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4657A - 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有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有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44657A CN102044657A CN2010102926798A CN201010292679A CN102044657A CN 102044657 A CN102044657 A CN 102044657A CN 2010102926798 A CN2010102926798 A CN 2010102926798A CN 201010292679 A CN201010292679 A CN 201010292679A CN 102044657 A CN102044657 A CN 1020446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parator
- inside end
- electrode
- coiling
- base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01M10/0418—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with bipolar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01M10/044—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with bipolar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3—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with folded construction elements except wound ones, i.e. folded positive or negative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e.g. with "Z"-shaped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3—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466—U-shaped, bag-shaped or folde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具有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该电极组件包括:多个电极构件,以堆叠的形状沿在一个方向延伸的基线布置;分隔单元,将两个相邻的电极构件分隔开。该分隔单元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具有相同卷绕中心的分隔件。
Description
本申请要求2009年10月15日提交的第10-2009-0098084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公开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实施例涉及一种二次电池,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有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通常,将电极组件与电解液一起放置在壳体中来形成二次电池。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板、负极板以及置于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的分隔件。
在高容量二次电池中,可使用包括多个电极构件和分隔件的凝胶卷(jelly-roll)型电极组件。在凝胶卷型电极组件中,当卷绕次数增加时,难于使电极构件与置于电极构件之间的分隔件精确地对齐。
发明内容
实施例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具有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该电极组件基本上克服了由于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和缺点所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因此,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卷绕次数可以减少的结构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的方法以及具有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因此,另一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所有的电极构件彼此精确地对齐的结构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有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通过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来实现至少一种上述和其他特征和优点,该电极组件包括:多个电极构件,以堆叠的形状沿在一个方向延伸的基线布置;分隔单元,将多个电极构件的两个相邻的电极构件彼此分隔开,其中,该分隔单元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具有相同卷绕中心的分隔件。
根据实施例的另一方面,分隔单元可包括沿卷绕中心部分处的基线顺序设置的第一分隔件、第二分隔件、第三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四个分隔件的内部端均可设置在卷绕中心部分处。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与第三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的内部端相对于基线彼此相对地设置,基线在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与第三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之间位于卷绕中心部分。位于卷绕中心部分处的多个电极构件中的除了设置在第二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之间的电极构件以外的其余电极构件可附于第一分隔件的两个表面以及第四分隔件的两个表面。
