判定部134输出。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4的接收节点100(接收装置),能够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并根据判定的通话状态切换ROHC的动作模式。由此,在通话状态为“有声”时能够实现音质的提高,在通话状态为“无声”时能够实现报头压缩的高效率化。
此外,在发送节点200中对发送缓存211的滞留数据量进行判定,将表示所测定的滞留数据量的数据量信息发送给接收节点100。由此,接收节点100能够根据从发送节点200接收到的数据量信息所示的滞留数据量,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通过采用发送节点200侧的数据存储量,能够与无线区间的质量等无关而高精度地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
此外,在从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PDCP帧2900设置BSR 2910,采用BSR 2910发送数据量信息,由此能够从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滞留数据量。
(实施方式5)
在接收缓存131的滞留数据量在预定期间以上比阈值大的情况下,实施方式5的接收节点100的通话状态判定部134将通话状态判定为“有声”。此外,在接收缓存131的滞留数据量在预定期间以上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通话状态判定部134将通话状态判定为“无声”。接收节点100以及发送节点200的结构例如与图1以及图2 所示的结构相同。
(接收节点的动作)
图30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接收节点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实施方式5的接收节点100的基本动作与图17所示的动作同样。此外,实施方式5的接收节点100的通话状态判定部134在图17所示的步骤S1701中进行以下的各步骤。
首先,将计数器k设定为“0”(步骤S3001)。然后,判断从开始该动作起的经过时间是否达到监视周期以上(步骤S3002),等待到经过时间达到监视周期以上为止(步骤S3002:“否”的循环)。
在步骤S3002中,当经过时间达到监视周期以上时(步骤S3002:是),对接收缓存131的滞留数据量进行测定(步骤S3003)。然后,判断通过上次的判定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通话状态是否为“有声”(步骤S3004)。
在步骤S3004中,在通话状态为“有声”的情况下(步骤S3004:是),判断通过步骤S3003测定的滞留数据量是否为阈值以下(步骤S3005)。在滞留数据量不是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3005:否),进入步骤S3009,并继续执行处理。
在步骤S3005中,在通过步骤S3003测定的滞留数据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3005:是),使计数器k递增(k=k+1)(步骤S3006)。然后,判断计数器k是否比保护级数大(步骤S3007)。
在步骤S3007中,在计数器k不比保护级数大的情况下(步骤S3007:否),返回到步骤S3002并继续执行处理。在计数器k比保护级数大的情况下(步骤S3007:是),将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通话状态更新为“无声”(步骤S3008)。然后,将计数器k设定为“0”(步骤S3009)并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在步骤S3004中,在通话状态不是“有声”的情况下(步骤S3004:否),判断通过步骤S3003测定的滞留数据量是否比阈值大(步骤S3010)。在滞留数据量不比阈值大的情况下(步骤S3010:否),进入到步骤S3014并继续执行处理。
在步骤S3010中,在通过步骤S3003测定的滞留数据量比阈值大的情况下(步骤S3010:是),使计数器k递增(k=k+1)(步骤S3011)。然后,判断计数器k是否比保护级数大(步骤S3012)。
在步骤S3012中,在计数器k不比保护级数大的情况下(步骤S3012:否),返回到步骤S3002并继续执行处理。在计数器k比保护级数大的情况下(步骤S3012: 是),将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通话状态更新为“有声”(步骤S3013)。然后,将计数器k设定为“0”(步骤S3014)并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这样,在计数器k的值未超过保护级数的情况下,即使在步骤S3005中滞留数据量在阈值以下,通话状态判定部134也将其忽略。由此,通话状态判定部134能够在接收缓存131的滞留数据量在预定期间以上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通话状态判定为“无声”。
此外,在计数器k的值未超过保护级数的情况下,即使在步骤S3010中滞留数据量比阈值大,通话状态判定部134也将其忽略。由此,通话状态判定部134能够在接收缓存131的滞留数据量在预定期间以上比阈值大的情况下,将通话状态判定为“有声”。
图31是示出基于图30所示的动作的通话状态判定的具体例的图。在图31中,对与图19所示的部分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横轴表示时间。标号3110表示从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话音数据。
在此,通话状态的初始值为“无声”,监视周期为20[ms],阈值(与SID数据1912的大小相当)为10[字节],保护级数为3。接收节点100按监视周期20[ms]取得接收缓存131的滞留数据量,当滞留数据量超过阈值10[字节]时使计数器k递增。监视周期T1~T23是接收节点100的监视周期(20[ms])。
在监视周期T1~T6中,接收节点100连续6次以20[ms]为周期正常地接收到AMR数据1911(大小为30[字节])。在监视周期T1~T3中,由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通话状态为“无声”且滞留数据量为30[字节]、比阈值10[字节]大,因此接收节点100使计数器k递增(k=1,2,3)。
在监视周期T1~T3中,由于计数器k是保护级数3以下,因此接收节点100判定通话状态仍为“无声”。因此,在监视周期T1~T3中,通话状态被判定为“无声”。
在监视周期T4中,由于通话状态为“无声”且滞留数据量为30[字节],超过阈值10[字节],因此接收节点100使计数器k递增(k=4)。在监视周期T4中,由于计数器k超过保护级数3,因此接收节点100判定通话状态已变化为“有声”。并且,把计数器k初始化为“0”(k=0)。
