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81904B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81904B CN101881904B CN2009102584069A CN200910258406A CN101881904B CN 101881904 B CN101881904 B CN 101881904B CN 2009102584069 A CN2009102584069 A CN 2009102584069A CN 200910258406 A CN200910258406 A CN 200910258406A CN 101881904 B CN101881904 B CN 1018819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liquid crystal
- crystal display
- light
- display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Illuminating devices providing polarized light, e.g. by converting a polarisation component into another on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02F1/133536—Reflective polariz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元件;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照射照明光的面光源;光学部件,其具有相互正交的反射轴和透射轴,将具有与上述反射轴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反射,使具有与上述透射轴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包括按照设置间隙的方式对向设置的一对基板;封入在这些基板之间的间隙中的液晶层;夹持上述一对基板而设置的一对偏光板。在上述一对基板中,在相互相对的面的至少1个上,形成多个电极。上述光学部件在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和上述面光源之间,按照下述方式设置,该方式为:上述光学部件的反射轴朝向相对设置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和上述面光源之间的上述一对偏光板中的一个偏光板的吸收轴,以15°~90°的范围内的角度交叉的方向。
Description
本申请基于申请日为2008年11月18日、申请号为JP特願2008-294715号的申请并要求其优先权,其公开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和摘要在内的所有内容,作为参考包含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进行利用从观察侧射入的外光的反射显示和利用从设置于与观察侧相反一侧的面光源发出的照明光的透射显示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比如,有JP特开2002-107725号文献中记载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在与液晶显示元件的观察侧相反一侧设置面光源,并在上述液晶显示元件的液晶层的后侧(面光源侧)设置半透射反射膜的;还有在JP特开2004-93715号文献中记载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在与液晶显示元件的观察侧相反的一侧设置面光源,并且将上述液晶显示元件中的多个像素分别划分为2个区域,在其中一个区域的液晶层的后侧设置反射膜,因此,针对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形成反射显示部和透射显示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进行利用从观察侧射入的外光的反射显示以及利用从设置于与观察侧相反一侧的面光源发出的照明光的透射显示,而且可使上述反射显示明亮。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元件,其以设置间隙的方式对置设置;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照射照明光的面光源;光学部件,其具有相互正交的反射轴和透射轴,使具有与上述反射轴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反射,使具有与上述透射轴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包括:以设置间隙的方式对置设置的一对基板;封入在这些基板之间的间隙中的液晶层;夹持上述一对基板而设置的一对偏光板。在上述一对基板中,在相互相对的面的至少1个面上形成有多个电极。上述光学部件设置在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和上述面光源之间,上述光学部件的反射轴设置为朝向以15°~90°范围内的角度与设置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和上述面光源之间的上述一对偏光板中的一个偏光板的吸收轴交叉的方向。
另外,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元件,其以设置间隙的方式对置设置;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照射照明光的面光源;光学部件,其具有相互正交的反射轴和透射轴,使具有与上述反射轴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反射,使具有与上述透射轴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透射;反射偏光板,其设置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和上述光学部件之间。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包括:以设置间隙的方式对置设置的一对基板;封入在这些基板之间的间隙中的液晶层;夹持上述一对基板而设置的一对偏光板。在上述一对基板中,在相互相对的面的至少1个面上形成多个电极。上述光学部件设置在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和上述面光源之间,上述光学部件的反射轴设置为朝向以预定的角度与设置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和上述面光源之间的上述一对偏光板中的一个偏光板的吸收轴交叉的方向。上述光学部件由反射偏光膜形成,上述反射偏光膜设置为该反射偏光膜的反射轴朝向以小于等于90°的角度与上述其中一个偏光板的吸收轴交叉的方向。上述反射偏光板具有相互正交的反射轴和透射轴,使具有与上述反射轴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反射,使具有与上述透射轴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透射,该反射偏光板的反射轴设置为与上述其中一个偏光板的吸收轴平行。
此外,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元件;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照射照明光的面光源;光学部件,其具有相互正交的反射轴和透射轴,使具有与上述反射轴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反射,使具有与上述透射轴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包括:以设置间隙的方式对置设置的一对基板;封入在这些基板之间的间隙中的液晶层;夹持上述一对基板而设置的一对偏光板。在上述一对基板中,在相互相对的面的至少1个面上形成有多个电极。上述光学部件设置在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和上述面光源之间,上述光学部件的反射轴设置为朝向以预定的角度与设置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和上述面光源之间的上述一对偏光板中的一个偏光板的吸收轴交叉的方向。上述光学部件由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构成,该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在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面对的面上,相互平行地排列有沿与上述反射轴正交的方向的细长形状的多个微小棱镜,该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的反射轴设置为朝向以小于等于90°的角度与上述其中一个偏光板的吸收轴交叉的方向。
在下面的描述中将提到本发明的优点,其中部分优点可以根据描述而明显得出,或者可以通过实施本发明而获知。通过在下文中特别给出的方法和组合,可以获得并实现本发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包括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与在上面给出概述和在下面给出的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液晶显示元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4为表示与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反射偏光膜的反射轴相对于液晶显示元件的后侧偏光板的吸收轴的交叉角相对应的反射率相对比和透射率相对比的变化的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第3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8为表示与第3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反射偏光膜的反射轴相对于液晶显示元件的后侧偏光板的吸收轴的交叉角相对应的反射率相对比和透射率相对比的变化的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0为第4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11为表示与第4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的反射轴相对于液晶显示元件的后侧偏光板的吸收轴的交叉角相对应的反射率相对比和透射率相对比的变化的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4为第6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15为表示与第6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的反射轴相对于液晶显示元件的后侧偏光板的吸收轴的交叉角相对应的反射率相对比和透射率相对比的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图4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图1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元件1,该液晶显示元件1控制光的透射并进行显示;面光源16,该面光源16设置于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观察侧相反的一侧,朝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照射照明光,将从上述观察侧射入并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光朝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反射;光学部件25,该光学部件25设置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和上述面光源16之间。
