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9200A - 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转印模具、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转印模具、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49200A CN101849200A CN200880104234A CN200880104234A CN101849200A CN 101849200 A CN101849200 A CN 101849200A CN 200880104234 A CN200880104234 A CN 200880104234A CN 200880104234 A CN200880104234 A CN 200880104234A CN 101849200 A CN101849200 A CN 10184920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vex lens
- light transmission
- optics
- transmission sheet
- lens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009—Production of 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B29D11/00278—Lenticular shee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12—Arr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 G02B3/0031—Replication or moulding, e.g. hot embossing, UV-casting, injection moulding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asting Or Compres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转印模具、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特征在于,包括:对在透光性片(126)的单面形成的固化性树脂层,成形由多个凸柱面透镜(29)并列而成的凸柱面透镜组(30)的形状的成形工序;相对于在上述透光性片(126)的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的感光性粘接剂层,隔着上述凸柱面透镜组(30)进行曝光(L)的曝光工序;和相对于进行上述曝光(L)后的上述感光性粘接剂层,形成光反射性材料的光反射性材料形成工序,其中,上述成形工序中,以使上述凸柱面透镜(29)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上述透光性片(126)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的形式,对该凸柱面透镜组(30)的形状进行成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转印模具、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一般为由显示面板即液晶面板、设置在液晶面板的背面一侧的外部光源即背光源组成的结构。其中,在背光源具备多个线状光源即冷阴极管的同时,在冷阴极管的光出射侧,具备用于将各冷阴极管发出的光变换为均匀的面状的光学部件。作为光学部件,存在使例如扩散板、扩散片、透镜片和亮度上升片等多片叠层的结构。像这样叠层结构的光学部件中,存在出射光容易向无法用于显示的方向扩散、光的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由此,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改善光的使用效率的光学部件的一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216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光学部件构成为,在单面设置排列多个单位透镜的透镜部,与此相对,在另一面设置具有开口部的反射层。在此情况下,由于反射层配置在与单位透镜的非聚光部对应的区域,与此相对,开口部配置在与单位透镜的聚光部对应的区域,通过调整反射层和开口部的大小的比例,能够易于控制光的扩散角度。从而,能够减少向无法用于显示的方向的出射光,能够改善光的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使用上述的光学部件的情况下,存在产生以下问题的可能性。即,在液晶面板具备的像素的排列和组成透镜部的单位透镜的排列之间产生干涉的情况下,存在发现叫做莫尔条纹的干涉条纹的可能性。这样的莫尔条纹会成为使显示装置的视认性降低、显示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由此,作为避免该莫尔条纹的方法,例如将光学部件由辊状的片截断的情况下,存在以使透镜部的排列相对于光学部件的端边方向倾斜的方式截断的方法。即,沿着长度方向从排列有单位透镜的片上切下矩形的光学部件的情况下,通过使光学部件的端边方向相对于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片的长度方向)为倾斜方向而切下,使各单位透镜的排列相对于矩形的光学部件的端边方向倾斜。而后,通过使该光学部件配置为与矩形的液晶面板端边方向一致,使像素的排列和组成透镜部的透镜的排列之间产生偏离,其结果,能够抑制二者之间的干涉,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或者抑制莫尔条纹的视认。但是,这样的截断方法中,由于相对于辊状的片的长度方向沿倾斜方向进行截断,基于该截断的取下效率较低,量产性非常低。
本发明基于上述问题得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制造、量产性优良且低成本地制造例如在用于液晶面板等的背光源的情况下能够简便地抑制莫尔条纹等缺陷的产生,并且能够通过对光进行指向或者扩散使其面状化的光学部件的方法。
此外,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简便地获得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难以产生莫尔条纹,能够通过对光源光进行指向或者扩散使其面状化的光学部件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
此外,其目的在于提供适合这样的光学部件的制造的转印模具。
此外,其目的在于提供具备这样的光学部件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
此外,其目的在于提供具备这样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以及具备这样的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作为其中一个方式,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透光性片的单面形成固化性树脂层的工序;对上述固化性树脂层,成形多个凸透镜并列而成的凸透镜组的形状的成形工序;对上述固化性树脂层进行固化的工序;在上述透光性片中与形成有上述凸透镜组的一侧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感光性粘接剂层的工序;隔着上述凸透镜组对上述感光性粘接剂层进行曝光的曝光工序;和在进行上述曝光后的上述感光性粘接剂层,形成光反射性材料的光反射性材料形成工序,上述成形工序中,以上述凸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上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的形式,对该凸透镜组的形状进行成形,上述曝光工序中,通过上述凸透镜组的聚光作用,在上述感光性粘接剂层中,在构成上述凸透镜组的各凸透镜的边界部形成非曝光部,使该非曝光部具备粘接性,而曝光部不具备粘接性,在上述光反射性材料形成工序中,在上述感光性粘接剂层的上述非曝光部,有选择地形成该光反射性材料。
根据这样的制造方法,能够低成本地制造能够使光适当地面状化、例如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使莫尔条纹等显示缺陷难以产生或者难以视认的光学部件。具体而言,在透光性片形成凸透镜时,由于以相对于该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使凸透镜的长度方向具有倾斜的形式进行透镜成形,不需要像以往一样,为了使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光学部件的端边方向倾斜,而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即光学部件的端边方向)沿倾斜方向截断。从而,难以产生片的取下效率低下的状态,是非常高效并且量产性优良的制造方法。此外,曝光工序中,通过凸透镜组的聚光作用,在感光性粘接剂层中,在构成凸透镜组的各凸透镜的边界部形成具有粘接性的非曝光部,相对于该具有粘接性的非曝光部有选择地形成光反射性材料。即,沿着凸透镜的倾斜,有选择地排列形成由该光反射性材料构成的光反射层,其结果,该光反射层的长度方向也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地形成。像这样,本发明中,通过使凸透镜以向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的形状成形,隔着该透镜对感光性粘接剂层实施曝光工序,在其上形成光反射性材料的方法,能够非常简便地在透镜边界部有选择地形成光反射层。最终,仅对带有透镜和光反射层的透光性片与该片的端边方向垂直地截断,就能够形成相对于片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的透镜,在将其对于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使用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在显示装置的像素排列和透镜排列之间形成偏差,能够简便地提供使莫尔条纹等显示缺陷难以产生或者难以视认的光学部件。
