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9269B - 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49269B CN102349269B CN201080011449.8A CN201080011449A CN102349269B CN 102349269 B CN102349269 B CN 102349269B CN 201080011449 A CN201080011449 A CN 201080011449A CN 102349269 B CN102349269 B CN 1023492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lay server
- information
- route
- network address
- address inform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2
- 238000010200 validation analysi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101100048435 Caenorhabditis elegans unc-18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53 relayed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40—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通信方法,构筑通信终端经WAN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并使灵活性与扩展性好。中继服务器(12)与中继服务器(23)共享中继组信息、中继服务器信息。中继组信息中,登记经由中继服务器(12)进行路由控制的LAN(1)的网络地址与经由中继服务器(23)进行路由控制的LAN(2)的网络地址。中继服务器(12、23)确立经由WAN(3)的路由对话。连接于LAN(1)的通信终端若送出指定了连接于LAN(2)的通信终端的IP地址的通信数据包,则利用中继服务器(12、23)间的路由对话,封装(打包)并路由通信数据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继服务器,连接于LAN(Local Area Network)上的客户终端彼此可超越WAN(Wide Area Network)进行通信。
背景技术
通过利用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客户终端可超越WAN与位于远程地的客户终端进行通信。但是,VPN难以构筑具有扩展性和灵活性的网络。
专利文献1公开的中继通信系统与VPN一样,可构筑直接连接远程的LAN的网络。该中继通信系统可动态变更LAN彼此的分组关系等,与一般的VPN相比,扩展性和灵活性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2999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中继通信系统中,各中继服务器通过共享连接于各LAN上的客户终端的标识信息,可在客户终端间通信。具体地,通过网络整体共享中继服务器的标识信息与客户终端的标识信息的对应信息,中继服务器可中继客户终端间的通信数据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方法,通过构筑客户终端经WAN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使灵活性与扩展性好。
根据本发明一个观点的第1中继服务器是经广域网与第2中继服务器连接的第1中继服务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1LAN连接。将第1通信终端连接于第1LAN。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LAN连接。
第1中继服务器具备设定部、中继组信息共享部、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路由对话确立部、路由处理部与路由对话切断部。
设定部有效化或无效化路由功能。
中继组信息共享部与第2中继服务器共享中继组信息,该中继组信息包含特定构成中继组的第1中继服务器的信息与特定构成中继组的第2中继服务器的信息。
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登记网络地址信息。
路由对话确立部若由所述设定部将路由功能有效化,受理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的指示,则向第2中继服务器发送经由第1中继服务器路由通信数据包的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从第2中继服务器接收经由第2中继服务器路由通信数据包的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将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及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登记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路由对话确立部还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确立用于在第1LAN与第2LAN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的路由对话。
路由处理部若从第1通信终端接收通信数据包,则判定对应于通信数据包的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信息是否登记于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中,将第2中继服务器特定为可向对应于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路由通信数据包的中继服务器。路由处理部接着利用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传送通信数据包。
路由对话切断部从设定部受理将路由对话无效化的指示,切断路由对话,再从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删除网络地址信息。
也可还具备中继服务器信息共享部,该中继服务器信息共享部共享登记第1中继服务器及第2中继服务器的IP地址的中继服务器信息。
根据本发明另一观点的第2中继服务器是经广域网与第1中继服务器连接的第2中继服务器。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LAN连接。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1LAN连接。将经由第1中继服务器路由通信数据包的第1客户终端连接于第1LAN。
第2中继服务器具备设定部、中继组信息共享部、中继服务器信息共享部、通信单元、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路由对话确立部、路由处理部与路由对话切断部。
设定部有效化或无效化路由功能。
中继组信息共享部与第1中继服务器共享中继组信息,该中继组信息包含特定构成中继组的第1中继服务器的信息与特定构成中继组的第2中继服务器的信息。
中继服务器信息共享部与第1中继服务器及第1客户终端共享中继服务器信息,该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特定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的信息与特定第1客户终端的信息。
通信单元根据中继服务器信息,特定将第1客户终端连接于第1中继服务器。通信单元接着经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1客户终端通信。
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登记网络地址信息。
路由对话确立部若由设定部将路由功能有效化,受理在第1客户终端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的指示,则使用通信单元,从第1客户终端接收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向第1客户终端发送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将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及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登记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路由对话确立部还与第1客户终端之间确立用于在第1LAN与第2LAN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的路由对话。
路由处理部若从连接于第2LAN的通信终端接收通信数据包,则判定对应于通信数据包的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信息是否登记于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将第1客户终端特定为可向对应于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路由通信数据包的终端。路由处理部接着利用与第1客户终端之间的路由对话,传送通信数据包。
路由对话切断部从设定部受理将路由对话无效化的指示,切断路由对话,再从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删除网络地址信息。
也可在中继服务器信息中登记第1中继服务器及第2中继服务器的IP地址和连接于第1中继服务器的第1客户终端的IP地址。
根据本发明再一观点的第1中继服务器是经广域网与第2中继服务器连接的第1中继服务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1LAN连接。将第1通信终端连接于第1LAN。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LAN连接。
第1中继服务器具备设定部、中继组信息共享部、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路由对话确立部、路由处理部与路由对话切断部。
设定部有效化或无效化路由功能。
中继组信息共享部与第2中继服务器共享中继组信息,该中继组信息包含特定构成中继组的第1中继服务器的信息与特定构成中继组的第2中继服务器的信息。
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登记网络地址信息。
路由对话确立部若由所述设定部将路由功能有效化,受理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的指示,则向第2中继服务器发送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从第2中继服务器接收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将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及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与路由图案的标识信息一起,登记在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中。路由对话确立部还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参加具有相同标识信息的路由图案的情况下,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确立用于在第1LAN与第2LAN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的路由对话。
路由处理部若从第1通信终端接收通信数据包,则第1及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通过相同的标识信息建立了关联,判定对应于通信数据包的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信息是否登记于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将第2中继服务器特定为可向对应于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路由通信数据包的中继服务器。路由处理部接着利用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传送通信数据包。
路由对话切断部从设定部受理将路由对话无效化的指示,切断路由对话,再从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删除网络地址信息和标识信息。
根据本发明又一观点的第1中继服务器是经广域网与第2中继服务器和第3中继服务器连接的第1中继服务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1LAN连接。将第1通信终端连接于第1LAN。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LAN连接。第3中继服务器与第3LAN连接。
第1中继服务器具备设定部、中继组信息共享部、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路由对话确立部、路由处理部与路由对话切断部。
设定部有效化或无效化路由功能。
中继组信息共享部与第2中继服务器及第3中继服务器共享中继组信息,该中继组信息包含特定构成中继组的第1中继服务器的信息、特定构成中继组的第2中继服务器的信息及特定构成中继组的第3中继服务器的信息。
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登记网络地址信息。
