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5789B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95789B CN101995789B CN2010102542980A CN201010254298A CN101995789B CN 101995789 B CN101995789 B CN 101995789B CN 2010102542980 A CN2010102542980 A CN 2010102542980A CN 201010254298 A CN201010254298 A CN 201010254298A CN 101995789 B CN101995789 B CN 10199578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revisal
- transfer
- image
- color shi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2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1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PLXMOAALOJOTIY-FPTXNFDTSA-N Aesculin Natural products OC[C@@H]1[C@@H](O)[C@H](O)[C@@H](O)[C@H](O)[C@H]1Oc2cc3C=CC(=O)Oc3cc2O PLXMOAALOJOTIY-FPTXNFDT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5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chnical problem
- G03G2215/0158—Colour registration
- G03G2215/0161—Generation of registration mark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色偏移图形输出部,通过第一转印部将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运送带上,通过第三转印部将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第一中间转印体上;补正量取得部,根据从运送带转印在第一中间转印体的色偏移补正图形,以及通过第三转印部转印在第一中间转印体的色偏移补正图形,取得第一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和第二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之间的进行副扫描方向位置补正时的补正量;补正部,根据补正量,补正第一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记录介质上的副扫描位置,以及第二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副扫描位置之中至少一方的副扫描位置。能提供既能实现少色印刷高速化也能实现多色印刷的高画质化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由串列结构形成彩色图像的打印机等装置中,为了使得形成各色时的位置一致,有实行位置补正的技术。例如,在特开2005-292760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印刷在多张纸的连续打印中,使得记录纸间的运送间隔长、将位置偏移补正用标记转印在运送带或中间转印体上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等的发明。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连续打印中,能不停止装置地进行位置偏移补正。
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方式有中间转印方式和直接转印方式。中间转印方式与直接转印方式相比,转印的色之间的位置偏移小。另一方面,直接转印方式由于用于形成少色(调色剂)例如单色或二色的图像,能缩短输出形成有少色图像的介质的时间。
于是,在特开2008-90092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具有中间转印部和直接转印部双方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发明。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着通过使得转印在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到达直接转印位置的时间设为中间转印体的回转一周周期时间的整数倍,减小驱动中间转印体回转的回转体的回转速度不匀引起的转印图像的位置偏移。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发明中,没有考虑副扫描倍率误差。在包含中间转印部和直接转印部双方的结构中,中间转印体的速度和直接转印侧的运送纸的速度不一定相等。上述速度差成为副扫描倍率误差。
【专利文献1】特开2005-2927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8-900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既能实现少色印刷高速化也能实现多色印刷的高画质化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色偏移补正图形输出部,通过曝光在感光体上形成潜像,对该潜像显影,第一转印部将未定影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通过该第一转印部使得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运送上述记录介质的运送带上,沿着上述记录介质运送方向,第二转印部配置在上述第一转印部的下游,将转印在第一中间转印体的未定影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通过第二转印部将运送带上的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第一中间转印体上,第三转印部将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第一中间转印体上;
补正量取得部,根据从上述运送带转印在上述第一中间转印体的色偏移补正图形,以及通过上述第三转印部转印在上述第一中间转印体的色偏移补正图形,取得上述第一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和上述第二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之间的进行副扫描方向位置补正时的补正量;
补正部,根据上述补正量,补正上述第一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上述记录介质上的副扫描位置,以及上述第二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副扫描位置之中至少一方的副扫描位置。
