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687611B - 用于固定电梯系统的承载装置的端部连接器和方法以及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固定电梯系统的承载装置的端部连接器和方法以及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7611B
CN101687611B CN2008800186588A CN200880018658A CN101687611B CN 101687611 B CN101687611 B CN 101687611B CN 2008800186588 A CN2008800186588 A CN 2008800186588A CN 200880018658 A CN200880018658 A CN 200880018658A CN 101687611 B CN101687611 B CN 1016876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gey
wrap
end connector
bolt
sidewal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86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87611A (zh
Inventor
阿德里安·阿廷格尔
丹尼尔·费舍尔
大卫·里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io AG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io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EP2008/00106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110241A2/d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io AG filed Critical Inventio AG
Publication of CN101687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76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876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761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66B7/08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for connection to the cars or cages, e.g. couplings
    • B66B7/085Belt termination devic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固定电梯系统的扁平皮带状的承载装置(2)的端部连接器,包括具有两个侧壁(1.1、1.2)的外壳,以及第一和第二缠绕件(3、4),所述两个缠绕件分别在两个侧壁之间延伸并且能够被承载装置在预设的结构中围绕,用以将承载装置摩擦连接地固定在端部连接器中。在两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的背向缠绕件的外侧面上标记了承载装置的预设的结构。

Description

用于固定电梯系统的承载装置的端部连接器和方法以及电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固定电梯系统的特别是扁平皮带状的承载装置的端部连接器和方法以及一种具有这种端部连接器的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本发明以EP1760027A1为出发点,该文献公开了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端部连接器。该端部连接器包括具有两个侧壁和一个后壁的外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具有楔形的横截面的两个缠绕件在两个侧壁之间延伸并且被楔形肋皮带在预设的结构中围绕,其中楔形肋皮带从不受力的端头出发,首先部分地围绕上缠绕件,并且从上缠绕件向第二缠绕件引导并且反向地部分围绕第二缠绕件。楔形肋皮带从第二缠绕件引回到第一缠绕件,反向地围绕第一缠绕件并且作为紧边从外壳中引出。通过第二次围绕第一缠绕件,楔形肋皮带在拉应力下将位于其下的层压向第一缠绕件并且因此将楔形肋皮带摩擦配合地在端部连接器中固定。 
通过预设的结构,可以将楔形肋皮带简单可靠地固定在端部连接器中。此外,为了确保自锁,楔形肋皮带必须准确地在预设的结构中将缠绕件包围。如果比如楔形肋皮带不围绕第一缠绕件,就不会出现自锁并且楔形肋皮带会在拉应力下从端部连接器中滑出。如果另一方面比如不保持运行方向,从而楔形肋皮带从紧边出发,首先围绕第一缠绕件,然后反向围绕第二缠绕件,最后再次同向围绕第一缠绕件,从而两次围绕的第一缠绕件的下层作为紧边从端部连接器中引出,那么在拉力下下面的皮带层不会被上面的皮带层压到第一缠绕件上,从而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出现自锁并且楔形肋皮带在拉应力下从端部连接器中滑出。 
