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868825A - 层间移动装置以及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层间移动装置以及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68825A
CN101868825A CN200880116703A CN200880116703A CN101868825A CN 101868825 A CN101868825 A CN 101868825A CN 200880116703 A CN200880116703 A CN 200880116703A CN 200880116703 A CN200880116703 A CN 200880116703A CN 101868825 A CN101868825 A CN 1018688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cus
interlayer
optical disc
mentioned
laser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67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真一
桑原雅弥
冈田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68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88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05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G11B7/08511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with focus pull-in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11B7/13925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active, e.g. controlled by electrical or mechanical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41Methods and circuits for servo gain or phase compensation during oper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45Methods for initialising servos, start-up sequen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光盘装置的层间移动装置,即使由盘规格规定的多层光盘的层间距离在各层间不同也可以稳定地进行层间移动。在使激光的焦点移动到光盘的任意层的层间移动装置中,具备:物镜,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聚焦致动器,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聚焦错误检测单元,对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进行检测;以及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根据使用基于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的输出信号而测定的上述激光的焦点通过各层间的时间以及由光盘规格规定的各层间距离来计算出的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与焦点的相对速度,控制上述聚焦致动器,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离开2层以上的信息层进行移动。

Description

层间移动装置以及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用于对多层光盘记录信息或者再现所记录的信息的光盘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使利用光学头进行的信息记录/再现位置跨越多个信息层而进行移动的层间移动装置以及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
背景技术
从以往就进行着增大每张光盘的记录容量的技术开发。其中之一是,作为使每张光盘的记录容量成为2倍的技术,将两个记录层进行了多层化的双层盘已被实际应用。
在层间移动中,暂时开启聚焦控制,对聚焦致动器施加使物镜朝向目的层进行移动那样的加速脉冲,在目的层的附近施加了减速脉冲后再次关闭聚焦控制。对移动从移动源的层到目的层的附近为止的预定距离而所需的时间进行测定,来决定减速脉冲的宽度。另外,层间距离由于根据盘而存在偏差,所以预先根据使物镜上下时的聚焦错误信号来求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当前正在进行2层以上的多层盘的开发。例如,是4层、6层的多层盘。
图18是示出4层盘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18中示出了如下情况:各层间距离是15um,由物镜聚光的激光在L0层成为对焦点状态。在该状态下,在中间的L1层进行了一部分反射的激光在L2层成为对焦点状态,并重叠到来自L0层的反射光。因此,再现信号的质量变差。因此,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各层间隔不同的盘规格的多层光盘。
另外,为了增大每张盘的记录容量,使光源的波长变短以及增大物镜的数值孔径(NA)。例如,波长为405nm、NA为0.85的光学头已被实际应用。此处,如果盘的覆盖层的厚度产生偏差,则产生球面像差,该球面像差伴随着物镜的数值孔径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在这样的高密度盘中,由于球面像差的影响而在聚焦错误信号中产生失真,所以在光学头中设置了用于校正所产生的像差的校正机构。
另外,聚焦致动器一般被设计成通过设为音圈型而提高响应速度,与此相对,球面像差校正机构使用了液晶、步进马达,响应速度与聚焦致动器相比被设计成慢10倍左右。因此,在从某个信息层向其它信息层进行层间移动时,在移动源的层中将球面像差校正值切换成移动目的地的层的最佳值后,驱动聚焦致动器而使激光的焦点位置移动到移动目的地的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43872号公报(第1页、图1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2545号公报(第1页、图1等)
但是,在以往的光盘装置的层间移动装置中,如果光盘的信息层增至4层、6层,则在1层的层间移动的重复中最大产生5次重复处理。因此,产生层间移动时间增大、图像的连续再现中断等课题。
另外,在波长为405nm、NA为0.85的光学头的情况下,需要区分由于温度、时间经过而产生的光检测器等的偏差所致的聚焦错误信号的失真、与球面像差的影响所致的失真,来进行校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层间移动装置以及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即使在使用数值孔径高的物镜来再现多层盘时也可以进行稳定的层间移动。
本发明的发明1的层间移动装置,在对具有多个信息层且各信息层的层间距离在光盘规格中不同的光盘照射激光而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中,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在上述光盘的层间进行移动,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物镜,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聚焦致动器,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聚焦错误检测单元,对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进行检测;以及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根据使用由上述光盘规格规定的各层间距离以及基于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的输出信号而测定的上述激光的焦点通过各层间的时间来计算出的、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与焦点的相对速度,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控制,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离开2层以上的信息层进行移动。
由此,可以正确地检测相对速度,所以可以正确地进行使激光的焦点移动时的速度控制,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2的层间移动装置,在对具有多个信息层且各信息层的层间距离在光盘规格中不同的光盘照射激光而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中,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在上述光盘的层间进行移动,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物镜,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聚焦致动器,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聚焦错误检测单元,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聚焦控制系统,控制上述聚焦致动器,以使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上的激光成为规定的收敛状态;以及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执行第1层间移动与第2层间移动中的某一个或者双方,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目的信息层,其中,在上述第1层间移动中,根据使用由上述光盘规格规定的各层间距离以及基于上述聚焦错误信号而测定的上述激光的焦点通过各层间的时间来计算出的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与焦点的相对速度,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控制,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离开2层以上的信息层进行层间移动,在上述第2层间移动中,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邻接的层进行层间移动。
由此,可以使激光的焦点在短时间内层间移动到目的层。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3的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发明2的层间移动装置中,具备层间移动控制系统,该层间移动控制系统在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离上述物镜最远的上述光盘的信息层进行移动时,在通过上述第1层间移动而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至目的信息层的前一个信息层之后,暂时关闭通过上述聚焦控制系统进行的聚焦控制,之后,通过上述第2层间移动而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目的信息层。
由此,可以降低物镜与盘碰撞的频度。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4的层间移动装置,在对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光盘照射激光而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中,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上述光盘的任意层,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物镜,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球面像差可变单元,设置在上述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使其位置变动而对由上述光盘产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聚焦致动器,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聚焦错误检测单元,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以及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根据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对由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进行校正,根据该校正后的聚焦错误信号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控制,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其它信息层进行移动。
由此,即使有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失真,也可以检测出由于温度、随时间变化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所以能够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5的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发明4的层间移动装置中,上述层间移动控制系统在对上述光盘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之前,预先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而测定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各信息层中的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并根据该测定结果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
由此,即使有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失真,也可以检测出由于温度、随时间变化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所以能够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6的层间移动装置,在对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光盘照射激光而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中,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上述光盘的任意层,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物镜,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球面像差可变单元,设置在上述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使其位置变动而对由上述光盘产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聚焦致动器,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聚焦错误检测单元,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以及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根据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对由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校正,根据该校正的聚焦错误信号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控制,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其它信息层移动。