(2)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当形成涉及上述第一转印部的潜像时,第一偏转手段使得光束沿着主扫描方向偏转,当形成涉及上述第三转印部的潜像时,第二偏转手段使得光束沿着主扫描方向偏转,上述补正部补正从上述第一偏转手段和/或第二偏转手段输出的光束的速度。
(3)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补正部补正上述第一转印部将未定影图像转印在上述记录介质时的副扫描方向的速度、上述第二转印部从上述第一中间转印体将未定影图像转印在上述记录介质时的副扫描方向的速度、以及上述第三转印部将未定影图像转印在上述第一中间转印体时的副扫描方向的速度之中的至少一个的速度。
(4)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补正部补正生成涉及上述第一转印部的潜像时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以及生成涉及上述第三转印部的潜像时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之中的至少一个长度。
(5)在上述技术方案(1)-(4)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转印部将转印在第二中间转印体的未定影图像转印在上述记录介质上。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色偏移补正图形输出部,通过曝光在感光体上形成潜像,对该潜像显影,第四转印部将未定影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通过该第四转印部使得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运送上述记录介质的运送带上,沿着上述记录介质运送方向,第五转印部配置在上述第四转印部的上游,将转印在第三中间转印体的未定影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通过第五转印部将第三中间转印体的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运送带上,第六转印部将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第三中间转印体上;
补正量取得部,根据通过上述第四转印部转印在上述运送带的色偏移补正图形,以及通过上述第五转印部从上述第三中间转印体转印到上述运送带的色偏移补正图形,取得上述第四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和上述第五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之间的进行副扫描方向位置补正时的补正量;
补正部,根据上述补正量,补正上述第四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上述记录介质上的副扫描位置,以及上述第五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副扫描位置之中至少一方的副扫描位置。
(7)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转印步骤,通过曝光在感光体上形成潜像,对该潜像显影,将未定影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第一转印部使得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运送上述记录介质的运送带上;
第二色偏移图形转印步骤,沿着上述记录介质运送方向,第二转印部配置在上述第一转印部的下游,将转印在第一中间转印体的未定影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第三转印部将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第一中间转印体上;
第三色偏移图形转印步骤,将在上述第一转印步骤中转印的色偏移补正图形从上述运送带转印在上述第一中间转印体上;
补正量取得步骤,根据从上述运送带转印在上述第一中间转印体的色偏移补正图形,以及通过上述第三转印部转印在上述第一中间转印体的色偏移补正图形,取得上述第一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和上述第二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之间的进行副扫描方向位置补正时的补正量;
补正步骤,根据上述补正量,补正上述第一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上述记录介质上的副扫描位置,以及上述第二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副扫描位置之中至少一方的副扫描位置。
(8)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转印步骤,通过曝光在感光体上形成潜像,对该潜像显影,将未定影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第四转印部使得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运送上述记录介质的运送带上;
第二色偏移图形转印步骤,沿着上述记录介质运送方向,第五转印部配置在上述第四转印部的上游,将转印在第三中间转印体的未定影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第六转印部将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第三中间转印体上;
第三色偏移图形转印步骤,将在上述第二转印步骤中转印的色偏移补正图形从上述第三中间转印体转印到运送带上;
补正量取得步骤,根据从上述第三中间转印体转印到运送带的色偏移补正图形,以及通过上述第四转印部转印在上述运送带的色偏移补正图形,取得上述第四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和上述第五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之间的进行副扫描方向位置补正时的补正量;
补正步骤,根据上述补正量,补正上述第四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上述记录介质上的副扫描位置,以及上述第五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副扫描位置之中至少一方的副扫描位置。
由此,能提供既能实现少色印刷高速化也能实现多色印刷的高画质化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在具有中间转印及直接转印双方的构成中,能提供解消副扫描倍率误差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该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图像形成方法。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部的构成图。
图2表示写入单元12的构成例。