即便在这种错误的缠绕结构中摩擦力仍然可以承受住限定的拉应力,从而通过特别是手动地在楔形肋皮带上施加测试拉力不可靠地推断出预 设的结构中的引起自锁效应的正确的围绕。错误的缠绕结构只有在提高的拉力下,必要时在电梯的运行中才表现出来。 
发明内容
由此为出发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承载装置的端部连接器,该端部连接器工作可靠、安装简单并且减小了错误的缠绕结构的风险。 
为了实现该目的,按照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通过其给出的特征改进一种端部连接器。权利要求12介绍了一种与这种端部连接器融为一体的电梯系统,权利要求13保护了一种借助于端部连接器固定电梯系统的特别是扁平皮带状的承载装置的相应的方法。 
按照本发明的端部连接器用作固定电梯系统的扁平皮带状的承载装置,其中,优选将承载装置的端部区域固定在电梯系统的固定的或移动的部分上。扁平皮带状的承载装置特别可以是比如从EP1760027A中公开的楔形肋皮带。同样地也可以利用端部连接器固定其它的塑料包封的承载装置,特别是扁平皮带或齿状皮带。 
利用本发明的端部连接器可以将这种承载装置例如固定在电梯系统的轿厢、对重或惯性固定的保持件上。对此可以将端部连接器以已知的方式固定地或可松开地与所述的电梯系统元件之一相连。为此,端部连接器可以比如具有支承螺栓,其优选基本上对准承载装置的紧边拧入端部连接器中并且在与拧入的端部相对立的端部上与电梯轿厢、对重、惯性固定的保持件或类似的元件相连,比如同样可以螺栓连接或焊接。同样地,端部连接器可以具有孔眼,其抓紧比如自身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所述的电梯系统中的螺栓,从而可以使端部连接器以吊钩的方式固定到各个电梯元件中。 
根据本发明的端部连接器具有带有两个侧壁的外壳。外壳可以与两个侧壁以及必要时与后壁和/或前壁由一个部分或由多个部分制成。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外壳与两个侧壁作为铸体成一体地制造。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外壳以多个部分的方式由两个侧壁比如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接合起来。 
至少一个第一缠绕件和一个第二缠绕件在两个侧壁之间延伸。还可以设置其它缠绕件,用以通过所有的缠绕件以及承载装置和端部连接器之间的摩擦连接提高承载装置的总围绕角和/或作为另一种缠绕结构。 
缠绕件可以分别固定或可松开地与两个侧壁连接。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缠绕件与两个侧壁固定相连、比如焊接,或与两个半侧壁比如作为一体的铸件整体地构建。由于如前所述,在优选的预设的结构中,第一缠绕件至少两层地被承载装置围绕,第一缠绕件承受较大的应力,其中,位于外部的承载装置层在拉应力下将位于内部的承载装置层压向第一缠绕件并且承载装置因此自锁地固定在端部连接器中。因此特别有利的是,当第一缠绕件特别可承载地与侧壁相连并且来自承载装置的力可以因此继续传递到端部连接器中。这种可承载的连接可以有利地通过固定的、即不可松开的连接以及特别是通过第一缠绕件和侧壁的整体的构造展现出来。 
第二缠绕件优选能够可松开地与两个侧壁相连。由此大大改善了承载装置在端部连接器中的可安装性。这时因为可以在撤去第二缠绕件时首先轻易地将承载装置引入端部连接器中。同样地可以在撤去第二缠绕件之后轻易地将承载装置从端部连接器中拉出。 
对此,在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二缠绕件设计成螺栓,其在其第一端部具有以横截面减小的形状的圆柱形沉降段,然后,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具有缺口,第二缠绕件可穿过该缺口在朝两个侧壁中的另一个侧壁的方向上插入。两个侧壁中的另一个侧壁在其面向缠绕件的内侧上具有贯穿的凹部,该凹部容纳第二缠绕件的圆柱形沉降段。此外,第二缠绕件以如下形式具有轴向的纵深,即其在安装状态下在径向上不仅支撑在一个侧壁中的缺口中也支撑在另一个侧壁中的凹部中。 
为了保证第二缠绕件不会从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脱出,可以在其中一个侧壁背向缠绕件的外侧面上可松开地固定安全装置。特别优选的是,这种安全装置可以包括平板,其可通过螺钉可松开地固定在其中一个侧壁的外侧面上。该平板可以在端面上完全地或部分地遮盖第二缠绕件的第二端部并且因此保证第二缠绕件在与其插入运动相反的方向上不会脱出。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缠绕件优选在其与所述的圆柱形沉降段相对立的第二端部上具有削平部分,其与安全装置的边缘如此相互配合,即第二缠绕件在安装好安全装置时不仅在轴向上而且也抗扭地固定在端部连接器的外壳中。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缠绕件包括螺栓和插在螺栓上的套筒。两个侧壁分别具有缺口,通过缺口可以将螺栓、但不能将套筒引入。螺栓以如下方式具有轴向的纵向延伸,即其在安装状态下在径向上支撑在侧壁中的缺口中。螺栓以及相应的缺口优选具有互补的、非旋转对称的横截面,优选带有棱角的横截面,从而使螺栓在安装状态下抗扭地固定在侧壁中。 
