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79407A - 采用频带翻转用于数据重传的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采用频带翻转用于数据重传的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79407A CN101779407A CN200880103391A CN200880103391A CN101779407A CN 101779407 A CN101779407 A CN 101779407A CN 200880103391 A CN200880103391 A CN 200880103391A CN 200880103391 A CN200880103391 A CN 200880103391A CN 101779407 A CN101779407 A CN 1017794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physical resource
- resource blocks
- retransmission
- communication networ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10267 cellular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108091006146 Channel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5 la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spiromesifen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C)=C1C(C(O1)=O)=C(OC(=O)CC(C)(C)C)C11CCCC1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设备,该设备在一个实施例中包括频带翻转模块(415),其被配置为对物理资源块重新编号以用于从与先前的数据传输相关联的物理资源块重传数据。该设备还包括被配置为根据重新编号的物理资源块来重传数据的收发信机(435)。
Description
本申请要求2007年8月17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No.60/956,651,标题为“Implementation of Frequency Band Flipping forNon-Adaptive H-ARQ”的权益,其通过引用被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通信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采用频带翻转(flipping)用于数据重传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广播和多播通信是一种点到多点通信的形式,其中,信息从单个源被同时传输到多个目的地。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长期演进(“LTE”)描述了一种行业中正在进行的努力,用以改进用于移动通信的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以应付持续的新需求和增长的用户基础。这种广阔基础的项目的目标包括改善通信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利用新的频谱时机,以及实现与其他开放标准的更好集成。3GPP LTE工作项目将产生用于UMTS的标准的新建议。
在LTE中所考虑的其中一个领域是上行链路传输的概念。上行链路传输是出现在用户设备(“UE”)和演进基站(其可互换地被称为“e节点B”或“eNB”)之间的传输。为了提供LTE的高频谱效率,当前的有效的假设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将与诸如快速或半快速链路自适应(自适应调制和编码)之类的机制一起使用,以及潜在地与某种功率控制一起使用。H-ARQ是一种纠错/控制措施,当在数据分组中检测到不可纠正的错误时,其自动请求重传数据分组。
一般来说,数据块和诸如循环冗余校验(“CRC”)之类的任何检错信息在传输之前用纠错码来编码,比如Reed-Solomon码或Turbo码。当接收到编码数据块时,接收机通常首先用纠错码进行解码。当纠错码无法纠正所有错误时,接收机请求重传数据分组。
然而,当着眼于在上行链路数据信道中实施H-ARQ时,还期望有一些反馈,以便能够控制H-ARQ处理(例如,确认(“ACK”)或否认(“NACK”)以告知是否在e节点B处正确地接收到数据分组)。针对LTE的其中一个关注是:怎样优化物理空中接口上可用资源的利用,从而以这样一种方式产生高性能结果,同时降低用于控制信令的资源量。对于LTE上行链路H-ARQ,已经决定H-ARQ操作应该基于同步处理,比如被错误地接收的数据分组的重传将在何时例行地出现在初始传输(被延迟‘n’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之后的预定时刻。自适应和非自适应H-ARQ的选择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支持。
非自适应H-ARQ使用被用于重传的初始传输的相同物理资源,而自适应H-ARQ获取新的资源分配以选择哪个新资源以用于重传。因为自适应H-ARQ分配用于重传的新的物理信道资源,它调和了潜在的频率和干扰分集,这有助于在用户设备移动中避免数据冲突。然而,自适应H-ARQ的一个问题是每个重传都将使用资源分配信息中的全部条目。
非自适应H-ARQ只需要少量信令。在极个别情况下,仅仅一个比特被用来请求重传,因为UE和e节点B通常已经知道为重传做什么。也就是说,UE和e节点B都预配置了关于哪些物理资源被分配/保留给重传的信息。然而,因为重传发生在资源域中的预定义位置中,所以通常不存在频率或干扰分集。这样的分集缺乏由于可能已经分配给半永久性用户的资源的使用而允许偶尔的分组冲突。因此,当前可用的H-ARQ方案中的每一种除了它们各自的好处之外也存在问题。