图3表示写入单元12的光学系统。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的控制部20的功能构成例的方框图。
图5表示色偏移补正图形CMY和色偏移补正图形K的例子。
图6是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形状,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本发明实施形态]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部的构成图。图1的动力部1实行直接转印以及通过中间转印带的转印双方。更详细地说,黑色(K)调色剂通过直接转印方式转印在记录纸上,黄色(Y)、品红色(M)、及青色(C)调色剂转印在中间转印带上之后,转印在记录纸上。
动力部1的结构在黑白印刷时仅仅使用直接转印结构,与中间转印方式相比,能迅速输出。又,在彩色印刷时,除黑色(K)的其他色,使用中间转印结构,能减少中间转印的色之间的位置偏移。这是由于记录纸存在每一张在运送路径上相对感光体的位置不同的可能性,与此相反,中间转印带相对感光体的位置一定。又,中间转印与直接转印相比,记录纸的运送路径简单,能减少堵塞等。
动力部1包括写入单元11,写入单元12,感光体13K,感光体13Y,感光体13M,感光体13C,中间转印带14,纸运送带15,定影部16,色偏移检测传感器17,以及控制部20。
写入单元11在感光体13K上形成潜像,进行显影。写入单元12在感光体13Y,感光体13M,以及感光体13C上形成潜像,进行显影。感光体13K形成黑色(K)的潜像。形成在感光体13K的潜像被显影后,转印在由纸运送带15运送的记录纸上,作为未定影图像。
写入单元12在感光体13Y,感光体13M,以及感光体13C上形成潜像,进行显影。感光体13Y形成黄色(Y)潜像,感光体13M形成品红色(M)潜像,感光体13C形成青色(C)潜像。形成在上述三个感光体的潜像被显影后,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4上。
中间转印带14在切点a将从感光体13Y、感光体13M、以及感光体13C转印的未定影图像转印在由纸运送带15运送的记录纸上。切点a是中间转印带14和纸运送带15相接的点。
定影部16通过对转印有未定影图像的记录纸加热加压,使得构成未定影图像的调色剂定影在记录纸上。
色偏移检测传感器17检测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4及纸运送带15上的色偏移补正用的标记(以下,称为“色偏移补正图形”)。根据检测到的色偏移补正图形,计算补正量,能补正中间转印带14和纸运送带15之间的副扫描倍率误差。
控制部20根据由色偏移检测传感器17检测到的色偏移补正图形,补正副扫描倍率误差。控制部20还进行相对写入单元11及写入单元12输出色偏移补正图形的控制。
在本发明实施形态中,色偏移补正图形从直接转印侧及中间转印侧两个转印部分别输出。直接转印侧的色偏移补正图形K从感光体13K转印到纸运送带15上。色偏移补正图形K在切点a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
中间转印侧的色偏移补正图形CMY包含与C、M、Y各色对应的图形。从感光体13Y、感光体13M、以及感光体13C输出与各色对应的图形,生成色偏移补正图形CMY。当补正副扫描倍率误差时,没有必要使用全部三色,可以仅仅使用三色之中一色。
在本实施形态中,上述第一转印部相当于感光体13K向纸运送带15及记录介质的转印,上述第二转印部相当于中间转印带14与记录介质及纸运送带15之间的转印,上述第三转印部相当于感光体13Y、感光体13M、以及感光体13C向中间转印带14的转印,上述第一中间转印体相当于中间转印带14。
图2表示写入单元12的构成例。写入单元12形成C、M、Y三色图像。写入单元12包括多面镜121,fθ透镜122a-122c,反光镜m1-m9,WTL透镜123a-123c。
在写入单元12中,各色激光通过没有图示的WTL透镜后,入射到多面镜121。WTL透镜沿着副扫描方向具有一定的折射率,沿着副扫描方向使得激光聚光。
多面镜121由电机驱动高速回转,使得入射的激光朝主扫描方向偏转。由此,激光沿着主扫描方向扫描,对于各色由fθ透镜122a-122c聚光。聚光的激光按各色由WTL透镜123a-123c实行多面镜121的面歪斜补正之后,向与各色对应的感光体13Y、感光体13M、以及感光体13C输出。
在本实施形态中,写入单元12形成三色图像,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C、M、Y、K四色图像。形成四色图像场合,可以例如在多面镜121两侧左右对称配置激光单元、反光镜、及透镜等。这种场合,在动力部1结构中可以省略写入单元11。
又,可以使得动力部对于C、M、Y、K各色分别设有写入单元。这种场合,各写入单元包括具有使得激光偏转的多面镜、以及透镜、反光镜的光学系统。
图3表示写入单元12的光学系统。图3的光学系统与C、M、Y、K四色之中某一色对应。图3的光学系统包括多面镜121,fθ透镜122,感光体13,反光镜m10,同步检测传感器33,写入控制部30,LD(激光二极管)驱动器31,以及激光二极管32。
从激光二极管32入射到多面镜121的激光在主扫描方向被偏转。图3的“扫描方向”是“主扫描方向”。沿着主扫描方向偏转的光通过配置在光路端部的反光镜m10,入射到同步检测传感器33,检测激光时间。检测到的时间信号输入到写入控制部30。
写入控制部30根据输入的时间信号控制LD驱动器31。由此,能控制激光二极管32振荡的激光时间。
将反光镜m10配置在光路两端,通过在一块反光镜检测二色的激光时间,最多能实行四色激光的时间控制。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的控制部20的功能构成例的方框图。图4的控制部20根据从输出的色偏移补正图形检测到的信息,实行副扫描倍率误差的补正。
控制部20包括色偏移补正图形输出部21,补正量取得部22,以及补正部23。控制部20可以进一步包括多面镜控制部24,回转体驱动控制部25,图像处理控制部26之中某一个或多个。
色偏移补正图形输出部21输出转印在纸运送带15以及中间转印带14上的色偏移补正图形。色偏移补正图形包括进行中间转印的C、M、Y之中至少某一色的色偏移补正图形CMY,以及与进行直接转印的K色对应的色偏移补正图形K。从感光体13K转印到纸运送带15的色偏移补正图形K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4上。
图5表示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4上的色偏移补正图形CMY和色偏移补正图形K的例子。在图5中,带有相同剖面线图形表示相同色的色偏移补正图形。
图5上下方向系与副扫描方向平行的方向,图5水平方向系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方向。图5所示色偏移补正图形包括沿着副扫描方向排列三列的图形。色偏移检测传感器17与各列对应,设有三个。
通过该构成,能取得副扫描倍率误差,相对基准色的歪斜,副扫描定位偏移,主扫描定位偏移,主扫描倍率误差。又,根据检测色偏移补正图形之中三点位置或距离,能检测扫描线弯曲,因此,能使得副扫描定位偏移补正最优化。
参照图4,色偏移检测传感器17从色偏移补正图形检测到值,补正量取得部22根据该检测到的值,取得用于补正副扫描倍率误差的补正量。
用于补正副扫描倍率误差的补正量可以从包含在色偏移补正图形的水平线图形的色间距离得到。更详细地说,通过得到色间距离之差,可以求取副扫描倍率误差的补正量。