根据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第二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可在卷绕中心部分处紧密地附于彼此。
根据实施例的另一方面,分隔单元可包括沿卷绕中心部分处的基线顺序设置的第一分隔件、第二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可相对于基线彼此相对地设置,基线在第一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之间位于卷绕中心部分,并且第二分隔件可被卷绕以围绕卷绕中心部分处的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
根据实施例的另一方面,可将多个电极构件的中心的每个中心设置在基线上。
根据实施例的另一方面,多个电极构件可包括两个表面都具有正极的正极构件和两个表面都具有负极的负极构件。正极构件可包括一个正极板。负极板可包括一个负极板。
根据实施例的另一方面,在电极构件中,具有彼此不同的极性的电极板可交替地堆叠,分隔件在电极板之间,并且电极构件的两个表面可具有彼此不同的极性。
通过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可提供至少一种上述和其他特征,该二次电池包括:包括上述构成的电极组件;容纳该电极组件的外壳。
通过提供一种制造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可实现至少一种上述和其他特征和优点,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第一分隔件的两个表面和第四分隔件的两个表面提供多个电极构件;顺序地堆叠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四分隔件的内部端;旋转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四分隔件的内部端,以卷绕分隔件,其中,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与第三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的内部端相对于卷绕中心彼此相对地设置,卷绕中心在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与第三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之间。
根据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多个电极构件的步骤可包括使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板位于第一分隔件的相同的表面上以及使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板位于第四分隔件的相同的表面上,另外使电极位于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或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
根据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多个电极构件的步骤可包括使具有彼此不同的极性的电极板交替地位于第一分隔件的相同的表面上以及使具有彼此不同的极性的电极板交替地位于第四分隔件的相同的表面上。
根据实施例的另一方面,可在卷绕分隔件的步骤中提供多个电极构件。
根据实施例的另一方面,可使用层积工艺将多个电极构件附于第一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
通过提供一种制造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可实现至少一种上述和其他特征和优点,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第一分隔件的两个表面和第三分隔件的两个表面提供多个电极构件;顺序地堆叠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旋转第一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以及第二分隔件的中间部分,以卷绕分隔件,其中,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相对于卷绕中心彼此相对地设置,卷绕中心在第一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之间。
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或优点将部分地在后面的描述中提出,部分地通过描述而显而易见,或者通过本发明的实践而被知晓。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将会变得明显并更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透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电极组件;
图3示出了制造图2的电极组件的工艺;
图4A和图4B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正极构件和负极构件;
图5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
图6示出了制造图5的电极组件的工艺;
图7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
图8示出了制造图7的电极组件的工艺;
图9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当前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其中,相同的标号始终表示相同的元件。以下,通过参照附图来描述实施例,以解释本发明。
将描述根据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的电极组件100的卷绕结构和卷绕方法。图1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的透视图。参照图1,二次电池10包括外壳20和放置在外壳20中的电极组件100。
外壳20具有袋型结构并包括本体22和盖24。本体22包括容纳部分22a和密封部分23。容纳部分22a提供将电极组件100容纳其中的空间。密封部分23从容纳部分22a的入口向外延伸。盖24与密封部分23的一个边缘成为一体。将电极组件100放置在本体22的容纳部分22a中,然后,使密封部分23热熔合到盖24,使得本体22紧密地附于盖24。
图2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图1中的电极组件100的示图。参照图1和图2,电极组件100包括多个电极构件110和电极构件分隔单元140。
