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772074B -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72074B
CN101772074B CN2010100014383A CN201010001438A CN101772074B CN 101772074 B CN101772074 B CN 101772074B CN 2010100014383 A CN2010100014383 A CN 2010100014383A CN 201010001438 A CN201010001438 A CN 201010001438A CN 101772074 B CN101772074 B CN 1017720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apparatus
base station
reception quality
information
uplink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00143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72074A (zh
Inventor
相羽立志
山田升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72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720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720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720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04W72/23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the control data signalling from the layers above the physical layer, e.g. RRC or MAC-CE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7Scheduling of signalling, e.g. occurrenc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6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payload signals; piggyb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85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in response to a specific request, e.g. to a polling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其中,减少用于指定一同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以及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时的发送方法的控制信息,并且缩短变更发送方法时产生的延迟,并实现具有针对由基站装置指定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追随性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以及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的配置。基站装置是对移动站装置进行资源的分配的移动通信系统,所述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发送指定所述移动站装置使用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所述移动站装置在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了所述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指定出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与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Description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站装置测定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接收品质并将接收品质信息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而另一方面基站装置基于从移动站装置接收到的接收品质信息进行资源的分配的移动通信系统、可适用于该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
背景技术
最近,在移动通信系统的领域中,数据通信的需求提高了。并且,与伴随着数据通信的需求带来的通信数据的增加对应,提议有能得到高的频率利用效率的各种技术。提高频率利用效率的技术之一有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接入)。该OFDMA涉及一种在由小区构成的通信区域中在全部的小区中使用相同的频率进行通信时的调制方式的技术,且能实现高速的数据通信。
公知一种如下的方法:在OFDMA系统中的发送包的调度中,移动站装置将在宽频带的子载波中表示下行链路状态的接收品质的信息、即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发送到基站装置,基站装置基于从各移动站装置发送出的宽频带的子载波的CQI进行包的调度。
另外,也公知一种如下的技术:在利用多个子载波的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的发送包的调度中,在移动站装置中评价下行的各信道状态(频率特性、即依赖于频率的传送损耗等的特性),并将量子化各信道状态后的信息发送到基站装置,基站装置基于发送出的信息来确定分配给各移动站装置的子载波(专利文献1)。
图14是用于对以往的基站装置与移动站装置之间的通信方法进行说明的图。从基站装置接收了用于接收品质测定的下行链路的下行链路信息后的移动站装置基于该下行链路信息测定各信道的接收品质,并作成传输路径的信道曲线(profile)。
移动站装置作成的信道曲线利用上行链路作为接收品质信息从移动站装置发送到基站装置。基站装置基于该接收品质信息,对从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发送的信号进行自适应调制编码或频率选择调度的处理。
关于由该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接收品质信息而言,在以作为国际标准化项目的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中所研究的第三代无线接入的进化(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中,研究了利用专用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以下称为“PUCCH”)来发送。另外,也研究了利用上行链路数据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以下称为“PUSCH”)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
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中提议:在从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接收品质信息时,根据所请求的接收品质信息不同的服务的种类,来利用PUCCH或PUSCH来发送接收品质信息。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30491号公报非专利文献1:“CQI handling during DRX”、3GPP、TSG RAN WG2Meeting#58、R2-071901、2007年5月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没有涉及从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时的各信息的配置的具体记载。
在此,所谓各信息的配置是指:在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时,各信息(上行链路数据及接收品质信息)作为发送数据被如何具体地配置,即各信息在PUSCH的资源单元(PUSCH的时间-频率块的最小单位)中被如何具体地配置。
在从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同时发送了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情况下,在基站装置中通过知道发送出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从而能分离各信息。基站装置通过从同时发送出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中仅读取接收品质信息,并基于读取出的信息实施自适应调制编码和/或频率选择调度,从而能更有效地发送下行链路数据。
用于指定从该移动站装置同时发送出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的来自基站装置的控制信号需要确保该信息量较小。每次移动站发送接收品质信息时,对于从基站装置发送指定各信息的配置的控制信号而言,都会浪费使用下行链路的资源。
另外,存在要减小变更从移动站装置同时发送出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时的延迟的需求。在从移动站装置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时,在各信息的配置的变更中会产生大的延迟时,直到接收品质信息被发送到基站装置为止会发生大的延迟。基站装置根据从移动站装置发送出的接收品质信息,对下行链路数据实施自适应调制编码和/或频率选择调度。
随着接收品质信息的发送产生的大的延迟,对移动站装置而言最佳的调制码和下行链路数据发送中所使用的最佳的频带都会变化。基站装置基于伴随大的延迟的接收品质信息,即使进行了自适应调制编码和/或频率选择调度,也会进行不适合该时刻的移动站装置状况的控制。因此,导致浪费使用下行链路的资源。
而且,在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时所指定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是基站装置以从移动站装置发送出的上行链路数据或参照信号为准推断传输路径环境进而被指定的。即,在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受品质信息的情况下,若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不能追随由基站装置所指定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则接收品质信息的发送成功概率会降低。
以上的说明可以说对与接收品质信息相同的上行链路信息、即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的ACK/NACK而言也是同样的。在从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的情况下,用于指定其配置的来自基站装置的控制信号是需要确保该信息量较小,另外,变更其配置时的延迟必须减小。进而,与上行链路数据同时发送的ACK/NACK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必须追随由基站装置所指定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对于同时发送该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时的指定各信息的配置的控制信息的信息量、变更各信息的配置时产生的延迟、对于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追随性而言,在现有技术中也没有具体的记载。
即,如何指定从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同时发送出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及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的发送方法是重要问题,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的方式:指定来自基站装置的各信息的配置的控制信号的信息量、变更各信息的配置时产生的延迟、及对于由基站装置所指定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追随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事情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其中,基站装置减少用于指定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以及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时的发送方法的控制信息,并且缩短变更发送方法时产生的延迟,进而能实现具有对于由基站装置所指定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追随性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以及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的配置。
(1)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的方法。即,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是移动站将表示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品质的接收品质信息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根据接收品质信息的信息量和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计算接收品质信息的符号数,并以计算出的符号数将接收品质信息与上行链路数据一同向基站装置发送。
(2)另外,在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品质信息相对由基站装置分配的资源而配置在频率较低的一侧。
(3)另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是移动站装置将针对与下行链路数据的HARQ的ACK/NACK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根据ACK/NACK的信息量和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计算ACK/NACK的符号数,并以计算出的符号数将ACK/NACK与上行链路数据一同向基站装置发送。
(4)另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是移动站装置将表示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品质的接收品质信息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移动通信装置中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不依赖由所述基站装置分配的资源而将接收品质信息的信息量设为一定,按照由所述基站装置指定的针对上行链路数据的控制信息计算接收品质信息的符号数,并以计算出的符号数将接收品质信息与上行链路数据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5)另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是移动站装置将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HARQ的ACK/NACK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不依赖由所述基站装置分配的资源而将ACK/NACK的信息量设为一定,按照由所述基站装置指定的针对上行链路数据的控制信息计算ACK/NACK的符号数,并以计算出的符号数将ACK/NACK与上行链路数据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6)另外,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是基站装置对移动站装置进行资源的分配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发送指定所述移动站装置使用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所述移动站装置在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了所述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指定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与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7)另外,在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使用所述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是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形式。
(8)另外,在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将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向所述移动站装置发送,所述移动站装置以基于与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资源信息对应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与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9)另外,在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向所述移动站装置发送,所述移动站装置对与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对应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进行确定,并将实施了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实施了所述确定出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10)另外,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是基站装置对移动站装置进行资源的分配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发送指定所述移动站装置使用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所述移动站装置在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了所述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指定出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11)另外,在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使用所述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是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形式的发送形式。