因此,在本技术领域中所需要的是一种系统和方法,其有效地管理对数据重传的请求和数据的重传,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通过包括一种设备的本发明实施例,这些及其他问题通常被解决或绕过,并且技术优势通常被实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该设备包括被配置为对物理资源块重新编号以用于从与先前数据传输相关联的物理资源块重传数据的频带翻转模块。该设备还包括被配置为根据重新编号的物理资源块来重传数据的收发信机。该设备(例如,用户设备)可以具体表现在一种方法或用于执行其功能的装置中,或者一种包括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被配置为执行其功能的程序代码的计算机程序产品中。
在另一个方面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基站和用户设备的通信系统。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包括被配置为接收数据传输的收发信机,被配置为解码数据的解码器,以及被配置为发出对数据的重传请求的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模块。用户设备包括被配置为接收对数据的重传请求的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模块。用户设备还包括频带翻转模块,其被配置为对物理资源块重新编号以用于从数据传输与相关联的物理资源块重传数据。用户设备的收发信机被配置为根据被重新编号的物理资源块来重传数据。
前文已经相当宽广地概述了本发明的特征和技术优势,以便可以更好地理解随后的本发明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附加特征和优点将在下文中描述,它们形成了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主题。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所公开的概念和特定的实施例可以被容易地使用作为用于修改或设计其他构造或处理以用于执行本发明的相同目的的基础。所属领域技术人员还应当认识到,这类等效的结构并不偏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阐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发明及其优点,现在将参考结合附图所做的下列描述,其中:
图1示出了通信系统的实施例的系统级图表,通信系统包括为本发明原理的应用提供了环境的无线通信系统;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系统、子系统和模块的计算机系统的实施例框图;
图3示出了为本发明原理的应用提供环境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实施例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原理的通信系统的用户设备和基站的实施例框图;
图5示出了示出了根据当前实施例原理的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资源的频带翻转的实施例的图表;
图6和图7示出了示范根据本发明原理的蜂窝通信网络的各个小区的实施例框图;以及
图8示出了示范根据本发明原理的方法的实施例中的示例性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目前有利的实施例的形成和使用在下面详细地论述。然而,应该理解,本发明提供了许多可适用的发明构思,它们可以在各式各样的特定环境中实现。所论述的特定实施例仅仅是对形成和使用本发明的特定方法的说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将关于特定环境中的示例性实施例来描述,即LTE 3GPP UMTS。然而,本发明也可以被应用到其他类型的通信系统,这些通信系统使用子系统或模块来重传数据并且也可以使用H-ARQ系统以用于检错和纠错。
最初参考图1,示出的是一种通信系统的实施例的系统级框图,通信系统包括为本发明原理的应用提供环境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可以被配置为为演进的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络(“e-UTRAN”)提供通用移动电信服务。移动管理实体(“MME”)和用户平面实体(“UPE”)(标为“MME/UPE”)经由S1通信链路为e-UTRAN节点B(标为“eNB”)提供控制功能。eNB经由X2通信链路在其间进行通信。各种各样的通信链路一般来说是光纤、微波或诸如同轴链路之类的其他高频金属通信路径,或它们的组合。
eNB与用户设备(标为“UE”)通信,用户设备可以是由用户携带的移动收发信机。因此,将eNB耦合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Uu链路是使用无线通信信号的空中链路,其中无线通信信号比如1.8GHz正交频分复用(“OFDM”)信号等等。
现在转到图2,示出的是一种根据本发明的系统、子系统和模块的计算机系统的实施例框图。该计算机系统适合于执行各种功能,比如存储和/或执行与此处所述的系统、子系统和模块相关联的软件。中央处理器(“CPU”)205被耦合到系统总线210。CPU 205可以是任何通用计算机,并且本发明的实施例不受CPU 205的架构所限制。总线210耦合到随机存取存储器(“RAM”)215,其可以是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或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只读存储器(“ROM”)220也耦合到总线210,其可以是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RAM 215和ROM 220如本技术领域中所公知的那样保存用户和系统数据以及程序。
总线210还耦合到输入/输出(“I/O”)适配器225、通信适配器230、用户接口适配器240和显示器适配器245。I/O适配器225把诸如硬盘、压缩盘(“CD”)驱动器、软盘驱动器或磁带机中的一个或多个之类的存储设备250连接到计算机系统。I/O适配器225还连接到打印机(未示出),这将允许系统打印诸如文档、图片、论文等等之类的信息的纸质副本。请注意,该打印机可以是打印机(例如,点阵、激光等等)、传真机、扫描仪或复印机。
