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84058B - 移动终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84058B CN101884058B CN2008801130880A CN200880113088A CN101884058B CN 101884058 B CN101884058 B CN 101884058B CN 2008801130880 A CN2008801130880 A CN 2008801130880A CN 200880113088 A CN200880113088 A CN 200880113088A CN 101884058 B CN101884058 B CN 10188405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und source
- sound
- control unit
- unit
- mobile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9/00—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 H04M19/02—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 H04M19/04—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the ringing-current being generated at the subst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6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响铃装置(111)的移动终端装置(100),其具有:在接通电源后的第1启动时间启动的第1控制部(102);在迟于上述第1启动时间的启动时间启动的第2控制部(103);以及根据上述第1控制部(102)的启动,按照程序命令输出响铃音的音源(108)。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进行响声动作的响铃装置的移动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在移动电话等移动终端装置安装有安全防范用响铃装置、例如蜂鸣器或报警器的技术正得以普及。
以往安装于移动电话的安全防范用蜂鸣器采取通过硬件进行控制的结构。例如移动电话具有可无关于移动电话的电源接通状态/断开状态而发声的硬件。由此,即便移动电话主体的电源处于断开状态时,只要蜂鸣器的开关接通就可以进行发声动作。
然而,当把上述基于硬件控制的安全防范用蜂鸣器安装于移动电话等移动终端装置的情况下,要将该硬件安装于每个移动终端装置,存在制造成本等成本与台数正比地耗费的问题。
于是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的警报音控制方法,其设置指示通过程序确定警报音种类的数据的单元和每隔一定周期逐位输出该数据的单元,从而在不设置音色切换分频电路等的情况下可制作出宽幅音色。
但是在专利文献1那样在移动终端装置具有通过软件控制而发声的装置时,存在有在移动终端装置启动的状态下可顺利地发声,然而在移动终端装置没有启动的状态下(例如移动终端装置电源断开的状态)无法使蜂鸣器发声的问题。另外,移动终端装置启动需要一定程度的时间,因而存在从通过蜂鸣器开关等指示开始发声到实际蜂鸣器开始发声为止耗费时间的问题。
与该技术关联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移动电话,其具有如下的安全防范功能:即便在进行移动电话取下电源的处理时,只要接通安全防范蜂鸣器的开关,就立即鸣响并且持续鸣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2-2534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0821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的装置提供一种具有从电源断开状态到开始发声的时间较短的响铃装置的移动终端装置。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公开的移动终端装置具有响铃装置,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具有:第1控制部,其在接通电源后的第1启动时间启动;第2控制部,其在迟于上述第1启动时间的启动时间启动;以及音源,其根据上述第1控制部的启动,按照程序命令输出响铃音。
如上所述,根据本申请公开的装置,可以提供一种具有从电源断开状态到开始发声的时间较短的响铃装置的移动终端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将蜂鸣器用于安全防范的移动终端装置的构成例的图。
图2表示本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的例子。
图3是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安全防范蜂鸣器的发声处理的概要的图。
图4是说明图3所示的本实施例涉及的安全防范蜂鸣器的发声处理中各处理部的动作的图。
图5是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安全防范蜂鸣器的发声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其中,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仅为示例,并非用于排除如下明确表示出的各种变形和技术应用。即,本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该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组合各实施例等)。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将蜂鸣器用于安全防范的移动终端装置100的构成例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装置100具有无线通信用的天线101、实现无线通信功能,与第1控制部对应的无线部102、执行规定程序进行画面显示等,与第2控制部对应的应用部103、控制无线部102与应用部103之间的数据收发的IF(Interface,接口)控制部104、作为该蜂鸣器的开关的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显示任意文字等的显示部106、作为输入文字等的单元的键盘部107、通过无线部102的控制而发声,对应于音源的简单音源部108和音源部109、通过应用部103的控制而发声的音源部110、输出蜂鸣器声音,与响铃装置对应的扬声器111。