在监视周期T5~T6中,由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通话状态为“有声”且滞留数据量为30[字节],不是阈值10[字节]以下,因此接收节点100不使计数器k递增(k=0)。
在监视周期T7中,接收节点100未能正常地接收到AMR数据1911。由于在监视周期T7中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通话状态为“有声”且滞留数据量为0[字节],在阈值10[字节]以下,因此接收节点100使计数器k递增(k=1)。由于在监视周期T7中计数器k未超过保护级数3(k=1),因此接收节点100判定通话状态仍为“有声”。
在监视周期T8~T11中,接收节点100连续4次正常地接收到AMR数据1911。由于在监视周期T8~T11中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通话状态为“有声”且滞留数据量为30[字节],不是阈值10[字节]以下,因此接收节点100不使计数器k递增(k=0)。
在监视周期T12以后,从发送节点200向接收节点100发送的话音数据的实际通话状态为“无声”。在监视周期T12、T16、T20的各周期中,接收节点100正常地接收到SID数据1912(大小为10[字节])。
在监视周期T12~T15中,由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通话状态为“有声”且滞留数据量为10或0[字节],在阈值10[字节]以下,因此接收节点100使计数器k递增(k=1,2,3)。由于在监视周期T12~T15之间的期间中,计数器k为保护级数3以下,因此接收节点100判定通话状态仍为“有声”。
在监视周期T16中,由于通话状态为“有声”且滞留数据量为10[字节],在阈值10[字节]以下,因此接收节点100使计数器k递增(k=4)。在监视周期T16中,由于计数器k超过保护级数3,因此接收节点100判定通话状态变化为“无声”。并且,把计数器k初始化为“0”(k=0)。
在监视周期T17~T23中,由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通话状态为“无声”且滞留数据量为10[字节]或0[字节],是阈值10[字节]以下,因此接收节点100不使计数器k递增(k=0)。
这样,在计数器k的值未超过保护级数的情况下,即使在时期T7中滞留数据量为阈值以下,通话状态判定部134也将其忽略。由此,能够避免在接收节点100未能正常地接收AMR数据1911的情况下将通话状态误判定成“无声”。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5的接收节点100(接收装置),能够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并根据判定的通话状态来切换ROHC的动作模式。由此,在通话状态为有声时能够提高音质,在通话状态为无声时能够实现报头压缩的高效率化。因此,能够实现话音数据的音质以及频带利用效率的提高。
此外,通过在接收缓存131的滞留数据量在预定期间以上比阈值大的情况下,将 通话状态判定为“有声”,从而能够避免因瞬间的通信量增加而误判为通话状态变为“有声”。
此外,通过在接收缓存131的滞留数据量在预定期间以上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通话状态判定为“无声”,从而能够避免因帧缺失等造成的瞬间通信量减少而误判为通话状态成为“有声”。
在实施方式5中,对接收节点100以及发送节点200的结构与图1以及图2所示的结构(实施方式1)相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接收节点100以及发送节点20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至4中的任一方相同。作为一个示例,对使接收节点100以及发送节点200的结构与图22及图23所示的结构(实施方式3)相同的情况进行说明。
该情况下,在发送缓存211的滞留数据量在预定期间以上比阈值大的情况下,发送节点200的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将通话状态判定为“有声”。此外,在发送缓存211的滞留数据量在预定期间以上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将通话状态判定为“无声”。
(实施方式6)
在实施方式1至5中,关于在接收节点100中设置ROHC控制部135并通过接收节点100进行ROHC的切换控制的结构进行了说明。而在实施方式6中,在发送节点200中设置相当于ROHC控制部135的功能,并通过发送节点200进行ROHC的切换控制。
(接收节点的结构例)
图32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接收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在图32中,对与图22所示的结构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在实施方式6的接收节点100中,也可以构成为省去图22所示的ROHC控制部135以及发送处理部136。
(发送节点的结构例)
图33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发送节点的结构例的框图。在图33中,对与图23所示的结构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如图33所示,实施方式6的发送节点200的PDCP终端部210除了图23所示的结构以外还具有ROHC控制部3310。
此外,在实施方式6的发送节点200中,也可以构成为省去图23所示的接收处 理部214。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将表示判定结果的通话状态信息向ROHC控制部3310输出。
ROHC控制部3310(控制单元)根据从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输出的判定结果对接收节点100以及发送节点200中的ROHC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为了对ROHC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ROHC控制部3310向压缩部212通知所要切换的动作模式。
此外,ROHC控制部3310生成表示所要切换的动作模式的切换指示信号。并且,ROHC控制部3310将生成的切换指示信号输出给发送处理部213。由此,将切换指示信号发送到接收节点100,从而ROHC的动作模式得以切换。关于通过ROHC控制部3310进行的ROHC动作模式的切换,由于与上述的通过ROHC控制部135进行的切换是同样的,因此省略说明。
图33所示的压缩部212将进行了报头压缩的话音数据写入发送节点200的存储器(未图示)中。压缩部212例如是CPU等的运算单元。发送处理部213读出通过压缩部212写入发送节点200的存储器中的话音数据,并发送所读出的话音数据。
