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9660B - 操作装置和便携式终端 - Google Patents
操作装置和便携式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59660B CN101859660B CN2010101644968A CN201010164496A CN101859660B CN 101859660 B CN101859660 B CN 101859660B CN 2010101644968 A CN2010101644968 A CN 2010101644968A CN 201010164496 A CN201010164496 A CN 201010164496A CN 101859660 B CN101859660 B CN 10185966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ey
- key top
- fulcrum
- circuit substrate
- operating mea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0—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4—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e.g. game controllers with detachable joystick hand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0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structure of the contact-making surface, e.g. grooved
- H01H1/10—Laminated contacts with divided contact surfac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9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video game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3F13/20 or A63F13/25, e.g. housing, wiring, connections or cabinets
- A63F13/92—Video game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hand-held while play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2300/00—Features of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e.g. on a television screen, showing representations related to the game
- A63F2300/10—Features of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e.g. on a television screen, showing representations related to the game characterized by input 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player-generated signals into game device control signals
- A63F2300/1043—Features of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e.g. on a television screen, showing representations related to the game characterized by input 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player-generated signals into game device control signals being characterized by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08—Actuators other then push button
- H01H2221/018—Tumbl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7/00—Dimensions; Characteristics
- H01H2227/022—Collapsable do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操作装置(便携式终端)(1),具备设置有进行输入操作的操作部(方向操作部)(5)的框体(2),其中,操作部(5)具备:键本体(61),其具有经由框体(2)所具有的开口部(212A)而向该框体(2)外露出的多个键顶部(611)和把该多个键顶部(611)在框体(2)内连接的基部(612);电路基板(7),其在与多个键顶部(611)相应的位置分别配置有多个检测部(开关)(71);平板状弹性体(弹性部)(62),其被安装在键本体(61)与多个检测部(71)之间,弹性体(62)与键本体(61)被设置成一体。由此,利用弹性体(62)能够得到柔和的敲击感,且通过调整该弹性体(62)的厚度尺寸,与采用现有弹性体(触点橡胶)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操作装置(1)的薄型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框体的操作装置和便携式终端,该框体设置有进行输入操作的操作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备上下左右能够分别输入的方向键的电子设备。作为这种电子设备能够举出:游戏机等的便携式终端和与固定式游戏机以及PC(Personal Computer)等连接的控制器。作为这种控制器知道有:具备设置有由上一半和下一半构成的壳体本体、按压配置在该壳体本体内电路基板上的一对触点的键顶部本体的游戏机用控制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5853326号说明书)。
该文献1所记载的游戏机用控制器中,键顶部本体具有与向壳体本体外部露出的多个键顶部形成一体的结构。当把键顶部按下时,使安装在键顶部本体与电路基板之间的弹性体(触点橡胶)的腿部压曲。当该腿部压曲时,使设置在腿部内侧的按压部按压可动触点部。于是,可动触点部与电路基板上的固定触点部电接触,由该电路基板检测键输入。在该弹性体压曲时产生咔哒感,由于使用者能够实际感觉到键输入,所以通过设置这种弹性体而能够提高控制器的操作性。
但在文献1记载的游戏机用控制器中,由于弹性体的高度尺寸(弹性体伸缩方向的尺寸)大,所以有难于谋求控制器自身薄型化的问题。
详细地说就是,被配置在电路基板上的弹性体具备:从该电路基板突出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腿部和设置在该腿部延伸方向的前端来按压可动触点部的按压部,如前所述,利用腿部压曲而使按压部按压可动触点部。在使用这种弹性体的情况下,就需要在电路基板与键顶部之间设置腿部伸缩的空间,有难于谋求控制器薄型化的问题。
从该问题而希望有能够谋求薄型化的结构。
在文献1记载的游戏机用控制器中,键顶部本体的基部与上一半的开口部端边缘抵接,且键顶部本体的凹部与上一半的键顶部中央支承部抵接,弹性体通过这样地把该键顶部本体向从电路基板离开的方向施力而把键顶部本体维持在壳体本体内。但这种结构需要按照各触点部而分别设置依据键顶部的按下而使腿部压曲的弹性体,有控制器的厚度尺寸变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薄型化的操作装置和便携式终端。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操作装置具备设置有进行输入操作的操作部的框体,其中,所述操作部具备:键本体,其具有经由所述框体所具有的开口部而向该框体外露出的键顶部和与该键顶部在所述框体内一体形成的基部;电路基板,其在与所述键顶部相应的位置配置有检测部;平板状弹性体,其被安装在所述键本体与所述检测部之间,所述弹性体与所述基部被设置成一体。
在此,作为操作部而能够举出:在从正面看框体时具有于上下左右相对应而相互邻接配置的多个键顶部,且能够把该各键顶部分别个别地或与邻接的一个键顶部一起进行输入的方向键(十字键)。
根据本发明,把平板状的弹性体与键本体的基部设置成一体,通过调整该弹性体的厚度尺寸,就能够减少在把多个键顶部中的至少某一个按下时键本体的移动量。由此,能够谋求操作部以及操作装置的薄型化。这时,随着键顶部的按下而弹性体弹性位移,能够得到对于该键顶部的柔和的敲击感,另外,由于利用该弹性体的弹性位移而使键本体返回到被按下前的状态,所以能够不损害操作感谋求操作装置的薄型化。
本发明优选所述弹性体具有从该弹性体的与所述检测部相对的面突出来按压所述检测部的突出部。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弹性体所具有的突出部来按压检测部救能够以点来按压该检测部,所以与截面积大的弹性体整体按压检测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由检测部检测出对键顶部的输入操作。通过调整该突出部的突出尺寸就能够一边谋求操作装置的薄型化,一边调节键本体的行程量。因此,能够提高操作装置的操作感,且能够提高对于该输入操作的检测可靠性。
本发明优选所述基部具有支点部,该支点部从该基部的被所述键顶部包围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向所述电路基板突出并与该电路基板抵接,在把所述键顶部按下时,成为相对所述键本体倾斜的支点。
能够把这种支点部例如设定成大致半球状和大致锥状。
根据本发明,利用在基部被多个键顶部包围的大致中央向电路基板突出的支点部而能够良好地进行键顶部按下时的键本体的倾斜。即使在把以该支点部为中心相互位于相反侧的键顶部同时按下时,也能够限制键本体的倾斜。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弹性体对检测部的按压,能够更加提高操作装置的操作性和操作感。
本发明优选所述基部在所述支点部的周围具有厚壁部。
根据本发明,利用厚壁部能够加强在按下键顶部时承受负载的支点部。由此,由于不需要为了确保强度而把整个基部加厚形成,所以能够更加促进一体设置的弹性体的基部,以及键本体的薄型化。因此,能够提高键本体的强度和谋求操作装置的薄型化。
本发明优选所述基部的位于所述厚壁部外侧的所述弹性体比该厚壁部的相对所述电路基板的部位更位于所述键顶部侧,所述突出部的突出方向前端的部位比所述厚壁部的相对所述电路基板的部位更位于所述键顶部侧。
根据本发明,在键顶部被按下而键本体倾斜时,弹性体不会妨碍该键本体倾斜。即在弹性体和突出部比厚壁部的相对电路基板的部位更位于该电路基板侧的情况下,由于键本体稍微的倾斜就使突出部按压检测部,所以难于把从键顶部被按下到突出部按压检测部的键本体的行程量设定得大。对此,通过使弹性体和突出部比厚壁部及该部位更位于键顶部侧来调整突出部的突出方向尺寸,就能够一边谋求键本体的薄型化一边把该行程量调整成恰当的尺寸。因此,能够一边谋求操作装置的薄型化一边更提高该操作装置的操作性。
本发明优选在所述框体与所述键本体的相应于所述支点部的位置之间设置把所述键本体向所述电路基板侧施力的施力部件。
根据本发明,由于施力部件在键本体的大致中央把该键本体向电路基板侧施力,所以能够防止键本体从电路基板浮起,能够把键本体稳定地配置在该电路基板上。在键顶部被按下而键本体倾斜时,利用该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能够使该键本体的倾斜复原。且作为施力部件通过采用具有弹性的树脂,与使用螺旋弹簧等弹簧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操作部的进一步薄型化。