路由对话确立部若由设定部将路由功能有效化,受理在第1中继服务器、第2中继服务器及第3中继服务器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的指示,则向第2中继服务器及第3中继服务器发送经由第1中继服务器路由通信数据包的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从第2中继服务器接收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从第3中继服务器接收第3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将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及第3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与路由图案的标识信息一起,登记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路由对话确立部还在第1中继服务器、第2中继服务器及第3中继服务器参加具有相同标识信息的路由图案的情况下,在第1中继服务器、第2中继服务器及第3中继服务器之间,以任意的组合,确立路由对话,以便能在第1LAN、第2LAN及第3LAN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
路由处理部若从第1通信终端接收通信数据包,则第1及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通过相同的标识信息建立了关联后,判定对应于通信数据包的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信息是否登记于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将第2中继服务器特定为可向对应于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路由通信数据包的中继服务器。接着,路由处理部若确立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则利用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传送通信数据包,若未确立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则利用与由相同的标识信息建立了关联的第3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传送通信数据包。
路由对话切断部从设定部受理将与第2中继服务器的路由对话无效化的指示,切断路由对话,再从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删除网络地址信息和标识信息。
也可决定可向第2LAN路由通信数据包,确立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的情况下,即利用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的通信中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利用与由相同的标识信息建立了关联的第3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传送通信数据包。
根据本发明又一观点的第1中继服务器是经广域网与第2中继服务器和第3中继服务器连接的第1中继服务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1LAN连接。将第1通信终端连接于第1LAN。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LAN连接。第3中继服务器与第3LAN连接。
第1中继服务器具备设定部、中继组信息共享部、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路由对话确立部、路由处理部与路由对话切断部。
设定部有效化或无效化路由功能。
中继组信息共享部与第2中继服务器及第3中继服务器共享中继组信息,该中继组信息包含特定构成中继组的第1中继服务器的信息、特定构成中继组的第2中继服务器的信息及特定构成中继组的第3中继服务器的信息。
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登记网络地址信息。
路由对话确立部若由设定部将路由功能有效化,受理在第1中继服务器、第2中继服务器及第3中继服务器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的指示,则向第2中继服务器及第3中继服务器发送经由第1中继服务器路由通信数据包的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从第2中继服务器接收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从第3中继服务器接收第3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将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及第3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与路由图案的标识信息一起,登记在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中。路由对话确立部还在第1中继服务器、第2中继服务器及第3中继服务器之间,以任意的组合,确立路由对话,以便能在参加具有表示路由图案的多个识别信息中相同的标识信息的路由图案的中继服务器的LAN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
路由处理部若从第1通信终端接收通信数据包,则第1及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通过任一相同的标识信息建立了关联后,判定对应于通信数据包的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信息是否登记于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将第2中继服务器特定为可向对应于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路由通信数据包的中继服务器。路由处理部接着利用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传送通信数据包。
路由对话切断部从设定部受理将与第2中继服务器的路由对话无效化的指示,切断路由对话,再从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删除网络地址信息和标识信息。
发明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一个观点的中继服务器中,在中继服务器之间共享有效化路由功能的LAN的网络地址信息。然后,在有效化路由功能的中继服务器之间,确立路由对话。由此,经WAN路由从客户终端直接指定IP地址后发送的通信数据包。另外,共享中继服务器和各LAN连接的客户终端的IP地址。由此,可在可路由的网络地址的体系内参照客户终端的地址信息与连接信息。
另外,选择连接于LAN上的任意客户终端,使之作为路由装置发挥作用。由此,在多种网络构成中灵活性地进行路由控制。
在根据本发明另一观点的中继服务器中,在形成中继组的多个中继服务器之间,由标识信息来管理进行路由控制的LAN。由此,当在位于远程地的LAN之间传输通信数据包时,通过参照标识信息,决定路由路径。另外,通过利用标识信息,即便在相同中继组内,也可设定多个单独的路由图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中继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中继服务器的构成要素的图。
图3是表示涉及中继组的构筑的处理流程的图。
图4是表示步骤S2之前制作的中继服务器信息的图。
图5是表示步骤S4之前制作的信息的图。
图6是表示步骤S7之前制作的信息的图。
图7是表示步骤S11之前制作的信息的图。
图8是表示涉及路由对话的构筑的处理流程的图。
图9是表示步骤S14之前制作的信息的图。
图10是表示步骤S15中交换的中继服务器信息的图。
图11是表示步骤S17之前制作的信息的图。
图12是涉及路由对话的构筑的流程图。
图13是涉及路由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使客户终端安装路由功能的处理的图。
图15是表示使客户终端安装路由功能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使客户终端安装路由功能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中继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18是表示中继服务器的构成要素的图。
图19是表示路由对话的设定内容的图。
图20是表示中继组信息的图。
图21是表示中继组信息的图。
图22是涉及路由对话的构筑的流程图。
图23是涉及路由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1.中继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中继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中继通信系统由LAN1、2、WAN3等构成。WAN3例如是因特网等广域网。
在LAN1上连接客户终端11、中继服务器12。在LAN2上连接客户终端21、22、中继服务器23。在WAN3上连接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服务器31。
客户终端11、21、22是个人电脑等终端。中继服务器12、23在LAN1与LAN2之间中继客户终端间的通信。SIP服务器31中继中继服务器12、23相互间的通信。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中继服务器12、23相互间的通信协议,利用SIP,但也可利用SIP以外的协议。
{2.中继服务器的构成要素}
图2是表示中继服务器12(23)的构成要素的图。中继服务器12(23)具备接口部121(231)、控制部122(232)、数据库存储部123(233)。图2中,无括号的符号是涉及中继服务器12的符号。附加括号的符号是涉及中继服务器23的符号。
接口部121(231)利用本地IP地址,与连接于LAN1(2)的客户终端11(21、22)进行通信。接口部121(231)利用全局IP地址,与连接于WAN3上的SIP服务器31等进行通信。
控制部122(232)具备LAN驱动器151(251)、LAN侧IP数据包处理部152(252)、WAN侧IP数据包处理部153(253)、路由控制部154(254)、中继服务器间连接处理部155(255)、中继服务器X连接部156(256)。
LAN驱动器151(251)是控制接口部121(231)的驱动器软件。LAN侧IP数据包处理部152(252)处理从LAN侧接收到的通信数据包,输出到路由控制部154(254)。路由控制部154(254)根据存储在数据库存储部123(233)中的信息,决定通信数据包的路由目的地。中继服务器间连接处理部155(255)根据存储在数据库存储部123(233)中的信息,决定应中继的连接,将通信数据包输出到中继服务器X连接部156(256)。中继服务器X连接实际上表示在与特定的中继服务器X之间构筑的连接。中继服务器X连接部156(256)将通信数据包输出到WAN侧IP数据包处理部153(253)。
另外,控制部122(232)执行数据库存储部123(233)中存储的各种数据库的制作、更新。数据库存储部123(233)由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24(234)、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235)、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126(236)构成。
{3.处理流程}
图3是表示涉及中继组信息、中继服务器信息、客户终端信息的制作的处理流程的图。中继服务器12、23的管理者决定在LAN1、2相互间构筑中继通信系统的分组、在LAN1、2之间有效化路由功能。
<3.1步骤S1-步骤S2>
中继服务器12、23的管理者对客户终端11、21的用户制作帐户(步骤S1、步骤S2:CreateAccount())。控制部122、23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1-1、51-2,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235中。中继服务器信息51-1、51-2是表示构成中继通信系统的中继服务器的细节的信息,如图4所示,由上位信息511-1、511-2、下位信息512-1、512-2构成。
上位信息511-1、511-2是对位于上位的中继服务器的信息。‘id’、‘name’表示中继服务器的标识信息、名称。当中继服务器起动时,设定‘active’作为中继服务器起动信息513-1、513-2。由此,关于中继服务器是否起动的信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共享。
在图4所示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1-1中,作为‘id’而设定‘relay-server-1abc.net’,作为‘name’而设定‘RELAY SERVER 1’。在中继服务器信息51-2中,作为‘id’而设定‘relay-server-2abc.net’,作为‘name’而设定‘RELAY SERVER 2’。对中继服务器起动信息513-1、513-2设定‘active’,表示中继服务器12、23共同起动的状态。
下位信息512-1、512-2是对于位于下位的客户终端的信息。‘div’、‘id’、‘name’表示客户终端的部署名、标识信息、名称。‘group’表示客户终端所属的中继组的标识信息。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14-1、514-2中示出客户终端登录(log on)的中继服务器的标识信息。由此,客户终端是否登录于中继服务器的信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共享。
在图4所示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1-1中,作为‘div’而设定‘software’,作为‘group’而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另外,作为‘id’而设定‘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为‘name’而设定‘CLIENT 1’。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14-1是空栏,可知客户终端11的用户未登录于中继服务器12。