此处,在上述制造方法的上述成形工序中,能够使上述凸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上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3°~10°。通过成形为该范围的倾斜,能够提供对于各种大小的显示面板难以产生莫尔条纹、能够提高视角特性的光学部件。
此外,进而优选能够使上述凸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上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4°~7°。通过成形为该范围的倾斜,能够提供对于各种大小的显示面板进一步难以产生莫尔条纹、能够进一步提高视角特性的光学部件。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作为另一个方式,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透光性片的单面形成固化性树脂层的工序;对上述固化性树脂层,成形多个凸透镜并列而成的凸透镜的形状的成形工序;对上述固化性树脂层进行固化的工序;在上述透光性片中与形成有上述凸透镜组的一侧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感光性粘接剂层的工序;隔着上述凸透镜组对上述感光性粘接剂层进行曝光的曝光工序;和在进行上述曝光后的上述感光性粘接剂层,形成光反射性材料的光反射性材料形成工序,上述成形工序中,分别以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反复蛇行的曲折构造的形状成形上述凸透镜,在上述曝光工序中,通过上述凸透镜组的聚光作用,在上述感光性粘接剂层中,在构成上述凸透镜组的各凸透镜的边界部形成非曝光部,使该非曝光部具备粘接性,而曝光部不具备粘接性,上述光反射性材料形成工序中,在上述感光性粘接剂层的上述非曝光部,有选择地形成该光反射性材料。
根据这样的制造方法,能够低成本地制造能够使光适当地面状化、在例如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难以产生或者难以视认莫尔条纹等显示缺陷的光学部件。具体而言,在透光性片形成凸透镜时,由于以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反复蛇行的曲折构造的形状进行透镜成形,构成为至少蛇行的一部分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不需要像以往一样,为了使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光学部件的端边方向倾斜,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即光学部件的端边方向)沿倾斜方向截断。从而,难以产生片的取下效率低下的状态,是非常高效并且量产性优良的制造方法。此外,曝光工序中,通过凸透镜组的聚光作用,在感光性粘接剂层中,在构成凸透镜组的各凸透镜的边界部形成具有粘接性的非曝光部,相对于该具有粘接性的非曝光部,有选择地形成光反射性材料。即,沿着凸透镜的曲折构造,有选择地排列形成由该光反射性材料构成的光反射层,其结果,该光反射层也蛇行,至少一部分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地形成。像这样,本发明中,通过以蛇行的曲折构造成形凸透镜,隔着该透镜对感光性粘接剂层实施曝光工序,在其上形成光反射性材料的方法,能够非常简便地在透镜边界部有选择地形成光反射层。而后,最终,仅通过对带有透镜和光反射层的透光性片与该片的端边方向垂直地截断,能够形成相对于片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的透镜,在将其对于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使用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在显示装置的像素排列和透镜排列之间形成偏差,能够简便地提供使莫尔条纹等显示缺陷难以产生或者难以视认的光学部件。
此处,在上述制造方法的上述成形工序中,能够使上述凸透镜的蛇行相对于上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3°~10°。通过成形为该范围的倾斜,能够提供对于各种大小的显示面板难以产生莫尔条纹、能够提高视角特性的光学部件。
此外,进而优选能够使上述凸透镜的蛇行相对于上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4°~7°。通过成形为该范围的倾斜,能够提供对于各种大小的显示面板进一步难以产生莫尔条纹、能够进一步提高视角特性的光学部件。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作为另一个方式,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透光性片的单面形成固化性树脂层的工序;对上述固化性树脂层,成形多个凸透镜并列而成的凸透镜组的形状的成形工序;对上述固化性树脂层进行固化的工序;在上述透光性片中与形成有上述凸透镜组的一侧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感光性粘接剂层的工序;隔着上述凸透镜组对上述感光性粘接剂层进行曝光的曝光工序;和在进行上述曝光后的上述感光性粘接剂层,形成光反射性材料的光反射性材料形成工序,上述成形工序中,以在其长度方向上反复形成有分别相对于上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平行的第一边部和相对于上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的第二边部的形状,成形上述凸透镜,上述曝光工序中,通过上述凸透镜组的聚光作用,在上述感光性粘接剂层中,在构成上述凸透镜组的各凸透镜的边界部形成非曝光部,使该非曝光部具备粘接性,而曝光部不具备粘接性,在上述光反射性材料形成工序中,在上述感光性粘接剂层的上述非曝光部,有选择地形成该光反射性材料。
根据这样的制造方法,能够低成本地制造能够使光适当地面状化、在例如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难以产生或者难以视认莫尔条纹等显示缺陷的光学部件。具体而言,在透光性片形成凸透镜时,由于以使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平行的第一边部和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的第二边部在其长度方向上反复形成的形状进行透镜成形,成为至少第二边部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的结构,不需要像以往一样,为了使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光学部件的端边方向倾斜,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即光学部件的端边方向)沿倾斜方向截断。从而,难以产生片的取下效率低下的状态,是非常高效并且量产性优良的制造方法。此外,曝光工序中,通过凸透镜组的聚光作用,在感光性粘接剂层中,在构成凸透镜组的各凸透镜的边界部形成具有粘接性的非曝光部,相对于该具有粘接性的非曝光部有选择地形成光反射性材料。即,沿着凸透镜的形状,有选择地排列形成由该光反射性材料构成的光反射层,其结果,该光反射层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地形成。像这样,本发明中,通过使凸透镜以第一边部和第二边部成形,隔着该透镜对感光性粘接剂层实施曝光工序,在其上形成光反射性材料的方法,能够非常简便地在透镜边界部有选择地形成光反射层。而后,最终,仅通过对带有透镜和光反射层的透光性片与该片的端边方向垂直地截断,能够形成相对于片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的透镜,在将其对于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使用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在显示装置的像素排列和透镜排列之间形成偏差,能够简便地提供使莫尔条纹等显示缺陷难以产生或者难以视认的光学部件。
此处,在上述制造方法的上述成形工序中,能够使上述凸透镜的第二边部相对于上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3°~10°。通过成形为该范围的倾斜,能够提供对于各种大小的显示面板难以产生莫尔条纹、能够提高视角特性的光学部件。
