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人在发明过程中注意到:
在采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如LTE系统、WiMAX系统,小区内各个子载波之间是相互正交的,因此小区内干扰的问题已经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对正交频分复用系统而言,各小区受到的干扰主要来自两部分:小区内热噪声和小区间干扰(ICI,Inter-Cell Interference)。传统的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如匹配滤波)已经能够较好的消除热噪声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小区间干扰而言,通常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通过频率复用(即相邻小区使用不同频段的资源)的方法来实现减轻小区间干扰的目的,但是这样直接带来了系统频率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缺点。
现在的移动通信系统(如LTE系统)对系统的频谱效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希望频率复用系数尽可能的接近于1(即相邻小区使用完全相同的频域资源),为了降低小区之间的干扰,并且兼顾小区间信息交互量及接口交互时延等限制因素,各种OFDM系统都采用了相应的小区间干扰减轻方案:WiMAX系统采用了FFR方案;LTE最终采用了半静态ICIC技术来达到减轻小区间干扰的目的,并对小区间交互的负载信息进行了标准化。
LTE系统通过在X2接口交互各小区的负载信息,可以起到小区间干扰的频域协调和功率协调的作用。在目前的LTE标准中,FDD(Frequency DivisionDuplex,频分双工)系统和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系统采用相同的ICIC方案,标准定义的负载信息也完全一致。
对于时分双工的正交频分复用系统而言,由于上、下行链路使用相同的频率,因此上下行通信链路不能同时存在。但是,上下行业务的到达却不受各个子帧通信链路方向的制约:在上行子帧,核心网仍然会下发各用户的下行数据;在下行子帧,UE(User’s Equipment,用户设备)侧仍然会有上行传输的业务需求。因此,对于TDD系统而言,其具体情况是:在进行上行传输时,必然会出现下行业务的累积现象;上行子帧结束以后,容易造成随着而来的相邻下行子帧瞬时负荷很重的情况;且对于多个连续下行子帧而言,各个下行子帧间的业务负荷分布极不均匀:假设连续下行子帧N、N+1、N+2,则容易出现子帧N的负荷很重、子帧N+2的负荷很轻的情况。另外,由于时分双工的LTE系统中各个小区之间是同步的,且上下行子帧配置通常都一致,因此对于同频组网的多个小区而言,它们的业务负荷随着子帧的波动将是一致的,因此容易出现系统的负荷水平的波动较大的情况。这种子帧间业务负荷水平的分布不均匀将导致系统内的小区间干扰水平随着业务负荷进行较大的波动:当业务负荷很轻时,每个小区仅需使用少量的资源就能满足当前业务的数据传输需求,此时通过ICIC的技术作用能较好的实现小区间干扰的协调/避免;当系统业务负荷很重时,各个小区都需要很多的资源才能保证各自的数据传输需求,此时即使通过标准定义的ICIC技术也不能达到较好的干扰协调的效果,因此,此时的小区间干扰仍然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当系统中存在大量的诸如视频流的GBR(Guaranteed Bit Rate,保证比特速率)业务时,这种系统负荷水平随子帧波动很大的特征将更加显著。
另外,考虑到X2接口的容量和传输时延的限制,标准中定义的负载信息不能过于频繁的进行交互,因此只能基于一段时间内小区的平均负荷水平以及干扰水平来生成各自的负载信息;由于这些负载信息是通过一段时间内的业务负荷经过平滑后得到的,因此,ICIC施加给调度器的资源分配限制和调整信息也将适用于平均到每一个子帧的业务负荷水平,而非TDD系统中上述随着子帧波动的业务负荷水平。根据这种统计平均的业务负荷信息生成的小区间干扰协调策略来实现TDD系统的干扰减轻必然会制约ICIC所能发挥的性能,很难达到降低小区间干扰、优化系统整体性能的目的。
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
对于WiMAX系统中的静态或半静态的FFR技术、SFR(Soft FrequencyReuse,软频率复用)、以及LTE系统的静态/半静态ICIC技术而言,都是通过预配置或者统计一段时间内小区各用户分组的业务负荷水平来确定干扰协调的策略的:
在LTE系统中,由于接入网侧不存在集中控制的网络实体,因此上述方法依赖于X2接口(基站间的接口)的相关负载信息的交互,考虑到X2接口容量受限且具有一定的交互时延,因此这种方法在各小区之间交互的信息十分有限,且具有较长的更新周期。LTE标准定义的ICIC相关负载信息及其最小更新周期如下:HII(20ms)、OI(200ms)、RNTP(200ms);可见,以上依赖X2接口进行的负载信息交互的周期远远大于系统的调度间隔(LTE系统调度间隔为1ms)。
而在TDD系统中,由于上、下行子帧不能同时存在,而各个方向业务的到达是独立于当前子帧方向的,因此必然出现下行数据在上行子帧堆积的情况,以LTE TDD系统上下行子帧配置3为例,在上行子帧2、3、4,核心网仍然向基站下发数据,因此当子帧4结束后,将有较多的下行数据需要发送,因此子帧5的负荷较高;随着连续下行子帧的到达,在上行子帧积压的下行数据逐步得到传输,因此子帧6、7、8、9的负荷将逐步降低。由于TDD系统是同步的,因此上述现象将出现在所有的小区,因此造成了整个系统中子帧5的业务负荷很高,因此同频干扰很大,且系统中的同频干扰在下行子帧5~9之间波动较大的现象。
表一:TD-LTE系统支持的上下行子帧配置
表中D为下行子帧、U为上行子帧、S为特殊子帧。
由于上述FFR、静态/半静态ICIC、波束协调方案的基本思路都是尽量避免为可能造成强干扰的用户分配相互正交的资源,而非通过诸如信号处理等手段积极的消除干扰,该方法在系统负荷不是很重时能够较好的发挥作用;但是,当系统业务负荷水平很高时,此时已经无法实现资源的正交化,此时必然造成相邻小区干扰敏感用户使用同频资源的情况,因此必然造成较大的同频干扰。因此在上述举例中,对于子帧9而言,在系统平均负荷没有过重的情况下,这些子帧的业务负荷很轻,通过现有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必然会获得较为理想的干扰减轻效;而对于如子帧5这些瞬时负荷很重的子帧而言,即使存在FFR、静态/半静态ICIC、波束协调等方案来实现小区间干扰协调,也不能有效地降低小区间干扰,因此这些子帧的性能将急剧恶化。
另外,受信息交互量和算法计算复杂度的影响,FFR、静态/半静态ICIC、波束协调等方案都是基于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负荷水平来生成干扰减轻的调度策略的,即该策略中考虑的是一段时间内所有相同链路方向的所有子帧的平均负荷水平来生成干扰减轻规则的,将此基于平均负荷的干扰减轻规则应用到TDD系统差异较大的各个同向子帧中必然不能起到较好的干扰减轻效果。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由于没有考虑TDD系统子帧间负荷的差异性,现有的FFR、静态/半静态ICIC、波束协调等方案不能较好的发挥作用,无法达到较为优化的干扰减轻效果。
鉴于上述分析,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主要针对时分双工系统的上述特点提供一种优化的小区间干扰减轻的方案,即通过子帧间负荷均衡算法来使系统业务负荷在各个同向子帧之间均匀的分布,即实现干扰的时域平衡;再结合小区间干扰协调(ICIC)技术来实现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不同频域资源的干扰协调/避免,达到频域和功率协调的目的;若系统支持波束赋形,则还可以进一步结合波束赋形技术的方向性实现空域的协调。以便充分考虑时分双工系统的特点,并从时域、频域、甚至包括空域、功率等多个维度的资源使用出发,实现联合的干扰减轻。使得在和通常的干扰减轻方案相比时,能够获得更优化的干扰减轻效果,能够进一步提升系统吞吐量和边缘用户的性能,为用户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基于上面的分析,TDD系统中瞬时业务负荷水平在不同的子帧之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导致某些子帧中通过干扰协调技术能够获得的干扰减轻效果十分有限。另外,诸如FFR、静态/半静态ICIC、波束协调等干扰协调技术的实施都是基于一段时间内各个子帧的平均业务负荷水平来生成干扰减轻决策的,因此用一段统计平均的负荷信息反映各个子帧瞬时差异较大的业务负荷水平必然会影响在各个子帧中干扰减轻策略的准确度,因此也会造成干扰减轻效果的不佳。所以,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提供了一种子帧间的业务负荷均衡处理方法,该方案通过子帧间负荷均衡算法能够将同一链路方向的业务负荷均匀的分担到各个子帧上,用以解决TDD系统中瞬时业务负荷水平在不同的子帧之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的情况。
