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201197A - 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1197A
CN102201197A CN2011100657293A CN201110065729A CN102201197A CN 102201197 A CN102201197 A CN 102201197A CN 2011100657293 A CN2011100657293 A CN 2011100657293A CN 201110065729 A CN201110065729 A CN 201110065729A CN 102201197 A CN102201197 A CN 1022011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stor
voltage
inverter circuit
circuit
drain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657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尾本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663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15027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01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11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El Display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本发明提供了在输出电压的下降定时和上升定时两者都实现减小的变动的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驱动电路包括相互串联连接并插入在高电压线和低电压线之间的输入侧反相器电路和输出侧反相器电路。输出侧反相器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其漏极连接到高电压线一侧并且源极连接到输出侧反相器电路的输出侧;第二晶体管,其漏极连接到低电压线一侧并且源极连接到输出侧反相器电路的输出侧;以及校正电路,其对第一和第二晶体管中第一个的栅极电压进行校正。

Description

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应用于使用例如有机EL(电致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具有该驱动电路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的领域中,使用例如有机EL元件之类的发光亮度根据流动的电流的值而变化的电流驱动型光学元件作为像素的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正被开发和商业化。有机EL元件是与液晶元件等等不同的自发光元件。因此,在使用有机EL元件的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中,通过控制在有机EL元件中流动的电流的值,来获得颜色的色调。
与液晶显示器一样,有机EL显示装置具有以下驱动方法:简单(无源)矩阵方法,以及有源矩阵方法。前一种方法虽然结构简单,但却有难以实现大尺寸和高清晰度显示装置的缺点。因此,目前,有源矩阵方法正被积极地开发。在该方法中,在为每个像素布置的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由驱动晶体管控制。
在驱动晶体管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即阈值电压Vth和迁移率μ随着时间而变化,或者在像素之间由于制造工艺的变动而有所不同。在阈值电压Vth或迁移率μ在像素之间有所不同的情况下,在驱动晶体管中流动的电流的值在像素之间有所不同。因此,即使当相同的电压被施加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时,有机EL元件的发光亮度也有所不同,并且屏幕的均一性恶化。因此,开发了具有对阈值电压Vth或迁移率μ的波动进行校正的功能的显示装置(例如参见日本未实审专利申请公布No.2008-083272)。
对阈值电压Vth或迁移率μ的波动的校正是由为每个像素布置的像素电路执行的。像素电路如图22所示例如包括用于控制在有机EL元件111中流动的电流的驱动晶体管Tr1,用于向驱动晶体管Tr1施加信号线DTL的电压的写入晶体管Tr2,以及保持电容器Cs,并且具有2Tr1C的电路配置。驱动晶体管Tr1和写入晶体管Tr2例如是n沟道MOS型的薄膜晶体管(TFT)。
图21示出了施加到像素电路的电压的波形的示例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压和源极电压的变化的示例。图21中的(A)示出了信号电压Vsig和偏移电压Vofs被施加到信号线DTL的状态。图21中的(B)示出了用于接通驱动晶体管的电压Vdd和用于关断驱动晶体管的电压Vss被施加到写入线WSL的状态。图21中的(C)示出了高电压VccH和低电压VccL被施加到电源线PSL的状态。另外,图21中的(D)和(E)示出了驱动晶体管Tr1的栅极电压Vg和源极电压Vs根据向电源线PSL、信号线DTL和写入线WSL的电压施加而瞬时变化的状态。
从图21了解到,WS脉冲P1在1H中被施加到写入线WSL两次,阈值校正由第一次的WS脉冲P1执行,而迁移率校正和信号写入由第二次的WS脉冲P1执行。换言之,在图21中,WS脉冲P1不仅用于信号写入,还用于驱动晶体管Tr1中的阈值校正和迁移率校正。
以下,将描述驱动晶体管Tr1中的阈值校正和迁移率校正。通过施加第二次的WS脉冲P1,信号电压Vsig被施加到驱动晶体管Tr1的栅极。相应地,驱动晶体管Tr1被接通,并且电流在驱动晶体管Tr1中流动。当假定逆偏置被施加到有机EL元件111时,从驱动晶体管Tr1流出的电荷被积累在保持电容器Cs和有机EL元件111的器件电容器(未示出)中,并且源极电压Vs上升。在驱动晶体管Tr1的迁移率较高的情况下,在驱动晶体管Tr1中流动的电流变大,从而源极电压Vs的上升加快。相反,在驱动晶体管Tr1的迁移率较低的情况下,在驱动晶体管Tr1中流动的电流变小,从而源极电压Vs的上升比驱动晶体管Tr1的迁移率较高的情况中的慢。因此,通过调整校正迁移率的时段,校正迁移率。
发明内容
在有源矩阵方法的显示装置中,用于驱动信号线的水平驱动电路和用于顺次选择像素的写入扫描电路中的每一个基本上包括移位寄存器(未示出)并且与每一列或每一行像素相对应地逐级地具有缓冲器电路。例如,扫描电路中的缓冲器电路是通过如图23所示串联连接两个反相器电路210和220构成的。在图23的缓冲器电路200中,反相器电路210和220中的每一个具有如下电路配置:p沟道型的MOS晶体管和n沟道型的MOS晶体管并联连接。缓冲器电路200被插入在被施加高电平电压的高电压线LH和被施加低电平电压的低电压线LL之间。
然而,在缓冲器电路200中,例如,如图24所示,当p沟道型的MOS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1变动ΔVth1时,输出OUT的电压Vout的上升定时(rising timing)偏移Δt1。在缓冲器电路200中,例如,如图24所示,当n沟道型的MOS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2变动ΔVth2时,输出OUT的电压Vout的下降定时(trailing timing)偏移Δt2。因此,例如,在输出OUT的电压Vout的上升定时和下降定时变动并且迁移率校正时段ΔT变动Δt1+Δt2时,例如,如图25所示,发光时的电流Ids变动ΔIds,并且有这样一个缺点,即该变动导致亮度的变动。图25示出了迁移率校正时段ΔT与发光亮度之间的关系的示例。