因此,能够把键本体恰当地配置在操作装置内,而且能够促进该操作装置的薄型化。
本发明优选所述键本体在与形成有所述支点部的面相反侧的面中与该支点部相应的位置具有凹部,所述框体具有:被形成在与所述凹部相应的位置并被收容在该凹部内来支承所述键本体的本体支承部。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框体的本体支承部与键本体的凹部卡合而能够防止键本体在框体内的位置偏离。由于该凹部的位置是在键本体的大致中央,所以能够防止损害键本体的操作性。因此,即使在把键顶部按下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键本体稳定并且位于在电路基板上。
本发明优选把所述施力部件设置在所述本体支承部的周围。换言之,优选在所述本体支承部的周围把所述施力部件设置在从该本体支承部的中心朝向所述多个键顶部的至少一个的方向上。
作为这种施力部件而能够例示:具有本体支承部穿过的开口而把该本体支承部的外周覆盖的大致环状的施力部件。
根据本发明,在键顶部被按下而键本体倾斜时,利用向与该键顶部相反侧位置作用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能够使该键本体的倾斜复原。只要把施力部件从本体支承部的中心仅设置在朝向各键顶部的方向上,就不需要把施力部件配置在本体支承部的整个周围,因此,能够减少施力部件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只要采用所述大致环状的施力部件,就能够容易进行该施力部件向本体支承部的安装。
本发明优选在所述弹性体、所述施力部件和所述检测部中所述弹性体的刚性最高,所述施力部件的刚性最低。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弹性体、施力部件和检测部中弹性体的刚性最高,所以在按下键顶部时能够可靠地按压检测部且由该检测部可靠地检测键顶部的按下。且由于施力部件的刚性最低,所以能够设定成利用该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不妨碍键顶部的按下即键本体的倾斜。因此,能够更加提高操作装置的操作性。
本发明优选所述基部和所述弹性体利用双色成形而被形成一体。
根据本发明,能够把由各自不同的原料构成的基部和弹性体利用双色成形而形成一体,由此,能够省去把作为不同部件形成的基部和弹性体用粘接剂等相互固定的麻烦。因此,能够把操作装置的制造工序简略化。
本发明优选所述键本体由透明树脂形成,所述弹性体由被激光照射而能够显出规定色的树脂形成。
在此,作为透明树脂而能够例示丙烯酸树脂等树脂,作为能够显出规定色的树脂而能够例示弹性体等。
根据本发明,经由由透明树脂形成的键本体而向弹性体照射激光,能够在这些键本体和弹性体的界面描绘希望的图案。因此,例如能够在界面形成表示上下左右的箭头和记号等图案以使使用者容易识别键的种类,能够提高操作装置的操作性。与粘贴描绘有该图案的密封垫等的情况相比,能够把操作装置的制造工序简略化,而且能够提高该操作装置的设计性。
本发明优选所述弹性体具有与所述键顶部相应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通过把弹性体形成与由透明树脂形成的键顶部相应的尺寸,则能够防止经由键本体而观察到操作装置的内部。因此,能够防止有损于操作装置的外观。
本发明优选所述检测部具备:第一触点部,其被设置在所述电路基板上;第二触点部,其被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触点部隔有规定的间隙;圆顶部,其具有挠性并覆盖所述第二触点部,且当被所述弹性体按压时,使该第二触点部与所述第一触点部电接触。
该圆顶部能够由金属形成,且还能够通过对树脂施加压花加工等处理来形成。
根据本发明,在弹性体的按压力超过界限值时,具有挠性的圆顶部凹下翻转。利用该圆顶部的翻转而使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电连接,检测出键顶部被按下。由此,由于该圆顶部的位移而能够使在按下键顶部时产生咔哒感。因此,能够更加提高操作装置的操作性。
本发明的操作装置具备设置有进行输入操作的操作部的框体,其中,所述操作部具备:键本体,其具有经由所述框体所具有的开口部而向该框体外露出的键顶部和具有与该键顶部在所述框体内一体形成的基部;电路基板,其具有在与所述键顶部相应的位置配置而来检测所述键顶部输入的检测部,所述基部具有支点部,该支点部在被所述键顶部包围的位置向接近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突出并与该电路基板抵接,在把所述键顶部按下时,成为相对所述键本体倾斜的支点,在所述框体与所述键本体之间设置有把该键本体向所述电路基板侧施力的施力部件。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框体与键本体之间设置有把键本体向电路基板侧施力而使该键本体稳定化的施力部件,所以能够防止键本体从电路基板浮起,能够把键本体恰当地配置在该电路基板上。这时,由于作为施力部件而能够使用具有弹性的平板状树脂等,所以与在各键顶部相应的位置分别设置弹性体(触点橡胶)的上述结构和使用螺旋弹簧等弹簧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操作部的薄型化。因此,能够使键本体稳定地位于电路基板上,而且能够谋求该操作装置的薄型化。
本发明优选所述键本体在形成有所述支点部的面相反侧的面中与该支点部相应的位置具有凹部,所述框体具有:被形成在与所述凹部相应的位置并被收容在该凹部内来支承所述键本体的本体支承部。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框体的本体支承部与键本体中在支点部相应的位置形成的凹部卡合而能够防止键本体的位置偏离。因此,在把键顶部按下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键本体更稳定而位于在电路基板上。
本发明优选在所述本体支承部与所述凹部的内面之间形成有与所述键本体的位移量相应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本体支承部与凹部的内面之间形成有间隙而能够在按下键顶部时不妨碍键本体倾斜,因此,该键本体的倾斜能够容易进行。由于该间隙被按照键本体的位移量即倾斜量来设定,所以利用本体支承部与凹部的咬合而能够限制键本体超过需要的倾斜,能够提高操作部的操作性,而且能够防止检测部超过需要地被按压。
本发明优选把所述施力部件设置在所述框体与所述键本体中被所述键顶部包围的位置之间。即,在框体具备所述本体支承部的情况下优选把所述施力部件设置在所述本体支承部的周围。详述则是,优选在所述本体支承部的周围把所述施力部件设置在从该本体支承部的中心朝向所述键顶部的至少一个的方向上。
作为这种施力部件而能够例示:俯视看大致圆形或大致环状的施力部件。
根据本发明,在键顶部被按下而键本体倾斜时,利用向该键顶部相反侧位置作用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能够可靠地使该键本体的倾斜复原。且只要框体具备所述本体支承部,把施力部件从该本体支承部的中心仅设置在朝向各键顶部的方向上,就不需要把施力部件配置在本体支承部的整个周围,因此,能够减少施力部件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只要采用大致环状的施力部件,就能够容易进行该施力部件向本体支承部的安装。
或者本发明优选所述键本体具备:向所述键顶部的外侧延伸而与所述框体的所述开口部端边缘相对的凸缘部,把所述施力部件设置在所述框体与所述凸缘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施力部件的配置位置是:在隔着支点部而把位于相反侧的键顶部按下且以该支点部为支点而键本体倾斜时,利用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能够使该键本体可靠地恢复到倾斜前的状态。这时,由于施力部件被设置在键本体所具有的凸缘部与框体之间,所以随着键本体的倾斜而能够把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可靠地向凸缘部以及键本体作用。因此,能够使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可靠地作用,能够使键本体可靠地恢复到倾斜前的状态。
本发明优选所述基部在所述支点部的周围具有厚壁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支点部的周边形成有厚壁部,所以在键顶部被按下而键本体倾斜时,能够确保对于作用在支点部周边负载的强度。且由此,由于不需要为了确保强度而把整个基部加厚形成,所以能够促进基部,以及键本体的薄型化。因此,能够提高键本体的强度和谋求操作装置的薄型化。由于只要把厚壁部包围支点部地形成环状,在哪个键被按下的情况下都能够应对,所以更合适。
本发明优选在所述键本体的向所述框体外露出侧的相反侧,且与所述键顶部对应的位置处设置与所述键本体成为一体的平板状弹性体。
根据本发明,在键本体的与键顶部对应的位置与该键本体成为一体地设置弹性体,在按下键顶部时通过该弹性体弹性位移而能够得到柔和的敲击感。且由于通过消除该弹性位移而消除键本体的倾斜,所以能够与所述施力部件一起恰当地使该键本体返回到被按下前的状态。
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具备所述操作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有与所述操作装置同样的效果。
通过具备这种操作装置而能够谋求便携式终端的小型化,以及能够提高该便携式终端的携带性。
且通过具备这种操作装置而能够谋求便携式终端结构的简单化,能够把该便携式终端的制造工序简单化。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键本体的行程量,而且随着按下键顶部而弹性体弹性位移,能够得到对于该键顶部的柔和的敲击感。因此,能够不损害操作感谋求操作装置的薄型化。
根据本发明,能够谋求操作装置,以及便携式终端的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便携式终端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方向操作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方向操作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从上方看上述实施例中十字键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下方看上述实施例中十字键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开关结构的剖视图;
图6B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开关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便携式终端的方向操作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方向操作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从上方看上述实施例中十字键的立体图;
图10是从下方看上述实施例中十字键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便携式终端的方向操作部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便携式终端的方向操作部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上述实施例变形的便携式终端的方向操作部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上述实施例变形的便携式终端的方向操作部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便携式终端的方向操作部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上述实施例中施力部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例]
