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45872B - 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以及控制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以及控制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45872B CN102245872B CN200980149661.8A CN200980149661A CN102245872B CN 102245872 B CN102245872 B CN 102245872B CN 200980149661 A CN200980149661 A CN 200980149661A CN 102245872 B CN102245872 B CN 10224587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bustion engine
- internal
- control
- refrigeration agent
- estim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4—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 F01P11/16—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concerning coolant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25/00—Measuring
- F01P2025/08—Temperature
- F01P2025/13—Ambient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25/00—Measuring
- F01P2025/08—Temperature
- F01P2025/42—Intake manifold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25/00—Measuring
- F01P2025/60—Operating parameters
- F01P2025/62—Loa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25/00—Measuring
- F01P2025/60—Operating parameters
- F01P2025/64—Number of revolu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60/00—Cooling circuits using auxiliaries
- F01P2060/16—Outlet manifol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ined Control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 Electrical Control Of Air Or Fuel Supplied To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AREA)
Abstract
通过ECU(1)实现的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包括内燃机(50)的进入空气量GA的估计因子;以及基于检测出的估计因子来估计在水冷排气歧管(20)中内燃机(50)的冷却水W从排气接受的受热量。估计因子优选还包括冷却水温ethw、内燃机(50)的进气温度etha和内燃机(50)的转速NE中的至少一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以及控制设备,尤其涉及对内燃机的排气系统进行冷却的排气系统冷却装置中的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以及基于通过该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估计的受热量来进行控制的控制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通过水等制冷剂来冷却内燃机的排气系统(具体地,例如排气歧管)的技术。关于该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认为与本发明有相关性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排气歧管设备,包括:围绕排气歧管而形成的水套;以及将水以喷雾状喷射到该水套中的水喷射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昭63-2086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作为对于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案,内燃机被要求降低废气排放。在这一点上,当主要降低低中负荷运行时的废气排放时,有靠近内燃机而配置三效催化剂、提早地加热三效催化剂的方法。
另一方面,为了在利用了上述方法的状态下降低高负荷运行时的废气排放,希望在理论空燃比或理论空燃比附近运行内燃机。但是,在此情况下,由于靠近内燃机配置了催化剂而催化剂会过热,其结果担心催化剂的劣化过度进展以及由于催化剂的劣化过度进展而导致废气排放恶化。由此,如果考虑高负荷运行区域的废气排放的降低,则需要远离内燃机来配置三效催化剂。但是,此时低中负荷运行区域的废气排放的降低可能会变得不充分,因此需要增大用于促进催化剂净化的贵金属的量。然而,由于 这些贵金属稀少,因此此时担心成本会增大。
