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22836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22836A CN102222836A CN2011100774070A CN201110077407A CN102222836A CN 102222836 A CN102222836 A CN 102222836A CN 2011100774070 A CN2011100774070 A CN 2011100774070A CN 201110077407 A CN201110077407 A CN 201110077407A CN 102222836 A CN102222836 A CN 10222283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mentioned
- terminal
- cylindrical body
- 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H01R13/4226—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integral flexible retaining fingers acting on a single contact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用较少的部件个数可靠且稳定地保持端子的连接器。该连接器中,针状的端子(70)在轴向中间部具有向半径方向突出的被保持部(73),且该端子在筒状体(56)内与该筒状体的轴线平行地被配置,并被与上述被保持部(73)的轴线方向成直角的一侧的面和另一侧的面保持,其中,筒状体(56)由绝缘体成形而成且一体地具有在筒状体的内周面向半径方向突出的卡止突部(58)和从该内周面倾斜地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舌片(60),在轴线方向上,上述卡止突部(58)与被保持部(73)的一侧的面相抵接,舌片(60)与另一侧的面相抵接,上述卡止突部和舌片在周向上分布而设置,并以相互的周向范围不重复的方式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卡止端子的舌片(lance)的电发送用和光发送用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已知有在保持针状端子的筒状体上保持该端子时,利用在筒状体侧设置的舌片,相对于端子的一部分在轴线方向上进行卡止的连接器。
专利文献1中,端子具有设置在一端侧的针状的触头、压接连接电缆的另一端侧的接线部和在中间部向半径方向伸出的凸缘部,并且为了在轴向上卡止并保持该端子,在筒状体上配置有收纳接线部的端子保持部件和收纳凸缘部和其附近的防水衬垫。上述防水衬垫的孔状阶梯部与凸缘部的一侧的面卡止,上述端子保持部件具有舌片,该舌片与另一侧的面卡止,从而在轴向上对该端子进行保持。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平05-038766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保持端子的筒状体的分体,需要设有形成有舌片的端子保持部件和防水衬垫,进而设有用于在筒状体上固定该端子保持部件的止动圈。
这样,不仅增加了部件个数,还使形状复杂化,因此,不仅会带来组装作业的烦杂化和制造成本的增加,而且在部件彼此之间发生松动,造成端子与配对端子间的接触不良和不稳定的情形,从而导致因接触电阻的增大引起的温度上升的结果。特别是,若在伴随振动的影响下使用连接器,则会造成所谓震颤(chattering)的情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该情形,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能够实现形状简单、部件数量的减少,而且能够可靠、稳定地在正确的位置保持端子,并避免接触不良或震颤的情形。
本发明涉及的连接器中,针状的端子在轴向中间部具有向半径方向突出的被保持部,该端子在筒状体内与该筒状体的轴线平行地被配置并被与上述被保持部的轴线方向成直角的一侧的面和另一侧的面保持。
在本发明中,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筒状体由绝缘体成形而成且一体地具有在筒状体的内周面向半径方向突出的卡止突部和从该内周面倾斜地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舌片,在轴线方向上,上述卡止突部与被保持部的一侧的面相抵接,舌片与另一侧的面相抵接,上述卡止突部与舌片在周向上分布而设置并以相互的周向范围不重复的方式形成。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由于端子的与被保持部卡止的卡止突部和舌片作为一个部件与筒状体一体成形,因而减少了部件数量,因此不存在部件间的松动,此外还使端子的接触稳定,并且廉价。另外,卡止突部和舌片在周向上分布,并且卡止突部和舌片以在周向上不重复的方式配置而形成,从而使轴向保持力在周向上不偏离,能够均匀化。
本发明中,卡止突部可以相对于舌片位于筒状体的对方连接器接入开口侧。
本发明中,卡止突部优选为具有与端子的周面相接触并保持的保持面。