阈值电压Vth的变动不仅发生在显示装置的扫描电路中而且发生在其他装置中。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实现输出电压的驱动电路的下降定时和上升定时两者的变动的减小的驱动电路以及具有该驱动电路的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电路包括相互串联连接并插入在高电压线和低电压线之间的输入侧反相器电路和输出侧反相器电路。输出侧反相器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其漏极连接到高电压线一侧并且源极连接到输出侧反相器电路的输出侧;以及第二晶体管,其漏极连接到低电压线一侧并且源极连接到输出侧反相器电路的输出侧。该输出侧反相器电路还包括校正电路,用于对第一和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电压进行校正。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具有包括行状布置的多条扫描线、列状布置的多条信号线和以矩阵形式布置的多个像素的显示部以及用于驱动各像素的驱动部。驱动部具有以一一对应方式为扫描线设置的多个驱动电路,并且驱动部中的每个驱动电路包括与上述驱动电路相同的组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中,用于校正第一和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电压的校正电路被装配在相互串联连接的输入侧反相器电路和输出侧反相器电路之中的输出侧反相器电路中。利用该配置,对于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第一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或与第一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相对应的电压被设定为对第一晶体管的偏移电压。对于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第二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或与第二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相对应的电压被设定为对第二晶体管的偏移电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对于第一和第二晶体管中每一个的栅极,阈值电压或与阈值电压相对应的电压被设定为偏移电压。利用该配置,在驱动电路的输出电压的下降定时和上升定时都减小了变动。因此,例如,在有机EL显示装置中,在发光时在有机EL元件中流动的电流的变动得以减小,从而亮度的均一性得以改善。
从以下描述将更充分地清楚本发明的其他和进一步目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缓冲器电路的示例的电路图。
图2是示出图1中的缓冲器电路的操作的示例的波形图。
图3是示出图1中的缓冲器电路的操作的另一示例的波形图。
图4是示出图1中的缓冲器电路的另一示例的电路图。
图5是示出图4中的缓冲器电路的操作的示例的波形图。
图6是示出图4中的缓冲器电路的操作的另一示例的波形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缓冲器电路的示例的电路图。
图8是示出图7中的缓冲器电路的操作的示例的波形图。
图9是示出图7中的缓冲器电路的操作的另一示例的波形图。
图10是示出图7中的缓冲器电路的另一示例的电路图。
图11是示出图10中的缓冲器电路的操作的示例的波形图。
图12是示出图10中的缓冲器电路的操作的另一示例的波形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缓冲器电路的示例的电路图。
图14是示出图13中的缓冲器电路的操作的示例的波形图。
图15是示出图13中的缓冲器电路的操作的另一示例的波形图。
图16是示出图13中的缓冲器电路的另一示例的电路图。
图17是示出图16中的缓冲器电路的操作的示例的波形图。
图18是示出图16中的缓冲器电路的操作的另一示例的波形图。
图19是作为任何实施例的缓冲器电路的应用的示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配置图。
图20是示出图19的写入线驱动电路和像素电路的示例的电路图。
图21是示出图19的显示装置的操作的示例的波形图。
图22是示出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中的像素电路的示例的电路图。
图23是示出现有技术的缓冲器电路的示例的电路图。
图24是示出图23的缓冲器电路的操作的示例的波形图。
图25是示出迁移率校正时间与显示亮度之间的关系的示例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现方式。将按以下顺序给出描述。
1.第一实施例(图1至6)
2.第二实施例(图7至12)
3.第三实施例(图13至18)
4.应用示例(图19至21)
5.对现有技术的描述(图21至25)
第一实施例
配置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缓冲器电路1(驱动电路)的总体配置的示例。缓冲器电路1从输出端OUT输出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具有与输入到输入端IN的脉冲信号的相位几乎相同的相位。缓冲器电路1具有反相器电路10(输入侧反相器电路)和反相器电路20(输出侧反相器电路)。
反相器电路10和20输出通过将输入脉冲信号的波形几乎反转而获得的脉冲信号。反相器电路10和20相互串联连接并且被插入在高电压线LH和低电压线LL之间。反相器电路10相对于反相器电路20而言被布置在输入端IN一侧,并且反相器电路10的输入端对应于缓冲器电路1的输入端IN。另一方面,反相器电路20相对于反相器电路10而言被布置在输出端OUT一侧,并且反相器电路20的输出端对应于缓冲器电路1的输出端OUT。反相器电路10的输出端(与图1中的A相对应的部分)连接到反相器电路20的输入端,并且缓冲器电路1被构造成使得反相器电路10的输出被输入到反相器电路20。
反相器电路10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的晶体管Tr11和第二导电类型的晶体管Tr12。晶体管Tr11例如是p沟道型的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而晶体管Tr12例如是n沟道型的MOS晶体管。
晶体管Tr11和Tr12相互并联连接。具体而言,晶体管Tr11的栅极和晶体管Tr12的栅极相互连接。另外,晶体管Tr11的源极或漏极与晶体管Tr12的源极或漏极相互连接。晶体管Tr11的栅极和晶体管Tr12的连接到反相器电路10的输入端(缓冲器电路1的输入端IN)。晶体管Tr11的源极或漏极与晶体管Tr12的源极或漏极之间的连接点A连接到反相器电路10的输出端。晶体管Tr11的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晶体管Tr12的那个连接到高电压线LH。另一方面,晶体管Tr12的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晶体管Tr11的那个连接到低电压线LL。在反相器电路10中,在晶体管Tr11与Tr12之间、晶体管Tr11与高电压线LH之间以及晶体管Tr12与低电压线LL之间可以设置任何器件。
反相器电路20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的晶体管Tr21(第一晶体管)和第二导电类型的晶体管Tr22(第二晶体管)。晶体管Tr21例如是p沟道型的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而晶体管Tr22例如是n沟道型的MOS晶体管。
与晶体管Tr11和Tr12一样,晶体管Tr21和Tr22相互并联连接。具体而言,晶体管Tr21的栅极和晶体管Tr22的栅极经由稍后将描述的阈值校正电路21的电容性元件C21和C22相互连接。晶体管Tr21的栅极经由电容性元件C21连接到反相器电路20的输入端。晶体管Tr22的栅极经由电容性元件C22连接到反相器电路20的输入端。另外,晶体管Tr21的源极或漏极和晶体管Tr22的源极或漏极经由稍后将描述的阈值校正电路21的晶体管Tr25和Tr28相互连接。晶体管Tr21的源极或漏极经由晶体管Tr25连接到反相器电路20的输出端(缓冲器电路1的输出端OUT)。另一方面,晶体管Tr22的源极或漏极经由晶体管Tr28连接到反相器电路20的输出端(缓冲器电路1的输出端OUT)。晶体管Tr21的源极或漏极中没有连接到晶体管Tr25的那个连接到高电压线LH。晶体管Tr22的源极或漏极中没有连接到晶体管Tr28的那个连接到低电压线LL。在反相器电路20中,在晶体管Tr21与Tr22之间、晶体管Tr21与高电压线LH之间以及晶体管Tr22与低电压线LL之间可以设置任何器件。