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将通话状态的判定结果写入发送节点200的存储器(未图示)中。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例如是CPU等运算单元。ROHC控制部3310读出通过通话状态判定部2310写入发送节点200的存储器中的判定结果,并根据所读出的判定结果切换ROHC的动作模式。ROHC控制部3310例如是CPU等运算单元。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6的发送节点200(发送装置),能够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并根据所判定的通话状态来切换ROHC的动作模式。由此,在通话状态为有声时能够提高音质,在通话状态为无声时能够实现报头压缩的高效率化。因此,能够实现话音数据的音质以及频带利用效率的提高。
此外,通过在发送节点200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并根据判定结果来切换ROHC的动作模式,能够与无线区间的质量等无关而高精度地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此外,通过在发送节点200侧进行通话状态的判定以及ROHC的动作模式切换,能够减轻接收节点100侧的处理负担。
(ROHC的动作模式切换的具体例)
图34是示出从U模式向O模式进行切换的具体例的图。在图34中,对与图5所示的部分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C_MODE 3410示出了发送节点200的压缩部212中设定的ROHC动作模式。
C_MODE 3410取“U模式”、“O模式”或“R模式”的值。C_TRANS 3420是发送节点200的压缩部212中设定的ROHC动作模式的转移经过状态。C_TRANS3420取“进行中”或者“已完成”的值。
D_MODE 3430是接收节点100的解压部133中设定的ROHC动作模式。D_MODE 3430取“U模式”、“O模式”或“R模式”的值。D_TRANS 3440是接收节点100的解压部133中设定的ROHC动作模式的转移经过状态。D_TRANS 3440取“初始化”、“进行中”或者“已完成”的值。
如能够利用从接收节点100至发送节点200的反馈信道,则能够在任意的时机进行从U模式向O模式的切换。例如,在时期t3411之前的期间中,接收节点100以及发送节点200的ROHC动作模式为U模式。
并且,接收节点100在时期t3411中向发送节点200发送表示将ROHC动作模式切换为O模式的切换指示信号3450。当从接收节点100接收到切换指示信号3450时,发送节点200将发送节点200中的ROHC动作模式切换为O模式。
具体来说,发送节点200停止周期性的非压缩帧511的发送,并发送压缩帧512直至从接收节点100接收到Nack为止。在从U模式向O模式的切换中,由于在接收节点100以及发送节点200中能够在任意的时机进行切换,因此C_TRANS 3420以及D_TRANS 3440能够在“已完成”的状态下进行切换。
图35是示出从U模式向R模式进行切换的具体例的图。在图35中,对与图34所示的部分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在正常地接收到至少一个非压缩帧511之后进行从U模式向R模式的切换。例如,设时期t3511之前的期间中,接收节点100以及发送节点200的ROHC动作模式为U模式。
并且,接收节点100在时期t3511中向发送节点200发送表示将ROHC动作模式切换为R模式的切换指示信号3521。当从接收节点100接收到切换指示信号3521时,发送节点200将动作模式切换为R模式,并连续地向接收节点100发送非压缩帧511。
当接收到从发送节点200发送的非压缩帧511时,接收节点100将接收节点100中的ROHC动作模式切换为R模式。在从接收节点100发送切换指示信号3521的时期t3511到接收节点100接收到从发送节点200发送的非压缩帧511的时期t3512为止的期间,D_TRANS 3440为“初始化”。
此外,当在时期t3512中正常地接收到从发送节点200发送的非压缩帧511时, 接收节点100向发送节点200发送Ack 3522。当接收到Ack 3522时,发送节点200连续地向接收节点100发送压缩帧512,直至从接收节点100接收到Nack为止。
从发送节点200将ROHC动作模式切换为R模式开始到发送节点200接收到Ack3522为止的期间,C_TRANS 3420为“进行中”。此外,从接收节点100发送Ack 3522的时期t3512到接收节点100接收到压缩帧512的时期t3513为止的期间的D_TRANS3440为“进行中”。
图36是示出从O模式向U模式进行切换的具体例的图。在图36中,对与图34所示的部分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从O模式向U模式的切换可在任意的时机进行。例如,设时期t3611之前的期间中,接收节点100以及发送节点200的ROHC动作模式为O模式。
并且,接收节点100在时期t3611中向发送节点200发送表示将ROHC动作模式切换为U模式的切换指示信号3621。当从接收节点100接收到切换指示信号3621时,发送节点200将发送节点200中的ROHC动作模式切换为U模式。
具体来说,发送节点200开始进行周期性的非压缩帧511的发送。此外,在将ROHC的动作模式向U模式进行切换时,发送节点200也可以连续3次发送非压缩帧511,并从接收节点100接收针对这些非压缩帧511的Ack。由此,能够确认正常地进行了动作模式的切换(three-way handshake:三路握手)。
在发送切换指示信号3621后从发送节点200接收到非压缩帧511的时期t3612中,接收节点100将ROHC的动作模式切换为U模式。从接收节点100发送切换指示信号3621的时期t3611到接收节点100从发送节点200接收到压缩帧512的时期t3613为止的期间的D_TRANS 3440为“初始化”。由于从R模式向U模式的切换与从O模式向U模式的切换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公开的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发送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能够对通话状态进行判定并根据所判定的通话状态对ROHC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由此,在通话状态为有声时能够提高音质,在通话状态为无声时能够实现报头压缩的高效率化。因此,能够实现话音数据的音质以及频带利用效率的提高。