通过如此设置,能够确保端子的保持力以向在多个卡止突部的内周面上形成的断续圆周面压入端子,因而能够防止端子的松动。在该插入时,卡止突部能够容易地向相邻的卡止突部之间的空间发生周向的弹性变形,因此,相应地容易在半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能够强化保持。
如上所述,本发明中,通过绝缘体成形来制作筒状体,并且作为一个部件一体地具有卡止突部和舌片,因此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和结构的简化,并能够避免松动和由此引起的接触不良的不稳定,并且实现成本的减少。此外,卡止部和舌片以在周向上不重复的方式分布而配置形成,因此,相对于端子的轴向保持力能够在周向上不偏离且均匀化,并能够在正规位置上保持端子。另外,在卡止突部的保持面上,能够防止端子的轴向以外的松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安装到筐体上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两连接器的结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对图1和图2的第二连接器将其一部分进行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从相反侧观看图2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图1的两连接器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图1的两连接器的从下方观看的横向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5的两连接器的结合前状态的剖视图。
图8表示图1的第一连接器的端子,(A)是表示端子整体的立体图,(B)是表示端子的触头的立体图。
图9是端子的剖视图,(A)表示图8的端子,(B)、(C)表示变形例的端子。
图10表示图1~图4的第二连接器的筒状体,(A)是部分断裂的立体图,(B)是从后方观看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的安装到筐体上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连接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安装到筐体上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两连接器的结合前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56 筒状体,58 卡止突部,60 舌片,70 端子,73 被保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两个连接器,即第一连接器10和作为其配对的第二连接器50的结合状态。在图1中,第二连接器50与安装在筐体F上的第一连接器10结合后,被安装到筐体F上。图2表示第二连接器50与第一连接器10结合前的样子,图3表示第二连接器50的一部分分解图,图4表示从图2的相反侧观看的第二连接器50的样子。此外,图5和图6分别表示在图1中示出的两连接器的10、50的纵截面和横截面,图7表示图5的两连接器10、50的结合前。
如图2和图7所示,第一连接器10通过螺丝11被安装到筐体F上。第一连接器10中,与框架12的外周的凸缘15一体地具有呈横向长的椭圆截面并在连接器嵌合方向上延伸的筒状部12A。该框架12由合成树脂成形而成,在作为配对的第二连接器50侧的后部(在图中是左部)形成有用于接纳该第二连接器50的接纳空间13,在前部形成有端子保持部14。如图2所示,上述框架12将三个端子排列而保持,圆筒状的三个接纳空间13以相互连通的方式形成,端子保持部14也与此相对应地设有三个(参照图6)。
薄壁的套筒14A从上述端子保持部14朝向后方延伸至上述接纳空间13,并承担着后述的保持端子的辅助工作。在端子保持部14中,上述端子被压入的贯通空间14B与上述套筒14A的内部空间相连通而形成。
上述贯通空间14B形成为阶梯状,并且前部的一侧较窄地形成。上述端子保持部14呈比该贯通空间14B靠前方上侧部被切下的形状,并成为具有平坦的上表面的支持部14C。在该支持部14C中,形成有沿上下贯通的孔部14C-1,在此处埋入螺母14C-2。
上述框架12在形成接纳空间13的该框架12的筒状部12A的外周面具有凸缘15。该凸缘15环绕椭圆的筒状部12A的整周而形成,如图2所示,呈大致长方形。该凸缘15,在后面侧,在呈对角线的位置的两个区域具有凸面部16,在其它的区域具有从凸面部16阶梯状地凹陷的凹面部17。这些凸面部16和凹面部17在面向筐体F的前面侧没有形成阶梯状而是相互在周向上连续。
凸面部16中,外周缘形成为比凹面部17的外周缘突出一些。因此,凸缘15在外周面上也呈阶梯状。该凸缘15在前面形成有在周向上连续且用于密封圈18的周槽部19。另外,在上述凸缘15上,在其角落部,凸面部16和凹面部17上形成有螺丝用贯通孔部16A和17A。这些螺丝用贯通孔部16A、17A在距离筒状部12A的外周面相同距离的位置上形成。一侧的螺丝用贯通孔部17A位于与后述的第二连接器50的螺丝用贯通孔部53A对应的位置。
由第一连接器10的框架12保持的金属制的第一端子20,如图8(A)和图9(A)所示,在前部具有呈轴状的连接部21,且在后部具有呈圆筒体的接触部22。上述连接部21具有上下表面被切掉的平坦面21A,在此处形成有沿上下贯通的孔部21B。在该孔部21B中,收纳有连接并保持带状的端子横杆23的螺丝24(参照图7),并且螺丝24和螺母14C-2被紧固。