图3为子帧间的业务负荷均衡处理方法实施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在进行业务负荷均衡处理时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1、确定一段时间内链路的业务负荷;
步骤302、根据该业务负荷确定资源利用率门限值;
步骤303、根据所述资源利用率门限值在各子帧上发送业务数据。
实施中,上述方案可以独立解决TDD系统子帧间负荷均衡,其并不一定需要与干扰协调相结合,但是,当其与干扰协调相结合后,可以获得更好的干扰减轻效果。
在上述方案通过子帧间负荷均衡算法将同一链路方向的业务负荷均匀的分担到各个子帧上时,分别可以根据过去的业务负荷以及未来的业务负荷来进行实施,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方式1
在确定一段时间内链路的业务负荷时,可以是确定过去一段时间内在相同链路方向的所有子帧上发送的数据量;
在根据该数据量确定资源利用率门限值时,可以根据该段时间内的各子帧上资源的平均使用情况确定资源利用率门限值。
实施中,可以统计一段时间内相同链路方向的所有子帧的资源使用情况,并基于该平均的资源使用情况确定当前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在调度进行资源分配时,每子帧实际使用的资源不超过该资源利用率门限值。该方式中,并不需要关心传输了多少数据量,也即多少bit,而仅只需关心使用了多少资源,也即多少个PRB即可实现该方式的目的。
方式2
在确定一段时间内链路的业务负荷时,可以是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当前链路方向上增加的等待传输的数据量;
在根据该数据量确定资源利用率门限值时,可以是根据该增加的数据量以及系统的频谱效率确定当前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
实施中,可以统计一段时间内当前链路方向新增加的等待传输的数据总量,基于该新增加的数据量以及系统的频谱效率确定当前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在后续的资源分配中,以该资源利用率门限值为资源分配的上限。
方式3
在确定一段时间内链路的业务负荷时,可以是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当前链路方向上各类业务或各类RB(Radio Bearer,无线承载)上增加的待传输的数据量;
在根据该数据量确定资源利用率门限值时,可以根据该增加的待传输的数据量以及该段时间内各类业务或各类RB的传输效率确定当前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
实施中,可以统计一段时间内当前链路方向上各类业务或各类RB新增的待传输的数据总量,以及该段时间内各类业务或各类RB的传输效率,基于该新增的待传输的数据总量以及传输效率确定当前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在后续的资源分配中,以该资源利用率门限值为资源分配的上限。
实施中,传输效率也即频谱效率,某一类业务的传输效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该业务传输了多少bit,一共使用了多少频率资源,因此其单位是bit/s/Hz,与频谱效率的单位是一致的。
方式4
在确定一段时间内链路的业务负荷时,是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当前链路方向上各个UE增加的待传输的数据量;
在根据该数据量确定资源利用率门限值时,根据该增加的待传输的数据量以及归属UE的信道信息确定当前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
实施中,可以统计一段时间内当前链路方向各个UE新增加的待传输数据量,基于该新增加的数据总量以及归属UE的信道信息确定当前资源利用率门限值,在后续的资源分配中,以该资源利用率门限值为资源分配的上限。
实施中,信道信息可以采用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信道状态信息)等。
上述四种方式中,方式1是基于历史的资源实际使用的情况,而方式2、方式3、方式4是基于业务的数据传输需求。对于方式2、方式3、方式4而言,方式2仅考虑系统平均的频谱效率等性能;方式3则在方式2的基础上按照业务类型或RB归属进行分配统计;方式4则进一步细分,考虑每个UE的信道质量信息等因素来确定资源利用率门限。方式1、方式2、方式3、方式4的计算复杂度依次升高,其估计的准确性也依次增加,性能也依次变好。
具体的,方式2与方式3的“一段时间内当前链路方向新增加的等待传输的数据总量”、“一段时间内当前链路方向上各类业务或各类RB新增的待传输的数据总量”二者之间是从属关系,也就是“各类业务或各类RB”也是属于“当前链路方向新增加的”中的一部分,当前链路增加的待传输数据总量是所有业务(所有RB)新增的待传输数据量的总和。