此外,进而优选能够使上述凸透镜的第二边部相对于上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4°~7°。通过成形为该范围的倾斜,能够提供对于各种大小的显示面板进一步难以产生莫尔条纹、能够进一步提高视角特性的光学部件。
在上述各方式的制造方法中,能够包括在上述光反射性材料形成工序之后,在形成有该光反射性材料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扩散片的工序。通过形成这样的扩散片,能够对该光学部件赋予扩散性。
而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作为其中一个方式,其特征在于,包括:透光性片;在上述透光性片的单面形成,由多个凸透镜并列而成的凸透镜组;和在上述透光性片中与形成有上述凸透镜组的一侧相反一侧的面上,且在构成上述凸透镜组的各凸透镜的边界部,有选择地配置的光反射层,上述凸透镜组以上述凸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上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的形式排列。
根据这样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能够低成本地提供能够仅通过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垂直地截断,能够使光指向规定方向,并且在例如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难以产生或者难以视认莫尔条纹等显示缺陷的光学部件。具体而言,由于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使凸透镜的长度方向具有倾斜,不需要像以往一样,为了使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光学部件的端边方向倾斜,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即光学部件的端边方向)沿倾斜方向截断。从而,难以产生片的取下效率低下的状态,能够提供非常高效并且量产性优良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其中,优选透光性片卷绕成辊状,在此情况下,由辊状的片抽出规定长度后依次进行截断即可。
在上述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中,能够使上述凸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上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3°~10°。通过成为该范围的倾斜,能够提供对于各种大小的显示面板难以产生莫尔条纹、能够提高视角特性的光学部件。
此外,进而优选能够使上述凸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上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4°~7°。通过成为该范围的倾斜,能够提供对于各种大小的显示面板进一步难以产生莫尔条纹、能够进一步提高视角特性的光学部件。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作为另一个方式,其特征在于,包括:透光性片;在上述透光性片的单面形成,由多个凸透镜并列而成的凸透镜组;和在上述透光性片中与形成有上述凸透镜组的一侧相反一侧的面上,且在构成上述凸透镜组的各凸透镜的边界部,有选择地配置的光反射层,上述凸透镜组,分别以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反复蛇行的曲折构造的形状构成上述凸透镜。
根据这样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能够低成本地提供能够仅通过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垂直地截断,能够使光指向规定方向,并且在例如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难以产生或者难以视认莫尔条纹等显示缺陷的光学部件。具体而言,由于具有使凸透镜在长度方向上反复蛇行的曲折构造,不需要像以往一样,为了使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光学部件的端边方向倾斜,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即光学部件的端边方向)沿倾斜方向截断。从而,难以产生片的取下效率低下的状态,能够提供非常高效并且量产性优良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其中,优选透光性片卷绕成辊状,在此情况下,由辊状的片抽出规定长度后依次进行截断即可。
在上述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中,能够使上述凸透镜的蛇行,相对于上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3°~10°。通过成为该范围的倾斜,能够提供对于各种大小的显示面板难以产生莫尔条纹、能够提高视角特性的光学部件。
此外,进而优选能够使上述凸透镜的蛇行,相对于上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4°~7°。通过成为该范围的倾斜,能够提供对于各种大小的显示面板进一步难以产生莫尔条纹、能够进一步提高视角特性的光学部件。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作为不同的方式,其特征在于,包括:透光性片;在上述透光性片的单面形成,由多个凸透镜并列而成的凸透镜组;和在上述透光性片中与形成有上述凸透镜组的一侧相反一侧的面上,且在构成上述凸透镜组的各凸透镜的边界部,有选择地配置的光反射层,上述凸透镜组,分别以在上述凸透镜的长度方向上反复形成有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平行的第一边部和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的第二边部的形状,构成上述凸透镜。
根据这样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能够低成本地提供能够仅通过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垂直地截断,能够使光指向规定方向,并且在例如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难以产生或者难以视认莫尔条纹等显示缺陷的光学部件。具体而言,由于凸透镜具有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的第二边部,不需要像以往一样,为了使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光学部件的端边方向倾斜,相对于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即光学部件的端边方向)沿倾斜方向截断。从而,难以产生片的取下效率低下的状态,能够提供非常高效并且量产性优良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其中,优选透光性片卷绕为辊状,在此情况下,由辊状的片抽出规定长度之后,依次进行截断即可。
在上述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中,能够使上述凸透镜的第二边部相对于上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3°~10°。通过成为该范围的倾斜,能够提供对于各种大小的显示面板难以产生莫尔条纹、能够提高视角特性的光学部件。
此外,进而优选能够使上述凸透镜的第二边部相对于上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4°~7°。通过成为该范围的倾斜,能够提供对于各种大小的显示面板进一步难以产生莫尔条纹、能够进一步提高视角特性的光学部件。
此外,在上述各方式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中,能够进一步具备相对于透光性片,以夹住上述光反射层的形式粘贴的扩散片。通过具备这样的扩散片,能够对获得的光学部件赋予扩散性。
而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转印模具为用于对所输送的片进行成形的转印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表面形成有凹透镜形状的鼓状的辊,伴随上述片的输送,上述辊旋转并与上述片抵接,上述辊的凹透镜形状相对于该辊的旋转方向具有倾斜。根据这样的转印模具,能够适当地制造难以视认莫尔条纹等显示缺陷的光学部件。其中,上述凹透镜形状在辊的周面形成为螺旋状。
而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和配置在上述光源的光出射侧的光学部件。根据这样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能够适当地提供均匀的面状的照明光,此外,在显示装置中难以发生莫尔条纹被视认等显示缺陷,能够实现视角特性优良的显示。
