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14154B - 信息处理设备和通信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设备和通信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14154B CN101814154B CN200910224382.5A CN200910224382A CN101814154B CN 101814154 B CN101814154 B CN 101814154B CN 200910224382 A CN200910224382 A CN 200910224382A CN 101814154 B CN101814154 B CN 1018141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munication
- communication speed
- value
- antenna
- messag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208—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associated with components used in interrogation type services, i.e. in systems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an interrogator/reader and a tag/transponder, e.g. i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systems
Landscapes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信息处理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包括:通信天线,具有可变Q值,用于利用预定频率的载波通过能够传送和接收信号的通信路径来与外部设备进行非接触式通信;通信速度确定部件,用于确定与所述外部设备通信的通信速度;通信控制部件,用于基于在所述通信速度确定部件中确定的通信速度,将所述通信天线的Q值设置为对应于确定的通信速度的值;载波信号产生部件,用于产生待传送给所述外部设备的预定频率的载波信号;以及放大部件,具有可变放大系数,用于按设定的放大系数来放大所述载波信号以传送给所述通信天线,其中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基于在所述通信速度确定部件中确定的通信速度,将所述放大部件的放大系数设置为对应于所述通信天线的Q值的值,所述Q值由所述通信控制部件设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
背景技术
近来,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了能够与读取设备/写入设备(或者具有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功能的信息处理设备)进行非接触式通信的信息处理设备,诸如非接触式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卡、射频识别(Radio Identification,RFID)标签和其上安装了非接触式IC芯片的手机。
读取设备/写入设备(或者具有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功能的信息处理设备,以下类似)和信息处理设备(诸如IC卡和手机等)在通信中使用诸如13.56MHz等特定频率的磁场(载波)。具体地,读取设备/写入设备传送加载了载波信号的载波,然后利用天线接收所述载波的信息处理设备通过负载调制返回对接收到的载波信号的响应信号,这样,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执行了通信。
通过包括防篡改的IC芯片,能够与上述读取设备/写入设备进行非接触式通信的信息处理设备可安全地传送/接收和升级伪造问题日益严重的数据诸如电子货币等。因此,在社会上广泛提供了利用信息处理设备(其上安装有能够与上述读取设备/写入设备进行非接触式通信的IC芯片)的多种服务。因此,随着所提供服务的扩展,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安装了非接触式IC芯片的信息处理设备,诸如IC卡和手机等。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非接触式通信开发了多种技术。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2005-323178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基于定义通信距离的距离特征信息来改变天线的Q值,以便以由所述距离特征信息定义的通信距离来执行通信。另外,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2005-11009中公开了以下技术:根据IC芯片温度改变天线的Q值以防止所述IC芯片温度过分升高。
发明内容
读取设备/写入设备(或者具有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功能的信息处理设备;下文中为方便起见称作“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诸如IC卡和手机等)例如利用特定频率(诸如13.56MHz等)的磁场(下文中称作“载波”)来进行非接触式通信。更具体地,读取设备/写入设备传送加载了载波信号的载波,然后通过天线接收所述载波的信息处理设备通过负载调制返回对接收到的所述载波信号的响应信号。例如通过检测由所述负载调制产生的天线端处的电压的振幅变化,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对上述响应信号进行解调。例如通过上述方式执行了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作为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的使用载波的通信的通信速度,有多种速度诸如106[kbps]、212[kbps]、424[kbps]等。另外,上述通信速度例如取决于在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中包括的通信功能。
例如,上述通信速度的不同表现为在所述读取设备/写入设备的天线处载波信号电压的大小。更具体地,例如当读取设备/写入设备的天线的Q值是一定值(恒定值)时,通信速度越快,对应于所述天线中载波信号的电压的大小就越小。在这里,上述现象也适用于例如用于通过执行负载调制来传送响应信号的信息处理设备。例如,上述描述说明通信的速度越快,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稳定性就变得越低。
在这里,以由距离特征信息定义的通信距离来执行通信的相关技术(下文中也称作”相关技术1”)切换天线的Q值,以便以由距离特征信息定义的通信距离来执行通信。通过改变天线的Q值,例如应用了相关技术1的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能够使以由距离特征信息定义的通信距离进行的通信稳定。但是,例如,相关技术1只根据由基于用户输入的距离特征信息定义的通信距离来改变Q值。另外,相关技术1完全没有考虑由于上述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的通信速度导致的通信稳定性的降低。因此,即使在采用了相关技术1的情况下,例如当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在一定的通信距离以较高的通信速度执行通信时,也没有实现通信的稳定。
应用了防止IC芯片温度过分升高的相关技术(下文中也称作“相关技术2”)的信息处理设备也只根据IC芯片的温度来改变天线的Q值。这也完全没有考虑由于上述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的通信速度导致的通信稳定性的降低。因此,即使在采用了相关技术2的情况 下,也没有实现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之间通信的稳定。
依据前述内容,期望提供一种新颖且改进的信息处理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能够在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中基于通信速度使通信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包括:通信天线,具有可变Q值,用于利用预定频率的载波通过能够传送和接收信号的通信路径来与外部设备进行非接触式通信;通信速度确定部件,用于确定与所述外部设备通信的通信速度;以及,通信控制部件,用于基于在所述通信速度确定部件中确定的通信速度,将所述通信天线的Q值设置为对应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的值。
根据这样的配置,在所述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中,可基于所述通信速度使所述通信稳定。
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可进一步包括:载波信号产生部件,用于产生待传送给所述外部设备的预定频率的载波信号;以及放大部件,具有可变放大系数,用于按设定的放大系数来放大所述载波信号以传送给所述通信天线。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基于在所述通信速度确定部件中确定的通信速度,将所述放大部件的放大系数设置为对应于所述通信天线的Q值的值,所述Q值由所述通信控制部件设置。
所述通信速度确定部件在通信期间基于与所述外部设备的通信来选择性地改变通信速度,并在所述通信速度被改变时产生表示改变了的通信速度的通信速度信息以传送给所述通信控制部件,以及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可根据所述通信速度信息的传送将所述通信天线的Q值设置为与由所述通信速度信息表示的通信速度对应的值。
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基于在所述通信速度确定部件中确定的通信速度来选择性地传送设置信号以便为所述通信天线设置所述Q值,所述通信天线可包括:谐振电路,包括具有预定电感的线圈和具有预定静电电容的电容器;以及Q值调节电路,用于根据所述设置信号来选择性地启用用于改变所述Q值的负载或者根据所述设置信号来改变所述负载的阻值。
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是便携式通信设备。
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是IC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经由通信天线与外部设备通信的通信速度,所述通信天线具有可变Q值,用 于利用预定频率的载波通过能够传送和接收信号的通信路径来与所述外部设备进行非接触式通信;以及基于在确定步骤确定的通信速度,将所述通信天线的Q值设置为对应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的值。
通过采用这样的方法,在所述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中,可基于所述通信速度使所述通信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确定经由通信天线与外部设备通信的通信速度,所述通信天线具有可变Q值,用于利用预定频率的载波通过能够传送和接收信号的通信路径来与所述外部设备进行非接触式通信;以及基于在确定步骤确定的通信速度,将所述通信天线的Q值设置为对应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的值。