无线部102具有进行用于实现无线通信的控制的通信控制部102a、进行电源控制的电源控制部102b、控制简单音源部108的发声的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控制音源部109的发声的音源控制部102d。
其中,通信控制部102a使用与需要对应的无线通信方式,进行与其他移动终端装置等进行音频通信或数据通信的控制。
电源控制部102b对构成本移动终端装置100的硬件进行电源控制。例如,当使未图示的移动终端装置100的开关接通时,电源控制部102b开始向无线部102提供电力,同时还开始对应用部103提供电力。对于来自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的指示也进行同样处理。
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是用于使简单音源部108发声的单元,音源控制部102d是用于使音源部109发声的单元。例如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接通而无线部102开始启动的情况下,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可在较早的阶段动作,使简单音源部108发声。当移动终端装置100被接通电源而处于可工作状态时,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马上执行简单音源部108的发声。接着,一旦音源控制部102d可以工作,则停止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执行的发声,音源控制部102d使音源部109发声。
应用部103具有在显示部106进行显示控制的画面显示部103a、检测来自键盘部107的输入的键盘控制部103b、控制音源部110的发声的音源控制部103c。
画面显示控制部103a按照所执行的程序(电子邮件、WEB浏览器、地址本等)在显示部106进行画面显示。另外,键盘控制部103b检测键盘部107的按键输入,在显示部106显示画面显示控制部103a检测出的按键。另外,音源控制部103c是用于使音源部110发声的单元。
安全防范蜂鸣器105是检测到该开关的输入时,向电源控制部102b进行通知的开关。显示部106是例如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或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等构成的显示装置。键盘部107是为了输入电话号码和文字(包含英文数字)等而由英文数字按键和功能按键等构成的键盘。
简单音源部108和音源部109是通过无线部102而发声的音源装置。另外,音源部110是通过应用部103而发声的音源装置。
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可以按照(1)简单音源部108、(2)音源部109、(3)音源部110的顺序发出复杂声音。例如可通过简单音源部108实现的声音是哔噗声,音源部109可实现颤音,音源部110可实现规定的蜂鸣音。因此例如可以在简单音源部108使用哔噗音源、在音源部109使用FM(Frequency Modulation)音源、音源部110使用PCM(Pulse CodeModulation)音源。
并且,本实施例涉及的无线部102和应用部103通过使彼此独立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执行规定程序而得以实现。
例如,当对移动终端装置100接通电源时,电源控制部102b进行向无线部102提供电力,并且还对应用部103进行电力供给的电源控制。
无线部102中,按照规定顺序执行程序,通信控制部102a、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音源控制部102d等启动。另外,在应用部103中,也按照规定顺序执行程序,画面显示控制部103a、键盘控制部103b、音源控制部103c等启动。
此时,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发出哗噗音,因此无线部102在启动后可立即工作。此后,可执行更复杂声音的音源控制部102d启动。
另外还举例表示出了本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装置100中,无线部102的启动早于应用部103的启动结束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装置100中,可以按照(1)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2)音源控制部102d、(3)音源控制部103c的顺序进行工作。即,可以按照(1)简单音源部108、(2)音源部109、(3)音源部110的顺序发声。
图2表示本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装置100的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的例子。
图2(a)表示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的断开状态,图2(b)表示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的接通状态。
如图2所示,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被安装成可相对于移动终端装置100滑动。如果向图中上方滑动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则蜂鸣器开关105成为接通状态。此时,向电源控制部102b通知规定信号,开始安全防范蜂鸣器的发声处理。
图3是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装置100的安全防范蜂鸣器的发声处理概要的图。
(步骤S301)
在移动终端装置100的电源断开的状态下,如果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接通,则向电源控制部102b通知规定信号。于是,电源控制部102b开始向无线部102提供电力,并且,也开始对应用部103提供电力。
(步骤S302)
当无线部102开始启动时,大约0.2秒以后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可工作,开始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的发声。此时的蜂鸣音为“哔...”的哔噗音。
(步骤S303)
在从无线部102启动开始大约1秒之后,音源控制部102d可以工作。此时,音源控制部102d使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的工作停止,并且使音源部110开始发声。此时的蜂鸣音为“哔噜、哗噜”的颤音。
(步骤S304)