图3为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该液晶显示元件1包括一对透明基板2,3,该对透明基板按照设置预定的间隙的方式对置设置,在该对透明基板2,3中的相互面对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多个透明电极4,6;封入在该基板2,3之间的间隙的液晶层12;夹持上述一对基板2,3而设置的一对偏光板13,14。
液晶显示元件1例如是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元件,在上述一对基板2,3中的一者,比如与观察侧相反一侧的基板(在下面称为“后基板”)3的内面,设置沿行和列方向呈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像素电极4;分别与这些像素电极4相对应地设置的多个TFT(薄膜晶体管)5;以及将栅极信号供给各行的多个TFT5的多根扫描线和将数据信号供给各列的多个TFT5的多根信号线(均未在图中示出)。在另一基板,即,观察侧的基板(在下面称为“前基板”)2的内面,设置与上述多个像素电极4面对的一个膜状的对置电极6。
另外,在图2中,将上述TFT5简化,但是,TFT5包括:形成于上述后基板3的基板面上的栅电极;按照覆盖上述栅电极的方式设置于大致整个上述基板面上的透明的栅极绝缘膜;按照与上述栅电极面对的方式形成于上述栅极绝缘膜上的i型半导体膜;分别经由n型半导体膜而形成于i型半导体膜的两侧部上的漏电极和源电极,上述多个像素电极4形成于上述栅极绝缘膜上,与分别与这些像素电极4相对应的TFT5的源电极连接。
在上述后基板3的板面上,上述多根扫描线针对每个像素电极行沿其一侧而形成,并分别与各行的多个TFT的栅电极连接,在上述栅极绝缘膜上,上述多根信号线针对每个像素电极列沿其一侧形成,并分别与各列的多个TFT的漏电极连接。
液晶显示元件1包括由上述多个像素电极4和对置电极6相互面对的区域形成的分别与多个像素相对应而设置的红、绿、蓝3色的滤色器7R,7G,7B。该滤色器7R,7G,7B设置于上述一对基板中的任意一者,比如观察侧基板2的内面上,上述对置电极6形成于滤色器7R,7G,7B上。
在上述一对基板2,3的内面上,按照覆盖上述电极4,6的方式分别形成取向膜8,9,通过分别沿预定的方向对上述取向膜8,9的膜面进行研磨的方式,对上述一对基板2,3的内面进行取向处理。
上述一对基板2,3通过框状的密封件10(参照图1和图2)而接合,该密封件10包围上述多个像素呈矩阵状排列的画面区域,在这些基板2,3之间的间隙中的由上述密封件10包围的区域,封入有液晶层12。
上述液晶层12的液晶分子按照由上述取向膜8,9的取向处理规定的取向状态取向,夹持上述一对基板2,3而设置的一对偏光板13,14分别贴于上述一对偏光板13,14的外表面上,并且这些偏光板13,14的吸收轴13a,14a朝向能够充分地提高在上述电极4,6之间不外加电场的无电场时和外加电场时的显示的对比度的方向。
上述一对偏光板13,14分别具有相互正交的透射轴(图中未示出)和吸收轴13a,14a,使具有与透射轴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透射,吸收具有与吸收轴13a,14a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这些偏光板13,14中的观察侧的偏光板13由对其外表面进行了外光的防反射处理的防眩光(anti-glare)偏光板形成。
液晶显示元件1为比如TN型液晶显示元件,对分别形成于上述一对基板2,3的内面上的取向膜8,9沿相互正交的方向进行取向处理,上述液晶层12的液晶分子在上述一对基板2,3之间,实质上以90°的扭转角而进行扭转取向。
上述一对偏光板13,14中的观察侧的偏光板13按照其吸收轴13a与上述前基板2的内面的取向膜8的取向处理方向实质上正交或实质上平行的方式设置,后侧(与观察侧相反的一侧)的偏光板14按照其吸收轴14a与上述观察侧偏光板13的吸收轴13a实质上正交或实质上平行的方式设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观察侧偏光板13按照其吸收轴13a朝向从观察侧观看相对于画面的横轴x左转45°的角度方向的方式设置,后侧偏光板14按照其吸收轴14a朝向从观察侧观看相对于上述画面的横轴x右转45°的角度方向的方式设置。
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并不限于上述TN型液晶显示元件,也可以是一下液晶显示元件中的一种,包括:液晶分子在一对基板2,3之间,按照180°~270°范围内的扭转角进行扭转取向的STN型;液晶分子实质上与基板2,3面垂直取向的垂直取向型;液晶分子按照分子长轴沿一个方向对齐的方式与基板2,3面实质上平行地取向的非扭转的水平取向型;使液晶分子弯曲取向的弯曲取向型;或强感应性或反强感应性液晶显示元件。
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并不限于在一对基板2,3的内面上分别形成构成多个像素用的电极6,4的元件,也可为横电场控制型的元件,其中,在一对基板2,3中的任何一个基板,比如后基板3的内面上,设置用于形成多个像素的第1电极以及具有多个细长电极的第2电极,该第2电极与上述第1电极绝缘地形成在更靠近液晶层一侧,在这些电极之间,产生横电场(沿基板面的方向的电场),改变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
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基板3如图1和图2所示的那样,具有突出于前基板2的外侧的伸出部3a,设置于上述后基板3的内面上的多根扫描线和信号线与装载于上述伸出部3a上的显示驱动器15连接。
上述面光源16如图1和图2所示的那样,包括导光板17,该导光板17由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画面区域的整体相对应的面积的透明的板状部件,比如,呈矩形状的板状部件形成。导光板17包括由与上述矩形状的2个短边的一个相对应的端面形成的、使光射入的入射端面18,以及由2个板面中的一个形成的、使从上述入射端面18射入的光射出的出射面19,上述出射面19朝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而设置。上述面光源16还包括:反射膜20,该反射膜20设置于与上述导光板17的出射面19相反的一侧,将从上述入射端面18射入上述导光板17的光和从上述出射面19射入的光朝向上述出射面19反射;由与上述导光板17的入射端面18相对设置的LED(发光二极管)等形成的多个发光元件21;设置于上述导光板17的出射面侧的扩散片22;以及至少1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个)棱镜阵列23。
上述扩散片22由分散有散射颗粒的树脂膜形成,设置于上述导光板17和棱镜阵列23之间,贴于上述导光板17的出射面19上。
上述棱镜阵列23由透明部件形成,其中,与上述导光板17面对的一侧的面为平整面,在其相反一侧的面,即与液晶显示元件1面对的一侧的面上,将细长形状的多个微小棱镜24沿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相互平行地排列,所述多个微小棱镜24将从上述导光板17的出射面19射出的光聚光并照射到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上述棱镜阵列23按照多个微小棱镜24的长度方向实质上与预定的方向,比如上述导光板17的入射端面18的法线方向(导光板17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上述平整面贴于上述扩散片22上。
上述面光源16在进行采用来自上述面光源16的照明光的透射显示时,点亮上述多个发光元件21,将从这些发光元件21射出,从入射端面18射入上述导光板17中的光在反复进行上述反射膜20的反射和上述导光板17的出射面19的内面反射的同时,在上述导光板17的内部被导向到全部区域,并从整个上述导光板17的出射面19射出,通过上述扩散片22,将该光扩散,另外,通过上述棱镜阵列23的多个微小棱镜24,使上述光沿与这些微小棱镜2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聚光,将正面亮度(沿液晶显示元件1的法线附近的方向射出的光的亮度)较高的亮度分布的照明光朝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射出。
上述面光源16具有将从其观察侧射入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中并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光朝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反射的功能,透射了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且在上述光学部件25、上述棱镜阵列23和扩散片22中未向观察侧反射而实现了透射的光,从出射面19射入上述导光板17,被上述反射膜20反射,从整个上述导光板17的出射面19射出,该光被上述扩散片22扩散后通过上述棱镜阵列23的多个微小棱镜24而被聚光,从而将正面亮度较高的亮度分布的反射光朝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射出。
在该实施方式的面光源16中,在与上述导光板17的出射面19相反一侧的板面上设置了上述反射膜20,但是,也可这样形成,即,将上述反射膜20设置为其与上述导光板之间设置间隙,将从入射端面18射入上述导光板17中的光被与上述导光板17的出射面19相反一侧的板面内面反射,并射向上述出射面19,透射了上述相反一侧的板面和上述间隙内的空气层的界面的泄漏光被上述反射膜20反射,并返回到上述导光板17的内部。
上述光学部件25具有相互正交的反射轴25a和透射轴25b,将具有与反射轴25a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反射,使具有与透射轴25b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透射,在液晶显示元件1和上述面光源16之间,使上述反射轴25a设置为朝向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面光源16侧的偏光板即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以预定角度交叉的方向。
光学部件25由反射偏光膜形成,反射偏光膜25设置为按照反射轴25a朝向以15°~90°的范围的角度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面光源16侧的偏光板,即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交叉的方向。
液晶显示装置在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和上述反射偏光膜25之间,具有扩散层26,该扩散层26用于分别对从上述面光源16侧照射并透射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光和从观察侧射入并被上述反射偏光膜25反射的光进行扩散,从而射入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从而提高透射后侧偏光板14的光的亮度,并且能够在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中显示视角宽且没有亮度光斑的图像。扩散层26由分散有散射颗粒的粘接剂形成,上述反射偏光膜25利用由上述粘接剂形成的扩散层26,贴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外表面上。
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反射轴25a相对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的交叉角(在下面称为“交叉角α”)优选设定在45°~90°的范围内,更优选设定为在55°~65°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上述反射偏光膜25按照其反射轴25a朝向从观察侧观看相对上述画面的横轴x左转10°的角度方向的方式设置,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反射轴25a相对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的交叉角α设定为55°。
