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29207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29207A CN102129207A CN201110007357.9A CN201110007357A CN102129207A CN 102129207 A CN102129207 A CN 102129207A CN 201110007357 A CN201110007357 A CN 201110007357A CN 102129207 A CN102129207 A CN 1021292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x
- limiting part
- imaging device
- contact site
- p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2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5
- 238000007600 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5611 fee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153 concer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51 oth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94 expanded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03G21/1853—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the process cartridge being mount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在盒安装状态下运输的成像装置,其中提供能够控制盒的移动而无需依赖开/闭盖的廉价且可靠的限制部件,该盒用于在盒安装状态下可运输的成像装置。限制部件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受到盒向限制部件内部施加的第一力,该第二接触部通过接收第一力在远离盒装卸路径的位置受到用于阻止限制部件移离限制位置的第二力,当相对于所述装置本体装卸所述盒时所述盒经过所述盒装卸路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在盒安装状态下运输的成像装置。成像装置是用于在记录介质上成像的装置。成像装置可以包括例如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例如,激光束打印机或发光二极管(LED)打印机)、传真装置、或者多功能外设(例如多功能打印机)。
背景技术
成像装置利用电子照相感光部件和转印部件依据电子照相成像处理在记录材料上成像。为提高使用性,一种集成了感光部件和处理单元的盒被广泛用在成像单元的构造中,该处理单元作用于感光部件且该盒可从装置本体上取下。另外,近年来,为了通过小型化来提高运输效率,此盒已被安装并集成到本体内,然后装置在此状态下装运。
此情况下,该盒会由于搬运和运输中的振动和冲击而移离装置本体内的其安装位置,且该盒或装置本体的一部分会损坏。依据日本专利申请文献特开No.2006-71671,限制部件设在盒与开/闭盖之间的该盒相对于装置本体的装卸路径上。依据此限制部件,盒在成像装置运输和搬运过程中的移动受到控制。仅盒安装在装置本体上。限制部件被设定为使其在运输成像装置之前与盒接触。由于限制部件受开/闭盖推压,盒被固定。
一般,从便于装卸盒的观点来看,盒的安装路径近似为直的。依据一种传统例,限制部件设在开/闭盖与盒之间。由此,开/闭盖与盒之间需要用于限制部件的空间。此用于限制部件的空间影响装置本体的尺寸。
另外,盒受到的冲击经由限制部件传递给开/闭盖。由此,开/闭盖在闭合状态下需要牢固地固定以便不会敞开。然而,若出于此目的附加锁定机构或者胶带,则所需部件的数量增加,且装置本体的尺寸也会增大。
另外,若开/闭盖不够刚硬,则盒和限制部件会在运输装置时移动并受到冲击。然而,若给开/闭盖附加肋件或者增厚该开/闭盖以提高该开/闭盖的刚性,则装置成本将增大。
整个产品本体可通过用包装材料包装来额外地固定,以使开/闭盖不敞开或弯曲。此情况下,包装材料需要足够强度使其不变形。然而,若增大包装材料的厚度以增大其强度,则包装后的装置尺寸将增大。
另外,类似于多功能外设,若装置能够给例如开/闭盖的上侧附加可选单元,则包装材料的一部分可以插入该开/闭盖与可选单元之间。然而,此情况下,由于开/闭盖仅由包装材料的一部分保持,所以难以充分确保该部分的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一种能够在盒安装状态下稳定地运输而不增大装置本体或限制部件的尺寸的成像装置。
依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能在盒安装状态下运输的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包括:安装部,所述盒能移除地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构造成限制所述盒移离所述安装部且安装在所述盒与所述成像装置的装置本体之间,其中,所述限制部件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如果所述盒移离所述安装部,则所述第一接触部受到所述盒向所述限制部件内部施加的第一力,所述第二接触部通过接收所述第一力在远离盒装卸路径的位置受到第二力,当相对于所述装置本体装卸所述盒时所述盒经过所述盒装卸路径,所述第二力用于阻止所述限制部件朝向所述限制部件的安装方向的上游侧移动;以及本体限制部,所述本体限制部被构造用以限制所述限制部件由于所述第二力向所述限制部件的安装方向的下游侧的移动,且与所述限制部件接触。
