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859235B - 具有多个存储装置的系统以及用于该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多个存储装置的系统以及用于该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9235B
CN101859235B CN201010151290.1A CN201010151290A CN101859235B CN 101859235 B CN101859235 B CN 101859235B CN 201010151290 A CN201010151290 A CN 201010151290A CN 101859235 B CN101859235 B CN 1018592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memory storage
signal
control part
wr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512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59235A (zh
Inventor
朝内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95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4507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59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92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9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923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 G06F13/428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on a serial bus, e.g. I2C bus, SPI bus
    • G06F13/4291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on a serial bus, e.g. I2C bus, SPI bus using a clocked protoc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正确且高速地进行数据传输并降低数据传输时的消耗电流的、具有多个存储装置的系统以及用于该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当进行从控制部向多个存储装置中的任意存储装置传输写入数据的写入处理时,进行利用以下期间的写入处理:(i)由控制部经由数据信号线向多个存储装置发送多个存储装置中的一个存储装置的识别信息来选择所述一个存储装置的识别信息发送期间;(ii)由控制部对选择的一个存储装置发送预定单位的一组写入数据的写入数据发送期间;以及(iii)由所选择的一个存储装置向控制部返回应答信号的应答期间,所述应答信号表示有无与所接收的一组写入数据相关的无通信错误。控制部将应答期间内的时钟信号的频率设定得低于写入数据发送期间内的时钟信号的频率。

Description

具有多个存储装置的系统以及用于该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多个存储装置的系统,尤其涉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印制装置上通常安装作为可卸下的液体容器的墨水容器。在墨水容器中设置有存储装置。在存储装置中例如保存墨水容器内的墨水余量或墨水颜色等各种信息(专利文献1、2)。设置在印刷装置中的控制装置与墨水容器的存储装置进行通信。
然而,在现有的技术中不太考虑设置在印刷装置中的控制装置与墨水容器的存储装置之间通信的可靠性。例如由于印刷装置与墨水容器的电接触部分接触不良等,可能会引起设置在印刷装置中的控制装置与墨水容器的存储装置之间的通信不良。如果在通信不良的状态下印刷装置继续动作,可能会发生存储装置的存储内容出错等的问题。
但是一般来说,数据的传输速度越快越好。例如,可通过提高传输数据的时钟频率来提高数据传输速度。然而,如果将时钟频率设定得过高,就会产生流经数据线的消耗电流过度增大的问题。但是,以往存在不太考虑控制装置与存储装置之间通信(数据传输)所需的消耗电流的问题。如果降低控制装置与存储装置之间通信所需的消耗电流,就能够降低用于传输数据的电路的电流容量,因此具有电路结构变得简单、并且难以产生发热或噪声问题的优点。但在现有技术中存在对于这一点所做的研究不够充分的情况。
上述的问题不仅限于印刷装置,是具有多个存储装置的系统中共存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2-370383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4-299405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在具有多个存储装置的系统中正确且高速地进行数据传输。此外,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问题是降低传输数据时的消耗电流。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作为以下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一种系统,包括控制部和多个存储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存储装置以总线方式分别连接在与所述控制部连接的一条时钟信号线以及一条数据信号线上,
所述多个存储装置中的每个存储装置预先保存有用于与其他存储装置识别开的识别信息,
当进行行与时钟信号同步地从所述控制部向所述多个存储装置中的任意存储装置传输写入数据的写入处理时,进行利用以下期间的写入处理:(i)由所述控制部经由所述数据信号线向所述多个存储装置发送所述多个存储装置中的一个存储装置的识别信息来选择所述一个存储装置的识别信息发送期间;(ii)由所述控制部对所述选择的一个存储装置发送预定单位的一组写入数据的写入数据发送期间;以及(iii)由所述选择的一个存储装置向所述控制部返回应答信号的应答期间,所述应答信号表示有无与所接收的所述一组写入数据相关的通信错误,
所述写入数据发送期间和所述应答期间内的所述控制部和所述选择的一个存储装置之间的通信在每次发送预定单位的一组写入数据时被重复执行,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应答期间内的所述时钟信号的频率设定得低于所述写入数据发送期间内的所述时钟信号的频率。
根据该系统,由于将应答期间内的时钟信号的频率设定得比写入数据发送期间的时钟信号的频率低,因此能够降低在写入数据的发送和应答信号的返回之间切换数据的发送方向时发生总线冲突的可能性,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进行数据传输。此外,由于在写入数据发送期间使用更高频率的时钟信号,因此可高速地执行数据传输。
[应用例2]
如应用例1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包括:时钟生成部,其生成所述时钟信号;以及输入输出部,其进行所述写入数据的发送和所述应答信号的接收,
所述多个存储装置分别包括:数据收发部,其进行所述写入数据的接收和所述应答信号的发送;以及应答信号生成部,其进行所述应答信号的生成。
[应用例3]
如应用例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选择的一个存储装置在所述应答期间内完成将在所述应答期间之前刚接收的一组写入数据保存到所述存储装置内的处理。
根据该结构,由于与应答信号的返回同时完成写入数据的保存,因此可高速地执行数据传输。
[应用例4]
一种多个存储装置与控制部之间的数据传输方法,所述多个存储装置以总线方式分别连接在与所述控制部连接的一条时钟信号线以及一条数据信号线上,其中,
所述多个存储装置中的每个存储装置预先保存有用于与其他存储装置识别开的识别信息,
当进行与时钟信号同步地从所述控制部向所述多个存储装置中的任意存储装置传输写入数据的写入处理时,包括以下过程:(i)由所述控制部经由所述数据信号线向所述多个存储装置发送所述多个存储装置中的一个存储装置的识别信息来选择一个存储装置的识别信息发送过程;(ii)由所述控制部对所述选择的一个存储装置发送预定单位的一组写入数据的写入数据发送过程;以及(iii)由所述选择的一个存储装置向所述控制部返回应答信号的应答过程,所述应答信号表示有无与所接收的所述一组写入数据相关的通信错误,
所述写入数据发送过程和所述应答过程在每次发送预定单位的一组写入数据时被重复执行,
所述应答过程中的所述时钟信号的频率被设定得低于所述写入数据发送过程中的所述时钟信号的频率。
根据该方法,由于将应答期间内的时钟信号的频率设定得比写入数据发送期间的时钟信号的频率低,因此能够降低在写入数据的发送和应答信号的返回之间切换数据的发送方向时发生总线冲突的可能性,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进行数据传输。此外,由于在写入数据发送期间使用更高频率的时钟信号,因此可高速地执行数据传输。
[应用例5]
如应用例4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
与所述应答过程并行执行将在所述应答过程之前刚接收的一组写入数据保存到所述选择的存储装置内的处理。
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能够以以下方式实现:可连接到液体喷射装置的基板;可安装到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容器;从主机电路接收应写入数据存储部的数据的方法;包括主机电路和可与主机电路连接和分离的存储装置的系统;液体喷射系统;用于实现这些方法以及装置的功能的计算机程序;记录有该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等。另外,在本申请文件中,“存储介质”是指DVD或硬盘等实体记录介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印刷系统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2的(A)和(B)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墨盒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印刷头单元的结构说明图;
图4的(A)和(B)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基板的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打印机的电气结构的第一说明图;
图6是示出打印机的电气结构的第二说明图;
图7是示出SRAM的输入输出部、时钟发送部、数据收发部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存储装置内的ID比较部、读/写控制部、数据收发部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从存储装置进行读出的读出处理中被接收发送的信号的时序图;
图10是示出ID确认期间内的消耗电流的变化的说明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向存储装置进行写入的写入处理中被接收发送的信号的时序图;
图1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电气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存储装置内的ID比较部、读/写控制部、数据收发部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存储区域的存储器映射的图;
图15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存储装置进行访问的总体步骤的流程图;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从存储装置进行读出的读出处理中被接收发送的信号的时序图;
图17是示出墨盒的存储装置中的处理(存储装置侧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存储装置侧的读出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19是示出打印机侧的从存储装置进行读出的读出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20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向存储装置进行写入的写入处理中打印机侧所掌握的存储器映射的图;
图21是示意性地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向存储装置进行写入的写入处理中被接收发送的信号的时序图;
图22是示出打印机侧的向存储装置进行写入的写入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23是示出存储装置的写入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24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对存储装置的写锁定处理中被接收发送的信号的时序图;
图25是示出印刷处理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按以下顺序对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A.印刷系统的结构(图1~图5):
B.第一实施方式(图6~图11):
C.第二实施方式(图12~图25):
D.变形例。
A.印刷系统的结构:
图1是示出印刷系统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该印刷系统包括作为印刷装置的打印机20以及计算机90。打印机20经由连接器80连接在计算机90上。
打印机20包括副扫描运送机构、主扫描运送机构、头驱动机构、以及主控制部40。副扫描运送机构包括送纸马达22和卷轴26,通过将送纸马达的旋转传递给卷轴,在副扫描方向上运送纸张PA。主扫描运送机构包括滑架马达32、带轮38、张紧设置在滑架马达和带轮之间的驱动带36、以及与卷轴26的轴并行设置的滑动轴34。固定在驱动带36上的滑架30以可滑动的方式被滑动轴34保持。滑架马达32的旋转经由驱动带36被传递到滑架30上,滑架30沿滑动轴34在卷轴26的轴向(主扫描方向)上往复运动。头驱动机构包括安装在滑架30上的印刷头单元60,并通过驱动印刷头来向纸张PA喷射墨水。主控制部40通过控制上述各个机构来实现印刷处理。主控制部40例如经由计算机90接收用户的印刷作业,基于接收的印刷作业的内容来控制上述各个机构以执行印刷。印刷头单元60具有与主控制部40协同执行各种控制的副控制部50。如后所述,在印刷头单元60上可安装装卸自如的多个墨盒。即,向印刷头供应墨水的墨盒通过用户的操作以可拆卸的状态被安装在印刷头单元60上。打印机20还包括供用户进行打印机的各种设定或确认打印机状态之用的操作部70。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墨盒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的X方向表示墨盒100的厚度方向,Y方向表示长度方向(前后方向),Z方向表示高度方向(上下方向)。墨盒100的主体101具有前壁101wf和底壁101wb。前壁101wf与底壁101wb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壁101wf、101wb彼此正交。在主体101的前壁101wf上设置有印刷电路基板(以下简称为“电路基板”或“基板”)120和卡合突起101e。在电路基板120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端子210~270。在主体101的内部形成有容纳墨水的墨水室140。在主体101的内部还设置有用于检测墨水余量的传感器110。传感器110例如可采用将压电元件用作振动元件以及振动检测元件以检测墨水量的传感器。在主体101的底面设置有与墨水室104连通的供墨口104。供墨口104的开口104op通过薄膜104f密封。
在图2的例子中,将一个墨水罐构成为一个墨盒,但也可以将多个墨水罐构成为一个墨盒。
图3是示出在印刷头单元60安装墨盒100的情形的说明图。印刷头单元60包括保持器4、连接机构400、印刷头5、以及副控制基板500。与墨盒100的电路基板120的端子210~270进行电连接的连接机构400和副控制部50(也称为“滑架电路50”)被安装在副控制基板500上。保持器4具有可安装多个墨盒100的结构,并被配置在印刷头5上。连接机构400具有导电性的连接端子410~470,该连接端子410~470用于将墨盒100的电路基板120的多个端子210~270与副控制基板500电连接。用于从墨盒100向印刷头5供应墨水的供墨针6被配置在印刷头5上。
墨盒100通过向+Z方向(插入方向R)插入而被安装到保持器4上。通过所述安装,墨盒100的卡合突起101e与保持器4的卡合口4e卡合,由此防止了墨盒100从保持器4意外脱落。如果在用手指按压卡合突起101e的状态下向上(一R方向)拔墨盒100,则可从保持器4取出墨盒100。安装在墨盒100上的电路基板120随着用户安装或拆卸墨盒100而被安装到打印机20上或从打印机20卸下。当墨盒100被安装在打印机20上时,电路基板120与打印机20电连接。
当向印刷头单元60安装墨盒100时,供墨针6戳破薄膜104f(图2)并插入到供墨口104中。其结果是,容纳在墨水室140(图2)中的墨水可经由供墨针6供应到打印机20的印刷头5中。印刷头5包括多个喷嘴和多个压电元件,从而根据施加到各个压电元件上的电压,从各个喷嘴喷射墨滴并在纸张PA上形成墨点。
图4的(A)和(B)是示出电路基板120的结构的图。在电路基板120上形成有在将电路基板120固定到盒主体101时使用的孔122和切口1121。另一方面,在盒主体101的前壁101wf(图2)上形成有两个突起P1、P2。电路基板120在被安装在前壁101wf上的状态下,突起P1、P2分别被插入到孔122和切口121中。当制造墨盒100时,在将电路基板120安装到前壁101wf上之后熔毁(潰す)突起P1、P2的前端,由此将电路基板120固定在前壁101wf上。
图4的(A)中的箭头R表示墨盒100的插入方向。如图4的(B)所示,电路基板120在背面具有存储装置130,并且在表面具有包括7个端子210~270的端子群,所述背面是与打印机20连接的面的反面,表面是与打印机20连接的面。存储装置130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包括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的半导体存储装置。例如,墨水消耗量数据、墨水颜色等与墨水或墨盒100相关的各种数据被保存在该存储器单元阵列中。墨水消耗量数据是表示容纳在墨盒内的墨水随着执行印刷或清洁印刷头而被消耗的累计墨水量的数据。墨水消耗量数据既可以是表示墨水消耗量本身的数据,或者也可以是表示墨水消耗量相对于基准墨水量的比率的数据,基准墨水量是基于容纳在墨盒内的墨水量预先决定的。
电路基板120的表面侧的各端子分别具有近似矩形形状,并被配置为形成两行与插入方向R基本垂直的行。两行之中,将插入方向R侧(插入方向R的前端侧)、即位于图4的(A)中的下侧的行称为“下侧端子行”或“下侧行”,将与插入方向R相反的侧、即位于图4的(A)中的上侧的端子行称为“上侧端子行”或“上侧行”。这里,上侧、下侧的用语是为便于使用图4进行说明而使用的用语。形成上侧端子行的端子210~220和形成下侧端子行的端子230~270以使彼此的端子中心不沿插入方向R排列的方式相异配置。特别是除位于两端的端子230、270之外的其他端子240、210、250、220、260被配置为锯齿状。
上侧端子行包括接地端子210和电源端子220。下侧端子行包括第一传感器驱动用端子230、复位端子240、时钟端子250、数据端子260、第二传感器驱动用端子270。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五个端子(接地端子210、电源端子220、复位端子240、时钟端子250、数据端子260)分别经由图中没有示出的电路基板120的表面以及背面的布线图案层、配置在电路基板120上的通孔被连接在存储装置130上。位于下侧端子行的两端的两个端子(第一传感器驱动用端子230和第二传感器驱动用端子270)被连接在设置在墨盒的主体101上的传感器110(图2)上。
在电路基板120中,连接在存储装置130上的五个端子210、220、240~260和连接在传感器110上的两个端子230、270彼此接近配置。因此,在打印机20侧的连接机构400(图3)中,与连接在存储装置130上的五个端子210、220、240~260相对应的连接端子410、420、440~460和与连接在传感器110上的两个端子230、270相对应的连接端子430、470也彼此接近配置。
当墨盒100被固定在保持器4上时,电路基板120的各个端子与保持器4所具备的连接机构400的连接端子410~470接触并电连接。并且,连接机构400的连接端子410~470与副控制基板500上的端子群接触并电连接,由此与副控制部50电连接。即,当墨盒100被固定在保持器4上时,电路基板的各个端子210~270与副控制部50电连接。
图5是示出主控制部40和副控制部50以及墨盒100的电路结构的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主控制部40和副控制部50相当于提出申请时要求保护的发明中的控制部。或者,也可以将主控制部40和副控制部50称为“主机电路”。每个墨盒100所具备的存储装置130和控制部相当于“包括控制部和多个存储装置的系统”。