以下,按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便携式终端的整体结构]
图1是从正面侧看本实施例便携式终端1的立体图;
便携式终端1根据使用者的输入操作而读出被盘和存储器记录的程序和数据,实行游戏或进行图像和声音的再现,相当于是本发明的操作装置和便携式终端。
如图1所示,该便携式终端1是扁平横长的矩形,具备:两端部被形成圆弧状的框体2、被收容在该框体2内而后述的液晶屏31、具有十字键6和电路基板7(参照图2和图3)等的终端本体。
[框体的结构]
框体2具备:在使用者保持便携式终端1时,位于正面侧(与使用者相对侧)的前壳体21和被螺钉固定在该前壳体21背面侧的后壳体22。
其中,在前壳体21的正面侧大致中央配置有经由该前壳体21的透光区域211来观看的横长矩形的液晶屏31。且前壳体21中在隔着该液晶屏31的左右两侧和在液晶屏31的下侧形成有使各键露出的多个开口部212。其中,在前壳体21左侧并且与假想大致正方形顶点的相应位置形成有按照构成后述的方向操作部5的四个键顶部611的形状和尺寸形成的四个开口部212A。在图1中省略了图示,但在被该四个开口部212A包围区域的内面侧形成有支承具有该键顶部611所具有的键本体61的本体支承部213(参照图2和图3)。
在液晶屏31的左侧(图1的左侧)设置有方向操作部5。构成该方向操作部5的十字键6在后面详述,但在假想大致正方形顶点的相应位置分别具有键顶部611,该键顶部611经由所述开口部212A而向框体2外露出。关于方向操作部5的结构则在后面详述。
在十字键6的下侧(同下侧)设置有沿前壳体21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向键32,在液晶屏31的右侧(同右侧)设置有四个决定键33和电源键(图示省略)。
在液晶屏31的下侧分别配置有使终端本体实行规定功能的键34~39。在框体2的四角部分有朝向内侧的缺口,在上侧的左右角部设置有决定键40(左侧的决定键是40L、右侧的决定键是40R)。
在框体2的上面大致中央设置有能够插拔以USB(Universal SerialBus)标准为基准的miniB端子的连接端子41,隔着该连接端子41地设置有经由开口而电极露出的电力供给端子42。
在该上面左侧设置有与其他外部机器进行红外线通信的感光窗43,在右侧设置有限制在后壳体22背面侧设置的盖部件23打开的锁住滑块44。当该锁住滑块44滑动时,盖部件23的打开限制被解除,能够打开该盖部件23而向框体2内收容盘(省略图示)。
[方向操作部的结构]
图2和图3是表示方向操作部5结构的剖视图。且在图2和图3中,把相对该各图剖面而位于纵深方向的开关71的图示省略。
如图2和图3所示,方向操作部5相当于是本发明的操作部,具备:具有多个键顶部611的十字键6和具有与各键顶部611相应配置的多个开关71的电路基板7。使用者从图2所示的状态按下键顶部611(图2中左侧的键顶部611),则如图3所示,与该键顶部611位置相应设置的开关71就被按压,电路基板7把表示该开关71输入的控制信号向终端本体输出。
[十字键的结构]
图4和图5是分别从上方和下方看十字键6的立体图。
十字键6是能够向上下左右和斜方这八个方向分别进行输入的键,被设置在后述的电路基板7之上,按压配置在该电路基板7上的开关71。
如图4和图5所示,该十字键6整体具有大致十字状,在俯视看时具有以通过该十字键6中央的直线为中心的线对称结构。该十字键6包括:键本体61,其具有相应于上下左右各方向的四个键顶部611和与该各键顶部611连接并成一体化的基部612;弹性部62,其与各键顶部611相应设置在键本体61的底面侧,且它们利用双色成而被形成一体。
键本体61由透明树脂(例如丙烯酸树脂)形成,基部612具有俯视看的大致十字形状。
如图4所示,基部612的四个端部正面侧(与前壳体21相对的侧)分别被形成使键顶部611向面外方向突出。这些键顶部611在俯视看时分别具有多边形状(具体说就是五边形)。
详述则是键顶部611具有把大致四边形和大致三角形组合的形状。即该键顶部611具有这样的外形形状:由形成大致四边形端边缘的大致平行的两边、连接该大致平行两边的一侧端部间地设置的大致三角形的两边、连接该大致平行两边的另一侧端部间的大致圆弧状的一边来形成端边缘。因此,在各键顶部611之间且是键本体61的中央被形成有俯视看大致十字状的槽。在该槽的大致中央形成有俯视看大致圆形的凹部613。
基部612的周边缘向各键顶部611的外侧延伸,形成位于四个开口部212A外侧的凸缘部6121,利用该凸缘部6121来限制十字键6向框体2外脱出。该凸缘部6121的与前壳体21相对的面被设定成随着朝向该基部612的周边缘而厚度尺寸变小的倾斜面6122,同样地,在开口部212A端边缘的与倾斜面6122相对的部位,被形成有沿该倾斜面6122倾斜的倾斜部212B(参照图2和图3)。因此,如图3所示,在十字键6的任一个键顶部611被按下的情况下,该倾斜面6122与倾斜部212B相互抵接,防止妨碍十字键6的倾斜,且使该倾斜顺利进行,因此,提高该十字键6的操作性。
也可以不把凸缘部6121形成在基部612的整个周边缘,至少形成在各键顶部611的周边缘且从基部612的中心离开最远的区域便可。
如图5所示,在基部612的底面侧(与后述的电路基板7相对的侧)大致中央形成有:从该底面侧看大致圆形突出的厚壁部614和从该厚壁部614的大致中央位置成大致半球状鼓出的支点部615。
其中,支点部615是与后述的电路基板7接触且在按下键顶部611时成为支点而使十字键6倾斜的部位。利用该支点部615而使标明十字键6的倾斜顺利进行。
在此,在把邻接的两个键顶部611同时按下时,十字键6是按下位置与电路基板7接近地倾斜。但在把相互相反侧的两个键顶部611(位于上下或左右的键顶部611)同时按下时,该十字键6不倾斜。由此,能够防止相反方向的键被同时输入,提高操作性。
厚壁部614是对于把键顶部611按下时所加的负载而加强支点部615周围的部位。该厚壁部614被形成在支点部615的周围而不需要为了加强而把基部612整体加厚形成,能够谋求基部612的薄型化以及十字键6的薄型化。
在基部612底面侧,与各键顶部611相应的位置形成有与该各键顶部611的形状相应的凹部616。弹性部62位于在这些凹部616内。
弹性部62与本发明的弹性体相当,由弹性材料(例如弹性体或硅橡胶等)形成大致平板状。通过经由键本体61(详细情况是键顶部611)而向这些弹性部62的正面侧照射激光,则图1所示那样的表示上下左右各方向的记号就分别被标明,使使用者识别键的种类,谋求操作性。由于照射激光而该记号就标明,所以与粘贴描绘有图案的密封垫等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制造工序的简略化和提高设计性。
如图4和图5所示,该各弹性部62以与键顶部611相应的形状和尺寸分别被形成在该键顶部611相应的位置即凹部616内。因此,能够增大被激光照射可形成图案等的范围。且通过使各弹性部62的一部分占据所述厚壁部614的一部分,而能够防止经由由透明树脂形成的键本体61而观察到前壳体21的内侧,能够防止有损于便携式终端1的外观。
把弹性部62的底面(与电路基板7相对的面)形成与所述凸缘部6121的底面成为一个面。且厚壁部614的底面6141与占据该厚壁部614一部分的弹性部62区域的底面分别成为一个面。
如图5所示,在该各弹性部62的底面侧大致中央分别形成有从该底面向面外方向突出的大致圆筒状的突出部621。在键顶部611被按下而十字键6以支点部615为支点倾斜时,这些突出部621按压位于该键顶部611下方的开关71。
通过在弹性部62形成该突出部621而能够使该突出部621以点来按压开关71。由此,与截面积大的弹性部62整体按压开关71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由该开关71检测出键顶部611的被按下。通过调整该突出部621的突出尺寸则能够一边谋求十字键6的薄型化,一边调节该十字键6的行程量。因此,能够提高方向操作部5以及便携式终端1的操作感,且能够提高对于输入操作的检测可靠性。
如图2和图3所示,这些突出部621的前端部,即该突出部621的与开关71抵接的前端部的平面位置(距离电路基板7的高度位置)被设定成比与该电路基板7抵接的支点部615高,且比厚壁部614的与电路基板7相对的部位(底面6141)的平面位置高。换言之,该前端部比厚壁部614的该部位更位于键顶部611侧。更具体说就是,把电路基板7与突出部621前端部的间隙设定成比该电路基板7与厚壁部614的该部位的间隙大。
其中,把电路基板7与厚壁部614的间隙设定成:即使键顶部611被按下而突出部621按压了开关71的情况下,厚壁部614也不与电路基板7接触程度的尺寸。
根据这种结构,即使在键顶部611被按下而十字键6倾斜时,弹性部62也不会妨碍该十字键6的倾斜。且调整突出部621前端部的位置(电路基板7与突出部621前端部间隙的尺寸)而十字键6整体的厚度尺寸不会改变,即,能够一边谋求该十字键6的薄型化一边调整该十字键6的行程量(从突出部621没按压开关71的状态到按压了状态的十字键6的倾斜量)。
在把键顶部611按下时,突出部621输入了开关71时的触感(例如咔哒感),也能够通过适当变更突出部621的突出尺寸、截面面积、刚性和挠性等性质来进行调整。
且该弹性部62与键本体61一起通过双色成形而被形成一体,与把弹性部件用粘接剂等向键本体61粘贴来作为弹性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把十字键6以及便携式终端1的制造工序简略化。
在此,支点部615并不包含形成弹性部62的弹性材料,该支点部615由构成键本体61的树脂形成。换言之,十字键6的底面仅是与键顶部611相应的区域是由弹性材料形成,而支点部615不是由该弹性材料形成。这是由于在键顶部611被按下时被加有负载的支点部615若由弹性材料形成,则不能确保该支点部615的强度,十字键6会相对前壳体21和后述的电路基板7向接近与离开的方向晃动,有可能降低操作感的缘故。对此,通过把支点部615由具有刚性的透明材料形成,能够确保该支点部615的强度,能够防止操作感的降低。
[开关的结构]
图6A是表示位移前开关71状态的剖视图,图6B是表示由于来自突出部621的按压力而位移了的开关71状态的剖视图。
开关71相当于是本发明的检测部,如前所述,被分别设置在与键顶部611相应的位置,作为整体而在电路基板7上配置有四个。如图6A、图6B所示,这些开关71包括:分别在电路基板7上形成的第一触点部72和第二触点部73、把第一触点部72的一部分和第二触点部73覆盖的圆顶部75、形成在该圆顶部75内侧的第三触点部74。
第一触点部72被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俯视看是被形成大致圆形,第二触点部73在第一触点部72的大致中央且与该第一触点部72隔开规定间隔被形成俯视看的大致圆形。
第三触点部74是把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涂布在圆顶部75的内侧而形成。如6A所示,该第三触点部74是端部与第一触点部72电连接,而与第二触点部73经由规定的间隙G分开。因此,通常时(不被突出部621按压时)第三触点部74与第二触点部73并不电接触。
圆顶部75被设置成把第一触点部72和第二触点部73覆盖,是由具有挠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俯视看该圆顶部75时的中心位置与第二触点部73的中心大致一致。当把键顶部611按下时,该圆顶部75被上述的突出部621所按压,则如图6B所示,该圆顶部75的中央部分向与第二触点部73接近的方向凹下翻转,使在圆顶部75内侧形成的第三触点部74与第二触点部73接触。由此,经由第三触点部74而把第二触点部73与第一触点部72电连接,电流在这些触点部72、73之间被导通。根据该电流而利用电路基板7检测出开关71输入。
由于这种圆顶部75的变形是当突出部621的按压力,即使用者对键顶部611的按压力超过规定界限值时产生的,所以在产生该变形时就产生咔哒感。因此,能够产生与现有弹性体压曲时同样的咔哒感,能够提高方向操作部5的操作性。且通过调整该圆顶部75的强度(弹性力)和间隙G的大小也能够调整键输入时的触感。
