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208304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8304A
CN102208304A CN2011100835695A CN201110083569A CN102208304A CN 102208304 A CN102208304 A CN 102208304A CN 2011100835695 A CN2011100835695 A CN 2011100835695A CN 201110083569 A CN201110083569 A CN 201110083569A CN 102208304 A CN102208304 A CN 1022083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ceable element
movable contact
contact
magnet
distolate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835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08304B (zh
Inventor
杉泽政直
藤井成树
春原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d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d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d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d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08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8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083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83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H01H2001/545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7/00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perated by excess current and requiring separate action for resetting
    • H01H77/02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perated by excess current and requiring separate action for resetting in which the excess current itself provides the energy for opening the contacts, and having a separate reset mechanism
    • H01H77/10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perated by excess current and requiring separate action for resetting in which the excess current itself provides the energy for opening the contacts, and having a separate reset mechanism with electrodynamic opening
    • H01H77/101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perated by excess current and requiring separate action for resetting in which the excess current itself provides the energy for opening the contacts, and having a separate reset mechanism with electrodynamic opening with increasing of contact pressure by electrodynamic forces before open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在电磁继电器中,从可动触头(29a)到可移动元件(27)在第一端侧上的端部(271)的长度(L1)设定成大于从可动触头(29a)到可移动元件(27)在第二端侧的另一端部(272)的长度(L2)。作用在可移动元件(27)中从可动触头(29a)到可移动元件(27)在第一端侧的端部(271)这一部分上的洛伦兹力定向为沿着使固定触头(17a-17c)和可动触头(29a-29c)彼此接触的方向。因此能够阻止可动触头(29a-29c)和固定触头(17a-17c)之间由于电磁排斥力发生的分离。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开闭电路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电磁继电器中,设有具有固定触头的固定触头保持件,而且具有可动触头的单个可移动元件可以移动。因此,使可动触头与固定触头彼此接触,能够闭合电路。使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彼此分开,能够断开电路。更具体地,传统的电磁继电器具有被线圈的电磁力吸引的可移动件,具有用于在使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彼此接触的方向上偏压可移动件的接触压力弹簧,具有在使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彼此分离的方向通过可移动件来偏压可移动元件的复位弹簧,等。
如果线圈被通电,通过电磁力在使可移动元件分离的方向驱动可移动件。通过接触压力弹簧,使得可移动元件在受偏压力作用下移动,于是固定触头接触可动触头。然后,可移动件与可移动元件分离。例如,这样的结构细节公开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No.3321963)、专利文献2(JP-A-2007-214034)或专利文献3(JP-A-2008-226547)中。
在传统的电磁继电器中,因为可动触头面对固定触头的部分中有相反方向流动的电流,所以在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的触头部分之间产生电磁排斥力。所述电磁排斥力用于使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彼此分离。因此,接触压力弹簧的弹性力用来防止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由于该电磁排斥力而发生分离。
然而,随着流动电流增加,电磁排斥力也随着增加。因此,随着电流值的增大,接触压力弹簧的弹性力也必须增加。结果,接触压力弹簧的本体尺寸变大,从而电磁继电器的本体尺寸变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其能够阻止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由于电磁排斥力而发生分离,而没有增大接触压力弹簧的必要弹力。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电磁继电器具有在通电时产生电磁力的线圈、能够被所述线圈的电磁力吸引的可动件、具有固定触头的两个固定触头保持件、具有多个能够接触固定触头并与其分离的可动触头的板状可移动元件、用于在使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彼此接触的方向偏压可移动元件的接触压力弹簧、和布置在多个可动触头中的特定可动触头附近的磁体,所述磁体横向于可移动元件的外周。
当所述可动件被线圈的电磁力吸引时,可动件沿着离开可移动元件的方向移动,而且因为接触压力弹簧偏压可移动元件,固定触头接触可动触头。
将既垂直于所述磁体的N极和S极连接线又垂直于可移动元件的移动方向的方向作为基准方向。
沿着在基准方向上穿过特定可动触头的线测量的可移动元件的长度被分成可移动元件的第一端侧长度和可移动元件的第二端侧长度。可移动元件的第一端侧长度从特定可动触头伸到可移动元件在就基准方向C而言的第一端侧的端部。可移动元件的第二端侧长度从特定可动触头伸到可移动元件在就基准方向C而言的第二端侧的另一端部,该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相反。
在这种情况下,可移动元件第一端侧长度大于可移动元件第二端侧长度。作用在可移动元件一部分上的洛伦兹力的方向是使固定触头与可动触头彼此接触的方向,所述可移动元件的一部分是从特定可动触头伸到可移动元件第一端侧上的端部。
作用在可移动元件中从特定可动触头伸到可移动元件第一端侧上的端部的这一部分上的洛伦兹力(称为前洛伦兹力)的方向是使固定触头与可动触头彼此接触的方向。作用在可移动元件中从特定可动触头伸到可移动元件第二端侧上的端部的这一部分上的洛伦兹力(称为后洛伦兹力)的方向是使固定触头与可动触头彼此分离的方向。