液晶显示装置在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观察侧相反的一侧,设置面光源16,该面光源16将朝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照射的、从上述观察侧射入并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光,朝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反射,另外,在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和上述面光源16之间配置有反射偏光膜25,该反射偏光膜25将从上述观察侧射入并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光的一部分朝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反射,反射轴25a设置为朝向以预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15°~90°的范围的角度)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交叉的方向,因此,能够进行利用从观察侧射入的外光的反射显示以及利用来自设置于与观察侧相反一侧的上述面光源16的照明光的透射显示,而且能够使上述反射显示明亮。
在反射显示时,从观察侧射入并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光,即,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正交的直线偏振光被射入上述反射偏光膜25中。
由于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反射轴25a以预定的角度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交叉,故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光(与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正交的直线偏振光)中的、与上述反射偏光板25的反射轴25a平行的直线偏振光成分被上述反射偏光膜25反射。该反射光的一部分被上述扩散层26扩散,该光中的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正交的直线偏振光成分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并射出到观察侧。
另一方面,从上述观察侧入射并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光中的与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透射轴25b平行的直线偏振光成分透射上述反射偏光膜25,并射出到面光源16侧。
透射上述反射偏光膜25并射出到面光源16侧的光的一部分通过设置于上述面光源16的射出侧的棱镜阵列23而反射到观察侧,透射了上述棱镜阵列23的光还被上述扩散片22扩散,该光的一部分被反射,而透射了上述扩散片22的光从出射面19射入上述导光板17中,被设置于与上述导光板17的出射面19相反一侧的反射膜20反射。
反射光从上述导光板17的出射面19射出后被上述扩散片22扩散,在被上述棱镜阵列23聚光后射入上述反射偏光膜25中,该光中的与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透射轴25b平行的直线偏振光成分透射上述反射偏光膜25,该光的一部分被扩散层26扩散,该扩散的光中的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正交的直线偏振光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并在观察侧射出。
另外,在透射显示时,从上述面光源16照射的照明光,即,从导光板17的出射面19射出后被扩散片22扩散,再被棱镜阵列23聚光的光射入上述反射偏光膜25中,该光中的与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透射轴25b平行的直线偏振光成分透射上述反射偏光膜25,通过扩散层26,一部分被扩散并在液晶显示元件1侧射出。
在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侧射出的光射入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中,该光中的与上述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正交的直线偏振光透射上述后侧偏光板14,并射入液晶显示元件1中,该入射光中的透射了液晶显示元件1的光在观察侧射出。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被上述反射偏光膜25和面光源16反射并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而在观察侧射出的光,相对于从观察侧射入的光的比例(在下面称为“反射率”),以及透射上述反射偏光膜25和液晶显示元件1并在观察侧射出的光,相对从上述面光源16照射的光的比例(在下面称为“透射率”),依赖于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反射轴25a相对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的交叉角α。
这里,任意的交叉角α的反射率相对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反射轴25a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平行(与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的交叉角α为0°)时的反射率的比为反射率相对比,另外,任意的上述交叉角α的透射率相对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反射轴25a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平行(交叉角α为0°)时的透射率的比为透射率相对比,该反射率相对比和透射率相对比相对于上述交叉角α的变化由图4表示。
即,图4表示在上述交叉角α(吸收轴—反射轴交叉角)为0°时的反射率和透射率分别为1时,上述每个交叉角α的反射率和透射率的比例。根据图4可明确地知道,在上述交叉角α大于15°时,反射率相对比大于透射率相对比,如果上述交叉角α大于45°,则反射率相对比从减少转换为增加,其增加率变大。
即,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上述交叉角α大于15°的范围内,透射显示的亮度降低,反射显示的亮度上升。
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反射轴25a相对上述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的交叉角α在0°~90°的范围内时,上述透射率相对比伴随上述交叉角α的增加而减小。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上述交叉角α在大于0°、小于等于90°的范围内,当在上述交叉角α在0°~15°的范围内时,透射率相对比和反射率相对比没有差别,如果上述交叉角α在15°以上,则反射率相对比大于透射率相对比,其差值伴随上述交叉角α的增加而增加,特别是如果上述交叉角α在45°以上,则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和透射率相对比的差进一步变大。这样,通过改变上述交叉角α,可改变上述反射率相对比。这样,在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大于1的场合,可进一步提高外光照度高的场合的辨认性。
因此,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上述交叉角α是设定在15°~90°的范围内的角度,因此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大于上述透射率相对比,从而可使上述反射显示明亮。特别是,优选设定在65°~90°的范围内的角度,这样可增加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可使上述反射显示看上去更明亮。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交叉角α优选设定在上述反射率相对比从下降转为上升的角度即45°~90°的范围内,这样可使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充分地大于上述透射率相对比。
上述交叉角α更优选设定在55°~65°的范围内,这样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大于1.0,可进行更明亮的反射显示,并且可确保0.2~0.3的透射率相对比。
由于透射显示的亮度与来自上述面光源16的照明光的亮度和透射率相对比相对应,故可以通过对应于上述透射率相对比来设定上述照明光的亮度,从而可进行足够明亮的透射显示。
(第2实施方式)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对应的部分采用相同的标号,对于同一部分则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针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在面光源16的射出侧(导光板17的射出侧),代替棱镜阵列23,而相互叠置地设置第1和第2两个棱镜阵列23a,23b,其它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面光源16的2个棱镜阵列23a,23b分别由透明部件构成,在该透明部件中,与导光板17面对的一侧的面由平整面形成,在其相反侧的面,即,与液晶显示装置1面对的一侧的面上,细长形状的多个微小棱镜24a,24b按照沿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以相互平行的方式排列,上述多个微小棱镜24a,24b用于将从上述导光板17的出射面19射出的光聚光并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进行照射。
上述导光板17侧的第1棱镜阵列23a设置为,多个微小棱镜24a的长度方向与预定的方向,与比如上述导光板17的入射端面18的法线方向(导光板17的长度方向)实质上平行,该第1棱镜阵列23a贴于扩散片22上,所述扩散片22贴在上述导光板17的出射面19上,第2棱镜阵列23b设置为,该多个微小棱镜24b的长度方向实质上与上述第1棱镜阵列23a的多个微小棱镜24a的长度方向正交,该第2棱镜阵列23b接触或接近该第1棱镜阵列23a。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在面光源16的射出侧设置有2个棱镜阵列23a,23b,并且相应的微小棱镜24a,24b的长度方向相互正交,故从观察侧射入并通过上述面光源16反射的光和从上述面光源16射出的照明光,沿与上述第1棱镜阵列23a的多个微小棱镜24a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以及与上述第2棱镜阵列23b的多个微小棱镜24b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聚光,从而可将正面亮度更高的亮度分布的光朝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射出,于是,可进行更明亮的反射显示和透射显示。
(第3实施方式)
图6~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图6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侧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对应的部分采用相同标号,关于同一部分则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针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在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和上述反射偏光膜25之间,反射偏光板27按照反射轴27a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实质上平行的方式设置,该反射偏光板27具有相互正交的反射轴27a和透射轴27b,使具有与反射轴27a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反射,使具有与透射轴27b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透射,另外,在上述反射偏光膜25和上述反射偏光板27之间,设置具有10~90%的雾度值(haze value)的扩散层28,其它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设置于上述反射偏光膜25和上述反射偏光板27之间的扩散层28由分散有散射颗粒的粘接剂形成,上述反射偏光板27通过由分散有散射颗粒的粘接剂形成的扩散层(用于提高透射了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光的亮度,并且在液晶显示元件1中显示视角较宽且没有亮度光斑的图像的扩散层)26,被贴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外表面上,上述反射偏光膜25通过上述扩散层28,被贴于上述反射偏光板27上。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反射偏光膜25设置为该反射轴25a朝向相对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以大于0°、小于等于90°的范围内的角度交叉的方向。