在图4所示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1-2中,作为‘div’而设定‘software’,作为‘group’而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另外,作为‘id’而设定‘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为‘name’而设定‘CLIENT 2’。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14-2是空栏,可知客户终端21的用户未登录于中继服务器23。
<3.2步骤S3-步骤S4>
在下面的说明中,中继服务器12、23相互间的通信由SIP服务器31中继。中继服务器12(23)对SIP服务器31发送将中继服务器23(12)的帐户指定为通信目的地的数据等。SIP服务器31保持中继服务器12、23的帐户与全局IP地址的对应,使用全局IP地址中继中继服务器间的通信。
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3请求中继通信系统的组构筑(步骤S3:SetGroup())。控制部122、232制作中继组信息42,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24、234中。
图5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组信息42。中继组信息42包含特定中继组的信息、特定参加中继组的中继服务器的信息等。中继组信息42由上位信息421、下位信息422构成。
上位信息421是对位于上位的中继组的信息。‘id’是中继组的标识信息,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lastmod’是中继组信息的最新更新时刻,设定‘20070402133100’。‘name’是中继组的名称,设定‘GROUP 1’。
下位信息422是对于位于下位的中继服务器的信息。‘id’是中继服务器的标识信息,设定两个中继服务器‘relay-server-1abc.net’、‘relay-server-2abc.net’。
接着,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3请求中继服务器信息的交换(步骤S4:exchange(db))。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3发送中继服务器信息51-1。中继服务器23对中继服务器12发送中继服务器信息51-2。由此,中继服务器12、23合成中继服务器信息51-1、51-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2,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235)中。
图5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2。上位信息521-1、521-2分别与图4的上位信息511-1、511-2相同。下位信息522-1、522-2分别与图4的下位信息512-1、512-2相同。
另外,控制部122制作客户终端信息62,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126中。控制部232制作客户终端信息72,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236中。客户终端信息62、72的制作处理和存储处理在步骤S1、S2中执行。
图5的第3个和第4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2、72。‘div’表示客户终端的部署名,‘group’表示客户终端所属的中继组的标识信息。客户终端信息62、72中均设定‘software’作为‘div’,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group’。
‘id’、‘name’、‘pass’表示客户终端的标识信息、名称、口令。在客户终端信息62中,作为‘id’而设定‘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为‘name’而设定‘CLIENT 1’,作为‘pass’而设定‘client-1’。在客户终端信息72中,作为‘id’而设定‘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为‘name’而设定‘CLIENT 2’,作为‘pass’而设定‘client-2’。
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21、721表示客户终端的IP地址。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622、722表示客户终端的注册(Regist)有效期限。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23、723表示客户终端的端口序号。图5中,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21、721和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23、723为空栏,表示客户终端11、21的用户未登录于中继服务器12、23的状态。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2由中继服务器12、23共享。另外,中继服务器12保有客户终端信息62,中继服务器23保有客户终端信息72。
<3.3步骤S5-步骤S7>
客户终端11的用户输入客户终端11的标识信息与口令,并登录于中继服务器12(步骤S5:REGISTER)。控制部122参照客户终端信息62,进行客户终端11的用户认证。
控制部122若受理客户终端11的用户的登录,则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3。另外,控制部122更新客户终端信息62,制作客户终端信息63。
接着,客户终端11对中继服务器12请求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的提供(步骤S6:get())。中继服务器12对客户终端11发送中继组信息42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3。客户终端11存储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3。
控制部122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53,若确认涉及中继服务器23的中继服务器起动信息533-2为‘active’,则判断为应向中继服务器23通知更新了中继服务器信息52。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3通知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2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3(步骤S7:NOTIFY())。控制部232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2,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3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35中。
通过以上的处理,中继组信息42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3由中继服务器12、23和客户终端11共享。另外,中继服务器12保有客户终端信息63,中继服务器23保有客户终端信息72。
图6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3。由下划线表示更新部分。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录于中继服务器12。因此,在下位信息532-1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34-1中登记‘relay-server-1abc.net’。
图6的第3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3。由下划线表示更新部分。通过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录于中继服务器12,在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31中登记客户终端11的地址‘200.1.10.1’。另外,在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632中登记‘1213935960484’,在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33中登记‘5070’。未更新中继组信息42、客户终端信息72。
<3.4步骤S8-步骤S11>
客户终端21的用户输入客户终端21的标识信息与口令,并登录于中继服务器23(步骤S8:REGISTER)。控制部232参照客户终端信息72,进行客户终端21的用户认证。
控制部232若受理客户终端21的用户的登录,则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3,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4。另外,控制部232更新客户终端信息72,制作客户终端信息74。
客户终端21对中继服务器23请求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的提供(步骤S9:get())。中继服务器23对客户终端21发送中继组信息42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4。客户终端21存储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4。
控制部232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54,确认涉及中继服务器12的中继服务器起动信息543-1为‘active’后,判断为应向中继服务器12通知更新了中继服务器信息53。中继服务器23对中继服务器12通知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3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4(步骤S10:NOTIFY())。控制部122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3,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4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中。
并且,控制部122参照客户终端信息63,对登记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31的客户终端11通知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3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4(步骤S11:NOTIFY())。客户终端11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3,存储中继服务器信息54。
通过以上的处理,中继组信息42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4由中继服务器12、23和客户终端11、21共享。另外,中继服务器12保有客户终端信息63,中继服务器23保有客户终端信息74。
图7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4。由下划线表示更新部分。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录于中继服务器23。因此,在下位信息542-2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44-2中登记‘relay-server-2abc.net’。
图7的第4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74。由下划线表示更新部分。通过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录于中继服务器23,在客户终端地址信息741中登记客户终端21的地址‘210.10.20.1’。另外,在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742中登记‘1213935978484’,在客户终端端口信息743中登记‘5070’。未更新中继组信息42、客户终端信息63。
<3.5步骤S12-步骤S14>
参照图8。中继服务器12向中继服务器23发送路由指令(步骤S12:setRouting)。在从中继服务器12发送到中继服务器23的路由指令中,包含经由中继服务器12路由IP数据包的网络的地址。这里,由于中继服务器12路由来自LAN1的IP数据包,所以通知LAN1的网络地址(200.1.10.0/24)(末尾的24是子网掩码。)。中继服务器23若从中继服务器12接收路由指令,则作为其响应,通知经由中继服务器23路由IP数据包的网络的地址。这里,中继服务器23由于路由来自LAN2的IP数据包,所以通知LAN2的网络地址(210.10.20.0/24)。
控制部122、232通过更新中继组信息42,制作中继组信息45,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24(234)中。若中继服务器12、23更新中继组信息45,则中继服务器12、23通过参照客户终端信息63、74,特定应通知更新信息的客户终端。之后,中继服务器23将更新信息通知给客户终端21(步骤S13:NOTIFY())。中继服务器12将更新信息通知给客户终端11(步骤S14:NOTIFY())。
图9表示步骤S14之后各中继服务器12、23、客户终端11、21中存储的信息。在中继组信息45的下位信息452中,对应于各中继服务器的标识信息,登记可IP路由的网络地址。由此,在中继组之间,共享可IP路由的网络地址。图9中,未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4、客户终端信息63、74。
<3.6步骤S15-步骤S20>
接着,控制部122制作更新后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6-1,通知给中继服务器23(步骤S15:NOTIFY)。接受该通知后,控制部232制作更新后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6-2,通知给中继服务器12。