通过使用这样的程序,在所述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中,可基于通信速度使所述通信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所述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中,可基于通信速度使所述通信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包括:通信天线,具有可变Q值,用于利用预定频率的载波通过能够传送和接收信号的通信路径来与外部设备进行非接触式通信;通信速度确定部件,用于确定与所述外部设备通信的通信速度;通信控制部件,用于基于在所述通信速度确定部件中确定的通信速度,将所述通信天线的Q值设置为对应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的值;载波信号产生部件,用于产生待传送给所述外部设备的预定频率的载波信号;以及放大部件,具有可变放大系数,用于按设定的放大系数来放大所述载波信号以传送给所述通信天线,其中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基于在所述通信速度确定部件中确定的通信速度,将所述放大部件的放大系数设置为对应于所述通信天线的Q值的值,所述Q值由所述通信控制部件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确定经由通信天线与外部设备通信的通信速度,所述通信天线具有可变Q值,用于利用预定频率的载波通过能够传送和接收信号的通信路径来与所述外部设备进行非接触式通信;基于在确定步骤所确定的通信速度,将所述通信天线的Q值设置为对应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的值;产生待传送给所述外部设备的预定频率的载波信号;以及按照基于在确定步骤所确定的通信速度设置的放大系数来放大所述载波信号以传送给所述通信天线,其 中,所述放大系数设置为对应于所述通信天线的Q值的值。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稳定方法的第一示意图;
图2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稳定方法的第二示意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的例子的第一流程图;
图4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稳定方法的第三示意图;
图5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稳定方法的第四示意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的例子的第二流程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读取设备/写入设备的配置的例子的示意图;以及
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的配置的例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注意到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结构单元,并省略对这些结构单元的重复解释。
另外,下文中将按下述顺序描述:
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
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
3.针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程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
在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配置之前,首先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下文中称作“通信系统1000”)的非接触式通信(下文中称作“非接触式通信”)中的通信稳定方法。在这里,通信系统1000包括:具有主动传送载波的功能(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功能)的信息处理 设备;以及,接收所述载波并通过负载调制做出响应的信息处理设备利用载波通过通信路径来执行非接触式通信。下文中为描述方便,将具有主动传送载波的功能的信息处理设备称作“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并将通过负载调制来响应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的信息处理设备称作“信息处理设备200”。下文中描述的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和信息处理设备200这两者都对应于适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稳定方法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
另外,下文中,以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为例来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稳定方法。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稳定方法可同样应用于信息处理设备200。
图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稳定方法的第一示意图。图1示出了在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的天线(待描述的通信天线106)的Q值为Q=Q1的情况下,当向信息处理设备200传送载波信号时,通信速度和天线的天线端处的电压之间的关系的例子。图1也示出了载波频率为13.56MHz的情况。在图1的例子中,通信速度由相对于13.56MHz的频率偏移来表示,频率偏移越大,通信速度就越快。
在这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载波信号是对应于数据等等的信号,其例如由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传送给信息处理设备200。例如,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通过执行幅移键控(ASK)调制来产生载波信号,并通过天线(待描述)传送所述载波信号。
参见图1,应理解,当天线的Q值恒定(Q1)时,通信速度越快,天线的天线端的电压就越小。这说明当天线的Q值恒定(Q1)时,通信速度越快,载波信号就越难以被传送给信息处理设备200。这就是说,当天线的Q值恒定(Q1)时,通信速度越快,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和信息处理设备200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的稳定性就变得越低。在这里,虽然例如通过实现正常通信的可能性来表示上述通信的稳定性,但并不限于以上描述。
例如,通过下面描述的第一通信稳定方法或第二通信稳定方法,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0使非接触式通信稳定。
[1]第一通信稳定方法
首先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通信稳定方法。在这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通信稳定方法既可应用于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又可应 用于信息处理设备200。下文中以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为例来描述根据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通信稳定方法。
为了解决参照图1描述的问题,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根据通信速度来切换天线的Q值。
图2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稳定方法的第二示意图。在这里,与图1中一样,图2示出了通信速度和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的天线的天线端处的电压之间的关系的例子。与图1中一样,图2中示出的q1表示在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的天线(待描述)的Q值为Q=Q1的情况下通信速度和天线的天线端处的电压之间的关系的例子。同样地,图2中示出的q2表示在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的天线(待描述)的Q值为Q=Q2(Q2<Q1)的情况下通信速度和天线的天线端处的电压之间的关系的例子。
参见图2,应理解当Q值是Q1时和当Q值是Q2时天线端处的电压
具有以下关系:
当通信速度是212kHz时:V2(q1)>V5(q2);
当通信速度是424kHz时:V4(q2)>V1(q1)。
因此,由图2可理解当通信速度是212kHz时,与天线的Q值被设置为Q2的情况相比,在天线的Q值被设置为Q1的情况下通信更稳定。另外,由图2可理解,当通信速度是424kHz时,与天线的Q值被设置为Q1的情况相比,在天线的Q值被设置为Q2的情况下通信更稳定。这就是说,当通信速度变快时,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可通过降低天线的Q值来使非接触式通信稳定。
虽然上面比较和描述了通信速度是212kHz的情况和通信速度是424kHz的情况,但由图2中的q1和q2清楚表明上述关系并非只是在比较通信速度是212kHz的情况和通信速度是424kHz的情况时才成立。例如,在图2的例子中,当比较通信速度是212kHz的情况和通信速度是848kHz的情况时,在天线的Q值是Q1的情况下,天线端处的电压在通信速度是212kHz时比通信速度是848kHz时变得更高。同样地,在天线的Q值是Q2的情况下,天线端处的电压在通信速度是848kHz时变得比通信速度是212kHz时更高。在这里,虽然通信速度是848kHz的情况在图2中没有示出,但如上所述,通信速度越快,相对于载波的频率(图2中13.56MHz)的频率偏移就越大。这就是说,通信速度是848kHz的频 率对应于“13.56MHz-848kHz”和“13.56MHz+848kHz”。
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集中在图2中示出的关系上,并根据通信速度将天线的Q值设置为对应于所述通信速度的值。更具体地,在通信速度变快时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将天线的Q值降低。在这里,作为在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中天线的Q值的设置例子,例如,当通信速度是212kHz时将天线的Q值设置为Q=50,而当通信速度是424kHz时将天线的Q值设置为Q=40;但是这不限于以上描述。