自以下参照附图对示范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表示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特征和方面,且与以下描述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依据本发明第一示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2A和2B是依据本发明第一示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第二示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4A至4C是依据本发明第二示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5A至5D是依据本发明第二示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6A至6C是依据本发明第三示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第三示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第四示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示范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现在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示范实施例。以下示范实施例中描述的部件的尺寸、材料和形状以及它们的相对配置可依据本发明装置的构造和各种条件而适当地变更,因此除非另外指明,否则不被解释为限制本发明。
(成像装置)
首先,将参照图1至3说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以下称为成像装置)100。依据本示范实施例,以处理盒(以下称为盒)可取下的激光束打印机作为成像装置的一例。另外,打印机本体在盒安装状态下用单独的包装箱包装,然后搬运和运输到终端用户的地点。
首先,将说明成像装置的构造概要。图1是成像装置100的构造的主剖视图。如图1所示,成像装置100包括片材进给单元10、成像单元20和片材排出单元30。成像单元20包括盒1、转印辊21、激光曝光单元22和定影单元23。定影单元是热加热方式的定影单元。盒1包括感光鼓5。当激光束L从激光曝光单元22发射时,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5上。另外,作为作用于感光鼓5的处理单元,盒1包括用于显影静电潜像的显影单元6、用于从感光鼓5上移除显影剂的清洁单元7、以及用于给感光鼓5充电的充电单元8。
片材进给单元10包括用于一张张地分离并进给被放置于托盘13上的记录材料P的片材进给辊12和分离垫11。然后,在成像单元20处,形成于感光鼓5上的调色剂图像经由转印辊21转印到利用片材进给单元10进给的记录材料P上。接着,图像利用定影单元23热固定,并排出到片材排出单元30。
图2A和2B是从盒1的纵向看成像装置100的该盒1的安装部附近的剖视图。此剖视图表示相对于盒1的纵向通过本体中央的竖直平面。图2A是开始把盒1装入装置本体100A内时的剖视图。图2B是完成把盒1装入装置本体100A内时的剖视图。
如图2A所示,当装卸盒1时,向上移动开/闭盖40以使装置本体100A的开口100A1敞开。然后,从开口100A1把盒1插入装置本体100A内。凸耳1a和凸耳1b设在盒1的纵向两端上。凸耳1a是确定盒1在装置本体100A内的取向的定位部件。凸耳1b是旋转控制部件。
另外,与凸耳1a接合的安装部3a1和与凸耳1b抵接的本体旋转控制部3b1设在装置本体100A的两侧的侧板上。另外,用于引导凸耳1a至安装部3a1的盒引导件3a和用于引导凸耳1b至本体旋转控制部3b1的盒引导件3b设在各侧板上。当把盒1装入装置本体100A内时,凸耳1a和1b沿着盒引导件3a和3b移动,并抵接安装部3a1和本体旋转控制部3b1。由此,盒1在装置本体100A内的路径和取向被确定。
如图2B所示,当把盒1向前推入装置本体100A内时,凸耳1a与设在盒引导件3a的端部处的安装部3a1抵接,其位置被确定。此时,由于弹簧部件(未表示)的作用,偏压力沿着朝向装置本体100A的底部的方向施加给盒1的凸耳1a。因此,除非超过此偏压力的力被施加给盒1,否则该盒1将不会离开安装位置。
(限制部件)
图3是当限制部件2安装在限制位置时盒1的剖视图。限制部件2可移除,并控制盒1的移动。限制部件2的限制位置是由本体框架4的本体限制部4a和侧壁4b确定的该限制部件2的位置。另外,同图2的剖视图一样,图3的剖视图表示相对于盒1纵向的该盒1的竖直平面,此平面通过本体中央。另外,限制部件2仅在运输成像装置100时使用,并在使用该成像装置100时被取下。
如图3所示,作为装置本体100A的一部分的本体框架4设在远离装卸路径V1的位置。装卸路径V1是当相对于装置本体100A装卸盒1时该盒1通过的路径。另外,限制部件2以其填充本体框架4与盒1之间的间隙的方式安装在限制位置。限制部件2在接触面2a处与盒1接触,并在接触面2b处与作为本体框架4的本体接触部的侧壁4b接触。接触面2a称为第一接触部。接触面2b称为第二接触部。另外,限制部件2的接触面2b是向下朝向本体框架4平行于接触面2a的面。
如图3所示,若限制部件2的接触面2a上的一点被设为点N,则点N在盒1朝向该盒1的安装方向的上游侧移动时受到平行于盒引导件3a和3b方向的力G1(第一力),该盒引导件3a和3b分别是第一和第二盒引导件。力G1向内作用于限制部件2而与点N的位置无关,只要点N在接触面2a上。这是因为假想线L4b被设定为处于其与假想线L3a和L3b相交的角度,该假想线L4b是本体框架4的侧壁4b延长至盒1的安装方向的上游侧的线,该假想线L3a和L3b是盒引导件3a和3b延长至盒1的安装方向的上游侧的线。
换句话说,若盒1在运输成像装置100的过程中由于其受到的冲击而趋向于从安装部3a1沿盒卸载方向(盒1取下方向)移动,则如图3所示,该盒1朝向该盒挤压限制部件2的方向移动。此时,如上所述,接触面2a上的点N受到力G1。于是,垂直于本体框架4的压力f1作用于限制部件2。
类似的,力在运输装置时由于冲击而施加给限制部件2。然而,因为限制部件2由诸如发泡聚苯乙烯一类的轻质材料制成,所以对该限制部件2的冲击远小于施加给盒1的力,且因此可以被忽略。这同样适用于下述第二、第三和第四示范实施例。