可移动元件第一端侧长度设定成大于可移动元件第二端侧长度。因此,在可移动元件的特定可动触头和可移动元件的第一端侧上的端部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方向趋向于与基准方向平行。在可移动元件的特定可动触头和可移动元件的第二端侧上的端部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方向趋向于相对于基准方向倾斜。
因此,前一洛伦兹力大于后一洛伦兹力。作为两个洛伦兹力的和的合成洛伦兹力是在使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彼此接触的方向上的力。所述合成洛伦兹力与电磁排斥力方向相反。因此,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由于电磁排斥力发生的分离被阻止。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中,可移动元件具有槽口,所述槽口形成在特定可动触头和横向于该特定可动触头的另一可动触头之间。所述槽口沿着基准方向从可移动元件在第二端侧上的端部延伸。
由于具有这样的结构,在可移动元件的特定可动触头与可移动元件在第一端侧上的端部之间流动的电流方向更倾向于与基准方向平行。因此,在使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彼此接触的方向上的洛伦兹力增加更多。因此,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由于电磁排斥力发生的分离能够更好地被阻止。
按照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电磁继电器具有在通电时产生电磁力的线圈、能够被所述线圈的电磁力吸引的可动件、具有固定触头的两个固定触头保持件、具有能够接触所述固定触头并与其分离的第一可动触头与第二可动触头的板状可移动元件、用于在使固定触头和第一及第二可动触头彼此接触的方向上偏压可移动元件的接触压力弹簧、布置在第一可动触头附近并与可移动元件的外周垂直的第一磁体,和布置在第二可动触头附近以与可移动元件的外周垂直的第二磁体。
当可移动元件被线圈的电磁力吸引时,因此接触压力弹簧偏压可移动元件,可动件沿着离开可移动元件的方向移动,固定触头接触第一可动触头和第二可动触头。
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布置成,第一磁体的N极和S极连接线平行于第二磁体的N极和S极连接线,并且第一和第二磁体在沿着第一磁体的N极和S极连接线的方向彼此分隔。
第一可动触头和第二可动触头布置在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之间并且在沿着第一磁体的N极和S极连接线的方向彼此分隔。
将既垂直于第一磁体的N极和S极连接线又垂直于可移动元件的移动方向的方向作为基准方向。
可移动元件在第一可动触头的第一侧上的一部分长度(其沿着在基准方向上穿过第一可动触头的线测量)不同于可移动元件在第一可动触头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上的另一部分长度(其沿着在基准方向上穿过第一可动触头的线测量)。因此,作用在第一可动触头附近的可移动元件上的合成洛伦兹力的方向是使固定触头和第一可动触头彼此接触的方向。
可移动元件在第二可动触头的第一侧上的一部分长度(其沿着在基准方向上穿过第二可动触头的线测量)不同于可移动元件在第二可动触头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上的另一部分长度(其沿着在基准方向上穿过第二可动触头的线测量)。因此,作用在第二可动触头附近的可移动元件上的合成洛伦兹力的方向是使固定触头和第二可动触头彼此接触的方向。
由于具有这样的结构,在与电磁排斥力相反方向的洛伦兹力被应用到第一可动触头附近以及第二可动触头附近的两个位置。因此,能够阻止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由于电磁排斥力发生的分离。
按照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电磁继电器中,可移动元件具有靠近第一磁体并沿基准方向延伸的第一磁体侧板部分、靠近第二磁体并沿基准方向延伸的第二磁体侧板部分、以及相对于基准方向倾斜的连接板部分,该连接板部分连接第一磁体侧板部分相对于基准方向的第一端侧上的端部和第二磁体侧板部分相对于基准方向的第二端侧上的端部,所述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相反。
当从可移动元件的移动方向看时,可移动元件形成为Z形。第一可动触头布置在第一磁体侧板部分相对于基准方向的第二端侧上的端部。第二可动触头布置在第二磁体侧板部分相对于基准方向的第一端侧上的端部。第一磁体具有位于可移动元件侧的N极。第二磁体具有位于可移动元件侧的S极。
由于这样的结构,因为当沿着其移动方向看时可移动元件形成为Z形,所以可移动元件沿着基准方向的长度能够缩短(参照图8)。
按照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在第三方面的电磁继电器中,可移动元件具有靠近第一磁体并沿基准方向延伸的第一磁体侧板部分,靠近第二磁体并沿基准方向延伸的第二磁体侧板部分,和垂直于基准方向的连接板部分,该连接板部分连接第一磁体侧板部分相对于基准方向的第一端侧上的端部和第二磁体侧板部分相对于基准方向的第一端侧上的端部。
当沿着可移动元件的移动方向看时,可移动元件形成为具有成角度拐角的U形。第一可动触头布置在第一磁体侧板部分相对于基准方向与第一端侧相反的第二端侧上的端部。第二可动触头布置在第二磁体侧板部分相对于基准方向的第二端侧上的端部。第一磁体具有位于可移动元件侧的N极。第二磁体具有位于可移动元件侧的N极。
按照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电磁继电器具有在通电时产生电磁力的线圈、能够被所述线圈的电磁力吸引的可动件、具有固定触头的两个固定触头保持件、具有能够接触所述固定触头并与其分离的第一可动触头与第二可动触头的板状可移动元件、用于在使固定触头和第一及第二可动触头彼此接触的方向偏压可移动元件的接触压力弹簧、和布置成与可移动元件的可动触头中间部分的外周横向的磁体,所述可动触头中间部分位于第一可动触头与第二可动触头之间。
当所述可动件被线圈的电磁力吸引时,可动件沿着离开可移动元件的方向移动,而且因为接触压力弹簧偏压可移动元件,固定触头接触第一可动触头和第二可动触头。作用在可移动元件上的洛伦兹力的方向是使固定触头与第一及第二可动触头彼此接触的方向。
由于这样的结构,能够阻止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由于电磁排斥力发生的分离。
附图说明
后面的详细说明、权利要求书和附图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从这些部分能够得知各个实施例的特征和优点,以及相关部件的操作方法和功能。
在各图中:
图1是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横截面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截取的电磁继电器的横截面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截取的电磁继电器的横截面视图;
图4是按照第一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可移动元件和永久磁体的示意图;
图5是按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横截面视图;
图6是按照第二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可移动元件和永久磁体的示意图;
图7是按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横截面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截取的电磁继电器的横截面视图;
图9是按照第三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可移动元件和永久磁体的示意图;
图10是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触头保持件、可移动元件和永久磁体的示意图;
图11是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触头保持件、可移动元件和永久磁体的示意图;
图12是按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触头保持件、可移动元件和永久磁体的示意图;
图13是按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触头保持件、可移动元件和永久磁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此后,参照各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在下面的各自实施例和附图中,同样的标记用于指代相同的或等同的部件。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横截面视图。图2是从图1的II-II线截取的电磁继电器的横截面视图。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截取的电磁继电器的横截面视图。