再者,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以LTE系统为例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公开的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发送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也能够应 用于WiMAX等其他通信系统。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在通话状态为“有声”时将ROHC的动作模式切换为O模式或R模式、在通话状态为“无声”时将ROHC的动作模式切换为U模式的结构进行了说明。而也可以构成为在通话状态为“有声”时将ROHC的动作模式切换为R模式、在通话状态为“无声”时将ROHC的动作模式切换为O模式。
一般地,由于O模式与R模式相比,报头压缩的频度高,因此O模式的报头压缩效率高。因此,通过在通话状态为“无声”时将ROHC的动作模式切换为O模式,能够实现报头压缩的高效率化。此外,关于报头压缩的动作模式,不限于ROHC的U模式、O模式以及R模式,能够采用报头压缩频度不同的各种动作模式。
Claims (12)
1.一种接收装置,其是对话音数据进行报头压缩并具有报头压缩频度不同的多个动作模式的通信系统中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接收装置具备:
接收单元,其接收由进行所述报头压缩的发送装置发送的话音数据;
判定单元,其对通过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话音数据的通话状态进行判定;以及
控制单元,其根据所述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对所述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所述判定单元根据存储通过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话音数据的接收缓存的滞留数据量,对所述通话状态进行判定,
在所述接收缓存的滞留数据量比阈值大的情况下,所述判定单元将所述通话状态判定为有声,在所述话音数据的量为所述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判定单元将所述通话状态判定为无声,
在通过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有声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多个动作模式中的所述报头压缩频度低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在通过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无声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多个动作模式中的所述报头压缩频度高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从所述发送装置接收表示存储在所述发送装置的发送缓存中的所述话音数据的量的数据量信息,
所述判定单元根据通过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数据量信息,对所述通话状态进行判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从所述发送装置接收表示通过所述判定单元判定的所述通话状态的通话状态信息,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通过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通话状态信息对所述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收缓存的滞留数据量在预定期间以上比所述阈值大的情况下,所述判定单元将所述通话状态判定为有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收缓存的滞留数据量在预定期间以上为所述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判定单元将所述通话状态判定为无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定单元是将所述判定结果写入存储器中的运算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是如下所述的运算单元:读取通过所述判定单元写入存储器中的判定结果,并根据读取到的判定结果对所述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7.一种发送装置,其是对话音数据进行报头压缩并具有报头压缩频度不同的多个动作模式的通信系统中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发送装置具备:
压缩单元,其对话音数据进行报头压缩;
发送单元,其发送通过所述压缩单元进行了报头压缩的话音数据;
判定单元,其对通过所述发送单元发送的话音数据的通话状态进行判定;以及
控制单元,其根据所述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对所述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所述判定单元根据暂时存储由所述发送装置的上位系统发送的话音数据的发送缓存的滞留数据量,对所述通话状态进行判定,
在所述发送缓存的滞留数据量比阈值大的情况下,所述判定单元将所述通话状态判定为有声,在所述发送缓存的滞留数据量为所述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判定单元将所述通话状态判定为无声,
在通过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有声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多个动作模式中的所述报头压缩频度低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在通过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无声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多个动作模式中的所述报头压缩频度高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单元是将进行了报头压缩的话音数据写入存储器中的运算单元,
所述发送单元对通过所述压缩单元写入存储器中的话音数据进行读取,并发送读取到的话音数据,
所述判定单元是将所述判定结果写入存储器中的运算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是如下所述的运算单元:对通过所述判定单元写入存储器中的判定结果进行读取,并根据读取到的判定结果对所述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9.一种接收方法,其是对话音数据进行报头压缩并具有报头压缩频度不同的多个动作模式的通信系统中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接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接收步骤,在该步骤中,对由进行所述报头压缩的发送装置发送的话音数据进行接收;