通过由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根据通信速度设置天线的Q值,可使与信息处理设备200的非接触式通信更加稳定。虽然上面描述了在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中根据通信速度来设置天线的Q值,但信息处理设备200也可以同样的方式根据通信速度来设置天线的Q值。
[根据第一通信稳定方法的通信控制方法]
接着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通信稳定方法中通信控制方法的例子。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的例子的第一流程图。在下文中,虽然在描述时假定由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执行图3中示出的通信控制方法,但图3中示出的通信控制方法可同样应用于信息处理设备200。
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确定通信速度(S100)。在这里,作为在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中确定通信速度的方法,例如有以下的方法(a)和方法(b)。
(a)确定通信速度的第一方法
例如,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基于通信设置信息(包括与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自身设备的通信功能有关的信息,诸如其支持的通信速度和通信系统等)来确定通信速度。更具体地,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在诸如只读存储器(ROM)等记录介质中预先存储通信设置信息。然后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读取在所述记录介质中存储的通信设置信息,并使用包括在通信设置信息里的通信速度的信息来确定通信速度。
(b)确定通信速度的第二方法
上面描述了基于预先存储的通信设置信息来确定通信速度的方法。在这里,存在不仅一个通信速度的信息而且多个通信速度的信息被包括在所述通信设置信息里的情况(即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支持多个通信速度的非接触式通信的情况)。因此,接着描述在与信息处理设备200通信期 间选择性地改变(确定)通信速度的确定通信速度的方法,作为在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支持多个通信速度的非接触式通信的情况下确定通信速度的方法的例子。
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首先开始与信息处理设备200的在使通信可以进行的通信速度(或者例如在通信标准中通常可以进行通信的通信速度)范围之外的低通信速度的通信。这时,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可执行待描述的针对Q值调节的处理(步骤S102的处理)。例如,当开始通信时,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向信息处理设备200传送通信速度请求以索取信息处理设备200支持的通信速度的信息。在这里,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可在上述通信速度请求中包括例如其本身设备支持的通信速度的信息。当接收响应上述通信速度请求而从信息处理设备200传送来的通信速度信息时,基于所接收的通信速度信息,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就掌握了信息处理设备200支持的通信速度。然后,当基于所掌握的信息处理设备200支持的通信速度而判断出可以以较高通信速度通信时(即当信息处理设备200支持较高的通信速度时),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改变通信速度。另外,当判断出不可以以较高通信速度进行通信时,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不改变通信速度。
例如通过执行上述处理,在与信息处理设备200通信期间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可选择性地改变(确定)通信速度。因此,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可以在使正常通信可以进行的通信速度范围之外的较高通信速度与信息处理设备200进行通信。
例如通过上述方法(a)和方法(b),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确定通信速度。其中,显然在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中确定通信速度的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a)和方法(b)。
当在步骤S100中确定了通信速度时,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根据所确定的通信速度来调节天线的Q值(S102)。在这里,尽管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例如通过基于在步骤S100中确定的通信速度来选择性地启用/停用构成天线电路的负载电阻以便调节天线Q值,但不限于以上描述。
当在步骤S102中调节天线的Q值时,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向信息处理设备200传送载波信号(S104)。在这里,当信息处理设备200执行图3中示出的通信控制方法时,步骤S104的处理例如对应于通过负载调制来传送响应信号。
例如,在通过采用图3示出的方法根据通信速度调节了天线的Q值之后,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可执行与信息处理设备200的通信。因此,例如通过采用图3示出的方法,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可使非接触式通信稳定。
[2]第二通信稳定方法
在以上描述中,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通信稳定方法,描述了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和/或信息处理设备200通过基于通信速度来设置其天线的Q值以使通信稳定。但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稳定方法不限于上述第一通信稳定方法。因此接着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通信稳定方法。虽然下文中以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为例来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通信稳定方法,但与第一通信稳定方法的情况一样,第二通信稳定方法可同样应用于信息处理设备200。
参考图2,可理解,当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将天线的Q值从Q1切换到Q2(Q2<Q1)时,天线的电压的峰值降低(即V3(q1)>V6(q2))。在这里,以上描述对应于由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传送的载波的输出的降低。因此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通信稳定方法中,除与第一通信稳定方法中一样基于通信速度来设置Q值以外,还根据通信速度用放大系数来放大载波信号。
图4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稳定方法的第三示意图。与图1中一样,图4示出了通信速度和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的天线的天线端处的电压之间的关系的例子。在这里,图4中的q1表示在图2中示出的q1,图4中的q3表示在天线的Q值是Q=Q1时放大载波信号的情况下在放大之后天线端处的电压的例子。另外,图5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稳定方法的第四示意图。与图1中一样,图5示出了通信速度和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的天线的天线端处的电压之间的关系的例子。在这里,图5中的q2表示在图2中示出的q2,图5中的q4表示在天线的Q值是Q=Q2时放大载波信号的情况下在放大之后天线端处的电压的例子。
如图4和图5中所示,基于与根据通信速度设置的Q值相对应的通信速度,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放大载波信号。更具体地,例如,当较高的通信速度被确定作为与信息处理设备200通信的通信速度时,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与从Q1到Q2(Q2<Q1)的Q值的切换同步地改变放大系数。例如,图4和图5示出了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将当天线的Q 值是Q2时的放大系数设置得比当天线的Q值是Q1时的放大系数大的情况({V8-V6}(图5)>{V7-V3}(图4))。
在这里,例如作为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中放大的例子,存在当将天线的Q值从50改变到40时(对应于在图2中示出的从q1到q2的切换)改变放大系数以将载波信号的信号电平提高0.5dB的情况。显然,天线的Q值的切换和载波信号的放大之间的关系不限于上述例子。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可用不取决于通信速度的恒定放大系数来放大载波信号。在上述情况下,例如与在应用第一通信稳定方法的情况下相比可以提高载波的输出。但是,尤其是当通信速度变高时,与在不取决于通信速度的恒定放大系数的情况下相比,根据第二通信稳定方法通过基于通信速度改变放大系数可使通信更稳定。另外,当放大载波信号时,使用例如由开关电容器电路、运算放大器等等构成的放大器和由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构成的MOSFET参量放大器。在这里,例如上述放大器根据用于放大信号的放大系数消耗电力。因此,例如,在用不取决于通信速度的恒定放大系数放大载波信号的情况下稳定较高通信速度的通信时,所述放大器的放大系数必须被设置为在较高通信速度下可以稳定通信的值。而另一方面,在第二通信稳定方法中基于通信速度将放大系数设置为对应于通信速度的放大系数。因此,根据第二通信稳定方法通过基于通信速度来改变放大系数,与通过设置为不取决于通信速度的恒定放大系数相比可节约更多电力。
如图4和图5所示,例如由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通过基于通信速度改变用于放大载波信号的放大系数,可以提高所述载波的输出。另外,与在第一通信稳定方法的情况一样,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基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来切换天线的Q值。因此,通过采用第二通信稳定方法,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可进一步稳定与信息处理设备200的非接触式通信。
[根据第二通信稳定方法的通信控制方法]