在与无线部102一起开始启动的应用部103中,从启动开始大约10秒后音源控制部103c可进行工作。音源控制部103c通过IF控制部104与音源控制部103c进行通信,通知发声停止,并且开始音源部110的发声。此时的蜂鸣音为“哔啵、哔啵...”的规定蜂鸣音。
音源控制部103c例如持续进行蜂鸣音的发声,直到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成为断开状态。并且,上述经过时间(0.2秒、1秒、10秒)是为了便于理解移动终端装置100中安全防范蜂鸣器的发声处理而使用的,其意图并非限定于上述经过时间。
图4是说明图3所示的本实施例涉及的安全防范蜂鸣器的发声处理的各处理部工作的图。
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将与接通/断开状态对应的规定信号通知给无线部102(电源控制部102b)。
如果无线部102(电源控制部102b)被通知了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成为接通状态的情况,则使无线部102本身启动,同时使应用部103启动。
如果无线部102启动直到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可工作的阶段,则无线部102使用简单音源部108开始发声。于是,简单音源部108通过扬声器111发出哔噗音。
如果无线部102启动直到音源控制部103c可工作的阶段,则无线控制部102停止简单音源部108的发声,使用音源部109开始发声。于是,音源部109通过扬声器111发出颤音。
进而,如果应用部103启动直到音源控制部103c成为可工作的阶段,则停止音源部109的发声,开始使用音源部110的发声。于是,音源部110通过扬声器111发出规定的蜂鸣音。
图5是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装置100的安全防范蜂鸣器的发声处理的流程图。并且,说明移动终端装置100的电源断开状态下接通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的情况。
(步骤S500)
如果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成为接通状态,则表示接通状态的规定信号被通知到电源控制部102b。
(步骤S501)
当电源控制部102b从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接收到通知时,检测移动终端装置100具备的电池的余量。然后电源控制部102b比较检测到的余量与事先确定的基准容量。
而且当余量小于等于基准容量的情况下,电源控制部102b向无线部102提供电力,启动无线部102。另外,当余量大于基准容量的情况下,电源控制部102b向无线部102提供电力,并且也对应用部103提供电力,启动无线部102和应用部103。
在步骤S500中,当移动终端装置100的电源接通的状态下接通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时,如果余量小于等于基准容量,则电源控制部102b停止向应用部103提供电力,向无线部102(根据余量也可以是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或者是音源控制部102d)指示发声处理,当余量大于基准容量的情况下,可以向应用部103(音源控制部103c)指示发声处理。
(步骤S502a)
通过电源控制部102b的操作开始无线部102的启动。此时,从移动终端装置100具备的存储装置中依次读取程序,以可执行的方式将其配置到移动终端装置100具备的存储器中,从而使通信控制部102a、电源控制部102b、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音源控制部102d等处于可执行状态。
而且当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处于可执行状态时,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向简单音源部108指示发出哗噗音。
(步骤S502b)
与步骤S502a相同地,通过电源控制部102b的操作开始应用部103的启动,从移动终端装置100具备的存储装置中依次读取程序,以可执行的方式将其配置到移动终端装置100具备的存储器中,从而使画面显示控制部103a、键盘控制部103b、音源控制部103c等处于可执行状态。
(步骤S503)
简单音源部108按照来自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的指示,从扬声器111输出哔噗音。
(步骤S504)
当无线部102的初始化结束,音源控制部102d处于可执行的状态时,音源控制部102d向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指示停止发声,并且向音源部109指示发出颤音。
(步骤S505)
音源部109按照来自音源控制部102d的指示从扬声器111输出颤音。
(步骤S506)
当通过电源控制部102b的操作开始启动的应用部103的初始化结束时,音源控制部103c可进行工作。然后,音源控制部103c向音源控制部103c指示停止发声,并且向音源部110指示发出规定的蜂鸣音。
(步骤S507)
音源部110按照来自音源控制部103c的指示,从扬声器111输出规定的蜂鸣音。
并且,步骤S501中,电源控制部102b还可以仅向无线部102提供电力并向应用部103提供电力,启动无线部102和应用部103。
在上面的说明中,本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装置100中,应用部103比无线部102启动要快,因而在无线部102具有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和音源控制部102d,在应用部103具有音源控制部103c,然而不限于这种构成。
例如,当无线部102比应用部103启动快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应用部103具有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和音源控制部102d,在无线部102具有音源控制部103c。
无线部102可构成为仅具有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此时,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可以发出哔噗音直到音源控制部103c可启动为止。
音源部109和音源部110可以共同使用1个音源部。此时,只要能发出与音源控制部102d或音源控制部103c的指示相应的蜂鸣音即可。