返回到图2和图3,在被前壳体21的各开口部212A包围的区域形成有从该前壳体21的内面(与十字键6相对侧的面)向面外方向成大致圆筒状突出且整体具有大致T字状的本体支承部213。在组合前壳体21和十字键6时使该本体支承部213的周边缘与所述凹部613的内面之间具有规定间隙,把该本体支承部213收容在该凹部613内。
利用该本体支承部213与凹部613的卡合,能够防止十字键6在框体2内的偏离,且即使在键顶部611被按下而十字键6倾斜时,也能够使该十字键6没有大偏离地位于在电路基板7上。且由于本体支承部213与形成在十字键6大致中央的凹部613卡合,所以,能够防止损害十字键6的操作性。
该间隙被设定成:在十字键6倾斜而突出部621按压开关71时,本体支承部213的周边缘和下面与凹部613的内面抵接程度的尺寸。即,该间隙被按照十字键6的位移量(倾斜量)来设定,因此,在按下键顶部611时不会妨碍十字键6的倾斜。由此,不会损害十字键6的操作性,而且在该十字键6倾斜而突出部621按压开关71时,利用本体支承部213与凹部613的咬合而能够限制十字键6超过必要的倾斜。因此,能够提高方向操作部5的操作性,而且能够防止开关71被超过需要地按压。
[施力部件的结构]
在本体支承部213的向十字键6侧突出的部分周围且是该十字键6与前壳体21之间,设置有把该十字键6向接近电路基板7的方向施力的大致环状的施力部件8。该施力部件8由具有弹性的树脂形成,该树脂例如能够举出PORON(ポロン)(注册商标)。
把该施力部件8的厚度尺寸(前壳体21的内面与十字键6之间的尺寸)按照该十字键6的倾斜量(从突出部621没按压开关71的状态到按压了状态的十字键6倾斜时该十字键6的移动量)来设定。该施力部件8的位置与十字键6的支点部615对应,该施力部件8把十字键6的大致中央向电路基板7施力。
利用该施力部件8能够防止十字键6从电路基板7浮起,能够把十字键6稳定地配置在该电路基板7上。在键顶部611被按下而十字键6倾斜时,利用该施力部件8的作用力而能够使该十字键6的倾斜复原。且通过把施力部件8由树脂形成而与作为该施力部件8使用螺旋弹簧等弹簧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方向操作部5以及便携式终端1的薄型化。
特别是通过把施力部件8配置成覆盖本体支承部213突出部分的周边缘,则即使在哪个键顶部611被按下时,也能够向该键顶部611相反侧的位置可靠地作用抵抗十字键6倾斜的作用力,能够可靠地使十字键6返回到被按下前的状态。通过把施力部件8形成大致环状,而能够容易进行该施力部件8向本体支承部213的安装。
本实施例把施力部件8由树脂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螺旋弹簧和板状弹簧等弹簧部件构成。也可以不采用大致环状的施力部件8,而在前壳体21与十字键6之间且仅在从本体支承部213的中心朝向各键顶部611的方向上分别设置施力部件。这时,由于不需要在本体支承部213的整个周边缘配置施力部件,所以能够降低施力部件的制造成本。
[方向操作部的动作]
以下说明方向操作部5的动作。
如图2所示,在经由开口部212A而向框体2外露出的四个键顶部611的任一个都没被按下的状态下,利用与电路基板7抵接的支点部615和配置在该十字键6与前壳体21之间且本体支承部213周边缘的施力部件8,使十字键6自立在该电路基板7上。
在该状态下当把四个键顶部611中的至少某一个按下时(例如把图3中左侧的键顶部611按下时),如图3所示,十字键6以支点部615为支点抵抗施力部件8的作用力而进行倾斜。这时,支点部615向十字键6接近电路基板7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侧稍微移动。
当十字键6这样倾斜,则与被按下的键顶部611相应的突出部621就按压与该突出部621相应的开关71的圆顶部75。该圆顶部75在按压力超过规定界限值的时刻点就翻转,使第三触点部74与第二触点部73电接触。由此,把第二触点部73与第一触点部72导通,电路基板7向所述的终端本体输出按下位置的开关71进行了输入的控制信号。
且当该键顶部611的按下被解除(手指从键顶部611离开),则利用施力部件8的作用力以及弹性部62和圆顶部75的复原力而使被按下的十字键6的倾斜复原,成为图2所示的状态。
在此,弹性部62(特别是突出部621)、施力部件8和开关71(特别是圆顶部75)的刚性,以提高方向操作部5的操作性为目的而被适当设定。
具体说就是本实施例中使弹性部62的刚性最高、施力部件8的刚性最低地分别设定。由此,由于弹性部62(突出部621)的刚性最高,所以在按下键顶部611能够可靠地按压开关71的圆顶部75,该开关71能够可靠地检测出键顶部611被按下。且这时由于该圆顶部75的变形而能够产生咔哒感。且由于施力部件8的刚性最低,所以在按下键顶部611时能够不会由于该施力部件8的作用力而妨碍十字键6的倾斜。因此,能够更加提高方向操作部5以及便携式终端1的操作性。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1则有以下的效果。
通过把平板状的弹性部62与键本体61设置成一体而与现有使用触点橡胶的情况相比,能够一边确保键顶部611按下时十字键6的行程量一边减少该十字键6的移动量。由此,能够谋求方向操作部5以及便携式终端1的薄型化。这时,弹性部62随着键顶部611的被按下而弹性位移,能够得到柔和的敲击感。通过在开关71设置有圆顶部75,能够使在按下键顶部611时产生咔哒感,且由于在该弹性部62和圆顶部75的复原力的基础上再加上施力部件8的作用力而使十字键6的倾斜复原,所以能够不损害操作感谋求便携式终端1的薄型化。
由于把十字键6向接近电路基板7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8设置在与支点部615对应的位置,即,被各键顶部611包围的十字键6相应的位置(俯视看十字键6时大致中央的位置),所以使作用力有效地向十字键6作用,能够把该十字键6恰当地配置在电路基板7上。与在各键顶部611相应的位置分别设置触点橡胶而把十字键6向接近前壳体21内面侧施力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零件个数,而且能够把方向操作部5以及便携式终端1的结构简略化。且由于把施力部件8由具有弹性的树脂形成,所以与使用螺旋弹簧等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方向操作部5以及便携式终端1的薄型化。
[2、第二实施例]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具备与上述便携式终端1同样的结构。但相对该便携式终端1中十字键6的弹性部62具有与键顶部611相应的形状,而在主要变更弹性部形状的点上本实施例与便携式终端1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已经说明过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则付与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
图7和图8是表示本实施例便携式终端1A所具备的方向操作部5A结构的剖视图。其中,图7是表示构成方向操作部5A的十字键9A没被按下状态的图,图8是表示十字键9A被按下状态的图。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1A除了代替方向操作部5而具备方向操作部5A之外,与所述便携式终端1具备同样的结构。方向操作部5A相当于是本发明的操作部,除了代替十字键6而具备十字键9A之外,与方向操作部5具备同样的结构。
图9和图10是从上方和下方看十字键9A的立体图。
十字键9A与十字键6同样地除了经由开口部212A而向框体2外露出的多个键顶部911之外,被收容在该框体2内,随着键顶部911被按下而倾斜并按压电路基板7上的开关71。如图9和图10所示,该十字键9A具备:大致十字状的键本体91(图9和图10)和弹性部92(图10)。
键本体91具备:与所述键顶部611具有大致同形状的多个(本实施例是四个)键顶部911和连接各键顶部911的基部912,并把它们形成一体。本实施例把这些键顶部911和基部912由带颜色的树脂一体成型而形成键本体91,但也可以把各键顶部911向基部912粘接等来一体化。
把这些键顶部911配置在俯视看大致十字状的基部912各顶点相应的位置。基部912的外边缘与所述基部612同样地向键顶部911的外侧延伸,且形成有随着朝向该基部912的外侧而厚度尺寸变小的锥状凸缘部9121。该凸缘部9121的上面是倾斜面9122,该倾斜面9122随着朝向外侧而向下方靠近地倾斜。
且基部912具备:凹部913(图9)、厚壁部914、支点部915和凹部916(分别在图10)。
如图9所示,凹部913在被各键顶部911包围的基部912大致中央被形成俯视看大致圆形。所述本体支承部213被插入到该凹部913内。
如图10所示,厚壁部914被形成在基部912底面侧(键顶部911位置侧的相反侧)的大致中央。换言之,该厚壁部914被形成在被键顶部911包围的相应区域。该厚壁部914从底面9141侧看被形成大致圆形,与电路基板7相对的面形成得大致平坦。该厚壁部914沿十字键9中所述八个方向中的斜方即四个方向(从基部912的中央朝向邻接的键顶部911之间的方向)延伸,形成连接底面9141和基部912的底面的四个桥接部9142。利用这种厚壁部914来加强支点部915的周围。
支点部915被形成在厚壁部914的大致中央,即在基部912的底面侧与凹部913对应的位置,向下方(与电路基板7相对侧)鼓出的大致圆锥状,该支点部915的前端部分与电路基板7抵接。该支点部915具有从该支点部915朝向各键顶部911的方向和沿它们各方向之间的方向形成的多个桥接部9151。这些桥接部9151的延伸方向与十字键9A能够操作的所述八个方向对应。
凹部916被分别形成在基部912底面侧的与键顶部911对应的位置。详细地说就是各凹部916被形成在从键顶部911的大致中央稍微向外侧偏离的位置具有中心的俯视看大致圆形。这些各凹部916通过粘接等而安装在弹性部92上。
各弹性部92与本发明的弹性体相当,由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形成。如图8所示,这些弹性部92以与凹部616相应的尺寸被形成俯视看大致圆形。即与上述弹性部62按照键顶部911的尺寸和形状形成相对,弹性部92形成得比多边形状的键顶部911尺寸小。且这些弹性部92比所述厚壁部914得与电路基板7相对部位(底面9141)的平面位置被安装得更靠键顶部911侧。
该弹性部92分别具有从与电路基板7相对的面的大致中央突出的大致圆筒状的突出部921。这些突出部921比各键顶部911的中心更位于外侧,被配置在当把十字键9A按下时按压圆顶部75大致中央的位置。这些突出部921的突出方向前端部的位置,即按压开关71的前端部的位置位于在比厚壁部914中与电路基板7相对部位(底面9141)的平面位置更靠键顶部911侧。
[方向操作部的动作]
以下参照图7和图8说明方向操作部5A的动作。
如图7所示,在键顶部911没被按下时,利用在向凹部913插入的本体支承部213周边缘设置的施力部件8的作用力,支点部915是与电路基板7抵接的状态,使十字键9A自立在该电路基板7上。
在该状态下当把至少某一个键顶部911(例如图7和图8中左侧的键顶部911)按下时,如图8所示,十字键9A以支点部915为支点而一边抵抗施力部件8的作用力一边向按下方向转动。
随着该十字键9A的转动,与被按下的键顶部911相应的突出部921就按压位于下方的圆顶部75。由此,电路基板7输出按下位置的开关71进行了输入的控制信号。
另一方面,当对于键顶部911的按下被解除,则利用施力部件8的作用力以及弹性部92和圆顶部75的复原力,而使十字键6恢复到图7所示的状态。
在此,弹性部92、施力部件8和圆顶部75的刚性,与上述方向操作部5同样地以提高方向操作部5A的操作性为目的而被适当设定。
具体说就是弹性部92的刚性最高、施力部件8的刚性最低地被分别设定。由此,刚性最高的弹性部92(突出部921)能够可靠地按压圆顶部75,且由于圆顶部75的变形而能够产生咔哒感。且由于施力部件8的刚性最低,所以能够防止由于该施力部件8的作用力而妨碍十字键9A的倾斜,而且能够使该十字键9A可靠地从倾斜状态恢复到被按压前的状态。因此,能够更加提高方向操作部5A以及便携式终端1的操作性。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1A,能够有与上述便携式终端1同样的效果。