多个电极构件110以堆叠的形状沿排列基线X布置。彼此相邻的两个电极构件110通过电极构件分隔单元140彼此分隔开。使多个电极构件110布置得使正极构件120a、120b、120c、120d和120e与负极构件130a、130b、130c和130d沿排列基线X交替地定位。多个电极构件110的中心在排列基线X上对齐。
正极构件120a、120b、120c、120d和120e均包括一个正极板121。正极板121包括正极集流体122和涂覆在正极集流体122的两个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123。正极集流体122包括由诸如铝之类的材料形成的导电金属板。将向外突出的其上未涂覆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接线片122a设置在正极集流体122中。利用诸如超声焊接或电阻焊接之类的方法将正极板121的正极接线片122a熔合到从袋型壳体20向外延伸的正极端子190a(在图1中示出)上。正极活性材料123包括包含锂的层状化合物、用于提高导电性的导电材料及用于提高层状化合物和导电材料之间的结合力的粘结剂。
负极构件130a、130b、130c和130d均包括一个负极板131。负极板131包括负极集流体132和涂覆在负极集流体132的两个表面上的负极活性材料133。负极集流体132包括由诸如铜之类的金属形成的导电金属板。将向外突出的其上未涂覆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接线片132a设置在负极集流体132中。利用诸如超声焊接或电阻焊接之类的方法将负极板131的负极接线片132a熔合到从袋型壳体20向外延伸的负极端子190b(在图1中示出)上。负极活性材料133包括诸如含碳石墨之类的碳以及用来提高碳颗粒之间的结合力的粘结剂。此外,负极活性材料133可包括氧化锡(SnO)或锂钛氧化物(LTO)。当将石墨用作负极活性材料时,正极板121的面积可小于负极板131的面积。此外,当将SnO或LTO用作负极活性材料时,正极板121的面积可大于负极板131的面积。
参照图2,电极构件分隔单元140包括具有相同的卷绕中心的第一分隔件150、第二分隔件160、第三分隔件170和第四分隔件180。第一分隔件150、第二分隔件160、第三分隔件170和第四分隔件180沿卷绕中心部分中的排列基线X顺序地堆叠。微孔形成在分隔件150、160、170和180中的每个分隔件中。在电极构件110之间迁移的锂离子穿过微孔。分隔件150、160、170和180均可由诸如聚乙烯(PE)或聚丙烯(PP)之类的聚合物树脂形成。
第一分隔件150沿一个方向(当从图2观察时,是从中心部分沿逆时针方向)从电极组件100的卷绕中心部分向电极组件100的卷绕中心部分的外面卷绕。第一分隔件150的内部端150a设置在卷绕中心部分。多个电极构件120b、130b、120e和130d附于卷绕的第一分隔件150的两个表面上。正极构件120b和120e附于第一分隔件150的外表面150c。负极构件130b和130d附于第一分隔件150的内表面150d。
第二分隔件160也沿一个方向(当从图2观察时,是从中心部分沿逆时针方向)从电极组件100的卷绕中心部分向电极组件100的卷绕中心部分的外面卷绕。第二分隔件160的内部端160a设置在卷绕中心部分。使用第一胶带110a将第一分隔件150的外部端150b和第三分隔件170的外部端170c固定到第二分隔件160的外表面160c。
第三分隔件170沿一个方向(当从图2观察时,是从中心部分沿逆时针方向)从电极组件100的卷绕中心部分向电极组件100的卷绕中心部分的外面卷绕。第三分隔件170的内部端170a设置在卷绕中心部分。电极构件120c附于第三分隔件170的面对卷绕中心部分处的第二分隔件160的内表面170b。使用第二胶带110b将第二分隔件160的外部端160b和第四分隔件180的外部端180b固定到第三分隔件170的外表面170d。
第四分隔件180沿一个方向(当从图2观察时,是从中心部分沿逆时针方向)从电极组件100的卷绕中心部分向电极组件100的卷绕中心部分的外面卷绕。第四分隔件180的内部端180a设置在卷绕中心部分。多个电极构件120a、130a、130c和120d附于卷绕的第四分隔件180的两个表面。正极构件120a和120d附于第四分隔件180的外表面180c。负极构件130a和130c附于第四分隔件180的内表面180d。
第一分隔件150的内部端150a和第二分隔件160的内部端160a与第三分隔件170的内部端170a和第四分隔件180的内部端180a相对多个电极构件110的排列基线X彼此相对地设置。
图3示出了制造图2的电极组件100的工艺的示图。参照图3,第一分隔件150的端部分151、第二分隔件160的端部分161、第三分隔件170的端部分171和第四分隔件180的端部分181相对卷绕中心P顺序地堆叠。第一分隔件150的内部端150a和第二分隔件160的内部端160a与第三分隔件170的内部端170a和第四分隔件180的内部端180a相对于卷绕中心P彼此相对地设置。朝着卷绕中心P设置第一分隔件150、第二分隔件160、第三分隔件170和第四分隔件180,从而执行卷绕工艺。沿卷绕中心P的一个方向设置第一分隔件150和第二分隔件160,沿与卷绕中心P的所述一个方向相对的方向设置第三分隔件170和第四分隔件180。
将第一分隔件150和第二分隔件160从图3的左侧向卷绕中心P(即,右侧)移动。当第一分隔件150被卷绕时,第一分隔件150的外表面150c变成内表面150d,第一分隔件150的内表面150d变成外表面150c。多个正极构件120b和120e沿远离卷绕中心P的方向顺序地设置在第一分隔件150的外表面150c上。可使用层积工艺将多个正极构件120b和120e附于第一分隔件150。多个负极构件130b和130d沿远离卷绕中心P的方向与正极构件120b和120e对应地顺序设置在第一分隔件150的内表面150d上。可使用层积工艺将多个负极构件130b和130d附于第一分隔件150。如图2所示,在卷绕过程中,可将多个电极构件120b、120e、130b和130d附于第一分隔件150,从而使它们对齐在排列基线X上。为此,多个正极构件120b和120e之间的距离以及多个负极构件130b和130d之间的距离从排列基线X逐渐增大。
将第三分隔件170和第四分隔件180从图3的右侧向卷绕中心P(即,左侧)移动。第三分隔件170具有在第三分隔件170被卷绕时作为内部表面的内表面170b。一个正极构件120c附于距离第三分隔件170的内表面170b上的内部端170a最近的位置处。
第四分隔件180具有外表面180c和内表面180d,当第四分隔件180被卷绕时外表面180c变成外部表面,内表面180d是内部表面并且是与外表面180c相对的表面。多个正极构件120d和120a沿远离卷绕中心P的方向顺序地设置在第四分隔件180的外表面180c上。可使用层积工艺将多个正极构件120a和120d附于第四分隔件180。多个负极构件130c和130a沿远离卷绕中心P的方向与正极构件120d和120a对应地顺序设置在第四分隔件180的内表面180d上。可使用层积工艺将多个负极构件130c和130a附于第四分隔件180。如图2所示,在卷绕过程中,将多个电极构件120a、120d、130a和130c附于第四分隔件180,从而使它们对齐在排列基线X上。为此,多个正极构件120a和120d之间的距离以及多个负极构件130a和130c之间的距离从排列基线X逐渐增大。