现在转到图3,示出的是一种为本发明原理的应用提供环境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实施例框图。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与e节点B(标为“eNB”)通信的用户设备(标为“UE”)。用户设备包括数据处理器(标为“DP”)、存储程序(标为“PRGM”)的存储器(标为“MEM”)、计时器(标为“TIMER”)、射频收发信机(标为“TRC”)(包括UE天线控制器)和用于与e节点B进行双向无线通信的天线(标为“ANT”)。e节点B包括数据处理器(标为“DP”)、存储程序(标为“PRGM”)的存储器(标为“MEM”)、射频收发信机(标为“TRC”)(包括e节点B天线控制器)和用于与用户设备进行双向无线通信的天线(标为“ANT”)。通常,e节点B为e-UTRA用户平面(例如,无线链路控制/媒体访问控制/物理)和控制平面(例如,无线电资源控制)提供向用户设备的协议终止。
上文所引入的存储器可以是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任何类型,并且可以使用任何适当的数据存储技术实现,比如基于存储器设备的半导体、磁存储器设备和系统、光储存器设备和系统、固定存储器和可移动存储器等等。数据处理器可以是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任何类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的例子,可以包括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基于多核处理器构造的处理器等等中的一个或多个。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其在被相关联的数据处理器执行时使电子设备能够执行此处所述的任务。此处所述的系统、子系统和模块的示例性实施例可以至少部分地由可由用户设备和e节点B的数据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软件、硬件或其组合实现。
通常,由用户设备执行的功能可以根据开放系统互连七层模型来组织并建模为层的堆叠。这些层当中是媒体访问控制(“MAC”)层,和位于MAC层之上的其他层,比如联网和传输层。MAC层向较高层提供某些服务,包括与上行链路的操作有关的服务。MAC层包括上行链路MAC协议的实施。上行链路MAC协议提供用户设备和e节点B所遵循的以使用上行链路进行发射与接收的过程。
物理(“PHY”)层概念上位于MAC层之下。MAC层从PHY层请求某些服务。这些服务与分组物理传输到e节点B有关。MAC层从较高层接收一个或多个流。流是数据流,一般来说对应诸如因特网协议语音(“VoIP”)通信会话、视频电话、游戏等等之类的具体应用。
为了向用户设备传递物理层分组格式,通常使用一种兼容的PHY层信令或MAC信道信令。每个MAC层分组段可以包括根据MAC层多用户分组格式的一个或多个MAC层净荷。
现在转到图4,示出的是一种根据本发明原理的通信系统的用户设备和基站(也称为“e节点B”或“eNB”)的实施例框图。用户设备(标为“UE”)和基站(标为“e节点B”)与3GPP TS 36.300兼容,被称为“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Release 8)(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技术规范组无线接入网络;演进的通用陆上无线接入(E-UTRA)和演进的通用陆上无线接入网(E-UTRAN);全面描述;级2(版本8))”V1.0.0(2007-03),其在此通过引用被合并。所示出的通信系统示范了从用户设备向基站的上行链路通信并且使用非自适应H-ARQ以用于这类上行链路通信。另外,用户设备的MAC层和物理层操作以控制包括用于H-ARQ的上行链路的上行链路的物理过程。用户设备包括编码器(例如,编码和速率匹配(“RM”)模块)420、循环冗余校验(“CRC”)模块425、H-ARQ模块430、收发信机435和天线440。
基站包括解码器(例如,解码和速率匹配(“RM”)模块)460、循环冗余校验(“CRC”)模块465、H-ARQ模块470、收发信机475和天线480。在基站处(经由收发信机475和天线480)接收到数据分组并进行物理传输处理之后,解码器460使用与用户设备的编码器420相反的解码处理来解码传送信息。解码器460还支持来自基站的H-ARQ模块470的重传请求。传送信息其后被提供给CRC模块465以用于检错。如果解码器460在解码传送信息时发现错误或者如果CRC模块465发现不可纠正的错误,则解码器460根据MAC层发信号告知H-ARQ模块470,以便使用天线480向用户设备发出重传请求。用户设备在天线440处接收来自基站的重传请求。在成功地解密重传请求之后,用户设备就将所请求的特定编码数据分组重传回基站。
在通信系统的操作中,替代让用户设备重新使用在基站请求重传的数据分组的初始传输中使用的相同物理资源,频带翻转模块415根据其MAC层和物理层对物理/逻辑物理资源块(“PRB”)重新编号以用于基于每个H-ARQ的上行链路。因此,在重传数据分组之前,用于上行链路的PRB(例如,“频带”)被改变,比如根据频带翻转模块415被翻转。因此,替代在相同的原始频率组上重传数据分组,用户设备经由发射机435和天线440在不同频率组上重传分组。优选地,每‘X’个TTI翻转频带,其中‘X’例如是由网络设定的参数。在其中期望完全分集增益的应用中,‘X’应该被设定等于特定小区中的停等(stop-and-wait)(“SAW”)信道的数量。当然,此处所述的频带翻转模块415及其他子系统和模块可以与通信系统的其他系统置于一起。
与纯的非自适应H-ARQ相比,错误检查系统的频带翻转模块415的添加提供了改进接收信号的平均性能的频率分集。在降低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信令开销方面也存在增益。因此,错误检查系统包括但不限于解码器和频带翻转模块。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宽广范围不限于H-ARQ相关的系统,而是通常应用于比如用多TTI通信的自动重传。例如,上行链路传输可以覆盖相同信息或数据分组的若干连续重传而不用等待ACK/NACK确认。在预定数量(例如,四个接收)的接收之后从基站发送ACK/NACK确认。此处所述的频带翻转模块也可用来在这种情况下获益。
现在转到图5,示出的是一种示范了根据本发明原理的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资源的频带翻转实施例的图表。该图表被配置成具有时间轴和频率轴。图表中示出的每个块表示PRB标识号。通过使用共同标为510的PRB块,原始或先前的数据分组从用户设备传输到基站。在收到由基站发出的H-ARQ请求之时或者只要出现预定数量的接收,重传的数据分组就在共同地标为520的PRB块上从用户设备传输。正如所示出的,PRB块510表示与PRB块520不同的频率。因此,通过翻转频带或对用于分组重传的PRB块重新编号,在上行链路H-ARQ中增加了频率分集。