反相器电路20还包括阈值校正电路21(校正电路),用于对晶体管Tr21和Tr22中每一个的栅极电压Vg(未示出)进行校正。具体而言,对于晶体管Tr21的栅极,阈值校正电路21设定晶体管Tr21的阈值电压Vth1(未示出)或者与晶体管Tr21的阈值电压Vth1相对应的电压作为偏移电压。而且,对于晶体管Tr22的栅极,阈值校正电路21设定晶体管Tr22的阈值电压Vth2(未示出)或者与晶体管Tr22的阈值电压Vth2相对应的电压作为偏移电压。
阈值校正电路21具有第二导电类型的晶体管Tr23(第三晶体管)、第二导电类型的晶体管Tr24(第四晶体管)、第一导电类型的晶体管Tr25(第五晶体管)以及电容性元件C21(第一电容性元件)。晶体管Tr23和Tr24例如是n沟道型的MOS晶体管,而晶体管Tr25例如是p沟道型的MOS晶体管。
晶体管Tr23的源极或漏极连接到晶体管Tr24的源极或漏极和电容性元件C21。晶体管Tr23的源极或漏极、晶体管Tr24的源极或漏极和电容性元件C21相互连接的连接点B连接到晶体管Tr21的栅极。电容性元件C21被插入在晶体管Tr21的栅极(或者说连接点B)与反相器电路20的输入端之间。晶体管Tr23的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连接点B的那个连接到低电压线LL。晶体管Tr24的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连接点B的那个连接到晶体管Tr25的源极或漏极。晶体管Tr24的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连接点B的那个与晶体管Tr25的源极或漏极之间的连接点D连接到晶体管Tr21的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高电压线LH的那个。晶体管Tr25的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连接点D的那个连接到稍后将描述的晶体管Tr28的源极或漏极和反相器电路20的输出端(缓冲器电路1的输出端OUT)。在阈值校正电路21中,在晶体管Tr23与Tr24之间、晶体管Tr24与Tr25之间、晶体管Tr24与电容性元件C21之间、晶体管Tr25与反相器电路20的输出端(缓冲器电路1的输出端OUT)之间、晶体管Tr24与反相器电路20的输出端(缓冲器电路1的输出端OUT)之间、晶体管Tr25与高电压线LH之间以及晶体管Tr23与低电压线LL之间可以设置任何器件。
阈值校正电路21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的晶体管Tr26(第六晶体管)、第二导电类型的晶体管Tr27(第七晶体管)、第二导电类型的晶体管Tr28(第八晶体管)以及电容性元件C22(第二电容性元件)。晶体管Tr26例如是p沟道型的MOS晶体管,而晶体管Tr27和Tr28例如是n沟道型的MOS晶体管。
晶体管Tr26的源极或漏极连接到晶体管Tr27的源极或漏极和电容性元件C22。晶体管Tr26的源极或漏极、晶体管Tr27的源极或漏极和电容性元件C22相互连接的连接点C连接到晶体管Tr22的栅极。电容性元件C22被插入在晶体管Tr22的栅极(或者说连接点C)与反相器电路20的输入端之间。晶体管Tr26的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连接点C的那个连接到高电压线LH。晶体管Tr27的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连接点C的那个连接到晶体管Tr28的源极或漏极。晶体管Tr27的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连接点C的那个与晶体管Tr28的源极或漏极之间的连接点E连接到晶体管Tr22的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低电压线LL的那个。晶体管Tr28的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连接点E的那个连接到晶体管Tr25的源极或漏极和反相器电路20的输出端(缓冲器电路1的输出端OUT)。在阈值校正电路21中,在晶体管Tr26与Tr27之间、晶体管Tr27与Tr28之间、晶体管Tr27与电容性元件C22之间、晶体管Tr28与反相器电路20的输出端(缓冲器电路1的输出端OUT)之间、晶体管Tr27与反相器电路20的输出端(缓冲器电路1的输出端OUT)之间、晶体管Tr26与高电压线LH之间以及晶体管Tr28与低电压线LL之间可以设置任何器件。
阈值校正电路21中的六个晶体管(晶体管Tr23至Tr28)的栅极中的每一个连接到未示出的控制信号线,并且控制信号AZ1至AZ6经由控制信号线被输入到晶体管Tr23至Tr28的栅极。
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中的缓冲器电路1的操作。以下,主要将描述的缓冲器电路1中的阈值校正(Vth抵消)。
图2和3示出了缓冲器电路1的操作的示例。图2示出了抵消晶体管Tr21的栅极-源极电压Vgs中包括的阈值电压Vth1的操作的示例。图3示出了抵消晶体管Tr22的栅极-源极电压Vgs中包括的阈值电压Vth2的操作的示例。
首先,将描述抵消晶体管Tr21的栅极-源极电压Vgs中包括的阈值电压Vth1的操作。假定如图2中的(A)所示,高电压线LH的电压在操作期间具有恒定值(Vdd)。
Vss被输入到缓冲器电路1的输入端IN(T1)。连接点A(反相器电路10的输出端)处的电压于是变成Vdd,并且晶体管Tr21被关断。此时,控制信号AZ1至AZ3都是Vss,晶体管Tr23和Tr24被关断,并且晶体管Tr25被接通。接下来,控制信号AZ1和AZ3变成Vdd(T2),晶体管Tr23被接通,并且晶体管Tr25被关断。结果,连接点B处的电压变成Vss。然后,控制信号AZ1变成Vss(T3),晶体管Tr23被关断,控制信号AZ2达到略大于Vdd的电压值(T4),并且晶体管Tr24和Tr21被接通。电流在晶体管Tr24和Tr21中流动,并且连接点B处的电压逐渐上升。当连接点B处的电压变成Vdd+Vth1时,晶体管Tr21被关断。它将连接点B处的电压的上升停止在Vdd+Vth1,并且连接点B处的电压被保持在Vdd+Vth1。换言之,通过执行这一系列操作,对于晶体管Tr21的栅极,晶体管Tr21的阈值电压Vth1或者与晶体管Tr21的阈值电压Vth1相对应的电压被设定为偏移电压。结果,即使在晶体管Tr21的阈值电压Vth1变动的情况下,也会根据到缓冲器电路1的输入端IN的Vss的输入脉冲从缓冲器电路1的输出端OUT准确地输出宽度没有变动的Vss的输出脉冲。因此,在缓冲器电路1的输出电压的从Vdd到Vss的下降定时和从Vss到Vdd的上升定时都可以减小变动。
接下来,将描述抵消晶体管Tr22的栅极-源极电压Vgs中包括的阈值电压Vth2的操作。假定如图3中的(A)所示,高电压线LH的电压在操作期间具有恒定值(Vdd)。
Vdd被输入到缓冲器电路1的输入端IN(T1)。连接点A(反相器电路10的输出端)处的电压于是变成Vss,并且晶体管Tr22被关断。此时,控制信号AZ4是Vdd,并且控制信号AZ5和AZ6都是Vss。因此,晶体管Tr26、Tr27和Tr28被关断。接下来,控制信号AZ4变成Vss,另外,控制信号AZ6变成Vdd(T2),并且晶体管Tr26和Tr28被接通。结果,连接点C处的电压变成Vdd。随后,控制信号AZ4变成Vdd(T3),晶体管Tr26被关断,控制信号AZ5达到略大于Vdd的电压值(T4),并且晶体管Tr27和Tr22被接通。电流在晶体管Tr27和Tr22中流动,并且连接点C处的电压逐渐降低。当连接点C处的电压变成Vss+Vth2时,晶体管Tr22被关断。它将连接点C处的电压的降低停止在Vss+Vth2,并且连接点C处的电压被保持在Vss+Vth2。换言之,通过执行这一系列操作,对于晶体管Tr22的栅极,晶体管Tr22的阈值电压Vth2或者与晶体管Tr22的阈值电压Vth2相对应的电压被设定为偏移电压。结果,即使在晶体管Tr22的阈值电压Vth2变动的情况下,也会根据到缓冲器电路1的输入端IN的Vdd的输入脉冲从缓冲器电路1的输出端OUT准确地输出宽度没有任何变动的Vdd的输出脉冲。因此,在缓冲器电路1的输出电压的从Vss到Vdd的上升定时和从Vdd到Vss的下降定时都可以减小变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缓冲器电路1中,对于晶体管Tr21的栅极,晶体管Tr21的阈值电压Vth1或者与晶体管Tr21的阈值电压Vth1相对应的电压被设定为偏移电压。另外,对于晶体管Tr22的栅极,晶体管Tr22的阈值电压Vth2或者与晶体管Tr22的阈值电压Vth2相对应的电压被设定为偏移电压。这样,在缓冲器电路1的输出电压的下降定时和缓冲器电路1的输出电压的上升定时都可以减小变动。