如图1-3所示,按照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具有塑料箱体10,该箱体为带有底部的矩形管的形式,基本上为立方体形状,只有一个侧面是敞口的。塑料基座11连接到箱体10,堵住箱体10的开口。箱体10和基座11限定容纳空间12,在该空间内布置塑料盖13。
均由导电金属制成的两个固定触头保持件16安装到基座11。每个固定触头保持件16穿透基座11。每个固定触头保持件的一端置于所述容纳空间12内,其另一端延伸到外部空间。两个固定触头保持件16的具体结构是彼此不同的(见后面的详细描述)。此后,两个固定触头保持件16之一将也被称为第一固定触头保持件16a,另一个也被称为第二固定触头保持件16b。
与外部导线(没有画出)相连的负载电路接线端161形成在每个固定触头保持件16的在所述外部空间一侧上的端部。第一固定触头保持件16a的负载电路接线端161通过外部导线连接到电源(没有画出)。第二固定触头保持件16b的负载电路接线端161通过外部导线连接到电力负载(没有画出)。
由导电金属制成的第一固定触头17a被填塞并固定到第一固定触头保持件16a的所述容纳空间一侧上的端部。由导电金属制成的第二固定触头17b和由导电金属制成的第三固定触头17c被填塞并固定到第二固定触头保持件16b的所述容纳空间12一侧上的端部。
圆柱形线圈18布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2内,该线圈在通电时产生电磁力。均由导电金属制成的两个线圈接线端19连接到线圈18。每个线圈接线端19的一端穿过基座11并突出到外部空间,以通过外部导线连接ECU(没有画出)。线圈18借助外部导线和线圈接线端19进行通电。
由磁性金属材料制成的固定芯20布置在线圈18的内周空间内。由磁性金属材料制成的磁轭21布置在线圈18的轴向端面侧和外周侧上。磁轭21的两端安装并固定到盖13。固定芯20被磁轭21保持。
由磁性金属制成的可动芯22布置在线圈18的内周空间内面向固定芯20的位置。复位弹簧23布置在固定芯20和可动芯22之间,用于将可动芯22压向与固定芯20相反的一侧。如果线圈18通电,可动芯22抵抗复位弹簧23被吸向固定芯20一侧。
由磁性金属材料制成的带凸缘的圆柱形板24布置在线圈18的另一轴向端面侧上。可动芯22被该板24可滑动保持。固定芯20、磁轭21、可动芯22和所述板24构成由线圈18感应的磁通量的磁性回路。
金属轴25穿过可动芯22并固定在可动芯22上。轴25的一端伸向盖13一侧。由树脂制成的绝缘件26具有高电绝缘特性,其被安装并固定到轴25的所述盖13一侧的端部。可动芯22、轴25和绝缘件26构成按照本发明的可动件。
由导电金属制成的板状可移动元件27布置在被基座11和容纳空间12内的盖13包围的空间内。用于将可移动元件27压向固定触头保持件16的接触压力弹簧28布置在可移动元件27和盖13之间。
由导电金属制成的第一可动触头29a被填塞并固定到可移动元件27上面向第一固定触头17a的位置。由导电金属制成的第二可动触头29b被填塞并固定到可移动元件27上面向第二固定触头17b的位置。由导电金属制成的第三可动触头29c被填塞并固定到可移动元件27上面向第三固定触头17c的位置。如果可动芯22等在电磁力的作用下被驱向固定芯20,三个固定触头17a-17c接触三个可动触头29a-29c。
第一和第二永久磁体30a,30b被布置成横向于可移动元件27的外周侧。更具体地,第一永久磁体30a布置成横向于第一固定触头17a和第一可动触头29a。第二永久磁体30b布置成横向于第二固定触头17b、第三固定触头17c、第二可动触头29b和第三可动触头29c。
图4是表示可移动元件27和永久磁体30a,30b的示意图。图4的箭头标记表示第一可动触头29a附近的电流流动。如图4所示,第一永久磁体30a的S极位于可移动元件27一侧,其N极位于可移动元件27的相反侧。第二永久磁体30b的S极位于可移动元件27一侧,其N极位于可移动元件27的相反侧。
垂直于第一永久磁体30a的N极和S极连线以及垂直于可移动元件27的移动方向的方向作为图4所示的基准方向C。
沿着在基准方向C穿过第一可动触头29a的线测量得到的可移动元件27的长度L,被分为可移动元件的第一端侧长度L1和可移动元件的第二端侧长度L2。可移动元件的第一端侧长度L1从第一可动触头29a伸到可移动元件27在就基准方向C而言第一端侧的端部271。可移动元件的第二端侧长度L2,从第一可动触头29a伸到可移动元件27在就基准方向C而言第二端侧的另一端部272,该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相反。
在本实施例中,可移动元件的第一端侧长度L1设定成大于可移动元件的第二端侧长度L2。
如果电流流过可移动元件27,洛伦兹力就作用在可移动元件27上。洛伦兹力的方向由电流方向和磁通量的方向决定。此后,作用在可移动元件27中从第一可动触头29a伸到第一端侧端部271的部分的洛伦兹力被称作第一侧洛伦兹力F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永久磁体30a的N极和S极的布置设定成,第一侧洛伦兹力F1的方向与将可移动元件27偏压向固定触头保持件16的偏压方向重合。即,第一永久磁体30a的N极和S极设定为,第一侧洛伦兹力F1的方向与使可动触头29a-29c接触固定触头17a-17c的方向重合。
此后,作用在可移动元件27中从第一可动触头29a伸到第二端侧端部272的部分上的洛伦兹力被称为第二侧洛伦兹力F2。第二侧洛伦兹力F2的方向与使可移动元件27从固定触头保持件16分离的方向重合。即,第二侧洛伦兹力F2的方向是使可动触头29a-29c与固定触头17a-17c分离的方向。第一侧洛伦兹力F1的方向与第二侧洛伦兹力F2的方向相反。
接着,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操作。如果线圈18通电,可动芯22、轴25和绝缘件26抵抗复位弹簧23被电磁力吸向固定芯20。可移动元件27被接触压力弹簧28偏压,并跟随可动芯22等移动。因此,可动触头29a-29c分别接触与可动触头29a-29c相对的各个固定触头17a-17c。因此,实现两个负载电路接线端161之间的导电,电流流过可移动元件27等。在可动触头29a-29c接触固定触头17a-17c之后,可动芯22等进一步向着固定芯20一侧移动,从而绝缘件26与可移动元件27分离。
当两个负载电路接线端161之间实现导电而且电流流过可移动元件27时,洛伦兹力作用在可移动元件27上。如上所述,第一侧洛伦兹力F1的方向与第二侧洛伦兹力F2的方向相反。
如图4所示,可移动元件的第一端侧长度L1设定成大于可移动元件的第二端侧长度L2。因此,第一可动触头29a和可移动元件27的第一端侧端部271之间的电流流动方向趋向于与基准方向C平行。当电流方向这样平行于或者基本平行于基准方向C时,洛伦兹力相对很大。第一可动触头29a和可移动元件27的第二端侧端部272之间的电流流动方向趋向于相对于基准方向C倾斜。当电流方向这样相对于基准方向C倾斜时,洛伦兹力相对较小。
因此,第一侧洛伦兹力F1大于第二侧洛伦兹力F2。作为第一侧洛伦兹力F1和第二侧洛伦兹力F2的和的合成洛伦兹力,是在使可动触头29a-29c与固定触头17a-17c相接触的方向上的力。因为合成洛伦兹力是与电磁排斥力相反的力,所以能够阻止可动触头29a-29c和固定触头17a-17c之间由于电磁排斥力发生的分离。
如果线圈18的通电被切断,通过复位弹簧23抵抗接触压力弹簧28,可动芯22、可移动元件27等被压向与固定芯20相反的一侧。因此,可动触头29a-29c从固定触头17a-17c分离,两个负载电路接线端161之间的导电被切断。
此时,第一永久磁体30a对电弧施加洛伦兹力,所述电弧是在第一可动触头29a与第一固定触头17a分离时产生的。洛伦兹力使得电弧拉长,于是切断电弧。第二永久磁体30b对电弧施加洛伦兹力,该电弧是在第二可动触头29b与第二固定触头17b分离时产生的,并对在第三可动触头29c与第三固定触头17c分离时产生的电弧施加洛伦兹力。洛伦兹力使得所述电弧拉长,从而切断电弧。
(第二实施例)
接着,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5是按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横截面视图。第二实施例的可移动元件的结构是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改变的,但是其它的结构都相同。因此,在下面的描述中只说明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
如图5所示,按照本实施例的可移动元件27具有横向于第一可动触头29a的槽口273。槽口273位于第一可动触头29a和其它可动触头29b,29c之间。
槽口273从可移动元件27的第二端侧端部272沿着基准方向C延伸。更具体地,槽口273比第一可动触头29a进一步向着可移动元件27的第一端侧端部271延伸。
图6是按照本实施例的可移动元件27和永久磁体30a,30b的示意图。图6所示的箭头表示第一可动触头29a附近的电流流动。因为本实施例如图6所示形成有槽口273,流过可移动元件27的电流不能从第一可动触头29a向着其它可动触头29b,29c线性流动。因此,与按照第一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情况相比,第一可动触头29a和可移动元件27的第一端侧端部271之间的电流流动方向更倾向于与基准方向C平行。
因此,在使可动触头29a-29c与固定触头17a-17c发生接触的方向上的洛伦兹力增加。由此,能够更好地阻止可动触头29a-29c和固定触头17a-17c之间由于电磁排斥力发生的分离。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7是按照第三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横截面视图。图8是从图7的电磁继电器的VIII-VIII线截取的横截面视图。本实施例中可移动元件的结构、固定触头的数量、可动触头的数量等是从第一实施例改进的,而其它结构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因此,在下面的描述中只说明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