图10表示步骤S15中交换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6-1、56-2。如图所示,在中继服务器信息56-1中登记中继服务器12的IP地址(200.1.10.254)与客户终端11的IP地址(200.1.10.1)。在中继服务器信息56-2中登记中继服务器23的IP地址(210.10.20.254)与客户终端21的IP地址(210.10.20.1)。
控制部122、232通过合成中继服务器信息56-1、56-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7,分别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235)中。若中继服务器12、23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7,则中继服务器12、23通过参照客户终端信息63、74,特定应通知更新信息的客户终端。之后,中继服务器23将更新信息通知给客户终端21(步骤S16:NOTIFY())。中继服务器12将更新信息通知给客户终端11(步骤S17:NOTIFY())。
图11表示步骤S17之后各中继服务器12、23、客户终端11、21中存储的信息。可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7中登记各中继服务器12、23的IP地址与各客户终端11、21的IP地址。这样,在有效化路由功能的分组之间共享中继服务器的IP地址、客户终端的IP地址。未更新中继组信息45、客户终端信息63、74。
通过以上步骤,各中继服务器12、23参加中继组,共享由中继服务器12、23有效化路由功能的网络地址、中继服务器12、23的IP地址。并且,中继服务器12、23还共享登录于中继服务器12、23的客户终端的IP地址。
再参照图8。接着,从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3执行用于确立路由对话的开始请求(步骤S18:INVITE)。若从中继服务器23向中继服务器12返回响应,则中继服务器12向中继服务器23发送ACK(步骤S19)。中继服务器23若从中继服务器12接收ACK,则与中继服务器12之间确立路由对话(步骤S20:Routing Session)。由此,在中继服务器12、23之间确立经WAN3的路由对话。
通过在中继服务器12、23之间确立路由对话,连接于具有执行了路由设定的网络地址的LAN上的‘通信终端’彼此可执行直接指定了IP地址的通信。这里,不使用所谓‘客户终端’的术语,而使用所谓‘通信终端’的术语。‘客户终端’是连接于中继服务器上的终端,相对于此,‘通信终端’表示包含‘客户终端’的全部终端。这是因为不仅来自连接于中继服务器上的‘客户终端’,而且来自连接于LAN1或LAN2上的全部‘通信终端’的通信数据包均可利用上述路由对话来路由。中继服务器12、23若接收来自LAN侧的通信数据包,则取得该通信数据包的发送源IP地址与目的地IP地址。之后,参照中继组信息45,确认发送源IP地址与目的地IP地址是对应于有效化路由功能的LAN的地址。在有效化路由功能的情况下,在确立路由对话的中继服务器之间封装通信数据包后传输。
例如,设发生从客户终端11指定客户终端21的IP地址的通信请求。中继服务器12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45,判定客户终端11和客户终端21是否存在于可路由的LAN中。即,根据作为发送源的客户终端11与作为目的地的客户终端21的IP地址、中继组信息45中设定的网络地址和子网屏蔽,判定客户终端11、21是否存在于可路由的LAN中。在中继组信息45中登记LAN1、2的网络地址,确认客户终端11、21存在于可路由的LAN中。此时,由于传输的通信数据包在中继服务器12、23之间封装,所以在客户终端11、21之间,可不意识WAN3的介入地通信。然后,客户终端可利用本地IP地址,直接经WAN3,与连接于其他LAN上的客户终端通信。这里以客户终端11、21为例进行说明,但以同样的方法路由来自包含客户终端的全部通信终端的通信数据包的情况如上所述。
<3.7整体处理的流程>
使用图12和图13的流程图来说明路由对话确立之前的处理流程与实际路由通信数据包的处理流程。首先,用图12来说明涉及路由对话确立的处理。
首先,中继服务器的管理者执行涉及对方中继服务器的设定(步骤S101)。即,设定与哪个中继服务器构成中继组、与哪个中继服务器之间有效化路由功能。
接着,在中继服务器之间制作中继组(步骤S102)。该处理对应于图3中的步骤S3、S4。接着,若与任一中继服务器之间存在有效化路由功能的设定(步骤S103为是),则向对方中继服务器发送路由指令(步骤S104)。即,如图8的步骤S12所示,对确立路由对话的对方中继服务器通知本中继服务器执行路由的LAN的网络地址。作为对此的响应,从对方中继服务器取得对方中继服务器执行路由的LAN的网络地址(步骤S105)。该处理对应于图8中的步骤S12的响应。
若从对方中继服务器取得网络地址,则中继服务器更新中继组信息(步骤S106)。若是上述实例,则对应于图9中的中继组信息45。即,对应于中继服务器来设定相互交换的网络地址。
之后,在中继服务器之间确立路由对话(步骤S107)。该处理对应于图8中的步骤S18-S20。经过这种处理,开始路由(步骤S108)。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路由功能,通过在可相互通信的中继服务器之间交换使用中继组信息来设定路由的网络地址信息来有效化。之后,使用为了路由而确立的路由对话,由中继通信系统的通信功能执行IP数据包的路由控制。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效化的路由是在应用程序层执行的路由,与通常的IP路由不同。若由管理者OFF操作路由功能(步骤S109为是),则切断路由对话(步骤S110),更新中继组信息(步骤S111)。即,从图9的中继组信息45的状态删除网络地址,再变为与图7中的中继组信息42一样的状态。
图13是表示在确立路由对话的状态下、中继服务器实际路由通信数据包的处理的流程图。中继服务器若接收通信数据包,则执行通信数据包的解析(步骤S201),执行通信数据包是否是路由数据包的判定(步骤S202)。若通信数据包不是路由数据包(步骤S202为否),则执行通信数据包的接收处理(步骤S204)。
若通信数据包是路由数据包(步骤S202为是),则检测通信数据包的发送源IP地址与目的地IP地址(步骤S203)。接着,中继服务器根据检测到的发送源IP地址与目的地IP地址,判定可否路由通信数据包。即,判定是否将对应于发送源IP地址与目的地IP地址的网络地址信息作为路由信息,正登记在中继组信息中(步骤S205)。
在可路由的信息包含于中继组信息中的情况下,利用生成的路由对话,送出通信数据包(步骤S206)。在可路由的信息未包含于中继组信息中的情况下,对发送源的客户终端执行表示不能到达目的地的通知(步骤S207)。
在图2的框图中,说明路由处理的流程。中继服务器12(23)经接口部121(231)、LAN驱动器151(251)接收通信数据包。若通信数据包是从LAN侧接收到的,则经LAN侧数据包处理部152(252),向路由控制部154(254)输出通信数据包。路由控制部154(254)参照中继组信息,确认是否有路由信息。在存在路由信息的情况下,向中继服务器间连接处理部155(255)输出通信数据包。
中继服务器间连接处理部155(255),对应于通信数据包的目的地IP地址,决定应中继的连接,向生成的中继服务器X连接部156(256)交接通信数据包。中继服务器X连接部156(256)实际上是在与特定的中继服务器之间构筑的连接。
中继服务器X连接部156(256)将通信数据包输出到WAN侧IP数据包处理部153(253)。由此,经LAN驱动器151(251)、接口部121(231),利用路由对话将通信数据包传输至对方的中继服务器。
本实施方式的中继通信系统可动态决定执行路由的网络地址,并且确立路由所需的路由对话,经WAN3路由通信终端间的通信数据包。由于中继服务器之间共享位于远程地的LAN的网络地址,所以可由中继系统动态地确立路由对话,仅在必要时可IP路由地连接位于远程地的特定的网络地址彼此。通常,VPN中为了知道网络上存在的终端的IP地址或连接状态,需要特别的手段。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中继通信系统中,中继通信系统内的中继服务器或客户终端的IP地址与连接状态可通过中继服务器信息的共享来参照。
<3.8步骤S21-步骤S27>
如上所述,中继服务器作为在LAN间执行路由的装置发挥作用,但从这里开始说明使客户终端安装路由功能的实施方式。图14是使客户终端11安装路由功能的流程图。设图14中的步骤在图3中的步骤S11之后执行。即,设不执行图8中的步骤的状态。
首先,客户终端11向中继服务器12发送路由指令(步骤S21:setRouting)。在从客户终端11发送到中继服务器12的路由指令中,包含经由客户终端11执行路由的网络的地址。这里,客户终端11路由来自LAN1的IP数据包,所以通知LAN1的网络地址(200.1.10.0/24)。中继服务器12将路由指令传输到中继服务器23(步骤S21.1)。
中继服务器23若从中继服务器12接收路由指令,则作为其响应,通知经由中继服务器23执行路由的网络的地址。这里,中继服务器23路由来自LAN2的IP数据包,所以通知LAN2的网络地址(210.10.20.0/24)。中继服务器12将LAN2的网络地址通知给客户终端11。
控制部122、232通过更新中继组信息42,制作中继组信息45(参照图9所示的中继组信息),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24、234中。若中继服务器12、23中更新中继组信息45,则向客户终端11、21通知中继组信息45的更新信息。
接着,控制部122制作更新后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6-1(参照图10),通知给中继服务器23(步骤S22:NOTIFY)。接到该通知后,控制部232制作更新后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6-2(参照图10),通知给中继服务器12。
控制部122、232通过合成中继服务器信息56-1、56-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7(参照图11),分别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235)中。若中继服务器12、23中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7,则向客户终端11、21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7的更新信息(步骤S23、S24)。
通过以上步骤,客户终端11和中继服务器23共享有效化路由功能的LAN1、2的网络地址、彼此的IP地址。并且,客户终端11和中继服务器23共享连接于LAN1、2上的客户终端的IP地址。
接着,从客户终端11对中继服务器12执行用于确立路由对话的开始请求(步骤S25:INVITE)。若从中继服务器12向客户终端11返回响应,则客户终端11向中继服务器12发送ACK(步骤S26)。
接着,从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3执行用于确立路由对话的开始请求(步骤S26.1:INVITE)。若从中继服务器23向中继服务器12返回响应,则中继服务器12向中继服务器23发送ACK(步骤S26.2)。
中继服务器23若接收ACK,则与中继服务器12之间确立路由对话(步骤S27)。中继服务器12还与客户终端11之间确立路由对话(步骤S27.1)。这样,在客户终端11与中继服务器23之间确立经WAN3的路由对话。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中继通信系统中,可任意选择连接于LAN上的客户终端,使之作为路由装置动作。由此,可灵活性地构筑位于远程地的LAN间的路由控制。
例如,考虑图15的网络构成。存在4个LAN81、82、83、84,LAN81与LAN82经中继服务器811、821连接。中继服务器811、821具备与本实施方式的中继服务器12、23一样的功能。另外,LAN81与LAN83经通用路由器812、LAN82与LAN84经通用路由器822连接。通用路由器812、822是具备一般的数据包路由功能的路由器。另外,在LAN83上连接客户终端831。
在这种网络构成中,让客户终端831安装路由功能。即,执行与图14的流程中说明的客户终端11一样的动作,在客户终端831与中继服务器821之间确立路由对话。这样,即便在与经通用路由器连接的其他LAN之间也可构筑路由对话,可构成灵活性高的网络系统。
并且,图16示出其他实例。LAN91与LAN94经中继服务器911与中继服务器941连接,LAN94与LAN92经中继服务器941与中继服务器921连接。中继服务器911、921、941具备与本实施方式的中继服务器12、23一样的功能。另外,LAN94与LAN95经通用路由器942连接,LAN92与LAN93经通用路由器922连接。另外,在LAN93、95上连接客户终端931、951。
在这种网络构成中,使客户终端951安装路由功能,在客户终端951与中继服务器911之间确立路由对话。另外,使客户终端931安装路由功能,在客户终端931与中继服务器941之间确立路由对话。这样,通过在多种网络构成中选择任意的LAN,使连接于各LAN的客户终端安装路由功能,可在任意的LAN之间自由地构筑路由对话。
{第2实施方式}
{1.系统的构成与中继组的设定内容}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图17是表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中继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在该实施方式中,LAN81、82、83、84还经WAN3连接。
在LAN81、82、83、84上分别连接客户终端811、821、831、841与中继服务器812、822、832、842。中继服务器812、822、832、842具备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中继服务器12、23一样的功能。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6个LAN1、2、81、82、83、84参加中继通信系统,在6个LAN之间进行路由控制。
图18是表示中继服务器12的构成要素的图。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成中继服务器23连接部153-1与中继服务器812连接部153-2。即,在第1实施方式中,LAN1、2以1对1的关系确立路由对话,而在本实施方式中,6个LAN以任意的组合来确立路由对话。另外,图18中,示出通过中继服务器12与中继服务器23和中继服务器812之间确立路由对话、生成两个连接部153-1、153-2的状态。
图19是表示中继服务器12参加的中继组与路由图案的关系图。中继服务器12参加GROUP1与GROUP2这两个中继组。GROUP1是在3个中继服务器12、23、812之间形成的中继组,GROUP2是在4个中继服务器12、822、832、842之间形成的中继组。
