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8532B - 信号峰均比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号峰均比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98532B CN101998532B CN200910091365.9A CN200910091365A CN101998532B CN 101998532 B CN101998532 B CN 101998532B CN 200910091365 A CN200910091365 A CN 200910091365A CN 101998532 B CN101998532 B CN 10199853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ak
- average ratio
- mobile terminal
- request
- instru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3598 ve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599985 Beijerinckia mobil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信号峰均比控制方法及其装置,以解决现有降低峰均比的技术复杂度高与当移动终端发射功率较高时又需要降低峰均比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该方法包括:移动终端检测自身的发射功率;若该移动终端检测到的发射功率大于第一功率阈值,并且该移动终端当前未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则向基站请求执行该操作;移动终端接收基站返回的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并根据该指令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若移动终端当前执行有降低峰均比的操作,且检测到的发射功率小于第二功率阈值,则向基站请求停止执行该操作;其中,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移动终端接收基站返回的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并根据该指令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信号峰均比控制方法及其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作为一种高速信息传输技术,具有频谱利用率高、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码间干扰能力强等优势,但由于OFDM信号是通过多载波调制后的合成信号,所以OFDM信号存在较高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也可简称峰均比),这会给传输系统带来许多不利因素,限制了OFDM技术的应用。
OFDM技术中,产生峰均比的原因主要是:根据中心极限定理,N个等载波间隔的OFDM信号可等效成均值为0、方差为δ2的高斯分布,其中,随机过程N足够大,如N>100;因此在某些极限时刻,不同子载波在相位和时间上可能线性叠加,这将产生一些很大的幅度脉冲峰值,随着子载波数N的增大,脉冲峰值发生的概率会减少,但峰值会增大。所以在OFDM系统中,信号的峰均比起伏较大。
较大的峰均比起伏,对射频的线性功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发射端的高功率放大器(High Power Amplifier,HPA)具有足够大的线性动态范围,否则一旦这样的峰值进入到HPA的非线形区域,将导致信号的失真和交调,同时对接收端的前端放大器以及A/D变换器的线性度要求也很高。更为严重的是,这将导致子载波间正交性的丧失和频谱的带外泄露,从而严重影响系统性能。HPA的大线性动态范围是以低放大效率作为代价的,而移动通信系统特别是上行链路上,传输能量的受限又要求HPA有很高的放大效率。因此,降低峰均比对OFDM通信系统非常重要。
现有的降低峰均比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
限幅滤波技术,该种方法会导致严重的带内噪声和带外噪声,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降低和频谱效率降低。限幅后滤波可以降低带外辐射,但是这将导致峰值再生;
编码类技术,需要通过详尽的搜索来找出所需要的码字,特别地当子载波数特别大时,计算复杂度将会非常大。该种方法是以降低信息传输速率为代价来获得信号峰均比值的改善,只适合子载波数比较小的情况;
选择性映射(Selected Mapping,SLM)技术,该种技术用D个统计独立的向量S1,S2,…SD(由每个OFDM码元各旋转一定的相位而来)来代表相同的OFDM码元,然后再让这D个向量同时进行IFFT(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得到OFDM符号的离散向量X1,X2,…XD,然后在分别计算这D个向量的峰均比,从这些序列中选出具有最小峰均比的序列传送;接收端需要通过对FFT(快速傅立叶变换)之后的序列SD进行解扰码恢复S,可见该种技术的计算量较大;
部分传输序列(Partial Transmit Sequence,PTS)技术,该技术是在SLM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SLM技术不同的是,该技术是对一组OFDM码元加一个相同的相位。该种技术的复杂度会因分割子向量的方法不同而不同;
子载波注入(Tone Injection,TI)技术,该种方法通过扩展星座尺寸,使得同一个数据对应星座上多个点,恰当地选择表示数据的星座点,从而降低信号的峰均比值。但是,原始星座外的备选星座上的点相对于原始星座上的点来说具有更大的能量,则造成一定的能量损失。由于TI的实现复杂度比较大,需要更多的额外功率,可能导致移动终端的电池不耐用问题;
有效星座映射(Active Constellation Extension,ACE)技术,该种方法类似于TI,它通过扩展外部星座点来降低OFDM信号的峰值幅度,但这些所做的调整增加了发送端能量,对于大星座调制而言,其适用性要求更严;
子载波预留(Tone Reservation,TR)技术,该种技术基于把时域的数据块叠加到原信号上来降低峰值。
上述TR,TI,PTS,SLM等技术虽然能够降低系统的峰均比,从而降低移动终端的功耗,提高移动终端前端放大器的性能,但是,现有降低峰均比的技术由于计算量大会给移动终端带来一定的系统复杂度,因此移动终端通常不采用峰均比降低技术。可是,在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比较大的情况下,如,当移动终端位于小区边缘且分配到的信道资源(子载波)是在小区频带范围的边缘时,会产生较高的峰均比,如不对峰均比进行抑制,该移动终端较高的峰均比将会导致很强的带外辐射,导致系统的邻频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峰均比控制方法及其装置,以解决现有降低峰均比的技术复杂度高与当移动终端发射功率较高时又需要降低峰均比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信号峰均比控制方法,包括:
移动终端检测自身的发射功率;
若该移动终端检测到的发射功率大于第一功率阈值,并且该移动终端当前未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则向基站请求执行该操作;
移动终端接收基站返回的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并根据该指令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