压力f1沿着与接触面2a垂直的方向传递给限制部件2,并在接触面2b处被本体框架4接收。由于接触面2b是平行于接触面2a的面,所以在限制部件2上不产生由于压力f1导致的转动力矩。另外,因为本体框架4由高刚性的部件制成,所以其不变形。由此,限制部件2在压力f1作用下被压向本体框架4。
然后,由于限制部件2与本体框架4之间的摩擦导致的摩擦力(第二力)沿压力f1的垂直方向作用于限制部件2。摩擦力f2限制该限制部件2从限制位置朝向安装方向的上游侧的移动。换句话说,摩擦力f2是沿限制部件2的安装方向朝向下游侧移动该限制部件2的力。另外,限制部件2接触设在本体框架4上的本体限制部4a,该限制部件2被阻止向安装方向的下游侧移动。
如上所述,盒引导件3a和3b不平行于本体框架4,且被设置成处于在盒1的安装方向V2的上游侧与本体框架4相交的角度。换句话说,本体框架4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大于盒引导件3a和3b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
由此,若盒1朝向从安装部3a1取下该盒1的方向移动,则限制部件2被该盒1挤压。相应的,除压力f1外,由于限制部件2的变形导致的弹性力Δf1施加给本体框架4。结果,由于限制部件2与本体框架4之间的摩擦导致的摩擦力f2进一步增大,并将充分大于作为力G1(箭头所示)的分力且平行于本体框架4的力f3。由此,限制部件2不移离限制位置,并能够控制盒1不移离安装位置。
另外,限制部件2安装在当从开口100A1看装置本体100A的内部时可从该装置本体100A的外部视觉识别的位置。限制部件2的位置构造使得如图2A所示,假想线L4b通过开口100A1,该假想线L4b是装置本体框架4的侧壁4b延长至上游侧的线。换句话说,当限制部件2安装于装置本体100A内时,因为安装路径上没有障碍物,所以该限制部件2能够容易地取出。
若在安装了盒1的同时运输成像装置100,则限制部件2在远离该盒1的装卸路径V1的位置受到来自本体框架4的力。此力阻止限制部件2移离限制位置。由此,不需要把开/闭盖40固定在装置本体100A上以使该开/闭盖40下压限制部件2,或者不需要增强该开/闭盖40的刚性。另外,在某些情况下,可选单元例如用于读取原稿的扫描器设在开/闭盖40上,以及包装材料的使用影响该开/闭盖40的功能。在此情况下,本示范实施例利用限制部件2有效地控制盒1的移动。
若盒1被安装成深深地插入装置本体100A内,则不需要增大限制部件2的尺寸且因此有助于降低成本。另外,由于产生作用于限制部件2的摩擦力f2的本体框架4的侧壁4b设在可从本体100A外部经由开口100A1视觉识别的位置,所以能够容易地取出该限制部件2。
接着,将参照图4和5说明依据第二示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200。本示范实施例不同于第一示范实施例之处在于盒101在被定位于装置本体200A内前在该装置本体200A内转动。与第一示范实施例类似的部件用相同附图标记指示,并不重复它们的说明。
(成像装置)
图4A至4C是从装置本体200A的左侧看的盒101的安装部附近的剖视图。图4A至4C中,盒101是从其纵向看的。图4A表示开始把盒101装入装置本体200A内的状态。图4B表示即将完成把盒101装入装置本体200A内的状态。图4C表示完成把盒101装入装置本体200A内的状态。
如图4A所示,在相对于装置本体200A装卸盒101时,向斜上方移动开/闭盖140,以使该装置本体200A的开口200A1敞开。然后,从开口200A1把盒101插入装置本体200A内。凸耳101a和凸耳101b设在盒101的纵向两端上。凸耳101a是用于确定盒101在装置本体200A内的取向的定位部件。凸耳101b是旋转控制部件。另外,与凸耳101a接合的安装部103a1和与凸耳101b抵接的本体旋转控制部103b1设在装置本体200A的两侧的侧板上。另外,用于引导凸耳101a至安装部103a1的第一盒引导件103a和用于引导凸耳101b至本体旋转控制部103b1的第二盒引导件103b设在各侧板上。
当把盒101装入装置本体200A内时,凸耳101a和101b沿着第一和第二盒引导件103a和103b移动。依据本示范实施例,第一和第二盒引导件103a和103b在中部弯折。由此,相对于盒101的安装方向,第一盒引导件103a包括上游部103a3和下游部103a2,第二盒引导件103b包括上游部103b3和下游部103b2。与下游部103a2和103b2相比,上游部103a3和103b3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更大。这旨在通过增大上游部103a3和103b3的角度和减少装置本体200A的死空间来减小装置本体200A的尺寸。
如图4B所示,当把盒101向前推入装置本体200A内时,首先,凸耳101a抵接安装部103a1。此时,凸耳101b与本体旋转控制部103b1之间存在间隙。由此,盒101能够绕凸耳101a朝凸耳101b与本体旋转控制部103b1接触的方向转动。
然后,盒101从图4B所示的状态起转动,并如图4C所示定位在凸耳101b与本体旋转控制部103b1接触的位置。此时,在弹簧部件(未表示)的作用下,偏压力沿着朝向装置本体底部的方向施加给盒101的凸耳101a。由此,除非给盒101施加超过此偏压力的力,否则该盒101将不离开安装部103a1。
由于盒101的感光部件102被压向转印辊21,所以该盒101受到来自该转印辊21的近似水平方向的力。由于盒101的凸耳101b与第二盒引导件103b的壁103b4接触,所以该凸耳101b受力。
(限制部件)
图5A至5D是当限制部件102安装在限制位置时盒101的剖视图。限制部件102可移除,并控制盒101的移动。同图4中的剖视图一样,图5A至5D所示剖视图中的每个均表示相对于盒101的纵向通过本体中央的竖直平面。另外,限制部件102仅在运输成像装置200时使用,并在用户使用该成像装置200时被取下。
如图5A所示,作为装置本体200A的一部分的本体框架104设在远离装卸路径V3的位置。装卸路径V3是当相对于装置本体200A装卸盒101时该盒101通过的路径。另外,限制部件102以其填充本体框架104与盒101之间的间隙的方式安置在限制位置。限制位置是由本体框架104的侧壁104b和本体限制部104a确定的限制部件102的位置,该本体限制部104a是垂直于侧壁104b的面。
限制部件102在接触面102a处与盒101接触,并在接触面102b处与作为本体框架104的本体接触部的侧壁104b接触。接触面102b是第二接触部。另外,接触面102b是向下朝向本体框架104平行于接触面102a的面。