在GROUP1中,设定中继服务器12、23间的路由图案与中继服务器12、812间的路由图案。在GROUP2中,设定中继服务器12、822、832间的路由图案与中继服务器12、842间的路由图案。
这样,在GROUP1、GROUP2中,分别设定两个独立的路由图案。例如,在GROUP1中,在中继服务器23、812之间不执行路由。另外,在GROUP2中,在中继服务器822、842之间不执行路由。这样,由于即便在一个中继组中也可单独形成多个独立的路由图案,所以可构筑灵活性更高的中继通信系统。
图20和图21表示涉及中继服务器12参加的两个中继组的中继组信息。图20是涉及GROUP1的中继组信息46,图21是涉及GROUP2的中继组信息47。图20、图21中,在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新追加的信息下划出下划线。
在图20所示的中继组信息46中,在上位信息461中,作为标识信息‘id’而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分组名称‘name’而设定‘GROUP1’。
在下位信息462中,除中继服务器12、23外,还追加中继服务器812的信息。作为中继服务器812的信息,对‘id’设定‘relay-server-3abc.net’,作为网络地址而设定‘220.0.100.0/24’。
并且,接着网络地址,设定路由ID463。在图例中,对中继服务器12、23,作为路由ID463,设定“0001”,对中继服务器12、812,作为路由ID463而设定“0002”。图19也示出,路由ID“0001”表示GROUP1中的中继服务器12、23间的路由图案。路由ID“0002”表示GROUP1中的中继服务器12、812间的路由图案。
在图21所示的中继组信息47中,在上位信息471中,作为标识信息‘id’而设定‘200704025678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分组名称‘name’而设定‘GROUP2’。
在下位信息472中,除中继服务器12外,还追加中继服务器822、832、842的信息。作为中继服务器822的信息,对‘id’设定‘relay-server-4abc.net’,作为网络地址而设定‘230.10.5.0/24’。作为中继服务器832的信息,对‘id’设定‘relay-server-5abc.net’,作为网络地址而设定‘240.10.10.0/24’。作为中继服务器842的信息,对‘id’设定‘relay-server-6abc.net’,作为网络地址而设定‘250.0.10.0/24’。
另外,对中继服务器12、822、832,作为路由ID473而设定“0003”,对中继服务器12、842,作为路由ID473而设定“0004”。图19也示出,路由ID“0003”表示GROUP2中的中继服务器12、822、823间的路由对话。路由ID“0004”表示GROUP2中的中继服务器12、842间的路由对话。
例如,所谓路由ID“0003”中的中继服务器12、822、832间的路由对话表示在中继服务器12、822、832间路由通信数据包,但不包含在哪个中继服务器与哪个中继服务器之间确立路由对话这样的信息。例如,通过确立中继服务器12、822间的路由对话与中继服务器12、832间的路由对话,满足路由ID“0003”的设定。或也可还在中继服务器822、832之间确立路由对话。
{2.处理流程}
用图22和图23的流程图来说明路由对话确立前的处理流程与实际路由通信数据包的处理流程。首先,用图22来说明涉及路由对话确立的处理。
首先,中继服务器的管理者执行路由构成的设定(步骤S1101)。即,设定与哪个中继服务器构成中继组、与哪个中继服务器之间形成路由分组、与哪个中继服务器之间有效化路由功能。例如,若是图19所示的实例,则中继服务器12的管理者设定在与中继服务器12、23、812之间形成GROUP1的中继组,在与中继服务器12、822、832、842之间形成GROUP2的中继组。另外,中继服务器12的管理者,在GROUP1中,设定在中继服务器12、23间和中继服务器12、812间形成路由图案。另外,中继服务器12的管理者,在GROUP2中,设定在中继服务器12、822、832间和中继服务器12、842间形成路由图案。还在各路由图案中设定在某些中继服务器之间构筑路由对话。
接着,抽取设定构筑路由对话的中继服务器(步骤S1102)。之后,对抽取到的中继服务器发送路由指令(步骤S1103)。即,如图8的步骤S12所示,对确立路由对话的对方中继服务器,通知本中继服务器执行路由的LAN的网络地址。作为对此的响应,从对方中继服务器取得对方中继服务器执行路由的LAN的网络地址(步骤S1104)。该处理对应于图8中的步骤S12的响应。
若从对方中继服务器取得进行路由的网络地址,则中继服务器更新中继组信息(步骤S1105)。即,如用图9的中继组信息45说明的那样,向中继组信息追加有效化路由功能的网络地址。并且,对有效化路由功能的网络地址分别设定路由ID。之后,在中继服务器之间确立路由对话(步骤S1106)。该处理对应于图8中的步骤S18-S20。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路由功能通过在可相互通信的中继服务器之间交换使用中继组信息来设定路由的网络地址信息来有效化。然后,使用为了路由而确立的路由对话,由中继通信系统的通信功能执行IP数据包的路由控制。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效化的路由是在应用程序层执行的路由,与通常的IP路由不同。
接着,判定是否完成与步骤S1102中抽取到的全部中继服务器的路由对话确立(步骤S1107),在完成的情况下,开始路由(步骤S1108)。若管理者OFF操作路由功能(步骤S1109为是),则切断路由对话(步骤S1110),更新中继组信息(步骤S1111)。即,删除中继组信息中设定的网络地址信息。
图23是表示确立路由对话的状态下、中继服务器实际路由通信数据包的处理的流程图。中继服务器若接收通信数据包,则执行通信数据包的解析(步骤S1201),执行通信数据包是否是路由数据包的判定(步骤S1202)。若通信数据包不是路由数据包(步骤S1202为否),则执行通信数据包的接收处理(步骤S1204)。
若通信数据包是路由数据包(步骤S1202为是),则检测通信数据包的发送源IP地址与目的地IP地址(步骤S1203)。接着,中继服务器根据检测到的发送源IP地址与目的地IP地址,判定可否路由通信数据包。即,判定是否将对应于发送源IP地址与目的地IP地址的网络地址信息作为具有相同路由ID的路由信息而正设定在中继组信息中(步骤S1205)。
在可路由的信息包含于中继组信息中的情况下(步骤S1205为是),判定是否与目的地的LAN直接确立路由对话(步骤S1206)。若与目的地的LAN直接确立路由对话(步骤S1206为是),则利用生成的路由对话,送出通信数据包(步骤S1207)。
用图19的表来说明实例。例如,设中继服务器12从客户终端11接收以客户终端21为目的地的通信数据包。由于连接了客户终端11、21的LAN1、2的网络地址通过相同路由ID建立了关联后,设定给中继组信息46(GROUP1),所以,中继服务器12在步骤S1205中,判定为有路由信息。之后,因为路由ID“0001”是中继服务器12、23间的1对1的路由设定,所以在中继服务器12、23之间确立有路由对话。具体地,中继服务器间连接处理部155检测对应于中继服务器23的中继服务器23连接部153-1。因此,在步骤S1206中也判定为有与中继服务器23之间的路由对话,在步骤S1207中直接对LAN2执行路由控制。
相对于此,若未与目的地的LAN直接确立路由对话(步骤S1206为否),则利用与迂回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送出通信数据包(步骤S1209)。
用图19的表来说明实例。例如,设中继服务器12从客户终端11接收以客户终端831为目的地的通信数据包。由于连接了客户终端11、831的LAN1、83的网络地址通过相同路由ID建立了关联后,设定给中继组信息47(GROUP2),所以,中继服务器12在步骤S1205中,判定为有路由信息。
但是,路由ID“0003”是中继服务器12、822、832间的路由设定,存在在中继服务器12、832之间确立路由对话的情况与不确立的情况。在中继服务器12、832之间确立路由对话的情况下,在步骤S1206中判定为有路由对话,在步骤S1207中直接对LAN83执行路由控制。具体地,中继服务器间连接处理部155检测是否生成对应于中继服务器832的中继服务器832连接部。图18中未图示对应于GROUP2的中继服务器X连接部153。
在中继服务器12、832之间未确立路由对话的情况下,在步骤S1206中判定为无路由对话,在步骤S1209中作为迂回中继服务器利用与中继服务器822的路由对话,送出通信数据包。该通信数据包利用中继服务器822、832之间的路由对话,到达客户终端831。
在步骤S1207中,在送出通信数据包之后,发生通信错误的情况下(步骤S1208为是),利用迂回中继服务器,送出通信数据包。
用图19的表来说明实例。与所述实例一样,设中继服务器12从客户终端11接收以客户终端831为目的地的通信数据包。在步骤S1205中,判定为有路由信息。之后,因为路由ID“0003”是中继服务器12、822、832间的路由设定,所以有时在中继服务器12、822之间、中继服务器12、832之间、中继服务器822、832之间确立3个路由对话。此时,中继服务器12首先在步骤S1207中尝试中继服务器12、832间的路由对话的利用,在发生通信错误的情况下,在步骤S1209中为了发送通信数据包而利用中继服务器12、822间的路由对话。通信数据包最终利用中继服务器822、832间的路由对话传输到客户终端831。在步骤S1209中不存在迂回中继服务器的情况下,进行错误处理。
在步骤S1205中,在可路由的信息未包含于中继组信息中的情况下,对发送源的客户终端执行表示不能到达目的地的通知(步骤S1210)。
在图18的框图中,说明中继服务器12中的路由处理的流程。基本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用图2说明的处理内容一样。不同之处在于由于中继服务器12在与两个中继服务器23、812之间确立路由对话,所以生成中继服务器23连接部153-1、中继服务器812连接部153-2。
从LAN侧接收到的通信数据包按接口部121、LAN驱动器151、LAN侧IP数据包处理部152、路由控制部154、中继服务器连接处理部155的顺序处理这点是一样的。中继服务器连接处理部155对应于通信数据包的目的地IP地址,向中继服务器23连接部153-1、中继服务器812连接部153-2的任一个连接部输出通信数据包。之后的处理流程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用图2说明的内容一样。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中继通信系统可对中继服务器设定多个中继组,在各中继组中可设定单独的路由图案。由此,在形成中继组的多个LAN中,可以各种图案进行路由控制。然后,通过更新中继组信息,可动态地变更中继组、路由分组。
符号说明
1、2 LAN
3 WAN
11、21、22 客户终端
12、23 中继服务器
31 SIP服务器
121、231 接口部
122、232 控制部
123、233 数据库存储部
124、234 中继组信息存储部
125、235 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
126、236 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
Claims (8)
1.第1中继服务器,经广域网与第2中继服务器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1LAN连接,经所述第1LAN将第1通信终端连接于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LAN连接,
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具备:
设定部,有效化或无效化路由功能;
中继组信息共享部,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共享中继组信息,所述中继组信息包含特定构成中继组的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的信息与特定构成中继组的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的信息;
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登记网络地址信息;
路由对话确立部,若由所述设定部将路由功能有效化,受理在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的指示,则向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发送经由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路由通信数据包的所述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接收经由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路由通信数据包的所述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将所述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及所述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登记到所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并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确立用于在所述第1LAN与所述第2LAN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的路由对话;
路由处理部,若从所述第1通信终端接收以属于所述第2LAN的IP地址为目的地地址的通信数据包,则判定对应于所述通信数据包的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信息是否登记于所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中,将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特定为可向对应于所述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路由所述通信数据包的中继服务器,接着,利用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的所述路由对话,传送所述通信数据包;和
路由对话切断部,从所述设定部受理将所述路由对话无效化的指示,切断所述路由对话,再从所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删除所述网络地址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1中继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中继服务器信息共享部,该中继服务器信息共享部共享登记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及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的IP地址的中继服务器信息。