如图7和8所示,按照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没有第一实施例中所用的箱体10。所述容纳空间12形成在基座11中,基座的形状基本上为立方体形。容纳空间12的一个开口被盖13堵住。容纳空间12的另一个开口被螺线管部分堵住,所述螺线管部分由线圈18、固定芯20、磁轭21和板24组成。
第一固定触头保持件16a的负载电路接线端161和第二固定触头保持件16b的负载电路接线端161分别突出到基座11的对角线位置的外面,如图8所示。单个固定触头即只有第二固定触头17b被填塞并固定到第二固定触头保持件16b。
两个可动触头即第一可动触头29a和第二可动触头29b被填塞并固定到可移动元件27。如果可动芯22等在电磁力作用下被驱向固定芯20一侧,则两个固定触头17a,17b分别接触两个可动触头29a,29b。
图9是按照本实施例的可移动元件27和永久磁体30a,30b的示意图。图9所示的箭头标记表示可移动元件27中的电流流动。电流I从第一可动触头29a一侧流到第二可动触头29b一侧。
如图9所示,第一永久磁体30a的N极位于可移动元件27一侧,其S极位于与可移动元件27相反的一侧。第二永久磁体30b的S极位于可移动元件27一侧,其N极位于与可移动元件27相反的一侧。
连接第一永久磁体30a的N极和S极的线平行于连接第二永久磁体30b的N极和S极的线。在连接第一永久磁体30a的N极和S极的连接线方向,第一永久磁体30a和第二永久磁体30b彼此分隔,将可移动元件27夹在之间。
可移动元件27具有磁体侧的第一板部分274、磁体侧的第二板部分275和连接板部分276。磁体侧的第一板部分274设置在第一永久磁体30a的附近并且沿着基准方向C延伸。磁体侧的第二板部分275设置在第二永久磁体30b的附近并且沿着基准方向C延伸。连接板部分276相对于基准方向C倾斜。连接板部分276连接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一端侧上的端侧(即电流流动的下游侧)和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二端侧上的端侧(即电流流动的上游侧),所述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相反。
更具体地,可移动元件27具有V形的第一槽口273a和V形的第二槽口273b,第一槽口横向于第一可动触头29a,第二槽口横向于第二可动触头29b。
第一槽口273a形成在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和连接板部分276之间。第一槽口273a从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二端侧上的的端部沿着基准方向C延伸到比第一可动触头29a远的位置。
第二槽口273b形成在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和连接板部分276之间。第二槽口273b从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一端侧上的端部相对于基准方向C延伸到比第二可动触头29b远的位置。
当沿着可移动元件27的移动方向看时,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可移动元件27形成为Z形状。
第一可动触头29a布置在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二端侧上的部分中。第二可动触头29b布置在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一端侧上的部分中。
通过沿着在基准方向C穿过第一可动触头29a的线测量得到的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的长度La被分为,第一板部分的第一端侧长度La1和第一板部分的第二端侧长度La2。第一板部分的第一端侧长度La1从第一可动触头29a延伸到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在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一端侧上的端部。第一板部分的第二端侧长度La2从第一可动触头29a延伸到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在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二端侧上的另一端部。
第一板部分的第一端侧长度La1不同于第一板部分的第二端侧长度La2。更具体地,第一板部分的第一端侧长度La1设定成大于第一板部分的第二端侧长度La2。因此,作用在可移动元件27上第一可动触头29a附近的合成洛伦兹力被引向使第一固定触头17a和第一可动触头29a彼此接触的方向。
沿着在基准方向C穿过第二可动触头29b的线测量得到的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的长度Lb被分为,第二板部分的第一端侧长度Lb1和第二板部分的第二端侧长度Lb2。第二板部分的第一端侧长度Lb1从第二可动触头29b延伸到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在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一端侧上的端部。第二板部分的第二端侧长度Lb2从第二可动触头29b延伸到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在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二端侧上的另一端部。
第二板部分的第一端侧长度Lb1不同于第二板部分的第二端侧长度Lb2。更具体地,第二板部分的第二端侧长度Lb2设定成大于第二板部分的第一端侧长度Lb1。因此,作用在可移动元件27上第二可动触头29b附近的合成洛伦兹力被引向使第二固定触头17b和第二可动触头29b彼此接触的方向。
接着,描述按照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操作。如果线圈18通电,可动芯22、轴25和绝缘件26抵抗复位弹簧23被电磁力吸向固定芯20一侧。可移动元件27被接触压力弹簧28偏压,并且随着可动芯22等移动。结果,可动触头29a,29b分别接触与可动触头29a,29b相对的固定触头17a,17b。因此,在两个负载电路接线端161之间实现导电,电流I流过可移动元件27等。
第一槽口273a形成为如图9所示形式。因此,在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中从第一可动触头29a流向连接板部分276的电流趋向于平行于基准方向C,即垂直于第一永久磁体30a的N、S极的连线。在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中几乎没有电流从第一可动触头29a流到与连接板部分276相反的一侧。因此,作用在可移动元件27上第一可动触头29a附近的洛伦兹力,即在使第一可动触头29a与第一固定触头17a相接触的方向的洛伦兹力,相对较大。
另外,形成有第二槽口273b。因此,在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中从连接板部分276流向第二可动触头29b的电流趋向于平行于基准方向C,即垂直于第二永久磁体30b的N、S极的连线。在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中几乎没有电流从与连接板部分276相反的一侧流到第二可动触头29b。因此,作用在可移动元件27上的第二可动触头29b附近的洛伦兹力,即在使第二可动触头29b与第二固定触头17b相接触的方向的洛伦兹力,相对较大。
由此,按照本实施例,与电磁排斥力相反的洛伦兹力应用在两个位置,即第一可动触头29a的附近和第二可动触头29b的附近。此外,设定作用在第一可动触头29a附近的洛伦兹力和作用在第二可动触头29b附近的洛伦兹力相对较大。因此,能够阻止可动触头29a,29b和固定触头17a,17b之间由于电磁排斥力发生的分离。
当沿着可移动元件27的移动方向看时,可移动元件27形成为Z形。因此,可移动元件27在基准方向C的长度能够缩短。
(第四实施例)
接着,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图10是表示按照第四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触头保持件、可移动元件和永久磁体的示意图。按照本实施例的固定触头保持件的布置、可移动元件的结构和永久磁体的极性布置都是从第三实施例改进而来。其它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的相同。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只描述与第三实施例的差别。
如图10所示,第一固定触头保持件16a和第二固定触头保持件16b布置为相互邻近并相互平行。第一和第二固定触头保持件16a,16b的负载电路接线端(没有画出)从基座11(参照图8)的共用侧表面伸出在外。
第二永久磁体30b的N极位于可移动元件27一侧,第二永久磁体30b的S极位于与可移动元件27相反的一侧。