由于多个电极构件120e、120b、120d、120a、130a、130b、130c和130d设置在第一分隔件150的两个表面上和第四分隔件180的两个表面上,所以与将电极构件设置在分隔件的一个表面上时相比,可减少卷绕次数。
图4A和图4B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正极构件220和负极构件230的示图。由于该实施例具有与在前面描述的实施例的卷绕结构和卷绕方法相同的卷绕结构和卷绕方法,所说将省略对相同内容的描述。
参照图4A,正极构件220包括正极板221和222、一个置于正极板221和222之间的负极板223以及插入负极板223和正极板221之间的分隔件224与插入负极板223与正极板222之间的分隔件225。由于正极板221和222具有与图2中的正极板121相同的构造,负极板223具有与图2中的负极板131相同的构造,所以将省略对正极板221和222以及负极板223的详细描述。微孔形成在两个分隔件224和225中的每个分隔件中。在电极板221、222和223之间迁移的锂离子穿过微孔。分隔件224和225均可由诸如PE或PP之类的聚合物树脂形成。
参照图4B,负极构件230包括负极板231和232、一个置于负极板231和232之间的正极板233以及插入正极板233和负极板231之间的分隔件234与插入正极板233和负极板232之间的分隔件235。由于负极板231和232具有与图2的负极板131相同的构造,正极板233具有与图2的正极板121相同的构造,所以将省略对它们的详细描述。微孔形成在两个分隔件234和235中的每个分隔件中。在电极板231、232和233之间的迁移的锂离子穿过微孔。分隔件234和235均可由诸如PE或PP之类的聚合物树脂形成。
尽管在图4A和4B的实施例中使用了三个电极板来制造正极构件220和负极构件230,但是本公开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使用多于三个的电极板来制造正极构件220和负极构件230。应该知晓包括这样的结构的电极组件落入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即,具有彼此不同极性的电极板彼此交替布置的结构,以及电极板的两个表面具有相同的极性的结构。
图5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300的示图。参照图5,电极组件300包括多个电极构件310和电极构件分隔单元340。
多个电极构件310以堆叠的形状沿排列基线X布置。彼此相邻的两个电极构件310通过电极构件分隔单元340彼此分隔开。将多个电极构件310布置得使正极构件320a、320b、320c和320d与负极构件330a、330b、330c和330d交替地堆叠。由于电极构件310的其他构造与图2的电极构件110的其他构造相同,因此将省略对电极构件310的其他构造的详细描述。
电极构件分隔单元340包括具有相同的卷绕中心的第一分隔件350、第二分隔件360、第三分隔件370和第四分隔件380。第二分隔件360和第三分隔件370与卷绕中心部分相邻。由于电极构件分隔单元340的其他构造与图2的电极构件分隔单元140的其他构造相同,因此将省略对电极构件分隔单元340的其他构造的详细描述。
图6示出了制造图5的电极组件的工艺的示图。参照图6,朝着卷绕中心P设置第一分隔件350、第二分隔件360、第三分隔件370和第四分隔件380,从而执行卷绕工艺。
沿远离卷绕中心P的方向将正极构件320b和负极构件330d交替地设置在第一分隔件350的外表面350c上。沿远离卷绕中心P的方向将负极构件330b和正极构件320d交替地设置在第一分隔件350的内表面350d上。
没有电极构件布置在第二分隔件360和第三分隔件370上。第二分隔件360和第三分隔件370紧邻卷绕中心P设置。
沿远离卷绕中心P的方向将负极构件330c和正极构件320a交替地设置在第四分隔件380的外表面380c上。沿远离卷绕中心P的方向将正极构件320c和负极构件330a交替地设置在第四分隔件380的内表面380d上。
由于其他制造工艺与在图3的实施例中描述的制造工艺相同,所以将省略对其他制造工艺的详细描述。根据图5和图6的实施例,优点在于没有在第二分隔件360和第三分隔件370上布置电极构件。
图7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400的示图。参照图7,电极组件400包括多个电极构件410和电极构件分隔单元440。
由于关于多个电极构件的构成与图5的多个电极构件310的构成相同,因此将省略对电极构件的构成的详细描述。
电极构件分隔单元440包括具有相同卷绕中心的第一分隔件450、第二分隔件460和第三分隔件470。由于第一分隔件450和第三分隔件470具有与图5的第一分隔件350和第四分隔件380相同的构成,所以将省略对第一分隔件450和第三分隔件470的构成的详细描述。第二分隔件460具有使图5的第二分隔件360和第三分隔件370制造成一个分隔件的结构。第二分隔件460的中心部分460a设置在卷绕中心部分。由于其他元件的构成与电极构件分隔单元140的其他元件的构成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其他元件的详细描述。
图8示出了制造图7的电极组件的工艺的示图。参照图8,第一分隔件450和第三分隔件470关于卷绕中心P对称设置,卷绕中心P位于第一分隔件450和第三分隔件470之间。第二分隔件460的中心部分460a设置在卷绕中心P。由于其他制造工艺与在图6的实施例中描述的其他制造工艺相同,所以将省略对其他制造工艺的详细描述。根据图7和图8的实施例,与前面描述的实施例相比,分隔件的数量减少了一个。
图9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500的示图。参照图9,电极组件500包括多个电极构件510和电极构件分隔单元540。
由于电极构件分隔单元540具有与图7的电极构件分隔单元440的构成相同的构成,所以将省略对电极构件分隔单元540的详细描述。
电极构件510均包括分隔件511以及正极板512和负极板513,分隔件511设置在正极板512和负极板513之间。
微孔形成在每个分隔件511中,并且在电极板512和513之间迁移的锂离子穿过微孔。分隔件511可由诸如PE或PP之类的聚合物树脂形成。由于正极板512具有与在图2的实施例中描述的正极板121的构成相同的构成,负极板513具有与在图2的实施例中描述的负极板131的构成相同的构成,所以将省略对正极板512和负极板513的详细描述。在电极构件510中,具有彼此不同的极性的电极板彼此面对设置,第一分隔件550、第二分隔件560或第三分隔件570位于所述极性不同的电极板之间。根据图9的实施例,可将电极组件500制造为一个单元电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造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一分隔件的两个表面上和第四分隔件的两个表面上放置多个电极构件;顺序地堆叠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四分隔件的内部端;旋转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四分隔件的内部端,以卷绕分隔件,其中,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与第三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的内部端相对于卷绕中心彼此相对地设置,卷绕中心在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与第三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之间。