在将本实施例的缓冲器电路1应用到例如有机EL显示装置的扫描器的输出级的情况下,可通过缓冲器电路1的输出电压的脉冲宽度来规定迁移率校正时段。由于以这种方式减小了迁移率校正时段的变动,所以减小了发光时在有机EL元件中流动的电流的变动,并且改善了亮度的均一性。
对第一实施例的修改
虽然在前述实施例中晶体管Tr23、Tr24和Tr27是n沟道型的MOS晶体管并且晶体管Tr26是p沟道型的MOS晶体管,但是晶体管的导电类型可以是相反的。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晶体管Tr23、Tr24和Tr27可以是p沟道型的MOS晶体管,而晶体管Tr26可以是n沟道型的MOS晶体管。在此情况下,例如,如图5和6所示,控制信号AZ1、AZ2、AZ4和AZ5的信号波形是通过反转图2和3所示的控制信号AZ1、AZ2、AZ4和AZ5的信号波形来获得的。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缓冲器电路2(驱动电路)。图7示出了缓冲器电路2的总体配置的示例。与缓冲器电路1一样,缓冲器电路2从输出端OUT输出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具有与输入到输入端IN的脉冲信号的相位几乎相同的相位。缓冲器电路2具有反相器电路10(输入侧反相器电路)和反相器电路30(输出侧反相器电路)。
反相器电路30输出通过将输入脉冲信号的波形几乎反转而获得的脉冲信号。反相器电路10和30相互串联连接并且被插入在高电压线LH和低电压线LL之间。反相器电路30相对于反相器电路10而言被布置在输出端OUT一侧,并且反相器电路30的输出端对应于缓冲器电路2的输出端OUT。反相器电路10的输出端(与图7中的A相对应的部分)连接到反相器电路30的输入端,并且缓冲器电路2被构造成使得反相器电路10的输出被输入到反相器电路30。
反相器电路30具有如下电路配置:其中,取代先前实施例的反相器电路20中的阈值校正电路21设置了阈值校正电路31。阈值校正电路31具有通过从先前实施例的阈值校正电路21中去除晶体管Tr23和Tr26而获得的电路配置。在阈值校正电路31中,晶体管Tr24是第二导电类型的MOS晶体管,例如p沟道型的MOS晶体管。
反相器电路30具有取代高电压线LH的、相互独立的高电压线LH1和LH2,并且具有取代低电压线LL的、相互独立的低电压线LL1和LL2。高电压线LH1用于反相器电路10并且连接到晶体管Tr11的源极或漏极中没有连接到连接点A的那个。低电压线LL1用于反相器电路10并且连接到晶体管Tr12的源极或漏极中没有连接到连接点A的那个。高电压线LH2用于反相器电路30并且连接到晶体管Tr21的源极或漏极中没有连接到连接点D的那个。低电压线LL2用于反相器电路30并且连接到晶体管Tr22的源极或漏极中没有连接到连接点E的那个。
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中的缓冲器电路2的操作。以下,主要将描述的缓冲器电路2中的阈值校正(Vth抵消)。
图8和9示出了缓冲器电路2的操作的示例。图8示出了抵消晶体管Tr21的栅极-源极电压Vgs中包括的阈值电压Vth1的操作的示例。图9示出了抵消晶体管Tr22的栅极-源极电压Vgs中包括的阈值电压Vth2的操作的示例。
首先,将描述抵消晶体管Tr21的栅极-源极电压Vgs中包括的阈值电压Vth1的操作。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的一个很大不同点在于,如图8中的(A)所示,在预定的定时从Vdd下降到Vss的脉冲信号被施加到高电压线LH2
Vss被输入到缓冲器电路2的输入端IN(T1)。连接点A(反相器电路10的输出端)处的电压于是变成Vdd,并且晶体管Tr21被关断。此时,控制信号AZ2是Vdd,并且控制信号AZ3是Vss。相应地,晶体管Tr24被关断,并且晶体管Tr25被接通。接下来,高电压线LH2的电压从Vdd下降到Vss(T2),此后,控制信号AZ2变成Vss(T3),并且晶体管Tr24被接通。结果,连接点B处的电压变成Vss。然后,控制信号AZ3变成Vdd(T4),晶体管Tr25被关断,并且此后,高电压线LH2的电压从Vss上升到Vdd(T5)。结果,电流在晶体管Tr24和Tr21中流动。当连接点B处的电压逐渐上升并且变成Vdd+Vth1时,晶体管Tr21被关断。它将连接点B处的电压的上升停止在Vdd+Vth1,并且连接点B处的电压被保持在Vdd+Vth1。换言之,通过执行这一系列操作,对于晶体管Tr21的栅极,晶体管Tr21的阈值电压Vth1或者与晶体管Tr21的阈值电压Vth1相对应的电压被设定为偏移电压。结果,即使在晶体管Tr21的阈值电压Vth1变动的情况下,也会根据到缓冲器电路2的输入端IN的Vss的输入脉冲从缓冲器电路2的输出端OUT准确地输出宽度没有任何变动的Vss的输出脉冲。因此,在缓冲器电路2的输出电压的从Vdd到Vss的下降定时和从Vss到Vdd的上升定时都可以减小变动。
接下来,将描述抵消晶体管Tr22的栅极-源极电压Vgs中包括的阈值电压Vth2的操作。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的一个很大不同点在于,如图9中的(A)所示,在预定的定时从Vss上升到Vdd的脉冲信号被施加到低电压线LL2
Vdd被输入到缓冲器电路2的输入端IN(T1)。连接点A(反相器电路10的输出端)处的电压于是变成Vss,并且晶体管Tr22被关断。此时,控制信号AZ5是Vss,并且控制信号AZ6是Vdd。因此,晶体管Tr27被关断,并且晶体管Tr28被接通。接下来,低电压线LL2的电压从Vss上升到Vdd(T2),此后,控制信号AZ5变成Vdd(T3),并且晶体管Tr27被接通。结果,连接点C处的电压变成Vdd。随后,控制信号AZ6变成Vss(T4),晶体管Tr28被关断,并且此后,低电压线LL2的电压从Vdd下降到Vss(T5)。电流在晶体管Tr27和Tr22中流动,并且连接点C处的电压逐渐降低。当连接点C处的电压变成Vss+Vth2时,晶体管Tr22被关断。它将连接点C处的电压的降低停止在Vss+Vth2,并且连接点C处的电压被保持在Vss+Vth2。换言之,通过执行这一系列操作,对于晶体管Tr22的栅极,晶体管Tr22的阈值电压Vth2或者与晶体管Tr22的阈值电压Vth2相对应的电压被设定为偏移电压。结果,即使在晶体管Tr22的阈值电压Vth2变动的情况下,也会根据到缓冲器电路2的输入端IN的Vdd的输入脉冲从缓冲器电路2的输出端OUT准确地输出宽度没有任何变动的Vdd的输出脉冲。因此,在缓冲器电路2的输出电压的从Vss到Vdd的上升定时和从Vdd到Vss的下降定时都可以减小变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缓冲器电路2中,对于晶体管Tr21的栅极,晶体管Tr21的阈值电压Vth1或者与晶体管Tr21的阈值电压Vth1相对应的电压被设定为偏移电压。另外,对于晶体管Tr22的栅极,晶体管Tr22的阈值电压Vth2或者与晶体管Tr22的阈值电压Vth2相对应的电压被设定为偏移电压。这样,在缓冲器电路2的输出电压的下降定时和缓冲器电路2的输出电压的上升定时都可以减小变动。
在将本实施例的缓冲器电路2应用到例如有机EL显示装置的扫描器的输出级的情况下,可通过缓冲器电路2的输出电压的脉冲宽度来规定迁移率校正时段。由于以这种方式减小了迁移率校正时段的变动,所以减小了发光时在有机EL元件中流动的电流的变动,并且改善了亮度的均一性。
对第二实施例的修改
虽然在第二实施例中晶体管Tr24是p沟道型的MOS晶体管并且晶体管Tr27是n沟道型的MOS晶体管,但是晶体管的导电类型可以是相反的。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晶体管Tr24可以是n沟道型的MOS晶体管,而晶体管Tr27可以是p沟道型的MOS晶体管。在此情况下,例如,如图11和12所示,控制信号AZ2和AZ5的信号波形是通过反转图8和9所示的控制信号AZ2和AZ5的信号波形来获得的。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缓冲器电路3(驱动电路)。图13示出了缓冲器电路3的总体配置的示例。与缓冲器电路1一样,缓冲器电路3从输出端OUT输出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具有与输入到输入端IN的脉冲信号的相位几乎相同的相位。缓冲器电路3具有反相器电路10(输入侧反相器电路)和反相器电路40(输出侧反相器电路)。