另外,方式4中的“一段时间内当前链路方向各个UE新增加的待传输数据量”也是属于“当前链路方向新增加的”中的一部分,当前链路增加的待传输数据总量是所有UE新增的待传输数据量的总和。
方式3和方式4的区别在于对新增数据总量的分类方法不同:方式3是按照它属于哪种业务,而不管该业务是给哪个UE的,例如是属于VOIP(Voiceover IP,基于IP的语音传输)业务、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送协议)业务还是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业务;方式4则是按照它属于哪个UE的,而不区分它是这个UE的FTP业务还是WWW业务。
上述四种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基本相同,不同的仅在于上述考虑的对象和使用的辅助信息有所差别。下面以方式3为例,说明子帧间负荷均衡算法的实施。
实施中,在进行负荷均衡时,针对的对象是时间间隔T内的所有同向子帧,以LTE系统的下行子帧为例,假设系统当前下行负荷门限为Pth(n),那么在下一次更新负荷门限时刻到达之前,对于每一个下行子帧,将其负荷门限设置为Pth(n),以保证在进行频域调度时实际资源利用率不超过该门限值。
1、假设共有N类RB,RB的分类可以根据QCI(QoS Class Indicator,QoS等级指示)等级或逻辑信道归属确定;则可以遍历下行系统存在的所有RB,获取各RB的数据传输需求和频谱效率信息。
2、在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当前链路方向上增加的等待传输的数据量时,可以是:
统计一段时间T内的各RB下行数据包到达的业务量datai(n);
根据datai(n)确定在未来下一时间段nT~(n+1)T内RBi上增加的等待传输的数据量业务传输需求DATAi(n)。
实施中,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或PDCP(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可以统计一段时间T内各RBi下行数据包到达的业务量datai(n),并基于该新增的数据量评估在时间段nT~(n+1)T内RBi的业务传输需求DATAi(n)。
在根据datai(n)确定在未来时间段nT~(n+1)T内RBi上增加的等待传输的数据量业务传输需求DATAi(n)时,可以采用遗忘因子滤波的方法对该值进行平滑,也可以不平滑,具体的可以是:
在基于遗忘因子滤波进行平滑时,可以使DATAi(n)=β·datai(n)+(1-β)·DATAi(n-1),其中,β为遗忘因子;
或者,在不进行平滑时,使DATAi(n)=datai(n)。
3、在获取该段时间内各类业务或各类RB的传输效率时,可以包括:
获取在时间段T内RBi的所使用的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物理资源块,为LTE系统中资源分配的最小单位)个数NPRBused(i,n);
根据RBi的服务比特速率SBRi确定RBi的频谱效率
具体实施中,在获取本小区内RBi的平均传输效率时可以是:获取在时间段T内RBi的所使用的PRB个数NPRBused(i,n),基于统计得到的RBi的服务比特速率(SBRi)确定RBi的频谱效率SBR(Service BitRate,服务比特率)的统计方法即为一段时间内实际传输的数据量,其单位是bit/s。
4、在根据该增加的待传输的数据量以及该段时间内各类业务或各类RB的传输效率确定当前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可以包括:
按照如下的公式确定时间段nT~(n+1)T内下行负荷门限Pth(n+1):
其中,NPRBtotal为在时间段nT~(n+1)T内,用于下行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传输的所有子帧的PRB数目总和,DATAi(n)为在未来下一时间段nT~(n+1)T内RBi上增加的等待传输的数据量业务传输需求,ηi为频谱效率,N是RB总数。
实施中,在按照如下的公式确定时间段nT~(n+1)T内下行负荷门限Pth(n+1)时,还可以进一步按照如下公式确定门限:
其中,Pth_min为资源利用率门限的下限。
具体的,Pth_min为资源利用率门限的下限,该下限的设置是为了在系统平均负荷很轻时,不至于因为该门限值设置的很小而给资源分配带来不必要的限制,造成频率选择性增益不必要的损失。具体的,Pth_min典型值可以为1/3或1/4,它实际上是保证等效于异频组网的资源利用率的上限,可以根据当前网络的拓扑结构或各小区的强干扰邻小区数目来确定。例如:在图2所给出的拓扑结构中,可以设置该值为1/4。