(12)另外,在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将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向所述移动站装置发送,所述移动站装置以基于与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资源信息对应的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的配置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13)另外,在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向所述移动站装置发送,所述移动站装置对与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对应的ACK/NACK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进行确定,并将实施了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实施了所述确定出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ACK/NACK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14)另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是对移动站装置进行资源的分配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具备:调度程序部,其进行将指定移动站装置一同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时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包括在发送信号中的调度;和发送部,其向所述移动站装置发送包括所述控制信号的发送信号。
(15)另外,在本发明的基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程序部进行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将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包括在所述发送信号中的调度。
(16)另外,在本发明的基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程序部进行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包括在所述发送信号中的调度。
(17)另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是对移动站装置进行资源的分配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具备:调度程序部,其进行将指定移动站装置一同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时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包括在发送信号中的调度;和发送部,其向所述移动站装置发送包括所述控制信号的发送信号。
(18)另外,在本发明的基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程序部进行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将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包括在所述发送信号中的调度。
(19)另外,在本发明的基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程序部进行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包括在所述发送信号中的调度。
(20)另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是从基站装置接受资源的分配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具备:接收部,其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指定使用上述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和发送部,其在所述接收部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了所述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指定出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与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21)另外,在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使用所述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是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形式,所述接收部根据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形式自动识别接收品质信息的发送形式。
(22)另外,在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部作为所述控制信息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了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发送部以基于与所述资源信息对应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与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23)另外,在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部作为所述控制信息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发送部对与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对应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进行确定,并将实施了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实施了所述确定出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24)另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是从基站装置接受资源的分配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具备:接收部,其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指定使用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和发送部,其在所述接收部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了所述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指定出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与ACK/NACK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25)另外,在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使用所述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是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形式及ACK/NACK的发送形式。
(26)另外,在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使用所述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是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形式,所述接收部根据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形式自动识别ACK/NACK的发送形式。
(27)另外,在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部作为所述控制信息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了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发送部以基于与所述资源信息对应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与ACK/NACK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28)另外,在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部作为所述控制信息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发送部对与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对应的ACK/NACK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进行确定,并将实施了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实施了所述确定出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ACK/NACK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发送指定移动站装置一同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时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移动站装置在从基站装置接收了控制信息的情况下,由于基于指定出的发送形式向基站装置一同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所以能省略用于指定各信息的配置等的控制信号的发送,还能有效利用下行链路的资源。另外,由于基于上行链路的资源的分配方法来确定发送形式,所以能变更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且能省略用于变更各信息的配置的控制信号的发送。结果,能缩短变更各信息的配置时产生的延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相关的基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相关的移动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信息的配置例的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信息的配置例的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信息的配置例的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信息的配置例的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信息的配置例的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信息的配置例的图。图9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图10是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相关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表示事先定义的表格的内容的图。图11是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图12是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图13是在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表示事先定义的表格的内容的图。图14是用于对以往的基站装置与移动站装置的通信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符号说明:100-基站装置101-数据控制部102-调制编码部103-映射部104-IFFT部105-无线发送部106-无线接收部107-FFT部108-解调译码部109-数据提取部110-调度程序部111-发送信息控制部111a-调制码控制部111b-频率选择调度程序部112-天线200-移动站装置201-数据控制部202-调制编码部203-映射部204-IFFT部205-无线发送部206-无线接收部207-FFT部208-解调译码部209-数据提取部210-接收品质信息控制部210a-接收品质信息生成部210b-接收品质测定部211-天线。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相关的移动通信系统进行说明。该移动通信系统由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构成。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相关的基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基站装置100具备:数据控制部101、调制编码部102、映射部103、逆快速傅立叶变换(IFFT)部104、无线发送部105、无线接收部106、快速傅立叶变换(FFT)部107、解调译码部108、数据提取部109、调度程序部110、发送信息控制部111、天线112。发送信息控制部111包括:调制码控制部111a和频率选择调度程序部111b。
在基站装置100中,向数据控制部101输入被发送到各移动站装置中的发送数据和控制数据,并根据来自调度程序部110的指示依次向移动站装置发送各自的数据。调制编码部102基于调制码控制部111a确定出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对从数据控制部101输入的信号实施调制处理或纠错编码处理,并将各数据输出于映射部103。映射部103基于从频率选择调度程序部111b输入的频率选择调度信息,将从调制编码部102输入的数据映射在各子载波上并输出于逆快速傅立叶变换部104。
逆快速傅立叶变换部104对从映射部103输入的数据实施逆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处理,变换为时间序列的基带数字信号,并输出于无线发送部105。来自逆快速傅立叶变换部104的输出信号在无线发送部105中被进行数字/模拟变换,在增频变频(upconvert)为适合发送的频率之后,经由天线112被发送到各移动站装置。
调度程序部110基于各移动站装置能使用的资源区域、间歇收发周期、发送数据信道的格式、缓冲状况等的控制信息进行下行链路的调度和上行链路的调度。调制码控制部111a基于由移动站装置发送的接收品质信息确定对各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编码率,并输出于调制编码部102。频率选择调度程序部111b基于由移动站装置发送的接收品质信息进行对各数据实施的频率选择调度的处理,并将结果输出于映射部103。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相关的移动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移动站装置200具备:数据控制部201、调制编码部202、映射部203、逆快速傅立叶变换(IFFT)部204、无线发送部205、无线接收部206、快速傅立叶变换(FFT)部207、解调译码部208、数据提取部209、接收品质信息控制部210、天线211。接收品质信息控制部210具备:接受品质信息生成部210a、接收品质测定部210b。且有,无线接收部206、FFT部207、解调译码部208、数据提取部209及接收品质信息控制部210构成接收部,数据控制部201、调制编码部202、映射部203、逆快速傅立叶变换(IFFT)部204及无线发送部205构成发送部。
在移动站装置200中,向数据控制部201输入被发送到基站装置中的发送数据和控制数据,并依次向基站装置发送各自的数据。调制编码部202对从数据控制部201输入的信号实施调制处理或纠错编码处理,并将各数据输出于映射部203。映射部203将从调制编码部202输入的数据映射在各子载波上并输出于逆快速傅立叶变换部204。
逆快速傅立叶变换部204对从映射部203输入的符号系列实施逆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处理,变换为时间序列的基带数字信号,并输出于无线发送部205。来自逆快速傅立叶变换部204的输出信号在无线发送部205中被进行数字/模拟变换,在增频变频为适合发送的频率之后,经由天线211被发送到基站装置。
在接收品质信息控制部210中,接收品质测定部210b测定从基站装置接收的信号的接收品质。接收品质信息生成部210a基于由接收品质测定部210b测定出的信息生成发送给基站装置的接收品质信息。
由无线接收部206、FFT部207、解调译码部208、数据提取部209及接收品质信息控制部210构成的接收部从基站装置接收指定利用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并基于指定出的发送形式来识别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以及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的发送形式。
由数据控制部201、调制编码部202、映射部203、逆快速傅立叶变换(IFFT)部204及无线发送部205构成的发送部以接收部识别出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以及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同时发送到基站装置。
图3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从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3中示出方式1和方式2。在各方式中,纵向表示时间轴,在此作为由基站装置分配的资源的一个例子由14OFDM符号示出。在该14OFDM符号内配置有:用于进行数据的解调的传输路径推断所利用的已知参考符号(导频信号(pilot signal)、以下称为RS)、和在方式1和方式2中分别不同数目的接收品质信息、及上行链路数据。
另外,横向表示频率轴。若将PUSCH的资源单元(PUSCH的时间-频率块的最小单位)设为1资源块,则在方式1中通过基站装置分配在频率轴方向上具有1资源块的大小的资源。另外,在方式2中示出了分配在频率轴方向上具有2资源块的大小的资源。
移动站装置根据由来自基站装置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以下称为“PDCCH”)所指示的资源的分配,使用PUSCH来发送数据。即,该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是许可针对上行链路的数据发送的信号(L1/L2准许)。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站装置根据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分配的资源,进行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时的信息的配置。
即,在图3中的方式1中示出移动站装置通过来自基站装置的L1/L2准许分配在时间轴方向上具有14OFDM符号在频率轴方向上具有1资源块大小的资源,并进行与其分配后的资源对应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在此,将由1OFDM符号、1子载波构成的要素称为资源要素。在该例子中,若1单元块由12子载波构成,则与1OFDM符号、1资源块对应的资源要素数为12,1资源块内的资源要素数为168。