若移动终端当前执行有降低峰均比的操作,且检测到的发射功率小于第二功率阈值,则向基站请求停止执行该操作;其中,移动终端执行有降低峰均比的操作时,移动终端所检测的发射功率是被该操作抑制之前的发射功率,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
移动终端接收基站返回的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并根据该指令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
一种信号峰均比控制方法,包括:
基站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请求;其中,移动终端当前未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且发射功率大于第一功率阈值时,发送的所述请求为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移动终端当前执行有降低峰均比的操作且被该操作抑制前的发射功率小于第二功率阈值时,发送的所述请求为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所述第一功率阈值大于所述第二功率阈值;
若该请求为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则基站为该移动终端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将该移动终端加入到自身配置的小区边缘列表中,以在调度所述移动终端时,采用自身配置的该列表对应的终端调度策略,并向该移动终端发送执行该移动终端的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
若该请求为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则基站为该移动终端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将该移动终端从所述小区边缘列表中删除,并向该移动终端发送停止执行该移动终端的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
判断模块,用于当检测到的发射功率大于第一功率阈值,并且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未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时,发出请求执行该操作的指示,以及当检测到的发射功率小于第二功率阈值时,且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执行有降低峰均比的操作时,发出请求停止执行该操作的指示;其中,移动终端执行有降低峰均比的操作时,所述检测模块所检测的发射功率是被该操作抑制之前的发射功率,第二功率阈值小于第一功率阈值;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判断模块发出的指示向基站发送相应的请求;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返回的、与所述发送模块发送的请求所对应的峰均比控制指令;
配置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指令执行或停止执行所述移动终端的降低峰均比的操作。
一种基站,包括:
存储模块,用于存储小区边缘列表及其对应的终端调度策略;所述终端调度策略包括:为小区边缘列表中的移动终端分配小区频带范围内非边缘部分的无线资源;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请求,所述请求为在移动终端当前未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且发射功率大于第一功率阈值时发送的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所述请求为在移动终端当前执行有降低峰均比的操作且被该操作抑制前的发射功率小于第二功率阈值时发送的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所述第一功率阈值大于所述第二功率阈值;
配置模块,用于在该请求为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时,为该移动终端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将该移动终端加入到所述小区边缘列表,以在调度所述移动终端时,采用该列表对应的终端调度策略,并生成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在该请求为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时,为该移动终端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将该移动终端从所述小区边缘列表中删除,并生成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配置模块生成的指令。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通过检测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以及将检测到的发射功率与设定的功率阈值比较,从而在其发射功率较大且当前没有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时,才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以降低系统的峰均比,避免或减少邻频干扰,与现有峰均比降低技术中需要移动终端始终执行峰均比降低操作相比,可以减少由于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对移动终端能量资源的消耗,从而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峰均比降低技术对移动终端的影响以及在移动终端发射功率较大时又需要采用峰均比降低技术之间的矛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信号峰均比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峰均比控制流程中移动终端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峰均比控制流程中基站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现有技术面临的矛盾:一方面因峰均比降低技术计算量大而造成移动终端系统复杂度高以及消耗移动终端能量,另一方面,当移动终端分配到的信道资源(在OFDM系统中,信道资源为子载波)是在频带范围的边缘,并且此时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较大时,又需要降低峰均比来抑制带外辐射和邻频干扰,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系统协作的方式,结合系统的调度策略,以及移动终端自身的技术判断,提出了控制峰均比的技术方案,从而在尽量减少因采用峰均比降低技术给移动终端带来的影响的同时,针对移动终端发射功率较大所引起的峰均比进行控制,以降低带外辐射和邻频干扰。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网络架构示意图,该网络架构中包括移动终端和基站,其中,小区A和小区B相邻,基站3为小区A中的移动终端通信提供服务,基站4为小区B中的移动终端提供通信服务。移动终端1和移动终端2当前位于小区A,并且,移动终端1位于小区A的边缘,基站A为移动终端1分配的子载波在小区A的频带范围的边缘,移动终端2位于小区A的中心位置或其他非小区边缘的位置。由于移动终端1位于小区的边缘,它的发射功率很大,将导致信号峰均比过高,而移动终端2因为不在小区边缘,所以发射功率不大,不会导致峰均比过高。