由此,可以校正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检测灵敏度的偏差,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7的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发明6的层间移动装置中,上述层间移动控制系统预先以恒定速度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对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各信息层中的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进行测定,并根据该测定的斜率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
由此,可以校正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检测灵敏度的偏差,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8的层间移动装置,在对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光盘照射激光而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中,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上述光盘的任意层,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物镜,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球面像差可变单元,设置在上述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使其位置变动而对由上述光盘产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聚焦致动器,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聚焦错误检测单元,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以及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根据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对由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校正,根据该校正的聚焦错误信号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控制,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其它信息层进行移动。
由此,可以校正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变动,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9的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发明8的层间移动装置中,上述层间移动控制系统预先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而测定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各信息层中的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并根据该测定的振幅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
由此,可以校正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变动,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10的层间移动装置,在对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光盘照射激光而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中,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上述光盘的任意层,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物镜,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球面像差可变单元,设置在上述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使其位置变动而对由上述光盘产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聚焦致动器,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聚焦错误检测单元,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以及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根据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对由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校正,根据该校正的聚焦错误信号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控制,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其它信息层进行移动。
由此,可以校正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11的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发明10的层间移动装置中,上述层间移动控制系统预先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而测定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各信息层中的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并根据该测定的非对称性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
由此,可以校正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12的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发明6的层间移动装置中,上述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求出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相对上述球面像差可变单元的变动量与上述激光的焦点位置之差的关系,在激光的层间移动时根据上述关系来校正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
由此,在任意的层间的层间移动时,都可以校正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检测灵敏度的偏差,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13的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发明8的层间移动装置中,上述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求出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相对上述球面像差可变单元的变动量与上述激光的焦点位置之差的关系,在激光的层间移动时根据上述关系来校正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
由此,在任意的层间的层间移动时,都可以校正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变动,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14的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发明10的层间移动装置中,上述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求出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相对上述球面像差可变单元的变动量与上述激光的焦点位置之差的关系,在激光的层间移动时根据上述关系来校正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
由此,在任意的层间的层间移动时,都可以校正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15的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发明6~11中的任意一个的层间移动装置中,在激光的焦点移动到目的层之后,在球面像差调整为与目的信息层相应的球面像差校正值之前,开始进行信息的再现。
由此,可以提高再现信息时的数据的传送速率。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16的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发明6~11中的任意一个的层间移动装置中,在激光的焦点移动到目的层之后,在球面像差调整为与目的信息层相应的球面像差校正值之前,开始进行信息的再现,并且在调整为上述球面像差校正值之后,开始进行信息的记录。
由此,可以提高再现信息时的数据的传送速率,并且可靠地进行数据的记录。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17的层间移动装置,在对具有多个信息层且各信息层的层间距离在光盘规格中不同的光盘照射激光而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中,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上述光盘的任意层,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物镜,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聚焦致动器,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聚焦错误检测单元,对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进行检测;存储单元,存储与由上述光盘规格规定的多个层间距离相应的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的脉冲的脉冲产生定时、加速脉冲及减速脉冲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根据与激光的焦点的移动源的信息层和移动目的地的信息层的基于盘规格的层间距离对应地选择的上述脉冲产生定时、加速脉冲及减速脉冲中的至少一个、以及上述聚焦错误信号,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控制,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上述移动目的地的信息层进行移动。
由此,即使层间距离在各层间不同,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18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搭载于具有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的物镜、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聚焦致动器、以及对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进行检测的聚焦错误检测单元的光盘装置,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在具有多个信息层且各信息层的层间距离在光盘规格中不同的光盘的层间进行移动,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根据使用基于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的输出信号而测定的上述激光的焦点通过各层间的时间以及由上述光盘规格规定的各层间距离来计算出的、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与焦点的相对速度,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离开2层以上的信息层进行移动。
由此,可以正确地检测相对速度,所以可以正确地进行使激光的焦点移动时的速度控制,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19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搭载于具有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的物镜、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聚焦致动器、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的聚焦错误检测单元、以及控制上述聚焦致动器以使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上的激光成为规定的收敛状态的聚焦控制系统的光盘装置,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在具有多个信息层且各信息层的层间距离在光盘规格中不同的光盘的层间进行移动,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执行第1层间移动与第2层间移动中的某一个或者双方,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目的信息层,其中,在上述第1层间移动中,根据使用基于上述聚焦错误信号而测定的上述激光的焦点通过各层间的时间以及上述光盘的各层间距离来计算出的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与焦点的相对速度,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离开2层以上的信息层进行层间移动,在上述第2层间移动中,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邻接的层进行层间移动。
由此,可以使激光的焦点在短时间内层间移动到目的层。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20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在发明19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中,在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离上述物镜最远的上述光盘的信息层进行移动时,在通过上述第1层间移动而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至目的信息层的前一个信息层之后,暂时关闭通过上述聚焦控制系统进行的聚焦控制,之后,通过上述第2层间移动使激光的焦点移动到目的信息层。