对此,基于上述的情况,为了兼顾低中负荷运行时和高负荷运行时的废气排放的进一步的降低,考虑了通过用制冷剂冷却排气系统来降低排气温度。通过如此,还可以抑制催化剂过热。因此,这样一来,能够靠近内燃机来配置催化剂,由此还能够良好地兼顾低中负荷运行时和高负荷运行时的废气排放的进一步的降低。
但是,在用制冷剂冷却排气系统的情况下,制冷剂的温度根据来自排气系统的受热量而上升。并且,一旦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制冷剂的冷却性能就会下降。在这点上,具体地说,例如当将内燃机的冷却水用作制冷剂时,冷却水的冷却对象将新增排气系统,因此冷却水的受热量增大,从而冷却性能可能会相应地下降。并且,如上所述,在高负荷运行时使内燃机在理论空燃比或理论空燃比附近运行的情况下,冷却水的受热量将大幅度增大,因此冷却水的冷却性能可能会大幅度降低。在此情况下,除有可能无法恰当地冷却排气系统之外,内燃机也不能恰当地被冷却,其结果还存在内燃机过热的危险。
在这点上,对此,如果能够掌握作为制冷剂的冷却对象的排气系统的使用环境状态,就能够为应对制冷剂的冷却性能下降的状况而采取各种措施。当掌握排气系统的使用环境状态时,例如可考虑设置排气温度传感器等传感器。但是,设置传感器,会增加通过制冷剂进行排气系统的冷却所需的成本。另外,排气温度传感器虽然通常价格便宜,但当将进行该冷却的系统全面展开应用到其它内燃机上时,从全体来说将导致成本的大幅增加。
此外,内燃机的排气系统对于电子部件来说处于高温、多湿的恶劣的环境下。因此,排气温度传感器的使用从可靠性的观点来说不能说是优选的。在这点上,在美国被要求符合OBD法规,其中规定了义务地应对传感器的故障和溢出(out-of-range),因此具体地说例如需要通过一个排气温度传感器来监视另一个排气温度传感器而检测传感器的故障。并且在此情况下,由于能够检测传感器的故障和溢出,因此可以说使用排气温度传感器也能够确保可靠性。但是,此时由于需要两个以上的排气温度传感器,因此会导致成本进一步增大。
因此,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和控制设备,所述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通过估计排气系统冷却装置中的制冷剂的受热量,能够低成本地掌握作为制冷剂的冷却对象的排气系统的使用环境状态,所述控制设备基于利用该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估计的受热量来进行控制,由此能够很好地应对制冷剂的冷却性能下降的状况。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估计因子,所述估计因子包括通过制冷剂来冷却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的排气系统冷却装置中的所述制冷剂的制冷剂温度、所述内燃机的进气温度、所述内燃机的转速、以及内燃机的进入空气量;以及基于通过所述制冷剂温度和所述进气温度之和、所述转速以及所述进入空气量的乘积算出的值来估计所述制冷剂从排气接受的受热量。
此外,本发明的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包括内燃机的进入空气量的估计因子;基于所述估计因子来估计在排气系统冷却装置中制冷剂从排气接受的受热量,所述排气系统冷却装置通过制冷剂来冷却所述内燃机的排气系统;以及当所述估计的受热量大于或等于预定值时,进行减少从所述内燃机产生的热量的控制、抑制从所述内燃机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增大的控制、以及促进从制冷剂散热的控制中的至少一种控制。
此外,本发明的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优选被构成为:制冷剂为所述内燃机的冷却水。
此外,本发明的控制设备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包括内燃机的进入空气量的估计因子;估计装置,所述估计装置基于所述估计因子来估计在排气系统冷却装置中制冷剂从排气接受的受热量,所述排气系统冷却装置通过制冷剂来冷却所述内燃机的排气系统;以及控制装置,当由所述估计装置估计的受热量大于或等于预定值时,所述控制装置进行减少从所述内燃机产生的热量的控制、抑制从所述内燃机产生的热量进一步 增大的控制、以及促进从制冷剂散热的控制中的至少一种控制。
此外,本发明的控制设备优选被构成为:所述估计因子还包括制冷剂温度、所述内燃机的进气温度和所述内燃机的转速中的至少一者。
此外,本发明的控制设备优选被构成为:减少从所述内燃机产生的热量的控制是减少对所述内燃机的燃料喷射量以使空燃比大于理论空燃比的燃料喷射控制。
此外,本发明的控制设备优选被构成为:制冷剂为所述内燃机的冷却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估计排气系统冷却装置中的制冷剂的受热量,能够低成本地掌握作为制冷剂的冷却对象的排气系统的使用环境状态。并且,根据本发明,通过基于估计的受热量进行控制,能够很好地应对制冷剂的冷却性能下降的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内燃机系统100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水冷式排气歧管(以下简称为水冷排气歧管)20的具体构成的图;
图3是以截面的形式示意性地示出内燃机50的一个气缸的图;
图4是示出进气侧VVT 55的具体构成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ECU 1的具体构成的图;
图6是示出GA与水冷排气歧管20的Qw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7是示出ethw与水冷排气歧管20的Qw之间关系的图;
图8是示出etha与水冷排气歧管20的Qw之间关系的图;
图9是示出ethw+etha与水冷排气歧管20的Qw之间关系的图;
图10是示出ethw×GA与水冷排气歧管20的Qw之间关系的图;
图11是示出(ethw+etha)×GA与水冷排气歧管20的Qw之间关系的图;
图12是示出GA×NE/100与水冷排气歧管20的Qw之间关系的图;