放置多个电极构件的步骤包括使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板位于第一分隔件的相同的表面上以及使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板位于第四分隔件的相同的表面上,另外使电极位于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或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
放置多个电极构件的步骤包括使具有彼此不同的极性的电极板交替地位于第一分隔件的相同的表面上以及使具有彼此不同的极性的电极板交替地位于第四分隔件的相同的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制造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一分隔件的两个表面和第三分隔件的两个表面上放置多个电极构件;顺序地堆叠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旋转第一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以及第二分隔件的中间部分,以卷绕分隔件,其中,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相对于卷绕中心彼此相对地设置,卷绕中心在第一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之间。
放置多个电极构件的步骤包括使极性不同的电极板交替地位于第一分隔件的相同的表面上以及使极性不同的电极板交替地位于第三分隔件的相同的表面上。
根据上述构成,可实现前面描述的特征和优点。根据多个实施例,由于电极构件设置在分隔件上的两个表面上,所以可减少电极组件的卷绕次数,此外,可使电极构件彼此精确地对齐。
虽然已经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知晓,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作出改变,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19)
1.一种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
多个电极构件,以堆叠的形状沿在一个方向延伸的基线布置;
分隔单元,将所述多个电极构件中相邻的电极构件分隔开,
其中,所述分隔单元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具有相同卷绕中心的分隔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分隔单元包括沿卷绕中心部分处的基线顺序设置的第一分隔件、第二分隔件、第三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所述四个分隔件的内部端均设置在卷绕中心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与第三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的内部端相对于基线彼此相对地设置,基线在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与第三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之间位于在卷绕中心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多个电极构件中的一部分附于第一分隔件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和第四分隔件的两个相对的表面,所述多个电极构件中的其余部分附于第三分隔件的单个表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在卷绕中心部分处紧密地附于彼此。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所述分隔单元包括沿卷绕中心部分处的基线顺序设置的第一分隔件、第二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
其中,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相对于基线彼此相对地设置,基线在第一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之间位于卷绕中心部分,并且第二分隔件被卷绕以围绕在卷绕中心部分处的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多个电极构件均包括正极构件和负极构件,正极构件包括均包括有正极的两个表面,负极构件包括均包括有负极两个表面。
8.一种二次电池,所述二次电池包括:
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以堆叠的形状沿在一个方向延伸的基线布置的多个电极构件和将所述多个电极构件中相邻的电极构件分隔开的分隔单元;
外壳,所述电极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中,其中,
所述分隔单元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具有相同卷绕中心的分隔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分隔单元包括沿卷绕中心部分处的基线顺序设置的第一分隔件、第二分隔件、第三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所述四个分隔件的内部端均设置在卷绕中心部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与第三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的内部端相对于基线彼此相对地设置,基线在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与第三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之间位于卷绕中心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多个电极构件中的一部分附于第一分隔件的两个表面和第四分隔件的两个表面,所述多个电极构件中的其余部分仅附于第三分隔件的一个表面。