同样地,在图3中的方式2中示出移动站装置通过来自基站装置的L1/L2准许分配在时间轴方向上具有14OFDM符号在频率方向上具有2资源块大小的资源,并进行与其分配后的资源对应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
在此,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来分配什么样的资源,据此移动站如何配置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是可以事先确定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事先确定:在基站装置中分配在时间轴方向上具有14OFDM符号在频率轴方向上具有1资源块大小的资源的情况下,在移动站装置中进行方式1所示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同样地,能事先确定:在基站装置中分配在时间轴方向上具有14OFDM符号在频率轴方向上具有2资源块大小的资源的情况下,在移动站装置中进行方式2所示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
由于基站装置在使用L1/L2准许对移动站装置分配资源时事先知道了以什么样的信息的配置(例如,方式1、方式2)同时发送来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所以能分离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且能基于读取出的接收品质信息对下行链路数据实施自适应调制编码和/或频率选择调度。
接着,对作为从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同时发送出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的一个例子而示出的方式1、方式2进行说明。方式1在时间轴方向上(在此,为14OFDM符号)配置有多个接收品质信息。这是以相对传输路径的时间变动变得更强的方式配置了从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出的接收品质信息的方式。另一方面,方式2在频率轴方向上配置有多个接收品质信息。这是以相对传输路径的频率变动变得更强的方式配置了从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出的接收品质信息的方式。
图4同样表示从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发送出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的一个例子。左侧示出与图3中的方式1同样的方式。图4示出的方式3相对由基站装置所分配的资源将接收品质信息单纯地配置为频率低的一侧(或者,也可以是高的一侧)。通过采取这种单纯的配置,从而基站装置无需进行复杂的处理而能分离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
图5同样表示从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发送出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的一个例子。左侧示出与图3中的方式1同样的方式、即方式4。方式4与方式1最大不同点在于:接收品质信息以分散在频率数轴方向上的方式配置,并在间隔接收品质信息的部分配置有上行链路数据。每一接收品质信息的区域由一个资源要素组或者多个资源元素组构成。另外,如图5中的方式5所示,通过将接收品质信息分散于频率轴方向来进行配置,从而作为用于发送接收品质信息所使用的资源,也能以相对传输路径的频率变动变得更强的方式边使用与方式4同样的资源尺寸(虽然在方式4中相对1OFDM符号将4个资源元素组作为接收品质信息使用,在方式5中相对1OFDM符号将2个资源元素组作为接收品质信息使用,但是由于在频率方向上使用了2资源块,所以是同样的)边进行配置。
而且,图6、图7、图8表示从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发送出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的一个例子。图6、图7、图8与图3、图4、图5最大不同点在于:在各方式中利用灰度示出接收品质信息和上行链路数据的配置。图6、图7、图8的左侧示出的方式作为与图3所示的方式1对应的方式利用方式1’表示。
在图6、图7、图8中利用灰度(gradation)示出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是在这些图中概念性表示即使在一个资源要素内也同时存在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来进行配置的。即,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被配置在资源要素上以前同时存在。在此,用灰度示出的黑色的部分表示接收品质信息,白色的部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例如,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在被配置在资源要素上之前同时存在,并将这些配置在12资源要素组中。即,在概念上示出,在一个资源要素内含有接收品质信息的一部分和上行链路数据的一部分。
图6中的方式1’表示在以L1/L2准许指定1资源块后的情况下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在该方式1’中,在14OFDM符号中的4OFDM符号以同时存在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方式来配置。另一方面,图6中的方式6表示以L1/L2准许指定2资源块后的情况下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在该方式6中,14OFDM符号中的4OFDM符号被配置为同时存在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进而在频率方向上使用2资源块进行配置。图6所示的方式6是根据所分配的资源块的增加而增加接收品质信息的信息量的方式进行配置的方式。另外,图6中的方式1’和方式6的灰度表示接收品质信息的黑色的部分用相同的浓度表示。这是表示在方式1’和方式6中同时存在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比例相同的情况。
图7中的方式1’表示与图6示出的方式1’同样的方式。另外,方式7与图6中的方式6同样,表示以L1/L2准许指定2资源块后的情况下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在该方式7中,14OFDM符号中的2OFDM符号配置为同时存在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进而在频率方向上使用2资源块进行配置。即,方式7是以根据所分配的资源块的增加而不增加接收品质信息的信息量的方式进行配置的方式。以图7中的方式1’和方式7的灰度表示接收品质信息的黑色的部分以相同的浓度表示也示出同时存在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比例相同的情况。
图8中的方式1’表示与图6所示的方式1’同样的方式。图8所示的方式1’与方式8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以灰度表示接收品质信息的黑色的部分利用不同的浓度进行表示。例如,方式8的黑色的部分表示地较淡。这表示在方式1’和方式8中同时存在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比例不同,表示配置在资源元素上之前同时存在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比例不同。在图8中示出利用方式1’、方式8所发送的整体的接收品质信息的信息量是相同的大小。
举出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在图8的方式1’中,在与1符号、1资源块相对的资源中使具有“4”大小的接收品质信息和具有“6”大小的上行链路数据同时存在时,在方式8中,在与1符号、1资源块相对的资源中具有“2”大小的接收品质信息和具有“8”大小的上行链路数据同时存在。即,与1符号、1资源块相对的资源中所包括的接收品质信息的大小变小。但是,与方式1’比较,方式8是同时存在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块的数目为2倍。即,方式1’整体所发送的接收品质信息和方式7整体所发送的接收品质信息是相同大小的信息量。
在基站装置中,在图6、图7、图8所示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被配置在资源要素上以前同时存在并接收了分散在多个资源元素上所配置的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在接收了分散后的全部资源元素之后能作为一个信息(接收品质信息、上行链路数据)取出。
以上,通过将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配置在资源要素上以前同时存在并采取图6、图7、图8所示的概念性的配置,从而移动站装置无需考虑将包括上行链路数据或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要素配置在什么位置,能更有效地进行将信息配置在资源要素上时的处理。这种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同时存在例如是能通过利用调制符号单位将接收品质信息嵌入到间隔上行链路数据的部分上并对该信息实施离散傅立叶变换等的处理而进行的。
移动站装置根据由基站装置的L1/L2准许分配的资源能进行图3、图4、图5、图6、图7、图8所示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若对图6、图7、图8进一步详细地记载,移动站装置根据由基站装置的L1/L2准许分配的资源能变更能同时存在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比例。若利用图8进行更简单地说明,移动站装置根据由基站装置的L1/L2准许分配的资源能变更表示接收品质信息的黑色的部分的浓度。在此,以上说明的信息的配置只是一个例子,例如也可以组合图3、图4、图5、图6、图7、图8所示的配置,只要是从移动站装置同时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无论什么样的配置都可以。
对以上所示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元素组的配置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使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量增加以使与上行链路数据的资源的分配成比例的方法。例如,如方式1、方式1’、方式6,在作为接收品质信息在1资源块中分配有4个资源要素组的情况下,在分配2资源块时接收品质信息利用8资源要素组进行发送。另一种是根据上行链路数据的资源的分配以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量(资源要素组的数目)始终为一定的方式来变更配置的方法。例如,作为方式2、方式3、方式5、方式7、方式8中的其中一个所示的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将对接收品质信息所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设定为一定。
在此,将上述两种配置方法分别定义为信息增加型和信息维持型,并对与各自的配置方法相对的控制方法进行记载。首先,对基站装置中的信息增加型的配置方法相关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基站装置在对发送给移动站装置的RRC信令进行信息增加型的配置时,能发送包括能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的最小值和/或最大值的信息。
在此,所谓能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的最小值例如被设定为能配置为1资源块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量(例如,调制符号数、资源要素数、信息量等)。即,表示能配置为1资源块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量的最大值。另外,所谓能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的最大值被设定为能配置为由基站装置分配的资源块的最大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量(例如调制符号数、资源要素数、信息量等)。
移动站装置根据由L1/L2准许分配的资源块数和/或传输块尺寸等并以信息增加型(方式1、方式1’、方式6)配置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直到达到能配置由来自基站装置的RRC信令所设定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的最小值(能配置为1资源块的接收品质信息的最大值)为止。
另外,移动站装置在配置接收品质信息时,在基于L1/L2准许计算出的资源超过了能配置由来自基站装置的RRC信令所设定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的最大值的情况下,或者如方式7所示使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时间方向的资源量减少,或者如方式8所示通过减小上行链路数据的间隔率以使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量的比例减少,从而配置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且不超过由基站装置所设定的资源的最大值。
而且,移动站装置在配置接收品质信息时,在基于L1/L2准许计算出的资源低于能配置由来自基站装置的RRC信令所设定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的最小值的情况下,或者如方式7所示使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时间方向的资源量增加,或者如方式8所示通过增加上行链路数据的间隔率以使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量的比例增加,从而配置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且不低于由基站装置所设定的资源的最小值。
由此,从基站装置发送包含表示能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的最小值和/或最大值的信息的RRC信令,接收到该信号的移动站装置通过切换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来同时发送,从而即使在发送基于L1/L2准许计算出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大时(即,发送具有大信息量的上行链路数据时),移动站装置也能避免发送某一定量以上的接收品质信息(具有过大的信息量的接收品质信息),并能避免由接收品质信息的发送所带来的上行链路的费用(overhead)的显著增加。另外,即使在发送基于L1/L2准许计算出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小时(即,发送具有小信息量的上行链路数据时),移动站装置也能发送某一定以上的接收品质信息(由最小值所设定的接收品质信息),并能确保接收品质信息的品质为一定以上。另外,若将最小值设定为基于L1/L2准许能计算出的最小值,则能避免移动站装置发送低于该最小值之类的接收品质信息。在此,若按照发送基于L1/L2准许计算出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以不超过最大值且不低于最小值的方式利用计算式进行规定,则无需使用RRC信令来设定最大值、最小值。
接着,对基站装置中的信息维持型的配置方法相关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基站装置在移动站装置进行信息维持型的配置时,能在对发送给移动站装置的RRC信令中包括表示能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一定的资源量的信息(以下,称为维持值)进行发送。在此,作为能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维持值被设定为能配置为由基站装置分配的资源块的一定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量(例如,调制符号数、资源要素数、信息量等)。若移动站装置由来自基站装置的RRC信令设定“10”大小的维持值,则即使利用L1/L2准许来分配任意大小的资源块数和/或传输块尺寸等,也可以配置上行链路数据和“10”大小的接收品质信息。
另外,移动站装置在配置接收品质信息时计算出的资源超过能配置由来自基站装置的RRC信令所设定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的维持值的情况下,或者如方式7所示使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时间方向的资源量减少,或者如方式8所示通过减少上行链路数据的间隔率以使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量的比例减少,从而配置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且不超过由基站装置所设定的资源的维持值。
而且,移动站装置在配置接收品质信息时计算出的资源低于能配置由来自基站装置的RRC信令所设定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的维持值的情况下,或者如方式7所示使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时间方向的资源量增加,或者如方式8所示通过增加上行链路数据的间隔率以使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量的比例增加,从而配置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数据且不低于由基站装置所设定的资源的维持值。
由此,从基站装置发送包括对表示能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一定的资源量的信息(维持值)进行表示的信息的RRC信令,接收该信号的移动站装置通过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一定的接收品质信息,从而不依赖由L1/L2准许所分配的资源,而始终能发送一定量的接收品质信息。
图9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首先,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进行移动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时的资源的分配(步骤S61)。在此,能进行与图3中的方式1对应的资源的分配。接着,从基站装置接收到L1/L2准许的移动站装置利用与所分配的资源对应的信息的配置(在此,为方式1)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步骤S62)。
接着,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再次进行移动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时的资源的分配(步骤S63)。在此,能进行与图3中的方式2对应的资源的分配。接着,从基站装置接收到L1/L2准许的移动站装置利用与所分配的资源对应的信息的配置(在此,为方式2)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步骤S64)。在此,对应于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分配的资源,事先确定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