由于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高低与该移动终端在小区中的位置和其分配到的子载波有一定关系。通常,在OFDM系统中,移动终端位于小区边缘,并且基站为其分配的自子载波也位于该小区频带范围的边缘部分时,移动终端需要提高其发射功率来保证其信号质量,而此种情况下,移动终端的高发射功率将导致较高峰均比,从而影响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
针对上述情况下移动终端可能导致信号峰均比过高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控制信号峰均比的方法。
参见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信号峰均比的流程示意图,该流程包括:
步骤201、移动终端周期检测自身的发射功率;
步骤202、移动终端判断检测到的发射功率是否超过规定的发射功率门限值,以及移动终端的峰均比降低技术是否开启(所谓开启峰均比降低技术,即: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以下同);如果发射功率超过门限值且未开启峰均比降低技术,则执行步骤203~206;如果发射功率低于规定的门限值且已开启峰均比降低技术,则执行步骤207~210;
步骤203、移动终端向网络侧的基站请求开启峰均比降低技术;
步骤204、基站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开启峰均比降低技术的请求后,针对该移动终端配置基站侧的信号收发模块,使其针对该移动终端采用峰均比降低技术,进一步地,可将该移动终端视为小区边缘的移动终端并相应调整针对该移动终端的调度策略;
步骤205、基站向该移动终端返回响应,以通知该移动终端网络侧已为其开启峰均比降低技术,并指示该移动终端开启相应的峰均比降低技术;
步骤206、移动终端接收到基站返回的响应后,根据开启峰均比降低技术的指示配置该移动终端的信号收发模块,以采用与基站侧相同的峰均比降低技术,后续根据基站的调度、通过配置的信号收发模块与网络侧进行通信。
步骤207、移动终端向网络侧的基站请求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所谓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即: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以下同);
步骤208、基站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的请求后,针对该移动终端配置基站侧的信号收发模块,使其针对该移动终端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进一步地,可不再将该移动终端视为小区边缘的移动终端并相应调整针对该移动终端的调度策略;
步骤209、基站向该移动终端返回响应,以通知该移动终端网络侧已为其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并指示该移动终端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
步骤210、移动终端接收到基站返回的响应后,根据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的指示配置该移动终端的信号收发模块,以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后续根据基站的调度、通过配置的信号收发模块与网络侧进行通信。
通过以上流程可以看出,移动终端侧的峰均比降低技术并不是始终开启的,而是在其发射功率较大的情况下开启,以降低系统的峰均比,避免或减少邻频干扰,并在其发射功率下降后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以减少由于开启峰均比降低技术对移动终端能量资源的消耗,从而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峰均比降低技术对移动终端的影响以及在移动终端发射功率较大时又需要采用峰均比降低技术之间的矛盾。
较佳地,可预先规定时长,如果移动终端在规定的时长内所检测到的发射功率都高于规定的阈值且移动终端当前未开启峰均比降低技术,则请求开启峰均比技术。这样,可以排除因其他原因(如通信系统不稳定)而导致发射功率瞬时较大提高的情况,从而提高峰均比控制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同理,如果移动终端在规定的时长内所检测到的发射功率都低于规定的阈值且移动终端当前已开启峰均比降低技术,则请求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这样,可以排除因其他原因(如通信系统不稳定)而导致发射功率瞬时较大降低的情况,从而提高峰均比控制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下面通过图3和图4,分别详细描述移动终端和基站的处理流程。
参见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峰均比控制流程中移动终端侧的处理流程示意图。在移动终端中事先预置发射功率门限值M1和M2(M2≤M1),并预先设置计时时长为T1的计时器1和计时时长为T2的计时器2。其中,M1和M2取值的大小可根据通信网络实际情况确定,例如,在网络当前情况下,如果各移动终端在小区边缘且分配到的子载波在小区频率范围边缘时的平均发射功率为M1,且此时导致较高的峰均比,则可将M1作为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的阈值;如果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下降到M2以下时不会导致较高的峰均比,则将M2作为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的阈值。T1和T2的取值大小也可根据通信网络实际情况确定,T1和T2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图3所示的流程包括:
步骤301、移动终端检测自身的发射功率P。
该步骤中,对于启动了峰均比降低技术的情况,移动终端所检测的发射功率是该峰均比降低技术对该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抑制前,该移动终端所分配的发射功率。目前的技术可以支持该种情况的功率检测。
步骤302、检测到发射功率P后,判断是否已经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如果没有启动,则执行步骤303;如果已经启动,则执行步骤309。
步骤303、判断发射功率P是否大于M1,如果是,可表明该移动终端当前位于小区边缘且分配的子载波在小区频率范围边缘,需要采用峰均比降低技术,则执行步骤304;否则,返回步骤301继续检测发射功率。
步骤304、启动计时器1,计时器1开始计时,并且在计时器1计时时间段TI内继续检测发射功率P。
步骤305、如果在计时器1的计时时间段T1内所检测到的发射功率P都大于M1,则执行步骤306;否则,只要在时间段T1内检测到小于M1的发射功率,则将计时器1清零后返回步骤301。
步骤306、向基站发送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的请求,请求中可进一步携带该移动终端可支持的峰均比技术类型的标识信息。
步骤307、等待基站的响应,接收基站发送的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的指令。
步骤308、移动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指令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如果基站在该指令中还指示出了峰均比降低技术类型的标识信息,则移动终端启动相应类型的峰均比降低技术。