在后部呈圆筒体地被设置的接触部22,如图9(A)所示,后端的开口缘部形成为薄壁部22A。该薄壁部22A相对于其它部分,其内筒面形成为阶梯部,且比其它部分形成为薄壁,此外,作为该阶梯部与其它部分的边界,通过铆接使其向半径内方向弯曲而进行缩径加工,从而形成卡止部22A’。在该接触部22内,在成为位于上述薄壁部22A的前侧的另一部分的圆筒部22B的范围内,收纳有触头25。形成上述卡止部22A’的薄壁部22A不需要在周向整个区域进行弯曲,也可以在周向的一部分进行弯曲加工。因此,薄壁部22A没有必要在周向整个区域形成,也可以在周向的一部分形成。
上述接触部22的薄壁部22A,取代如图9(A)所示的相对于轴线呈直角的面上形成阶梯部,还可以如图9(B)所示,以形成斜槽的方式在斜面形成阶梯部,也可以不形成阶梯部而如图9(C)所示,以朝向后端的开口端逐渐减少厚度的方式形成。如此,利用被弯曲的薄壁部22A形成的卡止部22A’限制后述的触头25在轴向上的移动。
在上述接触部22内收纳的触头25,如图8(B)所示,是将薄的金属板卷成圆筒状而制成的。该触头25在金属板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25A,并且在成为其前后端的环状部分上形成了点状的凹处25B后,被卷成圆筒状并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被缩径,从而形成在内面具有颈部25C的鼓状。这样,形成有槽部25A的触头25,当以前后端与上述端子20的圆筒部22B的内面几乎接触的方式被收纳在该圆筒部22B内时,在周向的一个位置形成有狭缝25D,并且具有上述颈部25C,因此,颈部25C在向半径外方被加压时,进行弹性扩径。那时,随着扩径,也可以在前后方向弹性地伸展。触头25的上述环状部分的后端侧的周边部也可以以被薄壁部22A和圆筒部22B的边界的阶梯部以及斜槽卡住的方式,形成在扩径方向(半径外侧)接受弯曲加工的半径方向伸出部。而且,上述槽25可以具有轴线方向成分来延伸,也可以相对于轴线倾斜。
上述触头25也可以在原本呈薄壁圆筒状的部件上形成槽部和颈部而制成。
这样的第一连接器10,如图2所示,通过螺丝11被安装到筐体F上。
下面,第二连接器50,如图2和图3所示,具有金属制的外筒体51,该外筒体51的后部(在图中是左部)的上部被切下,在此处安装有压紧部件52。上述外筒体51在前部具有凸缘53。该凸缘53只设置在与第一连接器10的凸缘15的周向的凸面部16和凹面部17之中的凹面部17对应的区域。该凸缘53在与上述第一连接器10的凸缘15的凹面部17面接触时,该凸缘53的后面和外周面与上述凸缘15的凸面部16的后面和外周面分别形成同一水平平面。换言之,该凸缘53的厚度(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与上述凸面部16和凹面部17的阶梯的大小相等,另外,该凸缘53具有在内周面与上述凹面部17的外周面接触而成为与凸面部16的外周面同一水平平面的突缘部54。该凸缘53在与上述凸缘15的凹面部17上形成的配对螺丝用贯通孔部17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螺丝用贯通孔部53A。通过在这些螺丝用贯通孔部17A、53A中穿过螺丝55并相对筐体F螺合,而凸缘53在其与筐体F之间夹持凸缘15。由于外筒体51是金属,因此能够对两连接器结合后的连接器整体进行保护。上述螺丝用贯通孔部17A、53A和上述螺丝用贯通孔部16A优选为在距离连接器的外周面相等距离的位置上形成。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外筒体51上形成的半圆筒状的载置面51C上设置的三根电缆C从第二连接器50向后方延出(在图3中省略了一根的图示),在外筒体51的后部的上部,压紧部件52被安装在被切下的部分上。外筒体51的该切下部分具有在各电缆间形成有螺丝孔51A的承受部51B,上述压紧部件52经由柔软的金属制的套筒52A配置在上述承受部51B,然后螺丝52B与上述螺丝孔51A螺合,从而压住上述电缆C。套筒52A安装在电缆C的保护线C3上,并经由外筒体51,通过外筒体51的凸缘53以及螺丝55能够与筐体F接地连接。上述套筒52A可以由铜带形成并将其卷绕在保护线C3上,也可以不经由该套筒而使保护线直接与外筒体51接触。
如图7所示,在上述外筒体51内收纳有合成树脂制的筒状体56。上述三根电缆C和分别与此对应的后述的三根端子上作为共通的一个部件而被制作,但是对于与各个电缆C连线的后述的端子,对应于每个端子,沿前后贯通地形成有独立的端子收纳空间57。上述筒状体56在周向的多个位置,在图示的例中,如图10所示是四个位置具有向该端子收纳空间57的内面突出的卡止突部58。该卡止突部58,设置在前后方向上的上述筒状体56的中间位置,并将上述端子收纳空间57划分为前部和后部,将前部空间57A设为用于端子的接触部的空间,将后部空间57B设为用于连线部的空间。四个卡止突部58形成为它们的半径方向内面位于一个圆上的圆弧。
如图4所示,上述筒状体56在周向上的四个位置设有在各端子收纳空间57的前部空间57A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凸条部59。该凸条部59在周向上位于与上述卡止突部58相同的位置,且在第二连接器50和第一连接器10的结合时,进入到第一连接器10的筒状部12A和套筒14A之间,以用于两连接器10、50的彼此的支撑。
