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126521A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26521A
CN102126521A CN2011100052784A CN201110005278A CN102126521A CN 102126521 A CN102126521 A CN 102126521A CN 2011100052784 A CN2011100052784 A CN 2011100052784A CN 201110005278 A CN201110005278 A CN 201110005278A CN 102126521 A CN102126521 A CN 1021265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ipe
body frame
looped pipeline
fuel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052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椎名宏光
山下朗弘
比留川雅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265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265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1Motorcycles with four or more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车辆,其构造为,能够在不降低后副管的情况下把燃料箱等大型配件类安装在后管的下方。该车辆通过把另一方的后副管(37R)从主架(31R)以及后管(36R)拆下,就能把燃料箱等大型配件类插入后管(36R)下面。仅仅固定螺栓(43、44)就可以把另一方的后副管(37R)固定在主架(31R)及后管(36R)上。而且,仅仅松开螺栓(43、44)就可以把另一方的后副管(37R)从主架(31R)及后管(36R)拆下,把大型配件朝车宽方向外侧拆下。因此,组装容易,可以减少配件类的组装工时数。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尤其涉及改善了燃料箱等大型配件的搭载性的车辆。
背景技术
已知把燃料箱等大型配件配置在对乘员乘坐的座椅进行支撑的后管下面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件1(图3、图7))。
在专利文献1的图7中,示出了车身架的轴测图,左右的上部车架管(19)(括号中的数字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附图标记,以下同样)在车身纵向延伸,该上部车架管(19)的后部被斜向的后部支撑管(24)支撑。
如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上部车架管(19)的后部被称作后管,用来支撑座椅(6)。在该后管的下方配置着燃料箱(81)。该燃料箱(81)的下方示出的斜向的部件是图7所示的后部支撑管(24)。
燃料箱(81)配置在后管与后部支撑管(24)之间的空间中,可以谋求有效利用空间。
燃料箱(81)的安装方向为图3的表背方向,所以,较之后管的下表面与后部支撑管(24)的上表面的间隔,缩小了高度尺寸。
根据这样的构造,在要求燃料箱(81)大型化的场合,需要将后部支撑管(24)降低。但是,因车辆构造的原因,不少情况下都不能将后部支撑管(24)降低。
在此,希望得到这样一种构造,其能够在不降低后部支撑管(24)的情况下,安装远远超出了后管的下表面与后部支撑管(24)的上表面的间隔的大型的燃料箱。上面以燃料箱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存在在后管的下面放置其它配件类的场合。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489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车辆,其构造为,能够在不降低后部支撑管的情况下把燃料箱等大型配件类安装在后管的下方。
本发明第一方面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朝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主架、从该主架的后部上部朝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管、跨在这些后管与所述主架上对所述后管进行加强的左右的后副管、配置在所述主架的后方的燃料箱、和空滤等的配件类,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的后副管中的一方的后副管,固定在所述左右的后管中的一方的后管与所述主架上,另一方的后副管能进行装拆地安装在另一方的后管与所述主架上。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另一方的后副管被形成为能够向车宽方向外侧脱开,通过螺栓从车身侧方固定。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一方的后副管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形成弯曲部,从而使该弯曲部在车辆俯视观察时位于比所述一方的后管靠车身中心侧,在这样的弯曲部设有至少一个用来支撑所述配件类的配件类支撑部。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一方的后副管上安装覆盖所述配件类的一方的侧面的第一配件盖,
在所述另一方的后副管上安装覆盖所述配件类的另一方的侧面、所述配件类的底面、后表面的至少两个的第二配件盖,