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反射轴25a相对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的交叉角α优选设定在20°~90°的范围内,更优选设定在20°~85°的范围内,最优选设定在45°~85°的范围内的角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上述反射偏光膜25设置为其反射轴25a朝向从观察侧观看相对画面的横轴x左转10°的角度方向,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反射轴25a相对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的交叉角α设定为55°。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在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和上述反射偏光膜25之间,上述反射偏光板27设置为其反射轴27a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实质上平行,故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反射轴25a相对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的交叉角α在大于0°、小于等于90°的范围内时,可使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大于上述透射率相对比。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反射显示时,从观察侧射入并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光,即,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正交的直线偏振光透射上述反射偏光板27,并透射扩散层28而射入上述反射偏光膜25中。
由于上述反射偏光膜25设置为其反射轴25a朝向相对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和上述反射偏光板27的反射轴27a,以小于等于90°的角度交叉的方向,故透射上述反射偏光板27的光中的、与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反射轴25a平行的直线偏振光成分被上述反射偏光膜25反射,其一部分被扩散层28扩散的反射光中的与上述反射偏光板27的透射轴27b平行的直线偏振光,再次透射上述反射偏光板27后,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并在观察侧射出。
另外,对于透射上述反射偏光板27后射入上述反射偏光膜25中而被上述反射偏光膜25反射的、一部分被扩散层28扩散的光,该光中的与上述反射偏光板27的反射轴27a平行的直线偏振光,被上述反射偏光板27反射,再次通过上述扩散层28而一部分被扩散并射入上述反射偏光膜25中,该光中的与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反射轴25a平行的直线偏振光成分被上述反射偏光膜25反射,通过扩散层28而一部分被扩散的反射光中的、与上述反射偏光板27的透射轴27b平行的直线偏振光,透射上述反射偏光板27,再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并在观察侧射出,与上述反射偏光板27的反射轴27a平行的直线偏振光被上述反射偏光板27反射,并再次射入上述反射偏光膜25中。
接着反复进行上述过程,于是,可通过光在上述反射偏光膜25和上述反射偏光板27之间的反复反射的再循环效果,使从观察侧射入并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和上述反射偏光板27,再被上述反射偏光膜25反射的光高效地透射上述反射偏光板27和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并在观察侧射出。
另一方面,从观察侧射入,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和上述反射偏光板27并射入上述反射偏光膜25中的光中的、与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透射轴25b平行的直线偏振光成分,透射上述反射偏光膜25并在面光源16侧射出,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同,被上述面光源16反射。
被上述面光源16反射的光射入上述反射偏光膜25中,该光中的与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透射轴25b平行的直线偏振光成分透射上述反射偏光膜25,并射入上述反射偏光板27中。
被上述面光源16反射并透射上述反射偏光膜25,再射入上述反射偏光板27中的反射光中的、与上述反射偏光板27的透射轴27b平行的直线偏振光,透射上述反射偏光板27,并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而在观察侧射出,与上述反射偏光板27的反射轴27a平行的直线偏振光被上述反射偏光板27反射,并再次射入上述反射偏光膜25中。
因此,被上述面光源16反射并透射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光,也可通过在上述反射偏光膜25和上述反射偏光板27之间的反复反射的再循环效果,高效地透射上述反射偏光板27和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并在观察侧射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上述反射偏光膜25和上述反射偏光板27之间,设置具有10~90%的雾度值(haze value)的扩散层28,通过上述扩散层28,将通过上述反射偏光膜25反射的光扩散,将其射入上述反射偏光板27中,因此,进一步提高上述再循环效果,可提高再次透射上述反射偏光板27、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并在观察侧射出的光的比例。
此外,在透射显示时,从上述面光源16照射的照明光射入上述反射偏光膜25中,该光中的与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透射轴25b平行的直线偏振光成分透射上述反射偏光膜25并射入上述反射偏光板27中,该光中的与上述反射偏光板27的透射轴27b平行的直线偏振光透射上述反射偏光板27、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并在观察侧射出。
此外,透射上述反射偏光膜25并射入上述反射偏光板27中的光中的、与上述反射偏光板27的反射轴27a平行的直线偏振光,被上述反射偏光板27反射,并再次射入上述反射偏光膜25中,通过上述再循环效果,透射上述反射偏光板27和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并在观察侧射出。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反射显示时的反射率,与上述透射显示时的透射率依赖于上述反射偏光膜25的反射轴25a相对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的交叉角α。
在该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在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和上述反射偏光膜25之间设置有上述反射偏光板27,故与不具有上述反射偏光板27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相比较,可使前期反射率最大提高到1.72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上述反射偏光膜25和上述反射偏光板27之间设置上述扩散层28,故与不具有该扩散层28的场合相比较,上述反射显示时的反射率提高为原来的1.02倍左右,上述透射显示时的透射率降低为原来的0.98倍左右。
图8表示与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反射偏光膜25的反射轴25a相对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的交叉角α相对应的反射率相对比和透射率相对比的变化。
如图8所示,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在上述交叉角α在0°~90°的范围内时,上述透射率相对比伴随上述交叉角α的增加而减小,与此相对,在上述交叉角α在0°~15°的范围内时,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几乎没有变化,在15°~90°的范围内时,上述反射率相对比伴随上述交叉角α的增加而增加,特别是在45°~90°的范围内时,伴随上述交叉角α的增加,上述反射率相对比进一步变大。
此外,上述交叉角α为0°时的反射率相对比和透射率相对比分别为1.0,此时在大于0°、小于等于90°范围内的各交叉角α的透射率相对比和反射率相对比,针对大于0°、小于等于90°范围内的全部的交叉角α,反射率相对比大于透射率相对比,其差值伴随该交叉角α增加而增加,特别是如果上述交叉角α在45°以上,则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和透射率相对比的差进一步变大。
因此,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通过将上述交叉角α设定在大于0°、小于等于90°的范围内,使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大于上述透射率相对比,可使上述反射显示明亮。这样,通过改变上述交叉角α,可改变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在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大于1的场合,可进一步提高在外光照明度高情况下的视觉辨认性。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交叉角α优选设定在20°~90°的范围的角度,通过这样,使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大于1.0,可进行更明亮的反射显示。更优选设定在53°~90°的范围的角度,通过这样,可增加上述反射率相对比,使上述反射显示看上去更明亮。
上述交叉角α优选设定在20°~85°的范围内,通过这样,可确保0.2~0.9的透射率相对比,进行足够亮度的透射显示。
更优选上述交叉角α设定在45°~85°的范围内,通过这样,可使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充分地大于上述透射率相对比。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反射偏光膜25和上述反射偏光板27之间设置上述扩散层28,但是,也可不包括上述扩散层28,即使这样,也可使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大于上述透射率相对比,可使上述反射显示明亮。
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在面光源16中具有1个棱镜阵列23,但是也可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在上述面光源16中具有2个棱镜阵列23a,23b。