应当指出,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不禁止使用频率选择性调度。如果将保持无线电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调度特性,则应该使用正常的上行链路资源授权(例如,自适应H-ARQ)来调度重传。
现在转到图6,示出的是示范了根据本发明原理的蜂窝通信网络的各个小区610、620、630的实施例的图表。小区610、620、630是相邻的小区,并且它们各自的覆盖范围重叠成它们邻居的覆盖区域以有助于连续网络覆盖。小区610、620、630中的每一个内的用户设备与位于小区中的基站建立通信。通过将频带翻转机制应用到上行链路H-ARQ,基于改进的频率分集,接收信号得到了全面改进。然而,即使频率分集得到改进,频带翻转机制通常独自没有改进干扰平均。蜂窝通信网络被这样配置,以致于相邻小区(例如,小区610、620、630)具有不同数量的H-ARQ停等(“SAW”)信道。第一小区610具有‘A’数量的SAW信道,第二小区620具有‘B’数量的SAW信道,第三小区630具有‘C’数量的SAW信道。因为相邻小区(例如,小区610、620、630)通常会是具有不同SAW信道数量的干扰小区,所以结果是上行链路H-ARQ中干扰平均增加。这种在相邻小区中有不同SAW信道数量的配置的缺点是H-ARQ延迟被“人工地”增加以提供干扰分集。
现在转到图7,示出的是示范了根据本发明原理的蜂窝通信网络的各个小区710、720、730的实施例的图表。替代配置不同数量的SAW信道来改进干扰分集,蜂窝通信网络在相邻小区中提供稍有不同的频带翻转周期(“BF-T”)。因此,相邻小区(例如,小区710、720、730)中的每一个具有稍有不同的BF-T。第一小区710具有‘X’的BF-T,第二小区720具有‘Y’的BF-T,第三小区730具有‘Z’的BF-T。如上所指出,翻转周期可以等于小区中的SAW信道的数量。因此,对这个例子来说,第一小区710具有‘X’的BF-T,其中‘X’等于其中的SAW信道的数量。因为每个小区中的BF-T都稍有不同,所以干扰分集会得到改进。然而,频率分集的等级也可能随变化的BF-T而减少。BF-T大于H-ARQ SAW信道数量的小区不会得到直接频带翻转的完全频率分集增益。
现在转到图8,示出的是一种示范了根据本发明原理的方法实施例的示例性步骤的流程图。在步骤810中,接收用于重传的上行链路H-ARQ请求,接收预定数量的接收。响应于此,用于上行链路的PRB在步骤820中被重新编号。然后,在步骤830中使用重新编号的PRB重传所请求的数据分组。
组成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程序或代码段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可以通过包含在载波中的计算机数据信号、通过载波调制的信号通过传输介质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存储或传送信息的任何介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例子包括电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设备、ROM、闪速存储器、EPROM、软盘、压缩磁盘CD-ROM、光盘、硬盘、光纤介质、射频(“RF”)链路等等。计算机数据信号可以包括能够在诸如电子网络信道、光纤、空气、电磁、RF链路等等之类的传输介质上传播的任何信号。代码段可以经由诸如因特网、内联网等等之类的计算机网络被下载。
因此,本发明的代表性实施例针对一种用于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方法,其使用例如根据用于用户设备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通信的非自适应H-ARQ的数据分组重传。该方法包括接收关于应该重传被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指示,以及发起上行链路H-ARQ消息以请求重传。响应发起H-ARQ消息,原始或先前的分组传输的PRB被重新编号以用于不同的传输频率。H-ARQ请求消息使用重新编号的PRB来传输。
除了响应重传进行重新编号之外,重新编号还响应可以在TTI中测量的预定周期的运行。预定周期还可以被设定等于主小区中的SAW信道的数量。代表性的方法还可以包括配置多个相邻小区以具有不同的预定周期。替换地,代表性的方法还可以包括配置多个相邻小区以具有不同数量的停等信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供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使用的错误检查系统包括被配置为从基站接收重传请求的H-ARQ模块。频带翻转模块被配置为对来自用户设备的原始或先前的数据传输中的一个或多个物理资源块重新编号。收发信机经由天线控制与重传请求相关联的任何数据分组的重传,其中,收发信机根据重新编号的一个或多个物理资源块来传输数据分组。
错误检查系统还可以被这样配置,以致在收到重传请求之时,或者在结束预定时间周期之时,或者在二者的某种组合之时,频带翻转模块对一个或多个PRB重新编号。预定时间周期可以是各种单位中的任意一个,包括主小区中的SAW信道的数量。另外,错误检查系统还可以包括组成蜂窝通信网络的多个小区,其中,多个小区的相邻小区被配置成有不同的预定周期。替换地,多个小区的相邻小区被配置成有不同的停等信道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计算机程序逻辑记录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用于发起数据分组重传的代码,用于响应于此对与原始或先前传输的数据分组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物理资源块重新编号的代码,以及用于使用重新编号的一个或多个物理资源块重传数据分组的代码。
另外,用于重新编号的计算机程序产品代码可以进一步响应在TTI中测量的预定周期的运行。代表性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各种实施例可以将预定周期设定成等于主小区中的SAW信道的数量。替换地,也可以使用该数量的一些变型。另外,代表性实施例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还可以包括用于将多个相邻小区配置成具有不同预定周期的代码。替换地,这些代表性实施例可以具有用于将多个相邻小区配置成具有不同数量的停等信道的代码。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用户设备用于通信系统内的操作。用户设备包括天线、收发信机和用于控制用户设备的功能和特征的处理器。它还包括可结合处理器操作的编码器和解码器,用于编码和解码从多个用户设备接收的消息信号。同样可结合处理器操作的MAC层促进了通信系统内的用户设备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传输。频带翻转模块(例如,驻留于MAC层内)被配置为对原始或先前的数据传输的PRB重新编号,以用于由从基站接收到H-ARQ重传请求或通过完成预定数量的接收而触发的重传。