由此,可以降低物镜与盘碰撞的频度。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21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搭载于具有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的物镜、设置在上述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而对由上述光盘产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的球面像差可变单元、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聚焦致动器、以及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的聚焦错误检测单元的光盘装置,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在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多层光盘的层间进行移动,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根据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对由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校正,根据该校正的聚焦错误信号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其它信息层进行移动。
由此,即使有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失真,也可以检测出由于温度、随时间变化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所以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22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在发明21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中,在对上述光盘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之前,预先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而测定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各信息层中的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并根据该测定结果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
由此,即使有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失真,也可以检测由于温度、随时间变化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所以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23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搭载于具有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的物镜、设置在上述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并使其位置变动而对由上述光盘产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的球面像差可变单元、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聚焦致动器、以及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的聚焦错误检测单元的光盘装置,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在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多层光盘的层间进行移动,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根据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对由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校正,并根据该校正的聚焦错误信号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其它信息层进行移动。
由此,可以校正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检测灵敏度的偏差,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24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在发明23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中,预先以恒定速度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而测定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各信息层中的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并根据该测定的斜率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
由此,可以校正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检测灵敏度的偏差,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25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搭载于具有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的物镜、设置在上述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并使其位置变动而对由上述光盘产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的球面像差可变单元、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聚焦致动器、以及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的聚焦错误检测单元的光盘装置,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在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多层光盘的层间进行移动,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根据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对由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校正,根据该校正的聚焦错误信号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其它信息层进行移动。
由此,可以校正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变动,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26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在发明25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中,预先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而测定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各信息层中的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并根据该测定的振幅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
由此,可以校正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变动,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27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搭载于具有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的物镜、设置在上述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并使其位置变动而对由上述光盘产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的球面像差可变单元、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聚焦致动器、以及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的聚焦错误检测单元的光盘装置,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在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多层光盘的层间进行移动,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根据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对由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校正,根据该校正的聚焦错误信号,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其它信息层进行移动。
由此,可以校正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28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在发明27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中,预先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而测定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各信息层中的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根据该测定的非对称性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
由此,可以校正由于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29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在发明23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中,求出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相对上述球面像差可变单元的变动量与上述激光的焦点位置之差的关系,在激光的层间移动时,根据上述关系来校正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
由此,在任意的层间的层间移动时,都可以校正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检测灵敏度的偏差,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30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在发明25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中,求出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相对上述球面像差可变单元的变动量与上述激光的焦点位置之差的关系,在激光的层间移动时,根据上述关系来校正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
由此,在任意的层间的层间移动时,都可以校正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变动,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31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在发明27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中,求出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相对上述球面像差可变单元的变动量与上述激光的焦点位置之差的关系,在激光的层间移动时,根据上述关系来校正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
由此,在任意的层间的层间移动时,也可以校正因球面像差引起的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32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在发明23~28中的任意一个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中,在激光的焦点移动到目的层之后,在球面像差调整为与目的信息层相应的球面像差校正值之前,开始进行信息的再现。
由此,可以提高再现信息时的数据的传送速率。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33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搭载于具有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的物镜、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聚焦致动器、对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进行检测的聚焦错误检测单元、以及存储与由光盘规格规定的多个层间距离相应的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的脉冲的脉冲产生定时、加速脉冲值及减速脉冲值中的至少一个的存储单元的光盘装置,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具有多个信息层且各信息层的层间距离在上述光盘规格中不同的光盘的任意的层,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根据与激光的焦点的移动源的信息层和移动目的地的信息层的层间距离对应地选择的上述脉冲产生定时、加速脉冲和减速脉冲中的至少一个、以及上述聚焦错误信号,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上述移动目的地的信息层进行移动。
由此,即使层间距离在各层间不同,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层间移动装置,求出光盘的信息层与激光的焦点的相对速度,根据该相对速度,决定驱动聚焦致动器的脉冲的脉冲振幅,使激光的焦点移动,所以即使在各层的层间距离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层间移动。
