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27012B - 分组传送网及其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分组传送网及其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27012B CN101827012B CN2009100793197A CN200910079319A CN101827012B CN 101827012 B CN101827012 B CN 101827012B CN 2009100793197 A CN2009100793197 A CN 2009100793197A CN 200910079319 A CN200910079319 A CN 200910079319A CN 101827012 B CN101827012 B CN 1018270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packet
- pure
- transport network
- n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组传送网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分组传送网的出口节点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所述出口节点对识别出的IP地址,匹配出端口;其中,出端口与下游设备IP地址的对应关系已在所述出口节点预先配置;所述出口节点通过匹配的出端口,转发所述纯三层IP包。本发明同时公开一种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分组传送网及其出口节点。采用本发明可以实现不支持三层处理的分组传送网技术对纯三层IP包的承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分组传送网及其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方法、出口节点。
背景技术
现有承载纯三层(L3)IP(Intemet Protocol,网际协议)包业务主要是采用基于三层转发的IP/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通过IP 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内部网关协议)路由协议交互IP路由信息,在IP/MPLS网络的每一跳都会重新解封装和封装L2信息,并直接根据报文的L3IP地址信息进行转发。IP/MPLS技术承载与转发纯三层IP包业务的操作如图1所示。
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分组传送网)是一种适应以IP化分组业务为主的多业务传送网络,具有带宽统计复用和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保证,以及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运行、管理和维护)和保护能力,是支持如多等级QoS、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标签转发和统计复用等分组特性和如端到端的OAM、可靠性、同步定时和网管等传送特性的具有面向连接组网特性的网络。
分组传送网基于二层转发(只处理二层业务,不处理三层业务),同时可识别三层IP包,并且IP包可以作为净荷在分组传送网建立的隧道里实现透传。采用分组传送网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对于来自UNI(User Network Interface,用户网络接口)侧或NNI(Network-Network Interface,网络-网络接口)侧的纯三层IP包业务,首先在分组传送网入口节点处封装运营商网络标签(即外层标签),然后在分组传送网内部建立标签交换路径并通过外层标签进行业务 转发,最后在分组传送网出口节点处剥离外层标签。在分组传送网的出口节点,由于纯L3IP包业务(非L3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业务)是遵循IP路由协议寻址的,如果出口节点有多个端口与下游一个或多个设备相连,则分组传送网的出口节点必须能处理三层业务(支持IP IGP路由功能并实现三层转发),即采用IP/MPLS技术。以基于MPLS-TP(Multi Protocol LabelSwitching-Transport Profile,多协议标记交换-传送方面)的分组传送网技术为例,其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图示如图2所示。
采用基于三层处理的IP/MPLS技术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相比采用基于二层处理的分组传送网承载,具有功耗大(在同等容量下,大约高一个数量级)和故障率高(在同等容量下,大约高5~8倍)的缺点。此外,采用IP/MPLS技术能够处理纯三层IP包业务,而采用分组传送网技术只处理二层业务,因此相对而言,IP/MPLS的设备实现复杂度要远大于分组传送网。
在某些应用情况下,网络实际上只要能够透传和识别纯三层IP包,而无需实现三层处理(如IP路由),采用分组传送网技术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比如在城域网,只需要在位于核心层的业务控制子层进行纯三层IP包的处理,而在汇聚和接入层无需处理。
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目前,采用分组传送网技术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方案,对于出口节点对应多个路由器或其他支持三层处理的设备时,如果不支持IP/MPLS技术,则无法进行路由寻址和转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分组传送网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方法,用以实现不支持三层处理的分组传送网技术承载纯三层IP包的方案,该方法包括:
分组传送网的出口节点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
所述出口节点对识别出的IP地址,匹配出端口;其中,出端口与下游设备IP地址的对应关系已在所述出口节点预先配置;
所述出口节点通过匹配的出端口,转发所述纯三层IP包。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分组传送网的出口节点,用以实现不支持三层处理的分组传送网技术承载纯三层IP包的方案,该出口节点包括:
识别模块,用于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
匹配模块,用于对识别出的IP地址,匹配出端口;其中,出端口与下游设备IP地址的对应关系已在所述出口节点预先配置;
转发模块,用于通过匹配的出端口,转发所述纯三层IP包。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分组传送网,用以实现不支持三层处理的分组传送网技术承载纯三层IP包的方案,该分组传送网包括:
入口节点,位于所述分组传送网入口,用于接收并转发纯三层IP包;
内部节点,位于所述分组传送网内部,用于接收并转发纯三层IP包;