而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和配置在上述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的光出射侧的显示面板。根据这样的显示装置,能够实现难以产生莫尔条纹被视认等显示缺陷、视角特性优良的显示。其中,作为显示面板,能够以在一对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层的液晶面板等作为示例。此外,这样的显示装置能够适用于电视接收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高效、量产性优良、低成本地制造可以简便地抑制在用于例如液晶面板等的背光源的情况下产生莫尔条纹等缺陷,并且可以对光进行指向或者扩散使其面状化的光学部件的方法。此外,能够提供能够简便地获得在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难以产生莫尔条纹、可以对光源光进行指向或者扩散使其面状化的光学部件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此外,能够提供适合这样的光学部件的制造的转印模具。此外,能够提供具备这样的光学部件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此外,能够提供具备这样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进而能够提供具备这样的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使用液晶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排列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光学部件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光学部件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光学部件的制造工序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用于转印工序(成形工序)的转印模具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曝光工序中的曝光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曝光结果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光反射层形成工序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形成光反射层后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图8至图13的工序制造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的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的另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符号的说明
1……电视接收装置;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13……边框;14……底座;15……光学部件;17……冷阴极管(光源);24……非曝光部(粘接层);24a……曝光部(非粘接层);26……透光性基材(透光性片);27……扩散片;28……透镜片;29……凸柱面透镜;30……透镜部(凸柱面透镜组);31……透光部;32……光反射层;126……透光性片辊(透光性片);150……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220……转印模具;221……凹透镜形状;PE……像素。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整体结构的截面图,图3是表示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视接收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此外,图4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10的像素排列的概要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光学部件15的结构的截面图,图6是表示光学部件15的结构的平面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作用的说明图。
首先,说明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的整体的概要。
液晶显示装置10,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在平面视图中呈矩形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和外部光源即背光源装置(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12,它们由边框13等一体保持。该液晶显示装置10能够例如如图3所示用于电视接收装置1,该电视接收装置1由包括通过边框13被一体化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的液晶显示装置10,以及在下方支撑液晶显示装置10的基座99构成。
液晶面板11为在透明的TFT基板和透明的CF基板的间隙,封入伴随电压施加其光学特性变化的液晶(液晶层)的公知结构。在TFT基板的内面,配置有多根在纵方向延伸的源极配线和在横方向延伸的栅极配线,呈格子状。在被两种配线包围的方形的各区域,像素PE(参照图4)矩阵状并列设置有多个。液晶面板11的像素PE的排列(像素排列),如图4所示,与液晶面板11的长边一侧和短边一侧的各端边缘11a并行。其中,各配线间间距和像素PE的排列间隔能够与液晶面板11的画面尺寸和像素数等相应地变化。例如,画面尺寸为45英寸、像素数为1920×1080的液晶面板11中,像素PE的排列间隔(像素间距)为,长边一侧为513μm左右,短边一侧为171μm左右(长边一侧的三分之一的长度)。
另一方面,在CF基板,设置有包括红(R)、绿(G)、蓝(B)的彩色滤光片。此外,在两基板的与液晶一侧相反一侧的面上,分别贴有偏光板。
背光源装置12为在液晶面板11的背面正下方配置光源的所谓的正下型背光源,其构成为具有在表侧(光出射侧)开口的底座14,敷设在底座14内的反射片14a,安装在底座14的开口部分的光学部件15,用于固定光学部件15的框架16,被收容在底座14内的多根冷阴极管17,用于将冷阴极管17相对于底座14定位固定的灯保持具19。
底座14为金属制成,形成为表侧(光出射侧)开口的在平面视图中为矩形的大致箱型。反射片14a为合成树脂制成,使用反射性良好的白色部件,以覆盖底座14的内面的大致全部区域的形状敷设。通过该反射片14a,能够将由各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几乎都导向底座14的开口侧。
光学部件15将由线状光源即各冷阴极管17发出的线状的光变换为面状,并且具有使该光面向液晶面板11的有效显示区域定向等的功能。此外,该光学部件15与液晶面板11和底座14形成相同的横长的矩形,具备如图5所示的结构。具体而言,为扩散片27和透镜片28相互贴合的结构。扩散片27具备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制的基材,在其内部分散有使光散射的无数的光散射颗粒。透镜片28具有在透光性基材(透光性片)26上使多个凸柱面透镜29并列配置而成的透镜部(凸柱面透镜组)30而构成。该情况下的凸柱面透镜29是半圆柱状的凸透镜在规定的方向延伸而成的。
在扩散片27和透镜片28之间,在与各凸柱面透镜29的边界部在平面视图中重叠的位置有选择地配置的光反射层32形成为条纹状。其中,在光反射层32之间的部分,即与凸柱面透镜29的焦点位置在平面视图中重叠的位置,形成透光部31。即,光反射层32和透光部31呈与凸柱面透镜29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的规定宽度的筋状,作为整体呈条纹状。光反射层32在以各凸柱面透镜29的谷部为中心的规定宽度的区域形成,与此相对,透光部31在以各凸柱面透镜29的顶点为中心的规定宽度的区域形成。此外透光部31为空气层,其折射率与扩散片27和透镜片28不同。此外,光反射层32由例如分散混入了白色的氧化钛微颗粒的透明树脂等形成。
其中,凸柱面透镜29的排列周期(透镜间距)和光反射层32的排列周期(反射层间距)设定为大致相同,例如为140μm左右。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对于该光学部件15的外周端面(端边方向)15a、15b,使各凸柱面透镜29以规定角度倾斜配置,具体而言相对于长度方向倾斜角度θ地构成。沿着凸柱面透镜29的倾斜,光反射层32也相对于光学部件15的长度方向倾斜角度θ地排列。其中,将角度θ设置为3°~10°,优选将其设置为4°~7°。
返回图1和图2,冷阴极管17为线状光源(管状光源)的一种,在使其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姿态下安装在底座14内,多根在使相互的轴大致平行、并且相互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隔的状态下并列。