图13是示出(ethw+etha)×NE/100与水冷排气歧管20的Qw之间关系的图;
图14是示出(ethw+etha)×NE/100×GA与水冷排气歧管20的Qw之间关系的图;
图15是示出由ECU 1进行的处理的流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内燃机系统100的图,由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装置)1实现的根据本实施例的控制设备被应用在该内燃机系统100中。内燃机系统100包括:空气滤清器10、空气流量计11、电控节气门12、进气歧管13、水冷排气歧管20、催化剂21、机械式水泵30、散热器31、电扇32、温度自动调节器33、冷却水配管40、内燃机50、以及多级自动变速器60。
空气滤清器10对进入空气进行过滤。空气流量计11包括进入空气量传感器11a和进气温度传感器11b。空气流量计11测量进入空气量并检测进气温度。电控节气门12调节进入空气量。进气歧管13将进入空气分配给内燃机50的各个气缸。在内燃机50中进行进入空气和燃料的混合气体的燃烧。通过燃烧而产生的气体作为废气经由水冷排气歧管20排出。紧接水冷排气歧管20之后设置有净化废气的催化剂21,催化剂21靠近内燃机50而配置。
内燃机50上设置有机械式水泵30。机械式水泵30通过内燃机50的输出被驱动,并压送冷却水W。此时,冷却水W的一部分被供应至设置在内燃机50中的没有图示的水套中,一部分被供应至水冷排气歧管20。在内燃机50中受热的冷却水W的一部分流入散热器31,一部分流入温度自动调节器33。另一方面,在水冷排气歧管20中受热的冷却水W中,也有一部分流入散热器30,一部分流入温度自动调节器33。流入散热器31的冷却水W通过自然通风或者电扇32的鼓风而散热,然后流入温度自动调节器33。在冷却水配管40中连接内燃机50与散热器30的配管的靠近内燃机50的部分设置有水温传感器71。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水冷排气歧管20的具体构成的图。如图2所示,水冷排气歧管20包括将多个排气管201整个包含的外壁部202。外壁部202在与多个排气管201之间形成了冷却水流道。在水冷排气歧管20中,冷却水W从冷却水导入口203被供应至冷却水流道,同时冷却水W从冷却水流道经由冷却水排出口204被排出。在本实施例中,内燃机50的冷 却水W为制冷剂,水冷排气歧管20为排气系统冷却装置。
图3是以截面的形式示意性地示出内燃机50的一个气缸的图。内燃机50包括气缸体51、气缸盖52、活塞53、燃料喷射阀54、进气阀57、以及排气阀58。燃料喷射量在ECU 1的控制下通过燃料喷射阀54的开阀期间来调节。内燃机50上设置有发动机转速传感器72。另外,燃料喷射阀54的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被配置成能够直接向缸内喷射燃料。
内燃机50包括进气侧VVT 55和排气侧VVT 56,作为可变气门机构。进气侧VVT 55被构成为用于改变进气阀57的工作角(开阀期间)以及阀升程量,排气侧VVT 56被构成为用于改变排气阀58的工作角以及阀升程量。
图4是示出进气侧VVT 55的具体构成的图。另外,排气侧VVT 56的具体构成也与进气侧VVT 55相同,因此省略图示。进气侧VVT 55包括:控制轴551、连接臂552、滑动接触臂553、以及摆动凸轮554。在进气侧VVT 55中,在ECU 1的控制下,通过适当驱动控制轴551,能够连续地改变阀升程量以及工作角。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ECU 1的具体构成的图。ECU 1包括由CPU 2、ROM 3、RAM 4等构成的微计算机以及输入输出电路5、6。这些CPU 2、ROM 3、RAM 4、以及输入输出电路5、6彼此通过总线7连接。ECU 1被构成为主要控制发动机50。ECU 1具体地被构成为例如控制燃料喷射阀54、进气侧VVT 55以及排气侧VVT 56。并且,ECU 1除此之外还被构成为控制电控节气门13和电扇32等。这些控制对象与ECU 1电连接。此外,ECU 1与控制多级自动变速器60的变速器ECU 61可通信地连接,ECU 1能够允许或禁止变速器ECU 61的控制。
此外,空气流量计11(更具体来说,进入空气量传感器11a以及进气温度传感器11b)、水温传感器71、发动机转速传感器72等各种传感器电连接在ECU 1上。进入空气量GA以及进气温度etha基于空气流量计11的输出来检测,冷却水温ethw基于水温传感器71的输出来检测,转速NE基于发动机转速传感器72的输出来检测。
ROM 3被构成为用于保存描述了由CPU 2执行的各种处理的程序和映 射图数据等。CPU 2基于保存在ROM 3中的程序,并在根据需要利用RAM 4的临时存储区的情况下执行处理,由此ECU 1在功能上实现各种控制装置、判定装置、检测装置、计算装置等。
在这点上,ECU 1在功能上实现下述检测装置和估计装置,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包括内燃机50的进入空气量GA的多个估计因子,所述估计装置基于由检测装置测出的多个估计因子来估计在水冷排气歧管20中制冷剂从排气接受的受热量。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ECU 1实现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此外,ECU 1在功能上实现当估计的冷却损失Qw大于或等于预定值时进行预定控制的控制装置。对于预定控制,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上述的多个估计因子优选还包括作为制冷剂温度的冷却水温ethw、内燃机50的进气温度etha、以及内燃机50的转速NE中的至少一个。这是因为这四个因子是对冷却损失Qw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因子的缘故。这是具体根据图6至图14所示的实验结果而确定的。