副扫描倍率误差发生起因于将图像转印在记录纸的时间与从中间转印带14将图像转印在记录纸的时间之间的偏移。将图像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4的三色之间的时间偏移很少,因此,在此不考虑。于是,补正中间转印侧的三色中某一色与直接转印侧的一色之间的副扫描倍率误差。
副扫描倍率误差是相对基准色的水平线图形间隔的、与基准色转印方式不同色的水平线图形间隔的误差。在此,若将基准色设为青色(C),青色(C)是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4上的色,因此,从纸运送带15再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4的黑色(K)成为比较色。
在图5中,长度Lk是色偏移补正图形K的水平线图形之间的距离。又,长度Lc是色偏移补正图形CMY的青色(C)的水平线图形之间的距离。于是,副扫描倍率误差可以用下式(1)表示:
副扫描倍率误差=Lk/Lc (1)
在式(1)中,Lk及Lc是用长度及时间之中某一方单位表示的值。
参照图4,补正部23根据由补正量取得部22取得的补正量,补正副扫描倍率误差。补正部23对多面镜控制部24、回转体驱动控制部25、以及图像处理控制部26之中至少一个控制部输出指示。
多面镜控制部24补正使得多面镜121回转的多面镜电机的转速。由此,能补正副扫描倍率误差。多面镜电机转速和副扫描倍率关系如下:
(1)减慢多面镜电机转速
写入主扫描一线的时间变长,在一线中感光体回转距离变长。因此,副扫描倍率变大(在副扫描方向图像伸长)。
(2)加快多面镜电机转速
写入主扫描一线的时间变短,在一线中感光体回转距离变短。因此,副扫描倍率变小(在副扫描方向图像缩短)。
当用一个多面镜电机绘制多色场合,上述形态不能补正共用多面镜电机的色之间的副扫描倍率误差。于是,中间转印侧和直接转印侧需要具有不同的多面镜电机。
中间转印侧和直接转印侧之中,在色数量少的一侧进行副扫描倍率误差补正,由于补正的参数减少,效率高。在本实施形态中,补正黑色(K)的多面镜电机转速。若将现在转速设为Rpg_k[rpm],补正后的转速设为Rpg_k’[rpm],则Rpg_k’可以由下式(2)求取:
Rpg_k’=Rpg_k×Lk/Lc (2)
通过式(2)的补正,使得黑色(K)侧的副扫描倍率与CMY侧的副扫描倍率一致。但是,若改变多面镜电机的转速,对主扫描方向的控制也会产生影响。于是,也需要变更控制主扫描方向的像素时钟脉冲频率。若将黑色(K)补正前的像素时钟脉冲频率设为fk[MHz],补正后的像素时钟脉冲频率设为fk’[MHz],则fk’可以由下式(3)求取:
fk’=fk×Lk/Lc (3)
通过实行式(2)及式(3)二个补正,能补正副扫描倍率误差,而不会对主扫描方向产生影响。
回转体驱动控制部25补正感光体13的回转速度。由此,能补正副扫描倍率误差。
将CMY侧的副扫描倍率作为基准,使得黑色(K)侧的副扫描倍率一致场合,关于黑色(K)的感光体13K的回转速度,若将补正前设为Vk[rad/s],补正后设为Vk’[rad/s],则Vk’可以由下式(4)求取:
Vk’=Vk×Lk/Lc (4)
相反,将黑色(K)侧的副扫描倍率作为基准,使得CMY侧的副扫描倍率一致场合,关于中间转印带的运送速度,若将补正前设为Vm[mm/s],补正后设为Vm’[mm/s],则Vm’可以由下式(5)求取:
Vm’=Vm×Lc/Lk (5)
通过多面镜电机的转速补正副扫描倍率误差场合,在中间转印侧和直接转印侧,分别需要具有至少一个多面镜电机。但是,通过补正感光体13的转速,即使只有一个多面镜电机,也可以补正副扫描倍率误差。
图像处理控制部26将所得到的副扫描倍率误差反馈给图像处理。对于所形成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微调整印刷的图像自身的副扫描倍率。
使得黑色(K)图像的副扫描倍率与CMY图像的副扫描倍率一致场合,具体地说,进行K图像的副扫描长度成为Lc/Lk的图像处理。与此相反,使得CMY图像的副扫描倍率与黑色(K)图像的副扫描倍率一致场合,进行CMY图像的副扫描长度成为Lk/Lc的图像处理。
通过图像处理,补正副扫描倍率场合,较好的是,对于一色使用复数光束写入图像。这是由于通过图像处理进行补正场合,以通常构成的一个光束,不能实行副扫描方向的最大写入分辨率以上的分辨率的补正。
于是,对于一色使用复数光束写入图像,通过细化各光束的副扫描方向的间隔,能增大副扫描方向的最大写入分辨率。
即使对于一色使用一个光束写入图像的结构,也能通过图像处理补正副扫描倍率,这种场合,存在副扫描方向可看到不匀的可能性。
图6是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方法的流程图。在图6的步骤S101中,使得色偏移补正图形输出部21输出第一色偏移补正图形。例如,使得色偏移补正图形输出到直接转印侧。由此,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纸运送带15上。
接着,进入步骤S102,使得色偏移补正图形输出部21输出第二色偏移补正图形。例如,使得色偏移补正图形输出到中间转印侧。由此,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4上。
接着,进入步骤S103,通过驱动纸运送带15及中间转印带14,转印在一方的色偏移补正图形再转印在另一方上。例如,纸运送带15上的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4上。
接着,进入步骤S104,补正量取得部22从在步骤S103中转印在一方的两个色偏移补正图形,取得补正副扫描倍率误差的补正量。补正量的取得可以例如由式(1)得到。
接着,进入步骤S105,补正部23根据在步骤S104中取得的补正量,实行色一致补正。该色一致补正是各色的副扫描倍率误差的补正,可以通过例如式(2)至式(4)所示某一种方法实行。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在动力部1中,切点a在记录纸的运送路径中位于进行直接转印的感光体13K的下游,但是,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并不局限于此。在运送路径中,也可以构成为中间转印带14位于感光体13K的上游。这种场合,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4的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到纸运送带15后,与通过感光体13K转印的色偏移补正图形比较。由此,取得补正副扫描倍率误差的补正值。
在本实施形态中,上述第四转印部相当于感光体13K向纸运送带15及记录介质的转印,上述第五转印部相当于中间转印带14与记录介质及纸运送带15之间的转印,上述第六转印部相当于感光体13Y、感光体13M、以及感光体13C向中间转印带14的转印,上述第三中间转印体相当于中间转印带14。
又,也可以设置通过中间转印带转印的转印部。由此,能补正从两个中间转印带转印的图像的副扫描倍率误差。又,通过具有两个中间转印带,能减少分别转印在同一中间转印带的色之间的位置偏移。
[由计算机等实现]
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由例如个人计算机(PC)等实现。又,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方法可以通过例如CPU根据存储在ROM或硬磁盘装置等的程序,使用RAM等的主存储器作为工作区实行。