[3、第三实施例]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具备与上述便携式终端1A同样的结构。但该便携式终端1A中是利用配置在本体支承部213周边缘的施力部件8来施力十字键9A的结构。相对地在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中,是利用相应配置在十字键外边缘的施力部件来施力该十字键。在这点上本便携式终端与便携式终端1A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已经说明过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则付与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
图11和图12是表示本实施例便携式终端1B所具备的方向操作部5B结构的剖视图。其中,图11是表示十字键9B没被按下状态的图,图12是表示十字键9B被按下状态的图。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1B除了代替方向操作部5A而具备方向操作部5B之外,与便携式终端1A具备同样的结构。该方向操作部5B相当于是本发明的操作部,如图11和图12所示,具备十字键9B、电路基板7和施力部件8B。
其中,十字键9B除了具备比凸缘部9121更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9123之外,具备与十字键9A同样的结构。
施力部件8B由与施力部件8相同原料形成,把十字键9B向电路基板7施力。该施力部件8B与凸缘部9123相对地被分别安装在开口部212A的端边缘。
具体说就是施力部件8B按照十字键9B能够被按下的位置而以该十字键9B的中央为中心分别被设置成点对称。即,施力部件8B被配置成与下面的区域相对:位于从十字键9B的中心朝向各键顶部911的直线上的凸缘部9123区域和位于从该中心通过各键顶部911中间的直线上的凸缘部9123区域。
因此,施力部件8B分别位于在:当各自键顶部911被单独按下时的从键本体91中心朝向该键顶部911的四个方向和当邻接的两个键顶部911被同时按下时的从键本体91中心朝向按下位置的四个方向计八个方向上。也可以按照形成有凸缘部9123的所有区域来设置施力部件8B,或也可以设置在任意的四个方向上。
该方向操作部5B中,在任一个键顶部911都没被按下时,如图11所示,在电路基板7与支点部915抵接的状态下,利用与凸缘部9123的上面抵接的施力部件8B的作用力,而十字键9B自立在该电路基板7上。
在该状态下当把至少某一个键顶部911(例如图11和图12中左侧的键顶部911)按下时,如图12所示,十字键9B一边抵抗按下位置相反侧施力部件8B的作用力一边以支点部915为支点而向按下方向转动。这时,与被按下的键顶部911相应的突出部921就按压开关71,电路基板7检测该键顶部911的被按下。
然后,当对于键顶部911的按下被解除,则利用开关71(圆顶部75)和弹性部92的复原力以及按下位置相反侧施力部件8B的作用力而使十字键9B恢复到被按下前的状态(图11所示的状态)。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1B,能够有与上述便携式终端1、1A同样的效果。
便携式终端1B中使键顶部911露出的开口部212A与各个该键顶部911相应而被形成在前壳体21,但也可以利用一个开口部而使各键顶部911露出。
图13和图14是分别表示本实施例便携式终端1B的变形即便携式终端1C、1D的图。
以下说明便携式终端1B的变形即便携式终端1C、1D。
如图13所示,便携式终端1C除了代替前壳体21和方向操作部5B而具备前壳体21C和方向操作部5C之外,具备与便携式终端1B同样的结构。方向操作部5C除了代替十字键9B而具备十字键9C之外,具备与方向操作部5B同样的结构。
前壳体21C与前壳体21同样地具有使四个键顶部911分别露出的四个开口部212A。但在被露出的各键顶部911包围的部位设置有本体支承部213。
十字键9C具备与十字键9B同样的结构,但不形成在该十字键9B的大致中央形成的凹部913。
如图14所示,便携式终端1D除了代替前壳体21而具备前壳体21D之外,具备与便携式终端1C同样的结构。
前壳体21D具备与前壳体21同样的结构。但前壳体21D代替各开口部212A而具有使十字键9C的所有键顶部911露出一个开口部212D,随之而该开口部212D不具备被各键顶部911包围的部位和设置在该部位的本体支承部213。
各键顶部911位于在该开口部212D内,该开口部212D的端边缘被形成为大致十字状。即,各键顶部911和被该各键顶部911包围的基部912的中央部分经由开口部212D而向框体2外部露出。在该开口部212D的端边缘且是前壳体21D内面设置有与相对的凸缘部9123抵接的所述施力部件8B。
这种便携式终端1C、1D也有与便携式终端1B同样的效果。
开口部212D和十字键9C被形成俯视看大致十字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把该开口部和十字键形成俯视看大致圆形。这时,也可以把施力部件设置在开口部的端边缘而使与沿该十字键的端边缘形成大致圆形的凸缘部相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施力部件也并不限定于是大致圆形,只要配置在位于所述八个方向上的至少任一个(优选至少在所述四个方向上),就能够向十字键作用恰当的作用力。
[第四实施例]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具备与上述便携式终端1A同样的结构。该便携式终端1A具备:被配置在前壳体21与十字键9A之间,且把该十字键9A向电路基板7施力的施力部件8。对此,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具备:被配置在十字键与电路基板之间,且把该十字键向前壳体施力的施力部件。在这点上本便携式终端与便携式终端1A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已经说明过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则付与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
图15是表示本实施例便携式终端1E所具备的方向操作部5E结构的剖视图。换言之,图15是表示构成方向操作部5E的十字键9A没被按下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1E除了代替前壳体21和方向操作部5A而具备前壳体21E和方向操作部5E之外,与所述便携式终端1A具有同样的结构和功能。
前壳体21E除了代替本体支承部213而具备本体支承部213E之外,与前壳体21具有同样的结构。
本体支承部213E与本体支承部213同样地在前壳体21E的被四个开口部212A所包围的区域21E1被形成向电路基板7突出的大致圆筒状。该本体支承部213E的前端部成为与前壳体21E的下面21E2(除了区域21E1以外的下面21E2)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该前端部与下面21E2成为大致一个面。该本体支承部213E被插入十字键9A的凹部913内。
图16是表示配置在电路基板7上的施力部件8E的俯视图。
方向操作部5E相当于是本发明的操作部,具备:电路基板7、施力部件8E和十字键9A。
如图16所示,其中施力部件8E由与施力部件8同原料而被形成环状,安装在电路基板7上。详细地说就是施力部件8E在电路基板7的被四个开关71包围的区域内,被安装成使该施力部件8E的中心与该区域的中心一致。使该施力部件8E的中心与配置在该施力部件8E之上的十字键9A的中心即支点部915的位置大致一致。该施力部件8E与桥接部9142、9151抵接,把十字键9A向前壳体21E施力。
具体说就是,在十字键9A没被按下的状态(非按下状态)则如图15所示,该十字键9A被施力部件8E向前壳体21E施力。这时,本体支承部213E被插入凹部913内,除了该本体支承部213E之外的区域21E1的下面与凹部913的端边缘抵接。在该状态下,凸缘部9121的倾斜面9122(参照图7)与倾斜部212B抵接,而支点部915从电路基板7分开。
在此,在四个键顶部911的任一个被按下时,十字键9A抵抗施力部件8E的作用力而向与电路基板7接近的方向移动,支点部915与电路基板7抵接。且十字键9A以该支点部915为支点向被按下侧倾斜,突出部921按压圆顶部75。由此,十字键9A的输入被检测出。
当手指从键顶部911离开,则由于施力部件8E的与该键顶部911对应区域的复原力,而把十字键9A的该键顶部911侧向前壳体21E侧施力。由此,十字键9A恢复到图15所示的非按下状态。把邻接的两个键顶部911按下时的情况也一样。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1E,能够有与上述便携式终端1A同样的效果,而且由于采用了比施力部件8大的施力部件8E,所以能够把使十字键9A向非按下状态恢复的作用力可靠地向该十字键9A作用。
[5、实施例的变形]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例,在能够达到本发明目的范围的变形、改良等则被本发明所包含。
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具备框体2和方向操作部5、5A~5C、5E的操作装置而举出了作为游戏机构成的便携式终端1、1A~1E,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还能够作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和笔记型PC(Personal Computer)等其他便携式终端构成。且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与计算机等电子设备通过有线或无线连接而输出信号的控制器。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举出把四个键顶部611利用基部612而一体化的键本体61和弹性部62形成一体的十字键6,上述第二~第四实施例中举出把弹性部92安装在基部912的十字键9A,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把与弹性部62相当的部件向键本体61粘贴等并把它们设置成一体的十字键,也可以采用把基部912和弹性部92形成一体的十字键。且也可以采用没有弹性部62、92的十字键。
上述各实施例中,把键顶部611、911的数量设定为四个,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两个以上便可。这时,被形成在框体而使该键顶部露出的开口部也可以按照各键顶部的位置和数量来形成,也可以如上述便携式终端1D那样设定成使各键顶部露出的一个开口部。
上述各实施例中,弹性部62、92具备:向电路基板7突出并按压被该电路基板7配置的开关71的突出部621、92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没有突出部621、921。且突出部621、921的形状也并不限定于大致圆筒状,只要是以点来按压开关71的圆顶部75的形状便可。
上述各实施例中,把支点部615、915形成在基部612、912的大致中央,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从该中央的位置偏离。例如在大致矩形的基部中按照隔着中心相对的一对顶点来配置一对键顶部(用于进行上下或左右输入操作的一对键顶部)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与连结该一对顶点的直线正交的直线上有多个支点部。
上述各实施例中,在支点部615、915的周围形成有厚壁部614、914,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确保十字键6、9(特别是基部612、912)有足够的强度,则也可以没有厚壁部614、914。该厚壁部614、914的形状也并不限定于俯视看大致圆形,也可以是俯视看矩形等其他形状。且支点部915也可以没有桥接部9151。
上述各实施例中,突出部621、921的按压开关71的前端部位置被设定成比厚壁部614、914的与电路基板7相对的部位更位于键顶部611、911侧,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考虑到十字键6、9A~9C的行程量和操作感等也可以适当设定。