通过把所述第一配件盖与所述第二配件盖对合,从而将所述配件类盖住。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主架由左右一对的主架构成,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部从所述左侧的主架的后部跨向右侧的主架的后部,在该横梁部上设有用来支撑燃料箱的前部的燃料箱支撑孔,
从所述燃料箱朝车辆前方延伸的凸状凸台能够与所述燃料箱支撑孔嵌合。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车辆的特征在于,朝车辆纵向延伸的排气管或与该排气管连接的消声器被配置在所述弯曲部的车宽方向外侧。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车辆的特征在于,用来捕集所述燃料箱产生的蒸发燃料的吸附罐(canister),在比所述第一配件盖靠车身中心侧被安装在所述一方的后管上。
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的发明中,左右的后副管(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后部支撑管)中的一方的后副管,固定在左右的后管(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上部车架管的“后部”)中的一方的后管与主架(相当于现有技术的上部车架管)上,另一方的后副管能进行装拆地安装在另一方的后管与主架上。
通过把另一方的后副管从主架和后管拆开,可以把燃料箱等大型的配件类从后管下面插入。进而,也可以预先把配件类组装在另一方的后副管上,然后,把另一方的后副管与配件类一体地安装在主架及后管上。
即,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不将后副管降低就能把燃料箱等大型的配件类安装在后管下面的构造。
本发明第二方面涉及的发明中,另一方的后副管被形成为能够向车宽方向外侧脱开,通过螺栓从车身侧方进行固定。
仅仅通过螺栓就可以把另一方的后副管固定在主架及后管上。而且,仅仅松开螺栓就可以把另一方的后副管从主架及后管拆开,把大型的配件朝车宽方向外侧拆开。因此,组装变得容易,可以降低与配件类的组装相关的工时数。
本发明第三方面涉及的发明中,一方的后副管,其弯曲部以在车辆俯视观察时位于比一方的后管靠车身中心侧的方式朝车宽方向内侧被弯曲成形,在这样的弯曲部设有至少一个用来支撑配件类的配件类支撑部。
由于一方的后副管,其弯曲部以在车辆俯视观察时位于比一方的后管靠车身中心侧的方式朝车宽方向内侧被弯曲成形,所以在俯视观察时,不会被上一级的一方的后管妨碍,可以辨认一方的后副管。由于在这样的一方的后副管设有配件支撑部,所以可以从上方把螺栓插入该配件类支撑部,进行固定。
本发明第四方面涉及的发明中,在一方的后副管上安装覆盖配件类的一方的侧面的第一配件盖,在另一方的后副管上安装覆盖配件类的另一方的侧面、配件类的底面、后表面的至少两个的第二配件盖,通过把第一配件盖与第二配件盖对合,从而将配件类盖住。
通过把配件类预先安装在另一方的后副管上,并预先安装第二配件盖,从而,仅仅把另一方的后副管安装在主架及后管上就能完成配件盖的安装。即,使配件盖的安装变得容易。
本发明第五方面涉及的发明中,主架由左右一对的主架构成,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部从左侧的主架的后部跨向右侧的主架的后部,在该横梁部上设有用来支撑燃料箱的前部的燃料箱支撑孔。而且从燃料箱朝车辆前方延伸的凸状凸台能够与燃料箱支撑孔嵌合。
仅仅把凸状凸台与车身侧的燃料箱支撑孔嵌合,就可以把燃料箱的前部固定在车身侧,降低燃料箱的安装工时数。
本发明第六方面涉及的发明中,朝车辆纵向延伸的排气管或与该排气管连接的消声器被配置在弯曲部的车宽方向外侧。
排气管或消声器在不少情况下被配置在后副管的车宽方向外侧。该场合,排气管或消声器容易伸到车宽方向外侧,使车宽变大。这一点,根据本发明,把排气管或消声器配置在朝车宽方向内侧弯曲了的弯曲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因而可以抑制车宽的增加。
本发明第七方面涉及的发明中,用来捕集燃料箱产生的蒸发燃料的吸附罐,在比第一配件盖靠车身中心侧被安装在一方的后管上。
吸附罐安装在一方的后管上,因此,在把配件类与另一方的后副管一起拆下的时候,不用担心吸附罐松脱。而且,由于吸附罐被第一配件盖覆盖,所以难以松脱,不用担心被错误地拆下。
另外,在把排气管或消声器配置在一方的后管的下方时,吸附罐就被配置在排气管或消声器的附近。排气管或消声器的热量使吸附罐温暖,有望提高吸附罐的清除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3是车架的轴测图。
图4是图3的4向视图。
图5是车架的背面轴测图。
图6是配件盖的分解图。
图7是配件盖的组装图。
图8是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的背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附图是按附图标记的朝向观察的。
(实施例)
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车辆10为小型车辆,在车身的前部下部设有前轮11,在该前轮11的上方设有前挡泥板12,在车身的后部下部设有后轮13,在该后轮13的上方设有后挡泥板14,在前轮11的上方设有转向把手15,在该转向把手15的前面设有前载物架16,在转向把手15的后方设有座椅17和后载物架18。
如图2所示,车辆10在转向把手15与座椅17之间设有左右的踏板19、19,为乘坐在座椅17上的乘员的脚可以放在踏板19、19上的骑乘式凹凸地面行走车辆。
下面说明作为这样的车辆10的主要素的车架的构造。