如上所述,事先确定与来自基站装置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资源的分配相应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移动站装置通过根据来自基站装置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资源的分配进行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从而无需发送用于指定各信息的配置的控制信号。由此,能减少下行链路的资源的浪费。另外,由于根据上行链路的资源的分配方法来变更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时的信息的配置,故无需发送用于变更信息的配置的控制信号,而能缩短在变更各信息的配置时产生的延迟。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基站装置进行了针对上行链路数据的资源的分配。但是,由于根据该资源的分配进行了与上行链路数据同时发送的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所以基站装置作为结果进行了针对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的分配。
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即使在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时也能适用。即,事先确定与来自基站装置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资源分配相应的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的配置,移动站装置通过根据来自基站装置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资源的分配进行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的配置,从而没有用于指定各信息(上行链路数据、ACK/NACK)的配置的控制信号,且能减小下行链路的资源的浪费。另外,由于根据上行链路的资源的分配方法变更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时的信息的配置,所以无需发送用于变更信息的配置的控制信号,且能缩短在变更各信息的配置时产生的延迟。
(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移动站装置根据对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所分配的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来确定对同时发送的接收品质信息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
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对上行链路数据进行资源分配,并且指定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接收了该信号的移动站装置根据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来确定对接收品质信息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在此,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什么样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据此,移动站装置对接收品质信息实施什么样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都是能事先确定的。
图10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相关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表示事前定义的表格的内容的图。如图10所示,基站装置将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与对接收品质信息应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建立对应。如图10所示,基站装置在以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调制方式为QPSK、编码率为1/8的方式进行指定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能事先确定以对接收品质信息实施调制方式为QPSK或BPSK、编码率为1/8或1/16的方式进行发送。又例如,基站装置在以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调制方式为16QAM、编码率为1/4的方式进行指定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能事先确定以对接收品质信息实施调制方式为16QAM或QPSK、编码率为1/4或1/8的方式进行发送。
即,例如基站装置通过以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调制方式为16QAM、编码率为1/4的方式进行指定,从而从移动站装置能同时发送实施了调制方式为16QAM、编码率为1/4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实施了调制方式为16QAM或QPSK、编码率为1/4或1/8后的接收品质信息。在此,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编码率以及对接收品质信息实施的编码率能根据调制方式和能发送的传输块的尺寸计算。即,也可以事先定义调制方式和能发送的传输块。
该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和接受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对应关系可以预先以一对一的方式映射或以一对多的方式映射。在一对多的方式映射的情况下,在基站装置侧进行接收品质信息的解调时,以与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建立对应的多个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进行后述的Blind Decode。
一般地,在对发送的信息使用了高的调制方式、编码率的情况下,能发送更多的信息量,在使用了低的调制方式、编码率的情况下,能进行具有可靠性的信息的发送。如上所述,基站装置通过根据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来事先确定对接收品质信息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从而能使与上行链路数据同时发送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追随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且能提高接收品质信息的发送成功概率。
基站装置在对移动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来指定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时,由于能事先知道以什么样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发送与上行链路数据同时发送来的接收品质信息,故能基于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对各信息进行译码。在此,在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和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对应关系是以一对多的方式映射的情况下,尝试对有可能的全部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进行译码,并利用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确认能正确解调(称为BlindDecode)。基站装置基于正确解调出的接收品质信息对下行链路数据实施自适应调制编码和/或频率选择调度。
图11是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首先,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进行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指定(步骤S71)。在此,作为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而指定出调制方式A及编码率B。接着,从基站装置接收到L1/L2准许的移动站装置对接收品质信息实施与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A及编码率B对应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在此,对接收品质信息实施与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A及编码率B对应的调制方式C及编码率D。并且,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同时发送实施了调制方式A及编码率B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实施了调制方式C及编码率D后的接受品质信息(步骤S72)。
接着,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再次进行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指定(步骤S73)。在此,作为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指定了调制方式E及编码率F。接着,从基站装置接收了L1/L2准许的移动站装置对接收品质信息实施与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E及编码率F对应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在此,对接收品质信息实施与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E及编码率F对应的调制方式G及编码率H。并且,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同时发送实施了调制方式E及编码率F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实施了调制方式G及编码率H后的接收品质信息(步骤S74)。在此,与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对应的接受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是能事先确定的。
如上所述,根据对来自基站装置的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指定来事先确定与上行链路数据同时发送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移动站装置根据对来自基站装置的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指定,对接收品质信息实施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由此,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的接收品质信息能追随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且能提高接收品质信息的发送成功概率。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基站装置进行了对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指定。但是,由于根据该指定进行了与上行链路数据同时发送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指定,所以基站装置作为结果进行了针对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指定。
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在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时也能适用。即,根据对来自基站装置的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指定来事前确定与上行链路数据同时发送的ACK/NACK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移动站装置通过根据对来自基站装置的上行链路数据实施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指定,对ACK/NACK实施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从而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的ACK/NACK能追随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且能提高接收品质信息的发送成功概率。
(第三实施方式)基于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将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具体动作例记载为第三实施方式。图12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表示从基站装置发送到移动站装置的L1/L2准许、从移动站装置非周期性发送到基站装置的接收品质信息、周期性发送的接收品质信息、上行链路数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或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时的发送形式的图。所谓从移动站装置非周期性发送到基站装置的接收品质信息例如是通过从基站装置发送包括1比特信息的L1/L2准许而接收了该信号的移动站装置将接收品质信息发送到基站装置从而能实现的。所谓从移动站装置周期性发送到基站装置的接收品质信息例如是通过从基站装置发送包括设定发送接收品质信息的周期的信息的RRC信令而接收了该信号的移动站装置以所设定的周期将接收品质信息发送到基站装置从而能实现的。在图12中,作为例子示出直到#slot1~#slot10的动作。另外,右侧示出与各时隙对应的处理流程。在此,为了容易观察处理流程,与#slot1对应的箭头表示来自基站装置的处理流程,与除此之外的时隙对应的箭头只表示来自移动站装置的处理流程,详细记载如下。
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调试方式、编码率的事先定义的表格。通过来自基站装置的L1/L2准许对上行链路数据指定了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移动站装置使用在图13中定义的表格对接收品质信息实施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例如,若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编码率被指定为QPSK、1/8,则移动站装置对接收品质信息实施BPSK、1/4的调制方式、编码率。
返回图12,对各时隙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2中的#slot1中,在移动站装置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时,基站装置将能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的最小值和/或最大值、维持值包括在RRC信令中进行发送。在此,为了容易说明,作为能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信息量的最小值设定为“10”这一值,作为最大值设定为“50”这一值,作为维持值设定为“20”这一值。在此,作为例子虽然设定了“10”、“50”、“20”这些值,但是作为能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的最小值和/或最大值、维持值,也能使用在将接收品质信息配置在资源要素上之前的,例如可以使用调制符号的数目、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要素的数目、或接收品质信息的信息量(比特数)等进行设定。另外,在#slot1中,虽然设定了最小值和/或最大值、维持值的全部值,但是也不一定需要设定全部值。
#slot2是事前作为从基站装置周期性发送接收品质信息的时隙所设定的时隙。在#slot2中,基站装置利用L1/L2准许分配移动站装置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所使用的资源。接收了该信号的移动站装置使用所分配的资源以信息维持型的配置方法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
进而,对#slot2中的移动站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在#slot2中,移动站装置以信息维持型的配置方法将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发送到基站装置。信息维持型的配置方法是利用由RRC信令设定的维持值始终发送一定量的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方法。
举出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在此,通过来自基站装置的RRC信令而将能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维持值设定为“20”。此时,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将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所使用的资源设定为1资源块,将调制方式、编码率设定为QPSK、1/8。其示出根据图13所示的表格将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编码率设定为BPSK、1/16。移动站装置通过来自该基站装置的控制对实施了调制方式为QPSK、编码率为1/8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具有“20”大小的接收品质信息实施调制方式BPSK、编码率1/16,以使用1资源块进行发送。由此,用于该接收品质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量成为“320”(20x1x16)。
而且,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将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所使用的资源设定为2资源块,将调制方式、编码率设定为QPSK、1/8。这同样示出根据图13所示的表格将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编码率设定为BPSK、1/16。即,移动站装置通过来自该基站装置的控制对实施了调制方式QPSK、编码率1/8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具有“20”大小的接收品质信息实施调制方式BPSK、编码率1/16,以使用2资源块进行发送。由此,用于该接收品质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量成为“320”(20x1x16)。