对于方式4,信道信息可以是CQI、CSI等,在根据信道信息确定门限值时,其本质是与方式3一样的,如:先确定各个UE的频谱效率再基于每个UE待传输的数据量和使用的PRB数目总和计算而: 其中,M是UE总数。
实施中,在确定一段时间内链路的业务负荷时,该段时间时长可以根据干扰协调统计业务负荷水平的周期进行设置。这样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与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结合实施,可以将上述统计窗长T设置为干扰协调统计业务负荷水平的周期一致:如在LTE系统中,上行链路的统计周期设置为与HII一致,下行链路的统计周期设置为与RNTP一致。
由上述实施方式可以看出,通过如上所述的子帧间负荷均衡处理,确定了当前时间段内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便可以具体通过基站内调度器保证在连续同向子帧的非最后一个子帧上严格遵守上述门限值,就可以实现将系统内的业务负荷均匀的分布在各个同向子帧之上。
可见,通过子帧间负荷均衡处理,解决了时分双工系统的业务负荷随着子帧波动的情况,为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解决了TDD系统中瞬时业务负荷水平在不同的子帧之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的情况后,针对时分双工的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干扰减轻,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干扰减轻方案,其基本构思如下:
1)、先通过子帧间负荷均衡算法将同一链路方向的业务负荷均匀的分担到各个子帧上,实现时域的干扰平衡;
2)、再通过诸如FFR、静态/半静态ICIC、波束协调等干扰协调技术的实施进一步实现各个子帧上的干扰减轻,即频域、功率、空域上的干扰协调/减轻;
3)、基站的调度器将上述多套机制输出的策略和限制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形成多个资源维度联合优化的干扰减轻资源分配方案。
通过上述多套机制的相互配合,本发明实施例中便为时分双工的正交频分复用系统提供了一种多个资源维度联合优化的干扰减轻方案,以达到更优化的干扰减轻的效果。下面结合附图对该方案的具体实施进行说明。
图4为小区间干扰处理方法实施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在进行小区间干扰处理时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01、进行子帧间的业务负荷均衡处理;
步骤402、与各种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相结合,通过干扰协调技术进行频域、功率、空域之一或者其组合的干扰减轻处理。
实施中,步骤401的实施可以参见图3的实施说明。
实施中,步骤402中的干扰协调技术可以包括以下技术之一或者其组合:
SFR、FFR、静态/半静态/动态ICIC、静态/半静态/动态波束协调、多小区协调调度。
对于步骤402,在通过子帧间负荷均衡算法将系统业务负荷均匀的分担到各个同向子帧之后,再结合基站支持的小区间干扰协调算法,可以进一步减轻各个子帧的小区间同频干扰。经过子帧间负荷均衡以后,可以采用FFR、SFR、静态/半静态ICIC、波束协调等一系列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干扰减轻,以达到时域、频域、功率、空域资源联合优化的多个资源维度干扰减轻方案。
步骤402的具体实施取决于与子帧间负荷均衡处理结合实施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为了更好的理解二者之间结合的实施,下面仍以LTE系统支持的半静态ICIC技术为例介绍子帧间负荷均衡与小区间干扰协调的干扰减轻规则在调度器资源分配中的结合实施方案。
半静态ICIC技术的干扰减轻规则生成模块可以统计一段时间的边缘用户和小区中心用户的资源需求,生成本小区的RNTP、HII等参数,通过实际测量得到各个PRB上的上行干扰水平生成OI参数;同时,该模块接收经由X2接口(基站间接口)传递的相邻小区的HII、OI、RNTP等信息,按照系统设计的算法形成本小区的资源分配优先级权值,该优先级权值为上述HII、OI、HII等负载信息(Load Information)以及用户的位置信息(Location Information)的函数,可以表达为以下的式子:
Pinter_ICIC=f(load_information,location_information,...)