当由各冷阴极管17照射的光通过光学部件15的透光部31时,直接入射到凸柱面透镜29,并且其指向性面向液晶面板11的有效显示区域定向并射出。另一方面,未通过透光部31的光在光反射层32被反射并返回冷阴极管17一侧,通过反射片14a等再次反射,直到通过透光部31之前都反复反射,实现光的再利用。其中,在该光学部件15中,通过调整光反射层32和透光部31的宽度尺寸大小的比例,能够适当地控制光的出射方向(扩散角度)。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构成光学部件15的透镜片28的各凸柱面透镜29,如上所述,构成为相对于光学部件15的长边方向倾斜角度θ的结构。从而,如图1所示使呈矩形的光学部件15和液晶面板11四角平行地重合时,如图7所示液晶面板11的像素排列PE和凸柱面透镜29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倾斜角度θ。其结果,因像素排列PE和凸柱面透镜29的排列发生干涉而导致的莫尔条纹等显示缺陷难以被视认,此外在能够可靠地抑制这样的显示缺陷的视认的同时,还能够充分实现原本的光学部件15的目的即光的面内均匀化。
此外,由于角度θ为3°~10°,如下述表1所示,不论液晶面板11的尺寸,都能够可靠地使莫尔条纹难以视认。其中,如上所述将角度θ设计为4°~7°时,液晶面板11的大小为任何尺寸都能够进一步可靠地使莫尔条纹难以视认。其中,上述范围特别为通用性较高的角度范围,由于存在会受到液晶面板11的像素设计思想的变更和偏光板具有的雾值(haze)等若干影响的情况,考虑到这些变更和影响的情况下,也可以存在设计不足3°、超过10°的角度的情况。
[表1]
其中,在表1中,◎表示即使注视也不会注意到的情况(优),○表示不会注意到的情况(良),△表示虽然不会引起不适但能够注意到的情况,×表示引起不适的情况。
接着,对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的光学部件15的制造方法,参照附图说明。图8是表示光学部件15的制造工序的概要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转印工序(成形工序)使用的转印模具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曝光工序的曝光状态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曝光结果的说明图,图12是表示光反射层形成工序的说明图,图13是表示形成光反射层之后的工序的说明图,图14是表示图8至图13的工序制造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以下也称为母材)150的结构的说明图。
首先,在制造光学部件15之前,预备用于构成该光学部件15的透光性片26的透光性片辊(roll)126(参照图10)。该透光性片辊126安装在送入辊(roller)200上,沿着其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速度被依次输送至生产线。其中,该情况的透光性片辊126能够采用由PET等聚酯形成的透光性片辊。
对所输送的透光性片辊126的单面,作为第一工序形成由PMMA等丙烯酸树脂形成的固化性树脂层130(参照图10)。在此情况下,能够使用由贮存未固化的树脂的容器(tank)210涂布到辊126上的方法和通过印刷法等粘贴的方法等。此外,固化性树脂作为通过热或紫外光照射固化的透光性树脂,能够使用丙烯酸类树脂、碳酸酯类树脂等。
而后,对固化性树脂层130转印透镜形状。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使用转印模具220进行形状转印。转印模具220用于对所输送的片126的固化性树脂层130进行成形,由表面形成凹透镜形状221的鼓状的辊构成。之后,该辊伴随片126的输送旋转并与该片126抵接。此处,凹透镜形状221是特征性的,相对于辊的旋转方向具有倾斜地形成,在辊的周面形成为螺旋状。通过使用这样的转印模具220的形状转印,转印为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片126的长度方向倾斜规定角度θ的透镜形状,即半柱状的透镜并列多个而成的凸柱面透镜形状。其中,转印模具220设计为角度θ为3°~10°、优选4°~7°的范围。
进行上述透镜形状的转印后,将固化性树脂层130通过紫外光照射固化。此处通过使用紫外线照射装置230对该固化性树脂层130照射紫外光使树脂层130被固化,通过该固化形成凸柱面透镜组30(参照图10)。
形成凸柱面透镜组30后,针对透光性片126中与形成该凸柱面透镜组3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感光性粘接剂层241(参照图10)。该情况下的感光性粘接剂层241使用通过紫外光照射其曝光部失去粘接性(即固化)的材料,即,使用其自身具有粘接性或粘合性,通过紫外光照射固化失去其粘接性或粘合性的材料,例如丙烯酸类粘接材料。作为其形成方法,由贮存感光性粘接剂层241的容器240涂布在辊126的背面侧的方法,和通过印刷法等粘贴的方法。
而后,对于感光性粘接剂层241进行紫外光照射。具体而言,紫外线照射装置250(也可以并用紫外线照射装置230),如图10所示通过凸柱面透镜组30进行曝光L。根据这样的曝光L,通过构成凸柱面透镜组30的各凸柱面透镜29使照射的光L被聚光,在作为照射对象的感光性粘接剂层241,与凸柱面透镜29的凸部分在平面视图中重叠的位置为曝光部251,其边界即相邻的凸柱面透镜29的边界位置为非曝光部252。其结果,粘接性在非曝光部252被维持,在曝光部251失去,如图11所示,与相邻的凸柱面透镜29的边界位置在平面视图中重叠地并列形成有粘接剂层24,在该粘接剂层24之间形成有非粘接部24a。
对于进行上述曝光后的粘接剂层24,进行光反射性材料的涂布。此处,通过由辊260的印刷涂布,仅对于粘接剂层24有选择地使光反射层32粘接(参照图12)。其中,作为光反射性材料,能够使用例如分散混入了白色的氧化钛微颗粒的透明树脂(例如PMMA)等形成的光反射性材料,作为分散颗粒其他还可以使用氧化铝、硫酸钡等。
形成光反射层32后,如图13所示,从光反射层32的形成面侧相对于透光性片261形成扩散片271(其构成扩散片27)。此处,使该扩散片271和透光性片261之间隔着固化性树脂而粘贴。其中,扩散片271由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制的基材形成,在其基材内部分散有使光散射的无数的光散射颗粒(玻璃珠)。此外,基材作为合成树脂,能够例示聚苯乙烯(PS)、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M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环烯烃(PCy)等。
而后,如图13所示,通过紫外线照射装置280,为了使夹在中间的固化性树脂固化进行紫外光照射,获得如图14所示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150。该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150具有辊状,具有凸柱面透镜29相对于其长度方向(端边方向)倾斜角度θ的结构。而后,通过对该辊状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150,使用截断装置290(参照图13),与长度方向垂直地截断,获得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的光学部件15。
根据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能够低成本地制造光学部件15。具体而言,由于在透光性片126形成凸柱面透镜29时,以相对于该透光性片126的端边方向使凸柱面透镜29的长度方向具有倾斜的形式进行透镜成形,因此在截断最终获得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150时,不需要相对于长度方向沿倾斜方向截断,通过垂直地截断,就能够获得光学部件15。从而,由母材150切下光学部件15时,不会产生无谓的损失,即由于不会发生取下效率低下的状态,是非常高效并且量产性优良的制造方法。
此外,曝光工序中,通过凸柱面透镜组30的聚光作用,在感光性粘接剂层241中构成凸柱面透镜组30的各凸柱面透镜29的边界部形成具有粘接性的非曝光部24,对于该具有粘接性的非曝光部24粘接形成光反射层32。即,沿着凸柱面透镜29的倾斜,有选择地排列形成由该光反射性材料形成的光反射层32,其结果,该光反射层32的长度方向也相对于透光性片126的长度方向(端边方向)具有倾斜地形成。像这样,通过使凸柱面透镜29以向透光性片126的长度方向倾斜的形状成形,经由该透镜29对感光性粘接剂层241实施曝光,在其上涂布光反射性材料的方法,能够非常简便地在透镜边界部有选择地形成光反射层32。而后,最终,仅通过对具备透镜29和光反射层32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150沿与该母材150的长度方向垂直地截断,能够形成相对于透光性片26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的透镜29。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记述和根据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内。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使用其他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也适用于本发明。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为相对于光学部件15的长度方向,使凸柱面透镜29的长度方向倾斜的结构,在消除视认出莫尔条纹的缺陷的意义上,还能够例如如图15所示,作为使凸柱面透镜29a分别在长度方向反复蛇行而成的曲折构造构成。这样的曲折构造,由于对于像素排列PE产生偏离,能够适当地防止或抑制莫尔条纹被视认。即,由于获得了与透镜的间距实质上减小的情况相同的效果,能够避免莫尔条纹。