反相器电路40输出通过将输入脉冲信号的波形几乎反转而获得的脉冲信号。反相器电路10和40相互串联连接并且被插入在高电压线LH和低电压线LL之间。反相器电路40相对于反相器电路10而言被布置在输出端OUT一侧,并且反相器电路40的输出端对应于缓冲器电路3的输出端OUT。反相器电路10的输出端(与图13中的A相对应的部分)连接到反相器电路40的输入端,并且缓冲器电路3被构造成使得反相器电路10的输出被输入到反相器电路40。
反相器电路40具有如下电路配置:其中,取代第二实施例的反相器电路30中的阈值校正电路31设置了阈值校正电路41。阈值校正电路41具有通过从第二实施例的阈值校正电路31中去除晶体管Tr25和Tr28而获得的电路配置。
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中的缓冲器电路3的操作。以下,主要将描述缓冲器电路3中的阈值校正(Vth抵消)。
图14和15示出了缓冲器电路3的操作的示例。图14示出了抵消晶体管Tr21的栅极-源极电压Vgs中包括的阈值电压Vth1的操作的示例。图15示出了抵消晶体管Tr22的栅极-源极电压Vgs中包括的阈值电压Vth2的操作的示例。
首先,将描述抵消晶体管Tr21的栅极-源极电压Vgs中包括的阈值电压Vth1的操作。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二实施例类似,如图14中的(A)所示,在预定的定时从Vdd下降到Vss的脉冲信号被施加到高电压线LH2
Vss被输入到缓冲器电路3的输入端IN(T1)。连接点A(反相器电路10的输出端)处的电压于是变成Vdd,并且晶体管Tr21被关断。此时,控制信号AZ2是Vdd,并且晶体管Tr24相应地被关断。接下来,高电压线LH2的电压从Vdd下降到Vss(T2),此后,控制信号AZ2变成Vdd(T3),并且晶体管Tr24被接通。结果,连接点B处的电压变成Vss。然后,控制信号AZ2变成Vss(T4),晶体管Tr24被关断,并且此后,Vdd被输入到输入端IN(T5)。结果,连接点A处的电压变成Vss,并且晶体管Tr21被接通。此时,连接点B处的电压由于经由电容性元件C21的耦合而降低到2Vss-Vdd。随后,控制信号AZ2再次变成Vdd(T6),并且晶体管Tr24被接通。电流在晶体管Tr24和Tr21中流动。当连接点B处的电压逐渐上升并且变成Vdd+Vth1时,晶体管Tr21被关断。它将连接点B处的电压的上升停止在Vdd+Vth1,并且连接点B处的电压被保持在Vdd+Vth1。换言之,通过执行这一系列操作,对于晶体管Tr21的栅极,晶体管Tr21的阈值电压Vth1或者与晶体管Tr21的阈值电压Vth1相对应的电压被设定为偏移电压。结果,即使在晶体管Tr21的阈值电压Vth1变动的情况下,也会根据到缓冲器电路3的输入端IN的Vss的输入脉冲从缓冲器电路3的输出端OUT准确地输出宽度没有任何变动的Vss的输出脉冲。因此,在缓冲器电路3的输出电压的从Vss到Vdd的上升定时可以减小变动。
接下来,将描述抵消晶体管Tr22的栅极-源极电压Vgs中包括的阈值电压Vth2的操作。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二实施例类似,如图15中的(A)所示,在预定的定时从Vss上升到Vdd的脉冲信号被施加到低电压线LL2
Vdd被输入到缓冲器电路3的输入端IN(T1)。连接点A处的电压变成Vss,并且晶体管Tr22被关断。此时,控制信号AZ5是Vss,并且晶体管Tr27相应地被关断。接下来,低电压线LL2的电压从Vss上升到Vdd(T2),此后,控制信号AZ5变成Vss(T3),并且晶体管Tr27被接通。结果,连接点C处的电压变成Vdd。随后,控制信号AZ5变成Vdd(T4),晶体管Tr27被关断,并且Vss被输入到输入端IN(T5)。结果,连接点A处的电压变成Vdd,并且晶体管Tr22被接通。此时,连接点C处的电压由于经由电容性元件C22的耦合而上升到2Vdd-Vss。随后,控制信号AZ5再次变成Vss(T6),并且晶体管Tr27被接通。电流在晶体管Tr27和Tr22中流动。当连接点C处的电压逐渐上升并且变成Vss+Vth2时,晶体管Tr22被关断。它将连接点C处的电压的降低停止在Vss+Vth2,并且连接点C处的电压被保持在Vss+Vth2。换言之,通过执行这一系列操作,对于晶体管Tr22的栅极,晶体管Tr22的阈值电压Vth2或者与晶体管Tr22的阈值电压Vth2相对应的电压被设定为偏移电压。结果,即使在晶体管Tr22的阈值电压Vth2变动的情况下,也会根据到缓冲器电路3的输入端IN的Vdd的输入脉冲从缓冲器电路3的输出端OUT准确地输出宽度没有任何变动的Vdd的输出脉冲。因此,在缓冲器电路3的输出电压的从Vdd到Vss的下降定时可以减小变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缓冲器电路3中,对于晶体管Tr21的栅极,晶体管Tr21的阈值电压Vth1或者与晶体管Tr21的阈值电压Vth1相对应的电压被设定为偏移电压。另外,对于晶体管Tr22的栅极,晶体管Tr22的阈值电压Vth2或者与晶体管Tr22的阈值电压Vth2相对应的电压被设定为偏移电压。这样,在缓冲器电路3的输出电压的下降定时和缓冲器电路3的输出电压的上升定时都可以减小变动。
在将本实施例的缓冲器电路3应用到例如有机EL显示装置的扫描器的输出级的情况下,可通过缓冲器电路3的输出电压的脉冲宽度来指定迁移率校正时段。由于以这种方式减小了迁移率校正时段的变动,所以减小了发光时在有机EL元件中流动的电流的变动,并且改善了亮度的均一性。
对第三实施例的修改
虽然在第三实施例中晶体管Tr24是n沟道型的MOS晶体管并且晶体管Tr27是p沟道型的MOS晶体管,但是晶体管的导电类型可以是相反的。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晶体管Tr24可以是p沟道型的MOS晶体管,而晶体管Tr27可以是n沟道型的MOS晶体管。在此情况下,例如,如图17和18所示,控制信号AZ2和AZ5的信号波形是通过反转图14和15所示的控制信号AZ2和AZ5的信号波形来获得的。
应用示例
图19示出了显示装置100的生成配置的示例,作为根据实施例的缓冲器电路1至3的应用示例。显示装置100例如具有显示面板110(显示部)和驱动电路120(驱动部)。
显示面板110
显示面板110具有显示区域110A,其中二维地布置了不同发光颜色的三种有机EL元件111R、111G和111B。显示区域110A是用于通过利用从有机EL元件111R、111G和111B发出的光来显示视频图像的区域。有机EL元件111R是发出红光的有机EL元件,有机EL元件111G是发出绿光的有机EL元件,并且有机EL元件111B是发出蓝光的有机EL元件。以下,作为有机EL元件111R、111G和111B的统称,将适当地使用有机EL元件111。
显示区域110A
图20示出了显示区域110A的电路配置的示例以及稍后将描述的写入线驱动电路124的示例。在显示区域110A中,以与有机EL元件111成对的方式二维地布置了多个像素电路112。在本应用示例中,一对有机EL元件111和像素电路112形成一个像素113。更具体而言,如图19所示,有机EL元件111R和像素电路112的一对形成一个红色像素113R,有机EL元件111G和像素电路112的一对形成一个绿色像素113G,并且有机EL元件111B和像素电路112的一对形成一个蓝色像素113B。另外,相邻的三个像素113R、113G和113B形成一个显示像素114。
每个像素电路112例如包括用于控制在有机EL元件111中流动的电流的驱动晶体管Tr1,用于向驱动晶体管Tr1施加信号线DTL的电压的写入晶体管Tr2,以及保持电容器Cs,并且具有2Tr1C的电路配置。驱动晶体管Tr1和写入晶体管Tr2例如是n沟道MOS型的薄膜晶体管(TFT)。驱动晶体管Tr1或写入晶体管Tr2例如可以是p沟道MOS型的TFT。
在显示区域110A中,按行布置了多条写入线WSL(扫描线),并且按列布置了多条信号线DTL。另外,在显示区域110A中,沿着写入线WSL按行布置了多条电源线PSL(被提供以电源电压的构件)。在信号线DTL与写入线WSL的一个交点附近设置一个有机EL元件111。每条信号线DTL连接到稍后将描述的信号线驱动电路123的输出端(未示出)和写入晶体管Tr2的漏电极或源电极(未示出)。每条写入线WSL连接到稍后将描述的写入线驱动电路124的输出端(未示出)和写入晶体管Tr2的栅电极(未示出)。每条电源线PSL连接到稍后将描述的电源线驱动电路125的输出端(未示出)和驱动晶体管Tr1的漏电极或源电极(未示出)。写入晶体管Tr2的漏电极或源电极(未示出)中未连接到信号线DTL的那个连接到驱动晶体管Tr1的栅电极(未示出)和保持电容器Cs的一端。驱动晶体管Tr1的漏电极或源电极(未示出)中未连接到电源线PSL的那个和保持电容器Cs的另一端连接到有机EL元件111的阳电极(未示出)。有机EL元件111的阴电极(未示出)例如连接到地线GND。