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二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在卷绕中心部分处紧密地附于彼此。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分隔单元包括沿卷绕中心部分处的基线顺序设置的第一分隔件、第二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其中,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相对于基线彼此相对地设置,基线在第一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之间位于卷绕中心部分,并且第二分隔件被卷绕以围绕在卷绕中心部分处的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多个电极构件均包括正极构件和负极构件。
15.一种制造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分隔件的两个表面上和第四分隔件的两个表面上放置多个电极构件;
顺序地堆叠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四分隔件的内部端;
旋转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四分隔件的内部端,以卷绕分隔件,
其中,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与第三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的内部端相对于卷绕中心彼此相对地设置,卷绕中心在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与第三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放置多个电极构件的步骤包括使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板位于第一分隔件的相同的表面上以及使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板位于第四分隔件的相同的表面上,另外使电极位于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或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放置多个电极构件的步骤包括使具有彼此不同的极性的电极板交替地位于第一分隔件的相同的表面上以及使具有彼此不同的极性的电极板交替地位于第四分隔件的相同的表面上。
18.一种制造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分隔件的两个表面和第三分隔件的两个表面上放置多个电极构件;
顺序地堆叠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第二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
旋转第一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以及第二分隔件的中间部分,以卷绕分隔件,
其中,第一分隔件的内部端和第三分隔件的内部端相对于卷绕中心彼此相对地设置,卷绕中心在第一分隔件和第三分隔件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放置多个电极构件的步骤包括使极性不同的电极板交替地位于第一分隔件的相同的表面上以及使极性不同的电极板交替地位于第三分隔件的相同的表面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090098084A KR101065883B1 (ko) | 2009-10-15 | 2009-10-15 | 이차 전지용 전극조립체,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 전극조립체를 구비하는 이차전지 |
KR10-2009-0098084 | 2009-10-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44657A true CN102044657A (zh) | 2011-05-04 |
CN102044657B CN102044657B (zh) | 2014-06-25 |
Family
ID=43301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92679.8A Active CN102044657B (zh) | 2009-10-15 | 2010-09-20 | 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有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41469B2 (zh) |
EP (1) | EP2312683B1 (zh) |
JP (1) | JP5185334B2 (zh) |
KR (1) | KR101065883B1 (zh) |
CN (1) | CN102044657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01930A (zh) * | 2009-05-28 | 2010-12-01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用于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959515A (zh) * | 2011-11-22 | 2014-07-30 | 美敦力公司 | 具有相邻阴极的电化学电池单元 |
CN104272515A (zh) * | 2012-03-20 | 2015-01-07 | 株式会社Lg化学 | 梯状结构的电极组件和复合电极组件 |
CN105244527A (zh) * | 2014-07-04 | 2016-01-13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二次电池、制造二次电池的装置和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 |
CN112928338A (zh) * | 2021-02-07 | 2021-06-08 | 华鼎国联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 一种长软包锂离子电池极组的卷叠一体化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289611B2 (en) * | 2011-11-22 | 2016-03-22 | Medtronic, Inc. | Electrochemical cell with adjacent cathodes |