另外,预先驱动聚焦致动器,在目的信息层的球面像差状态下,对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非对称性进行测定,根据该测定结果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根据该校正后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层间移动,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层间移动。
另外,通过进行聚焦错误信号的校正,可以防止FE检测灵敏度的降低,基本维持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在目的信息层中可以使关闭了聚焦控制时的控制稳定。
另外,通过使激光的焦点向离开2层以上的信息层进行层间移动的第1层间移动,使激光的焦点从L5层移动到L1层后,暂时关闭聚焦控制,并在该状态下使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移位到L0层的最佳值,之后,通过使激光的焦点向邻接的层进行层间移动的第2层间移动而移动到L0层,所以可以稳定地进行L0层中的聚焦引入,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层间移动装置的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多层的光盘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针对在层间移动装置的起动时得到的焦点位置的FE信号的波形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层间移动装置的起动时的处理的流程的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针对覆盖层的厚度差(薄的情况)的FE检测灵敏度比与对称性变差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针对覆盖层的厚度差(厚的情况)的FE检测灵敏度比与对称性变差的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层间移动的流程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层间移动时的FE信号、向聚焦致动器施加的施加信号、焦点的位置信息的波形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针对焦点位置信息的层序号、以及覆盖层厚度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使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移位的处理的流程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向邻接的层进行层间移动的第2层间移动的流程的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2层间移动中的加速脉冲、以及减速脉冲的波高值的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2层间移动中的FE信号、以及向聚焦致动器施加的施加信号的波形的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层间移动装置的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层间移动装置的起动时的处理的流程的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L0层以及L1层中的FE信号的波形的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1层间移动时的加速脉冲与减速脉冲的波高值的图。
图18是示出以往的多层光盘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光盘;101:激光器;102:耦合透镜;103:偏转分束器;104:1/4波长板;105: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6:物镜;107:聚焦致动器;108:平衡电路;109:全反射镜;110:检测透镜;111:圆柱透镜;112:光检测器;113:光束;114:光学头;115:减法电路;116:乘法电路;117:过零检测电路;118:相位补偿电路;119:开关;120:计数器;121:定时器;122:三角波产生电路;123:脉冲产生电路;124:功率放大电路;125:驱动电路;126:步进马达;127:微型计算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层间移动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层间移动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在图1中,光盘100被安装于马达(未图示),并以规定的转速进行旋转。光盘100在信息面具有螺旋状地凹凸形成的轨道。
在光学头114中,安装有激光器101、耦合透镜102、偏振光分束器103、1/4波长板104、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全反射镜109、光检测器112、检测透镜110、圆柱透镜111、聚焦致动器107、跟踪致动器(未图示)、物镜106。
从激光器101产生的激光113在通过耦合透镜102成为平行光之后,通过偏振光分束器103、1/4波长板104、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由全反射镜109反射,并通过物镜106会聚照射到光盘100的信息面上。
由光盘100的信息面反射的反射光通过物镜106后由全反射镜109反射,并通过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1/4波长板104、偏振光分束器103、检测透镜110、圆柱透镜111而入射到光检测器112。
聚焦致动器107由聚焦用线圈与聚焦用的永久磁铁构成。另外,在聚焦致动器107的可动部中安装有物镜106。如果使用功率放大电路124对聚焦致动器107的聚焦用线圈施加了电压,则在线圈中流过电流,线圈从聚焦用的永久磁铁受到磁力,由此物镜106在与光盘100的信息面垂直的方向(在图中是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
入射到光检测器112上的来自光盘100的反射光经由平衡电路108被送到减法电路115。减法电路115生成表示激光113的焦点与光盘100的信息层的偏差的聚焦错误信号(以下,记载为“FE信号”)。平衡电路108根据对端子c设定的值来改变FE信号的对称性。图1所示的光学系统构成一般被称为像散法(astigmatic method)的FE信号的检测方式。从减法电路115输出的FE信号经由乘法电路116、相位补偿电路118、开关119而被送到功率放大电路124。
相位补偿电路118是用于使聚焦控制系统变稳定的使相位提前的滤波器。功率放大电路124对聚焦致动器107的聚焦用线圈供给电流。通过相位补偿电路118以及功率放大电路124,根据FE信号对物镜106进行驱动,并进行控制以使激光113的焦点始终位于信息面上。另外,以下将针对激光113的焦点与光盘100的信息层之间的偏差量的FE信号的电平(level)的变化记载为“FE检测灵敏度”。如果激光113的焦点处的球面像差量增大,则FE检测灵敏度降低。
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是改变激光113的焦点处的球面像差量的元件,构成为通过步进马达126而在光轴方向上进行移位。步进马达126经由驱动电路125连接到微型计算机127。
三角波产生电路122产生三角波并发送到开关119的端子b。脉冲产生电路123将由微型计算机127指示的波高、波宽的脉冲输出到开关119的端子c。微型计算机127通过改变开关119的端子e的设定值,而控制开关119的切换。乘法电路116将来自端子b的设定值与向端子a输入的FE信号相乘后输出到端子c。过零检测电路117对FE信号过零的定时(timing)进行检测,将脉冲输出到计数器120、以及定时器121。计数器120对从过零检测电路117输出的脉冲进行计数而送到微型计算机127。另外,定时器121测定从过零检测电路117输出的脉冲的时间间隔而送到微型计算机127。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1的层间移动装置中,通过光检测器112、平衡电路108、减法电路115、相位补偿电路118、功率放大电路124、以及包括聚焦线圈的聚焦致动器107,构成以使激光的焦点处于光盘100的信息层上的方式进行控制的聚焦控制单元。
接下来,使用图2,对作为多层光盘的光盘100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光盘100具有可以从单面进行再现的6层的信息层。从覆盖层的表面入射激光。在图2的光盘100中,将成形基板侧设为L0层,将覆盖层侧设为L5层。为了降低多重反射的影响而将各层间距离设定为不同的值。
从光盘100的表面入射激光113。在再现L0层的信息的情况下,进行聚焦控制以使焦点位于L0层。另外,使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移位到在L0层中球面像差最少的位置。另外,如果对驱动电路125设定为“116”,则通过步进马达126,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移位到覆盖层厚(从L0层至覆盖层表面为止的厚度)116um中的最佳位置、即在L0层中球面像差成为最小的位置。通过光学以及机构设计,来决定在该覆盖层厚116um中球面像差成为最少的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另外,在再现L1层的信息的情况下,进行聚焦控制以使焦点位于L1层,另外使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移位到在L1层中球面像差成为最少的位置。即,对驱动电路125设定“99”。
接下来,使用图3,对针对激光的焦点位置的FE信号的波形、以及激光的反射光量进行说明。
在图3中,波形a表示针对激光113的焦点位置的FE信号。该FE信号的波形表示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移位到在L0中球面像差成为最小的位置的状态下的特性。即,是对驱动电路125设定了“116”的状态。横轴表示焦点位置,纵轴表示FE信号的电平。
波形b表示来自盘100的反射光量(以下,记载为“AS信号”)。横轴表示焦点的位置,纵轴表示AS信号的电平。
FE信号在焦点通过层时成为S字状的波形,与零电平交叉的位置是对焦点。在图3中,Z0至Z5表示过零的位置。即,表示L0层至L5层的位置。
盘100的各层间距离取图2所示的值,Z0至Z1的间隔成为17um,Z1至Z2的间隔成为21um,Z2至Z3的间隔成为13um,Z3至Z4的间隔成为15um,Z4至Z5的间隔成为10um。
由于通过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校正了球面像差,所以在L0层中产生的S字状的波形成为没有失真的波形。但是,由于是覆盖层厚变薄约76um的状态,所以在L5层中产生的S字波形产生与其相当的球面像差,而成为失真的波形。
另外,由于将盘设计成不易受到球面像差的影响、并且使各层的反射率大致相等,所以AS信号的波形如图3的波形b所示成为在所有层中大致相同的电平。
接下来,使用图4的流程图,对在本实施方式1的层间移动装置中从安装光盘100后到开始读出所指定的信息层的信息为止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101中,安装光盘100,发出盘100的规定的信息层的再现指令。在步骤S102中,微型计算机127使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进行移位,以使L0层中的球面像差成为最少。
在步骤S103中,通过微型计算机127的控制指令,切换开关119,将三角波产生电路122的输出供给到功率放大电路124。功率放大电路124将与所输入的三角波对应的输出,输出到聚焦致动器107的聚焦线圈,使物镜106在盘100的信息层上沿着垂直方向上下进行移动,进行聚焦搜索动作。
通过该聚焦搜索动作,物镜106与盘100的相对距离发生变化,如图3所示,在减法电路115的输出侧,根据三角波的输出,输出对应于6个信息层而具有6个S字状的特性的FE信号。
另外,在该步骤S103中,在L0层的对焦位置付近,将FE信号成为最小的X0a的位置、此时的FE信号的电平FE0min、FE信号成为最大的X0b的位置、以及此时的FE信号的电平FE0max存储到微型计算机127的RAM等存储单元中。由于使物镜106以恒定速度进行移位,所以可以根据聚焦致动器107的灵敏度与功率放大电路124的设定值来求出X0a、X0b。
对于L1层至L5层,也同样地进行测定并存储。作为一个例子,在L5层的情况下,存储有X5a、FE5min、X5b、FE5max的值。
另外,以使球面像差在L0层中成为最小的方式设定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即,在覆盖层的厚度为116um的情况下,是球面像差成为最小的位置。因此,在图3的Z1的位置即L1层中是对焦点状态的情况下,产生与中间层的厚度即17um相当的球面像差。同样地,在Z2的位置即L2层中是对焦点状态的情况下,产生与将17um和21um相加而得到的38um相当的球面像差。对于L3层至L5层,也可以同样地考虑。
另外,在步骤S103中,微型计算机127利用X0a、FE0min、X0b、FE0max,根据下式1来计算FE信号的斜率即FE检测灵敏度SFE。
SFE0=(FE0max-FE0min)/(X0b-X0a)   (式1)
同样地,根据L1层至L5层的FE检测灵敏度SFE1计算SFE5,测定各层中的FE信号的斜率SFEn。另外,在步骤S104中,通过下式2计算SFE1相对SFE0的比例H1。
H1=SFE1/SFE0(式2)
同样地,对于L2层至L5层,也计算H2至H5,计算出图5所示的表的Hn的值。在图5中,Hn表示H1至H5。然后,使用最小2乘法等,以L0层的覆盖层的厚度为基准,如下式3那样,得到FE检测灵敏度的变动量相对与该覆盖层厚度116um的偏差(在图5的表中记载为厚度差(R))的关系式。
Gsd=fsd(R)(式3)
R表示图5所示的厚度差,Gsd表示该位置处的FE检测灵敏度比H。
例如,在L1层中,成为L=17um,Gsd成为大致H1。
因此,在将以使球面像差成为最小的方式校正了的状态的SFE设为1的情况下,Gsd表示覆盖层变薄R的情况下的SFE的变动量。
在接下来的步骤S105中,微型计算机127利用上述FE0min、FE0max,根据下式4计算表示FE信号的非对称性的FE非对称性BFE0。
BFE0=(FE0max+FE0min)/(FE0max-FE0min)(式4)
例如,在FE0max=10且FE0min=-10的情况下,成为BFE0=0,可知FE信号完全对称。
同样地,针对L1层至L5层分别计算FE非对称性,测定各层中的FE非对称性BFEn。
接下来,在步骤106中,通过下式5计算BFE0与BFE1之差。
B1=BFE1-BFE0(式5)
同样地,针对L2层至L5层也进行计算而求出B2至B5,制作图5所示的表。在图5中,Bn表示B1至B5。然后,使用最小2乘法等,以L0层的覆盖层的厚度为基准,如下式6那样,得到FE非对称性的变动量相对与该覆盖层厚度116um的偏差的关系式。
Gbd=fbd(R)  (式6)
R如上所述表示厚度差,Gbd表示该位置处的FE非对称性差B。
例如,在L1层中,成为L=17um,Gbd成为大致B1。
因此,在将以使球面像差成为最小的方式校正了的状态的BFE设为0的情况下,Gbd表示覆盖层变薄R的情况下的BFE的变化量。
在接下来的步骤S107中,微型计算机127暂时使物镜106远离盘。在步骤S108中,微型计算机127使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移位以使L5层中的球面像差成为最少。
在步骤S109中,与步骤S103同样地,微型计算机127使物镜106在盘的信息层上沿着垂直方向进行上下移动,从而进行聚焦搜索动作。
由此,物镜106与盘100的相对距离变化,如图3所示,在减法电路115的输出侧,根据三角波的输出,输出对应于6个信息层而具有6个S字状的特性的FE信号。但是,由于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被设定为在L5层中球面像差成为最小的位置,所以L5层中的FE信号振幅成为最大,随着接近L0层,振幅降低,失真变大。
另外,在该步骤S109中,在L5层的对焦位置附近,将FE信号成为最小的X5a的位置、此时的FE信号的电平FE5min、FE信号成为最大的X5b的位置、以及此时的FE信号的电平FE5max存储到微型计算机127的RAM等存储单元中。对于L0层至L4层,也同样地进行测定并存储。作为一个例子,在L0层的情况下,存储X0a、FE0min、X0b、FE0max的值。