驱动电路120
现在将参考图19和20来描述驱动电路120中的电路。驱动电路120具有定时生成电路121、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22、信号线驱动电路123、写入线驱动电路124和电源线驱动电路125。
定时生成电路121执行控制以使得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22、信号线驱动电路123、写入线驱动电路124和电源线驱动电路125相互连动地工作。定时生成电路121例如根据从外界输入的同步信号120B(与之相同步地)向上述电路输出控制信号121A。
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22对从外界输入的视频信号120A执行预定的校正并且将经校正的视频信号122A输出到信号线驱动电路123。预定校正的示例包括伽马校正和过驱动校正。
信号线驱动电路123根据控制信号121A的输入(与之相同步地)把从视频信号处理电路122输入的视频信号122A(信号电压Vsig)施加到信号线DTL,从而将数据写入到要选择的像素113。写入指的是向驱动晶体管Tr1的栅极施加预定的电压。
信号线驱动电路123例如包括移位寄存器(未示出),并且与每一列像素113相对应地逐级地具有缓冲器电路(未示出)。信号线驱动电路123根据控制信号121A的输入(与之相同步地)向信号线DTL输出两种电压(Vofs和Vsig)。具体而言,信号线驱动电路123经由连接到像素113的信号线DTL顺次地向被写入线驱动电路124选择的像素113提供两种电压(Vofs和Vsig)。
偏移电压Vofs具有低于有机EL元件111的阈值电压Ve1的电压值。信号电压Vsig具有对应于视频信号122A的电压值。信号电压Vsig的最小电压具有低于偏移电压Vofs的电压值,并且信号电压Vsig的最大电压具有高于偏移电压Vofs的电压值。
写入线驱动电路124例如包括移位寄存器(未示出),并且与每一行像素113相对应地逐级地具有缓冲器电路1、2或3。写入线驱动电路124根据控制信号121A的输入(与之相同步地)向写入线WSL输出两种电压(Vdd和Vss)。具体而言,写入线驱动电路124经由连接到像素113的写入线WSL向要驱动的像素113提供两种电压(Vdd和Vss)以控制写入晶体管Tr2
电压Vdd具有等于或大于写入晶体管Tr2的导通状态电压的值。Vdd是在稍后将描述的光灭或阈值校正时从写入线驱动电路124输出的电压的值。Vss具有低于写入晶体管Tr2的通导状态电压并且低于Vdd的值。
电源线驱动电路125例如包括移位寄存器(未示出),并且与每一行像素113相对应地逐级地具有缓冲器电路(未示出)。电源线驱动电路125根据控制信号121A的输入(与之相同步地)输出两种电压(VccH和VccL)。具体而言,电源线驱动电路125经由连接到像素113的电源线PSL向要驱动的像素113提供两种电压(VccH和VccL),以控制有机EL元件111的发光和光灭。
电压VccL具有低于通过将有机EL元件111的阈值电压Ve1与有机EL元件111的阴极的电压Vca相加而获得的电压(Ve1+Vca)的值。VccH具有等于或大于电压(Ve1+Vca)的值。
接下来,将描述本应用示例的显示装置100的操作(从光灭到光亮的操作)的示例。在本应用示例中,执行对阈值电压Vth和迁移率μ的波动进行校正的操作以便即使在驱动晶体管Tr1的阈值电压Vth或迁移率μ随着时间而变化时也维持有机EL元件111的发光亮度恒定,不受该波动的影响。
图21示出了施加到像素电路112的电压的波形的示例和驱动晶体管Tr1的栅极电压Vg和源极电压Vs的变化的示例。图21中的(A)示出了信号电压Vsig和偏移电压Vofs被施加到信号线DTL的状态。图21中的(B)示出了用于接通驱动晶体管Tr1的电压Vdd和用于关断驱动晶体管Tr1的电压Vss被施加到写入线WSL的状态。图21中的(C)示出了电压VccH和电压VccL被施加到电源线PSL的状态。另外,图21中的(D)和(E)示出了驱动晶体管Tr1的栅极电压Vg和源极电压Vs根据对电源线PSL、信号线DTL和写入线WSL的电压施加而随着时间变化的状态。
Vth校正准备时段
首先,准备Vth校正。具体而言,当写入线WSL的电压是Voff,信号线DTL的电压是Vsig,并且电源线PSL的电压是VccH时(即,当有机EL元件111发光时),电源线驱动电路125使电源线PSL中的电压从VccH降低到VccL(T1)。相应地,源极电压Vs变成VccL,并且有机EL元件111被关断。接下来,信号线驱动电路123将信号线DTL的电压从Vsig切换到Vofs,并且在电源线PSL的电压是VccH期间,写入线驱动电路124使写入线WSL的电压从Voff提高到Von。结果,栅极电压Vg降低到Vofs。在电源线驱动电路125和信号线驱动电路123中,施加到电源线PSL和信号线DTL的电压(VccL和Vofs)被设定成使得栅极-源极电压Vgs(=Vofs-VccL)变得大于驱动晶体管Tr1的阈值电压Vth
第一Vth校正时段
接下来,执行Vth校正。具体而言,在信号线DTL的电压是Vofs的时段期间,电源线驱动电路125使电源线PSL的电压从VccL提高到VccH(T2)。电流Ids在驱动晶体管Tr1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流动并且源极电压Vs上升。此后,在信号线驱动电路123将信号线DTL的电压从Vofs切换到Vsig之前,写入线驱动电路124使写入线WSL的电压从Von降低到Voff(T3)。这使得驱动晶体管Tr1的栅极浮动,并且Vth校正停止。
第一Vth校正中止时段
在Vth校正中止的时段期间,例如,在与经历Vth校正的行(像素)不同的行(像素)中,信号线DTL的电压被采样。此时,由于在经历Vth校正的行(像素)中源极电压Vs低于Vofs-Vth,所以在Vth校正中止时段中,在经历Vth校正的行(像素)中电流Ids也在驱动晶体管Tr1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流动,源极电压Vs提高,并且栅极电压Vg由于保持电容器Cs的耦合也提高。
第二Vth校正时段
接下来,再次执行Vth校正。具体而言,在信号线DTL的电压是Vofs并且有可能进行Vth校正的时段期间,写入线驱动电路124使写入线WSL的电压从Voff提高到Von并且驱动晶体管Tr1的栅极被设定到Vofs(T4)。在源极电压Vs低于Vofs-Vth的情况下(在Vth校正尚未完成的情况下),电流Ids在驱动晶体管Tr1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流动,直到驱动晶体管Tr1截止为止(直到栅极-源极电压Vgs变成Vth为止)。此后,在信号线驱动电路123将信号线DTL的电压从Vofs切换到Vsig之前,写入线驱动电路124使写入线WSL的电压从Von降低到Voff(T5)。由于驱动晶体管Tr1的栅极浮动,所以无论信号线DTL的电压的大小如何,栅极-源极电压Vgs都被维持恒定。
在Vth校正时段中,在保持电容器Cs被充电到Vth并且栅极-源极电压Vgs变成Vth的情况下,驱动电路120完成Vth校正。然而,在栅极-源极电压Vgs未达到Vth的情况下,驱动电路120反复地执行Vth校正和Vth校正中止,直到栅极-源极电压Vgs达到Vth为止。
写入/μ校正时段
在Vth校正中止时段完成之后,执行写入和μ校正。具体而言,在信号线DTL的电压为Vsig的时段期间,写入线驱动电路124使写入线WSL的电压从Voff提高到Von(T6)并且将驱动晶体管Tr1的栅极连接到信号线DTL。相应地,驱动晶体管Tr1的栅极电压Vg变得等于信号线DTL的电压Vsig。在这个阶段,有机EL元件111的阳极电压仍小于有机EL元件111的阈值电压Ve1,并且有机EL元件111关断。因此,电流Ids在有机EL元件111中的器件电容器(未示出)中流动,并且该器件电容器被充电。从而,源极电压Vs上升ΔVx,并且最终栅极-源极电压Vgs变成Vsig+Vth-ΔVx。这样,在写入的同时执行了μ校正。驱动晶体管Tr1的迁移率μ越高,ΔVx就变得越大。因此,通过在发光前将栅极-源极电压Vgs设定到小ΔVx,逐个像素113地去除了迁移率μ的变动。
发光时段