为了安装,首先将套筒从前面或后面插入两个侧壁之间,从而使在套筒的纵向上构成的通孔与侧壁中的缺口对齐。接下来将螺栓穿过一个侧壁以及套筒插入,并且轴向地保证在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不会发生在套筒和/或外壳上的脱出。对此可以比如借助于埋头螺钉、销钉或类似物将螺栓和套筒相互连接。同样地可以在螺栓中设置在径向上弹簧加载的安全件,其在弹簧应力下嵌入套筒的通孔中的相应的凹部中。 
还可以有目的地将套筒中的通孔设计为非旋转对称的,从而使套筒与螺栓的外部轮廓型面配合地相互配合并且抗扭地固定在该外部轮廓上。 
在两种实施方式中,同样也可以在另一个侧壁的内侧上,优选与侧壁一体地构建轴颈(Zapfen)并且嵌入缠绕件或者说螺栓的相应的孔中。 
根据本发明,在端部连接器的两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在背向缠绕件的外侧面上标记承载装置的预设的结构。由此不仅向使用者提供简单的方法,使承载装置在预设的结构中围绕缠绕件。特别是立即察觉有错误的缠绕结构,这是因为其与在外侧面上标记的预设的承载装置的结构不同。因此比如立即察觉缠绕件的错误的围绕,在相反的环绕方向上的围绕或者承载装置在与作为预设的入口或出口的不同的位置上的引入和引出。 
特别有利的是,在正确的、即预设的缠绕结构中,可从外部观察的承载装置在进入外壳或从外壳中出来时近似延续到外侧面上,从而可以看到,承载装置是否正确地进入端部连接器中并且再次从端部连接器中出来。 
预设的结构的标记可以与侧壁整体地构建。该标记例如可以作为凹陷部分嵌入侧壁中或者作为突出部分的结构实施。两种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切削的后续加工实现,或者特别有利的是在通过浇铸成形外壳的外侧面时实现。 
这种整合的标记具有一系列优点。其一,其相比于后续施加的标记能够更好地抵抗通常充斥在电梯竖井中的恶劣的周围条件。此外,即使在表面受污染的情况下还可以特别是触觉地获取标记。此外,可以轻易地识别标记被篡改(Manipulationen)并且可以提前阻止被篡改。 
优选至少一个侧壁具有缺口,如果扁平皮带状的承载装置被引入端部连接器中,就可以通过该缺口观察该承载装置。由此也可以使从外部无法观察的外壳的内部区域中的承载装置的运行变得可见,并且因此将正确的、预设的缠绕结构同错误的、偏差的围绕引导区分开来。 
特别优选的是,缺口截断外壳的外侧面上的、表示承载装置的预设的结构的标记,从而可以确保在缺口中看见在正确的缠绕结构下的承载装置。在正确的承载装置结构中,比如承载装置在进入端部连接器或从端部连接器中出来时,还可以在所述缺口中将可见的承载装置轨迹通过标记的承载装置轨迹得以延续,反之亦然。因此可以轻易地识别错误的缠绕结构。 
按照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端部连接器可以包括用于固定承载装置的端头、即松边的端头安全装置。端头安全装置可被置入用于将承载装置的端头从外壳中引出的出口的区域中并且可以将承载装置的端头摩擦连接地固定在出口中。此外,该装置还有助于确保承载装置不会错误地在相反的方向上穿过端部连接器并且围绕缠绕件卷绕。因为显而易见,利用端头安全装置固定承载装置的端头,当承载装置的端头被从错误的出口中引出时,就立即可以被识别。 
如在EP1760027A1中建议,端头安全装置可以包括楔形件,其基于楔形效应将端头摩擦连接地朝外壳压紧。然而有利的是,对此可以设置圆形螺栓以及夹紧装置、比如螺钉,该螺钉将圆形螺栓预紧到出口中并且朝端头预紧并且将端头因此摩擦连接地固定在外壳上。 
本发明特别利用具有圆形横截面的缠绕件进行说明。然而同样也可以是具有其它的横截面形状、特别是具有楔形横截面的缠绕件。 
根据本发明的借助于端部连接器固定电梯系统的扁平皮带状的承载装置的方法至少包括在端部连接器上设置或加入显示承载装置的预设的结构的标记的工序步骤。该标记可以例如通过切削加工或在浇铸端部连接器的外壳时产生,其中,该标记可以作为从外壳壁中突起的结构或者作为嵌入外壳壁中的凹陷部分存在。 
该方法的有利地改进方案在于,其包括另一个工序步骤,即以如下方式将承载装置引入端部连接器中并且将承载装置在端部连接器中定位,即承载装置的结构与通过标记预设的结构相匹配。此外,承载装置摩擦连接地固定在端部连接器中。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优点和特征从从属权利要求以及下面的实施例中产生。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附图详细阐述本发明,其中, 
图1是从斜前方观察的按照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端部连接器的立体总俯视图; 
图2是从斜后方观察的按照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端部连接器的立体总俯视图; 
图3是按照图1的端部连接器在一个侧壁的外侧面上的侧视图; 
图4是按照图2的端部连接器在一个侧壁的外侧面上的侧视图; 
图5是按照图2的端部连接器的在图4中标记的V-V方向的第二侧视图,具有穿过缠绕件的部分截面; 