基站的调度器的调度策略除了考虑上述ICIC的优先级权值以外,若进行频率选择性调度,还可以考虑各个PRB上的CQI(Channel Quality Indictor,信道质量指示)得到的权值:
PSchdl_CQI=h(CQIPRB,...)
若不考虑子帧间负荷均衡,通常考虑小区间干扰协调的调度策略也可以表示为:
PSchdl_ICIC=η(Pinter_ICIC,PSchdl_CQI)
实施中,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步骤403、根据所述干扰协调技术输出的资源选择优先级权值、各个物理资源块上的信道信息、以及子帧间负荷均衡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之一或者其组合形成的调度器进行各资源维度的选择策略。
步骤403在实施中,在考虑子帧间负荷均衡之后,调度器中考虑多个资源维度联合优化的干扰减轻调度策略可以表达为:
通过上述在调度器的资源分配策略中联合调度子帧间负荷均衡和诸如SFR、FFR、静态/半静态ICIC、波束协调等各种小区间干扰方案输出的干扰减轻策略之后,可以形成联合优化的干扰减轻方案,对于TDD系统而言,该方案与仅采用ICIC方案相比,能够获得更加突出的干扰减轻效果。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子帧间的业务负荷均衡处理设备、一种小区间干扰处理设备,由于这些设备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一种子帧间的业务负荷均衡处理方法、一种小区间干扰处理方法相似,因此这些设备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5为子帧间的业务负荷均衡处理设备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业务负荷均衡处理设备中可以包括:
业务负荷确定模块501,用于确定一段时间内链路的业务负荷;
门限值确定模块502,用于根据该业务负荷确定资源利用率门限值;
发送模块503,用于根据所述资源利用率门限值在各子帧上发送业务数据。
实施中,业务负荷确定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确定一段时间内链路的业务负荷时,是确定过去一段时间内在相同链路方向的所有子帧上发送的数据量;
门限值确定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根据该数据量确定资源利用率门限值时,根据该段时间内的各子帧上资源的平均使用情况确定资源利用率门限值。
实施中,业务负荷确定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确定一段时间内链路的业务负荷时,是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当前链路方向上增加的等待传输的数据量;
门限值确定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根据该数据量确定资源利用率门限值时,是根据该增加的数据量以及系统的频谱效率确定当前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
实施中,业务负荷确定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当前链路方向上增加的等待传输的数据量时,是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当前链路方向上各类业务或各类RB上增加的待传输的数据量;
门限值确定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根据该数据量确定资源利用率门限值时,根据该增加的待传输的数据量以及该段时间内各类业务或各类RB的传输效率确定当前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
实施中,业务负荷确定模块中可以包括:
RB统计单元,用于统计一段时间T内的各RB下行数据包到达的业务量datai(n);
RB确定单元,用于根据datai(n)确定在未来下一时间段nT~(n+1)T内RBi上增加的等待传输的数据量业务传输需求DATAi(n)。
实施中,RB确定单元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根据datai(n)确定在未来时间段nT~(n+1)T内RBi上增加的等待传输的数据量业务传输需求DATAi(n)时,使DATAi(n)=β·datai(n)+(1-β)·DATAi(n-1),或DATAi(n)=datai(n),其中,β为遗忘因子。
实施中,门限值确定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获取该段时间内各类业务或各类RB的传输效率时,在获取在时间段T内RBi的所使用的PRB个数NPRBused(i,n)后,根据RBi的服务比特速率SBRi确定RBi的频谱效率