出口节点,位于所述分组传送网出口,用于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对识别出的IP地址,匹配出端口;其中,出端口与下游设备IP地址的对应关系已在所述出口节点预先配置;通过匹配的出端口,转发所述纯三层IP包。
本发明实施例中,分组传送网的出口节点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所述出口节点对识别出的IP地址,匹配出端口;其中,出端口与下游设备IP地址的对应关系已在所述出口节点预先配置;所述出口节点通过匹配的出端口,转发所述纯三层IP包,从而使分组传送网的出口节点无需支持IP/MPLS路由功能,只需处理二层信息即可实现对纯三层IP包业务的承载,可降低设备的实现复杂度;并且,相对于基于三层转发的IP/MPLS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利用基于二层转发的分组传送网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功耗较小、故障率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IP/MPLS技术承载与转发纯三层IP包业务的操作示意 图;
图2为背景技术中基于MPLS-TP的分组传送网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分组传送网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基于MPLS-TP的分组传送网承载来自U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的一个具体实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基于MPLS-TP的分组传送网承载来自N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的一个具体实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基于PBT的分组传送网承载来自U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的一个具体实例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基于PBT的分组传送网承载来自N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的一个具体实例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分组传送网的出口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分组传送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分组传送网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方法流程可以包括:
步骤301、分组传送网的出口节点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
步骤302、所述出口节点对识别出的IP地址,匹配出端口;其中,出端口与下游设备IP地址的对应关系已在所述出口节点预先配置。
步骤303、所述出口节点通过匹配的出端口,转发所述纯三层IP包。
由图3所示流程可知,本发明实施例在不支持IP/MPLS技术的分组传送网出口节点处,通过预先静态配置方式,将出端口与下游设备的IP地址对应, 在出口节点通过识别三层IP包的IP地址来匹配出端口实现转发。分组传送网的下游设备可以是UNI接口的对端路由器、NNI接口的对端路由器、或其它支持三层处理的设备。
分组传送网技术包括已知的两种主流技术:MPLS-TP技术、PBT(ProviderBackbone Transport,运营商骨干传送)技术,还可以包括其他具备分组传送网特性的其他技术,下面分别以MPLS-TP技术、PBT技术为例,详细说明本发明方案的具体实施。
MPLS-TP源于一层的传输技术和三层的IP/MPLS技术,通过引入MPLS标签技术来加强传输设备对数据分组业务的承载能力。采用MPLS-TP的分组传送网技术,在逻辑上分为三层:PW(Pseudowire,伪线)层、LSP(Label SwitchedPath,标签交换路径)层和段层(Section)。在伪线层,封装PW标签并采用PW技术实现L2以太网和IP/MPLS等多业务承载,并保证用户层透明性;在LSP层,封装LSP标签并实现基于二层的转发;在段层可以采用以太网等多种物理层媒介传送,若采用以太网物理层需再封装二层MAC(Media Access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
采用基于MPLS-TP的分组传送网承载来自U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时,出口节点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之前,还可以包括:对于来自U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所述分组传送网的入口节点封装PW标签和LSP标签;所述分组传送网的内部节点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并采用LSP标签进行基于二层的转发。
采用基于MPLS-TP的分组传送网承载来自U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的一个具体实例如图4所示,本例中,CE1(Customer Equipment,用户终端)和CE2位于UNI接口的用户(User)侧,PTN1和PTN3位于UNI接口的网络(Network)侧。对于来自CE1的纯三层IP包业务,首先在分组传送网入口节点PTN1处封装PW标签和LSP标签(此时,UNI侧的物理层MAC地址L2可以保留也可以剥离)。在分组传送网内部(PTN1->PTN2->PTN3)建立标签 交换路径(LSP),并采用LSP标签实现基于二层的转发,若物理层采用以太网媒介,在分组传送网内部的每一跳还需要在所述纯三层IP包的最外面封装MAC地址(如L21和L22)。最后在分组传送网出口节点PTN3处,通过识别三层IP包的IP地址来匹配出端口实现转发,前提是通过预先静态配置方式,将PTN3的出端口与UNI的对端CE2设备的IP地址对应。
采用基于MPLS-TP的分组传送网承载来自N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时,出口节点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之前,还可以包括:对于来自N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IP/MPLS网络的内部节点按IP/MPLS的路由和转发机制进行三层转发;所述分组传送网的入口节点封装PW标签和LSP标签;所述分组传送网的内部节点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并采用LSP标签进行基于二层的转发。