而且,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将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所使用的资源设定为2资源块,将调制方式、编码率设定为QPSK、1/4。这同样示出根据图13所示的表格将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编码率设定为BPSK、1/8。即,移动站装置根据来自该基站装置的控制对实施了调制方式QPSK、编码率1/4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具有“20”大小的接收品质信息实施调制方式BPSK、编码率1/8,以使用2资源块进行发送。由此,用于该接收品质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量成为“160”(20x1x8)。
#slot3是作为从基站装置非周期性发送接收品质信息的时隙所设定的时隙。该时隙是作为触发性发送接收品质信息的时隙而通过来自基站装置的控制所设定的时隙。在#slot3中,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分配移动站装置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所使用的资源。接受了该信号的移动站装置使用所分配的资源以信息增加型的配置方法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
而且,对#slot3中的移动站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在#slot3中,移动站装置以信息增加型的配置方法将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发送到基站装置。信息增加型的配置方法是根据由来自基站装置的L1/L2准许所分配的资源,在由RRC信令所设定的最小值和/或最大值的范围内增加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量来进行发送的配置方法。
举出具体例进行说明。在此,通过来自基站装置的RRC信令,能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信息量的最小值被设定为“10”、最大值被设定为“250”(在此,最小值、最大值是由调制方式BPSK、编码率1/16所设定的值)。此时,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将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所使用的资源设定为1资源块,将调制方式、编码率设定为QPSK、1/8。这示出根据图13所示的表格将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编码率设定为BPSK、1/16。移动站装置通过来自该基站装置的控制对实施了调制方式QPSK、编码率1/8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具有“10”(10x1x1x(1/16)/(1/16))大小的接收品质信息实施调制方式BPSK、编码率1/16,以使用1资源块进行发送。由此,用于该接收品质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量变为“160”(10x1x16)。
而且,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将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所使用的资源设定为3资源块,将调制方式、编码率设定为QPSK、1/8。这同样示出根据图13所示的表格将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编码率设定为BPSK、1/16。即,移动站装置通过来自该基站装置的控制对实施了调制方式QPSK、编码率1/8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具有“30”(10x3x1x(1/16)/(1/16))大小的接收品质信息实施调制方式BPSK、编码率1/16,以使用3资源块进行发送。由此,用于该接收品质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量成为“480”(30x1x16)。
而且,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将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所使用的资源设定为3资源块,将调制方式、编码率设定为16QAM、1/4。这同样示出根据图13所示的表格将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编码率设定为QPSK、1/4。即,移动站装置通过来自该基站装置的控制对实施了调制方式16QAM、编码率1/4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具有“240”(10x3x2x(1/4)/(1/16))大小的接收品质信息实施调制方式QPSK、编码率1/4,以使用3资源块进行发送。由此,用于该接收品质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量成为“480”(240x(1/2)x4)。这对资源块是增加型的配置方法,对调制方式、编码率是增加型的配置方法。
或者,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将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所使用的资源设定为3资源块,将调制方式、编码率设定为16QAM、1/4。这同样示出根据图13所示的表格将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编码率设定为QPSK、1/4。即,移动站装置通过来自该基站装置的控制对实施了调制方式16QAM、编码率1/4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具有“30”(10x3x1x1)大小的接收品质信息实施调制方式QPSK、编码率1/4,以使用3资源块进行发送。由此,用于该接收品质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量成为“60”(30x(1/2)x4)。这对资源块是增加型的配置方法,对调制方式、编码率是维持型的配置方法。
而且,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将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所使用的资源设定为4资源块,将调制方式、编码率设定为16QAM、1/4。这同样示出根据图13所示的表格将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编码率设定为QPSK、1/4。即,移动站装置通过来自该基站装置的控制对实施了调制方式16QAM、编码率1/4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具有“320”(10x4x2x(1/4)/(1/16))大小的接收品质信息实施调制方式QPSK、编码率1/4,以使用3资源块进行发送。但是,由于移动站装置通过来自基站装置的RRC信令而将能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的最大值设定为“250”,所以将具有“250”大小的接收品质信息发送到基站装置。由此,用于该接收品质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量成为“500”(250x(1/2)x4)。
在图12的#slot4中,基站装置发送通常的L1/L2准许,接收了该信号的移动站装置将上行链路数据发送到基站装置。在#slot8中也能进行同样的处理。
#slot7与#slot2同样是作为从基站装置周期性发送接收品质信息的时隙所事前设定的时隙。在#slot7中,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分配移动站装置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所使用的资源。接收了该信号的移动站装置使用所分配的资源以信息维持型的配置方法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对于信息维持型的配置方法而言,能进行与#slot2同样的处理。
#slot10与#slot3同样是作为从基站装置非周期性发送接收品质信息的时隙所设定的时隙。这是作为触发性发送接收品质信息的时隙而通过来自基站装置的控制所设定的时隙。在#slot10中,基站装置使用L1/L2准许分配移动站装置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所使用的资源。接收了该信号的移动站装置使用所分配的资源以信息增加型的配置方法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对于信息增加型的配置方法而言,能进行与#slot3同样的处理。
对由上述的#slot2、#slot7所实施的信息维持型以及由#slot3、#slot10所实施的信息增加型、信息增加型的配置方法计算用于接收品质信息所使用的信息量、用于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数的式子例如能如下所示。在此,在L1/L2准许中将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所分配的资源块数设为Nrb,将由调制方式进行的符号率(symbol rate)设为Md,将编码率设为Cd。另外,将由通过图13所示事先定义的表格所设定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进行的符号率设为Mc,将编码率设为Cc。另外,将由基站装置能配置由RRC信令所设定的接收品质信息的信息量的最大值设为MaxR,将最小值设为MinR(在将由调制方式决定的符号率设为Mo、将编码率设为Co的情况下),将维持值设为ConR。在此,虽然作为接收品质信息的信息量而设定能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的最小值、最大值、维持值,但是也可以利用在将接收品质信息配置在资源要素上以前的,例如可以利用调制符号的数目、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要素的数目等进行设定。
首先,对于信息增加型的配置方法例如可以利用下式进行表示。针对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的符号率Mc、编码率Cc被表示为针对上行链路数据的符号率Md、编码率Cd的函数,这是按照标准等事先定义为图13所示的表格。(Mc,Cc)=f(Md,Cd)因此,由移动站装置用于接收品质信息而使用的调制符号数Ncs能利用Mc、Cc按照下式来表示。Ncs=Bc×Mc×1/Cc×α在此,由于信息增加型的配置方法是在由来自基站装置的RRC信令所设定的最小值和/或最大值的范围内增加接受品质信息的信息量并发送的配置方法,所以Bc利用下式进行设定。Bc=MAXMIN(MaxR,MinR×Nrb×Mc×1/Cc×1/Mo×Co,MinR)即,用于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数Nds利用下式进行表示。Nds=Nrbx168-Ncs-γ其中,α、β、γ是系数,是根据包含在资源块内的参考符号数、或对信息所实施的扩散率等的其他要素进行变动的值。
接着,对于在信息维持型的情况下的配置方法而言,例如能利用下式进行表示。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的符号率Mc、编码率Cc被表示为针对上行链路数据的符号率Md、编码率Cd的函数,这是利用标准等事先定义为图13所示的表格。(Mc,Cc)=f(Md,Cd)因此,由移动站装置用于接收品质信息而使用的调制符号数Ncs能利用Mc、Cc按照下式来表示。Ncs=ConR×Mc×1/Cc×β在此,由于信息维持型的配置方法是通过由来自基站装置的RRC信令所设定的维持值始终发送一定的接收品质信息的信息量的配置方法,所以Bc利用下式进行设定。Bc=ConR即,用于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数Nds能利用下式进行表示。Nds=Nrbx168-Ncs-γ其中,α、β、γ是系数,是根据包含在资源块内的参考符号数、或对信息所实施的扩散率等的其他要素进行变动的值。
由此,从基站装置发送包括表示能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的最小值和/或最大值的信息的RRC信令,接收了该信号的移动站装置通过切换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并同时发送,从而即使在发送基于L1/L2准许计算出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大时(即发送具有大信息量的上行链路数据时),也能避免移动站装置发送某一定量以上的接收品质信息(具有过大的信息量的接收品质信息),又能避免由接收品质信息的发送带来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费用显著增加。另外,即使在发送基于L1/L2准许计算出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小时(即发送具有小信息量的上行链路数据时),移动站装置也能发送某一定以上的接收品质信息(由最小值所设定的接收品质信息),且能将接收品质信息的品质确保在一定以上。另外,若将最小值设定为基于L1/L2准许能计算出的最小值,则移动站装置能避免发送低于该最小值的接收品质信息。在此,若发送基于L1/L2准许计算出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以不超过最大值且不低于最小值的方式按照计算式进行规定,则无需使用RRC信令来设定最大值、最小值。
另外,从基站装置发送包括表示能配置接收品质信息的资源的维持值的信息的RRC信令,接收了该信号的移动站装置通过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一定的接收品质信息,从而不依赖于由L1/L2准许所分配的资源而能始终发送一定量的接收品质信息。
另外,移动站装置在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周期的接收品质信息时,通过适用信息维持型的配置方法,从而能将一定量的接收品质信息周期性地发送到基站装置。另一方面,移动站装置在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非周期的接收品质信息时,通过适用信息增加型的配置方法能将追随由L1/L2准许分配的资源的接收品质信息发送到基站装置。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在基站装置中能发送指定使用上行链路数据发送的信息(上行链路数据、和/或接收品质信息、和/或HARQ的ACK/NACK等)的发送形式(资源信息(对资源要素的配置)、和/或调制方式、和/或编码率)的控制信息,在移动站装置中能基于由基站装置所指定的发送形式将使用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发送到基站装置。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是移动站装置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表示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品质的接收品质信息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接收品质信息的信息量和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计算接收品质信息的符号数,并以计算出的符号数将接收品质信息与上行链路数据一同向基站装置发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品质信息相对由基站装置所分配的资源配置在频率较低的一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是移动站装置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HARQ的ACK/NACK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ACK/NACK的信息量和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计算ACK/NACK的符号数,并以计算出的符号数将ACK/NACK与上行链路数据一同向基站装置发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是移动站装置将表示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品质的信号品质信息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不依赖于由所述基站装置分配的资源而将接收品质信息的信息量设为一定,并按照由所述基站装置指定的针对上行链路数据的控制信息计算接收品质信息的符号数,以计算出的符号数将接收品质信息与上行链路数据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是移动站装置将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HARQ的ACK/NACK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不依赖由所述基站装置所分配的资源而将ACK/NACK的信息量设为一定,并按照由所述基站装置指定的针对上行链路数据的控制信息计算ACK/NACK的符号数,以计算出的符号数将ACK/NACK与上行链路数据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是移动站装置测定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接收品质并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接收品质信息而另一方面所述基站装置基于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到的所述接收品质信息进行资源的分配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发送指定移动站装置使用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所述移动站装置在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了所述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指定出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使用所述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是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形式。