另外,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DL5被设定成在L5层中球面像差成为最小。即,在覆盖层的厚度是40um的情况下,是球面像差成为最小的位置。因此,在图3的Z4的位置即L4层中是对焦点状态的情况下,产生与中间层的厚度即10um相当的球面像差。同样地,在Z3的位置即L3层中是对焦点状态的情况下,产生与将10um和15um相加而得到的25um相当的球面像差。对于L0层至L2层,也可以同样地考虑。
在接下来的步骤S110中,微型计算机127利用X5a、FE5min、X5b、FE5max,根据下式7计算FE信号的斜率即FE检测灵敏度SFE。
SFE5=(FE5max-FE5min)/(X5b-X5a)(式7)
同样地,根据L0层至L4层的FE检测灵敏度SFE0计算SFE4,测定各层中的FE信号的斜率SFEn。
在步骤S110中,根据下式8计算SFE4相对SFE5的比例H4。
H4=SFE4/SFE5(式8)
同样地,对于L0层至L4层也求出H0至H4,计算图6所示的表的Hn。然后,使用最小2乘法等,以L5层的覆盖层的厚度为基准,如下式9那样,得到FE检测灵敏度的变动量相对与该覆盖层厚度40um的偏差(在表中记述为厚度差)的关系式。
Gsu=fsu(R)(式9)
R表示图6所示的厚度差,Gsu表示该位置处的FE检测灵敏度比H。例如,在L4层中,成为R=10um,Gsu成为大致H4。因此,在将以使球面像差成为最小的方式校正了的状态的SFE设为1的情况下,Gsu表示覆盖层变厚L的情况下的SFE的变动量。
在接下来的步骤S111中,微型计算机127利用上述FE5min、FE5max,根据下式11计算表示FE信号的非对称性的FE非对称性BFE5。
BFE5=(FE5max+FE5min)/(FE5max-FE5min)(式11)
同样地,根据L0层至L4层的FE非对称性BFE0计算BFE4,测定各层中的FE非对称性BFEn。
在步骤S112中,通过下式12计算BFE4相对BFE5的差B4。
B4=BFE4-BFE5(式12)
同样地,对于L0层至L4层也进行计算而求出B0至B4,计算图6所示的表的Bn。然后,使用最小2乘法等,以L5层的覆盖层的厚度为基准,如下式13那样,得到FE非对称性的变动量相对与该覆盖层厚度40um的偏差的关系式。
Gbu=fbu(R)(式13)
R如上所述表示厚度差,Gbu表示该位置处的FE非对称性差B。
例如,在L4层中,成为R=10um,Gbu成为大致B4。
因此,在将以使球面像差成为最小的方式校正了的状态的BFE设为0的情况下,Gbu表示覆盖层变厚R的情况下的BFE的变化量。
在接下来的步骤S113中,微型计算机127在使盘100旋转后,在步骤S114中使聚焦控制成为开启(ON),在步骤S115中使跟踪控制成为开启,从而结束装置的起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光盘装置的起动时求出fsu、fsd、fbu、fbd的函数,但在光学头的经时间变化小的情况下,也可以预先在光盘装置的制造时求出各函数,并将其存储在光盘装置的存储器中。
例如,也可以在光盘装置的制造时刻,预先通过微型计算机127的程序对使用装置内部的光学头114、功率放大电路124、驱动电路125、以及具备制造时用的程序的微型计算机127来测定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处理,从而求出各函数,并将得到的函数的参数存储到非易失性存储器中。
在该情况下,如果在光盘装置的起动时从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读出该参数并使用,则无需在制造后的微型计算机127中具备用于测定聚焦错误信号的程序、用于求出函数的参数的程序,而且可以缩短装填了光盘100的情况下的装置的起动时间。
另外,在光学头114的光学偏差小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在所有光盘装置中求出函数的参数,而是将基于在规定台数的光盘装置中求出的函数的参数的平均值的、函数的参数存储到非易失性存储器中。
另外,也可以在与装置内部的功率放大电路124、驱动电路125、以及具备制造时用的程序的微型计算机127等效的测定装置中搭载光学头而求出各函数,并将得到的函数的参数存储到光盘装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另外,也可以并非通过使用了光盘装置、测定装置的实测来求出各函数,而是将根据光学头的光学参数通过仿真等的解析等而求出的函数的参数存储到非易失性存储器中。
另外,通过使用使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移位到L0层的最佳值的状态、与移位到L5层的最佳值的状态这两个状态下的FE信号,针对覆盖层的厚度薄的情况与厚的情况,分别求出FE检测灵敏度变动的关系式,但如果使用使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移位到L2层的最佳值的状态的FE信号,则可以根据一个状态下的FE信号来求出覆盖层的厚度薄的情况与厚的情况各自的关系式。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层间移动装置在再现不同信息层的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的激光的焦点的层间移动。
首先,使用图7的流程图,对使激光的焦点从L0层向L5层移动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果指示了层间移动,则在步骤S200中,微型计算机127断开图1的开关119的端子a与端子d,从而开启聚焦控制。在步骤S201中,将定时器121清零,并启动定时器121。
在步骤S202a中,分别决定在开始进行层间移动时最初向聚焦致动器107施加的加速脉冲、以及即将到达目的层前施加的减速脉冲的波高值。根据由盘规格规定的L0层与L1层的层间距离,决定加速脉冲的波高值。另外,对于减速脉冲的波高值,也同样根据由盘规格规定的L4层与L5层的层间距离来决定。
图17是示出加速脉冲波高值与减速脉冲波高值相对由盘规格规定的层间距离的关系的表。对于图17的表的各值,预先通过实验等来求出相对各层间距离的最佳的加速脉冲波高值与减速脉冲波高值,本实施方式1的层间移动装置将该表存储到未图示的存储器中。
接下来,在步骤S202b中,微型计算机127连接开关119的端子c与端子d,对脉冲产生电路123发出指令,产生使焦点朝向L1层移动的加速脉冲。
在步骤S203中,判断接下来的层是否为目的层。即,读取计数器120的值,判断焦点是否通过了L4层。在“否”的情况下,在步骤S204中,判断计数器120的值是否增加,并等待焦点移动到其次的层。
如果焦点移动到其次的层,则进入到步骤S205,在步骤S205中使定时器121停止,取入定时器121的值Tn。然后,在步骤S206中,更新表示焦点位于哪一层的焦点的位置信息P,并在步骤S207中,通过定时器121再次开始计数。
在步骤S208中,根据定时器值Tn与层间距离Qn,计算盘100的信息面与焦点的相对速度Vn。对于层间距离,使用由盘规格规定的值。
在步骤S209中,求出速度控制的目标速度Vo与在步骤S208中求出的相对速度Vn之差Vs。
在步骤S210中,将差Vs与规定的系数K相乘而求出脉冲的波高值,从脉冲产生电路123施加规定的脉冲振幅的脉冲,经由功率放大电路124对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并返回到步骤S203。
之后,直到焦点到达L4层为止重复步骤S203至步骤S210的循环,如果在步骤S203中判断为其次的层是作为目的层的L5层,则进入到步骤S211。
在步骤S211中,微型计算机127通过判断FE信号的电平是否大于规定的电平FEH,从而检测成为FE>FEH的定时。如果在步骤S211中判断为FE>FEH,则进入到步骤S212,在步骤S212中输出减速脉冲。
然后,在步骤213中,将焦点的位置信息P更新为目的层,在步骤214中微型计算机127连接开关119的端子a与端子d,关闭聚焦控制,结束层间移动。
使用图8所示的波形图,对上述从L0层向L5层的层间移动进行说明。
在图8中,a表示乘法电路116的输出波形,b表示过零检测电路117的输出,c表示脉冲产生电路123的输出,d表示计数器120的输出值。
图8的t100是在上述步骤S200中开启了聚焦控制的定时,在该t100,如c所示加速脉冲Pu被施加到聚焦致动器。另外,定时器121启动。
在t101,焦点到达L1层,定时器121停止。此时的定时器值是T0。定时器121暂时复位后再次开始动作。L1层与L0层的层间距离是D0,具体而言D0是由盘规格规定的17um。因此,信息层与焦点的相对速度V0成为Q0/T0。另外,在图8中示出了V0比Vo快的情况,因此,输出进行减速的方向的脉冲P1。P1的波高值是K*Vs。关于Vs,具体而言是Vs=V0-Vo。
另外,在t101的定时,计数器120的计数器值成为1。计数器120的计数器值初期被设定为0,在进行从L0层向L5层的层间移动的情况下,被设定为作为增序计数器(up counter)而进行动作。该计数器值表示位置信息P,在1的情况下表示L1层,在2的情况下表示L2层。图9示出位置信息P、层序号、以及覆盖层厚Dp的关系。
如果在t104的定时,焦点到达L4层,则脉冲P4被施加到聚焦致动器107。之后,焦点进一步朝向L5层进行移动。
如果在t105,FE信号的电平大于FEH,则执行上述步骤S212。即,如果减速脉冲Pd被施加到致动器,并在t106的定时结束脉冲的施加,则关闭聚焦控制。此时的计数器120的计数器值成为5,位置信息P成为L5层。
接下来,使用图10的流程图,对从L0层向L5层进行层间移动的情况下的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控制进行说明。
在层间移动的开始前,由于焦点在L0层,所以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成为与L0层的覆盖层厚度即116um对应的位置。即,对驱动电路125设定了“116”。
微型计算机127首先开始进行驱动以使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变化到在L5层的覆盖层厚即40um下球面像差成为零的位置,但根据上述步进马达126的特性,即使对驱动电路125设定了“40”,步进马达126也发生失调,从而无法可靠地使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移位。因此,需要按照规定的速度分布图,对步进马达126进行驱动。
首先,在步骤S300中,焦点在覆盖层厚116um的L0层,所以确认成为对步进马达126的驱动电路125设定了Dn=116的状态。Dn是对步进马达126的驱动电路125设定的设定值。
在步骤S301中,判断驱动电路125的设定值是否为Dn=D5、即是否成为Dn=40。如果是“否”,则进入到步骤S302,进行Dn=Dn+M的运算,在接下来的步骤S303中,使球面像差校正元件105的位置改变M。M是步进马达126的进给的最小单位。
在步骤S304中,直到步进马达126响应为止进行等待,在步骤S305中,计算和上述位置信息P相当的Dp与当前时刻的球面像差校正元件105的位置Dp之差Dsa。位置信息P表示层间移动中的焦点位于哪一层,如图9所示和位置信息P对应的层的覆盖层厚Dp与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Dn之差,与球面像差产生量成比例。即,根据Dsa的大小,来决定FE信号的失真的程度。
接下来在步骤S306中,计算FE检测灵敏度的比例。此处,在Dsa≥0的情况下,由于相当于覆盖层比由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得到的校正量还厚的情况,所以使用上述函数fsu来计算FE检测灵敏度的比例Gsu。另一方面,在Dsa<0的情况下,由于相当于覆盖层比由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得到的校正量还薄的情况,所以使用上述函数fsd来计算FE检测灵敏度的比例Gsd。
接下来在步骤S307中,计算FE非对称性变动量Gbu。在Dsa≥0的情况下使用上述函数fbu来计算FE非对称性变动量Gbu,在Dsa<0的情况下,使用上述函数fbd来计算FE非对称性变动量Gbd。
然后,在步骤S308中,将步骤S306的运算结果即Gsu的倒数1/Gsu、或者Gsd的倒数1/Gsd设定到图1的乘法器116的端子b,进行FE信号的增益设定。由此,因由于与Dsa相应的球面像差而产生的FE信号的失真引起的FE检测灵敏度的降低被校正。
在步骤S308中进行了增益设定后,在步骤S309中,将步骤S307的运算结果即Gbu的互反极性的值-Gbu、或者Gbd互反极性的值-Gbd设定到图1的平衡电路108的端子c,进行FE信号的平衡设定。由此,因由于与Dsa相应的球面像差而产生的FE信号的失真引起的FE非对称被校正。
之后返回到上述步骤S301,直到Dn成为L5层的设定值即40为止重复进行上述步骤S303至步骤S309的循环,在步骤S301中,在判断为Dn=D5的情况下,结束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驱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测定FE信号的斜率、即FE检测灵敏度,对球面像差的产生所致的FE检测灵敏度的降低进行校正,但是关于该球面像差的产生所致的FE检测灵敏度的降低的校正,也可以测定FE信号的振幅,以使该振幅成为恒定的方式进行该校正。这是因为即使产生了球面像差,图3的FE信号的电平成为FE0max的焦点位置X0b、与FE信号的电平成为FE0min的焦点位置X0a也分别成为大致相同的位置,FE信号的振幅大致与FE信号的斜率成比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从L0层向L5层的层间移动,但从L5层向L0层的层间移动也可以与从L0层向L5层的层间移动同样地进行。另外,从L1层向L4层的层间移动也可以使用关系式Gsd=fsd(R)、Gbd=fbd(R)、Gsu=fsu(R)、Gbu=fbu(R)同样地进行。
另外,聚焦致动器107的响应速度比球面像差校正机构更快,因此,在焦点移动到L5层的时刻,球面像差校正元件产生没有调整成L5层的最佳值的状态,但信息的再现在该状态下开始即可,在由于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没有被调整而无法进行数据的再现的情况下,进行重试。在通常的信息再现时,由于可以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被调整之前进行再现,所以通过在上述定时进行信息的再现,可以提高数据的传送速率。另外,在进行信息的记录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记录的质量,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调整后执行记录。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层间移动装置,通过检测聚焦错误信号的过零点来测定激光的焦点在层间移动的时间,使用由盘规格规定的各层间距离与测定的层间移动时间,运算光盘的信息层与激光的焦点的相对速度,根据该运算结果来决定驱动聚焦致动器的脉冲的脉冲振幅,驱动聚焦致动器,使激光的焦点进行移动,因此,在使激光的焦点从多层光盘的某个信息层向离开2层以上的信息层移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各层间的层间距离来正确地进行聚焦致动器的速度控制,由此,即使在各层的层间距离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在装置的起动时,驱动聚焦致动器,在目的信息层的球面像差状态下测定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非对称性,根据该测定结果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根据该校正后的聚焦错误信号来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所以即使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还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通过进行聚焦错误信号的校正,可以防止FE检测灵敏度的降低,基本维持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由此,在作为目的信息层中可以使关闭了聚焦控制时的控制稳定。另外,由于层间移动时的聚焦错误信号的过零的检测稳定,所以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焦点的速度控制。另外,可以在作为目的信息层的跟前正确地检测输出减速脉冲的定时,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层间移动。
另外,在上述激光的层间移动中,使激光的焦点向离开2层以上的信息层移动(以下,将使激光的焦点向离开2层以上的信息层移动的层间移动设为“第1层间移动”),但在使激光的焦点从L5层向L0层移动的情况下,产生L0层中的聚焦引入的失败、由于层的计数失败而使物镜106碰撞盘100的表面的情况。