主控制部40和副控制部50之间通过多个配线相互电连接。这些多个配线包括总线BS、第二电源线LV、第二接地线LS、第三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总线BS用于主控制部40和副控制部50之间的数据通信。第二电源线LV和第二接地线LS是从主控制部40向副控制部50分别供应电源电压VDD和接地电位VSS的导线。电源电压VDD具有与供应给存储装置130的电源电压CVDD相同的电平,例如相对于接地电位VSS和CVSS(0V)采用3.3V左右的电位。当然,电源电压VDD的电位电平也可以根据副控制部50的逻辑IC部分的工艺世代等而采用不同的电位,例如可采用1.5V或2.0V等。第三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是从主控制部40向副控制部50提供向传感器110施加的传感器驱动信号DS的导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副控制部50向作为数据存储部的存储装置130供电,并发送表示针对存储装置130的访问类型的指令,由此执行向存储装置130的数据写入以及从存储装置130的数据读出。
每个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被分配有互不相同的8位的ID号(识别信息)。多个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被并列连接(即,总线连接)在从副控制部50引出的配线上。当从副控制部50针对特定的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进行读出或写入的处理时,如后所述,副控制部50向所有墨盒100传送ID号,成为访问对象的墨盒100(即,存储装置130)由此被指定。
将副控制部50和各个墨盒100电连接的配线包括:复位信号线LR1、时钟信号线LC1、数据信号线LD1、第一接地线LCS、第一电源线LCV、第一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N、以及第二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P。
复位信号线LR1是用于从副控制部50向存储装置130提供复位信号CRST的导线。当从副控制部50对存储装置130内的存储器控制电路提供了低电平的复位信号CRST时,存储器控制电路变为初始状态(存储器控制电路内部被复位。例如,后述的地址计数器、时钟计数器被复位成初始值,并且后述的禁用标志寄存器170被设定为0)。时钟信号线LC1是用于从副控制部50向存储装置130提供时钟信号CSCK的导线。数据信号线LD1是用于在副控制部50与存储装置130之间双向传输数据信号CSDA的导线。数据信号CSDA与时钟信号CSCK同步地被接收发送。例如,与时钟信号CSCK的下降沿同步地开始发送数据信号CSDA,并与时钟信号CSCK的上升沿同步地接收数据信号CSDA。这三条配线LR1、LC1、LD1连接在副控制部50和多个墨盒100之间。换句话说,就三条配线LR1、LC1、LD1来说,多个存储装置130以总线方式被连接在副控制部50上。复位信号CRST、数据信号CSDA以及时钟信号CSCK均是取高电平(例如CVDD电位(3.3V))或低电平(例如CVSS电位(0V))中的一值的二值信号。但是,电源电压CVDD的电位电平也可以根据存储装置130的工艺世代等而采用不同的电位,例如可采用1.5V或2.0V等。以下,将高电平信号还表示为值“1”,将低电平信号还表示为值“0”。
第一接地线LCS是向存储装置130提供接地电位CVSS的导线,其经由电路基板120的接地端子210(图4)而与存储装置130电连接。接地电位CVSS与由主控制部40经由第二接地线LS向副控制部50提供的接地电位VSS(=CVSS电位)连接,被设定为低电平(0V)。第一电源线LCV是向存储装置130提供成为存储装置130的动作电压的电源电压CVDD的导线,其经由电路基板120的电源端子220而与存储装置130连接。就这些电源配线LCS、LCV来说,多个存储装置130以总线方式被连接在副控制部50上。
第一和第二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N、LDSP是用于向传感器110的压电元件施加驱动电压,并且在停止施加驱动电压后将通过压电元件的压电效应产生的电压传送给副控制部50的导线。第一和第二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N、LDSP是分别针对每个墨盒100而独立的配线对。第一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N经由第一传感器驱动端子230(图4)被电连接在传感器110的压电元件的一个电极上。第二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P经由第二传感器驱动端子270被电连接在传感器110的压电元件的另一个电极上。
B.第一实施方式: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主控制部40的功能性结构、副控制部50以及墨盒100的功能性结构的框图。主控制部40包括:控制电路48、驱动信号生成电路42、以及图中没有示出的ROM、RAM、EEPROM等。ROM中存储有用于控制打印机20的各种程序。控制电路48具有CPU(中央控制装置),其与ROM、RAM、EEPROM等存储器协作执行打印机20全体的控制。控制电路48包括作为功能模块的墨水余量判断部M1、存储器访问部M2、以及墨水消耗量估计部M3。
墨水余量判断部M1控制副控制部50以及驱动信号生成电路42来驱动墨盒100的传感器110,并判定墨盒100内的墨水是否为预定量以上。存储器访问部M2经由副控制部50访问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从而读出存储装置130内所存储的信息,或者更新存储到存储装置130内的信息。墨水消耗量估计部M3对随着打印机20执行印刷而向印刷用纸张喷射的墨滴进行计数,并根据该墨滴计数值和每个墨点所消耗的墨水量来估计印刷所消耗的墨水量。此外还估计由印刷头的清洁处理所消耗的墨水量。并基于这些墨水量,在向打印机20新安装墨盒100之后起对从该墨盒中消耗的墨水消耗量的估计值进行累计计数。
主控制部40的EEPROM中预先保存有表示用于驱动传感器的传感器驱动信号DS的数据。驱动信号生成电路42依据来自控制电路48的墨水余量判断部M1的指示,从EEPROM中读出表示传感器驱动信号DS的波形的数据,并生成具有期望波形的传感器驱动信号DS。传感器驱动信号DS包含比电源电压CVDD(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3V)高的电位,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最大36V左右的电位。具体来说,传感器驱动信号DS是具有最大36V的电压的梯形脉冲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信号生成电路42还具有生成向印刷头5供应的头驱动信号的功能。即,控制电路48在执行墨水余量判断时使驱动信号生成电路42生成传感器驱动信号,在执行印刷时使驱动信号生成电路42生成头驱动信号。
副控制部50由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C)构成,并包括通信处理部55和传感器处理部52。
通信处理部55经由总线BS进行与主控制部40的通信处理。并且,通信处理部55经由复位信号线LR1、数据信号线LD1、时钟信号线LC1进行与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的通信处理。数据信号线LD1在副控制部50内经由下拉电阻R1被连接在接地电位CVSS电位(0V)上。其结果是,当在副控制部50和存储装置130之间没有进行数据信号的收发时,数据信号线LD1的电位保持在低电平上。通信处理部55通过检测电路基板120的端子群中特定端子的电位,来判断墨盒100的电路基板120是否与打印机20电连接,即判断墨盒100是否被安装在打印机20上。通信处理部55向主控制部40通知检测到墨盒100的安装。由此,主控制部40能够判断各墨盒100是否被安装在盒安装部上。当判定出电路基板120与打印机20电连接从而墨盒100被安装在打印机20上时,主控制部40经由通信处理部55在预定定时执行对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的访问。关于所述访问,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通信处理部55是以电源电压VDD(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3V)驱动的电路。构成通信处理部55的ASIC包括存储区域(SRAM 551)部分和逻辑区域,逻辑区域包括传感器用寄存器552、错误码寄存器553以及时钟生成部554。SRAM 551是在通信处理部55进行处理时用于临时保存数据的存储器,例如临时保存从主控制部40接收的数据或从传感器110或存储装置130接收的数据。在SRAM 551中保存从各个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读出的数据。保存在SRAM 551中的数据随着印刷动作的执行并根据需要被更新。
传感器用寄存器552是用于记录由传感器处理部52判定各墨盒的墨水余量的结果的寄存器。错误码寄存器553是用于写入关于各存储装置130内的可写区域(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的各行的、后述的通信错误或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寄存器。时钟生成部554生成用于在副控制部50与存储装置130之间传输数据的时钟信号CSCK。时钟生成部554具有将时钟信号CSCK的频率变更为不同值的功能。
传感器处理部52利用传感器110执行墨水余量的判定处理(传感器处理)。传感器处理部52包括切换开关。切换开关用于经由第一和第二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N、LDSP的任一个对作为传感器处理的对象的一个墨盒100的传感器110提供传感器驱动信号DS。
传感器110虽省略详细的图示,但包括:形成供墨部附近的墨水流道的一部分的腔室(共振部);形成腔室的墙壁面的一部分的振动板;以及配置在振动板上的压电元件。这些腔室和振动板构成了传感器室。传感器处理部52通过经由传感器驱动用端子230、270向压电元件提供传感器驱动信号DS,经由压电元件使得振动板振动。之后,通过从压电元件获取具有振动板残余振动的频率的应答信号RS,传感器处理部52能够检测腔室中有无墨水。具体来说,当由于容纳在主体101中的墨水被消耗而腔室的内部状态从充满墨水的状态向充满大气的状态变化时,振动板残余振动的频率会发生变化。该频率变化表现为应答信号RS的频率的变化。传感器处理部52通过测定应答信号RS的频率,能够检测腔室内有无墨水。检测出腔室内“没有”墨水是指容纳在主体101内的墨水余量为第一阈值Vref1以下的意思。该第一阈值Vref1是与位于传感器室的腔室的下游侧的流道的容积相对应的值。检测出腔室内“有”墨水是指容纳在主体101内的墨水余量大于第一阈值Vref1的意思。
接下来,对墨盒100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墨盒100具有存储装置130和传感器110。存储装置130包括作为数据存储部的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和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如在图6中的表示存储装置130的虚线上用空心圆示出的那样,存储装置130包括:与印刷电路基板120的接地端子210电连接的接地端子;与电源端子220电连接的电源端子;与复位端子240电连接的复位端子;与时钟端子250电连接的时钟端子;以及与数据端子260电连接的数据端子。存储装置130是不从外部接受用于指定访问目的地址的地址数据的存储器。存储装置130不直接接受地址数据的输入,而是可根据外部提供的时钟信号CSCK和指令数据来进行指定要访问的存储器单元的控制。
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是将铁电体用作存储元件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单元阵列,其提供具有数据可改写特性的存储区域。
存储器控制电路136是对副控制部50访问(读出和写入)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进行调停的电路,其对从副控制部50发来的识别数据或指令数据进行分析。此外,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进行写入时,基于从副控制部50接收的写入数据,对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进行数据写入。此外,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进行读出时,基于从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读出的数据,向副控制部50执行数据发送。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包括:ID比较部M11;指令分析部M12;地址计数器M13;读/写控制部M14;数据收发部M15;以及计数器控制部M16。各部的处理内容如下所述。
(1)ID比较部M11
ID比较部M11比较从副控制部50发来的ID号和分配给存储装置130自己的ID号,以判断自己是否为访问的对象。分配给自己的ID号在存储装置130的初始化后被存储在存储器单元中,该存储器单元与当从副控制部50开始了访问时基于地址计数器M13的输出被选择的字线连接。这里所说的ID号用于由副控制部50在以总线方式连接在副控制部50上的多个存储装置130中识别作为访问对象的存储装置130。该ID号例如根据容纳在墨盒100中的墨水的颜色而定。
(2)指令分析部M12
指令分析部M12分析从副控制部50发来的通信开始数据(SOF)、通信结束数据(EOF)、以及指令数据,来判断由副控制部50进行的访问开始、访问结束、或访问类型(读出、写入等)。
(3)地址计数器M13
地址计数器M13是表示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访问对象的行地址(字线)的计数器。地址计数器M13的计数值在低电平的复位信号CRST输入到存储装置130从而存储装置130被初始化时被复位成初始值。该初始地址值是表示存储ID号的存储器单元的行地址的值。之后,基于来自计数器控制部M16的控制,与向存储装置130输入的时钟信号CSCK相应地地址值被适当地向上计数。当通过读/写控制部M14的控制访问存储器单元阵列132时,地址计数器M13的计数值从地址计数器M13被输出给图中没有示出的地址译码器(行译码器)。
(4)读/写控制部M14
读/写控制部M14依据由指令分析部M12分析的指令数据的内容(访问类型),执行由地址计数器M13选择的字线上的以行为单位的批写入和批读出。读/写控制部M14具有图中没有示出的寄存器或缓冲器。
(5)数据收发部M15
数据收发部M15根据读/写控制部M14的控制,与时钟信号CSCK同步地接收从副控制部50经由数据信号线LD1发送的数据信号CSDA,或者与时钟信号CSCK同步地经由数据信号线LD1发送数据信号CSDA。即,数据收发部M15设定在存储装置130和副控制部50之间被接收发送的数据信号CSDA的接收发送的方向。
(6)计数器控制部M16
计数器控制部M16具有对时钟信号CSCK的脉冲数进行计数的时钟计数器,并基于其计数值向地址计数器M13提供用于指示向上计数或向下计数的控制信号。即,计数器控制部M16在从副控制部50针对存储装置130的访问开始之后,对输入至存储装置130的时钟信号CSCK的时钟脉冲数进行计数,并且基于指令分析部M12的指令分析结果,在每次计数了预定数目的脉冲时向地址计数器M13输出用于指示将地址计数器M13的计数值向上计数或向下计数的控制信号。
图7是示出通信处理部55内的SRAM 551的输入输出部和时钟生成部554、存储装置130内的数据收发部M15的内部结构的框图。SRAM551的输入输出部包括输出寄存器560、输入寄存器562、以及切换收发方向的切换电路564。输出寄存器560是临时存储要发送给存储装置130的数据的存储部,输入寄存器562是临时存储从存储装置130接收的数据的存储部。切换电路564包括与输出寄存器560连接的第一3级缓冲电路566、以及与输入寄存器562连接的第二3级缓冲电路568。第一3级缓冲电路566根据从通信处理部55内的时钟电路提供的写入控制信号/WC1,在数据发送时(写数据时)被设定为导通状态,在数据接收时(读数据时)被设定为高阻状态(非导通状态)。与第一3级缓冲电路566相反,第二3级缓冲电路568根据读出控制信号/RC1,在数据发送时(写数据时)被设定为高阻状态,在数据接收时(读数据时)被设定为导通状态。用于输入数据的第二3级缓冲电路568也可以被置换成通常的缓冲电路。
在本申请文件中,“读数据”是指从存储装置130向副控制部50侧(即打印机主体侧)读出数据的处理,“写数据”是指从副控制部50侧(即打印机主体侧)向存储装置130写入数据的处理。
存储装置130内的数据收发部M15也与SRAM 551同样地包括:输出寄存器150、输入寄存器152、以及切换电路154。切换电路154具有两个3级缓冲电路156、158。用于输出的第一3级缓冲电路156根据从存储装置130的读/写控制部M14(图6)提供的读出控制信号/RC2,在数据发送时(写数据时)被设定为导通状态,在数据接收时(读数据时)被设定为高阻状态(非导通状态)。与第一3级缓冲电路156相反,第二3级缓冲电路158根据写入控制信号/WC2,在数据发送时(写数据时)被设定为高阻状态,在数据接收时(读数据时)被设定为导通状态。
在存储装置130的初始状态下,切换电路564、154的收发方向被设定为由存储装置130接收的方向。即,当打印机20被接通电源时或更换墨盒100时,墨盒的安装被检测到,从而存储装置130被初始化,然后在从副控制部50对存储装置130开始了访问时,切换电路564、154的收发方向被设定为由存储装置130接收的方向。此外,当开始向存储装置130进行访问时,如果判断出从通信处理部55提供而来的ID号(也称为“识别数据”或“识别信息”)与保存在存储装置130中的ID号不一致,则用于输入的第二3级缓冲电路158被设定为高阻状态。其结果是,成为了访问对象的存储装置130以外的其他存储装置130变为无法接收数据的状态,因此数据信号线LD1的电流减小,能够实现省电。
时钟生成部554具有:基本时钟生成部570;三个分频器572、574、576;以及选择器578。基本时钟生成部570生成具有最高频率f0的基本时钟信号RCLK。该基本时钟信号RCLK被用作通信处理部55内的各种电路的动作时钟。三个分频器572、574、576通过以不同的分频比分别对该基本时钟信号RCLK进行分频,来生成三种具有不同频率f1、f2、f3的时钟信号。在图7的例子中,f0=48MHz,f1=12MHz,f2=6MHz,f3=2MHz。但是,这些频率的值可以预先被设定为其他任意的值。此外,时钟信号的频率的数量只要能够利用2以上的任意数量的频率即可。选择器578根据外部提供的选择信号,从三个不同频率f1、f2、f3的时钟信号中选择一个时钟信号,并将其作为在与存储装置130之间传输数据用的时钟频率CSCK而提供给其他电路(SRAM 551或存储装置130)。时钟信号生成部554只要具有能够改变时钟信号CSCk的频率的功能即可,可采用图7所示结构以外的各种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利用PLL电路能够改变为任意多个频率的电路结构。
图8是用于示出存储装置130的ID比较部M11和读/写控制部M14、数据收发部M15的内部结构的说明图。数据收发部M15的结构与图7所示的结构相同。读/写控制部M14包括:生成读出控制信号/RC0和写入控制信号/WC0的R/W信号生成部160;以及两个OR电路162、164。R/W信号生成部基于指令分析部的指令分析结果,生成读出控制信号/RC0和写入控制信号/WC0。读出控制信号/RC0是在向打印机发送数据时变为0、其余情况下变为1的信号。另一方面,写入控制信号/WC0在从打印机接收数据时变为0、其余情况下变为1的信号。读出控制信号/RC0和写入控制信号/WC0一方或者双方均为1,不存在双方均为0的情况。读出控制信号/RC0和写入控制信号/WC0分别被输入到OR电路162、164的一个输入端子上,在ID比较部M11中生成的禁用标志DE被输入到OR电路162、164的另一输入端子上。关于禁用标志DE,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ID比较部M11包括:禁用标志寄存器170、开关172、动作期间控制部174、以及EX-OR电路176。EX-OR电路176是通过对从副控制部50(图6)经由数据收发部M15提供而来的识别数据值ID2和从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读出的识别数据值ID1,1比特1比特地依次进行比较来判定两者是否一致的一致比较电路。EX-OR电路176在两个识别数据值ID1、ID2相一致时输出0电平的比较信号CMP,在不一致时输出1电平的比较信号CMP。该比较信号CMP经由开关172被提供给禁用标志寄存器170。一旦比较信号CMP的值变为1,之后,禁用标志寄存器170就将禁用标志DE从0上升到1,此后将禁用标志DE的值维持在1。动作期间控制部174只有在应进行识别数据的比较处理的期间(称为“ID比较期间”、“ID判定期间”或者“识别信息发送期间”)才生成1电平的动作期间信号EN并提供给开关172。开关172根据该动作期间信号EN,仅在ID比较期间变为闭合(ON)状态。因此,在ID比较期间以前的期间,比较信号CMP的值即便变为1,禁用标志DE的值也不会被设定为1。