下面说明本发明在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对形成图像高画质化有用,尤其适合于实现单色印刷高速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追加、变更、删除等,不管什么样的形态,只要能实现本发明的作用/效果,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色偏移补正图形输出部,通过曝光在感光体上形成潜像,对该潜像显影,第一转印部将未定影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通过该第一转印部使得第一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运送上述记录介质的运送带上,沿着上述记录介质运送方向,第二转印部配置在上述第一转印部的下游,将转印在第一中间转印体的未定影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通过第二转印部将运送带上的第一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第一中间转印体上,第三转印部将第二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第一中间转印体上;
补正量取得部,根据从上述运送带转印在上述第一中间转印体的第一色偏移补正图形之间在副扫描方向上的距离与通过上述第三转印部转印在上述第一中间转印体的第二色偏移补正图形之间在副扫描方向上的距离的比值,取得上述第一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和上述第二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之间的进行副扫描方向倍率误差补正时的补正量;
补正部,根据上述补正量,补正上述第一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上述记录介质上的副扫描位置,以及上述第二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副扫描位置之中至少一方的副扫描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形成涉及上述第一转印部的潜像时,第一偏转手段使得光束沿着主扫描方向偏转,当形成涉及上述第三转印部的潜像时,第二偏转手段使得光束沿着主扫描方向偏转,上述补正部补正从上述第一偏转手段和/或第二偏转手段输出的光束的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补正部补正上述第一转印部将未定影图像转印在上述记录介质时的副扫描方向的速度、上述第二转印部从上述第一中间转印体将未定影图像转印在上述记录介质时的副扫描方向的速度、以及上述第三转印部将未定影图像转印在上述第一中间转印体时的副扫描方向的速度之中的至少一个的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补正部补正生成涉及上述第一转印部的潜像时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以及生成涉及上述第三转印部的潜像时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之中的至少一个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中间转印体,上述第一转印部将转印在第二中间转印体的未定影图像转印在上述记录介质上。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色偏移补正图形输出部,通过曝光在感光体上形成潜像,对该潜像显影,第四转印部将未定影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通过该第四转印部使得第一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运送上述记录介质的运送带上,沿着上述记录介质运送方向,第五转印部配置在上述第四转印部的上游,将转印在第三中间转印体的未定影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通过第五转印部将第三中间转印体的第二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运送带上,第六转印部将第二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第三中间转印体上;
补正量取得部,根据通过上述第四转印部转印在上述运送带的第一色偏移补正图形之间在副扫描方向上的距离与通过上述第五转印部从上述第三中间转印体转印到上述运送带的第二色偏移补正图形之间在副扫描方向上的距离的比值,取得上述第四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和上述第五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之间的进行副扫描方向倍率误差补正时的补正量;
补正部,根据上述补正量,补正上述第四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上述记录介质上的副扫描位置,以及上述第五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副扫描位置之中至少一方的副扫描位置。
7.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转印步骤,通过曝光在感光体上形成潜像,对该潜像显影,第一转印部将未定影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第一转印部使得第一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运送上述记录介质的运送带上;
第二色偏移图形转印步骤,沿着上述记录介质运送方向,第二转印部配置在上述第一转印部的下游,将转印在第一中间转印体的未定影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第三转印部将第二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第一中间转印体上;
第三色偏移图形转印步骤,将在上述第一转印步骤中转印的第一色偏移补正图形从上述运送带转印在上述第一中间转印体上;
补正量取得步骤,根据从上述运送带转印在上述第一中间转印体的色偏移补正图形之间在副扫描方向上的距离与通过上述第三转印部转印在上述第一中间转印体的色偏移补正图形之间在副扫描方向上的距离的比值,取得上述第一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和上述第二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之间的进行副扫描方向倍率误差补正时的补正量;
补正步骤,根据上述补正量,补正上述第一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上述记录介质上的副扫描位置,以及上述第二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副扫描位置之中至少一方的副扫描位置。
8.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转印步骤,通过曝光在感光体上形成潜像,对该潜像显影,第四转印部将未定影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第四转印部使得第一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运送上述记录介质的运送带上;