(第4实施方式)
图9~图11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图9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0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侧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对应的部分采用相同标号,对于同一部分则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液晶显示元件1和面光源16之间,作为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反射偏光膜25的光学部件,设置有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并且不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扩散层26,所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在相互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反射轴29a和透射轴29b,并且在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面对的面上,沿实质上与上述反射轴29a正交的方向的细长形状的多个微小棱镜30被相互平行地排列。
另外,在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中,成一体地形成有具有在互相正交的方向上的反射轴29a和透射轴29b的反射偏光膜,和上述多个微小棱镜30相互平行地排列的棱镜片,与形成有上述微小棱镜30的面相反的一侧的平整面设置为与设置于面光源16的射出侧的1个棱镜阵列23的多个微小棱镜24的顶部接近或接触。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设置为其反射轴29a朝向相对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以在大于0°、小于等于90°的范围内的角度交叉的方向。
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的反射轴29a相对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的交叉角α,优选设定在45°~90°的范围内的角度,更优选设定在55°~65°的范围内的角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设置为其反射轴29a朝向从观察侧观看相对画面的横轴x左转10°的角度方向,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的反射轴29a相对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的交叉角α设定为5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面光源16的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相邻的棱镜阵列23设置为该棱镜阵列23的多个微小棱镜24的长度方向实质与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的微小棱镜30的长度方向正交。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在液晶显示元件1和面光源16之间,设置有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该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在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面对的面上有多个微小棱镜30相互平行地排列,故从反射显示时的观察侧射入并被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和面光源16反射的光,以及从透射显示时的面光源16照射并透射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的光,可通过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中的多个微小棱镜30,沿与这些微小棱镜3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扩散,从其后侧射入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中,于是,在反射显示时和透射显示时,在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中可显示视角宽并且没有亮度光斑的图像。
另外,由于在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中,由于沿实质上与其反射轴29a正交的方向的细长形状的多个微小棱镜30相互平行地排列,故可更加有效地将上述反射显示时被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反射的光(与反射轴29a平行的直线偏振光成分)扩散,另外,上述再循环效果也增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上述面光源16的棱镜阵列23的微小棱镜24的长度方向,与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的微小棱镜30的长度方向实质上正交,故可通过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的多个微小棱镜30,更加有效地对反射显示时被上述面光源16反射并被上述棱镜阵列23聚光的光,以及透射显示时从上述面光源16射出并通过上述棱镜阵列23聚光的光中的、透射了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的光进行扩散。
图11表示与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的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的反射轴29a相对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的交叉角α相对应的反射率相对比和透射率相对比的变化。
如图11所示,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在上述交叉角α在0°~90°的范围内时,上述透射率相对比伴随上述交叉角α的增加而减小,与此相对,在上述交叉角α在0°~90°的范围内时,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大于上述透射率相对比,特别是在上述交叉角在45°~90°的范围内时,伴随上述交叉角α的增加,上述反射率相对比的增加率增加。
对于上述交叉角α在大于0°、小于等于90°的范围内的每个交叉角α的透射率相对比和反射率相对比,在大于0°、小于等于90°的范围内的全部交叉角α中,反射率相对比大于透射率相对比,其差伴随上述交叉角α的增加而提高,特别是如果上述交叉角α在45°以上,则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和透射率相对比的差进一步变大。这样,可通过改变上述交叉角α,改变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在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大于1的情况下,可进一步提高外光照度高的情况下的视觉辨认性。
因此,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通过将上述交叉角α设定在大于0°、小于等于90°的范围内,可使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大于上述透射率相对比,使上述反射显示明亮。更优选将交叉角α设定在67°~90°的范围内的角度,通过这样,可增加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可使上述反射显示看上去更明亮。
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优选上述交叉角α设定在55°~65°的范围内的角度,通过这样,可使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大于1.0,可进行更明亮的反射显示,可确保0.2~0.3的透射率相对比,进行足够明亮的透射显示。
(第5实施方式)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图中,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相对应的部分采用相同标号,对于同一部分则省略其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针对上述第4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在面光源16的射出侧(导光板17的出射面侧),代替棱镜阵列23,相互叠置地设置第1和第2两个棱镜阵列23a、23b,其它的结构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面光源16的2个棱镜阵列23a,23b由透明部件形成,其中,与导光板17面对的一侧的面由平整面形成,在其相反侧的面,即,与液晶显示装置1面对的一侧的面上,细长形状的微小棱镜24a,24b沿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相互平行地排列有多个,所述细长形状的微小棱镜24a用于将从上述导光板17的出射面19射出的光聚光并照射到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中,这些棱镜阵列23a,23b中的与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相邻的第2棱镜阵列23b设置为该棱镜阵列23b的多个微小棱镜24b的长度方向与该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的微小棱镜30的长度方向实质上正交,导光板17侧的第1棱镜阵列23a设置为该多个微小棱镜24a的长度方向与上述第2棱镜阵列23b的微小棱镜24b的长度方向实质上正交。
上述导光板17侧的第1棱镜阵列23a贴于扩散片22上,该扩散片22贴在上述导光板17的出射面19上,第2棱镜阵列23b接触或接近该第1棱镜阵列23a。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在面光源16的射出侧设有2个棱镜阵列23a,23b,并且相应的微小棱镜24a,24b的长度方向相互正交,故从观察侧射入并通过上述面光源16反射的光和从上述面光源16照射的照明光,可沿与上述第1棱镜阵列23a的多个微小棱镜24a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以及与上述第2棱镜阵列23b的多个微小棱镜24b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聚光,可使正面亮度较高的亮度分布的光朝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射出,于是,可进行亮度更高的反射显示和透射显示。
(第6实施方式)
图13~图15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图13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4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侧视图。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图中,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相对应的部分采用相同标号,对于同一部分则省略其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针对上述第4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在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和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之间设置反射偏光板27,该反射偏光板27具有正交的反射轴27a和透射轴27b,使具有与反射轴27a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反射,使具有与透射轴27b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透射,该反射偏光板27的反射轴27a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实质上平行,其它的结构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相同。