如图3所示,车架30由以下构成: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后部朝上方弯曲的左右一对的主架31L、31R(L是尾标,表示从乘员观察的左,R也是尾标,表示从乘员观察的右,下同);从主架31L、31R的前部向上方延伸、对由管或架构成的前轮悬架装置进行支撑的左右的前轮悬架支撑部32L、32R;从左侧的前轮悬架支撑部32L朝车宽方向跨到右侧的前轮悬架支撑部32R的第一横梁部33;从左侧的主架31L的后部朝车宽方向跨向右侧的主架31R的后部的第二横梁部34;前端能进行装拆地安装在第一横梁部33上、后端能进行装拆地安装在第二横梁部34上的上张紧管35;从主架31L、31R的后部上部朝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管36L、36R;从一方的主架31L的后部中间部斜向延伸到一方的后管36L为止的一方的后副管37L;以及从另一方的主架31R的后部中间部斜向延伸到另一方的后管36R为止的另一方的后副管37R。后副管37L、37R是对后管36L、36R进行加强的加强撑条。
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加强撑条。
一方的后副管37L焊接固定在一方的主架31L以及一方的后管36L上。
如作为图3的4向视图的图4所示,另一方的后副管37R能装拆地固定在另一方的主架31R及另一方的后管36R上。
因此,例如,从另一方的主架31R的后部中间部朝车辆后方延伸出前部撑条38。该前部撑条38是可以从车辆侧方观察到表面的板。
从另一方的后管36R的后部朝下面延伸出后部撑条39,该后部撑条39是可以从车辆前方观察到表面的板。
呈L字形的另一方的后副管37R在管材的前端部具有贯通车宽方向的螺栓孔41,在管材的后端部具有贯通车身前后方向的螺栓孔42。
而且,通过把螺栓43、44穿过螺栓孔41、42,就可以把另一方的后副管37R能进行装拆地安装在另一方的主架31R及另一方的后管36R上。
把后副管37R的前端与前部撑条38的表面接触时,在后副管37R上作用车宽方向的外力,在该场合,该外力被前部撑条38的表面有效支承。
而且,把后副管37R的后端与后部撑条39的前表面接触时,在后副管37R上朝车辆后方作用了外力的场合下,所述外力被后部撑条39的前表面有效支承。
下面根据图5对后副管37L、37R的形状进行补充说明。
如图5所示,右侧的后副管37R的下降部分几乎与主架31R平行下降。
另一方面,左侧的后副管37L,以朝车宽方向内侧(车宽中心侧)伸出的方式弯曲形成。在该弯曲部46上,朝车宽方向内侧伸出地设有至少一个左侧的配件类支撑部47L。
与该左侧的配件类支撑部47L对应的右侧的配件类支撑部47R被设置在右侧的后副管37R上。
另外,在从左侧的主架31L的后部跨到右侧的主架31R的后部的横梁部(第二横梁部34)上,设有燃料箱支撑孔48。该燃料箱支撑孔48朝车辆后方开口。
下面说明配件类。
实施例中,以燃料箱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配件类只要是空气滤清器、电池或电装件等大型的车载部件即可,种类不限。
如图6所示,在一方的后副管37L上安装着覆盖燃料箱50的左侧面51的第一配件盖52。
另外,燃料箱50是设有燃料盖53以及燃料泵54的俯视时大致呈矩形的容器。而且,燃料箱50在前表面设有朝车辆前方延伸的凸状凸台55,在后表面设有右凸缘56R及左凸缘56L。
通过用螺栓57将右凸缘56R与右侧的配件类支撑部(图5中的附图标记47R所示)固定,就把这样的燃料箱50预先安装在另一方的后副管37R上。
同时把覆盖燃料箱50的右侧面48、底面、后表面59的第二配件盖61也预先安装在另一方的后副管37R上。
然后,如图7所示,一边把燃料箱50侧的凸状凸台55插入车身侧的燃料箱支撑孔48,一边将左凸缘56L搭载在左侧的配件类支撑部(图5的附图标记47L所示)上,把螺栓62从上插入、固定。这样,把燃料箱50通过前面一个部位和后面两个部位合计三个部位固定在车身侧。
结果,第一配件盖52与第二配件盖61合体,完成一个配件盖,用该配件盖将燃料箱50的底面、后表面59、左侧面、右侧面58盖住。
进而,用来捕集燃料箱50产生的蒸发燃料的吸附罐64,在比第一配件盖52靠车身中心侧通过撑条65安装在一方的后管36L上。燃料箱50产生的蒸发燃料,通过从燃料箱50延伸并与吸附罐64的前部相连的补充管67被捕集到吸附罐64中。而且,通过从吸附罐64的前部朝车辆前方延伸的清除管68,将蒸发燃料适当地送往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另外,从吸附罐64的后表面延伸出放泄管69,向大气开放。
进而,燃料供给管71从燃料泵54在吸附罐64的车宽右侧方通过、并在左侧的后管36L的车宽右侧方通过而通往发动机。
另外如图8所示,在弯曲部46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在车辆纵向延伸的排气管或与该排气管连接的消声器66。
下面讲述由以上的结构构成的车辆10的后部构造的作用。
如图4所示,通过把另一方的后副管37R从主架31R以及后管36R拆开,可以把燃料箱等大型的配件类插入后管36R下面。
进而,如图6所示,可以预先把配件类50组装在另一方的后副管37R上,然后把另一方的后副管37R与配件类50一体地安装在图4的主架31R以及后管36R上。
另外如图4所示,另一方的后副管37R被形成为能向车宽方向外侧脱开,用螺栓43、44从车身侧方固定。
仅仅固定螺栓43、44就可以把另一方的后副管37R固定在主架31R以及后管36R上。而且,仅仅松开螺栓43、44就可以把另一方的后副管37R从主架31R以及后管36R拆下,可以把大型的配件朝车宽方向外侧拆下。因此,组装变得容易,可以降低配件类的组装所涉及的工时数。
另外,如图5所示,一方的后副管37L,其弯曲部46以在车辆俯视观察时位于比一方的后管36L靠车身中心侧的方式朝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形成,在这样的弯曲部46设有支撑配件类的至少一个配件类支撑部47L。
一方的后副管37L,其弯曲部46以在车辆俯视观察时位于比一方的后管36L靠车身中心侧的方式朝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形成。因此如图6所示,在俯视观察时,不会被上一级的一方的后管36L妨碍,可以辨认一方的后副管37L。由于在这样的一方的后副管37L上设有配件支撑部47L,所以如图7所示,可以从上方把螺栓62插入该配件类支撑部47L,进行固定。