第二色偏移图形转印步骤,沿着上述记录介质运送方向,第五转印部配置在上述第四转印部的上游,将转印在第三中间转印体的未定影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第六转印部将第二色偏移补正图形转印在第三中间转印体上;
第三色偏移图形转印步骤,将在上述第二转印步骤中转印的第二色偏移补正图形从上述第三中间转印体转印到运送带上;
补正量取得步骤,根据从上述第三中间转印体转印到运送带的色偏移补正图形之间在副扫描方向上的距离与通过上述第四转印部转印在上述运送带的色偏移补正图形之间在副扫描方向上的距离的比值,取得上述第四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和上述第五转印部转印的未定影图像之间的进行副扫描方向倍率误差补正时的补正量;
补正步骤,根据上述补正量,补正上述第四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上述记录介质上的副扫描位置,以及上述第五转印部转印未定影图像时的副扫描位置之中至少一方的副扫描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90203A JP5338558B2 (ja) | 2009-08-19 | 2009-08-19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190203/09 | 2009-08-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95789A CN101995789A (zh) | 2011-03-30 |
CN101995789B true CN101995789B (zh) | 2013-11-06 |
Family
ID=43605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5429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5789B (zh) | 2009-08-19 | 2010-08-13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80093B2 (zh) |
JP (1) | JP5338558B2 (zh) |
CN (1) | CN10199578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17046B2 (ja) * | 2010-02-23 | 2014-06-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240307B2 (ja) * | 2011-02-21 | 2013-07-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097156A (ja) | 2011-10-31 | 2013-05-20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069983B2 (ja) | 2012-09-10 | 2017-02-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613985B2 (ja) * | 2016-03-25 | 2019-12-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 |
JP2018010147A (ja) * | 2016-07-13 | 2018-01-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206866B2 (ja) * | 2018-12-04 | 2023-01-18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データ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85696A (zh) * | 2002-08-20 | 2004-03-31 | 株式会社理光 | 色偏移补正方法,光写入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752857A (zh) * | 2004-09-20 | 2006-03-29 | 株式会社东芝 |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CN101030059A (zh) * | 2006-03-01 | 2007-09-05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181172A (ja) * | 1998-12-18 | 2000-06-30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219516B1 (en) * | 1999-01-19 | 2001-04-17 | Xerox Corporatio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image registration errors |
JP2002296867A (ja) * | 2001-04-02 | 2002-10-09 | Konica Corp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186281A (ja) * | 2001-12-14 | 2003-07-03 | Hitachi Printing Solutions Ltd | 電子写真装置 |
JP4359538B2 (ja) * | 2004-03-09 | 2009-11-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カラー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JP4928744B2 (ja) * | 2004-07-01 | 2012-05-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転写方法 |
JP2006171352A (ja) * | 2004-12-15 | 2006-06-29 | Ricoh Co Ltd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US7228088B2 (en) * | 2005-01-21 | 2007-06-05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lor image forming method |
JP4865310B2 (ja) * | 2005-11-30 | 2012-02-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補正用パターン形成方法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5057747B2 (ja) * | 2005-11-30 | 2012-10-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動作補正方法、及び画像形成動作補正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 |