图6是从前面观察的按照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端部连接器的部分剖开的侧视图,具有置入的承载装置; 
图7是按照图6的端部连接器沿直线VII-VII的截面图;以及 
图8是以图7中的VIII方向从斜前方观察的按照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端部连接器的立体总仰视图,具有置入的承载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展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端部连接器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其特征特别在于,用作固定皮带状的承载装置的缠绕件3、4固定地与端部连接器的外壳1的两个侧壁1.1、1.2相连。 
图2、4和5展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端部连接器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其特征特别在于,第二(下)缠绕件4插入外壳1的两个侧壁1.1、1.2中并且可以在该位置中锁定。 
图6至8展示了端部连接器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其与第一和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第二缠绕件4如此实施并且固定在外壳1中,即其不从侧壁1.1、1.2突出。 
如可以特别好地借助于图6至8观察,按照本发明,端部连接器的外壳1优选如下构建: 
外壳包括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两个侧壁通过上横梁1.3和三个下横梁1.4至1.6相连并且优选一体地作为成形部件制成。在第一下横梁1.4和第二下横梁1.5之间设计有出口1.7,承载装置2的端头2.1从该出口中引出。在第二下横梁1.5和第三下横梁1.6之间设计有入口1.8,通过该入口将承载装置2引入端部连接器的外壳中。 
在利用图6至8展示的端部连接器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缠绕件3和第二缠绕件4在两个侧壁1.1、1.2之间延伸。此外,上部的第一缠绕件3与两个侧壁1.1、1.2以及横梁1.3至1.6一体地通过成形制成。下部的第二缠绕件4包括螺栓4.1,其可通过侧壁1.1、1.2中的侧面的缺口1.9、1.10从外部插入外壳1中。在插入螺栓之前,套筒4.2从前面如此插入两个侧壁1.1、1.2之间,即套筒4.2在其纵向上贯穿的通孔与缺口1.9、1.10对齐。接下来将螺栓4.1穿过缺口1.9、1.10插入,其中该螺栓贯穿套筒4.2的通孔。 
螺栓4.1具有四边形的、非旋转对称的横截面。为此,缺口1.9、1.10和套筒4.2中的通孔具有互补的横截面,从而使引入的螺栓4.1和套筒4.2不会扭转地支承在两个侧壁1.1、1.2中。为了保证螺栓4.1不会从缺口中滑出,该螺栓在径向上具有槽,在该槽中容纳小球并且通过(未示出的)弹簧径向地向外预紧。套筒4.2中的通孔在适当的位置上具有相应的凹部,当螺栓4.1被引入套筒4.2并且居中地在套筒中定位时,小球在弹簧的部分松弛下嵌入该凹部中。在将螺栓4.1插入套筒4.2时,小球首先克服弹簧的压紧力被推入槽中,直到可以引入螺栓4.1为止。如果螺栓到达其预设的安装结束位置,小球在弹簧部分的松弛下闩入在套筒4.2的通孔中为此设置的凹部中并且因此将螺栓4.1和套筒4.2轴向地相互固定。 
缺口1.9、1.10的横截面小于套筒4.2的横截面,从而使套筒不会穿过缺口1.9、1.10从外壳中出来。因此,通过螺栓4.1相对于套筒4.2的轴向固定保证了通过螺栓4.1和套筒4.2形成的第二缠绕件4不会从外壳1中脱出。 
在从图7可见的预设的结构中承载装置2围绕两个缠绕件3、4。这里,承载装置从端头2.1出发,首先在数学负方向上以稍大于180°围绕第一缠绕件3,紧接着在数学正方向上以稍大于180°围绕第二缠绕件4,并且随后在将承载装置2作为紧边2.2从外壳的入口1.8引出之前,再次在正方向上以稍大于180°围绕第一缠绕件3和在其上设置的位于内部的承载装置。在紧边2.2的拉力下,承载装置的位于外部的层将位于内部的承载装置层按压到第一缠绕件3上并且承载装置2因此摩擦连接地自锁地固定在端部连接器中。 
根据本发明,承载装置优选设置这种非圆形的、特别是扁平皮带状的横截面。此外,设置另一个优选的承载装置,其具有多个绳索状的拉力体,这些拉力体优选基本上由相互拧结成绳的具有0.2mm或更小直径的钢纤维或人造纤维制成。根据本发明,这种拉力体至少部分地或完全地由整体的弹性体的外罩(比如由聚氯乙烯或三元乙丙橡胶塑料制成)包围。 
在根据本发明的承载装置的设计方案中,外罩具有多个外侧面的纵向肋,其摩擦连接地与在牵引电梯系统内部的驱动轮一侧的和/或换向轮一侧的相匹配的、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沟槽相配合。在根据本发明的承载装置的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外罩至少在外侧面上具有W形的横截面轮廓。肋角、即(主)肋斜边之间的角优选为80°和110°之间的角。这种外罩在相对立的外侧面上可以具有至少部分地削平的、V形或W形的横截面轮廓,其同样地与相匹配地设计的驱动轮和/换向轮配合。在相对立的外侧面上,肋角选择为80°至110°或可替代地选择为60°至90°。 