图6是示出进入空气量GA与冷却损失Qw之间的关系的图。图6是基于通过在台架试验中将内燃机50稳定运行而得到的数据来创建的。如图6所示,冷却损失Qw基本与进入空气量GA的增减成正比地增减,由此可知进入空气量Ga与冷却损失Qw具有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从而,冷却损失Qw的估计因子中至少包括进入空气量GA是适当的。
另一方面,冷却水温ethw、进气温度etha能够表示初始状态等内燃机50的运行环境条件。从而,当用冷却水W冷却水冷排气歧管20时,若要更高精度地估计冷却损失Qw,则也要考虑这些冷却水温ethw、进气温度etha是合适的。
但是,如图7所示,在将估计因子只设置为冷却水温ethw、并且将冷却水温ethw作为冷却损失Qw的指标的情况下,看不出各数据具有线性聚集性(linear gathering)。并且在这些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被近似的情况下,表示相关程度的R2(越接近1,相关程度就越高)为0.3613。即,在此情况下,在与冷却损失Qw之间没有看出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
此外,如图8所示,在将估计因子只设置为进气温度etha、并且将进 气温度etha作为冷却损失Qw的指标的情况下,R2为0.2387。在此情况下,在与冷却损失Qw之间也没有看出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
另外,如图9所示,在将估计因子设置为冷却水温ethw以及进气温度etha、并且将ethw+etha作为冷却损失Qw的指标的情况下,R2为0.3014,在与冷却损失Qw之间也没有看出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对于此,如图10所示,在将估计因子设置为冷却水温ethw以及进入空气量GA、并且将ethw×GA作为冷却损失Qw的指标的情况下,R2为0.8482,在与冷却损失Qw之间看出了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
此外,如图11所示,在将估计因子作为冷却水温ethw、进气温度etha以及进入空气量GA、并且将(ethw+etha)×GA作为冷却损失Qw的指标的情况下,R2为0.8737,在此情况下,在与冷却损失Qw之间也看出了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
从而,优选将这些冷却水温ethw、进气温度etha与进入空气量GA一起作为估计因子。
此外,转速NE的大小能够表示内燃机50的摩擦力大小。具体地,转速NE越增大,内燃机50的摩擦力就越增大。并且如果摩擦力增大,从内燃机50产生的热量也增大,因此冷却损失Qw也倾向于增大。因此,当用冷却水W冷却水冷排气歧管20时,若要更高精度地估计冷却损失Qw,则还考虑转速NE是合适的。
在这点上,如图12所示,在将估计因子设置为进入空气量GA以及转速NE、并且将GA×NE/100作为冷却损失Qw的指标的情况下,R2为0.8562,在与冷却损失Qw之间看出了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
并且,从这些图6至图12可知,通过基于包括进入空气量GA的多个估计因子(具体为冷却水温ethw、进气温度etha和转速NE中的至少一个和进入空气量GA)进行估计,能够更高精度地估计冷却损失Qw。
如图13所示,在将估计因子设置为冷却水温ethw、进气温度etha以及转速NE、并且将(ethw+etha)×NE/100作为冷却损失Qw的指标的情况下,R2为0.8618,在此情况下在与冷却损失Qw之间也看出了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
此外,如图14所示,在将估计因子设置为冷却水温ethw、进气温度etha、转速NE以及进入空气量GA、并且将(ethw+etha)×NE/100×GA作为冷却损失Qw的指标的情况下,R2为0.9263。即可知:在将这四个因子作为估计因子的情况下,在与冷却损失Qw之间看出了最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从而,冷却损失Qw最优选基于包括全部上述四个因子的下式(1)来估计。
Qw=(ethw+etha)×NE×GA …式(1)
即,冷却损失Qw最优选基于通过冷却水温ethw和进气温度etha之和与转速NE、进入空气量GA之积算出的值来估计。因此,在ECU 1中,基于式1来估计冷却损失Qw。此外,当在ECU 1中基于式1估计冷却损失Qw时,冷却水温ethw、进气温度etha、转速NE以及进入空气量GA通常可利用已设置的传感器进行检测。因此,由此能够低成本地掌握水冷排气歧管20的使用环境状态。
接下来,利用图15所示的流程图,对由ECU 1进行的处理进行详细说明。ECU 1分别检测冷却水温ethw、进气温度etha、进入空气量GA、转速NE(步骤S11至S14)。接着,ECU 1基于式(1)计算当前冷却损失Qw(步骤S15)。接着,ECU 1判定所估计的冷却损失Qw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定值(步骤S16)。例如在高负荷运行时以过剩空气系数λ=1使内燃机50运行的情况下,估计的冷却损失Qw有时会大于或等于预定值。如果在步骤S16中作出了否定判定,则暂时结束本流程图所示的处理。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16中作出了肯定判定,则ECU 1进行预定控制(步骤S17)。
作为所述预定控制,可进行减少从内燃机50产生的热量的控制、抑制从内燃机50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增大的控制、和/或促进从冷却水W散热的控制。
具体地,作为预定控制,例如可进行增加燃料喷射量的燃料喷射控制。在此情况下,优选根据估计的冷却损失Qw的大小来改变燃料增加值。由此,能够减少从内燃机50产生的热量。从而能够防止内燃机50过热。
此外,作为预定控制,例如可进行减少燃料喷射量以使空燃比大于理论空燃比的燃料喷射控制。由此,能够抑制燃料消耗,从而能够减少从内燃机50产生的热量,并且能够降低排气温度。从而,能够防止由于催化剂过热而导致排气恶化,并能够防止内燃机50过热。