判定步骤,在该步骤中,对通过所述接收步骤接收的话音数据的通话状态进行判定;以及
控制步骤,在该步骤中,根据所述判定步骤的判定结果对所述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在所述判定步骤中,根据存储通过所述接收步骤接收的话音数据的接收缓存的滞留数据量,对所述通话状态进行判定,
在所述接收缓存的滞留数据量比阈值大的情况下,在所述判定步骤中将所述通话状态判定为有声,在所述话音数据的量为所述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所述判定步骤中将所述通话状态判定为无声,
在通过所述判定步骤判定为有声的情况下,在所述控制步骤中向所述多个动作模式中的所述报头压缩频度低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在通过所述判定步骤判定为无声的情况下,在所述控制步骤中向所述多个动作模式中的所述报头压缩频度高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10.一种发送方法,其是对话音数据进行报头压缩并具有报头压缩频度不同的多个动作模式的通信系统中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发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压缩步骤,在该步骤中,对话音数据进行报头压缩;
发送步骤,在该步骤中,对通过所述压缩步骤进行了报头压缩的话音数据进行发送;
判定步骤,在该步骤中,对通过所述发送步骤发送的话音数据的通话状态进行判定;以及
控制步骤,在该步骤中,根据所述判定步骤的判定结果对所述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在所述判定步骤中,根据暂时存储由所述发送装置的上位系统发送的话音数据的发送缓存的滞留数据量,对所述通话状态进行判定,
在所述发送缓存的滞留数据量比阈值大的情况下,在所述判定步骤中将所述通话状态判定为有声,在所述发送缓存的滞留数据量为所述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所述判定步骤中将所述通话状态判定为无声,
在通过所述判定步骤判定为有声的情况下,在所述控制步骤中向所述多个动作模式中的所述报头压缩频度低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在通过所述判定步骤判定为无声的情况下,在所述控制步骤中向所述多个动作模式中的所述报头压缩频度高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11.一种通信系统,其对话音数据进行报头压缩并具有报头压缩频度不同的多个动作模式,该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系统具备:
压缩单元,其对话音数据进行报头压缩;
发送单元,其发送通过所述压缩单元进行了报头压缩的话音数据;
接收单元,其接收通过所述发送单元发送的话音数据;
判定单元,其对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话音数据的通话状态进行判定;以及
控制单元,其根据所述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对所述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所述判定单元根据存储通过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话音数据的接收缓存的滞留数据量,对所述通话状态进行判定,
在所述接收缓存的滞留数据量比阈值大的情况下,所述判定单元将所述通话状态判定为有声,在所述话音数据的量为所述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判定单元将所述通话状态判定为无声,
在通过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有声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多个动作模式中的所述报头压缩频度低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在通过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无声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多个动作模式中的所述报头压缩频度高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12.一种通信方法,其是对话音数据进行报头压缩并具有报头压缩频度不同的多个动作模式的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通信方法包括:
压缩步骤,在该步骤中,对话音数据进行报头压缩;
发送步骤,在该步骤中,发送通过所述压缩步骤进行了报头压缩的话音数据;
接收步骤,在该步骤中,接收通过所述发送步骤发送的话音数据;
判定步骤,在该步骤中,对通过所述接收步骤接收的话音数据的通话状态进行判定;以及
控制步骤,在该步骤中,根据所述判定步骤的判定结果对所述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在所述判定步骤中,根据存储通过所述接收步骤接收的话音数据的接收缓存的滞留数据量,对所述通话状态进行判定,
在所述接收缓存的滞留数据量比阈值大的情况下,在所述判定步骤中将所述通话状态判定为有声,在所述话音数据的量为所述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所述判定步骤中将所述通话状态判定为无声,
在通过所述判定步骤判定为有声的情况下,在所述控制步骤中向所述多个动作模式中的所述报头压缩频度低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在通过所述判定步骤判定为无声的情况下,在所述控制步骤中向所述多个动作模式中的所述报头压缩频度高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9/055451 WO2010106663A1 (ja) | 2009-03-19 | 2009-03-19 |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受信方法、送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49285A CN102349285A (zh) | 2012-02-08 |