步骤309、判断发射功率P是否小于M2,如果是,可表明不需要对该移动终端采取峰均比降低技术,则执行步骤310;否则,返回步骤301继续检测发射功率。
步骤310、启动计时器2,计时器2开始计时,并且在计时器2计时时间段T2内继续检测发射功率P。
步骤311、如果在计时器2的计时时间段T2内检测到的发射功率P都小于M2,则执行步骤312;否则,只要在时间段T2内检测到大于M2的发射功率,则将计时器2清零后返回步骤301。
步骤312、移动终端向基站发送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的请求。
步骤307、等待基站的响应,接收基站发送的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的指令。
步骤308、移动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指令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
上述流程中,移动终端可通过配置其信号收发相关模块来启动或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信号收发相关模块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如果仅对上行采用峰均比降低技术,则可只配置发射器;如果仅对下行采用峰均比降低技术,则可只配置接收器)。发射器通常包括编码模块、基带模块、射频模块,接收器通常包括射频模块、基带模块和解码模块。移动终端根据所采用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不同,可通过配置相应模块来启动或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例如,采用子载波预留技术(TR技术)降低峰均比时,需要在移动终端侧预留第3,7,9,10,118等子载波,因此需要对接收器进行配置,使其知道预留了哪些子载波。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峰均比降低技术可以是现有峰均比降低技术中的任意一种,但并不限于此,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具体实现并不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所限制。
参见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峰均比控制流程中基站侧的处理流程示意图。基站中设置有小区边缘列表,该列表中的移动终端被视为位于小区边缘的移动终端,并可对该列表中的移动终端设置相应的调度策略。本发明实施例中,该调度策略中可包括:为该列表中的移动终端分配小区频带范围中间部分的无线信道(如子载波)资源。图4所示的流程包括:
步骤401、基站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请求。
步骤402、该请求如果是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的请求,则执行步骤403~405,如果是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的请求,则执行步骤406~408。
步骤403、基站通过配置信号收发相关模块,为该移动终端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
步骤404、基站将该移动终端加入到小区边缘列表。
基站将该移动终端加入小区边缘列表后,将其视为位于小区边缘的移动终端,并在调度该移动终端时,采用小区边缘列表所对应的调度策略对其进行调度,包括为其分配位于小区频率范围中间位置的子载波。
步骤405、基站向该移动终端下发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的指令。
步骤406、基站通过配置信号收发相关模块,取消为该移动终端开启的峰均比降低技术。
步骤407、基站将该移动终端从小区边缘列表中删除,从而不再将该移动终端视为位于小区边缘的移动终端,并不再对该移动终端使用小区边缘列表所对应的调度策略。
步骤408、基站向该移动终端下发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的指令。
上述流程中,基站可通过配置其信号收发相关模块来启动或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信号收发相关模块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如果仅对上行采用峰均比降低技术,则可只配置接收器;如果仅对下行采用峰均比降低技术,则可只配置发射器)。发射器通常包括编码模块、基带模块、射频模块,接收器通常包括射频模块、基带模块和解码模块。基站根据所采用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不同,可通过配置相应模块来启动或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例如,采用子载波预留技术(TR技术)降低峰均比时,需要在基站侧预留第3,7,9,10,118等子载波,因此需要对发射器进行配置,使其知道需要预留哪些子载波。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峰均比降低技术可以是现有峰均比降低技术中的任意一种,但并不限于此,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具体实现并不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所限制。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和一种基站的结构。
参见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终端包括:检测模块501、判断模块502、发模块503、接收模块504和配置模块505,还可进步一包括第一计时器506或/和第二计时器507,其中:
检测模块501,用于检测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进一步地,在移动终端启动了峰均比降低技术时,所检测的发射功率是被该技术抑制之前的发射功率;
判断模块502,用于当移动终端当前未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且检测到的发射功率大于第一功率阈值(如上述M1)时,发出请求启动该技术的指示;进一步地,当移动终端当前开启了峰均比降低技术,且检测到的发射功率小于第二功率阈值(如上述M2)时,发出请求取消该技术的指示;其中,第一功率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二功率阈值;
发送模块503,用于根据判断模块502发出的指示向基站发送相应的请求;
接收模块504,用于接收基站返回的、与发送模块503发送的请求所对应的峰均比控制指令;
配置模块505,用于根据该指令启动或取消移动终端的峰均比降低技术。
发送模块还可以在发送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请求时,将移动终端所支持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类型信息携带于其中;配置模块505在接收到启动降低峰均比技术的指令后,根据其中携带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类型信息,启动相应的峰均比降低技术;其中,该指令中携带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类型信息是基站根据该移动终端所支持的峰均比降低技术所选择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类型信息。
较佳地,判断模块502在移动终端当前未开启峰均比降低技术,且检测模块501检测到发射功率大于第一功率阈值时,启动第一计时器506;若在第一计时器506的计时时间内检测模块501所检测到的发射功率都大于第一功率阈值,则判断模块502发出请求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的指示。