可移动元件27的连接板部分276在垂直于基准方向C的方向上延伸。连接板部分276连接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在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一端侧上的端部(即电流下游侧)和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在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一端侧上的端部(即电流上游侧),如图10所示。
更具体地,槽口273形成在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和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之间。槽口273从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和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在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二端侧上的端部沿着基准方向C延伸到比第一可动触头29a和第二可动触头29b要远的位置,所述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相反。
当沿着可移动元件27的移动方向看时,具有如上结构的可移动元件27形成为U形或者带成角度拐角的U形。
第二可动触头29b布置在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沿着基准方向C在第二端侧上的端部,如图10所示。在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中,第二板部分的第一端侧长度Lb1设定为大于第二板部分的第二端侧长度Lb2。因此,作用在第二可动触头29b附近的可移动元件27上的合成洛伦兹力被导向这样的方向,即使第二固定触头17b和第二可动触头29b彼此接触的方向。
按照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具有如上所述的槽口273。因此,在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中从第一可动触头29a流向连接板部分276的电流方向趋向于变得与基准方向C平行,即垂直于第一永久磁体30a的N、S极的连接线。在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中,几乎没有电流从第一可动触头29a流向与连接板部分276相反的一侧。因此,作用在第一可动触头29a附近的可移动元件27上的洛伦兹力,即在使第一可动触头29a与第一固定触头17a彼此接触的方向上的洛伦兹力,相对较大。
由于形成有槽口273,在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中从连接板部分276流向第二可动触头29b的电流方向趋向于变得与基准方向C平行,即趋向于垂直于第二永久磁体30b的N、S极的连接线。在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中,几乎没有电流从与连接板部分276相反的一侧流向第二可动触头29b。因此,作用在第二可动触头29b附近的可移动元件27上的洛伦兹力,即在使第二可动触头29b与第二固定触头17b相接触的方向上的洛伦兹力,相对较大。
由此,按照本实施例,与电磁排斥力相反的洛伦兹力应用在两个位置,即第一可动触头29a的附近和第二可动触头29b的附近。此外,作用在第一可动触头29a附近的洛伦兹力和作用在第二可动触头29b附近的洛伦兹力设定为相对较大。因此,能够阻止可动触头29a,29b和固定触头17a,17b之间由于电磁排斥力发生的分离。
(第五实施例)
接下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图11表示按照第五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触头保持件、可移动元件和永久磁体的示意图。按照本实施例的固定触头保持件的布置、可移动元件的结构和永久磁体的布置都是从第三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改进而来。其它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的相同。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只描述与第三实施例的差别。
如图11所示,第一固定触头保持件16a和第二固定触头保持件16b布置为相互邻近并相互平行。第一和第二固定触头保持件16a,16b的负载电路接线端(没有画出)从基座11(参照图8)的共用侧表面伸出在外。
当沿着可移动元件27的移动方向看时,可移动元件27形成为I形或者线形。第一可动触头29a布置在可移动元件27中相对于其纵向方向的一个端侧上的端部。第二可动触头29b布置在可移动元件27中相对于其纵向方向的另一个端侧上的另一端部。
可移动元件27具有可动触头中间部分277,该部分位于第一可动触头29a和第二可动触头29b之间。第一永久磁体30a和第二永久磁体30b布置成横向于可动触头中间部分277的外周侧,以将可移动元件27夹在之间。第一永久磁体30a的N极与S极的连接线和第二永久磁体30b的N极与S极的连接线都垂直于连接第一可动触头29a和第二可动触头29b的连接线。
第一永久磁体30a的N极和S极布置成,通过流过可动触头中间部分277的电流以及第一永久磁体30a的磁通量而施加给可动触头中间部分277的洛伦兹力的方向,与将可移动元件27压向固定触头保持件16的偏压方向重合。更具体地,第一永久磁体30a的N极位于可移动元件27一侧,其S极位于与可移动元件27相反的一侧。
第二永久磁体30b的N极和S极布置成,通过流过可动触头中间部分277的电流以及第二永久磁体30b的磁通量而施加给可动触头中间部分277的洛伦兹力的方向,与将可移动元件27压向固定触头保持件16的偏压方向重合。更具体地,第二永久磁体30b的S极位于可移动元件27一侧,其N极位于与可移动元件27相反的一侧。
在按照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中,流过可移动元件27的电流基本从第一可动触头29a线性流动到第二可动触头29b。因此,第一永久磁体30a的N极与S极的连接线垂直于流过可动触头中间部分277的电流I的流动方向。第二永久磁体30b的N极与S极的连接线垂直于流过可动触头中间部分277的电流的流动方向。因此,作用在可移动元件27的可动触头中间部分277上的洛伦兹力相对较大。由此,能够阻止可动触头29a,29b和固定触头17a,17b之间由于电磁排斥力发生的分离。
按照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具有第一固定触头保持件16a和第二固定触头保持件16b的负载电路接线端161,两个负载电路接线端161从基座11的共用侧面伸出在外。可选地,本实施例可应用到这样的电磁继电器(参照图8),即其第一固定触头保持件16a和第二固定触头保持件16b都有负载电路接线端161,所述负载电路接线端161分别从基座11的对角位置伸出在外。
(第六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图12是表示按照第六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触头保持件、可移动元件和永久磁体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永久磁体的数量和尺寸从第五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改进而来。其它结构都相同。因此,在下面只介绍与第五实施例不同的地方。
如图12所示,按照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只有作为磁体的第一永久磁体30a。第一永久磁体30a伸到第一可动触头29a和第二可动触头29b的横向侧。因此,洛伦兹力施加给当第一和第二可动触头29a,29b与第一和第二固定触头17a,17b分离时产生的电弧,由此洛伦兹力拉长了电弧并使其中断。
因此在按照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中,可动触头29a,29b与固定触头17a,17b之间由于电磁排斥力而发生的分离能够被阻止,而且所述电弧被中断。
(第七实施例)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图13是表示按照第七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触头保持件、可移动元件和永久磁体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固定触头保持件和永久磁体从第五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改进而来。其它结构都相同。因此,在下面只介绍与第五实施例不同的地方。
如图13所示,按照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被构造成,第一固定触头保持件16a的负载电路接线端(没有画出)和第二固定触头保持件16b的负载电路接线端(没有画出)在基座11的斜对角位置伸出在外。(参照图8)。
第一永久磁体30a伸到第一可动触头29a的横向侧。因此,洛伦兹力施加给当第一可动触头29a从第一固定触头17a分离时产生的电弧上,由此洛伦兹力拉长了电弧并切断电弧。
第二永久磁体30b伸到第二可动触头29b的横向侧。因此,洛伦兹力施加给当第二可动触头29b从第二固定触头17b分离时产生的电弧上,由此洛伦兹力拉长了电弧并切断电弧。
因此,在按照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中,可动触头29a,29b与固定触头17a、17b之间由于电磁排斥力发生的分离能够被阻止,而且电弧能够被切断。