作为盒101的转动中心的凸耳101a的中心点称为中心点M,且限制部件102的接触面102a上的一点称为点N。另外,中心点M与点N之间的线段称为线段A。另外,从点N起朝向盒101的可转动方向任意延长线段A的垂线获得的线段称为线段B。如图5B至5D所示,图5B中的点N是点N1,图5C中的点N是点N2,以及图5D中的点N是点N3。另外,对应于点N1、N2和N3的线段分别称为线段A1、A2和A3以及B1、B2和B3。
图5C中,线段B2与点N2处限制部件102的外形的切线重合。图5D中,线段B3通过限制部件102的外侧。图5B中,线段B1通过限制部件102的内侧。若盒101由于冲击而移离安装位置,则该盒101绕凸耳101a转动,且凸耳101b需要与本体旋转控制部103b1分离。由此,若盒101如图5B所示转动,则该盒101朝向其在限制部件102上的点N1处挤压该限制部件102的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如图5B,5C和5D所示,盒101不朝向其在点N2和N3处挤压限制部件102的方向移动。由此,限制部件102仅在点N1处受到力G2(第一力)。因此,限制部件102包括作为第一接触部的点N1,此第一接触部在盒101移离安装位置时受到从盒101朝向限制部件102内部的力G2。另外,至于相对于本体框架104的垂直分力,限制部件102受到压力f101。
压力f101经由限制部件102传递,并在接触面102b处被本体框架104接收。由于接触面102b是平行于接触面102a的面,所以相对于限制部件102不产生由于压力f101导致的转动力矩。另外,因为本体框架104由高刚性的部件制成,所以其不变形。换句话说,限制部件102在压力f101作用下被压靠本体框架104。另外,由于压力f101,摩擦力f102(第二力)作用于限制部件102。摩擦力f102是限制部件102与本体框架104之间沿垂直方向的摩擦力。此摩擦力f102是阻止限制部件102从限制位置移动的控制力。
第一和第二盒引导件103a和103b的下游部103a2和103b2不平行于本体框架104,且被设置成处于它们在盒101的安装方向V4的上游侧与该本体框架104相交的角度。换句话说,本体框架104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大于盒引导件103a和103b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另外,如图4A所示,第一和第二盒引导件103a和103b被设置成处于假想线L103a2和L103b2与假想线L104b相交的角度,该假想线L103a2和L103b2是下游部103a2和103b2延长至安装方向V4的上游侧的线,该假想线L104b是延长侧壁104b至安装方向V4的上游侧获得的。
由此,若盒101朝向其移离安装部103a1的方向移动,则限制部件102被该盒101挤压。相应的,除压力f101外,由于限制部件102的变形导致的弹性力Δf101施加给本体框架104。
因此,由于限制部件102与本体框架104之间的摩擦导致的摩擦力f102进一步增大,并变得充分大于作为力G2(箭头所示)的分力且平行于本体框架104的力f103。由此,限制部件102不移离限制位置,并能够控制盒101的移动。换句话说,摩擦力f102是作用于限制部件102以使该限制部件102移动至安装方向的下游侧的力。另外,由于限制部件102接触本体框架104的本体限制部104a,所以该限制部件102向安装方向的下游侧的移动受到控制。
另外,限制部件102安装在当从开口200A1看装置本体200A的内部时可从该装置本体200A的外部视觉识别的位置。限制部件102的位置构造使得如图4A所示,假想线L104b通过开口200A1,该假想线L104b是本体框架104的侧壁104b延长至上游侧的线。换句话说,当限制部件102安装于装置本体200A内时,因为安装路径上没有障碍物,所以该限制部件102能够容易地取出。
如上所述,若在安装了盒101的同时运输成像装置200,则限制部件102在远离该盒101的装卸路径V3的位置受到来自本体框架104的力。此力阻止限制部件102移离限制位置。由此,不需要把开/闭盖140固定在装置本体200A上以使该开/闭盖140下压限制部件102,或者不需要增强该开/闭盖140的刚性。
其它效果与第一示范实施例相同。另外,由于产生作用于限制部件102的摩擦力f102的本体框架104的侧壁104b设在可从本体200A外部经由开口200A1视觉识别的位置,所以能够容易地取出该限制部件102。
接着,将参照图6说明依据第三示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300。本示范实施例不同于第一和第二示范实施例之处在于限制部件202的与盒201接触的接触面202a和202b不平行于与侧壁204b接触的接触面202c和202d,该侧壁204b是本体框架204的本体接触部。与第一和第二示范实施例类似的部件用相同附图标记指示,并不重复对它们的说明。
如图6A至6C所示,盒201以及盒引导件203a和203b的构造类似于第二示范实施例中的部件的构造。
如图6A所示,可移除的限制部件202包括接触面202a、202b、202c和202d。接触面202d是以盒201的凸耳201a的中心点M为弧心的圆弧形,且与本体框架204的侧壁204b接触。限制部件202的接触面202c与本体框架204的本体限制部204a接触。由此,限制部件202朝向安装方向的下游侧的移动受到限制。
以下说明中,接触面202a上的一点称为点N4,接触面202b上的一点称为点N5。另外,限制部件202沿安装方向与本体框架204的本体限制部204a的一端接触的点称为点L,接触面202c与202d的接触点称为点R。接触面202a与202b的接触点设在连接中心点M与限制部件202的点L的线段上。如上所述,接触面202d是以中心点M为弧心的圆弧形。通过沿着盒201转动限制部件202来完成该限制部件202的安装。限制部件202仅在运输成像装置300时使用,并在用户使用该成像装置300时被取下。
如图6A和6B所示,相对于接触面202a,限制部件202在点N4处受到来自盒201的朝向挤压该限制部件202方向的力G3(第一力)。由于与接触面202a的切向分量垂直的分量的压力f201作用于限制部件202,所以产生绕点L朝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力矩。因此,若连接点L和N5的线段称为线段D,则箭头G4所示的力从点N5沿该线段D的垂线朝逆时针方向作用于盒201。