最后,写入线驱动电路124使写入线WSL的电压从Von降低到Voff(T8)。驱动晶体管Tr1的栅极变成浮动,电流Ids在驱动晶体管Tr1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流动,并且源极电压Vs上升。结果,等于或高于阈值电压Ve1的电压被施加到有机EL元件111,并且有机EL元件111以期望的亮度发光。
在本应用示例的显示装置100中,如上所述,每个像素113中的像素电路112被如上所述地加以通/断控制,驱动电流被注入到每个像素113中的有机EL元件111中,空穴和电子再结合,从而发生发光。所生成的光被取到外部。结果,在显示面板110中的显示区域110A中显示了图像。
过去,在有源矩阵型的显示装置中,扫描电路中的缓冲器电路通常是通过如图23所示串联连接两个反相器电路210和220来构成的。然而,在缓冲器电路200中,例如,如图24所示,当p沟道型的MOS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1变动ΔVth1时,输出OUT的电压Vout的上升定时偏移Δt1。在缓冲器电路200中,例如,如图24所示,当n沟道型的MOS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2变动ΔVth2时,输出OUT的电压Vout的下降定时偏移Δt2。因此,例如,在输出OUT的电压Vout的上升定时和下降定时变动并且迁移率校正时段ΔT变动Δt1+Δt2时,例如,如图25所示,发光时的电流Ids变动ΔIds,并且该变动变成了亮度的变动。
另一方面,在本应用示例中,根据前述实施例的缓冲器电路1至3中的任何一个被用在写入线驱动电路124的输出级。因此,迁移率校正时段由缓冲器电路1至3中每一个的输出电压的脉冲宽度指定,从而发光时在有机EL元件111中流动的电流Ids的变动得以减小,并且亮度的均一性得以改善。
虽然已经利用实施例和应用示例来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前述实施例等等,而是可以被进行各种修改。
例如,在该应用示例中,根据实施例的缓冲器电路1至3中的任何一个被用于写入线驱动电路124的输出级。缓冲器电路1至3可被用于电源线驱动电路125的输出级而不是写入线驱动电路124的输出级,或者可被用于写入线驱动电路124的输出级和电源线驱动电路125的输出级两者。
在前述实施例等等中,只要阈值校正操作之前写入晶体管Tr22的栅极电压低于Vdd+Vth1并且阈值校正操作之前晶体管Tr21的栅极电压高于Vss+Vth2就足够了。因此,在设定阈值校正操作前晶体管Tr22的栅极电压时,可以使用除高电压线LH和LH2以外的电压线。在设定阈值校正操作前晶体管Tr21的栅极电压时,可以使用除低电压线LL和LL2以外的电压线。
由于晶体管Tr21和Tr22中每一个的栅极电压分别被电容性元件C21和C22保持,所以在该应用示例中,缓冲器电路1至3上的阈值校正操作可以每场执行一次或者每几场执行一次。在每几场执行一次缓冲器电路1至3的阈值校正操作的情况下,阈值校正操作的次数可得以减少,从而功耗可得以降低。
在前述实施例等等中,执行阈值校正操作直到晶体管Tr21和Tr22中每一个的栅极电压变得稳定为止。然而,阈值校正操作可在晶体管Tr21和Tr22中每一个的栅极电压变得稳定之前被停止。例如,在晶体管Tr21的阈值校正操作期间,晶体管Tr21的迁移率μ越高,晶体管Tr21的栅极电压就变得越低,而晶体管Tr21的迁移率μ越低,晶体管Tr21的栅极电压就变得越高。当阈值校正操作在这个时间点停止时,晶体管Tr21的迁移率μ越高,晶体管Tr21的栅极-源极电压Vgs就变得越窄,而晶体管Tr21的迁移率μ越低,晶体管Tr21的栅极-源极电压Vgs就变得越宽。换言之,通过在中途结束阈值校正操作,晶体管Tr21的迁移率μ被校正。晶体管Tr22类似于晶体管Tr21。因此,可在中途结束阈值校正操作,并且可校正晶体管Tr21和Tr22的迁移率μ。
本申请包含与2010年3月23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10-066383中公开的主题相关的主题,这里通过引用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并入。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只要它们处于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即可。

Claims (9)

1.一种驱动电路,包括相互串联连接并插入在高电压线和低电压线之间的输入侧反相器电路和输出侧反相器电路,
其中,所述输出侧反相器电路包括:
第一晶体管,其漏极连接到所述高电压线一侧并且源极连接到所述输出侧反相器电路的输出侧;
第二晶体管,其漏极连接到所述低电压线一侧并且源极连接到所述输出侧反相器电路的输出侧;以及
校正电路,其对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中每一个的栅极电压进行校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
其中,所述校正电路对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将所述第一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或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相对应的电压设定为对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偏移电压,并且对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将所述第二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或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相对应的电压设定为对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偏移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路,其中,所述校正电路包括:
第三晶体管,其源极或漏极连接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侧并且其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侧的那个连接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侧;以及
第一电容性元件,其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侧并且其另一端连接到所述输出侧反相器电路的输入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电路,其中,所述校正电路还包括第四晶体管,该第四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连接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侧并且该第四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侧的那个连接到所述输出侧反相器电路的输出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电路,其中,所述校正电路还包括第五晶体管,该第五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连接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侧并且该第五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侧的那个连接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漏极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路,其中,所述校正电路还包括:
第六晶体管,其源极或漏极连接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侧并且其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侧的那个连接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侧;以及