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在前壳体21的内面和与键本体61的支点部615相应的位置之间设置有施力部件8,上述第三实施例中,在前壳体21、21C的内面与凸缘部9123之间设置有施力部件8B,且上述第四实施例中,在十字键9A与电路基板7之间设置有施力部件8E,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只要十字键6、9A~9C能够从倾斜状态恢复到非按下状态,则也可以没有施力部件8。且施力部件的位置也可以不在前壳体与十字键的中央之间,例如也可以如施力部件8B、8E那样在前壳体与十字键的周边缘之间,也可以在十字键与电路基板之间。
上述第一~第四实施例中,键本体61、91在前壳体21的相对面侧并且是支点部615、915的相应位置具有凹部613、913,前壳体21具有通过与该凹部613、913的内面卡合而支承十字键6、9A、9B的本体支承部213、213E,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便携式终端1C那样没有本体支承部和凹部。这时,配置在前壳体与十字键之间的施力部件只要是向它们粘接的结构,就能够抑制十字键平面位置的偏离。
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把施力部件8形成包围本体支承部213的环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施力部件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也可以在本体支承部213的周围配置多个施力部件。这时,在本体支承部213的周围中,也可以按照各键顶部611、911的位置(例如与该键顶部611、911接近的位置)和数量来分别配置施力部件。例如当是上述的十字键6、9A,则也可以配置四个或八个施力部件。
在没有本体支承部213的情况下,为了把被各键顶部611包围的十字键6的中央向电路基板7侧施力,则也可以在被开口部212A包围的前壳体21的内面设置施力部件。且也可以在十字键6侧设置向与该内面接近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在前壳体21侧形成与该突出部卡合的凹部,安装在十字键6与前壳体21的内面之间地在该突出部的周围设置施力部件。
且如前所述,施力部件8B的位置和形状也能够适当设定。且也可以组合施力部件8、8B、8E设置在便携式终端1、1A~1E。
同样地,把施力部件8E形成了包围支点部915的环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适当地设定形状、数量和配置位置,例如也可以施力部件设置在与桥接部9142、9151相应的位置。
上述各实施例中,在弹性部62、92(特别是突出部621、921)、施力部件8、8B、8E和开关71(特别是圆顶部75)中,使弹性部62、92的刚性最高,施力部件8、8B、8E的刚性最低地设定了各自的刚性,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它们的刚性可以考虑方向操作部5、5A~5C、5E的操作性而适当设定。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把弹性部62按照键顶部611的形状和尺寸来形成,上述第二~第四实施例中,把弹性部92形成大致圆形,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只要把弹性部按照键顶部611、911的位置形成并安装在键顶部611、911和按照该键顶部611、911配置的开关71之间便可。例如也可以在键本体61的与开关71对应的位置代替弹性部62、92而安装与突出部621、921同样材料和形状的弹性部件。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把键本体61由丙烯酸树脂等透明树脂形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键本体91那样由带颜色的树脂等其他材料形成。这时,只要对键顶部611的上面(与使用者的手指相对的面)进行印刷、对该上面加工(雕刻)、或通过使用不同树脂的双色成型而使形成的键顶部一侧的树脂露出以显示在该上面的图案便可。即十字键的颜色和材质能够适当设定。例如在把表示方向的三角形记号表记在键顶部时,通过把大致三角柱状的树脂(例如高滑动ABS)埋入内部,并通过由双色成型形成十字键,就能够从上方辨认该记号。通过这样形成,能够防止由于输入操作和时间变化等而该记号消失。
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检测部的开关71而具备圆顶部75,该圆顶部75在内面形成有第三触点部74,且按照由突出部621、921施加的按压变形,把第一触点部72和第二触点部73电连接,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没有圆顶部75,且并不限定于金属,也可以是利用压花加工等的树脂圆顶部。把第一触点部72和第二触点部73形成在了电路基板7上,但也可以是具备隔开规定间隔相互相对配置的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的开关。即,检测部的结构也可以是接触开关等其他结构。
Claims (18)
1.一种操作装置,具备设置有进行输入操作的操作部的框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具备:
键本体,其具有经由所述框体所具有的开口部而向该框体外露出的键顶部和与该键顶部在所述框体内一体形成的基部;
电路基板,其在与所述键顶部相应的位置配置有检测部;
平板状的弹性体,其被安装在所述键本体与所述检测部之间,
所述弹性体与所述基部被设置成一体,
所述弹性体具有从该弹性体的与所述检测部相对的面突出而按压所述检测部的突出部,
所述基部具有支点部,该支点部从该基部的被所述键顶部包围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向所述电路基板突出并与该电路基板抵接,在把所述键顶部按下时,成为相对所述键本体倾斜的支点,
在所述框体与所述键本体的相应于所述支点部的位置之间设置把所述键本体向所述电路基板侧施力的施力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在所述支点部的周围具有厚壁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的位于所述厚壁部外侧的所述弹性体比该厚壁部的相对所述电路基板的部位更位于所述键顶部侧,
所述突出部的突出方向前端的部位比所述厚壁部的相对所述电路基板的部位更位于所述键顶部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本体在形成有所述支点部的面相反侧的面中与该支点部相应的位置具有凹部,
所述框体具有:被形成在与所述凹部相应的位置并被收容在该凹部内而支承所述键本体的本体支承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把所述施力部件设置在所述本体支承部的周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性体、所述施力部件和所述检测部中所述弹性体的刚性最高,所述施力部件的刚性最低。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和所述弹性体利用双色成形而被形成一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本体由透明树脂形成,
所述弹性体由被激光照射而能够显出规定色的树脂形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具有与所述键顶部相应的尺寸。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具备:
第一触点部,其被设置在所述电路基板上;
第二触点部,其被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触点部隔有规定的间隙;
圆顶部,其具有挠性,并覆盖所述第二触点部,且当被所述弹性体按压时,使该第二触点部与所述第一触点部电接触。
11.一种操作装置,具备设置有进行输入操作的操作部的框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具备:
键本体,其具有经由所述框体所具有的开口部而向该框体外露出的键顶部和与该键顶部在所述框体内一体形成的基部;
电路基板,其具有在与所述键顶部相应的位置配置而来检测所述键顶部输入的检测部,
所述基部具有支点部,该支点部在被所述键顶部包围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向接近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向突出并与该电路基板抵接,在把所述键顶部按下时,成为相对所述键本体倾斜的支点,
在所述框体与所述键本体之间设置有把该键本体向所述电路基板侧施力的施力部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本体在形成有所述支点部的面相反侧的面中与该支点部相应的位置具有凹部,
所述框体具有:被形成在与所述凹部相应的位置并被收容在该凹部内来支承所述键本体的本体支承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本体支承部与所述凹部的内面之间形成有与所述键本体的位移量相应的间隙。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把所述施力部件设置在所述框体与所述键本体中被所述键顶部包围的位置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本体具备:向所述键顶部的外侧延伸并与所述框体的所述开口部端边缘相对的凸缘部,
把所述施力部件设置在所述框体与所述凸缘部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在所述支点部的周围具有厚壁部。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键本体的向所述框体外露出侧的相反侧,且与所述键顶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键本体成为一体的平板状弹性体。
18.一种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具备如权利要求1到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97303/09 | 2009-04-13 | ||
JP097302/09 | 2009-04-13 | ||
JP2009097302A JP2010246648A (ja) | 2009-04-13 | 2009-04-13 | 操作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
JP2009097303A JP5290844B2 (ja) | 2009-04-13 | 2009-04-13 | 操作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59660A CN101859660A (zh) | 2010-10-13 |
CN101859660B true CN101859660B (zh) | 2013-02-13 |
Family
ID=42933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644968A Active CN101859660B (zh) | 2009-04-13 | 2010-04-13 | 操作装置和便携式终端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63889B2 (zh) |