此外,作为预定控制,例如可进行缩小电控节气门12的开度的控制。由此,能够减少从内燃机50产生的热量,并且能够降低排气温度。从而,能够在不恶化排气的情况下防止内燃机50过热。
此外,作为预定控制,例如可进行禁止根据降挡操作而多级自动变速器60的变速档变为预定变速档以下的控制。由此防止转速NE大幅度上升,能够抑制从内燃机50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增大。
此外,作为预定控制,例如可通过进入空气难以进入缸内的设定来进行进气侧VVT 55、排气侧VVT 56的控制。进入空气难以进入缸内的设定具体地例如有使得进气侧VVT 55、排气侧VVT 56不工作的设定。由此能够减少从内燃机50产生的热量,从而能够在不恶化排气的情况下防止内燃机50过热。
此外,作为预定控制,例如可进行延迟排气侧VVT 56的阀定时的控制。由此能够提高膨胀比来降低排气温度。从而能够抑制排气的恶化。
此外,作为预定控制,例如可进行向低升程侧改变VVT 55、56的升程量的控制。由此,能够减少从内燃机50产生的热量,从而能够防止内燃机50过热。
此外,作为预定控制,例如可进行内燃机50的气缸停供控制。由此,能够降低从内燃机50产生的热量,从而能够防止内燃机50过热。
此外,作为预定控制,例如可进行提高电扇32的转速的控制。由此能够促进散热器31中冷却水W的散热。
并且,通过这些预定控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恢复冷却水W的冷却性能。
如此通过ECU 1以及由ECU 1实现的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估计水冷排气歧管20中的冷却损失Qw,能够低成本地掌握水冷排气歧管20的使用环境状态。此外,ECU 1通过基于估计的冷却损失Qw进行控制, 能够良好地应对冷却水W的冷却性能下降的状况。
上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可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
例如,包含在应用本发明时使用的水冷排气歧管20的内燃机50的冷却系统的具体构成并不是一定限定于图1所示的构成,也可以是其它适当的构成。
此外,例如在应用本发明时使用的冷却排气歧管20的具体构成并不是一定限定于图2所示的构成,也可以是可通过制冷剂冷却排气歧管的全部或一部分的其它适当的构成。
此外,例如在应用本发明时使用的可变气门机构的具体构成并不是一定限定于图4所示的构成,也可以是可改变阀特性的其它适当的构成。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示出了通过冷却排气歧管20实现排气系统冷却装置的例子,但排气系统冷却装置也可以是可通过制冷剂对流入催化剂21的排气进行冷却的其它合适的构成。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对将内燃机50的冷却水W用作制冷剂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制冷剂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另外设置专用于冷却排气歧管20的冷却系统,并将在该冷却系统中循环的冷却水用作制冷剂。作为此时的冷却水,更具体地例如与内燃机50的冷却水W一样地可应用LLC(Long Life coolant:长效冷却液)。但是,如果将内燃机50的冷却水W用作制冷剂,则在不需要新设置专用的冷却系统的这一点上对成本有利。此外,在将内燃机50的冷却水W用作制冷剂的情况下,冷却水W的冷却性能容易随着受热量的增大而大幅度下降,因此本发明对将内燃机50的冷却水W用作制冷剂的情况特别有效。
此外,在应用本发明时使用的检测装置、估计装置以及控制装置主要通过控制内燃机50的ECU 1实现是比较合理的,但例如也可以通过其它的电子控制装置或专用电子电路等硬件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这点上,本发明的控制设备例如也可以通过多个电子控制装置、电子电路等硬件、电子控制装置和电子电路等硬件的组合来实现。
Claims (7)
1.一种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估计因子,所述估计因子包括通过制冷剂来冷却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的排气系统冷却装置中的所述制冷剂的制冷剂温度、所述内燃机的进气温度、所述内燃机的转速、以及内燃机的进入空气量;以及
基于通过所述制冷剂温度和所述进气温度之和、所述转速以及所述进入空气量的乘积算出的值来估计所述制冷剂从排气接受的受热量。
2.一种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包括内燃机的进入空气量的估计因子;
基于包括所述进入空气量的所述估计因子而不使用检测排气的温度的排气温度传感器来估计在排气系统冷却装置中制冷剂从所述排气接受的受热量,所述排气系统冷却装置通过制冷剂来冷却所述内燃机的排气系统;以及
当所述估计的受热量大于或等于预定值时,进行减少从所述内燃机产生的热量的控制、抑制从所述内燃机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增大的控制、以及促进从制冷剂散热的控制中的至少一种控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其中,
制冷剂为所述内燃机的冷却水。
4.一种控制设备,包括:
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包括内燃机的进入空气量的估计因子;
估计装置,所述估计装置基于包括所述进入空气量的所述估计因子而不使用检测排气的温度的排气温度传感器来估计在排气系统冷却装置中制冷剂从所述排气接受的受热量,所述排气系统冷却装置通过制冷剂来冷却所述内燃机的排气系统;以及