如上所述,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方法和对应的设备,该设备包括提供用于执行该方法步骤的功能的各种模块。模块可以实现为硬件(包括诸如专用集成电路之类的集成电路),或者可以实现为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固件。特别地,在固件或软件的情况下,示例性实施例能够被提供为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其上包含用于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代码(即,软件或固件)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结构。
尽管本发明及其优点已经被详细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可以在不偏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在此做出各种变化、置换和变更。例如,上述的许多特征和功能可以以软件、硬件、固件、或其组合的方式实现。
而且,本申请的范围不是意在限于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处理、机器、产品、物质成分、设备、方法和步骤的特殊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从本发明公开内容中容易地理解,根据本发明可以使用当前存在或稍后发展出来的基本上执行相同功能或者基本上实现与此处所述的对应实施例相同结果的处理、机器、产品、物质成分、设备、方法或步骤。因此,附加的权利要求书意在在它们的范围内包含这类处理、机器、产品、物质成分、设备、方法或步骤。
Claims (27)
1.一种设备,包括:
频带翻转模块,其被配置为对物理资源块重新编号以用于从与数据的先前传输相关联的物理资源块重传所述数据;以及
收发信机,其被配置为根据所述重新编号的物理资源块重传所述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还包括混合自动重传模块,其被配置为接收对所述数据的重传请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频带翻转模块被配置为在接收到重传请求时或者在某些预定时间结束时对所述物理资源块重新编号以用于所述数据的所述重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重新编号的物理资源块表示和与所述数据的所述先前传输相关联的所述物理资源块不同的频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频带翻转模块被配置为通过每“X”个传输时间间隔翻转所述物理资源块的频带来对所述物理资源块进行重新编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X”的值等于使用所述设备的蜂窝通信网络中的小区的停等信道的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蜂窝通信网络中的所述小区的停等信道的所述数量不同于所述蜂窝通信网络中的另一个小区的停等信道的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X”的值等于使用所述设备的蜂窝通信网络中的小区的频带翻转周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蜂窝通信网络中的所述小区的所述频带翻转周期不同于所述蜂窝通信网络中的另一个小区的频带翻转周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还包括:编码器,其被配置为对所述数据进行编码和速率匹配;以及循环冗余校验模块,其被配置为对所述数据执行检错。
11.一种设备,包括:
用于确定何时重传数据的装置;
用于对物理资源块重新编号以用于从与所述数据先前传输相关联的物理资源块重传所述数据的装置;以及
用于根据所述重新编号的物理资源块重传所述数据的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用于重新编号的装置被配置为在接收到重传请求时或者在某些预定时间结束时对所述物理资源块重新编号以用于所述数据的所述重传。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用于重新编号的装置被配置为:通过每“X”个传输时间间隔就翻转所述物理资源块的频带来对所述物理资源块进行重新编号。
14.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程序代码,其被配置为确定何时重传数据,对物理资源块重新编号以用于从与所述数据的先前传输相关联的物理资源块重传所述数据,以及根据所述重新编号的物理资源块重传所述数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存储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所述程序代码被配置为:在接收到重传请求时或者在某些预定时间结束时对所述物理资源块重新编号以用于所述数据的所述重传。
16.一种方法,包括:
确定何时重传数据;
对物理资源块重新编号以用于从与所述数据的先前传输相关联的物理资源块重传所述数据;以及