较佳地,判断模块502在移动终端当前开启峰均比降低技术,且检测模块501检测到发射功率小于第二功率阈值时,启动第二计时器507;若在第二计时器507的计时时间内检测模块501所检测到的发射功率都小于第二功率阈值,则发出请求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的指示。
参见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结构的示意图。该基站包括:接收模块601、配置模块602、发送模块603,其中:
接收模块601,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请求;其中,移动终端当前未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且发射功率大于第一功率阈值时,发送的请求为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的请求;移动终端当前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且被该技术抑制前的发射功率小于第二功率阈值时,发送的请求为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的请求;第一功率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二功率阈值;
配置模块602,用于在该请求为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的请求时,为该移动终端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并生成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的指令;在该请求为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的请求时,为该移动终端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并生成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的指令;
发送模块603,用于发送配置模块602生成的指令。
在接收模块601接收到的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的请求中携带有移动终端支持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类型信息的情况下,配置模块602可根据该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的请求,选择其中一种该移动终端能够支持的峰均比降低技术并启动;发送模块603可将所选择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类型信息携带于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的指令中,以使移动终端启动相同的峰均比降低技术。
较佳地,该基站还可包括存储模块604,该模块用于存储小区边缘列表及其对应的终端调度策略;终端调度策略可包括:为小区边缘列表中的移动终端分配小区频带范围内非边缘部分的无线资源。这种情况下,配置模块602在接收到移动终端的启动峰均比降低技术的请求后,将该移动终端加入到存储模块604存储的小区边缘列表,并在调度该移动终端时,采用该列表对应的终端调度策略;配置模块602在接收到移动终端的取消峰均比降低技术的请求后,将该移动终端从存储模块604存储的小区边缘列表中删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信号峰均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移动终端检测自身的发射功率;
若该移动终端检测到的发射功率大于第一功率阈值,并且该移动终端当前未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则向基站请求执行该操作;
移动终端接收基站返回的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并根据该指令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
若移动终端当前执行有降低峰均比的操作,且检测到的发射功率小于第二功率阈值,则向基站请求停止执行该操作,其中,移动终端执行有降低峰均比的操作时,移动终端所检测的发射功率是被该操作抑制之前的发射功率,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
移动终端接收基站返回的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并根据该指令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
其中,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中还携带有所述移动终端所支持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类型信息;
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中还携带有基站根据该移动终端所支持的峰均比降低技术所选择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类型信息;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指令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具体为: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指令中携带的所述类型信息,执行相应的降低峰均比的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未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且检测到发射功率大于第一功率阈值后,若在此后的第一时长内所检测到的发射功率都大于第一功率阈值,则向基站请求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后,还包括:接受基站为其分配的位于小区频率范围中间部分的无线信道资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执行有降低峰均比的操作操作且检测到发射功率小于第二功率阈值后,若在此后的第二时长内检测到的发射功率都小于第二功率阈值,则向基站请求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
5.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
判断模块,用于当检测到的发射功率大于第一功率阈值,并且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未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时,发出请求执行该操作的指示,以及当检测到的发射功率小于第二功率阈值时,且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执行有降低峰均比的操作时,发出请求停止执行该操作的指示;其中,移动终端执行有降低峰均比的操作时,所述检测模块所检测的发射功率是被该操作抑制之前的发射功率,第二功率阈值小于第一功率阈值;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判断模块发出的指示向基站发送相应的请求;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返回的、与所述发送模块发送的请求所对应的峰均比控制指令;