控制装置,当由所述估计装置估计的受热量大于或等于预定值时,所述控制装置进行减少从所述内燃机产生的热量的控制、抑制从所述内燃机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增大的控制、以及促进从制冷剂散热的控制中的至少一种控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估计因子还包括制冷剂温度、所述内燃机的进气温度和所述内燃机的转速中的至少一者。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设备,其中,
减少从所述内燃机产生的热量的控制是减少对所述内燃机的燃料喷射量以使空燃比大于理论空燃比的燃料喷射控制。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设备,其中,
制冷剂为所述内燃机的冷却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9/051602 WO2010086999A1 (ja) | 2009-01-30 | 2009-01-30 | 冷媒の受熱量推定方法および制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45872A CN102245872A (zh) | 2011-11-16 |
CN102245872B true CN102245872B (zh) | 2014-03-26 |
Family
ID=42395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4966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45872B (zh) | 2009-01-30 | 2009-01-30 | 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以及控制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60170B2 (zh) |
JP (1) | JP5126372B2 (zh) |
CN (1) | CN102245872B (zh) |
WO (1) | WO201008699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703947B1 (de) * | 2012-08-27 | 2019-02-27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Bedieneinrichtung für ein technisches System |
DE102016205105A1 (de) * | 2016-03-29 | 2017-10-05 | Robert Bosch Gmbh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Dosiersystems für die Reduktionsmittellösung einer SCR-Katalysatoreinrichtung in dem Abgasstrang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53548B1 (en) * | 1997-10-10 | 2001-07-03 | Valeo Thermique Moteur | Exhaust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engin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76916A (en) * | 1978-12-06 | 1980-06-10 | Nissan Motor Co Ltd | Sucked air quantity detector |
JPS6212730U (zh) * | 1985-07-09 | 1987-01-26 | ||
JPS6217309A (ja) * | 1985-07-17 | 1987-01-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熱機関の排気温度制御装置 |
JPS63208607A (ja) | 1987-02-26 | 1988-08-30 | Toyota Motor Corp | 排気マニホルド冷却装置 |
JP2661166B2 (ja) * | 1988-08-05 | 1997-10-0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H03179122A (ja) * | 1989-12-07 | 1991-08-05 | Fuji Heavy Ind Ltd | 触媒コンバータの温度制御装置 |
EP0842799A3 (en) * | 1996-11-15 | 2003-03-05 |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 Heat pump typ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utomotive vehicle |
JP3896288B2 (ja) * | 2002-02-01 | 2007-03-2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冷却系の温度推定装置 |
JP4023176B2 (ja) * | 2002-02-13 | 2007-12-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
JP4119833B2 (ja) * | 2003-12-25 | 2008-07-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排気マニホールド一体型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