然后,作为力G4的反作用力的力G4R(第一力)作用于限制部件202。若盒201由于力f201绕中心点L转动,则限制部件202的接触面202b被压靠盒201。另外,作为力G4R的与接触面202b的切向分力垂直的分力的压力f202作用于限制部件202。结果,如图6C所示,限制部件202自盒201受到力f201和f202的合力f203。合力f203的方向相对于接触面202c的垂线H1更靠近朝向点R的方向。由此,依据合力f203,限制部件202不移动。
换句话说,接触面202a和202b(第一接触部)受到来自盒201的合力f203(第一力)。由此,接触面202c和202d(第二接触部)受到朝向这样一方向的力f204(第二力),在该方向上,限制部件202被控制在接触面202c与本体限制部204a接触的限制位置。另外,类似于其它示范实施例,力f204在远离限制部件202的装卸路径V5的位置作用于该限制部件202。因此,即便在运输成像装置300时,也能够执行盒201的位置限制且该盒201将位于安装位置。
如图7所示,第一和第二盒引导件203a和203b的下游部203a2和203b2不平行于本体框架204,且被设置成处于它们在盒201的安装方向V6的上游侧与该本体框架204相交的角度。换句话说,本体框架204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大于下游部203a2和203b2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另外,第一和第二盒引导件203a和203b被设置成处于假想线L203a2和L203b2与假想线L204b相交的角度,该假想线L203a2和L203b2是下游部203a2和203b2延长至安装方向V6的上游侧的线,该假想线L204b是延长侧壁204b至安装方向V6的上游侧获得的。
类似于第一和第二示范实施例,力f204是移动限制部件202至安装方向的下游侧的力。因此,本体框架204上设有用于控制限制部件202的移动以使该限制部件202不移动至安装方向的下游侧的本体限制部204a。
另外,限制部件202安装在当从开口300A1看装置本体300A的内部时可从该装置本体300A的外部视觉识别的位置。限制部件202的位置使得如图7所示,假想线L204b通过开口300A1,该假想线L204b是本体框架204的侧壁204b延长至上游侧的线。换句话说,当限制部件202安装于装置本体300A内时,因为安装路径上没有障碍物,所以该限制部件202能够容易地取出。
如上所述,若在安装了盒201的同时运输成像装置300,则限制部件202在远离该盒201的装卸路径V5的位置受到来自本体框架204的力。此力阻止限制部件202移离限制位置。由此,不需要把开/闭盖240固定在装置本体300A上以使该开/闭盖240下压限制部件202,或者不需要增强该开/闭盖240的刚性。另外,由于本体框架204的侧壁204b设在可从本体300A外部经由开口300A1视觉识别的位置,所以能够容易地取出该限制部件202。
接着,将参照图8说明依据第四示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400。图8是从装置本体400A的左侧看的盒301的位于安装部附近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此剖视图表示相对于盒301的纵向通过本体中央的竖直平面。不重复说明和表示与第一至第三示范实施例相类似的部件。如图8所示,盒引导件303a和303b的构造类似于第二示范实施例。换句话说,在从安装位置303a1取出盒301时,该盒301绕凸耳301a逆时针转动,以使凸耳301b移离本体旋转控制部303b1。然后,盒301移动至安装方向的上游侧。
如图8所示,盒301包括抓握部301c,该抓握部301c是当盒安装时朝向开/闭盖340的方向延伸的突起部。用户在装卸或者运送盒时可以持握抓握部301c。可移除的限制部件302与抓握部301c接触,且还与作为本体框架的固定框架324的侧壁324b接触。限制部件302的与固定框架324接触的接触面302e沿垂直方向平行于接触面302a。限制部件302仅在运输成像装置400时使用,并在用户使用该成像装置400时被取下。
图8中,在接触面302a上的点N6处,在盒301转动时限制部件302受到在接触面302a上挤压限制部件302的力R5。依据力R5,限制部件302处产生作为与固定框架324垂直的分力的力f301,且此力f301作用于该固定框架324。然后,由于限制部件302与固定框架324之间的摩擦,限制部件302被阻止移动至安装方向的上游侧。
另外,由于盒301需要绕凸耳301a转动,所以限制部件302折曲且力Δf301过度地施加给固定框架324。由此,固定框架324作用于限制部件302的摩擦力f303增大,并大于朝向安装方向的上游侧的力f304,从而防止限制部件302和盒301的移动。类似于其它示范实施例,摩擦力f303在远离盒301的装卸路径V7的位置作用于限制部件302。
通过增大限制部件302的位置与中心点M之间的距离,获得更大的用于限制盒301移动的转动力矩且由此获得更大的限制力。为减小装置本体400A的尺寸,有必要使盒301更小。然而,此情况下,中心点M至限制部件的距离将减小。由于盒301的抓握部301c具有突起形状且由用户持握,所以其尺寸大于特定尺寸。由此,抓握部301c的表面上的点与中心点M之间能够获得较长的距离,因此有利于控制盒的移动。
另外,若接触面302a更接近于平行图8中的线段A,则当盒301转动时,该盒301进入限制部件302的量增大。由此,力f301增大。由于能够相当灵活地改变抓握部301c的形状而与盒301内的部件配置无关,所以接触面302a可被设计成接近于平行线段A,从而获得更大的限制力。
结果,依据抓握部301c,能够提高相对于装置本体400A装卸盒的使用性和运送盒的便利性,以及能够增大当装置本体400A在盒301安装的状态下被输送时受到冲击时作用于盒301移动的限制力。
另外,力f303可认为是移动限制部件302至安装方向的下游侧的力。因此,在固定框架324上设有用于阻止限制部件302朝向安装方向的下游侧移动的本体限制部324a。
另外,限制部件302安装在当从开口400A1看装置本体400A的内部时可从该装置本体400A的外部视觉识别的位置。限制部件302的位置构造使得如图8所示,假想线L324b通过开口400A1,该假想线L324b是固定框架324的侧壁324b延长至上游侧的线。换句话说,当限制部件302安装于装置本体400A内时,因为安装路径上没有障碍物,所以该限制部件302能够容易地取出。