(改进方案)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第三固定触头17c和第三可动触头29b可以予以省略。
在每个上述实施例中,由不同于固定触头保持件16的件所构成的固定触头17a-17c被填塞并固定到固定触头保持件16。可选地,向着可移动元件27一侧伸出的突起可以通过压制工艺形成在固定触头保持件16上,而且所述突起可被用作固定触头。
在每个上述实施例中,由不同于可移动元件27的件所构成的可动触头29a-29c被填塞并固定到可移动元件27。可选地,向着固定触头保持件16一侧伸出的突起可以通过压制工艺形成在可移动元件27上,而且所述突起可被用作可动触头。
上述实施例可以任意彼此组合,只要这样的组合是可行的。
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范围的情形下可以按照许多其它的方式进行实施。

Claims (6)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通电时产生电磁力的线圈(18);
能够被所述线圈(18)的电磁力吸引的可动件(22,25,26);
具有固定触头(17a-17c)的两个固定触头保持件(16a,16b);
具有能够接触固定触头(17a-17c)并与固定触头(17a-17c)分离的多个可动触头(29a-29c)的板状可移动元件(27);
用于在使固定触头(17a-17c)和可动触头(29a-29c)彼此接触的方向上偏压可移动元件(27)的接触压力弹簧(28);和
布置在多个可动触头(29a-29c)中的特定可动触头(29a)附近的磁体(30a),所述磁体横向于可移动元件(27)的外周,其中
当所述可动件(22,25,26)被线圈(18)的电磁力吸引时,可动件(22,25,26)在与可移动元件(27)分离的方向上移动,并且因为接触压力弹簧(28)偏压可移动元件(27),固定触头(17a-17c)接触可动触头(29a-29c),
当将既垂直于所述磁体(30a)的N极和S极连接线又垂直于可移动元件(27)的移动方向的方向作为基准方向(C),并且沿着在基准方向(C)上穿过特定可动触头(29a)的线测量的可移动元件(27)的长度被分为可移动元件第一端侧长度(L1)和可移动元件第二端侧长度(L2)时,可移动元件第一端侧长度(L1)大于可移动元件第二端侧长度(L2),其中所述可移动元件第一端侧长度从特定可动触头(29a)伸到可移动元件(27)在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一端侧的端部(271),可移动元件第二端侧长度从特定可动触头(29a)伸到可移动元件(27)在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二端侧的另一端部(272),该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相反,和
作用在可移动元件(27)中从特定可动触头(29a)伸到可移动元件(27)在第一端侧的端部(271)的部分上的洛伦兹力定向为沿着使固定触头(17a-17c)与可动触头(29a-29c)彼此接触的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可移动元件(27)具有槽口(273,273a),该槽口形成在所述特定可动触头(29a)和其它可动触头(29b,29c)之间以横向于特定可动触头(29a),和
所述槽(273,273a)沿着基准方向(C)从可移动元件(27)在第二端侧的端部(272)延伸。
3.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通电时产生电磁力的线圈(18);
能够被所述线圈(18)的电磁力吸引的可动件(22,25,26);
具有固定触头(17a,17b)的两个固定触头保持件(16a,16b);
具有能够接触固定触头(17a,17b)并与固定触头(17a,17b)分离的第一可动触头(29a)和第二可动触头(29b)的板状可移动元件(27);
用于在使固定触头(17a,17b)与第一和第二可动触头(29a,29b)彼此接触的方向偏压可移动元件(27)的接触压力弹簧(28);
布置在第一可动触头(29a)附近以横向于可移动元件(27)的外周的第一磁体(30a);和
布置在第二可动触头(29b)附近以横向于可移动元件(27)的外周的第二磁体(30b);其中
当所述可动件(22,25,26)被线圈(18)的电磁力吸引时,可动件(22,25,26)沿着与可移动元件(27)分离的方向移动,并且因为接触压力弹簧(28)偏压可移动元件(27),固定触头(17a,17b)接触第一可动触头(29a)和第二可动触头(29b),
第一磁体(30a)和第二磁体(30b)布置成,第一磁体(30a)的N极和S极连接线平行于第二磁体(30b)的N极和S极连接线,并且第一磁体(30a)和第二磁体(30b)在沿着第一磁体(30a)的N极和S极连接线的方向彼此分隔,
第一可动触头(29a)和第二可动触头(29b)布置在第一磁体(30a)和第二磁体(30b)之间并且在沿着第一磁体(30a)的N极和S极连接线的方向彼此分隔,
当将既垂直于第一磁体(30a)的N极和S极连接线又垂直于可移动元件(27)的移动方向的方向作为基准方向(C)时,可移动元件(27)的一部分长度,即在第一可动触头(29a)的第一侧上沿着在基准方向(C)上穿过第一可动触头(29a)的线测量的可移动元件(27)的长度,不同于可移动元件(27)的另一部分长度,即在第一可动触头(29a)的第二侧上沿着在基准方向(C)上穿过第一可动触头(29a)的线测量的可移动元件(27)的长度,所述第二侧与第一侧相反,使得作用在可移动元件(27)上靠近第一可动触头(29a)的洛伦兹力的合力定向为沿着使固定触头(17a)与第一可动触头(29a)彼此接触的方向,和
可移动元件(27)的一部分长度,即在第二可动触头(29b)的第一侧上沿着在基准方向(C)上穿过第二可动触头(29b)的线测量的长度,不同于可移动元件(27)的另一部分长度,即在第二可动触头(29b)的第二侧上沿着在基准方向(C)上穿过第二可动触头(29b)的线测量的长度,所述第二侧与第一侧相反,使得作用在可移动元件(27)上靠近第二可动触头(29b)的洛伦兹力合力定向为沿着使固定触头(17b)与第二可动触头(29b)彼此接触的方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可移动元件(27)具有靠近第一磁体(30a)并沿基准方向(C)延伸的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靠近第二磁体(30b)并沿基准方向(C)延伸的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以及相对于基准方向(C)倾斜的连接板部分(276),该连接板部分连接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一端侧上的端部和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二端侧上的端部,所述第二端侧与第一端侧相反,
当沿着可移动元件(27)的移动方向看时,可移动元件(27)形成为Z形,
第一可动触头(29a)布置在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二端侧上的端部,
第二可动触头(29b)布置在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一端侧上的端部,
第一磁体(30a)具有位于可移动元件(27)侧的N极,和
第二磁体(30b)具有位于可移动元件(27)侧的S极。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可移动元件(27)具有靠近第一磁体(30a)并沿基准方向(C)延伸的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靠近第二磁体(30b)并沿基准方向(C)延伸的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以及垂直于基准方向(C)的连接板部分(276),该连接板部分连接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一端侧上的端部和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一端侧上的端部,
当沿着可移动元件(27)的移动方向看时,可移动元件(27)形成为具有成角度拐角的U形,
第一可动触头(29a)布置在第一磁体侧板部分(274)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与第一端侧相反的第二端侧上的端部中,
第二可动触头(29b)布置在第二磁体侧板部分(275)相对于基准方向(C)的第二端侧上的端部中,
第一磁体(30a)具有位于可移动元件(27)侧的N极,
第二磁体(30b)具有位于可移动元件(27)侧的N极。
6.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通电时产生电磁力的线圈(18);
能够被所述线圈(18)的电磁力吸引的可动件(22,25,26);
具有固定触头(17a,17b)的两个固定触头保持件(16a,16b);
具有能够接触固定触头(17a,17b)并与固定触头(17a,17b)分离的第一可动触头(29a)和第二可动触头(29b)的板状可移动元件(27);
用于在使固定触头(17a,17b)与第一和第二可动触头(29a,29b)彼此接触的方向偏压可移动元件(27)的接触压力弹簧(28);和
磁体(30a,30b),布置成横向于可移动元件(27)的可动触头中间部分(277)的外周,可动触头中间部分(277)位于第一可动触头(29a)和第二可动触头(29b)之间,其中