在上述筒状体56的后部空间57B中,延伸有在该筒状体56的内面一体地形成并从该内面向半径内侧倾斜的同时朝向前方的四个舌片(lance)60。这些舌片60设置于在周向上与上述卡止突部58以及凸条体59不重复的位置,即在周向上相邻的卡止突部58彼此之间的位置。朝向前方并向半径内侧倾斜的上述舌片60延伸至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上述卡止突部58具有规定间隔的位置,并在半径方向上具有弹性。该筒状体56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的外周面,形成有密封圈槽56A和抵接突起56B。在该密封圈槽56A内收纳有密封圈56A-l,并在与第一连接器10结合时,以有助于与该第一连接器10的筒状部12A之间的密封,抵接突起56B的前端在与第一连接器10结合时,与筒状部12A的后端抵接,以有助于两连接器10、50的结合的定位。如图10所示,该抵接突起56B,在周向的一部分,即在图示的例中与正中间的电缆C对应的部分,具有不存在该抵接突起56B的部分,并且在其外周面形成有卡止突起56C。
上述筒状体56在各后部空间57B的后端内面形成有锥形部57B-l,在此处,与安装在各电缆上的环状的垫圈61的前部面接触。如图7所示,电缆C具有由多根导线束构成的芯线C1、覆盖该芯线C1的内部被覆C2、在该内部被覆C2上配置的网状的保护线C3、折回保护线C3而固定的金属套筒52A、以及外部被覆C4,并依次朝向前端露出。上述垫圈61具有安装在上述内部被覆C2的外面的圆筒状内表面和向前后分别倾斜的锥形外表面,且前部的锥形外表面与上述筒状体56的锥形部57B-l面接触面。在上述垫圈61的后部的锥形外表面上,抵接合成树脂制的按压部件62。该按压部件62具有厚壁后部63和套筒状的薄壁前部64。厚壁后部63具有从后方与上述垫圈61的后部的锥形外表面抵接的锥形内表面63A和被外筒体51的锥形内表面按压的锥形外表面63B,薄壁前部64从厚壁后部63向前方延伸。该薄壁前部64从后方进入到外筒体51和筒状体56之间的间隙,且在未图示的窗部,卡止于卡止突起56C。
如图7所示,第二连接器50的金属制的第二端子70具有在前部形成的针状的接触部71、形成为圆筒状的后部的接线部72和在中间部的外周面形成的被保持部73。针状的接触部71制成为进入到第一连接器10的触头25而对该触头25的颈部25C进行扩径的直径。接线部72具有电缆C的芯线C1能够插入的内径,在此处压接连接有芯线C1。此外,上述被保持部73形成为环状凸部,该被保持部73的前面与筒状体56的卡止突部58的后面抵接,另外,该被保持部73的后面被舌片推向前方而卡止于筒状体56。
对于该第二端子70,垫圈61配置在电缆C的内部被覆C2上后,通过压接连接芯线C1。并且,从后方将该第二端子70插入于筒状体56,并以与在四个卡止突部58的内面上形成的保持面接触的方式压入上述接触部71而在半径方向进行保持,并且在上述筒状体56内,利用上述卡止突部58和舌片60在前后方向上进行保持后,用按压部件62按压垫圈61而与筒状体56卡止,在外筒体51的载置面51C上载置套筒52A,以按压保护线C3上的套筒52A的方式,用螺丝52B将压紧部件52安装到上述外筒体51上。压入上述接触部71的四个卡止突部58受到在其内面的压力而向扩径方向变形,但是由于该变形部分的体积在周向向相邻的卡止突部58的方向避让,所以能够进行牢固的足够的压入,以防止接触部71的松动。
这样,在筒状体56内,通过卡止突部58和舌片60在轴向上保持连接有电缆C的端子70后,通过外筒体51和压紧部件52保持上述筒状体56而形成的第二连接器50与已安装在筐体F上的第一连接器10结合。第二连接器50的第二端子70的接触部71进入到第一连接器10的触头25内,并在该颈部25C处对该触头25进行扩径,在此处进行弹性接触。
在颈部25C扩径的第一连接器10的触头25通过该扩径在轴向上发生弹性变形,即伸长。对于该触头25,第二连接器50侧的一端被第一端子20的卡止部22A’限制,但是通过上述伸长,上述一端可以在受该限制的范围进行变位,另一端可以在与圆筒部22B的底面抵接的范围内进行变位。通过该变位,触头25的凹处25B与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2滑动接触,从而带来清洁效果并维持良好的接触。上述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2中的薄壁部22A具有形成有如图9(B)所示的斜槽的阶梯部,并利用该薄壁部22A的弯曲,在斜槽中挤压保持在触头25的一端侧的周边部形成的半径方向伸出部时,上述一端侧不进行变位,但是另一端侧可以在轴向上变位,这样得到了清洁效果。
第二连接器50的凸缘53收纳于第一连接器10的凸缘15的凹面部17,并形成为当用螺丝55安装到筐体F上时,与上述第一连接器10的凸缘15成同一水平平面。对于第二连接器50的凸缘53,由于其侧端缘与第一连接器10的凸缘15的对应侧面抵接,所以在与连接器嵌合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上,也与上述凸缘15相互地提高保持强度。
本发明在图1~图10所示的方式以外,还能够进行变形。
图1~图10的方式中,在第一连接器10的凸缘15的凹面部17上形成有配对螺丝用贯通孔部17A,但是图11的方式中,凹面部17较小地形成,没有达到筐体F的螺丝孔F1的位置,因此,在第一连接器10的凸缘15上没有形成配对螺丝用贯通孔部。因此,第二连接器50的凸缘53以螺丝55直接与筐体F的螺丝孔F1螺合或从里侧用螺母固定的方式被固定。在该情况下,第二连接器50的凸缘53能够在上述凹面部17夹持凸缘15。
此外,如图12所示,第一连接器10的凸缘15具有被切下而形成的切口部,也可以不具有与图1~图10的方式中的凹面部17相当的部分。因此,图12的方式中,第一连接器10的凸缘15变为仅具有与凸面部16相当的部分。在该情况下,与图11的情况同样地,第二连接器50的凸缘53通过螺丝55直接安装到筐体F上。但是,由于第一连接器10不具有与凹面部17相当的部分,不能使第二连接器50的凸缘53夹持该凹面部17。