接着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通信稳定方法中通信控制方法的例子。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控制方法的例子的第二流程图。虽然在下文中描述时假定图6中示出的通信控制方法由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执行,但图6中示出的通信控制方法同样可应用于信息处理设备200。
与图3中示出的步骤S100中一样,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确定通信 速度(S200)。
当在步骤S200中确定了通信速度时,与图3中示出的步骤S102中一样,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根据所确定的通信速度来调节天线的Q值(S202)。
另外,在步骤S200中确定了通信速度时,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根据所确定的通信速度来调节载波信号的放大系数(S204)。在这里,虽然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例如通过基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来改变构成放大器的负载电阻(例如通过选择性地启用电阻器)来调节所述放大系数,但这不限于以上描述。另外,当信息处理设备200执行图6中示出的通信控制方法时,步骤S204的处理例如对应于对响应信号的放大系数的调节。
虽然在图6中示出的例子中步骤S204的处理在步骤S202的处理之后执行,但步骤S204的处理和步骤S202的处理可彼此独立地执行。因此,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可彼此同步地执行步骤S202和S204的处理,或者可在步骤S204的处理之后执行步骤S202的处理。
当在步骤S202和S204执行了天线的Q值的调节和信号的放大系数的调节时,与图3所示步骤S104中一样,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向信息处理设备200传送载波信号(S206)。
例如通过使用图6中示出的方法,在根据通信速度调节天线的Q值和信号的放大系数之后,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可执行与信息处理设备200的通信。因此,例如通过使用图6中示出的方法,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可使非接触式通信稳定。
例如通过将上述第一通信稳定方法或第二通信稳定方法应用到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和/或信息处理设备20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0使非接触式通信稳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0)
接着描述能够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通信稳定方法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0的配置例子。下文中,作为通信系统1000的配置例子,描述应用了第二通信稳定方法的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和应用了第一通信稳定方法的信息处理设备200。如上所述,第一通信稳定方法可应用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第二通信稳定方法可应用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
[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的配置的例子的示意图。在这里,图7也示出了与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进行非接触式通信的信息处理设备200。随后参照图8来描述信息处理设备200的配置例子。
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被提供有载波信号产生部件102、放大部件104、通信天线106、解调部件108和控制部件110。另外,虽然图7中未示出,但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在所述通信天线106和解调部件108之间可被提供有整流电路。
另外,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也可被提供有ROM(未示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未示出)、存储部件(未示出)以及连接到外部设备(未示出)和另外的电路的接口(未示出)。例如,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可通过作为数据传输路径的总线连接所述部件中的每一个。ROM存储上述通信设置信息和用于控制的数据(诸如由控制部件110使用的计算参数和程序等)。RAM主要存储由控制部件110执行的程序等等。存储部件(未示出)存储在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中使用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在这里,虽然例如将磁记录介质(诸如硬盘等)和非易失性存储器(诸如闪存等)作为存储部件(未示出),但不限于以上描述。另外,虽然例如将通用异步接收发送器(UART)、网络终端等等作为接口(未示出),但不限于以上描述。
例如,载波信号产生部件102由控制部件110(更具体地,由待描述的通信控制部件118)控制,接收从控制部件110传送来的载波信号产生指令,以根据该载波信号产生指令产生载波信号。在这里,虽然在图7中示出了交流电源作为载波信号产生部件102,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载波信号产生部件102不限于以上描述。例如,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载波信号产生部件102进一步被提供有用于执行ASK调制的调制电路(未示出)。虽然由载波信号产生部件102产生的载波信号例如可包括针对信息处理设备200的各种处理指令和待处理的数据,但不限于以上描述。例如,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载波信号可以是用以在通信天线106中产生用于向信息处理设备200供电的载波的信号。
放大部件104具有可变放大系数,用设定的放大系数放大由载波信号产生部件102产生的载波信号,并向通信天线106传送放大后的载波信号。放大部件104也由控制部件110(更具体地,待描述的通信控制部件118)控制,例如根据从控制部件110传送来的基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的放大系 数设置信号来设置放大部件104的放大系数。在这里,放大部件104包括放大电路诸如运算放大器等,并可通过改变负载电阻(其基于放大系数设置信号来限定放大系数)的阻值而设置成基于放大系数设置信号的放大系数;然而,不限于以上描述。另外,上述负载电阻包括例如用于根据多个电阻和放大系数设置信号选择性地启用电阻器的开关器件,和阻值根据放大系数设置信号变化的可变电阻器。
通信天线106包括谐振电路112(用作天线)和Q值调节电路114。通信天线106根据由载波信号产生部件102产生的载波信号(更严格地,从放大部件104传送来的载波信号)来传送载波,通信天线106从信息处理设备200接收响应信号。
在这里,谐振电路112例如包括用作天线的具有预定电感的线圈(感应器)L1和具有预定静电电容的电容器。例如,按照载波的频率(诸如13.56MHz等)来设置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
Q值调节电路114由控制部件110(更具体地,待描述的通信控制部件118)控制,例如Q值调节电路114根据从控制部件110传送来的基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的设置信号来调节通信天线106的Q值。在这里,虽然图7中示出了Q值调节电路114包括电阻器R1和用于根据从控制部件110传送来的设置信号的信号电平(高电平/低电平)来连接(启用)电阻R1(负载)的开关器件SW1的例子,但这不限于以上描述。例如,Q值调节电路114可包括阻值根据传送来的设置信号(例如电压信号)的大小而改变的可变电阻器(负载)。此外,Q值调节电路114可以包括多个电阻(阻值不同的电阻,或者阻值相同的电阻)和用于选择性地连接多个电阻(连接任意一个或多个电阻器)的开关器件。例如,上述开关器件可包括一个或两个或更多MOSFET(例如,p沟道型MOSFET和n沟道型MOSFET),向所述一个或两个或更多MOSFET的控制端传送设置信号;然而,不限于以上描述。
例如,解调部件108对通信天线106的天线端处的电压的振幅改变进行包络检波,并对检测到的信号进行二值化,从而对来自信息处理设备200的响应信号进行解调。
例如,控制部件110包括其中集成了微处理器(MPU)和多种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等等,控制整个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和执行多种处理。控制部件110还被提供有通信速度确定部件116、通信控制部件118和处理部件120。
通信速度确定部件116确定针对与外部设备(诸如信息处理设备200等)的非接触式通信的通信速度。因此,通信速度确定部件116产生表示所确定的通信速度的通信速度信息以传送给通信控制部件118。在这里,例如,通信速度确定部件116通过上述(a)和(b)中示出的确定通信速度的方法来确定通信速度。更具体地,通信速度确定部件116例如从ROM读取通信设置信息,并基于包括在所读取的通信设置信息中的通信速度的信息来确定通信速度(上述确定通信速度的第一方法)。另外,通信速度确定部件116例如允许载波信号产生部件102产生对应于通信速度请求的载波信号,并基于从解调部件108传送来的、信息处理设备200的对应于通信速度请求的通信速度的信息来确定通信速度(上述确定通信速度的第二方法)。在通信速度确定部件116中确定通信速度的方法不限于以上描述。
通信控制部件118控制载波信号产生部件102、放大部件104和Q值调节电路114。更具体地,例如,通信控制部件118根据待传送给外部设备(诸如信息处理设备200等)的数据来产生载波信号产生指令和各种指令,以传送给载波信号产生部件102。另外,例如,通信控制部件118基于从通信速度确定部件116传送来的通信速度信息根据由通信速度信息表示的通信速度来产生设置信号,以传送给Q值调节电路114。因此,通信天线106的Q值被设置为对应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的值。此外,例如,通信控制部件118基于从通信速度确定部件116传送来的通信速度信息根据由通信速度信息表示的通信速度,产生放大系数设置信号以传送给放大部件104。因此,放大部件104中的信号放大系数被设置为对应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的值,即,对应于通信天线106的Q值的值。
处理部件120处理由解调部件108解调的响应信号。例如,处理部件120还将处理的结果传送给通信控制部件118以允许通信控制部件118产生载波产生指令。处理部件120还可通过接口(未示出)传送对应于处理结果的数据给外部设备(未示出)。
例如,控制部件110被提供有通信速度确定部件116、通信控制部件118和处理部件120,由此确定与外部设备(诸如信息处理设备200等)的非接触式通信的通信速度,从而对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稳定方法起主要作用。