KR101799570B1 (ko) | 2014-10-07 | 2017-11-20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양 방향으로 권취되어 있는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
US10230088B1 (en) | 2015-01-30 | 2019-03-12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Battery electrode assembly, separa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KR102217447B1 (ko) * | 2017-07-06 | 2021-02-22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이차전지 |
KR102779620B1 (ko) * | 2020-12-24 | 2025-03-10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이차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16787A (zh) * | 2000-03-23 | 2001-10-10 | 索尼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CN1363122A (zh) * | 2000-02-08 | 2002-08-07 | Lg化学株式会社 | 多层堆叠的电化学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WO2004097971A1 (en) * | 2003-04-25 | 2004-11-11 | Enerland Co. Ltd. | Stacke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its fabrica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67911A (en) | 1994-11-17 | 1997-09-16 | Hoechst Celanese Corporation | Methods of making cross-ply microporous membrane battery separator, and the battery separators made thereby |
JP2001155775A (ja) * | 1999-11-30 | 2001-06-08 |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 平板状巻回型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1160393A (ja) | 1999-12-01 | 2001-06-12 | Kao Corp | 非水系二次電池 |
KR100309604B1 (ko) * | 1999-12-20 | 2001-11-03 | 홍지준 | 리튬 2차 전지 |
KR100515572B1 (ko) | 2000-02-08 | 2005-09-20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중첩 전기화학 셀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
JP4075034B2 (ja) * | 2001-08-06 | 2008-04-1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質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0514214B1 (ko) * | 2003-04-25 | 2005-09-13 | 주식회사 에너랜드 | 분리된 2겹의 격리막을 이용한 적층형 리튬이차전지 및 그제조방법 |
CN1321477C (zh) | 2003-10-28 | 2007-06-1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锂离子二次电池 |
KR100933427B1 (ko) * | 2005-08-16 | 2009-12-23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교차분리막으로 이루어진 전기화학소자 |
KR101123059B1 (ko) | 2006-10-23 | 2012-03-15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혼합형 스택 및 폴딩형 전극조립체와 이를 포함하고 있는이차전지 |
KR101209010B1 (ko) * | 2007-04-26 | 2012-12-06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스택형 전극조립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KR101014817B1 (ko) | 2007-12-14 | 2011-02-14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안전 부재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스택/폴딩형 전극조립체 및그것의 제조방법 |
-
2009
- 2009-10-15 KR KR1020090098084A patent/KR101065883B1/ko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7-29 JP JP2010170520A patent/JP5185334B2/ja active Active
- 2010-09-16 US US12/884,020 patent/US8741469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9-20 CN CN201010292679.8A patent/CN102044657B/zh active Active