其中,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凸柱面透镜29a的蛇行相对于透光性片26的端边方向(即光学部件150a的长度方向)倾斜3°~10°、优选4°~7°。此外,这样的曲折构造能够使转印模具220的凹透镜形状221为相同的曲折构造。进而,在这样的曲折构造中,还能够将蛇行的图案设计为周期的或随机的。
此外,例如如图16所示,还能够使凸柱面透镜29b以在其长度方向上反复形成有相对于透光性片26的端边方向(即光学部件150b的长度方向)平行的第一边部291和相对于透光性片26的端边方向(即光学部件150b的长度方向)具有倾斜的第二边部292a、292b的形状而构成。该情况下,由于至少第二边部292a、292b相对于像素排列PE产生偏离,能够适当地防止或抑制莫尔条纹被视认。
其中,该情况下,也能够将第二边部292a、292b的倾斜设计为相对于透光性片26的端边方向(即光学部件150b的长度方向)倾斜3°~10°、优选4°~7°。此外,能够使这样的第一边部291和第二边部292a、292b以转印模具220的凹透镜形状221为相同形状的第一边部和第二边部。进而,在该形状下,能够将第一边部和第二边部的图案设计为周期的或随机的。
Claims (26)
1.一种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透光性片的单面形成固化性树脂层的工序;
对所述固化性树脂层,成形多个凸透镜并列而成的凸透镜组的形状的成形工序;
对所述固化性树脂层进行固化的工序;
在所述透光性片中与形成有所述凸透镜组的一侧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感光性粘接剂层的工序;
隔着所述凸透镜组对所述感光性粘接剂层进行曝光的曝光工序;和
在进行所述曝光后的所述感光性粘接剂层,形成光反射性材料的光反射性材料形成工序,
所述成形工序中,以所述凸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的形式,对该凸透镜组的形状进行成形,
所述曝光工序中,通过所述凸透镜组的聚光作用,在所述感光性粘接剂层中,在构成所述凸透镜组的各凸透镜的边界部形成非曝光部,使该非曝光部具有粘接性,而曝光部不具有粘接性,
所述光反射性材料形成工序中,在所述感光性粘接剂层的所述非曝光部,有选择地形成该光反射性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成形工序中,使所述凸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3°~1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成形工序中,使所述凸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4°~7°。
4.一种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透光性片的单面形成固化性树脂层的工序;
对所述固化性树脂层,成形多个凸透镜并列而成的凸透镜的形状的成形工序;
对所述固化性树脂层进行固化的工序;
在所述透光性片中与形成有所述凸透镜组的一侧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感光性粘接剂层的工序;
隔着所述凸透镜组对所述感光性粘接剂层进行曝光的曝光工序;和
在进行所述曝光后的所述感光性粘接剂层,形成光反射性材料的光反射性材料形成工序,
所述成形工序中,分别以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反复蛇行的曲折构造的形状成形所述凸透镜,
所述曝光工序中,通过所述凸透镜组的聚光作用,在所述感光性粘接剂层中,在构成所述凸透镜组的各凸透镜的边界部形成非曝光部,使该非曝光部具有粘接性,而曝光部不具有粘接性,
所述光反射性材料形成工序中,在所述感光性粘接剂层的所述非曝光部,有选择地形成该光反射性材料。
5.如权利要求4所示的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成形工序中,所述凸透镜的蛇行,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3°~10°。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成形工序中,所述凸透镜的蛇行,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4°~7°。
7.一种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透光性片的单面形成固化性树脂层的工序;
对所述固化性树脂层,成形多个凸透镜并列而成的凸透镜组的形状的成形工序;
对所述固化性树脂层进行固化的工序;
在所述透光性片中与形成有所述凸透镜组的一侧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感光性粘接剂层的工序;
隔着所述凸透镜组对所述感光性粘接剂层进行曝光的曝光工序;和
在进行所述曝光后的所述感光性粘接剂层,形成光反射性材料的光反射性材料形成工序,
所述成形工序中,分别以在所述凸透镜的长度方向上反复形成有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平行的第一边部和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的第二边部的形状,成形所述凸透镜,
所述曝光工序中,通过所述凸透镜组的聚光作用,在所述感光性粘接剂层中,在构成所述凸透镜组的各凸透镜的边界部形成非曝光部,使该非曝光部具有粘接性,而曝光部不具有粘接性;
所述光反射性材料形成工序中,在所述感光性粘接剂层的所述非曝光部,有选择地形成该光反射性材料。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成形工序中,所述第二边部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3°~10°。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成形工序中,所述第二边部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4°~7°。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所述光反射性材料形成工序之后,在形成有该光反射性材料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扩散片的工序。
11.一种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光性片;
在所述透光性片的单面形成,由多个凸透镜并列而成的凸透镜组;和
在所述透光性片中与形成有所述凸透镜组的一侧相反一侧的面上,且在构成所述凸透镜组的各凸透镜的边界部,有选择地配置的光反射层,
所述凸透镜组以所述凸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的形式排列而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3°~10°。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透镜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4°~7°。
14.一种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光性片;
在所述透光性片的单面形成,由多个凸透镜并列而成的凸透镜组;和
在所述透光性片中与形成有所述凸透镜组的一侧相反一侧的面上,且在构成所述凸透镜组的各凸透镜的边界部,有选择地配置的光反射层,
所述凸透镜组,分别以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反复蛇行的曲折构造的形状构成所述凸透镜。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透镜的蛇行,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3°~10°。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透镜的蛇行,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4°~7°。
17.一种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光性片;
在所述透光性片的单面形成,由多个凸透镜并列而成的凸透镜组;和
在所述透光性片中与形成有所述凸透镜组的一侧相反一侧的面上,且在构成所述凸透镜组的各凸透镜的边界部,有选择地配置的光反射层,
所述凸透镜组,分别以在所述凸透镜的长度方向上反复形成有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平行的第一边部和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具有倾斜的第二边部的形状,构成所述凸透镜。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透镜的所述第二边部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3°~10°。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透镜的所述第二边部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的端边方向倾斜4°~7°。