CN (1) | CN10185966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552321B2 (en) * | 2010-06-03 | 2013-10-08 | Apple Inc. | Multiple-pole single-throw dome switch assemblies |
US8445795B2 (en) * | 2010-10-12 | 2013-05-21 | Cisco Technology, Inc. | Multi function navigational switch |
US9812684B2 (en) | 2010-11-09 | 2017-11-07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Using elastic averaging for alignment of battery stack, fuel cell stack, or other vehicle assembly |
CN102543538A (zh) * | 2010-12-20 | 2012-07-0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按键装置 |
US8362372B2 (en) * | 2011-02-04 | 2013-01-29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Electronic mobile device seamless key/display structure |
US9092192B2 (en) | 2011-02-04 | 2015-07-28 | Blackberry Limited | Electronic mobile device seamless key/display structure |
TWI434312B (zh) * | 2011-03-09 | 2014-04-11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按鍵控制器 |
JP5818914B2 (ja) * | 2011-12-20 | 2015-11-18 |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 操作子及び操作装置 |
US9618026B2 (en) * | 2012-08-06 | 2017-04-1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Semi-circular alignment features of an elastic averaging alignment system |
JP6107039B2 (ja) | 2012-10-04 | 2017-04-05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スイッチの製造方法 |
EP2946275B1 (en) * | 2013-01-15 | 2019-10-30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Input device |
US9753436B2 (en) | 2013-06-11 | 2017-09-05 | Apple Inc. | Rotary input mechanism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
US9863454B2 (en) | 2013-08-07 | 2018-01-09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Alignment system for providing precise alignment and retention of components of a sealable compartment |
KR101843940B1 (ko) | 2013-08-09 | 2018-05-14 | 애플 인크. | 전자 디바이스용 촉각 스위치 |
US9458876B2 (en) | 2013-08-28 | 2016-10-04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Elastically deformable alignment fastener and system |
US9463831B2 (en) | 2013-09-09 | 2016-10-1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Elastic tube alignment and fastening system for providing precise alignment and fastening of components |
US9457845B2 (en) | 2013-10-02 | 2016-10-04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Lobular elastic tube alignment and retention system for providing precise alignment of components |
US9511802B2 (en) | 2013-10-03 | 2016-12-06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Elastically averaged align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
US9669774B2 (en) | 2013-10-11 | 2017-06-06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Reconfigurable vehicle interior assembly |
US9481317B2 (en) | 2013-11-15 | 2016-11-0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Elastically deformable clip and method |
US9428123B2 (en) | 2013-12-12 | 2016-08-30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Alignment and retention system for a flexible assembly |
US9447806B2 (en) | 2013-12-12 | 2016-09-20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Self-retaining alignment system for providing precise alignment and retention of components |
US9446722B2 (en) | 2013-12-19 | 2016-09-20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Elastic averaging alignment member |
US9599279B2 (en) | 2013-12-19 | 2017-03-2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Elastically deformable module installation assembly |
US9541113B2 (en) | 2014-01-09 | 2017-01-10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Elastically averaged align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
US10290440B2 (en) | 2014-01-31 | 2019-05-14 | Apple Inc. | Waterproof button assembly |
WO2015122885A1 (en) | 2014-02-12 | 2015-08-20 | Bodhi Technology Ventures Llc | Rejection of false turns of rotary input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
JP6204232B2 (ja) * | 2014-03-11 | 2017-09-27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入力装置 |
US9428046B2 (en) | 2014-04-02 | 2016-08-30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Alignment and retention system for laterally slideably engageable mating components |
US9657807B2 (en) | 2014-04-23 | 2017-05-2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System for elastically averaging assembly of components |
US9429176B2 (en) | 2014-06-30 | 2016-08-30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Elastically averaged align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
US10190891B1 (en) | 2014-07-16 | 2019-01-29 | Apple Inc. | Optical encoder for detecting rotational and axial movement |
DE212015000214U1 (de) | 2014-09-02 | 2017-05-12 | Apple Inc. | Am Körper tragbare elektronische Vorrichtung |
US11229737B2 (en) | 2014-09-10 | 2022-01-25 |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 Activ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n-body medical devices |
US9758110B2 (en) | 2015-01-12 | 2017-09-12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Coupling system |
KR102353350B1 (ko) * | 2015-01-15 | 2022-01-1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가변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KR101940943B1 (ko) | 2015-03-05 | 2019-01-21 | 애플 인크. | 방향 종속 광학 특성을 갖는 광학 인코더 |
JP6479997B2 (ja) | 2015-03-08 | 2019-03-06 | アップ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Apple Inc. | 回転可能かつ並進可能な入力機構のための圧縮可能な封止 |
JP6434851B2 (ja) * | 2015-04-13 | 2018-12-05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入力装置 |
US10102985B1 (en) | 2015-04-23 | 2018-10-16 | Apple Inc. | Thin profile sealed button assembly |