例如,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通过上述配置确定通信速度,并基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来调节通信天线106的Q值和调节信号放大系数。因此,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实现上述通信稳定方法 并稳定与信息处理设备200的非接触式通信。
虽然图7中示出了其中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基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来调节放大部件104的放大系数的配置(针对第二通信稳定方法的配置),但不限于以上描述。例如,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可具有使放大部件104的放大系数恒定的配置,并可具有不包括放大部件104的配置(针对第一通信稳定方法的配置)。即使利用上述配置,例如,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根据通信速度通过切换通信天线106的Q值来稳定与信息处理设备200的非接触式通信,如图2所示。
[信息处理设备200]
接着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的配置例子。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的配置的例子的示意图。在这里,图8还示出了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此外,在图8中IC卡被图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的例子。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不限于IC卡。
信息处理设备200被提供有:能够接收载波的通信天线202;和IC芯片204,IC芯片204能够基于接收到的载波来解调载波信号以进行处理并能够允许通信天线202通过负载调制传送响应信号。
[信息处理设备200的另一配置例子]
另外,当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是诸如便携式通信设备(诸如手机等)等设备时,除图8中示出的部件以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可进一步被提供有多种部件。在上述情况下,作为进一步包括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中的部件,例如有控制部件(未示出)、存储部件(未示出)、操作部件(未示出)、显示器(未示出)和通信部件(未示出)。
在这里,控制部件(未示出)包括MPU等等,用于控制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个信息处理设备200。例如,控制部件(未示出)还处理从IC芯片204传送来的数据或者执行根据使用操作部件(未示出)的用户操作的处理。
存储部件(未示出)是包括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中用于存储多种数据(诸如各种数据和应用程序等)的存储部件。在这里,作为存储部件(未示出),例如有磁记录介质(诸如硬盘等)和非易失性 存储器(诸如闪存等),但不限于以上描述。
操作部件(未示出)是包括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中实现用户操作的操作部件。通过包括操作部件(未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可执行用户希望的处理。在这里,虽然例如将操作输入设备(诸如键盘及鼠标、按钮、方向键和旋转式选择器如转盘(jog dial)等或者它们的组合)作为操作部件(未示出),但不限于以上描述。
显示器(未示出)是包括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中用于在显示屏幕上显示多种信息的显示器。作为呈现在显示器(未示出)的显示屏幕上的画面,有用于使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执行用户希望的操作的操作屏等等。在这里,虽然有液晶显示器(LC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也称作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LED显示器))等等作为所述显示器(未示出),但不限于以上描述。
例如,通信部件(未示出)是包括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中用于通过网络(未示出)(或直接)与外部设备(诸如服务器等)进行无线/有线通信的通信部件。这就是说,通信部件(未示出)用作另一通信部件,用于使用与使用载波的通信路径不同的通信路径与外部设备通信。在这里,虽然例如将无线网(诸如通过基站的无线广域网(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WWAN)及无线城域网(Wireless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WMAN)等)、有线网(诸如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及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等)或者使用诸如传输控制协仪/因特网协议(TCP/IP)等通信协议的因特网作为所述网络(未示出),但不限于以上描述。此外,通信部件(未示出)可具有支持所述网络(未示出)的配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可具有各种配置而不限于图8中示出的配置。即使在上述配置的情况下,与下面将描述的在图8中示出的信息处理设备200的情况一样,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仍可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稳定方法。
再次参考图8来描述信息处理设备200的配置。通信天线202包括用作天线的谐振电路206和Q值调节电路208。
谐振电路206包括具有预定电感的线圈(电感器)L2和具有预定静电电容的电容器C2,用于根据载波的接收利用电磁感应来产生感应电压。然后,谐振电路206向IC芯片204输出通过使所述感应电压以预定谐振 频率发生谐振而获得的接收电压。在这里,例如谐振电路206中的谐振频率被设置与载波的频率(诸如13.56MHz等)对应。通信天线202具有谐振电路206,因此接收载波,并利用包括在IC芯片204中的负载调制部件220执行的负载调制来传送响应信号。
与图7中示出的针对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的Q值调节电路114的情况一样,Q值调节电路208用于调节通信天线202的Q值。另外,利用从随后将描述的包括在IC芯片204中的数据处理部件218传送来的设置信号来控制Q值调节电路208。在这里,虽然在图8中示出了由电阻R2和开关器件SW2构成的Q值调节电路208的例子,但这不限于以上描述。例如,与图7中示出的针对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的Q值调节电路114的情况一样,Q值调节电路208可具有多种配置。
通过将与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进行的使用载波的非接触式通信的多种功能实施为集成电路,获得IC芯片204。下文中,描述IC芯片204的配置的例子。
[IC芯片204的配置例子]
IC芯片204被提供有载波检测部件210、检波部件212、整流器214、解调部件216、数据处理部件218和负载调制部件220。虽然图8中未示出,但IC芯片204可进一步被提供有例如用于防止向数据处理部件218施加过电压和过电流的保护电路(未示出)。在这里,虽然例如将包括二极管的箝位电路等作为保护电路(未示出),但不限于以上描述。
IC芯片204还被提供有ROM 222、RAM 224、内部存储器226等等。数据处理部件218、ROM 222、RAM 224和内部存储器226例如通过作为数据传输路径的总线228连接。ROM 222存储由数据处理部件218使用的用于控制的数据(诸如程序和计算参数等)、包括信息处理设备200支持的通信速度的信息的通信设置信息等等。RAM 224主要存储数据处理部件218执行的程序、计算结果、执行状态等等。内部存储器226例如是包括在IC芯片204中用于存储由数据处理部件218处理的数据的存储部件。在这里,例如虽然将非易失性存储器(诸如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EPROM)、闪存、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随机存取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eRAM)和相变随机存取存储器(Phase Change Random Access Memory,PRAM)等)作为内部存储器226,但不限于以上描述。
载波检测部件210例如基于从通信天线202传送来的接收到的电压产生矩形检测信号,并向数据处理部件218传送所述检测信号。数据处理部件218例如使用上述传送来的检测信号作为数据处理的处理时钟。在这里,上述检测信号基于从通信天线202传送来的接收到的电压,所以其与从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传送来的载波的频率同步。因此,通过包括载波检测部件210,信息处理设备200可与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同步地在信息处理设备200和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之间执行处理。
检波部件212对从通信天线202输出的接收到的电压进行整流。在这里,虽然检波部件212例如可包括二极管D1和电容器C3,但这不限于以上描述。
整流器214使所述接收到的电压平稳以获得恒定电压,并向数据处理部件218输出驱动电压。在这里,整流器214可使用所述接收到的电压的直流成分作为驱动电压。
解调部件216基于所述接收到的电压对载波信号进行解调,并输出对应于包括在载波中的载波信号的数据(例如高电平和低电平的二值化数据信号)。在这里,解调部件216可输出基于所述接收到的电压的交流成分的数据信号。
用从作为电源的整流器214输出的驱动电压来驱动数据处理部件218,数据处理部件218执行多种处理,诸如对在解调部件216中解调的数据(数据信号)的处理等。虽然在这里,数据处理部件218例如可包括MPU等,但不限于以上描述。
更具体地,数据处理部件218例如被提供有通信速度确定部件230、处理部件232和通信控制部件234。
通信速度确定部件230确定针对与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的非接触式通信的通信速度。于是,通信速度确定部件230产生表示所确定的通信速度的通信速度信息以传送给通信控制部件234。在这里,与图7中示出的针对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的通信速度确定部件116的情况一样,通信速度确定部件230例如通过上述(a)和(b)中描述的确定通信速度的方法来确定通信速度。更具体地,通信速度确定部件230例如从ROM 222读取通信设置信息,以基于包括在所读取的通信设置信息中的通信速度的信息来确定通信速度(上述确定通信速度的第一方法)。例如,基于由解调部件216解调的、从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传送来的通信速度请求,通 信速度确定部件230例如还可掌握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支持的通信速度,从而确定在可以进行正常通信的通信速度范围之外较高的通信速度。在上述情况下,例如,通信速度确定部件230通过通信天线202传送信息处理设备200的通信速度的信息(对应于从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传送来的通信速度请求)作为响应信号(上述确定通信速度的第二方法)。在通信速度确定部件230中确定通信速度的方法不限于以上描述。