如上所述,若在安装了盒301的同时运输成像装置400,则限制部件302在远离该盒301的装卸路径V7的位置受到来自固定框架324的力。此力阻止限制部件302移离限制位置。由此,不需要把开/闭盖340固定在装置本体400A上以使该开/闭盖340下压限制部件302,或者不需要增强该开/闭盖340的刚性。其它效果类似于第一至第三示范实施例。另外,由于本体框架324的侧壁324b设在可从本体400A外部经由开口400A1视觉识别的位置,所以能够容易地取出该限制部件302。
如上所述,依据本发明,在运输成像装置时由盒导致的冲击经由限制部件被装置本体内的刚性框架接收,由此不需要依赖开/闭盖。因此,能够使限制部件较小并可靠地控制盒的移动,而不增大开/闭盖的刚性、给该盖附加锁定机构或者增大包装材料的强度。
尽管已参照示范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范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与最宽解释一致,以涵盖所有的变形、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2)
1.一种能在盒安装状态下运输的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包括:
安装部,所述盒能移除地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
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构造成限制所述盒移离所述安装部且安装在所述盒与所述成像装置的装置本体之间,其中,所述限制部件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如果所述盒移离所述安装部,则所述第一接触部受到所述盒向所述限制部件内部施加的第一力,所述第二接触部通过接收所述第一力在远离盒装卸路径的位置受到第二力,当相对于所述装置本体装卸所述盒时所述盒经过所述盒装卸路径,所述第二力用于阻止所述限制部件朝向所述限制部件的安装方向的上游侧移动;以及
本体限制部,所述本体限制部被构造用以限制所述限制部件由于所述第二力向所述限制部件的安装方向的下游侧的移动,且与所述限制部件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包括:位置由所述安装部确定的定位部;以及被构造用以阻止所述盒绕所述定位部转动且与设在所述装置本体内的本体旋转控制部接触的旋转限制部,以及
其中,从所述第一接触部起朝所述盒的能转动方向垂直于连接所述定位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线段的线段通过所述限制部件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第一引导件,构造用以引导所述定位部至所述安装部;以及
第二引导件,构造用以引导所述旋转限制部至所述本体旋转控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向盒安装方向的上游侧延长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的设在所述装置本体上的本体接触部获得的假想线与通过向所述盒安装方向的上游侧延长所述第一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引导件获得的假想线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从所述安装部中取出所述盒,则在所述盒绕位置由所述安装部确定的所述定位部转动后,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安装部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包括当相对于所述装置本体装卸所述盒时被持握的抓握部,且所述抓握部设在所述第一接触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是具有感光部件和作用于所述感光部件的处理装置的处理盒。
8.一种能在盒安装状态下运输的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包括:
安装部,所述盒能移除地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
开口,当把所述盒安装到所述安装部上时,所述盒通过所述开口;
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被构造成限制所述盒移离所述安装部且安装在所述盒与所述成像装置的装置本体之间,其中,所述限制部件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如果所述盒移离所述安装部,则所述第一接触部受到所述盒向所述限制部件内部施加的第一力,所述第二接触部通过接收所述第一力在远离盒装卸路径的位置受到第二力,当相对于设置在所述装置本体上的本体接触部装卸所述盒时所述盒经过所述盒装卸路径,所述第二力用于阻止所述限制部件朝向所述限制部件的安装方向的上游侧移动;以及
通过向盒安装方向的上游侧延长所述本体接触部获得的假想线通过所述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本体限制部,所述本体限制部被构造用以限制所述限制部件由于所述第二力向所述限制部件的安装方向的下游侧的移动,且所述本体限制部与所述限制部件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从所述安装部中取出所述盒,则在所述盒绕位置由所述安装部确定的定位部转动后,所述定位部离开所述安装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包括当相对于所述装置本体装卸所述盒时被持握的抓握部,且所述抓握部设在所述第一接触部上。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是具有感光部件和作用于所述感光部件的处理装置的处理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05835 | 2010-01-14 | ||