实施中,门限值确定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根据该增加的待传输的数据量以及该段时间内各类业务或各类RB的传输效率确定当前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时,按照如下的公式确定时间段nT~(n+1)T内下行负荷门限Pth(n+1):
其中,NPRBtotal为在时间段nT~(n+1)T内,用于下行PDSCH传输的所有子帧的PRB数目总和,DATAi(n)为在未来下一时间段nT~(n+1)T内RBi上增加的等待传输的数据量业务传输需求,ηi为频谱效率,N是RB总数。
实施中,门限值确定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确定时间段nT~(n+1)T内下行负荷门限Pth(n+1)时,进一步按照如下公式确定门限:
其中,Pth_min为资源利用率门限的下限。
实施中,业务负荷确定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当前链路方向上增加的等待传输的数据量时,是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当前链路方向上各个UE增加的待传输的数据量;
门限值确定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根据该数据量确定资源利用率门限值时,根据该增加的待传输的数据量以及归属UE的信道信息确定当前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
实施中,业务负荷确定模块可以包括:
UE统计单元,用于统计一段时间T内的各UE下行数据包到达的业务量data1 i(n);
UE确定单元,用于根据data1 i(n)确定在未来下一时间段nT~(n+1)T内各UE上增加的等待传输的数据量业务传输需求DATA1 i(n)。
实施中,UE确定单元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根据data1 i(n)确定在未来时间段nT~(n+1)T内各UE上增加的等待传输的数据量业务传输需求DATA1 i(n)时,使DATA1 i(n)=β·data1 i(n)+(1-β)·DATA1 i(n-1),或DATA1 i(n)=data1 i(n),其中,β为遗忘因子。
实施中,门限值确定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获取该段时间内各UE的传输效率时,在获取在时间段T内各UE所使用的PRB个数N1 PRBused(i,n)后,根据各UE的服务比特速率SBR1 i确定各UE的频谱效率
实施中,门限值确定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根据该增加的待传输的数据量以及该段时间内各UE的传输效率确定当前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时,按照如下的公式确定时间段nT~(n+1)T内下行负荷门限P1 th(n+1):
其中,NPRBtotal为在时间段nT~(n+1)T内,用于下行PDSCH传输的所有子帧的PRB数目总和,DATA1 i(n)为在未来下一时间段nT~(n+1)T内UE上增加的等待传输的数据量业务传输需求,η1 i为频谱效率,M是UE总数。
实施中,门限值确定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确定时间段nT~(n+1)T内下行负荷门限P1 th(n+1)时,进一步按照如下公式确定门限:
其中,Pth_min为资源利用率门限的下限。
实施中,业务负荷确定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确定一段时间内链路的业务负荷时,该段时间时长根据干扰协调统计业务负荷水平的周期进行设置。
实施中,业务负荷确定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在统计业务负荷水平的周期时,若所选择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为半静态ICIC,则设置上行统计周期与HII的周期一致或相当,下行统计周期与RNTP的周期一致或相当。
图6为小区间干扰处理设备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干扰处理设备中可以包括:
子帧间负荷均衡模块601,用于进行子帧间的业务负荷均衡处理;子帧间的业务负荷均衡处理可以参见前述的实施方式;
小区间干扰协调模块602,用于与各种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相结合,通过干扰协调技术进行频域、功率、空域之一或者其组合的干扰减轻处理。
实施中,小区间干扰协调模块还可以进一步用于采用包括以下技术之一或者其组合的所述干扰协调技术:SFR、FFR、静态/半静态/动态ICIC、静态/半静态/动态波束协调、多小区协调调度。