处理部件232处理在解调部件216中解调的数据(数据信号)。此外,当作为处理的结果对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做出响应时,处理部件232传送基于处理的结果的响应处理指令等给通信控制部件234。
基于从处理部件232传送来的响应处理指令,通信控制部件234产生控制信号,以控制针对对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的响应的负载调制。然后,当传送响应信号给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时,通信控制部件234选择性地输出所述控制信号给负载调制部件220。在这里,基于从通信速度确定部件230传送来的通信速度信息,通信控制部件234产生时钟频率的控制信号。因为在信息处理设备200中,负载调制部件220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执行负载调制,所以由通信控制部件234基于通信速度信息产生控制信号来控制负载调制速度,实现了根据确定的通信速度的通信速度。
另外,基于从通信速度确定部件230传送来的通信速度信息,通信控制部件234根据由通信速度信息表示的通信速度产生设置信号,并传送该设置信号给Q值调节电路208。
数据处理部件218例如被提供有通信速度确定部件230、处理部件232和通信控制部件234,因此确定与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的非接触式通信的通信速度,从而对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稳定方法起主要作用。
负载调制部件220例如被提供有负载Z和开关器件SW3,并根据从数据处理部件218传送来的控制信号来选择性地连接(启用)负载Z以执行负载调制。在这里,虽然负载Z例如包括具有预定阻值的电阻,但不限于以上描述。此外,虽然开关器件SW3例如包括p沟道型MOSFET和n沟道型MOSFET,但不限于以上描述。
通过在负载调制部件220中执行的负载调制,从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了解到的信息处理设备200的阻抗产生变化。
IC芯片204可处理通过通信天线202接收到的载波信号,并利用上述配置通过负载调制从通信天线202传送响应信号。虽然在图8中示出了 其中信息处理设备200被提供有IC芯片204的配置,但不限于以上描述,且其中IC芯片204的配置不被实施成IC芯片的形式也是可以的。
例如,信息处理设备200通过上述配置确定通信速度,并基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调节通信天线202的Q值。因此,信息处理设备200可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通信稳定方法并稳定与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的非接触式通信。
虽然在图8中示出了其中信息处理设备200基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来调节通信天线202的Q值的配置,但不限于以上描述。例如,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可进一步被提供有:例如在通信天线202中或者在IC芯片204和通信天线202之间的放大部件(未示出)(例如实现第二通信稳定方法的配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0具有用于实现上述第一通信稳定方法或第二通信稳定方法的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和信息处理设备200。更具体地,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和信息处理设备200确定通信速度,基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调节通信天线的Q值或者执行对通信天线的Q值的调节和对信号的放大系数的调节。因此,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和信息处理设备200这两者都可基于通信速度来稳定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和信息处理设备200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
另外,如上所述,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和信息处理设备200这两者都能够稳定所述非接触式通信。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即使在只具有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和信息处理设备200之一的配置的情况下,也可使所述非接触式通信比在应用了相关技术1和相关技术2的通信系统中更稳定。因此,通过具有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和/或信息处理设备200,实现了能够在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和信息处理设备200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中基于通信速度来稳定通信的通信系统。
虽然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以上被描述为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0的部件,但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这样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应用于多种设备,比如:诸如手机等具有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功能(即选择性地传送载波的功能)的便携式通信设备,和诸如个人计算机(PC)等具有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功能的计算机。
另外,虽然信息处理设备200被描述为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0的部件,但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这样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实 施例可应用于能够与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进行非接触式通信的多种设备,比如:便携式通信设备(诸如上面安装了RFID标签、IC卡和IC芯片的手机等),以及计算机(诸如上面安装了IC芯片的PC等)。
(针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0的程序)
[针对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的程序]
通过允许将计算机用作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信息处理设备)的程序,在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中可基于通信速度来稳定所述通信。
[针对信息处理设备200的程序]
通过允许将计算机用作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设备200的程序,在读取设备/写入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的非接触式通信中可基于通信速度来稳定所述通信。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设计需要和其它因素,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型。
例如,虽然在以上描述中提供了允许将计算机用作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读取设备/写入设备100(信息处理设备)或信息处理设备200的程序(计算机程序),本发明的实施例可进一步提供其中存储上述程序的存储介质。
以上提到的配置表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本申请包含的主题涉及在2008年12月2号递交日本专利局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08-307665中公开的内容,因此通过引用将该申请的整体内容合并于此。
Claims (6)
1.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包括:
通信天线,具有可变Q值,用于利用预定频率的载波通过能够传送和接收信号的通信路径来与外部设备进行非接触式通信;
通信速度确定部件,用于确定与所述外部设备通信的通信速度;
通信控制部件,用于基于在所述通信速度确定部件中确定的通信速度,将所述通信天线的Q值设置为对应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的值;
载波信号产生部件,用于产生待传送给所述外部设备的预定频率的载波信号;以及
放大部件,具有可变放大系数,用于按设定的放大系数来放大所述载波信号以传送给所述通信天线,
其中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基于在所述通信速度确定部件中确定的通信速度,将所述放大部件的放大系数设置为对应于所述通信天线的Q值的值,所述Q值由所述通信控制部件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处理设备,其中
所述通信速度确定部件在通信期间基于与所述外部设备的通信来选择性地改变通信速度,并在所述通信速度被改变时产生表示改变了的通信速度的通信速度信息以传送给所述通信控制部件,以及
所述通信控制部件根据所述通信速度信息的传送将所述通信天线的Q值设置为与所述通信速度信息表示的通信速度对应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处理设备,其中
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基于在所述通信速度确定部件中确定的通信速度来选择性地传送设置信号以便为所述通信天线设置所述Q值,以及
所述通信天线包括:
谐振电路,包括具有预定电感的线圈和具有预定静电电容的电容器;以及
Q值调节电路,用于根据所述设置信号来选择性地启用用于改变所述Q值的负载或者根据所述设置信号来改变所述负载的阻值。
4.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处理设备,其中所述信息处理设备是便携式通信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处理设备,其中所述信息处理设备是集成电路卡。