禁用标志寄存器170中设定的禁用标志DE被输入到读/写控制部M14内的两个OR电路162、164中。第一OR电路162将取了读出控制信号/RC0和禁用标志DE的逻辑和的信号/RC2提供给数据收发部M15的第一3级缓冲器154的控制端子。同样地,第二OR电路164将取了写入控制信号/WC0和禁用标志DE的逻辑和的信号/WC2提供给数据收发部M15的第二3级缓冲器156的控制端子。从而,即便在读出控制信号/RC0和写入控制信号/WC0中的任一个为0的情况下,只要禁用标志DE变为1(即,ID号不一致),数据收发部M15与数据线之间的连接就被转变为高阻状态,之后的数据传输被禁止。关于其具体例,将在后面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图6~图8中进行说明的电路结构及其功能性结构仅为一个示例,可以任意进行变形。例如,也可以将主控制部40和副控制部50构成为一个控制部。此外,ID比较部M11的内部结构(图8)可以采用对从打印机20提供的识别数据和预先保存在存储装置130内的识别数据进行比较并生成表示该比较结果的比较结果信号的任意结构。具体来说,例如也可以采用对两个识别数据的所有比特进行比较这样的多比特的一致检测电路。但是,如果使用图8所示那样的1比特的一致检测电路,具有电路结构更简单的优点。此外,在图8的结构中,由于能够按照接收的顺序将识别数据作为1比特1比特地一致检测的对象,因此与等到接收了识别数据的所有比特之后才进行一致检测处理的场合相比,具有能够更早地检测出识别数据是否一致的优点。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从存储装置130进行一次读出处理时在打印机20的通信处理部55与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之间接收发送的信号的时序图。这里示出了电源电压CVDD、复位信号CRST、时钟信号CSCK、以及数据信号CSDA的一个例子。电源电压CVDD是出现在连接副控制部50和存储装置130的第一电源线LCV上的信号,其从副控制部50被提供给存储装置130。复位信号CRST是出现在连接副控制部50和存储装置130的复位信号线LR1上的信号,其从副控制部50被提供给存储装置130。时钟信号CSCK是出现在连接副控制部50和存储装置130的时钟信号线LC1上的信号,其从副控制部50被提供给存储装置130。数据信号CSDA是出现在连接副控制部50和存储装置130的数据信号线LD1上的信号。在图9中,还示出了表示数据信号CSDA的数据方向的箭头。右向的箭头表示副控制部50为发送侧,存储装置130为接收侧。左向的箭头表示副控制部50为接收侧,存储装置130为发送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储装置130与从副控制部50提供而来的时钟信号CSCK的上升沿同步地接收数据。即,将时钟信号CSCK的上升沿的时间点处的数据信号的电平作为有效的数据值来接收。
打印机20的主控制部40(图6)经由总线BS向副控制部50发送指示从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进行读出的读出指令。根据该指令,通信处理部55向各个墨盒100提供电源电压CVDD。即,向各个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提供动作电压,将存储装置130设置为可动作状态。在提供电源电压CVDD之后,提供低电平的复位信号CRST,存储装置130被初始化。通常,复位信号CRST由于在上一次访问结束时变为低电平并一直保持,因此在向存储装置130提供电源电压CVDD之前就处于低电平。
副控制部50的通信处理部55一旦从主控制部40接收到读出指令,就开始读出处理。在读出处理开始后,通信处理部55使复位信号CRST从低电平转变为高电平,并且发送预定频率(这里为2MHz)的时钟信号CSCK。一旦复位信号CRST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存储装置130就变成接受来自通信处理部55的数据信号CSDA的状态。通信处理部55之后发送SOF(Start Of Frame,帧开始)数据、作为访问对象的一个存储装置130的识别数据以及指令数据。然后,通过识别数据选中的一个存储装置130从自己的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读出数据,将其作为读数据发送给通信处理部55。于是,在一次的读出处理结束后,通信处理部55将复位信号CRST和电源电压CVDD降低至低电平,完成一次的读出处理。SOF数据的发送可省略。
SOF数据是用于由副控制部50向存储装置130通知通信开始的信号。识别数据是用于选择作为访问对象的一个存储装置130的信息。指令数据CM是表示在通信处理部55和存储装置130之间进行的处理内容的命令,在图9的例子中,作为指令数据CM,发送表示读出处理的命令。由于通过识别数据和指令数据CM指定作为访问对象的一个存储装置130和数据传输处理类型,因此也将这两个数据ID、CM合称为“操作码”。
如图9所示,时钟信号CSCK的频率在SOF数据和识别数据的发送期间被设定为低频(2MHz),在指令数据CM和读数据的发送期间被设定为高频(12MHz)。如此切换时钟频率的原因如下。如众所周知,存储器等数字电路的消耗电流(消耗功率)随着时钟频率的上升而急剧增大。当发送识别数据时,对与副控制部50连接的多个存储装置130发送识别数据,由此来选择作为访问对象的一个存储装置130。因此,至少在识别数据的发送期间(也称为“ID确认期间”)的初始阶段需要向所有的存储装置130发送识别数据。此时,由于所有存储装置130执行动作,因此如果提高时钟频率,就会产生数据信号线LD1上有大的消耗电流流动的问题。并且,如果数据信号线LD1上有高频的大电流流动,则电路可能会过热,或者产生大的噪声。而且,在数据信号线LD1上连接有多个存储装置130的状态下,由于数据信号线LD1的电容分量(静电电容)变大,因此如果时钟频率过高,还存在难以正确地传输识别数据的问题。基于这些原因,在识别数据发送结束为止的期间,通过将时钟频率设定为低的值(在图9的例子中为2MHz)来防止产生上述那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通过发送识别数据而只选择了一个存储装置130作为访问对象后,其他存储装置130的数据收发部M15(图8)将与数据信号线LD1的连接设定为高阻状态。从而,在识别数据发送完成之后的期间,即便将时钟频率设定为高的值(在图9的例子中为12MHz),也不存在发生上述问题的担心。此外,如果在读数据的发送期间将时钟频率设定为高的值,可提高读数据的传输速度。
在图9的例子中,由于在传输指令数据CM之后才传输实际的读数据,因此传输指令数据CM之后的期间是狭义的“数据传输期间”。但也可以将指令数据CM的传输期间和读数据的传输期间合起来的期间广义地称为“数据传输期间”。在本申请文件中,只要没有特别指出,“数据传输期间”就指广义含义。指令数据CM也可以先于识别数据传输。此时,传输指令数据CM时的时钟频率基于上述的原因优选设定为比读数据的传输期间的频率低的频率(例如,2MHz)。以上这些对于写数据的传输也一样。
图10是示出ID确认期间中数据信号线LD1的消耗电流的变化的说明图。这里,除图9所示的四种信号CVDD、CRST、CSCK、CSDA之外,还示出了由ID比较部M11的动作期间控制部174(图8)生成的动作期间信号EN和通信处理部55的消耗电流。动作期间信号EN只在ID确认期间为1,在其他期间为0。ID比较部M11在动作期间信号EN为1的期间内,按照从通信处理部55接收识别数据的顺序1比特1比特地比较从通信处理部55提供而来的识别数据与从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读出的识别数据是否一致。当所接收的识别数据的比特值与对应于从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读出的识别数据的比特值不一致时,ID比较部M11将禁用标志DE从0上升为1。其结果是,数据收发部M15的切换电路154内的3级缓冲器154、156变成高阻状态,因此数据信号线LD1和存储装置130之间的连接被切断。
在图10的例子中,假定在打印机20中安装有四个存储装置130(即,四个墨盒)。在SOF数据被开始发送后,在数据信号线LD1上流动的消耗电流大幅度增大。这是因为向四个存储装置130均发送SOF数据的缘故。在ID确认期间,在识别数据的第一个比特处,四个存储装置130中的一个被判定为识别数据不一致(ID不一致个数Q=1)。此时,该存储装置130和数据信号线LD1之间的连接变成高阻状态,因此消耗电流减小与一个存储装置相当的量。在识别数据的第二个比特处,不存在被判定为识别数据不一致的存储装置,因此消耗电流也不变化。在识别数据的第三个比特处,剩余的三个存储装置130中的两个被判定为识别数据不一致,因此消耗电流减小与两个存储装置相当的量。只有通过如上选择的一个存储装置与数据信号线LDI持续保持连接,并成为之后的访问对象。即使在储装置130的个数多于四个的情况下,也同样地进行ID比较处理,以使得只有一个存储装置被选择为访问对象。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每次向存储装置130发送了1比特的识别数据时,判定是否与登记在存储装置130内的识别数据一致,因此能够早期检测出识别数据的不一致。此外,当两个识别数据的对应的比特值彼此不一致时,该存储装置130立刻将与数据信号线LD1的连接设定为高阻状态,因此能够将消耗电流抑制得较小。此外,通信处理部55内的数据发送电路只要具有在整个SOF数据的发送期间内流出图10所示的最大消耗电流的程度的电流容量即可,因此可安装额定电流小的电路,作为该数据发送电路。从这一含义来说,优选分配识别数据,以在识别数据的第一个比特处使得一个以上的存储装置130将与数据信号线LD1的连接设定为高阻状态。例如,优选如下设定:在安装在打印机上的N个存储装置130中,约一半的N/2个的第一组的存储装置的识别数据的第一个比特与其余的第二组的存储装置的识别数据的第一个比特被设定为不同的值。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从存储装置130进行第一次的写入处理时在打印机20的通信处理部55和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之间接收发送的信号的时序图。从通信处理部55向存储装置130发送SOF数据、识别数据以及指令数据CM的处理与上述的读出处理(图9、图10)相同。但作为指令数据CM,向存储装置130发送写入指令。
通信处理部55从发送完指令数据CM之后的接下来的时钟信号CSCK的脉冲起向存储装置130发送写数据(写入数据)。此时,通信处理部55与时钟信号CSCK的下降沿同步地发送1比特的数据,存储装置130与时钟信号CSCK的上升沿同步地接收1比特的数据。写数据的发送期间内的时钟信号CSCK是与读数据的发送期间(图9)相同地高的频率(12MHz)。1组写数据为8比特,该8比特的值与时钟信号CSCK同步地被1比特1比特连续地发送给存储装置130。1组写数据的比特数可设定为2以上的任意数。此外,1组写数据优选包含检错码(例如奇偶校验比特)。
通信处理部55在发送完1组写数据后,从存储器控制电路136接收1比特的应答信号FL。该应答信号FL是表示1组的写数据是否已被存储装置130正确接收的信号。应答信号FL由存储装置130内的应答信号生成部(省略图示)生成。写数据是否被正确接收例如可通过奇偶校验来进行判定。高电平的应答信号FL(以下也称为“OK应答信号”或“OK标志”)表示存储装置130侧正确接收了1组的写数据,低电平的应答信号FL(以下也称为“NG应答信号”或“NG标志”)表示存储装置130侧未能正确接收1组的写数据。当接收的应答信号FL为NG应答信号时,通信处理部55执行预定的错误处理(例如数据的重新发送)。另一方面,当接收的应答信号FL为OK应答信号时,通信处理部55发送接下来的1组写数据。被正确接收的1组写数据在应答信号FL的发送期间内被写入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内。如此1组写数据的发送和应答信号FL的接收被重复执行,直到成为发送对象的所有写数据的发送和写入结束。
在应答信号FL的接收期间,时钟频率被设定为比写数据的发送期间内的时钟频率(12MHz)低的值(6MHz)。其理由如下所述。即,在写数据的发送期间,为了提高数据传输速度而采用高的时钟频率(12MHz)。另一方面,应答信号FL因为仅为1比特的信号,因此即便降低其时钟频率也几乎不存在传输速度过度下降的危险。此外,从图11所示的数据发送方向的箭头朝向也可知道,数据发送方向在应答信号FL的发送开始时和结束时分别被切换。如果假定在维持与写数据的发送期间同样高的时钟频率(12MHz)的状态下进行上述数据发送方向的切换,则可能会发生所谓的总线冲突,从而下1组写数据的起始比特值可能无法正确发送。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如果将应答信号FL的接收期间内的时钟频率设定为比写数据的发送期间内的时钟频率小的值,则能够降低总线冲突的可能性,可正确传输数据。
如图11的右侧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在发送接收1比特的应答信号FL之前之后的期间,通信处理部55内的切换电路564(图7)优选被设定为高阻状态。此外,存储装置130的数据收发部M15的切换电路154也优选被设定为高阻状态。由此能够可靠地避免总线冲突。
应答信号FL的接收期间内的时钟频率优选被设定为在存储装置130发送1比特应答信号FL的期间内向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写完1组写数据那样的频率。如此,能够完成应答信号FL的接收发送和向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写入处理双方,因此具有整体处理的控制变得简单的优点。应答信号FL的接收期间内的时钟频率优选被设定为比写数据的发送期间内的时钟频率(12MHz)低但比ID确认期间内的时钟频率(2MHz)高的值。这是因为如果过度降低应答信号FL的接收期间内的时钟频率,则整个数据传输所需的时间就会变长的缘故。但是,也可以将应答信号FL的接收期间内的时钟频率设定为与ID确认期间内的时钟频率相同的值。
但是,也可以将应答信号FL的接收期间内的时钟频率维持为与写数据的发送期间内的时钟频率相同的值。在此情况下,也优选选择在切换数据发送方向时不会产生总线冲突的合适的时钟频率。
如上所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同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技术手段。
(1)将ID确认期间(识别信息发送期间)内的时钟频率设定为比读数据或写数据的发送期间内的时钟频率低的值。
(2)将识别数据按接收的顺序1比特1比特地进行确认,在明确了识别数据不一致时立刻切断存储装置与数据信号线之间的连接。
(3)将应答信号的接收期间内的时钟频率设定为比写数据的发送期间内的时钟频率低的值。
但是,没有必要同时采用以上三种技术手段,也可以只采用上述中的一种或两种技术手段。
C.第二实施方式:
图1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主控制部40的功能性结构、副控制部50和墨盒100的功能性结构的框图,该图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6相对应。图12的电路结构与图6不同点仅在于,在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中添加了复制数据生成部M17、反码数据生成部M18、以及数据判定部M19。其他的结构与图6相同。如后面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读数据或写数据,除本来的数据(称为“原数据”)之外还传输反码数据或镜像数据。复制数据生成部M17具有复制原数据来生成与原数据相同量的镜像数据的功能。反码数据生成部M18具有将原数据的各比特的值取反来生成与原数据相同量的反码数据的功能。数据判定部M19具有进行原数据以及镜像数据的奇偶校验或者异或逻辑运算,以判定数据间的一致性的功能。数据判定部M19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应答信号生成部。
图1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ID比较部M11、读/写控制部M14、以及数据收发部M15的内部结构的说明图。数据收发部M15和读/写控制部M14的结构与图8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相同,ID比较部M1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不同。
第二实施方式的ID比较部M11具有在第一实施方式的ID比较部M11(图8)的结构的基础上添加了OR电路184、EX-NOR电路186、以及ID寄存器180的结构。ID号(也称为“原识别数据ID2”)和作为其反码数据的反码识别数据/ID2作为识别信息1比特1比特地依次从通信处理部55发送而来。这些识别数据ID2、/ID2例如分别为8比特。接收的原识别数据ID2临时被保存在ID寄存器180中。
在接收到原识别数据ID2之后,从通信处理部55向存储装置130发送反码识别数据/ID2,然后在ID比较部M11中执行以下的判定处理。
(第一判定处理)
EX-OR电路176进行原识别数据ID2和从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读出的识别数据ID1是否一致的第一判定。表示其结果的第一比较信号CMP1在两个数据值ID1和ID2相一致时为0,在不一致时为1。
(第二判定处理)
EX-OR电路186进行反码识别数据/ID2和原识别数据ID2是否一致的第二判定。表示其结果的第二比较信号CMP2在两个数据值/ID2和ID2相一致时为1,在不一致时为0。从而,第二比较信号CMP2在反码识别数据/ID2的反码值与原识别数据ID2相一致时为0,在不一致时为1。
如此,第一判定处理是判定从通信处理部55向存储装置130发送的识别数据ID2和预先登记在存储装置130内的识别数据ID1是否一致的处理。此外,第二判定处理是判定从通信处理部55向存储装置130发送的原识别数据ID2和其反码数据/ID2是否处于正确的反码关系的处理。该第二判定处理是判定在通信处理部55和存储装置130之间是否有通信错误的处理的一种。在第一判定处理中,也可以用反码识别数据/ID2来取代原识别数据ID2,从而比较反码识别数据/ID2和预先登记在存储装置130内的识别数据ID1。在此情况下,只要将EX-OR电路176置换成EX-NOR电路即可。
如此获得的第一和第二比较信号CMP1、CMP2被输入给OR电路184。OR电路184的输出(比较信号CMP)经由开关172被提供给禁用标志寄存器170。禁用标志寄存器170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比较信号CMP的值变为1时,将禁用标志DE从0上升为1,之后将禁用标志DE的值维持为1。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发送反码识别数据/ID2的期间内进行识别数据的第一和第二判定处理。因此,动作期间控制部174生成只有在发送反码识别数据/ID2的期间内变为1的动作期间信号EN,并提供给开关172和ID寄存器180。开关172只在动作期间信号EN为1的ID比较期间内变为接通状态,并且ID寄存器180在该ID比较期间内与时钟信号CSCK同步地1比特1比特地依次输出原识别数据ID2。但是,第一判定处理也可以在发送原识别数据ID2的期间内进行。
图13的读/写控制部M14和数据收发部M15的功能与在图8中已说明的相应电路的功能相同。即,一旦禁用标志DE变为1,数据收发部M15与数据信号线LD1之间的连接就变成高阻状态。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存储器映射的图。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包含多行,并且1行由32比特的数据D31~D0构成。该1行对应于由地址计数器M13选择的行(即字线)。即,存储器单元阵列132按照通过地址计数器所示的值选择的行的顺序被顺序访问。在该存储器映射中,顺序访问的次序是以行为单位从上侧向下侧的方向。这里为了方便,在相同的行内,将位于更左侧(最高位比特D31侧)的存储器单元称为高位单元。此外,位于比特定行更高位的行是指位于比该特定行更上侧的行(行号小的行),位于比特定行更低位的行是指位于比该特定行更下侧的行(行号大的行)。
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1行数据相当于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对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进行读写时的单位数据(也称为“访问单位”)。访问单位通常由N比特(N为2以上的整数)构成。
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被分为识别信息区域IIA、可改写区域RWA、只读区域ROA、以及控制区域CTA。识别信息区域IIA具有A0行的32比特的存储区域,用于保存ID号。可改写区域RWA具有A1行至Am-1行的(m-1)行(m为2以上的整数)的存储区域,是可写入来自打印机20的副控制部50的数据的区域。只读区域ROA具有Am行至An-1行的(n-m)行(n为大于m的整数)的存储区域,是仅可以由打印机20的副控制部50进行数据读出的区域。控制区域CTA被设置在只读区域ROA的下位,是保存后述的增量(increment)标志信息和写锁定标志信息等各种标志信息的存储区域。
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内的任意1行中的高位16比特是用于写入原数据Dn的原数据区域。这里,原数据Dn是作为后述的反码数据以及镜像数据的来源的数据。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内的任意1行中的低位16比特是用于写入镜像数据dn的镜像数据区域。该镜像数据是写入高位16比特中的原数据Dn的复制。在正常情况下,即在各行中单元没有出故障或没有写入错误等的情况下,在每行中,原数据Dn和镜像数据dn为同一内容。
在识别信息区域IIA和可改写区域RWA中,在各行的原数据区域的高位15比特中保存实际数据,在末尾比特(第16个比特)中保存与实际数据相关联的奇偶校验比特P。这里,“实际数据”是指打印机20的主控制部40为了进行打印机20的各种控制(例如,印刷的执行、用户接口的控制)而使用的数据。但是,实际数据也可以包含写入到原数据区域的高位15比特的空闲区域中的固定值。本实施方式中的实际数据例如包括表示墨水消耗量的数据、表示墨盒的使用开始时的数据等。同样地,在镜像数据区域的高位15比特中保存原数据的实际数据的镜像数据,在末尾比特(第16个比特)中保存与原数据的实际数据相关联的奇偶校验比特P的镜像数据。该奇偶校验比特P是被设定为值“1”或“0”以使得由该奇偶校验比特P和高位15比特构成的16比特的数据中的“1”的个数总为奇数的冗余比特。或者,奇偶校验比特P也可以被设定为值“1”或“0”以使得由该奇偶校验比特和高位15比特构成的16比特的数据中的“1”的个数总为偶数。此外,代替奇偶校验比特P,也可以使用将实际数据冗余化的其他类型的冗余数据或检错码。
只读区域ROA的m-n行中除最末尾行(An-1)以外的行构成了用于保存实际数据的实际数据区域,最末尾行构成了用于保存奇偶校验比特P的奇偶校验比特区域。只读区域ROA的奇偶校验比特P被分配给除最末尾行以外的行的实际数据中的每个预定单位的信息(例如,8比特的实际数据)。在只读区域ROA内,将被赋予奇偶校验比特P的1组实际数据称为“数据单元”或“信息组”。如果将一个数据组的比特数设为固定值(例如8比特或其整数倍),则容易将数据组与奇偶校验比特P关联起来。当数据组的比特数较多时,也可以分配2行以上的行作为只读区域ROA的奇偶校验比特区域。
