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6015B - 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86015B CN101986015B CN201010550702A CN201010550702A CN101986015B CN 101986015 B CN101986015 B CN 101986015B CN 201010550702 A CN201010550702 A CN 201010550702A CN 201010550702 A CN201010550702 A CN 201010550702A CN 101986015 B CN101986015 B CN 10198601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cklight module
- section
- inner frame
- retaining wall
- liquid cryst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块,包含外框、内框,及粘着件。外框具有侧壁,侧壁上形成有破孔。内框设置于外框内,且内框具有挡墙与承载部,其中承载部位于挡墙的内表面,而挡墙的外表面接邻于侧壁。挡墙包含重工区段,重工区段位置对应于破孔。粘着件设置于承载部上。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在内框上预留有重工区段,使得在维修或是更换背光模块或是液晶面板的时候,可以轻易地破坏位于重工区段上背光模块与液晶面板间的粘着件,以由此轻易地分离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有效减少分离过程中液晶面板破片或是背光模块损毁的情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且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具有高画质、体积小、重量轻、低电压驱动、低消耗功率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故已广泛的应用于可携式电视、行动电话、摄录放影机、笔记型计算机、以及桌上型显示器等消费性电子或计算机产品中,成为显示器的主流。
液晶显示器主要包含有液晶面板、背光模块以及框架等组件。背光模块用以提供光源,主要包含有发光条、导光板、胶框等元件。液晶面板可以通过如双面胶带等粘着件固定在背光模块的胶框上,以避免液晶面板浮起。接着,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再组装于框架之中。
请参照图1,其绘示现有技术中一种背光模块的示意剖面图。背光模块100包含有一外框110、一内框120,以及一导光板130。内框120设置于外框110内,且内框120包含有相连的挡墙122以及承载部124,其中承载部124位于挡墙122的内表面,挡墙122的外表面则是接邻于外框110。导光板130可放置在内框120外框110上。液晶面板190为放置在内框120的承载部124上。背光模块100更包含有粘着件140,以将液晶面板190固定于承载部124上。
粘着件140可为双面胶带。由于液晶面板190与承载部124之间通过粘着件140紧密粘合,使得液晶面板190或是背光模块100不利于直接施力分离,而有破片或是报废的情形发生。
然而,由于双面胶带会紧密粘附在液晶面板与胶框上,较难直接施力分离液晶面板与胶框,因此,在维修或是更换时,会造成重工不易,甚至是液晶面板破片、背光模块作废的情形。因此,如何解决液晶显示器重工不易的问题,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的背光模块,用以减少重工时液晶面板破片或是背光模块报废的情形。
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含外框、内框,及粘着件。外框具有侧壁,侧壁上形成有破孔。内框设置于外框内,且内框具有挡墙与承载部,其中承载部位于挡墙的内表面,而挡墙的外表面接邻于侧壁。挡墙包含重工区段,重工区段位置对应于破孔。粘着件设置于承载部上。
重工区段可为开口,且开口与破孔相互贯通,粘着件可包含有延伸部,且延伸部自粘着件的侧边延伸至开口内。延伸部可与外框的外侧面切齐,或者,延伸部可延伸超出破孔,延伸部反折贴附于外框。其中当液晶面板通过粘着件定位于背光模块上时,重工区段为外露于液晶面板。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外框更包含有底部,底部与侧壁相连且垂直,内框包含底面,底面位于底部上方,破孔更延伸至底部。重工区段则变换可为预断开段,在操作时预断开段可由破孔折出,以破坏贴附于预断开段的一部分的粘着件。预断开段的一端具有包含缺口,缺口从底面向内切入延伸且穿过内框,且。预断开段可为完全断开结构,使得预断开段的一端与该内框分离,或是预断开段也可为局部断开结构,使得该缺口从底面切入且不切断内框,让预断开段的一端具有连接颈部与内框相连。预断开段更包含凹槽,凹槽外露于破孔。
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在内框上预留有重工区段,使得在维修或是更换背光模块或是液晶面板的时候,可以轻易地破坏位于重工区段上背光模块与液晶面板间的粘着件,以由此轻易地分离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有效减少分离过程中液晶面板破片或是背光模块损毁的情形。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绘示现有技术中一种背光模块的剖面图。