6.一种控制通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经由通信天线与外部设备通信的通信速度,所述通信天线具有可变Q值,用于利用预定频率的载波通过能够传送和接收信号的通信路径来与所述外部设备进行非接触式通信;
基于在确定步骤所确定的通信速度,将所述通信天线的Q值设置为对应于所确定的通信速度的值;
产生待传送给所述外部设备的预定频率的载波信号;以及
按照基于在确定步骤所确定的通信速度设置的放大系数来放大所述载波信号以传送给所述通信天线,其中,所述放大系数设置为对应于所述通信天线的Q值的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307665A JP4668315B2 (ja) | 2008-12-02 | 2008-12-02 |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2008-307665 | 2008-12-0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14154A CN101814154A (zh) | 2010-08-25 |
CN101814154B true CN101814154B (zh) | 2012-12-05 |
Family
ID=42223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2438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14154B (zh) | 2008-12-02 | 2009-12-02 | 信息处理设备和通信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11898B2 (zh) |
JP (1) | JP4668315B2 (zh) |
CN (1) | CN10181415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68315B2 (ja) * | 2008-12-02 | 2011-04-13 | フェリカネット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5278197B2 (ja) * | 2009-06-29 | 2013-09-0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非接触通信装置および非接触通信方法 |
JP5432628B2 (ja) * | 2009-08-06 | 2014-03-05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電力線通信装置、通信機能付き電源回路、電気機器及び制御監視システム |
JP5293586B2 (ja) * | 2009-12-15 | 2013-09-1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非接触型icカードシステム |
EP2395767B1 (en) | 2010-06-11 | 2014-11-12 | Nintendo Co., Ltd. | Image display program, image display system, and image display method |
US20110309689A1 (en) * | 2010-06-17 | 2011-12-22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Electric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electric power receiving device, and power supply method using electric powe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s |
JP5653137B2 (ja) * | 2010-08-31 | 2015-01-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給電装置及び方法 |
JP5900944B2 (ja) * | 2010-11-22 | 2016-04-0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力中継端末、電力中継方法、電力供給制御装置、電力供給制御方法、および電力供給制御システム |
JP5750960B2 (ja) | 2011-03-18 | 2015-07-2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検出装置、および検出方法 |
JP5071574B1 (ja) | 2011-07-05 | 2012-11-1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検知装置、受電装置、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検知方法 |
JP5177270B2 (ja) * | 2011-09-08 | 2013-04-0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JP2013059236A (ja) * | 2011-09-09 | 2013-03-28 | Sony Corp | 検知装置、受電装置、送電装置、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検知方法 |
JP2013068033A (ja) * | 2011-09-26 | 2013-04-18 | Omron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
US9397385B2 (en) * | 2011-11-09 | 2016-07-19 | Qualcomm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Ltd. |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reader |
US9071289B2 (en) * | 2012-04-23 | 2015-06-30 | Cambridge Silicon Radio Limited | Transceiver supporting multiple modulation schemes |
US10158430B2 (en) * | 2012-12-11 | 2018-12-18 | Sony Corporation | Using load modulation for authentication via a dielectric mediu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2076586B1 (ko) | 2013-03-07 | 2020-02-1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시스템 |
CN104125592A (zh) * | 2013-04-29 | 2014-10-29 |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控制近距离通信装置的天线网络质量因子的方法以及设备 |
US9819394B2 (en) * | 2013-04-29 | 2017-11-14 | MEDIATEX Singapore Pte. Ltd.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antenna network quality factor of 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out changing matching network, and associated apparatus |
US9881250B2 (en) * | 2013-06-07 | 2018-01-30 | Fisher Controls International Ll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FID communications in a process control system |
US9740643B2 (en) | 2013-06-20 | 2017-08-22 | Apple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covering higher spe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s |
US10303134B2 (en) | 2015-04-10 | 2019-05-28 | Fisher Controls International Ll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mode RFST communications in process control systems |
JP2019102022A (ja) * | 2017-12-08 | 2019-06-24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カードリーダ |
KR102593912B1 (ko) * | 2018-01-09 | 2023-10-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모드 변경이 가능한 전원 회로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스마트 카드 |
US11809926B2 (en) * | 2020-02-04 | 2023-11-07 | Fujifilm Corporation |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medium, magnetic tape cartridg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medium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227A (zh) * | 1994-10-06 | 1997-02-1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非接触式ic卡与非接触式ic卡系统 |
CN1692372A (zh) * | 2002-07-17 | 2005-11-02 | 皮格玛里昂公司 | 对它的环境不敏感的谐振检测或识别天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90405A (ja) * | 1996-09-19 | 1998-04-10 | Toshiba Corp | 情報処理装置 |
CA2273981C (en) * | 1997-12-10 | 2003-07-08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2001344574A (ja) * | 2000-05-30 | 2001-12-14 |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 質問器のアンテナ装置 |
JP3589992B2 (ja) * | 2001-02-27 | 2004-11-17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及び伝送方式選択方法 |