JP2010-005835 | 2010-01-14 | ||
JP2010281047A JP5284341B2 (ja) | 2010-01-14 | 2010-12-16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281047 | 2010-12-1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29207A true CN102129207A (zh) | 2011-07-20 |
CN102129207B CN102129207B (zh) | 2014-07-16 |
Family
ID=44258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07357.9A Active CN102129207B (zh) | 2010-01-14 | 2011-01-14 | 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21059B2 (zh) |
JP (1) | JP5284341B2 (zh) |
CN (1) | CN102129207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24847A (zh) * | 2016-02-02 | 2017-08-08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03176392B (zh) * | 2011-12-26 | 2018-01-23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记录材料处理设备 |
CN107885066A (zh) * | 2016-09-30 | 2018-04-06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显影盒 |
CN113805453A (zh) * | 2020-06-12 | 2021-12-17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及盒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28879B2 (ja) | 2012-03-30 | 2016-06-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895668B2 (ja) | 2012-03-30 | 2016-03-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82961B2 (ja) | 2012-03-30 | 2016-08-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91163B2 (ja) | 2012-11-20 | 2016-09-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525621B2 (ja) * | 2015-02-06 | 2019-06-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の本体 |
US10444665B2 (en) * | 2017-10-03 | 2019-10-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36294A (ja) * | 1993-07-23 | 1995-02-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876670A (ja) * | 1994-09-05 | 1996-03-22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071671A (ja) * | 2004-08-31 | 2006-03-16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規制部材 |
JP2006171407A (ja) * | 2004-12-16 | 2006-06-29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73793B2 (ja) * | 2003-08-29 | 2005-07-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機構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004870B2 (ja) * | 2008-05-23 | 2012-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288900B2 (ja) * | 2008-06-20 | 2013-09-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
2010
- 2010-12-16 JP JP2010281047A patent/JP5284341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1-12 US US13/005,437 patent/US8521059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1-14 CN CN201110007357.9A patent/CN10212920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36294A (ja) * | 1993-07-23 | 1995-02-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876670A (ja) * | 1994-09-05 | 1996-03-22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071671A (ja) * | 2004-08-31 | 2006-03-16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規制部材 |