由此,由于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发送指定移动站装置使用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且移动站装置在从基站装置接收了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所指定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基站装置发送,所以能省略用于指定各信息的配置的控制信号的发送,还能有效利用下行链路的资源。另外,由于基于上行链路的资源的分配方法能确定发送形式,所以能变更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且能省略用于变更各信息的配置的控制信号的发送。结果,能缩短变更各信息的配置时产生的延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将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向所述移动站装置发送,所述移动站装置以基于与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资源信息对应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由此,通过向所述移动站装置发送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移动站装置能指定将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基站装置发送的发送形式。因此,能省略用于指定各信息的配置的控制信号的发送,还能有效利用下行链路的资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向所述移动站装置发送,所述移动站装置对与由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对应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进行确定,并将实施了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实施了所述确定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由此,基站装置作为控制信息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向移动站装置发送,移动站装置对与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对应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进行确定,并将实施了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实施了确定出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基站装置发送。由此,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的接收品质信息能追随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且能提高接收品质信息的发送成功率。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是基站装置对移动站装置进行资源的分配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发送指定所述移动站装置使用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所述移动站装置在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了所述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指定出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使用所述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是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形式。
由此,由于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发送指定移动站装置使用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且移动站装置在从基站装置接收了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所指定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一同向基站装置发送,所以能省略用于指定各信息的配置的控制信号的发送,另外,能有效利用下行链路的资源。另外,由于基于上行链路的资源的分配方法能确定发送形式,所以能变更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的配置,且能省略用于变更各信息的配置的控制信号的发送。结果,能缩短在变更各信息的配置时所产生的延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将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向所述移动站装置发送,所述移动站装置以基于与从所述基站装置发送出的资源信息对应的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的配置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由此,通过向所述移动站装置发送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从而移动站装置能指定将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一同向基站装置发送时的发送形式。因此,能省略用于指定各信息的配置等的控制信号的发送,另外,能有效利用下行链路的资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向所述移动站装置发送,所述移动站装置对与从所述接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对应的ACK/NACK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进行确定,并将实施了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实施了所述确定出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ACK/NCAK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由此,所述基站装置作为控制信息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向移动站装置发送,移动站装置对与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对应的ACK/NACK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进行确定,并将实施了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实施了确定出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ACK/NACK一同向基站装置发送。由此,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的ACK/NACK能追随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且能提高ACK/NACK的发送成功率。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是对移动站装置进行资源的分配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还具备:调度程序部,其进行将指定移动站装置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时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包括在发送信号中的调度;和发送部,其向所述移动站装置发送包括所述控制信号的发送信号。
由此,由于向移动站装置发送指定移动站装置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时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所以能省略用于指定各信息的配置等的控制信号的发送,还能有效利用下行链路的资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程序部进行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将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包括在所述发送信号中的调度。
由此,通过向移动站装置发送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移动站装置能指定向基站装置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时的发送形式。因此,能省略用于指定各信息的配置等的控制信号的发送,还能有效利用下行链路的资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程序部进行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包括在所述发送信号中的调度。
由此,作为控制信息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向移动站装置发送,所以移动站装置能对与该信息对应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进行确定,并将实施了该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实施了确定出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基站装置发送。因此,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的接收品质信息能追随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且能提高接收品质信息的发送成功率。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是对移动站装置进行资源的分配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具备:调度程序部,其进行将指定移动站装置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时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包括在发送信号中的调度;和发送部,其向所述移动站装置发送包括所述控制信号的发送信号。
由此,由于向移动站装置发送指定移动站装置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时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所以能省略用于指定各信息的配置等的控制信号的发送,还能有效利用下行链路的资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程序部进行作为所述控制信号将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包括在所述发送信号中的调度。
由此,通过向移动站装置发送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从而移动站装置能指定向基站装置同时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时的发送形式。因此,能省略用于指定各信息的配置等的控制信号的发送,还能有效利用下行链路的资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程序部进行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包括在所述发送信号中的调度。
由此,作为控制信息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向移动站装置发送,所以移动站装置对与该信息对应的ACK/NACK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进行确定,并将实施了该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实施了确定出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ACK/NACK一同向基站装置发送。因此,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的ACK/NACK能追随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且能提高ACK/NACK的发送成功率。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是从基站装置接受资源的分配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具备:接收部,其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指定使用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和发送部,其在所述接收部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所述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指定出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使用所述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是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形式,所述接收部根据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形式自动识别接收品质信息的发送形式。
由此,由于在从基站装置接收了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指定出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基站装置发送,所以基站装置能省略用于指定各信息的配置等的控制信号的发送,还能有效利用下行链路的资源。另外,由于基于上行链路的资源的分配方法能确定发送形式,所以能变更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且能省略用于变更各信息的配置的控制信号的发送。结果,能缩短变更各信息的配置时产生的延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部作为所述控制信息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了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发送部以基于与所述资源信息对应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的配置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由此,在从基站装置接收了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的情况下,能指定向基站装置一同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时的发送形式。因此,能省略从基站装置发送用于指定各信息的配置等的控制信号,还能有效利用下行链路的资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部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在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发送部对与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对应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进行确定,并向所述基站装置一同发送实施了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实施了所述确定出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接收品质信息。
由此,作为控制信息在从基站装置接收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的情况下,对与该信息对应的接收品质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进行确定,并将实施了该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实施了确定出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接收品质信息一同向基站装置发送。因此,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的接收品质信息能追随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且能提高接收品质信息的发送成功率。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是从基站装置接受资源的分配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具备:接收部,其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指定使用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的控制信息;和发送部,其在所述接收部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了所述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指定出的发送形式将上述链路数据和ACK/NACK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使用所述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是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形式及ACK/NACK的发送形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使用所述上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发送形式是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形式,所述接收部根据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形式自动识别ACK/NACK的发送形式。
由此,在从基站装置接收了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指定出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一同向基站装置发送,所以基站装置能省略用于指定各信息的配置等的控制信号的发送,还能有效利用下行链路的资源。另外,由于基于上行链路的资源的分配方法能确定发送形式,所以能变更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的配置,且能省略用于变更各信息的配置的控制信号的发送。结果,能缩短变更各信息的配置时产生的延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部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在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了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发送部以基于与所述资源信息对应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接收品质信息的配置的发送形式,将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由此,在从基站装置接收了由频率分量及时间分量所确定的资源信息的情况下,能指定将上行链路数据和ACK/NACK一同向基站装置发送时的发送形式。因此,能省略从基站装置发送用于指定各信息的配置等的控制信号,还能有效利用下行链路的资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部作为所述控制信息在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发送部对与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对应的ACK/NACK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进行确定,并将实施了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到的表示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实施了所述确定出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ACK/NACK一同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