因此,也可以在使激光的焦点从L5层向L0层进行层间移动的情况下,通过第1层间移动使激光的焦点从L5层移动到L1层,在L1层中暂时关闭聚焦控制,等待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被调整,之后,使激光的焦点向邻接的L0层移动。
以下,使用图11所示的流程图,对使激光的焦点向邻接的层进行移动的第2层间移动进行说明。图11示出激光的焦点从L1层向L0层进行层间移动的情况下的动作。
在第2层间移动的开始时,由于焦点在L1层,所以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驱动值成为与覆盖层厚99um对应的位置。即,对驱动电路125设定了“99”。
如果指示了第2层间移动,则微型计算机127经由驱动电路125驱动步进马达126,以使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成为L0层的最佳值。
首先在步骤S401中,判断驱动电路125的设定值是否为Dn=D0、即是否成为Dn=116。如果是“否”,则进入到接下来的步骤S402,进行Dn=Dn+M的运算,之后在步骤S403中,使球面像差校正元件105的位置变化M。M是步进马达126的进给的最小单位。
然后在步骤S404中,直到步进马达126响应为止进行等待后返回到步骤S401,直到判断为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成为L0层的最佳值为止,重复进行步骤S401至步骤S404。
如果在步骤S401中判断为Dn=D0,则进入到步骤S405,在步骤S405中,通过断开图1的开关119的端子a与端子d,开启聚焦控制。在步骤S406中,根据层间距离,从图12的表中选择加速脉冲的波高值与减速脉冲的波高值。在图12中,预先通过实验等而求出相对由盘规格规定的各层间距离的最佳的加速脉冲波高值、以及减速脉冲波高值,并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关于L1层与L0层的层间距离,由于由盘规格规定为17um,所以选择层间距离17um用的波高值即Jus17、Jds17。
之后在步骤S407中,对脉冲产生电路123提供指令,而产生使焦点朝向L0层移动的加速脉冲Pus。该脉冲Pus的波高值是Jus17。
在步骤S408中,微型计算机127判断FE信号的电平是否小于规定的电平FEL,检测成为FE<FEH的定时。如果在步骤S408中判断为FE<FEH,则在步骤S409中输出减速脉冲Pds。
然后,微型计算机127在步骤410中,连接开关119的端子a与端子d而关闭聚焦控制,结束第2层间移动。
使用图13所示的波形图,对上述从L1层向L0层的层间移动进行说明。
在图13中,a表示乘法电路116的输出,b表示脉冲产生电路123的输出。
在t200,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成为对L1层最佳的位置。即,是与覆盖层厚99um对应的位置。在t200,对于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向对L0层最佳的位置开始进行驱动。即,执行上述步骤S401至S404。
如果在t201,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移位完成,则聚焦控制开启,加速脉冲Pus被施加到聚焦致动器。如果在t202,FE信号小于FEL,则减速脉冲Pds被施加到聚焦致动器,之后在t203,关闭聚焦控制,结束层间移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1的层间移动装置中,使激光的焦点通过第1层间移动从L5层向L1层移动之后,暂时关闭聚焦控制,在该状态下使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移位到L0层的最佳值,之后通过第2层间移动而向L0层移动,从而可以降低由于L0层中的聚焦引入的失败、层的计数失败而使物镜106碰撞到盘100的表面的频度。
另外,由于可以改善L0层中的FE信号的检测灵敏度、对称性,所以可以稳定地进行L0层中的聚焦引入,由此,可以稳定地进行激光的焦点的层间移动。
(实施方式2)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层间移动装置的框图。另外,在图14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同一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2的层间移动装置即使在FE信号的对称性由于经时间变化等而产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校正偏差而实现稳定的层间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2中的光学头114中,光检测器112由于经时间变化等而成为产生了偏差的状态。因此,尽管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移位到对L0层最佳的位置,但是FE信号的对称性也会变差。图16的波形a示出该波形。在FE信号的对称性变差的情况下,产生球面像差的L1层的FE信号的非对称性进一步变差。
以下,对由本实施方式2的层间移动装置校正FE信号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5是示出从安装光盘100后到开始读出所指定的信息层的信息为止的过程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500中,安装光盘100,进行光盘100的规定的信息层的再现指示。
在步骤S501中,微型计算机127经由驱动电路125控制步进马达126,驱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以使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成为D0。
在步骤502中,微型计算机127连接开关119的端子b与端子d而将三角波产生电路122的输出供给到功率放大电路124。功率放大电路124将与所输入的三角波对应的输出,输出到聚焦致动器107的聚焦线圈,使物镜106在光盘100的信息层上沿着垂直方向进行上下移动,从而进行聚焦搜索动作。由此,物镜106与光盘100的相对距离发生变化,在减法电路115的输出侧,根据三角波的输出,输出对应于6个信息层而具有6个S字状的特性的FE信号。图16的波形a表示上述具有6个S字状的特性的FE信号中的、L1层与L0层的FE信号。
然后,测定FE0max、FE0min,通过下式(13)运算FE信号的非对称性BFE,并存储到微型计算机127的RAM等存储单元中。
BFE0=(FE0max+FE0min)/(FE0max-FE0min)(式13)
接下来,在步骤S503中,暂时使物镜106下降,在步骤S504中对平衡电路108的端子c设定-BFE0。
在步骤S505中,微型计算机127在使盘100旋转后,在步骤S506中使聚焦控制成为开启,在步骤S507中使跟踪控制成为开启而结束装置的起动。
图16的波形b表示在步骤S504中对平衡电路108的端子c设定了-BFE0后的FE信号的波形、即对FE信号的对称性进行校正后的波形。通过这样校正FE信号,L0层的对称性被改善,并且L1层的对称性也被改善,所以层间移动变得稳定。
另外,使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移位到对L0层最佳的位置而测定L0层中的FE信号的非对称性,但也可以使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移位到对L1层最佳的位置而测定L1层中的FE信号的非对称性。即,对与球面像差可变元件105的位置相应的层中的FE信号的非对称性进行测定而决定平衡电路108的设定值即可。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层间移动装置,得到如下效果:在装置起动时,对目的信息层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进行测定,并根据该测定结果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所以即使在由于温度、时间经过而使光检测器等产生了偏差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层间移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层间移动装置具有如下效果,并适用于使用多层的光盘的光盘层中,其中所述效果为:即使各层间的层间距离由于盘规格的规定而不同,也可以稳定地进行层间移动,另外在球面像差可变元件的响应比聚焦致动器还慢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进行层间移动。

Claims (33)

1.一种层间移动装置,在对具有多个信息层且各信息层的层间距离在光盘规格中不同的光盘照射激光而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中,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在上述光盘的层间进行移动,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物镜,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
聚焦致动器,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聚焦错误检测单元,对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进行检测;以及
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根据使用由上述光盘规格规定的各层间距离以及基于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的输出信号而测定的上述激光的焦点通过各层间的时间来计算出的、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与焦点的相对速度,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控制,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离开2层以上的信息层进行移动。
2.一种层间移动装置,在对具有多个信息层且各信息层的层间距离在光盘规格中不同的光盘照射激光而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中,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在上述光盘的层间进行移动,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物镜,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
聚焦致动器,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聚焦错误检测单元,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
聚焦控制系统,控制上述聚焦致动器,以使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上的激光成为规定的收敛状态;以及
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执行第1层间移动与第2层间移动中的某一个或者双方,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目的信息层,其中,在上述第1层间移动中,根据使用由上述光盘规格规定的各层间距离以及基于上述聚焦错误信号而测定的上述激光的焦点通过各层间的时间来计算出的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与焦点的相对速度,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控制,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离开2层以上的信息层进行层间移动,在上述第2层间移动中,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邻接的层进行层间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层间移动控制系统,该层间移动控制系统在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离上述物镜最远的上述光盘的信息层进行移动时,在通过上述第1层间移动而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至目的信息层的前一个信息层之后,暂时关闭通过上述聚焦控制系统进行的聚焦控制,之后,通过上述第2层间移动而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目的信息层。
4.一种层间移动装置,在对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光盘照射激光而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上述光盘的任意层,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物镜,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
球面像差可变单元,设置在上述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使其位置变动而对由上述光盘产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
聚焦致动器,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聚焦错误检测单元,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以及
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根据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对由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进行校正,根据该校正后的聚焦错误信号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控制,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其它信息层进行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层间移动控制系统在对上述光盘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之前,预先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而测定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各信息层中的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并根据该测定结果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
6.一种层间移动装置,在对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光盘照射激光而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中,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上述光盘的任意层,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物镜,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
球面像差可变单元,设置在上述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使其位置变动而对由上述光盘产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
聚焦致动器,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聚焦错误检测单元,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以及