第二电容性元件,其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侧并且其另一端连接到所述输出侧反相器电路的输入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电路,其中,所述校正电路还包括第七晶体管,该第七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连接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侧并且该第七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侧的那个连接所述输出侧反相器电路的输出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电路,其中,所述校正电路还包括第八晶体管,该第八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连接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侧并且该第八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中未连接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侧的那个连接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侧。
9.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部,包括行状布置的多条扫描线、列状布置的多条信号线以及以矩阵形式布置的多个像素;以及
用于驱动各像素的驱动部,
其中,所述驱动部具有以一一对应方式为所述扫描线设置的多个驱动电路,
所述驱动电路具有相互串联连接并插入在高电压线和低电压线之间的输入侧反相器电路和输出侧反相器电路,并且
所述输出侧反相器电路包括:
第一晶体管,其漏极连接到所述高电压线一侧并且源极连接到所述输出侧反相器电路的输出侧;
第二晶体管,其漏极连接到所述低电压线一侧并且源极连接到所述输出侧反相器电路的输出侧;以及
校正电路,其对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中每一个的栅极电压进行校正。
CN2011100657293A 2010-03-23 2011-03-16 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22011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6383 2010-03-23
JP2010066383A JP2011150270A (ja) 2009-12-25 2010-03-23 駆動回路およ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1197A true CN102201197A (zh) 2011-09-28

Family

ID=44673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57293A Pending CN102201197A (zh) 2010-03-23 2011-03-16 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0119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3149A (zh) * 2019-02-25 2020-09-0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及制造其的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96213A1 (en) * 2001-06-21 2002-12-26 Hajime Akimoto Image display
CN102110413A (zh) * 2009-12-25 2011-06-29 索尼公司 驱动电路和显示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96213A1 (en) * 2001-06-21 2002-12-26 Hajime Akimoto Image display
CN102110413A (zh) * 2009-12-25 2011-06-29 索尼公司 驱动电路和显示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3149A (zh) * 2019-02-25 2020-09-0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及制造其的方法
CN111613149B (zh) * 2019-02-25 2023-09-2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及制造其的方法
US11817046B2 (en) 2019-02-25 2023-11-1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12223888B2 (en) 2019-02-25 2025-02-1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10528B (zh) 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驱动方法以及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US7868880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drive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995980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same with light-emission enable signal switching unit
TW201944385A (zh) 顯示面板和畫素電路
CN105390086B (zh) 栅极驱动电路和使用栅极驱动电路的显示器
CN107170407A (zh) 像素单元电路、像素电路、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9509433A (zh) 像素电路、显示装置和像素驱动方法
CN102208167B (zh) 倒相电路以及显示器
CN102110415A (zh) 驱动电路和显示设备
CN102592539A (zh) 发射控制线驱动器以及使用该驱动器的有机发光显示器
CN103117040B (zh) 像素电路、显示装置及显示驱动方法
US20210201773A1 (en) Pixel circuit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device
CN110085161A (zh) 显示面板和像素电路
CN104575379A (zh)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2110413B (zh) 驱动电路和显示设备
CN102208169B (zh) 倒相电路及显示器
US8284182B2 (en) Inverter circuit and display device
CN116386530A (zh) 栅极驱动器电路、显示面板和包括其的显示设备
CN102214436B (zh) 反相器电路和显示装置
CN102110414B (zh) 驱动电路和显示设备
JP2011229136A (ja) インバータ回路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2201197A (zh) 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CN105489158B (zh) Oled像素驱动电路及电视机
JP5447102B2 (ja) インバータ回路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19580615A (zh) 显示面板、显示驱动方法和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