当所述可动件(22,25,26)被线圈(18)的电磁力吸引时,可动件(22,25,26)沿着与可移动元件(27)分离的方向移动,并且因为接触压力弹簧(28)偏压可移动元件(27),固定触头(17a,17b)接触第一可动触头(29a)和第二可动触头(29b),以及
作用在可移动元件(27)上的洛伦兹力定向为沿着使固定触头(17a,17b)与第一和第二可动触头(29a,29b)彼此接触的方向。
CN201110083569.5A 2010-03-30 2011-03-30 电磁继电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83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78217/2010 2010-03-30
JP2010078217 2010-03-30
JP2010165098A JP5521852B2 (ja) 2010-03-30 2010-07-22 電磁継電器
JP165098/2010 2010-07-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8304A true CN102208304A (zh) 2011-10-05
CN102208304B CN102208304B (zh) 2016-03-02

Family

ID=44310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8356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8304B (zh) 2010-03-30 2011-03-30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8228144B2 (zh)
EP (3) EP2372735B8 (zh)
JP (1) JP5521852B2 (zh)
CN (1) CN102208304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79689A (zh) * 2012-05-21 2012-11-14 贵州锐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接触器
CN103843099A (zh) * 2011-10-07 2014-06-0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CN104221116A (zh) * 2012-06-08 2014-12-17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CN104882335A (zh) * 2015-03-31 2015-09-02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磁钢错位分布的灭弧磁路及其直流继电器
CN104916498A (zh) * 2014-03-14 2015-09-16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08235B1 (en) * 2010-03-25 2017-12-2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 device
JP5829617B2 (ja) * 2010-11-01 2015-12-09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継電器
JP5623873B2 (ja) * 2010-11-08 2014-11-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US8405476B2 (en) * 2011-01-26 2013-03-26 Song Chuan Precision Co., Ltd. Relay with multiple contacts
JP5853223B2 (ja) * 2011-03-22 2016-02-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リレー装置
JP5914872B2 (ja) * 2011-10-24 2016-05-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KR20140005979A (ko) 2011-03-22 2014-01-15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접점 장치
JP5727860B2 (ja) * 2011-05-19 2015-06-0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585550B2 (ja) 2011-07-18 2014-09-10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継電器
JP5838920B2 (ja) * 2011-07-18 2016-01-06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継電器
EP2631928A1 (de) 2011-11-29 2013-08-28 Eaton Industries GmbH Permanentmagnetanordnung für eine Lichtbogentreiberanordnung und Schaltgerät
JP6172065B2 (ja) * 2013-09-19 2017-08-02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325278B2 (ja) * 2014-02-19 2018-05-16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N103985606B (zh) * 2014-03-31 2015-12-30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消除合闸弹跳的触头结构及方法
WO2015176734A1 (en) * 2014-05-19 2015-11-26 Abb Technology Ltd High speed limiting electrical switchgear device
KR200486815Y1 (ko) * 2014-07-11 2018-07-03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릴레이
FR3028349B1 (fr) * 2014-11-12 2016-12-30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s Actionneur electromagnetique et disjoncteur comprenant un tel actionneur
TWI662575B (zh) * 2016-12-21 2019-06-11 松川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繼電器相對接合物插拔不會產生電弧方法
JP6648683B2 (ja) * 2016-12-26 2020-02-14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836241B2 (ja) * 2016-12-27 2021-02-2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N111868870B (zh) * 2018-03-20 2025-02-1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路切断装置
JP2020004848A (ja) * 2018-06-28 2020-01-09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装置
GB2575684A (en) * 2018-07-20 2020-01-22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td Switching device and switching arrangement
JP7286931B2 (ja) * 2018-09-07 2023-06-0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077890B2 (ja) * 2018-09-14 2022-05-31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JP2023000416A (ja) * 2021-06-17 2023-01-0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23000415A (ja) * 2021-06-17 2023-01-0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23004605A (ja) * 2021-06-28 2023-01-1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613302B2 (ja) * 2021-07-06 2025-01-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593276B2 (ja) * 2021-09-17 2024-12-0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16636A (en) * 1956-11-09 1959-07-15 Gen Electric Co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electric contact arrangements