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根据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对由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校正,根据该校正的聚焦错误信号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控制,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其它信息层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层间移动控制系统预先以恒定速度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对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各信息层中的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进行测定,并根据该测定的斜率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
8.一种层间移动装置,在对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光盘照射激光而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中,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上述光盘的任意层,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物镜,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
球面像差可变单元,设置在上述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使其位置变动而对由上述光盘产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
聚焦致动器,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聚焦错误检测单元,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以及
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根据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对由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校正,根据该校正的聚焦错误信号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控制,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其它信息层进行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层间移动控制系统预先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而测定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各信息层中的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并根据该测定的振幅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
10.一种层间移动装置,在对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光盘照射激光而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中,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上述光盘的任意层,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物镜,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
球面像差可变单元,设置在上述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使其位置变动而对由上述光盘产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
聚焦致动器,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聚焦错误检测单元,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以及
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根据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对由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校正,根据该校正的聚焦错误信号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控制,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其它信息层进行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层间移动控制系统预先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而测定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各信息层中的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并根据该测定的非对称性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求出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相对上述球面像差可变单元的变动量与上述激光的焦点位置之差的关系,在激光的层间移动时根据上述关系来校正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求出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相对上述球面像差可变单元的变动量与上述激光的焦点位置之差的关系,在激光的层间移动时根据上述关系来校正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求出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相对上述球面像差可变单元的变动量与上述激光的焦点位置之差的关系,在激光的层间移动时根据上述关系来校正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
15.根据权利要求6~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激光的焦点移动到目的层之后,在球面像差调整为与目的信息层相应的球面像差校正值之前,开始进行信息的再现。
16.根据权利要求6~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激光的焦点移动到目的层之后,在球面像差调整为与目的信息层相应的球面像差校正值之前,开始进行信息的再现,并且在调整为上述球面像差校正值之后,开始进行信息的记录。
17.一种层间移动装置,在对具有多个信息层且各信息层的层间距离在光盘规格中不同的光盘照射激光而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中,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上述光盘的任意层,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物镜,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
聚焦致动器,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聚焦错误检测单元,对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进行检测;
存储单元,存储与由上述光盘规格规定的多个层间距离相应的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的脉冲的脉冲产生定时、加速脉冲及减速脉冲中的至少一个;以及
层间移动控制系统,根据与激光的焦点的移动源的信息层和移动目的地的信息层的基于盘规格的层间距离对应地选择的上述脉冲产生定时、加速脉冲及减速脉冲中的至少一个、以及上述聚焦错误信号,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控制,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上述移动目的地的信息层进行移动。
18.一种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搭载于具有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的物镜、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聚焦致动器、以及对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进行检测的聚焦错误检测单元的光盘装置,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在具有多个信息层且各信息层的层间距离在光盘规格中不同的光盘的层间进行移动,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
根据使用基于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的输出信号而测定的上述激光的焦点通过各层间的时间以及由上述光盘规格规定的各层间距离来计算出的、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与焦点的相对速度,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离开2层以上的信息层进行移动。
19.一种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搭载于具有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的物镜、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聚焦致动器、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的聚焦错误检测单元、以及控制上述聚焦致动器以使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上的激光成为规定的收敛状态的聚焦控制系统的光盘装置,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在具有多个信息层且各信息层的层间距离在光盘规格中不同的光盘的层间进行移动,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
执行第1层间移动与第2层间移动中的某一个或者双方,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目的信息层,其中,在上述第1层间移动中,根据使用基于上述聚焦错误信号而测定的上述激光的焦点通过各层间的时间以及上述光盘的各层间距离来计算出的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与焦点的相对速度,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离开2层以上的信息层进行层间移动,在上述第2层间移动中,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邻接的层进行层间移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离上述物镜最远的上述光盘的信息层进行移动时,在通过上述第1层间移动而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至目的信息层的前一个信息层之后,暂时关闭通过上述聚焦控制系统进行的聚焦控制,之后,通过上述第2层间移动使激光的焦点移动到目的信息层。
21.一种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搭载于具有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的物镜、设置在上述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而对由上述光盘产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的球面像差可变单元、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聚焦致动器、以及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的聚焦错误检测单元的光盘装置,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在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多层光盘的层间进行移动,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
根据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对由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校正,根据该校正的聚焦错误信号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其它信息层进行移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对上述光盘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之前,预先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而测定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各信息层中的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并根据该测定结果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
23.一种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搭载于具有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的物镜、设置在上述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并使其位置变动而对由上述光盘产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的球面像差可变单元、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聚焦致动器、以及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的聚焦错误检测单元的光盘装置,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在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多层光盘的层间进行移动,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
根据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对由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校正,并根据该校正的聚焦错误信号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其它信息层进行移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预先以恒定速度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而测定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各信息层中的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并根据该测定的斜率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