在只读区域ROA中将奇偶校验比特P集中保存在最后的原因如下所述。有时,保存在只读区域ROA中的实际数据中的至少一部分由8比特的字符码表示。在此情况下,如果紧接在8比特数据之后添加奇偶校验比特P,那么一个数据组(实际数据+奇偶校验比特)的比特数就变为9比特。于是,主控制部40为了辨别数据组的分割位置而需要进行1比特单位的比特偏移控制。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如果将只读区域ROA的每个数据组的奇偶校验数据P集中保存在只读区域ROA的最末尾,那么就有主控制部40不需要为获得实际数据而进行比特偏移控制的优点。此外,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读区域ROA的数据在由打印机20的主控制部40确认了墨盒100(即,存储装置130)的安装之后只被读出一次即可。因此,几乎没有将实际数据和奇偶校验比特P保存在分离的位置处的缺点。
另一方面,在可改写区域RWA中,实际数据被保存在每个16比特数据中的高位15比特中,奇偶校验比特P被保存在最末尾的1比特中。这是因为如下缘故。由于可改写区域RWA内的数据可以行为单位被写入,因此如果实际数据和奇偶校验比特P被保存在分离的位置,那么进行数据写入时将难以进行奇偶校验。
从以上说明可知,在识别信息区域IIA和可改写区域RWA中,原数据由实际数据和其奇偶校验比特P构成。此外,保存在只读区域ROA中除最末尾的奇偶校验比特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的原数据是实际数据本身。此外,保存在只读区域ROA的最末尾中的原数据是奇偶校验比特P。关于如此在存储装置130内保存实际数据和奇偶校验比特P的方法的优点,将在对读出处理进行说明之后再进行详细说明。
在存储装置130的起始第1行、即识别信息区域IIA的A0行的从起始单元起的8比特的位置,保存针对墨盒100的每个种类(颜色)而决定的ID号(识别信息)。在图14中,通过阴影线示出了保存ID号的区域。A0行中除原数据的奇偶校验比特P的单元和保存ID号的单元之外的其余单元为空闲区域,其中保存0或1的固定数据。例如,在安装到打印机20的墨盒100的种类数为M的情况下,ID号取根据墨盒100的种类而不同的M个不同的值。
在可改写区域RWA中,例如保存墨水的消耗量信息、墨盒100的使用历史信息等各种信息。在可改写区域RWA的第1行(A1行)中保存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在第二行(A2行)中保存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在图14中,以阴影线示出了保存这些墨水消耗计数值X、Y的区域。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例如是10比特的信息,被保存在A1行的除奇偶校验比特P之外的15比特中低位10比特的单元中。从打印机20侧以使得A1行的高位5比特中总是保存1的方式发送数据。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例如也是10比特的信息,被保存在A2行的除奇偶校验比特P之外的15比特中低位10比特的单元中。从打印机20侧以使得A2行的高位5比特中总是保存1的方式发送数据。第一和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X、Y是表示基于墨水消耗量求出的每个墨盒100的累计墨水消耗量的值,该墨水消耗量是由墨水消耗量估计部M3(图6)估计出的。关于两个墨水消耗计数值X、Y的差异,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可改写区域RWA的其他预定的行中保存有墨水用尽信息。墨水用尽信息例如是2比特的数据,有“01”、“10”、“11”的三种。值“01”表示通过该墨盒100的传感器110没有检测到墨水余量在第一阈值Vref1以下的状态(以下也称为充满状态)、即墨水余量大于第一阈值Vref1。值“10”表示墨水余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Vref1、并且墨水余量大于墨水用尽水平(以下也称为低状态)(第一阈值Vref1>墨水用尽水平)。墨水余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Vref1由其墨盒100的传感器110进行检测。值“11”表示墨水余量小于或等于墨水用尽水平的状态(以下也称为用尽状态)。墨水用尽水平是:由于如果在此状态下打印机20继续进行印刷则墨水用完而可能导致空气混入印刷头单元60中,因此最好更换墨盒100的墨水余量的水平。例如,第一阈值Vref1被设定为1.5g(克)左右的墨水余量,墨水用尽水平被设定为0.8g(克)左右的墨水余量。关于使用墨水用尽信息的处理,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只读区域ROA中,例如保存表示墨盒100的制造商的厂商信息、墨盒的制造日期、墨盒容量、墨盒种类等。只读区域ROA中的至少一部分的信息(例如墨盒种类)优选用8比特的字符码描述。
在控制区域CTA中,保存包括增量标志信息以及写锁定标志信息在内的各种标志信息。增量标志信息为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每一行准备1比特。对应的增量标志信息被设定为“1”的行是允许将该行改写为比该行中已保存的数值大的数值(增量改写)、但不允许将该行改写为比该行中已保存的数值小的数值(减量改写)的区域。对应的增量标志信息被设定为“0”的行被允许自由改写。由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读/写控制部M14参考增量标志信息来判断是只允许增量改写还是允许自由改写。例如,记录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X、Y的A1行和A2行的对应的增量标志信息被设定为“1”。这是因为墨水消耗计数值X、Y的由打印机20引起的更新除增加的方向以外难以想象出还有其他。由此,能够降低对A1行和A2行进行错误写入的可能性。以下,将如A1行和A2行那样对应的增量标志信息被设定为“1”的存储区域也称为“增量专用区域”。在代替墨水消耗量而存储墨水余量的情况下,也可以取代增量标志信息而利用减量标志信息,并进行是只允许减量改写还是允许自由改写的控制。
向控制区域CTA内登记的写锁定标志信息为识别信息区域IIA、可改写区域RWA、以及只读区域ROA的每一行而准备1比特。写锁定标志信息被设定为“1”的行是不允许通过来自外部的访问而进行的改写的区域。写锁定标志信息被设定为“0”的行允许通过来自外部的访问而被改写。由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读/写控制部M14参考写锁定标志信息来判断是否允许改写。作为可改写区域RWA的A1~Am-1行以在工厂中其写锁定标志信息被设定为“0”的状态出厂,从而允许通过打印机20的通信处理部55擦除数据,写入数据。与此相对,作为识别信息区域IIA的第A0行、以及作为只读区域ROA的Am~An-1行以在工厂中其写锁定标志信息被设定为“1”的状态出厂,从而不允许通过打印机20的通信处理部55擦除数据,写入数据。将这种写锁定标志信息被设定为“1”的存储区域也称为“写锁定区域”。
图15是示出对存储装置130进行访问的总体步骤的流程图。该顺序主要从副控制部50的立场进行描述。当在步骤T100中副控制部50检测出墨盒100被安装在打印机20中时,开始步骤T110以下的处理。在步骤T110中,由副控制部50读出保存在被安装的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中的所有数据。另外,在(1)打印机20的电源刚接通之后、以及(2)更换了墨盒100时分别检测出墨盒100的安装。在前者的情况下,对打印机20上安装的所有墨盒100执行步骤T110中的数据读出,在后者的情况下,只针对新安装的墨盒100执行数据读出。读出的数据被保存在主控制部40内的存储器中。打印机20在进行动作的过程中使用主控制部40的存储器内的数据来执行处理,因此不需要从墨盒100再次读出数据。
在步骤T120中,副控制部50进行等待,直到从主控制部40发出了写入请求或写锁定请求。在步骤T130中,依据写入请求或写锁定请求来执行各自的处理。写入处理是将数据写入任意墨盒100内的存储装置130中的处理。在该写入处理中,通常,访问对象的存储装置130内的可改写区域RWA(图14)的所有数据被写入。写锁定处理是向控制区域CTA内写入写锁定标志信息(表示可否改写的标志)的处理。关于步骤T110、T130中各自的处理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图15中进行说明的总体步骤仅为一个示例,也能够以与其不同的步骤进行各种处理。例如,也可以不管有没有检测到墨盒的安装,都从存储装置130读出数据。此外,也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地改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范围。例如也可以为了确认写入到存储装置130中的数据的写入结果而在任意的定时执行只读出可改写区域RWA内的数据的处理。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从存储装置130进行读出处理时在打印机20的通信处理部55和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之间接收发送的信号的时序图。与第一实施方式(图9)一样,在图16中,时钟信号CSCK的频率在SOF数据和识别数据的发送期间内被设定为低频(2MHz),在指令数据CM和读数据的发送期间内被设定为高频(12MHz)。其结果是,能够降低识别数据的发送期间内的数据信号线LD1的消耗电流,并且能够保证高的数据传输速度。此外,与在图10中进行说明的情形一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识别数据ID1、ID2也被1比特1比特地依次比较,并且任意比特不一致时数据收发部M15立刻变为高阻状态。从而可将数据信号线LD1的消耗电流抑制得较小。
打印机20的主控制部40经由总线BS向副控制部50发送用于指示从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进行读出的读出指令。根据该指令,通信处理部55向各个墨盒100提供电源电压CVDD。即,向各个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提供动作电压,使得存储装置130变为可动作状态。在提供电源电压CVDD后,提供低电平的复位信号CRST,从而存储装置130被初始化。通常,复位信号CRST由于在上一次访问结束时变为低电平并一直保持,因此在向存储装置130提供电源电压CVDD之前就处于低电平。
副控制部50的通信处理部55一旦从主控制部40接收到读出指令,就开始读出处理。在读出处理开始后,通信处理部55使复位信号CRST从低电平转变为高电平,并且发送预定频率的时钟信号CSCK。一旦复位信号CRST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存储装置130就变成接受来自通信处理部55的数据信号CSDA的备用状态。
图17是示出墨盒的存储装置中的处理(存储装置侧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该处理流程由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图6)执行,并且是不限于读出处理的场合,还包含其他处理(写入处理以及写锁定处理)的存储装置侧的总体处理流程。
在存储装置侧处理之前,存储装置130接受来自副控制部50的电源电压CVDD的输入而启动,并且根据低电平的复位信号CRST将自己初始化。在该初始化中,地址计数器M13被设置为初始值(=A0),各种寄存器也被复位为初始值。而且,存储装置130的数据收发部M15(图13)将数据的收发方向设定为存储装置130从副控制部50接收数据的方向。
在存储装置侧处理开始后,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步骤S210中接收SOF(Start Of Frame)数据。该SOF数据是用于副控制部50对存储装置130通知通信开始的信号。在步骤S220中,存储器控制电路136接收识别数据(ID号)。如图16所示,识别数据包含原识别数据ID和反码识别数据/ID。反码识别数据/ID是将原识别数据ID取反后的数据。在本申请文件中,反码数据是与原数据相同量(相同比特数)的数据,并且是将原数据的各比特的值取反而得的数据。以下,原数据的反码数据通过在原数据的符号的开头附加/(斜杠符号)而得的符号来表示。例如,当原数据ID=(01001001)时,反码数据/ID=(10110110)。
ID比较部M11在步骤S225中判定所接收的识别数据是否正常。具体来说,ID比较部M11的EX-NOR电路186关于原识别数据ID2和反码识别数据/ID2,1比特1比特地取逻辑异或,并判定是否所有的值全为1(参考图16)。通过该处理,能够判定所接收的识别数据中是否存在通信错误。当没有通信错误时,接收的识别数据被判断为正常,当存在通信错误时,接收的识别数据被判断为不正常。ID比较部M11在判断出接收的识别数据不正常时,不执行任何处理而结束。
另一方面,ID比较部M11的EX-OR电路176(图13)在步骤S230中判断分配给存储装置130自己的第一识别数据ID1(第一ID号)和所接收的原识别数据ID2(第二ID号)是否一致。此时,读/写控制部M14读出保存在图14的A0行中的ID号。ID比较部M11对于由读/写控制部M14读出的第一ID号ID1和从通信处理部55发送而来的第二ID号ID2,1比特1比特地进行比较。如果判断出两个ID号不一致,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就不进行任何处理而结束写入处理。此外,存储装置130的数据收发部M15(图13)变成高阻状态。在图13所示的电路中,步骤S225和步骤S230的处理同时执行。从该示例也可以知道,步骤S225和步骤S230的处理既可以同时执行,或者也可以将一方先于另一方执行。
如此,当判断出两个ID号ID1、ID2相一致时,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步骤S240中接收以数据信号CSDA提供的指令数据。如图16所示,指令数据中包含原指令数据CM和反码指令数据/CM。反码指令数据/CM是将原指令数据CM取反后的数据。此外,原指令数据CM的8比特中高位4比特和低位4比特处于互为反码的关系。指令分析部M12在步骤S245中判定所接收的指令数据是否正常。具体来说,指令分析部M12判断原指令数据CM的高位4比特和低位4比特是否互为反码数据。并且,指令分析部M12判断反码指令数据/CM的高位4比特和低位4比特是否互为反码数据。然后,指令分析部M12对于原指令数据CM和反码指令数据/CM,1比特1比特地取逻辑异或,并判断是否所有的值均为1。其结果是,在(i)原指令数据CM的高位4比特和低位4比特互为反码数据、并且(ii)反码指令数据/CM的高位4比特和低位4比特互为反码数据、并且(iii)原指令数据CM和反码指令数据/CM的逻辑异或对于所有比特均为1时,指令分析部M12判定为所接收的指令数据正常(没有通信错误)。另一方面,当上述三个条件(i)~(iii)中的任一个不成立时,指令分析部M12判定为所接收的指令数据不正常(存在通信错误)。
当判定出指令数据不正常时,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结束处理。另一方面,当判定出指令数据正常时,指令分析部M12在步骤S250中分析指令数据,判定指令的类型(访问类型)。这里,指令数据的类型优选至少包括写入指令、读出指令以及写锁定指令。写入指令是指示向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写入数据的指令。读出指令是指示从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读出数据的指令。写锁定指令是指示向控制区域CTA(图14)写入写锁定标志的指令。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依据指令数据所表示的指令来执行各个处理(步骤S260、S270、S280)。当判定指令类型的结果不与针对存储装置130的任意指令相符时,指令分析部M12判断为无法分析指令数据。一旦指令分析部M12判断为无法分析指令数据,存储器控制电路136转移到结束,不进行任何处理(省略图示)。
图17所示流程图的各个步骤可在处理内容不发生矛盾的范围内任意改变顺序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步骤S230中确认了ID号(识别数据)的一致之后,也可以在步骤S225中判断识别数据是否正常。此外,也可以一边在步骤S225中判断识别数据是否正确,一边与此并行地在步骤S240中接收指令数据。
图18是示出存储装置侧的读出处理(图17的步骤S260)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读/写控制部M14根据由地址计数器M13选择的地址,从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1行1行地读出数据,并将其作为数据信号CSDA,1比特1比特地顺序发送给通信处理部55。在读出处理中,数据收发部M15(图13)将数据的收发方向设定为发送方向。此外,计数器控制部M16向地址计数器M13提供控制信号,以使读出对象的第一行指定A1行(图14)。然后,读/写控制部M14在步骤S2602中基于地址计数器M13的计数值所指定的地址,从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读出1行(32比特)的数据,并保存到没有图示的寄存器中。在以下的处理中被发送给通信处理部55的数据先暂时被保存在输出寄存器150(图13)中后被发送出去。
1行的32比特数据由以下四个数据构成(图14)。
(1)原数据高位8比特UDn(n表示行地址)
(2)原数据低位8比特LDn
(3)镜像数据高位8比特Udn(原数据高位8比特UDn的镜像数据)
(4)镜像数据低位8比特Ldn(原数据低位8比特LDn的镜像数据)
数据收发部M15将1行32比特的数据中最高位8比特作为原数据高位8比特UDn而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步骤S2604)。接着,反码数据生成部M18通过将原数据高位8比特UDn的各比特取反来生成反码原数据高位8比特/UDn。并且,数据收发部M15将反码原数据高位8比特/U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步骤S2606)。接着,数据收发部M15将第9~16比特的8比特作为原数据低位8比特LDn而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步骤S2608)。接着,反码数据生成部M18通过将原数据低位8比特LDn的各比特取反来生成反码原数据低位8比特/LDn。并且,数据收发部M15将生成的反码原数据低位8比特/L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步骤S2610)。接着,数据收发部M15将第17~24比特的8比特作为镜像数据高位8比特Udn而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步骤S2612)。接着,反码数据生成部M18通过将镜像数据高位8比特Udn的各比特取反来生成反码镜像数据高位8比特/Udn。并且,数据收发部M15将生成的反码镜像数据高位8比特/U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步骤S2614)。接着,数据收发部M15将第25~32比特的8比特作为镜像数据低位8比特Ldn而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步骤S2616)。接着,反码数据生成部M18通过将镜像数据低位8比特Ldn的各比特取反来生成反码镜像数据低位8比特/Ldn。并且,数据收发部M15将生成的反码镜像数据低位8比特/L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步骤S2618)。
当如此完成了1行的数据及其反码数据的共64比特的发送时,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判断是否完成了全部数据的发送(步骤S2620)。当没有完成时,返回到步骤S2602,针对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下一行的数据,重复执行步骤S2602~S2618的处理。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完成全部数据的发送后结束读出处理。
在图18的处理中,在步骤S2602中从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读出了1行的数据,但只要能够按照从步骤S2604到步骤S2618的顺序与在接收指令数据后向存储装置130提供的时钟信号同步地发送数据,那么从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进行的数据读出也可以不以1行为单位。
图19是示出由打印机20的副控制部50执行的从存储装置130的读出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通信处理部55在步骤S102中发送SOF数据(图16)。在步骤S104、S106中,通信处理部55紧接SOF数据之后发送操作码(图16)。操作码是识别数据和指令数据连在一起的数据。识别数据是指定应作为读出对象的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的识别信息,包括8比特的原识别数据ID和其反码识别数据/ID。反码识别数据/ID由主控制部40或通信处理部55基于原识别数据ID而生成。通过如此将识别数据加倍,能够降低不是处理对象的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错误动作的可能性。
在步骤S106中,通信处理部55发送指令数据。指令数据是用于对存储装置130传达访问类型(写入、读出等)的数据。指令数据包括8比特的原指令数据CM和反码指令数据/CM(图16)。在读出处理中被发送的指令数据是读指令。原指令数据CM的8比特中高位4比特和低位4比特处于互为反码的关系。反码指令数据/CM由主控制部40或通信处理部55基于原指令数据CM而生成。通过如此将指令数据加倍,能够降低存储装置130错误动作的可能性。