由此,作为控制信息在从基站装置接收了表示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信息的情况下,对与该信息对应的ACK/NACK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进行确定,并将实施了该信息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及实施了确定出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后的ACK/NACK一同向基站装置发送。因此,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的ACK/NACK能追随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且能提高ACK/NACK的发送成功率。
以上,虽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具体结构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不脱离本发明宗旨范围的设计等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Claims (12)

1.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装置,在所述移动通信系统中,所述移动站装置将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ACK或NACK发送至基站装置,所述移动站装置包括:
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包括在用于许可上行链路中的数据传输的信号中的、且用于指定针对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由时间分量以及频率分量组成的资源块的资源分配信息的单元;
根据所述资源分配信息来计算与上行链路数据一同映射在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所述ACK或NACK的资源量的单元,以及
通过使用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来将具有所述计算出的资源量的所述ACK或NACK与所述上行链路数据一同发送至所述基站装置的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站装置,计算所述ACK或NACK的资源量,以使得所述资源量不超过预定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站装置,计算所述ACK或NACK的资源量,以使得所述资源量不低于预定量。
4.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在所述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站装置将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ACK或NACK发送至基站装置,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将包括在用于许可上行链路中的数据传输的信号中的、且用于指定针对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由时间分量以及频率分量组成的资源块的资源分配信息发送至所述移动站装置的单元;以及
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以及从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提取所述ACK或NACK的单元,其中将具有由所述移动站装置根据所述资源分配信息计算出的资源量的所述ACK或NACK与上行链路数据一同映射到所述上行链路数据信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装置,计算所述ACK或NACK的资源量,以使得所述资源量不超过预定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装置,计算所述ACK或NACK的资源量,以使得所述资源量不低于预定量。
7.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在所述移动通信系统中,所述移动站装置将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ACK或NACK发送至基站装置,所述通信方法包括:
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包括在用于许可上行链路中的数据传输的信号中的、且用于指定针对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由时间分量以及频率分量组成的资源块的资源分配信息;
根据所述资源分配信息来计算与上行链路数据一同映射在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所述ACK或NACK的资源量;以及
通过使用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来将具有所述计算出的资源量的所述ACK或NACK与所述上行链路数据一同发送至所述基站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方法,计算所述ACK或NACK的资源量,以使得所述资源量不超过预定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方法,计算所述ACK或NACK的资源量,以使得所述资源量不低于预定量。
10.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在所述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站装置将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ACK或NACK发送至基站装置,所述通信方法包括:
将包括在用于许可上行链路中的数据传输的信号中的、且用于指定针对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由时间分量以及频率分量组成的资源块的资源分配信息发送至所述移动站装置;
从所述移动站装置接收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以及从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提取所述ACK或NACK,其中将具有由所述移动站装置根据所述资源分配信息计算出的资源量的所述ACK或NACK与上行链路数据一同映射到所述上行链路数据信道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方法,计算所述ACK或NACK的资源量,以使得所述资源量不超过预定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方法,计算所述ACK或NACK的资源量,以使得所述资源量不低于预定量。
CN2010100014383A 2007-07-06 2008-07-03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 Active CN1017720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78728 2007-07-06
JP2007-178728 2007-07-06
JP2007-240049 2007-09-14
JP2007240049 2007-09-14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36248A Division CN101690311B (zh) 2007-07-06 2008-07-03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72074A CN101772074A (zh) 2010-07-07
CN101772074B true CN101772074B (zh) 2013-11-06

Family

ID=402285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36248A Active CN101690311B (zh) 2007-07-06 2008-07-03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
CN2010100014383A Active CN101772074B (zh) 2007-07-06 2008-07-03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36248A Active CN101690311B (zh) 2007-07-06 2008-07-03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

Country Status (15)

Country Link
US (5) US20100157836A1 (zh)
EP (3) EP2846560B1 (zh)
JP (5) JP4740372B2 (zh)
KR (1) KR101440665B1 (zh)
CN (2) CN101690311B (zh)
CY (2) CY1115393T1 (zh)
DK (3) DK2846560T3 (zh)
ES (3) ES2618844T3 (zh)
HK (2) HK1204194A1 (zh)
HR (2) HRP20151076T1 (zh)
HU (3) HUE034885T2 (zh)
NO (1) NO2187666T3 (zh)
PL (3) PL2187666T3 (zh)
PT (1) PT2192714E (zh)
WO (1) WO20090083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0311B (zh) 2007-07-06 2013-08-07 夏普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
CN101843133B (zh) * 2007-10-31 2015-05-1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中的资源分配方法、资源分配系统及用于其的基站
EA020298B1 (ru) * 2008-09-22 2014-10-30 Шарп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Система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азовой станци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мобильной станции и способ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JP5103340B2 (ja) * 2008-09-22 2012-12-1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共有チャネル信号送信方法
KR101713101B1 (ko) * 2009-03-12 2017-03-07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업링크 일차 반송파를 선택 및 재선택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JP5293423B2 (ja) * 2009-06-05 2013-09-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EP2532201A1 (en) * 2010-02-02 2012-12-12 Nokia Corp.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esource mapping for multiple transport blocks over wireless backhaul link
EP2908460B1 (en) 2010-04-30 2018-11-2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422429B2 (en) 2010-05-04 2013-04-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dicating the transmission mode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WO2011162540A2 (ko) * 2010-06-22 2011-12-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의 구성 반송파를 지원하는 응답 정보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1162539A2 (ko) * 2010-06-22 2011-12-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응답 정보 송신 방법
WO2012005145A1 (ja) 2010-07-05 2012-01-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KR101301428B1 (ko) 2010-07-09 2013-08-28 닛본 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통신 장치 및 자원 도출 방법
KR101846165B1 (ko) * 2010-08-20 2018-04-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를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2421187B1 (en) 2010-08-20 2018-02-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EP2421185B1 (en) 2010-08-20 2019-07-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3796290B (zh) * 2012-10-29 2017-03-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控制方法及装置
JP5542988B2 (ja) * 2013-04-17 2014-07-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WO2015198810A1 (ja) * 2014-06-25 2017-04-20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US10194462B2 (en) * 2014-07-11 2019-01-29 Apple Inc.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link-budget-limited devices
US9860784B2 (en) * 2014-08-01 2018-01-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scheduling communications in wireless networks with traffic aggregation
GB2538286A (en) * 2015-05-14 2016-11-16 Fujitsu Ltd Control channe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7926005B (zh) * 2015-08-13 2022-03-1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及信号发送方法
CN108604944B (zh) * 2016-03-11 2021-09-14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反馈信令管理
JP7120321B2 (ja) * 2018-10-31 2022-08-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2032A (zh) * 2001-11-28 2003-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方法
EP1389848A1 (en) * 2002-08-13 2004-02-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protocol
CN1819677A (zh) * 2005-02-07 2006-08-16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非服务基站相对命令的终端操作方法及其装置
EP1780926A1 (en) * 2005-10-28 2007-05-02 Siemens AG Method for ACK/NACK signall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5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74211B2 (en) * 1997-11-03 2003-06-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rate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DE60038704T2 (de) 2000-09-20 2009-07-09 Fujitsu Ltd., Kawasaki Mobilkommunikationssystem
BR0107355A (pt) * 2000-10-20 2002-09-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arelho e método para determinar uma velocidade de dados de pacote em um sistema de comunicação móvel
EP1289328A1 (en) * 2001-08-28 2003-03-0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A method of send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corresponding apparatus
CA2408423C (en) * 2001-10-17 2013-12-24 Nec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to be used in the same
WO2003036822A1 (fr) * 2001-10-19 2003-05-01 Ntt Docomo, Inc. Appareil de commande radio, station de base, procede de commande radio, systeme de communication de mobile par paquet, station mobile, programme de commande radio, et support d'enregistrement lisible par ordinateur
JP4027647B2 (ja) * 2001-11-22 2007-12-2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通信制御方法、通信制御システム、移動機及び基地局
US6950664B2 (en) * 2002-01-24 2005-09-27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Geolocation using enhanced timing advance techniques
WO2003096577A1 (fr) * 2002-05-10 2003-11-20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Systeme de communication, station de base et station mobile
JP4084639B2 (ja) * 2002-11-19 2008-04-3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における受付制御方法、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受付制御装置及び受付制御用プログラム