配置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指令执行或停止执行所述移动终端的降低峰均比的操作;
其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发送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时,将所述移动终端所支持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类型信息携带于其中;
所述配置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后,根据其中携带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类型信息,执行相应的降低峰均比的操作;其中,该指令中携带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类型信息是基站根据该移动终端所支持的峰均比降低技术所选择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类型信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计时器;
所述判断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未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且检测到发射功率大于第一功率阈值时,启动所述第一计时器;若在第一计时器的计时时间内所检测到的发射功率都大于第一功率阈值,则发出请求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示。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计时器;
所述判断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执行有降低峰均比的操作,且检测到发射功率小于第二功率阈值时,启动所述第二计时器;若在第二计时器的计时时间内所检测到的发射功率都小于第二功率阈值,则发出请求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示。
8.一种信号峰均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请求;其中,移动终端当前未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且发射功率大于第一功率阈值时,发送的所述请求为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移动终端当前执行有降低峰均比的操作且被该操作抑制前的发射功率小于第二功率阈值时,发送的所述请求为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所述第一功率阈值大于所述第二功率阈值;
若该请求为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则基站为该移动终端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将该移动终端加入到自身配置的小区边缘列表中,以在调度所述移动终端时,采用自身配置的该列表对应的终端调度策略,并向该移动终端发送执行该移动终端的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
若该请求为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则基站为该移动终端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将该移动终端从所述小区边缘列表中删除,并向该移动终端发送停止执行该移动终端的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
其中,所述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中还携带有移动终端支持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类型信息;
基站为所述移动终端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具体为:基站根据所述请求,选择其中一种所述移动终端支持的峰均比降低技术并执行相应的操作;
基站还将所选择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类型信息携带于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区边缘列表对应的终端调度策略,包括:
为小区边缘列表中的移动终端分配小区频带范围内非边缘部分的无线资源。
10.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模块,用于存储小区边缘列表及其对应的终端调度策略;所述终端调度策略包括:为小区边缘列表中的移动终端分配小区频带范围内非边缘部分的无线资源;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请求,所述请求为在移动终端当前未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且发射功率大于第一功率阈值时发送的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所述请求为在移动终端当前执行有降低峰均比的操作且被该操作抑制前的发射功率小于第二功率阈值时发送的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所述第一功率阈值大于所述第二功率阈值;
配置模块,用于在该请求为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时,为该移动终端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将该移动终端加入到所述小区边缘列表,以在调度所述移动终端时,采用该列表对应的终端调度策略,并生成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在该请求为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时,为该移动终端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的操作,将该移动终端从所述小区边缘列表中删除,并生成停止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配置模块生成的指令;
其中,所述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中还携带有移动终端支持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类型信息;
所述配置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请求,选择其中所述移动终端支持的一种峰均比降低技术并执行相应的操作;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将所选择的峰均比降低技术的类型信息携带于执行降低峰均比操作的指令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91365.9A CN101998532B (zh) | 2009-08-20 | 2009-08-20 | 信号峰均比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91365.9A CN101998532B (zh) | 2009-08-20 | 2009-08-20 | 信号峰均比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98532A CN101998532A (zh) | 2011-03-30 |