根据所述重新编号的物理资源块重传所述数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重新编号被配置为:在接收到重传请求时或者在某些预定时间结束时对所述物理资源块重新编号以用于所述数据的所述重传。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重新编号的物理资源块表示和与所述数据的所述先前传输相关联的所述物理资源块不同的频率。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重新编号被配置为通过每“X”个传输时间间隔就翻转所述物理资源块的频带来对所述物理资源块进行重新编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X”的值等于使用所述设备的蜂窝通信网络中的小区的停等信道的数量。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蜂窝通信网络中的所述小区的停等信道的所述数量不同于所述蜂窝通信网络中的另一个小区的停等信道的数量。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X”的值等于使用所述设备的蜂窝通信网络中的小区的频带翻转周期。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蜂窝通信网络中的所述小区的所述频带翻转周期不同于所述蜂窝通信网络中的另一个小区的频带翻转周期。
2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对所述数据进行编码和速率匹配,以及对所述数据执行检错。
25.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来执行所述方法。
26.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基站,包括
被配置为接收数据传输的收发信机,
被配置为解码所述数据的解码器,
被配置为对所述数据执行检错的循环冗余校验模块;以及
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模块,其被配置为发出对所述数据的重传请求;以及
用户设备,包括:
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模块,其被配置为接收对所述数据的所述重传请求,
频带翻转模块,其被配置为对物理资源块重新编号以用于从与所述数据的所述传输相关联的物理资源块重传所述数据,以及
收发信机,其被配置为根据所述重新编号的物理资源块重传所述数据。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模块被配置为:如果所述解码器在解码所述数据中发现差错或者所述循环冗余校验模块在所述数据中发现不可纠正的差错,则发出对所述数据的所述重传请求,所述频带翻转模块被配置为:在接收到所述重传请求时或者在某些预定时间结束时对所述物理资源块重新编号以用于所述数据的所述重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95665107P | 2007-08-17 | 2007-08-17 | |
US60/956,651 | 2007-08-17 | ||
PCT/IB2008/053288 WO2009024908A2 (en) | 2007-08-17 | 2008-08-15 | System and method employing frequency band flipping for the retransmission of data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79407A true CN101779407A (zh) | 2010-07-14 |
CN101779407B CN101779407B (zh) | 2016-03-16 |
Family
ID=40363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03391.2A Active CN101779407B (zh) | 2007-08-17 | 2008-08-15 | 采用频带翻转用于数据重传的系统和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01042B2 (zh) |
EP (1) | EP2179528B1 (zh) |
JP (2) | JP5129331B2 (zh) |
CN (1) | CN101779407B (zh) |
WO (1) | WO2009024908A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51626B (zh) * | 2009-07-10 | 2015-05-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处理配置更新失败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2026313B (zh) * | 2010-06-21 | 2012-03-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切换处理方法和设备 |
WO2014133589A1 (en) * | 2013-03-01 | 2014-09-04 | Intel Corporation |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traffic offloadi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738370B2 (en) * | 2001-08-22 | 2004-05-18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implementing retransmiss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providing H-ARQ |
CN101883072A (zh) * | 2002-04-12 | 2010-11-10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多载波发送和接收装置及方法、基站、通信终端 |
JP4043322B2 (ja) * | 2002-09-06 | 2008-02-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再送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
US7103371B1 (en) * | 2003-10-22 | 2006-09-05 |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voice reservation within wireless networks |
US7420950B2 (en) * | 2004-04-05 | 2008-09-02 | Dspg Ltd. | Multiplex communication with slotted retransmission on demand |