在步骤S108中,通信处理部55从发送完指令数据后的下一个时钟信号CSCK起,开始接收从存储装置130发送而来的读出数据。通信处理部55将与存储装置130的1行相当的读出数据作为1个单位进行接收。具体来说,通信处理部55与时钟信号CSCK的上升沿同步地按顺序1比特1比特地接收8比特×8=64比特的单位读出数据。64比特的单位读出数据由以下8个数据构成(图16)。
(1)原数据高位8比特UDn(n表示行地址)
(2)反码原数据高位8比特/UDn
(3)原数据低位8比特LDn
(4)反码原数据低位8比特/LDn
(5)镜像数据高位8比特Udn(原数据高位8比特UDn的镜像数据)
(6)反码镜像数据高位8比特/Udn
(7)镜像数据低位8比特Ldn(原数据低位8比特LDn的镜像数据)
(8)反码镜像数据低位8比特/Ldn
反码数据/UDn、/LDn、/Udn、/Ldn是由存储装置130内的反码数据生成部M18生成的数据。
在本申请文件中,作为数据的称呼使用以下各名称。
(a)原数据Dn:原数据高位8比特UDn+原数据低位8比特LDn
(b)反码数据/Dn:反码原数据高位8比特/UDn+反码原数据低位8比特LDn
(c)镜像数据dn:镜像数据高位8比特Udn+镜像数据低位8比特Ldn
(d)反码镜像数据/dn:反码镜像数据高位8比特/Udn+反码镜像数据低位8比特/Ldn
即,由通信处理部55接收的单位读出数据可以说是由原数据Dn、反码数据/Dn、镜像数据dn、反码镜像数据/dn构成的数据。最终通过重复执行单位读出数据的接收,通信处理部55读出存储装置130内的全部数据。
在接收到1组的单位读出数据后,通信处理部55将单位读出数据临时保存在没有图示的寄存器中,并执行图17的步骤S110以下的处理。通信处理部55首先在步骤S110中判断单位读出数据中的原数据Dn的第m个(m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16的整数)的值与反码镜像数据/dn的第m个的值的逻辑异或对于所有m是否全部为真“1”(图16)。当取逻辑异或的结果对于全部16比特均为真、即FFFFh(末尾的“h”表示是16进制)时,通信处理部55判断为通信状态以及读出源的存储器单元正常。即,当原数据Dn与反码镜像数据/dn的逻辑异或为FFFFh时,能够推测保存在存储装置130内的原数据Dn和镜像数据dn彼此相等,并且原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双方均被正确发送。因此,此时能够判断出存储装置130内的存储器单元的状态以及通信处理部55与存储装置130之间的通信状态双方均正常。当判断出存储器单元和通信状态双方均正常时,通信处理部55在步骤S120中将原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保存到SRAM 551中。
另一方面,当取逻辑异或的结果对于16比特中的任一比特为伪“0”时,即不是FFFFh时,通信处理部55在步骤S112中判定原数据Dn和反码数据/Dn的逻辑异或是否为FFFFh。当取逻辑异或的结果为FFFFh时,通信处理部55在步骤S114中判定镜像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的逻辑异或是否为FFFFh。当原数据Dn和反码数据/Dn的逻辑异或不为FFFFh时,或者当镜像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的逻辑异或不为FFFFh时,通信处理部55判断为通信错误。能够判断为通信错误是因为互为反码的数据未被正确接收的缘故。在此情况下,通信处理部55在步骤S118中,将原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保存到SRAM 551中,并将表示通信错误的预定的通信错误码保存到通信处理部55内的错误码寄存器553中,并且在步骤S124中进行预定的错误处理,结束处理。在错误码寄存器553中也可以还保存用于识别是从存储装置发送原数据时发生了通信错误(对应于S112的“否”)还是从存储装置发送镜像数据时发生了通信错误(对应于S114的“否”)的信息。在步骤S124的错误处理中,例如对主控制部40既可以通知通信错误,也可以通知读出处理已结束。此外,也可以省略步骤S124。在发生了通信错误的状态下,由于无法正确接收数据,因此通信处理部55在步骤S124之后结束读出处理。
主控制部40通过参考保存在SRAM 551中的通信错误码,能够识别通信错误的发生,因此可根据此执行合适的处理。例如,当识别出在原数据Dn或镜像数据dn的任一个中发生了通信错误时,主控制部40利用没有发生通信错误的那个数据执行各种处理(例如,墨水余量检查处理、向用户通知墨水余量的处理等)。或者,主控制部40也可以通过使用滑架马达32(图1)执行滑架30的移动和停止来尝试改善通信状态(端子的接触状态),然后再次向副控制部50发送读出指令以执行读出处理。
当在步骤S112中原数据Dn和反码数据/Dn的逻辑异或为FFFFh、并且在步骤S114中镜像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的逻辑异或为FFFFh时,通信处理部55判断为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单元错误。能够判断为存储器单元错误是因为如下缘故:由于互为反码的数据被正确接收了,因此不是通信错误,而很可能是存储在存储装置130的原数据区域中的数据和存储在镜像数据区域中的数据不相匹配。在此情况下,通信处理部55在步骤S116中将原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保存到SRAM 551中,并将表示存储器单元错误的预定的存储器单元错误码保存到通信处理部55内的错误码寄存器553中。存储器单元错误是指在保存有处理对象的原数据Dn的存储器单元、或者保存有处理对象的镜像数据dn的存储器单元的任一个中由于存储器单元本身损坏,因而变成无法正确存储所保存的信息的状态的故障。
在执行步骤S120或步骤S116之后,通信处理部55在步骤S112中判断是否接收完应读出的全部数据。当已接收完全部数据时,通信处理部55结束读出处理。具体来说,如图16所示,通信处理部55在读出处理结束后将复位信号CRST从高电平变更为低电平,并停止提供时钟信号CSCK。通信处理部55在停止提供时钟信号CSCK后,接着停止提供电源电压CVDD。当没有接收完全部数据时,返回到步骤S108,针对下一个的单位读出数据,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例如,在对第一行的单位读出数据D1、/D1、d1、/d1进行了步骤S108~S122的处理之后,接着对第二行的单位读出数据D2、/D2、d2、/d2进行上述的处理。“第一行”相当于图14的A1行,“第二行”相当于A2行。该读出处理被重复执行,直到存储装置130内的全部数据被读出。代替之,也可以由主控制部40指定读出处理的最末尾行,并由副控制部50执行读出处理直至指定的行为止。
通过上述读出处理,存储装置130内的全部数据被临时保存在SRAM551中。此外,当可改写区域RWA内的数据中发生了通信错误或存储器单元错误时,在通信处理部55的错误码寄存器553中保存它们的错误码。保存在通信处理部55中的原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以及通信错误码和单元错误码被主控制部40获取并被保存到主控制部40内的存储器中。
在步骤S126中,主控制部40对被判定为发生了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原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的每一个进行奇偶校验。如在图14中进行说明的那样,保存在可改写区域RWA内的原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分别包含15比特的实际数据和奇偶校验比特P。主控制部40可利用被判定为发生了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原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中实际数据和奇偶校验比特相匹配的那个数据,来进行与墨水余量相关的各种处理(墨水余量检查处理、向用户通知墨水余量的处理等)。当进行奇偶校验的结果,如果原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双方中都有奇偶错误,或者如果双方的数据Dn、/dn均与其奇偶校验比特相匹配,则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可能性高。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在操作部70的显示面板上显示用于向用户通知墨盒100的存储器错误的消息。另外,在为了确认写入到可改写区域RWA中的数据的写入结果而进行了可改写区域RWA内的数据的读出的情况下,主控制部40也可以通过对保存在主控制部40中的用于写入的数据与被判定为发生了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原数据Dn以及反码镜像数据/dn进行比较,来判断数据是否正确。
对于只读区域ROA内的数据,也优选在步骤S126中进行奇偶校验。如此,奇偶校验在读出处理结束之后执行,而不是在读出处理过程中执行。因此,即便如图14所示的那样只读区域ROA的奇偶校验比特P被保存在只读区域ROA的最后,读出处理或奇偶校验处理也不会因此而延迟。此外,只读区域ROA内的数据由于包含8比特的字符码,因此如果将奇偶校验比特P集中配置在最末尾,则具有主控制部40不用为获取实际数据而进行比特偏移控制的优点。另一方面,可改写区域RWA内的数据不含有8比特的字符码,并且用小于等于15比特的比特数也能够充分表示其实际数据,因此当将奇偶校验比特P配置在16比特的最后时,具有在写入处理或读出处理中容易处理数据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的读出处理中,通过步骤S110~S114的判定,当读出的数据正常时或者判定为通信错误时,不进行奇偶校验,只在判定为存储器单元错误时才进行奇偶校验。因此与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奇偶校验的场合相比,可简化处理。但也可以在读出的数据被判定为发生了通信错误时进行奇偶校验。在此情况下,当原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之间不相匹配时,进行奇偶校验。
此外,在步骤S110中对原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之间的匹配性进行了判定,但代替之,也可以对原数据Dn和镜像数据dn之间的匹配性进行判定,或者也可以对原数据Dn的反码数据和镜像数据dn之间的匹配性进行判定。不难理解这三种判定具有以下的共同点,即都对原数据Dn和镜像数据dn(即,被包含在存储器单元阵列的1中的两组数据)之间的匹配性进行判定。读出处理中的奇偶校验优选在从存储器单元阵列读出的两组数据之间不具有匹配性时进行。由此,能够提高通过通信而收发的数据的可靠性。
在该读出处理之后,主控制部40对于未被赋予错误码的原数据Dn、反码镜像数据/dn,利用原数据Dn来执行预定的控制处理(例如,墨水余量检查处理、向用户通知墨水余量的处理等)。当存在被赋予通信错误码的原数据Dn、反码镜像数据/dn时,主控制部40进行通信错误对应处理,例如在操作部70的显示面板上显示用于督促用户重新查看墨盒100的安装的消息。
在以上说明的读出处理中,由于从存储装置130向副控制部50发送原数据Dn和反码数据/Dn,因此在副控制部50侧通过确认原数据Dn和反码数据/Dn的匹配性,能够判断有无通信错误。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副控制部50和存储装置130之间通信的可靠性。从而能够降低发生打印机20误动作等故障的可能性。此外,在从存储装置130进行读出的处理中,原数据Dn和反码数据/Dn处于各比特互为反码的关系,因此,例如当由于墨盒100的数据端子260和打印机20侧的对应端子接触不良而发生了在数据信号线LD1上只出现低电平或高电平中的任一电平的通信错误等时,能够可靠地判断为通信错误。此外,在从存储装置130进行读出的处理中,存储装置130向副控制部50发送作为与原数据Dn实质相同的数据的镜像数据dn、和作为与反码数据/Dn实质相同的数据的反码镜像数据/dn,因此即便由于通信错误而原数据Dn和反码数据/Dn之间不具有匹配性,只要镜像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之间具有匹配性,在打印机20侧就能够利用镜像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中的任一数据来继续进行处理,从而提高了抗通信错误能力。此外,在存储装置130中,将原数据Dn和镜像数据dn保存在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并将两者发送给打印机20。其结果是,即便在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原数据区域和镜像数据区域中的任一区域中发生了存储器单元错误,打印机20侧也能够利用没有发生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区域中所保存的数据来继续进行正常的处理。从而,能够提高抗单元错误能力,能够大幅度抑制存储装置130的故障率。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20在接收到原数据Dn、反码数据/Dn、镜像数据dn、反码镜像数据/dn时,首先检查原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之间的匹配性,并在不具有匹配性时,检查原数据Dn与反码数据/Dn之间的匹配性、以及镜像数据dn与反码镜像数据/dn之间的匹配性。并且,当原数据Dn与反码镜像数据/dn之间不具有匹配性、并且原数据Dn与反码数据/Dn之间具有匹配性以及镜像数据dn与反码镜像数据/dn之间具有匹配性时,判断为存储器单元错误。此外,当原数据Dn与反码镜像数据/dn之间不具有匹配性、并且原数据Dn与反码数据/Dn之间不具有匹配性或镜像数据dn与反码镜像数据/dn之间也不具有匹配性时,判断为通信错误。由此,打印机20能够正确识别错误类型,并能够进行根据错误类型的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图14)的原数据区域中保存实际数据和奇偶校验比特P,并且在镜像数据区域中也保存实际数据和奇偶校验比特P。在从可改写区域RWA进行读出的处理中,被保存在原数据区域中的实际数据(高位15比特)和奇偶校验比特P(低位1比特)从存储装置130被发送给副控制部50,并且被保存在镜像数据区域中的实际数据(高位15比特)和奇偶校验比特P(低位1比特)从存储装置130被发送给副控制部50。从而接收了这些数据的打印机20在对保存在原数据区域中的实际数据进行奇偶校验的同时,还能够对保存在镜像数据区域中的实际数据进行奇偶校验。并且,即便保存在原数据区域中的实际数据和保存在镜像数据区域中的实际数据中的任一个发生了奇偶错误,主控制部40也能够利用没有发生奇偶错误的那一侧的实际数据来继续进行正常的处理。其结果是,提高了抗通信错误能力和抗单元错误能力。
图20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向存储装置130进行的写入处理中打印机20侧的主控制部40所识别的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映射的图。主控制部40和副控制部50在进行写入处理时,识别该存储器映射,作为存储装置130内的写入对象区域的存储器映射。即,当进行写入处理时,认为只存在实际的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图14)中的原数据区域(图14的左半部分),而不存在镜像数据区域。此外,原数据区域的1行被识别为16比特。在副控制部50内的SRAM 551中,将由该存储器映射表示的存储区域确保为写入数据区域。其中,作为该写入数据区域的行数,只要准备与可改写区域RWA的行数相等的行数即可,只读区域ROA和控制区域CTA可省略。
打印机20的主控制部40经由总线BS向副控制部50的SRAM 551写入应写入到预定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中的数据。如上所述,主控制部40在进行写入处理时,将存储装置130识别为1行16比特的存储器。因此,应写入存储装置130中的数据是高位15比特的实际数据和低位1比特的奇偶校验比特P。奇偶校验比特P也可以由主控制部40生成并通过被添加到高位15比特的实际数据上作为共16比特的数据被写入SRAM551中。代替之,奇偶校验比特P也可以由副控制部50生成,并在主控制部40每次向SRAM 551中写入15比特的数据时进行添加。之后,主控制部40经由总线BS向副控制部50通知应作为写入对象的1个存储装置130,并且发送用于指示将写入SRAM 551中的数据写入作为写入对象的存储装置130的写入指令。在接收到写入指令后,副控制部50开始写入处理。
图21是示意性地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向存储装置130进行写入的处理中在打印机20的通信处理部55与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之间接收发送的信号的时序图。在图21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图11)一样,时钟信号CSCK的频率在SOF数据和识别数据的发送期间内被设定为低频(2MHz),在指令数据CM和读数据的发送期间内被设定为高频(12MHz)。其结果是,能够降低识别数据的发送期间内的数据信号线LD1的消耗电流,并且能够保证高的数据传输速度。而且,在应答信号FL的接收期间,时钟频率被设定为比写数据的发送期间内的时钟频率(12MHz)低的值(6MHz),因此降低了总线冲突的可能性,能够正确地传输数据。
副控制部50在从主控制部40接收到写入指令后,首先向各个墨盒100提供电源电压CVDD,使得各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变为可动作状态。在从副控制部50提供电源电压CVDD后,从副控制部50被提供低电平的复位信号CRST,从而存储装置130被初始化。复位信号由于在上一次访问结束时变为低电平并一直保持,因此在向存储装置130提供电源电压CVDD之前就处于低电平。然后,副控制部50的通信处理部55开始以下的写入处理。
当写入处理开始时,通信处理部55首先使复位信号CRST从低电平转变为高电平,并且发送预定频率的时钟信号CSCK。一旦复位信号CRST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就变成接收来自通信处理部55的数据信号CSDA的备用状态。
图22是示出由打印机20侧的副控制部50执行的向存储装置130进行写入的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首先,与上述的读出处理一样,通信处理部55将SOF数据作为数据信号CSDA来发送(步骤S302)。通信处理部55紧接在SOF数据之后,与上述的读出处理同样地,将识别数据作为数据信号CSDA来发送(步骤S304)。通信处理部55紧接在识别数据之后,将指令数据作为数据信号CSDA来发送(步骤S306)。在写入处理中发送的指令数据是写指令。
通信处理部55从发送完指令数据之后的接下来的时钟信号CSCK起向存储装置130发送写入数据。此时,数据与时钟信号CSCK的下降沿同步地被发送,存储装置130与时钟信号CSCK的上升沿同步地接收数据。写入数据从与原数据对应的数据中要被写入A1行中的数据开始按行的顺序被发送出去。具体来说,通信处理部55将8比特×4=32比特量的单位写入数据1比特1比特地顺序发送(图21)。32比特的单位写入数据包括:原数据高位8比特UDn、反码原数据高位8比特/UDn、原数据低位8比特LDn、以及反码原数据低位8比特/LDn。通信处理部55将共32比特的数据UDn、/UDn、LDn、/LDn按此顺序发送出去(步骤S308~S314)。
通信处理部55与发送完单位写入数据之后的下一个时钟信号CSCK的上升沿同步地从存储器控制电路136接收1比特的应答信号(步骤S316)。高电平的应答信号(以下也称为“OK应答信号”或“OK标志”)是表示存储装置130侧正确地接收了单位写入数据的信号,低电平的应答信号(以下也称为“NG应答信号”或“NG标志”)是表示存储装置130侧未能正确地接收单位写入数据的信号。在应答信号中将OK应答信号设置为高电平是因为如图6所示的那样数据信号线LD1经由下拉电阻R1被连接在低电平的电位上的缘故。通过此构成,诸如在数据端子260发生接触不良等时,能够降低OK应答信号错误地被输入给通信处理部55的可能性。
当所接收的应答信号为NG应答信号时,通信处理部55进行预定的错误处理(步骤S320),并结束写入处理。在错误处理中,例如重试相同单位写入数据的发送,并且在重试预定次数的结果只得到了NG应答信号时,将该情况通知给主控制部40。此时,主控制部40进行通信错误对应处理,例如在操作部70的显示面板上显示用于督促用户重新查看墨盒100的安装的消息。
另一方面,当所接收的应答信号为OK应答信号时,通信处理部55判断是否发送了所有应写入的数据(步骤S322)。当已发送了所有应写入的数据时,通信处理部55向存储装置130发送EOF(End Of Frame,帧结束)数据(步骤S324),并结束写入处理。如图21所示,在写入处理结束后,通信处理部55将复位信号CRST从高电平变更为低电平,并且停止提供时钟信号CSCK。EOF数据例如是8比特的数据,既可以是有意义的数据,也可以仅是虚拟数据。当尚未全部发送完应写入的数据时,通信处理部55从步骤S322返回到步骤S308,对下一个单位写入数据重复上述的处理。例如,通信处理部55在对A1行的单位写入数据UD1、/UD1、LD1、/LD1进行了上述的处理之后,接着对A2行的单位写入数据UD2、/UD2、LD2、/LD2进行上述的处理。
图23是示出存储装置侧的写入处理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在写入处理中也同样执行上述图17的S210~S250的处理。当进行写入处理时,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步骤S240中接收的是写指令。接收了写指令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步骤S280中执行存储装置侧的写入处理。图23示出了图17的步骤S280的详细步骤。