上述反射偏光板27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的反射偏光板相同,该反射偏光板27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通过由分散有散射颗粒的粘接剂形成的扩散层26,贴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外表面上。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设置为其反射轴29a朝向相对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以在大于0°、小于等于90°的角度交叉的方向。
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的反射轴25a相对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的交叉角α优选设定在30°~90°的范围内,更优选设定在30°~85°的范围,最优选设定在45°~85°的范围内的角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设置为其反射轴29a朝向从观察侧观看相对画面的横轴x左转10°的角度方向,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的反射轴25a相对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的交叉角α设定为55°。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在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和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之间设置有上述反射偏光板27,并且其反射轴27a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实质上平行,故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的反射轴25a相对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的交叉角α在大于0°、小于等于90°的范围内时,可使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大于上述透射率相对比。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进行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同的反射显示和透射显示,在反射显示时,从观察侧射入并透射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和上述反射偏光板27的光被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和面光源16反射,该反射光通过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的多个微小棱镜30而被扩散,通过在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和上述反射偏光板27之间的反复反射的再循环效果,高效率地透射上述反射偏光板27和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并在观察侧射出。
另外,在透射显示时,从上述面光源16照射并透射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的光,通过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的多个微小棱镜30而扩散,通过上述再循环效果高效率地透射上述反射偏光板27和上述液晶显示元件1,并在观察侧射出。
图15表示与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29的反射轴29a相对液晶显示元件1的后侧偏光板14的吸收轴14a的交叉角α相对应的反射率相对比和透射率相对比的变化。
如图11所示,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交叉角α在0°~90°的范围内时,上述透射率相对比伴随该交叉角α的增加而减小,与此相对,上述交叉角α在15°~90°的范围内时,上述反射率相对比伴随上述交叉角α的增加而提高,特别是在45°~90°的范围内时,相对上述交叉角α的变化的上述反射率相对比的增加率变大。
另外,对于上述交叉角α在大于0°、小于等于90°的范围内的每个交叉角α的透射率相对比和反射率相对比,反射率相对比大于透射率相对比,其差值伴随上述交叉角α的增加而变大,特别是如果上述交叉角α大于45°,则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和透射率相对比的差进一步变大。
因此,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通过将上述交叉角α设定在大于0°、小于等于90°的范围内,可使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大于上述透射率相对比,使上述反射显示明亮。这样,通过改变上述交叉角α,可改变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在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大于1的场合,可进一步提高外光照度高时的视觉辨认性。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优选上述交叉角α设定在30°~90°的范围内的角度,通过这样,可使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大于1.0,进行更明亮的反射显示。更优选交叉角设定在57°~90°的范围内的角度,通过这样,可增加上述反射率相对比,可使上述反射显示看上去更明亮。
上述交叉角α优选设定在30°~85°的范围内的角度,可通过这样,确保0.2~0.75的透射率相对比,进行充分亮度的透射显示。
上述交叉角α更优选设定在45°~85°的范围内的角度,通过这样,可使反射率相对比充分地大于上述透射率相对比。
在上述第6实施方式中,在面光源16中设置1个棱镜阵列23,但是,也可与上述第5实施方式相同,在上述面光源16中设置2个棱镜阵列23a,23b。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容易得出其它的优点和改进方案。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在这里描述和图示的特别具体的内容和代表性的实施例。所以,可在不脱离由后附的权利要求书和其等同方案所确定的基本发明构思的实质或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改进。
Claims (7)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晶显示元件,该液晶显示元件包括:一对基板,该一对基板以设置间隙的方式对置设置,在相互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有多个电极;液晶层,被封入这些基板之间的间隙中;以及夹持上述一对基板而设置的一对偏光板;
面光源,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照射照明光;以及
光学部件,具有相互正交的反射轴和透射轴,使具有与上述反射轴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反射,使具有与上述透射轴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透射,
上述光学部件设置在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和上述面光源之间,上述光学部件的上述反射轴设置为朝向以15°~90°范围内的角度与设置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和上述面光源之间的上述一对偏光板中的面光源侧的偏光板的吸收轴交叉的方向,
上述面光源包括:
导光板,由透明的板状部件构成,在该板状部件的端面形成有射入光的入射端面,在2个板面中的一个面上形成有从上述入射端面射入的光的出射面,上述出射面朝向液晶显示元件而设置;
反射膜,该反射膜设置于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射面相反的一侧,将从上述入射端面射入上述导光板的光和从上述出射面射入上述导光板的光朝向上述出射面反射;
发光元件,以与上述导光板的入射端面相对的方式设置;以及
至少1个棱镜阵列,设置于上述导光板的出射面侧,相互平行地并排排列了多个细长形状的微小棱镜,所述微小棱镜用于将从上述导光板的出射面射出的光聚光并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照射,
上述光学部件由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构成,该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在与液晶显示元件相对的面上,相互平行地排列有多个沿与上述反射轴正交的方向的细长形状的微小棱镜,上述至少1个棱镜阵列中的与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相邻的棱镜阵列设置为,该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相邻的棱镜阵列的多个微小棱镜的长度方向与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的微小棱镜的长度方向正交。
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晶显示元件,该液晶显示元件包括:一对基板,该一对基板以设置间隙的方式对置设置,在相互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有多个电极;液晶层,被封入这些基板之间的间隙中;以及夹持上述一对基板而设置的一对偏光板;
面光源,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照射照明光;以及
光学部件,具有相互正交的反射轴和透射轴,使具有与上述反射轴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反射,使具有与上述透射轴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透射,
上述光学部件设置在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和上述面光源之间,
上述光学部件由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构成,该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在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相对的面上,相互平行地排列有多个沿与上述反射轴正交的方向的细长形状的微小棱镜,该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的反射轴设置为朝向以小于等于90°的角度与设置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和上述面光源之间的上述一对偏光板中的面光源侧的偏光板的吸收轴交叉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的反射轴与上述面光源侧的偏光板的吸收轴的交叉角设定为55°~65°范围内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还包括反射偏光板,该反射偏光板设置于上述液晶显示元件和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之间,上述反射偏光板具有相互正交的反射轴和透射轴,上述反射偏光板使具有与上述反射轴平行的光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反射,使具有与上述透射轴平行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透射,该反射偏光板的反射轴设置为与上述面光源侧的偏光板的吸收轴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的反射轴与上述面光源侧的偏光板的吸收轴的交叉角设定为30°~85°范围内的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上述面光源包括:
导光板,由透明的板状部件构成,在该板状部件的端面形成有射入光的入射端面,在2个板面中的一个面上形成有从上述入射端面射入的光的出射面,上述出射面朝向液晶显示元件而设置;
反射膜,该反射膜设置于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射面相反的一侧,将从上述入射端面射入上述导光板的光和从上述出射面射入上述导光板的光朝向上述出射面反射;
发光元件,以与上述导光板的入射端面相对的方式设置;以及
至少1个棱镜阵列,设置于上述导光板的出射面侧,相互平行地并排排列了多个细长形状的微小棱镜,所述微小棱镜用于将从上述导光板的出射面射出的光聚光并向上述液晶显示元件照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上述至少1个棱镜阵列中的与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相邻的棱镜阵列设置为,该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相邻的棱镜阵列的多个微小棱镜的长度方向与上述带棱镜的反射偏光膜的微小棱镜的长度方向正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94715/2008 | 2008-11-18 | ||
JP2008294715A JP4905438B2 (ja) | 2008-11-18 | 2008-11-18 | 液晶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81904A CN101881904A (zh) | 2010-11-10 |
CN101881904B true CN101881904B (zh) | 2013-04-24 |
Family
ID=42171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584069A Active CN101881904B (zh) | 2008-11-18 | 2009-11-18 | 液晶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69915B2 (zh) |
JP (1) | JP4905438B2 (zh) |
KR (1) | KR101101427B1 (zh) |
CN (1) | CN101881904B (zh) |
TW (1) | TWI40605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157276A (ja) * | 2007-12-27 | 2009-07-16 | Casio Comput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4900363B2 (ja) * | 2008-10-28 | 2012-03-21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4650578B2 (ja) * | 2009-03-26 | 2011-03-16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5055398B2 (ja) * | 2010-03-12 | 2012-10-24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US9625747B2 (en) * | 2012-03-30 | 2017-04-18 |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JP5812444B2 (ja) * | 2012-04-13 | 2015-11-11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光学部材、偏光板のセ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KR101268083B1 (ko) | 2012-06-25 | 2013-05-29 | 주식회사 엘엠에스 | 적층형 광학시트모듈 |
CN104155799B (zh) * | 2013-05-14 | 2016-11-23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US20170351142A1 (en) * | 2014-12-24 | 2017-12-07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JP2020112729A (ja) * | 2019-01-15 | 2020-07-27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34876A (zh) * | 1997-07-25 | 1999-11-1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电子机器 |
JP2000066193A (ja) * | 1998-08-21 | 2000-03-03 | Seiko Epson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JP2001235623A (ja) * | 1999-12-14 | 2001-08-31 | Sumitomo Chem Co Ltd | 半透過半反射性偏光素子 |
CN1454329A (zh) * | 2000-04-18 | 2003-11-05 | 3M创新有限公司 | 无反转图像的透射反射显示器 |
CN1527112A (zh) * | 2003-02-25 | 2004-09-08 | ������������ʽ���� | 液晶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68082B2 (ja) | 1991-09-04 | 1998-06-25 | 東ソー株式会社 | パネル用バックライト |
JP2529915B2 (ja) | 1991-12-17 | 1996-09-04 | 有限会社五葉工機 | 舗装用ブロック材成形加工時の停止中断時における金型装置の過熱防止法。 |
WO1995017692A1 (en) | 1993-12-21 | 1995-06-29 |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 Reflective polarizer with brightness enhancement |
WO1997001788A1 (en) * | 1995-06-26 | 1997-01-16 |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 Transflective displays with reflective polarizing transflector |
JPH0915597A (ja) | 1995-06-30 | 1997-01-17 | Hitachi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TWI287652B (en) * | 1995-09-11 | 2007-10-01 | Hitachi Ltd |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JP2000122046A (ja) | 1998-10-16 | 2000-04-28 | Sharp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 |
WO2000046633A1 (fr) | 1999-02-01 | 2000-08-1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Dispositif d'affichage, dispositif electronique et guide lumineux |
JP2001235606A (ja) | 1999-12-13 | 2001-08-31 | Sumitomo Chem Co Ltd | 反射機能及び透過機能を有する光学部材 |
JP2001281424A (ja) | 2000-03-31 | 2001-10-10 |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 光学積層体 |
JP2001350008A (ja) | 2000-06-09 | 2001-12-21 | Sumitomo Chem Co Ltd | 反射機能及び透過機能を有する光学部材 |
US7583335B2 (en) * | 2000-06-27 | 2009-09-01 |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JP2002107725A (ja) | 2000-09-28 | 2002-04-10 | Casio Comput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3941481B2 (ja) * | 2000-12-22 | 2007-07-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2003015133A (ja) * | 2001-04-27 | 2003-01-15 | Citizen Watch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4106238B2 (ja) | 2001-09-26 | 2008-06-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透過反射両用型表示装置用基板、透過反射両用型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4822486B2 (ja) * | 2001-09-26 | 2011-11-24 |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半透過反射板及び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3172931A (ja) | 2001-09-28 | 2003-06-20 | Seiko Epson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AU2002359708A1 (en) * | 2001-12-14 | 2003-07-15 | Digital Optics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Uniform illumination system |
US6869695B2 (en) * | 2001-12-28 | 2005-03-22 |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 White light emitting OLEDs from combined monomer and aggregate emission |
JP2003255317A (ja) | 2002-03-04 | 2003-09-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液晶表示素子 |
JP4122808B2 (ja) | 2002-03-26 | 2008-07-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3873835B2 (ja) | 2002-07-22 | 2007-01-3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4059038B2 (ja) | 2002-08-30 | 2008-03-12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KR100962650B1 (ko) | 2003-03-05 | 2010-06-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학시트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JP4124684B2 (ja) | 2003-03-25 | 2008-07-23 |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