根据本发明,可选地针对所有的实施例建议,在缠绕件3、4中的至少一个缠绕件上设置多个具有80°和110°之间的沟槽角的(外部-圆周-)沟槽。在缠绕件上的这些沟槽角优选设计成至少近似地等于承载装置的肋角。 
下面借助于图6和7说明利用可卸下的第二(下部的)缠绕件4将承载装置2引入且固定在端部连接器中的有利的设置。首先,将承载装置2的端头2.1穿过引入口1.8引入外壳1中并且随后在上部的缠绕件3的上方向前(在图7中向右)从外壳中引出,在此形成承载装置环。然后将承载装置的端头2.1在形成紧 边2.2的承载装置段和上部的缠绕件3之间再次引回到外壳中,并且紧接着穿过出口1.7从外壳中引出。在之前形成的承载装置环中插入了套筒4.2。于是套筒和承载装置环共同在外壳的两个侧壁1.1、1.2之间的下部的缠绕件4的区域中运动,从而使套筒4.2的通孔与缺口1.9、1.10对齐。随后将螺栓4.1穿过缺口插入,直到其前面描述的小球与在套筒4.2的通孔中的凹部卡紧。 
接下来端头2.1借助于圆形螺栓5.1摩擦连接地固定在第二下横梁1.5上,其中螺钉5.2将强制引入斜面上的圆形螺栓5.1朝端头2.1压紧。这里,在圆形螺栓5.1将端头2.1朝第二下横梁1.5压紧之前,将端头2.1置于预紧力下,即在其摩擦连接地通过端头保护装置固定之前对其施加拉应力。由此可以向端头2.1施加预紧力,该预紧力一方面由于斜面引导将圆形螺栓5.1额外预紧并且因此防止端头安全装置的松开以及防止端头2.1从出口1.7滑出,另一方面通过额外的拉力增大了作用在缠绕件3、4上的摩擦力以及因此加强了承载装置2在端部连接器中的固定。 
参照图2、4和5详细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端部连接器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其与前面说明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仅在第二缠绕件4的实施中有所不同。因此,通常对应于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特征和构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不再详细说明。 
如在图2、4和5中可以很好地看到,第二缠绕件4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一体地被设计成圆柱型的圆形螺栓,其在插入方向上的前端面上在圆周方向上具有以圆柱形的直径减小的形状的沉降段4.3并且在其相对立的第二端面的区域中具有削平部分4.4。削平部分4.4在圆形螺栓的纵向上通过平行于端面的平面限定。削平部分4.4与平板6.1的直线边缘相互配合,用以保证圆形螺栓、即缠绕件4不会旋转。 
一个侧壁1.1具有如下直径的缺口1.10,该直径与形成缠绕件4的圆形螺栓的圆柱形沉降段4.3的直径一致。该缺口1.10容纳圆形螺栓的沉降段4.3。另一个侧壁1.2具有如下直径的缺口1.9,该直径与圆形螺栓的最大直径一致。通过缺口1.9可以将圆形螺栓穿过侧壁1.2引导,从而使其圆柱形的沉降段4.3与凹部1.10相互嵌接。圆形螺栓的长度如此设计,即当限定削平部分4.4的、平行于圆形螺栓的端面的平直的面与侧壁1.2的外侧面对齐时,在安装的状态下圆柱形沉降段4.3的平直的面贴靠在侧壁1.1的内侧上。 
在插入形成缠绕件4的圆形螺栓之后,平板6.1通过螺钉6.2固定在侧壁1.2上。其下面的、直线的、朝向圆形螺栓的边缘与所述的平直的面和圆形螺栓的削平部分4.4型面配合地相互配合并且因此同样阻止了圆形螺栓在与其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轴向滑出以及旋转。如前面描述,(在图1至5中未示出的)承载装置围绕第一和第二缠绕件并且因此摩擦连接地固定在端部连接器中。(在所述的图中同样未示出的)端头安全装置可以如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那样额外地将承载装置的端头朝第二下横梁1.5按压并且因此提高了端部连接器和承载装置2之间的摩擦连接。 
支承螺栓可以以未详细示出的方式拧入端部连接器的上横梁1.3的孔1.11中并且因此将端部连接器以及承载装置与电梯轿厢、对重或惯性固定的保持件(未示出)相连。 
参照图1和3详细说明设置在外侧面上的承载装置的预设的结构的标记。该说明同样对于端部连接器的所有的实施方式都有效。 
如在图1和3中可见,在端部连接器的外壳1的一个侧壁1.1的外侧面上标记了承载装置的预设的结构。在此将以表示承载装置的标记7的形式的缠绕结构刻入侧壁1.1的外侧面中。该标记7可以例如在成形时与侧壁1.1一起制造或者随后加入侧壁中。其可以例如以相对于侧壁突出或凹陷的形式存在。如特别结合图3和图7可见,从外部可见的紧边2.2在视觉上过渡到设计在外侧面上的标记7,其本身在出口1.7中在视觉上再次接到从外部可见的端头2.1中。 
如果因为承载装置比如不围绕或不以正确的回转方式围绕第一和/或第二缠绕件3、4,使得端部连接器的内部的缠绕结构不正确,则得到在外侧面上标记的预设的标记7和实际上的承载装置运行方式之间的区别,比如其从斜前方观察在前面和后面打开的外壳中部分地可见。由此减小了出现承载装置的错误结构的风险。 