图2绘示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绘示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绘示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第三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5A至图5C绘示图4中的重工区段不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A与图6B绘示图4的第三实施例的实施前后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背光模块 110:外框
120:内框 122:挡墙
124:承载部 130:导光板
140:粘着件 190:液晶面板
200:背光模块 210:外框
212:侧壁 214:破孔
216:外表面 220:内框
222:挡墙 224:承载部
240:粘着件 242:延伸部
250:重工区段 290:液晶面板
300:背光模块 310:外框
312:侧壁 314:破孔
316:底部 320:内框
322:挡墙 330:导光板
324:承载部 326:底面
340:粘着件 350、350a、350b、350c:重工区段
351:端 352:缺口
352a:第一缺口 352b;第二缺口
353:端 354:连接颈部
356:施力结构 390:液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及详细说明清楚说明本发明的精神,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后,当可由本发明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
参照图2,其绘示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背光模块200包含有外框210、内框220,以及粘着件240。外框210具有一侧壁212,且侧壁212上形成一破孔214。内框220包含有挡墙222以及承载部224。液晶面板290放置在承载部224上并通过挡墙222定位,而粘着件240则是设置在承载部224与液晶面板290间,且粘着件240的二侧分别与承载部224及液晶面板290粘着,借此可将液晶面板290固定在承载部224上。
挡墙222包含有一重工区段250,重工区段250设置于对应破孔214。重工区段250可为一开口,重工区段250与破孔214相互贯通。粘着件240可为双面胶带,粘着件240更包含有一延伸部242,其中粘着件240以及延伸部242构成近似于T形或是L形的结构,然本实施例中以粘着件240与延伸部242构成L形结构来说明,因此,延伸部242为沿着粘着件240的侧边延伸至重工区段250的开口中。当液晶面板290放置在承载部224上时,重工区段250以及其上的延伸部242为外露于液晶面板290,即重工区段250与其上的延伸部242未被液晶面板290覆盖。延伸部242的分布长度至少需要进入重工区段250的开口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242与外框210的外表面216切齐。
当进行重工而需将液晶面板290与背光模块200分离时,可由重工区段250的开口作为起点。由于重工区段250的开口上的延伸部242没有被液晶面板290盖住,因此,可以由此处轻易地将重工区段250上的延伸部242撕离内框220,进而破坏粘着件240与内框220之间的粘着状态。由于粘着件240与内框220之间的粘着状态已被破坏,液晶面板290可以较为容易地与背光模块200剥离。
参照图3,其绘示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背光模块200包含有外框210、内框220,以及粘着件240。外框210的侧壁212上形成破孔214,且内框220的重工区段250则为开口。液晶面板290为放置在承载部224上并通过挡墙222定位,而粘着件240则是设置在承载部224上,以将液晶面板290固定在承载部224上。粘着件240的延伸部242为伸入重工区段250的开口,且在本实施例中的延伸部242则为延伸超出破孔214以反折于侧壁212上。
在本实施例中,粘着件240与延伸部242需具有一定的比例,以能使得透过撕离延伸部242进而破坏粘着件240,得以达到可重工的作用。举例而言,延伸部242与粘着件240的比例较佳地约为1比10。然粘着件240与延伸部242的比例也与固定于粘着件240上的物体重量有关,使用者可以依照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参照图4,其绘示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第三实施例的剖面图。背光模块300包含有外框310、内框320、导光板330,以及粘着件340。外框310具有一侧壁312以及一底部316,其中底部316相连且垂直于侧壁312。外框310则包含破孔314,而破孔314形成在侧壁312以及底部316上,且破孔314由侧壁312向底部316延伸。内框320包含有挡墙322以及承载部324,液晶面板390为放置在承载部324上并通过挡墙322定位,其中粘着件340则是设置在承载部324上,以将液晶面板390固定在承载部324上。内框320包含有一重工区段350,重工区段350设置于对应破孔314。一部份的粘着件340会位于重工区段350之上。
参照图5A至图5C,其分别绘示图4中的重工区段不同实施例的示意图。为方便说明,图5A至图5C中的外框310予以省略。
图5A中,一部份的粘着件340位于重工区段350a上方。重工区段350a为一预断开结构,重工区段350a较佳地为位于图4的破孔314之中。本实施例中,第一缺口352a位于重工区段350a的一端,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之中,第一缺口352a也可位于重工区段350a的两端,以界定重工区段350a。其中第一缺口352a较佳地由内框320的底面326切入。第一缺口352a向内框320内延伸且不切断内框320。当施加外力破坏时,可以使第一缺口352a完全地断开而使重工区段350c与内框320的连结被破坏。