JP4167485B2 (ja) * 2002-12-26 2008-10-1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JP3753698B2 (ja) * 2003-02-07 2006-03-0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および伝送レート決定方法
WO2004072673A2 (en) * 2003-02-13 2004-08-26 Nokia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uplink signal detection and reduced uplink signal power
US7155236B2 (en) * 2003-02-18 2006-1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ed and autonomous transmission and acknowledgement
GB2399712A (en) 2003-03-17 2004-09-22 Orange Personal Comm Serv Ltd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ultiple data type packets
US7433460B2 (en) * 2003-04-30 2008-10-07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of controlling link quality and transmit power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DE60315301T2 (de) 2003-10-21 2009-04-09 Alcatel Lucent Verfahren zur Zuordnung der Unterträger und zur Auswahl des Modulationsschemas in einem drahtlosen Mehrträgerübertragungssystem
KR20050078635A (ko) 2004-02-02 2005-08-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채널 품질 정보 요청 및 보고방법, 그리고 그 장치
KR100612649B1 (ko) * 2004-02-02 2006-08-1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휴대 인터넷 시스템에서의 채널 품질 정보 요청 및보고 방법
US7372831B2 (en) * 2004-08-11 2008-05-13 Lg Electronics Inc. Packet transmission acknowledge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060060382A (ko) * 2004-11-30 2006-06-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이동 통신시스템에서 채널 정보 송/수신을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US9385843B2 (en) * 2004-12-22 2016-07-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multiple modulation schemes for a single packet
US8095141B2 (en) 2005-03-09 2012-0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 of supplemental assignments
KR100724949B1 (ko) * 2005-05-03 2007-06-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주파수 분할 다중접속 기반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와제어 정보의 다중화 방법 및 장치
US8565194B2 (en) 2005-10-27 2013-10-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uncturing signaling channel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879511B2 (en) * 2005-10-27 2014-11-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Assignment acknowledgement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611284B2 (en) 2005-05-31 2013-12-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 of supplemental assignments to decrement resources
JP4567628B2 (ja) 2005-06-14 2010-10-2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送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7457588B2 (en) * 2005-08-01 2008-11-25 Motorola, Inc.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for time, frequency and spatial channel in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US8204007B2 (en) * 2005-08-01 2012-06-19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of enhanced dedicated channel transmissions
US9209956B2 (en) * 2005-08-22 2015-12-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gment sensitive scheduling
US8477684B2 (en) 2005-10-27 2013-07-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knowledgement of control messag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793639B1 (en) * 2005-11-30 2012-01-11 NTT DoCoMo, Inc. Call admission control device and call admission control method
US20070171849A1 (en) * 2006-01-03 2007-07-2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chedul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and acknowledgement/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feedback
AP2648A (en) * 2006-01-20 2013-04-24 Nokia Corp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with enhanced coverage
KR101002897B1 (ko) * 2006-02-15 2010-12-21 한국과학기술원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할당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0943615B1 (ko) * 2006-02-16 2010-02-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서브 채널 할당 장치 및 방법
TWI387258B (zh) * 2006-04-28 2013-02-21 Qualcomm Inc 用於e-utra之廣播頻道
US8839362B2 (en) * 2006-07-31 2014-09-16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transmit power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20080051098A1 (en) 2006-08-22 2008-02-28 Rao Anil M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fast scheduling request messages in scheduled packet data systems
WO2008041089A2 (en) 2006-10-02 2008-04-10 Nokia Corporation Adaptive scheme for lowering uplink control overhead
KR100905618B1 (ko) * 2006-10-24 2009-07-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 레이어 전송에 대한 하이브리드 재전송 지원을 위한긍정 응답/부정 응답 신호 송수신방법 및 장치
MX2009004605A (es) * 2006-11-01 2009-05-15 Qualcomm Inc Multiplexacion de control y datos con diversos desplazamientos de energia en un sistema sc-fdma.
US20090323641A1 (en) * 2006-11-10 2009-12-31 Panasonic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mcs selection method
KR100948798B1 (ko) * 2007-02-01 2010-03-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부하 조절 장치 및방법
US7986959B2 (en) * 2007-02-14 2011-07-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eamble based uplink power control for LTE
US8068457B2 (en) * 2007-03-13 2011-11-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multiple acknowledgments in single carrier FDMA systems
JP5206921B2 (ja) * 2007-03-16 2013-06-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無線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リソース割当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US8724556B2 (en) * 2007-03-19 2014-05-13 Apple Inc. Uplink control channel alloc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ng the allocation
KR101381095B1 (ko) * 2007-04-26 2014-04-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응답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7944981B2 (en) * 2007-05-31 2011-05-17 Motorola Mobility, Inc. Data transmission in a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412209B2 (en) * 2007-06-18 2013-04-02 Motorola Mobility Llc Use of the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a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communication system
RU2485696C2 (ru) * 2007-06-19 2013-06-20 Нокиа Сименс Нетворкс Ой Сигнализация во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адаптив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формата для не связанных с данными управляющих сигналов обратной связи
CN101690311B (zh) 2007-07-06 2013-08-07 夏普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
EP2503717B1 (en) * 2007-09-06 2019-08-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1531416B1 (ko) * 2007-09-13 2015-06-24 옵티스 셀룰러 테크놀로지, 엘엘씨 상향링크 신호 전송 방법
JP5169442B2 (ja) * 2008-04-25 2013-03-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移動局および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2032A (zh) * 2001-11-28 2003-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方法
EP1389848A1 (en) * 2002-08-13 2004-02-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protocol
CN1819677A (zh) * 2005-02-07 2006-08-16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非服务基站相对命令的终端操作方法及其装置
EP1780926A1 (en) * 2005-10-28 2007-05-02 Siemens AG Method for ACK/NACK signal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549908T3 (es) 2015-11-03
HK1204194A1 (zh) 2015-11-06
PL2846560T3 (pl) 2017-06-30
JP4763837B2 (ja) 2011-08-31
CN101690311B (zh) 2013-08-07
DK2187666T3 (en) 2017-12-18
JP4762350B2 (ja) 2011-08-31
JP5236045B2 (ja) 2013-07-17
EP2187666B1 (en) 2017-09-13
JP2010104034A (ja) 2010-05-06
EP2192714B1 (en) 2015-09-02
HRP20171900T1 (hr) 2018-01-26
NO2187666T3 (zh) 2018-02-10
PT2192714E (pt) 2014-07-31
DK2192714T3 (en) 2015-10-19
US9065604B2 (en) 2015-06-23
JP2011217390A (ja) 2011-10-27
JP2010141906A (ja) 2010-06-24
EP2192714A2 (en) 2010-06-02
HUE025654T2 (en) 2016-04-28
US20100157836A1 (en) 2010-06-24
PL2192714T3 (pl) 2016-02-29
JP4740374B2 (ja) 2011-08-03
US20120134337A1 (en) 2012-05-31
JPWO2009008337A1 (ja) 2010-09-09
PL2187666T3 (pl) 2018-02-28
US20160050058A1 (en) 2016-02-18
EP2846560A1 (en) 2015-03-11
ES2618844T3 (es) 2017-06-22
US8971284B2 (en) 2015-03-03
HUE032624T2 (en) 2017-10-30
CY1117046T1 (el) 2017-04-05
JP2010104033A (ja) 2010-05-06
US20120134289A1 (en) 2012-05-31
EP2192714A3 (en) 2011-11-02
EP2846560B1 (en) 2016-12-28
ES2645098T3 (es) 2017-12-04
HRP20151076T1 (hr) 2015-11-06
DK2846560T3 (en) 2017-03-27
US20100128692A1 (en) 2010-05-27
CN101690311A (zh) 2010-03-31
CN101772074A (zh) 2010-07-07
CY1115393T1 (el) 2017-04-26
JP4740372B2 (ja) 2011-08-03
EP2187666A1 (en) 2010-05-19
KR101440665B1 (ko) 2014-09-22
US9191149B2 (en) 2015-11-17
EP2187666A4 (en) 2011-10-26
HK1144346A1 (zh) 2011-02-11
KR20100044822A (ko) 2010-04-30
HUE034885T2 (hu) 2018-03-28
US10181933B2 (en) 2019-01-15
WO2009008337A1 (ja) 2009-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72074B (zh)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及移动站装置
US8693427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US9363811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JP2011182450A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UAWEI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ARP CORPORATION

Effective date: 2013072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TO: 518129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724

Address after: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Applicant after: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s Osaka City of Osaka

Applicant before: Sharp Corpor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707

Assignee: Apple Computer, Inc.

Assignor: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5990000755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device, mobile station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50827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09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DENSO Corp.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