20.如权利要求1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相对于所述透光性片,以夹住所述光反射层的形式粘贴的扩散片。
21.一种转印模具,其用于对所输送的片进行成形,其特征在于:
包括在表面形成有凹透镜形状的鼓状的辊,
伴随所述片的输送,所述辊旋转并与所述片抵接,所述辊的凹透镜形状形成为相对于该辊的旋转方向具有倾斜。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转印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透镜形状在所述辊的周面形成为螺旋状。
23.一种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包括光源和配置在所述光源的光出射侧的从权利要求11~2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切下的光学部件。
2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包括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和配置在所述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的光出射侧的显示面板。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为在一对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层的液晶面板。
26.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包括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21540 | 2007-08-28 | ||
JP2007221540 | 2007-08-28 | ||
PCT/JP2008/055435 WO2009028226A1 (ja) | 2007-08-28 | 2008-03-24 | 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製造用母材、転写型、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49200A true CN101849200A (zh) | 2010-09-29 |
Family
ID=40386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04234A Pending CN101849200A (zh) | 2007-08-28 | 2008-03-24 | 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转印模具、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149177A1 (zh) |
EP (1) | EP2184626A4 (zh) |
JP (1) | JPWO2009028226A1 (zh) |
CN (1) | CN101849200A (zh) |
WO (1) | WO2009028226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05984A (zh) * | 2016-11-24 | 2018-06-01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空调器 |
CN111630416A (zh) * | 2018-01-19 | 2020-09-04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立体造形物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116140B1 (ko) * | 2009-07-16 | 2012-03-06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규칙 패턴 광학 시트 |
JPWO2011068212A1 (ja) * | 2009-12-03 | 2013-04-18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学シートロール、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ロール、光学シート、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
KR101211723B1 (ko) * | 2010-09-20 | 2012-12-12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광학용시트, 광학유닛 및 이를 적용한 조명장치 |
SG189560A1 (en) | 2011-10-11 | 2013-05-3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 A display device |
US10111581B2 (en) * | 2014-02-27 | 2018-10-30 | Align Technology, Inc. | Thermal defogging system and method |
JP2016018119A (ja) * | 2014-07-09 | 2016-02-01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立体画像を提示する光線制御子および立体ディスプレイ |
CN105398068A (zh) * | 2015-11-27 | 2016-03-16 | 江苏视客光学眼镜有限公司 | 眼镜镜片的绿色制造方法及系统 |
US20200096167A1 (en) * | 2016-12-21 | 2020-03-26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Light-diffusion member and daylighting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14599A (en) * | 1991-09-09 | 1995-05-09 | Enplas Corporation |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
US6437844B1 (en) * | 1996-09-04 | 2002-08-2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associated fabrication method |
JPH10241434A (ja) * | 1997-02-27 | 1998-09-11 | Toray Ind Inc | 光線指向性化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指向性面状光源 |
JP2000238052A (ja) * | 1999-02-25 | 2000-09-05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レンズ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US6628460B1 (en) * | 1998-08-05 | 2003-09-30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Lens she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US6322236B1 (en) * | 1999-02-09 | 2001-11-27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Optical film with defect-reducing surfa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
JP2001201611A (ja) * | 2000-01-21 | 2001-07-27 | Hitachi Ltd | 光学的機能性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面状光源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
JP3900805B2 (ja) * | 2000-08-03 | 2007-04-0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3337331A (ja) * | 2002-05-21 | 2003-11-28 |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4029669A (ja) * | 2002-06-28 | 2004-01-29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 |