图5B中,一部份的粘着件340位于重工区段350b上方。重工区段350b为一预断开结构,重工区段350b较佳地为位于图4的破孔314之中。重工区段350b的一端351具有第二缺口352b。第二缺口352b则是完全地切断内框320,使得重工区段350b的一端353与内框320分离。当施加外力破坏时,可以从第二缺口352b作为破坏点。如前所述,重工区段350b的另一端也可具有第一缺口352a(见图5A),第一缺口352a与第二缺口352b可以界定重工区段350b,以及作为施力的破坏点。
图5C中,一部份的粘着件340位于重工区段350c上方。重工区段350c为一预断开结构,重工区段350c较佳地为位于图4的破孔314之中。重工区段350c的一端353具有连接颈部354。连接颈部354则可减少重工区段354与内框320相连的截面积。重工区段350c的一端353通过连接颈部354与内框320连接。当施加外力破坏时,可以使连接颈部354完全地断开,而使重工区段350c与内框320的连结被破坏。如前所述,重工区段350c的另一端也可具有第一缺口352a(见图5A)或是另一连接颈部354,第一缺口352a与连接颈部354可以界定重工区段350c,以及作为施力的破坏点。
须注意的是,第一缺口350a、第二缺口350b与连接颈部354可以依实际需求进行搭配,并不限于图中所揭露的组合。
同时参照图6A与图6B,其绘示图4中的背光模块第三实施例的实施前后示意图。重工区段350较佳地为位于破孔314之内。重工区段350上更具有一施力结构356,且施力结构356外露于破孔314,而本实施例仅以施力结构356位于重工区段350的底面来说明,但不以此为限,施力结构356可以位于重工区段350的底面或是侧面上。然,本实施例中的施力结构356为一凹槽,但在其它实施例中,施力结构356也可为凸点。
图6A中,当欲破坏图4中的粘着件340的粘着状态时,可以使用工具或是手指抵住施力结构356向外扳动,使得重工区段350被折出破孔314,如图6B所示,借以破坏贴附于重工区段350上的该部份粘着件340(见图4)。由于重工区段350上的该部份的粘着件340的粘着状态已被破坏,因此可以此处作为起始点分离在此之后的粘着件340,进而拆除位于其它侧的粘着件340,进而在重工时可以方便地分离液晶面板390(见图4)与内框320,以减少因施力不当而压迫液晶面板390致使受损的情形。
本实施例中,重工区段350仅有一侧断开而被拉出破孔314,此时重工区段350仍与内框320相连。重工区段350上的粘着件(见图4)会被破坏而较易移除,便于将面板(见图4)重工。待更换的面板拆除之后,重工区段350可以再塞回破孔314之中,粘着件可以重新贴在重工区段350以及内框320上,以固定重工区段350,接着再将面板设置在粘着件上。
然,本实施例仅以重工区段350具有单一缺口来说明,但不以此为限,重工区段350可具有多个缺口。若是重工区段350的两端均具有缺口,或是在重工区段350具有单一缺口时,受到撕离动作影响,则有可能会在重工时使得该段的重工区段350与内框320完全分离。然而,此种态样的重工区段350所占内框320的比例很低,少了此段的粘着件或是少了此段的内框320(原重工区段)并不会影响整个内框320对于面板的支撑作用,或是减少内框320上的粘着件对面板的固定作用。
由上述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可知,应用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在内框上预留有重工区段,使得在维修或是更换背光模块或是液晶面板的时候,可以轻易地破坏位于重工区段上的粘着件,以由此轻易地分离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有效减少分离过程中液晶面板破片或是背光模块损毁的情形。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外框,具有一侧壁,且该侧壁形成有一破孔;
一内框,设置于该外框内,且该内框具有一挡墙与一承载部,其中该承载部位于该挡墙的内表面,该挡墙的外表面接邻于该侧壁,其中该挡墙包含一重工区段,该重工区段位置对应于该破孔;以及
一粘着件,设置于该承载部上,
其中,该重工区段包含一开口,且该开口与该破孔相互贯通,该粘着件包含一延伸部,且该延伸部自该粘着件的侧边延伸至该开口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与该外框的一外侧面切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延伸超出该破孔,该延伸部反折贴附于该外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当一液晶面板通过该粘着件定位于该背光模块上时,该延伸部为外露于该液晶面板。
5.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外框,具有一侧壁,且该侧壁形成有一破孔;
一内框,设置于该外框内,且该内框具有一挡墙与一承载部,其中该承载部位于该挡墙的内表面,该挡墙的外表面接邻于该侧壁,其中该挡墙包含一重工区段,该重工区段位置对应于该破孔;以及
一粘着件,设置于该承载部上,
其中,该外框更包含一底部,该底部与该侧壁相连且垂直,该内框包含一底面,该底面位于该底部上方,该破孔更延伸至该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重工区段包含一预断开段,该预断开段可由该破孔折出,以破坏贴附于该预断开段的一部分的该粘着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预断开段的一端具有一缺口,该缺口从该底面切入且不切断该内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预断开段的一端与该内框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预断开段的一端具有连接颈部与该内框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预断开段包含一施力结构,该施力结构外露于该破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施力结构可为凹槽或凸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50702A CN101986015B (zh) | 2010-11-17 | 2010-11-17 | 背光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50702A CN101986015B (zh) | 2010-11-17 | 2010-11-17 | 背光模块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86015A CN101986015A (zh) | 2011-03-16 |