EP0080939A1 (fr) * 1981-11-30 1983-06-08 Telemecanique Contacteur muni de moyens d'auto-protection contre les effets des forces de répulsion entre les contacts, et son association à un organe de coupure et de limitation des courants de court-circuit
JP2008084807A (ja) * 2006-09-29 2008-04-10 Denso Corp 電磁継電器
JP2008226547A (ja) * 2007-03-09 2008-09-25 Denso Corp 電磁継電器
CN101667508A (zh) * 2008-09-05 2010-03-10 安电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59154U (zh) * 1977-09-30 1979-04-24
FR2491676A1 (fr) * 1980-10-03 1982-04-09 Thomson Csf Relais electromagnetique
JP3321963B2 (ja) * 1994-02-22 2002-09-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プランジャ型電磁継電器
DE69936026T2 (de) * 1998-08-26 2007-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Kadoma Einpoliger Schalteranordnung mit Relais
WO2001027950A1 (fr) * 1999-10-14 2001-04-1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ontacteur
JP4126936B2 (ja) * 2002-03-13 2008-07-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レー制御装置
JP2004311389A (ja) * 2003-02-21 2004-11-0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直流リレー
JP4810937B2 (ja) * 2005-09-06 2011-11-0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開閉装置
JP4544172B2 (ja) 2006-02-10 2010-09-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継電器
JP4765761B2 (ja) * 2006-05-12 2011-09-0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US8193881B2 (en) * 2007-09-14 2012-06-05 Fujitsu Component Limited Rela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16636A (en) * 1956-11-09 1959-07-15 Gen Electric Co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electric contact arrangements
EP0080939A1 (fr) * 1981-11-30 1983-06-08 Telemecanique Contacteur muni de moyens d'auto-protection contre les effets des forces de répulsion entre les contacts, et son association à un organe de coupure et de limitation des courants de court-circuit
JP2008084807A (ja) * 2006-09-29 2008-04-10 Denso Corp 電磁継電器
JP2008226547A (ja) * 2007-03-09 2008-09-25 Denso Corp 電磁継電器
CN101667508A (zh) * 2008-09-05 2010-03-10 安电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43099A (zh) * 2011-10-07 2014-06-0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CN103843099B (zh) * 2011-10-07 2016-06-29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US10056200B2 (en) 2011-10-07 2018-08-21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CN102779689A (zh) * 2012-05-21 2012-11-14 贵州锐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接触器
CN102779689B (zh) * 2012-05-21 2014-12-31 贵州锐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接触器
CN104221116A (zh) * 2012-06-08 2014-12-17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CN104916498A (zh) * 2014-03-14 2015-09-16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04916498B (zh) * 2014-03-14 2017-11-24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04882335A (zh) * 2015-03-31 2015-09-02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磁钢错位分布的灭弧磁路及其直流继电器
CN104882335B (zh) * 2015-03-31 2017-07-28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磁钢错位分布的灭弧磁路及其直流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72735B8 (en) 2016-09-21
EP2472539A1 (en) 2012-07-04
US8519811B2 (en) 2013-08-27
CN102208304B (zh) 2016-03-02
US20120256713A1 (en) 2012-10-11
JP2011228245A (ja) 2011-11-10
US20120235775A1 (en) 2012-09-20
EP2372735B1 (en) 2016-06-22
US20110241809A1 (en) 2011-10-06
EP2472538A1 (en) 2012-07-04
EP2472539B1 (en) 2016-11-23
JP5521852B2 (ja) 2014-06-18
US8228144B2 (en) 2012-07-24
EP2472538B1 (en) 2016-10-19
EP2372735A1 (en) 2011-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8304A (zh) 电磁继电器
JP5585550B2 (ja) 継電器
DE102012106433B4 (de) Relais
CN104412353B (zh) 触点装置以及搭载有该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KR101103381B1 (ko) 영구자석과 스프링을 이용한 조작기 및 그것을 구비하는 구동 장치
US20130335177A1 (en) Contact device
CN109559939B (zh) 一种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US11830694B2 (en) Direct current relay
CN102405507A (zh) 电磁继电器装置
CN102388427A (zh) 电磁继电器装置
KR101851839B1 (ko) 이중 브레이크 계전기
EP4261868A1 (en) Contact apparatus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9036433A (ja) 電磁継電器
JP5549642B2 (ja) 継電器
JP2015035318A (ja) 電磁継電器及び電磁継電器モジュール
EP2963669B1 (en) Magnetic contactor
JP2022012847A (ja) 電磁継電器
EP2680290A1 (en) Electronic switch
CN102834891B (zh) 接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