与读出处理时一样,在写入处理中,计数器控制部M16对地址计数器M13的计数值进行初始化,以便指定A1行作为写入对象的第一行。然后,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数据收发部M15与时钟信号CSCK的上升沿同步地1比特1比特地接收紧接指令数据之后出现在数据信号线LD1上的信号,并将接收到的信号依次保存在输入寄存器152(图13)中。其结果是,数据收发部M15依次接收32比特的单位写入数据UDn、/Udn、LDn、/LDn(图23的步骤S2802~2808)。在步骤S2808结束之后,数据收发部M15为了从存储装置130向副控制部50发送应答信号(NG应答信号或OK应答信号),将数据的收发方向设定为发送方向。
在接收单位写入数据后,数据判定部M19判定原数据Dn和反码数据/Dn之间的逻辑异或的结果对于16比特是否全部为真、即是否为FFFFh(步骤S2810)。这里所说的原数据Dn是包含在步骤S2802中接收的原数据高位8比特的UDn和在步骤S2806中接收的原数据低位8比特的LDn的16比特数据。此外,反码数据/Dn是包含在步骤S2804中接收的反码原数据高位8比特的/Udn、和在步骤S2808中接收的反码原数据低位8比特/LDn的16比特数据。
当取逻辑异或的结果(数据判定部M19的判定结果)不是FFFFh时,数据收发部M15向副控制部50的通信处理部55发送NG应答信号(步骤S2812)。一旦发送了NG应答信号,存储装置侧的写入处理就结束(非正常结束)。
另一方面,当取逻辑异或的结果(数据判定部M19的判定结果)是FFFFh时,数据判定部M19对接收的16比特的原数据Dn执行奇偶校验,判定数据的匹配性(步骤S2813)。当奇偶校验的结果是数据不具有匹配性时,数据收发部M15向副控制部50的通信处理部55发送NG应答信号(步骤S2812)。一旦发送了NG应答信号,存储装置侧的写入处理就结束(非正常结束)。另一方面,当进行奇偶校验的结果是数据具有匹配性时,数据收发部M15经由数据端子向副控制部50的通信处理部55发送OK应答信号(S2814)。
应答信号(NG应答信号或OK应答信号)与接收了单位写入数据之后的下一个时钟信号CSCK的下降沿同步地被发送出去(参考图21)。即,在存储装置130与从副控制部50发送的时钟信号CSCK同步地接收了单位写入数据之后,存储装置130与接下来从副控制部50发送的时钟信号CSCK同步地向副控制部50发送应答信号。这里,当ID比较部M11或指令分析部M12认为识别数据ID或指令数据CM中有通信错误、并且存储装置130未接收单位写入数据而结束了处理时,存储装置130在发送应答信号的期间不向副控制部50返回任何信息。当在副控制部50和存储装置130之间没有数据交流时,数据信号线LD1通过副控制部50的电阻R1被保持为低电平,因此通信处理部55判断为从存储装置130发出了NG应答信号,从而可知有通信错误。即,步骤S2812的NG应答信号的发送在识别数据ID和指令数据CM不具有匹配性时也执行。
当发送了OK应答信号时,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复制数据生成部M17生成镜像数据dn,该镜像数据dn是所接收的16比特的原数据Dn的复制(步骤S2816)。具体来说,除用于接收原数据Dn的输入寄存器152之外在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中还准备了用于保存镜像数据dn的16比特的寄存器,镜像数据dn被保存到后一寄存器中。
接着,读/写控制部M14从作为原数据Dn和镜像数据dn的写入对象的存储区域(写入对象区域RWA)中读出已有数据,数据判定部M19对读出的已有数据执行奇偶校验(步骤S2818)。成为一次写入的对象的写入对象区域是图14中的存储器映射上的1行。如图14所示,写入对象区域(1行的区域)的高位16比特是用于写入原数据Dn的原数据区域,保存在原数据区域的最末尾比特中的是奇偶校验比特P。写入对象区域(1行的区域)的低位16比特是用于写入镜像数据dn的镜像数据区域,与原数据区域一样,保存在镜像数据区域的最末尾比特中的是奇偶校验比特P。在步骤S2818中,对保存在写入对象区域的原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以及保存在镜像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的每一个进行奇偶校验。
在奇偶校验结束之后,读/写控制部M14对写入对象区域进行数据写入(步骤S2820)。这里,当在已有数据的奇偶校验中写入对象区域的原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以及镜像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双方均没有奇偶错误时,读/写控制部M14向原数据区域中写入在步骤S2802、S2806中接收的原数据Dn,并且向镜像数据区域中写入在步骤S2816中生成的镜像数据dn。另一方面,当在奇偶校验中写入对象区域的原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有奇偶错误、但写入对象区域的镜像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没有奇偶错误时,读/写控制部M14向原数据区域中写入有奇偶错误的已有数据而不写入接收的原数据Dn,并且向镜像数据区域中写入在步骤S2816中生成的镜像数据dn。此外,当在奇偶校验中写入对象区域的原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没有奇偶错误、但写入对象区域的镜像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有奇偶错误时,读/写控制部M14向原数据区域中写入所接收的原数据Dn,并且向镜像数据区域中写入已有数据。另外,当在奇偶校验中写入对象区域的原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以及镜像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双方均有奇偶错误时,读/写控制部M14分别向原数据区域和镜像数据区域再次写入已有数据。即,读/写控制部M14对有奇偶错误的存储区域进行已有数据的再次写入,对没有奇偶错误的存储区域进行数据更新。如此进行数据更新的原因如下:就有奇偶错误的存储区域来说,构成该存储区域的单元中的任一个是不可信的单元(故障单元)的可能性高,因此将该存储区域维持在奇偶错误的状态。由此,当此后由打印机侧的主控制部40读出该存储区域的数据并进行奇偶校验(图19的步骤S126)时检测出奇偶错误,因此能够使得主控制部40不使用该数据。另外,代替向检测出奇偶错误的区域进行已有数据的再次写入,也可以对检测出奇偶错误的区域不进行数据写入。
在对写入对象区域进行了数据写入后,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指令分析部M12判断是否接收了全部应写入的数据(步骤S2822)。指令分析部M12在接收到EOF数据时判断为已接收了全部应写入的数据。或者,也可以在检测到复位信号CRST从高电平转变为低电平时,判断为已接收了全部应写入的数据。当接收了全部应写入的数据时,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结束写入处理。当尚未全部接收应写入的数据时,存储器控制电路136返回到步骤S2802,对下一个单位写入数据重复上述的处理。例如,在接收第一行的单位写入数据D1、/D1来进行了上述的处理之后,接着接收第二行的单位写入数据D2、/D2来进行上述的处理。“第一行”相当于图14的A1行,“第二行”相当于A2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地址计数器M13依次指定字地址,因此按照A1行之后A2行、A3行的顺序依次执行写入处理。此外,在发送OK应答信号(步骤S2814)之后,数据收发部M15为了接收下一个单位写入数据,将数据的收发方向设定为由存储装置130从副控制部50接收数据的方向。
图23所示流程图的各个步骤可在处理内容不发生矛盾的范围内任意改变顺序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也可以在发送OK应答信号之前生成镜像数据,也可以在生成镜像数据的同时并行执行已有数据的奇偶校验。
在以上说明的向存储装置130进行写入的处理中,存储装置130确认原数据Dn和反码数据/Dn的匹配性,并针对原数据Dn的每16比特,发送表示是否具有匹配性的应答信号。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副控制部50和存储装置130之间通信的可靠性。当原数据Dn和反码数据/Dn之间不具有匹配性时,存储装置130不将原数据Dn写入到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因此能够降低错误地更新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可能性。此外,在向存储装置130进行写入的处理中,原数据Dn和反码数据/Dn处于各比特互为反码的关系,因此,例如当由于墨盒100的数据端子260和打印机20侧的对应端子接触不良而发生了在数据信号线LD1上只出现低电平或高电平中的任一电平的通信错误等时,能够可靠地检测出通信错误。此外,由于通过计算原数据Dn和反码数据/Dn的各比特的逻辑异或来判定原数据Dn和反码数据/Dn之间的匹配性(有无通信错误),因此能够执行容易且高可靠性的通信错误检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写入处理中,存储装置130对写入对象区域的已有数据的、被保存在原数据区域的16比特和被保存在镜像数据区域的16比特分别进行奇偶校验。其结果是,对检测出奇偶错误的区域进行已有数据的再次写入,对没有检测出奇偶错误的区域进行新数据的写入。由于可以想到检测出奇偶错误的区域中存在存储器单元故障,因此可将奇偶校验称为存储区域的故障检测手段。其结果是,在发生了故障的区域中不进行数据更新,因此能够降低由于对发生故障的区域更新数据而产生无法预料的故障的可能性。此外,通过对检测出奇偶错误的区域进行已有数据的再次写入,能够降低发生了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区域的数据因为数据保持不良而变化的可能性。这里,“数据保持不良”是指所存储数据的值由于存储器单元的电荷逐渐消退而发生变化的不良。在应该发生了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区域中,如果数据由于数据保持不良而发生了变化,就会存在奇偶的匹配性偶然符合从而无法正确地检测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危险。
图24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对存储装置的写锁定处理中在打印机20的通信处理部55与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之间接收发送的信号的时序图。写锁定处理是将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存储器映射(图14)的可改写区域RWA的存储区域以行单位变更为写锁定区域的处理。变更为写锁定区域的行变得不能通过外部设备(例如,副控制部50的通信处理部55)的访问来改写。
与上述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同样地,通信处理部55首先将SOF数据、识别数据、指令数据作为数据信号CSDA而依次发送。在本处理中发送的指令数据是表示写锁定处理的指令(写锁定指令)。通信处理部55在发送指令数据后发送写锁定对象地址数据AD和反码写锁定对象地址数据/AD。写锁定对象地址数据AD例如是8比特的数据,是用于在可改写区域RWA的行中指定被变更为写锁定区域的行的数据。反码写锁定对象地址数据/AD是将写锁定对象地址数据AD的各个比特的值取反后的8比特数据。
在发送写锁定对象地址数据AD和反码写锁定对象地址数据/AD后,通信处理部55从存储器控制电路136接收1比特的应答信号。高电平的应答信号(OK应答信号)表示存储装置130侧正确地接收了写锁定对象地址数据AD和反码写锁定对象地址数据/AD。低电平的应答信号(NG应答信号)表示存储装置130侧未能正确地接收写锁定对象地址数据AD和反码写锁定对象地址数据/AD。
通信处理部55在接收到NG应答信号时,进行预定的错误处理,并结束写锁定处理。错误处理例如可以是与在上述的写入处理中接收到NG应答信号时的错误处理相同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接收到OK应答信号时,通信处理部55向存储装置130发送EOF(End Of Frame)数据而结束写锁定处理(图22)。图24所示的写锁定处理中的时钟频率的变化优选与图21所示的写入处理中的时钟频率的变化相同。
写锁定处理中的存储装置侧的处理按照上述图17的步骤进行。在写锁定处理的情况下,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图17的步骤S240中接收的是写锁定指令。因此,接收了写锁定指令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步骤S270中执行以下说明的写锁定处理。
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数据收发部M15在开始写锁定处理后,与时钟信号CSCK的上升沿同步地1比特1比特地顺序读取紧接在指令数据之后出现在数据信号线LD1上的信号,并将读取的信号依次保存在输入寄存器152中。其结果是,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依次接收写锁定对象地址数据AD和反码写锁定对象地址数据/AD。
数据判定部M19判定取接收到的写锁定对象地址数据AD和反码写锁定对象地址数据/AD之间的逻辑异或的结果对于8比特是否全部为真、即是否为FFh。判定的结果,如果逻辑异或的结果不为FFh,则数据收发部M15向副控制部50的通信处理部55发送NG应答信号(低电平的应答信号)。一旦发送了NG应答信号,存储装置侧的写锁定处理就结束(非正常结束)。
另一方面,当逻辑异或的结果为FFh时,读/写控制器M14将通过写锁定对象地址数据AD指定的可改写区域RWA的1行(以下称为“写锁定对象行”)变更为写锁定区域。具体来说,计数器控制部M16设置地址计数器M13的计数值,以使其选择控制区域CTA的起始行An(图14)。然后,向上计数以便选择控制区域CTA中包含用于保存写锁定对象行的标志的单元的行。在通过地址计数器M13将包含用于保存写锁定对象行的标志的单元的行选择为写入对象的行后,读/写控制器M14更新控制区域CTA的整个1行,以使得写锁定对象行的单元的标志信息从“0”变为“1”。
通过上述的写锁定处理,主控制部40能够将可改写区域RWA内的任意行变更为写锁定区域,以使得之后不能从外部进行改写。其结果是,能够维持某一期望时刻的该行的数据值,因此能够防止该数据值被非法改写。
图25是示出主控制部40作为主体而执行的印刷处理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为了便于说明,以下说明的印刷处理关注一个墨盒100来进行说明,但实际上对于安装在打印机20上的各墨盒100进行同样的处理。
印刷处理通过由主控制部40经由计算机90或操作部70接受来自用户的印刷请求而开始(步骤S502)。在接受印刷请求后,主控制部40执行上述的从存储装置130进行读出的处理,以从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读出墨水信息(步骤S504)。另外,代替进行从存储装置130的读出处理,也可以读出在图15的步骤T110中保存到主控制部40内的存储器内的数据。
在步骤S504中读出的墨水信息优选包括:可改写区域RWA内的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以及墨水用尽信息M。第一及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X、Y是表示基于墨水消耗量求出的每个墨盒100的累计墨水消耗量的值,该墨水消耗量是在打印机20中由墨水消耗量估计部M3估计出的。墨水用尽信息M例如是2比特的数据,其中,M=“01”表示通过传感器110检测到的墨水余量大于第一阈值Vref1的状态(充满状态)。M=“10”表示墨水余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Vref1、并且墨水余量大于墨水用尽水平的状态(低状态)。M=“11”表示墨水余量小于或等于墨水用尽水平的状态(用尽状态)。
主控制部40判断墨水用尽信息M的值是充满状态、低状态、用尽状态中的哪一个(步骤S506)。当判断出墨水用尽信息M为用尽状态时,主控制部40执行对用户的墨水用尽通知(步骤S508)。墨水用尽通知例如通过在操作部70的显示面板上显示用于督促用户更换墨盒100的消息来进行。
当判断出墨水用尽信息M为低状态时,主控制部40判定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和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差值(X-Y)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Vref2(步骤S510)。如后面所述,存储装置130的保存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行在检测到墨水用尽的时间点被写锁定,因此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无法更新。当差值(X-Y)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Vref2时,主控制部40将存储装置130的墨水用尽信息M的值更新为用尽状态(步骤S512)。具体来说,主控制部40执行上述的对存储装置130的写入处理,以将墨水用尽信息M的值更新为“11”。在更新墨水用尽信息M的值后,主控制部40执行上述的墨水用尽通知(步骤S508)。
另一方面,当判断出墨水用尽信息M为充满状态时,或者差值(X-Y)小于第二阈值Vref2时,主控制部40执行依据印刷请求的印刷中的预定量的印刷(步骤S514)。这里,“预定量的印刷”是例如指在印刷纸上的沿副扫描方向的预定长度(例如2cm)范围内进行的印刷。
在执行预定量的印刷后,主控制部40计算新的墨水消耗量计数值(步骤S516)。具体来说,主控制部40基于预定量的印刷的执行内容来估计该印刷的墨水消耗量。主控制部40将与估计的墨水消耗量相当的计数值加到在步骤S504中从存储装置130读出的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上来作为新的墨水消耗量计数值。
在算出新的墨水消耗量计数值后,主控制部40驱动传感器110(步骤S518)。主控制部40基于传感器110的驱动结果,判断墨盒100的墨水余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Vref1(充满状态),还是小于第一阈值Vref1(低状态)(步骤S520)。
当判断为墨盒100的墨水余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Vref1时,主控制部40将存储在存储装置130中的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和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更新为在步骤S516中算出的新的墨水消耗计数值(步骤S522)。其结果是,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和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值变为相同。
另一方面,当判断为墨盒100的墨水余量小于第一阈值Vref1时,主控制部40确认保存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存储区域(图14的A2行)是否为写锁定区域。所述确定可通过参考存储在主控制部40的存储器内的数据中的存储装置130的控制区域CTA内的标志来进行。当不是写锁定区域时,执行对保存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A2行进行写锁定的处理(步骤S524)。在执行该写锁定处理后,存储装置130内的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值变成不可变更状态。从而,存储装置130中的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值保持在通过传感器110的驱动而第一次检测到墨水余量小于第一阈值Vref1之前的墨水消耗量计数值。
在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的写锁定处理结束之后,主控制部40将存储在存储装置130中的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更新为在步骤S516中算出的新的墨水消耗计数值(步骤S526)。此时,不进行处于写锁定状态的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值的更新。
在更新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的值后,主控制部40判定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和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差值(X-Y)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Vref2(步骤S528)。这里使用的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是在步骤S526中更新后的值。另一方面,这里使用的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是在步骤S504中读出的值,或者是在步骤S522中被更新的值中较新的值。当差值(X-Y)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Vref2时,主控制部40将存储装置130的墨水用尽信息M的值更新为用尽状态(步骤S512),执行上述的墨水用尽通知(步骤S508)。