CN101986015B true CN101986015B (zh) | 2011-11-30 |
Family
ID=43710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50702A Active CN101986015B (zh) | 2010-11-17 | 2010-11-17 | 背光模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98601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77852B (zh) * | 2012-07-23 | 2015-03-21 | Au Optronics Corp | 顯示裝置 |
TWI487984B (zh) * | 2012-08-31 | 2015-06-11 | Au Optronics Corp | 背光模組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21309A (zh) * | 2008-01-28 | 2008-07-16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式显示装置 |
CN101876412A (zh) * | 2009-12-16 | 2010-11-03 | 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38880B2 (ja) * | 2006-04-03 | 2009-03-18 |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2010
- 2010-11-17 CN CN201010550702A patent/CN10198601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21309A (zh) * | 2008-01-28 | 2008-07-16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式显示装置 |
CN101876412A (zh) * | 2009-12-16 | 2010-11-03 | 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86015A (zh) | 2011-03-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22925B (zh) | 背光模組 | |
TWI457655B (zh) | 平面顯示器 | |
TW201321837A (zh) | 電子裝置及其保護膜的撕除方法 | |
TWI464504B (zh) | 框膠及其剝離方法與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 |
CN103018938A (zh)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 | |
CN101986015B (zh) | 背光模块 | |
CN205223087U (zh) | 用于触摸屏框贴生产中的泡棉胶框 | |
CN101768413B (zh) | 胶带及使用该胶带的显示装置 | |
CN105062380A (zh) | 一种用于撕除面板上的软保护膜的胶带结构 | |
CN101840083A (zh) | 薄形显示器 | |
CN101598861B (zh) | 液晶显示器及其框架 | |
CN101339320A (zh) | 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 | |
TWI467275B (zh) | 顯示裝置、顯示裝置組裝方法及顯示裝置拆卸方法 | |
TWI512697B (zh) | 顯示裝置與可拆卸重工裝置 | |
JP2005250145A (ja) | 表示装置 | |
CN103676222A (zh) | 液晶显示器结构 | |
CN102914885B (zh) | 显示装置 | |
TWI454384B (zh) | 黏合結構 | |
TWI381213B (zh) | 液晶模組及用以組裝液晶模組的方法 | |
CN101477267B (zh) | 液晶显示装置与液晶显示装置的上偏光膜的重工方法 | |
CN2681164Y (zh) | 平面显示装置 | |
CN102591502B (zh) | 显示装置 | |
CN101430452A (zh) | 液晶模块及用以组装液晶模块的方法 | |
TWI553373B (zh) | 可簡易拆解之面板裝置 | |
KR101579834B1 (ko) | 백라이트용 시트의 가공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53 |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Zheng Jinghong Inventor after: Huang Daren Inventor before: Zheng Jinghong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ZHENG JINGHONG TO: ZHENG JINGHONG HUANG DARE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