本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装置100具有无线部102和应用部103,然而例如通过用1个CPU执行的程序而控制的蜂鸣器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应用本实施例。即,可以在软件控制下的蜂鸣器装置中具有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和音源控制部102d(或音源控制部103c)、简单音源部108和音源部110。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装置100在从电源断开的状态起启动无线部102和应用部103的过程中,按照(1)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2)音源控制部102d、(3)音源控制部103c的顺序进行发声处理。即,按照成为可工作状态的顺序使它们进行发声处理。
其结果,即便是移动终端装置100电源断开的状态下,可在从接通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到开始安全防范蜂鸣器发声为止的期间内无时滞地进行处理。
本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装置100通过软件控制使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音源部109和110发声,因此不需要在每个移动终端装置100都设置用于音源控制的硬件。其结果可以削减安全防范蜂鸣器装置的制造成本。
如图5所示的步骤S501那样,当余量小于等于基准容量的情况下,仅启动无线部102进行发声处理,从而可抑制电力消耗。其结果,即便是电池余量少的情况下也能将发声时间确保得很长。
同样地,当移动终端装置100的电源接通的状态下接通了安全防范蜂鸣器开关105的情况下,如果余量小于等于基准容量,则电源控制部102b停止向应用部103的电力供给,向无线部102(根据余量也可为简单音源控制部102c或音源控制部102d)指示发声处理,因此可抑制电力消耗。其结果,即便是电池余量少的情况下,也能将发声时间确保得很长。
通过将发声时间确保得长,可以提高安全防范蜂鸣器装置的安全防范功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移动终端装置,即便在移动终端装置截止的状态下被指示了蜂鸣器发声的情况下,由于在接通电源后第1音源控制单元马上工作,从第1音源发出第1蜂鸣音,因此可以从发出第2音源的第2蜂鸣音之前开始发出蜂鸣音。
Claims (9)
1.一种具有响铃装置的移动终端装置,其具有:
第1控制部,其在接通电源后的第1启动时间启动;
第2控制部,其在迟于上述第1启动时间的启动时间启动;以及音源,其根据上述第1控制部的启动,按照程序命令输出响铃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控制部是无线部,上述第2控制部是应用部。
3.一种移动终端装置,其具有通过软件控制使音源发声的蜂鸣器,该移动终端装置具有:
第1音源,其输出第1声音;
第1音源控制单元,其按照第1程序命令控制上述第1音源而使其发出上述第1声音,且在接通电源后的第1启动时间被执行控制;
第2音源,其输出与第1声音不同的第2声音;以及
第2音源控制单元,其按照第2程序命令控制上述第2音源而使其发出上述第2声音,且在比上述第1启动时间迟的启动时间代替上述第1音源控制单元而进行工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中,该移动终端装置还具有:
第3音源,其输出与上述第1声音和上述第2声音均不同的第3声音;以及
第3音源控制单元,其按照第3程序命令控制上述第3音源而使其发出上述第3声音,且代替上述第2音源控制单元而进行工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由无线单元分别执行规定程序来执行上述第1音源控制单元和上述第2音源控制单元,该无线单元进行无线的音频通信和数据通信,上述第3音源控制单元通过由应用单元执行规定程序来实现,该应用单元执行任意程序而实现所期望的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中,上述移动终端装置还具有电源控制单元,该电源控制单元取得当前的电池的余量,对该余量与规定的基准容量进行比较,当余量小于等于基准容量时,仅向上述无线单元提供电力,执行上述第1音源控制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中,上述移动终端装置还具有电源控制单元,该电源控制单元取得当前的电池的余量,对该余量与规定的基准容量进行比较,当余量小于等于基准容量时,停止向上述应用单元提供电力,使上述无线单元执行上述第1音源控制单元。
8.一种通过软件控制使音源发声的响铃装置,其具有:
第1音源,其输出第1声音;
第1音源控制单元,其按照第1程序命令控制上述第1音源而使其发出上述第1声音,且在接通电源后的第1启动时间被执行控制;
第2音源,其输出与上述第1声音不同的第2声音;以及
第2音源控制单元,其按照第2程序命令控制上述第2音源而使其发出上述第2声音,且在比上述第1启动时间迟的启动时间代替上述第1音源控制单元而进行工作。
9.一种通过软件控制使音源发声的发声方法,该发声方法具有:
第1音源控制处理,按照第1程序命令,控制输出第1声音的第1音源,使得在接通电源后的第1启动时间发出上述第1声音;以及
第2音源控制处理,按照第2程序命令,控制输出与上述第1声音不同的第2声音的第2音源,使得在比上述第1启动时间迟的启动时间代替上述第1音源控制处理而发出上述第2声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82278 | 2007-10-30 | ||
JP2007-282278 | 2007-10-30 | ||
PCT/JP2008/003100 WO2009057304A1 (ja) | 2007-10-30 | 2008-10-29 | 携帯端末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84058A CN101884058A (zh) | 2010-11-10 |
CN101884058B true CN101884058B (zh) | 2012-07-25 |
Family
ID=40590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1308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84058B (zh) | 2007-10-30 | 2008-10-29 | 移动终端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11882B2 (zh) |
JP (1) | JP5065228B2 (zh) |
CN (1) | CN101884058B (zh) |
WO (1) | WO200905730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03678B2 (ja) * | 2009-10-21 | 2014-01-29 | Necカシオ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5909720B2 (ja) * | 2012-03-29 | 2016-04-2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インタフェース装置 |