- 2010-09-24 EP EP10179479.0A patent/EP2312683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63122A (zh) * | 2000-02-08 | 2002-08-07 | Lg化学株式会社 | 多层堆叠的电化学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N1316787A (zh) * | 2000-03-23 | 2001-10-10 | 索尼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WO2004097971A1 (en) * | 2003-04-25 | 2004-11-11 | Enerland Co. Ltd. | Stacke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its fabrication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01930A (zh) * | 2009-05-28 | 2010-12-01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用于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901930B (zh) * | 2009-05-28 | 2014-11-12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用于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959515A (zh) * | 2011-11-22 | 2014-07-30 | 美敦力公司 | 具有相邻阴极的电化学电池单元 |
CN104272515A (zh) * | 2012-03-20 | 2015-01-07 | 株式会社Lg化学 | 梯状结构的电极组件和复合电极组件 |
CN104272515B (zh) * | 2012-03-20 | 2017-06-23 | 株式会社Lg 化学 | 梯状结构的电极组件和复合电极组件 |
CN105244527A (zh) * | 2014-07-04 | 2016-01-13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二次电池、制造二次电池的装置和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 |
US10454131B2 (en) | 2014-07-04 | 2019-10-22 | Samsung Sdi Co., Ltd. | Secondary battery,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N105244527B (zh) * | 2014-07-04 | 2020-01-14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二次电池、制造二次电池的装置和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 |
US10897058B2 (en) | 2014-07-04 | 2021-01-19 | Samsung Sdi Co., Ltd. | Secondary battery,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N112928338A (zh) * | 2021-02-07 | 2021-06-08 | 华鼎国联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 一种长软包锂离子电池极组的卷叠一体化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312683B1 (en) | 2020-03-04 |
US8741469B2 (en) | 2014-06-03 |
JP2011086609A (ja) | 2011-04-28 |
US20110091762A1 (en) | 2011-04-21 |
KR101065883B1 (ko) | 2011-09-19 |
JP5185334B2 (ja) | 2013-04-17 |
KR20110041070A (ko) | 2011-04-21 |
CN102044657B (zh) | 2014-06-25 |
EP2312683A1 (en) | 2011-04-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44657B (zh) | 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有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 |
JP6868299B2 (ja) | ナノ多孔性セパレータ層を利用するリチウム電池 | |
CN102088110B (zh) | 锂二次电池 | |
KR101136205B1 (ko) | 이차전지용 전극조립체 및 그 전극조립체를 구비하는 이차전지 | |
KR100888284B1 (ko) | 탭-리드 결합부의 전극간 저항차를 최소화한 전극조립체 및이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전기화학 셀 | |
US8709637B2 (en) | Electrode assembly with centrally wound separator member | |
US20120196167A1 (en) | Electrode assembly for a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EP3694015A1 (en) | Battery module having structure facilitating series-parallel connections and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 |
KR101084889B1 (ko) | 이차 전지용 전극 조립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 |
KR100624953B1 (ko) | 리튬 이차 전지 | |
KR20120007508A (ko) | 갈바니 전지용 전극 스택 | |
CN104685701A (zh) |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 |
CN110429320A (zh) | 卷绕型电池 | |
KR101806416B1 (ko) | 기준 전극(reference electrode)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 | |
WO2022186491A1 (ko) | 원통형 이차전지 및 이차전지의 제조방법 | |
CN213340472U (zh) | 卷芯、电池以及电子产品 | |
CN106469830A (zh) |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
CN222601060U (zh) | 卷绕电芯和电池 | |
CN217334140U (zh) | 电极体和包含该电极体的锂电池 | |
US20250055138A1 (en) | Electrochemical bundle, battery cell and associated manufacturing methods | |
KR20230129848A (ko) | 파우치형 배터리 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