实施中,干扰处理设备中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调度器603,用于根据干扰协调技术输出的资源选择优先级权值、各个物理资源块上的信道信息、以及子帧间负荷均衡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之一或者其组合进行各资源维度的选择策略。
为了描述的方便,以上所述装置的各部分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或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发明时可以把各模块或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硬件中实现。
由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给出了一种时分双工系统中通过子帧间负荷均衡算法实现系统业务负荷和干扰水平在子帧间的平衡,然后进一步结合小区间干扰协调算法实现时域、频域、功率、甚至包括空域的多个资源维度联合优化的干扰减轻方法和装置。
具体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给出了时分双工系统多维联合干扰减轻的方案,先通过子帧间负荷均衡算法使得将TDD系统的业务负荷在各个同向子帧中均匀分布,从而实现干扰的时域平衡,然后进一步结合各种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从频域、功率甚至空域来实现多个资源维度联合优化的小区间干扰减轻策略,并将该联合优化的干扰减轻策略应用于基站的调度策略中以达到优化的干扰减轻的目的;
进一步的,先通过子帧间负荷均衡算法实现干扰的时域平衡的方案,基于历史统计的资源使用信息、统计的待传输数据量、系统平均频谱效率、小区各类业务或RB分组的数据传输需求、小区各类业务或RB分组的平均传输效率、各UE的数据传输需求、各UE的信道质量信息等这些信息的部分或全部,生成当前调度器资源分配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并基于该门限值实现子帧间的负荷均衡;
进一步的,在结合部分或全部上述信息以及4种方式计算得到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很小时,为了避免该门限值给频率选择性调度带来不必要的限制,还可以设置资源利用率门限的下限值Pth_min;
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与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相结合,可以按信息统计周期与所使用的干扰协调技术中统计各用户分组的资源需求的周期取值设置完全相同或相当;
进一步的,还可以在确定信息统计周期时,若所选择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为半静态ICIC,则设置上行统计周期与HII的周期一致或相当,下行统计周期与RNTP的周期一致或相当;
进一步的,在通过子帧间负荷均衡算法实现干扰的时域平衡以后,为了进一步实现干扰减轻,将子帧间负荷均衡算法与各种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相结合的方案,通过这些干扰协调技术,实现频域、功率、甚至空域的干扰减轻效果;
进一步的,可以选择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包括但不限于:SFR、FFR、静态/半静态/动态ICIC、静态/半静态/动态波束协调、多小区协调调度等技术;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多个资源维度联合优化的干扰减轻方案,调度器可以综合考虑所选择的干扰协调技术输出的资源选择优先级权值、各个物理资源块上的信道信息、以及子帧间负荷均衡的资源利用率门限值形成的调度资源选择决策。
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出的一种时分双工的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优化的干扰协调/减轻方案,即通过子帧间负荷均衡算法与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相结合,实现时域、频域、功率、甚至包括空域联合优化的多个资源维度干扰减轻方案。该方案首先通过子帧间负荷均衡算法解决TDD系统业务负荷随子帧波动的缺点,实现了干扰水平的时域平衡,然后通过进一步结合各种干扰协调技术来实现小区间干扰的频域、功率、甚至空域的干扰协调减轻。由于子帧间负荷均衡算法的存在该方案的干扰减轻效果要好于仅采用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的方案。
通过该方案,能够缓解负载信息不能很好的适应TDD系统各个子帧间业务负荷的动态变化所造成的干扰减轻效果不佳的现象;该方案还能够进一步减轻LTE系统的小区间干扰,提升系统整体吞吐量性能和系统内用户的服务质量。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