JP2007310029A (ja) * | 2006-05-16 | 2007-11-29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90092A (ja) * | 2006-10-04 | 2008-04-1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105919B2 (ja) * | 2007-03-19 | 2012-12-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2009075155A (ja) * | 2007-09-18 | 2009-04-09 | Ricoh Co Ltd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位置合わせ補正方法、位置合わせ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JP2009175359A (ja) * | 2008-01-23 | 2009-08-06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321965B2 (ja) * | 2008-09-11 | 2013-10-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09
- 2009-08-19 JP JP2009190203A patent/JP533855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8-06 US US12/805,577 patent/US838009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8-13 CN CN2010102542980A patent/CN10199578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85696A (zh) * | 2002-08-20 | 2004-03-31 | 株式会社理光 | 色偏移补正方法,光写入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752857A (zh) * | 2004-09-20 | 2006-03-29 | 株式会社东芝 |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CN101030059A (zh) * | 2006-03-01 | 2007-09-05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1043566A (ja) | 2011-03-03 |
CN101995789A (zh) | 2011-03-30 |
JP5338558B2 (ja) | 2013-11-13 |
US20110043588A1 (en) | 2011-02-24 |
US8380093B2 (en) | 2013-0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95789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
US9229352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controls correction of image forming position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 |
US895792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0089148A (ja) | 光走査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269001A (ja) | 光走査装置、光走査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 |
US887996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image forming calibration | |
JPH086347A (ja) | 多重画像形成装置の画像サンプリング及び色ずれ補正方式 | |
JP5262646B2 (ja) | 画像検出装置及び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4483822A (zh) | 进行曝光控制的图像形成装置和曝光方法 | |
CN101115121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
JP3998760B2 (ja) |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3376700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10146151B2 (en) |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JP2005062597A (ja) | 光走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199556A (ja) | 光走査装置、該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該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US739143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magnification of image | |
JP449234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23175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202908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403814B2 (ja)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010765A (ja)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US6480221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 process position of a scan line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machine | |
JP200801280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200226796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28411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Termination date: 2016081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