WO2005008322A1 (ja) * | 2003-07-23 | 2005-01-27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5107278A (ja) | 2003-09-30 | 2005-04-21 | Casio Comput Co Ltd | 液晶表示素子 |
WO2005064389A1 (en) * | 2003-12-22 | 2005-07-14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Transflective lcd device |
US20050237749A1 (en) | 2004-04-22 | 2005-10-27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Transflector |
JP2006138975A (ja) | 2004-11-11 | 2006-06-01 |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 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KR100660707B1 (ko) | 2004-11-18 | 2006-12-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유닛 |
JP2006309105A (ja) * | 2005-03-30 | 2006-11-09 | Casio Comput Co Ltd | 液晶表示素子 |
KR101142519B1 (ko) | 2005-03-31 | 2012-05-08 | 서울반도체 주식회사 | 적색 형광체 및 녹색 형광체를 갖는 백색 발광다이오드를채택한 백라이트 패널 |
KR20060124998A (ko) * | 2005-06-01 | 2006-12-06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횡전계 방식 액정표시장치 |
US8023065B2 (en) * | 2005-06-24 | 2011-09-20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Optical element for lateral light spreading in edge-lit displays and system using same |
JP4588571B2 (ja) * | 2005-06-28 | 2010-12-01 |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
JP4158824B2 (ja) * | 2005-09-15 | 2008-10-0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透過フィルム、光透過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4856463B2 (ja) | 2005-10-17 | 2012-01-18 |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7155785A (ja) * | 2005-11-30 | 2007-06-21 | Casio Comput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US20070147066A1 (en) * | 2005-12-28 | 2007-06-28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Lighting device including customized retarde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same |
JP2008122834A (ja) | 2006-11-15 | 2008-05-29 |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 液晶装置、液晶装置の駆動方法、電子機器 |
TW200830580A (en) * | 2007-01-05 | 2008-07-16 | Solidlite Corp | High color saturation three wavelength white-light LED |
CN101657752A (zh) * | 2007-07-24 | 2010-02-24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和偏光板 |
US20090073353A1 (en) * | 2007-09-13 | 2009-03-19 | Liang-Bin Yu | Optical Film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US8363181B2 (en) * | 2007-09-27 | 2013-01-29 | Chimei Innolux Corporation | Backlight device for dual-view display |
JP2009157276A (ja) * | 2007-12-27 | 2009-07-16 | Casio Comput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4900363B2 (ja) * | 2008-10-28 | 2012-03-21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4650578B2 (ja) * | 2009-03-26 | 2011-03-16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
2008
- 2008-11-18 JP JP2008294715A patent/JP4905438B2/ja active Active
-
2009
- 2009-11-12 US US12/616,937 patent/US826991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11-17 KR KR1020090110956A patent/KR10110142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9-11-17 TW TW098138916A patent/TWI406052B/zh active
- 2009-11-18 CN CN2009102584069A patent/CN10188190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34876A (zh) * | 1997-07-25 | 1999-11-1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电子机器 |
JP2000066193A (ja) * | 1998-08-21 | 2000-03-03 | Seiko Epson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JP2001235623A (ja) * | 1999-12-14 | 2001-08-31 | Sumitomo Chem Co Ltd | 半透過半反射性偏光素子 |
CN1454329A (zh) * | 2000-04-18 | 2003-11-05 | 3M创新有限公司 | 无反转图像的透射反射显示器 |
CN1527112A (zh) * | 2003-02-25 | 2004-09-08 | ������������ʽ���� | 液晶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0122386A (ja) | 2010-06-03 |
KR101101427B1 (ko) | 2012-01-02 |
TWI406052B (zh) | 2013-08-21 |
CN101881904A (zh) | 2010-11-10 |
US20100123856A1 (en) | 2010-05-20 |
TW201030419A (en) | 2010-08-16 |
KR20100056392A (ko) | 2010-05-27 |
US8269915B2 (en) | 2012-09-18 |
JP4905438B2 (ja) | 2012-03-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81904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KR101167440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JP4900363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TWI417611B (zh) | 透明顯示裝置 | |
US7692733B2 (en) | Surface light source capable of varying angular range for diffusing emitted 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apable of displaying selectively with wide view angle and narrow view angle by using same | |
CN101846847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US20160299341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for head-up display device, and head-up display device | |
JPH11110131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6139283A (ja) |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070200974A1 (en) | Display apparatus capable of controlling range of visually recognizable observation angle | |
KR20170019086A (ko) |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KR101331814B1 (ko) | 편광시트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 | |
JPWO2009101746A1 (ja)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WO2016104310A1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20112729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4325241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KR102002464B1 (ko) | 광의 편광상태를 변경할 수 있는 도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 | |
JP2010224148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H11109345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KR20080039568A (ko) | 양방향 액정표시장치 | |
JP2002196329A (ja)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光源素子 | |
KR20090058369A (ko) | 선택 반사투과형 편광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01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rtus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CASIO Computer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