JP2006171407A (ja) * | 2004-12-16 | 2006-06-29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76392B (zh) * | 2011-12-26 | 2018-01-23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记录材料处理设备 |
CN107024847A (zh) * | 2016-02-02 | 2017-08-08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07024847B (zh) * | 2016-02-02 | 2020-07-14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07885066A (zh) * | 2016-09-30 | 2018-04-06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显影盒 |
CN113805453A (zh) * | 2020-06-12 | 2021-12-17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及盒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284341B2 (ja) | 2013-09-11 |
CN102129207B (zh) | 2014-07-16 |
US20110170905A1 (en) | 2011-07-14 |
US8521059B2 (en) | 2013-08-27 |
JP2011164587A (ja) | 2011-08-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29207A (zh) | 成像装置 | |
US9429907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pacing configuration for process cartridge | |
EP2690042B1 (en) | Sheet discharg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 |
US20120243919A1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 |
JP534306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 | |
JP6323381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シート搬送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3576515A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875075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fixing processing by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 |
CN108928666A (zh) | 片材传送装置和成像装置 | |
CN104345601B (zh) | 供纸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US8840110B2 (en) | Sheet conveying device, image read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 |
US734629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 remove jammed paper | |
US8725039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cover for generating a stable nipping pressure on a conveyance roller pair | |
CN104345603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5648013B2 (ja) | 記録媒体排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11484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572819B2 (ja) | シート積載トレイ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シート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109779A (ja) | 回動部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CN111722509B (zh) | 开闭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6071671A (ja)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規制部材 | |
JP201210364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7250012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5847265B2 (ja) | 記録媒体排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7703725A (zh) | 转印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9766573B1 (en) | Developer vessel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