CN102349285B true CN102349285B (zh) | 2014-04-16 |
Family
ID=42739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5806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9285B (zh) | 2009-03-19 | 2009-03-19 |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发送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21098B2 (zh) |
EP (1) | EP2410725A4 (zh) |
JP (1) | JP5278532B2 (zh) |
KR (1) | KR20110113649A (zh) |
CN (1) | CN102349285B (zh) |
WO (1) | WO201010666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671254B1 (ko) * | 2010-03-02 | 2016-11-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음성 구간 검출 방법 및 장치 |
CN102300256B (zh) * | 2010-06-22 | 2014-06-18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头压缩反馈信息的反馈方法和设备 |
US8989140B2 (en) | 2010-06-28 | 2015-03-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bility in a multi-point HSDP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8891356B2 (en) | 2010-06-28 | 2014-11-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oint HSDPA communication utilizing a multi-link RLC sublayer |
US8989004B2 (en) * | 2010-11-08 | 2015-03-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oint HSDPA communication utilizing a multi-link PDCP sublayer |
US9125098B2 (en) | 2011-08-03 | 2015-09-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low congestion control in multiflow networks |
US9148623B2 (en) * | 2013-06-11 | 2015-09-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odem assisted video telephony |
EP3141059B1 (en) * | 2014-05-08 | 2018-02-28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Detecting a silence period status in a user equipment |
AU2017236677A1 (en) * | 2016-03-21 | 2018-07-1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Uplink data indication |
US9986456B2 (en) | 2016-06-03 | 2018-05-29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ata forwarding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10299163B2 (en) * | 2016-07-05 | 2019-05-21 | Mediatek Inc. | Enhancement on header compression |
WO2018026393A1 (en) * | 2016-08-02 | 2018-02-08 | Intel IP Corporation | User equipment (ue), evolved node-b (enb) and methods for voice over lte (volte) communi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 (rohc) |
US10978096B2 (en) * | 2017-04-25 | 2021-04-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Optimized uplink operation for voice over long-term evolution (VoLte) and voice over new radio (VoNR) listen or silent periods |
CN109257772A (zh) * | 2017-07-13 | 2019-01-22 |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rtp数据的发送、接收方法及用户设备 |
CN110958646B (zh) * | 2018-09-27 | 2023-03-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与设备 |
JP2020113895A (ja) * | 2019-01-11 | 2020-07-2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
CN112398790B (zh) * | 2019-08-15 | 2021-11-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5516843A (zh) * | 2020-05-19 | 2022-12-23 | 索尼集团公司 | 无线数据链路层压缩和解压缩 |
WO2022080304A1 (ja) * | 2020-10-13 | 2022-04-2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方法 |