25.一种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搭载于具有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的物镜、设置在上述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并使其位置变动而对由上述光盘产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的球面像差可变单元、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聚焦致动器、以及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的聚焦错误检测单元的光盘装置,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在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多层光盘的层间进行移动,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
根据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对由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校正,根据该校正的聚焦错误信号对上述聚焦致动器进行驱动,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其它信息层进行移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预先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而测定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各信息层中的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并根据该测定的振幅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
27.一种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搭载于具有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的物镜、设置在上述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并使其位置变动而对由上述光盘产生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的球面像差可变单元、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聚焦致动器、以及对表示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检测的聚焦错误检测单元的光盘装置,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在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多层光盘的层间进行移动,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
根据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规定的信息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对由上述聚焦错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聚焦错误信号进行校正,根据该校正的聚焦错误信号,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其它信息层进行移动。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预先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而测定规定的球面像差状态下的上述光盘的各信息层中的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根据该测定的非对称性来校正聚焦错误信号。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求出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相对上述球面像差可变单元的变动量与上述激光的焦点位置之差的关系,在激光的层间移动时,根据上述关系来校正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斜率。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求出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相对上述球面像差可变单元的变动量与上述激光的焦点位置之差的关系,在激光的层间移动时,根据上述关系来校正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振幅。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求出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非对称性相对上述球面像差可变单元的变动量与上述激光的焦点位置之差的关系,在激光的层间移动时,根据上述关系来校正上述聚焦错误信号的对称性。
32.根据权利要求23~28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的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激光的焦点移动到目的层之后,在球面像差调整为与目的信息层相应的球面像差校正值之前,开始进行信息的再现。
33.一种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搭载于具有将来自光源的激光聚光到光盘的信息层的物镜、使上述物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聚焦致动器、对上述光盘的信息层上的激光的收敛状态进行检测的聚焦错误检测单元、以及存储与由光盘规格规定的多个层间距离相应的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的脉冲的脉冲产生定时、加速脉冲值及减速脉冲值中的至少一个的存储单元的光盘装置,使上述激光的焦点移动到具有多个信息层且各信息层的层间距离在上述光盘规格中不同的光盘的任意层,所述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的特征在于,
根据与激光的焦点的移动源的信息层和移动目的地的信息层的层间距离对应地选择的上述脉冲产生定时、加速脉冲和减速脉冲中的至少一个、以及上述聚焦错误信号,驱动上述聚焦致动器,使上述激光的焦点向上述移动目的地的信息层进行移动。
CN200880116703A 2007-12-28 2008-12-25 层间移动装置以及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 Pending CN1018688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39997 2007-12-28
JP2007339997 2007-12-28
PCT/JP2008/003963 WO2009084204A1 (ja) 2007-12-28 2008-12-25 層間移動装置、および層間移動装置の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8825A true CN101868825A (zh) 2010-10-20

Family

ID=40823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6703A Pending CN101868825A (zh) 2007-12-28 2008-12-25 层间移动装置以及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94532B2 (zh)
JP (1) JPWO2009084204A1 (zh)
CN (1) CN101868825A (zh)
WO (1) WO200908420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88584B2 (ja) * 1996-11-06 2004-01-19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多層光ディスク記録情報の再生装置
JP3557846B2 (ja) * 1997-04-22 2004-08-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スサーボ装置及びフォーカスサーボ制御方法
JP4217395B2 (ja) 2000-09-06 2009-01-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多層光ディスクの記録再生方法
TW564404B (en) * 2000-09-06 2003-12-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Optical disk unit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
JP4089177B2 (ja) * 2000-10-25 2008-05-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層間ジャンプ方法
JP3517223B2 (ja) * 2001-04-24 2004-04-12 株式会社東芝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処理方法
JP4257049B2 (ja) 2001-07-06 2009-04-2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多層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フォーカスジャンプ方法
CN100452190C (zh) * 2004-04-23 2009-01-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对焦检测机构、跟踪检测机构以及光盘装置
JP4377841B2 (ja) * 2004-04-23 2009-12-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ス検出手段またはトラッキング検出手段の調整方法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224506B2 (ja) * 2005-09-28 2009-02-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EP1770699B1 (en) * 2005-09-28 2012-03-28 Panas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disk drive
JP4523553B2 (ja) 2006-01-26 2010-08-11 株式会社日立エルジーデータストレージ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JP2007207359A (ja) 2006-02-02 2007-08-16 Toshiba Corp フォーカス制御装置及び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JP4437799B2 (ja) 2006-03-29 2010-03-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の制御装置、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光ディスク装置ならびに光ピックアップの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094532B2 (en) 2012-01-10
WO2009084204A1 (ja) 2009-07-09
US20100284258A1 (en) 2010-11-11
JPWO2009084204A1 (ja) 2011-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69321B2 (en) Optical disk device and optical disk discriminating method
US7649821B2 (en) Disk discriminating method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JP4257049B2 (ja) 多層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フォーカスジャンプ方法
CN102087861B (zh) 记录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01313358B (zh) 光盘装置
JP4276516B2 (ja) 多層光記録媒体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TW200424599A (e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processing device and focal point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1868825A (zh) 层间移动装置以及层间移动装置的集成电路
US6587409B1 (en) Tilt servo apparatus for optical disc recording/playing apparatus
CN101093681B (zh) 光盘装置以及跟踪方法
JPH11195229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球面収差補正方法
CN102087860B (zh) 记录装置和控制方法
JP2006522427A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及びcd及びdvdを認識する方法
JP2006048875A (ja)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CN102194479A (zh) 光盘装置
EP1879189A2 (en) Optical disk recording power adjustment method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adapted to operate with the same
CN102044270A (zh) 光盘装置
JP5174854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判別方法
JP4825862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判別方法
CN100454402C (zh) 光盘单元
JP200317356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その調整方法
US20090116347A1 (en) Optical disc apparatus and seek processing method
JP2009009644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7035152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球面収差の補正方法
CN102341857A (zh) 集成电路及光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