CN101998532B true CN101998532B (zh) | 2014-08-06 |
Family
ID=43787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9136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8532B (zh) | 2009-08-20 | 2009-08-20 | 信号峰均比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99853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137423B2 (en) | 2019-12-02 | 2024-11-05 |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Safety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111049359B (zh) * | 2019-12-27 | 2020-11-03 | 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功率控制方法及系统 |
US12052698B2 (en) * | 2021-06-21 | 2024-07-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hannel based tone reservation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88210A (zh) * | 2001-11-09 | 2004-04-07 | ���ǵ�����ʽ���� | 减少ofdm移动通信系统中papr的设备和方法 |
CN1588938A (zh) * | 2004-09-16 | 2005-03-02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Ofdm通信系统及降低峰均功率比的方法 |
-
2009
- 2009-08-20 CN CN200910091365.9A patent/CN10199853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88210A (zh) * | 2001-11-09 | 2004-04-07 | ���ǵ�����ʽ���� | 减少ofdm移动通信系统中papr的设备和方法 |
CN1588938A (zh) * | 2004-09-16 | 2005-03-02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Ofdm通信系统及降低峰均功率比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98532A (zh) | 2011-03-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838866B2 (en) | Wake-up signal management | |
CA2869000C (en) | Multi-access scheme and signal structure for d2d communications | |
CN106538026B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在非许可频谱中发送wi-fi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
JP5666572B2 (ja) |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移動体端末と基地局との間のデータ送信のスケジューリング | |
RU2453076C2 (ru) | Способы и системы для конфигурирования и активации классов энергосбережения посредством мобильной станции в режиме ожидания | |
JP5237442B2 (ja) | ボイスオーバーインターネットプロトコル通信中に省電力モードを使用する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 |
CN110831234B (zh) | 随机接入方法、通信装置、芯片及存储介质 | |
US10211968B2 (en) |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
EP2078399A2 (en)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130142177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acent-channel emission limit depending on synchronization of interfered receiver | |
WO2018098692A1 (zh) | 一种降低无线信号的papr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 |
WO2021222345A1 (en) |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reduction with pseudo-random in-band tone reservation | |
US20160295534A1 (en) |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synch frame transmissions | |
CA2691513A1 (en) | Method for fast acknowledge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service access request message or a preamble thereof | |
CN101998532B (zh) | 信号峰均比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 |
KR20120115352A (ko) | 반송파 활성화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 |
CN101523837B (zh) | 用于生成在ofdm通信系统中传输的数据包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3607265A (zh) | 基于选择性映射方式的载波上行传输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13810981A (zh) |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降低接收数据的功耗的装置和方法 | |
CN111903161B (zh) | 将无线通信中的节点置于待机模式的方法以及相应节点 | |
JP5196318B2 (ja) | 送信装置及び基地局並びに送信方法 | |
CN102056248B (zh) | 一种降低峰均比的方法和设备 | |
CN117280646A (zh) | 用于数字后失真辅助的增强型相位跟踪参考信号 | |
CN111132189B (zh) | 一种三步式的多载波无线转发站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 |
RU2719404C2 (ru) | Аппаратура и спосо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06 Termination date: 2021082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