CN113660756B (zh) * | 2021-08-04 | 2024-07-30 | 深圳市海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ZigBee的灯光控制方法、控制系统、智能家居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54589A (en) * | 1993-01-08 | 1998-05-19 | Multi-Tech Systems, Inc. | Noncompressed voice and data communication over modem for a computer-based multifunction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
FR2721784B1 (fr) * | 1994-06-24 | 1996-07-19 | Thomson Csf | Procédé, émetteur et récepteur pour la transmission d'informations par paquets. |
WO2000069139A2 (en) * | 1999-05-10 | 2000-11-16 | Nokia Corporation | Header compression |
JP4520032B2 (ja) | 2000-08-17 | 2010-08-04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ヘッダ圧縮装置およびヘッダ圧縮方法 |
US7031666B2 (en) * | 2001-03-28 | 2006-04-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eader compre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FI118244B (fi) * | 2001-06-27 | 2007-08-31 | Nokia Corp | Otsikkokenttien kompressiotunnisteen välittäminen datapakettiyhteydellä |
US7313152B2 (en) * | 2002-03-01 | 2007-12-25 | Nokia Corporation | IP header compression dependent connection admission control and/or channel allocation |
TWI250724B (en) | 2002-10-11 | 2006-03-01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packeting messaging, and header compressor unit |
JP2004194232A (ja) * | 2002-12-13 | 2004-07-0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パケット通信装置 |
JP4176576B2 (ja) * | 2003-08-01 | 2008-11-05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データ流入量制御方法、基地局及び制御局 |
JP2005229378A (ja) * | 2004-02-13 | 2005-08-25 | Nec Corp | 中継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2006287284A (ja) * | 2005-03-31 | 2006-10-19 | Nec Corp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ヘッダ圧縮制御方法 |
KR100703303B1 (ko) | 2005-04-28 | 2007-04-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확장 실시간 폴링 서비스의 상향링크 자원 할당 요청 방법 |
JP2006333407A (ja) * | 2005-05-30 | 2006-12-07 | Ntt Docomo Inc | 送信制御装置 |
KR100800878B1 (ko) * | 2005-09-23 | 2008-02-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용자 데이터 프로토콜 체크섬을포함하는 음성패킷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US7907609B2 (en) * | 2006-01-06 | 2011-03-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RoHC performance when encountering silence suppression |
JP2007249075A (ja) * | 2006-03-17 | 2007-09-27 | Toshiba Corp | 音声再生装置および高域補間処理方法 |
CN101047711B (zh) * | 2006-04-27 | 2010-08-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Ip报文传输、协商带宽节省能力和节省网络带宽的方法 |
KR101419287B1 (ko) * | 2006-07-07 | 2014-07-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Ipdc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및 ipdc서비스를 처리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KR100833973B1 (ko) * | 2006-08-14 | 2008-05-30 | 전남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메타 접근통제 시스템 |
WO2008020718A1 (en) * | 2006-08-16 | 2008-02-2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state indication of voice packet by user equipment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397048B1 (ko) * | 2007-03-21 | 2014-05-2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
US7936695B2 (en) * | 2007-05-14 | 2011-05-03 | Cisco Technology, Inc. | Tunneling reports for real-time internet protocol media streams |
KR101377961B1 (ko) | 2007-07-27 | 2014-03-2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헤더 오버헤드 감소를 위한 패킷 전송 방법 |