在本发明中,第一连接器10的凸缘15和第二连接器50的凸缘53,也可以为圆形。图13以及图14的方式中,圆形的电缆C具有三根芯线,且表示了这些芯线分别与端子相连接的例子。该情况下,由于端子配置在一个圆上的关系,连接器10、50自身具有圆筒外形,因此,凸缘15、53也形成为圆形。如表示结合前的图14所示,该凸缘15、53在周向将环状的区域划分为多个,并将凸缘15分为凸面部16和凹面部17,且凸缘53设置在与凹面部17对应的区域。
该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小尺寸但是凸缘与配对凸缘一起成为筐体而牢固地保持端子,因此抗振动性优越,由于设置在端子的触头是利用在大面积进行接触的弹性部件制作而成,因此提高了在高电流下的端子的接触可靠性,并且由于在各个电缆里分别设置有垫圈等,因此成为防水结构,由于成为保护构造,因此抗干扰对策优越。
Claims (3)
1.一种连接器,针状的端子在轴向中间部具有向半径方向突出的被保持部,并且该端子在筒状体内与该筒状体的轴线平行地被配置,且被与上述被保持部的轴线方向成直角的一侧的面和另一侧的面保持,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筒状体由绝缘体成形而成且一体地具有在筒状体的内周面向半径方向突出的卡止突部和从该内周面倾斜地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舌片,在轴线方向上,上述卡止突部与被保持部的一侧的面相抵接,舌片与另一侧的面相抵接,上述卡止突部和舌片在周向上分布而设置并以相互的周向范围不重复的方式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卡止突部相对于舌片位于筒状体的配对连接器接纳开口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卡止突部具有与端子的周面相接触并保持的保持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73123 | 2010-03-26 | ||
JP2010073123A JP5096515B2 (ja) | 2010-03-26 | 2010-03-26 | 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22836A true CN102222836A (zh) | 2011-10-19 |
Family
ID=43928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774070A Pending CN102222836A (zh) | 2010-03-26 | 2011-03-24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14330B2 (zh) |
EP (1) | EP2369689B1 (zh) |
JP (1) | JP5096515B2 (zh) |
CN (1) | CN102222836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16391A (zh) * | 2017-11-10 | 2020-06-19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 安装位置调整部件以及开关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46406B2 (ja) * | 2010-03-26 | 2012-10-10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TWM503688U (zh) * | 2014-12-10 | 2015-06-21 | Furutech Co Ltd | 插座 |
WO2016147376A1 (ja) * | 2015-03-19 | 2016-09-22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KR102388832B1 (ko) * | 2015-12-03 | 2022-04-21 |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 커넥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자기기 |
USD856285S1 (en) * | 2017-03-02 | 2019-08-13 | Amphenol-Tuchel Electronics Gmbh |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6691098B2 (ja) * | 2017-12-20 | 2020-04-2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電線 |
JP6673419B2 (ja) * | 2018-09-19 | 2020-03-25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配線部材 |