US7397861B2 (en) * | 2004-11-16 | 2008-07-08 | Nokia Corpration | Mapping strategy for OFDM-based systems using H-ARQ |
JP4413869B2 (ja) | 2006-01-17 | 2010-02-10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
JP4583319B2 (ja) * | 2006-02-08 | 2010-11-17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局及び基地局 |
US7873011B2 (en) * | 2007-08-08 | 2011-01-18 | Nokia Corporation |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bi-direc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to decrease signaling for retransmissions |
-
2008
- 2008-08-15 JP JP2010520675A patent/JP5129331B2/ja active Active
- 2008-08-15 US US12/192,296 patent/US8201042B2/en active Active
- 2008-08-15 CN CN200880103391.2A patent/CN101779407B/zh active Active
- 2008-08-15 EP EP08807336A patent/EP2179528B1/en active Active
- 2008-08-15 WO PCT/IB2008/053288 patent/WO2009024908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
- 2012-08-13 JP JP2012179303A patent/JP5420732B2/ja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179528B1 (en) | 2013-02-13 |
JP5420732B2 (ja) | 2014-02-19 |
WO2009024908A2 (en) | 2009-02-26 |
JP5129331B2 (ja) | 2013-01-30 |
CN101779407B (zh) | 2016-03-16 |
JP2012249326A (ja) | 2012-12-13 |
US20090049355A1 (en) | 2009-02-19 |
US8201042B2 (en) | 2012-06-12 |
EP2179528A2 (en) | 2010-04-28 |
WO2009024908A3 (en) | 2009-05-28 |
JP2010536301A (ja) | 2010-1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929847B2 (en) | Shortened block acknowledgement with fragmentation acknowledgement signaling | |
JP5438115B2 (ja) | キャリア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のためのrlc分割 | |
CN101809923B (zh) | 具有立即状态报告定时的确认模式轮询 | |
JP6965925B2 (ja) |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
US8286047B2 (en) | Soft buffer memory configur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
KR102777114B1 (ko) | 비-지상 네트워크용 하이브리드 자동 반복 요청(harq) 기술 | |
US8949682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RQ feedback messag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2006623B (zh) | 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
JP2011125035A (ja) | 拡張されたブロック確認応答 | |
JP2021072619A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サイドリンク通信のためのQoS(Quality of Service)フローのDRB(Data Radio Bearer)への再マッピングをサポート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EP3643109B1 (en) | Large media access control service data unit (msdu) delivery | |
CN103227673B (zh) | 无线电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 |
JP4636232B2 (ja)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パケット転送方法およびその通信システム | |
CN101779407A (zh) | 采用频带翻转用于数据重传的系统和方法 | |
KR101657312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제어 메시지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
KR20110047927A (ko) |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자동 재전송 요청 피드백 메시지 생성 장치 및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112 Address after: Espoo, Finland Applicant after: Technology Co., Ltd. of Nokia Address before: Espoo, Finland Applicant before: Nokia Oyj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