进而,如图4所示,在一方的后副管37L上安装覆盖配件类50的一方的侧面的第一配件盖52,在另一方的后副管37R上安装覆盖配件类50的另一方的侧面、配件类50的底面、后表面中的至少两个的第二配件盖61,通过把第一配件盖52与第二配件盖61对合,从而将配件类50盖住。
通过把配件类50预先安装在另一方的后副管37R上,并预先安装第二配件盖61,从而,仅仅把另一方的后副管37R安装在主架及后管上就能完成配件盖的安装。即,使配件盖的安装变得容易。
另外,如图7所示,从左侧的主架31L的后部朝右侧的主架31R的后部架设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二横梁部34,在该横梁部34上设有用来支撑燃料箱50的前部的燃料箱支撑孔48,而且从燃料箱50朝车辆前方延伸的凸状凸台55能够与燃料箱支撑孔48嵌合。
仅仅把凸状凸台55与车身侧的燃料箱支撑孔48嵌合,就可以把燃料箱50的前部固定在车身侧,降低燃料箱50的安装工时数。
另外,如图8所示,朝车辆纵向延伸的排气管或与该排气管连接的消声器66被配置在弯曲部46的车宽方向外侧。
由于把排气管或消声器66配置在朝车宽方向内侧弯曲了的弯曲部46的车宽方向外侧,因而可以抑制车宽的增加。
另外如图7所示,吸附罐64在比第一配件盖52靠车身中心侧被安装在一方的后管36L上。
吸附罐64安装在一方的后管36L上,因此,在把配件类50与另一方的后副管37R一起拆下的时候,不用担心吸附罐64松脱。
而且,由于吸附罐64被第一配件盖52覆盖,所以难以松脱,不用担心被错误地拆下。
另外,排气管或消声器66的热量使吸附罐64温暖,有望提高吸附罐64的清除效率。
在实施例中,“一方”表示左侧的元件、“另一方”表示右侧的元件,但是“一方”表示右侧的元件、“另一方”表示左侧的元件也可以。
另外,用第二配件盖覆盖作为配件类的燃料箱的三个面(底面、后表面、右侧面),但是,如果能被车身盖覆盖的话,可以省略对后表面的覆盖。因此,第二配件盖只要能覆盖配件类的至少两个面即可。
另外,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适合小型车辆、尤其适合在凹凸地面行走的车辆,但是也适合其它的车辆。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适合凹凸地面行走车辆。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30车架,31L、31R主架,34横梁部(第二横梁部),36L、36R后管,37L、37R后副管,46弯曲部,47L、47R配件类支撑部,48燃料箱支撑孔,50燃料箱,51燃料箱的左侧面,52第一配件盖,55凸状凸台,58燃料箱的右侧面,59燃料箱的后表面,61第二配件盖,64吸附罐,66消声器。

Claims (7)

1.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朝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主架、从该主架的后部上部朝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管、跨在这些后管与所述主架上对所述后管进行加强的左右的后副管、配置在所述主架的后方的燃料箱、和空滤等的配件类,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的后副管中的一方的后副管,固定在所述左右的后管中的一方的后管与所述主架上,另一方的后副管能进行装拆地安装在另一方的后管与所述主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方的后副管被形成为能够向车宽方向外侧脱开,通过螺栓从车身侧方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方的后副管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形成弯曲部,从而使该弯曲部在车辆俯视观察时位于比所述一方的后管靠车身中心侧,在这样的弯曲部设有至少一个用来支撑所述配件类的配件类支撑部。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方的后副管上安装覆盖所述配件类的一方的侧面的第一配件盖,
在所述另一方的后副管上安装覆盖所述配件类的另一方的侧面、所述配件类的底面、后表面的至少两个的第二配件盖,
通过把所述第一配件盖与所述第二配件盖对合,从而将所述配件类盖住。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架由左右一对的主架构成,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部从所述左侧的主架的后部跨向右侧的主架的后部,在该横梁部上设有用来支撑燃料箱的前部的燃料箱支撑孔,
从所述燃料箱朝车辆前方延伸的凸状凸台能够与所述燃料箱支撑孔嵌合。
6.如权利要求3~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朝车辆纵向延伸的排气管或与该排气管连接的消声器被配置在所述弯曲部的车宽方向外侧。
7.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用来捕集所述燃料箱产生的蒸发燃料的吸附罐,在比所述第一配件盖靠车身中心侧被安装在所述一方的后管上。
CN2011100052784A 2010-01-15 2011-01-12 车辆 Pending CN1021265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06492A JP2011143834A (ja) 2010-01-15 2010-01-15 車両