DE102020126962A1 (de) * | 2020-01-21 | 2021-07-22 | Hanon Systems | Anordnung zum Steckverbinden elektrischer Anschlüsse und Vorrichtung zum Antreiben eines Verdichters mit der Anordnung |
JP7062345B2 (ja) * | 2020-06-01 | 2022-05-0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7280234B2 (ja) | 2020-11-25 | 2023-05-23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DE102020132962A1 (de) * | 2020-12-10 | 2022-06-15 | Harting Electric Gmbh & Co. Kg | Hochstromsteckverbinder für Batteriemanagementsystem |
US20240195117A1 (en) * | 2022-12-07 | 2024-06-13 | Dsm&T Company Inc. | Two-Piece Moisture Block Locking Connector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87272A (en) * | 1976-10-01 | 1980-02-05 | The Bendix Corporation | Method of making mo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insert |
DE3833196A1 (de) * | 1988-09-30 | 1990-04-05 | Cannon Electric Gmbh | Einstueckiger formstoffkoerper fuer steckverbinder |
US5575691A (en) * | 1995-05-05 | 1996-11-19 | Elcon Products International | Apparatus for front or rear extraction of an electrical contact from a connector housing |
US5730624A (en) * | 1995-11-30 | 1998-03-24 | Itt Corporation | Secondary contact lock arrangement |
US5803767A (en) * | 1995-03-23 | 1998-09-08 | Yazaki Corporation | Insulating structure for a coaxial connector |
US5823824A (en) * | 1994-03-07 | 1998-10-20 | Yazaki Corporation | Sealed connector |
US6086419A (en) * | 1998-01-28 | 2000-07-11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139729A (en) * | 1966-08-15 | 1969-01-15 | Amp Inc | Improvements in electrical connector housings |
CA1175519A (en) * | 1981-06-30 | 1984-10-02 | Peter J. Desalvo | Inser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removable contacts |
JP2587788Y2 (ja) | 1991-10-25 | 1998-12-24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の端子構造 |
WO2007062683A1 (en) | 2005-12-01 | 2007-06-07 | Fci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econdary locking means |
JP4725622B2 (ja) | 2008-09-22 | 2011-07-13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ログ管理装置、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7887368B1 (en) * | 2009-07-28 | 2011-02-15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dielectric insert for retaining an electrical contact |
-
2010
- 2010-03-26 JP JP2010073123A patent/JP509651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3-23 US US13/069,499 patent/US841433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3-24 EP EP11002448.6A patent/EP2369689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1-03-24 CN CN2011100774070A patent/CN10222283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87272A (en) * | 1976-10-01 | 1980-02-05 | The Bendix Corporation | Method of making mo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insert |