在一个侧壁1.1中如此设计缺口8,即通过该缺口可部分地观察承载装置。此外,缺口8截断设置在外侧面上的标记7。如果承载装置2正确地、即在预设的结构中围绕缠绕件3、4引导,则标记7在缺口8中连续地在可在缺口中观察的承载装置2中延续。只要承载装置2在缺口8中不可见或无法作为由于缺口而中断的标记7的连接可见,则又可以识别到在部分地被承载装置遮盖的端部连接器的内部中的承载装置的错误的结构。这也减小了出现错误结构的风险。 

Claims (13)

1.一种用于固定电梯系统的承载装置(2)的端部连接器,具有包括两个侧壁(1.1、1.2)的外壳(1),以及第一缠绕件(3)和第二缠绕件(4),所述缠绕件分别在两个侧壁之间延伸并且能够被承载装置在预设的结构中围绕,用以将承载装置摩擦连接地固定在端部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第一缠绕件(3)和/或第二缠绕件(4)能够可松开地容纳在外壳中且具有螺栓(4.1)和套筒(4.2),其中,所述套筒能够被插入两个侧壁之间并且所述螺栓能够穿过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以及套筒插入,在两个侧壁(1.1、1.2)中的至少一个侧壁的背向缠绕件的外侧面上具有标记(7),其标记了承载装置(2)的预设的结构。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记(7)与侧壁一体地形成。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能够在用于从外壳中引出承载装置(2)的端头(2.1)的出口(1.7)中固定端头安全装置(5),用以将承载装置的端头摩擦连接地固定在出口中。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安全装置具有圆形螺栓(5.1)或楔形件以及夹紧装置(5.2),用以将圆形螺栓或楔形件固定在出口(1.7)中并且朝端头(2.1)预紧。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缠绕件被设计成圆形螺栓或楔形件。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缠绕件(3)和/或第二缠绕件(4)能够穿过两个侧壁(1.2)中的一个侧壁插入并且确保在外壳中不会移动和旋转。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螺栓穿过套筒推移时,螺栓(4.1)抗扭地设置在侧壁中以及套筒(4.2)抗扭地设置在螺栓上。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侧壁(1.1)具有缺口(8),通过该缺口能够观察承载装置(2)。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能够通过其观察承载装置(2)的缺口(8)截断设置在外侧面上的承载装置的预设的结构的标记(7)。
10.一种电梯系统,具有承载装置(2)以及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端部连接器,所述端部连接器用于将承载装置固定在轿厢、对重、惯性固定的保持件上。
11.一种借助于端部连接器固定电梯系统的承载装置(2)的方法,所述端部连接器具有包括两个侧壁(1.1、1.2)的外壳(1)且具有至少一个缠绕件,其中,所述方法至少包括下面的工序步骤:
将至少一个缠绕件可松开地容纳在外壳中,其中,至少一个缠绕件具有螺栓(4.1)和套筒(4.2),
将所述套筒插入两个侧壁之间且将所述螺栓穿过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以及套筒插入,
将显示承载装置(2)的预设的结构的标记设置或安装在端部连接器上。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装置是扁平皮带状的承载装置。
13.按照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面的另一个工序步骤:
将承载装置(2)引入端部连接器中并且将承载装置以如下方式在端部连接器中定位,即承载装置的结构与通过标记预设的结构相匹配。
CN2008800186588A 2007-06-04 2008-06-04 用于固定电梯系统的承载装置的端部连接器和方法以及电梯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876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7109521.0 2007-06-04
EP07109521A EP2000431A1 (de) 2007-06-04 2007-06-04 Endverbinder und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eines flachriemenartigen Tragmittels eines Aufzugsystems
PCT/EP2008/001068 WO2008110241A2 (de) 2007-03-12 2008-02-12 Aufzugsanlage, tragmittel für eine aufzugsanlag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tragmittels