JP2006037881A (ja) * | 2004-07-28 | 2006-02-09 | Toyota Motor Corp | 内燃機関の冷却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する移動体 |
JP4575934B2 (ja) | 2007-06-19 | 2010-11-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キゾーストマニホールド用冷却装置 |
US8171895B2 (en) * | 2008-12-22 | 2012-05-08 | Caterpillar Inc. | Coolant flow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
-
2009
- 2009-01-30 JP JP2010548327A patent/JP512637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1-30 CN CN200980149661.8A patent/CN10224587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1-30 WO PCT/JP2009/051602 patent/WO201008699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1-30 US US13/126,943 patent/US856017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53548B1 (en) * | 1997-10-10 | 2001-07-03 | Valeo Thermique Moteur | Exhaust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engine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JP平3-179122A 1991.08.05 |
JP特开2003-227337A 2003.08.15 |
JP特开2005-188352A 2005.07.14 |
JP特开2009-2166A 2009.01.0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0086999A1 (ja) | 2012-07-26 |
WO2010086999A1 (ja) | 2010-08-05 |
JP5126372B2 (ja) | 2013-01-23 |
US8560170B2 (en) | 2013-10-15 |
CN102245872A (zh) | 2011-11-16 |
US20110282547A1 (en) | 2011-1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962534B2 (ja) | インタークーラの温度制御装置 | |
JP4876202B2 (ja) | 可変ウォータポンプの制御装置 | |
JP6213322B2 (ja) | 内燃機関 | |
KR101723313B1 (ko) | 내연 기관의 제어 장치 | |
US10590829B2 (en) | Control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cooling device | |
US20120216761A1 (en) | Cooling device for engine | |
JP6645459B2 (ja) | 車載内燃機関の冷却液循環システム | |
KR20160057781A (ko) | 수냉식 인터쿨러 장치가 장착된 차량의 제어 방법 및 시스템 | |
JP4771969B2 (ja) | 冷却制御装置 | |
CN105849386B (zh) | 发动机系统及用于发动机系统的控制器、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 |
CN102245872B (zh) | 制冷剂的受热量估计方法以及控制设备 | |
JP2015086815A (ja) | 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 |
CN112483239B (zh) | 一种内燃机电控水泵转速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 |
JP5196014B2 (ja) |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 |
JP2014088779A (ja) |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 |
JP6813072B2 (ja) | 車載内燃機関の冷却液循環システム | |
JP6687902B2 (ja) | 直噴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 |
JP6225887B2 (ja) |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 |
US20120035830A1 (en) | Control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JP2017201139A (ja) |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 |
JP6245318B1 (ja) | 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 |
JP2021055605A (ja) | 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 |
JP2010261313A (ja) | 電動過給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