采用基于MPLS-TP的分组传送网承载来自N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的一个具体实例如图5所示,本例中,P2和P3位于NNI接口的IP/MPLS网络侧,PTN1和PTN3位于NNI接口的基于MPLS-TP的PTN网络侧。对于来自CE1的纯三层IP包业务,在IP/MPLS网络内部,遵循IP/MPLS的路由和转发机制实现三层转发。在分组传送网入口节点PTN1处封装PW标签和LSP标签(此时,NNI侧的物理层MAC地址L23可以保留也可以剥离)。在分组传送网内部(PTN1->PTN2->PTN3)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并采用LSP标签实现基于二层的转发,若物理层采用以太网媒介,在分组传送网内部的每一跳还需要在所述纯三层IP包的最外面封装MAC地址(如L24和L25)。最后在分组传送网出口节点PTN3处,通过识别三层IP包的IP地址来匹配出端口实现转发,前提是通过预先静态配置方式,将PTN3的出端口与NNI的对端P3设备的IP地址对应。
PBT源于二层的以太网技术,去除以太网的无连接特性,并加强以太网设备的OAM和保护等电信级能力。采用PBT的分组传送网技术,若物理层为以太网媒介,在逻辑上分为二层:内层(封装用户层MAC地址)和外层(即隧 道层,封装运营商层MAC地址)。在内层,天然支持以太网业务,也可采用伪线(PW)技术实现其他业务(如IP/MPLS业务)的承载,并保证用户层透明性。在外层,通过运营商层MAC地址和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ID(标识)实现基于二层的转发。
采用基于PBT的分组传送网承载来自U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时,所述出口节点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之前,还可以包括:对于来自U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所述分组传送网的入口节点封装内层信息和外层信息;所述分组传送网的内部节点建立标签交换路径,并采用二层信息进行基于二层的转发。其中的内层信息可以包括用户层MAC地址;和/或,外层信息可以包括运营商MAC地址。
采用基于PBT的分组传送网承载来自U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的一个具体实例如图6所示,本例中,CE1和CE2位于UNI接口的用户(User)侧,PTN1和PTN3位于UNI接口的网络(Network)侧。对于来自CE1的纯三层IP包业务,首先在分组传送网入口节点PTN1处封装用户层MAC地址等内层信息和运营商MAC地址等外层信息。在分组传送网内部(PTN1->PTN2->PTN3)建立标签交换路径,并采用外层MAC地址等L2信息实现基于二层的转发。最后在分组传送网出口节点PTN3处,通过识别三层IP包的IP地址来匹配出端口实现转发,前提是通过预先静态配置方式,将PTN3的出端口与UNI的对端CE2设备的IP地址对应。
采用基于PBT的分组传送网承载来自N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时,出口节点处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之前,还可以包括:对于来自N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IP/MPLS网络的内部节点按IP/MPLS的路由和转发机制进行三层转发;所述分组传送网的入口节点封装内层信息和外层信息;所述分组传送网的内部节点建立标签交换路径,并采用二层信息进行基于二层的转发。其中的内层信息可以包括用户层MAC地址;和/或,外层信息可以包括运营商MAC地址。
采用基于PBT的分组传送网承载来自N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的一个具体实例如图7所示,本例中,P2和P3位于NNI接口的IP/MPLS网络侧,PTN1和PTN3位于NNI接口的基于PBT的PTN网络侧。对于来自CE1的纯三层IP包业务,在IP/MPLS网络内部,遵循IP/MPLS的路由和转发机制实现三层转发。在分组传送网入口节点PTN1处封装用户层MAC地址等内层信息和运营商MAC地址等外层信息。在分组传送网内部(PTN1->PTN2->PTN3)建立标签交换路径,并采用外层MAC地址等L2信息实现基于二层的转发。最后在分组传送网出口节点PTN3处,通过识别三层IP包的IP地址来匹配出端口实现转发,前提是通过预先静态配置方式,将PTN3的出端口与NNI的对端P3设备的IP地址对应。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ROM、RAM、磁盘或光盘等。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分组传送网的出口节点,其结构如图8所示,可以包括:
识别模块801,用于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
匹配模块802,用于对识别出的IP地址,匹配出端口;其中,出端口与下游设备IP地址的对应关系已在所述出口节点预先配置;
转发模块803,用于通过匹配的出端口,转发所述纯三层IP包。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分组传送网,其结构如图9所示,可以包括:
入口节点901,位于所述分组传送网入口,用于接收并转发纯三层IP包;
内部节点902,位于所述分组传送网内部,用于接收并转发纯三层IP包;
出口节点903,位于所述分组传送网出口,用于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对识别出的IP地址,匹配出端口;其中,出端口与下游设备IP地址的对应关系已在所述出口节点预先配置;通过匹配的出端口,转发所述纯三层IP 包。
一个实施例中,入口节点901还可以用于在所述分组传送网基于MPLS-TP、承载来自UNI或N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时,在所述出口节点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之前,封装PW标签和LSP标签;内部节点902还可以用于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并采用LSP标签进行基于二层的转发。
一个实施例中,入口节点901还可以用于在所述分组传送网基于PBT、承载来自UNI或N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时,在所述出口节点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之前,封装封装内层信息和外层信息;内部节点902还可以用于建立标签交换路径,并采用二层信息进行基于二层的转发。
本发明实施例中,分组传送网的出口节点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所述出口节点对识别出的IP地址,匹配出端口;其中,出端口与下游设备IP地址的对应关系已在所述出口节点预先配置;所述出口节点通过匹配的出端口,转发所述纯三层IP包,从而使分组传送网的出口节点无需支持IP/MPLS路由功能,只需处理二层信息(无需转发和处理三层信息)即可实现对纯三层IP包业务的承载,可降低设备的实现复杂度;并且,相对于基于三层转发的IP/MPLS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利用基于二层转发的分组传送网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功耗较小(经测试或现网验证,在同等容量下,大约低一个数量级)、故障率较低(经测试或现网验证,在同等容量下,大约低5~8倍)。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对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5)