WO2003101132A1 (en) * | 2002-05-27 | 2003-12-04 | Ntt Docomo, Inc. |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nsmission station, reception station, relay station, communication path decid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path deciding program |
BRPI0315991B1 (pt) * | 2002-11-04 | 2016-08-23 | Blackberry Ltd | dispositivo móvel para a transmissão de um sinal sem fio e método de amplificação de um sinal gerado em um dispositivo móvel |
TWI329262B (en) * | 2003-01-21 | 2010-08-21 |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gram |
WO2004093404A1 (ja) * | 2003-04-17 | 2004-10-28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送信機、受信機、ワイヤレス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れ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
JP2005011009A (ja) | 2003-06-18 | 2005-01-13 | Toshiba Corp | 非接触式icカード |
JP2005242989A (ja) * | 2004-01-28 | 2005-09-08 | Toshiba Microelectronics Corp | 非接触icカードのリーダライタ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非接触データキャリア |
JP2005323178A (ja) | 2004-05-10 | 2005-11-17 | Olympus Corp | 情報端末装置 |
JP4065276B2 (ja) * | 2004-11-12 | 2008-03-19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送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無線装置 |
US8699330B2 (en) * | 2004-11-24 | 2014-04-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gital data transmission rate control |
JP4624417B2 (ja) * | 2005-07-01 | 2011-02-02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無線装置 |
JP2007060416A (ja) * | 2005-08-25 | 2007-03-08 | Fuji Xerox Co Ltd | 非接触icタグ、リーダ装置、情報書込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らの制御方法 |
JP4789609B2 (ja) * | 2005-12-07 | 2011-10-12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端末、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2007199871A (ja) * | 2006-01-24 | 2007-08-09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非接触icカードリーダ装置 |
JP2008011198A (ja) * | 2006-06-29 | 2008-01-17 | Toshiba Corp | 無線通信装置 |
JP2008059244A (ja) * | 2006-08-31 | 2008-03-13 | Yoshikawa Rf System Kk | データキャリア及びデータキャリアシステム |
JP2008191961A (ja) * | 2007-02-06 | 2008-08-21 | Brother Ind Ltd | 記録媒体及び無線タグ情報読み取り装置 |
US20080220726A1 (en) * | 2007-03-05 | 2008-09-11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timizing data transfer rate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JP5088606B2 (ja) * | 2007-03-27 | 2012-12-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5073379B2 (ja) * | 2007-06-27 | 2012-11-1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非接触電子装置 |
JP5295657B2 (ja) * | 2008-06-27 | 2013-09-18 |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半導体集積回路、半導体集積回路を実装したicカードおよびその動作方法 |
JP2010050514A (ja) * | 2008-08-19 | 2010-03-04 | Sony Corp | 無線通信装置と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4668315B2 (ja) * | 2008-12-02 | 2011-04-13 | フェリカネット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5278197B2 (ja) * | 2009-06-29 | 2013-09-0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非接触通信装置および非接触通信方法 |
JP5527022B2 (ja) * | 2010-06-01 | 2014-06-1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リー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デバイス |
-
2008
- 2008-12-02 JP JP2008307665A patent/JP466831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12-01 US US12/628,698 patent/US8811898B2/en active Active
- 2009-12-02 CN CN200910224382.5A patent/CN10181415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227A (zh) * | 1994-10-06 | 1997-02-1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非接触式ic卡与非接触式ic卡系统 |
CN1692372A (zh) * | 2002-07-17 | 2005-11-02 | 皮格玛里昂公司 | 对它的环境不敏感的谐振检测或识别天线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特开2001-344574A 2001.12.14 |
JP特开2007-199871A 2007.08.09 |
JP特开2008-191961A 2008.08.2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0134545A (ja) | 2010-06-17 |
US20100136911A1 (en) | 2010-06-03 |
US8811898B2 (en) | 2014-08-19 |
JP4668315B2 (ja) | 2011-04-13 |
CN101814154A (zh) | 2010-08-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14154B (zh) | 信息处理设备和通信控制方法 | |
US9467948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NFC secure application support in battery-off mode when no nonvolatile memory write access is available | |
US9301337B2 (en) |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device as an initiator to high data rate communication | |
EP3393052B1 (en) |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 |
US9473214B2 (en) | Power harvesting and use in 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NFC) device | |
US8165552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identify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ag location using a switchable coil | |
EP2031729B1 (en) | Power receiving device and power transfer system | |
EP2672735B1 (en) |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 identification routing in card emulation | |
US9397384B2 (en) | Touching an antenna of 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NFC) device to control its operation | |
EP2388930B1 (en) | Overvoltage protection in 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NFC) capable device | |
TWI520513B (zh) | 天線模組及用於調諧諧振調諧電路的方法 | |
US20080079587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Utilizing Magnetic On-Chip Coil For Ultra High Frequency (UHF) | |
CN205028302U (zh) | 用于管理对象的操作的设备以及包括该设备的对象 | |
JP2007104092A (ja) | Rfid装置及びリーダ・ライタ装置 | |
JP3966340B2 (ja) | 非接触idシステム | |
JP2009296061A (ja) |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06054757A (ja) | サブ通信インターフェース付きrfidタグによる情報通信システム | |
KR101047534B1 (ko) | 무선 통신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