EPPCT/EP2008/001068 2008-02-12
PCT/EP2008/056864 WO2008148768A1 (de) 2007-06-04 2008-06-04 Endverbinder und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eines tragmittels eines aufzugsystem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7611A CN101687611A (zh) 2010-03-31
CN101687611B true CN101687611B (zh) 2012-07-04

Family

ID=38566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1865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87611B (zh) 2007-06-04 2008-06-04 用于固定电梯系统的承载装置的端部连接器和方法以及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2) EP2000431A1 (zh)
CN (1) CN101687611B (zh)
BR (1) BRPI0812344A2 (zh)
WO (1) WO20081487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20090093L (fi) 2009-03-12 2010-09-13 Kone Corp Taittopyöräjärjestely, hissi ja menetelmä
US20100257705A1 (en) * 2009-04-14 2010-10-14 Sorin Ciobotaru Belt clamp
EP2261162A1 (de) 2009-06-10 2010-12-15 Inventio AG Tragmittelendverbindung für eine Aufzugsanlage
EP2311767A1 (de) 2009-10-19 2011-04-20 Inventio AG Tragmittelendverbindung für eine Aufzugsanlage
EP2332874A1 (de) 2009-12-10 2011-06-15 Inventio AG Schlingschloss mit Fixierungselement
WO2011073152A1 (de) * 2009-12-14 2011-06-23 Inventio Ag Tragmittelendverbindung für eine aufzugsanlage
CN106436400B (zh) * 2016-09-05 2018-10-19 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纤维复合绳索端接装置
US10131521B2 (en) * 2016-10-24 2018-11-20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Belt end termination with a cone clamp
CN108217384B (zh) 2016-12-14 2021-07-06 奥的斯电梯公司 具有约束的电梯系统悬挂构件端接
EP3924285B1 (de) * 2019-02-12 2023-04-05 Inventio Ag Aufzugsystem
DE102023129480A1 (de) 2023-10-25 2024-08-01 Tk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Riemenbefestigungseinheit und damit ausgestattete Aufzugsanlage sowie Verwendu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5239A (zh) * 2001-04-18 2004-10-06 奥蒂斯电梯公司 电梯承载终端组件
CN1749143A (zh) * 2004-09-13 2006-03-22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设备皮带端连接装置和对其保护和检查的方法
CN1899942A (zh) * 2005-07-22 2007-01-24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具承载机构端连接件的电梯设备和将承载机构端固定在其上的方法
EP1760027A1 (de) * 2005-09-02 2007-03-07 Inventio Ag Tragmittelendverbindung für einen Aufzug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4368B1 (en) * 2000-01-11 2002-11-26 Otis Elevator Company Flexible flat tension member termination device