JP2004341322A (ja) * | 2003-05-16 | 2004-12-02 | Alps Electric Co Ltd | 導光板製造装置及び導光板の製造方法 |
US20060132945A1 (en) * | 2003-06-06 | 2006-06-22 | Koichi Sano | Microstructured optical film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
MXPA06003202A (es) * | 2003-09-22 | 2006-06-23 | Gene Dolgoff | Visualizadores de imagen lenticulares onmidireccionales y de rejilla de barrera, y metodos para realizarlos. |
JP2005123046A (ja) * | 2003-10-17 | 2005-05-12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
US7160017B2 (en) * | 2004-06-03 | 2007-01-09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using a linear arrangement of light concentrators |
JP2006017957A (ja) * | 2004-06-30 | 2006-01-19 | Sun Tec Kk | レンズフィルム |
JP5128047B2 (ja) * | 2004-10-07 | 2013-01-23 | Towa株式会社 | 光デバイス及び光デバイスの生産方法 |
JP2006116826A (ja) * | 2004-10-21 | 2006-05-11 | Seiko Epson Corp | マイクロレンズ基板製造用成形型、マイクロレンズ基板の製造方法、マイクロレンズ基板、透過型スクリーンおよびリア型プロジェクタ |
JP2006145653A (ja) * | 2004-11-17 | 2006-06-08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光学部材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7278771B2 (en) * | 2004-11-22 | 2007-10-09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Optical film |
JP4912648B2 (ja) * | 2005-09-13 | 2012-04-11 |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
KR20060133484A (ko) * | 2005-06-20 | 2006-12-26 | 히다치 막셀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조명장치, 표시장치, 광학시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
JP4289358B2 (ja) * | 2006-02-06 | 2009-07-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および印刷方法 |
US20080042570A1 (en) * | 2006-08-18 | 2008-02-21 | Lg Electronics Inc. | Sheet for protecting external light and plasma display device thereof |
TW200900801A (en) * | 2007-06-29 | 2009-01-01 | Coretronic Corp |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
-
2008
- 2008-03-24 EP EP08738774A patent/EP2184626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3-24 CN CN200880104234A patent/CN101849200A/zh active Pending
- 2008-03-24 WO PCT/JP2008/055435 patent/WO200902822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3-24 JP JP2009530004A patent/JPWO2009028226A1/ja active Pending
- 2008-03-24 US US12/674,935 patent/US2011014917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05984A (zh) * | 2016-11-24 | 2018-06-01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空调器 |
CN111630416A (zh) * | 2018-01-19 | 2020-09-04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立体造形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184626A1 (en) | 2010-05-12 |
EP2184626A4 (en) | 2011-06-15 |
WO2009028226A1 (ja) | 2009-03-05 |
US20110149177A1 (en) | 2011-06-23 |
JPWO2009028226A1 (ja) | 2010-1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49200A (zh) | 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光学部件制造用母材、转印模具、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 |
CN102741713B (zh) | 光学组件以及显示装置 | |
JP2815910B2 (ja) | 投影形画像表示装置 | |
US7808706B2 (en) | Light management films for displays | |
CN101561522B (zh) | 透镜阵列板、光源、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1978292A (zh) | 光学构件、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以及光学构件的制造方法 | |
JP5071675B2 (ja) |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
US20090097229A1 (en) | Light management films, back light units, and related structures | |
JPH02115889A (ja) | 投影型画像表示装置 | |
CN101346645A (zh) | 用于背光灯的透镜片、使用了它的背光灯及显示装置 | |
CN101506715A (zh) | 用来在微透镜阵列薄膜中雕刻孔的方法和装置 | |
TWI790561B (zh) | 擴散片、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及資訊機器 | |
CN101268303A (zh) | 背光装置、显示装置及光学部件 | |
CN101223472A (zh) | 带微透镜的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7250848A (zh) | 层叠型光学构件、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
EP0381417A1 (en) | Rear projection scree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101641635B (zh) | 光学构件单元、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
KR101980698B1 (ko) | 프리즘 시트,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KR101182491B1 (ko) | 부분적으로 코팅된 구조물 어레이를 구비한 광학 필름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 |
CN101772724B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221175130U (zh) | 光学元件、抬头显示系统和交通工具 | |
CN101802656A (zh) | 光学部件、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 |
KR101234852B1 (ko) | 도광판, 광학 장치 및 도광판 제조방법 | |
JP6150974B2 (ja) | 表示装置 | |
JP2007304433A (ja) | レンチキュラーレンズシート、透過型スクリーン、背面投射型の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