1.一种分组传送网承载纯三层网际协议IP包业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分组传送网的出口节点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
所述出口节点对识别出的IP地址,匹配出端口;其中,出端口与下游设备IP地址的对应关系已在所述出口节点预先配置;
所述出口节点通过匹配的出端口,转发所述纯三层IP包;
其中,所述分组传送网基于多协议标记交换-传送方面MPLS-TP承载来自用户网络接口U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时,所述出口节点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之前,进一步包括:
对于来自U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所述分组传送网的入口节点封装伪线PW标签和标签交换路径LSP标签;
所述分组传送网的内部节点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并采用LSP标签进行基于二层的转发;
或者,所述分组传送网基于MPLS-TP承载来自网络-网络接口N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时,所述出口节点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之前,进一步包括:
对于来自N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IP/MPLS网络的内部节点按IP/MPLS的路由和转发机制进行三层转发;
所述分组传送网的入口节点封装PW标签和LSP标签;
所述分组传送网的内部节点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并采用LSP标签进行基于二层的转发;
或者,所述分组传送网基于运营商骨干传送PBT承载来自U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时,所述出口节点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之前,进一步包括:
对于来自U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所述分组传送网的入口节点封装内层信息和外层信息;
所述分组传送网的内部节点建立标签交换路径,并采用二层信息进行基于二层的转发;
或者,所述分组传送网基于PBT承载来自N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时,所述出口节点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之前,进一步包括:
对于来自N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IP/MPLS网络的内部节点按IP/MPLS的路由和转发机制进行三层转发;
所述分组传送网的入口节点封装内层信息和外层信息;
所述分组传送网的内部节点建立标签交换路径,并采用二层信息进行基于二层的转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组传送网基于多协议标记交换-传送方面MPLS-TP承载来自UNI接口或NNI的纯三层IP包业务时,若物理层采用以太网媒介,则在所述分组传送网内部的每一跳,在所述纯三层IP包的最外面封装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信息包括用户层MAC地址;和/或,所述外层信息包括运营商MAC地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游设备包括:UNI接口的对端路由器、NNI接口的对端路由器、或其它支持三层处理的设备。
5.一种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分组传送网,其特征在于,包括:
入口节点,位于所述分组传送网入口,用于接收并转发纯三层IP包;
内部节点,位于所述分组传送网内部,用于接收并转发纯三层IP包;
出口节点,位于所述分组传送网出口,用于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对识别出的IP地址,匹配出端口;其中,出端口与下游设备IP地址的对应关系已在所述出口节点预先配置;通过匹配的出端口,转发所述纯三层IP包;
其中,所述入口节点进一步用于在所述分组传送网基于MPLS-TP、承载来自UNI或N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时,在所述出口节点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之前,封装PW标签和LSP标签;所述内部节点进一步用于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并采用LSP标签进行基于二层的转发;或者,
所述入口节点进一步用于在所述分组传送网基于PBT、承载来自UNI或NNI接口的纯三层IP包业务时,在所述出口节点识别纯三层IP包的IP地址之前,封装内层信息和外层信息;所述内部节点进一步用于建立标签交换路径,并采用二层信息进行基于二层的转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793197A CN101827012B (zh) | 2009-03-05 | 2009-03-05 | 分组传送网及其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793197A CN101827012B (zh) | 2009-03-05 | 2009-03-05 | 分组传送网及其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27012A CN101827012A (zh) | 2010-09-08 |
CN101827012B true CN101827012B (zh) | 2013-02-13 |
Family
ID=42690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793197A Active CN101827012B (zh) | 2009-03-05 | 2009-03-05 | 分组传送网及其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82701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01933A (zh) * | 2011-04-29 | 2011-09-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报文发送方法及装置 |
CN103427927B (zh) * | 2012-05-17 | 2017-04-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Mpls‑tp网络实现时钟同步的方法及装置 |
CN105245388B (zh) * | 2015-10-28 | 2018-11-09 | 武汉众合德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小型化接入ptn设备及其配置方法、系统 |