3.一种第2中继服务器,经广域网与第1中继服务器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LAN连接,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1LAN连接,将经由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路由通信数据包的第1客户终端连接于所述第1LAN,将通信终端连接于所述第2LAN,
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具备:
设定部,有效化或无效化路由功能;
中继组信息共享部,与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共享中继组信息,所述中继组信息包含特定构成中继组的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的信息与特定构成中继组的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的信息;
中继服务器信息共享部,与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及所述第1客户终端共享中继服务器信息,所述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特定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的信息与特定所述第1客户终端的信息;
通信单元,根据所述中继服务器信息,特定所述第1客户终端正连接于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接着,经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与所述第1客户终端通信;
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登记网络地址信息;
路由对话确立部,若由所述设定部将路由功能有效化,受理在所述第1客户终端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的指示,则使用所述通信单元,从所述第1客户终端接收所述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向所述第1客户终端发送所述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将所述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及所述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登记到所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进而与所述第1客户终端之间确立用于在所述第1LAN与所述第2LAN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的路由对话;
路由处理部,若从所述通信终端接收以属于所述第1LAN的IP地址为目的地地址的通信数据包,则判定对应于所述通信数据包的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信息是否登记于所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将所述第1客户终端特定为可向对应于所述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路由所述通信数据包的终端,接着,利用与所述第1客户终端之间的所述路由对话,传送所述通信数据包;和
路由对话切断部,从所述设定部受理将所述路由对话无效化的指示,切断所述路由对话,再从所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删除所述网络地址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2中继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继服务器信息中登记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及第2中继服务器的IP地址和连接于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的所述第1客户终端的IP地址。
5.第1中继服务器,是经广域网与第2中继服务器连接的第1中继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1LAN连接,将第1通信终端连接于所述第1LAN,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LAN连接,
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具备:
设定部,有效化或无效化路由功能;
中继组信息共享部,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共享中继组信息,所述中继组信息包含特定构成中继组的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的信息与特定构成中继组的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的信息;
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登记网络地址信息;
路由对话确立部,若由所述设定部将路由功能有效化,受理在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的指示,则向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发送经由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路由通信数据包的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接收经由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路由通信数据包的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将所述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及所述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与路由图案的标识信息一起,登记在所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中,进而在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参加具有相同的所述标识信息的路由图案的情况下,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确立用于在所述第1LAN与所述第2LAN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的路由对话;
路由处理部,若从所述第1通信终端接收以属于所述第2LAN的IP地址为目的地地址的通信数据包,则所述第1及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通过相同的所述标识信息建立了关联,判定对应于所述通信数据包的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信息是否登记于所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将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特定为可向对应于所述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路由所述通信数据包的中继服务器,接着,利用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的所述路由对话,传送所述通信数据包;和
路由对话切断部,从所述设定部受理将所述路由对话无效化的指示,切断所述路由对话,再从所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删除所述网络地址信息和所述标识信息。
6.第1中继服务器,经广域网与第2中继服务器和第3中继服务器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1LAN连接,将第1通信终端连接于所述第1LAN,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LAN连接,所述第3中继服务器与第3LAN连接,
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具备:
设定部,有效化或无效化路由功能;
中继组信息共享部,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及所述第3中继服务器共享中继组信息,所述中继组信息包含特定构成中继组的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的信息、特定构成中继组的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的信息及特定构成中继组的所述第3中继服务器的信息;
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登记网络地址信息;
路由对话确立部,若由所述设定部将路由功能有效化,受理在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及所述第3中继服务器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的指示,则向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及第3中继服务器发送经由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路由通信数据包的所述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接收所述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从所述第3中继服务器接收所述第3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将所述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所述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及所述第3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与路由图案的标识信息一起,登记到所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进而在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及第3中继服务器参加具有相同的所述标识信息的路由图案的情况下,在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第2中继服务器及第3中继服务器之间,以任意的组合,确立路由对话,以便能在所述第1LAN、第2LAN及第3LAN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
路由处理部,若从所述第1通信终端接收以属于所述第2LAN的IP地址为目的地地址的通信数据包,则所述第1及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通过相同的所述标识信息建立了关联后,判定对应于所述通信数据包的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信息是否登记于所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将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特定为可向对应于所述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路由所述通信数据包的中继服务器,接着,若确立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则利用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传送所述通信数据包,若未确立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则利用与由相同的所述标识信息建立了关联的所述第3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传送所述通信数据包;和
路由对话切断部,从所述设定部受理将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的所述路由对话无效化的指示,切断所述路由对话,再从所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删除所述网络地址信息和所述标识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第1中继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在决定可向所述第2LAN路由所述通信数据包,确立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的情况下,即利用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的通信中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利用与由相同的所述标识信息建立了关联的所述第3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路由对话,传送所述通信数据包。
8.第1中继服务器,经广域网与第2中继服务器和第3中继服务器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1LAN连接,将第1通信终端连接于所述第1LAN,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LAN连接,所述第3中继服务器与第3LAN连接,