US6345419B1 (en) * 2000-01-19 2002-02-12 Otis Elevator Company Termination for flat flexible tension member
DE502005006259D1 (de) * 2004-09-13 2009-01-29 Inventio Ag Tragmittelendverbindung zur Befestigung eines Endes eines Tragmittels in einer Aufzugsanlage und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eines Endes eines Tragmittels in einer Aufzugsanlage
EP1746061A1 (de) * 2005-07-22 2007-01-24 Inventio Ag Tragmittelendverbindung zur Befestigung eines Tragmittels in einer Aufzugsanlag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5239A (zh) * 2001-04-18 2004-10-06 奥蒂斯电梯公司 电梯承载终端组件
CN1749143A (zh) * 2004-09-13 2006-03-22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设备皮带端连接装置和对其保护和检查的方法
CN1899942A (zh) * 2005-07-22 2007-01-24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具承载机构端连接件的电梯设备和将承载机构端固定在其上的方法
EP1760027A1 (de) * 2005-09-02 2007-03-07 Inventio Ag Tragmittelendverbindung für einen Aufzu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64789A1 (de) 2010-03-24
EP2000431A1 (de) 2008-12-10
WO2008148768A1 (de) 2008-12-11
BRPI0812344A2 (pt) 2015-01-27
CN101687611A (zh) 2010-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7611B (zh) 用于固定电梯系统的承载装置的端部连接器和方法以及电梯系统
CN101513867B (zh) 用于电动停车制动器的停车线缆的连接装置
US9205868B2 (en) Steering spindle arrangement
US20170355226A1 (en) Connecting Structure Mounting Wheel To Half Shaft
AU2016307775B2 (en) Lubricated cartridge for hydraulic mining shovel track
CN106660513A (zh) 带扣装置
CN107810340A (zh) 用于机动车锁的鲍登拉索连接结构
US7997075B2 (en) Master cylinder, especially for a controlled brake system
DE102013202637B4 (de) Lampensockel-Montagewerkzeug sowie Verfahren zum Montieren einer Lampensockelanordnung
CN105190055B (zh) 为了保护行人而将车辆发动机机罩的抬起的驱动装置
EP3269511B1 (en) Device for gripping diesel engine injectors
EP3408149B1 (en) Bleed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bleeding a hydraulic system
CN210715899U (zh) 一种手动驻车解锁拉索组合
CN106029468A (zh) 机动车转向装置、用于机动车转向装置的装配辅助工具和装配方法
KR102381229B1 (ko) 골프카트 브레이크 시스템의 자동 운전 브레이크 및 수동 운전 브레이크 접속 조립부재
CN204817024U (zh) 车身涂装用螺孔防护堵塞
US9303673B2 (en) Fastening device
IT202100005228A1 (it) Valvola snap-in in plastica per ruote gommate
CN211617853U (zh) 汽车转向系统连接轴
CN215904312U (zh) 一种设有轴孔齿轮的驱动轴
KR100492190B1 (ko) 안티로크 브레이크 시스템의 모듈레이터 고정구조
KR102312429B1 (ko) 와인더 교체장치
KR100504280B1 (ko) 안티로크 브레이크 시스템의 모듈레이터 고정구조 및 방법
DE102008032193A1 (de) Gurtstraffer
KR101297567B1 (ko) 마스터 실린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Termination date: 20160604