KR102702620B1 (ko) | 2016-03-02 | 2024-09-05 | 에자이 알앤드디 매니지먼트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에리불린-기반 항체-약물 콘주게이트 및 사용 방법 |
CN106211288A (zh) * | 2016-07-15 | 2016-12-07 |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 电源控制方法和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53409A (ja) | 1989-03-28 | 1990-10-12 | Nec Corp | 警報音制御方式 |
JPH09270078A (ja) * | 1996-04-02 | 1997-10-14 | Takara Co Ltd | 携帯用通信機 |
US7792279B2 (en) | 2002-01-18 | 2010-09-07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Distinguishing audio alerts |
US7013006B1 (en) | 2002-01-18 | 2006-03-14 | Bellsou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 Programmable audio alert system and method |
JP2005204056A (ja) * | 2004-01-15 | 2005-07-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携帯通信端末装置 |
US7215282B2 (en) * | 2004-03-09 | 2007-05-08 | Procon, Inc. | Two-way distress alert and emergency lo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
TWI237989B (en) * | 2004-04-01 | 2005-08-11 | Asustek Comp Inc | Self-defense processing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with self-defense processing function |
JP2006270727A (ja) * | 2005-03-25 | 2006-10-05 | Kyocera Corp | 携帯端末 |
JP4361895B2 (ja) * | 2005-09-16 | 2009-11-11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防犯ブザー機能搭載の携帯電話機 |
JP2008205830A (ja) * | 2007-02-20 | 2008-09-04 | Toshiba Corp | 携帯端末 |
-
2008
- 2008-10-29 CN CN2008801130880A patent/CN10188405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10-29 WO PCT/JP2008/003100 patent/WO200905730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10-29 JP JP2008278676A patent/JP506522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4-06 US US12/754,830 patent/US861188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84058A (zh) | 2010-11-10 |
US8611882B2 (en) | 2013-12-17 |
US20100190483A1 (en) | 2010-07-29 |
JP5065228B2 (ja) | 2012-10-31 |
WO2009057304A1 (ja) | 2009-05-07 |
JP2009135912A (ja) | 2009-06-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84058B (zh) | 移动终端装置 | |
JP2010147973A (ja) | 携帯端末装置、操作通知方法および操作通知プログラム | |
JP2015027103A (ja) | 携帯端末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2007206978A (ja) | 携帯端末、文字入力方法及び文字入力プログラム | |
KR20050043304A (ko) | 스마트폰을 위한 긴급 호출 장치 및 방법 | |
JP2010062931A (ja) | 携帯電話機、該携帯電話機に用いられる報知制御方法及び報知制御プログラム | |
KR100765233B1 (ko) | 랜덤 메뉴를 이용한 알람 서비스 방법 및 그 장치 | |
JP4583392B2 (ja) | 携帯端末の制御方法 | |
JP2017112567A (ja) | 情報提供装置および情報提供システム | |
JP4075964B2 (ja) | 携帯電話機 | |
JP4108595B2 (ja) | オーディオ装置及び携帯通信端末 | |
JP2008118429A (ja) | 携帯端末及び低電圧通知方法並びに低電圧通知プログラム | |
JP2008205830A (ja) | 携帯端末 | |
JP4075845B2 (ja) | 携帯電話機 | |
JP2008108215A (ja) | 携帯端末 | |
JP4915340B2 (ja) | 携帯端末装置、携帯端末装置の電源制御方法及び電源制御プログラム | |
WO2020111001A1 (ja) | 携帯端末装置 | |
JP2002101158A (ja) | 携帯情報端末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4371169B2 (ja) | 電子機器、及び、照明制御方法 | |
KR20040078276A (ko) |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화면 분할 제어 방법 | |
JP2006105643A (ja) | 携帯通信端末装置 | |
JP2002359672A (ja) | 電子機器 | |
JP2006074112A (ja) | 携帯端末 | |
JP3560527B2 (ja) | 携帯電話機 | |
JP2006180142A (ja) | 携帯端末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25 Termination date: 2018102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