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具备:
设定部,有效化或无效化路由功能;
中继组信息共享部,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及所述第3中继服务器共享中继组信息,所述中继组信息包含特定构成中继组的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的信息、特定构成中继组的第2中继服务器的信息及特定构成中继组的第3中继服务器的信息;
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登记网络地址信息;
路由对话确立部,若由所述设定部将路由功能有效化,受理在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及所述第3中继服务器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的指示,则向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及第3中继服务器发送经由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路由通信数据包的所述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接收所述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从所述第3中继服务器接收所述第3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将所述第1LAN的网络地址信息、所述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及所述第3LAN的网络地址信息与路由图案的标识信息一起,登记在所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中,进而在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第2中继服务器及第3中继服务器之间,以任意的组合,确立路由对话,以便能在参加具有表示路由图案的多个所述标识信息中相同的标识信息的路由图案的中继服务器的LAN之间,路由通信数据包;
路由处理部,若从所述第1通信终端接收以属于所述第2LAN的IP地址为目的地地址的通信数据包,则所述第1及第2LAN的网络地址信息通过任一相同的所述标识信息建立了关联后,判定对应于所述通信数据包的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信息是否登记于所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将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特定为可向对应于所述目的地地址的网络地址路由所述通信数据包的中继服务器,接着,利用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的所述路由对话,传送所述通信数据包;和
路由对话切断部,从所述设定部受理将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的所述路由对话无效化的指示,切断所述路由对话,再从所述网络地址信息登记部删除所述网络地址信息和所述标识信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60605A JP5458610B2 (ja) | 2009-03-13 | 2009-03-13 | 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
JP2009-060605 | 2009-03-13 | ||
JP2009-094546 | 2009-04-09 | ||
JP2009094546A JP5402181B2 (ja) | 2009-04-09 | 2009-04-09 | 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
PCT/JP2010/001594 WO2010103781A1 (ja) | 2009-03-13 | 2010-03-08 | 第1中継サーバおよび第2中継サー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49269A CN102349269A (zh) | 2012-02-08 |
CN102349269B true CN102349269B (zh) | 2014-11-05 |
Family
ID=42728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11449.8A Active CN102349269B (zh) | 2009-03-13 | 2010-03-08 | 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38788B2 (zh) |
EP (1) | EP2408153B1 (zh) |
KR (1) | KR101257724B1 (zh) |
CN (1) | CN102349269B (zh) |
TW (1) | TWI474683B (zh) |
WO (1) | WO201010378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33693B2 (ja) * | 2010-11-18 | 2014-12-03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中継サーバ及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
JP5633692B2 (ja) * | 2010-11-18 | 2014-12-03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中継サーバ及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
JP5633694B2 (ja) * | 2010-11-18 | 2014-12-03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中継サーバ及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
KR101472426B1 (ko) * | 2010-11-18 | 2014-12-12 | 무라다기카이가부시끼가이샤 | 중계 서버 및 중계 통신 시스템 |
US9742660B2 (en) * | 2015-01-28 | 2017-08-22 | Metaswitch Networks Ltd | Validating a routing function |
US10530461B2 (en) * | 2015-03-25 | 2020-01-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lay discovery and association messages |
US10326732B1 (en) * | 2018-10-08 | 2019-06-18 | Quest Automated Services, LLC | Automation system with address generation |
US11159586B2 (en) * | 2019-05-07 | 2021-10-26 | Jive Communications, Inc. | Dynamically controlling relay communication links during a communication session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94426A (zh) * | 2000-10-26 | 2003-01-2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因特网电话网络系统、网络访问方法及通话装置适配器 |
CN101342421A (zh) * | 2007-07-09 | 2009-01-14 | 株式会社光荣 | 在线游戏系统、中继服务器、在线游戏提供方法及其程序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168055A (ja) | 1995-12-18 | 1997-06-24 | Fujitsu Ltd | セキュリティ制御装置 |
JPH09282216A (ja) | 1996-04-18 | 1997-10-31 | Kobe Nippon Denki Software Kk | クライアントサーバシステム |
JP2000059465A (ja) | 1998-08-07 | 2000-02-25 | Hitachi Ltd | 障害監視管理方式 |
JP3415456B2 (ja) | 1998-10-19 | 2003-06-09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コマンド使用権限制御方法ならびに制御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した記憶媒体 |
JP2001092702A (ja) | 1999-09-20 | 2001-04-06 | Fujitsu Ltd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サーバ装置、クライアント装置、及び記録媒体 |
JP3812239B2 (ja) * | 1999-10-04 | 2006-08-2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ネットワーク中継装置 |
JP2001292167A (ja) * | 2000-04-10 | 2001-10-19 | Fujitsu Ltd | ネットワーク中継システムおよび中継装置 |
JP2001306382A (ja) | 2000-04-24 | 2001-11-02 | Hitachi Ltd | 共用ファイルアクセス方法及びその実施装置並びにその処理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
JP4092388B2 (ja) | 2000-11-10 | 2008-05-2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ネットワークを用いたサービス提供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サービス提供システム |
US20020095506A1 (en) | 2001-01-15 | 2002-07-18 |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 Relay server,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facsimile system |
JP4231984B2 (ja) | 2001-01-15 | 2009-03-04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中継サーバ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US7206088B2 (en) | 2001-01-15 | 2007-04-17 |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 Relay server,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facsimile system |
JP2002247036A (ja) | 2001-02-21 | 2002-08-30 | Nec Corp | ネットワーク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ネットワーク管理方法並びに同方法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憶媒体 |
JP2002290441A (ja) | 2001-03-23 | 2002-10-04 | Hitachi Ltd | Ip−vpnルータおよびip−vpn用パケット転送路自動設定方法 |
US20020143956A1 (en) | 2001-04-03 | 2002-10-03 |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 Relay server |
JP2003223521A (ja) | 2002-01-29 | 2003-08-0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設備管理システム及び設備管理方法 |
US6978627B2 (en) | 2002-01-31 | 2005-12-27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Air conditioner control system, central remote controller, and facility controller |
JP4202378B2 (ja) | 2002-01-31 | 2008-12-2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JP2004139291A (ja) | 2002-10-17 | 2004-05-13 | Hitachi Ltd | データ通信中継装置 |
JP2004213533A (ja) | 2003-01-08 | 2004-07-29 | Seiko Epson Corp | 画面受信装置、画面配信装置、画面情報送受信システム、画面受信方法、画面配信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
US7899932B2 (en) * | 2003-01-15 | 2011-03-01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Relayed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 (NAT) traversal |
US7366188B2 (en) | 2003-01-21 | 2008-04-2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Gateway for supporting communications between network devices of different private networks |
WO2004075479A1 (ja) | 2003-02-19 | 2004-09-02 |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imited | 制御情報の伝送方法、中継サーバ、及び被制御装置 |