CN106961412B (zh) * | 2016-01-11 | 2020-04-24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报文转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487163A2 (en) * | 2003-04-17 | 2004-12-15 | Alcatel | SVS/SPVC with L3 IP forwarding |
CN101060432A (zh) * | 2007-04-10 | 2007-10-24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ips设备灵活部署的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CN101072210A (zh) * | 2006-05-10 | 2007-11-1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二层vpn和三层vpn互联互通的实现方法 |
CN101110745A (zh) * | 2007-08-14 | 2008-01-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衔接二层网络和三层网络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2009
- 2009-03-05 CN CN2009100793197A patent/CN10182701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487163A2 (en) * | 2003-04-17 | 2004-12-15 | Alcatel | SVS/SPVC with L3 IP forwarding |
CN101072210A (zh) * | 2006-05-10 | 2007-11-1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二层vpn和三层vpn互联互通的实现方法 |
CN101060432A (zh) * | 2007-04-10 | 2007-10-24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ips设备灵活部署的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CN101110745A (zh) * | 2007-08-14 | 2008-01-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衔接二层网络和三层网络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27012A (zh) | 2010-09-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713197B1 (en) | A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the virtual leased line | |
US8693323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communications in an access network | |
EP1618688B1 (en) | Source identifier for mac address learning | |
US7283529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a dedicated label switched path for a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over a label switched communication network | |
US8929364B2 (en) | Supporting BGP based IP-VPN in a routed network | |
CN102045242B (zh) | 网络通信方法和网络节点设备 | |
EP1720024A1 (en) | A method for realizing the 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to-edge protocol | |
US7756125B2 (en)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routing pseudo-wire encapsulated packets | |
WO2009021458A1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connecting layer2 network and layer3 network | |
WO2005101730A1 (fr) | Systeme et procede permettant d'assurer une qualite de service dans un reseau virtuel prive | |
JP2004534431A (ja) | ネットワークトンネリング | |
AU2011244044A1 (en) | Efficient encapsulation of packets transmitted on a packet-pseudowire over a Packet Switched Network | |
EP2561649A1 (en) | Efficient encapsulation of packets transmitted on a packet-pseudowire over a packet switched network | |
WO2011113340A1 (zh) |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二层虚拟专用网的接入方法和装置 | |
US9485176B2 (en) | Global IP-based service-oriented network architecture | |
JP5242702B2 (ja) | Ipインターワーキングvllを介する回線エミュレーション | |
WO2008063858A2 (en) | Supporting bgp based ip-vpn in a routed network | |
CN101827012B (zh) | 分组传送网及其承载纯三层ip包业务的方法 | |
KR101851031B1 (ko) | 오프셋을 사용하는 대역 내 제어 채널을 제공하는 의사회선 | |
Metz | Layer 2 over ip/mpls | |
KR100684143B1 (ko) | 단순화된 mpls 메커니즘을 이용하여 다양한 l2vpn서비스를 제공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Rathore et al. | Site-to-Site VPN Technologies: A Survey | |
EP2093952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data in an MPLS domai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prising such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