US10018966B2 (en) | 2015-04-24 | 2018-07-10 | Apple Inc. | Cover member for an input mechanism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
US10002731B2 (en) * | 2015-09-08 | 2018-06-19 | Apple Inc. | Rocker input mechanism |
US9891651B2 (en) | 2016-02-27 | 2018-02-13 | Apple Inc. | Rotatable input mechanism having adjustable output |
US10551798B1 (en) | 2016-05-17 | 2020-02-04 | Apple Inc. | Rotatable crown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
US10061399B2 (en) | 2016-07-15 | 2018-08-28 | Apple Inc. | Capacitive gap sensor ring for an input device |
US10019097B2 (en) | 2016-07-25 | 2018-07-10 | Apple Inc. | Force-detecting input structure |
CN106790890B (zh) * | 2016-12-01 | 2019-09-24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手机侧键结构及其手机 |
US10664074B2 (en) | 2017-06-19 | 2020-05-26 | Apple Inc. | Contact-sensitive crown for an electronic watch |
US10866619B1 (en) | 2017-06-19 | 2020-12-15 | Apple Inc. |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sealed button biometric sensing system |
US10962935B1 (en) | 2017-07-18 | 2021-03-30 | Apple Inc. | Tri-axis force sensor |
US10831299B1 (en) | 2017-08-16 | 2020-11-10 | Apple Inc. | Force-sensing button for electronic devices |
US11079812B1 (en) | 2017-09-12 | 2021-08-03 | Apple Inc. | Modular button assembly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
US11360440B2 (en) | 2018-06-25 | 2022-06-14 | Apple Inc. | Crown for an electronic watch |
US11561515B2 (en) | 2018-08-02 | 2023-01-24 | Apple Inc. | Crown for an electronic watch |
CN209560398U (zh) | 2018-08-24 | 2019-10-29 | 苹果公司 | 电子表 |
US11181863B2 (en) | 2018-08-24 | 2021-11-23 | Apple Inc. | Conductive cap for watch crown |
US12259690B2 (en) | 2018-08-24 | 2025-03-25 | Apple Inc. | Watch crown having a conductive surface |
CN209625187U (zh) | 2018-08-30 | 2019-11-12 | 苹果公司 | 电子手表和电子设备 |
US11194298B2 (en) | 2018-08-30 | 2021-12-07 | Apple Inc. | Crown assembly for an electronic watch |
US11194299B1 (en) | 2019-02-12 | 2021-12-07 | Apple Inc. | Variable frictional feedback device for a digital crown of an electronic watch |
JP7210725B2 (ja) * | 2019-06-06 | 2023-01-23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操作装置 |
CN211158554U (zh) * | 2019-09-09 | 2020-08-04 | 深圳市百思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十字按键及游戏手柄 |
US11550268B2 (en) | 2020-06-02 | 2023-01-10 | Apple Inc. | Switch module for electronic crown assembly |
US11635786B2 (en) | 2020-06-11 | 2023-04-25 | Apple Inc. | Electronic optical sensing device |
US12092996B2 (en) | 2021-07-16 | 2024-09-17 | Apple Inc. | Laser-based rotation sensor for a crown of an electronic watch |
US20230400893A1 (en) * | 2022-06-08 | 2023-12-14 | Apple Inc. | Button mechanism for waterproof housing |
US12189347B2 (en) | 2022-06-14 | 2025-01-07 | Apple Inc. | Rotation sensor for a crown of an electronic watc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87200A (en) * | 1983-08-05 | 1987-08-18 | Nintendo Co., Ltd. | Multi-directional switch |
CN1124855A (zh) * | 1994-05-09 | 1996-06-19 | 索尼株式会社 | 用于电子装置的控制器单元 |
CN1204970A (zh) * | 1996-10-11 | 1999-01-13 | 索尼计算机娱乐株式会社 | 游戏机用操作装置 |
CN1278650A (zh) * | 1999-06-21 | 2001-01-03 | 株式会社西铁城电子 | 具有多个手动开关的多方位转换器 |
CN1310851A (zh) * | 1999-09-14 | 2001-08-29 | 星电器制造株式会社 | 多向输入装置 |
CN1345078A (zh) * | 2000-07-31 | 2002-04-17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操作装置 |
EP2028669A2 (en) * | 2007-08-23 | 2009-02-25 | Nintendo Co., Limited | Key switch, input device, contact pattern |
-
2010
- 2010-04-12 US US12/758,202 patent/US8263889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4-13 CN CN2010101644968A patent/CN10185966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87200A (en) * | 1983-08-05 | 1987-08-18 | Nintendo Co., Ltd. | Multi-directional switch |
CN1124855A (zh) * | 1994-05-09 | 1996-06-19 | 索尼株式会社 | 用于电子装置的控制器单元 |
CN1204970A (zh) * | 1996-10-11 | 1999-01-13 | 索尼计算机娱乐株式会社 | 游戏机用操作装置 |
CN1278650A (zh) * | 1999-06-21 | 2001-01-03 | 株式会社西铁城电子 | 具有多个手动开关的多方位转换器 |
CN1310851A (zh) * | 1999-09-14 | 2001-08-29 | 星电器制造株式会社 | 多向输入装置 |
CN1345078A (zh) * | 2000-07-31 | 2002-04-17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操作装置 |
EP2028669A2 (en) * | 2007-08-23 | 2009-02-25 | Nintendo Co., Limited | Key switch, input device, contact pattern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263889B2 (en) | 2012-09-11 |
CN101859660A (zh) | 2010-10-13 |
US20100258425A1 (en) | 2010-10-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59660B (zh) | 操作装置和便携式终端 | |
US11681881B2 (en) | Key entry device | |
US20100141580A1 (en) | Piezo-electric sensing unit and data input device using piezo-electric sensing | |
EP2820521B1 (en) | Input device layers and nesting | |
US8102644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2163966B (zh) | 开关机构以及输入装置 | |
US20140374230A1 (en) | Pressure sensitive keys with a single-sided direct conduction sensor | |
US8248810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TWI496030B (zh) | 薄型按鍵結構 | |
US8125355B2 (en) | Qwerty-keyboard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 |
JP2001350581A (ja) | 入力装置 | |
TWI754942B (zh) | 電子裝置 | |
JP5290844B2 (ja) | 操作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 |
CN101923982B (zh) | 多方向输入装置 | |
JPS58140838A (ja) | 電子機器 | |
US20080035463A1 (en) | Key button structure | |
JP2010246648A (ja) | 操作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 |
KR200348238Y1 (ko) | 키보드 및 리모콘용 감압저항기 | |
CN102193658A (zh) | 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