US8706760B2 (en) | 2003-02-28 | 2014-04-22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Method to delay locking of server files on edit |
US7257837B2 (en) * | 2003-07-26 | 2007-08-14 | Innomedia Pte | Firewall penet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al time media communications |
JP3941763B2 (ja) | 2003-09-09 | 2007-07-04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クライアントサーバ型サービスにおける輻輳制御システム |
JP4310174B2 (ja) | 2003-11-26 | 2009-08-05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大型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 |
US8065418B1 (en) | 2004-02-02 | 2011-11-22 | Apple Inc. | NAT traversal for media conferencing |
JP3940135B2 (ja) | 2004-05-13 | 2007-07-04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リソース管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及び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
JP2006202218A (ja) | 2005-01-24 | 2006-08-03 |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 配信サービスにおける品質情報提供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
JP4980882B2 (ja) | 2005-02-24 | 2012-07-1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接続支援装置 |
JP4379379B2 (ja) | 2005-04-27 | 2009-12-09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
JP2007104440A (ja) | 2005-10-05 | 2007-04-19 | Dit:Kk | パケット伝送システム、トンネ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パケット伝送方法 |
WO2007114183A1 (ja) * | 2006-03-31 | 2007-10-1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ネットワーク中継装置、データ受信装置、データ送信装置、マルチ経路mtu発見方法並びにマルチ経路mtu発見システム |
JP2007310508A (ja) | 2006-05-16 | 2007-11-29 | Nippon Telegraph & Telephone East Corp | シンクライアントシステムおよびシンクライアント端末用プログラム |
JP4636617B2 (ja) | 2006-07-20 | 2011-02-23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ゲートウェイ装置、接続制御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接続システム |
JP4294673B2 (ja) | 2006-10-05 | 2009-07-15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パケット品質評価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JP4274231B2 (ja) | 2006-11-24 | 2009-06-03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中継サーバおよ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
EP1942634B1 (en) | 2006-11-24 | 2012-08-29 | Murata Machinery, Ltd. | Relay server,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US8010647B2 (en) | 2006-12-11 | 2011-08-30 | Murata Machinery, Ltd. |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arranged to share resources between networks |
JP4888103B2 (ja) * | 2006-12-19 | 2012-02-29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中継サーバ |
JP4957225B2 (ja) | 2006-12-11 | 2012-06-20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中継サーバおよ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
JP5125087B2 (ja) | 2006-12-13 | 2013-01-23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中継サーバ |
JP4333736B2 (ja) | 2006-12-19 | 2009-09-16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中継サーバおよびクライアント端末 |
JP4816572B2 (ja) | 2007-05-30 | 2011-11-1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仮想ネットワーク接続システム及び装置 |
JP2010178089A (ja) | 2009-01-29 | 2010-08-12 | Daikin Ind Ltd | 遠隔管理システム、遠隔管理装置及び接続装置 |
JP2010256989A (ja) | 2009-04-21 | 2010-11-11 | Murata Machinery Ltd | 通信装置および遠隔操作システム |
JP2010267084A (ja) | 2009-05-14 | 2010-11-25 | Murata Machinery Ltd | 通信装置および遠隔操作システム |
JP5439036B2 (ja) | 2009-05-27 | 2014-03-12 | エヌ・ティ・ティ・コムウェア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管理装置、通信管理方法、及び通信管理プログラム |
JP4941846B2 (ja) | 2009-09-04 | 2012-05-30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中継サーバ及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
JP4998526B2 (ja) | 2009-09-04 | 2012-08-15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中継サーバ及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
JP2011055453A (ja) | 2009-09-04 | 2011-03-17 | Murata Machinery Ltd | 中継サーバ及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
JP2011160103A (ja) | 2010-01-29 | 2011-08-18 | Oki Networks Co Ltd | ゲートウェイ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
-
2010
- 2010-03-08 KR KR1020117020927A patent/KR101257724B1/ko active Active
- 2010-03-08 EP EP10750539.8A patent/EP2408153B1/en active Active
- 2010-03-08 CN CN201080011449.8A patent/CN102349269B/zh active Active
- 2010-03-08 US US13/255,958 patent/US8738788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3-08 WO PCT/JP2010/001594 patent/WO201010378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3-12 TW TW99107286A patent/TWI474683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94426A (zh) * | 2000-10-26 | 2003-01-2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因特网电话网络系统、网络访问方法及通话装置适配器 |
CN101342421A (zh) * | 2007-07-09 | 2009-01-14 | 株式会社光荣 | 在线游戏系统、中继服务器、在线游戏提供方法及其程序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408153B1 (en) | 2018-10-03 |
KR20110124294A (ko) | 2011-11-16 |
TW201036380A (en) | 2010-10-01 |
TWI474683B (zh) | 2015-02-21 |
US20120008634A1 (en) | 2012-01-12 |
US8738788B2 (en) | 2014-05-27 |
WO2010103781A1 (ja) | 2010-09-16 |
EP2408153A4 (en) | 2015-06-10 |
EP2408153A1 (en) | 2012-01-18 |
KR101257724B1 (ko) | 2013-04-23 |
CN102349269A (zh) | 2012-0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49269B (zh) | 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 | |
US8316134B2 (en) | File server device arranged in a local area network and being communicable with an external server arranged in a wide area network | |
CA2611146C (en) | Method for data communication and system thereof | |
EP2323315B1 (en) |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 |
TWI523455B (zh) | Relay servers,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routing machines | |
JP7046091B2 (ja) | Avbストリームのためのパスを予約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2893584A (zh) | 多级别路由 | |
TWI551086B (zh) |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8612626B2 (en) | Group member detection among nodes of a network | |
US7558249B2 (en) |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US8554935B2 (en) |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 |
EP2323320B1 (en) | Relay server,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US20020143957A1 (en) | Relay server, network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EP2654253A1 (en) |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lay servers | |
JP5458610B2 (ja) | 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 |
KR100601124B1 (ko) | Sip 서비스 기반의 tcp채널 제공 방법 | |
AU2005311320B2 (en) | Multi-topology and multi-service routing system | |
CN105099928B (zh) | 双栈路由器及其实现带宽共享的方法 | |
JP5402181B2 (ja) | 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 |
JP4947086B2 (ja) | 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 |
JP5862231B2 (ja) | 中継サーバ | |
CN106130898A (zh) | 一种虚拟路由链路保障方法及装置 | |
JP2022027795A (ja) | Avbストリームのモジュール式ルーティングの方法及び装置 | |
JP2007104593A (ja) | 個別ネットワーク相互アクセスシステム | |
CN106559417A (zh) | 一种跨区域语音通信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