JP2010-006492 2010-01-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26521A true CN102126521A (zh) 2011-07-20

Family

ID=44264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052784A Pending CN102126521A (zh) 2010-01-15 2011-01-12 车辆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851523B2 (zh)
JP (1) JP2011143834A (zh)
CN (1) CN102126521A (zh)
AU (1) AU2010246547B2 (zh)
BR (1) BRPI1100681A2 (zh)
CA (1) CA2723969C (zh)
TW (1) TW20114410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57346A (zh) * 2018-05-11 2018-10-16 天津市金轮信德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自行车中置电机固定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43857A (ja) * 2010-01-15 2011-07-2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
JP5977626B2 (ja) * 2012-09-05 2016-08-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2017105286A (ja) * 2015-12-08 2017-06-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17210032A (ja) * 2016-05-23 2017-11-3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四輪車両
US10767600B2 (en) 2016-12-22 2020-09-08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vaporative emissions control for a vehicle
US11512670B2 (en) 2019-07-03 2022-11-29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vaporative emissions control for a vehicl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79038A (ja) * 1997-09-16 1999-03-23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着脱装置
JP2002248953A (ja) * 2001-02-22 2002-09-03 Kawasaki Heavy Ind Ltd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を有する騎乗型不整地四輪走行車
JP3366115B2 (ja) * 1994-07-12 2003-01-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用四輪車
US6547027B1 (en) * 2000-05-19 2003-04-15 Bombardier Inc. All terrain vehicle
US20060185927A1 (en) * 2005-02-24 2006-08-24 Honda Motor Co., Ltd. Power steering system for all-terrain vehicle
CN101511664A (zh) * 2006-07-28 2009-08-19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US7845452B2 (en) * 2007-05-16 2010-12-07 Polaris Industries Inc. Drivetrain for an all terrain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1366A (en) * 1981-09-18 1984-07-24 Honda Motor Co., Ltd. Frame for motorcycles
FR2514728B1 (fr) * 1981-10-16 1985-10-04 Peugeot Dispositif de fixation d'un reservoir sur une structure porteuse
JPS59120504A (ja) * 1982-12-28 1984-07-12 Honda Motor Co Ltd 四輪駆動車
US4799565A (en) * 1986-10-23 1989-01-2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uel supply system for off-road vehicle
JP3517217B2 (ja) * 2001-01-31 2004-04-1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騎乗型四輪不整地走行車のブリーザシステム
US6846018B2 (en) * 2002-05-31 2005-01-25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Inc. Motorcycle frame having removable portion