EP2228097B1 (en) * | 2009-03-11 | 2016-01-27 | Schiller Medical S.A.S. | Defibrillator, rescue kit of parts and process for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chest compressions |
US8111704B2 (en) * | 2009-06-26 | 2012-02-07 | Intel Corporation | Multiple compression techniques for packetized information |
-
2009
- 2009-03-19 JP JP2011504677A patent/JP527853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3-19 WO PCT/JP2009/055451 patent/WO201010666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3-19 EP EP09841868.4A patent/EP2410725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03-19 KR KR1020117020322A patent/KR20110113649A/ko not_active Ceased
- 2009-03-19 CN CN200980158061.8A patent/CN10234928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8-25 US US13/217,900 patent/US852109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410725A4 (en) | 2015-07-01 |
US20110306309A1 (en) | 2011-12-15 |
KR20110113649A (ko) | 2011-10-17 |
JPWO2010106663A1 (ja) | 2012-09-20 |
CN102349285A (zh) | 2012-02-08 |
EP2410725A1 (en) | 2012-01-25 |
US8521098B2 (en) | 2013-08-27 |
WO2010106663A1 (ja) | 2010-09-23 |
JP5278532B2 (ja) | 2013-09-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49285B (zh) |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发送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 |
CN108419275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设备、终端和基站 | |
JP5063781B2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でアップリンクデータ及びバッファ状態報告を伝送する方法及びこれを具現する無線装置 | |
US9357039B2 (en) | Header elimination for real time internet applications | |
KR101722719B1 (ko) | 역방향의 강력한 헤더 압축 수신기 | |
US8537708B2 (en) |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nodes | |
EP1309122A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ata communication with retransmissions | |
US8081614B2 (en) | Voic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 |
CN101578842A (zh) | 用于多媒体电话的依赖于内容和链路的编码自适应 | |
US8386671B2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WO2004002087A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sion of streaming data services in an internet protocol network | |
KR20080097149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블록 생성 방법 | |
US20100067430A1 (en) | Relay apparatus and relay method | |
CN109219078B (zh) | 语音丢包处理方法及装置 | |
US8111698B2 (en) | Method of performing a layer operation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
CN107566330B (zh) | 适于维持接收数据质量的装置和用于接收数据的方法 | |
US8804766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ressing communication packets | |
CN103428484B (zh) | 一种传输方法及装置 | |
WO2022237279A1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KR101595575B1 (ko)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9219079B (zh) | 一种ir报文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 |
CN109246063B (zh) | 一种lsb回绕优化方法及装置 | |
Adigozalov | The Intelligent Use of Multiple Interfaces | |
Ohtani et al. | MAC LSI design for wireless MPEG-2 transmission over IEEE802. 11b PHY | |
Zhang | WLC04-2: Performance of 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 for VoIP in 1xEV-DO Revision A Syste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16 Termination date: 2017031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