当在步骤S522中更新了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和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之后,或者在步骤S528中差值(X-Y)小于第二阈值Vref2时,主控制部40判定基于印刷请求的印刷是否全部结束(步骤S530)。当印刷全部结束时,结束印刷处理。当印刷没有全部结束时,返回到步骤S514,再次执行预定量的印刷。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20中,当驱动传感器110并在判断出墨盒100的墨水余量小于第一阈值Vref1时,对存储装置130中保存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存储区域进行禁止请求(写锁定处理),以使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不被更新。其结果是,在发出禁止请求后,存储装置130不再受理对于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更新请求。其结果是,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被维持在通过传感器检测到墨水余量小于第一阈值Vref1之前的墨水消耗计数值,能够防止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被错误更新。此外,在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更新停止之后,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也被更新,因此能够通过差值(X-Y)来准确地识别通过传感器检测到墨水余量小于第一阈值Vref1之后的墨水消耗量。其结果是,能够高精度地判定墨水用尽,能够将容纳在墨盒100中的墨水不浪费地用到最后。
D.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可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
·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利用了原数据Dn的反码数据/Dn作为用于确认与原数据Dn之间的匹配性的关联数据,但代替之,也可以利用相对于原数据Dn具有预定的逻辑关系的其他数据。具体来说,可利用如下的关联数据。
(1)原数据Dn的复制
(2)向原数据Dn加上预定值的数据
(3)从原数据Dn减去预定值的数据
(4)在原数据Dn上乘以预定值的数据
(5)对原数据Dn进行预定的比特偏移后的数据
(6)对原数据Dn进行预定的比特循环移动后的数据
通常,原数据Dn和其关联数据只要彼此具有预定的逻辑关系并能够判定原数据Dn和其关联数据之间是否具有该预定的逻辑关系(即,数据间的匹配性)即可。但是,从可靠性方面来说,优选原数据Dn和其关联数据具有相同的数据量。
此外,作为预定的逻辑关系,存在从原数据和关联数据(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中的任一侧通过逻辑运算能够生成另一侧的双方向性的逻辑关系,例如“反码”、“复制(镜像)”、“比特循环移动”等。此外,也存在虽然能够从原数据和关联数据中的特定的一侧通过逻辑运算生成另一侧,但无法从所述另一侧通过逻辑运算生成一侧的单方向性的逻辑关系,例如“比特偏移”。原数据和关联数据的逻辑关系优选采用双方向性的逻辑关系。
·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设置了原数据区域和镜像数据区域,但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内的数据区域的构成可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也可以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内只设置原数据区域。此时,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优选包括:用于读出的复制数据生成部,其复制被保存在原数据区域中的数据来作为镜像数据dn(复制数据);以及反码数据生成部,其使得被保存在原数据区域中的数据的各比特取反来生成反码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并且,在读出处理中,在存储装置130侧,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数据收发部M15可以将保存在原数据区域中的数据作为原数据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并且将利用原数据Dn生成的镜像数据dn、反码数据/Dn以及反码镜像数据/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此外,数据收发部M15也可以在将从原数据区域读出的数据保存在输出寄存器中后,作为原数据发送出去,并将保存在输出寄存器中的数据作为镜像数据发送出去。
或者,也可以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内设置原数据区域和反码数据区域。此时,读/写控制部M14在将原数据Dn保存到原数据区域中的同时将反码数据/Dn保存到反码数据区域中即可,并且,在读出处理中,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数据收发部M15将从原数据区域中读出的数据作为原数据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将从反码数据区域中读出的数据作为反码数据/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并且将从同一原数据区域中读出的数据作为镜像数据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将从同一反码数据区域中读出的数据作为反码镜像数据/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即可。此时,主机电路也能够根据图19的步骤S110~S114来检测通信错误和存储器单元错误。此外,通过对被判定为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原数据和反码数据分别进行奇偶校验(步骤S126),能够使用具有奇偶匹配性的那个数据。
此外,也可以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设置保存原数据Dn的原数据区域、保存原数据Dn的反码数据/Dn的反码数据区域、保存原数据Dn的镜像数据dn的镜像数据区域、以及保存作为镜像数据dn的反码数据的反码镜像数据/dn的反码镜像数据区域。此时,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读/写控制部M14和数据收发部M15将保存的数据直接读出发送即可。
从以上说明可知,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1行数据(存储器控制电路136进行访问的单位)优选包括原数据(第一数据)和相对于原数据Dn具有预定的逻辑关系的其他数据(第二数据)。
·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读出处理中,从存储装置130向副控制部50发送了原数据Dn、反码数据/Dn、镜像数据dn以及反码镜像数据/dn,但对于在读出处理中发送的数据,也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也可以只发送原数据Dn和反码数据/Dn,而省去镜像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的发送。此外,也可以只发送原数据Dn和镜像数据dn,而省去反码数据/Dn和反码镜像数据/dn的发送。
·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写入处理中,从副控制部50向存储装置130以原数据高位8比特UDn、反码镜像数据高位8比特/Udn、原数据低位8比特LDn、反码原数据低位8比特/LDn的顺序发送了32比特的数据,但发送的顺序可以任意变更,也可以先发送16比特的原数据之后再发送16比特的反码数据/Dn。此外,也可以先发送反码数据之后再发送原数据。
此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写入处理中,将32比特的数据作为1组的单位数据从副控制部50向存储装置130进行了发送,并且每当单位数据的发送结束时,从存储装置130向副控制部50回发了应答信号,但单位数据的数据长度可以任意变更。例如也可以将64比特的原数据和其反码数据的共128比特作为1个单位数据。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写入处理中,应保存到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的实际数据和奇偶校验比特双方均在打印机20侧生成并被发送给存储装置130。代替之,也可以在打印机20侧仅生成实际数据并向存储装置130发送,存储装置130侧生成奇偶校验比特。此时,在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内具有下述的奇偶获取部即可,该奇偶获取部生成相对于从打印机20发送的实际数据15比特匹配的1比特的奇偶校验比特。
·第五变形例: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记录了表示墨水消耗量的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和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但也可以记录表示墨水余量的余量信息。此时,余量信息的初始值是墨盒100中填充的墨水量的值。此外,在印刷处理中,打印机20根据印刷所消耗的墨水量朝着减少保存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的余量信息的方向改写余量信息。此时,保存余量信息的存储区域优选被设定为减量区域。减量区域是只允许朝着数值减少的方向改写而不允许朝着数值增加的方向改写的区域。这种减量区域优选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增量区域同样地通过向只读区域中写入减量标志信息来设定。
·第六变形例: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和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分别被保存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并且基于它们的差值(X-Y)来判断了墨水用尽(图25的步骤S510)。代替之,也可以只将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保存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此时,只要将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的值保存在设置于打印机20侧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并进行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处理即可。
·第七变形例:
也可以对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存储装置130和副控制部50之间通过通信而交流的各种信号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图9~图11、图16、图21的例子中,从副控制部50向存储装置130提供了复位信号CRST,但也可以省去复位信号CRST的提供。此时,省去存储装置130的复位端子240、打印机20侧的与复位端子240对应的端子440、以及复位信号线LR1。此时,例如,当存储装置130接受电源电压CVDD的供应而启动时,存储装置130主动执行存储装置130的初始化。启动时自己初始化的存储装置130此后能够与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从副控制部50接受时钟信号CSCK和数据信号CSDA的提供来动作。
·第八变形例: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存储装置130作为具有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半导体存储装置进行了说明,但存储装置130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不利用铁电存储器单元的半导体存储装置(EEPROM、闪存)。此外也可以是半导体存储装置以外的存储装置。
·第九变形例: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主机电路采用了打印机20的副控制部50,但主机电路可采用任意的计算机等的电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存储装置采用了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但可以采用任意的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在此情况下,在主机电路和存储装置经由与主机电路电连接的电路侧端子、以及与存储装置电连接并能够与电路侧端子分离的存储装置侧端子而电连接的结构中应用本发明是很有效的。由此,通过检测由于存储装置侧端子和电路侧端子的接触不良引起的通信错误的产生,能够提高主机电路和存储装置之间通信的可靠性。
·第十变形例: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利用压电元件的传感器110,但代替之,例如,既可以使用时常返回表示有墨水的频率的应答信号的振动电路等振动装置,也可以代替传感器110而采用与副控制部50进行某些通讯的CPU、ASIC等处理器或更简单的IC。此外,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诸如只安装存储装置而不安装传感器等的墨盒100中。
·第十一变形例: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喷墨式印刷装置以及墨盒,但也可以采用喷射或吐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向该液体喷射装置供应液体的液体容器。这里所说的墨水包括在溶剂中分散有功能材料的颗粒的液状体、胶状之类的流状体。例如,也可以是喷射将在液晶显示器、EL(场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彩色滤光器的制造等中使用的电极材料或色料等材料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含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被用作精密移液管的喷射作为试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此外,也可以采用向钟表或相机等精密仪器精准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体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为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向这些液体喷射装置供应液体的液体容器。此外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这些任一种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容器。此外,不限于喷墨式打印机,本发明也可应用于使用调色剂等记录材料执行印刷的激光打印机以及调色剂盒。
·第十二变形例: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液体供应单元是将基板固定在液体容器主体上的墨盒,基板与液体容器主体构成一体被安装到在印刷头单元上设置的保持器上,但可应用本发明的液体供应单元也可以是固定基板的盖体或适配器(adapter)和容纳液体的容器主体分别单独被安装到保持器上的结构。例如可以例举在将固定有基板的盖体或适配器沿预定的插入方向插入保持器中进行安装后,再将容器主体安装到保持器中的结构。此时可以是如下结构:如果容器主体内的液体被耗尽,则只更换液体容器主体,并且在更换的同时复位存储装置中存储的液体消耗量信息(液体消耗计数值X、Y)。
此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单元被安装在印刷头单元的保持器上,并从供墨部直接向印刷头供应墨水,但液体容纳单元也可以是被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中与头分开的位置并经由与液体容纳单元的液体供应部连结的软管向头供应液体的结构。
·第十三变形例:
作为在存储装置侧判定通信错误的处理,也可以采用如下的各种处理。
(a)在存储装置所接收的数据中设置检错码(例如奇偶校验比特)并利用该检错码来判定所接收的数据是否有错误的处理。
(b)存储装置接收原数据以及与原数据具有逻辑关系的关联数据并判定它们的逻辑关系的正确性的处理。
·第十四变形例: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多个存储装置通过复位信号线LR1、时钟信号线LC1、数据信号线LD1、第一接地线LCS、第一电源线LCV、第一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N、以及第二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P相连,但可以省去这些配线中除数据信号线LD1以外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配线。
·第十五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通过硬件实现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成软件,相反地也可以将通过软件实现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成硬件。

Claims (5)

1.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控制部和多个存储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存储装置以总线方式分别连接在与所述控制部连接的一条时钟信号线以及一条数据信号线上,
所述多个存储装置中的每个存储装置预先保存有用于与其他存储装置识别开的识别信息,
当进行与时钟信号同步地从所述控制部向所述多个存储装置中的任意存储装置传输写入数据的写入处理时,进行利用以下期间的写入处理:(i)由所述控制部经由所述数据信号线向所述多个存储装置发送所述多个存储装置中的一个存储装置的识别信息来选择所述一个存储装置的识别信息发送期间;(ii)由所述控制部对所述选择的一个存储装置发送预定单位的一组写入数据的写入数据发送期间;以及(iii)由所述选择的一个存储装置向所述控制部返回应答信号的应答期间,所述应答信号表示有无与所接收的所述一组写入数据相关的通信错误,
所述写入数据发送期间和所述应答期间内的所述控制部和所述选择的一个存储装置之间的通信在每次发送预定单位的一组写入数据时被重复执行,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应答期间内的所述时钟信号的频率设定得低于所述写入数据发送期间内的所述时钟信号的频率,
在所述应答期间内,从所述存储装置向所述控制部发送1比特的应答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包括:时钟生成部,其生成所述时钟信号;以及输入输出部,其进行所述写入数据的发送和所述应答信号的接收,
所述多个存储装置分别包括:数据收发部,其进行所述写入数据的接收和所述应答信号的发送;以及应答信号生成部,其进行所述应答信号的生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中,所述选择的一个存储装置在所述应答期间内完成将在所述应答期间之前刚接收的一组写入数据保存到所述存储装置内的处理。
4.一种多个存储装置与控制部之间的数据传输方法,所述多个存储装置以总线方式分别连接在与所述控制部连接的一条时钟信号线以及一条数据信号线上,其中,
所述多个存储装置中的每个存储装置预先保存有用于与其他存储装置识别开的识别信息,
当进行与时钟信号同步地从所述控制部向所述多个存储装置中的任意存储装置传输写入数据的写入处理时,包括以下过程:(i)由所述控制部经由所述数据信号线向所述多个存储装置发送所述多个存储装置中的一个存储装置的识别信息来选择所述一个存储装置的识别信息发送过程;(ii)由所述控制部对所述选择的一个存储装置发送预定单位的一组写入数据的写入数据发送过程;以及(iii)由所述选择的一个存储装置向所述控制部返回应答信号的应答过程,所述应答信号表示有无与所接收的所述一组写入数据相关的通信错误,
所述写入数据发送过程和所述应答过程在每次发送预定单位的一组写入数据时被重复执行,
所述应答过程中的所述时钟信号的频率被设定得低于所述写入数据发送过程中的所述时钟信号的频率,
在所述应答过程中,从所述存储装置向所述控制部发送1比特的应答信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
与所述应答过程并行执行将在所述应答过程之前刚接收的一组写入数据保存到所述选择的存储装置内的处理。
CN201010151290.1A 2009-04-01 2010-03-31 具有多个存储装置的系统以及用于该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592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88591 2009-04-01
JP2009088591 2009-04-01
JP2009-269529 2009-11-27