JP4296079B2 (ja) * 2003-12-01 2009-07-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吸気系構造
JP4391377B2 (ja) * 2004-09-30 2009-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マフラ取り付け構造
US7770683B2 (en) * 2008-07-16 2010-08-10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Inc. Three-wheeled vehicle
JP5478182B2 (ja) * 2009-09-30 2014-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カウル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6115B2 (ja) * 1994-07-12 2003-01-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用四輪車
JPH1179038A (ja) * 1997-09-16 1999-03-23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着脱装置
US6547027B1 (en) * 2000-05-19 2003-04-15 Bombardier Inc. All terrain vehicle
JP2002248953A (ja) * 2001-02-22 2002-09-03 Kawasaki Heavy Ind Ltd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を有する騎乗型不整地四輪走行車
US20060185927A1 (en) * 2005-02-24 2006-08-24 Honda Motor Co., Ltd. Power steering system for all-terrain vehicle
CN101511664A (zh) * 2006-07-28 2009-08-19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US7845452B2 (en) * 2007-05-16 2010-12-07 Polaris Industries Inc. Drivetrain for an all terrain vehicl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57346A (zh) * 2018-05-11 2018-10-16 天津市金轮信德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自行车中置电机固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51523B2 (en) 2014-10-07
TW201144104A (en) 2011-12-16
AU2010246547A1 (en) 2011-08-04
JP2011143834A (ja) 2011-07-28
BRPI1100681A2 (pt) 2012-07-17
US20110175340A1 (en) 2011-07-21
CA2723969C (en) 2013-02-26
CA2723969A1 (en) 2011-07-15
AU2010246547B2 (en) 2014-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26521A (zh) 车辆
CN100503339C (zh) 车身前部结构
EP2540605B1 (en) Motorcycle
CN101934846B (zh) 机动二轮车
JP5470103B2 (ja) 自動二輪車
AU2014210577B2 (en) Vehicle
JP6638443B2 (ja) 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および大気連通配管の配置構造
CN102205860B (zh) 车辆
JP592665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JP2012162243A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1254818A (zh) 机动二轮车的发动机悬挂装置
JP6211308B2 (ja) 車両用燃料供給装置
CN102963472B (zh) 机动二轮车
US20190276108A1 (en) Stay for saddle riding vehicle
CN102582727B (zh) 跨骑型车辆的踏板构造
JP606927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EP2431266B1 (en) Direction indicator and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EP3150472B1 (en) Motorcycle
JP5826136B2 (ja) 鞍乗型車両
EP2824023A1 (en) Rear frame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JP7504143B2 (ja) 電装品支持構造
CN102285395B (zh) 跨骑型车辆
JP2006160262A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EP2711277A1 (en) Frame structure for saddle-riding type automotive vehicle
CN105531183A (zh) 摩托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