DE3833196A1 (de) * | 1988-09-30 | 1990-04-05 | Cannon Electric Gmbh | Einstueckiger formstoffkoerper fuer steckverbinder |
US5823824A (en) * | 1994-03-07 | 1998-10-20 | Yazaki Corporation | Sealed connector |
US5803767A (en) * | 1995-03-23 | 1998-09-08 | Yazaki Corporation | Insulating structure for a coaxial connector |
US5575691A (en) * | 1995-05-05 | 1996-11-19 | Elcon Products International | Apparatus for front or rear extraction of an electrical contact from a connector housing |
US5730624A (en) * | 1995-11-30 | 1998-03-24 | Itt Corporation | Secondary contact lock arrangement |
US6086419A (en) * | 1998-01-28 | 2000-07-11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16391A (zh) * | 2017-11-10 | 2020-06-19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 安装位置调整部件以及开关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369689A1 (en) | 2011-09-28 |
JP5096515B2 (ja) | 2012-12-12 |
EP2369689B1 (en) | 2017-01-11 |
US8414330B2 (en) | 2013-04-09 |
US20110237138A1 (en) | 2011-09-29 |
JP2011204610A (ja) | 2011-10-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22836A (zh) | 连接器 | |
CN102222841B (zh) | 连接器 | |
CN104335426B (zh) | 插座端子 | |
US20130259288A1 (en) | Earphone | |
US8272903B2 (en) | Probe connector | |
US20150099397A1 (en) | Shield Sleeve And Shielding End Element Comprising A Shield Sleeve | |
JP6185900B2 (ja) | コネクタ | |
US20160315413A1 (en) | Mat seal cover of waterproof connector | |
US1036730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grounding and power terminals having a bent widened section | |
US1050531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eparate front and rear shielding shells | |
CN105940573B (zh) | 连接器 | |
CN106654731B (zh) | 一种堵头连接器及其屏蔽套 | |
JP2011204607A (ja) | コネクタ | |
JP6024611B2 (ja) | コネクタ | |
JP2012169073A (ja) | 防水ゴム栓 | |
JP5517270B2 (ja) | コネクタ | |
JP6527707B2 (ja)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
JP2013004364A (ja) | 防水コネクタ | |
JP2017076583A (ja) | 封止部材及びコネクタ | |
JP2016046227A (ja) | 被覆電線端末の防水構造 | |
US20030162423A1 (en) | Premolding electrical receptacles | |
KR101413432B1 (ko) | 라운드 터미널 조립체 | |
JP2011198617A (ja) | 雌端子金具 | |
KR102410363B1 (ko) | 케이블 연결용 커넥터 | |
JP7511127B2 (ja) | 封止部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