JP2009269529A JP5445073B2 (ja) 2009-11-27 2009-11-27 複数の記憶装置を備える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ためのデータ転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9235A CN101859235A (zh) 2010-10-13
CN101859235B true CN101859235B (zh) 2013-09-18

Family

ID=42315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5129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59235B (zh) 2009-04-01 2010-03-31 具有多个存储装置的系统以及用于该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89788B2 (zh)
EP (1) EP2237163B1 (zh)
CN (1) CN1018592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45591B2 (en) 2005-06-16 2016-01-2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Addressing, command protocol, and electrical interface for non-volatile memories utilized in recording usage counts
US8521970B2 (en) 2006-04-19 2013-08-27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Addressing, command protocol, and electrical interface for non-volatile memories utilized in recording usage counts
JP4281805B2 (ja) * 2007-01-30 2009-06-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発電制御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発電システム
JP5445072B2 (ja) * 2009-11-27 2014-03-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複数の記憶装置を備える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ためのデータ転送方法
US8683270B2 (en) * 2010-04-29 2014-03-25 Micron Technology, Inc. Signal line to indicate program-fail in memory
JP5447227B2 (ja) * 2010-06-29 2014-03-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回路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JP5790119B2 (ja) 2011-04-22 2015-10-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憶装置、ホスト装置、回路基板、液体容器及びシステム
US8923087B2 (en) 2012-01-19 2014-12-30 Lsi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creasing leakage power consumption in power gated memories
US8924611B2 (en) 2012-06-26 2014-12-30 Intel Corporation Providing a serial protocol for a bidirectional serial interconnect
KR102012298B1 (ko) * 2012-07-24 2019-08-2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비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TWI498907B (zh) * 2013-01-07 2015-09-01 Phison Electronics Corp 連接器的控制方法、連接器與記憶體儲存裝置
JP6543994B2 (ja) 2015-03-27 2019-07-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2017097825A (ja) * 2015-11-16 2017-06-01 株式会社東芝 ホスト機器および拡張デバイス
EP3745605B1 (en) * 2016-03-22 2022-08-24 Lyteloop Technologies, Llc Data in motion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WO2018017066A1 (en) 2016-07-19 2018-01-2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uid level sensors
KR102601216B1 (ko) * 2016-09-29 2023-1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의 설계 방법
TWI598737B (zh) * 2017-01-20 2017-09-11 群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時脈訊號產生方法、記憶體儲存裝置及連接介面單元
KR20190121611A (ko) 2018-04-18 2019-10-28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화상 형성 장치에 장착 가능한 crum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화상 형성 장치
JP7102269B2 (ja) 2018-07-11 2022-07-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011373B2 (ja) * 2018-07-11 2022-0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複合機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BR112021010806A2 (pt) 2018-12-03 2021-08-3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acote de circuitos lógicos
WO2020117394A1 (en) * 2018-12-03 2020-06-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ogic circuitry package
KR20210087502A (ko) 2018-12-03 2021-07-12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로직 회로
WO2021080607A1 (en) * 2019-10-25 2021-04-2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ogic circuitry package
PL3688636T3 (pl) 2018-12-03 2023-09-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Zespół układów logicznych
ES2912900T3 (es) 2018-12-03 2022-05-30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Circuitos Lógicos
MX2021006473A (es) 2018-12-03 2021-09-28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Conjunto de circuitos logicos.
US10894423B2 (en) 2018-12-03 2021-01-1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ogic circuitry
JP7041324B2 (ja) * 2018-12-03 2022-03-23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 論理回路
DK3682359T3 (da) 2018-12-03 2021-02-01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Logikkredsløb
WO2020117843A1 (en) * 2018-12-03 2020-06-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ogic circuitry
CA3121183A1 (en) 2018-12-03 2020-06-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ogic circuitry
US11338586B2 (en) 2018-12-03 2022-05-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ogic circuitry
CN110430548B (zh) * 2019-08-02 2022-07-12 上海西派埃自动化仪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数据补发方法、装置、采集器及存储介质
WO2021080604A1 (en) * 2019-10-25 2021-04-2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ogic circuitry package
EP3829883B1 (en) * 2019-10-25 2023-03-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ogic circuitry package
US11409487B2 (en) 2019-10-25 2022-08-0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ower management in a logic circuitry package
JP7357240B2 (ja) * 2020-02-25 2023-10-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2412A (zh) * 2000-06-30 2002-01-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材料容器的存取
CN101345077A (zh) * 1999-04-05 2009-01-14 M-系统快闪盘开拓者公司 基于通用串行总线的pc闪存盘的体系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68642A (ja) 1988-09-05 1990-03-08 Fujitsu Ltd メモリ誤り検出方式
JP3143539B2 (ja) * 1993-02-03 2001-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残量検知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ならびに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318789B2 (ja) 1993-04-13 2002-08-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データ伝送方法
WO1996005061A1 (en) * 1994-08-09 1996-02-22 Encad, Inc. Printer ink cartridge
JPH10247899A (ja) 1997-03-04 1998-09-14 Hitachi Ltd シリアル伝送方法及びその同期誤り検出方法
US6496729B2 (en) * 1998-10-28 2002-12-17 Medtronic, Inc. Power consumption reduction in medical devices employing multiple supply voltages and clock frequency control
MY125897A (en) * 1998-11-02 2006-08-30 Seiko Epson Corp Ink cartridge and printer using the same
JP4154833B2 (ja) 1999-05-20 2008-09-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状態検知方法、液体容器、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4123739B2 (ja) 2001-06-19 2008-07-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記録材容器の識別システムおよび識別方法
JP4022805B2 (ja) 2001-10-05 2007-12-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プリンタのインク残量検出装置及び検出方法
MXPA02011493A (es) 2001-11-28 2005-02-17 Seiko Epson Corp Comunicacion sin contacto entre el dispositivo y el cartucho que contiene componente consumible.
JP4374834B2 (ja) 2002-08-12 2009-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記録装置
TW591393B (en) * 2003-01-22 2004-06-11 Fujitsu Ltd Memory controller
US7203885B2 (en) * 2003-09-30 2007-04-10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Safety protocol for industrial controller
CN101002281B (zh) 2004-05-12 2010-04-14 斯班逊有限公司 半导体装置及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
JP4066980B2 (ja) 2004-06-22 2008-03-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記録材容器
KR100632952B1 (ko) * 2004-09-30 2006-10-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전으로 인한 프로그램 페일의 유무를 판별할 수 있는방법 및 장치
US8521970B2 (en) * 2006-04-19 2013-08-27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Addressing, command protocol, and electrical interface for non-volatile memories utilized in recording usage counts
JP2007052714A (ja) * 2005-08-19 2007-03-01 Fuji Xerox Co Ltd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JP2007122011A (ja) 2005-09-27 2007-05-17 Seiko Epson Corp 品質未確認の消耗品カートリッジを検出する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消耗品カートリッジ
US8892963B2 (en) * 2005-11-10 2014-11-18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Error detection in high-speed asymmetric interfaces utilizing dedicated interface lines
JP5028577B2 (ja) * 2007-02-19 2012-09-19 株式会社メガチップス メモリ制御方法およびメモリシステム
US7886197B2 (en) * 2007-06-14 2011-02-08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tecting device from change due to quality of replaceable components
KR101393622B1 (ko) * 2007-08-30 2014-05-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 비트 플래시 메모리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시스템 및그것의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JP4875580B2 (ja) 2007-09-27 2012-02-15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セキュリティロック方法
JP2009194195A (ja) 2008-02-15 2009-08-27 Panasonic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59225A (ja) 2008-03-18 2009-11-05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体
JP5141606B2 (ja) * 2008-03-26 2013-0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4399015B2 (ja) * 2008-04-30 2010-01-13 株式会社東芝 データ変換装置、情報記録装置、誤り検出装置、データ変換方法および誤り検出方法
JP2009269529A (ja) 2008-05-09 2009-11-19 Toyota Boshoku Corp シート操作スイッチ
JP5482275B2 (ja) * 2009-04-01 2014-05-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憶装置、基板、液体容器、データ記憶部に書き込むべきデータをホスト回路から受け付ける方法、ホスト回路に対し電気的に接続可能な記憶装置を含むシステム
CN101856912B (zh) * 2009-04-01 2013-05-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存储装置和包括能够与主机电路电连接的存储装置的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5077A (zh) * 1999-04-05 2009-01-14 M-系统快闪盘开拓者公司 基于通用串行总线的pc闪存盘的体系结构
CN1332412A (zh) * 2000-06-30 2002-01-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材料容器的存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9235A (zh) 2010-10-13
EP2237163B1 (en) 2013-05-01
US8289788B2 (en) 2012-10-16
US20100254202A1 (en) 2010-10-07
EP2237163A1 (en) 2010-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9235B (zh) 具有多个存储装置的系统以及用于该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
CN101856912B (zh) 存储装置和包括能够与主机电路电连接的存储装置的系统
CN101898455B (zh) 存储装置、基板、液体容器、系统、数据接受方法
JP5556371B2 (ja) 記憶装置、基板、液体容器、データ記憶部に書き込むべきデータをホスト回路から受け付ける方法、ホスト回路に対し電気的に接続可能な記憶装置を含むシステム
JP5445072B2 (ja) 複数の記憶装置を備える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ためのデータ転送方法
JP5445073B2 (ja) 複数の記憶装置を備える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ためのデータ転送方法
JP5577615B2 (ja) 液体消費システム、液体消費装置、液体供給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供給ユニットに収容された液体の残量を管理する方法
CN101898454B (zh) 存储装置、主机电路、基板、液体容器
CN101856913A (zh) 存储装置、基板、液体容器、系统、数据存储部控制方法
JP5471167B2 (ja) 記憶装置、及び、ホスト回路に対し電気的に接続可能な記憶装置を含むシステム
JP5716798B2 (ja) 記憶装置、液体容器、及び、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